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在临床护理的运用

2024-06-11

中医在临床护理的运用(精选8篇)

中医在临床护理的运用 第1篇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运用

【关键词】急诊 护理 中西医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由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为指导、全面贯彻护理程序的一种工作模式,它与中医学奉行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是相吻合的。急诊科作为医院中危、急、重症最集中、抢救任务最繁重的重要服务窗口,在急诊临床护理工作中,把中西医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于护理过程中,可以使观察病情的内容更丰富、全面,护理措施更具体与完善,病人能得到系统的、全面的整体护理。现将实施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1.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内涵 护理是一门独立学科,中、西医护理在本质、内涵上是一致的。中医护理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局部与整体的协调,重视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并通过辨证施护、三因制宜的方式,针对患者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和发病的不同季节以及所处的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这种强调个性化护理以及强调整体调整的思想,符合人类健康需求。西医护理在新的医学模式的影响下更强调有针对性地对临床出现的症状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它是通过对护理对象和相关事物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估计、诊断、确认结果、计划、实施、评估,是一个动态的、有步骤的护理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评价,周而复始,不断修正措施,提高护理效果。如果能够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中医理论融入护理程序当中,那便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动态的、及时的护理。

2.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具体措施

2.1中西医结合观察病情在西医护理中,通过观察瞳孔的变化来判断颅脑的损伤及转归,通过观察呼吸的性质来判 断呼吸系统的疾病,通过观察皮肤巩膜黄染及大便颜色来断定胆道梗阻的程度;而在中医护理上,是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四诊手段进行综合评估,因人、因时、因症而异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如高热的患者,西医常规是物理降温,而中医则要分清寒、热、虚、实、表、里,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降温,以免闭门留寇、湿邪内留或汗出过多而虚脱。在观察病情时,除运用西医理论外,按中医理论要求,结合脉象、舌象的变化进行观察,既辨病又辨证,不仅克服了各自的不足,而且丰富了病史资料及病情观察的内容,给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准确的临床信息,有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轻重、疾病的预后作出正确判断,也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2.2应用中西医结合理论指导心理护理急诊科的护理对象多数以急、重、危、险症候为主,常伴有烦躁、易怒、沮丧,严重者还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尤其重要。西医护理心理学观点与中医“七情”致病的学说,对患者精神状态的观察、分析及护理措施均有其特色和针对性。中医认为,任何一种情志过激,均能导致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而致病。因此,在护理上要使患者心身尽可能处于康复的最佳状态,就必须做到根据不同的心理需要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与情志调节。如对危重患者或患不治之症者,不可如实告之病情,以免引起患者的惊恐和失望。对慢性病患者,让其知道“七情”致病的道理,如“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恐伤肾、悲伤肺”等。所以,肝病患者应戒怒,心脏病患者应防止过分的兴奋激动,肺病患者应保持乐观情绪等。总之,人的心理变化与脏腑的阴阳、气血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因素,能“致病”也能“治病”,直接影响疾病的变化。

2.3中西结合护理技术操作中医护理技术丰富了整体护理的手段和方法,如耳穴埋籽对术后排气的缓解、捏脊对小儿消化不良的作用、刮痧对高热患者的降温等。西医护理更是以现代护理技术为发展方向,如重症监护技术、新型材料的应用、器官移植护理技术等都是中医护理无法介入的。中医护理操作与西医护理操作结合运用于治疗工作,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作用,提高治疗和抢救的效果。如西医有些药物常用以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若结合中医经络学说采用穴位注射、针刺疗法,能使小剂量的药物或不用药物,即能产生显著效果。如发热患者,可曲池穴注射柴胡注射液;腹痛患者,针刺足三里穴;呕吐患者,针刺内关穴;牙痛患者,针刺颊车、合谷。在抢救过程中,在实施西医抢救措施的同时,配合针刺人中、十宣、涌泉等穴位,也会取得较好效果。

3总结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是护理学科的两个分支,有着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殊途同归。中西医结合护理是临床实际护理工作的需要,也是现代护理和中医护理飞速发展的需要,围绕“以患者为中心”创建现代化护理,如能借助传统的中医优势,将中医基础理论与护理学知识相结合、护理程序与辨证施护相结合、护理技术操作与中医传统治疗方法相结合,将会产生更加完善的护理效果。

