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小院吟篇

2024-07-21

现代文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小院吟篇(精选13篇)

现代文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小院吟篇 第1篇

现代文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小院吟篇

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长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长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要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是准备在地上擀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

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 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小院,是母精心纺织的花篮。它盛着农家艰辛面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

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我的心思,便( )了小凳,( )到我的跟 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从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就像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

更多的时候,我同母 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着母亲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

小院南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远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般粗细,并兴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偈充满了小院,香便传遍了落。左邻居右舍的只说多了这捍,整个村子也便宜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人带了孩子来看,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感。慢慢地,小院成了大伙的小院了。

1.文段表面写什么?实际上写什么?

2.文段抒发了什么感情?

3.第4段括号里应填个最恰当的词是 和 。

4.第1段突出了小院的什么特点?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品质?

5.横线上的话写出了小院的什么特点?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6.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是第几段?

7.是什么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的?

参考答案:1.表面写小院,实际上军民写母亲。

2.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3.搬(或拿、提) 凑(或坐)

4.清洁的特点为。勤劳、热爱生活的品质。

5.生机盎然(生机勃勃)。

6.第3段。

7.母亲的关爱和教育。

现代文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小院吟篇 第2篇

油菜花

①我从来不会留意哪儿开什么花。

②虽然,遇上好看的花,也会眼前一亮,心中一动涌起一股爱怜;但那会很快过去,随时光淘刷遗忘干净,而绝不会总惦记着它。花简直也是一种流水,喧闹地斑斓一时,又突兀地枯败殆尽,让我这样的人,不仅没养成对花的癖好,甚至缺乏花的常识。

③然而莫名地,我这花盲,却与一种花暗中有了什么关系。不分冬夏无论南北,我与它到处相遇。后来不由我不想:怎么到处总碰上它呢?

④它就是油菜花。

⑤那年在河州,算来该是六月的日子。只记得积石山一面拖拽的坡麓上,鲜黄的油菜花一片接一片。这里是河州城的西南乡,保安人的聚居地,保安人是另一支比较小的古代蒙古遗民。

⑥油菜花,正在远近的凹地坡麓上怒放,那一派浓烈的黄色,给我说不清的振奋。那是我留意这花的头一次。

⑦在贫瘠、不公、阴暗的季节,油菜花突然跳出来,给大地涂满泼辣辣的亮色。宛似热烈的希望,忽然间被抛撒了满山遍野。山脉横亘在青藏前沿,造物主的巨笔饱蘸鲜黄,涂抹在遮断眺望的大山上。无论谁都禁不住油然浮起的快意:一块块的黄色,闪烁引诱,扫荡了心底的阴愁。

⑧再吃清油的锅盔、炒成的洋芋菜——滋味不一样了。味重色浓的清油,在盘底积了薄薄一层油菜黄。它确实香,嘴里知道,但说不出来。我猜,哪怕你洋包装色拉油流行超市,某一天,若是锅里换了别的油,西北五省的汉子会齐齐地放下碗,“嗯?”一声,大惑不解。

⑨我一直没造访过油坊和水磨。虽然我模糊知道,满山的油菜地都是为了食用油。我对油菜花的好感,只为它带来的明亮视野。

⑩早忘了广东湖南是否也种油菜花,估计答案大概是肯定的,只是没人留意,没有把它们与西北联系。

⑾既不留心,也就说不出湖广的花期、更不知它们与百姓的纠葛,与生计风景的关系了。

⑿知道的只是:四川的油菜花在二月就满开了。

⒀那年从川北的剑阁栈道东行,在苍溪,我遇上了被油菜田斑驳点缀的红军渡。

⒁在 川东北眺望油菜花,感觉有一点诧异。也许因为突兀地走到了苍溪渡口,我总把这倔强的花,与悲剧的红军联想一起。他们突然就抛弃了依托,离开了根据地。他们 几步就走进了松潘草地,走进了一部悲剧。确切地说,在四川,我为二月的油菜花开感到不可思议。因为远在青海的祁连,花的满开,要待到七月上旬。

⒂全 国油菜花种植最多的地方,也许是青海门源。那里有一望十万亩的大面积油菜田,沿着一字并肩的祁连山,浩荡金波一望无际。门源创建了“油菜花节”,把日子定 在了七月十号。这日子与四川的二月实在相隔太远了!我认识到,油菜花是中国地理的标志花;我更从花期的剧烈跌宕,感到了世间的峻险无常。

⒃从剑阁,到松潘,在岩石缝隙,在高高山顶,那一块块鲜黄简直不合时宜。它开在更贫瘠的土壤,宣布着更异端的思想。我忽然想,若是没有油菜花,那些牺牲的红军就太寂寞了!我意识到一股瞬间的冲动。也许就是在那一瞬,我与这种花结成了某种关系······

⒄这一次到汉中,当又一次看见山上块块涂黄的时候,我心里主要是地理的兴趣:这儿可是南方北方的分界;油菜花,你这地理的标志花,我倒要看看你开在几月!

⒅来汉中的目的,是想到城固县去,打听上世纪六十年代从阿尔巴尼亚引进的橄榄树的下落。但是没料到,在陕西城固,无论市民农民,问起橄榄树人人一问三不知。

⒆我说不清,对油菜花究竟是不满还是理解——正是油菜花,挤走了橄榄树的种植。急功近利的中国人,等不及橄榄油普及锅台的未来。但是从四川到汉中,在陡峭破碎的坡地上染黄的油菜花,意味着菜籽油依然是中国农民的.经典食品。

⒇与其说和一种植物莫名地结了缘分,不如说不自觉地了解一些关于油菜的知识。

(21)我喜欢油菜花,不单因为它是最适中国农民的油料;也因为它点缀了我的长旅,装饰了一路旱渴的风景。即便如此,当我发现它真的沿着纬度,次第接续,一分分攀升一般地开花,成了中国大陆上花期拖延最长、南北种植跨度最宽的一种花,心里真是充盈着震撼。

(22)油菜花——它随风散洒,遇土生根,落雨花开,安慰天下。它从南向北,逐省逐县,点缀贫瘠的大地,添补百姓的生活。它虽不缤纷,也不名贵,但唯有它,与我形影跟随,相伴了一场。

7.第②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2分)

8.第⑦段中对油菜花的描写有何作用?(3分)

9.第⑥段画线句语序的特点及这样安排的意图是 。(2分)

10.第 段“若是没有油菜花,那些牺牲的红军就太寂寞了!”的含义是 。(3分)

