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措并举,努力开创灌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新局面

2024-09-19

八措并举,努力开创灌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新局面(精选5篇)

八措并举,努力开创灌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新局面 第1篇

八措并举 努力开创灌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新局面

——深入贯彻落实桂林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

沈荔芳

桂林市第四次党代会9月1日在桂林胜利闭幕。大会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科学提出了全市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全面吹响了桂林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的号角。围绕贯彻落实桂林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灌阳县结合实际,按照“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发展战略,创造性地落实市党代会的各项决策部署,努力开创灌阳跨越发展新局面,力争为全市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努力开创灌阳绿色崛起新局面 坚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目的,加快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努力推动灌阳绿色崛起。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度和问责机制,强化激励与约束,严格单位责任考核,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带动全民节能减排。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大对耕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持耕地总量占补平衡。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引导生产生活节水。巩固扩大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成果,科学合理发

展水电、风电、沼气等绿色能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绿色增长。提倡工业企业清洁生产,促进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积极推广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建设生态有机农业。提倡绿色消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发挥自治区级生态功能区作用,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快千家洞、海洋山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水资源、水源地,完善生态林、水源林系统,加强境内河流治理、水土保持工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高森林覆盖率。强化环境执法监督,提高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

二、着力抓好项目建设,努力开创支撑能力提升新局面 牢固树立“招商引资是第一要务、项目建设是第一抓手”的战略思维,全力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工作,着力提升发展支撑保障能力。大力向上争项争资。抢抓西部大开发、水利改革发展、桂林“两改一融合”等政策机遇,准确把握国家、区市政策导向、资金重点投向,大力充实项目储备,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申报衔接,最大限度地保证项目争取的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全力抓好招商引资。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招商主体、个个都是招商环境”的思想,营造全民“大招商、招大商”的氛围,包装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瞄准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努力在“招大引强”上取得重要突破,运作一批规模更大、品质更优的项目。提高要素保障水平。畅通项目融资渠道,发挥民间资本作用,加强银企合作互动,多方筹措项目资金。强化用地保障,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满足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建立服务重大项目工作班子,成立重点项目督查机构,健全多方服务协调、定期督查通报机制,突出抓好以“一横

一纵一新区”为主的交通、城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一洞一村一古镇”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290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

三、着力推动转型升级,努力开创转变发展方式新局面 按照 “一产服务三产、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主推旅游” 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大力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快速做大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冶炼、食品、木材、石材、矿山机械制造等五大专业园区建设步伐,推动冶炼、农林产品加工、石材加工、矿山机械设备制造等四大传统特色产业优化升级,培育瑶族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风电、余热发电为主的新型能源,精锡提炼及锡制品制造、融入千亿元光伏太阳能产业链条的石英砂精深加工等四大新兴产业,大力推动产业扩面增量、提质上档。集约开发利用小水电、矿泉水等优势特色资源,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根据市委“南提北扩”战略部署,大力推进“农业稳县”战略,着力构建以特色效益农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田种稻、坡种果,山种树”的战略布局,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提高特色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扩大超级稻种植面积,巩固“广西超级稻高产第一县”成果,建设“超级稻高产示范县”,实施以超级稻为核心的“吨粮万元田”工程。突出抓好“雪梨、黑李、脐橙”三大品牌水果基地建设和红豆杉等珍稀树种种植,打造中国灌阳雪梨之乡、黑李之乡、中国南方红豆杉之乡。发展有机红米、有机菊花等生态高效种植,壮大生猪、肉牛等生态规模养殖。

打造经济增长新一极。强力实施“旅游旺县”战略,真正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新的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抓好全县旅游总体规划和重要景区景点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突出打造瑶族文化主题特色品牌,加快开发以世界瑶族发祥地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产品,逐步建设民俗风情、休闲度假、自然生态、保健养生等独具魅力的旅游基地。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座漂浮在水上的世界瑶寨”,力争将瑶族千家洞古镇建成国际知名的旅游名胜,带动红色旅游区、月岭古民居、唐景崧故居等资源的开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重点打造“五龙戏珠”布局的苏东新村群落。办好“二月八”、“六月六”等千家洞系列节会活动,推动特色旅游、休闲农业、招商引资、商贸交易、文化娱乐融合发展。通过旅游助推第三产业发展,带动金融保险、餐饮住宿、商贸物流、体育健身等服务业发展,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四、着力加强城乡建设,努力开创城乡协调发展新局面 按照“科学定位、统筹规划、分步建设、完善管理”的思路,坚持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重点加快县城建设步伐。实施“提升江西老城、建设江东新区、做靓灌江两岸、做美瑶族古镇”工程,把灌阳县城建成一个瑶族特色浓郁的古镇景区,建成一座生活环境优良的生态之城,建成一个产业支撑强劲的活力之城。着力推进乡镇集镇建设。大力打造瑶族特色、桂北风情、田园风光、建筑景观交相辉映的乡镇集镇带,综合考虑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和地理位置,做好乡镇集镇综合规划,加快资源开发,壮大支柱产业,抓好街道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镇承载能力。大力改善农村建设面貌。按照凸显

