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市民教育工作经验材料

2024-08-01

区市民教育工作经验材料(精选8篇)

区市民教育工作经验材料 第1篇

区市民教育工作研讨材料

全面开创市民教育在社区建设中的新局面

东**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市民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社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市改革发展、促进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社区市民教育的领域也不断拓宽,人人

逐步把视野从教育内部转向教育与社会的关联,在市民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中寻找新思路、新办法、新机制。下面就我街道几年业开展社区市民教育工作的情况向领导和同志们作汇报。我汇报的题目是《全面开创市民教育在社区建设的新局面》。

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对市民教育在社区的认识

社区市民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涉及了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市民教育的服务对象带全民性的,从幼儿到老年人,从低学历者到高学历者,包括了社区全部成员在内:社区市民教育的形式也是多和多样;社区市民教育的组织者可以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各种社会团体和社会机构。市民教育市民教育就是运用本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思想风貌,对社区成员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市民教育是改革后的一项新生事物,它的兴起和发展,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市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趋势,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社区发展的目标在于提高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区文化和教育水平,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社区发展的根本标志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社区发展的关键是人的因素,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是本市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区发展的关键所在,是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几年来,我街道的市民教育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导下,在没有什么模式的情况下,逐步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将市民教育工作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来,创出一条以“街工委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主管部门具体实施,单位、学校、部队、居委会共同参与”的社区市民教育体系。在全街内广泛开展市民教育在社区的各项活动。促进了街道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今年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中强调:“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的关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的党就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江泽民还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遵照江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在区魏领导下,我们街工委认真组织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干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全街开展“双思”教育活动,深刻领会中央、市、区的指示精神,要求机关公务员和居(家)委会的干部:思个人成长;思家庭变化;思**发展;思祖未来。结合实际,工委一班人提高了对市民教育在社区工作的认识,把市民教育在社区作为提高公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列入工委、办事处工作议事日程,加强了领导,先后成立了“社区教育协调管理委员会”和41所市民文明学校。1所职业培训学校14所少年军校,以及老年大学等。为把工作落到实处,街工委、办事处每年都听取有关市民教育在社区的工作汇报,检查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情况,并在工委会、主任办公会上对市民教育在社区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市民教育在社区工作计划,明确指导思想和教育目的,并以工委文件形式下发执行。以保障市民教育在社区工作健康、科学地发展。

经常进行不同课题的讲座,校外课堂是思想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有郊阵地。仅去年至今年5月底,就进行社区大型的讲座(也就是文明学校总校讲课)20多次,包括政治理论、党性、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科普、医疗知识讲座等等。这些文明学校的课堂,都是讲授计划、事先有备课,事后查效果,不断改进。以普法教育为例,我们请人大教授齐鹏飞讲香港基本法,请大连市十佳检察官佘明友讲他的先进事迹;还有区司法局长、环保、劳动部门的负责同志讲授有关的法律法规课。法制教育共授课298次,讲授50部法律法规,召开各类座谈会350次左右,配合出黑板报、橱窗约3000块,放广播60次,录音录像1000次。社区居民通过学习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出现了“有问题学法,解决问题讲法,处理问题依法,平时办事合法”的新气象,社区居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不断加强。为了不断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教育,工委副书记还为外来人口、环卫人员工法制课,进行普法教育。

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层次的市民教育地社区活动

在街道近8万人口中,其中:0-3岁幼儿有267人

区市民教育工作经验材料 第2篇

一、坚持共建共享、形成整体合力 二、强化阵地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三、创新形式载体、打造特色品牌

近年来,xx 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将“五爱”教育阵地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重要载体,建设快乐营地 xxx 个,打造“五爱”教育阵地 xx 个,调动全社会力量,形成关心关爱未成年人的浓郁氛围。

一、坚持共建共享、形成整体合力

一是党政统筹推动。文明办牵头,会同关工委、老干部局、教育局、公安、民政、财政、体育、团委组成专项工作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现场办公、统筹推动。全区每年召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题会议,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专门听取相关工作汇报。

二是职能部门尽责。文化、体育、司法、科协、税务等各职能部门发挥专业优势,提供图书、器材等资源,开展古柳讲坛文化公益讲座,普法科普讲堂,体验小小税务官等教育实践活动。

三是驻地单位共建。学校、教育培训机构、银行、通讯、社会公益组织等积极参与。xx 镇 xx 社区五爱教育阵地坚持“学校放假、社区开学”理念,采用“三心共育”模式,使家庭、学校、社区三方合力、三

心相约,与驻地中小学签订“共建协议”,打造未成年人校外实践基地。xx 大学、xx 大学等驻地高校的萤火虫、“3E 知行班”等志愿服务团队多年来在社区开展“科技嘉年华”、担任免费“知行老师”等,形成良好的共建关系。

二、强化阵地建设、夯实工作基础

一是整合阵地资源。全区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志愿服务站点、儿童之家、快乐驿站等与五爱活动阵地有机融合,打造公益性、功能型、综合性活动平台。xx 街 xx 村开辟书画苑、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纪念馆、村图书馆和文化中心等四大文化基地。xx 镇 xx 社区开辟六大园地(法乐园、童乐园、智乐园、康乐园、同乐园、梦乐园),为孩子们打造集文娱、阅读、健身、亲子、艺术、宣教于一体的活动平台。

二是壮大五老队伍。区关工委整合“五老”资源(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老战士、老专家),建立 xx 工作室,形成人员层次结构完善的辅导员队伍 xxx 余人。xx 市道德模范 xxx 带领高校老教师、退役军医、退休老干部等组成 xx 家园志愿服务队,十二年扎根社区开展流动儿童阳光关爱行动。年过七旬的 xx 市优秀志愿者 xxx 多年来坚持到社区开设交通安全知识课堂,创作快板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孩子们牢记交通安全常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争当文明交通“小小宣讲员”。

三是规范日常管理。在各阵地建立了“六个一”,即一张未成年人登记卡、一本辅导员名册、一套阵地管理制度、一本资金使用台账、每月一次活动公告、一册活动记录表。实行统一管理,加强督导检查,使五爱阵地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三、创新形式载体、打造特色品牌

一是抓住重要时间节点。以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xx”创文公益服务、新时代好少年事迹分享会、“学思想诵经典树家风”等活动,使未成年人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沉浸式”精神洗礼和熏陶。