11.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作者被油菜花吸引首先是在于它鲜黄明亮的色彩。

B.第一次见到坡麓上怒放的油菜花给作者异端的感觉。

C.对油菜花的感受是由好感、诧异再到喜欢、震撼的。

D.点缀长旅和装饰风景,也是作者喜欢油菜花的原因。

E.油菜花中国地理的标志花,使作者感到世间峻险无常。

F.安慰天下和添补生活的油菜花虽不名贵却与我相随。

12.整合文中信息,简述以“油菜花”为标题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

7.(2分)生动地表明花朵从开放到凋零转瞬即逝;(1分)突出我对花“不留意”,没有印象。(或不喜欢花。)(1分)

8.(3分)突出油菜花在贫瘠、不公和阴暗的季节开放所带来的鲜亮和希望;引发作者的快意和赞叹;表明作者由“不会留意”到“留意”的原因,并与上文呼应。(答对1点2分,答对2点3分。)

9.(2分)语序倒装(或“头一次”按常规应该放在“我”和“留意”之间),(1分)突出油菜花第一次给作者带来的强烈震撼。(1分)

10.(3分)油菜花一路陪伴着红军战士;(1分)表明红军离开了依托的根据地、走进松潘草地而牺牲的悲剧是应该缅怀的。(2分)

11.(6分)B E

现代文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小院吟篇 第3篇

一、解题原则

(1) 坚持立足于文章全局。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选文都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都有一个集中的主题, 全文的任何一点内容都是围绕主题而展开的, 对任何一个问题的表述也不能抛开文章主题而主观臆断。这就要求在进行表述时必须坚持立足于文章全局, 以防断章取义。而事实上, 试题正是针对这一考查点而设置的, 常犯的错误也正是没有立足于文章全局致使答案有失偏颇。

(2) 认真把握其题干要求。在阅读中, 题干本身就是一个信息源, 对于回答什么问题, 如何回答都会有明确的要求。因此, 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要求, 把握其中题眼, 这是正确回答问题的第一步, 这就要求必须认真引导学生如何把握题干, 如何找准对应点。

(3) 放眼于前后联系。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句与句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基于这一点认识, 对于试题, 就必须放眼于文章内容的前后联系, 善于从更广泛的阅读空间里把握有用信息, 准确概括出答案, 尤其是一些有指示代词的试题, 它的答案更是要离开本句, 向前追溯。

(4) 遵循其规定句式。在设置题干时有一个原则就是:在题干中列出事情的最终结局, 要答的是造成这结局的原因;或者在题干中列出的是原因, 要答的是如何根据文本推出事情的必然结局。其实, 此类试题的解答就是在“因为”与“所以”之间的一个转换。解答此类题时, 一定要深入研究题干本身的内容, 读透题干所说的“因”与“果”的内部关系, 由此决定解答的角度与内容。

(5) 概括要简明、准确、深刻。一般情况下, 简答题都有字数限制, 因而首先要本着简明的原则进行概括。其次还要准确、深刻, 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解题步骤

(1) 读文章, 首先整体把握内容。在初步读的过程中, 概括每段段落大意, 并感悟写作目的。

(2) 由试题原本的顺序进行解答。解答只涉及文章部分文本的试题, 可以使用下面的解答思路。 (1) 研究题干, 掌握答题的方向; (2) 找到文本的对位信息; (3) 比照有关内容组织答案。解答涉及到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题时, 可以使用下面的解答思路。 (1) 研究题干, 掌握答题的方向; (2) 整体感知文本, 体会文本主旨, 作为答题的依据和出发点。 (3) 速读全文, 找到对位信息, 比照题干组织答案。

(3) 再读课文, 确定答案是否准确。

三、课上学生解题过程

(1) 共同分析题目, 注意题目的结构, 找出关键词, 初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为理解文章主旨奠定基础。

(2) 朗读文章, 以此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朗读时要求学生注意节奏, 富有感情。

(3) 概括出段落大意, 分清文章层次, 进而理清文章思路, 总结出全文主旨。

现代文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小院吟篇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 现代文阅读 考查 训练

现代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现代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还要着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对现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教师要思考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对初中生现代文阅读水平的考查

考查初中生现代文阅读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通过考查,教师才能真实地了解学生当前的阅读能力,并且根据调查的情况,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够制订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对学生阅读水平的考查,教师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而是要深入进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考查方法。要想考查初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即文章的理解、评价、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先让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在学生了解文章大意之后,教师再要求学生“还原”文章。所谓“还原”,并不是要求学生完整地叙述出文章的所有内容,而是让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后,除了大概了解课文内容之外,还要比较深刻地理解其中的重点内容,能够准确地表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主题性活动等其他方式,来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但教师需要注意,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考查过程中,教师都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核心,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提高初中生现代文阅读水平的训练方法

初中生现代文阅读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和学生真正重视阅读教学,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日积月累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通过科学的训练内容提高训练质量

要想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教师需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现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传授方法。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日积月累的训练结果,而科学的训练内容和方法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如在教学以科技为主题的单元时,笔者选择了2015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让地球人烦心的“太空杀手”》这篇文章,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效加深了学生对阅读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通过独立思考内化知识

教师教授学生知识,如果不能够让学生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那么学生的阅读水平就得不到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让学生内化知识。如在教学《背影》时,笔者就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然后选择了2015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原来你离我那样近》作为训练内容。但是,在正式讲解答案之前,笔者要求学生先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最后再由笔者进行点评。此外,笔者还要求学生记录最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为以后做准备。

初中生现代文阅读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共同解决好这个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明燕.初中新课程阅读、目标及考评三维度探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2]施柏明.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浅论[J].新课程(中学),2013,(2).

[3]毛金芳.“少教多学”在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4]张晓明.回扣课本,让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更完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20).

[5]常海玉.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4).

现代文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小院吟篇 第5篇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间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他”既在痛苦磨炼中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又能在曲子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而最后一次“他”拉响的是内心控诉的乐章,技巧与情感的结合使他取得巨大成功。B.“他”是一个内心压抑、痛苦而又具有叛逆个性的人。“他”对拉琴没有兴趣,是在父亲的逼迫、强制和严格监督下练琴的,积久的压抑爆发,酿成“他”叛逆的个性。C.第二人称“你”,只能指小说中的“他”,“必须选择”以肯定的语气加以强调,又引发对“选择”的多种思考。标题醒人耳目,深化了主题。D.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到孩子头上,但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E.这篇小说腾挪跌宕,张弛有度,开篇由“他”在最后一次考试的考场上展开,运用了倒叙的方式;小说在故事高潮处骤然转折,瞬间“引爆”,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谈谈你对小说标题“你必须作出选择”的理解。(6分)

3.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6分)

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主题,并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8分)

答案:

1.BE(5分。对一个给2分,全对得5分)

