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

2024-09-21

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精选8篇)

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 第1篇

加强师德建设的具体措施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师德教育、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项措施,使师德建设有章可循,特制订本措施。

一、通过各种途径,抓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1、把提高教师政治理论素养作为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

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增强实现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需要。坚持每周教师参加科室业务学习及每月党办安排的政治学习日活动,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2、加强舆论引导,用优秀的典型激励人。

坚持把师德建设列入到医院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一方面要及时组织教师学习全国全省全区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以他们为榜样,争当先进;另一方面,坚持开展先进教研室、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等多项评比活动,坚持用身边的典型教育感染身边的教师。要广泛利用多种宣传媒介加大舆论宣传,扩大影响,不断深化教育效果,引导

和激励广大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

3、坚持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用丰富的活动教育人。

广泛开展讲座、培训、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演讲会等教书育人主题活动,加深教师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广泛深入开展以“三爱”(爱教育、爱医院、爱学生)、“三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三让”(证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学生成才)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结合讲文明、树新风和创建文明行业等专题活动,在教师中继续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不断创新活动思路,更新活动内容,提高活动实效,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4、采取有效措施,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管理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

二、依法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坚持依法治教的原则,严格遵守《教师法》等教育法规、政策的规定,积极为教师的成长进步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落实教师待遇,对教师要从生活上关心帮助,情感上交流激励,尽量满足教职工合理需求,坚决制止侵害教师权利的行为,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维护教师尊严。认真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教师从思想上克服困难,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师德修养,认真听取教师意见,处理好教师考核、评聘等方面的问题,严格程序,明确职权,加大透明度,主动积极地开展工作,避免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和不良影响。

三、加强考核与管理

1、强化师德考核,严格师德程序,实行教师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聘任、晋职晋级、评先树优等挂钩。

2、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培训《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

3、深入开展“树身边典型,学身边先进”活动。

4、广泛开展“同行评教”、“学生评教”活动,从教师的师德师风、学识水平、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爱心意识、人格魅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5、设立学生监督意见箱,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 第2篇

加强教风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优良的教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加强教风建设措施如下:

1、引导老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良好教风的形成 针对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备课不充分,教授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要求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鼓励教师开展教研性教学,如采用行为引导性教学法和讨论法等,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切实解决教风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促进优良教风的形成。

2、教师应严格履行岗位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教师要严格执行教师岗位职责中的有关规定,做到教学有教案,上课有讲稿,并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从严治教,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为人师表”,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又要向学生传授求知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坚持做到:上课提前到教室门口;中途不离开教室;上课不打手机;把教书育人的工作落实到实处。

3、开展教学评优活动,体现优良教风岗的示范性。

教师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对课堂上的不良风气负主要责任,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以良好的教风带动优良的学风建设。物理系开展以评选“争做教学质量优秀教师”为内容的活动,采取检查与评估相结合,教师评与学生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在教风建设和教学工作中进步明显的任课教师给予表彰,树立典型,把教风建设推向一个新台阶。

4、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

系班子成员和教研室主任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坚持听课,了解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书育人等方面的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和他们联系和沟通,以便对教师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并提出批评建议。

5、建立和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加强草原建设的五防措施 第3篇

1 防杂草和过度刈割

豆科牧草一般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种植第一年很关键。 首先要平整土地, 去除石块等杂质, 并进行深耕细作。 无论条播、穴播还是散播, 种子用量要科学, 条播每延长米100 粒左右、穴播每穴50 粒左右、撒播300 粒/m3左右, 平均亩播种量1~1.5kg、 覆土2cm左右。 覆土后要踩实压实, 出苗后进行除草。 第一年一定要及时清除杂草, 并进行4~5 次除草。 如果第一年清除杂草不利, 则严重影响牧草长势。 亩施复合肥15kg。第一年刈割1~2 次, 第二年以后每年刈割3~4 次。 刈割留茬高度5~6cm, 切忌过度刈割, 以免影响牧草产量和牧草第二年的返青率。 县草原站每年都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各乡镇草场现场开展豆科牧草的培训会, 实地讲解豆科牧草的管理技术, 指导群众学习科学种植、科学刈割、科学除草和科学施肥等田间管理技术,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牧草产量和寿命都得以保证。

