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干部与群众关系的现状与思考

2024-06-21

当前农村干部与群众关系的现状与思考(精选8篇)

当前农村干部与群众关系的现状与思考 第1篇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农村干部处在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他们组织群众去具体贯彻落实,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需要他们去直接组织实施,地位特殊而重要。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在农村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基层组织整顿教育,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有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如何进一步认识和改善农村干群关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干群关系现状不容乐观

当前农村干群关系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1、基本融洽型。干部公道正派、自身廉洁程度高,能为群众办实事。换言之,群众的意愿就是干部的工作重点,群众自然理解、支持、拥护干部。如盐津81个村办的支部、村委会一班人自20xx年“村改”上任以来,能充分尊重群众意见,重大问题都经过群众民主讨论决定;处理具体事情能主持公道,不偏不倚,宅基地审批、村财务等都能公之于众;他们通过政府扶持、群众集资、以劳代资等形式,筹集资金,先后修通了村公路,建起了教学楼,让群众看上了闭路电视,吃上了自来水,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群众对此赞不绝口。由于干群间的想法和做法同步共振,村里政令畅通,出现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2、冷淡疏远型。此类村一般经济条件比较差,农民负担重,自愿当村干部者微乎其微,在职者也是很勉强,甚至个别村把选干部当儿戏,他们认为谁当干部都一样。某村一男青年30多岁,一直为娶不上媳妇而苦恼,群众便“大方”地把“村长”的桂冠送给他。类似村的群众形成了一种麻木心理,认为谁当干部都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耕种土地不靠你,不批不斗不怕你,自然也就不敬你。在这些村,干部得不到群众拥护,违法乱纪的干部也没有多少人检举揭发。干部与群众来往很多,干部抱怨群众,群众对干部不寄希望。

3、紧张对立型。这些村要么经济落后,要么历史遗留问题多,宗族斗争多,啥事都难办,群众得不到实惠。在很大程度上是村干部的问题。一是以权谋私,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己为亲友谋利。只要对己有利则不择手段,不计后果,能捞则捞,能贪则贪;二是作风霸道,村干部说了算,任何事不同群众协商,我行我素,俨然一个“土皇帝”;三是大事不公开,财务不公开,一手把持。有些村干部借口跑项目,出门租小车、乘飞机、住高档宾馆,大肆请客送礼,慷集体之慨,而村财务负债累累;四是用公用设施实施个人报复。谁不留意得罪了“太上皇”就卡水卡电逼其就范,包括所在地的机关单位、学校都不能幸免。有时无端摊派,要多少就多少,少一分就断水、断电等。用群众的话说,他们生活好了,但精神上还没有“解放翻身”。五是因干群矛盾尖锐导致村干部遭报复的事件时有发生。

二、农村干群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1、一些干部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淡薄。一是自身不廉洁,利用职权挤占拉用集体财物,乱批乱占宅基地,用公款吃喝,搞不正当竞争等。二是拉帮结派,任人唯亲,培植自己的势力,异己者别想修屋建房,甚至个别干部拿结婚办手续卡脖子牵制你,好像他当村干部是专门为压制别人,而不是为群众服务。

2、少数干部素质较低,工作能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村干部年龄老化,文化素质低。受文件水平制约,不少村干部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深感力不从心,想搞好工作,却不知道从何入手;不甘落后,却找不到突破口。于是自己苦恼,群众抱怨,处境十分尴尬。二是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过去群众干活吃粮都要找村干部,靠村干部,实行责任制以来,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钱粮都在自己手里,干部反过来要靠群众“吃饭”。加之,近几年农民的市场意识、法制观念、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而干部的政策水平、工作方法都没有相应提高,还是沿用过去那种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缺乏过细的思想工作,动辄训斥,甚至打骂群众,导致工作中屡碰“钉子”,感情距离越拉越大。

3、农民隐形负担仍然不轻。这是引发干群矛盾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近年来,尽管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抓得很有成效,但农民负责仍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有的地方表面上看没有超过中央规定的比例,但农民的隐形负担却有增无减。首先税费政策和任务指标矛盾,往往是任务指标远远超过实际税源。如农业特产税,按政策据实征收肯定完不成不了任务,而为完成任务搞平均摊派又违反了政策。遇上灾年,农民收入减少而上面的政策不变,任务不减,同时还要强调减轻农民负担,搞得基层干部左右为难。执行政策得罪群众,不执行政策得罪上级,伸手要钱群众不满意,完不任务上级不答应(好在从今年起已不再征收)。

当前农村干部与群众关系的现状与思考 第2篇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民生领域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的惠农政策层出不穷,大量的支农资金流入农村,这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发展所伴随着的各种社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农村干部的职务犯罪问题。农村干部,俗称村官,是我国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领导成员,主要有村常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两委委员、会计、出纳、报账员等。由于我们国家在法制与监管方面的不完善,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定位与引导不到位,以致部分村干部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侵占骗取集体资金以谋取个人利益。近几年来,榆林市吴堡县人民检察院按照高检院“依法打击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破坏农业生产发展、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重视查办发生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征地拆迁、农村综合改革等领域和环节中的职务犯罪,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把查办和预防村干部职务犯罪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既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又维护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一、开展打击预防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阶段,在经济转型、各项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糟粕的侵袭污染,使得人们思想道德水平下降,社会不正之风盛行,加上法制不健全,各项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以致腐败现象频发,近年来更是随着国家对“三农”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蔓延至农村,使得村干部职务犯罪现象呈不断上升态势。村干部作为党和国家最基层组织的领导者,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其行为好坏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上,提高村官的法制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有效地打击和预防村官职务犯罪的发生,建立一个公正、廉洁、勤政、高效的基层

