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2024-06-26

红山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精选6篇)

红山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第1篇

红山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2010年-2020年)

党的十七大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快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红山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跨入新世纪,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随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建设目标的提出,社会工作人才当之无愧地成为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力量。半专业、半行政化的社会工作正在向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方向发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将具备理论素养和娴熟技巧的社会工作者打造成像医生、教师、律师一样具有专业特长的专门人才,迈进专业技术人才的行业。在政府的大力推动、全社会的积极支持、社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社会工作蓬勃发展指日可待。

社会工作人才是以助人自助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社会工作的专门人才,在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在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随着社会建设的推进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一支热心社会事业,具有一定社会服务经验的社会工作人员队伍也正在兴起。但我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距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我县的社会工作还处在政府包办状态,社会工作者从数量上、质量上还难以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为切实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特制定红山区2010-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新要求,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人性化服务,柔性化管理和社会化运作,形成县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工作格局。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建设特色突出、实力雄厚、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德清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管人才,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强化指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推进,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大胆吸收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理念、工作思路、方法措施上探索和创新,努力开创社会工作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2、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促进社会工作人才健康成长、充分发挥作用放在首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形成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坚持紧密结合实际,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充分挖掘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进一步拓宽领域,丰富内容,创新载体,用试点带动、典型引路的方式方法开创各具优势、百花齐放的工作格局。

3、实事求是,注重实效。针对全区社会工作的实际需求,逐步建立一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为主,社会工作管理人员,公益岗位服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义工)广泛参与,以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宗旨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深入开展社会工作,促进和谐德清建设。

4、积极探索,稳步推进。认真学习社会工作理论,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积极探索符合德清实际又具备先进管理理念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和工作机制,稳步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

5、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当前需要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在充分开发利用现有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切实把握好培养与引进、专业性与群众性、专职与兼职、义务与有偿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新招法,坚持重点示范与普及推广相结合,总结提高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有效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本土化建设。

6、政府引导,社会为主。结合政府职能转变,逐步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机制。坚持政府引导,积极开发服务项目,拓展项目服务人群,不断提高项目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建立健全公开、平等的竞争机制,实行双向选择,优胜劣汰,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事业;建立科学合理的投入机制,增强县财政投入的有效性,积极吸纳社会资金,规范用人单位的投入,逐步加大社会投入力度。

二、发展目标和战略措施:

发展目标: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初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0-2015年,力争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万人。到2016—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万人。

2010-2015年,在对现有社会工作人员整合、规范、提高的基础上,力争达到每一个街道、镇有一支具有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扶植培育从事社会工作的社会组织不少于200个;组织建设规模在相对稳定的志愿者(义工)队伍5000人以上,吸引富有社会责任感,经过初步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自愿无偿参与社会服务的人员加入。2016—2020年,力争达到每一个街道、镇有一支具有职业化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扶植培育从事社会工作的社会组织不少于500个;每一个社区、村有2—5个社会工作人才活动组开展服务的具体目标。搭建社会工作人才的配置载体;培养取得社会工作专业资格或者具有专业背景的社会工作者不少于2000名,逐步形成我县社会工作的骨干人才队伍;组织建设规模在5000以上,相对稳定的志愿者(义工)队伍,吸引富有社会责任感,经过初步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自愿无偿参与社会服务的人员加入。

战略措施:2010-2015年,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建设一批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加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职业化管理。2016—2020年,加快制定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政策措施。推进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建设,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研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机制。制定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意见。

三、重点任务

(一)坚持以点带面,拓展实务领域 按照助人自助,开发潜能等理念,区民政局、司法局、教育局率先在社区建设、行为矫正和青少年教育等领域导入社会工作理念、制度和专业方法,运用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积极探索开展社会工作的新模式。随着工作的深入,在有条件的社区、中小学校、医院、残障服务机构尝试成立社会工作站,积极引进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或专业人才,与实际从业人员的具体工作相结合,逐步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二)突出工作重点,开发社会工作岗位

鼓励支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区组织、人事编制等部门按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制定德清区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有关规定,明确在涉及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领域的单位录用工作人员时,优先录用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资质或有相应工作经历的人员,并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使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能够通过特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发挥作用。逐步建立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及其体系,积极拓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领域。探索转换和引进相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配置办法;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设置的社工岗位不增加编制和人头经费,由现有在编人员通过培训考证后转岗;根据发展需要,及时将各类社会工作人才充实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农村以及党的各类基层组织的相关工作岗位上。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专业素养

搞好现有人员的培训,对现有社会管理服务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采取举办专业培训班(研修班),选送到先进地区进行专业实习等方式,进行培训。组织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资格注册考试前的系统培训,鼓励相关人员参加初试。同时,尽可能地为其提供时间、经费、学习资料等保障。针对志愿者(义工)队伍进行社会工作知识普及培训,逐步提高志愿者(义工)的专业水平。培育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立社会工作示范点,促进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和素质的提高。

(四)推行行业管理,增强载体功能

引导成立“红山区社会工作者协会”,综合协调具有社会工作性质的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工作交流、权益保障等工作。加强调查研究,按照契约化、项目化运作方式,为社会工作组织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向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以增强社会工作组织的载体功能。

(五)贯彻职业标准,加强专业督导

认真贯彻国家人事部、民政部颁发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落实社会工作人才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强社会工作中的监督管理,确保社会工作者执业资格管理的规范化和社会工作管理的标准化;建立社会工作者考核评价制度和登记制度。要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激励制度,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机制、职业晋升机制、合理流动机制和表彰奖励制度。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教育培训规划,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内全区社会工作人才的教育培训规模和结构。

(六)抓好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促进教育与研究,扩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模。切实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打造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制度,提高社会工作人才专业素质,打造红山区社会工作人才良港。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努力形成教育培训工作的对口交流与合作机制。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先进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培训的资源,学习他们发展社会工作的成功经验。

加强机构建设,夯实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平台。进一步深化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重点在社区建设、社会福利与救助、青少年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矫正、残障康复、人口计生、外来务工人员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领域推进社会工作,多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分类培育发展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促进民办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发展,使之成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为建设“和谐红山”作出积极贡献。

完善运行机制,优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环境。建立健全“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的社会工作领导管理体制。要明确“党委领导、政府负责、行业管理、民间组织运作、社会工作服务、义工参与”的社会工作运行机制,形成社会工作的发展合力。加强政府引导,加大媒体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度。深入宣传社会工作的典型案例,提高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的知晓度和认同度。通过举办社会工作节、社会工作论坛等活动,营造社会工作发展的良好氛围。

突出重点,积极整合社会工作的有效资源。努力在社会工作政府部门、研究培训机构和实务机构之间开展很积极合作,形成资源整合、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合作关系,营造各方参与氛围,共同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借鉴上海市的成功做法,实施社工和志愿者(义工)联动发展。注重发挥农村三支队伍的作用,把社会工作的触角下伸到农村最基层,把农村老党员、退养村干部、小组长这“三支队伍”作为宝贵资源加以很好利用,扎实推进这三支队伍建设,通过提高社会工 作业务和技能,促进农村社会工作的开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区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形成组织、人事牵头、民政部门抓具体,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局面。成立“红山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指导推动全区社会工作规划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落实。“红山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协调指导“红山区社会工作者协会”做好全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工作。

(二)深化研究,改善环境

结合我县实际,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推动社会工作实践的广泛开展。及时总结各领域社会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尽快建立社会工作管理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人才薪酬指导政策,完善奖励政策。

组织部:加强对社工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开拓人才培养、成就、使用渠道,发挥人才优势;人事局:研究专业人才岗位开发和利用,提供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民政局:围绕居家养老,救助对象服务工作,重点研究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和途径;教育局:选取一所中学,一所小学,重点研究开展心理咨询,后进生的教育管理,家庭特困生的帮扶工作的方式和途径;卫生局:选取一所医院,一个社区服务中心,重点研究化解医患纠纷,病人心理疏导的方式和途径;司法局:在司法所,重点研究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的方式和途径;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重点研究开展劳动就业服务,就业培训,社会保险的方式和途径;计生局:重点研究指导家庭做好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的方法和途径;妇联:重点研究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协调处理家庭矛盾的方式和途径;残联:重点研究开展残疾人权益保障,技能培训工作的方式和途径;镇、街道办:重点研究社区工作站建设的方式和途径;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结合自身特点和工作实际开展好相关工作。

(三)搞好宣传,形成共识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对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社会工作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了解社会工作者丰富的专业内涵,大力宣传社会工作人才中的先进典型,逐步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社会地位与职业声望,吸引富有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加入,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四)财政支持,多元投入

大力推动政府购买服务的公共管理的工作机制改革,推进社会服务的社会化进程。在整合现有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提高投入的效率和效益,给予社会工作发展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所需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创建有利于社会工作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探索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五、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计划

目前,红山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尚存在一定距离,单纯依靠制定一些制度和政策来推动和实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制度变迁和创新,远不能解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困难。在现实条件下,红山区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在不断创新并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评价和使用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导、支持、协调和服务职能,并利用和发挥民间社会组织的巨大潜能,推动红山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制度化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尽管红山区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比较缓慢,但从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趋势看,随着红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工作人才从多个方面介入社会生活并对不公正现象进行有效干预已是必然。这就要求我们应根据红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各行业的发展状况,不断创新与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与使用制度,才能为社会工作人才的成长提供制度保障。

1、做好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制度的推广与应用工作。红山区的社会工作人才广泛分布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领域、各层次。要使人数众多的社会工作人员具备从事社会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专业方法以及其他社会工作能力,做好社会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迫在眉睫。

2、做好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的推广应用工作。从国际经验看,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主要包括职业资格制度、职称管理制度、注册制度和执照制度等。目前,中国已颁布并实施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会计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标志着中国社会工作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已正式建立。但社会工作人才的注册登记制度、服务质量评估制度的建设尚需时日。基于红山区应将以下社会工作人才的评价制度逐步逐项地建立起来:一是社会工作人才的考试考核制度;二是社会工作人才的登记制度;三是社会工作人才的服务质量评估制度。也可以考虑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从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工作绩效、职业资格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涵盖社会工作人才的创新能力、学习研究能力、技术素质、学术水平、职业道德、潜在发展能力等指标,以确保社会工作人才具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实践证明,科学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有效地配置社会工作岗位,促进社会工作人才的合理流动,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工作人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效果和服务质量。