2 防牧

朝阳县政府近几年实行草场禁牧政策, 科学刈割利用牧草, 收到了较好效果。 以前牛羊满山跑, 牧草不见长, 树枝草根都啃光, 远远望去满是荒凉。 现在各乡镇都有流动看护人员, 多数乡镇都与林业挂钩, 由护林员一人兼职看护草原, 这样护林员的收入高了, 工作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各乡镇政府每年都与草原看护人员签订封山禁牧责任状, 实行绩效工资, 每发现一次上山偷牧现象, 就要扣掉草原看护人员一定的绩效工资, 对表现突出的给予一定奖励, 这样极大地调动了看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每年很少出现偷牧现象。 这一举措保证了牧草长势、质量和产量。 由政府统一实行科学刈割、科学利用, 为当地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3 防火

冬季牧草收割完毕, 野草、野生植物干枯, 因朝阳县降雪偏少, 空气干燥, 草场火灾等级较高, 草场防火形势就显得格外严峻。 县草原站每年都备足各种防火器材和物品, 并及时发放到各个乡镇。 要求各乡镇在防火季节及时成立防火领导小组, 护林员为防火成员, 县草原站与各乡镇签订防火责任状, 乡镇政府与护林员签订防火责任书, 防火责任到人、任务到人, 实行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 由于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近几年朝阳县未发生一起草原火灾。

4 防鼠防虫

每年到了牧草返青季节, 县草原站就组织业务人员深入到各乡镇草场地块, 指导管理人员科学进行防虫防鼠工作。 防虫一是药物预防, 二是人工预防, 主要消灭一些虫卵。 防鼠的主要方法有药物灭鼠和器械灭鼠, 两者联合使用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秋季收割季节的防鼠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因为这个时期粮食已经收获, 牧草也已经收割, 老鼠在田间能够获得的食物很少, 这时老鼠往往要啃食牧草的草根, 对草场的破坏性很大, 往往造成第二年牧草的返青绿降低, 严重影响牧草产量。 所以这个时期的灭鼠以农药灌根为主。

5 防退化

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第4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加强措施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99-2

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实现和保障群众文化权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谈一下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一些措施:

一、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转型是顺应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的,这个转型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的发达,而且要求社会文化进步。农村群众文化资源原本不足,乡镇以下的群众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更为贫乏。很多传统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走向消亡。而乡镇群众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其职责是对群众做好宣传、组织、示范、引导,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为新农村文化指引方向

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目标相统一,建设和谐社会,农村文化建设要符合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共产党员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群众文化就要着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农民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接受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民主法制观念等方面教育。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抵制不良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弘扬时代主旋律。

(三)为广大农村群众服务

群众文化为民服务,它立足于文化工作,面向基层,将文化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繁荣文化活动的一种有效载体。群众文化的工作人员要广泛地动员组织群众参加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从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和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满足群众需求,加强基层文化环境建设,引导精神文化生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建设和谐文化着力点也在基层。文化工作归根到底是群众工作,必须进一步重心下移,增强群众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把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要求体现在满足群众的需求上,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把镜头更多地对准群众,把版面更多地让给群众,多宣传基层群众的先进典型,多反映平凡人物的工作生活,多表现普通百姓的精神世界。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下大气力狠抓基层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不断扩大工作的覆盖面,使基层群众成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主体。要丰富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抓好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发挥社区、企业、机关、学校、村委会和家庭的作用,要继续抓好文化“三下乡”、企业文化、文化进社区、文化进校园等活动,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和谐文化创建活动。

(二)加大投入促进建设落实。

群众基层文化作为公益事业,政府应投入不是全部推向市场,因为经济投入与文化事业是否同步、协调发展,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况且基层文化建设是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解决乡镇文化站只有牌子而无场所,只有编制而无经费,只有人员而无活动的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区域差距。

(三)提高服务机能,优化结构组合。

乡镇文化工作人员要有对文化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根据乡镇农村人口分布情况、地域特点、经济条件,有计划地创建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也可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改造,利用远程资源平台为农民服务。

(四)突出阵地建设

阵地建设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更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窗口,并对群众文化活动起到较强的示范辐射作用。在群众分散活动普遍开展的同时,群众文化活动适时地在主阵地组织各种高质量的集中活动,为分散活动提供综合交流和集中展示的机会和平台,意义重大。相关部门应该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大投入,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要以农村和社区为重点,加强“三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图书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力度,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面向务工流动人员、空巢老人等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同时,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便利,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并重,整合资源,提高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的综合效用。

参考文献:

[1]符蓓.关于推进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考[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9).