二是打造一阵地一特色。注重因地制宜,打造项目品牌,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参与阵地项目孵化和培育,实现一阵地一特色的整体格局。xx 镇 xx 社区花城故事会公益社团,现已打造“低幼故事汇”、“少儿悦读会”和“国学诵读”等多个读书品牌,深受居民欢迎。xx 镇 xx 社区打造“少年中国梦精彩溢童年”项目,开展“春天筑梦、盛夏有梦、金秋追梦、冬日圆梦”四季主题活动,去年参与人数达 xxxx 人。

三是疫情期间活动不断档。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加强未成年人精神文明教育。开展“向抗疫志愿者致敬”活动,组织社区未成年人创作手抄报、绘画、书法等作品,用特别方式加入战“疫”,在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的同时增强感恩奉献意识。开展关爱防“疫”一线工作人员子女活动,根据需求一对一匹配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学业辅导等服务。依托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加强心理疏导,帮助未成年人消除恐慌,安排好居家学习生活。

今后,xx 区将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进一步筑牢阵地根基、用好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亮点,推动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再上新水平。

第二部分:

“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主题教育党课红色故事 0 20 例

1.周恩来总理几套服装一穿就是几十年,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有时还穿着织补过的衣服接见外宾。身边工作人员提醒他礼服早该换了,他笑着说:“穿补丁衣服照样可以接见外宾,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不要紧,别人看着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难看呢。”如今,物质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衣服可以不用缝缝补补了,但勤俭朴素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能丢。

2.1961 年隆冬时节,63 岁的彭德怀回到湖南老家开展农村调查,历时 50 多天,先后接触了 2000 多名群众和干部,调查了 7 个公社和 10 多个大队的情况。5 份调研报告形成后,彭德怀的侄儿劝他不要向上级反映。“我吃了人民的饭,就要为人民做事,替人民说话。”面对侄儿的再三劝阻,他毅然决然,“有话我还要说!”

3.陈云同志曾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 90%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做决定用不到 10%的时间就够了。”1961 年,陈云在上海青浦县小蒸人民公社蹲点 15 天,写了 3 个调查报告,得出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单季稻、种小麦不如种蚕豆的结论。这样细致深入的调查,没有“一竿子插到底”“出水才见两腿泥”的精神是做不到的。

4.1927 年 1 月,毛泽东回到了家乡,身着蓝布长衫,脚穿草鞋,手拿雨伞,考察了湘潭、湘乡等 5 个县,历时 32 天,行程 700 公里,撰写了两万多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报告一发表,便引起

了轰动。瞿秋白钦佩地称赞:“毛泽东是农民运动的王!”。

5.1942 年初,359 旅旅长王震率部开进南泥湾,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积极开展边区大生产运动。荒无人烟的南泥湾,一下子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为抗日根据地树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典范。

6.罗荣桓元帅多次被毛主席誉为“老实人”。宁都会议后,毛主席“靠边站”了。罗荣桓因多次支持毛主席的主张,也被撤了职。但他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仍旧老老实实地为党工作。

7.任弼时堪称“人民的骆驼”。1947 年 1 月,他知道刘胡兰慷慨就义的事迹后,深受感动,认为刘胡兰是个好典型,当即表态“我要向毛主席报告,要大力宣传”。第二天,他就赶往王家坪向毛主席汇报。任弼时就是这样,说到做到,一心扑在工作上,根本不考虑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8.黄克诚是一座“忠诚的丰碑”。1959 年庐山会议上,身为总参谋长的黄克诚明知彭德怀受到批判,仍然指出“大跃进”的错误,后来被打成“彭德怀反党集团”成员。毛主席去世后,当有人贬损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时,又是黄克诚,不计前嫌,挺身而出,捍卫毛主席的形象和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

9.董必武与何连芝 1937 年在延安结婚,育有三名子女:董良羽、董良翚、董良翮。三个名字之所以都带“羽”字,是因为董必武深感旧中国的“落后就要挨打”,希望中国自己制造的飞机早日飞上蓝天,期待他们兄妹志存高远,为国家建设作贡献。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愿望,他对孩子们的要求很严格,1963 年 1 月 28 日还专门写了首《字三子》诗:“蓄势如鹰隼,奋飞健翼张”“武能御外侮,斯文亦在兹”“如鹏飞有意,标指向天津”。

10.有一次,周总理到上海出差,听说有一些领导同志带着夫人、孩子到地方去,食宿费用都向地方开支后,他非常生气。回到北京后,他在全国第三次接待会议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后无论哪个领导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开支,地方一概不要负担,都要给客人开具账单,由本人自付。这要形成一种制度。”

11.刘伯承元帅不抽烟、不喝酒、不喜娱乐,“一生只研究打仗这一件事”,“自打从军时起,就做好了准备。路死路埋,沟死沟埋,狗吃了得个肉棺材”,在战斗和工作间隙,翻译大量的苏联军事教材下发指导部队作战,被誉为“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

12.毛泽东同志 1938 年 4 月 9 日出席抗大第四期开学典礼时对学员说,你们若想在抗大站住,首先要下定三个牺牲的决心,“第一个决心是要牺牲升官,第二个决心是要牺牲发财,第三更要下一个牺牲自己生命的最后的决心”“没有最后的决心是不够的,更要有为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牺牲自己贡献生命的决心”。牺牲升官、牺牲发财、牺牲生命,是毛泽东同志给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标定的精神高地。这“三个牺牲”,非但没有吓跑抗大学员,反而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进步青年,形成“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还有颗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去抗大”“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的滚滚洪流。

13.抗日战争胜利后,迫于国际舆论压力和国内民众希望和平的意愿,蒋介石不得不作出姿态,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会谈。蒋介石开始不把共产党和毛泽东放在眼里,但一经与毛泽东见面,就改变了看法。蒋介石对其秘书陈布雷说:“毛泽东嗜烟如命,但他知道我不吸烟后,在同我谈话期间,竟能做到数小时不抽一支烟。他所表现出的决心和精神,说明此人绝对不可轻视!”历史已经证明,蒋介石在这一点上是看得很准的。

14.毛泽东同志当年曾引用一首咏泥神的诗来给官僚主义者画像: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官不正,六亲无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久坐不动,十分无用。他尖锐地把官僚主义称作“反人民的作风”,大声疾呼“要把官僚主义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因为没有一个同志喜欢它”。

15.红军长征中,吴起镇一仗,我军大获全胜,毛泽东十分高兴,赋诗赞扬彭德怀:“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看后深感不安,将诗中的“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朝鲜战场上,巴金写下了《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一文,彭德怀看后,提出修改意见:“巴金同志,‘像长者对子弟讲话’一句改为‘像和睦家庭中亲人谈话似的’。我很希望这样改一下,不知允许否?其实,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把我写得太大了,使我有些害怕!”