中医在临床护理的运用 第2篇

摘 要:观察中医辨证施护对新生儿黄疸治疗及预防胆红素脑病发生取得的效果;方法:总结我院从2006 年1 月~2009 年10 月收治的全部新生儿黄疸病例27例的临床护理资料,分析配合中医护理对患儿预后的影响;结果:27例新生儿黄疸病例全部康复。结论:中医护理有利于新生儿黄疸的恢复,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中医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症状。在新生儿时期最常见,发病率高达34. 94%[1]。新生儿黄疸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多不用治疗,而病理性则可能引起后果严重的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导致患儿出现死亡或神经系统后遗症。我院对该病采取中医治疗、预防、护理,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 年1 月~2009 年10 月我院出生的全部新生儿黄疸病例,,共27例。其中生理性黄疸16 例,病理性黄疸11 例。根据临床表现,轻度黄疸15 例,中度9 例,重度3 例。患儿住院天数最短5天,最长10天。27例患儿中,足月儿19 例,早产儿8 例;女婴12 例,男婴15例。

1.2护理方法

1. 2. 1 一般护理 每天在护理时至少要测4 次体温,观察是否有发热,若发热说明有并发症产生,应及时处理;嘱产妇及时给新生儿供给奶水,注意患儿吮乳情况,若患儿吮乳有力,进食量亦可,并多喂水保证热量供应。在护理时应注意脐部清洁,并每日勤换柔软的尿布。

1.2.2重点护理 皮肤是重点观察项目,应注意观察其皮肤面目黄染的发生时间、颜色深浅,消退及加深时间等。若黄染的发生时间过早、过晚或时间过长,其颜色较深,或该退不退,均说明其黄疸为病理性黄疸,病情较重,应及早治疗。观察小便时,应注意小便的颜色深浅。

1.2.3 辨证施护 护理人员掌握好药物的性能与禁忌,根据不同分型辨证施治施护,如湿热熏蒸型选用茵陈蒿汤加味;感受邪毒型选用犀角散加减;寒湿阻滞型选用茵陈理中汤加味,瘀血内阻型常选用血腑逐瘀汤加减。

2. 结果

2. 1 护理结果 全部病例均痊愈,无一例发生胆红素脑病。随访患儿均生长发育正常,无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2.2 护理疗效判定

中医在临床护理的运用 第3篇

1 小儿的基本生理特点

1.1 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小儿出生之后, 五脏六腑均较娇嫩脆弱, 气血未充, 经脉未盛, 筋骨未坚, 内脏精气不足, 卫外机能未固, 阴阳两气均属不足。其中, 以“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最为显著, 是外感六淫、脾胃薄弱、肾气渐充等病理表现的生理基础。古代医家根据小儿这些机体特殊表现, 提出“稚阴稚阳”的观点, 认为小儿机体是“稚阳未充, 稚阴未长”, 其中“阴”是指体内精、血、津液等物质, 而“阳”是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故“稚阴稚阳”是指小儿在物质和生理功能方面, 都表现为幼稚和不完善, 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

1.2 生机蓬勃, 发育迅速

小儿机体如萌土之芽, 在正确的哺育下, 得到迅速成长。在此过程中, 从体格、智慧以及脏腑功能, 均不断趋于完善和成熟, 且年龄越小, 其生长发育的速度越快。古代医家观察到小儿的这种生机蓬勃, 发育迅速的动态特点, 提出小儿为纯阳之体的观点。所谓“纯阳”, 是指阳气旺盛。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儿科著作《颅囟经》中, 首先提出了“孩子三岁以内, 呼为纯阳”的说法, 生机属阳, 阳生则阴长。“纯阳”主要体现小儿机体生长发育迅速的特点, 其对水谷精微的需求格外迫切, 在机体阴长阳生的新陈代谢过程中, 常常表现为阳气的旺盛, 而相对感到阴液的不足。也正是由于这种阳气旺盛的生理特点, 才能使小儿以成人无法比拟的生长速度发育成长。

2 小儿的病理特点

2.1 易于发病

由于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小儿总体表现为对某些疾病的抗病能力差, 且寒暖不能自知, 饮食不能自节, 导致外易感受六淫之邪, 内易由饮食所伤, 肺脾两脏疾病的发病率特别高。若护理不当, 偏于寒热, 邪气由表而入, 侵袭于肺, 则易出现咳嗽、哮喘、肺炎等。小儿发育迅速, 所需水谷较成人迫切, 但又脾虚不运, 则易导致呕吐, 泄泻的症状。