组织对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近年来村官职务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吴堡县人民检察院2007年至2011年10月份共立办贪污挪用职务犯罪案件20件20人,涉及村官案件就达13件13人,占立案人数的65%。其中贪污9件9人,挪用公款4件4人。通过分析我院近年来查办的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以及国内其它地方的案例,可以明显的发现,它们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

一是犯罪主体大多是村支书、村长等两委会负责人,也有两委会其它成员涉及共同犯罪的,如会计、报账人员以及富裕地区的村民小组长等。本院所办13人中,村支书有4人,村主任8人,还有一人身兼主任书记二职。

二是涉及的罪名大部分是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较少涉及其它犯罪。究其原因,是大多数农村经济结构单一,收入来源固定,权力运行模式基本类似所决定。如本院立案侦查的13人之中,就有贪污犯罪9人,挪用公款犯罪4人,基本没有涉及其它的罪名,这当然与我院所处的县域自然经济大环境有很大关系。但在我国其它地方,还是较多的涉及到其它犯罪,比如职务侵占、行贿、受贿等等。

三是犯罪的手段多种多样,有的虚报冒领,有的收入不入账、多收少入账和少支多报账等。犯罪侵犯的对象比较广泛,有的贪污挪用征地补偿款、退耕还林补偿款、扶贫救济款,有的贪污挪用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如我院查办孔某贪污一案,其就是采取虚报冒领退耕还林补偿款贪污一万余元;村主任王某涉嫌挪用公款案中,因其本人经营运输生意,利用职务之便,在管理农村土地征用补偿资金期间,将公款用于私人营运,进行营利性活动,共挪用公款十万元;犯罪嫌疑人张某身为村书记,在协助政府从事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工作中,利用职务之便,侵吞集体征地补偿费6万余元。

三、村官职务犯罪的原因分析

分析我院近年来查办的村官犯罪案件以及国内其它地方的案例,我们发现诱发村官职务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查办的十多起案件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村官的文化水平低下,法制观念淡薄。这十几人中,大部分村官都是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只有一人是高中文化,有的连字也不认识几个,仅仅会写自己的名字。由于受教育的程度较低,他们的现代法制观念普遍淡薄,很多都是法盲。这些村官平时更不善于学习文化、政治、法律等理论知识,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并不完全知晓。在处理公务时,以情代法,有时出于好心为公办事却触犯了法律,令人可悲可叹又可怜。

二、村官权力过于集中又缺乏监管导致犯罪案件的频发。在办理的案件中,大部分村都是村支书或村长一人把持村上大权,村上的各种组织形同虚设。有的村子连个村委会都不健全,村长、书记、会计、出纳一人兼,公章大印随身带。如我院侦办的薛某贪污一案,薛某同时身兼村主任、村支书、报账员数职,在村里大搞一言堂;有的村长或书记本身就是村霸,强霸一方,横行乡里,一般群众敢怒不敢言,村支书或村长想干啥就干啥,如村支书郭某,在被我院立案侦查后态度仍然很嚣张强硬,显露出其流氓地痞本质及一贯作风。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村职务犯罪案件的频发。

三、村里财务管理混乱,有些村官把持财务大权,刻意消弱会计职责,本来应该由会计处理的财务工作,会计却不能做,或根本就不知道,有个别村干脆就没有会计。在实行村财乡管后,有的村官干脆自己兼任报账员,所有账务收支一

个人说了算;有的村虽然配备了会计出纳报账员,但从未建账,所有收支都是一堆单据,俗称“包袱账”,理也理不清;有的村里多年以来都没有公布过一次财务,群众根本就不知道开支细节。这些都给村官提供了腐败的温床,犯罪的土壤。而当前村干部的待遇普遍较低,乡镇政府每年每人最多补助几百上千元,这也在客观上刺激了村官们贪腐的欲望。

四是农村民主制度不健全,在选举、村民管理等方面都不能体现多数人的意志。这固然有体制方面的不足,村民自身素质的限制,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贿选。当前,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这种贿选之风愈演愈烈,大有蔓延之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基于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的需要,我国采用了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在社会二元结构中,所有的经济资源都向城市集中,而农村受益甚微。以前的农村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一个烂摊子,谁也不愿意来当这个吃力不讨好的村官。然而随着我们国家对“三农”支出及投资力度的加大,大量的扶贫帮困惠民建设资金涌入农村,使得人们看到了潜藏着的巨大利益。加之我们国家相关制度不健全,对农村监管不到位,不少人看到有空可钻有利可图。在欲望的驱使下,他们采取不正当手段,采用送钱送物、许诺封官等方式,诱使农民将自己手中的选票投向一些不具有能力和威望的人。而这些人上台后的唯一目的,就是尽快收回前期的投入,并赚取更大的价值。从而出现以权谋私、唯利是图、贪污受贿、侵占集体和个人利益的情况,导致了农村职务犯罪的频发,引起了农民利益受损集体事件多发,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农民貌似取的了眼前的利益,然而其小农意识的局限性使其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安定因素。

