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佳肴》复习知识点总结

2024-06-25

《虽有佳肴》复习知识点总结(精选15篇)

《虽有佳肴》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1篇

虽有佳肴

一、准确朗读:

suīyǒujiāyáojiàoránhîuzhīkùnmìngyuēfúshíbùzhī

qízhǐyě

suīyǒuzhìdào

zhīkùn

fúxuã

bùzhī

qíshànyě

gùyuē

shìgù

xuãránhîuzhībùzú

duì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zhībùzúránhîunãngzìfǎnyěcǐzhīwâihū

ránhîunãngzìqiángyě

jiàoxuãxiāngchángyěxuãxuãbànqí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二、准确翻译: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字词解释:虽:即使; 佳肴:美味的菜; 弗:不 ; 食:吃 ; 其:它的 ;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字词解释: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自反:反省自己;自强: 自我勉励;

强:勉励

原文:故曰:教学/相长也。

字词解释: 故:所以; 相长:互相促进 原文:《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字词解释:兑:通:“说” 指傅说; 曰:说; 学xiào:教;

学:学习;

其:表示推测 “大概”; 此:这;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谓:说

三、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平常,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更加努力的学习);感到困惑,这样以后才能(不倦的钻研,)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答:告诉了我们教学相长的道理。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答:开头运用类比手法,由“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引申到“即使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自然过渡到教与学的关系,为“教学相长”提供有力的论证

3、引用《兑命》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答:《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讲道理,说明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来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读完本文,你有哪些体会?

答: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能自我勉励,不断提高自己。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 相成的。

五、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

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 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 “知困”而“自强”。

六、字词归纳

1、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B、不能知其旨也 旨: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C、教然后知困 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D、教学相长也 长:古义:促进。今义:增长。E、然后能自强也 强:古义:勉励。今义:勉强。

3、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 旨:名词作形容词,甘美。B、不知其善也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4、文言句式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5、一词多义

A、学 学学半:动词,教

学学半:动词,学习

B、其 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

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

七、文学常识

1、本节选自《礼记·学礼》。《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2、《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礼仪,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有佳肴》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2篇

朗读节奏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半。”其/此之谓乎?

/相长也。《兑命》曰:“学/学

语文知识点的总结与复习 第3篇

在语文学习告一段落之后,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搜集整理好历年所学过的完整教材,依据相关性将所有内容进行目录式的归类登记,以便于复习查找。另外,必备的工具书也要准备好。最好能把日常用过的教辅资料、练习题册、考试卷子等一并保存,对其中的重点、难点、错点明显标记出来。这样复习起来更有示例性和针对性。

然后根据学科特点和规律,可将语文知识点从宏观的角度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分成两大部分予以归纳,每部分再依据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和写作知识分类加以总结。

狭义的现代汉语是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然而古代汉语肇始于洪荒,延续发展形成如今的现代汉语,其演化变迁以“五四”白话文运动为节点,二者既血脉相承但也差异巨大。学习文言文,可以比较完整地知晓汉语的前世今生。并且具备古汉语基础知识,能够借助工具书的帮助较为通顺地认读普通古籍文章才能承受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国家民族有更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心。二者应得以兼顾、相互贯通,而不可偏废、顾此失彼。

语言知识主要从语法的角度分别研习语文课程中最基本的字、词、句及其所呈现的音、形、义。首先要整合和区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异同,大致明确二者之间演变发展的脉络。从汉字起源入手,了解汉字作为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文化载体折射出的中华文明的历史厚重与博大精深,其形与义的延续、演变能充分体现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中的生存适应性。汉字注音方面,要知晓《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出台的缘由,重要的是拼音的使用规则要扎实掌握。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要学好汉语知识,基本的语法学内容必须掌握,如词的结构、词形变化、词类和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与类型等。鉴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方面存在的变异要做到区别对待,善加分析。其次,修辞法要单独归纳,能够精确地掌握并运用常用的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对偶等修辞方法。它是我们在表达准确无误、清楚明白的基础上,力求生动形象和艺术美感的手段和方法,因此熟悉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的修辞可以使我们以最恰切完美的语言加工形式去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另外,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它能帮助我们确切地理解书面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其种类和运用及所处位置也需引起重视。

文学知识,大致应以古今、中外的时空关系来加以复习。具体而言,整个语文学习期间教材所选文章的编排或以主题,或以文体的不同相区别,但在整体上会缺乏系统的认识。按创作时间顺序和空间差异把所有接触过的作家及其作品搜集整理到一起有利于在熟知各个历史阶段、各个国家地区社会发展的状态和风貌的基础上对应地领悟到作家的处境和他们的创作动因,对文意的鉴识、文风的赏析都有更深入地把握。

针对每一位作家亦可遵循此法将其所有被选入教材的作品依据创作时间的先后加以罗列,结合对其个人生平的了解再次研读就能体会到人生的不同时期,作者创作意向和语体风格的变化,较为系统地认清作品的文学特色。

文学体裁相关知识的总结十分必要。文学作品的体裁是文学作品形式的一个要素,也是文学作品内容的具体存在方式。众多的体裁样式,构成生动丰富的文学形态,产生着不同的美感效果,因而是进一步深入认识和把握文学作品特点的主要内容之一。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将文体理论知识全面系统地归纳完毕后,若能结合典型篇目重新阅读理解一番,就会有更为真切、深刻的认识。

写作知识的总结是在前述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掌握得扎实、牢固的基础上进行的。具备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的经验之后,回顾自身创作的得与失,对作文过程中的立意、选材、布局、表述等方方面面的原则、技巧都会更为娴熟,使个人的思想情感更为艺术地得以表达,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下笔自如!

