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2024-07-23

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精选12篇)

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第1篇

黄河三角洲实施生态湿地恢复工程

进入黄河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远远地就看到成群连片的野鸭扑棱棱地从草丛中、水面上飞起,如伞如盖翻飞于湛蓝的.空中,清脆的叫声不绝于耳,呈现出一幅颇为壮观的景象.这里聚集的野鸭不下10万只.

作 者:曹景华 王志秀 王学义 Cao Jinghua Wang Zhixiu Wang Xueyi 作者单位:刊 名:走向世界英文刊名:OPENINGS年,卷(期):“”(2)分类号:F12关键词:

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第2篇

以黄河三角洲为例进行了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的.探讨。针对黄河三角洲主要生态风险源洪涝、干旱、风暴潮灾害、油田污染事故以及黄河断流的概率进行了分级评价;并提出度量生态损失与生态风险的指标和公式,分析了风险源的危害作用;运用遥感资料、历史记录、调查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完成了区域生态风险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黄河三角洲的区域生态风险管理对策。

作 者:许学工 林辉平付在毅 布仁仓 XU Xuegong Lin Huiping FU Zaiyi BU Rencang 作者单位:许学工,XU Xuegong(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林辉平,付在毅,Lin Huiping,FU Zaiyi(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布仁仓,BU Rencang(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第3篇

关键词:人工湿地,生态修复,污水处理

1 人工湿地的定义

人工湿地是指模拟自然湿地机理的人工生态系统,是利用人工构建的湿地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驯化的生物生化系统协同对污水进行综合作用实现对污水的净化。主要由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微生物和人工基质组成,构建一个特殊的基质—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形成植物和微生物相结合的高效净化系统。与传统概念的水处理工艺相比,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具有系统维护及运营费用低,对进水负荷变化适应性强,尤其对氮、磷和化学需氧量去除效果好,生态环境效益显著等特点[1,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作为一种投资低、能耗低、运行费低、生态环境效益高的治理工程技术而受到广泛欢迎[3]。

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机理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由人工建造以及监督控制下利用湿地系统净化污水,利用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协同作用,通过过滤、沉淀、离子交换、吸附、微生物分解和植物吸收从而实现高效净化污水。人工湿地系统应包括具备一定过水能力的基质层、可在处于水饱和及厌氧状态的基质层中生长的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好氧和厌氧微生物、可在基质层中或基质表面流动的水流5个要素[4]。

2.1 人工湿地中基质的作用

基质又称滤料、填料,由土壤、细沙、粗沙、砾石、沸石、灰渣或碎瓦片等构成,既能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生长介质,还能通过过滤、沉淀和吸附作用直接清除污染物。自由表面流湿地多以自然土壤为基质,在考虑便于取材、经济适用等因素下水平潜流和垂直潜流湿地会根据特征污染物的不同而选择不同基质,一般以去除氨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为目标。

2.2 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的作用

水生植物可利用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为异养微生物提供能量。大型水生植物繁殖速度快,在光源、水、营养充足的条件下,将占据主导地位,其还具有较强的分解和转化有机物及其他物质的能力。大型水生植物具有稳固地床表面、提供较好的物理过滤条件、为微生物生长提供表面支撑、防止冬季湿地表面冻结、畅通垂直流动系统等方面的作用,因而成为人工湿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工湿地的类型决定了湿地植物的新陈代谢对处理系统造成的影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根系的渗透作用,将氧传输到根圈介质,增强了有机物的好氧分解和氨态氮的硝化作用。但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仅在负荷率较低的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中起重要作用。人工湿地中的主要植物可以分为浮水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和沉水植物系统。目前所指的人工湿地一般都是挺水植物系统。浮水植物系统主要用于氮、磷的去除,沉水植物系统主要用于初级处理和二级处理后的深度处理。

2.3 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主要用于降解污水中的有机质、氮和磷。只有运用微生物的诱发变异特性,培育驯化优势菌才能去除难降解的有机物质和有毒物质[5]。

3 枣庄市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在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3.1 枣庄市人工湿地建设情况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控制单元治污方案项目中包括3个人工湿地项目:城郭河流域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界河入湖口湿地工程、小季河湿地工程。

(1)城郭河入湖口湿地工程包括3个子项目,即城郭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郭河满庄、付楼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城郭河人工湿地退耕还湿项目,建成湿地81.07 hm2。

(2)界河入湖口湿地工程位于滕州市济微路岗头桥西,采用表面流与河道走廊结合的方式,建成湿地93.80 hm2。

(3)小季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位于台儿庄区邳庄镇小季河季庄至赵村段东岸,采用橡胶坝、河道滞留塘和表面流湿地相结合的方式,设计面积85.75 hm2。