五是当前我国对村官职务犯罪的惩处力度不够,客观上也降低了对村官犯案的镇慑作用。事实上,从全国来看,我国对职务犯罪的判罚普遍偏轻,据高检院全国检察机关刑事审判法律监督专项检查活动调查显示,自2005年至2009年6月,全国被判决有罪的职务犯罪被告人中,判处免刑和缓刑的共占69.7%。而我院近年来查办的这13件村官职务犯罪案件中,竟无一例外的都是判处免、缓刑,其中判处缓刑的也只有2人。如此高比例的免刑缓刑判处,势必严重削弱刑罚的威慑力,产生不了法律预期的效果。相对于巨额的利润,违法成本太低,使不少人心存佼幸。犯罪嫌疑人周某就曾说过,以前就想好了,万一有一天被查处了,我把贪的钱退出去就没事了,大不了判个免刑缓刑,对我们农村人来说没什么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村官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

四、对遏制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几点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有八亿多农民生活在农村。广大村官工作在“三农”第一线,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纽带,其工作与行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在群众中的形象地位。因此,必须坚决打击农村干部的职务犯罪,遏制其上升的势头,同时通过体制创新,努力从源头上铲除职务犯罪生存的土壤。

一是必须加大对村官犯罪的查处力度,这是很具有现实意义、也是最现实可行的措施。在涉农资金比较活跃的地区,加大对相关人员的侦查及预防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尽量把不利影响控制到最低。同时加大惩罚的力度,加大违法者成本,促使其不愿犯罪,不敢犯罪。有调查显示,目前村官职务犯罪案件免刑缓刑比例较高,而在近七成的免缓刑案件判决中,同期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案件的抗诉数却仅占职务犯罪案件已被判决总数的2.68%。这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审判机关滥用自由栽量权,对职务犯罪从轻发落,严重影响了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及镇慑力。检察机关应该加大审查力度,对其中量刑偏轻的案件要敢于提出意

见,必要时采取法律程序进行抗诉。审判机关也要正确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利用职权截留、挪用、侵占国家涉农财政补贴、农业生产投人、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征地补偿资金和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等各项农业救济款物,侵占农村集体和个人财产的贪污贿赂犯罪行为,要坚决依法严惩从重处罚,努力维护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二要提高村官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这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农村干部文化程度低、法律观念淡薄是贪污贿赂犯罪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提高村官队伍的素质,必须加大对村支书、村长的任职培训力度,培训中要将法律知识的培训作为重中之重,使其做到知法守法。同时要做好会计、出纳等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实现村务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立定期督察机制,对村干部进行警示预防教育,防患于未然。

三要健全村委会的民主和监督制约制度。首先必须坚持民主选举,从严查处各种贿选及破坏选举的行为,让真正有能力有威望的人来当村干部,能代表最广大村民的利益,为村民服务,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其次要坚持村务公开、账务公开等制度,要做到重大事项必须由村民大会讨论决定,财务开支必须要定期张榜公布,从而保证群众能有效地监督村官的工作。乡镇政府要充分发挥村财乡管等制度的作用,指导和监督村委会做好财务工作,要不定期的对村上的财务进行审计。通过多种方式规范村务财务管理,才能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贪污贿赂犯罪的发生。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逐步改善村官的待遇,减少村官犯罪诱因。

四要加强涉农资金的管理。如果管不好涉农资金,不但容易滋生涉农贪污贿赂犯罪,各项惠农政策的执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且也会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引发各种社会问题。所有涉农资金要专账管理,严格审批支付制度。合理分

工财务管理人员,会计、出纳、经手、审批岗位分设相互监督制约。定期对涉农资金进行审计,及早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与思考 第3篇

1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与特点

如东县下辖15 个镇区, 233 个行政村 (居) , 5767个村民小组, 承包农户30.74 万户, 承包面积8.02 万hm2, 2014 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为1.91 万hm2, 占承包面积的23.81%。主要呈现4 个特点:

1.1 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土地流入的主体

全县3.33hm2以上规模流转经营总面积15113.33hm2, 占流转面积的79.32%。其中:专业大户770 个, 经营面积3726.67hm2, 占24.66%;土地股份合作社58 个, 经营面积3286.66hm2, 占21.75%;农民专业合作社118 个, 经营面积3486.68hm2, 占23.08%;家庭农场176 个, 流转面积2841hm2, 占18.79%;农业企业经营面积1102hm2, 占7.27%。

1.2 “全托管”型流转模式悄然兴起

在土地流转中出现了“农民提供土地, 服务组织全程经营, 收益协商共享”的“全托管”经营体系, 有效解决了社会转型期农村“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突出问题, 最大程度地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 成为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创新点和“三农”工作亮点。全县形成30hm2以上的粮食生产全托管服务组织62 个、烘干服务中心9 个, 涉及13 个镇区、57 个村居, 服务农户2838 户。

1.3 土地流入主体的经营项目趋于多样化、多元化

以6.67hm2以上规模经营为例, 全县共流转面积6766.67hm2, 其中用于粮食种植项目面积为1646.67hm2, 占24.33%;用于林业项目面积1786.67hm2, 占26.40%;用于水产养殖项目1093.33hm2, 占16.16%;用于蔬菜水果项目2106.67hm2, 占31.13%。

1.4 土地规模流转实现了项目业主与农民的双赢目标, 土地经营效益明显提高

在规模经营流转中, 全县土地流转均价为1.47 万元/hm2·a, 明显高于农户自发流转价格。从流转经营项目上看, 流转价格较高的主要集中在设施大棚种植业, 最高达到2.25 万元/ (hm2·a) 。从流转区域看, 流转价格项目区域性差别较为明显。流转价格最高的是交通方便, 人均耕地较少的镇, 流转均价1.82 万元/ (hm2·a) 。规模流转价格最低的主要是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镇, 流转均价0.92 万元/ (hm2·a) 。农户自发流转的, 有少部分转出户没有收取流转费, 大部分流转费在0.3~0.6 万元/ (hm2·a) 之间。