文学创作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素材积累的基础之上,写作方法、技巧的掌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无法之中求有法。通过观察、体验、多读、多写,学习并掌握一些写作的基本手法,且能将它们运用于写作实践。然后是有法之中求变化。进一步掌握包括写作的艺术在内的多种写作手法,并能将它们纯熟自如、富于创造性地运用于写作实践。古人说:“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规矩也。”识得“活法”,并能运用“活法”是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标志。

所有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知识点的总结和复习过程中,必须注意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写作知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能兼顾并使它们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可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语文知识点的总结与复习 第4篇

【关键词】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写作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的学习过程漫长,可以说贯穿许多人的在校学习阶段,它是一个不断积累、整固、跃升的过程。总结与复习不是单调乏味地机械重复,而是要整体、全面地回顾审视过往所学到的知识点,在分门别类、条分缕析之后系统地掌握,并使语文素养有一个较大的提升。语文的知识点涉及丰富内涵,既有分散性,也具交叉性,理清其中的关系与脉络至关重要。总之,进一步地归纳总结、温故知新,可以有效巩固已有所学,而且助益日后的学习和深造。

在语文学习告一段落之后,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搜集整理好历年所学过的完整教材,依据相关性将所有内容进行目录式的归类登记,以便于复习查找。另外,必备的工具书也要准备好。最好能把日常用过的教辅资料、练习题册、考试卷子等一并保存,对其中的重点、难点、错点明显标记出来。这样复习起来更有示例性和针对性。

然后根据学科特点和规律,可将语文知识点从宏观的角度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分成两大部分予以归纳,每部分再依据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和写作知识分类加以总结。

狭义的现代汉语是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然而古代汉语肇始于洪荒,延续发展形成如今的现代汉语,其演化变迁以“五四”白话文运动为节点,二者既血脉相承但也差异巨大。学习文言文,可以比较完整地知晓汉语的前世今生。并且具备古汉语基础知识,能够借助工具书的帮助较为通顺地认读普通古籍文章才能承受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国家民族有更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心。二者应得以兼顾、相互贯通,而不可偏废、顾此失彼。

语言知识主要从语法的角度分别研习语文课程中最基本的字、词、句及其所呈现的音、形、义。首先要整合和区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异同,大致明确二者之间演变发展的脉络。从汉字起源入手,了解汉字作为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文化载体折射出的中华文明的历史厚重与博大精深,其形与义的延续、演变能充分体现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中的生存适应性。汉字注音方面,要知晓《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出台的缘由,重要的是拼音的使用规则要扎实掌握。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要学好汉语知识,基本的语法学内容必须掌握,如词的结构、词形变化、词类和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与类型等。鉴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方面存在的变异要做到区别对待,善加分析。其次,修辞法要单独归纳,能够精确地掌握并运用常用的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对偶等修辞方法。它是我们在表达准确无误、清楚明白的基础上,力求生动形象和艺术美感的手段和方法,因此熟悉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的修辞可以使我们以最恰切完美的语言加工形式去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另外,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它能帮助我们确切地理解书面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其种类和运用及所处位置也需引起重视。

文学知识,大致应以古今、中外的时空关系来加以复习。具体而言,整个语文学习期间教材所选文章的编排或以主题,或以文体的不同相区别,但在整体上会缺乏系统的认识。按创作时间顺序和空间差异把所有接触过的作家及其作品搜集整理到一起有利于在熟知各个历史阶段、各个国家地区社会发展的状态和风貌的基础上对应地领悟到作家的处境和他们的创作动因,对文意的鉴识、文风的赏析都有更深入地把握。

针对每一位作家亦可遵循此法将其所有被选入教材的作品依据创作时间的先后加以罗列,结合对其个人生平的了解再次研读就能体会到人生的不同时期,作者创作意向和语体风格的变化,较为系统地认清作品的文学特色。

文学体裁相关知识的总结十分必要。文学作品的体裁是文学作品形式的一个要素,也是文学作品内容的具体存在方式。众多的体裁样式,构成生动丰富的文学形态,产生着不同的美感效果,因而是进一步深入认识和把握文学作品特点的主要内容之一。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将文体理论知识全面系统地归纳完毕后,若能结合典型篇目重新阅读理解一番,就会有更为真切、深刻的认识。

写作知识的总结是在前述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掌握得扎实、牢固的基础上进行的。具备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的经验之后,回顾自身创作的得与失,对作文过程中的立意、选材、布局、表述等方方面面的原则、技巧都会更为娴熟,使个人的思想情感更为艺术地得以表达,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下笔自如!

文学创作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素材积累的基础之上,写作方法、技巧的掌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无法之中求有法。通过观察、体验、多读、多写,学习并掌握一些写作的基本手法,且能将它们运用于写作实践。然后是有法之中求变化。进一步掌握包括写作的艺术在内的多种写作手法,并能将它们纯熟自如、富于创造性地运用于写作实践。古人说:“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规矩也。”识得“活法”,并能运用“活法”是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标志。

所有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语文知识点的总结和复习过程中,必须注意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写作知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能兼顾并使它们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可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重,胡银根.促进语言知识向学生语文素养转化的思考[J].教育导刊,2008(9).

