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2024-06-20

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精选6篇)

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第1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袁吉伟

来源:《财会通讯》2008年第09期

我国中小企业在促进科技创新、社会就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然而,融资难逐步成为阻碍其进一步成长的重要因素。除了股权融资难、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等原因,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是制约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因素。较高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将增加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和交易成本,降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授信的积极性。信用评级可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为银行提供信贷决策的外部依据和参考,有利于银行降低相关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是解决融资难问题的重要途径。这就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立适合我国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的信用评级体系。

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第2篇

摘 要:我国中小企业占法人总体的99%以上,但是融资规模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确是远低于此,传统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投入也是一向较少。笔者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们的企业管理不够规范导致股权融资艰难,相应的信用评级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债权融资受阻。由于中小企业的长期不稳定性,现今的评级已无法反映其真实发展情况和成长潜力,优化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中短期信用评级体系亟待解决。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评级模型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依据严谨的分析方法、科学的指标体系客观权威地对被评级企业标记信用等级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带来的不必要成本,有助于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我国中小企业占法人总体的99%以上,但是融资规模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例确是远低于此,传统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投入也是一向较少。笔者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们的企业管理不够规范导致股权融资艰难,相应的信用评级体系不够健全导致债权融资受阻。其中更关键的还是在于传统债权融资的不足,以至很多中小企业只能依赖高息的民间借贷。由于中小企业的长期不稳定性,现今的评级已无法反映其真实发展情况和成长潜力,优化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中短期信用评级体系亟待解决。

1.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现状

1.1 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信用评级

我国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授信评级时,一般会考虑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利润分配、现金流量、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等反映企业自我清偿债务能力的财务指标,以及抵押担保等反映企业潜在清偿能力的非财务指标。更审慎的银行还会考虑企业地域行业排名、政策支持等反映企业违约可能的非财务指标和企业利息偿还记录、到期信用偿还记录等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数据。据笔者了解,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过程中,对评价结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抵押担保额度和政策支持力度。

根据企业风险状况,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评级模型:

1.1.1专家评估法

专家评估法也称专家调查法,专家评估法是以专家为索取未来信息的对象,组织各领域的专家运用专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直观的归纳,对预测对象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发展变化过程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找出预测对象变化、发展规律、从而对预测对象未来的发展区实际状况做出判断。但是,这种方法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在:首先,主要依靠评标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评标的主观性有余,客观性不足;其次,评标的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结合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同类型的工程甚至是同一工程,不同的专家可能会评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1.1.2财务比率分析法

财务比率分析法就是对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一般用三个能力来衡量风险和收益的关系,包括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这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赋予不同财务比率的不同权重,确定计算标准然后加权计算得出分数,根据分数划分出企业等级,最终确定贷款数额。典型的代表是杜邦分析法和沃尔比重评分法。

1.2.3外部评级法

外部评级是指社会专业资信评估公司的信用评级活动,目前主要是针对大公司,如上市公司或者是大型的跨国企业,还没有针对于中小企业的外部评级。

1.2 以网贷平台为代表的新兴金融机构信用评级

作为新兴金融机构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机构,特别是网贷平台开始参与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此类平台一般经营P2P、P2B、B2B等业务,如陆金所、宜人贷、人人贷、拍拍贷、红岭创投等,均是从对个人信用信用卡评级经验逐渐发展建立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笔者调研了北京几家知名网贷公司,它们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更注重公司抵押担保额度和资金用途,企业领导者素养和其控制的无限制资产金额,对反映公司盈利能力、流动性、成长性等的财务指标要求很低,而且基本不区分不同行业贷款企业的经营偿债能力差异。

1.3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不足

首先,目前无论在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网贷平台民间借贷针对中小企业的评级体系不尽完善,不能真实反映中小企业的客观情况和成长潜力,需要做出改进。

其次,在解决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途径上,也要重视中小企业自身的商业信用缺失、财务信用缺失、抵押信用缺失是造成融资困难的另一原因,加强中小企业内部信用建设、克服信息不对称是一个面临的问题。

2.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改善

2.1 对企业还款能力的评估

目前常用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中对偿债能力的评估是通过考察企业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财务指标和企业抵押担保以及业主的无限制资产金额。对此笔者认为,对中小企业的还款能力评估可增加资产变现难易度的评估,例如固定资产变现的能力等,因为足够的获取现金能力才是企业按时还本付息的基础。

2.2 对企业成长性的评估

企业的成长性就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盈利前景,现行的信用评级体系对企业成长发展能力的评价和分析很少。在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不仅要分析企业当前的偿债能力和运营状况,也要重视企业的成长性。企业的成长性评估分为企业状态评估和企业能力评估,企业状态评估包括绩效评估、综合评估和公司治理指数评估,企业能力评估包括企业活力、竞争力和企业发展力评估。多数大型企业的发展,都曾经历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因此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评级时,应更加注重中小企业的成长能力因素。对于成长能力的评估,笔者认为应该关注中小企业的盈利增长能力(地域市场份额占比趋势)以及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这里着重提出创新能力,其是一个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中小企业实现持续成长基础是企业质和量两个层面的优化,而不是单纯依托于快速增长的利润,中小企业的增长存在瓶颈,创新能力的融入为企业经营层面和管理能力的改善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也为企业做强做大提供保障。