[2]姚延玲.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J].现代企业教育,2012,(15).

[3]钱广君,臧玉波.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华章, 2011,(35) .

[4] 陈志文.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改革与开放, 2011,(20) .

[5]王晓玲.浅析群众文化事业工作的重要意义[J].科技致富向导,2010,(26).

作者简介:

加强农村平安建设的措施 第5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与和谐进步,必须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当前,农村总的形势是好的,但因征地拆迁、土地承包等引发的矛盾比较突出,农民上访和农村群体性事件也时有发生;一些地方盗窃、破坏农电、水利设施、农业生产资料和盗砍滥伐林木等案件多发,吸毒贩毒、赌博、封建迷信、邪教和非法宗教活动屡禁不止,个别地方农村黑恶势力横行,严重影响农村地区广大群众的安全;一些地方农村基层政权力量薄弱,政府管理缺位,警力不足,治安防范基础设施条件差,群防群治组织和经费不落实,农村治保会、调解会和治安巡逻队等社会治安防范队伍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农村社会稳定的形势依然严峻。开展平安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保持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相互协调,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使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睦相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平安建设,通过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着力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深入开展农村“严打”整治斗争

健全完善农村社会治安形势分析评估机制、“严打”长效工作机制、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工作机制。要重点打击各类危害农村经济发展、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黑恶势力犯罪、杀人和爆炸等严重暴力犯罪,坚决铲除横行乡里、甚至“操纵”基层政权的村霸、乡霸等黑恶势力,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侵占集体财产等经济犯罪,加大打击盗窃牲畜、农电、水利设施、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和抢劫、抢夺等多发性侵财犯罪的力度。依法打击盗窃破坏油气田及输油气管道、能源、铁路、交通、通信等设施的违法犯罪和盗伐林木、非法狩猎、非法采矿、非法占用农田等破坏农村环境资源保护的犯罪。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管理,依法打击卖淫嫖娼、赌博、吸毒和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等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处理涉农违法案件,大力开展农资市场整治,加强农副产品生产、流通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依法打击制假、售假等坑农害农的犯罪和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的非法生产经营活动,维护良好的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确保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积极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对农村的渗透破坏活动,深入开展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坚决取缔非法宗教和封建迷信活动,严防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和暴力恐怖事件的发生,全力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

二、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整合力量、整合资源,加强乡(镇)、村(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站点等工作网络建设,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结合起来,完善农村多渠道解决争端的机制。要严格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情况报告、归口调处等制度。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因干群关系、农民负担、土地承包、土地征用、环境污染、移民搬迁、拖欠农民工工资、集体资产处置、村务公开、邻里纠纷和宗族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利益关系。建立和推行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风险评估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类矛盾的发生。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理顺农民群众情绪,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减少因矛盾纠纷激化而引发越级上访事件、群体性事件和“民转刑”案件。建立边界地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协作机制,维护农村接边地区稳定。

三、加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适合农村治安特点的治安防控网络体系,积极实施农村警务战略,充实基层警务力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警务工作机制。因地制宜推广普及铁门、铁窗、铁柜、报警器等经济适用、防范效果好的物防设施,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广科技含量高、适应农村特点的电子监控等技防设施。加强农村集镇治安防范工作,在农村集贸市场、庙会、商业网点、文化娱乐场所、车站码头、旅游景点等重点地区和部位,设立治安室和报警点,增加巡逻警力,确保安全。切实加强对农村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物品、放射性物品和枪支弹药等的管理,消除安全隐患。建立流动人口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特别要加强对镇村出租房屋和重点场所、部位等流动人口落脚点及活动场所的管理,依法打击藏匿其中的违法犯罪人员,维护当地农民和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整合农村治安资源,充分发挥村委会、治保会、治安巡逻队等农村群防群治组织和民兵连(营)的作用,积极探索建立由政府出资的乡镇专职治安巡防队伍,组建护村队、党员干部义务巡逻队和治安巡逻志愿者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治安巡逻和邻里守望活动。逐步推行民警包村、保安驻村和治安联防联治等做法,实现乡与乡、村与村联户联防、联片联保、十户联防、联防联调、联打联治,构建专群结合、警民联防的农村治安防控网络,强化农村社会面的控制。积极探索治安防范承包责任制,建立治安与保险的互动工作机制,逐步扩大治安保险在农村的覆盖面,多渠道解决治安防范经费保障问题,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维护治安工作的积极性,大力开展自防自治活动。