2.毕业前,“他”只能选择父亲的安排,走自己情非所愿的人生道路;毕业时“他”,毅然选择放弃。人生有太多无奈,有时不得不做出选择。(6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3.“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是本文的高潮部分,(2分)作者这样安排,更充分展现“他”内心的压制和反抗,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富有张力。(2分)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前面拉琴缺乏艺术、大家对他失望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2分)(6分。意思对即可)

4.①这篇小说是对应试教育的`控诉。从儿时起近二十年,主人公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但在父亲的逼迫下从未间断过练琴。父亲的逼迫无所不用其极,他与父亲进行一次次智力较量,他没法战胜的,恐怕不止是父亲的智力。(6分)干事情不可强迫,应该尊重个体的不同需求和爱好。(2分)

②这篇小说是对艺术规律的理解。技术,是没有生命的;艺术,则是生命感受和技术的完美融合。主人公原先令教授们失望,而最后一次演奏成功,正是从相反的两个侧面阐释了这个艺术规律。(6分)人们应该从实际出发,遵从规律,否则达不到目的。(2分)

(8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A.“他”在痛苦磨炼中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却不能在曲子中融入自己的感情。C.第二人称“你”,既指小说中的“他”,又推及到其他人。D.教育者不应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到孩子头上,更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2.试题分析:人的一生都在选择,有的是自己的选择,有的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选择,而主人公的选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父亲强加给他的拉琴的选择,一个是以后自己的不拉琴的选择。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3.试题分析:文章多次提到,他拉琴有很好的技术,却没有感情,很多老师要改造他都没有成功。这次是他最后一次拉琴,想到以后可以再也不拉琴,感情迸发。这样写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主题。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现代文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小院吟篇 第6篇

①“我绝不能侮辱过去的作品,一定要超过过去,给后人新的启发。”对于艺术,吴冠中觉得是要有殉道精神的。

②晚年的他疾病缠身,但生命、生活的激情仍然燃烧,探索、创新的精神仍不停止。特别的艺术激情与永不停歇的艺术创新,使这位具有深厚造诣和深邃思想的画坛巨匠本该进入老年的生命呈现出向上跃跳的青春姿态。他曾说:“我虽已到老年,但这只是体躯的老,我性格不变,性格不老,还是想搞新东西。”

③在作品进入市场后,他完全有条件改善生活质量,可他依旧保持劳动者朴素的习惯,在用钱方面像对待时间一样节俭。被他称为“下蛋的窝儿”的家在北京方庄芳古园小区的一处老居民楼内,他是20世纪90年代初搬进来的。那套小四居几乎没怎么装修,家具也都是用了好些年,与平常人家无异,访客常常会惊讶于沙发上补洞的透明胶。他的住房连同被友人戏称为“蜗居”的画室从来没有刻意装潢过,一次有工人到他家换水表,一进门就大惊小怪地说:“哟,现在很难见到水泥地的人家了!”

④这样一个“落笔成金”的画家,却一直过着近乎寒酸的平淡生活,不尚虚华。曾经有一个房地产老板提出,愿意给吴冠中在大厦的顶层盖一个四合院,顶层有阳光,适合作画。但吴冠中拒绝了,理由很简单:不需要。他对艺术创作是高追求,于物质生活没有追求。吴冠中曾经长期失眠,学生推荐说,足底按摩对睡眠很有好处,只体验了一回,他还是那句话:“不合适我。”在美术圈流传较广的是,吴冠中脚穿孙儿穿剩下的旅游鞋,经常花两元钱在楼下找个“蹲摊儿”的理发师傅剃头。一次,熟人遇见了他,开玩笑说:这么有价值的脑袋怎就这么廉价地“处理”一下?听见有人说话,吴冠中扭过头说,剃头师傅是“行为艺术”,我是纸上谈兵,我们工作的领域不同,价值一样。

⑤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使灵魂的疆域更加开阔。苦惯了的吴冠中很满意自己的生活。艺术创造的享受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并不需要过多的物质条件。

⑥在中国散文创作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左手绘丹青,自成一派,右手写文章,文风洒脱。吴冠中就是其中的要员,其文字创作与绘画同样得到了读者的喜爱,那种艺术与人文融合深厚恰切的文字值得阅读者反复地咀嚼与体味。其实,吴冠中早年最初的想法是当作家,但画名掩盖了文名。如果有下辈子的话,吴冠中说:“不想当画家了,我觉得绘画这个能量有它的局限。我开始当画家是因为单纯地爱它。开始我中学是喜欢文学的,特别是受鲁迅的影响,所以想当文学家。后来是移情别恋到了美术上面,我很想在美术上面能够做出像鲁迅在文学上的一些作用。这是我一直的愿望,要在美术上搞出鲁迅这样伟大的工作来。但是觉得它不可能,美术很多力量方面没办法跟文学比,当然它有它另外的优点。”

⑦吴冠中曾感喟:“生命是个价值过程,在过程中完成价值就可以了,不非得痛苦地活那么长。鲁迅先生只活了56岁,做出的成绩远远超过长寿之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原总编姚凤林这样由衷地感叹过:“一个人一生能做多少事情?吴先生给我们展现了无限可能。70年的艺术岁月中,吴先生笔下留住了山河旧影、时代脉搏、心灵历史和艺术范式。”

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副院长包林这样评价他:“除了具备艺术天分外,对于工作十分敬业和勤奋,像一个战士,他是中国20世纪艺术史上绕不开的一个人物。”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吴老身上表现出来的.艺术家的文化敏感性和勇气,以及激励人的精神,都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的确,吴冠中给予我们这个时代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独创的风格,更在于他的精神。无论在何种条件下,他总是倡导艺术创新,大胆破除陈规,敢于吐露真言。这是一种事业为公的“吴冠中精神”。

⑨旗帜不倒,精神永存!吴冠中带着艺术家特有的尊严掩上了自己的人生画卷,去追寻他的艺术偶像梵高和“精神父亲”鲁迅了。其言其行其艺,是另类,是孤品,留下一幅耐人回味的剪影。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晚年的吴冠中虽然疾病缠身,但他的身上充满了青春的活力,探索、创新精神仍不停止,创作出了很多的新东西。

B.吴冠中将自己居住的北京方庄芳古园小区的小四居幽默地称为“下蛋的窝儿”,意思是这里是他赚钱的主要场所。

C.吴冠中虽然是个“落笔成金”的画家,却一直过着近乎寒酸的平淡的生活;但他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很高,而且对这样的生活很满意。

D.吴冠中能用左手绘画,创作了不少精品;他还擅长散文创作,其作品艺术与人文融合深度,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E.文中引用了多人对吴冠中的评价,这些评价从多角度接展示出传主的精神,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

(2).文章用哪些具体事例来表现吴冠中习惯于平淡简朴的生活?(6分)

(3).请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称吴冠中为“画坛鲁迅”。(6分)