2.3 对企业历史信用记录的评估

随着社会征信系统的建立和发展,企业的违约成本越来越高,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有必要关注企业的历史信用记录。如果一个企业虽然拥有很好的还款能力,但却没有良好的还款意愿,那么企业的信用评级一定很低。对于一个不曾有过违约记录的企业,它将会有更强的意愿去维护自己的信用。对企业进行评估时,可以结合以往历史信用记录、授信额度和还款记录、领导者的信用记录以作评价参考。

2.4 对经济环境及政策鼓励的评估

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在受到自身能力和资源制约的同时,也受到外部宏观环境条件的约束。在我国现今国情下,企业是否享受到国家政策鼓励支持或者限制制约,企业所属行业的景气度高低,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好坏,对于中小企业未来的信用能力尤为重要。本文着重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行业做细分,参数可以参考全国和地区生产总量和行业景气度指标。

3.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的优化

3.1 着力信用评级行业细分的重要性

国内现行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来源于2011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根据该规定行业划分为十六个大类,扩充了原中小企业五大类行业细分为:农业(林、牧、渔)、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住宿业、餐饮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他未列明行业。

信用评级时由于不同行业运营的各自特点以及在行业风险暴露时所产生的系统性风险,分行业的评级参数占比应有所不同。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报告中指出2014年,中小微企业行业分布比较集中,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小型微型企业占各类小型微型企业的18.49%,批发业和零售业小型微型企业占各类小型微型企业的36.4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占各类小型微型企业的9.93%。这几大行业中的小型微型企业共670万户,占小型微型企业总数的近三分之二。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此处仅指信息传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占各类小型微型企业的比重为4.62%。

对于行业内部从事不同经营业务的企业,参数占比也应不同。但是,现行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来看,没有对行业进行细致的划分、有的也只有模糊的两三类划分。笔者认为,强调行业内部细分评估的重要性,不仅便于侧重考察评级核心因素,而且对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在评级模型中的参数占比起到很大影响,这也是本文模型优化关注的重点。不同行业的经营基础不同,信用评级的核心决定因素也不同。行业划分得越细,越能更好更贴切地按照每个中小企业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信用评级权重。对于农林牧渔行业的评级,产品市场景气度和经济政策的影响权重相对更大;轻工业的信用记录和还款意愿在评级中权重相对更大;重工业的财务指标特别是盈利成长和偿债能力指标在评级中权重相对更大;建筑业和公共事业的财务指标特别是营运能力指标和宏观政策在评级中权重相对更大;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财务指标特别是营运能力中的存货周转能力指标在评级中的权重相对更大;医疗文化业的非财务指标评级权重相对更大,投资及商业服务业的财务指标中偿债能力指标评级权重相对更大,等等。

3.2 定性指标处理

信用评级主要是对中小企业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行评定。还款能力主要依据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运营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获取能力等财务指标的定量分析来体现,同时也要考虑企业以及业主所能寻求到的自由抵押担保额度。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和还款意愿则是重要的定性指标,这些指标在信用评级模型中必须做相应的量化处理,外部宏观环境往往选取地区政策力度、行业景气度和行业每年新进入者占比作为参考,还款意愿往往选取企业和领导者信用记录和纳税记录以及领导者文化素质等作为参考。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在现实中都是采用百分制打分卡的直观形式展现,笔者认为对以上定性指标可以采用模糊隶属度的方法消除量纲的影响,取10年内最佳指标为1,最低指标为0,实际值经过线性变换处理成转化值。

3.3 指标体系的选取

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企业定量和定性两大类指标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配比不同权重来确定,其中定量指标主要根据企业的财务指标来确定,定性指标则参考之前提出的参考指标划分等级评分来确定。

参考国内外金融机构,特别是国内各大银行的评级体系,笔者选取深交所中小板部分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企业的部分财务指标纳入评级体系,并利用聚类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将它们分为四类。分别是反映还款能力的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动负债比、利息保障倍数;反映盈利能力的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反映运营能力的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反映成长能力的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其中现金流动负债比、总资产现金回收率反映了部分获得现金的难易程度。

按照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惯例来看,定量指标在信用评级体系中占到的比重一般为55%到70%,定性指标30%到45%,如工商银行的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中,定量指标比重占到了60%,定性指标比重为40%,民生银行则将定量指标比重设定成 58%,定性比重设定为 42%。鉴于我国中小微企业财务数据缺失和失真的现状,笔者将指标体系中的定量指标权重设定为50%,定性指标权重设定为 50%。本文以创建信用评级百分制打分卡的展现形式,设立不同行业得分区间对应的信用等级。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评级系统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表1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

3.4 细分指标的权重配给

细分指标的权重确定我们可以采取AHP和DEMATEL的方法进行处理,但是过程中必须注意将不同行业的企业数据单独处理,这样得到的权重配给才能突出强调每个细分行业评级核心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同得分区间对应的信用等级也更合理。