四、加强农村留守老人、儿童等服务管理教育工作

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老人、妇女、儿童成为部分农村主要的留守人员,对由此引发的治安管理和防范上的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要加强对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服务与管理工作,提高其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确保其人身和财产安全;特别是对那些无人照顾或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要完善有关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强化家庭和社会责任,落实义务教育,强化帮教、救助措施。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的教育管理。

五、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

认真搞好普法宣传教育,重点做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义务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重点抓好乡村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及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努力培养和增强农民参与村民自治活动和其他社会管理的能力,引导农民通过法律途径和正当渠道与方式解决矛盾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村民道德文化建设和反邪教警示教育,坚持不懈地做好“扫黄打非”工作。认真组织实施“依法治村”、“法律进乡村”、“村民自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创建活动,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村规民约,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积极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六、加强农村公共安全防范工作

认真做好农村公共安全教育,积极预防火灾、一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电力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和传染病等事件。加强对农用车、船等的管理和对农村建房、用电、用水、卫生等安全防范工作的指导、监督与管理。进一步落实乡镇和村办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把安全生产各项要求和措施落实到生产经营每个环节,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事故发生。加强对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和人口安全。

七、加强农村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

高度重视农村政法、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和中央编办《关于加强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基层政法、综合治理的力量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平安创建活动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农村村委会和治保会、调解会建设以及村级综治办(综治工作站、综治中心)、综治联调联动中心等基层综合治理组织建设,落实办公场所、健全工作制度,做到有人抓、有人管。要按照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治安中心户长、综治特派员、综治协管员、综治信息员、人民调解员、治安巡防员等基层综治队伍建设,通过财政支持、有条件的集体资助和村民在“一事一议”范围内自筹等方式解决群防群治组织运行所需的资金。县(市、区)和乡(镇)、街道要选一些得力干部,派驻治安管理相对薄弱的农村,指导和协助这些地方开展农村平安创建活动。

八、建立齐抓共建机制

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目标任务,制定实施参与农村平安建设的具体措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协作配合,共同推动农村平安建设深入开展。公安机关要充分履行打击和预防犯罪的职能,大力加强农村治安管理和防范,加强农村警务室、警务点、报警点、治安卡点建设,推动农村警务前移。人民法院要加强涉农案件的立案、审判、执行工作和涉诉信访工作,加强对人民调解组织的指导和支持。人民检察院要加强涉农案件的法律监督,坚决查办涉农职务犯罪。司法行政部门要认真做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搞好法制宣传、法律援助、法律服务工作和农村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组织部门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政部门要强化农村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认真做好农村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和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农业部门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制度,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建立新形势下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新机制。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探索和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林业部门要加强组织、指导森林资源管理,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森林防火防盗工作。水利、电力部门要指导农村安全用水、用电,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利、电力设施。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法查处、打击毁坏耕地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农村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农村规划、农民住宅、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指导,认真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交通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渡口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指导,预防和减少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农村市场监管,切实维护农村市场经济秩序和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宣传活动,引导农民投身于共创美好和谐稳定平安家园建设。人武部门要加强农村民兵建设并充分发挥其在维护农村治安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驻农村各部队要积极开展创建平安驻地、平安基层单位活动,参与军警民治安联防共建。教育、文化、卫生、人口计生、海关、环保、质检、安监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认真履职尽责,开展对口服务,进行具体指导,形成全社会关注、各方面参与的农村平安建设局面。要建立党政机关结对促建制度,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农村平安建设进行结对帮建,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调动广大青少年和妇女力量参与农村平安建设。

