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子1500字作文

2024-07-25

山之子1500字作文(精选4篇)

山之子1500字作文 第1篇

山之子1500字作文

山之子左晓春

(看到北京市高考作文题目,本人马上想到老计代表着普通中彰显伟大,是奉献、责任。应该围绕着这方面来写。怎么写?我觉得以议论为主可以写成议论文,以夹叙夹议的手法讴歌这种责任和奉献也可以写成散文吧。至于你选取什么素材是你的事,不离开题目的含义范围就可以。我为什么以老计为主要素材写呢?适合自己吧。熟悉这种写法,更熟悉类似颁奖辞之类的东西。)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巡礼,久久回响的汽笛……

——题记

(当时为什么用这个题记?做引子吧,还可以统领全文,与后记相映生辉。)

山风轻轻地吹拂,列车呼啸而过,老计一个人郑重地向列车挥手致意,是作别已去的列车,还是带去一番嘱咐,报一声平安,捎去一片小小的枫叶,挂记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山谷、峰峦,列车和一个独立的巡视工……久久凝固在人们脑海里的画面,和着久久回响的汽笛声,演绎着生命的交响进行曲。

(画面描写,如同电影蒙太奇,久久凝固在人的脑海中,给人美而又悲壮的美的享受。)

每天,老计在大山里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是单调?是寂寞?还是孤独而彷徨?

山在他的视线里,他在山的怀抱中。山石绊不住他的双腿,风沙眯不住他的双眼。落石、滑坡、倒树得以及时清理,使列车日复一日地平安穿越大山之谷,急速地驰向远方。

那曾经穿越山谷的旅客有着老计带给他们的一片平安,那列车载出去的建设材料有着老计的.一份功勋。他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机械、单调而又充实。每每列车驶过,他挥手致意的动作,对于过往的火车司机来说,是那样的熟悉,是那样的亲切!“呜——呜——”的长笛声,不再是普通的汽笛声音,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是司机对老计工作的肯定,是对老计挥手致意的回应!是的,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山谷回音,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人与自然最壮美的画面!

(夹叙夹议的文字表述,彰显了画面的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们总用“感天地,泣鬼神”来形容作出巨大贡献或牺牲的人物。老计的工作似乎显得平庸且平凡!似乎谁都可以做得到!在大山里,看云卷云舒,望青山环绕,何等的惬意啊!然而,人们忽略的正是这些:山看厌了,天望穿了之后,久居大山是何等的单调,何等的寂寞,何等的难耐啊!没有敬业精神作支柱,没有对自己工作的爱,是做不到的!

渔翁晚归之时,不会在意自己钓的鱼值多少钱,而在意于收获多少,看着满载的鱼,是何等的惬意!这就是所谓的精神食粮吧。我想老计的工作也是不能以工资多少来衡量的,否则,该给多少工资,才有人肯久居山林,去过那隐居生活呢?想必老计的精神收获也很富有吧!每趟列车从身边平安驶过,他那挥手之间就带着一种心灵上的满足和蔚藉;每晚躺在床上,回味工作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满足,他觉睡得踏实,睡得甜美!这也正是老计的精神食粮吧!这也正是老计在大山里坚持的执着吗?!

如果有人问我什么人最伟大?我会说老计这类人最伟大!他以自己的执着和坚持谱写了一曲平凡之处现伟大的赞歌!

(三段以议论的笔调,凸显了老计奉献、敬业、执着的精神。突出平凡中现伟大之处。)

那些不甘平凡的人们,不要总是嫌自己或工作太普通!荷花虽然有些大众化,切记映日荷花一样有别样红之处!

——后记

山之子1500字作文 第2篇

玛格丽特的父亲本是一位日裔美国人,他身材矮小,为人和蔼。由于父亲的缘故,玛格丽特非常喜欢看樱花。

每年春天樱花盛开的时候,父亲总要带玛格丽特去公园里看樱花,那些粉红的樱花像玛格丽特健康红润的小脸蛋一样美丽。那时父亲总是把她高高地举起来,让她能触摸到柔软的花瓣。玛格丽特就会轻声说:“樱花真柔软啊!