16.陈云曾讲,工作作出成绩时,头一个是人民的力量,第二个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他强调,这样的次序是不能颠倒的。只有这样认识问题,才能深谙“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真谛,真正在感情上思想上和工作上信赖、依靠党和人民,始终做到“俯首甘为孺

子牛”。

17.1927 年夏秋,正是大革命失败后的血雨腥风之际,年届五十的徐特立面对大批共产党人被杀害的白色恐怖,在最危险的时候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 年 1 月 30 日,徐特立六十大寿时,毛泽东写信祝贺徐老生日提到此事时说:“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 1927 年秋天加入共产党。”徐特立的入党,给今天的我们以深刻启示,这就是:矢志不渝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对党绝对忠诚,矢志不渝为民工作。

18.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来者一律住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无工作者总理付伙食费;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准用招待券;不允许请客送礼;不允许动用公家汽车;凡个人生活,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来办;生活要艰苦朴素;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这十条家规,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廉洁奉公的高风亮节,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令人敬仰。

19.在长征时期,曾经有过一个“半条棉被”的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 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将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20.抗战时期,毛泽东经常到延安的一些高校讲党课。有一次,毛泽东等领导同志走进教室时,大家站起来热烈鼓掌。毛泽东微笑着摆摆手,让学员们坐下。他先介绍了跟随他来的几位领导同志,然后说:

区市民教育工作经验材料 第3篇

关键词:科学区活动 材料投放 活动指引

让儿童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是幼稚园区角活动的根本目的,一般地它是通过活动给儿童营造一个融洽的氛围,并给儿童各种活动材料来开展。它是基于儿童的自身想法,满足其活动需求以及方式,让儿童在活动中参与学习教学模式。小班儿童天性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理及探索意识,所以根据儿童的这个特点就可以在幼稚园小班开设科学区,充分利用儿童的天性,并以此激起儿童的积极性,提升儿童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强儿童的学习能力。

1 活动投放材料的基本准则

动手操作能提升儿童的动手能力,增强其知识面,通过对材料的选取和拼摆过程中,儿童能建立其自身对材料的认知体系,也就增强了儿童的学习能力。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对象是材料,因此在活动中科学地投放活动材料,才能使活动达成目的,对此活动要遵循以下基本准则:

1.1 活动投放材料具有目的。要想进行科学区活动,须要对实际活动材料进行准备。如果将材料笼统的放在一堆,儿童在活动时面对这些材料,必定摸不着头脑,完全不知道怎么运用材料进行活动,对此只有明确活动目的,对投放材料进行分类处理,才能科学的进行区角活动,让儿童更好的融入活动中。以农作物区为例,在区内投放种子让儿童收集,在活动中再配备光盘、放大镜等工具,帮助儿童学习种子的知识(包括有大小、形状等等)。活动目的就是丰富儿童知识,另还可提供辅助材料,比如铲子、花盆等,用来扩展儿童的知识面,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儿童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让儿童更清晰地了解并学习到新的知识。

1.2 活动要分层次的进行材料投放。事先对区角活动进行思考再选择材料并将材料依据由浅及深、从简到难的原则进行投放,这样必定让区角活动进行得更具细节化、层次化,让它能满足不同的儿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操作。只有结合活动的操作过程,进行科学的材料投放,让它满足儿童需求,再通过老师的引导或提示,才能让儿童积极地参与活动中思索问题;只有通过这种层次化的活动,才能让科学区的探索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2 活动中老师的有效指引

儿童参与活动,不应当是老师进行胁迫等方式让儿童不情愿地参与,而是让儿童情愿的参加学习,它具有自主性。面对不同的孩童,老师要针对性的对儿童进行分析,关心呵护他们,引导儿童参与活动,因为相对于科学区的材料以及主题而言,儿童有权自行决定;在科学区活动中出现矛盾的时候,应该要按照儿童的方式来解决;要想儿童很自觉的遵守活动规则,就只能根据儿童的实际需要来制定相关活动标准。灵活的活动方案,能满足儿童想进行活动参与互动的自身意识,也只有这样在满足儿童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相应地活动方案,才能让儿童对科学区活动产生兴趣进行自主学习,才能让儿童把活动中学习到的知识构筑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2.1 制定活动标准。活动标准是儿童参与活动过程中需要去遵守的合法、合理以及科学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但儿童刚刚萌生规则的意识,并不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判断,在实际的活动过程里,往往会在思维和行动方面出现脱节的现象,也就不警觉的破坏活动规则。对此,老师就应当采用合理的方式,辅以提升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并养成正确的行动规范。幼稚园小班的儿童在参加活动的实际过程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好的坏习惯,比如说:随意丢弃活动材料、手持玩具到处跑以及大声喧哗等,也正因为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所以才要制定相应的活动标准。首先和儿童进行沟通,告知他们通过一张属于个人的卡片可以实现他们的自身意愿,即根据个人爱好选择活动区角,当他们进入到科学区的时候,管理员就会收卡,这样他们就不能够随意的更换区角,当然也要对各区角进行相对性地儿童人数控制,不能出现太大偏差。然后老师作为科学区角活动的指导者,在各个区角中通过合理的方式选定一个儿童作为组长,让其带领并监督小组成员进行相应的活动操作,因为儿童之间往往能相处的更加融洽,继而也就使得儿童能更好地遵守活动规则,同时老师也应该要引导儿童发现活动当中的问题,然后自己来制定规则。在经过儿童亲身感受之后制定出的规则,其他的儿童也会认真的遵守,这样游戏的进行才能够保证有序。通过这样的方法,制定不同活动规则进行不同的活动,不仅丰富了科学区活动的内容,还能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知识。

2.2 老师科学合理的引导。老师要对儿童活动的需要和兴趣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有的放矢的去指导儿童进行游戏,这样才能深层次的对科学区的活动进行开展并实施。整个活动中,老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惟有老师对儿童留心观察,才能对儿童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让儿童自愿地参与活动中来。当儿童在面对材料不感兴趣以及面对新材料不知怎么下手的时候,老师把握好时机介入到儿童游戏中对其进行指导,让儿童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前这指导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自身指导程度,不要过于苛刻要适度地进行指导,不然结果将会适得其反,磨灭了儿童参与活动的想法。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儿童小班科学区活动时,教师在投放材料和指引时应该要根据儿童的实际需求和兴趣来进行,这样才能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潜能。

参考文献:

[1]邓双.示范性儿童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与教师指导的有效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陈维娟.快乐科学区材料的投放与指导[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03:147.