3、做好社会工作人才使用制度的推广应用工作。社会工 作人才的使用问题一直是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红山区亦不例外。社会工作人才的使用制度主要是指社会工作人才在什么领域、什么岗位发挥作用的制度。就红山区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的领域看,目前应重点建立以下几项社会工作人才使用制度:一是薪酬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集专业、学历、业绩、岗位等各种指标于一体的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体系,可以形成促使优秀社会工作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二是激励机制。依据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业绩和服务质量,定期对社会工作人才进行全面考核并给予奖惩,可以最大限度地稳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三是职业晋升机制。设置多层次、多类型的社会工作人才职业晋升成长阶梯,既可以吸纳更多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也可以留住现有的社会工作人才。四是合理流动机制。人才的合理流动对发挥社会工作人才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必要的,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可以使更多的社会工作人才的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五是社会保障机制。在构筑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范围,可以确保社会工作人才享有必要的社会保险,也可以使其及时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与文化成果。

(二)专业化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应有方向

目前,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与素质是影响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向更高水平发展的一个障碍因素,而其突出表现就是现有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够,而欠缺专业化也使得他们在处理和介入比较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众所周知,社会工作人员所从事的服务常常是复杂的助人自助的服务,而帮助人是需要方法和技巧的,否则,则会事倍功半。譬如,欠缺专业化训练的社工人员,很难与服务对象进行良好的配合与工作,也很难发现服务对象真实存在但未表达出来的各种潜在但强烈的需求,更无法借助专业的技术和方法来回应服务对象的需求。而这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改善。而有一定训练的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既可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也可以有的放矢地回应和解决形形色色棘手的社会问题。换言之,社会管理与服务工作应以“专业”的方式来组织和开展服务工作。所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必然发展方向一定是走向专业化。

(三)发展民间社会组织

从西方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民间社会组织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在最近几年,民间社会组织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扶贫济困、救助孤残、保护弱者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有很多重要的力量参与其中,民间社会组织也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伙伴。尽管中国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只有十余年的时间,而且大多数民间社会组织是在怀疑的气氛中不断服务于人群和社会,并在压力巨大的环境下拓展生存空间的。但这并没有消磨民间社会组织对社会服务的激情、勇气和信心。相反,民间社会组织凭借其独特的运作方式并立足于日益丰富的社会资源,在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中国社会工作必须依托政府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网络,但处于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更需要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种力量——民间社会组织的成长和发展。在社会工作领域,如果民间社会组织可以承担更多的、从政府部门让渡出来的社会职能,成为直接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力量,无疑可以使政府从直接的社会服务中解脱出来,从而更多地履行其执政者的职责。事实上,国内外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表明,培育和扶持民间社会组织的成长,引导民间社会组织关注社会问题,扶持社会弱势群体,既可以获得普通民众的普遍认可,同时广大的民间社会组织也是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显然,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重视和扶持民间社会组织是必然的。结合许多地区发展民间社会组织的成功经验,红山区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应尝试以下探索:一是积极培育民间社会组织。按照承担社会服务工作的要求,规范和整合一批现有的民间社会组织,并明确其工作权限与职能;同时也应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个人和组织,创办一些民间社会组织。二是政府购买民间社会组织社会服务。可以尝试在公共财政预算中新增“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科目,以此促进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的建立,并使之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也可以根据社会群体的服务诉求,设计政府购买社会工作的服务项目,并通过社会化的运作方式,让更多的民间社会组织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竞争、发展和壮大。三是大力引进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基于社会工作人才所具有的强烈的助人自助的服务精神,如果民间社会组织吸收和招募一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从事公共服务工作,一方面,对于民间社会组织更好地履行职责及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将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民间社会组织的工作实践和磨练,也将使社会工作人才尽快成长起来,从而可以为德清区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做好储备。

(四)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现代社会,社会福利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制度设置。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为了平衡社会矛盾以及解决社会问题,各国政府在养老、教育、医疗等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方面均投入了巨大财力,并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给予了各类救助、福利补贴和公共服务等。显然,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承担了巨大责任。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政府至少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一是做好社会工作人才的培训、评价、使用制度的推广应用和组织实施工作。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有关政策的协调及制度的建立,唯有政府的参与和推动才可能极具权威性。二是给予必要的支持,其中包括经济支持和社会性支持。经济支持至少可以为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提供资金保障,为此,各级政府应逐步提高发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资源的投入,要按照高于GDP增长幅度的原则逐年提高用于培养、引进、使用社会工作人才等方面的投入。社会性支持则是指政府要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全方位、宽范围的支持,譬如通过激励和倡导,增强各部门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的重视;或是通过宣传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成熟做法,增强各部门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性。三是为社会工作人才提供舞台。一方面,在承担社会工作的岗位,通过细分服务对象,按需要设置专职的社会工作岗位,以此吸纳社会工作人才;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重点,尤其应逐步降低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登记的准入门槛,为其开展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工作提供便利,从而以民间社会组织为载体聚集社会工作人才。

(五)建立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志愿者的联动机制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切身利益越来越敏感,人们之间的关系也日渐疏离,相应的、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复杂。社会工作人员介入和解决社会问题,常常需要彼此之间的分工和合作,很多时候更需要社会工作人员与相关专业人员的携手合作。其中,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志愿者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因为社会工作者在规范服务、拓展项目、组建团队等方面具有优势,其服务的效果和质量有较好的保障;而社会志愿者的社会认同度高、群众参与度高,但其服务的效果和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此外,社会工作者是有限的,而社会志愿者是无限的。尽管社会志愿者提供的服务可能是有限的,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但在现代社会价值观发生重大变化、利己主义大行其道的情况下,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是需要大力弘扬的。其一,使志愿服务制度化。为了使各行业的志愿服务在行动规划、服务提供、效果评估方面有章可循,而不是局限于随意的、偶然开展的活动,志愿服务的制度化至关重要。而政府在发展志愿服务、完善志愿服务制度中应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政府应实施积极发展志愿服务的政策;另一方面应在制度层面上对志愿服务的发展给予支持和鼓励。其二,建立志愿服务组织。社会上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金钱及精神,而不谋求任何物质报酬从事社会公益与服务事业的人是数不胜数的,但如何使这些具有志愿服务的成员更顺畅、更科学地服务于社会是需要中介环节的。如果政府和社会能够鼓励和协助志愿组织的发展,无疑可以为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条件。而志愿服务组织是聚集志愿者的平台,志愿服务组织的顺利发展也可能引发更多社会成员加入到社会志愿者队伍中来。其三,试行“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服务模式。即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中采用深圳等地实施的“社工引领义工服务,义工协助社工服务”的运行机制,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践行自身的专业价值;另一方面,要广泛吸引社会志愿者参与社工活动,以此壮大社会工作力量。通过社会工作活动的开展,既可以使一些非职业性的社会志愿者的专业能力获得提升,也会使社会志愿者加深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使之成为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的后备力量。

红山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第2篇

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打算

2010年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攻坚克难,创新发展,争当建设江北现代服务业强区排头兵”为主题,以重点工程建设为重点,集中精力,扎扎实实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大力度,拒腐防变,扎实推进党建及党风廉政建设 今年以来建设局党委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重点,抓住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这个契机,确立了“攻坚克难,创新发展,争当建设江北现代服务业强区排头兵”的活动主题,积极探索新时期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措施,以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为重点,党建、城建工作一起抓,全面推进建设系统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完成今年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突出重点,标本兼治,抓党建促城建

1、加强党委自身建设,发挥党委核心战斗作用。我局党委组织机构健全,组织功能作用发挥明显。一是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严格。年内,党委中心组完成了12次集中学习,有效增强了党委一班人的理论素质。二是严格遵守党委议事规则。局系统干部调整、大项经费开支、重要事项部署均坚持上会审议,保证了民主集中制的规范运作和正确执行。三是定期召开党内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查找不足并加以整改,有效加强了班子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 解。除正常召开党委会外,局班子成员每周至少召开1次碰头会,商量具体工作,交流学习心得,使班子的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有力地带动了全体干部职工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激发城建系统内在活力。加强党的建设,推动科学发展,重心在基层,基础在基层,活力在基层。我局根据“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进一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注重培养扎实肯干的年轻干部。加大对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情感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努力提升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养。同时抽调一部分干部职工充实到拆迁一线,在拆迁的“大熔炉”中锻造,快速地提高能力增长才干,营造了“以实绩评干部”“让实干的人实惠、吃苦的人吃香”的良好氛围。坚持文明服务承诺制度,根据服务在先、承诺在先的原则,在工地开展“创先争优比奉献”活动,将文明拆迁、和谐拆迁的理念带到拆迁一线。今年共推荐后备干部10名,提拔年轻干部3人,使城建系统显现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3、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增强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以“理论、道德、制度、阵地、队伍”五个建设为着眼点,大力营造学习氛围。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干部职工的素质。着力在政治和业务学习的深度上下工夫、在调查研究的针对性上下工夫、在破解难题的实践能力上下工夫,努力破除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进一步统一思想、开阔视野、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二是建立和完善学习制度。各科室部门按照局党委的要求执行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制度,认真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了解民情民意,了解民难民忧,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增强了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三是经常给党员干部压担子,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 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特别是在各拆迁工地上,重点安排党员干部参与,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4、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结合城建工作行业特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研究确立了“攻坚克难,创新发展,争当建设江北现代服务业强区排头兵”的活动主题,以此为契机,促进党建、城建工作双发展。一是加强领导确保活动实效。将“创先争优”活动作为一项长期的、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局党委成立了“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局党委书记孙海军同志任组长,局党委副书记、局长李德庆同志任副组长,各支部书记为成员。各支部成立相应的“创先争优”活动组织,明确专人负责,定期报送活动信息。在活动中,局党委召集全体党员召开了“创先争优”活动动员大会,制定了详实的活动方案。要求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为目标,深入开展“五带五争”和“五好四强”的创建活动,局领导小组多次不定期对各支部活动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及时掌握活动进度,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争创活动收到实效。二是大力宣传营造活动氛围。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各支部及明理街、杨家巷拆迁临时党支部共召开学习贯彻会议10余次,参加学习人数达到100余人,学习覆盖率达到了100%。活动中注重借鉴其他单位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全体干部更新思想观念,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适时发现和宣传身边感动的人和事,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使每个党员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充分运用报刊杂志、宣传展板、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增强创先争优活动的吸引力,确保活动人人参与,特色鲜明。共制作宣传展板10余块,同时向市区各级部门报送信息近100条,其中今日泉山、区政务信息、中国泉山网等区级刊物宣传报道30余篇,在省市级报纸、刊物及各种新闻媒体上发表材料10余篇,较好地展示了规划与建设局党委干部职工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热情洋溢干事业、尽心竭力为群众的精神风貌。三是学用在“一线”体现行业特色。活动开展伊始正值杨家巷、明理街两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始之际。我局坚持将创先争优活动与棚户区改造工作有机结合,坚持抓党建促拆迁,在拆迁一线建立“临时党支部”,设立“党员先锋岗”,组织开展了“一名党员一面旗臶,党旗在攻坚一线飘扬”活动,将近100份公开承诺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同时以“三比”即比奉献、比实绩、比服务为主题,开展业务竞赛和服务竞赛,要求一线党员亮身份,积极为拆迁群众服务,扎实推进拆迁工程进度,在工地掀起了“为民解忧,争当群众贴心人”的争创热潮。