2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落实扶持政策, 拉动土地流转

2014 年, 县委办、县政府办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渔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全托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的意见》, 对新建连片标准钢架大棚净面积在50hm2以上, 每公顷补助4.5 万元;30hm2以上, 每公顷补助3 万元;20hm2以上, 每公顷补助2.25 万元。对规模化种养示范基地建设, 补助建设主体3 万元;对达到标准的家庭农场进行政策补助;对“全托管”按经营规模给予1~30 万元不等的奖补, 有效地促进了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和发展。

2.2 加强宣传引导, 营造流转氛围

注重发挥镇、村基层的组织协调的主体作用, 加强对农民面对面的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 加强与农业项目对接, 切实消除农民不想流转、不愿流转、不敢流转、不好流转的疑虑, 形成农民支持流转、自愿流转、配合流转的良好氛围和基础。如该县某镇兴灶村远离镇区, 属海边垦区村, 地域范围广, 地势高低不平, 多盐碱地, 多荒地, 不利于传统种植业的发展。村一班人通过农业招商, 借助外地客商的资金对荒地进行平整, 实施土地流转, 发展大棚南美白对虾养殖。2014 年该村在平整荒地22hm2的基础上, 还流转农户承包土地近70hm2, 盘活路、渠、沟集体土地10 多公顷, 增加村营收入15 万元。

2.3 培植种养集约大户, 实现示范带动

注重培植典型, 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大户的示范引导作用。自2013 年全县首家“陶素英家庭农场”成立以来, 通过宣传引导示范, 截止2014 年底已发展家庭农场218 家, 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176 家, 经营耕地总面积2986hm2, 家庭农场平均经营收入达到30 万元, 成为提高全县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有效载体。2013 年某镇吴某拿出全部积蓄100 万元, 流转农民承包土地38.85hm2土地办起了家庭农场, 影响并带动该镇出现9 个家庭农场, 流转土地319.41hm2, 形成以绿色生态、生态食品、大棚种植、生猪饲养、特种养殖、特色示范经济等6 大主导产业, 覆盖农民产业化发展各个环节, 逐步形成了家庭农场在产前经营基地、产中参与加工、产后开拓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2.4 科学制定区域规划, 有序推动流转

该县某镇所属原农场的双墩、潮港、刘环三个村, 工业制造业发达、服务业兴旺, 劳动力转移率达到98%以上, 而人均0.16hm2、户均0.44hm2的土地承包面积基本留给老人和留守妇女耕种, 给进厂就业以及在外务工人员带来了思想负担。为此, 该镇特别制定了《农场现代农业区域规划》、《镇区规划》, 将原农场的潮港、双墩村750hm2土地纳入现代农业区域规划, 刘环村140hm2土地纳入新镇区规划, 大力引导原农场地区开展整体土地流转工程。2000 多户村民告别一家一户的农田耕种模式, 在获取土地流转费收益的基础上, 还可以进入园区打工, 获取劳务报酬, 有效破解了农村土地经营难题, 规避了市场风险,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加速了土地流转, 推动了规模经营。

3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3.1 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部分基层领导片面理解中央的土地流转政策, 有的存在强行推动、求大规模、求快速度的激进思想, 有的在消极等待观望, 有较强的畏难情绪, 不去积极主动推动。地区间流转规模不平衡性较大。部分农户依然惜土情浓, 不愿放弃自身承包地实际经营权。

3.2 农业基础设施差

由于该县承包土地相对比较零碎、分散, 现有农村基础设施, 特别农村道路、农村水系配套老化落后, 建设任务相当繁重。规模经营主体发展必须具备相应的仓储、晒场等设施用地难以解决, 制约了其流入土地实行规模经营的积极性, 项目承接与流转土地对接难。

3.3 流转不够规范, 监管不到位

有的流转合同条款不完善, 没有使用统一的合同文本, 签订程序不严谨。流转期间过长, 部分甚至超过了二轮承包期间。农经部门力量薄弱, 难以对流转程序、流转合同进行全面严格有效的审查、审核、登记。

3.4 流转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未能建立健全

通过规模流转实施的农业项目存在自然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和市场风险。该县规模流转项目基本上是采取是农户把土地流转给村集体, 再由村集体流转给经营主体、并与之签订合同的程序办法。一方面, 这种形式 (即所谓的反租倒包) 不完全符合上级相关要求, 另一方面如经营业主一旦出现经营亏损的问题, 流转费兑付不出, 必将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将包袱留给政府和集体, 而目前尚未建立这方面的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

4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和对策

4.1 加大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村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 中央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和要求十分明确。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 加强对农民群众的舆论引导, 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既看到推进土地流转的必然性、明确性, 又要看到土地流转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 确保土地流转平稳、健康、有序发展。

4.2 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

落实和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是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条件, 是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基础性工作。当前最紧迫的是开展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解决农户承包地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 妥善解决承包延包存在的遗留问题, 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4.3 完善土地流转监管服务体系

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充分发挥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的职能作用, 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信息发布、价格评估、政策咨询、项目对接、提供规范合同文本、鉴证备案等多层次、多方位服务, 加强流转行为的监督管理, 确保土地流转程序规范有序, 及时消除流转隐患。研究探索通过市场调节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 探索建立土地流转价格监测体系, 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流转价格形成机制, 实现在土地流转中农民利益最大化, 农民土地流转收益得到充分保证。研究探索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融资的具体办法。整合各方面资源,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力度。

4.4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和预警机制

一是建立规模农业经营主体诚信体系, 对规模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诚信度建立相应档案。二是积极推进风险保障金制度, 由县、镇、规模流转项目村按照一定比例出资建立风险保障金。三是健全以政策性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体系, 推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 规范实施高效农业保险, 建立农业规模经营风险基金。四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加强对农业项目建设的源头审查审核, 强化对项目实施的过程控制, 提高农业项目防灾减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兴宏.关于推进我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策建议[EB].文山新闻网.