《虽有佳肴》原文及翻译 第5篇

《礼记·学记》:虽有佳肴⑴,弗食,不知其旨也⑵;虽有至道⑶,弗学,不知其善也⑷。是故⑸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⑹。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⑺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⑻也。故⑼曰:教学相长⑽也。《兑命》曰:“学学半⑾,”其此之谓乎? 原文大意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注释:

(1)“虽有佳肴”,“虽”,连词,虽然。“佳肴”,美味的鱼肉。“佳”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5)“是故”,连词。因此;所以。(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我勉励。“强”,勉励。(9)“故”,连词,所以。

《虽有佳肴》优秀教学案 第6篇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翻译课文;

3、背诵课文;

4、了解教学相长的重要性。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课堂:在《论语》中孔圣人曾经告诉我们一些让我们终生都可以运用的学习方法,比如(学生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今天,我们再一次聆听有关学习的至理名言。可以毫不谦虚地说,这些有关学习的教诲,会让我们一生受益。那么究竟是什么至理名言呢?

二.了解文学常识

1、了解《学记》

本文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了解《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三、朗读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检查字词读音。

嘉肴 自强 学学半 教学相长

2、听录音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在掌握字音和节奏的基础上,全班大声朗读,读出节奏、韵律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小组读

4、男女生交替读

5、全班齐读

6、自由朗读,理解字词。(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并结合注释和参考书完成下列字词)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

7、翻译全文

8、字词归类。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五、研读品析

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2、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3、文章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何作用?

4、作者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

六、拓展延伸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七、总结课文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八、布置作业。完成相应配套练习、金榜学案基础知识部分。板书: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类比引入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虽有佳肴 逐层论证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引用作结 ——学学半,此之谓

七年级《虽有佳肴》说课稿 第7篇

《虽有佳肴》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是学生步入初中阶段的第三篇文言文。本文选自戴圣的《礼记》。先由佳肴写起,美味的好菜,人不品尝不知其滋味鲜美;世间最好的道理,人不学习也不知道其精妙。人只有不断地去实践才能出真知。只有学习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教别人才知道那些不通,明晓不足就应该自我反省,有了不同的地方才会自我勉励。教和学相互促进。最后运用引用《尚书.兑命》加以论证。严密的论证让人明白实践出真知、教学相长的道理。

二、说学情

虽然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所学的第三篇文言文,但是学生的文言积累较少,文言语感较差,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多种方式的朗读,达到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的目的。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规定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同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受文言文特有的韵律美。

2、翻译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语感和能力。

3、理解文意,联系实际感悟“教学相长”的道理。

由于文言文中的语言习惯与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存在一些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学生只有做到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才能培养语感,理解文意,所以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读准的朗读节奏,读出文言文特有的韵律美,达到熟读成诵。

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进而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是学生不太了解文言文,学生虽对其有很大的新鲜感,但在理解语言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达到思维的兴奋点是我组织教学的关键。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读为本,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彻到:

“读”,为此我准备了“四读”。

一读,读通。使学生能读准字音,解决字词障碍。

二读,读懂。能够了解大意。

三读,读细。理解课文重点内容。

四读,读出味儿。初步感悟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中,读懂和读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读出语言的味儿,读出故事的味儿就是难点了。其次因为这篇文言文很接近孩子们的在校的学习生活,所以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五、说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学习。“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本文的文言文教学正适合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中获得新的收获。学生在这种

合作学习中得到了更多的知识,也体味到了更多的学习乐趣。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一个课时完成。主要的主要任务是积累文言字词,理解内容,初步感悟蕴含的哲理,品味语言,初步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1、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在课堂伊始,我会让学生,让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吃美味佳肴后的感受,在畅所欲言中进入学习状态,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并且能够自然导入到文言文的教学当中。

2、三自六学,学文悟理。

①进行独立自学。引导学生自读自学,老师范读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即速度要慢,停顿得当,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然后学生自读,正字音,把容易读错的字圈出来,反复诵读。然后根据课下注释理解字词。在这里老师可以就学生易犯的错误,或不理解的地方做适当的提醒。总之,在这部分的教学当中,我让学生质疑,学生解疑,教师点拨难点的原则。

②进行合作助学。要让学生合作互学了解的大意。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想解决这个部分,老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虽有佳肴》这篇文言文很好理解,老师可以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基本内容,在引导他们在小组中合作地翻译每一个句子。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对照异同,并且随机地矫正自己的文言翻译。要求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交流。我会就一些重点或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强调。引导学生品读,要求学生能够初步感知蕴含的道理。在前面的三个“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对课文非常熟悉了,对于蕴含的哲理也是呼之欲出了。《虽有佳肴》的道理很容易理解,我会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的办法,让学生多发言,说一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类似的事情鼓励学生讲述文言文要论述的道理,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集思广益,教师总结。

3、展示竞学。引导学生针对独立自学和合作互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以及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

4、精讲导学。老师针对学生前几个环节中的问题,以及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具体的讲解、引导。

5、小结评学。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针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相关环节进行点评总结。着力从知识能力方面,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方面,个人学习情感、共鸣学习态度、价值观。