2.2 易于变化

小儿不仅发病容易, 且变化迅速, 易虚易实, 易寒易热。患病之后, 调治护理不当, 容易轻病变重, 重病转危。

2.3 易于康复

由于小儿生机蓬勃, 处于蒸蒸日上, 不断生长的阶段, 脏气清灵, 活力充沛, 患病后得到及时治疗和正确护理, 疾病恢复较为迅速, 早晚变化十分明显。明代《景岳全书·小儿则》中说:小儿“脏气清灵, 随拨随应, 但能确得其本而取之, 则一药可愈”, 是对小儿这一病理特点的概括。

3 基于中医特点的儿科护理方法应用

小儿预防保健、护理和合理喂养是保证小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环节。作为护理人员, 在积极协助医生做好治疗工作外, 还应对小儿各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有全面的认识,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另外还应做好家长的宣传教育工作, 进一步加强对小儿的科学喂养和细致全面的照顾。北齐医家徐之才倡导的“逐月养胎法”, 《小儿卫士总微论方》立初生论、洗浴论、断脐论等, 以及《小儿病源方论》中提出的“养子十法”, 如腹、背、足膝要暖, 头要凉等, 这些都对小儿保育和科学护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3.1 病例资料

患儿男性, 2岁。因“咳嗽3天”于2011年5月20日由门诊以“支气管肺炎”收入本院儿科。住院号552306, 入院症见:咳嗽频作, 喉间痰鸣, 伴有发热, 流涕, 小便调, 大便干。精神差, 舌红, 苔薄黄, 脉浮数。T 37.9℃, P 106次/分, BP 90/60mmHg, R 25次/分。入院诊断:中医诊断:咳嗽 (风热犯肺) ;西医诊断:支气管肺炎。

3.2 患儿护理措施

(1) 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呼吸、咳嗽、神色、汗出、活动情况, 如精神振作, 面色红润, 活泼好动, 则病轻易愈, 若神情呆滞, 面色晦暗, 少动或烦躁, 则病重难愈, 以此观察治疗效果; (2) 室内空气流通, 日光充足, 冷暖适宜, 做好皮肤护理, 保持衣被清洁干燥; (3) 发热或咳嗽剧烈应卧床休息, 禁止户外活动, 痰液粘稠时, 遵医嘱予患儿雾化吸入, 轻拍肺部, 一日2~3次, 以助患儿有效咳痰; (4) 饮食宜软、碎、新鲜, 以谷类为主食, 辅以鱼、肉、蛋、奶、豆及水果和蔬菜, 忌油腻煎炸之品, 可适当予患儿百合、杏仁等, 可清肺化痰, 又可润肠通便, 发热期间注意餐间多饮水, 饭前饭后淡盐水清洁口腔; (5) 观察患儿大便性状和次数, 若酸臭而稀, 多为伤食, 及时调节饮食以免进一步损伤脾胃, 若出现大便秘结, 则中药腹部贴敷, 必要时灌肠; (6) 注意小儿的特殊语言“啼哭”, 辨别虚实变化, 哭声洪亮为实证, 哭声微细为虚证, 哭声清亮和顺为佳, 哭声尖锐或细弱无力为重; (7) 中药多次温服, 观察治疗效果和反应。

3.3 人性化服务

儿科的医疗有着与其他科室明显不同的特性, 主要是医务人员除了面对患儿外, 父母甚至祖父母都是病房中的主要人员, 所以儿科是护患关系最为紧张的科室之一。儿科护理提倡的人性化服务, 人文关怀[2], 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医患间矛盾的产生, 提高了护理质量。本病例具体表现为: (1) 注易使用文明用语, 微笑面对患儿及家属, 主动抚摸、表扬患儿, 表达关心, 体现理解、安慰、支持, 一方面使患儿有安全感, 另一方面也获得家属的信任和支持。 (2) 护理工作方式灵活, 如输液尽量采用留置针, 进行拍背、灌肠、贴敷等操作时, 动作要轻柔, 要有1名家长在旁协助, 一方面缓解患儿情绪, 体现人性化操作, 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3) 对于一些儿科医学知识和常见儿科疾病, 如感冒、发热、腹泻等, 将相关预防措施以卡通或彩色图片的形式张贴于公共场所, 便于家长和患儿学习和了解。 (4) 针对患儿个体情况, 要有选择性的对家长予以指导和教育, 出院前, 护理人员要进一步强化出院宣教指导, 并提供科室或医生、护士的电话, 方便家长咨询。