当前农村干部与群众关系的现状与思考 第4篇

一、农村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发展现状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会宁农村中学的学生。

(二)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课堂透析、师生访谈。

(三)调查内容:1.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的学习态度;2.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的方法;3.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主要障碍;4.学生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需求。

二、农村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有关学习态度的调查发现,有62.3%的学生不满意自己的阅读成绩;74.7%的学生怕做阅读理解,对于英文阅读还是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但有趣的是仍然有66.1%的学生对英语阅读理解不反感,能认识到阅读理解的重要意义。这一结果表明:农村中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但阅读的兴趣不浓,自信心不足。

(二)有关学生阅读方法的调查表明,49.7%的学生对不同题材的文章采用不同的策略;有41.1%的学生在阅读中碰到生词尽量猜测词义,这反映出农村中学生在英语阅读理解中懂得应用一些阅读策略,但对于英语阅读的技巧与策略还是欠缺系统把握;仅有20.1%的学生能通篇把握,联系上下文,把握文章主旨,能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迅速准确理解课文。

(三)有关学生英语阅读中的主要障碍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最大障碍是生词的障碍。42.9%的学生认为阅读过程中最难是生词,因生词较多,影响了理解文章的主旨及细节;甚至有27.4%的同学遇到生词就心烦。其次是语法障碍。31.6%的学生遇复合句时容易造成理解偏差,很难理解句意;28.3%的学生遇长句时往往搞不清句子结构,很难理解句意。这些阅读障碍反映了学生需要夯实基础知识。

(四)有关学生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需求的调查结果表明,61.4%的同学希望通过课堂限时阅读训练来检测阅读理解成效。在基础知识方面,60.3%的同学希望教师的授课方式以讲解翻译难句、讲解常用词、词组的用法。从以上分析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我们的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且积极地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正在不断地提高。

三、进一步提高农村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思考

(一)激发阅读兴趣,为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研究表明,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中,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是构成英语阅读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为此,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把握机遇,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情绪状态,采取不同年级用不同方法捕捉学生的学习兴奋点,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要重视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语言专家认为,英语阅读过程中,除学生的语言能力之外,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直接影响到阅读效果。因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就显得十分重要,它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获取知识的动力源,学生有了自信心,他们就能克服学习上的障碍,坚持到底,直到成功。

(二)强化词汇积累,为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英语阅读能力提升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掌握固然重要,但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词汇量的基础上。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但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大量的单词对教师和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难题。为此,词汇量的积累应该在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就作为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来抓紧、抓实、抓到位,为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学法指导,为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开辟有效途径

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是学生获取语言信息的钥匙。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要突出学法指导。针对农村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方法指导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操之过急。要突破阅读教学就是语言知识教学的旧框框,将语言、语言知识和学法指导沟通融为一体。二要落实技能训练。为此,教师要特别注重阅读材料的选择:注意文章的长度和难度;文章过长且生词过多,学生读不懂,易失去阅读信心;文章过短,达不到阅读训练的目的。同时,教师还要把握好训练的方法和形式。朗读训练尤为必要,通过大声朗读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悟,即:语音、语调、音调的节奏。默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速度,要限时间阅读,可开展比赛活动,看谁在有限的时间内捕捉到准确的信息;也可开展小组活动,采用自主互动的形式,讨论和研究文章的中心思想,便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四)强化课外阅读,为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拓展广阔空间

实践证明,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听和说的能力之后,要想可持续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不经过大量的阅读和长期的阅读训练,仅靠短期突击而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只能暂时在解题上取得一定的进步,不可能真正提高。因此,鼓励学生课外多读书看报是很有必要的,适合高中生阅读的资料,有《英语周报》《英语辅导报》《中学生英语》等。长期坚持读下去,一定大有所获。

当前农村干部与群众关系的现状与思考 第5篇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以及江苏省省委领导批示精神和全国妇联、省妇联、徐州市妇联通知精神,新沂市妇联全会人员深入全市16个乡镇对农村妇女工作现状展开调研,通过看现场、听汇报、组织座谈、发放问卷等形式,全面了解农村妇女工作状况,分析原因,查找问题,找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批示精神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并对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科学定位进行了“再思考、再认识”。

一、当前农村妇女工作现状

1、农村妇女工作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好,妇女组织和妇女群众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两法”、“两规”的实施,优化了农村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双学双比”、“五好”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的广泛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妇女全面参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农村妇女在参与各项活动中所展示出的精神风貌和所取得的巨大成效,也使基层党政领导对农村妇女的作用和农村妇女工作刮目相看。党委、政府牵头的招商引资、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都吸纳妇联干部为工作成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90%以上的基层党委政府更是把妇联组织放在领导小组成员的位置上;在市、镇两级党委换届选举工作中,市级女代表51人,占总数14.6%,镇级女代表179人,占总数11.4%,较“十五”期间,分别增长了1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农村妇女及妇女干部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明显提高。