4.总结与展望

贷款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也是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如何有效的预防信贷风险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的收益、更加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客户结构和市场竞争力,在面对分布分散、风险相对高的中小企业时,如何有效的规避风险,同时又能满足与培养价值客户、保证商业银行的盈利、解决小企业融资困境,是当前商业银行乃至非传统银行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好的信贷模型具有风险的有效预测和规避,同时筛选出优质客群,过时的信贷模型以及不适合的目标模型应及时优化改进。目前我国对中小企业的专门信用评级还处于初步阶段,评级指标体系大都沿用大企业的指标体系,并没有针对中小企业的行业细化特点来进行设置。按照行业细分能够有效的规避行业不同带来的风险,又能针对不同行业做出不同评级。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不仅能够全面地、公正的反映出中小企业的真实情况,为其资信状况提供公正合理的评价,使得中小企业获取相对容易和低成本的融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使我国中小企业的自身建设,将企业自身信用视为企业根本,带动国内市场信用环境的规范,使企业更好的与国际接轨、为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走向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企业的信用市场建立也反向为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有利于银企双方面共赢。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对国内目前信贷方法做出总结和评书,结合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模型和中小企业评级现状的理论分析,针对中小企业的行业特点做出了评级模型的优化改进。

当然,评级政策的改进只是工具,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仍然需要从现在乃至一段时间去建立并培养中小企业的信用环境,加快建设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政府或者民间组织加强信息公开和服务、整合信用信息资源公开透明、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分清监管责任主体。

参考文献

1.贾媚,《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研究》2013年5月。

2.《国家工商总局全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报告》,2013年。

3.摩根士丹利亚太区联合首席执行官兼管理委员会成员孙玮的采访发言。

4.尹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用缺失的一个视角――建立信用评级指标体系》2009年5月。

加快构建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第3篇

一、小微企业现状与现行金融机构信用评级体系的不适应性

小微企业的现状是数量多、规模小、经营灵活、生命周期短, 最突出的特点是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对称, 因此小微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和可信度往往成为金融机构怀疑的地方。另一方面, 金融机构在客户信用评级方面非常看重企业的财务信息, 往往忽视企业的非财务信息;看重企业的历史数据, 往往忽略了企业的发展创新能力;看重企业的盈利能力, 缺乏对企业现金流的深入分析。在信用评级方法上, 各大金融机构还是以传统的打分法为主。这样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是针对大中型企业设计的, 不适用于小微企业, 当小微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时, 往往连客户准入这一关都过不了, 因此构建独立的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体系迫在眉睫。

二、构建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议

(一) 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必须同时体现

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体系要有自己的特点, 要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还要有可操作性。这就要求, 构建的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中非财务信息必须体系、财务信息必须真实, 而且定性化的非财务信息应当转化成可以计量的数值化的评价结果。

(二) 非财务信息必须充分体现

小微企业规模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易受外部政策、经济环境的影响, 但每个小微企业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也有自己的获利之策, 这些信息无法在企业的财务信息中体现, 而这些非财务信息又是决定小微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作者认为, 小微企业的非财务信息可以通过小微企业领导者素质和企业产品的市场状况两个核心指标来体现, 其中小微企业领导者素质应该强调其道德品质、行业经验、管理水平、同业口碑;企业产品市场状况应该强调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产业链价值分析、产品替代性和产品创新力。在评级方法上, 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该方法适用多因素的定性分析, 通过该方法, 以上两个定性化的核心指标将被转换成评价值, 为后续的定量分析奠定基础。

(三) 财务指标必须强调现金流和成长力分析

在小微企业的财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客观实际时, 金融机构的信贷人员应注重企业的现场调查。通过与小微企业主的现场交流、实地查看等形式, 搜集反映企业真实生产销售状况的信息, 包括企业生产用的水电气缴费单据、原材料入库单、提货单、送货单、出口单据、工资表、银行对账单等等, 然后由信贷人员按照逻辑顺序还原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 甚至重新编制企业的简易财务报表。

在获得了小微企业真实的财务数据后, 开始分析评级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 其中必须强调企业的现金流和成长力分析, 因为企业的现金流才是企业偿还债务的真正第一来源, 成长力指标则是判断企业能否生存的依据。在分析小微企业的财务数据和确定财务指标时, 可以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该方法是一种将多个变量转化为较少变量的综合指标法, 通过该方法, 可以将多个财务指标形成最主要的几个主要指标, 并且每个主要指标的变量权重在分析过程中自动生成, 排除了人为影响, 具有较高的客观性。

三、加快引导小微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建设

目前, 小微企业信用评级还停留在一些金融机构内部, 外部市场鲜有专业从事小微企业信用评级的公司和组织。金融监管部门和工商部门可以借鉴印度中小企业评级公司 (SME Rating Agency of India Limited, SMERA) 的成功做法, 鼓励金融机构内部大力开展小微企业信用评级的改革和创新。同时, 通过相关的制度安排和市场手段鼓励市场主体设立专业的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公司, 如给予信用评级的小微企业补贴评估费、要求申请融资企业在申请融资时须提供信用评估报告等。

小结

无论从金融机构的角度, 还是从建立社会征信系统来考虑, 独立的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亟待建立。只有完善的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才能有效解决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才能彻底改变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并未企业融资额度和融资定价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叶文辉.印度中小企业评级公司的评级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征信, 2013年第4期.