《虽有佳肴》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8篇

产业实力增强

2013年, 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期。欧美等国主权债务缠身, 虽经济复苏速度加快, 但总体上增长乏力, 特别是电子信息产品市场普遍萎缩,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资本加速涌向新兴经济体即新兴发展中国家, 新兴经济体地位将不断提升。从2014年世界GDP总量排名前十的国家来看, 市场规模增速超过5%的只有中国、巴西和印度, 美国的市场增速仅为1%, 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

以此推断, 亚洲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市场份额将保持持续增长, 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市场份额微弱下降, 而中国更有望在未来3-5年内超过美国, 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子产品市场。而在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上, 中国的产品制造规模已位居世界首位, 彩电、手机、计算机产量均居全球首位, 电子制造业大国地位愈益凸显。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万亿元, 同比增长9.8%, 占工业总体比重达到9.4%, 比2013年提高0.3%。2014年, 我国共生产16.3亿部手机、3.5亿台微型计算机和1.4亿台彩色电视机, 占全球出货量比重均达50%以上。

发展难题

对比欧美国家,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起步晚、起点低, 虽已成为全球信息产业大国, 但不是强国, 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 是产业结构“硬重软轻”, 以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为主, 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占比低, 与发达国家软件占比高于硬件占比的“软重硬轻”产业结构相反。我国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所呈现出来的不平衡态势, 严重制约了产业的长足发展。

其次, 信息能力水平较低。信息能力是一个国家生产信息产品和开发利用信息产品的综合能力。在全球2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信息能力测评中, 中国排在倒数第二位, 在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化人才和人口素质、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等3方面, 我国均排在最后一位。这里面透露出来的信息可简单概括成两点: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二是人才流失严重, 特别是电子信息等高科技行业严重缺乏高科技人才。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第9篇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这里的“智慧”,自然是指人的知识和能力结合而形成的聪明才智,而所谓“势”,就是客观事物运动的基本趋势、方向等等,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就社会现象来说,所谓“势”,对社会群体来说,就是社会运动的发展趋势,主要是由人们的欲望、要求等等而形成的。换言之,所谓社会大势,也可以说是一种时代潮流。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就是说,客观规律是不能对抗的,人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儒家的这句名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类对水的流动规律的认识及其自觉运用的自然描述,比如说,“水到渠成”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如果推而广之,也就是“功到自然成”。它既反对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主观蛮干,也否定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消极无为态度。也就是说,人们要在事业上获得理想的成就,就必须把自己的主观努力与客观规律作用恰当地结合起来,换言之,要在认真研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作用。这个思想在方法论上的实质,要求我们在对待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关系的问题上,克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所以,认真研究儒家的这个观点,对于改造我们的思想方法,是有重要意义的。

如果对“虽有智慧,不如乘势”中的“乘势”,进行唯物辩证法的分析,就可以看出,这里所说的“乘势”,是人对客观规律有目的地运用,因此,它是一种更高的智慧。对这种高层次智慧的概括,就是人们所说的“因势利导”这句名言。大量的实践经验说明,“因势利导”是“虽有智慧,不如乘势”的逻辑结论。

如果我们对“领导”这个概念进行认真分析,就可以看出,“因势利导”恰恰是“领导”的本质内容之一。因为“领导”,即指领导人要遵循人民群众的愿望,按照大多数人的意志,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的前进方向更加明确,少走弯路,少受挫折。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领导”,就是引领、引导、导向之意。所以,本来意义上的“领导”,就应当是“因势利导”。由此可见,有些人把“领导”看做是高居于群众之上、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对群众指手画脚、颐指气使的那一套,是对“领导”本来意义的严重歪曲。

在人类历史的伟大事业中,一些杰出领袖人物的作用,是不能抹杀的,没有这些领袖的英明领导,人民群众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会受一些挫折,但是,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起了决定作用。我们不能否定个别人智慧的作用,不过应该承认一个基本事实:世界上的许多大事,如苏联的十月革命,中国当代的改革等等,都不是哪个人设计出来的,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实事求是地说,领袖人物的智慧,就在于,他们能够“因势利导”。

七年级《虽有佳肴》说课稿 第10篇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教学本课拟用一课时。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背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二、说学生和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另外,七年级的学生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本节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为此,教学本课我将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朗读”法贯穿读、说、析、品、评,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中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品析语言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学会品析散文语言。

小组讨论法:“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预习、“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多摘抄积累、熟读成诵等读书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另外,我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中间采用朗读领悟、合作讨论、拓展运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质疑中学会创新,在比较阅读中训练思维,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说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教具应具直观、形象、生动、省时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选用了制作简单的幻灯片。幻灯片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创设了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用情感唤起情感,用感悟引起感悟,用智慧启迪智慧,是语文教学的独有特点。据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诵读感知——分步品读——积累迁移的步骤进行。

其教学分为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复习导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学生在欣赏了作品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样类型的文章,别人又是怎样写的呢?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在新课进行过程中,学生会随时把自己的文章与课文进行比照,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时间比较长,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第二环节、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初读课文,进入意境。

第一遍:听读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第二遍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一些易读错的字,供学生参考。

第三遍小组内互读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以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这其间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师先进行学法指导:(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第三步: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第三环节、精读课文分析品味。

文言文应以诵读为教学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分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第四环节:探究作品创造阅读。

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在这一环节,主要是探讨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第五环节: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课堂最后5分钟,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总结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把“收获”变为创造。首先,师生一起以填空题的形式概括文章主旨,让后让学生探讨“教学相长”的意义。