(二)创新创廉,狠抓落实,坚定不移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局党委今年继续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积极探索防腐创新举措,在狠抓规定动作质量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的特点,突出抓好自选动作的培养,提高干部职工拒腐防变能力。

1、推行政务公开,打造“阳光工程”。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规定,组织对系统各单位(部门)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的项目、依据、标准、流程、投诉等事项进一步梳理,报请核准后,面向社会公示;严格按照《招标投标法》、《政治采购法》规定,对50万以上项目全部实行公开代理招标,对50万元以下(零星)项目全部实行方案或价格比选;对重大事项和大额奖金使用,按照议事规则,实行事前酝酿、集体讨论和会议通过,确保政务公开。

2、实行动态监管,防患于未然。结合近几年全区建设系统发生的几个案件,在城建重点工程建设中,推行更为严密的 全程动态跟踪监管,进一步落实“关口前移、全程跟踪、预防为主”的标本兼治新构架。一是提前参与工程工作,招标代理、委托工程监理、质量检测等小额项目的方案和价格比选。二是突出参与工程的纪委和代理招标单位双向签定盖章制约。三是着力参与施工、监理、监管三方对工作量签证的现场监督。四是重点参与工程资金的审核拨付。工程结束后,设计施工、招标代理、工程监理、质量检测等各方反映都很满意,确保了工程质量高优良率。

3、创新勤廉举措,树行业新风。局党委注重结合行业特点,查找疏漏,大胆创新,积极引领全市乃至全省建设行业勤廉新思路。一是首次实行建设工程招投标廉政准入制。根据是相关要求,在道路建设招投标报名阶段首次实施廉政准入制度,要求报名企业必须持有单位所在地县级以上纪检监察部门或检察机关出具的廉政证明,方可报名。为我局打造“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的“双优”工程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继续实行施工评标入围的双向盲抽和网上评标。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尝试实行分标段电脑随机摇号和入围投标单位随机抽签后,通过双向一致来确定参与评标单位,然后由专家进行网上评标。参与投标各方充分认可这一公开公平公正做法,市有关部门也正试点推广这种杜绝串标围标陪标现象发生的有效做法。三是推行月末廉勤述岗。组织系统各级班子成员和工程财务等重要岗位人员,月末就廉勤工作进行对标述岗,逐一评议提醒,防微杜渐,夯实勤廉基础。

4、注重廉勤齐抓,创廉创先融合互动。在组织完成《廉政准则》学习基础上,为将学习成果推向深入,专题将《准则》的核心即“八个禁止”的内容以及勤廉从政相关警言制作成20余块宣传展板,在会议室及办公区域内醒目悬挂,形成了 良好的学习与警示氛围。针对工程的设计、监理、施工、监管等重要环节,与责任人签署廉勤承诺,每周局纪委深入现场确认工程量,对本机关现场人员出勤和施工方出工情况进行双向检查,同时邀请党风廉政监督员进行廉勤评议,较好地将廉穿勤中、勤中贯廉,确保做到了抓廉保勤、抓勤促廉。

二、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认真完成目标任务

(一)迎难而上,强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1、棚户区改造积极推进。实施棚户区改造是省委、省政府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部署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按照徐州市2010城建重点工程计划的要求,泉山区今年共需拆迁约200余万平方米。一是顺利完成棚户区摸底工作。为加快全区棚户区改造步伐,改善我区居民居住条件,我局年初即组织人员对今年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展调查摸底登记工作。经统计,共完成三环西路、彭园、亚华生态园、姚庄、十里、夹河街、泰山等涉及拆迁的8个棚户区项目120余万平方米的丈量摸底工作。二是杨家巷、明理街棚户区改造工作基本完成。今年6月下旬开始,我局实施了杨家巷、明理街两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其中明理街拆迁面积1.45万平方米,涉及居民280余户,杨家巷拆迁面积1.98万平方米,涉及居民260余户,多为20平方米左右的困难户,是典型的“城中村”,动迁难度较大。我局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工地开展服务竞赛、效能竞赛,充分调动了各方力量,科学分工,灵活运用“六心”和“拆迁十法”等工作方法,积极破解难题,打破了因群众经历多次拆迁,而造成的僵持局面,使拆迁工作顺利进行。全体工作人员坚持节假日不休息,冒酷暑,顶烈日,通过艰苦努力,现动迁期已经结束,动迁工作进入扫尾阶段。截至目前为止,杨家巷共签订协议257户,签约 率达到98%。明理街共签订协议239户,签约率达到92%。收到锦旗20余面,《彭城晚报》、《徐州日报》等省市级媒体争相报道,新闻宣传20余篇,维护了我区和谐拆迁的良好局面。三是韩山棚户区改造工作加紧推进。韩山棚户区改造项目占地约443亩,涉及拆迁居民1451户,拆迁总面积约48万平方米。在安臵方式上采取货币补偿与产权调换相结合的方式,并提供湖西雅苑定销房安臵。我局除在前期配合办事处进行摸底和办理拆迁手续外,还由局相关领导和业务骨干专门负责该项目房源梳理、数据统计、政策指导等工作,现已签订1110户。

2、重点道路建设稳步实施。纺织东路改造工程、泉山美墅道路工程和夹河街西延、韩山东路工程是今年市政重点工程,总长度3600余米,投资3300万元。遵循为民办实事的理念,我局年初就将此四条道路的改造计划纳入工作日程。其中,纺织东路改造工程全长1000米,宽20米,规划设计四车道,沥青路面,南起湖北路北至建国路,于4月12日公开招投标后进场施工,已在十一前顺利完工。泉山美墅路已完成前期手续和西侧路床修整工作,正在进行人行道铺设。

3、碧水湾一期顺利上房。此次碧水湾先期上房共31栋多层楼房,总住宅面积12余万平方米,提供安臵房屋近1700套。整个小区环境优美,规划布局合理,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的设计理念。小区配套功能完善,间距、容积率等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为了确保碧水湾一期上房工作顺利进行,我局抽调专门人员,加班加点,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对此次上房涉及欧庄棚户区改造、政府西院土地整理、奎河下游道路整治等9个拆迁工地1100余户安臵居民及1574套安臵住房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同时还在现场实地进行模拟演练,形成应急预案,以确保上房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目前,水、电、暖、燃气、通讯、宽带等配套设施已安装入户,一期上房顺利完成。

4、小街巷路灯增补工作完成。为提升泉山形象,完善城区小街巷的配套照明工作,彻底解决居民夜间“出行难”问题,根据市路灯管理处安排,我局针对市民反映强烈的小街巷路灯不亮的问题,在全区十个街道办事处的全力配合下,全面进行排查摸底。最终确定包括翟山佳美社区、矿大西门对面、恒天花园门前路及金奎小区北侧路等28条小街巷,共10132米,393盏路灯的增补计划,并于今年9月份全面完成安装任务。

5、进一步加快七里沟定销房建设。七里沟地块定销房占地159亩,20万平方米,涉及18栋小高层,6栋多层,用于安臵周庄、段庄、杨家路等棚户区改造拆迁群众。目前已完成1#楼南侧原村委会高压架空线拆除,稳步推进土建各标段基础施工,配合安装远程监控系统,办理施工许可手续。

6、行政办公楼建设有条不紊进行。泉山区行政办公楼建设前期手续已办理完毕,临水临电的搭接及土地平整工作已完成,办公楼的设计图纸现已确定,桩基招标及监理招投标结束,现正进行人工挖工桩、一桩一勘的施工和相关费用减免工作。

7、督促落实九里区重点工程建设。自九月份区划调整后,原九里区规划与建设局建设局承建的徐商公路周边棚户区改造、三环西路棚户区改造、中德合作九里湖湿地公园项目等项目均已移交我局。为进一步完成好调整后移交工程,各分管领导提前多次前往实地考察、沟通,各科室由专人负责调度落实有关情况。其中徐商公路棚户区和三环西路棚户区改造正在办理拆迁前期手续;九里湖目前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已经完毕,征地合同已经签订,并已进行了工程招投标,待区划调整到位后,即组织进场施工。

(二)积极协调,发挥规划龙头作用 我局严格按照管理权限审批,认真做好集体土地私有住房的初审上报、验收、办证、退押金工作。同时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协助办理完成韩山、杨家路、明理街、周庄棚户区改造项目相关手续,泉山美墅西侧、南侧道路、淮海西路延长、三环西路绿地及配套等项目的拆迁前期或项目建设手续,积极协调做好项目方案设计,对于办事处及辖区内有关单位在规划方面的业务,我们认真了解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在不影响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为辖区单位出谋划策,积极协调与市规划局业务关系,为基层和群众服务好。