3.4 效果评价

患儿住院期间, 未发生护患纠纷, 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升, 信任感加强。

4 体会

儿科护理并非千篇一律, 由于小儿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 护理方法也当因人制宜。在1~3岁的幼儿中, 更要特别注意观察病情的虚实变化, 这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密切相关。只有谨记这些特点, 才能更全面细致的照顾患儿, 更好的配合医师的工作。而人文关怀式儿科护理, 更是将护理工作细致入微, 结合患者自身的个性特征制定灵活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措施, 以满足不同儿童患者的需求。倡导人文关怀、实施人文护理, 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体现, 这也符合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体系, 是值得推广和深入实践的。

摘要:祖国医学对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有独特认识, 中医儿科护理工作若灵活运用中医儿科学理论, 尤其是对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归纳认识, 贯彻到临床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个人体会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儿科护理,中医

参考文献

[1]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16-17.

中医在临床护理的运用 第4篇

中医护理是它以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护为特色,在医疗保健、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护理是通过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实践中来实现的,也是检验中医护理理论的途径。本文就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对深化我国护理改革,促进中医护理事业发展有所帮助。

中医护理技术的概述

中医历来高度重视护理:“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理念,突出强调了护理在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中医护理技术是将中医传统疗法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它包括毫针法、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韩丽莎等认为中医有许多方法简便[1]、实用、安全的操作技术都可以纳入中医护理技术的范畴。从操作程序上看,中医护理技术并不比西医护理技术难,但从内涵上看,护士若要熟练掌握15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除了必须掌握操作程序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操作。由此可见,顺利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前提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中医医院的成立,中医护理从中医学中分化,逐步形成独立的学科。中医传统的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广泛。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护理人员已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适应证、使用范围不断扩展、不断挖掘、整理、完善、创新。如采用中药敷脐防治术后膀胱痉挛;用择时选穴按摩的方法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2];用隔姜灸关元穴促进痔手术后尿潴留患者排尿,避免了医源性感染等[3]。这些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在减轻患者的病痛,促进康复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医护理技术与现代护理技术相结合,是临床实际护理工作的需要,也是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飞速发展的需要。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下称《护理纲要》)明确指出[4],近5年我国中医护理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可持续发展。《护理纲要》的提出,为中医护理技术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的应用现状

2006年发布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规定了针灸、按摩等15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可以由护士独立实施。但目前临床存在针灸、按摩操作主要由针灸、按摩医师实施,护士一概不能操作的管理趋势。2008年王俊杰等人对浙江省省内二、三级中医医院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医护理技术总体开展情况不够普及[5];可见,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远远不如其他西医护理技术操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运用处于边缘状态,中医护理技术正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危机,服务领域逐渐萎缩,特色和优势逐步淡化。从而明显影响了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康复中的作用,进一步影响了中医护理学科建设。

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应用的因素分析

学科内涵模糊:由于中医护理学科发展时间较短,学科建设中有诸多问题尚无明确规定,目前仍面临着学科内涵模糊、学科界限不清的困境。使得医护职责界限不清,严重制约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积极性,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逐渐被忽略。

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知识及临证施护能力薄弱:目前造成临床护理人员中医护理三基知识和临证施护较为薄弱,其可能的原因:①目前中医医院的大部分护士毕业于西医院校,基本未经系统的中医基础知识教育。②当前大多数中医院校为了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同时学习中医、西医护理两套理论知识和技能,但中医护理课程的教学时数较少,使得学生对中医护理知识的掌握较为肤浅。此外,一部分医院在培训和考核时将重点放在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上,忽视中医知识、技能的系统培训,导致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时缺乏理论和技术的支撑,影响了护士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实践机会少:《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规定,护士实施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必须要有医嘱。而《护士条例》也规定护士执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因此,如果医生不开医嘱,护士就无法开展这些操作技术。目前工作中,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嘱很少,其原因除了护理人员本身中医知识和临证能力较为薄弱外,还可能因为:①部分中医院的中医医师在临床存在中医西化的现象。②中医技术收费不合理。目前2005年《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的3966项服务项目中,中医只有97项,且大部分项目处于亏损状态;还有相当多的中医技术根本没有定价,部分中医护理操作新农合不给报销;这些现状影响了医生对中医治疗的选择。