民俗建筑风格的要求,突出抓好新农村试点建设,努力破难“空心村”整治难题,促使农村面貌得到较大改观。重点打好水利设施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大会战,整合使用一事一议、土地整治等涉农资金,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提高城乡管理水平。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放宽落户条件,引导农民有序转为市民。创新城镇管理手段,提高城镇管理效能。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开展生态文明县城、乡镇、村屯创建活动,有效改善城乡面貌。

五、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努力开创增强发展活力新局面 坚持全面融入改革开放大潮,用开明聚人气、借开放赢商机,以改革除弊端,凭改革添活力,以改革开放促发展。加快改革攻坚步伐。着力破解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生产要素市场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统筹推进社会领域改革,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激发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市场竞争活力,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环境。努力提升开放程度。主动融入桂林“一轴两带”发展布局,加快融入大桂林旅游圈、1小时经济圈。打造千家洞系列节会平台,积极参加区市各类重要节会活动,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主动参与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重点加强跨省环千家洞旅游经济区建设。健全招商引资机制,做到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加大、督查力度加大、考核力度加大,确保任务额度不折不扣地完成、项目进度不折不扣地达到,强化目标责任制度落实。

六、着力发展先进文化,着力开创特色文化建设新局面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切实为经

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文化条件。提高城乡文明素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施灌阳革命传统教育,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实践、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精神风气,提升全民文明素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发展壮大基层文化队伍,梳理地方特色文化样式,创作形式多样的文化作品,扶持公益文化事业发展,努力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探索发展文化产业。加大瑶族文化、桂剧文化、节庆文化、红色文化、茶食文化等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力度,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文化提升旅游内涵,通过旅游形成文化载体,逐步构建文化旅游相互交融的产业体系。

七、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努力开创幸福和谐灌阳新局面

围绕“幸福和谐新灌阳”的社会建设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推动灌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营造充满活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坚持以创建“和谐稳定模范县”为目标,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规范引导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发展,支持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管理,筑建社会管理基层防线,提高村屯、社区服务管理能力,努力消除服务管理盲区。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用好用活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从政策上、源头上预防减少社会矛盾。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创新信访工作机制,拓宽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健全矛盾排查调处网络,完善“大调解”体系,妥善处

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筑牢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对涉黑涉恶等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大社会建设力度。牢固树立民生为本的理念,着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努力促进充分就业。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养老等保险制度,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增加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水平再上新台阶。完善计生家庭奖励帮扶政策,实施“诚信计生”工程,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创新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模式,形成全社会参与扶贫工作的强大合力。

八、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开创执政能力建设新局面 面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坚持以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全面提升执政能力。强化思想政治建设,解放思想引领发展。全面开展“学习型、创新型”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创建活动,开辟“学习大讲坛”,深入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和群众实践经验,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和系统性,把全县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智慧、精力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汇集到和谐稳定上来。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提升能力推动发展。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

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注重在基层一线锻炼使用干部,在经济建设前沿选拔任用干部。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力度。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凝聚和发挥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效力。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础促进发展。把实施“书记创新工程”作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有效举措,由各级书记牵头,着力研究和解决当前基层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工作方式,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强化反腐倡廉建设,廉洁从政保障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两个条例”和《实施纲要》,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认真执行“重大决策事项、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作出决定”的“三重一大”制度,加大对重点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切实加大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进一步营造清正廉明的政治环境。强化干部作风建设,践行宗旨服务发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多做打基础、谋长远的工作,多做让人民群众受益的实事、好事。对上级党组织决定的事,不讲条件,不找借口,不折不扣保证落实;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不讲客观,不找理由,全心全意办成办好,在全县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作者是中共灌阳县委书记)