(4).吴冠中先生认为“生命是个价值过程,在过程中完成价值就可以了,不非得痛苦地活那么长”。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12、(1)(C给3分E给2分A给1分,BD不给分。A“创作了很多‘新东西’”错,他是想“搞新东西”,文中并没有具体的介绍。B、“这里是他赚钱的主要场所”错,吴老的意思是这里是他创作的主要地方。D“吴冠中能用左手绘画”典解文意,原文是“左手绘丹青”“右手做文章”,意思是他既会绘画,又能写作。)

(2) ①住在老居民楼,家里几乎没怎么装修,还是水泥地;②拒绝房地产老板要为其在大厦的顶层盖四合院的提议;③穿孙儿穿剩下的旅游鞋;④花两元钱找“蹲摊”的理发师理发。(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3) ①吴冠中一向把鲁迅当成其“精神父亲”,很想在美术上面能够做出像鲁迅那样的成就; ②吴冠中除了艺术天分外,对于工作十分敬业和勤奋,他在对艺术的追求中持有一种创新和殉道精神,就像一个鲁迅式的战士;③吴冠中无论在何种条件下,总是倡导艺术创新,大胆破除陈规,敢于吐露真言,这一点和鲁迅非常相似。(每点2分)

现代文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小院吟篇 第7篇

达尔文学说需要重新审视吗?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细胞生物学教授恩里克·戴维森认为,任何没有建立在基因发展体系上的、与身体构造变化相关的进化理论都需要从根本上进行重新审视。

西班牙塞韦罗·奥乔阿分子生物学中心的安东尼奥·加西亚-贝利多指出,现代生物学的一大贡献就是证明过去的进化论过于保守。我们所看到的令人惊叹的各种生命形式的变化都是根据相同的调控因子产生的,或者说通过基因子系统,它们负责所有动物的发展演化。如果按照达尔文理论,通过缓慢和渐进式的积累,进化论并不会给世界上的生物带来多少变化。

戴维森与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道格·欧文在《科学》周刊上发表文章就动物进化论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该设想与各高等院校中长期以来教授的正统达尔文学说产生了矛盾,并被心理学和哲学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用来理解人类大脑的构造。

近五年来,许多科学书籍和文章都提出,传统的进化论需要得到改变和扩充。其中一些观点是建立在可与进化论相比较的发育生物学的基础上,欧文指出。

我们的观点不是反达尔文学说。只是强调达尔文的进化论体系只适用于较低级别的系统发育,戴维森认为。也就是说,达尔文进化论只能用来解释智人这一物种的出现,却不能揭示各种哺乳动物的演进过程,更不用说各种脊椎动物的演化。我们所谈论的已不仅仅是各种动物及构成它们的各种细胞的来源问题了。

戴维森还指出,对于更高级别的动物,变化会以更加剧烈的方式影响到形态,这需要一种不同的基因变化方式。这也正是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释动物进化过程是如何产生的原因。

发育生物学方面的三位先锋人物加西亚-贝利多、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彼得·劳伦斯和伦敦大学的刘易斯·沃尔铂特均认为,发育生物学是理解进化论的关键。进化论与发育生物学的结合衍生出了一门新题库:进化发育生物学。

进化发育生物学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或者说大批高等生物物种是如何集中在那一段时期出现的,如节肢动物、软体动物以及脊椎动物等。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一个根本性的改变,伴随着多种形式的变化。从地质学角度看,这种形态上的变化是非常快速的。这其中一定包含着基因染色体的因素,劳伦斯指出。加西亚-贝利多则认为,当我们能够理解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变化时,我们也就明白了什么是进化。

已故著名的进化论学者斯蒂芬·杰伊·古尔德曾在1980年发表一篇题为《新的进化论正在产生》的学术文章。在文中古尔德指出,进化论的关键更多的是与变化的内在动力或生物身体的内在不稳定性相关,而非达尔文进化论里指出的肤浅的、表面的自然选择。他将达尔文的进化论视为旁门左道。对此,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理查德值金斯认为,人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古尔德的理论其实是坚定地建立在达尔文学说基础上的。

那么,古尔德的理论是否正确?他的理论没有涉及任何本质。他那令人印象深刻的现象学对于我们的思想没有任何影响。戴维森说。

欧文认为,所有资料都没有显示出大量物种的起源是突然性和跳跃性的,而我的.怀疑是,这是个迅速的过程。在我们与古尔德的思想之间不存在直接关联,尽管在部分概念上我们之间的确存在联系。

1.下列关于达尔文进化论需要重新审视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达尔文进化论不是建立在与身体构造变化相关的基因发展体系上。

B.达尔文进化论过于保守,只适用于较低级别的系统发育方面的研究。

C.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释更高级别的动物形态的演进过程。

D.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释动物进化过程是如何产生的原因。

2.下列有关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生物学更多从基因发展体系上来研究各种生命形式的变化。

B.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生命形式的变化是缓慢和渐进式的积累。

C.新的进化论与传统进化论迥然不同,认为进化论的关键更多的是与变化的内在动力或生物身体的内在不稳定性相关。

D.传统的进化论只是用肤浅的、表面的自然选择来解释生命进化问题。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进化论是一种没有建立在基因发展体系上的、与身体构造变化相关的进化理论。

B.达尔化进化论认为生物的演变是缓慢和渐进式的积累的结果,这种观点根本无法用以解释生命大爆炸问题。

C.进化发育生物学中的部分概念与新的进化论存在着联系,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直接的关系。

D.重新审视达尔文进化论并不表明进化发育生物学反对达尔文进化论,而只是强调达尔文进化论在对生物演变的看法上存在着不足。

答案:

1.A[解析:A并不探究原因,只是强调达尔文进化论需要重新审视。]

1.C[解析:C项新的进化论与传统进化论迥然不同有误。原文倒数第三段中有古尔德的理论其实是坚定地建立在达尔文学说基础上的,而古尔德理论正是新的进化论。]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训练方法 第8篇

关键词: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方法

针对目前考生在现代文阅读上出现的问题像文章理解浮于表面、解题思路不清晰、专业名次不了解、答题不规范等,我们要对症下药,进行有效训练。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解题方法、基础知识、系统总结以及思维发展方面入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解题正确率。

一、注重方法传授,培养解题能力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概括能力,能够细致全面地把握文章,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这些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定期定量的训练,还需要有方法技巧的辅助,为要求高、竞争大的高考做好准备。