3.2 人工湿地对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情况

人工湿地的水力负荷2 cm/d,氨氮去除负荷为0.10g/(m2·d)、CODcr去除负荷为1.2 g/(m2·d)、水力停留的时间为50 d。进水口和出水口监测表明:化学需氧量和总磷,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76%和78%,人工湿地对氨氮除效果相对较低,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53%。出水水质CODcr≤20 mg/L;氨氮≤1.0 mg/L,基本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标准。人工湿地对生态修复为水禽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繁茂的植物群丛为水禽提供栖息繁殖所必需的安全空间,增加河流入河口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调节了当地小气候。

4 结语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作为一种投资低、能耗低、运行费用低、生态环境效益高的污水治理净化工程,其发展和应用能够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因此,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在污水的生态修复工程中表现了极大的修复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宋志文,毕学军,曹军.人工湿地及其在我国小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2003,22(3):74-78.

[2]孟盼盼,刘淑娟,蒋跃平.人工湿地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3):375-379.

[3]籍国东,孙铁珩,李顺.人工湿地及其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2):224-228.

[4]赵志强.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在农村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94-299.

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第4篇

随着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湿地恢复工程”的不断实施,生态湿地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众多珍稀鸟类前来栖息繁衍,其中不乏丹顶鹤、白鹳、白头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这里是国家一类保护珍禽丹顶鹤的重要越冬栖息地,从每年的10月下旬到翌年的3月份,先后有300多只北迁的丹顶鹤来此栖息觅食。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于1992年,面积15万公顷,是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区内分布着丰富的野生资源,草木本植物393余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濒危植物野大豆分布广泛,天然芦苇荡万余公顷,天然柽柳林数千公顷,其中滨海附近大面积自然红柳林带,是中国华东地区目前最大的海滩自然植被区,不仅为保护区增添了壮丽景观,也为研究原生植被提供了充分的原始资料。初步调查区内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达641种,其中有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文昌鱼、斑海豹等,还分布着各种珍贵、稀有、濒危的鸟类,现已证实的283种鸟类中,列为国家一类保护的有5种,二类保护的有41种,世界存量极少的濒危鸟类黑嘴鸥在保护区内也有较多分布。

黄河三角洲拥有中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渤海淤积而成。自20世纪70年代始,黄河断流加剧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恶化,进入90年代以来,断流的时间不断延长,断流的范围不断扩大,1995年实际断流100天,1996年断流93天,1997年断流时间最长达到了226天。近年来虽然黄河断流得到控制缓解,但从黄河上游注入河口湿地的水量明显减少,由此也影响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另外,由于海水倒灌引起的侵蚀作用,整个淡水湿地的面积逐年减少,一些依赖湿地生存的动、植物也明显减少。

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保护区的管理人员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相继开展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北迁涉禽调查、白鹤在黄河三角洲的数量分布及栖息地调查等研究工作,曾多次获得了国家、省市科研成果奖。1994年保护区被列为湿地水域系统16处具国际意义重点保护地区之一。

2002年黄河三角洲湿地及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纳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优先项目。在科研的指导下,多项保护工作相继展开。保护区把管理区域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三大部分,实行严格的区别管理政策。核心区,属于绝对保护区,禁止任何单位、个人进入,使其保持自然状态,按自然规律演替;缓冲区进行非破坏性科学研究、标本采集和从事教学等活动,但不开展旅游等活动;试验区则有计划地开展科研、教学、参观、旅游等活动,与核心区作对比试验。为了尽快遏止保护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从去年开始实施的总投资684万元的“生态湿地恢复工程”,被国家林业局立项为重点工程。工程通过引灌黄河水、沿海修筑围堤,增加湿地的淡水存量,同时强化保护区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和平衡作用,改善鸟类的生存环境。去年黄河水量较大,引水顺利,4238公顷的湿地恢复工程全部完成。为适应鸟类种群、数量增加的需要,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鸟类建设了“食堂”和“医院”,并建立两处鸟类食物补给区,面积1000公顷,主要养殖贝类等水生物;在黄河口管理站和位于垦利县的大汶流管理站各建一处200公顷的鸟类食物补给区,种植小麦、谷物等,实行粗放收割为鸟类供食;为救护在迁徙中的伤病鸟,还建成了鸟类救护中心,配备了必要的设施和专职人员。

日益优越的生态条件和充足的食物来源,吸引了众多珍稀鸟类前来生存繁衍。

Approaching the nature reserve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here the Yellow River meets the sea, you can see swarming wild ducks fly to the sky from the tussock and water surface and quack one after another, which is truly a marvelous scene. This area provides inhabitancy to more than 100,000 wild ducks.