XX区人才工作经验材料 第4篇

优化工作机制 以人才工作大提升助推区域转型升级

近年来,XX区紧密围绕区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工作的新要求,坚持人才为本、企业优先、需求导向、主动服务的理念,以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为基础,以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主线,以推动人才工作创新为突破口,不断夯实基础、规范建设、突破创新,使人才工作基础更加稳固,对人才的承载力、吸引力明显增强。截止2011年底,全区人才总量达到7.5万人,每万人口拥有人才数2500人。本科以上学历3.2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近3.56万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才900余名,年均增长在12%以上。引进海外留学人员100余名,外国专家30余名,进入省、市级以上人才培养工程40余人,高层次人才总量比十一五初期翻了一番多,人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升。

一、政策、资金并进,激发人才引进开发活力

政策取向决定发展方向。我们先后制订了一系列招才引智的激励政策,并优先保障政府引导资金投入,同时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及时跟进,对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完善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区委、区政府充分认识到人才工作重要性,及时调整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将成员单位充实至20个,出台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人才工作机制建设的意见》,制定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和工作规则,建立健全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例会、人才专项重点工作联席会议、重大人才项目专题会议等制度,协调推进重点项目和重大活动。研究制定了《XX区人才工作“十二五”规划》,建立了“人才+团队+项目+技术”引

才、“培训+导航+见习+评优”育才、“领导+部门+街道+平台”帮才等创新工作机制,形成了“一键导航、四级联动、八方合作”的工作格局。区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人才工作汇报,专题研究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同时采取检查、督查等方式,加强目标和过程管理,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统筹规划,强化政策引领。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关于加快创业创新人才开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文件,连续三年发布了《紧缺人才引进目录》,从人才引进、人才培育、载体建设、配套服务等四个方面明确了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扶持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强人才引进和技术创新。同时,不断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将主管部门及街道引进、培养、激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储备创新项目作为主要考核内容,把优化环境、政策配套、促进技术转化等作为衡量人才工作的重要指标,采取单项工作结算、定期走访抽检、年终总结考评等督查机制,促进人才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三是加大投入,提供资金保障。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的理念,持续加大人才经费投入力度。今年起,人才经费从往年的1000万追加至3000万,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项目,经评审给予最高100万元的经费资助,海内外高端创业创新团队获宁波市“3315计划”团队经费资助的,可给予100万——500万的创业创新资助,项目市场化前景较好的,3年内可申请最高20万的融资贴息;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或团队核心成员可在3年内免租人才公寓或相应补助,优先享受子女就学、医疗、社保、配偶就业等一系列服务。同时,增设招才引智奖,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科技合作项 2

目获市级资助的,给予企业5——10万元资助;全职引进海外博士的,给予8万元人才补贴;对人才服务机构引进创新创业人才的,给予最高30万元的引才奖励。

二、创业、创新并举,加大企业人才开发力度

作为培植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服务特色产业经济的重要突破口,我们大力培养、引进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探索建立了“产业集聚、园区创业、企业培优、平台助推”四种人才引进培育模式,初步建成了一支高素质复合型创业创新人才队伍。

大力实施“产业引才”。根据XX建设宁波中心商贸商务区的功能定位,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开发总部经济、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紧缺急需人才。今年举办了首届总部经济高层次人才洽谈会,组织银亿集团、维科集团、中化宁波、太平鸟集团、宁兴控股等58家大型总部企业参加洽谈,共推出年薪15万元以上高端岗位334个,吸引来自海内外高层次人才615名,其中博士9人、硕士60人,达成初步意向202人。连续3年举办XX区楼宇经济紧缺人才招聘会。组织全区重点楼宇商圈内475 家骨干企业参会,推出专业岗位2312余个,接待求职人员约9112人,达成初步意向1950人,依靠产业引智效果明显。

扎实推进 “园区聚才”。一是拓展留学人员创业园。园区位于宁波市工程学院,是宁波市首个能依托高校资源、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留创园。自建成以来,举行项目评审会4次,征集到各类项目25个,引进电子商务、医疗器械研发及现代服务业等多种新兴产业企业7家,其中国际领先项目3个,引进中高级以上人才40余名。其中新绿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曦为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国家“长江学者”获得者,XX区首名获 3

得省“千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创建大学生创业园。投资50余万元,引导大学生利用发展机遇自主创业,推动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企业入园后,可给予3——8万的创业资金补助。创建以来,共举行评审会2次,引进大创企业9家,引进技术创新人才18名。三是借力电子商务产业园。去年年底,合市、区、街道三级政府之力建成“宁波电子商务园区”后,即立即进驻人才工作站,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形成以项目集人才、以人才促经济的“招商”与“引智”联动的创新人才引进模式。目前已有宁波中兴智慧城市研究院、中科院云计算团队、宁波离丰电子商务等24家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至今引进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多名,推荐申报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人、市“3315”创新团队1个。

积极推动“培训育才”。整合优质的培训资源,利用高科技的卫星远程传播技术,建立卫星远程培训学院,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组织重点企业负责人参加企业上市专题培训班、“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高级研修班”,赴杭州知名企业进行学习交流考察,举办“民营中小企业负责人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班”、“现代服务业人才创新能力提升公益研修班”等,为企业中高级人才提供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科技创新政策解读和企业经营管理与创新战略等培训。累计组织企业人才培训3万余人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公共培训36期,选送优秀中青年人才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40余人。

努力推广“平台助才”。面对人才与企业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对接渠道不畅通等问题,积极建设完成了我市首个政府公益性智慧人才网络服务平台。该平台搭载了强劲的搜索引擎和动态人才信息数据库,与数十家人才服务机构和中高等院校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允许社会人才、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人才服务机构和中、高等 4