”那些花瓣一被触摸,就会飘落下来,像粉红的雨滴落在父亲的肩头。这时,玛格丽特就咯咯地笑起来。

但是在玛格丽特8岁的那年春天,她却不能骑在父亲的肩头看樱花。玛格丽特被查出白血病,她只能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接受各种治疗。她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蹦蹦跳跳,她的脸色变得越来越苍白。她接受了痛苦的化疗,默默地承受着一切,从来没有哭泣过。 玛格丽特所在的那所医院坐落在一痤山脚下,她住的病房在6楼,透过玻璃窗,能清晰地看到山坡上的各种树木。那段时间,山本忍受不了女儿病重的压力,总在女儿熟睡的时候,独自到山上散心。一天他在半山腰处意外地发现了很多樱花树。这个发现让他高兴极了,他觉得这些樱花树或许是上帝专门为玛格丽特准备的。

他兴奋地将这个发现告诉玛格丽特,并鼓励她:“玛格丽特,你一定要坚持下去,樱花马上就要开放了!

” 听到樱花,玛格丽特原本痛苦的表情立刻舒展了许多,她尺度地问父亲:“可是医院里哪有樱花啊?” 山本抚摸着女儿苍白的小脸,爱怜地告诉她:“我在医院的后山发现了一大片樱花树,樱花开放的时候,你从窗户里就能看到!

”“真的吗?”玛格丽特惊喜极了。 此后看樱花成了父女俩每天的期盼,那些痛苦的日子也因这个期盼而变得轻松。玛格丽特每天都要父亲去山上看看那些樱花是否开了。父亲转达一圈回来后总是回答:“快了,说不定明天就要开了。” 每天父亲都要站在樱花树下,双手合十,默默祈祷:“上帝啊,请你保佑我的女儿吧!

不要夺走她的生命,她还那么年轻!

我宁愿用我的生命换得她的生命,哪怕再让她多活几年也是好的啊!

”父亲的泪水一滴滴落在他粗糙的`手上,顺着手又滑落在地上,落在樱花的树根处。

然而玛格丽特的病情却日渐严重,医生告诉山本,玛格丽特的生命已经非常短暂,最多只能活两个星期了,她吃不下任何东西,并经常陷入昏迷,但她每次苏醒时都不忘问父亲:“爸爸,樱花开了吗?”

山本告诉她:“亲爱的,很快就开了,也许明天就会开!

”也许是痛苦到了极点,山本反而变得很镇定,他收起泪水准备接受女儿即将离开人世的事实,他想即便是永别,也要带着微笑和女儿永别。他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女儿能在死前看到樱花开放。

上帝好像听到了山本的心声,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天气变得晴朗而温暖。可是山本却没有时间再去查看那些樱花是否开放,因为玛格丽特的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他必须24小时守护在女儿的身边,她随时都停止呼吸的危险。山本已经没有了时间概念,只知道白天与默认的交替。

女儿吐血的那天,医生告诉山本,她最多活不过两天。山本噙着眼泪,走到窗外,就在这个时候他猛然发现,半山腰的樱花已经人武部开放了!

那樱花如粉红的云彩,一团团一簇簇,张扬着生命的热烈。他黯然的心顿时明亮了,他擦掉眼泪,微笑着对女儿说:“看,那些樱花开了,它们是为你开的!

” 可是,玛格丽特却看不到那些樱花。因为她已经没有坐起来的力气,虚弱的她努力将脖子抬高,却连一寸都没有抬起来,她哀伤地说:“可我看不到。”山本不相信地蹲下来,惊讶地发现平躺在床上是看不到樱花的,只能看到更高的山坡上的几棵忍冬。他想把女儿扶起来,或医生不许他这样做,因为玛格丽特的心脏已经十分虚弱,任何一个轻微的动作都会让她的心脏永远停止跳动。 这可怎么办?山本沮丧极了,泪水一下注满了眼眶,他不能让女儿带着遗憾离开人间啊!