所谓阅读的技巧就是引导学生学会精读文章,对于高考的阅读理解,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语言表达、中心思想都是值得推敲揣摩的,学生粗略地看一遍不可能理解文章,回答问题只会绕来绕去,浮于表面。所以,我们要给学生灌输一个道理:精读就是读懂。先要纵观全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从局部出发,针对有特殊含义的字、词、句子细细斟酌,从小处突破把握中心意思。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分执着一个细节,不顾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断章取义片面理解文章的主旨,要引导学生从表面到内里,从表达到中心,从细节到主旨,借助文章的暗示步步深入。比如,在做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安娜之死》阅读时,我就让学生对这篇文章反复阅读三遍,再做题目。第一遍读的时候要关注题目,尝试了解文章表达的整体意思,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清楚主人公安娜发生的一些事。读第二遍的时候要注意把握任人物所处的环境、形象特征、心理情况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然后去阅读题目,借助题目得到一些启示,抓住中心题开始第三遍阅读。读的时候就要勾勾画画,不断地去验证自己的理解,为解题找到依据。

二、强化基础掌握,提高解题效率

想在语文考试中表现出色,语文阅读是关键。想要得到语文阅读的高分,不注重平时基础知识的积累,靠偶尔考试时的竭尽全力,就算取得了一点成绩,那也是偶然的。所以,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坚持积累基础知识,不断强化,为综合性高、难度大的问题做好准备。

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强化,我们可以借助日常的训练,在对文章的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内化积累。比如,我会在剖析文章的时候帮助学生学习做一些系统的总结,将一些零碎的知识整合起来,在实战训练中具体地运用,不仅限于名词术语的记录,只会纸上谈兵。比如,对于文章中的人称问题是常考的点,学生都知道有两种,可是对作用还不清楚。比如,1993年有套卷子中有一篇《青菜》的阅读文章,上面两道题目,针对人称的问题,我就拎出来重点讲解。其中问题是:1.文章使用第几人称进行描述的?2.这样的写法对文章内容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请具体举例分析。第一问比较简单,主要是第二问,我们就能帮助学生总结第二人称的作用在于方便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交流,帮助抒情,在文章中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突出主题。还有一些小知识需要归纳总结,在考试的时候进行迁移运用,像文章结构顺序的分类和方法,学生都很熟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文章,这类的他们做得比较多,难度较小。对于心理顺序和逻辑顺序就是他们学习的重难点,在理解把握的时候难度大,我就会借助典型的文章指导练习,促进理解。另外,对于文章的结构布局学生也要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像由总到分、由分到总、从表面到内里等。最后,我们要在训练课上对一些细化的知识进行总结,像各种文体的特点、要素、修辞方法、写作技巧、答题格式等,最好能让学生书面总结,自主回顾,然后交上来我们查漏补缺,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让其在高考时提高解题效率。

三、重视思维发展,提升阅读能力

基础知识的有效掌握是做好阅读的前提,灵活多变有深度的思维才是理解、战胜阅读的法宝。在阅读训练中,我们更多的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借助文章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引导学生去触摸抽象的思维,培养强化认知,整合分析,具体概括,对比分析等能力。

分析学生的训练情况,在各种能力中,他们欠缺明显的是抽象概括的能力,学生知道要从文章中找语句来回答,可是因为中心理解不到位出现概括不全面、不精准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就选取文章具体分析:阅读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纸币出现的两个条件。“纸币首先出现在北宋……于是纸币应运而生。”分析文字后,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是总的说明,紧接着后面分两层说明必然的原因:一个是北宋具备了成熟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二是北宋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钱币。这是在文章原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的,还不够简洁,可以进一步抽象概括为技术条件和经济发展。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一般会直接对原文缩句,回答成:一是造纸术和印刷术;二是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回答还是比较具体完善的。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深入理解分析,在回答上出现方向错误,认为就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直接忽略了经济发展。高考不会只对学生的某一能力进行考查,更多的是综合能力的检测,在日常训练中我们要经常找典型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学习应用。比如,某年高考语文第26题:认真观察文章第二段,参考第三段关于“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概括说明第一点的错误认知是什么,请具体分析。我就要先带领学生对文章每一段进行简要的内容概括,然后找出矛盾错误,针对问题具体回答。这种问题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没有捷径,只能实打实地阅读、理解、概括、分析,得出答案。

现代文阅读训练 第9篇

安静的额尔古纳

赵丽华

想当年,成吉思汗肯定在这里蹲下来,掬水喝。面对额尔古纳河,我如是想。于是我也蹲了下来,掬了一捧水,喝下去,清而且凉的水从唇部直接通过喉部,到达腹腔深处。我想成吉思汗真是幸福,能经常喝到这里的水。其实,成吉思汗就是喝这条河的水长大的。而且他还站在这里,对他的几个儿子说:“你们不必并行,天下地面尽阔,叫你们各守封国。”(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龚钺译,翁独健校,商务印书馆出版。)

“地面尽阔”这句话,只有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才可以体会得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纵目远望,好一片开阔视野!在内地局促的城市和乡村无论如何不会、也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想法。当然了,这句话出自成吉思汗,这个所辖疆域最广、所辖人口最多的、中国最大的干部。也就是他了,除他之外,还有谁有如此的胸襟气度?我甚至想像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并不重,只是那么随口说出,聊家常一样,但已足够让我折服了。

我们是沿着额尔古纳河一路向北进发的。从草原、湿地地貌一直到以樟子松林和白桦林为主的原始森林地貌。一路上,地广人稀,好个不为人知的美丽风景!草地是草黄色,翻耕过的土地是黑色,樟子松林是绿色,而白桦林的树干是纯白色,叶子却是最灿烂的黄色和红色!天空是宝石蓝的颜色,夜晚是满天硕大的星斗,与之对应的是曲折委婉的额尔古纳河,无言地穿插在草地森林之间,清澄明澈,泛着微微的光亮。

正因为这个世界闹得很,所以格外喜欢安静的事物。然而这个世界上还有安静的事物吗?在如此日新月异的广告时代,甚至一块石头都在努力地发出声音,以抗拒自己被忽视和被遗忘的命运。只有额尔古纳是安静的?这条不发出任何声音的河流,它世世代代滋养着这里的人、畜及所有的植物。即便它哺育过成吉思汗这样伟大的人物,它也仍然安详的,无一句夸饰的语言,静静地流淌,毫不骄矜与造作。我被大美所撼,不敢夸张地大叫,不敢说话,不敢吐一个简单的“美”字,只有肃穆地睁大眼睛,每个毛孔都张开,张开,以更充分地感受和体味它,满怀崇拜和朝圣的心情,像被爱情所击中。

(选自《散文》2005年第4期)

1.从全文看,文章第一段中提到“地面尽阔”这句话,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答:

2.从文中看,“曲折委婉的额尔古纳河,无言地穿插在草地森林之间,清澄明澈,泛着微微的光亮”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答:

3.第三段中主要写了作者沿额尔古纳河北行时所见的哪些景致?这些景致有什么特点?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从成吉思汗的故事入题,并且在文中多次谈到成吉思汗,这样写的目的是用美丽的额尔古纳河来衬托伟大的人物。

B.作者之所以说成吉思汗是幸福的,是因为他认为成吉思汗喝过清凉甘甜的额尔古纳河水,并且喝这条河的水长大。从而侧面赞美了额尔古纳河。

C.文中写“世界闹得很”“广告时代石头都在努力发出声音”,旨在反衬额尔古纳河的安静与恬淡。

D.最后一段“像被爱情击中”一语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额尔古纳河的喜爱与崇拜心情。

E.本文是一篇游记,但记游的笔墨花得少,议论的文字却很多,因而缺乏艺术感染力,不免有些遗憾。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8题。

河在河的远方

对河来说,自来水只是一些稚嫩的婴儿。不,不能这么说,自来水是怯生生的,是带着消毒气味的城里人。它们从没见过河。

河是什么?用“什么”来问河,什么也得不到。河是对世间美景毫无留恋的智者,什么都不会让河流停下脚步,哪怕是一分钟。河最像时间。这么说,时间穿着水的衣衫从大地走过。这件衣衫里面包裹着鱼、草和泥的秘密,衣领上插着帆,流向了时间。

河流览历深广。它分出一些子孙缔造粮食,看马领着孩子俯身饮水。落日在傍晚把河流烧成通红的铁条。河流走到哪里,空中都有水鸟追随。水鸟以为,河一直走到一个最好的地方。

天下哪有什么好地方,河流到达陌生的远方。你从河水流淌的方向往前看,会觉得那里不值得去,荒蛮、有砂砾,可能寸草不生。河一路走过,甚至没时间解释为什么来到这里。茂林修竹的清幽之地,乱石如斗的僻远之乡,都是河的远方。凡是时间要去的地方都是河流的地方。

河流也会疲倦,在村头歇一歇,看光屁股的顽童捉泥鳅、打水仗。河流在月夜追想往昔,像连续行军几天几夜的士兵,一边走一边睡觉。它伤感自己一路上收留了太多的儿女,鱼虾禽鸟乃至泥沙,也说不好它们走入大海之后的命运。也许到明天,到一处戈壁的故道,河水断流。那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河流被埋藏。而河流从一开始便意气决绝,断流之地就是故乡。

河的辞典里只有两个字:远方。远方不一定富庶,不一定安适,不一定雄阔。它只是你要去的地方,是明日到达之处,是下一站,是下一站的远方。

常常地,我们在远方看到河流,河流看到我们之后又去远方。如果告诉别人河的去向,只好说,河在河的远方。

(选自《散文》2005年第5期)

5.文章第一段不写河流而写自来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6.作者说“河最像时间”,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则说“逝者如斯夫”。请问他们从河流当中各自悟到了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启迪)?

答:

7.从文中看,“河的辞典里只有两个字:远方”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答:

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河是对世间美景毫无留恋的智者”一语让人不由得想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古训,令人浮想联翩,感触颇多。

B.“它分出一些子孙缔造粮食”一语是为了说明河流“览历深广”的特性。

C.“凡是时间要去的地方,都是河流的地方”一语意思是说,河流的目标在于远方,它像时间一样“不舍昼夜”。

D.文中写“河流也会疲倦”,也会“追想往昔”,甚至会“伤感”,这与“意气决绝”、勇往直前的智者形象是不相符的,这不能不说是本文的一处败笔。

E.篇末说“如果告诉别人河的去向,只好说,河在河的远方”,是因为“我们在远方看到河流,河流看到我们之后又去远方”,令人不知河到底要流向何方。

[参考答案]

1.①内容上,旨在表现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壮阔,同时表现成吉思汗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②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下转62页)

(上接55页)

2.额尔古纳河世世代代滋养着这里的人、畜及有植物,即便它哺育过成吉思汗这样伟大的人物,它也仍然是安详、宁静和谦逊的,无一句夸饰的语言,静静地流淌,毫不骄矜与造作。这是何等宽广的胸怀和美丽的心灵!(大意如此即可)

3.①草原、湿地、樟子松林、白桦林、蓝天、星斗及额尔古纳河(特别要注意不能遗漏本文的主角——“额尔古纳河”)②特点:五彩缤纷、不为人知、美丽迷人(不可笼统地答“美丽”)

4.AE (A.应是用伟大的人物衬托大美的额尔古纳河,E.“缺乏艺术感染力”错)

5.①衬托:用自来水衬托河流。自来水是稚嫩的婴儿,是带着消毒气味的城里人,而河流是永不止步的智者。②引出下文对河流的叙写,使行文显得舒缓自然。(大意如此即可)

6.作者认为河像时间,它穿着水的衣衫从大地走过,意气决绝,勇往直前,带给人坚毅执着的感觉,具有义无返顾的精神;孔子笔下的河流是时光的象征,它不舍昼夜,一去不复返,带给人日月如梭、光阴似箭的感觉,使人产生珍惜时光的启迪和浪费光阴的愧疚。(能自圆其说即可)

7.在作者看来,河是对世间美景毫无留恋的智者,什么也不能让它停下脚步,它目光远大,勇往直前,不管道路是否曲折艰险,也不管前面是否荒蛮绝路。河是智者的化身,河是勇者的象征,其生命在于运动,其价值在于追求。(意思对即可)

送花现代文阅读题目及答案 第10篇

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了,于是这才真有点奥妙。

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一连好几年,这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她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那天,一辆小车开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说“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纪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已哀伤,毫无光采。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礼拜给你寄钱……”

“买花。”守墓人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放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了。我只是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这些花。”

小个子守墓人眨巴着眼睛,没了主意。他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

“我说,夫人,这几年您常寄钱来买花,我总觉得可惜。”

“可惜?”

“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是这么想的?”

“是的,夫人,你别见怪。我是想起来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他们爱看花,爱闻花。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

老夫人没有作答。她只是小坐了一会儿,默默地祷告了一阵,没留话便走了。守墓人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率直、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都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得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我自己明白,。

不错,她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活着要对别人有些用处才能快活。

1.找出与“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了”相照应的文句(用文中原话回答)并说明老妇人觉得“活着没意思”的原因。(4分)

(2)原因是

2.使老妇人的病好转的真正原因是(3分)

3.文章结尾处说“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根据小说的内容,在横线上补充一句话,说明这一道理是什么?(4分)

4.这篇小小说在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上有什么特点,请就其中一点结合文本展开简单的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但眼神已哀伤得毫无光彩。②儿子的死,让老妇人没有了精神寄托。

2.她从失子的哀痛中走了出来。把爱分给了那些活着的人,这让她意识到活着还有些用处。

3.活着就要对人有些用处。

现代文阅读《三峡》题目及答案 第11篇

从重庆乘船到武汉,我游览了世界闻名的长江三峡。

三峡的山好奇啊。夔门像刀砍剑劈,笔直dǒuqiào( ),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缭绕,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个山峰一个模样!