以上是教学的主要过程,“注重兴趣与感悟、注重朗读与积累、注重个性与反思”,是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是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是我“生命课堂”教学理念的实践!或许,由于学生的阅历,他们还无法完全理解这篇文章,但是,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堂课,把“教学相长”的道理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心灵中,在学生灵魂与思想的原野里播下一颗种子,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随着阅历的增加,对这篇文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让学生学会感悟,学会阅读,学会积累,学会表达,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落,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云享受那精神的盛宴,云与那些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虽有佳肴的习题和答案 第11篇

《虽有佳肴》

1.《虽有嘉肴》节选自 ,又名 , 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论著

的选集,共 篇。《学记》是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的专著。

1.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自强( )兑命( )学学半( )

2. jiā yáo qiǎng yuèxiào

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虽有嘉肴 (2)弗食 (3)不知其旨也

(4)不知其善也 (5)然后能自强也 (6)虽有至道

(7)教学相长 (8)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9)教然后知困

(10)然后能自反也 (11)然后能自强 (12)学学半

(13)其此之谓乎

4.(1) 即使 (2)不 (3) 甘美 (4)好,妙 (5) 自我勉励 (6) 达到极点 (7)增长 (8) 因此(9)不通,理解不了 (10) 反省自己 (11) 勉励 (12)教 (13) 大概

5.掌握下列词的古今异义;

(1)虽有佳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主旨

(3) 教然后知困 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4) 学学半 古义:教 今义:学习

5. (1)虽有佳肴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2)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主旨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4) 学学半 古义:教 今义:学习

6.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 本文来自

(2)《虽有嘉肴》一文集中论述了 的关系,说明了 的道理。【《虽有佳肴》一课一练及答案】文章《虽有佳肴》一课一练及答案出自

(2)教与学 教学相长

(3)同意。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4)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

下文观点作铺垫。

虽有佳肴的习题和答案 第12篇

虽有佳肴①,弗食,不知其旨也②。虽有至道③,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④。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⑤;知困,然后能自强也⑥。故曰:教学相长也⑦。

(选自《礼记·学记》)

课型虽有异同有读书声 第13篇

一.配乐助读

镜头一:闫丽老师在学生初读《春》以后, 询问学生喜欢读哪些段落。有四个学生站起来, 回答了他们喜欢的段落, 分别是第3、4、5、7段。闫老师说:“读优美的文章要有优美的旋律来伴奏, 下面在音乐声里, 你们按照段落在文章中的的先后顺序, 接力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多媒体播放班得瑞《四月之春》, 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朗读课文。

现场点评:配乐朗读贯彻了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的特点。配乐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兴趣,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起到推波助澜、烘托气氛的作用, 让语文课生动活泼, 变成一种艺术的享受。但是也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选用乐曲的风格和课文的题材、体裁保持一致, 朗读写景的文章选用节奏欢快、旋律明朗的音乐, 班得瑞《四月之春》就非常适合给《春》伴奏;二是音量要适中, 配乐声过大会喧宾夺主, 音量过小效果也不好, 所以配乐时要注意音量的控制。音乐刚响起的时候声音过大, 淹没了学生的声音, 闫老师及时降低了音量, 效果就很好。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 配乐朗读是培养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做法。

二.动作助读

镜头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动词“钻”非常重要, 怎样读好它?闫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做了一个动作:把一张纸覆盖在手中的笔尖上, 一用力, 笔尖钻透了纸。她接着说:“读这个词就要重音重读, 读出力量, 读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镜头三:“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怎样读出春日里百花争先恐后竞相开放的情态?闫老师点拨学生在同位之间互相推搡顶靠, 学生们边做动作边读这句话, 境界全出。

镜头四:闫老师领着学生高举手臂, 挥舞拳头, 大声齐读“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领着我们上前去”的时候, 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现场点评:以身体语言辅助语文教学作用很大, 新课标就强调“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鸿沟, 需要用实践去填平。也就是让儿童通过亲身的体验, 鼓励、激发和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而在奥尔夫的教育理论里面, 教学中的学生不是被动地在学习, 而是主动地进行动作表演, 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文字的美妙。所以, 用动作辅助朗读, 重视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动作实践, 对于提高七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养等方面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途径。

三.方法助读

镜头五:刘金兰老师执教《陈太丘与友期》, 分两步指导朗读文言文:第一步是在“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环节, 大屏幕出示朗读方法“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 读出停顿”;第二步是在“品读人物, 感悟主旨”环节, 大屏幕出示朗读方法“读出感情 (语气、语速、语调) ”。

现场点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 “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目标, 是三个有递进性的不同层面的要求。七年级学生朗读文言文要达到这三个目标有难度。刘老师把朗读训练设计为两步, 这样就降低了难度, 第一步“读准字音”就是“正确”朗读, “读顺句子、读出停顿”就是“流利”朗读, 这是读通读顺;第二步“读出感情 (语气、语速、语调) ”就是“有感情朗读”, 这是读懂读透。这样的训练循序渐进, 效果扎实有效。七年级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 既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方法, 又培养了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学习习惯。

四.合作助读

镜头六:闫老师指导学生朗读第4段第一句的时候, 安排老师读“桃树、杏树、梨树”, 女生读“你不让我”, 男生读“我不让你”, 大家齐读“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时候, 男生读第八段, 女生读第九段, 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镜头七:在《陈太丘与友期》中, 客人和元方各说了两句话, 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刘老师指导学生同位分工读、男女生分工读、老师和学生分工读, 因为角色不同, 读出的语气和感情不同, 体验也就会更深刻。