八措并举,努力开创灌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新局面 第2篇

——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任天顺

(2011年3月10日)

同志们:

虎啸隰州结硕果,兔跃新年展宏图。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我们隆重召开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县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认真回顾总结去年的经济工作,隆重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精心安排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务,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强力推进“六大工程”,努力开创全县转型跨越发展新局面。一会儿,王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团结拼搏,扎实工作,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2010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满堂红”。一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实施“366”、建设新隰州的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梨果富民、工业强县、城市扩张、旅游活县、生态立县、民生改善”六大工程,深入开展“项目年”活动,总投资近20亿元的60项重点项目基本完成,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全县生产总值完成7.56亿元,同比增长15.5%,比“十五”末的4.75亿元增长6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8.9万元,同比增长22.23%;财政总收入5500万元,同比增长12.96%,比“十五”末的3013万元增长82.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589万元,同比增长7.17%,比“十五”末增长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9亿元,同比增长31.3%,比“十五”末增长14.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亿元,同比增长17.7%,比“十五”末增长1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万元,同比增长12%,比“十五”末增长90.6%;农民人均纯收入2496元,比“十五”末的1996元增长25.1%。

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三农”工作稳步推进。按照“扩规模、强管理、抓营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强力实施“梨果富民”工程,新发展梨果2.5万亩,全县总面积达到27.5万亩;建起56个、1000亩的标准化管理示范果园,积极防治春季果树冻害,全面加强果树夏季管理,果品的档次和质量明显提高;加大果品营销力度,在我县召开了由省内外百余名果商参加的果品营销会,在北京和广州举办了隰县梨果推介会和展销会,果品销售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是历史上果品价格最高、效益最好的一年。全县果农人均收入2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以上。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42个行政村实现了“四化四改”和“六个一”配套建设,累计建成5440座沼气池和9000座农村卫生厕所。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完成整村推进15个,移民搬迁1200口人,全省亚行贷款河川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现场会在我县成功召开。“五个全覆盖”目标全部实现,两年累计完成村村通油路399公里、校舍安全工程4.71万平米,新建25个村卫生室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0处,实现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开展农业技术培训1万多人次,转移劳动力5500人,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投资3000多万元,荒山造林10.53万亩、环城绿化2000亩、通道绿化150公里;对滨河路、堆金山森林公园、一中、小西天、晋西革命纪念馆和城区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完成209国道“三改二”工程和临大线隰县段公路绿化预整地任务,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2.8%。通过实施基本农田建设、小流域治理、淤地坝建设等一批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1万亩。污染整治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我县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60天。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工业经济势头强劲。实行全面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谋求工业后发优势。投资3.4亿元的汾西正佳煤业90万吨矿井全面动工建设,达产达效后可为财政贡献1个亿。投资1亿元的午城酒厂改制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新产品“午城三春液”元月7日投放市场后,社会反响良好,销售形势喜人。年产120万吨干法水泥项目一期工程投入生产,现正在融资扩大规模,力求尽快达产达效。中国企业500强浙江盾安集团投资70亿元新建占地500亩的镁合金循环经济工业园项目已达成合作意向。中国企业500强江苏雨润集团投资3亿元的年屠宰加工2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元月1日与县政府正式签订合同,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即将动工建设。工业亮点和后发优势进一步显现。

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坚持“高起点规划城市,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度建设城市,高水平管理城市”,全力实施“城市扩张”工程。投资2亿元的滨河路和紫川河治理工程基本竣工,滨河路两年工期八个月通车;完成了隰州大街南段拓宽改造工程,扩建了隰州大桥;投资600万元铺装改造了县城四条大街,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增加了27名交警,配全了市政设施;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营,垃圾填埋场正在顺利实施;堆金山森林公园和水上乐园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北城新区开发拉开序幕,法院审判大楼、护林防火指挥中心主体完工,滨河西路北段路基形成;天天桥、天天街、古城街、接官街竣工通车,“两馆”建设、隰州广场和隰州大酒店完成“三通一平”。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县城面貌焕然一新。