院校注册、发布求助信息、提供和寻求人才服务,并在信息平台上实现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运行。目前平台注册企业达357家,高校19家,加盟机构10余家,推出岗位464个,各类人才26000余人。

三、基点、品牌并建,提升人才公共服务效益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人才服务新模式,大力推进人才开发社会化进程,不断深化人才服务品牌建设,努力营造重企爱才的良好氛围。

窗口服务规范化。以“夯基础、树形象,创一流、促发展”为目标,积极推进人才市场窗口服务标准化建设,先后推出并严格实施“无午休”、“团体预约”和“首问责任制”等服务制度。3年来,累计接收毕业生14208人;办理毕业生就业协议鉴证11725起,人事代理4590起;接受窗口和电话咨询3万余次;发放毕业生社保补贴390万元,有效办结率达100%。连续两年被评为浙江省人才交流系统、人才交流工作先进单位;被浙江省委组织部评为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目标管理一级单位;获区级“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服务窗口)”先进单位、“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等称号。

毕业生就业服务广泛化。充分利用毕业生就业与发展促进中心服务功能,组织2764家次企业参加宁波市大中专毕业生洽谈会、在甬高校校园招聘会等67次,推出专业岗位12268多个,需求人数51349人,接待应聘人员131447人次,会后达成意向29830人次。开办27场网上人才集市,推出专业岗位7900余个,需求人数28042人,最后达成意向9595次。进一步扩大毕业生实践基地数量规模,新增市级实践基地2家、区级6家,总数达到16家,其中国家级1家,市级5家,累计为823名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587个。通 5

过就业服务,已登记的未就业毕业生在登记后一年100%就业,本地生源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在99%,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100%。

惠阳区网上信访工作经验材料 第5篇

——惠阳区网上信访工作经验材料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公民维权和参政意识的不断增强,群众在网上发表意见和提出诉求的情况越来越多。惠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拓宽党委、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渠道,收集民意、倾听民声、了解民情、解决民困,推动惠民之州建设,惠阳区人民政府信息网推出惠阳区网络问政平台,包括“惠民在线”、书记批示、网民问政、热点难点跟踪等栏目。目前,网上信访已日益成为一种为群众乐于接受和认可的、方便快捷的信访途径。自从2005年1月份,惠阳区人民政府信息网设置了群众网上投诉与咨询(现已改名为“网民问政”)栏目以来,一直由区信访局负责办理群众反映的信访事项。据统计,2005年1月份至2011年2月份,群众网上信访事项达19433件,办结18441件,办结率为94.2%。仅2010年,群众网上信访事项就有4292件,与2005年群众网上信访事项995件相比,网上信访量增加了4.3倍。网上信访逐渐成为我区群众信访的主要渠道之一,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主要做法

(一)领导参与,注重与网民的交流和沟通。惠阳区委、区 1

政府非常重视网络的应用和发展,区委书记经常对《网络问政信息摘报》上群众反映的问题作出批示,有关的批示件均在“书记批示”栏目中进行公示,欢迎网民共同监督和提出意见;定期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在“惠民在线”栏目中,与网民进行视频实时的在线交流,让更多的网民能上网与区党政领导和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直接面对面地接触,通过网络与网民交流和沟通,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有效地拓宽了群众参政议政、反映诉求的渠道,树立了党委、政府良好的形象。

(二)规范流程,使网上信访工作制度化。为使网上信访工作行为规范、运转协调,根据《信访条例》的规定,结合网上信访的特点,惠阳区委、区政府制定了《惠阳区网上投诉处理工作暂行办法》,对群众在惠阳区人民政府信息网上的咨询、投诉和意见、建议的办理工作进行明确规定。信访人在惠阳区人民政府信息网点击网络问政平台的“网民问政”栏目,即可向区委、区政府提出信访事项,区信访局对信息进行梳理、分类、审核,并按“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信访工作原则,将网民网上咨询、投诉事项通过区办公息动化系统,在网上直接转交到有关职能部门办理。信访事项的办理过程向信访人公开,信访人可以根据信访受理号,直接在网上查询办理进度和结果,充分发挥了网上信访的便利快捷。

(三)强化督办,促进信访事项有效解决。为了加强对网上信访工作的监督,进一步促进信访事项有效解决,惠阳区从三个

方面来加强督查督办力度。一是让专职部门督。由区委督查办、区政府督查办、区政府纠风办负责网上咨询、投诉事项办理工作的跟踪督办工作,规定各职能部门在受理群众咨询、投诉后,简单的咨询投诉事项须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回复;一般的投诉事项原则上限时在10个工作日内办结回复;如情况复杂、需延时办结的须将问题的调处情况以书面形式报送区信访局、区委督查办、区政府督查办、区政府纠风办以及告知网民。对超过规定时限未办理的单位,由区政府纠风办进行通报批评,必要时,要求单位一把手到区纪委监察局说明情况,不能说明原因的按有关规定对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从而确保有关部门能及时解决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让舆论媒体督。在网络问政平台上设置“热点难点跟踪”栏目,由《新惠阳》的记者对网民反映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跟踪报道,让网民们了解事态进展情况,使信访事项在社会舆论的支持和监督下,依法按政策得到解决。三是让网民共同督。在各职能部门对网民提出的信访事项作出答复后,所有网民都可以对该职能部门的处理结果进行评议,可以选择“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等四个选项之一,这样可以综合地反映出各职能部门在处理网民反映的信访事项时,是否工作到位,是否理顺民心,是否让群众满意。

二、当前网上信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些职能部门对网上信访工作还不够重视,特别是对一些网上信访的问题涉及职能交叉、多管部门的,部门之间仍存

在相互推诿的现象。

(二)有些网上信访的问题处理难度大,一时难以解决,如群众反映的市政建设、交通等问题,由于先天不足,硬件设施跟不上,区政府在短期内无法解决好。而市民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有些网民对职能部门的回复感到不满意,认为政府在推诿、推卸责任,给政府的形象带来负面的影响。

(三)在大多数情况下,网上信访的网民都没有提供真实姓名、联系方式,以致于办理单位联系不到投诉人,经常无法把信访人的诉求和真实意图弄清,甚至有极个别的网民故意侮辱或诽谤他人、散布虚假信息,以达到其个人不法目的。这给具体处理的工作人员增加了工作难度。