护士配备不足:目前大多数医院临床护士配备不足是事实。而部分实施中医护理技术项目如穴位按摩法、药熨法等要需要一定的时间,操作时需要护士待在患者身边;在护士配备不足的情况下,护士为能完成岗位职责,总是先完成规定是护士做的任务,而对界限不清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如艾灸、水针等操作则尽量少做或由医生自己去完成,致使中医护理技术实践机会更少。

护士对中医护理技术认识不到位:由于中医院护士绝大多数是西医护校毕业,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技能的经历,对中医基础理论不扎实,临床应用少,护士对中医护理技术认识不到位,是影响其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的其中因素。

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在护理工作中应用的对策思考

落实《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根据《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指导各中医院的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规定在各临床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2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90%。为推广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

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化培训:护理人员掌握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是做好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中医医院应切实加强对全体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且根据《指南》要求,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化培训,系统接受中医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护理人员总数必须在70%以上;3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小时。培训依据《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等技术标准和规范。

普及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促进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按《中医指南》要求制订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与学时要求,以达到中医医院护理人员熟悉并正确应用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因此,普及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促进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建议参加中医教学医院组织的中医护理技术培训,或(并)运用现有的中医技术骨干定期对护士进行中医技术操作培训,并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运用纳入综合护理质量考核之一,每科室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项目≥2项作为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韩丽莎.对中医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7,7(5):16-19.

2邵樂文,俞小玲.择时选穴按摩对胃肠道术后肠蠕动恢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752-753.

3李建美,王俊杰,等.隔姜灸关元对痔手术后尿潴留患者排尿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458-459.

4王俊杰,杨郁文,汪丽娟,等.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21-1022.

中医在临床护理的运用 第5篇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5--01

1.前言

自2012年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组建后,开始梳理制定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我院作为协作组病种牵头单位之一,联合全国各大中医院共同梳理制定中医护理方案。截至目前,先后制定了中风病等3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并分别于2013年5月和2014年3月分二批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试行。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对规范中医护理行为,培养护士的临床思维,促进患者疾病康复,提高中医护理效果具有重大意义。由于中医护理方案仍处于试行阶段,还需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所以我院要求各科室每6个月进行1次阶段小结,除分析方案的疗效外,重点对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总结。笔者就阻碍中医护理方案顺利实施和影响中医护理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并实施对策,报告如下。

2.临床资料

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30个中医护理方案在我院全部进入临床实施,参与实施的科室共25个,参与实施的护士约12人,每个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病例数10~100例。每实施1个病例均要求进行效果评价。经统计分类,主要存在5个共性的难点问题。

3.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的难点

3.1 护理人员中医知识不够扎实,不能保证方案的正确执行

目前,我院60%的护士均是西医院校毕业,90%未经过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操作技能的学习,中医基础较弱。虽然医院有组织“西学中”的系统培训,且保证护士工作3年内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培训≥100学时,但由于护士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不同,对中医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不同,部分护士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辨证施护水平能力欠缺。护士中医技能参差不齐,对中医护理方案理解不透彻,不能保证方案的正确执行。如方案中要求护士执行的穴位注射、穴位贴敷,如果护士没有熟练掌握中医经络基础理论知识,则可能因不能准确地取穴而影响疗效。

3.2 医护沟通协调不充分,限制了方案中部分特色护理疗法的开展

由于执业范围限制,护士没有医嘱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规定护士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必须遵照医嘱执行。但部分科室在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前未与医生充分沟通,医生不了解方案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性,没有完全按方案中的中医护理技术项目开具医嘱,影响了部分特色疗法在临床的开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方案的贯彻实施。

3.3 护理人员对方案的掌握与实施的规范性存在差异

我院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过程主要是在主管护士(护理组长)指导下,由分管患者的责任护士完成。但由于责任护士的辨证施护能力和水平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年资、学历、认知程度对护理方案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存在差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思维的限制,不能适时变通,导致方案不能顺利实施。此外,由于方案在试运行阶段,相关要求和流程指引尚未完全统一,造成方案实施规范性存在差异,易导致管理的混乱,降低工作效率及成效。