The national-level nature reserve o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as established in 1992. Covering an area of 150,000 hectares, it is a wetlands type nature reserve established to protect the unique ecological system found here as well as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birds which make their homes here. Within the nature reserve, there are abundant wild animal resources and more than 393 kinds of herbaceous and ligneous plants. Wild soybean, a kind of endangered plant under grade two national-level protection, is extensively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reserve, while the natural reed marshes cover an area of more than 10,000 hectares.

The Chinese tamarisk forest found here also covers an area of several thousand hectares. At present, the natural Chinese tamarisk forest belt along the coast is the largest natural vegetation area found on a beach in eastern China. This not only adds a marvelous spectacle to the nature reserve, but also provides abundant primitive materials for study of the protophyta.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at aquatic animal resources within the nature reserve have amounted to more than 641 kinds, among which amphioxus and spotted seal are under grade two national protection.

In addition, the nature reserve provides inhabitancy for many kinds of precious and endangered birds. Among the 283 kinds of verified birds spotted here, five are under grade one national-level protection and 41 are under grade two protection. Black-beak sea gulls, a kind of endangered bird that is seldom seen in other countries, can be frequently seen in this nature reserve.

The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has divided the nature reserve into three parts: core area, buffer area, and experimental area, each with differentiated management policies, which are strictly implemented. The core area is an area under absolute protection, where any construction or trespassing is forbidden in hopes of maintaining the natural status quo and the evolution driven by nature. Non-destructive scientific research, collection of specimens, and teaching sessions are allowed in the buffer area, but tourism is not. Planned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ing visits, and tourism are allowed in the experimental area with a view towards making future comparisons with the core area.

In order to restore the deteriora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nature reserve, the “Restoration Project for Ecological Wetlands” was initiated last year with an investment of 6.84 million yuan and has been chosen by the National Forestry Bureau as a key project. Through diverting water from the Yellow River and constructing a dam along the seashore, this project will increase the fresh water reserves within the nature reserve. Meanwhile, efforts will be made to strengthen the self-regulation ability and balancing function of the nature reserve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birds.

Last year, abundant water from the Yellow River enabled the restoration project for 4,238 hectares of wetlands flow smoothly. To meet demands brought about by the increase of bird specimens and numbers, the administration bureau has established “dinning halls” and “hospitals” for the birds. Two food replenishing areas, covering an area of 1000 hectar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so that aquatic animals, such as shellfishes, can be cultivated to provide food for the birds.

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第5篇

以遥感数据、统计监测数据和监测数据为基础,根据黄河三角洲湿地特点,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近20年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合典范对应分析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变化进行了环境解译.研究结果表明:1984、1991、1996、2003年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分别为 “亚健康、亚健康、病态、病态”,健康状态有进一步下降趋势.通过典范对应分析揭示出,影响湿地退化的环境因子为“水”和“盐”,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下降的原因为黄河径流减少和人类开发.

作 者:张琳 谭学界 王红瑞 作者单位:张琳(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430010)

谭学界(山东聊城环境科学工程设计院,山东聊城,252000)

王红瑞(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

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第6篇

以三门峡天鹅观赏园为例,首先探讨了天鹅的栖息环境,然后从生态因子的选取入手,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以生物量、土壤、植被、人为、景观和对动物的影响等为评价因子,定量计算了项目建设对天鹅栖息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了旅游建设项目对黄河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并对旅游区建设和保护措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作 者:李群 闫双喜 阎亮 黄锦辉 赵勇 LI Qun YAN Shuang-xi YAN Liang HUANG Jin-hui ZHAO Yong  作者单位:李群,黄锦辉,LI Qun,HUANG Jin-hui(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研究所,郑州,450004)

闫双喜,阎亮,赵勇,YAN Shuang-xi,YAN Liang,ZHAO Yong(河南农业大学,郑州,450002)

刊 名:河南科学  ISTIC英文刊名:HENAN SCIENCE 年,卷(期):2006 24(5) 分类号:X3 关键词:三门峡   黄河湿地   大天鹅   栖息地   保护对策  

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第7篇

浅谈铁路工程对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的影响及保护

新建大同至西安铁路穿越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对其鸟类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结合保护区的.功能和鸟类习性与分布,分析铁路建设产生的影响,针对性提出减缓措施,最大程度控制对保护区鸟类的影响,对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 者:蒋忙舟 作者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43刊 名:科协论坛(下半月)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ASSOCIATION FORUM年,卷(期):“”(7)分类号:X22关键词:铁路 自然保护区 鸟类 影响 措施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 第8篇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评价,对于正确判断和掌握保护区现状、湿地的生态价值、环境质量、资源现状和发展趋势,维护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完善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1 生态评价标准

