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重点

2024-07-26

小学语文的重点(精选8篇)

小学语文的重点 第1篇

1、结合生活理解“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P52、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P103、背诵句子:“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仿写: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也是。P114、背诵第三课第七自然段。P115、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或歌曲。(积累两首)P246、《泊船瓜洲》中“绿”的用意。P247、对“梅花魂”的理解。P298、背诵《梅花魂》中的13段。

9、“推敲”的来历。P3810、常见的5种说明方法。

11、“鲸的自述”(掌握鲸的一些知识)

12、《松鼠》这一课是文艺性说明文,主要从: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行为来写小松鼠的。

13、P46布封、法布尔的简单了解。

14、能介绍几种新型玻璃。

15、学会写说明文。

16、《钓鱼的启示》中,“我”心情变化的过程。P6117、“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结合生活谈谈理解。

18、花生为什么不好看?花生的用途有哪些?哪个最有用?怎么理解句子:“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19、生活中的哪些事物带给你启示?

20、许地山的资料

21、结合生活谈谈“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理解。

22、P78的字谜,P79的歇后语。

23、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汉字是由仓颉创造的。

24、背诵《赞汉字》P8825、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26、联系生活理解:“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27、背诵《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17段。

28、背诵《圆明园的毁灭》的三、四段。

29、为什么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而作者却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30、了解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

31、背诵《狼牙山五壮士》中战士跳崖的部分

32、《狼牙山五壮士》中主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写的: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33、你还知道哪些英雄人物故事?

34、会写读后感、观后感。(“感”是重点)

35、背诵、默写《七律.长征》,并理解诗词的意思

36、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37、红军长征的一些资料

38、《开国大典》按照大典进行的顺序来写的,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9、背诵《开国大典》第七自然段

40、学会场面的描写

小学语文的重点 第2篇

对于六种造字法,我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必去阐明其深刻的造字原理,只能在形象化的教学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如,在教“撼”这个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提手旁的字大多跟手有关。“撼”是摇动,用什么来摇,当然是手。再如,“川”是河流,那么“川流不息”,即像河水一样不停止,形容人马、车辆等往来不止。再比如,“三点水”跟水相关,“足字旁”和脚有联系。诸如此类可以让学生先从字形上来理解字词的表意,再进一步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也许这样比单纯让老师来反复讲解字词的含义要生动一些。表示事物名称,有学生不熟悉的重点词,可以用实物、标本、幻灯片等,使学生观察事物的形象,得到清晰地认识。

二、反义释词法

汉字从形式到内容有丰富的内涵,真让人有望洋兴叹的感觉,所以不可能给每一个字词来一个准确的定义,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更不可能生搬硬套地解释重点词,对于有些重点词的意思好像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其相反的意思。如果学生能说出其反义词来,证明他对该重点词已理解,无须再给这些重点词准确的定义。

三、运用造句法来解释词义

同样的道理,有些重点词词义比较抽象,特别是一些成语,我过去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去背一些重点词的意思,认为这样就是让学生掌握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遇到词义相近的重点词学生就容易混淆。最好的解释方法是让学生用这个重点词说一句话,如果学生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个重点词来说一句话,说明已理解了这个重点词。这样就不必让学生去背重点词准确的定义了。

四、结合课文理解词义法

汉语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有的词有两三种意思,有的词甚至有七八种意思。教学词义是为了理解课文,这就要知道学生切实理解重点词在课文中究竟是什么意思,而且在许多情况下,重点词的意思可以从上下文中揣摩出来。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追悼”这个词,课文还具体描写了人们致敬、失声痛哭、送挽联、送花圈等。学生把这些词句联系起来,想象鲁迅先生去世后万国殡仪馆礼堂里的场面,就能很容易地理解“追悼”的意思了。还有些比较抽象的重点词,更要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细细体会。这样做,比让学生死记硬背重点词注释的效果要好得多。

五、联系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理解重点词

小学语文重点段教学的路径探寻 第3篇

一、重点段教学的“情境路径”

儿童理解世界的方式是感性的。因此, 重点段的教学, 就可以创设情境, 走情境路线——从“情感预热”到“审美味读”, 从“进入意境”到“回应中心”, 最后“刷新情境”。情境路线, 能够很好地实现语言和情境的自然链接,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完美结合。传统课文《桂林山水》的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特有的美。李吉林老师在教学这一重点段时, 采用的就是情境路径。