3.4 数据收集不全,影响中医护理方案临床效果观察

为了观察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效果,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要求护士有一定的科研思维和能力。但目前我院护士学历本科占48%,硕士及以上学历只占2%,科研方法、科研思维较缺乏。通过300名护理人员问卷调查发现,重视护理科研者只占60.33%,具有较好科研素质者仅占19.67%。部分护士尚未形成数据收集的工作习惯,遇到疑问时也不能采取科学的解决方法。据临床实际情?r统计,在遇到疑问时有25%的护士会留下空白,35%的护士按自己的思路去完善数据的填写,40%会征询上级护士的意见。同样数据收集过程中也缺乏专人进行监督、指导,而且中医相关数据较多,较难理解,因而使护士工作量增加,且有些数据未及时完善,总结分析时常发现数据存在缺项、漏项或填写不规范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效果的评判。

3.5 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

中医护理方案中针对各项症状、体征及相应护理效果评价标准不够客观,对效果的评价以“好”、“较好”、“一般”、“差”来描述,主观性太强,缺少量化的判断标准,加大了对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后的效果评价难度,不利于准确判断护理效果。

4.解决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难点的对策

4.1 强化护士中医基础知识,提高护士的辨证施护能力

辨证施护水平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实施,要求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操作技能,才能根据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措施。调查表明,不同层级、不同职称护理人员在中医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培训需求上有显著差异。我院针对不同层级护士的需求,建立起中医护理培训模式的长效机制,定期组织系统的“西学中”培训与考核,让护士掌握更系统的中医知识,便于用中医知识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4.2 加强医护沟通,促进中医护理方案特色护理疗法的开展

加强科室的内部协调,护士主动告知医生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作用和意义,得到医生的认可,根据病情共同制定患者的治疗及护理计划,保证方案中的特色护理疗法的有效落实。同时,在院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建立护嘱制度,把部分操作安全、不良反应小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由资深的护理组长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下达护嘱,既避免跨专业医嘱带来的问题,又体现了各级护士的责任权利和专业价值。此外,在院内外实施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专项推广,将方案中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录制成DVD,在院内全面学习应用的同时,也推广到全国近200家中医院,并建立量化考核方案和激励机制,推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开展,从而保障中医护理方案的有效实施。专科专病也进行相关中医护理方案的标准化设计,从而提高中医特色护理的规范化及高效性。

4.3 培养护士严谨的科研态度,确保观察数据客观有效

目前,我国护理人员受教育程度相对还较低,临床护理科研仍相对滞后,提高护士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仍然任重而道远。医院可以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和工作经历,实施分层次、分阶段培训方法。2014年我院成立了护理科研小组,把学历高、科研能力强的护理骨干纳入小组,制定科研小组的责任、目标,以点带面,带动全院护理人员科研水平的提高。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为每个重点专科病种的科室安排1名护理科研小组成员负责监督与管理,协助科室正确客观收集和分析数据,为客观判断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效果提供可靠依据。积极在专科专病中推广中医循证护理,调动护士查阅文献,思考中医临床护理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护士科研能力。

4.4 完善评价方案,确保中医护理方案效果客观真实

中医护理方案是由专业的护理人员实施,目的是促进患者康复提供更优质的中医护理服务,必须对实施的结果进行客观评估和评价。我院针对评价结果中的“好”、“较好”、“一般”、“差”,制定量化的评价标准,尽量采用具体数据,避免效果评价受主观因素影响。以肾风(IgA肾病)为例,评价血尿的护理效果时用尿红细胞数值作为判断标准,效果“好”:临床痊愈,无血尿,证候积分减少≥95%;效果“较好”:尿红细胞<+,证候积分减少≥75%;效果“一般”:有效,尿红细胞+~,证候积分减少≥30%;效果“差”:无效,尿红细胞≥,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5.结束语

调查显示,各级中医院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掌握的较好,但总体开展情况不够普及,被调查者选择偶尔采用、常规开展、广泛开展的分别为54.1%、26.1%、9.2%。可见标准化的中医护理方案实施迫在眉睫。但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需要优秀的中医专业护士人才全面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辨证施护。且通过数据库的建立,让护士用数据说话,使护理工作更具科学性、客观性,促进护士与医生之间的沟通,利于患者病情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要以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为契机,积极探索中医护理发展方向,系统整理中医古籍和现代中医药研究成果,挖掘、继承中医特色护理适宜技术,推进中医护理方案的标准化及规范化,研究中医护理的作用机制和建立其效果评价体系,?亩?不断提高中医护理的效果,促进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医在临床护理的运用 第6篇

医疗卫生历来高度重视护理工作。“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理念,突出强调了护理在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中医护理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已 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方法和服务流程。