三峡的水好急啊。长江像野马奔腾,嘶鸣吼叫。江水在山丛中七弯八拐,东闯西撞。它撕咬崖缝,拍打岩石,涛声哗哗响。

三峡的船好险啊。江水翻卷,漩涡连漩涡,波浪推波浪,大轮船像摇篮,又像竹叶,随着浪花飘。有时像要碰着壁;有时山岩又好像要掉下来……

啊,百里山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

我更喜欢三峡中的神女峰。那是一块细长的直立在山巅的岩石,它像个仙女,头上插簪子,身上拖绿色长裙,美极了!这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

从前,有个渔民在江中捕鱼,一天,天昏地暗,风雨交加,渔民迷失了方向,不幸被波涛卷入江中,一个好心的姑娘站在山顶上,日日夜夜盼他回家。一天天过去了,渔民没有回来,姑娘却化作了一块岩石。从此,他从早到晚,不怕雨淋日晒,为过往船只当航标。

多美的神女峰,多shàn liáng ( )的姑娘!我们的.大轮船顺江而下,平安无事,原来是她在为我们指引航向哩!

好词:起伏高耸云雾缭绕 嘶鸣吼叫 雨淋日晒平安无事

佳句:1.群山起伏高耸,云雾缭绕,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真是一个山峰一个模样!

2.江水翻卷,漩涡连漩涡,波浪推波浪,大轮船像摇篮,又像竹叶,随着浪花飘。

1.。

“山巅”的“巅”是(上下 左右)结构,用部首查字法应查()(山 页)部,除部首外还有()(十五 十六)画。

参考答案:上下 ; 山 ; 十六

2.理解文中的句子。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这句是把()比作() 和()。

参考答案:比喻句 ; 大轮船 ; 摇蓝 ; 竹叶

3.“我更喜欢三峡中的神女峰。”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

A.承上启下

B.总结上文

C.引起下文

正确答案:A

4.看拼音选词语。

shàn liáng

A.缮良

B.善良

正确答案:B

5.看拼音选词语。

dǒuqiào

A.陡峭

B.陡俏

现代文阅读《扇子》题目及答案 第12篇

(江西)现代文阅读扇子

黎戈

《东周列国志》里,看到过这样的插图:两个梳双髻的宫女,手执长柄大扇,立在对坐畅谈国

事的公侯身后,这样的扇子多半是由奴仆执掌,象征性大于使用目的,它是表白强权的道具。准确地说,它是礼仪扇。

汉代的扇子,则是用竹篾编成,其形制类似于现在的大号菜刀,扇柄附于一侧而不是居中,且开始落入寻常百姓家。在古画中,常见一奴仆蹲踞扇火,大力使着一把扇子,扇子地位大跌。汉末有一些原理简单的机械扇,诸葛亮同学发明过诸葛扇,悬挂屋内,手拉使之转动生风。穿过千年时光隧道,在关于老上海的电影里,仍然可以看见理发店里有这种手拉的风扇。【A】小伙计拉着一根绳,扇子左右缓移,时间也被拉长了,太太小姐们一边做头发:一边瘸一搭没一搭地扛呱家常。春日迟迟,欲睡昏昏。反正闲妇们有的是时间要打发,降那一.最点心火,微风徐来的排扇也够了。

魏晋南北朝的扇子是羽扇,不用说是仿生原理的朴素运用,羽扇有十羽和八羽之分,后来进化成比翼扇,即以竹木为骨架上糊以绢绸,只在末端象征性地饰以羽毛。羽扇是男人的物什,恪显名士做派的道具,羽扇名人有“羽扇纶巾”的公瑾侯及其政敌诸葛先生。真不能想象,诸葛先生要是丢了他的三件套—一羽扇、纶巾、四轮车,会不会风采全无呢?

隋唐时流行纨扇,又称团扇,早唐时盛行腰圆纨扇,中晚唐为满月式样,纨扇近于现代的绢扇,以竹木为骨,承风面大,手感轻盈,它的使用者转向深闺。“轻罗小扇扑流萤”,隋唐女子都是腴美人,如果是骨重身宽的羽扇,用来扑蝶扑流萤,动作的幅度太大,就失了娇羞劲儿。

宋元后期开始使用的折扇,轻便,价廉,易携带,袖藏即可。市民图耐用,多用油纸扇,文艺青年大多使用素纸扇,图它可以挥毫泼翰,题诗作画。

扇子还是艺术作品中高频出现的道具。

言情小说中,扇子可煽情,比如李香君血溅桃花扇;可定情,比如西施赠扇给范蠡;可抒情,<桃花扇》就是靠一把扇子来抒情,并且贯穿情节起落的;可绝情,《珍珠令》里,女主角赠男主角折扇一把,即可以示绝交,扇同“散”,和伞一样,是很不祥的赠物。

武侠小说里,儒化的博雅侠客,手持一把小扇,以显其书生性情。江南七怪里那个执扇的妙手书生,还在扇子里面藏暗器、毒针什么的。有的扇子本身就是兵器,比如玉扇真人那把。

西方艺术作品里也常看见扇子的身影。【B】电影里的名媛贵妇手捏一把小折扇,一手牵裙角,莲步轻移,旖旎而行。歌剧中的.淑女用一种很有趣的面具扇,上面开了两只眼睛一样的小洞,把自己的面孔藏起来,以示畏怯。

选自《私语书》,有删改)

a

19.这篇文章从扇子的发展史和____两个方面介绍了扇子。(2分)

20.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4分)

朝代 扇子的特点和功用

东周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后期

折扇轻便,价廉,易携带,耐用,可题诗作画。

21.文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介绍扇子,有什么作用?请从文章最后四个自然段中举一例 分析。(3分)

22.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任选文中一处画线句作具体分析。(4分)

二)(13分)

19.扇子在艺术作品中的功用。(答到“房子还是艺术作品中高频出现的道具”也可)(2分)[17教育网]

20.(1)长柄大扇,由奴仆执掌,表白强权,是礼仪扇。(1分)(2)用竹篾编成,扇柄附于一侧,落入寻常百姓家;机械扇,手拉使之转动生风。(1分)(3)羽扇(比翼扇)只用羽毛或以竹木为骨架上糊以绢绸饰以羽毛,属显名士做派。(1分)(4)团扇呈圆形,竹木为骨,承风面大,手感轻盈,使用者转向深闺,展现女子的娇养美丽。(1分)