现场点评:分工合作提高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两位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分角色朗读, 必然使学生对课文“临其境, 闻其声, 睹其貌, 见其行”, 醉心痴情, 进入角色,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形式朗读, 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师生共读等, 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 读出情趣, 读出感情, 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五.评价助读

镜头八:一个学生朗读《陈太丘与友期》后, 刘老师是这样评价的:你朗读的停顿、节奏较好, 注重了语速的变化, 如果再读出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表达效果会更好。如在读“非人哉”“便是无信”“便是无礼”这样的评论性语句时, 语气重些, 语调高一点;“非人、无信、无礼”这些关键词语要重音重读, 从而突出表现友人的粗鲁、元方的义正词严。

现场点评:刘老师的评价针对性强, 既指出了优点鼓励表扬, 也指出了不足帮助学生加以改进。另外, 刘老师非常注重鼓励性评价, 在短短的45分钟里, 教师对学生个体或者全体的鼓励性评价达9次之多, 如“你的声音很洪亮”、“勇气可嘉, 你读得很投入”等等。这些鼓励性评价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初中语文, 更需要老师的关心鼓励。在朗读训练的每个环节, 要像刘老师那样充分发挥评价语言的魅力, 欣赏学生投入的朗读, 传达教师的关爱, 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

“虽有委屈,但不冤枉!” 第14篇

无论是在环保届还是在法律界,不管是政府对企业的处罚还是企业对政府的反诉,这一案件都让各方感觉是关键一役,具有很强的普遍启示和典型意义。

据专业人士分析,该案之所以典型,是因为案件的行政查处、企业申诉和法院判决过程,都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依法行政的基本要素。

回顾案件过程,可谓一波三折

2011年12月2日,顺德区环境运输与城市管理局(以下简称顺德区环运局)对佛山市三英精细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英公司)下达《限期治理决定书》,要求其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在2012年1月31日前完成排放臭气浓度治理达到《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逾期未申请验收或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将按规定责令停业、关闭。

2012年2月9日,三英公司向区环运局申请治理验收。顺德区环境保护监测站(以下简称顺德区环境监测站)受顺德区环运局委托,于同年4月26日、6月28日对该公司进行臭气排放监测,报告显示臭气浓度均未达标。顺德区环运局遂于2012年8月29日组织验收组现场检查并对法定代表人进行调查询问,告知该公司验收结果。

2013年3月18日,顺德区人民政府经听证后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决定三英公司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停业、关闭。该公司不服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撤销上述《行政处罚决定书》。

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为,顺德区环运局报请顺德区人民政府依照《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有关规定对原告作出停业、关闭的行政处罚决定,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法律正确,遂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原告上诉后,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从2011年到2013年,这一场官司可以说是反反复复,起起伏伏,最终以三英公司离开顺德,搬离原厂址的结果而告终。

遭遇蓄意投诉,每次均有回应

虽然事件至此尘埃落定,但回顾整个过程,顺德区环运局参与该案的工作人员和律师们都觉得是打了一场硬仗,十分不易。因为三英公司之所以反诉,就是该公司认为顺德区环运局及下属单位的监测方法及由此得出的报告结论均存在“瑕疵”,这也构成了双方争议最大的核心问题。

说起案件的缘起,还要从三英公司遭到的不断投诉说起。“工作这么多年,我也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投诉人,从2011年开始,一周投诉不下三四次,有时甚至凌晨来电投诉。每一次投诉,我们均有回应,但这个人不依不饶,不仅投诉到顺德区环运局,还投诉到佛山市环保局、市纪检委。我们觉得他的做法已经超出了正常投诉的范围,真的就是别有用心了。”提起当时的情景,顺德区环运局环境监察大队副队长邓博红至今也感到有点忿忿不平,“投诉人的情绪之所以这么强烈,也是因为投诉人所住的小区紧挨工业园区,当时买下该小区的单元是受地产商的误导,以为工业园区已被地产商买下并将进行升级改造。尽管觉得有点无理取闹,但每次接到投诉我们都进行了受理,我们的环保执法人员也多次到现场查看,但都没发现问题。环保部门必须要依法依规,有足够证据才能处罚企业,不能被投诉人的意愿所左右。”

的确,在不断受理投诉的过程中,环保部门感到十分无奈。“期间相关环保工作人员也曾怀疑过,投诉人反映的情况是否确实为三英公司所为。为避免三英公司无故成了替罪羔羊,环保部门还组织对园区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但调查结果显示,该园区主要以普通机电加工业为主,并无其它产生臭味的污染源,从而进一步地明确了恶臭的排放源就是三英公司。”顺德区环运局环境监察大队中队长李海贤回忆说,为此执法人员天天在企业附近蹲守,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最终在一次夜间执法中,发现三英公司有臭气排放事实。

而凭借着近十年的环保执法工作经验,李海贤断定三英公司臭气浓度排放超标,并第一时间通知监测人员到现场对臭气进行取样,以固定证据。尽管证据确凿,但三英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认为在这案件中,环保部门的方法有失公允,感到自己受了很大委屈,而穷尽办法上诉。

那么三英公司的依据何在?又是否确有道理呢?