湿地生态评价以生态系统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评价指标的选取借鉴有关区域生态系统评价的理论进行[1]。同时参考郑允文、薛达元等[2,3]提出的自然生态系统类保护区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进行评价。

2 生态评价结果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实地调查,参考湿地生态评价各指标,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总分72.5分,对照表1,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较好。

3 讨论

由表2可知,7个单项指标中稀有性的比例极高,代表性、多样性的百分比较高,说明郑州黄河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丰富,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典型代表性和稀有性;自然性、面积适宜性的百分比较高,脆弱性、人类威胁的比例低,说明郑州黄河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人类破坏较小,有效保护面积适宜,生态系统退化不严重,可基本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要求,但仍需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措施,以进一步提高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

摘要:以具有代表性的湿地评价的生物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自然性、面积适宜性、脆弱性和人类威胁等7个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对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生态评价,结果表明:该保护区生态质量较好,但仍需措施来提高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

关键词: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峥,张建文,李寅年,等.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J].农业环境保护,1999,18(6):283-285.

[2]薛达元,蒋明康.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第9篇

黄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横贯东部、中部和西部9个省区,流域面积达80万平方公里,分布着森林、湿地、荒漠等多种生态系统,以仅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支撑着全国12%的人口和15%的耕地。黄河流域湿地面积为392.92万公顷,湿地率为4.88%,受保护湿地面积为232.57万公顷,保护率为59.19%,黄河流域湿地对维护区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多方联动 保护湿地

多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始终把湿地保护作为生态建设的中心任务之一,先后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湿、流域综合整治等一系列生态工程,2008年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成立了自治区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和机构保障。吴忠市依托“黄河穿城”而过的独特资源优势,提出了“生态立市”的目标,率先在全国范围启动退耕还湿工作,恢复湿地面积8533公顷,将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农户开垦的滩地交还青铜峡市统一管理,为在黄河流域开展退耕还湿工作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出台的《宁夏吴忠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初步实现了国家湿地公园的规范化管理。黄河流域各级政府积极探索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新模式,银川国家湿地公园建成水生植物观光园,农家渔村等新型湿地经济,对合理利用黄河流域湿地资源进行了有益尝试。

国家林业局高度重视黄河流域湿地保护工作。在2003年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中,专门设立青藏高原湿地区和黄河中下游湿地区,提出了流域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工作方向,要求加强该区域湿地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按照规划的总体部署,国家林业局在黄河流域组织实施了一批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改善了黄河流域湿地生态状况。此外,国家林业局还启动了湿地保护补助、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退耕还湿试点、湿地保护奖励等四项工作,黄河流域重要湿地保护管理机构能力建设、生态恢复等多项工作全面展开。通过划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小区等方式,抢救性地保护了黄河流域内一批重要湿地。同时,国家林业局运用湿地生态系统评价体系首次对黄河流域的全部国际重要湿地进行了系统评价。年初国新办发布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全面掌握了黄河流域湿地资源状况,为制定黄河流域湿地保护政策、编制流域湿地保护规划等提供了基础数据。

三大问题 亟待解决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湿地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水资源不足、污染现象严重。由于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区域内人口众多,农业生产活动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区域内水资源严重不足。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湿地,给湿地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等使黄河流域水质恶化。2012年,黄河流域Ⅰ类至Ⅲ类水河长比例为55%,劣Ⅴ类水河长比例约为25%。2013年,黄河主要支流水质处于中度污染。

二是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现象依然存在。在湿地内造田、盗猎、乱捕、采砂、开挖鱼塘等大规模开发活动,造成了湿地资源严重破坏。黄河流域土质疏松,植被相对稀少,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人类在湿地进行的开发活动极易造成生态系统的永久性破坏,许多河段由于湿地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极其严重,阻塞河道泄洪。一些地方为了短期经济利益,大规模种植经济林,过度发展旅游,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

三是湿地保护体系不完善,管理能力相对滞后。黄河流域9省区内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湿地公园虽然近几年来发展较快,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黄河流域湿地保护体系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意识方面的原因,黄河流域范围内用于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显著落后于东部地区,造成了湿地保护管理机构能力薄弱,直接削弱了保护管理成效。同时,由于缺乏综合管理体制,有关部门有时仅从自身职责和利益出发开展资源利用和管理行为,忽视了湿地的生态系统完整性。