21.文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将扇子在艺术作品中的功用介绍得全面且层次分明,让读者一目了然。(1分)

示例1:文章从言情小说、武侠小说、西方艺术作品三个方面介绍了扇子在艺术作品中的功用。

示例2:文章从可煽情、可定情、可抒情、可绝情四个方面介绍了扇子在言情小说中的功用。

示例3:文章从电影和歌剧两个方面介绍了扇子在西方艺术作品中的功用。

(该题举例部分答出一个方面即可。)

22.这篇文章言辞优美、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富有生活气息。(2分)

(分析示例)(2分)

A处画线句:“春日迟迟”、“欲睡昏昏”等语句富有诗意,文化气息浓郁。“闲妇们”、“太太小姐们”等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厚。“有一搭没一搭”、“拉呱”“打发”等词传神地写出了太太小姐们的悠闲生活。

现代文阅读训练 第13篇

伦敦的公园

汉宝德

伦敦有一百种好处,但若你问我哪一点特别使我印象深刻,我的答复是她的公园。

伦敦的公园有哪些特点呢?依我看来,至少有四点:一、数目多;二、分布近便;三、景色自然;四、亲切近人。这四点合起来,使我觉得伦敦是世界上最近人性的城市。

我生性很讨厌数字,也不爱收集统计表,故伦敦有多少公园恕我没法精确报告。但是若拿起一份大伦敦的地图,可看到绿色的大大小小的公园,在地图上星罗棋布,夹在蛛网般的道路中。若说没有了公园,就没有了伦敦,也不能算是过分。

就以最热闹的地区做例子。自“大理石拱门”开始的牛津商店街,全长也不过一英里半。可是自拱门的海德公园起,到伦敦大学所在的罗素广场之间,牛津街的两边,每隔几条街就有一个公园,这些公园离闹市都只有一二个街段的距离。这也就是我说“分布近便”的意思。以我短短的几个月在伦敦市内之所见,无论自哪一点,步行在十分钟之内总可以看到一片悦目的绿地。这些绿地大多围绕在五六层的建筑之间,有茂密的树木,修剪整齐的草坪,以及供人休息或午餐吃便当的座椅。

为什么说伦敦公园的“景色自然”呢?这也许是我个人的偏好。原来英国的公园,除了少数如汉普敦王廷的宫园以外,大多是崇尚自然的,默默地应和着我国园林的理想,可是以我看来,在成就上也许超过了我国。他们公园中的素材十分简单:一、草坪修剪得相当整齐,生长得十分均匀;二、稀疏而高大的树木,种类不多,但均很茂盛,枝叶参天,却因不近地面,故不妨碍草坪的生长;三、略呈起伏的地面。在大型的英国公园中,但见绿草如茵,成簇的优美树形在自然起伏的草地上投下阴影。

伦敦大部分的公园都有花,但是栽植十分自然,使其成簇成丛。我这次在伦敦停留的时间,恰恰是花季。不但时常去市中心的花园中闲逛,而且数度往访伦敦西南泰晤士河边的花园,觉得他们的花木之美,实令人张目结舌,非言语可以形容。若与法国凡尔赛宫园中用鲜花编成的图案式来比较,真不知胜过多少倍!

我参观过欧洲好几个名城的法国式园林,自凡尔赛宫、枫丹白露官,到维也纳的美泉宫,予我的感觉都是干燥乏味的。法国式的园林是在浓密得走不进人去的树林中开出几条辐射型的小道来,在宫殿面园的正门,开出一条宽得可怕、远到无限的笔直大道,大道之中,挖几个非圆即方的池子,点缀着些雕像或喷泉。与宫殿较接近处,树木修剪成方形圆形,花草排列成图案。如此而已。

我国与日本的园林虽然号称自然,但规模多太小,格局则甚做作。太多亭子,太多石阶,加上石质的假山,种类繁多的花木,予人以杂乱的人为的感觉。所以有些学者认为中国人师法自然,我认为这是很表面的看法。九曲桥与红栏杆算哪门子的自然呢?而近年来国内新建的大、小庭园,树木多半排队、剪发、水池非圆即方,俨然法国作风。我们离开伦敦公园的精神远矣!

什么是伦敦公园的精神?我看是一种近人的精神。他们的公园都是很小心地规划出来的,但不落痕迹,似乎天生用来供人修身养性的。自然就能近人,人们漫步其间不受园艺匠师的挟制,无淫奇极巧的山石的吸引,但有鸟语花香林阴水影,真正使人心神松散,而乐于久留。若走到法式的园林中,人的精神若不是受紧张的压迫,就是因飞扬而浮躁。

比如凡尔赛宫的园林,原不是供人散心之处,而是法国国王宫廷仪式生活的延长,它的目的在于衬托王家的权势,国王的伟大。穿行其间,只能体会到当年的这一种精神:胆小者觉得自己更渺小,胆大者就感到“有为者当若是”了。最重要的,几何式的园林只为了一双眼睛的畅快。鲜花编成的图案,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大理石的仿古典雕刻,姿态优雅,使人目不暇接。但是烈日当空,没有林阴可避,亦无处可以歇足。至于你想坐下来看看报纸,尤其与这环境不称,其他的感官因而都被牺牲了。

伦敦的公园是专为大家散心之用,五官、筋骨都在考虑之列。最有意思的是公园中漂亮又整齐的草地,乃是游人漫步的地毯,是休憩时的床毯,嬉戏时的球场。这原是人与自然之间最直截了当、最亲切的接触。可是在现代都市中越是自然的东西,越不易得。

1.文章开头说:”伦敦有一百种好处,但若你问我哪一点特别使我印象深刻,我的答复是她的公园。”这样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为什么作者说:“若说没有了公园,就没有了伦敦,也不能算是过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作者说:“伦敦大部分的公园都有花,但是栽植十分自然,使其成簇成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穿插讲述法国式园林和我国与日本的园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全文,就文章中作者对伦敦公园的特点的描述,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开篇点题,突出文章要介绍的内容,便以引起下文。

2.(1)这句话强调了伦敦公园数目多,公园是伦敦的象征。

(2)这句话突出了伦敦公园的花木之美。

3.这是为了与伦敦公园作比较,让读者理解伦敦公园的特别之处。伦敦公园与法国式园林作对比较,突出伦敦公园的自然,不乏味;与我国与日本的园林作比较,突出伦敦公园规模大,格局合理。

4.我们在城乡建设中要留出空地,多建造公园;建造公园时,要考虑方便人们的活动,以一切为了“供人修身养性”为目的;建造公园,要规划合理,要突出自然。

【作者简介】

鲍亚民,高级教师,执教于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发表文章多篇。

责任编辑 任占华

上一篇:爱在斑马线作文下一篇:学工部副部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