全球信用评级体系需变革 第4篇

美国的标准普尔公司、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和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并称为世界三大评级机构。三者评级均有长期和短期之分,但有不同的级别序列。目前国际金融界的現状是:无论是市场投资者、发债者还是监管者,都存在对三大评级机构不同程度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得评级机构维持着影响力。

在2007-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世界上主要的几个经济体都濒临崩溃,正是因为各国中央银行的果断干预,才将他们从崩溃边缘挽救回来。以美国三大评级机构为代表的国际评级机构在那个时期做了很多信用评价。伊根-琼斯评级公司(美国)总裁肖恩·伊根回忆说:“当时,很多债券都是3A级的,还有一些股票都是3A级的,但是这些真正持有3A级的债券,其实资本是不充足的。事实上,正是这些3A级的金融产品,可能一个月之后就掉到了D级,这样一来,投资人的损失率达到了百分之百,整个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都差点崩溃。”

三大评级机构备受质疑

自2008年源自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对美国三大公司主导的评级机构批评声不绝于耳。专家学者认为,目前以美国穆迪、标普、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为主体的国际评级体系,在评级理念、评级标准、收费模式、监管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

“长期以来,主要发达国家保护信用评级领域的垄断结构,排斥其他国家的信用评级机构进入,把信用评级作为国际争斗的利器,获取巨大的国家利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王天龙对《经济》记者说,“应该加快对国际信用评级体系进行改革,遏制其不当权力和影响力。一个更具有竞争性的全球信用评级体系将是合意的改革方向。应改变信用评级市场的垄断结构,通过增加评级机构的市场主体数量来发挥竞争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吴晶妹表示,垄断话语权控制市场就失去了公信力。所以欧洲现在率先挑战美国,目前他们已经有了一系列的动作。

2012年7月,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已开始对标准普尔、惠誉以及穆迪三家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投资者服务”进行调查,以确定其对银行的评价流程是否足够严谨和透明。引发人们对三大评级机构在欧债危机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改革的关注。

“在全球金融危机特别是这次欧洲债务危机中,三大机构备受质疑,主要问题是其评级理念太落后。”吴晶妹说,“三大机构仍然是以依托于实体资本进行所谓的信用评级,这个理念就是错的。信用是一个抽象的、虚拟的资本。这种虚拟的资本时而和实体资本复合,时而超脱实体资本,有自己运行的规律。”

除了信用评级标准和方法等评级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之外,现在的评级机构,特别是三大机构对市场的垄断也使得收益和责任不相匹配,加重了问题的严重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代尔认为,三大评级机构对市场存在“垄断行为”,而且“犯了很大的错误”。他说:“三大评级机构垄断了整个评级业务的95%,使信用评级成为一个非常集中的产业。”“为什么这么大的评级公司会犯这么大的错误?”蒙代尔分析说,一是他们对于房地产市场作出过分乐观的估计和评价;二是他们对一些衍生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复杂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三是对一些投资者和借款人的信用程度了解得不充分。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存在种种弊端,将其归纳概括为五大问题。

一是指导思想问题。以美国穆迪、标普、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为主体的国际评级体系,首先服务、服从于美国的国家利益。

二是评级标准问题。他们的标准是按照西方理念来进行国家政治排序。

三是角色冲突问题。评级机构本身所承担的公共责任就是发现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但评级机构作为一个市场主体,与自身利益最大化存在着本质的矛盾。

四是技术模型问题。经济环境好时评级机构都说好;经济环境恶化时都说坏。如果都是这样,这个评级机构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五是利益冲突问题。利益冲突主要是被评人的付费问题。

江涌认为,现在的国际评级体系在退出机制等方面也存在漏洞。“现在信用评级机构只有进入机制,没有退出机制。怎样建立评级机构的退出机制,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他指出,必须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套新的监管机制,防止一些评级机构“把灵魂出卖给魔鬼”,防止出现“价高级高”的“卖级”行为,防止一些机构对评级进行妥协来获得收益。

国际评级体系中的新力量

全球信用危机凸显信用评级对人类社会的重要地位,证明了现存国际评级体系的错误损害人类的繁荣和发展。多年来,发达国家均享受全球最高信用评级,因此融资成本和违约成本相当低廉,这加剧了发达国家债务的过度积累,直至酿成危机。眼下,欧债危机骤然升级,一边是欧洲国家频频救火,另一边是所谓权威的信用评级煽风点火。美国信用资本的绝对垄断,不仅让欧洲在与美国债务资源争夺战中败下阵来,也让全球债权国与债务国的金融失衡变得越来越严重。

现存国际评级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世界的评级需求。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中国)总裁关建中对记者说,“人类社会用承担错误评级导致的信用危机后果,并付出巨大社会代价的方式,得到了这样的共识:唯有借构建一个体现信用经济和评级发展规律,代表人类社会共同利益,能够承担起世界评级责任的新型国际评级体系,人类社会安全发展才有保障,这就是历史的召唤。”

2012年10月,来自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的三家独立评级机构宣布联合发起成立一个新型国际评级组织——世界信用评级集团,并发布了《北京宣言》,旨在向全球提供公正的评级信息。由中国的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美国伊根-琼斯评级公司、俄罗斯信用评级公司三家评级机构发起的世界信用评级集团,是一个不代表任何国家和集团政治经济利益的非主权国际评级机构,由每个国家与评级无利益冲突的私人机构共同出资组建。

目前已有30多个相关评级机构和组织表达了参与组建的意愿,总部将设在香港,计划用6个月时间完成组建,并用5年时间构建起统一的国际评级标准和国际评级监管体系,建成全球市场服务体系,形成参与全球评级的能力。