2、农村妇女群众的致富路子越走越宽,创业发展氛围日渐浓厚。目前,农村妇女对科技知识的渴求,对致富信息的期盼,对生活富裕的信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从思想观念上,她们已经摆脱了传统的“等、靠、要”思想的影响与束缚,更为深刻而广泛地树立了以经济地位谋求进步与发展的思想理念。她们渴求知识,既“请进来学”,又“走出去学”,学习使她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被调查的500份问卷中,486名妇女表示渴望多掌握一些新技术、新知识,423名妇女渴求农闲时节后手中有活干。农村妇女创业还呈现出人带人、村带村的辐射联动发展局面,被调查的50个村子中,有12个农副产品加工村,有个8养殖村,有6个特种种植村,有5个打工村。各地新兴的民营经济也成为广大农村妇女离土创新业的新平台。被调查的合沟镇缫丝厂、唐店镇服装公司、阿湖镇石英粉厂、棋盘镇玻璃厂吸纳了近万名的农村妇女,带动出一批工业致富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农村妇女群众的致富路子越走越宽。

3、农村妇女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丰富,农村妇女思想观念空前活跃。农村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的巨大变化,不但深刻影响着新沂市农村妇女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使她们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变得多元化、个性化。许多妇女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有房住,而是渴望有更多的机会,以把精力和兴趣投向文化娱乐、健康保健、家庭教育等诸多方面;许多妇女不再囿于家庭小天地,而是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其民主意识、自主意识、维权意识、参与意识越来越强。被问卷调查的妇女中53.1%妇女利用空闲时间读书学习,46.7%妇女对个人生活发展状态不满意,农村妇女的社会意识开始觉醒。

二、农村妇女工作存在的问题

1、与同级同类相比,妇联干部经济待遇与政治待遇偏低,付出的与得到的不成正比。在乡镇,工会能“高配”,团委能“闪电”,唯独妇联“黑头发进,白头发出”。目前,徐州市委办{2005}97号文“镇妇联主席应按同级党委委员的条件配备,享受镇党政领导副职的政治、生活待遇”的意见没有落实。在村级,村妇代会主任按规定只享受村主职干部工资待遇的70%,但又不享受养老保险。

2、活动经费没有保障,凝聚力下降。经调查,全市16个乡镇中,有3个经济较好的镇每年经费能达到1.5万元,其他乡镇一般只能在2000元左右,仅仅局限于“三八”节及“六一”儿童节活动。而村级妇联的活动经费基本上无从着落,经济好的而且稍微重视妇女工作的村每年能拨出300?500元,绝大多数村是空白。因此,市妇联安排的活动,往往只是镇级妇联勉强在唱独角戏,而村级很难落实。如:06年10月份市妇联举办的基层妇女干部培训班,有一少部分村妇代会主任由于经费无法落实而缺习,一部分人是自己垫付,目前还没有解决。

3、工作目标泛化,兼职现象严重,妇联干部常常疲于应付、力不从心。目前,全市妇代会主任中,兼任计生专干的有27人,兼任主办会计的有16 人,兼任小组长的有34 人,还有好多人身兼三职以上。村妇代主任成为农村工作的多面手,平时只能是按行政命令做事,难以集中精力从事妇女工作。

4、村妇代会主任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尽管换届后的村妇代会主任平均年龄有所下降,但总的来说,妇代会主任的年龄仍然偏大。全市村妇代会主任中最大的已达60多岁,50-60之间的还有9人,30岁以下的只有29人。大专以上只有6人,初中以下的有143人。由于她们受思想观念、文化知识、精力等方面的限制,工作的创新创优意识受到影响,难以胜任对妇女群众的引导服务工作。

5、妇女工作形式载体相对滞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妇女群众更多地把目光放在看得见的实际利益上,再加上有些妇联干部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找不到妇女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途径和形式,从而减弱了感召力,增加了妇女工作的难度。“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双学双比”等活动常抓却无法常新,吸引力、影响力逐渐弱化。

三、分析原因

一是由于某些党政领导对妇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导致妇女工作“地位崇高、处境尴尬”。二是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妇女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缺失,整体局面消极被动。三是由于工作目标定位导向的原因,“党政所急、妇女所需”的目标定位与“妇联所能”的职能条件不相匹。四是由于工作思维错位,注重“应该怎样干”,忽视“能不能干”,违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五是基层妇联干部素质偏低,不能很好地把握形势,开拓创新,实际工作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群团工作发展需要。

新变化、新特点、新问题、新阶段,对传统观念上的农村妇女工作是一个挑战和冲击,同时,也是对现行农村妇女工作从观念到形式、从内涵到载体等方面实行渐进转变的一个呼唤。

四、加强农村妇女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转变观念,坚持党建带妇建

各级妇联组织要从巩固党的妇女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当前进一步深化党建带妇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加强党建带妇建,将基层妇联组织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基层党建带妇建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批有经费、有阵地、有品牌、有队伍的妇联组织。要使妇联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待遇等纳入党的整体建设之中,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妇联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努力克服思想上的保守,敢破敢立,克服行动上的求助求援;敢闯敢试,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市场的观念,效益的观念,要跳出妇联看妇联,克服自己是群团组织的心理弱势,摆脱可有可无的困惑,争先创优,以作为求地位,以作为求出路。

2、转变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妇联工作要真正做到讲科学、讲规范、讲效率,就必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的工作方针,以“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为工作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上级要求的工作任务中选出适合本地的项目,将党的政策、上级的方针与本地实际密切结合,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和新途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工作机制,把全心全意为妇女儿童服务落到了实处。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到抓源头参与、抓争取政策、抓总结经验上,为基层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切实把开展工作的空间留给基层,放手让基层结合实际自主地开展工作。具体工作中,基层妇联应打破部门界限,从全市一盘棋的角度统筹工作,改变强调局部、缺乏全局的意识,根据实际需要,抓住重点,抓好落实,抓出成效。要进一步强化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把妇女群众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受益不受益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善于发现和及时总结基层的工作经验,大胆探索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群众的意愿,符合基层实际。