三方面着手 加强湿地保护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就湿地保护作出了一系列指示,他指出要扩大湿地面积,实施湿地修复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些都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推进黄河流域湿地保护指明了方向。笔者建议,加强黄河流域湿地保护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法规和制度建设。流域范围内还有山西、河南尚未出台省级湿地保护条例,两省林业部门要主动协调人大、政府做好条例出台的准备工作。已经出台条例的7个省区,要进一步加大湿地保护的执法力度,严格制止破坏湿地资源行为,公布辖区内重要湿地名录。各省区应根据黄河流域湿地特点,选择性制定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如:自然湿地保护制度、退化湿地恢复制度、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湿地生态系统评价制度等。要划定湿地生态红线并根据“二调”结果落实到具体地块,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

二是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抓紧谋划一批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湿地面积,恢复湿地生态功能,逐步改变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以及生物多样性衰退等突出问题。9省区要配合国家林业局正在组织编制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16-2020年)》,根据国家规划的要求,将退耕还湿和增强湿地功能作为优先项目,纳入国家规划范围。希望各省区与国家林业局密切配合,力争明年国务院审批这个规划。其次,各省区要结合国家规划的整体要求,根据事权划分原则,做好本省区湿地保护规划。

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第10篇

http:// 2005年6月30日15时29分 慧聪网水工业行业

BOD5 去除率可达90%以上

SS 去除率可达91%以上

NH0-N 去除率可达76%以上

T-N 去除率可达84%以上

T-P 去除率可达87%以上

VAS 去除率可达94%以上

氯苯 去除率可达81%以上

氯酚 去除率可达82%以上

农药类 去除率可达89%以上

其它本类 去除率可达95%以上

肠病毒 去除率可达94%以上

细菌总数 去除率可达99%以上

蠕虫卵 去除率可达99%以上

大肠菌群 去除率可达99%以上

沙门氏菌 去除率可达99%以上

噬菌体 去除率可达99%以上

污水中的无机污染物(重金属)和有机物最大限度地被湿地芦苇、吸附、吸收,充分利用自然净化功能,使污水资源化达到鱼业水质标准,一可以彻底消除水污染隐患,二可以改善与恢复自然生态环境,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达到最佳的统一。《芦苇湿地处理污水绿色生态工程》其核心是根据本区的实际,即水环境质量功能的要求,使污水经处理被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起来,彻底解决本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污染的困扰,这是新疆“功在当代,利在后世”的跨世纪最优选择。

二、《芦苇湿地污水处理绿色生态工程》的技术原理

⑴、物理作用:

经过初级处理的污水,在湿地系统中通过物理沉淀、过滤、吸附作用进一步除去可沉淀的固体、胶体、BOD5、氮、磷、重金属、细菌、病毒及难以溶解的有机物质。

⑵、化学作用:

通过氧化-还原作用及化学凝聚、吸附进一步除去磷、重金属及难溶物质。

⑶、生物作用:

通过微生物代谢、氧化作用、植物的吸收及细菌的消化与反消化作用进一步除去BOD5、氮、磷、胶体和难溶有机物质及重金属。

三、《芦苇湿地污水处理绿色生态工程》的技术可靠性

芦苇湿地处理工程》对污水中污染物有较高的去除效果。它包括了土壤一植物、过滤、吸附、与生物氧化等十分复杂的过程。对污水兼有土壤截留,发生物理化学吸附、化学分解、沉淀及微生物的氧化降解,实际上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在湿地中被芦苇富营养植物吸收,消除了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得到了芦苇资源。净化后的水再于种植养殖,技术可靠,易操作只需加强管理即可达到预期目的。

四、《芦苇湿地绿色生态工程》的可能性与紧迫性

根据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通过对芦苇湿地处理污水能力,水力负荷,有机负荷,停留期以及季节等与污水中主要污染物去除率之间规律性的研究《芦苇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种高效、便利、廉价的污水处理方法。采用此方法不仅适合国情,同时也适合区情与市情,工程投资仅为机械处理的五分之一,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即高效、高适应、高承受力及低投入、低运行费、低维护费。生活与工业污水,•经《芦苇湿地处理系统》处理,BOD攬5攭去除率为90%,SS去除率为91%,T-P去除率为87%,T-N去除率为84%,出水水质可达到《渔业水质标准》要求。新疆沿天山南北荒地资源丰富,完全可以给本项目提供充足的用地,而且,区域自然环境适宜并完全具备施本项目条件,故而完全可能。

采用《芦苇湿地污水处理绿色生态工程》:

⒈可以使污水经深度处理后得到最佳的综合利用,彻底消除水污染,达到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⒉可以改善与恢复区域自然的生态环境,形成优美的湖泊生态系统,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之地。

⒊可以建立轻工业原料基地,使造纸行业生存与发展有了新的高质量的原料基地。⒋可以开发为旅游区与风景点,在县、市一无名胜,二无古迹的先天条件下,为县、市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因此建设《芦苇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是迫在眉捷的可行性高、紧迫性大、利国利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可观的生态效益最优的跨世纪工程。