突然他有了主意,对女儿说道:“玛格丽特,我很快就会让你看到这些樱花了。它们真的太美了,我一定要让你看到! ” 山本说着奔出了房间,他已经好几个夜晚没有睡觉了,眼里布满了血丝,脚步有些踉呛,但他的头脑却非常清醒。他找医生要了一个大布袋,以最快的速度向山上的樱花树跑去。他拿起一根木棍,将樱花打落落大方,然后将落在地上的樱花装进袋子里。 他的动作有条不紊,又非常麻利。收集了一袋樱花后,他就立即向更高的山坡跑去,将袋子里的樱花撒在那些忍冬树周转的空地上。那是女儿躺在床上就能看到的地方。他就这样在半山坡和更高的山坡之间奔跑……渐渐地,樱花在山坡上越铺越多……

一个多小时后,玛格丽特缍再次睁开了眼睛,医生哽咽着说:“到格丽特,你看窗外!

山之子 第3篇

独自在大山的深处巡视,听着那久久回响的汽笛生,有种回到了故乡的感觉。

山风轻轻地吹拂,列车呼啸而过,老计一个人郑重地向列车挥手致意,是作别已去的列车,还是带去一番嘱咐,报一声平安,捎去一片小小的枫叶,挂记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山谷、峰峦,列车和一个独立的巡视工……久久凝固在人们脑海里的画面,和着久久回响的汽笛声,演绎着生命的交响进行曲。

每天,老计在大山里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是单调?是寂寞?还是孤独而彷徨?

山在他的视线里,他在山的怀抱中。山石绊不住他的双腿,风沙眯不住他的双眼。落石、滑坡、倒树得以及时清理,使列车日复一日地平安穿越大山之谷,急速地驰向远方。

那曾经穿越山谷的旅客有着老计带给他们的一片平安,那列车载出去的建设材料有着老计的一份功勋。他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机械、单调而又充实。每每列车驶过,他挥手致意的动作,对于过往的火车司机来说,是那样的熟悉,是那样的亲切!“呜——呜——”的长笛声,不再是普通的汽笛声音,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是司机对老计工作的肯定,是对老计挥手致意的`回应!是的,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山谷回音,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人与自然最壮美的画面!

人们总用“感天地,泣鬼神”来形容作出巨大贡献或牺牲的人物。老计的工作似乎显得平庸且平凡!似乎谁都可以做得到!在大山里,看云卷云舒,望青山环绕,何等的惬意啊!然而,人们忽略的正是这些:山看厌了,天望穿了之后,久居大山是何等的单调,何等的寂寞,何等的难耐啊!没有敬业精神作支柱,没有对自己工作的爱,是做不到的!

渔翁晚归之时,不会在意自己钓的鱼值多少钱,而在意于收获多少,看着满载的鱼,是何等的惬意!这就是所谓的精神食粮吧。我想老计的工作也是不能以工资多少来衡量的,否则,该给多少工资,才有人肯久居山林,去过那隐居生活呢?想必老计的精神收获也很富有吧!每趟列车从身边平安驶过,他那挥手之间就带着一种心灵上的满足和蔚藉;每晚躺在床上,回味工作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满足,他觉睡得踏实,睡得甜美!这也正是老计的精神食粮吧!这也正是老计在大山里坚持的执着吗?!

那些不甘平凡的人们,不要总是嫌自己或工作太普通!像老计意义做个山之子,快乐而执着的活着!

山之子优美散文 第4篇

泰戈尔说得对,人在他的历史中表现不出他自己,他在历史中奋斗着露出头角。本文的主人公麦永理,原来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黎族汉子,由于他能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把一个亩产粮食不到300斤、人均收入不足200元的小黎寨——三用二村,带过了世代渴盼的温饱线,便成为享有“海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三亚市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的新闻人物。

这里要讲述的,就是这位“泥腿子”,带领全村劳苦大众斗穷奔富的艰辛历程和光辉业绩。

一嶂隘重重的高峰山区,像屏风一样坐落在三亚市的西北角。在那莽莽无际的万绿丛中,掩藏着一个仅有22户、170人口的三用二村,麦永理从小生长在这个与外界隔绝的村子里。

村子后面都是山,抬头见山,出门见山,山遮住人们的视线,隔断了村民与山外的联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麦永理常常一个人站在山脚下,对着那死寂一般的三用二村焦思苦虑,心潮起伏:解放几十年了,可瞧瞧村里22户父老乡亲,还天天在等待救济粮、救济款和城里人凑集的旧衣服过日子;他还看到有人找信用社申请5元贷款买盐。他流泪了!