中医护理是中医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重要方面。为推动我院中医护理工作扎实开展,提高中医 护理科学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打造我院护理工作品牌,参照 《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标准》要求,依据《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相关标准,拟于我院临床科室中广泛开展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为导向,促进护理服务“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为重点,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院护理服务能力,结合各科室特点,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促进护理事业发展适应医学技术进步和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提高的要求。

二、内容和要求

(一)工作要求:

1、严格遵循医嘱。药物使用和技术操作等护 理实施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执行。

2、执行标准规范。认真执行《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 等技术标准和规范,充分遵循和贯彻中医学理论整体观、辨证施护,全面

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

3、加强协调配合。在医院统一领导下,明确护理、医疗、药剂、后勤保障等相关部门职责任务,完善机制,相互配合,整体推进。

4、强化检查评估。成立医院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医院各相关部门及临床护理岗位职责任务落实 情况的检查评估,分析问题,落实措施,持续改进。

(二)工作内容

1、全院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主要包括耳穴埋豆、拔火罐、艾灸等。

2、各科室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主要包括内科:耳穴埋豆、艾条灸;脾胃病科:耳穴埋豆、艾条灸;康复科:拔火罐、艾灸等;脑病科:耳穴埋豆、艾条灸等。

3、情志护理 主要包括情绪调整、心理调护等。

4、康复护理 主要包括语言、肢体功能锻炼的中医保健操、健身操(如太极拳)等。

工作要点:

1、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的实施应尊重患者。充分考虑患者习惯、喜好等。

2、应符合患者疾病证型的护理要求。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辨证施护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患者的安全。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明确职责

1、医院成立中医护理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对医院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及临床护理岗位职责任务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及疗效评估。

2、护理部门和护理人员职责

护理部职责:

(1)负责组织指导全院各病区规范地实施中医适宜护理技术。

(2)负责确定全院开展中医护理适宜技术项目,制定中医护理工作检查评估办法、标准、细则等,并组织实施。

(3)定期与医院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护士长工作职责

(1)负责组织本病区全面、规范地实施中医护理工作。

(2)负责组织开展本病区中医护理工作的质量控制、疗效评估及持续改进。病区护士遵照医嘱规范执行各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医疗部门及医师医务科

(1)为临床中医护理实施提供医疗方面的相关保障和指导。

(2)加强对医师开具医嘱的规范化管理。

医师职责

(1)依据辨证施治原则开具中医护理(技术)相关医嘱。

(2)加强对医嘱执行的指导、督促、检查。

4、药剂部门为临床护理实施提供必要的药学服务和专业指导。

5、后勤保障及财务部门为临床护理的实施提供后勤保障及财务支撑服务。

(二)加强督导,落实责任各职能部门依据各自职责积极配合指导

支持中医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医护理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对开展中医护理工作情况通过实地检查及病历追溯的方法进行督导检查,并进行通报。对于适宜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病人要求开据相关医嘱率达到1%,对于不予开据医嘱或开据医嘱后不予实施护理的科室,对责任人及科室负责人给予相应的经济惩罚及通报批评。

附:中医护理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组长:许文华(院长)

副组长:杨军(副院长)

姚尚(副院长)

张爱民(副院长)

成员:

于小翠(医务科科长)

吕广华(护理部主任)

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 第7篇

关键词:应用可行性 现状 论文摘要: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逐步建立、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社区护理的健康观、预防观与中医护理的整体观、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以其速效、显效和在预防、保健、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能很好地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1 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1],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1]。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应用现状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2]。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1)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2)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3]。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著,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3)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4)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中医护理在骨伤科的运用 第8篇

在骨伤科将中医护理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收到良好地护理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0年7~11月收治38例骨伤患者。男23例, 女15例;年龄23~67岁, 中位年龄43.5岁;骨折18例, 腰椎间盘突出10例, 颈椎病10例。

1.2 基本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护理工作中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骨伤科患者大多数为平常身体健康者, 意外或突然受伤后, 情绪不稳定, 精神紧张, 护理人员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 及时给予正确的心理指导, 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 以乐观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利于机体的康复, 对疾病的预后也有重要意义[1]。

患者入院后, 帮助患者适应新的护理环境、帮助患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节患者的心理因素。语言是交流的关键, 护理工作中要善于应用美好语言, 避免对患者会造成不良后果的伤害性语言, 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暗示性语言。由于骨科患者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恢复, 所以应鼓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 树立信心, 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心理护理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通过干预患者的心理活动, 达到患者治疗过程中所需要的最佳心理状态。