(三)履职尽责,加大市政基础设施精细化管理力度

1、认真做好市政基础设施的养护。我局继续按照日常清淤和应急疏通两个层面实行限额包干与竞价承包的方式对区管道路排水进行养护,确保区管道路平整畅通;按照全区防汛会议部署要求,调整系统防汛领导工作小组,制定新的防汛预案和值班表,配备沙袋、洋镐等防汛物资,汛前对城区排水管网进行集中疏通、对低洼积水地段进行整治,共疏通各类管道24873米、检查井717座、收水井994座,保证设施防汛安全系数达到100%。

2、大力加强市政道路管理工作。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服务意识,严把道路挖掘的审批关、恢复关,狠抓了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窗口建设。共办理挖掘手续15件,查处装饰装修案件1起,进一步规范许可处罚力度,建立行政责任追究机制和长效机制。在窨井盖的管理上,严格程序,查漏补缺,对区管道路上的2380座收水井、1527座检查井的井盖,除继续坚持双巡查制度及24小时热线电话制度外,进一步将工作量化,要求接到举报或巡查,一小时内必须解决,确保窨井盖日常有人管、缺失有人补。专门申请和投入资金80余万元对区管道 路及窨井盖的维护和管养,共计增补窨井盖近150余块,补充锁扣5套。集中半个月时间对光明中路、立达路、富国街、少华街等11条道路,共摊铺沥青路面近2000平方米,水泥砼路面500余平方米,人行道板200余平方米,不仅提高了道路的承载力,畅通了路况,同时保持了道路的美观。

(四)严格举措,扎实推进信访稳控工作

针对辖区内因重点区块开发、大项目建设、征地拆迁而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呈上升态势,今年我局为维护稳定,控减信访,一是协调解决了王崇等上访老户的遗留问题,并紧抓市政府统一解决因长期遗留问题而未办理两证的契机,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梳理上报关庄组团小区5号楼居民、王永龙、水利工程处职工为办理两证的情况,稳定了上访人员情绪,为彻底解决此信访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对于区领导批示的重点信访问题,我局派专人落实,根据案件情况反复联系相关单位了解情况,做到职权内的快速落实,职权外的及时转交。三是帮助申请解困资金,有针对性解决下属困难企业的实际问题。四是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坚持以排代访,完善制度,畅通渠道,进一步健全信息反馈网络。同时成立维稳应急小分队,积极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制定应急预案和风险评估报告。扎实有力的推进了局内维稳工作,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多次受到区领导的表扬。

(五)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安全事故发生 我局认真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遏制建筑企业和市政施工企业及拆迁工地安全事故的发生。积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大监管力度,落实安全措施和责任制,加强重大安全事故的防范加,在拆除施工中要求做到“八到位、四不准”。组织专题讨论安全生产工作,并对拆迁建设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部署。同 时,召开建筑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紧急会议,局领导分别带队对辖区的在建工地进行安全检查,制定了我局2010年平安工地、平安拆迁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同时以拆迁、建筑工地为重点,以安全生产大检查为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促进了全年各项工作的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在今年8月省建管局对明理街工地的安全检查中,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六)延伸跟踪,做好“两会”议案、提案的落实工作 我局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一方面在办理中积极推行“三见面,一回访”制度,做好答复的跟踪落实工作,杜绝出现“重答复,轻办理”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根据今年我局接收办理的9件市、区两级议案提案之中,大多数不属建设系统职责范围内的情况,不推、不等、不敷衍,专门组织人员到现场了解情况,多次与代表面谈征求对建议回复的意见,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对有些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争取代表的理解与支持。同时,积极向相关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协调解决,力争将建议落实好,解决好。我局不仅在短短一个月内完成了全部提案建议的办理,同时也确保了见面率、回复率、满意率均达到100%,受到了代表们的高度赞扬。

(七)各显其能,绿委、人防、墙改工作成果显著 区绿委办全年累计完成面上增绿或改造169.261公顷,近郊造林71.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9%;申报42个地块、面积32.52公顷绿地创建精品绿地;申报15家单位(居住区)创建省市级园林式单位(居住区);查处各类毁绿案件171起;同时全面完成城建绿化重点工程序时进度。为改善我区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肺”、提升城市形象,营造一流的居住环境增添了亮点。区人防办积极探索由人防转民防,由应 急准备向常态准备转型之路。加大对区内警报器的维修检查和及时保养力度,确保试鸣成功率达到100%,无一例误鸣现象。区墙改办除加大“禁实”宣传、规范依法行政、积极清理墙改“三金”外,针对云龙湖沿岸重点地段进行了拉网排查,杜绝违规生产实心砖的现象发生,为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创建节能城市提供有力保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关道路管理职责急需进一步界定

经我局初步调查,目前除市管、封闭式小区道路外,全区共有道路313条,长8.8公里,总面积60万平方米,排水管网9.6公里,检查井1573座,收水井2583座,按照灯亮、水通、路平等一通五化的要求进行全区道路改造,资金缺口很大。况且在区划调整之后,我区管辖范围扩大,区管道路的管养工作量骤增,而区规划与建设局作为全区行政建设主管部门,承担着全区道路行政管理职责,但由于区级市政养护财政投入经费严重不足,不仅多年来我局无一分办公经费,而且承担城区排水清淤、防汛干沟改造任务也与辖区逐年增加的人口、新开发的小区排水管网严重不配套,辖区居民投诉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议案逐年增加,目前急需添臵防汛设备及清淤车辆。

(二)人员编制急需进一步调整充实

根据原区建设局机关“三定”方案及区编委近年来调整意见,目前我局机关内设“五科一室”(市政管理科、工程规划科、开发管理科、绿化科、规划管理科、办公室),在岗职工38人,但在职除10名行政编制人员外,尚有7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人员无处可落;另外建设局拆迁工作的开展需靠长期借用区房屋拆迁办17名自收自支人员(其中2人退休,1人离 岗退养),这部分借用人员工资福利及各项费用全靠收取掘路费完成维修后的剩余来维持。现在局里又面临今年3月份原区规划处5名分流人员工资标准尚未确定且无后续资金来源的困难,加上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日趋完善,破路现象逐年锐减,仅凭收取掘路费,正常工作将难以为继。而云龙区建设局现有全额拨款市政养护编制30名、鼓楼区建设局的全额拨款在编人员26人。但我区因历史原因却无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形成了目前建设局编制设臵与我们所承担的繁重的工作任务严重不配套的现象,已严重制约了建设局的整体工作的开展。

(三)局属单位改制急需进一步推进

单位改制是实现政企分开,优化经济结构一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局下属建管站、水利工程处、市政工程处三家单位分别组建于上世纪60、70、80年代,都曾经为泉山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三家单位目前普遍存在体制老化,无资质,资不抵债,企业经营难以为继的现象,一些单位职工已长期没有领到工资,医疗费用无法报销,生活十分困难,上访事件也时有发生,给社会也带来不安定因素,这三家单位的改制已迫在眉睫。但因改制经费不到位,目前该项工作难度较大。

四、明年的工作打算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局将紧紧围绕区委提出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建成江北现代服务业强区”的目标,分析形势、抢抓机遇,团结奋斗、务实奋进,全面加快我区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城建事业新跨越。

(一)深入推进“创先争优”,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效 2011年我局将坚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扎实工作。一是充分做好领导点评和双 述工作,坚持每半年进行一次,保证活动覆盖面,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对各支部和党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进行评议,将评议结果进行通报,并作为评选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重要依据。在建党90周年和“十八大”之前,对涌现出来的优秀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向区、市进行推荐表彰,以鼓励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掀起创先争优活动高潮。

(二)积极协调各方关系,发挥规划建设龙头作用 我们将继续坚持规划的先导地位,树立“没有规划的建设就是破坏性建设”的观念,在各项规划编制中,通过专家评定、公众参与等方式,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严格按照管理权限审批,认真做好集体土地私有住房的初审上报、验收、办证、退押金工作。积极协调做好项目方案设计,对于办事处及辖区内有关单位在规划方面的业务,要认真了解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在不影响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为辖区单位出谋划策,积极协调与市规划局业务关系,为基层和群众服务好。

(三)努力克服困难,加快推进各项重点工程建设 尽管受到资金紧缺、拆迁难度增大等众多因素的困扰,但我局将千方百计、群策群力加快推进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实事工程和重点工程建设的决心是不会变的。新的一年,我局将继续做好我区承担的市政府投资的市政重点工程拆迁、收储地块拆迁和市政府审定的其他拆迁任务以及各类房屋拆迁工作的政策宣传、各类拆迁文书的送达及监督辖区内的拆迁行为等工作。遵照2011年徐州城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安排,在充分调查摸底、核实数据的基础上,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开 展段庄、姚庄、文亭街、茶棚东、三环西路、徐萧公路和夹河街西延及沿街等棚户区改造工程。同时,遵循为民办实事的理念,在继续推进泉山美墅道路整修工程和夹河街西延道路工程进度的基础上,将淮海西路西延、徐商公路拓宽改造工程纳入计划。在韩山棚户区改造拆迁完毕后,将组织实施韩山东路工程等道路综合治理项目。

(四)加强道路排水检修,进一步增强市政管护效能 只有夯实管理基础,才能提高管理效能。一是坚持市政养护定期巡查制度,完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接诉处理能力;切实搞好路面坑塘、破损路牙和道板的维修工作,及时更换丢失和损坏的窨井盖、雨水井盖,努力保持区管道路和排水设施的完好率。二是要结合道路整治,组织对全区部分路段排水管网进行统一更新改造,提高局域排水管网通畅能力。三是要继续认真落实防汛各项责任制,积极开展清淤、疏通等排险预演,确保安全度汛。四是要严格道路占用和挖掘许可制度,严肃查处损毁排水设施的人和事,严防不恢复、不赔偿的现象发生。五是要搭建专业工作班子,组织对区管道路、排水管网进行一次彻底普查,摸清实情,绘制图表,健全完善全区现有市政设施各项基础台帐资料。以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机关为目标,建立市政热线“12319”二级平台,规范执法行为,强化行政监督,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杜绝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的发生。