(四)由于基层信访部门编制少,工作人员经常身兼数职,随着网上信访量的不断增多,当前配备的工作人员和设备已不能满足网上信访工作的需要。

三、完善网上信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切实加强网上信访工作。网上信访是新形势下党委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的一个有效平台,是及时受理群众诉求,快速化解矛盾纠纷的新模式,是符合当前信访工作的发展趋势的。因此,我们各级各部门应当进一步转变观念,把它作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紧抓好。

(二)进一步规范程序,使网上信访工作上新台阶。一方面要加强保护信访人的措施,鼓励网上信访人实名反映问题,使网

上信访真正成为群众畅所欲言、表达诉求的渠道;另一方面要明确网上信访的受理范围,对不符合受理范围的,要明确告知信访人,避免浪费政府部门人力物力;对故意散布虚假信息或恶意诽谤他人的内容要审慎地加以剔除,如造成不良后果的应采取法律手段追究其责任。

(三)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网上信访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应按照网上信访量配备固定处理网上信访业务的工作人员,同时加大计算机硬件的投入,提高网上信息处理的运行速度,从而提高网上信访业务的处理效率。

区人民法院党建工作经验材料 第6篇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长效机制,将这项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一条主线,贯穿于队伍建设的全

过程。教育广大法官全面准确把握依法治国、司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理念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根本上解决好“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始终保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法官职业道德教育,完善职业道德规范,树立严格、公正、文明、清廉的司法形象。

二、强化领导班子建设

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与公务员法、法官法的有关规定,切实把政治立场坚定、熟悉法律业务、年富力强、符合法官条件的人及时选拔到人民法院的领导岗位上。区委提名任命人民法院副院长,由区委组织部、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同考察后,征求区委政法委的意见;或由区委组织部会同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和区委政法委共同提出意见,再按有关程序报批。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建设,设置专职委员2名,按照同级党政部门副职规格和条件,从具备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符合任职条件的法官中产生。区委政法委协助区委组织部考察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领导班子,做好对领导班子的民主测评,开好民主生活会,抓好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

三、优化干部队伍建设

严把法官的职业准入关,实行优秀毕业生选调和法官公开招考制度,严格按照公务员法和法官法的规定招录、任用初任法官;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加强法官的政治业务培训,努力造就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完善法官及其辅助人员分类管理的模式,建立法官单独的职务序列,实现司法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政通报、谈话诫勉、述职述廉等制度,健全完善不愿为、不敢为、不能为、不必为的“四不为”廉政机制,引导法官算好政治、经济、家庭帐,努力实现班子、队伍、案件不出问题。抓好监督管理,严肃查处利用审判权、检察权贪赃枉法的人和事。对因公殉职的法官实行抚恤制度;认真落实“从优待警”政策,实行符合法官特点的工资待遇及福利待遇,落实审判津贴。

四、夯实基层基础建设

把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基层,各级各部门明确任务目标,积极关心和帮助解决区人民法院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为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提供有力支持和坚强保障。合理设置人民法庭派驻检察室,健全完善管理机制,选好配强人民法庭庭长,由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协调能力强、具有一定审判工作经验的正科级或副科级干部担任。积极推进法院机关与人民法庭之间的轮岗交流,提拔法院班子成员和中层领导干部,至少要有两年以上人民法庭工作经历。坚持和完善选调生制度,改进选调方式,提高选拔质量,新录用的人员一般要安排到人民法庭锻炼。

五、创新政法文化建设

区人民调解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第7篇

江都区司法局

近年来,江都区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人民调解法》、《江苏省人民调解条例》,围绕柳厅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厅四个全覆盖工作部署,推动全区人民调解工作创新发展,在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区各级调解组织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29000余次,接待群众来访17000多人次,防止非正常死亡300余起,防止群体性上访750余起,接待受理矛盾纠纷20537起,调解成功率99.87%。

一、强化组织领导,打造实战化调处中心

1、配强“大调解”工作领导。我区高度重视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成立了有22个成员单位 的“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化解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统筹推进全区矛盾纠纷调处管控工作。

2、配实调处中心工作班子。2008年5月,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归口司法局,与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合署办公,主任由司法局局长担任,配备一名专职副主任具体负责中心日常工作,并率先在扬州市对区级调处中心专职副主任予以高配,明确副局级职级。同时,明确调处中心机构性质、职权,将调处中心建设成独立对外的、代表党委、政府处理各类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实战机构。

3、配齐调处中心工作人员。2010年11月,明确调处中心为司法局下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3名,并全部招录到位,抽调公安、法院各1名同志到调处中心集中办公。目前,区调解中心有专职调解员9名。

二、强化网络建设,打造多元化调解组织

1、指导建立基层调解组织。建立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开展工作,并直接调处重大矛盾纠纷,建成13个镇镇级人民调解委员会、313个村(社区)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同时推进省规范化调委会创建活动,区、镇调委会创成率100%,村、社区调委会创成率98%。充分发挥区、镇、村三级调解组织主力军作用,成功处置了一大批社会矛盾纠纷。几年来,三级调解组织共预防民间纠纷引起的自杀事件32起,涉及37人;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53起,涉及328人;劝阻群体性上访484起,涉及17528人;防止群体性械斗13起,涉及335人。

2、推动建立专业性调解组织。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对接,在矛盾纠纷多发、易发的领域,推动建立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共同化解矛盾纠纷。目前,已建成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医患纠纷、征地拆迁纠纷、劳动争议、浙江商会、土地流转等21个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在全市名列前茅。在全市率先入户列编建成医患纠纷调处服务中心,今年又着力打造医调委12345工程,树立打造规范化实体化运作典范,推动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规范化建设,更好的发挥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2年来,各类专业性调解组织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443件。