1. 变化重点词的表达形式, 增强情感力度。

让学生抓住静清绿这三个重要的词语, 展开句子的变式练习:用三个“又”来连接 (“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重点词的AA式转化 (“漓江的水静静的”) ;回到原文的感叹句 (“漓江的水真静啊”) 。如此, 由关联式到叠词式再到感叹式, 不断提升学生对甲天下的漓江水的情感温度。

2. 引读重点段的语言图式, 读出美的意味。

李老师采用引读的方式, 凸显漓江水的三大特点, 定好美丽的基调, 然后再导出排比句中具象的后半部分, 从而让学生在明晰段落中先概括后具象的语言图式, 实现文字的图像化。同时, 李老师引导学生注意读出美的意味。因此, 儿童形成的关于漓江水的整体意象是奇美的。

3. 采用匹配性的入境方式, 进入真实意境。

李老师运用遐想旅游、哼小曲等儿童喜欢的方式来创设情境。她聚焦漓江水, 采用近距离审美的方式, 不断地拉近镜头, 特别是抓住“无暇的翡翠”这个词组, 实现漓江水的美丽清晰化, 帮助学生进入真实的意境。

4. 品析衬托性的修辞手法, 回应全文中心。

李老师以“写漓江为何要写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内在冲突, 从而体味出衬托这一手法的妙用。在比较中巧妙地证实了“漓江水美甲天下”这一评价。

5. 运用发展性的语言知识, 盘活关联语言。

这一重点段中, 排比的语言知识极具表现力和发展性价值。李老师巧妙运用重点段内的语言资源, 让学生尝试运用排比的方式来改写第二自然段的首句。 (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 我爱水平如镜的西湖, 我爱静清绿的漓江水。) 李老师这一设计, 真正达到了让学生掌握语言的目的。

二、重点段教学的“演读路径”

重点段的教学, 如果总是以段为单位来展开教学, 兼顾的方方面面太多, 眉毛胡子一把抓, 重点段重点教就会落空。重点段总有几个决定事情发展的关键点, 如果我们能够发现这些节点的内在关联性, 就能够提取出节点型词语, 链接成词串。如此纲举目张, 就能轻松把握重点段的内涵。

《小稻秧脱险记》这篇课文中写“小稻秧的遇险和脱险”是文章的重点。于永正老师是采用演读路径来展开重点段的教学的。

1. 提纲挈领, 网联词串。

故事的发展, 总有它的节点。于老师慧眼识珠, 敏锐地捕捉到课文重点段中的节点型词语, 精心建构了两类词:一是“遇险类”词串, 由“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组成;二是“脱险类”词串, 由“警觉”、“收拾”、“有气无力”、“纷纷”组成。于老师扣紧这两组节点型词串来理解课文的重点段, 可谓化繁为简、以轻驭重、击中要害。

2. 幽默演释, 整体理解。

对于已经形成的词, 既要采用整体理解的方式, 也要采用儿童的方式来理解。于老师选择了极其幽默的方式, 和学生合作表演“抢营养”、“喷洒除草剂”这两个主体片断。这两个表演片断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为整体理解两组词提供了可能性。于老师为了充分利用上述表演的理解性功用, 选用儿童生活中的浅语, 精心抛出了三个连贯的设问句 (杂草厉害不厉害, 凶不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 讲理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这就叫“不由分说”) , 把第一组词自然地勾连起来, 达到了整体性理解的良好效果。

3. 整体合成, 把握情节。

回到上课初始时的问题:“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是怎样脱险的”, 让学生简单地说一说。这样, 学生就对重点段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重点段教学的“主题路径”

对于文章的重点段来说, 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重点串讲。要避免这一程式化的倾向, 除了变序教学之外, 还有什么路径可走呢?那就是主题路径。教师可以认真研读重点段, 提炼出其中内蕴的主题, 然后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重点段的教学。窦桂梅老师在《秋天的怀念》一文的教学中, 就是采用了“主题路径”, 紧紧围绕“好好儿活”这一主题来展开重点段教学。

1. 引读, 关注主题背景。

窦老师通过引读史铁生高位截瘫后脾气变得反复无常的句段, 让学生知道, 正因为作者当时自暴自弃的心理非常严重, 所以他的母亲才有必要用动作和语言去说“咱娘俩, 好好儿活”这句话。也就是说, 这样的引读既铺展了主题的背景, 又从相反的方向引发出主题。

2. 劝说, 搭建主题支架。

有主题背景抵达主题的生成, 这中间需要弥合一下其中的缝隙。窦老师为了实现主题生成的软着陆, 用心搭建了主题支架。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作者着想, 试着劝一劝他。这就为下一环节细读母亲想方设法让儿子“好好儿活”这一文本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 也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贴近作者, 贴近课文的重点段。