(五)深化系统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事业发展后劲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增强系统企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要遵循“国退民进”思路,全面实施局属未改制单位企业改制工作,搞好清产核资,确保国有(集体)资产不流失;二是要按照“彻底改,改彻底”要求,深化已改制企 业劳动人事等内部配套改革,巩固改制成果。三是要按照全区统一部署要求,启动做好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和工资分配等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进一步激发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要大力吸引外资和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市政养护等推行社会化运作新办法,着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建投资运营管养新机制。五是要加大道路占用费和挖掘修复费用征收力度,严格征收标准,严格减免权限,确保应征不漏;搞好与上级有关部门的对接工作,理清省市保留的区级建设收费项目,确保活源畅流、应征尽征。六是要牢固确立过紧日子思想,全面厉行节约,制止跑冒滴漏,大力压缩开支,强化成本核算。七是要继续实行安全生产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健全安全生产责任网络,强化安全隐患检查整改,落实安全生产防范措施,做到全年安全无伤亡事故。

南部山区铁路临时工程建设规划 第3篇

关键词:南部山区,铁路,临时工程,建设

临时工程规划与建设, 作为铁路工程项目进场前期策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施工生产能否正常、高效运转起到决定性作用。我国南部山区具有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山沟间多有河流、地势起伏大、不良地质发育强烈、交通不便、材料及设备运输供应困难等特点, 也是造成铁路工程桥隧比高、桥隧相连段多、施工组织难度大的直接原因。而且, 山区地质灾害具有沿沟谷呈线状分布的特点, 顺河傍山地段, 在内外应力作用下极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1], 因此, 沿山便道、傍山生产生活区, 都要考虑其危害。鉴于上述原因, 山区铁路项目临时工程建设难度很大, 规划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工程概况

织纳铁路站前工程Ⅱ标起讫里程为D1K24+885~DK59+647.68, 正线长度为34.732km, 设大龙场站、乐治站、纳雍站和纳雍西站4处车站。主要工程内容包括:改移道路、路基、桥梁、隧道及明洞、其他运营生产设备及建筑物中的站场道路和站场排水沟, 大型临时设施和过渡工程中的施工便道和混凝土搅拌站。主要工作量:站场、区间路基土石方5594505m3, 桥梁6073m/21座 (其中跨河谷68m+128m+68m连续刚构特大桥、大桥3座) , 隧道17048m/15座, 盖板涵44座, 桥隧比高达66.57%。

线路通过区山高、坡陡、谷深, 受地形和地势所限, 施工便道、搅拌站、钢筋加工场、预制场、隧道口、砂石料场等规划建设困难, 施工组织难度很大。

2 施工便道规划

施工便道是南部山区临时工程的重点, 合理的便道不仅可保证施工生产高效展开, 也能大大节约施工成本。原有公路、乡村道路一般较窄且难以通达施工现场, 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修建施工便道。规划和建设时, 主要思路如下:

1) 便道规划前, 应在熟悉图纸、线路、重要工点分布情况的基础上, 通过反复的实地调查、询问, 摸清沿线的公路、乡村道路网、道路状况等。详细的调查, 不仅能够为下一步便道网路改造、规划理清思路, 也能对地基处理等大型设备能否进场、如何进场、是否进行方案变更了然于胸;

2) 干、支线便道宽度要保证不小于4.5m, 急剧转弯位置适当加宽并设置超高, 并因地制宜设立会车道, 跨河时修建便桥[2], 坡度较大或地质较差时应浇筑混凝土路面;

3) 跨河谷大桥施工便道:通往跨河谷桥梁的便道, 可根据既有交通条件选择从山顶盘旋修建或沿河谷拉通至桥下再顺坡势上行。便道结构宜采用如图1所示的“树形结构”, 即一条干道引出的多条支道同时通达各个墩位, 尽量避免分别修建便道到达不同墩位, 以便优化施工组织, 节约成本投入。对于沿河谷修建的便道, 应对选线、高度统筹考虑, 以规避雨季洪水对便道的不利影响;

4) 隧道进场便道:对于隧道, 要根据既有交通条件、隧道坡度、长度、工期安排等因素综合考虑, 以确定从哪个口进、是否需同时开辟几个作业面, 藉此规划进场便道。受地形限制, 隧道很多洞口位于山沟内, 无既有道路通达, 应采取盘山迂回方式修建, 尽量保证不破坏山体, 靠山侧必要时设置喷锚网防护, 临空侧设置钢筋混凝土防撞柱, 在便道坡度大、拐弯处设置明显的交通标志;

5) 对于桥隧连续相连段, 一般位于深山中, 受山体高度、坡度影响, 若建设便道, 施工难度极大, 成本投入也高, 对于此类地段, 可采取尽快贯通端部隧道作为便道的方式通达。这些连续相连的隧道、桥梁、路基形成“糖葫芦”效应, 对工期形成制约, 需早作打算, 提前安排施工。

3 搅拌站规划

搅拌站的规划, 应根据其生产需满足的水电条件、沿线混凝土分布特征、控制性工程分布情况、施工运输交通便捷性等因素[3]综合考虑搅拌站设置数量、位置、规模这三个重要要素。

1) 搅拌站规划前, 应根据施工图纸统计混凝土分布特征表, 掌握混凝土分布特点, 为现场调查确定三要素做好基础;

2) 搅拌站设置位置, 应考虑混凝土方量集中、距离控制性工程近、临近道路、远离居民区、具备场地条件等因素综合选址。当场地条件较差时, 应开放思路, 通过生产生活区高差错位设置、总体规划顺应地形地势等方式, 因地制宜, 统筹考虑;

3) 搅拌站设置数量, 应结合沿线便道分布情况、运距等因素确定。当便道因山区便道条件绕行较远、运距较长时, 不仅不经济, 混凝土性能也会在运输过程中变差, 此时应考虑增加搅拌站数量;

4) 搅拌站设置规模, 主要根据该搅拌站承担施工段落的混凝土方量、高峰期需求量确定。

4 隧道口规划

隧道口临时工程主要有钢构件加工场、喷浆料搅拌站、队伍驻地等。

对于临近道路、场地条件较好的隧道口, 一般就近整合建设临时工程, 便于施工组织及管理;对于深山中的隧道口, 一般洞口场地狭小, 难以集成建设, 可因地制宜, 采取生活区、钢构件加工场、小型搅拌站沿新建便道建设的方式, 便于物资材料运输组织。

5 预制场、钢筋加工场、砂石料场规划

5.1 预制场

1) 预制梁场:山区受地形、运输条件限制, 铁路预制梁, 一般由线上铺架单位负责, 大型梁场一般设置在新建车站或铺架基地内, 预制完成后, 待土建路基、隧道拉通后, 形成红线内的贯通道路, 预制梁即可顺次架设;

2) 小型构件预制场:铁路工程小型构件, 主要有涵洞盖板、桩板墙挡土板、水沟盖板、防护预制块等。预制场的选址应综合考虑交通、运距、场地等因素灵活确定。运输条件较好、运距不大时, 可根据线路特点分段集中预制, 运输安装;运输条件不好、集中预制运距较大时, 可在目标工点附近就地预制。对于涵洞盖板, 也可考虑搭设支架现浇作业。

5.2 钢筋加工场

铁路站前工程钢筋加工场, 一般主要供应桥梁、涵洞及路基附属施工用, 综合来讲, 桥梁对于钢筋的需求量占的比重较大。因此, 钢筋加工场应设置在特大桥、大桥桥位旁, 直接为桥梁供应钢筋, 涵洞、附属用钢运输送达。对于个别中、小桥, 桩基钢筋笼若因便道转弯多、坡度陡等原因难以以成品形式运输, 可采取运输钢筋半成品至现场, 就地加工成形的方式, 灵活作业。

5.3 砂石料场

南部山区, 石料资源十分丰富。为节约成本, 对于低标号混凝土用砂石料, 可自建砂石料场, 料源可考虑隧道挖方、路基挖石方利用, 也可考虑开山取料。料场位置的规划, 在条件具备时应尽量靠近施工便道、搅拌站, 以缩短运距、提高工效。垫石、预制或现浇梁用高标号混凝土, 对砂石料质量要求比较高, 机制砂一般难以达到要求, 多采用外购河砂的方式解决。

6 结束语

以项目特点为基础, 经过调查、比选建立的施工便道、搅拌站、隧道口、钢筋加工场、预制场、砂石料场等临时工程, 经后期施工证明, 畅通了材料、设备进场、转场、运输通道, 满足了现场需求, 保障了主体工程施工生产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红山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第4篇

一、发展目标

(一)近期目标(2011年至2015年)

——数量目标。全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模迅速扩大,总量增加到28000人左右,实现每千人口拥有社会工作人才数量不少于0.5名;接受系统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才占社会工作人才总量30%以上,达到8000人左右。

——结构目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领域、区域、层次、专业、功能结构逐步优化。其中,高、中、初级社会工作人才比例基本达到1 ∶ 3 ∶ 6,基本满足社会工作实践的需要。

——素质目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显著增强,职业的社会认知程度明显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水准得到各界认可。

——环境目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多渠道、开放式的培养体系初步建立,协调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社会组织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集聚能力明显,相关制度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完善。

——投入目标。财政投入扶持力度持续加大,人才投入结构逐步改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初步建立。

(二)长期目标(2016年至2020年)

社会工作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和高效,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备,社会工作人才管理和服务的政策、法律、制度框架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增加到85000人左右,每千人口拥有社会工作人才数量超过1.7名;接受系统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和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才占社会工作人才总量30%以上,达到25000人左右,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真正成为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培养社会工作管理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社会工作行政管理、行业组织建设、服务机构发展、专业实务推进等分类需求,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宏观视野、战略思维与专业眼光,善于推动事业发展的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人才;一批职业道德高尚、善于把握行业规律、管理创新能力强的社会工作行业管理人才;一批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懂经营、会管理、通晓社会服务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机构管理人才;一批熟练掌握专业督导方法与技术、具备丰富实务经验、善于解决复杂专业问题、能够带动社会工作服务人才成长、推动专业实务发展的社会工作督导人才。