关建中认为,世界信用评级集团是人类进入信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近60年来,在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矛盾的推动下,人类经历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信用革命,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信用经济发展阶段。”他表示,世界信用集团的定义是非主权性质,各个国家参与,而且绝对没有利益冲突,不代表任何国家、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同时,他们也提出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国际评级标准。

世界信用评级集团的办公总部选择在中国的香港,发起人之一的俄罗斯信用评级公司总裁理查德·海恩斯沃茨告诉记者,“至于集团所在地,我们不管选在哪儿都会有人反对,把总部放在伦敦会有人不满意,放在莫斯科,也会有人不满意,不管放在哪儿,都会有人不满意。我们三位发起人都认为香港是不错的选择,因为香港是汉语文化,同时又是国际化的金融中心,有西方的文化,香港能够提供中西方的视角,既然兼容中西方的视角,就跟我们想建立多边国际监管机构的标准是相符合的。”

改革任重道远

对于世界信用评级集团组织的成立,江涌则表示,“国际信用评级体系虽然存在诸多缺陷,但是要改变他们垄断的地位并不是一段时间内就能改变的,这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过,一直指责三大评级机构的欧盟国家尚未参与此次联合行动。由于欧盟国家认为世界三大评级机构加剧了欧债危机的紧张形势,欧盟已于近期展开对三大评级机构的调查,以确定其对银行的评价流程是否足够严谨和透明。

事实上,美国之所以会出现长期把持世界评级话语权的三大机构,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凭借经济的崛起,美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家。为了判断不同国家偿还债务的能力,他们就需要设计出一套衡量各国信用风险的工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发展的变迁,从1986年起,美国开始由一个债权国向债务国转变,国际债权体系也逐渐从西方的发达国家转移到东方的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虽然发展中国家从债务人变为债权人,但评级话语权却依然被三大评级机构牢牢掌握着。

毫无疑问,三大评级机构代表的是美国的国家利益,他们通过掌握的信用评级标准,给予美国等与其利益一致的发达国家以较高的信用等级,大幅降低他们的融资成本,给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较低的信用等级,暗中侵蚀他们的债权利益。

大公国际总裁关建中称:“现存的国际评级体系主要是维护债务国的利益,已经失去独立性,而世界信用评级集团是不代表任何国家和集团利益的非主权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旨在推动一个独立的国际评级监管体系,向世界提供公正的评级信息。”

俄罗斯信用评级公司总裁理查德也说:“国际评级信用体系不能由几个公司来把控,也不能由这些公司几个分析师就决定了国际金融资产的价格,必须要吸纳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才能给出正确信息来进行国际信用评级。”

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第5篇

信用评级是“通过综合考察影响各类经济组织或各类金融工具的内外部因素,使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对它们履行各种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可信任程度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并以简单明了的符号表示优劣,公告给社会大众的一种评价或咨询行文”。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需要有与之对应的信用评级体系。

(一)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

针对中小企业过往数据少、稳定性不足、未来成长性强等特点,提出如下的信用管理指标:

1.宏观环境分析

其中包含中小企业所处的政策环境、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所在商圈的市场环境、行业环境等几方面。此项指标具有较强的个性化,需要有系统的市场及行业数据作为支持,要求在各行业内建立信息汇总机制,真实全面地反映各地区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即中小企业成长的客观影响因素,以供金融机构及投资人参考。

2.经营素质分析

企业的经营素质不只指代企业经营者本身的素质、企业股东的素质、企业文化所代表的员工素质,也指代其在专业领域中的素质能力,如相关行业认证、行业内的经验积累度、领域内的历史数据积累等指标,此项分析更偏重于定性分析,配合定量分析的辅助,综合考察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需要有相关专业领域的人员参与指标及权重的设定,以提高科学性。

3.偿债能力分析

定量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速动比率、企业信用记录等数字指标,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是否良好,尤其关注企业信用记录,关注过往偿债习惯,防范企业财务不良及道德不良所带来的风险。

4.经济实力分析

详尽了解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净资产收益、营业利润率等数字指标,对企业的经济实力进行把控,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经营习惯、资金实力来关注企业稳定性。

5.成长性分析

企业成长性中既包含定量的如营业增长率、资本积累率等指标,也包含着定性的竞争力指标,此项分析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至关重要,中小企业的高成长性是其最大的优势所在,也是投资人与投资机构最为在意的收益回报所在。

6.担保状况分析

对于中小企业的质押、抵押、担保人情况予以参考,作为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的标准。

(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式

由于中小企业的特殊性,在信用管理模式上应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提升中小企业服务水平、创新中小企业信贷产品、丰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式,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更有效地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1.加入行业协会的担保

中小企业存在自身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少、财务不规范等问题,较多企业情况无法以书面及官方资料形式体现出来。而对企业经营状态、盈利状况、其在行业内的口碑、地位等最为了解的莫过于行业协会,将行业协会加入融资过程中,不仅能得到更真实的企业数据、能够更客观地定性评价企业,且能够由行业协会协助对行业内部的中小企业进行监控,当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得到了更好的评定和资金支持,也进一步促进了该行业的发展,控制了行业内部的负面因素,形成良性循环。