3. 细品, 催发主题生成。

窦老师抓住三个“悄悄地” (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 在心理还原中体味母亲的心细如发、谨小慎微———为了让作者好好地活而竭尽全力。为了增强主题生成的力度, 窦老师还独具匠心地设计了对比的环节:母子同样面对绝症, 却有着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反应。这样的对比, 使得“好好儿活”这一主题呼之欲出。

4. 升华, 凝结主题意蕴。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的强化重点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强化 高效 重点

一、实现角色转化,实行有效指引

小学语文和其他学科一样是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认知的过程,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相互沟通。学生是具有比较强个性的独立个体,教师不应该一味地面向学生强制性地传输知识内容,而要站在发展和活动的角度分析学生的特点,要把学生看成是主动学习、生动灵活的人之主体,将传统的教学变成引导学生学习发展,将传统的教师主导变为现在的教师引导的角色。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自身传统的操纵者的角色,由主导变为引导,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接受知识的角度发展。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更大的学习自由和空间,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的自行阅读,分析知识内容,进一步提出学习问题,并且独立分析解决总结知识规律;另外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保证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教无定法,通常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引领学生展开学习。首先就是自主式,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识,同时结合适当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思考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就是讨论式,教师可以提出讨论的内容,向学生提供定向阅读内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之后全班展开交流。这个教学形式重点在于强调班级学生的互动,重视其集体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增强集体意识和成就感,还能强化学习兴趣。最后就是辩论式,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辩论内容,分出正反两部分学生,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新的知识内容、独立查找资料,之后在课堂上辩论,最后教师做出教学总结。

二、认真设计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有几个步骤,各个步骤的组成部分几乎一致,教师一定要明确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详略得当,适当安排。虽然不同的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会有些许不同,但是不管如何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一定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要突出重点的文章和内容,要做到快速、高效、重点的展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其次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保证内容具有递进性的难易程度以及启发性的思考内容;最后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设计课堂训练习题,在设计练习内容的时候要保证习题具有代表性、难度适当,并且切合新的教学思想,要保证学生的训练时间,要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三、讲解适当,强化实践训练

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过于注重内容讲解,讲解过程使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在实际训练方面就会有所忽略,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把作业留到课后让学生完成。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增大了学习负担,也没有实质性的教学效果。新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讲解重点、难点和知识混淆点,不要在课堂上将那些学生已经掌握的、学生自学能够掌握的、还有讲了学生也不能掌握的内容。要强化实际训练的实践,引导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认知。所以,要根据教学内容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以此巩固并提升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的时候要保证内容合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并提高其学习效果。首先,要布置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作业,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按时完成。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布置课后训练,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不断变化的内容,教师要紧抓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强、有极强的训练价值的课后练习内容;再有教师要通过一些多变性并且有挑战性的题目,结合教学重点,布置一些数量少内容精的课后训练;另外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语文课堂上重点训练的内容,进一步反馈学生的训练效果,分析教学训练的实施效果;要强化学生高效的作业完成时间。要实施精讲多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训练获得更多的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发现并指出学生的不足,进一步强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重视强化实践,提升创新水平

学生的主体性需要教师的深入引导才能实现有效发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方法的掌握能力,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获取语文知识,进一步理解知识内容,实现知识的消化吸收,学会运用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结论

小学语文教学想要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强化自身的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角色,重视教学指引,要通过有效的课堂设计强化教学效果,结合适当的讲解强化学生的实际能力,通过教学引导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为其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吴诗岚.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现代阅读(教育版),2 011(13).

[2]罗红艳. 语文阅读教学中“讨论”的运用——叶圣陶教学思想对阅读教学的启示[J].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11(06).

小学语文理解重点词的方法 第5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词的意义。借助工具书了解重点词的语素意义,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到更多重点词的意义。懂得语素的知识之后,能够更好地辨认词义。如:“水利”、“水力”两个词,我们只要理解了语素“利(利益)”、“力(力量、能力)”,就能够区别它们的词义。又如:在教学《金钱的魔力》一文时,文本中的“蹩脚”、“考究”、“阔佬”、“通融”、“窘况”、“妙不可言”等重点词,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通过查词典的方法已经理解了重点词的意思,这对学生了解作者刻画老板唯利是图、世故圆滑、阿谀奉承、献媚讨好的形象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在查字典时还要注意据词定义,即教会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择义。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和“我见相如,必辱之。”中的“辱”在字典中的解释有:羞辱,使受到羞辱,玷辱,谦辞、表示承蒙等。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也不同,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词典,选择用哪个意思更为贴切。