九、加强对农村平安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平安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各地平安建设的总体规划。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分类指导,帮助解决农村平安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增加对农村平安建设投入,安排筹集一定资金支持农村平安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要将农村平安建设纳入党政主要领导任期目标,列入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与晋职晋级和奖惩使用直接挂钩。对工作突出的县(市、区)、乡(镇)、村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鼓励;对因重视不够、工作不力,导致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造成恶劣影响的重大刑事案件、治安灾害事故和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地方和单位,严格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一票否决权制,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意见措施 第6篇

加强学风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优良的教风学风是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学风是学生学习目的、态度、作风和方法的综合表现,是在一定的人生观、学习动机和追求目标的支配下,在学习热情、求学态度、意志品质以及自控能力等方面的总体反映。学风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学风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教育原因,不良学风在我系也有出现。对此,我们应不断加强学风建设,帮助学生自觉养成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良好学风的建立需要系全体教职工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为加强学风建设制定措施如下:

1、加强对学生立志为学的教育。结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通过优秀毕业生、专家的专题报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主题班会、座谈会、谈心活动、专题黑板报等方式,教育学生以认真求实的态度、勤奋刻苦的精神、科学严谨的作风自觉加强学风建设。

2、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各个环节的管理(上课,完成作业,晚自习等),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对此,班主任与教师应达成共识。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应该坚持进课堂,了解学生上课出勤情况和听课情况,加大对学生上课考勤力度,检查督促学生自学;同时也希望得到教师的积极配合,教师作为教育者,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力量,其治学态度、思想方法、行为表现对良好学风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教师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严格要求学生,从课堂教学管理抓起,严格课堂纪律:对学生迟到、打瞌睡、看小说等必须及时制止,并批评教育;上课要考勤;要求学生交作业,不交者进行批评;每堂课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进一步加强党员联系班级制度的实施,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党员的吃苦耐劳,勤奋好学以及先进事迹激励学生。通过深入学生发现问题,多做思想工作,及时解决,引导学生努力学习。

4、加强班主任与任课教师联系制度的落实。班主任通过与任课教师交流、与学生的沟通、对学习成绩的分析等工作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多关注、多督促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帮助他们战胜惰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将学生的建议和要求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

5、班委、团支部在学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以他们形成带头实践、自觉维护优良学风的主体。设立激励机制,不拘一格评选优秀学生干部、班委、先进团支部,对评选出的优秀班委和先进团支部,在期末评选中可增大先进比例,通过新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以此为基础加强学风建设

6、严肃校规校纪,促进学风建设。严肃校规校纪是建设良好学风的重要措施,要加强对学生校规校纪的教育,使学生深入领会其中精神,努力按其要求来约束自己,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同时,系学生工作委员会、学工办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要按规定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风向好的方向发展。

7、按学院综合测评的班级、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作好激励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对各班、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对各班整体学风和班主任所带班级的学风状况进行评价。学工办加强巡查,不定期对课堂纪律、班级卫生、宿舍卫生、晚就寝情况进行检查并公布结果,列入班级积分。结合考核与评价,每学期进行测评,评选出物理系优秀班级、优秀班主任,给予奖励。工作不得力者批评,并限期整改。

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措施 第7篇

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是学校追求的管理目标,是培养名师,创办名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促进学校师生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我校决定以“和谐超越”的校训为抓手,积极推进我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德育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走内涵发展办学之路。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培养名师、创建名校、追求一流,在全校上下形成“勤学 好问 守纪 文明”的浓厚校风,努力构建和谐、平安、文明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三风”建设的总目标

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学校的校风文明和谐、育人环境优化;教风踏实、求真求善、不断创新;学风规范、善学乐学、全面发展;从而使学校成为教学质量一流、学生能力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社会满意、家长放心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基地。

三、“三风”建设的具体按排

1、抓教风、促学风、塑校风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师德建设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的需要。端正教风是根本、组织领导是关键,为使这项工作求真务实、取得实效,经校务会议研究决定,从2010年春季开学始,启动“三风”建设年,并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三风”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指导检查,负责日常事务、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把“三风”建设切实纳入学校重要工作日程、抓紧抓实。