3、转变思维,坚持社会化的工作模式

“妇联”的本质含义是妇女群众的联合体,在工作模式上应当是“依靠群众的力量解决群众的问题”。要改变传统的指令性的、直线式的工作模式,为间接、具体的“典型示范式”和“中介服务式”。减少工作的布置,深入基层指导帮助,开展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工作,对基层的工作不要面面俱到,而让工作特色在考核中占重要比例。要用经营企业的理念来经营妇联,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下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健全,网络齐备,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并将这些资源巧妙地转化为经营资本,融入经济建设发展之中。妇女群众工作开展了这么多年,沉淀下来的就是各类先进典型。抓典型是妇联组织传统的工作方法,在新形势下,更要常抓常新。要培养一大批体现出时代性、导向性、务实性和可持续性的“妇”字号先进典型,以群众化的典型逐渐推动各类活动的纵深开展。要学会并善于借助政府或协调单位的政策、活动等载体,善于并研究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包括企业及各类经济实体的组织)等,变被动的“配合”为主动的结合,变“为人所用”为“为我所用”,找准妇联与其他部门在工作对象、职能、任务上的交叉点,全力做好“借台、借力、借题、借资、借智”文章,从而走出了一条“资源共享、载体共用、优势互补、工作互动”的市场化运作的路子。

要以新农村经济增长点为中心,实现妇联工作重心转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不断创新组织设置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完善,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妇联组织设置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必须主动适应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不同特点,按新的经济成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实际需要,灵活设置基层妇女组织形式;必须主动适应妇女群众流向多元、流量多变和流速加快的新特点,动态设置各类妇女组织,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主动、纵横交叉的网络型组建模式。要打破与党组织设置完全对应的模式,使妇女组织的设置与新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相适应。总的来说,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往往也就是农村妇女的聚集点,所以创新基层妇女组织建设模式要把目光首先投向农业产业化中涌现出来的各类女能人,把她们分别组织起来,建立各类企协会、合作社、文娱队等组织,既可扩大妇女组织的覆盖面,又可延伸妇女工作手臂。

五、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妇女工作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妇联的领导,应建立健全联系妇女组织关心妇女工作的机制,定期听取妇女工作的汇报,定期研究妇女工作,定额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全社会应积极行动,共同倡导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为妇女参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良性环境。

2、抓队伍,强素质,经营“人气”,增强妇联组织活力。

首先,要规范管理,奖优罚劣;其次,要注重妇女干部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再次,要发挥优势,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力度。

3、抓阵地,重服务,经营“财力”,增强妇联组织实力。

首先,转变观念,用市场价值观念经营妇联;其次,转变思维,协调各方力量,培育发展实力;再次,转变思路,创建基地,创办实体。

4、抓载体,求实效,经营“魅力”,增强妇联组织引力。要创新三大主体活动载体,寻找妇女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途径和形式,从而增强感召力,吸引力、影响力。

当前农村干部与群众关系的现状与思考 第6篇

(转自《芜湖党建》2009年第2期)

□沈云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基本途径和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提出了“拓宽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的目标要求。我们结合农村党员干部主题教育,开展农村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活动,探索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动因

党的各级党组织及其领导干部就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关键性因素,但最经常、最直接地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仍是生活在群众中间的广大党员。针对一些基层组织党员教育管理滞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我们在深入调研、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全县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联系和服务群众活动,为党员服务群众、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活动,主要以村为单位,根据党员的能力素质、所在村党员数和群众数、居住地集散程度等情况,确定每名党员联系10到15户。同时吸纳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参与此项活动。村党支部委员还分别联系流动党员户,确保所有群众户和流动党员户都与党员干部建立联系,实现全覆盖。以县为单位,统一设计“服务群众联系卡”,党员干部根据个人特长及能力选择为群众服务的项目,填写好送达所联系的群众。建立谈心谈话、定期走访、结对帮扶制度,使群众“惑时有人解、平时有人访、难时有人帮”。党员干部定期上门联系群众,了解情况,主动服务;

群众如遇到急事难事,随时联系党员干部,以及时得到有力支持帮助,形成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相互联系、相互促动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县共有8700名农村党员干部联系7.85万农户,基本实现了双向全覆盖。

基本做法

建立并形成了目标管理、教育培训、监督考评、舆论宣传工作推进体系,保证活动深入持久、科学规范,形成长效机制。

(一)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领导责任。把开展联系服务活动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每名党员每半年主动走访联系户一次,全年不少于两次。根据不同地域、行业党员的实际,明确不同服务职责,细化工作目标任务,并将党员干部联系户名单及联系服务工作任务在党员活动室和党务公开栏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充分发挥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二)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党员素质。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培训,利用党校、农广校的资源条件和党员“三会一课”、远程教育等形式和手段,把培育农村技能型党员干部队伍与实施“一村三名大学生”计划、“阳光工程”、就业培训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对农村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岗位技能、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培养和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本领。

(三)加强检查指导,强化责任监督。一是定期总结交流。党员干部每季度向村党组织报告一次联系情况和服务成效,镇村党组织半年召开一次工作汇报会,开展经验交流,研究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二是实行记实制度。村党组织普遍建立党员干部和联系户名册,参加活动的党员均配有专用记实薄,由党员及时记录其工作情况及群众意见要求。三是强化检查指导。采取抽查、暗访和定期检查等办法,及时了解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对联系不密切、服