二、比较、分解重点词释义

在教材中,有些重点词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琢磨的方法增强语感,意会词义。如:《白杨》中“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一句,其中的“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托物言志。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由树及人,借物喻人,感受作者用以神传情、意境深远来体现感情的波澜。这样,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对文本的理解,并有所感悟和思考。

分解重点词是重点词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比如:重临:重新来临。喧闹:喧哗热闹。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的工作。通过这种多个单字字意的组合,学生能更加快捷简明的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三、近义词、反义词、互换重点词释义

汉语的词汇极为丰富,几乎每个重点词都会有一个或几个与之意思相近的词。根据这一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理解重点词时可以灵活地采用“近义词、反义词、互换重点词”来理解文中出现的新词,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词汇来替换与之意思相近的新词,以联系旧的知识来启迪新的知识。如:《梦想的力量》一文,“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刚一放学就迫不及待地冲进家……”一句话中,要理解“迫不及待”的意思,可以找出它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刻不容缓、急不可待、慢条斯理、从容不迫等。这样,既能深刻地理解词意,又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四、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释义

经常听老师们说,理解重点词和句子是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实,这就是告诉我们要联系上下文解释重点词。有时,我们对于比较陌生的重点词,只能会意那个重点词的意思却说不出来,我们就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弄懂深层的意思,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彩色的非洲》中“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色彩斑斓”和“多姿多彩”意思相近但用词不重复,文中能体现这两个词的还有“蓝天、骄阳、绿树、红土、鲜花,以及皮肤油黑发亮的非洲人。”“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学生通过上下文的阅读,感受到重点词的含义,体现到意境的色彩美和语言文字美。

小学语文教学重点 第6篇

为扎实地推进“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我认真阅读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不同阶段教学的重点整理了一下,现在与大家分享一下。

对小学低、中、高年级同学学习语文的方法指导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学会到会学的过程。

(一)对低年级学生的指导重点

从教材要求上讲,小学语文教材低段的教学,着重是进行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话的训练。从心理特征上看,低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七至八岁阶段,他们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在认识、理解事物或学习时往往要借助实物或形象。要学生掌握简单的学习方法,具体说来就是:

1.借助形象物学习汉语拼音和简单的汉字。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如编儿歌和顺口溜识字法,部件识字法:利用已学过的熟字部件,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换掉字的偏旁,帮助学生识字。利用形声字的声旁和形旁识记字,既利于掌握汉字的声,又利于掌握汉字的形和理解汉字的义。教给方法,已备大量识字,早日独立阅读。当然这些方法必须要老师教给他。

2.学会写字的基本方法。如简单笔画的运笔,描红的方法,观察字形特点的方法等

3.能用形象记忆法、趣味记忆法、情境记忆法,抓关键词句背诵课文。背诵课文也要有方法指导,否则事倍功半,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识记能力。

4.学会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的方法。让学生看图,怎么看也要有方法指导,否则孩子年龄小,不点就不会。

5.通过先想后说的方法,说、写完整的话,通顺的话,规范的话。

6.课后能用复习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7.小组合作要有意识的培养,要有方法指导。组内交流如何有序发言,认真倾听都要一一引导。

8.学会简单的预习方法。先借助拼音识字,借助工具书扩词,把课文读通,不懂得问题能打个问号,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低年级学生要学会“敢问”教师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克服不良心理障碍,把自己学习中不懂或不清楚的问题大胆提出来,也就是不懂就问。

9.拿出一篇文章,总体上怎么学,如何下手,教师要有方法指导,总结出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特点的学法。

(二)对中年级学生的指导重点

小学语文的中段教学,着重进行段的训练。通过对段的理解,段的练习,逐步过渡到篇的训练,这时的中年级学生,已是九至十岁。从心理特征上看,这个阶段的学生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发展起来,有意注意也随之增长,能较为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思维方式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从语文知识上看,学生已学会汉语拼音,能认识1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有了较为丰富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是:在掌握简单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课前预习找疑点,课堂笔记记要点,课后复习抓重点的方法。

2.学会用音序、部首、数笔画的方法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3.学会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

如“方位变化观察法”(以方位为序进行观察),“时间推移观察法”(以时间为序进行观察),“情节发展观察法”(以事件情节发展为序进行观察),“移步换境观察法”(以地点移动为序进行观察)。

4.学会按时间先后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总分思路顺序介绍事物的几个方面的顺序分段的方法。