五、《芦苇湿地绿色生态工程》的环境影响

工程排水方案,拟采取隔栅──管网──沉沙──芦苇湿地

排水过程中,污水封闭在管网中,不会下渗,故而对沿途环境无影响。

污水的异臭气味影响只发生在降解前,可在沉沙后采用好氧曝气除去异臭气味。芦苇湿地仅对浅表层地下水有一定影响,不会对深层承压水造成任何影响。项目选址远离城镇,大片芦苇湿地增加了绿地面积,可减轻风沙对市区的侵袭,环境影响最小,优于任何方案。

六、《芦苇湿地绿色生态工程》的规模与投资

⒈ 根据县、市实际情况选择项目规模:建设芦苇湿地5000-20000亩,日处理污水50000-200000立方米。

⒉ 项目分二期建成:前三年建成芦苇湿地2500-10000亩,日处理污水2.5-10万立方米,年处理污水912.5-3650万立方米。湿地需水量,•按灌溉定额780立方米/亩,湿地系统总需水量195-•780万立方米,•每年可得净水(达到养殖标准的水)717.5-2870万立方米。

后三年再建成芦苇湿地2500-10000亩,•达到日处理水量5-20万立方米,•年处理污水•1825•-7300万立方米,可得净水1435-5740万立方米。

⒊ 工程总投资:项目拟总投资预算6000-120 00万元,•从初始阶段开始建设需投入三年即可达到最佳效益。

《芦苇湿地污水处理工程》包括:

⒈污水排放管网工程拟投资3000-6000万元;

⒉隔栅及沉淀池工程拟投资500-2000万元;

⒊湿地工程,拟投资1000-3500万元;

⒋不可预见费125-500万元;

八、投资效益 ⒈社会效益:

实施本项目彻底消除了水污染产生的纠纷,树立了政府为人民办实事的良好形象,污水处理后,达到了辖区水环境功能需求,增加了净化水资源,可以为县、市发展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⒉经济效益:

⑴芦苇产量按1000公斤/亩计算,每吨芦苇约480元,可以获得收入240-960万元。

⑵湿地净水有偿使用费:每立方米按0.5元计,1435-5740万立方米,共计71.75-287万元。⑶若开发进行养殖或其它种植经济效益另计。⒊环境效益

采用芦苇湿地处理污水的技术方案,可永久性地彻底消除水污染向农村漫延,大面积的芦苇湿地可以改善西北部区域荒漠生态环境,并能减轻风沙对市区的侵袭,环境效益最佳。

九、结论

⒈《芦苇湿地污水处理绿色生态工程》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盛行多年,我国“七五”与“八五”期间进行重点科技攻关开展了多项有关研究和示范工程,不论从投资、处理效果及污水资源化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可靠性、可行性分析等方面对新疆凡是有荒地、荒漠资源的区域都是一个好项目。

⒉ 本项目投资小(是现代机械污水处理的五分之一),处理污水容量大,适益区情。⒊ 实施本项目建成轻工原料基地,或养种植基地,把解决造纸原料、养殖、种植与污水处理结合起来,是保障县、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措施。

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第11篇

⒉可以改善与恢复区域自然的生态环境,形成优美的湖泊生态系统,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之地。

⒊可以建立轻工业原料基地,使造纸行业生存与发展有了新的高质量的原料基地。

⒋可以开发为旅游区与风景点,在县、市一无名胜,二无古迹的先天条件下,为县、市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因此建设《芦苇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是迫在眉捷的可行性高、紧迫性大、利国利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可观的生态效益最优的跨世纪工程。

五、《芦苇湿地绿色生态工程》的环境影响

工程排水方案,拟采取隔栅──管网──沉沙──芦苇湿地

排水过程中,污水封闭在管网中,不会下渗,故而对沿途环境无影响。

污水的异臭气味影响只发生在降解前,可在沉沙后采用好氧曝气除去异臭气味。芦苇湿地仅对浅表层地下水有一定影响,不会对深层承压水造成任何影响。

项目选址远离城镇,大片芦苇湿地增加了绿地面积,可减轻风沙对市区的侵袭,环境影响最小,优于任何方案。

六、《芦苇湿地绿色生态工程》的规模与投资

⒈根据县、市实际情况选择项目规模:建设芦苇湿地5000-0亩,日处理污水50000-200000立方米。

⒉项目分二期建成:前三年建成芦苇湿地2500-10000亩,日处理污水2.5-10万立方米,年处理污水912.5-3650万立方米。湿地需水量,按灌溉定额780立方米/亩,湿地系统总需水量195-780万立方米,每年可得净水(达到养殖标准的水)717.5-2870万立方米。