2、大力开展“三风”建设年活动的宣教活动,从春季开学起,学校集中一段时间,利用每周的教师例会、班会、校园广播、黑板报、专栏等形势,强化宣传,形成舆论氛围,使全校师生明确认识“三风”建设年活动的目的意义,了解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从而自觉投身于活动之中。在深入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开展自查自纠、自我规范、从我做起。学校要制定“三风”建设年活动方案,并对全校师生在校内、校外、家庭的行为常规、道德规范提出明确要求,使“三风”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体现在师生的一言一行中。

四、“三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1、校风建设:

①进一步提高认识拓展思路,向培养名师、创建名校的目标奋斗,使我校的绿化上档次、美化上品位、净化保经常、文化有底蕴、管理民主科学,处处彰显良好校风。

②大力培养全校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领导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学校的发展以教师为本的思想;牢固树立管理即服务的观念,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重大事情公开透明、照章办事、赏罚分明。广泛听取 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校领导定期向全体教职工述职、汇报思想和工作,接受教职工的评议和监督。关心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贴心人。要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凡涉及教职工考核、评先选优、职称晋升、工资奖金分配等涉及教职工利益的事,都要通过校务公开栏进行公示、接受监督。从而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将学校的决策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为校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③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精细化管理,为学校校风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2、教风建设:

①找准问题、摸清底子。学校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摸清找准目前我校在教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采取措施。努力促进我校良好教风建设的深入推进。

②坚持正面教育学习为主、考核惩戒为辅,坚持集中统一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政策法规,明确各项政策法规赋予教师职业的权利和义务,教师每学年需撰写一定量的教后反思或读书笔记。

③发挥典型引路,榜样示范的作用,通过表彰优秀、宣传模范、树立典型、师德演讲,激发激励全体教师自觉履行职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④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教学过程 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对教学过程中的备课、讲授、答疑、辅导、作业批改、考试、质量评价等各环节的有效管理和监督,确保各项教学规章制度的落实。

⑤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积极开展师徒结对、岗位练兵、集体备课、听、说、评课等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在新老教师实行师徒结对,以老带新的基础上,进行新教师教学基本功过关活动验收。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活动。

⑥广大教师要努力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真心关爱学生、真诚帮助学困生,不歧视、不侮辱、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要尊重学生、尊重家长,克服重分数、轻育人的偏面做法,让每位学生在老师的关心与信任中健康成长。

3、学风建设:

①全校上下都要遵循“德育为首,育人为先”和“校园无大小事,事事皆育人”原则,切实改进和加强新学期的德育工作,以促进学风建设。

②学校将在积累总结过去德育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完善德育工作规划,在继承中创新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进一步明确德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点,落实责任与分工,形成齐抓共管的德育网络,使德育工作目标明确、组织机构健全、分工合理、责任到人、取得实效。

③从养成教育抓起,各班组织学生重新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并利用班会组织学生对照检查、寻找差距。结合本校实情,我校制定中小学生校内一日常规,约束规范学生的言行。要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规范值周迎候师生活动。团队要加强监督检查,实行日检查公布、每周小结等,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律意识。

④要加强值周和检查力度,要求各班主任每天上下午提前15分钟到教室,全方位检查学风、纪律、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督促整改,不留死角和盲区。

⑤加强班级管理,落实班级管理责任。各班都要制定班规班纪和德育考核评比办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并通过家校通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真正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按时做”的良好局面。学校坚持对班主任工作实行按月评分、考核。

⑥学校少先队、学生会都要发挥自身优势,每学期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开展各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愚教于乐的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举办运动会、歌咏比赛、演讲比赛、开展主题队会,把法制、环保、诚信、文明礼貌、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等教育融入各项活动中,使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形成晨诵暮读的好局面。

⑦健全“三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办好家长学校,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统一的目的,通过家庭、社会力量促进学生学风进一步好转。加强学生寒暑假的管理,每学期放假前,学校、班级都要 5 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认真安排布置,并下发家校联系卡,由家长督促落实,签字评价;开学后班级普查、学校抽查。