5.学会用“摘句法”、“归纳法”、“取主法”概括段意。

6.学会用“理序法”、“路标法”、“化整法”、“提纲法”、“首尾法”背诵课文。7.从多个角度继续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从题目上问、从词语上问、从内容上问、从矛盾处问,并尝试通过小组合作解疑。

8.作为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将不同文体的文章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归类,如遇到诗歌,童话怎么学,教师要心中有数。

在这个阶段中,要开门见山地教给学生各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并在教学中进行示范性指导,让学生在练习中反复实践。

(三)对高年级学生的指导重点

小学语文的高段教学,着重是进行篇的训练,要在加强对课文条理、层次、内容理解、篇章结构训练的基础上,突出布局谋篇的训练。这时的学生,年龄已达十一、二岁。从心理特征上看,他们已能长时间地、有效地知觉事物,能区分事物主要和次要的特征,思维的发展已达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大大加强。从学习方法上看,他们已基本学会和掌握学习语文知识基本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是:熟练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提高。

1.学会用“比较法”掌握不同类型课文的内容、结构、特点。

2.学会用“质疑法”从矛盾处问、从语言标点运用上问、从写作上问、从中心上问、从省略处问、从结尾处问、从联系(句、段;课内外)上问。“阅读课文,通过边读、边质疑、边释疑的过程得到新的知识,这一学段还要尝试拓疑。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现在学生在预习课文后经常提的问题能把我难住,如《落花生》孩子们问,“老师,作者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这么难请?”《难忘的一课》问我“既然爱国,为什么“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后面不用感叹号。《慈母情深》一课我没有调控好的姜敏突然冒出的“题目是慈母,为什么文章的字里行间却没有体现出来?” 孩子们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深度。课堂上我没有很好的把握好这一生成的问题,点的不够透,课后,他又来问我“老师我还是不太明白,后来我才明白他的意思,他理解的慈祥是面容和蔼。

3.学会用“连缀段意法”、“找中心句法”、“审题归纳法”、重点段落归纳法”、“课后问题归纳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学会用“课题分析法”、“重点段落分析法”、“分析主要内容法”、“找文中总结、小结、过渡或议论等关键句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5.学会逐步掌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

6.学会用“总结提高的方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使自己的学习方法更科学,更系统,更完善。

7.拿出一篇文章,老师不讲的情况下知道以什么为抓手自主解读,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有所侧重。如金主任出的《老人与海鸥》:补充相关资料,抓细节描写,联系情景等赏析方法。还有《慈母情深》读通课文,理清层次,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及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品析人物,都是在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一学段针对不同文体的解读方法要比中段更为深入。

小学语文的重点 第7篇

湖北省竹山县麻家渡镇小学李艳

湖北省竹山县深河小学李云

识字教学是小学一二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更是难点。一二年级每一课都有十几个要求认识的生字。当然每一课老师都认真地教了,学生也认真地学了,结果呢?学生当堂记住了,过后就忘了。让这么小的孩子记住这么多的生字,确实不容易。怎样才能让这些刚入学的孩子将这些枯燥、难学的方块字学得会、记得牢呢?我谈几点我个人的经验:

一、有效的结合恰当的识字方法,让学生牢牢的学习生字,掌握生字识认真学习掌握教材上的生字。老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教学识字。比如猜谜语、做动作、讲故事、分析字形、换偏旁、熟字带新字、图片识字、象形字、会意字等。老师在教学时要根据生字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教学生字。

二、识字教学不应当只局限在课本上,老师可以在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生字的同时,走出教材,注意积累身边的字。

(1)做游戏。比如,老师在黑板上上画一个大大的人,让学生把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词语:胳膊、眼睛、鼻子、嘴巴、头发、眉毛、耳朵、腿………贴在对应的位置上,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试一试,然后再给以适当的奖励。还可以让学生认一认我们吃的水果名字、各种颜色、我们身上穿的等等,相信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

会更容易记牢这些生字。

(2)开发班级的内在资源。举行“谁认识的同学名字多”比赛,让学生说一说“教室里都有些什么东西?”老师事先将一些词语写在纸上,学生说一样,老师拿出一张。“这就是教室、窗户、黑板、老师、同学、课桌…….贴在黑板上,对照着让学生掌握,还可以让学生把纸条贴在相应的位置上,相信学生在轻轻松松的活动当中就能记住好多词语。还有教室里的墙报、板报、格言、课表、时间表等,都可以让学生比赛读一读,记一记,让学生在玩玩学学、不知不觉中就能认识不少的字。

(3)活动识字法。比如,举行“小书包里的秘密”活动,让学生认识自己所有书的名字,作业本上的字,甚至文具盒、小书包上的字。千万不要小看这样的活动,认识的字可不少呢!