2.利用集体联保的方式

对于一些规模较小、自身实力不足的企业,可采用联保的方式,多家中小企业相互做信用担保,提供整体的资金支持。利用企业之间的信息量与信用度,使参与联保的企业进行内部监督,以有效分散和控制风险,同时给更多的企业带来获取资金的可能。不论是贷前服务更多的客户、贷中批出更高的额度,还是贷后相互监督带来的良好催收效果,联保都能在多方面促成更好的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工作。

3.细化产品分类及定价

借鉴格莱珉银行的例子,通过对客户群体进行细分,针对不同客户采取不同的贷款利率、不同的还款方式,为穷人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在中小企业融资中也可做为借鉴,对不同类型和行业的中小企业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构建多层次的中小企业客户群, 在服务更多不同企业的同时,培育未来的多层级客户。

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第6篇

一、内部评级监测体系的设计目标

商业银行建设内部评级监测体系的目标是,实现自动、及时、全面、自诊断地监测内部评级体系运行情况,包括监测内部评级体系中模型、模型支持体系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并诊断内部评级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实施改进措施如深入验证、模型优化、应用流程修正等提供依据和支持。监测体系应当实现监测活动的自动化。内部评级模型监测体系要以IT系统和数据集市为核心载体,以人工监测和判断为辅助手段,大幅度减少监测过程中的大量的人工投入和重复性工作,实现内部评级体系的批量化、自动化监测,同时实现监测的及时性。内部评级监测体系应当是一个覆盖多维度、全流程、分段负责的完整体系。该体系不仅要监测模型本身的表现,还要监测影响到内部评级模型运行的多种因素,如前端基础源数据的质量、模型变量波动情况、变量,后端模型支持体系中的模型使用情况等,使监控体系能准确发现、定位模型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环节,并采取相应的管理行动。此外,一个设计良好的内部评级监测体系,还应具有自动化实现和替代大部分投产后定量化验证功能及问题初步自诊断功能。具体来说,内部评级模型监测体系不仅要能实现各类指标的自动化监测,还要能按照一系列内置的专家规则,最大限度判断模型存在问题以及可能的原因,为全面、深入验证和诊断问题提供支持。

二、监测体系的运行职责

内部评级模型生产、投产前验证、应用、投产后验证的完整生命周期涉及的几类最基本的角色包括:模型设计主体、验证主体、内部评级流程与政策制定主体、模型应用主体。内部评级体系已经深入应用到银行业务流程中,涉及信贷业务多个环节,因此,内部评级体系的监测职能也须由多个部门/机构组成、分段承担不同的监测职能。具体来说,模型设计主体、模型应用主体、应用政策制定部门以及具体使用内部评级模型的银行分支机构,分别承担各自环节的监控。首先,作为内部评级模型设计主体(一般是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要承担内部评级体系监测的牵头责任和部分具体责任。牵头责任体现在该部门要设计好全行内部评级体系监测的框架,让内评体系各主体明确各自角色、各司其职,保障内部评级体系的顺畅运作,组织每个部门对各自负责流程环节运行情况开展监控。部分具体责任指模型设计主体要具体负责内部评级模型的部分监测工作。内部评级模型设计主体是内部评级监测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其次,模型应用政策制定部门、模型应用部门和银行分支机构也要承担各自业务组合、各自流程环节的内部评级体系使用情况的监测责任。银行内部评级应用的实践显示,模型的表现不仅与模型设计是否合理有关,很大程度上更取决于模型应用政策设计是否合理,模型应用是否恰当等因素,因此,各流程负责主体理当承担起该环节监测的责任。如评级推翻管理部门要负责评级推翻情况的监测,一旦出现评级推翻率大幅上升,必须通知模型监测和验证团队、模型开发团队以及模型应用部门。IT部门要牵头监控IT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并确保数据传输的质量;零售业务条线要对零售申请评分卡的自动通过率进行监测。银行分支机构的对应条线,要对该分支机构的资产组合内部评级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并对业务数据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再次,在模型开发团队和模型验证团队中,开发团队应承担内部评级模型的主要责任,验证团队拥有独立的监测和验证职能,以确保验证的独立性,并及时根据监测情况,决定是否开展投产后验证。两个团队的基础设施如风险数据集市、验证算法等可以在经过独立审核后共享。最后,银行应当明确监测信息的汇总和报告职责。在模型新上线或调整、优化时,开发团队需要将模型信息反馈到模型验证主体,并将部分数据更新到数据集市。模型投入到使用后,各监测主体要把日常监测结果反馈给模型监控牵头部门(包括模型设计主体、验证团队)。模型使用部门要把模型使用情况定期发送给模型开发团队、模型验证团队,以开展汇总分析。