五、认真组织实施,务求取得实效

根据校办公会的要求:“三风”建设以宣传发动,明确要求、统一思想、制定措施、落实责任、严肃纪律、查找问题、规范管理为重点,使“抓教风、促学风、塑校风”活动在全校上下形成共识。并深入整改、建章立制、总结经验、检查考核、严格奖惩。对“三风”建设中查找出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不等不靠、坚决整改、采取措施。考核结果将作为评价学校工作和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学校将把“三风”建设活动贯穿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全过程。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措施 第8篇

我国农技推广体系是从原来的计划经济演化而来, 以行政推动与技术推广相结合的推广模式为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种推广模式已明显与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有:农技推广体系以国家农技推广为主, 适应市场经济的多元化推广模式尚未真正形成[1];对农业投入少, 技术推广经费特别是推广人员经费、基础设施经费等都严重短缺, 农技人员待遇低, 推广服务手段落后;基层农技系统人员构成复杂, 职能定位不明, 主体力量分散、管理体制不顺、队伍结构不合理等方面。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必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强化农技推广服务功能。

1 加强领导, 充分认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基础, 也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依靠力量, 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实践证明, 有效的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技术的创新, 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有效的推广。没有有效的推广, 农业技术便无法真正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农技推广机构作为政府农业技术及政策的实施者, 其作用是其他各类服务组织难以替代的, 其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同时,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也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的力量。我国是人口大国, 人均土地资源少, 农业生产压力大, 13亿人的中国不可能依靠进口粮食来维持生活, 同时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 农业生产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 农民文化程度低, 居住分散, 农技推广成本高, 难度大[2]。因此, 各级政府要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 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切实加强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组织领导, 稳定农技推广队伍, 为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2 稳定农技推广队伍, 建立以国有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

农技推广体系是传播农业先进技术的重要载体, 是科教兴农的骨干力量。各级政府要按照“稳定公益性, 放活经营性”的要求, 加大改革力度, 创新工作思路, 逐步构建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 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稳定和加强市、县农技推广机构。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授权的执法和行政管理, 制订农业生产发展和技术推广规划并组织实施, 承担重大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 植物病虫害及农情的搜集、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农业技术咨询和培训, 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二是要加强乡镇农技体系建设, 提高管理水平。乡镇建立集农技、水利、种子、植保、土肥、信息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站, 有条件的县建立区域服务站, 乡镇服务站除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推广任务外, 还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广先进技术, 为农民提供产、供、销、信息一体化服务[3]。三是要培育扶持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积极支持和鼓励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种养购销大户、龙头企业、科技人员创办各种农民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民办科技型服务组织, 建立科技示范场, 为会员及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物技结合连锁经营服务, 使科技、生产和市场结成共同体, 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 共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多方筹集资金, 加大投入力度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又是弱质型产业, 农业技术社会效益显著, 但推广难度大, 推广机构本身很难在为农民服务过程中获得收益, 农业技术推广必须在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共同参与, 增加资金投入, 才能有效发挥作用。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认真落实对农业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 将农业技术推广资金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并做到逐年稳定增长, 以提高农技推广事业费。要建立农技推广奖励基金, 对农业科研成果研究开发和适用技术普及推广等有贡献的给予奖励。对基层农业技术机构编制内的人员经费、养老保险、医保经费等要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切实给予保障, 真正实施农技推广队伍的规范化管理。各级农业发展基金每年必须列出专项, 确保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从其举办的企业的以工补农、建农资金中拨出一定数额, 用于乡、村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二是放活经营, 提升产业化服务能力。乡镇农技站要在做好公益性基础农技推广服务的前提下, 努力拓宽农技推广服务经营渠道, 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发展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通过试验、示范、推广途径和农资经营服务等方式把技术传授给农民, 使乡镇农技站有一定收入,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业务经费、工资待遇等资金的不足。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各类农业服务科技企业, 以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等形式提供农业技术, 实行有偿服务。对这些服务企业, 国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三是制订优惠政策, 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开发。对于从事农业开发的龙头企业, 政府要从项目、资金、政策、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鼓励、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高科技开发工作, 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4 理顺管理体制, 提高服务能力