用这样的方法识字,比老师正儿八经得教,效果强多了,学生还掌握的更牢。

(4)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识字的意识和习惯,提高教材中生字的出现频率,从而巩固识字。比如找找路边的广告牌、标语、包装纸,有哪些我们学过的生字,课外书上有哪些我们认识的字。我还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慢慢读,不认识的字多问,查字典。虽然他们读不懂,但相信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会为自己找到了认识的字,又会认识了一个新字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识字教学不能只是语文的教学,而应当是语文数学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我经常和数学教师沟通、协调,让数学老师也能随时随地的教学生识字,对于学生不认识的,或忘了的字多一点提示,顺便教读一下就行了。数学作业的字写错了,老师也应该指出来,让学生有一个印象,以后就会少写一些错字。比如第一册数学里就有“高矮、长短、最大、小,前后左右”等一些字,数学老师多费点心,多教读几遍,相信学生会记的更快。

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识字教学不能枯燥无味。教师要多一点耐心、细心,多给学生识字的空间,教给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相信识字教学就不会太难了。

小学语文的重点 第8篇

一、2013 年《小学语文教与学》论文转载概况

1.刊物转载量排名

2013年《小学语文教与学》共转载论文178篇, 分布在50种刊物上。其中, 《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通讯》等排名前8位的14种刊物, 转载量占论文总数的68.6%。

2.论文内容分布情况

通过对178篇被转载文章内容统计分析得出, 其中26篇属于教学理论类文章, 主要从理论层面对学科重点问题进行探讨;97篇教学实践类文章, 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实验成果等;24篇研究课程性质、新课标解读及教材分析;16篇研究教师专业发展;8篇研究学业测评;7篇其他类。教学实践类文章转载量最大, 这既符合刊物定位———指导教师教学工作, 也符合基础教育教学论文的实际情况。

3.论文作者情况

以转载论文第一作者统计, 从地域分布看, 来自江苏、浙江、福建、北京、上海等省/直辖市的作者分别占总量的34.3% 、19.3% 、8.4% 、7.2%、6.0%, 这些数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地区的教研水平, 同时还可以从中看出当地教育部门对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重视程度;从作者单位情况看, 62.0%的论文作者来自小学, 19.3%来自教科院、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等教育科研单位, 15.7%的论文作者来自高校, 比较而言, 一线教师和教研员是主要作者群体。

二、2013 年小学语文教学研究重点问题的回顾

1.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 第一次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一课程性质的定位凸显了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 为纠正过去在“工具性”“人文性”两端忽左忽右的做法确定了准星, 也为长期受“教什么”问题困扰的语文教师指点了迷津。2012耀2013年,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 一线教师积极探索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认为, 理解、表达、交流、分享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四个维度———理解是前提和基础, 表达是目标, 有了理解、表达, 才会有交流或分享活动;理解与运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整体, 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 也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11期) 傅登顺认为,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认知领悟阶段———模仿运用阶段———实际运用阶段。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5期观点摘编。注:《小学语文教与学》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热点、重点问题每期设置一个专题, 专题内容包括精品文章的全文转载、重要教研成果的观点摘编、近十年相关文章的题录索引。)

然而, 要准确解读课程性质, 在教学中正确实施课程要求, 避免重蹈覆辙,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郑宇在《对当前阅读教学现象的反思》一文中指出, 当前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顾此失彼现象:将语言文字运用狭隘理解为读写结合, 不顾文本实际, 一律寻找读写结合点;强调运用, 忽视文本理解;注重形式, 忽视真实过程———对语言形式的体悟有走过场、贴标签的嫌疑, 较难看到从不会到会的真实过程。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5期观点摘编) 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教师对2011年版课标的误读。我国1963年以来各个版本语文教学大纲均强调“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而2011年版课标仅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缺少“理解”一词。刘仁增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不提“理解”不是不要“理解”———“理解”隐在“学习”里, 隐在“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中, 隐在“运用”中。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2期) 王一娴也认为, 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阅读并非否定积累、排斥理解, 因为语言能力分为“感知积累———揣摩理解———表达运用”三个层次, 是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序列, 是输入———输出的过程。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5期)