三、内部评级监测体系的内容框架

监测体系主要监测内部评级模型以及内部评级模型支持体系的运行情况。模型部分主要监测模型和风险参数情况;模型支持体系部分主要监测保障模型的各类支持条件运作情况,如模型输入的数据质量、模型输出的结果、模型应用的情况等。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在模型监测环节发现的问题,实际上根源在模型应用、管理中。因此,内部评级监测体系必须要以模型监测结果为出发点,以内部评级支持体系监测为辅助,建立逐层剥笋式的监测结果诊断、分析模式,才能找到内部评级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源。具体来说,监测体系应包括如下内容。1.要设计好反映内部评级体系整体运行情况的仪表盘监测体系需要设计内部评级体系整体分布的概览展示功能,给出具体模型的模型风险等级状态,供管理人员对各模型运行状态进行整体把握和判断。监测维度包括内部评级模型应用敞口的类别、模型类别、模型名称、模型统一编号、模型适用领域,模型风险等级等信息(红黄绿灯),并对模型的总数、问题模型数量进行统计。2.要把内部评级模型的监测作为核心内部评级模型监测的核心是监控模型的区分能力、准确性(审慎性)和稳定性。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定量的手段,及时发现模型运行状态,并对所估计的风险参数是否符合监管和内部要求进行监控。模型区分能力是信用风险评级模型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模型应用部门和分支机构最关注的内容。通俗讲,内部评级体系的区分能力指的是能有效区分客户/债项的风险的能力。良好的区分能力,意味着内部评级结果为高评分、高评级的客户对应的是低风险的客户。在统计上,一般采用KS值、AR值、AUC系数、ROC曲线等统计指标来衡量模型的区分能力。一般来说,这两个指标越高,模型区分能力越好。模型的准确性有多种理解。一般来说,模型准确性主要包括模型输出的风险参数量化准确性、模型本身的准确性。对实施内部评级初级法的银行,主要监测风险参数违约概率PD的准确性,比较每个等级下内评法估计的PD与实际违约率PD之间差异程度。在零售内部评级中,要同时监测债项PD/LGD/EAD和实际结果的差异。由于监管机构更关注风险参数估计的审慎性,还需要单独对审慎性开展监测。从统计结果上看,一般采用二项检验、正态检验等方法进行准确性(审慎性)的定量监测。另外,内部评级模型本身的准确性,一般纳入到区分能力部分进行监测。稳定性指的是,当内部评级模型的客户群发生漂移时,内部评级模型区分能力和风险参数值保持相对稳定。区分能力的稳定性要通过监测连续几个时间点的区分能力指标来评估。风险参数的稳定性要在客户群没有发生剧烈变化时保持相对稳定。除了监测模型本身能力和风险参数稳定性外,还需要综合考察内评应用客户群体的稳定性,才能更具前瞻性地预测可能的冲击对模型稳定性造成的影响。从定量监测技术上看,模型本身能力的稳定性和风险参数的稳定性可以通过考察时间轴上的区分能力指标、风险参数指标的波动程度来实现,而客户群体的稳定性监测可以通过评级迁徙、群体稳定性指数PSI等指标来实现。除了在上述三大主要维度对模型开展监测以外,针对某些内部评级模型,还有一些专项监测需求。如在建模时形成的零售分池结构,随着客户群的变化,原来分池结构下的客户群体可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要对零售分池是否仍然满足池内同质性和池间异质性开展监测;将具有特定的监管要求的资本计量风险参数纳入到监测范畴;零售风险领域需要对是否存在成熟性效应、成熟性效应调节因子进行监测。在零售评分卡与分池、非零售评级等领域对模型输出的结果如集中度等进行监测等。3.要建立内部评级支持体系监测这部分内容是银行内部体系监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内部评级支持体系包括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架构、模型的使用政策和流程、数据、IT系统、模型应用、模型开发和应用文档等。其中,模型的使用政策和流程、数据、模型应用情况均可纳入内部评级监测体系中,而这些监测内容中,最主要的是模型应用情况。通过对应用情况的监控,可以评估应用政策和流程设计的.合理性、政策和流程执行的有效性,以便有针对性地对评级政策和流程进行及时重检。具体来说,模型应用情况包括分支机构/客户经理对模型输入信息的录入、发起评级评分、调整、推翻、认定等环节。以非零售评级应用为例,在评级之前的信息录入环节,需要监控录入信息的准确性。如可以对客户评级信息的定性指标分布进行监测,通过分布合理性判断客户经理提供的信息是否正确。否则,一旦录入错误信息,将导致输出错误的模型结果,给客户真实风险判断、授信审批决策带来极大的风险。在后端评级中,要对评级发起、评级调整、评级推翻、评级审定环节进行监测,以实现对区域、分行、模型、各流程不同环节控制的有效性以及评级流程设计的合理性。在评级发起环节,需要监测评级覆盖率,以统计因没有及时发起评级而导致客户评级出现真空期的情况,或者因客户评级发起及时性不足导致客户评级结果和客户真实情况发生偏离的情况。通过定量信息监控模型可以监控使用人员是否使用错误的模型发起评级,导致对客户风险判断失误,以及模型使用人员是否为了规避信贷政策准入要求,采用错误的行业、模型发起评级;在评级调整环节,需要监控特例调整政策的使用频率分布、是否执行评级调整、评级调整有效性等要素,以诊断特例调整政策的使用频度、特例调整政策的有效性等;在评级推翻环节,需要监控评级推翻率总体水平、不同区域/分行模型的评级推翻率、向上推翻比率、向下推翻比率等要素;在评级审定环节,需要监控评级审定和系统评级、调整后评级的偏离情况。零售内评体系主要监测评分卡的自动审批通过率、人工挑选政策有效性、人工审批政策效果等,以实现对评分流程设计合理性和执行有效性的监督。模型支持体系主要监控关键定义(如违约定义、违约损失定义)的应用情况,监控是否存在应当判定为违约的客户,没有及时判定为违约;不应该判定为违约的客户,被误判为违约的情况。