企业提出质疑,法院公平判决

2012年4月26日和6月28日,顺德区环境监测站两次对该公司进行臭气排放监测,三英公司认为上述两次臭气排放监测的采样点与频次不符合法定要求,未能排除其他干扰因素,故监测报告的结论不能作为定案依据。这也是他们提起上诉的最主要原因。对此,曾参与当时监测工作的顺德区环境监测站质量控制综合室主任吴国平解释说:“我们顺德区环境监测站受顺德环运局的委托,严格按照《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采取恶臭的三点比较式臭袋法,对三英公司排放的臭气进行了监测,在操作方法上符合规范,不存在任何问题;在采样点方面,监测站将厂界的监测采样点设置在工厂厂界的下风向侧,或有臭气方位的边界线上,并且按照规定,分别在三英公司厂界上风处1次、下风处2次进行布点监测;在采样频次方面,对于连续排放源相隔2小时采一次,共采集4次,取其最大测定值。间歇排放源选择在气味最大时间内采样,样品采集次数不少于3次,取其最大测定值。”

而事实上,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函(2004)83号《关于恶臭物无组织排放检测问题的复函》也明确规定:“按照《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对工厂无组织排放恶臭污染物实施监测,监测采样点应设置在工厂厂界下风向侧,或有臭气方位的边界线上。根据恶臭污染物的排放、扩散规律,当受条件限制,无法按上述要求布设监测采样点时,也可将监测采样点设于工厂厂界内侧靠近厂界的位置。”

也因此,对于三英公司的异议,广东高法给出的结论也是“经查,顺德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具有废气污染物检测的法定资质,该监测站两次臭气采样点即监测位置为三英公司厂界敏感点,符合《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恶臭物无组织排放检测问题的复函》的相关规定。原告认为臭气监测采样点的设置不合法的主张于法无据,其亦未提供充分证据证明上述臭气监测采样点存在其他干扰因素,不足以推翻监测报告结论的正确性。”最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促进提升工作,有赖完善法律

顺德区环运局法规科的阮智敏认为:“一审时最大的争议在采样环节,对方律师针对采样的布点、频次,多次提出异议。他们能够抓住采样布点及频次是否规范等这些细节提出这么专业的问题,是我们之前没有料到的。但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今后我们的工作必须要更加细致、谨慎、规范,随时做好证据的收集和固定,才能令企业更加信服。

对于三英公司之所以能够抓住一些问题反诉环保部门,这和臭气监测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据环境监测人员介绍,相对于废水监测,废气监测的时间偏长,管路清洗、接入电源、设备预热等前期准备工作,有时可能要花上一个小时。这对于无组织、间隔排放的臭气采样来说,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难度。

也正因为环境监测具有较高的专业规范要求,结合自身从事环保多年的工作经验,李海贤认为,“在进行现场采样时,环境执法人员应尽量取得被监测单位的配合,主动要求其派监测人员到场,同时还应对采样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并严格按环境方法标准的要求进行操作,切忌不能为了图省事而违反规定程序。”

采访中,从法律专业人士的角度,广东顺晖律师事务所律师江敏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依法行政过程中,环保部门应严格遵循法定程序。如果没有履行向当事人告知提出陈述、申辩意见及申请听证权的法定义务,剥夺了当事人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就算违法犯罪事实认定清楚,也会使得打击环境违法功亏一篑。

而且,以我多年担任环保部门法律顾问的经验来说,环保行政处罚案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括水、气、土壤等等,且在新环保法实施之前,各种法律、法规比较混乱,不成系统,甚至存在不同法规之间相互抵触的问题。新环保法修订实施后,这个情况改善了很多,有一些法理关系进一步理顺了。这也将为今后审理环保方面的案件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依据。”

江律师认为,之所以本案能够位列最高法院发布的“环境保护行政案件十大案例”之首,在于它的社会影响和体现意义都不同一般。能够对三英公司这样一个当地纳税大户毫不手软地进行关停处罚,可见顺德对超标污染排放打击力度之大、态度之坚决。而从更深远的意义来说,当前,环境污染已成为群众严重关切的社会问题。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行政案件中,一方面依法审查行政机关的执法职权、执法依据和执法程序,另一方面对于废气污染物监测报告等专业性判断和专家证据,也从证据审查角度给予充分尊重,对合法形成的证据予以采信。体现了人民法院对环境保护管理机关严格处罚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企业的合法行政行为,依法予以坚决支持的决心和力度。

“菲女”虽有恙 谈“唇”别色变 第15篇

什么是“兔唇”

所谓“兔唇”即是唇裂,常与腭裂(俗称“狼咽”)同时存在,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面部各结构相互联结融合障碍所致,是最常见的颜面部畸形,约占所有先天性畸形的9%-14%。我国唇腭裂的发生率约为1.82‰。

最佳诊断时间——孕18~28周

现在,唇腭裂的产前诊断已不是难事。不过有些孕妇迫切要求尽早超声检查以排除唇裂,却操之过急。事实上,虽然在胚胎发育的第7周和第12周,胎儿上唇和腭基本已完全形成,但此期唇部软组织菲薄,超声声像难以分辨和显示,无法诊断唇裂。但如果近晚孕期时,受胎儿肢体遮挡、羊水较少等影响,超声难以扫查到胎儿面部,也容易漏诊。

所以,产前超声检查诊断唇腭裂的最佳时间在孕18~28周。此时,胎儿面部发育完全,唇部组织结构已能被超声所分辨,且羊水量较多,有利于胎儿面部的观察,也是行胎儿全身畸形筛查的最佳时间。

最新的筛查工具——三维超声

最新的三维超声可以显示出胎儿面部的立体图像,更直观清晰地观察唇部的缺陷。但是准妈妈们在接受超声检查时必须了解的是,任何检查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隔着肚皮“看”宝宝,受到检查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特别是一些超声显示困难和声像图不那么典型,比如说程度较轻的单纯腭裂,检出率非常低。

发现胎儿唇裂——留还是流?