2.写字教学

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 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增加了电脑输入, 书写汉字的时间明显减少, 汉字书写的问题越来越多, 越来越严重。因此, 2011年版课标不仅明确了各个学段的写字教学目标, 而且建议小学阶段每节语文课用10分钟进行写字教学。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佟乐泉认为, 写字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的软肋, 要想把字写对写好需要考虑三个要素:笔画、笔顺、间架结构。他结合汉字学知识和儿童身心特点, 针对小学生汉字书写难点提出不少具体可行的解决办法;尤其强调表象在汉字书写中的重要作用, 认为“书空”对真正写字所必需的笔画和部件结构安排没有多大帮助, 不如学生用手指在课桌上写字更接近真实的书写。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1期) 南京市珠江路小学的林红老师带领她的团队进行微问题研究, 破解写字教学低效问题。他们将“书写习惯”细化为若干微型问题, 进行策略层面的深入研究, 得出小而实用的写字教学“微策略”。例如, 用趣味辅助线协助学生写前自主观察的三个步骤:用“神奇棒”帮助自主观察字形, 用“小魔方”帮助自主观察结构, 用“甜甜圈”帮助自主观察运笔、布白。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1期) 山东威海鲸园小学在师资培训和写字教材开发等方面颇有建树。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1期)

3.朗读教学

2011年版课标提出小学阶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朗读目标, 在具体教学建议部分要求“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这无疑是对当前“读书腔”的一种纠偏。有关朗读教学的论文不计其数, 然而朗读教学现状仍然堪忧。于永正老师认为, 要改变朗读教学现状, 得改变教师的观念, 提高教师的认识, 让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 并且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他建议教师读两本书:美国作家吉姆·崔利斯写的《朗读手册》, 我国朗读学专家张颂先生写的《朗读学》。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3期) 对课标要求的“正确、流利”, 一线教师一般没有异议和困惑, 问题集中在“有感情”上。袁昌仁认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刺激反应, 即文本的刺激, 情调的反应。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3期) 张亮则认为, 朗读是读者心理机能的外显形式, 由“声”而“音”是“有感情地朗读”的必然过程, 朗读中那种放声疾呼的“学生腔”的症结在于“有声无音, 有口无心”。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3期)

4.对话教材编者

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何增加“教科书编者”?目的是凸显课程意识。近年来阅读教学中不顾文本特点、学段要求而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令人担忧。王小毅在《阅读教学要重视与“教科书编者”对话》一文中指出, 教材文本不同于一般书刊上的文章, 剖析了教科书编者的地位和作用, 阐释了教师自身如何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及如何引导学生与教科书编者进行对话。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7期) 王崧舟则以《称象》一课为例, 与中美两国母语教材展开对话, 比较分析了选文背后蕴藏着的不同编写意图。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7期)

5.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 教师们对其倾注了大部分精力, 然而从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选择到阅读能力测评诸方面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和实践探索, 成绩斐然。

(1) 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对学生学好语文及其精神成长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 2011年版课标“附录2”列举了童话、文学名著等具体篇目, 而科普读物则需要由教师商议推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科幻作家吴岩及其研究团队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小学生科学类基础阅读书目7本, 推荐阅读书目14本。这是一套以“科学相关内容的获取”和“科学兴趣激发”为双支点, 以力求“全面覆盖当代科学范畴”但更多“关注小学生周围环境”为入选要求, 以“知识阅读”为主、兼顾“技能学习”为内容, 以“经典”和“非经典”读物搭配为特征的, 跨历史和跨文化的推荐书目。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4期) 学生阅读这些科学类读物, 可以很好地解决过去因为侧重文学阅读而造成精神成长营养不良的问题。林乐珍、帅晓梅等老师提供的课外阅读考级评价体系、班级读书会评价体系,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一线教师用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可以避免因为评价不得力而导致课外阅读流于形式。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4期)

(2) 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浙江杭州市小语界多位老师实践探索的新型阅读教学形式, 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其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 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 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蒋军晶老师梳理了从单篇阅读到群文阅读的探索历程, 称其为“对真实阅读情状的模拟”, 能“让师生回归到阅读的本源”。杭州市教研员刘荣华撰文对群文阅读的价值、内涵及实施策略进行阐释。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8期) 如何让“群文阅读”在理论建构、目标设置、策略运用等方面更趋完善?如何让更多师生从这项研究成果中受益?有待研究者和广大语文教师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索。