3、协调建立企业调解组织。联合区综治办、经信委、总工会等部门协调推动企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全区100人以上企业调委会建立率100%,并要求100人以下小微企业配备人民调解联络员。企业调委会的建立,确保了小矛盾不出企,大矛盾事态能够及时稳控,信息及时上报,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4、着力建立个人调解室。推动贤人志士走近百姓听取社情民意,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公平公正公道的调解口碑,化解风险,破解矛盾,这是我区矛盾纠纷化解的有力举措。推动个人调解室建立,作为村级调解工作的有益补充、重要力量。全区所有村、社区均建立了个人调解工作室,并涌现出小纪镇“莫世豪 ”、仙女镇“兴旺”等一大批知名的调解室,在全市率先建立了调处中心驻法院诉讼中心工作室,为全区和谐稳定发挥积极作用。今年,我局利用张燕律师是省妇联优秀调解员、是扬州电视台“今日生活”和“会生活”栏目金牌调解员,获得全国、省、市各类荣誉,在群众中有很大的威望优势,试点建立“张燕调解 工作室”,参与涉法涉诉信访矛盾化解工作,探索第三方力量参与涉法涉诉信访矛盾化解的工作机制。

三、强化预警研判,打造矛盾防激化体系

1、科学划分网格,构建预警体系。推动网格化延伸工作,打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最后一公里,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全区13个镇313个村(社区)建立2253个网格单位,配齐2253个网格长,聘用2283个网络信息联络员。区调处中心建立网格单元基本情况信息库,所有网格单元的 信息员、调解员、责任人的姓名、联系电话均登记在册。三级网格单元体系,对接到的矛盾纠纷,及时受理登记、处理答复,将一般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基层。

2、全面开展排查,确保不留死角。以矛盾纠纷网格化管理体系为基础,组织开展全方位、拉网式的排查摸底,村(社区)至少每周排查一次,镇每半月排查一次,区每月排查一次,坚持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日常排查和重点敏感时期专项排查相结合,突出矛盾纠纷多发地区、治安情况复杂地区和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期间的维稳防控工作,坚持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预防,确保不留死角。持续推动“三无村”创建活动,严防群体事件、个人极端事件、民转刑重大恶性案件发生,06年创建成“三无村”100多个。

3、加强分析研判,提供决策依据。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大数据优势,定期开展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区调处中心坚持每月编制《社会矛盾纠纷分析月报》、每季度编制《社会矛盾分析季度报告》,将各时段矛盾纠纷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预测矛盾纠纷特点规律、发展趋势,做到有数字、有案例、有分析、有比较。对重大矛盾纠纷苗头实行“一事一分析、一日一研判”,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四、强化基础设施,打造规范化调委会

1、重视队伍建设。围绕“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要求,按照5:2:1的比例,配备了区、镇、村三级调解组织专职调解员676名,兼职调解员592名。邀请“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乡贤”等名人贤士参与矛盾调处工作,参与社会面矛盾纠纷化解。邀请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人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共同参与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化解。同时,加大对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建立区级培训基地,每年组织区、镇、村调委会人民调解员培训,确保了专职调解员每年参加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兼职调解员每年参加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

2、提供平台保障。2014年,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搬迁到新址,总面积达到200平方,设有接待窗口,有接待科、调解科、督查科、心理咨询室和调解室等,各项调解制度上墙,每个调解室都装有监控,并实现联网。各镇、村调解委员会也按规范化要求,有固定的业务用房,配备电脑、打印机、执法仪等必要的办公用品,为调解工作提供了硬件保障

3、建立激励机制。按照《扬州市江都区人民调解个案补贴办法》的要求,区司法局每年对调解成功并录入省厅专网的调解卷宗实施以奖代补,每年发放案件补助10余万元,有效地调动了基层调解员工作的积极性。近年来,还开展“双十佳”评选活动,在全区范围内,评选出“十佳基层调解能手”和“十大优秀人民调解案例”。

五、强化联调联动,努力提升调解成效

1、横向联动,加强人民调解与重点部门的对接。做强“公调对接”,全区24个公安派出所都建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室,301个警务室与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整合衔接,区交巡警大队设立交通事故调解工作室;做优“诉调对接”,在人民法院和4个基层人民法庭都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做到调解优先;做实“访调对接”,发挥人民调解与信访工作职能在处理社会矛盾纠纷中的互补作用,参与上访接待,协调热点、难点问题,共同化解矛盾。

2、纵向互动,加强区、镇、村三级联动。依托大调解工作22个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建立联络员队伍,开展轮值联动工作,形成大调解工作的特有模式,提升部门间联调工作绩效。依托区、镇、村、组、信息员五级调处网络,上下联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分流调处、督查督办。进一步落实调处工作责任制,试点推行主办调解员工作制。坚持从抓早、抓小、抓快着手,及时把握纠纷苗头,消灭隐患,解决问题,防止形成矛盾纠纷。区、镇、村调委会和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之间实行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对复杂疑难纠纷实行联调联动,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区市民教育工作经验材料 第8篇

一、做好普法治理工作,提高人民群众法律素质

搞好法制宣传教育,是农村法治化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只有深化法制宣传,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坚持把法律交给人民,掌握在人民手中,国家的各项法律、政策才能变成生动的法治实践。薛城区积极转变法制宣传理念,突出重点、突出实效、创新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法制教育资源,完善普法网络,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普法,形成全民学法用法的大好局面。

(一)、以人为本,贴近实际,切实增强普法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普法内容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人文和民本精神,坚持需要才是根本的原则,做到紧贴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公众对法律的兴趣,对法律知识、法律文化、法律思维的探索愿望,赢得广大民众的主动参与,使普法有机融入公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为了普法而普法。如针对村(居)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要求,深入开展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围绕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宣传普及了《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产品质量法》、《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

(二)、创新形式、搭建载体,普法形式呈现多样化

不断坚持法制宣传形式的探索创新,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路子。一是抓活动、造声势,扩大法制宣传的影响。利用不同主题的各种法制纪念日、“宣传周”、“宣传月”,实行全区上下联动,紧密配合,开展了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法制宣传活动。同时,购买了各类法律书籍2万多册,组织公证、律师、法律援助等人员送法下乡、进社区、进企业和进学校39次,使每年全区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高潮迭起。二是抓载体、搭平台,夯实法制宣传的基础。为了加强指导、交流经验、推广典型,我们先后搭建起三个工作平台。即:开通了“薛城普法网”;建立了普法联络员队伍;创办了《普法简报》。三是抓联动、求协同,形成法制宣传的合力。区司法局、普法办先后与计生局、国土资源局、老龄委等10多个专业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土地管理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系列活动。四是抓媒体、建阵地,营造法制宣传的环境。我们充分运用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传媒传播迅速、覆盖面广、贴近群众的优势,与媒体联合定期不定期开展各种法制专题宣传教育活动,较好地发挥了现代传媒在普法中形象化、立体化覆盖的作用。