1.2.2 基础中医疗法:

骨科患者可以采用艾灸、自穴压豆、脉冲、刮痧等基础中医疗法以缓解病情发展。

1.2.3 并发症护理:

有的骨伤科患者由于病情需长期卧床, 需要预防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长期卧床的患者护理人员每天应为其勤翻身、勤换床单、勤换衣、勤擦洗。由于长期卧床, 身体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 血液循环发生障碍, 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 导致软组织溃烂坏死。可以在屁股下垫一个气垫圈或者安置气垫床, 使身体易受压部位悬空。患者由于长期久卧, 活动量减少, 可引起津液亏损, 中气不足, 造成大小便异常, 容易产生尿路结石和便秘。应鼓励患者多饮水, 防治泌尿道感染;患者大小便后用温水擦洗会阴部, 保持清洁、干燥。患者长时间卧床还会使呼吸道分泌物难于咯出, 瘀积在气管中, 成为细菌良好的培养基, 极易诱发肺部感染[2]。应鼓励患者进行咳嗽与深呼吸, 防治呼吸道感染。

1.3 中医护理

1.3.1 熏蒸法:

利用药物煮沸后产生的蒸气来熏蒸机体, 以达到解毒、止痒、除痛、活络、消肿等作用。在熏蒸时, 充分暴露需要熏蒸的病灶部位, 将药物一起加热煮沸, 每次不少于30min。熏蒸结束后彻底清洁局部皮肤, 保持皮肤的清洁与干燥。

1.3.2 外敷法:

一般骨伤科患者在肢体受伤后, 经脉受损, 气血受阻, 会出现肿胀、积瘀、疼痛等症状。外敷法是内病外治的一种方法, 是将各种中药研磨成细末, 掺以渗透剂外敷在特定的穴位上, 通过经络和穴位的刺激, 活血化瘀, 改善症状。在骨折部位敷上药物, 将肢体固定, 把选好的压力垫放在适当的位置, 或者用棉花等柔软的物品, 以防患者会因夹板固定而引起不适。夹板长度不能少于骨折部的上、下两端的距离, 捆绑条带时, 先捆中间, 再捆两端, 捆绑时两手用力均匀, 不要过紧或过松。如果是四肢骨折的夹板固定时, 要将指 (趾) 尖露出, 如果出现指 (趾) 尖苍白或青紫, 发凉或自觉麻木, 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以防肢体因循环障碍而发生坏死[3]。

1.3.3 口服法:

骨伤科患者还需要通过口服中药制剂配合临床治疗。药物在体内是否起作用通常与很多因素有关, 患者服药的剂量、时间、次数、用法等都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适时服药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 服药时间不合理, 会影响药物吸收和效果。服药次数不准确, 不按规定间隔时间用药, 血药浓度会产生较大波动, 过高会发生毒性反应, 过低则对机体无效。用药途径不对也会降低药物疗效, 延误病情治疗。因此骨伤科患者需要遵医嘱定时、定量安全用药, 以此发挥药物疗效。

1.4 疗效标准

(1) 痊愈: 疼痛感完全消失, 无压痛感, 关节活动自如且活动范围正常; (2) 显效: 疼痛完全消失, 活动时患处稍有疼痛感, 关节活动自如且活动范围正常; (3) 有效: 疼痛仍存在但稍减轻, 活动时患处疼痛会加重, 关节活动不灵活, 活动范围正常; (4) 无效: 疼痛无明显减轻, 关节活动不灵活。

2 结 果

在38例患者中, 痊愈28例, 显效7例, 有效3例, 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100%。

3 讨 论

中医护理在骨伤科临床应用中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靠性、安全性。中医护理是护理向健康保健服务方向的发展, 是和医学模式、疾病谱的改变、社会发展进步及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骨伤科患者的中医护理是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 密切配合中医医师及其他专业人员而对骨伤科患者所实施的护理技术。本文对骨伤科患者实施中医护理的现状及意义进行分析与探讨, 加快了中医护理在骨伤科的发展, 对骨伤科患者的临床护理与预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红梅, 冯永洪, 杨芳明.心理护理对创伤骨科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12:3-6.

[2]闫舫.脑卒中并发吸入性肺炎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08, 29 (13) :87.

上一篇:法学专业论文题目备选一览表下一篇:警察应知应会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