(3) 指向写作的阅读

读写结合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教师让学生根据阅读内容仿写、改写、续写等, 侧重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训练写作技能。管建刚老师近来提出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革命引起专家和教师们的热议。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与读写结合有何不同?其真正意蕴是什么?管建刚认为, “作为学习语文的学生, 他的阅读跟社会人的一般性阅读, 有着本质的区别”, “‘指向写作’的阅读, 才是作为专业的语文学习者的阅读本质所在”。阅读教学中的“指向写作”, 更多的是孕育学生的“写作意识”, 如篇的意识、篇的路径、段的意识、段的方式、线索意识、读者意识、剪裁意识、剪裁路径等。管老师在课中不大“让学生写”, 原因在于他认为, 机械的“读写结合”对阅读、作文所造成的伤害都很大, 很多作文上的技巧、意识, 是在今后作文中“不期然”地“化用”, 而不是“即时”地“使用”。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9期)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观赢得不少追随者, 但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王尚文在肯定管建刚关于阅读教学的独特见解和成功实践的同时, 指出“这只是角度之一、方式之一, 并非唯一, 不是全部”;李俊认为, 阅读教学绝不能主攻“指向写作”。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9期观点摘编)

6.活动作文教学

为了解决小学生习作时“无米下锅”的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和丰富生活体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活动情境, 指导学生习作,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也存在作文内容雷同、语言类似, 活动快快乐乐、习作“涛声依旧”等诸多问题。翁丽琴结合实例分析三年级学生活动作文写作的指导策略:设置悬念, 分步进行, 适时指导, 及时评价。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6期) 黄卫东、靖书霞为优化活动作文教学, 采取了如下策略:扩展活动范围, 开阔视野, 丰盈习作内容 (活动与阅读教学联合、活动与其他学科结合、活动与地方资源结合等) ;拓展活动方式, 练就妙笔, 丰富习作表达 (“动”看结合、“动”说结合、读写结合等) ;展示活动成果, 锻造慧眼, 丰满习作评价。 (《小学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6期)

三、2014 年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方向的展望

1. 国学经典如何进入语文课程视野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北京“2014年高考指导方案”明确要求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传统文化的承传无疑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与焦点, 国学经典如何进入语文课程视野也将是语文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问题。研究大致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国学经典的语文课程价值是什么 (为什么读) , 不同学段学生阅读哪些国学经典 (读什么) , 语文教师如何开展国学经典教学 (怎么读) , 达到哪些学习目标 (读得怎样) 。一线教师可以在总结原有古诗文教学及读经等校本课程开发经验的基础上, 思考如何突破, 采取哪些新举措。

2.汉字书写教学

在全社会普遍关注汉字书写的大背景下, 小学阶段的汉字书写教学问题, 如, 语文教师自身如何丰富汉字学知识、练好汉字书写基本功, 如何根据不同学段汉字书写目标、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教学等, 将依然是研究的重点。

3.语用能力培养

2011年版课标突出语文课程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这种能力从宏观层面可分为听、说、读、写能力。以往的教学主抓读、写能力, 也兼顾了听、说能力, 但是缺少从语用学角度来审视学生语用能力培养, 如考虑说话对象、读者对象、语境等, 结果造成学生所学语文脱离生活实际, 解决不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生活中学语文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北京计划2016年中考语文总分由原来的120分增至150分, 高考由原来的150分增至180分, 均高出数学学科30分。分数虽然增加, 但并不要求增加学校语文学习课时, 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为了彰显母语学科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是遵循母语习得规律———处处留心皆学问。因此有必要积极探索如何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 在生活中学语文。

5.作文修改能力培养

SAT (学术能力评估测试) 的写作部分包括:语篇写作、句子找错、修改句子、修改语篇, 后三项是关于修改能力的测试。其实, 学生的语言能力正是在字斟句酌中逐步提高的, 因此有必要凸显课标早就提出但实际教学中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学生修改能力的培养。

6.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测试

“非连续性文本”是2011年版课标首次提出的术语。2013年曾设专题解读这个术语及课标要求, 两年来一线教师积极探索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测试, 积累了一定经验, 但仍然存在各种问题。非连续性文本是沟通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桥梁, 这方面阅读能力的增强将有助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 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 因此, 有必要继续深入探讨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测试问题。

7.学生心理及学情分析

2011年版课标要求,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 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从2013年转载的论文情况看, 引用儿童语文学习心理最新研究成果来论证教学观点的论文并不多, 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文章也少有对学情展开具体分析。中医讲究“望、闻、问、切”, 以生为本的语文教学自然要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才能“对症下药”。

8. 教学理论的学习与转化

教师获取教学理论的渠道很多———职前学习、职后培训、工作之余的自主阅读等, 但往往存在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情况, 理论积累不少, 教学实践照旧。如何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如何在实践中发展和创造理论?名师工作室、教师共同体的成功活动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9.教师语文专业素养

上一篇:幼儿园英语教育热的令思考下一篇:在全县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司法局现场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