四、内部评级监测体系的IT系统和数据体系

内部评级监测需要依赖一系列的工具和基础设施,其中最主要的基础设施是监控IT系统和数据集市。没有IT系统和数据集市的支持,监控体系的主要功能将无法实现。1.监测体系依赖于完备、高质量的数据体系要基于全行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建立完整的内部评级监测和验证数据集市,并依托该集市建立监测IT系统,开展自动化的模型验证与监测。该集市至少要包括模型输出结果(如评级/评分结果)、客户表现情况(如是否违约、评级中间变量、评级原始信息、人工调整情况等)完整维度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模型关键信息登记表,对内部评级模型的关键变量、变量从前台业务流程系统到后台风险数据集市流转进行全面的记录,以确保监控体系中的信息与业务流程中的数据信息一致。2.内部评级监控IT体系内部评级监控IT体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依托监测和验证数据集市,建立自动监测模块,实现整个内部评级体系的形象化展示和灵活报表查询功能,实现监控功能的集中化、自动化、批量化;二是基于风险数据集市的模型开发和数据挖掘平台(如模型实验室)实现手动监控功能,可以随时根据管理需要动态开展信息挖掘、监测分析,满足监控的特色、应急功能需求;三是设立内嵌在评级评分业务流程系统中的内部评级监测模块,为业务条线、分支机构提供查看实时监测分析结果的渠道。上述IT系统可满足前中后台、不同时效要求的监控功能,形成完备的内部评级监控IT体系。其中,基于内部评级体系的监测IT系统是整个监控体系的核心。3.在监控体系中建立监控信息汇总和反馈机制针对一些分支机构在应用模型过程中反馈的非结构化数据(如评级推翻管理部门的评级推翻具体案例信息、模型应用部分的分支机构人工反馈信息等),要在IT系统中提供反馈、汇总和信息保存的环境。4.设定模型风险判定规则,并预留专家调整入口基于上述数据和信息,在内部评级监控系统中设定模型风险判定规则,并预留专家调整入口,实现模型风险等级判定以信息系统中的判定规则为主、辅助人工判断的模式。

五、内部评级监测体系的应用模式

内部评级监测是内部评级模型生命周期管理活动的一个环节。根据模型监控结果,可以开展模型问题诊断、提出后续管理行动等,设计良好的监测体系,可实现模型投产后的部分验证功能,大幅减轻验证的人工投入。监控结果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根据监控结果形成初步诊断结论。首先根据模型监测结果开展模型风险等级分类,根据模型监测结果、模型应用情况监测结果等支持体系信息,以及其他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信息,将内部评级模型按照模型风险高低分为红、黄、绿灯三类。红灯类代表模型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重大缺陷,已经无法正常发挥功能,如模型区分能力连续一段时间低于底线,所估计的风险参数和实际情况出现严重偏离等;黄灯类代表模型基本功能满足要求,但是存在一些瑕疵。如客户群体稳定性偶尔出现一些波动,但基本不影响模型区分能力等;绿灯类表示模型运行状态良好,无明显的瑕疵。二是,对模型监控结果进行抽丝剥茧式的诊断分析,找到模型表现不好的真正原因。银行在内部评级监控中发现的问题,往往背后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原因,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型设计问题,如建模方法不合适,当采用绝对值作为变量进行建模,在经济环境变化幅度较大情况下,可能导致模型应用后客户群漂移以及模型区分能力迅速下降的情况;或建模方法基本合理,但部分指标设计不佳,难以互相印证、核实,带来客户经理误用、乱用模型的安全隐患。另一类是模型应用问题,此类问题在模型应用的各环节都有可能存在,如前文提到的信息录入环节的虚假财务报表,虚高定性指标打分等;评级发起环节的未及时发起评级,采用错误的行业、模型发起评级,规避对客户的信贷政策准入要求;评级调整环节的未严格按照特例调整要求进行调整;评级推翻环节的评级推翻率过高等。上述情况都可能对客户真实风险判断产生误导。三是,根据监控和诊断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行动。模型风险监控结果为红灯的,要根据诊断的原因,明确内评体系各负责主体部门的责任,并交由各主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对于模型本身的问题,应尽快优化模型,在开发时预留了备份模型的,尽快研究备份模型切换;对于风险参数估计不审慎问题,要定期根据监管要求进行调整;对于评级管理和评级流程环节的问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通过软约束(以文件形式制定规范)和硬约束(通过IT系统实现硬控制)等方式,调整管理流程;对于由于信贷政策和评级结果挂钩严格等原因导致的问题,要由有关部门共同讨论模型应用政策是否需要修订。模型风险监控结果为黄灯的,模型开发和监测团队要加强监控,关注产生波动的某些变量和整体客户群体的漂移,提前对模型可能发生的变化开展预警。一个设计良好的内部评级监控体系,应当能监控模型运行各环节中发生的大部分问题。对于诸如内部评级系统的稳定性评估、内部信息源系统数据质量评估等难以用监控体系量化分析的模块,以及一些无法用监控体系应对的突发状况等,可采取投产后验证,对模型运行情况进行专题验证和诊断分析。

六、有关建议

上一篇:10月民情日记下一篇:元谋县发展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