务不周到、群众不满意的党员进行批评教育、诫勉谈话或组织处理。四是定期考核考评。坚持把联系服务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成效,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考核、村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对表现突出、群众认可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

(四)培养树立典型,强化舆论引导。坚持以先进典型和舆论引导来激发党员群众的参与热情,推动活动深入开展。如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大张旗鼓地宣传开展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活动的重要意义,宣传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为活动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几点启示

(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着眼于增进群众感情,改进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方式;着眼于增强党员宗旨意识,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着眼于畅通群众意愿表达渠道,努力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开展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活动,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正是因为坚持了正确方向,抓住了根本问题,才使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活动成为基层党组织乐于接受、党员积极参与、群众普遍欢迎的党建工作载体之一。

(二)必须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目标,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主体作用。致力于进一步落实党员的主体地位、扎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致力于进一步强化党员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致力于进一步提升党员形象、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性地开展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探索。正是因为找到发挥党员作用这个着力点,抓住基层党建工作的关键,使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活动在较短时间里取得了成效。

(三)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一

当前农村干部与群众关系的现状与思考 第7篇

多数日本公众已经初步形成这么一种“中国意象”:一个迅速强大但对日本充满敌意的中国。多数中国公众已经形成比较复杂的“日本意象”:一个正在崛起、同时又正在衰落的日本;一个历来可恨、今后又很可能敌对的日本;一个中国未来一定要、也很可能能够“克服”或压倒的日本。

关于“历史”

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历史认识问题。近10年来,日本不断有否认和美化战争的行为,但日本朝野、媒体却不顾事实,不顾被害国家的感情,将中国民众的不满情绪,归结为中国进行所谓“反日”教育的结果,这种误导和煽动日本民众的冷战思维是当前中日政治关系严重倒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应本着负责任的精神,尽早解决历史问题和摈弃冷战思维,遇到问题应保持理性、冷静的态度,通过对话的方式解决,而不是任意恶化。

我们大学生不仅要了解中日关系的历史,明白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中日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关于“大局”

何为大局?国家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大局。和平与发展就是我们国家的利益,就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中日关系中的共同利益。没有和平的环境,什么都谈不上。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正确看待中日关系将自己的一切都服务于大局和国家利益。

关于“未来”

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说,我们只是希望生活在一个安稳的环境中,我们不希望自己因买了日本资生堂的化妆品而被人唾弃,我们不希望家里有一辆日本丰田的轿车而不得不在车身上贴满“车是日本车,心是中国心”,我们不希望从适度的抵制日货变成了一场伤及人命的打砸抢,我们不希望„„

总之,中日两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两千年友好”的历史证明:“和则两利”,和处才能共生,和谐就会共赢。

“五十年对立”的历史证明,“斗则两伤”,对立必然同输,战争一定同败。

中日关系直接关系到维护和平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在此大局面前,人人必须清醒,处处必须理性,一切爱国情感和行为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

当前农村干部与群众关系的现状与思考 第8篇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创新

1 农村职业教育现状

1.1 学校数量方面

目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将近1.2万所, 招生628多万人, 在校生1 800多万人, 专任教师86.3万人, 其中7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 92%的毕业生在城镇就业。从学校数量看, 县级以下职教中心占到学校总数的1/3;从农林牧副渔专业来看, 招生数不足40万人, 占整个中职招生总数的6%多一点。

1.2 政策方面

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逐步实现免学费。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资助政策从2005年开始, 那时实行国家助学金, 每个学生给予一些生活费。2009年以后, 对涉农专业的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 这个政策到2012年扩大了范围, 从涉农专业扩大到只要是农村户籍的学生均可享受这个免学费政策, 一年是2 000元。截至目前, 享受免学费的范围占到在校生的91.5%, 也就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有90%多上学是不用交钱的。

1.3 改革方面

农村职业教育的综合改革现在也在推进。2005年至今, 我国的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共10个。这些实验区多多少少从不同角度都提出了农村职业教育的问题, 比如提出要探索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提出应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提出要构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等。

1.4 培训方面

农民工培训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大力开展。2014年, 人社部印发了《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实施方案》, 主要是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 每年要培训110万人次。2014年, 教育部和农业部联合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 目的是大力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在此背景下, 很多地方开展了一些试点或者项目。

2 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5个方面, 一是基础条件比较薄弱, 二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足, 三是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数量在下降, 四是涉农专业学生规模在萎缩, 五是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保障不足。

3 农民职业教育的创新思考

3.1 理念创新

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农为本”的理念, 牢固树立“服务三农”的意识, 即农村职业教育必须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3.2 管理体制创新

当前,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分散办学、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突出,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此, 必须尽快构建一个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密切配合的新型管理体制, 彻底打破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格局。

3.3 教育模式创新

要积极探索农村职业教育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积极走“职校+公司+农户”这种产学结合道路。突出实用性和实效性, 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

3.4 教育体系创新

新型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应是以高等职业 (成人、继续教育) 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 (农业中专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 为骨干、农村中小学教育为基础的系统化的教育体系。有了这种具有一定层次性、系统性、开放性和完整性的教育体系, 再配合“日校加夜校, 一师兼两教”的教学方式, 就能够为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加快农业科技的进步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证[1]。

3.5 内容创新

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和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来设置, 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专业和品牌特色专业, 以便使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能够与新农村建设同步、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步。

总之,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 农村职业教育承担着使农民带技能转移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双重任务。谁来种地, 如何科学种地, 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食品安全谁来保障, 农村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上一篇:双人跳绳教案下一篇:职工冬季运动会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