后三年再建成芦苇湿地2500-10000亩,达到日处理水量5-20万立方米,年处理污水1825-7300万立方米,可得净水1435-5740万立方米。

黄河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第12篇

色生态工程初论

姓 名 院 系 专 业 年 级 学 号 任课教师

2009年 5月20日

发展芦苇湿地污水处理绿色生态工程初论

内容摘要:

一、问题的提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位于我国西部边陲,地处北纬32°22′-49°33′,东经73°21′-96°21′,面积166万多平方公里.可以利用发展芦苇湿地污水处理绿色生态工程.关键词: 芦苇 去除 污水 湿地 处理 生态 以上 可达

一、问题的提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位于我国西部边陲,地处北纬32°22′-49°33′,东经73°21′-96°21′,面积166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境内北部为阿尔泰山、南部为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与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和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形成了“三山夹两盆”的地貌格局。

新疆地处中温带(温带与暖温带)欧亚大陆腹部极端干旱的荒漠地带。四周高山环绕,远离海洋,自然地理环境封闭,是形成新疆干旱自然生态环境的地理基础。其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决定了新疆气候干燥、少雨、多大风、日较差和年较差大的特征,全冬季寒冷漫长、复季炎热短促,全年平均降水量为145毫米,降水量稀少,只有全国平均降水量630毫米的23%,而蒸发量约为2000-2500毫米,干燥度在4-16之间。根据干旱指数分区指标,全区除北疆、天山山区、阿勒泰山区和塔城北部山区干旱指数在5以下,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外其余地区干旱指数无在5以上,属极端干旱地区。因而在干旱、半干旱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芦苇湿地处理污水全部综合利用,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显得尤其重要,并也已成为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疆平原绿洲区仅占4%,且以串珠状镶嵌在2万多公里的交通线上,构成了沙漠边缘绿洲经济活动,空间分散的基本格局。城市与工业区均处于水源上游,农村环境均处于水源下游,近年来,随着农村多种经营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古河床、荒滩均被大量开发,进行种植养殖。夏季部分污水可用于农灌,而冬季近半年的时间污水因处理标准较低,没有出路,故而连年污水污染事故接连发生,并已造成农村部分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可以肯定地说水污染正在向农村蔓延,据不完统 2

计,全疆历年来因污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数亿元,同时也给下游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潜在危害与危机。

新疆重点城市乌市、昌吉、库尔勒、喀什等自七十年代起就先后对城市污水采取了氧化塘,射流曝气传统工艺和厌氧水解及氧化沟先进的工艺,据现状:氧化塘投资省但处理污水标准低,射流曝气,厌氧水解或氧化沟,投资规模大运行费用高,容量小,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求,加之其可生化工艺,无机污染物及重金属难降解,污水经处理后仅能达到城市污水二级处理标准或农灌标准,达不到全疆绝大部分区域水环境功能(鱼业水质标准)的需求。全疆87个县(市)(含5个州、8个地区所在地)的水环境功能现状,污水处理后水只有达到鱼业水质标准,才能满足辖区的水环境功能的要求(目前,全疆养鱼面积117.3万亩,鱼产量52371吨)。

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是我区水环境面临的两大突出问题。目前,新疆还不能在污水污染治理上投入大量资金,急需寻找高效、节能的污水处理方式,以代替投资及运转费用昂贵的常规处理。国务院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明确规定,“中小城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镇,应首先考虑采用荒地、废地、劣质地以及坑塘淀洼,积极发展与污水处理相结合的,能有效控制水质和充分利用污水水肥资源的土地处理与利用系统。”国家科技攻关研究成果的结论:“城市水污染治理,必须由分散点源治理转向综合整治,必须结合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水利建设等,因地制宜地部署水污染重点工程”。随着经济与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与日俱增,而目前我区城市污水处理率与标准甚低,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下游农村环境,已造成水环境状况日趋恶化,并且水环境的污染又加重了我区干旱、半干旱区域水资源短缺。新疆绝大部分区域自然生长芦苇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采用芦苇湿地生态科学技术集中深度处理:

BOD5 去除率可达90%以上/SS 去除率可达91%以上/NH0-N 去除率可达76%以上/T-N 去除率可达84%以上/T-P 去除率可达87%以上/VAS 去除率可达945以上/氯苯 去除率可达81%以上/氯酚 去除率可达82%以上/农药类 去除率可达89%以上/其它本类 去除率可达955以上/肠病毒 去除率可达94%