土生土长的麦永理,多么希望有一个像黎族传说中寻找太阳的英雄,能带领乡亲们踩出一截路来。可是,在他思虑之间,乡亲们经过“瓜里选瓜”,竟把他推上了“寨主”的位置。

“我能当好这村长吗?”三十不出头的麦永理内心感到了压力。

然而,在同胞爱、民族情、山乡恋的驱使下,这位年青人只好别无选择地挑起乡亲们的希望和苦盼进行了艰难的跋涉……

山是绿的,可山里人的.生活却很穷,穷的原因在哪里?麦永理上下求索,山穷水尽就在面前。可他不甘心哪!他坚信:山村有路通小康。

盘算,实践,探索,一个“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构想,须臾间在他的心中运筹:目前全村人均不足7分地,即使把地种得像绣花一样,也治不了乡亲们的穷病。村子周围都是山,如果把眼光从地头转到山上,走以山富村、以集体经济带动个体经济的道路,不要多久,全村群众就能丢掉吃不饱肚子的忧愁。

发现了山的特色,找到了山的价值,麦永理悠悠然地报以会心的微笑。

“咬定青山”这盘棋定下来后,麦永理就及时进行了从“围地转”向“围山转”的引导工作。

可是,当他挨家挨户敲门动员群众上山时,一个个都象惰性气体一样动不起来。这也不奇怪,分田到户后,“集体”对大多数村民来说,已经成为很遥远、很陌生的词了。

如何把一颗颗被历史埋人泥土的心灵激活?这个问题深深地拧在麦永理脑门上的皱纹里。蓦地,一个念头如电光石火,叩击他的心扉:1974年,村里的群众曾经在附近的三汤山上集体种植了3000多株槟榔,收入过2万多元。土地承包后,以化整为零的办法分给了各家各户。现在,死的死,丢荒的丢荒,挂果的也被偷得七零八落。要是能说服群众把这些槟榔收回集体经营,不但能够改变单家独户难管理、难发展的状况,也能对群众进行一次同走致富路的教育。一石数鸟,何乐而不为?

人常说,为了春作,更为秋实。麦永理根据群众的意见改进了管理方法:挂果时节,以户为基数,每个劳力管理11天计算,分组分批管理,被偷一串罚当班者100元。为了让管理出效益,他寄宿嵩山岩洞,日夜厮守着那块无异于生命的槟榔园。

天不负人。收回集体管理的那2600株槟榔,长得茂茂实实,第二年挣得了4万多元,凭借集体力量打开了一个缺口。这个空壳村一下子充满着亘古未有的活力。

群众尝到甜头,苦也心甘。1988年,全村合力开山辟岭大干一年,种植槟榔5000株,橡胶2.3万株,椰子130株,其他经济作物种了180亩。集体经济的优势初露端倪,山的概念,被重新赋予新的内涵。

可是,成绩却使一些人产生了小满足的情绪。要不要歇一歇?麦永理曾经有过考虑,但是发自内心的声音急促地催促着他:“不能歇,要乘势而上!乘势而上!!”

超前的激情本身就是一种资源。麦永理把目标定得高高的:到了,全村集体和个体种植的槟榔发展到15000株,橡胶发展到50000株,椰子发展到5000株……

目标更高更远。

这话说起来轻松,实践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没有人心、人力的超常组合,没有同大自然抗争的苦干、实干精神,没有带头人的气魄和胆略,别说攀登高峰,就是向前挪动半步也难呀l是的,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麦永理这个带头人倾注全部的心血和感情,运用灵活的手段去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带领群众以动真格去开拓,去拼搏!