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有唇腭裂,宝宝的去留问题让很多家长焦虑。事实上,不同类型的唇腭裂其预后不相同,单纯唇裂没有合并其他结构异常者,一般较少合并染色体异常;唇裂合并腭裂者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大大提高,需要抽羊水或脐带血检查胎儿染色体。如果没有合并其他严重畸形,染色体也正常,宝宝出生后大多数可以行手术修补治疗。

我们在临床中接触到的患儿家长,大多数勇敢地接受了现实。他们积极咨询医生的意见,接受进一步检查。当没有发现其他合并异常时,他们多选择让有缺陷但是鲜活的小生命来到人间。

由于多数唇裂合并腭裂手术方式相对复杂,需分期手术,术后还需要对宝宝的发育进行长期跟踪,检测听力、营养、牙齿及情绪等各方面的变化,所以家长一旦决定了留下宝宝,就注定了要付出长期的艰辛努力。我们对这些家长深表敬意,并且告诉他们:家长的关爱和呵护能帮助宝宝树立自信,让先天残疾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顺利地走好以后的人生路。

家里添了一个唇裂宝宝,家长最迫切的愿望便是消除孩子的缺陷。有的家长甚至先对外封锁消息,要求尽快手术,在亲友来探视前让新生宝宝恢复正常面貌。在这种普遍心态下,媒体报道的生后几天内的新生儿唇裂修复技术受到患儿家长的追捧。有的家长认为:唇裂修复手术时间越早效果越好,这家医院水平就越高。这种认识其实是片面的。

尽管唇裂修复术的历史悠久,唇裂修复技术也不断发展、成熟,但对于手术的最佳时机问题,目前还存在争议。常规唇裂修复手术安排在患儿出生后 3~ 6 个月,是因为此时患儿情况已趋稳定,能较好地适应外在环境, 手术危险性减小。而且,此时口唇已有一定发育, 结构比较清晰, 且唇组织具有良好的弹性,有利于手术。

新生儿期唇裂修复术

近年来兴起的生后 48小时 内(新生儿期)唇裂修复术,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新生儿对疼痛反应迟钝, 对缺氧有一定的耐受性, 即使不用全身麻醉, 在局麻下也能顺利完成手术;新生儿睡眠时间长, 鼻腔分泌物少, 便于创口清洁护理;可以尽早改善喂养方式, 恢复良好的口腔功能;术后瘢痕不明显, 外鼻和牙槽嵴形态容易矫正, 并可促进其向正常方向生长发育。新生儿期唇裂修复术还有一个受家长欢迎的心理原因,是它早期地缓解了家长的惊恐、负疚、无助感、使一个不幸的新家庭尽快地愈合创伤,给患儿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另一方面,新生儿期唇裂修复术也有缺点。比如,新生儿面色较红,唇部结构不甚明显, 唇红缘难以辨认,容易错位缝合;新生儿唇部组织脆弱,难以形成一个理想的组织瓣, 手术操作困难, 术后效果不易令人满意; 对新生儿的手术操作有一定的危险性,等等。

“一次性”解决不了问题

到底是按常规在生后3~ 6 个月时进行修补,还是尽早地在新生儿期施行手术,两种选择其实各有利弊。家长应根据患儿的全身情况、唇裂程度、当地医生的技术水平、医疗条件、家人的意见等综合考虑。家长要知道的还有,由于在接受唇裂修复术后,患儿还处在不断地生长发育中,因此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大部分唇裂的修复都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还需进行二次修复。对唇裂修复效果的评价,不仅要看外观是否正常、瘢痕是否明显,也要观察在以后的发育中,继发畸形是否严重。

此外,手术治疗只是唇腭裂修复的一部分。事实上,唇腭裂的治疗是一个包括整形外科、五官科、口腔科、语音病理科、心理科等多学科干预在内的序列治疗。这些治疗甚至要持续到患儿青春期,家长面临将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治疗护理过程,千万不能有“一次性”解决问题的急躁心理。

推荐常规治疗程序

唇腭裂患儿出生时,家长的不良心态很可能会影响求医的态度。希望患儿家长首先树立唇腭裂可治的信心,同时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唇裂宝宝出生后,家长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治疗:

* 出生后2~4周初诊,并开始术前牙床矫正;

* 3个月左右接受唇裂修复术;

* 2岁左右接受腭裂修复术;

* 2.5岁左右开始语言治疗,每半年一次;

* 3岁左右接受心理治疗;

* 5岁左右接受腭咽闭合不全的治疗;

* 学龄前开始,视情况接受唇腭裂二期修复;

* 15岁以后可接受正颌外科治疗。

在长期的治疗中,家长还要帮助孩子摒弃自卑心理,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快乐、健康的有用之才。

相关链接

贫困唇腭裂患者可求助“微笑列车”

上一篇:超全的细菌药敏总结下一篇: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