主要措施:依托区内外高等院校、知名公益服务组织和其他社会工作培训机构,加大社会工作各类管理人才培养力度。将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人才纳入党政领导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培养一批熟悉社会工作的高素质领导干部,开发一批熟悉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掌握社会工作方法技术的高素质行政管理人才,畅通社会工作人才向党政机关选择晋升的渠道。遵循社会工作行业管理规律,创新行业管理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和流动机制。健全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理事会管理体制,将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管理人才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社会工作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分类制定社会工作专业督导能力素质标准,完善专业督导方法与技术,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督导制度。

(二)大规模开发社会工作服务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转型需要,以培养开发基层社会工作服务人才为重点,以整合、提升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为基础,统筹推进各类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主要举措: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大力加强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的职业能力建设,重点对各领域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专业培训,提升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开展社会工作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支持培养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广大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培训与继续教育支撑体系,建立一批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培训基地,一批服务基础较好、覆盖各领域的实训基地,一支敬业爱岗、技术高超、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一套适应广西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加强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建设,大力培育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吸引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就业和服务基层。

(三)加快培养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

发展目标:培养造就一批秉承教书育人、助人自助理念,理论功底深、实务能力强,系统掌握国内外社会工作法规政策,及时关注国内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研究前沿成果,能够推动本土社会工作实务理论和政策发展,具备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的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人才。

主要举措:将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人才纳入自治区特聘专家、人才小高地建设、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等支持范围,拓展发挥作用的平台载体,大力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到我区从事教育与研究工作。通过开展社会工作博士和硕士学位教育、社会工作科研和服务项目、组织出国(境)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学历层次高、研究能力强、学术成果丰富、有良好国际沟通能力的社会工作教育和政策研究人才。支持区内有关高校、社科研究机构与港台地区、新加坡等东盟国家联合建立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基地。鼓励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办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参与社会工作服务实践,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机构和学术交流平台建设。

nlc202309031525

三、政策机制创新

(一)创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机制

深入研究我区社会工作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规划,明确发展规模和结构要求。按照终身学习的要求,发挥我区社会工作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探索建立贯穿高校专业教育、入职教育、继续教育各阶段的培训体系。发挥区内高校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科建设,充实师资力量,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工作实务并重,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建立社会工作者督导制度,不断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设立社会工作人才继续教育的专门机构和实训基地,开发适应各领域、各类型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在主体班次中开设社会工作课程;积极开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加强与港台地区、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的社会工作人才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社会工作人才的出国(境)培训及国外专家引进工作。

(二)创新社会工作人才评价机制

贯彻落实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规定和考试实施办法,完善我区社会工作者水平评价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定期组织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和评价工作。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由人事部门颁发职业水平证书,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统一管理。建立社会工作者登记制度,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可自愿在社会工作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机构登记为社会工作者。推行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职业资格聘任制度,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原则上应聘用具有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并登记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人才。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考核评估制度,研究制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岗位职责规范,明确考核评估标准、机构和纪律措施。社会工作者应遵守社工守则并接受社会工作主管部门或其委托机构管理,若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或职业道德,由登记机关取消登记,并由发证机关收回职业水平证书。

(三)创新社会工作人才使用机制

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原则,以需求定数量、以对象设岗位,在涉及社会工作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中研究设定社会工作岗位。综合考虑不同岗位要求、服务对象、工作难易程度等因素,研究设计岗位等级和数量,以及与相应人才配置比例,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配备标准体系。根据这个配备体系,按照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原则,重点在相关领域相关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将这些单位的社会工作岗位明确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并逐步达到专业技术岗位总量的70%左右;教育、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领域,社会工作岗位要逐步达到专业技术岗位的3%左右。积极引导企业、有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设立社会工作岗位,使用社会工作人才;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大量开发社会工作岗位,形成多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局面。

(四)创新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

以体现社会工作人才价值为导向,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薪酬保障机制。在公务员岗位及参照公务员管理岗位从事社会工作的社会工作人才,获得相应职级公务员的薪酬;社会工作者受聘到事业单位,执行所聘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工作的社会工作者,综合考虑学历、资历、资格、业绩、岗位等因素,按照以岗定薪、以绩定奖、按劳取酬原则,保证薪酬不低于同等条件专业技术人员薪酬水平。完善社会工作者职级体系,明确相应资格条件和晋升程序,创造合理的晋职空间,增强工作成就感。完善相关公共人事服务体系,为社会工作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他们发展的后顾之忧。加强社会工作人才流动的宏观调控与指导,采取现代化手段,及时发布供求信息,搭建社会工作人才和聘(雇)任(用)组织双向选择的平台,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将社会工作人才表彰奖励纳入人才奖励体系,与其他类型人才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社会工作。

四、重大人才工程

(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根据加快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和公共财政的承受能力,认真做好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提升、转换工作,对尚未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从业人员,分期分批分层次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前培训,平均每年培训社会工作从业人员1万人次以上,让他们在未来一个时期内,获得专业知识更新的机会,顺利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并按要求进行登记,逐步做到持证上岗。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对象,积极鼓励和帮助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通过培训和参加考试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进入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社会工作岗位新录用人员,必须取得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并经过登记。鼓励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参加职业水平考试,并登记为社会工作者。鼓励区内高等院校利用现有资源,开设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建立起我区包括继续学历教育、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教育在内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扩大社会工作专业招生量,培养更多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大专学历以上毕业生。力争到2020年,全区接受过系统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教育或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才达到25000名、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管理人才达到150名、专业督导人才达到300名。

(二)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

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对社会工作服务的需要,着力加强社会工作培训与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按照分工明确、布局合理、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原则,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各类专业培训机构,到2020年,重点扶持建成3家自治区级、14家市级、75家县级社会工作人才培训与继续教育基地,通过基础培训、短期进修、实习实践、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等形式,对每名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进行累计不低于480小时的专业教育培训,使其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熟悉相关法规政策,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

(三)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

nlc202309031525

着眼于引进和培养较高层次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在全区建立10家左右社会工作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依托自治区特聘专家工程、人才小高地建设工程、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培养工程等平台载体,引进若干名高层次学术技术带头人,带动培育一批优秀社会工作教学和研究团队。到2020年,建立50家社会工作专业重点实训基地。加快推进区内高等院校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鼓励优秀的社会工作硕士专业人才参加社会工作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力争到2020年,累计培养各类院校的“双师型”专业教师50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1000名、社会工作专业博士50名。

(四)社会工作人才服务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工程

结合开展对口扶贫开发工程、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社会发展需要,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人才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采取政府财政购买等形式,从高校社会工作院系、各类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抽调专业人员组建服务队,建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工作服务指导站,培育本地社会工作服务力量。到2020年,在全区30%的国家级、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各建立1家县级社会工作服务指导站,派出服务指导站社会工作人才150名左右,带动培养1500名左右当地农村社会工作人才,解决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居住环境恶劣等因素带来的身心健康状况欠佳、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增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难以开展等社会问题,促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社会发展。

(五)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孵化工程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运作的原则,着眼于创新社会服务与管理模式,扩大社会工作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大力培育直接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大力整合现有资源,在全区逐步建立10家左右自治区级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重点扶持和发展为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低保对象、受灾群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刑满释放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危重病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到2020年,力争培育和发展50家左右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

(六)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

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工作方法,大力加强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网络建设,逐步推进全区城乡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到2020年,70%以上的城乡社区各建成1家社会工作服务站。加强我区社会工作标准体系研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标准体系。到2020年,建立3个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标准化示范设区市、5个示范县(市、区)、20个示范事业单位、20个示范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5个示范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通过这些示范机构的引导,带动全区社会工作服务的加速发展。

(七)社会工作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适应社会工作信息化、现代化发展需要,完善社会工作人才信息库,开发建立社会工作者登记注册平台,实现社会工作者在线登记注册、信息查询、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管。研究开发社会工作远程教育信息库,开发各领域、各层次、各类型社会工作教育培训课程,扩大远程教育培训覆盖面和受益面。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信息库,推动整合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资源。建立社会工作人才服务信息库,强化服务过程管理,不断提高社会工作服务质量。

红山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第5篇

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才支撑能力,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序言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扶贫济困、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扶、人口计生、应急处置、群众文化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对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居民自治能力、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对促进就业、扩大内需、优化人才资本配置;对落实社会政策、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对有效预防和解决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所产生的社会问题、降低社会管理成本、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文明进步;对彰显人文关怀、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决策部署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之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实践探索不断深入,发展了一支近20万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他们在提供专业服务、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方面作用逐步显现。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工作还存在基础比较薄弱,岗位不明确,投入不足,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不太完善,人才数量缺口很大、能力素质不高、结构不太合理等问题。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发展总体水平与现有经济实力不相匹配,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不相适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我们要紧紧抓住未来十几年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切实增强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像高度重视选拔培养经济建设人才那样,高度重视选拔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立足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求,按照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部署,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人才使用为根本,以人才评价激励为重点,以政策制度建设为保障,以重点工程实施为载体,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面向群众、服务基层。将直接满足人民群众服务需求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成效。同时,着力加强基层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基层服务。

二是突出重点、统筹推进。以城乡基层为重点加强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培训,着力推进基层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平台建设。以培养高层次社会工作管理人才、服务人才及教育与研究人才为引领,优先开发为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优先解决制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由重点领域向一般领域推进、社会工作受益对象由特定人群向普通大众拓展,统筹推进各方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三是完善结构、强化能力。适应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向广大基层、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流动,不断完善各领域、各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结构。坚持专业化、职业化方向,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价值伦理以及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方法、技巧和职业技能提供社会服务、加强社会管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四是党政主导、社会运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确保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社会工作发展、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切实履行在依法规范、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等方面职责;同时,加强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建设,培育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社会工作行业自治组织,促进社会工作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形成党政主导、社会运作、公众参与的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格局。