1990年,大开放、大发展的形势催人奋进,麦永理抓住这个大好机遇,带领群众在村子后面的凤头岭上开展了治山、治坡的“第二次革命”。

麦永理的拼搏精神,再一次唤起全村群众“挖掉穷根栽富根”的内聚力。经过240多天的艰苦奋战,全村群众再种上橡胶1.2万株、槟榔5000株……谱写了一个个强烈、动听的绿色音符。可以想见,三、五年后,村集体每年就会有几十万元收入。

一匹驮负着重荷的骆驼,它只要能够站起来,就一直走下去,直到把它的脊梁磨出鲜红的血也不会停下来。1992年,麦永理又按照乡党委的指示,举全村之力,攻贫困之坚。

第一主攻点,突破群众收入少的难关。

帮助群众增加经济收入是个硬仗,他经过充分考虑后,推出了“山上与山下共谋,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双线开发”的方略。这步好棋,人们称之为“一篙撑活两条船”。

他是怎样提携着来自心灵深处的泉水,浇灌这株个体经济之花呢?

带。麦永理了解到,群众不敢发展个体经济的原因是,怕大政策不稳,怕“土”政策变卦。他动员麦永贵等5名党员带头先干。这几个人平均种植槟榔1200株,其他经济作物也种了不少,产生了很好的带动效应。

推。山村人对“商品经济”不了解,仍然无所企求地耕耘着祖宗留下的那片星空。麦永理以心为桥,慢慢沟通他们与市场的联系。麦玉头一家13口人,8个劳力,在麦永理的启发和推动下,安排2个搞运输,2个办小零售店,2个搞饲养,其余的务农,每年收入40000多元,还种植了槟榔1800株。1992年盖了幢300平方、6房3厅的平顶房,价值3万多元。有点经济头脑的人也默默地跟着他走出了“老思路”的沼泽。

扶。启动型的农户虽然有一股早富快富的冲动,但是资金、种苗缺乏,大大制约了他们发展商品经济的行动。村里先后给19户农民无偿提供槟榔苗(果)1750斤,价值8900元,拿出4000元资助8户农民买耕牛8头,同时还帮助贫困户麦亚海买碾米机一部,价值2700元。对于一分钱都能捏出水的穷山村,这笔开支可不是一个小数。

憨厚有余而精明不足的三用二村人,在带、推、扶三力的驱动下,一步步跨进了商品经济的乐园。1992年全村人均收入比1987年提高了7倍。

不少人购买了彩电、摩托车、录音机,有的还购卡车、面包车用于发展交通运输业。

第二主攻点,解决长期缺粮的问题。他一方面引导群众进行科学种田,改变“种了一山坡,收不到一箩”的落后习惯,一方面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发动村民大力种植各种杂粮作物。1992年全村人均粮食达到了720斤,五保户每个月得到二、三十元的生活补贴费,群众把返销粮、救济款甩到了脑后。

第三主攻点,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

1987年前,村里人长期蜗居在难以遮风挡雨的茅草寮里。1988年后,群众的经济收入虽然有了好转,但尚缺乏“治窝”的经济实力。为了消除怕住瓦房会死人的封建迷信思想,麦永理自筹资金,盖起了第一间瓦房,并与村干部商定,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拿出30%的钱用于民房改造,规定谁盖一幢瓦房村里就拿万元补贴。到了1992年,全村70%的农户建起了钢筋水泥结构的平顶房,19全村实现了瓦房化。

过去,每当夜幕降临,不少人家“打瞎摸”,村民们看见城里人用电灯,眼很馋。1990年,村里买回发电机自己发电,大伙高兴极了。

第四主攻点,提高村民素质。

因为填不饱肚子,村里人不愿喝“墨水”,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30%,不少穷人家的孩子,读不完五年级就辍学了。青少年窝在村子里、打架、盗窃。为了“治愚”,他取得村委会干部的同意,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拿出3500—4000元,作为本村小学的办学经费,并认真做好适龄儿童入学的发动工作。现在村里有了2名大学生、1名中专生和10名高中生。为了对村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争做“四有”新人的教育,村里每月放映l一2次电影。他还打算,将来集体经济收入多了,要建造一个农民文化宫,用精神的富足弥补生活的艰辛。

踏平坎坷成大道。至年,全村先后种下橡胶580亩,槟榔800亩。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大发展,人均收入达到了2500元。水通、路通、电通,群众的衣、食、住、行大为改善。

上一篇:快乐六一征文下一篇:2024元旦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