农技推广机构是农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要提高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能力。一是必须巩固和健全市县农技推广中心、镇农技推广站为主体的法定化、公益性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县级派出到乡镇或按区域设置机构的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其人员调配、考评和晋升, 要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乡镇政府意见。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的公益性推广机构, 其人员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 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和服务。二是要实行政策激励机制, 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1983]74号文件有关向上浮动一级工资和适当增加补贴等政策, 鼓励农技人员、农业科研人员到艰苦地区和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三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建立和实施资格认证制、竞聘上岗制、职称评聘制、岗位目标任务考核制、继续教育制等制度, 使在机构、人员、机制、利益等方面适应农业和农民的需求, 从根本上增强综合素质与服务实力, 真正体现国家和政府对农技推广的重视和支持。四是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和任务, 建立高效运行机制, 完善资格准入、全员聘用制与用人、收入分配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推广成效评价机制、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以及农技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 通过财政支持、制度保证、定期考核等方法共同作用, 促使科技人员加强学习与实践,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服务质量, 以确保发挥公益性农技服务的作用。

5 改进推广方法, 提高服务效益

农技推广是农业技术的传播, 具有周期性, 既需要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 又需要考虑效益原则, 而农技推广过程就是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沟通, 使农民采用、传播新技术的过程。在农技推广方法上, 要不断探索与拓展, 积极向市场服务型转变。一是以项目带动, 努力提高农技推广水平和科技创新力度。可实行项目招标、主持人负责制, 并建立相应的实施程序和项目管理制度, 以确保项目实施质量与提高农技推广水平;二是创办信息刊物, 建立农业信息网, 努力拓展技术信息服务, 以便有效、快捷地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三是重视长期宣传, 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可通过农业干部学校、业务站、专业协会及广播、电视、黑板报与印发农技资料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宣传与培训, 促使农民多渠道、更广泛地接受新技术;四是建立科技示范户、联系户制度。可重点选择、联系和扶助各类专业户, 建立档案, 组织参加技术培训及定期或不定期直接上门服务, 并努力扩大示范辐射效应;五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由农技推广人员直接承包或经营科技示范场 (基地) , 把复杂的技术分解成适合农民接受的简单技术, 并带动周边农户使农民切实掌握农业新技术, 促进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 创业能力提高;六是创办协会, 努力提高农业标准化与产业化经营服务水平。依据主导产业创办专业协会, 并努力重视专业培训与技术服务, 特别重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与产业化开发, 以促进取得更大的效益;七是提升农技推广产业化经营服务。按照技术引进、开发、推广相结合的原则, 开展集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开发经营、推广于一体的服务产业化经营, 把技术推广与自我发展紧密结合, 增强农技推广机构服务功能和经济发展的实力[4]。

6 加强学习, 提高农技人员素质

各级农技推广干部, 特别是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奋战在科技兴农第一线, 肩负着把现代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任, 是实施科技兴农、确保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尤其是21世纪的农业科技人才, 需要具备德才兼备的基本素质, 而随着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现有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管理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 必须创造条件, 强化培训, 积极组织实施农技推广人才培训工作。首先, 需要依据有利于推进技术创新与推广机构协调的原则, 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的宏观布局、层次结构、发展规模等方面的规划, 农业科技人才的成长需要在稳定现有人员的基础上, 坚持充实和提高相结合的方法为适应集约可持续农业发展、结构调整引进和培养人才, 并加强学科与学会、国际与国内的交流与合作, 启发智慧, 激发创造, 努力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其次, 要强化意识, 实施继续教育、制订定期进修制度, 依托大专院校与专家学者, 采用学历教育与专业培训、全日制教育与业余自学教育, 及其转岗教育与开展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教育培训方法, 使人人都能参加学习, 提高学历层次, 不断拓宽知识面, 努力增长实践才能和业务技能, 尤其是鼓励中青年农技人员脱颖而出, 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石辉新.试论农业推广体系建设[J].剑南文学:下半月, 2010 (7) :229.

[2]莫仁春.新时期县、乡农业推广体系建设探讨[J].广西农学报, 2007, 22 (A1) :52-54, 64.

[3]郑琼, 董金梅.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路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3 (19) :32-33, 46.

上一篇:服务三农建议下一篇:员工性格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