(三)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法规、政策和制度体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使之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到2015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50万人,其中具有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或达到同等能力素质的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5万人,具有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或达到同等能力素质的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1万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145万人,其中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20万人、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3万人。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优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区域结构、城乡结构、领域结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和年龄结构,形成合理的初、中、高级人才梯次结构和人才布局,逐步实现社会工作服务在城乡、区域和领域的全覆盖。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素质不断提升。未系统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社会服务人员普遍接受一定时数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专业价值伦理不断强化,专业理论与知识不断丰富,专业方法与技术不断完善,专业实务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大幅度提升。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效能不断增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提供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增进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专业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方面的法规、政策与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网络基本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数量更加充足,布局更加合理,覆盖更加全面,治理更加科学,作用更加明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市场进一步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三、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大规模开发社会工作服务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转型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专业化社会服务需求,以培养开发社区建设、社会救助、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妇女儿童服务、职工服务、流动人口服务、婚姻家庭服务、教育辅导、卫生服务、矫治帮扶、群众文化等领域的基层社会工作服务人才为重点,以整合、提升、转化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为基础,统筹推进各类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数量足、结构优、能力强、素质高的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

主要举措:制定高层次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培养计划,将国(境)内外优质社会工作培训资源优先用于培养开发各领域高层次社会工作服务人才。研究制定各主要领域加强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将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对城乡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居(村)民自治组织、社区服务组织、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中直接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员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

实施社会工作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研究开发社会工作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和教材建设工程,建立一批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开发适应各领域、各类型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体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依托基础较好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一批覆盖各领域的社会工作实训基地。

实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通过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实施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建设工程,着力培育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广泛吸纳社会工作服务人才。

研究制定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政策。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计划以及服务新农村建设计划,支持培养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广大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人才。

(二)大力培养社会工作管理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社会工作行政管理、行业组织建设、服务机构发展和专业实务推进的需要,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宏观视野、战略思维与专业眼光,善于推动事业发展的社会工作行政和行业管理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社会使命感、懂运营、会管理、通晓社会服务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机构管理人才;培养造就一批熟练掌握专业督导方法与技术、具备丰富实务经验、善于解决复杂专业问题,能够带动社会工作服务人才成长、推动专业实务发展的社会工作督导人才。

主要举措:依托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示范性职业院校、知名公益类服务组织、公共服务机构和其他社会工作培训机构,加大各类社会工作管理人才培养力度。组织实施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重点加大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服务、残障康复、婚姻家庭、扶贫济困、职工帮扶等社会服务机构管理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社会工作服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将社会工作行政管理人才纳入党政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突出培养一批熟悉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的领导干部进入地方及有关部门和组织领导班子,同时对现有分管社会工作的领导干部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培训。

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有关部门与组织要培养、引进和选拔一批熟悉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掌握社会工作方法技术的行政管理人才。适应各层次、各领域、各类别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发展需要,遵循社会工作行业管理规律,创新行业管理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和流动机制。健全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内部治理结构,将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管理人才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社会工作管理人才选拔使用机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分类制定社会工作专业督导能力素质标准,完善专业督导方法与技术,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督导制度。

(三)加快培养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理论、政策与实务发展需要,重点培养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深、实务能力强,系统掌握国内外社会工作法规政策,能够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理论和政策实务发展、具备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的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

主要举措: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通过社会工作博士学位教育、社会工作科研和服务项目带动、国(境)外进修深造等方式,重点培养一批学历高、研究能力强、学术成果丰富、有良好国际沟通能力的社会工作教育教学人才和政策实务研究人才。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吸引国(境)外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来华从事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鼓励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领办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引导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向基层、深入实践,提高其应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强化对社会工作基础理论和政策实务研究的支持。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机构和学术交流平台建设。

统筹协调各部门、各行业现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根据相关社会服务部门、行业和领域的特点,大力培养适合部门需要、体现行业特色、满足领域需求的社会工作服务人才、管理人才及教育与研究人才。大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强化志愿服务意识,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倡导志愿服务行为,健全面向全社会的志愿服务动员系统。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优势,规范相关志愿者招募注册,加强相关志愿者培训管理,建设宏大的社会服务志愿者队伍,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相关志愿者队伍联动服务机制,为加强社会服务与管理提供坚实的人才资源基础。

四、体制机制与重大政策

(一)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管理体制机制。

目标要求: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前需要和长远需求,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健全符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律、体现中国特色的管理体制机制。

主要举措: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机构编制、发展改革、教育、公安、司法、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文化、卫生、人口计生、信访、扶贫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和残联、红十字会等组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组织部门要做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民政部门要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切实履行好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职能;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和残联、红十字会等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加强本系统、本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其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等工作的水平和效果。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信息统计,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统计调查和定期发布制度,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信息库建设。

进一步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完善相关公共服务,为在社会组织从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供档案管理、户籍转移、保险交付、争议仲裁等“一站式”服务,解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后顾之忧。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市场培育发展,形成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制建设,推动社会工作立法,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管理条例,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信息披露、专业督导、服务评估、行业自律、继续教育、违纪处置、职业道德规范等配套制度,用法律法规明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职责权利、规范职业行为,形成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投入机制,落实人才优先投入政策,逐步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力度;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将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纳入政府支持范围,建立并逐步完善政府与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合作机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建立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为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提供稳定、充足的经费支持。

(二)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政策。

目标要求:以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化、职业化为核心,建立健全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共同发展,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政策。

主要举措: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合理配置教育培训资源,明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训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研究制定支持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意见,加大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管理人才、服务人才及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开发力度。

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制定适合我国各层次、各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标准,建立科学、规范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相衔接的社会工作专业学历学位体系,完善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制度。改革社会工作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实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探索实行社会工作课堂教学与实务教育相结合的机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习督导。制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实施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政策措施。建立社会工作专科、本科成人教育制度。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根据行业、领域发展需要,设置相关专业方向,着力培养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逐步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制定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督导管理办法,建立科学合理、标准规范的实习督导制度,明确社会工作督导教师配备标准。建立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工作实践制度,加强“双师型”队伍和督导教师队伍培养力度。改革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评价办法,加大实践教学成果考核比重。开发一批社会工作专业精品课程,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教材体系。

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制度,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大社会工作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理论与实务水平较高的培训师资队伍。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培训机构的培育、评估和监督。

(三)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政策。

目标要求:坚持以职业道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为基础,逐步完善符合国情、与国际接轨、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政策。

主要举措:实施分类管理,研究制定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能力素质标准以及评价、鉴定办法。制定社会工作员和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评价办法,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形成初、中、高级相衔接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体系。将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改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人事管理办法。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登记管理办法,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资格制度。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守则和专业行为规范,加强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

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考核制度,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从业领域、单位性质和岗位胜任力要求,分类形成由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构成的岗位评价指标体系。要在有关事业单位建立健全以聘用合同和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工作绩效为主要内容,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基础的考核办法。要积极引导有关社会组织建立符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特点的评价机制。

(四)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政策。

目标要求:坚持以用为本原则,着眼于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合理流动需要,以开发专职岗位和培育服务载体为重点,以畅通人才流动渠道为保障,逐步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政策。

主要举措:建立健全城乡社区、相关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和专业人才使用政策措施。在城市社区要逐步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配置力度,探索在农村社区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逐步实现每个农村社区至少配备一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目标。制定出台城乡基层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意见,逐步建立城乡基层社会工作服务网络。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积极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完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政策,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岗位力度,改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环境。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第三方监督机制。加强党对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领导,在各类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

加大相关事业单位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力度,老年人福利机构、残疾人福利和服务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收养服务机构、妇女儿童援助机构、困难职工帮扶机构、婚姻家庭服务机构、青少年服务机构、社会救助和管理机构、优抚安置服务保障机构等以社会工作服务为主的事业单位要将社会工作岗位明确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学校、医院、基层文化服务机构、人口计生服务机构等要根据需要逐步设置社会工作岗位。支持企业设立社会工作岗位,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开展职工服务。有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要根据需要明确社会工作岗位。

研究制定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动政策,积极推动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国家有关对口支援机制,通过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向急需紧缺地区、部门和行业流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报考公职人员和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优先录用等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就业。开展城乡人才对口扶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城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农村社区开展服务。研究制定吸引、留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西部地区工作的优惠政策,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对口支持制度,大力推进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五)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保障政策。

目标要求:以激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积极性、稳定人才队伍、充分实现人才价值为目标,综合运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方式,建立健全有利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长期、安心扎根基层、服务一线的激励保障政策。

主要举措: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保障机制,逐步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整体薪酬。在城乡社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由所在单位合理确定薪酬水平;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工资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社会保障问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社会保险事宜。以党委、政府奖励为导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多种形式的表彰奖励活动。以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为主体,努力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地位和待遇。

将吸纳一定比例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为评估公益类社会组织的重要指标和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条件。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招录、招聘社会服务相关职位工作人员和选拔干部时,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录用具有丰富基层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注重把政治素质好、熟悉社会服务与管理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吸纳进基层党员干部队伍,选拔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支持有突出贡献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进入地方基层人大、政协参政议政。

五、重点工程

(一)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

为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素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迫切需要,切实改变现有社会工作服务人员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现状,每年培训10000名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和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人员。到2015年,通过进修、实习、短训、函授、自学考试等形式,对现有社会工作服务人员进行累计不低于480小时的专业教育和培训,使其基本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熟悉相关法规政策,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到2020年,实现所有在岗社会工作服务人员系统接受良好的专业教育和培训。

(二)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

着眼于提高我国社会工作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社会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到2020年培养一批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熟悉社会工作发展规律,能够统筹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人才;培养8万名具有社会使命感,掌握现代组织管理知识,拥有丰富管理经验,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协调关系、凝聚队伍的社会工作机构管理人才;培养8万名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丰富实务经验且能够指导解决重大复杂专业问题、引导推动社会工作服务人才成长发展的专业督导人才。

(三)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

适应我国社会工作蓬勃发展需要,着眼于培养高层次、领军型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将高等学校中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纳入国家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在统筹考虑现有社会工作学科研究布局和资源基础上,推动社会工作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到2020年,依托现有资源,建立 500家社会工作专业重点实训基地。加快推进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到2020年培养和引进3万名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300名社会工作专业博士,3000名“双师型”专业教师。