(三)、因人施教、分类指导,促进重点对象法律素质的提高

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为载体,以机关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和社区基层干部等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和守法为抓手,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因人施教、分类指导,促进了重点对象法律素质的提高。特别在农村和社区基层干部的学法、用法上,按照学用结合原则,依托区委党校建立了教育培训基地,对村(居)新任“两委”成员和社区基层干部开展了法律知识教育培训。11月,根据省、市普法办的统一部署,我们分别对村(居)、镇(街)、企业干部及全区副科级以上干部和执法人员进行了普法考试,这也是我区首次将村(居)“两委”干部和镇(街)一般干部及执法人员纳入参考范围。全区应考人员2600人,实际参考人数为2560人,参考率达98%。对于推进全区各级干部学法用法和依法行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同时,在青少年的学法上,积极向农村倾斜,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对全区各类中小学校普法骨干进行了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小手牵大手”让“学生带法回家”活动、以及创建农村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编印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逐步构筑以主课堂为主,课外为辅,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体系,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四)、精心组织,以点带面,抓好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

根据国家民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要求,制定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单位)创建工作方案,围绕创建目标,着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工作,精心组织,加强指导,确立了创建思路和基调,帮助建立创建组织网络,营造创建工作氛围。在树立陶庄镇许村典型基础上,又确定张范镇大甘霖村、陶庄镇尚马村等10个村为民主法治典型示范村。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动了全区依法治理工作的开展。同时,深化“两个一”工程向纵深发展,截止目前,全区202个行政村共培养法律大专生219人,法律明白人7.7万人,农民依法自律、依法维权、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二、发挥法律服务职能,拓宽法律服务领域,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是司法行政系统面向社会、面向群众的服务“窗口”。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职能优势,积极引导各类法律服务组织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服务农村经济和科技发展。积极组织和引导律师、公证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围绕着当前农村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中出现的大量法律服务需求,特别是建立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招商引资,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等重点领域的需求,提供全过程、多层次和有针对性的法律服务。

二是服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法律顾问、法律咨询、代理诉讼、公证等形式,为普及科学知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思想建设活动做好了法律服务,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好了法律服务。

三是服务农村弱势群体。在每个镇街都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发展法律援助志愿者20余名,区法律援助中心优先受理农民工维权案件,为农民维权提供了绿色通道。在的时候,共指派、办理和确认各类法律援助案件68起,解答咨询300余人次,化解和避免上访4起,减免收费近20万元,有力地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四是服务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开展法律服务活动,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遵法守法的自觉性。积极为镇(街)党委、政府、村民委员会、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当好法律参谋助手的作用,预防和避免纠纷的发生。积极依法公正、公平、合理地及时处理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

三、深化矛盾排查调处工作,为维护城乡和谐稳定、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在农村,因涉及农民切身利益而引发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依法及时化解这些矛盾纠纷,特别是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中显得越来越突出。近年来,我们努力找准人民调解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着力点,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为维护城乡和谐稳定、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夯实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基础

一是加强调解机构的网络化建设。区里成立了以政法委书记为组长、区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公、检、法、司、信访等负责人为成员的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委员会,各镇(街)、村(居)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建立健全了区、镇街、村居三级工作网络。

二是加强调解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实行镇街矛盾调解中心与镇街调委会合署办公。镇街调委会均达到组织机构正常化、干部队伍专业化、业务工作规范化、服务管理制度化和基础设施标准化的“五化”要求。建立健全了受理、排查、报送、移交、调处、督办、回访等一系列工作制度,规范了矛盾调解工作流程,使人民调解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区镇两级财政把排查调处工作经费按人均0.30元标准(区财政0.1元、镇0.2元)纳入财政预算,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加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落实了镇街司法所对村级调解主任的“三权”管理(人事任免建议权、考核奖惩权、工资发放权)。实行了首席调解员和调解员资格考试考核、持证上岗制度。立足于调解员的应知应会和调解技能的提高,每年都举办全区村级调委会主任集中培训班。通过纳入村级“法律大专生”培训计划、观摩法庭调解、交流经验、以会代训等形式,多渠道地对调解员进行培训。各镇街也按照分层培训的要求对调解骨干进行培训,提高了基层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

(二)、立足长效,规范运作,健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是健全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实行“三级”调解网络报告制度和纠纷调解信息反馈制度,规定必须在两小时内向上级部门报告相关信息。实行了纠纷调解接待日制度,镇(街)矛盾调解中心每天都有专人值班接待,并与“12348”专线值班接轨。在各行政村和各厂企聘任信息联络员356名,做到有纠纷早知道,有矛盾早预防。

二是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实行日常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形成了“村周查、镇半月查、区月查”的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努力做到对各种社会矛盾纠纷“抓早、抓小”,防止激化,使排查调处工作真正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建立了工作台账,对重大纠纷及时进行汇报。在每年的元旦、春节等重要时段,都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集中排查,力争做到小纠纷不出组,大纠纷不出村,疑难纠纷不出镇。

三是健全纠纷调处责任机制。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严格的矛盾纠纷管辖责任制。进一步规范了区、镇街、村居调解中心和调委会的工作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实行矛盾纠纷分级调处和矛盾纠纷首问负责制,进一步增强了各级调解员的责任意识和效能意识。

(三)、强化措施,创新形式,建立大调解工作格局

一是现场调解。调解员在工作中力争第一时间赶到纠纷事发现场,讲解法律知识,控制双方情绪,以免酿成大的事端,按照调解权限予以处置分流

二是分流调处。对难以处理的矛盾纠纷,按照调处时限和要求,及时进行分流处理,尽最大努力将矛盾化解。村(居)调委会负责涉及村(居)民人身权利、婚姻家庭、财产权益、生产经营等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镇(街)调解中心主要调处辖区内有较大影响的矛盾纠纷、所属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村(居)调委会调解未果的矛盾纠纷以及跨村居、镇(街)领导和上级指定调处的矛盾纠纷。对在全区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矛盾纠纷,区属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镇(街)调委会调解未果的矛盾纠纷,跨镇(街)的矛盾纠纷,驻薛单位与本地有关部门之间产生的矛盾纠纷,区领导和上级指定调处的矛盾纠纷,则由薛城区调解中心调处。

上一篇:岗位廉洁自查报告下一篇:企业礼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