以上/细菌总数 去除率可达99%以上/蠕虫卵 去除率可达99%以上/大肠菌群 去除率可达99%以上/沙门氏菌 去除率可达99%以上/噬菌体 去除率可达99%以上

污水中的无机污染物(重金属)和有机物最大限度地被湿地芦苇、吸附、吸收,充分利用自然净化功能,使污水资源化达到鱼业水质标准,一可以彻底消除水污染隐患,二可以改善与恢复自然生态环境,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达到最佳的统一。《芦苇湿地处理污水绿色生态工程》其核心是根据本区的实际,即水环境质量功能的要求,使污水经处理被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起来,彻底解决本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污染的困扰,这是新疆“功在当代,利在后世”的跨世纪最优选择.二、《芦苇湿地污水处理绿色生态工程》的技术原理

⑴、物理作用:经过初级处理的污水,在湿地系统中通过物理沉淀、过滤、吸附作用进一步除去可沉淀的固体、胶体、BOD5、氮、磷、重金属、细菌、病毒及难以溶解的有机物质。

⑵、化学作用:

通过氧化-还原作用及化学凝聚、吸附进一步除去磷、重金属及难溶物质。⑶、生物作用:

通过微生物代谢、氧化作用、植物的吸收及细菌的消化与反消化作用进一步除去BOD5、氮、磷、胶体和难溶有机物质及重金属。

三、《芦苇湿地污水处理绿色生态工程》的技术可靠性

《芦苇湿地处理工程》对污水中污染物有较高的去除效果。它包括了土壤一植物、过滤、吸附、与生物氧化等十分复杂的过程。对污水兼有土壤截留,发生物理化学吸附、化学分解、沉淀及微生物的氧化降解,实际上污水中的有害物质 4

在湿地中被芦苇富营养植物吸收,消除了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得到了芦苇资源。净化后的水再于种植养殖,技术可靠,易操作只需加强管理即可达到预期目的。

四、《芦苇湿地绿色生态工程》的可能性与紧迫性

根据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通过对芦苇湿地处理污水能力,水力负荷,有机负荷,停留期以及季节等与污水中主要污染物去除率之间规律性的研究《芦苇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种高效、便利、廉价的污水处理方法。采用此方法不仅适合国情,同时也适合区情与市情,工程投资仅为机械处理的五分之一,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即高效、高适应、高承受力及低投入、低运行费、低维护费。生活与工业污水,•经《芦苇湿地处理系统》处理,BOD攬5攭去除率为90%,SS去除率为91%,T-P去除率为87%,T-N去除率为84%,出水水质可达到《渔业水质标准》要求。新疆沿天山南北荒地资源丰富,完全可以给本项目提供充足的用地,而且,区域自然环境适宜并完全具备施本项目条件,故而完全可能。

采用《芦苇湿地污水处理绿色生态工程》:

⒈可以使污水经深度处理后得到最佳的综合利用,彻底消除水污染,达到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⒉可以改善与恢复区域自然的生态环境,形成优美的湖泊生态系统,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之地。

⒊可以建立轻工业原料基地,使造纸行业生存与发展有了新的高质量的原料基地。

⒋可以开发为旅游区与风景点,在县、市一无名胜,二无古迹的先天条件下,为县、市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因此建设《芦苇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是迫在眉捷的可行性高、紧迫性大、利国利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可观的生态效益最优的跨世纪工程。

五、《芦苇湿地绿色生态工程》的环境影响

工程排水方案,拟采取隔栅──管网──沉沙──芦苇湿地

排水过程中,污水封闭在管网中,不会下渗,故而对沿途环境无影响。污水的异臭气味影响只发生在降解前,可在沉沙后采用好氧曝气除去异臭气味。芦苇湿地仅对浅表层地下水有一定影响,不会对深层承压水造成任何影响。

项目选址远离城镇,大片芦苇湿地增加了绿地面积,可减轻风沙对市区的侵袭,环境影响最小,优于任何方案。

九、分析的结论

⒈《芦苇湿地污水处理绿色生态工程》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盛行多年,我国“七五”与“八五”期间进行重点科技攻关开展了多项有关研究和示范工程,不论从投资、处理效果及污水资源化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可靠性、可行性分析等方面对新疆凡是有荒地、荒漠资源的区域都是一个好项目。

⒉本项目投资小(是现代机械污水处理的五分之一),处理污水容量大,适益区情。

⒊实施本项目建成轻工原料基地,或养种植基地,把解决造纸原料、养殖、种植与污水处理结合起来,是保障县、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措施。

⒋全疆八十七个县、市若能选择《芦苇湿地绿色生态工程》可节省投资与运行费数十亿元,建成数百万亩芦苇湿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将是无法估量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浅说人生下一篇:秋季三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