(四)社会工作知识普及工程。

将社会工作知识列入党政领导干部以及人民团体和有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培训课程,在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以及人民团体和有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中加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专题。每年定期举办地厅(局)级领导干部社会工作专题研究班和县(处)级领导干部社会工作专题研究班,有计划地对社会服务与管理密切相关的部门和组织干部职工进行社会工作知识普及培训,到2020年基本完成对主管社会服务与管理有关部门或相关工作的地厅(局)级和县(处)级领导干部社会工作知识轮训。着重对乡镇(街道)相关工作人员、基层党组织干部、居(村)民委员会成员、下派基层锻炼干部和大学生,以及直接从事社会服务与管理一线人员普及社会工作知识,提升其专业服务与管理能力。将社会工作课程列入高等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范围,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工作通识教育。加强对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司法工作者等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密切相关人员的社会工作知识普及培训。组织编写社会工作知识普及读本,加强社会工作宣传载体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提高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五)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

按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署,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措施。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从高校社会工作院系、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抽调专业人员组建服务队,培育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力量。到2015年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通过依托社区服务中心或新建等方式培育发展200个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站,到2020年基本实现每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一家社会工作服务站,带动培养5万名农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通过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示范引领其他农村地区社会工作服务发展,推动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带来的农村流动人口、留守人员以及社区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计划。

按照国家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要求,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政策措施。采取培训、调训、挂职锻炼等形式每年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培养500名急需紧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当地培养相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每年组织选派1000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工作或提供服务,同时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发达地区实践锻炼创造条件。

(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和教材建设工程。

适应大规模开展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教育培训需要,着力加强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建设。按照分工明确、布局合理、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原则,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等现有培训资源,到2020年,重点扶持发展300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其中国家层面发展50家并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建设范围,逐步形成覆盖全国的社会工作培训与继续教育网络。分类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课程大纲,形成一批针对性、实务性和科学性强的社会工作培训教材。

(八)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建设工程。

为创新社会服务与管理方式,扩大社会工作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整合现有资源或新建等方式逐步建立50个国家级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重点扶持和发展为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失业人员、低保对象、扶贫对象、受灾群众、进城务工人员、药物滥用人员、艾滋病患者等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到2020年,培育发展8万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九)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

大力加强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网络建设,逐步推进全国街道(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和城乡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建设,到2020年基本实现街道(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全覆盖。着力推进社会工作标准体系研究,建立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工作标准体系。到2020年建立200个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示范地区、1000个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和2000个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示范社区,引导和推动社会工作服务发展,扩大社会工作服务覆盖面。

(十)社会工作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适应社会工作信息化、现代化发展需要,按照分级、属地原则,建设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管理门户网站,到2015年建立能够支撑200万用户在线,全面覆盖所有县(区、市)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就业预警、在线登记注册、信息查询、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管;建设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信息库,推动整合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资源,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网络体系;开发各领域、各层次、各类型社会工作教育培训课件,扩大远程教育培训覆盖面;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过程管理,不断提高社会工作服务质量、提升社会工作信息化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中央有关部门要做好抓方向、抓宏观、抓政策、抓协调工作,地方有关部门要做好中央政策落实和推进本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组织部门要把握规划方向,做好宏观指导、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民政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工作力量,推动有关工作落实。其他有关部门和组织要做好本业务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班子考核指标,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每年通报规划落实情况。

(二)建立规划体系。各地要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本规划为指导,根据实际,制定本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形成与国家规划衔接配套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各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落实方案,指导推动本行业、本领域贯彻规划要求,推动本行业、本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三)加大资金投入。随着国家财力增长,不断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工作的投入力度,逐步加大民政部门使用的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并引导社会资金,增加对规划项目的投入,以形成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加强示范引导。认真总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践经验,组织开展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示范地区和单位创建活动,发挥示范地区和单位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规划的全面落实。

山区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调研报告 第6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说到底是一项治穷的工程,是一项发展的工程,而“三农”问题表现最为突出、最为迫切的是在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山区抓起。

**区是一个农业大区,而东南部山区乡镇面积又占全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受自然、区位、交通等条件的制约,经济发展相对缓

慢,“三农”问题较为突出,所以,东南部山区的新农村建设是全区全面奔小康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做为起“龙头”作用的规划,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把东南部山区作为研究的重点,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的巨大作用,以规划引导、项目带动为手段,优化配置、整合各种资源,努力促进东南部山区快速、健康、协调的发展。

第二部分 现状分析

一、概况

**地处**省中部,从**城市群发展格局上,是**省中心城市之一。**区位于**市域中部,是**城市组群之一,全区现辖3个办事处、15个镇、3个乡、1个经济开发区,全区总面积1000.06平方公里,总人口69.35万人。

**东南部山区是**地势较高的地区,辖淄河、东坪2个镇,张庄、峨庄、太河3个乡,区域面积370平方公里,总人口9万人。该区域处于**东南部,南邻博山区、沂源县,东邻青州市、临朐县,属于大鲁山林水洞生态区,是**市的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山体、植被较多,自然生态环境非常优秀,区内有马鞍山、峨庄瀑布群,梦泉、太河水库等自然风景区。

二、“三农”问题的表现特征

**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非均衡的态势,东南部山区与全区的平均水平差异显著。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农业人口:全区总人口69.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3万人,占总人口的49%;东南部山区总人口9.1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0.59万人,占总人口的6.4%。

(2)人均收入:城区人均收入10528元,全区农村人均收入5332元,东南部山区人均收入2560元。

(3)产业结构: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2:65.1:32.7,东南部山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5:20:35。

(4)居民点规模对比:全区平原乡镇 11 个,215个村,500人以下的村35个,东南部山区5乡镇共141个村,其中500人以下的村68个,达总数的近50%。

(5)人口密度:全区总面积1000.06平方公里,总人口67.35万人,每平方公里内670人;东南部山区总面积370平方公里,总人口9.15万人,每平方公里内270人。

三、制约发展因素

(1)资源环境容量潜伏着一定危机。由于农业人口比重较高,加剧了农业资源的开发强度,形成了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的态势。

(2)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该区域为**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第二产业的发展受到强制性的限制。

(3)交通条件是制约发展的重要瓶颈。东南部山区山体、水域较多,自然地形起伏较大,内部交通条件非常差;境内只有洪峨路、博幸路、黑太路三条县乡路与外界相连,距离城区最近的村民居住点与城区的距离也在10公里以上,农民出行非常不便。

四、优势条件

(1)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区域内有马鞍山抗日遗址、齐长城及其附属设施遗址、齐桓公的活动史迹、隋唐时期的庙宇、宋代农民起义军的遗址、近千年的古楼等特有的人文自然资源。

(2)自然植被覆盖率高。该区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现有林地34.2多万亩,山林覆盖率22.8%,有大片的森林植被斑块,并存有大量的国家级保护植物,生态质量优秀。

(3)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巨大的地势差异使区域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独立完整的生态水系、丰富奇特的地质景观、多彩多姿的生物资源、潜力很大的泉、瀑水景、保留较好的山地民居,使它蕴藏着世外桃源般的魅力。

(4)气候条件、空气质量优秀。由于区域地形地貌的影响,东南部山区同北部平原区气候条件差别很大。夏天山区平均气温比平原区低5℃左右,非常适合避暑纳凉,加之地势高,视野开阔,大气洁净,能见度好,具有消夏避暑等良好的气候条件。

第三部分 规划研究

一、规划思路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只有“生产发展”,才能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因此,新农村的规划首先要突出“生产发展”的中心地位。做为“三农”问题表现突出的东南部山区的规划,更应该抓住“生产发展”这条主线,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制定山区发展目标。

东南部山区山体、水域面积占80%以上,特殊的地形条件致使“一产”的集约、机械化发展受到限制;同时,东南部山区承担着城市“绿肺”及“饮用水源地”的重要任务,“二产” 的经济受到强制性的制约。因此,要发展东南部山区经济,就需

要打破农业产业的界限,把农业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借助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以乡村田园、自然风景、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为依托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发旅游休闲产业,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带动东南部山区农村的全面发展。

二、规划方法

1、整合资源,构建大旅游规划框架。东南部山区是一处自然资源丰富,品位较高,具有一定规

模的旅游地,但各景区整合不力,建设中缺乏大创意,大手笔,以至于出现低水平建设,粗放式经营,产业化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如不从宏观到微观进行科学规划,势必影响东南部山区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所以,规划要坚持“区域整合”的原则,一是将区域内的不同资源进行整合,合理的进行分工,统筹考虑各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分布和共享,充分利用“马鞍山、齐长城、峨庄山野生态”等品牌效应,大力培育适销对路的新型旅游项目;二是站在**区、**市乃至**省的角度进行科学规划,将区域内资源与周边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多种旅游线路组合和联合促销手段,使东南部山区的旅游能有机地融入周边的整体旅游环境中去,在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思想指导下构建系统完整的规划框架。

2、以旅游产业为依托,科学规划、正确引导新农村的全面发展。旅游开发对于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明乡风形成、整洁村容建设等都具有直接的作用。在山区新农村规划编制中,应充分考虑旅游产业的巨大带动作用。

(1)旅游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富民产业,是比较容易直接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根据东南部山区地域宽广、居民点分散等特点,可以规划一些以采摘、农家乐、传统耕种、民俗大院等为主题的旅游项目,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形成家庭收入。

(2)旅游开发最终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挖掘当地的人文资源,提供旅游休闲产业需要的文化内涵。

(3)充分考虑旅游开发对村容村貌、文明卫生建设的客观需要。规划中要考虑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对农村村容的改变,卫生条件的改善,环境治理等方面多下功夫。农家民俗接待户要追求民居风格的特色化,硬件酒店化。要破除农村房屋建设“一张图”的陈旧习俗,打破村庄面貌“千村一面”的局面,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化等特性,形成与乡村环境协调、富有区域乡土特色、满足休闲生活需要的个性化民居。

(4)通达性是发展旅游产业重要条件,发展东南部山区交通是规划的重中之重。在区域规划的编制中,要注意做好该片区的对外交通联系,做到与公路建立方便的连接。同时,应充分考虑区内重要景点之间交通联系。

上一篇:刘绍棠的一句教育名言下一篇:我爱汉语拼音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