旅游开发步伐加快。依托“小西天”高品位的旅游资源,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全力打造旅游观光胜地。完成了小西天湖改造和景区绿化、美化、硬化及入口石牌坊建设,景区草绿水清,靓丽多姿;在大运高速公路上打出了“神奇小西天、魅力新隰县”的广告宣传牌,小西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共接待游客4万人,门票收入30万元,带动旅游经济总收入300万元。晋西革命纪念馆经多方筹集资金,高标准完成布展后于12月3日正式开馆,成为我省继太行山八路军革命纪念馆之后又一处大型的红色旅游景点,去年就接待游客上万人;毛泽东东征路居纪念馆一期工程完成。金利华休闲商务酒店投入试运营,临大线、“三改二”竣工通车,中南铁路和霍永高速全面动工。“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三产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教育发展迈出新步,中高考成绩再创佳绩,高考达线67人,中考达市优质高中线68人,名列山区县前茅;撤并了下李、寨子两所中学;校舍安全工程实现全覆盖;租赁了隰县师范,将第四中学建成了高标准的寄宿制初中,新建了全县唯一的一所公立示范幼儿园;北城小学主体完工。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水平,黄土和午城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县中医院启动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率达到85%以上;扩大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面,全年共报销医疗费1081万元。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36118人, 六项保险征缴发放1.63亿元;将城乡8478户、9600人纳入低保范围,对残疾人进行救助服务,向困难群体发放住房补助;筹资1000多万元,基本解决了原“五小”企业困难职工的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筹集800多万元,解决了财政供养人员的烤火费;购买公益性岗位285个,解决了退伍军人、部分失业人员、困难大学生和师范毕业生的安置及就业问题,新增就业人数2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4%以内。安全稳定上,隐患排查彻底,应急保障到位,处置措施及时,没有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审计、综治、档案、物价、地震、气象、治超、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民兵预备役建设等工作和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全县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2010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一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一年,也是隰县人民值得铭记的一年。原省委书记李立功视察我县之后,欣然题字“喜看隰县大变化”;刘维佳副省长在我县调研时,动情地说“隰县变化很大,变的我都不认识了”;市委谢海书记在晋西革命纪念馆开馆暨30项重点项目竣工庆典仪式上讲到“隰县上下团结一致求发展、干发展的精神难能可贵,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山西经济日报头版头条以“小县大气派、穷县大跨越”为题,全面报道了我县的巨大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喜人成果。我县荣获全国植保专业统计工作先进县,全省十佳卫生县城、城镇中小学校舍建设、农村改厕项目和创业就业贡献先进县,全市安全生产工作、计生工作、下乡工作、定点扶贫工作、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信访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四大班子和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精诚团结和真抓实干;得益于社会各界的群策群力和鼎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离退休老干部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发展不足。大家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力度还不够大,大发展、快发展的思想准备不充分,煤炭、白云岩、梨果等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特色产业还没有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太小,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太弱,社会事业历史欠账较多,社会管理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征地、拆迁、就业等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解决的还不够好,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需要进一步维护和加强,个别干部作风漂浮、工作不实。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逐步解决。

二、抢抓机遇,突出重点,全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抓住国家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统筹协调、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总量翻两番、达到30亿元,财政收入2个亿、力争达到3个亿,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经过未来五年努力,这些目标实现之后,我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就会有更大提升,人民生活就会有更大改善,城乡面貌就会发生更大变化,隰县人民就会更加自豪、更有尊严。

客观分析形势,我们正处在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当前,全球经济开始复苏,新型经济体国家经济发展迅猛,我国“十二五”规划大政方针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7·29”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之后,山西进入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期、转型加速期。我省被批准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我们提供了政策机遇、空间机遇、项目机遇和发展机遇。省里确定实施新的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和百镇建设工程,并在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县的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我县连续两年开展“项目年”活动,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城市整体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境内“一铁两高”启动实施,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将使我们承接县外经济辐射和产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全县的发展环境日益改善,发展势能不断积累,发展信心明显增强,发展潜力正在释放,为我县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只要我们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抢抓机遇,打造优势,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在思想的大解放中推进经济的大发展,在对外的大开放中实现经济的大跨越。

今年我县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县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扩大开放为先导,以项目崛起、绿色转型、特色跨越为主旋律,强势推进“366”,加快建设新隰州,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民生进一步改善,努力开创我县开放、转型、跨越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4%,达到8.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达到8.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达到5.53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达到15万美元;财政总收入增长16.4%,达到6400万元;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6%,达到416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达到130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达到2746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化率提高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约束性指标是: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5%,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1.5%和2%,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各下降1.5%,工业烟尘、粉尘排放量各下降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

根据上述要求和目标,今年全县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强力推进“梨果富民”工程,在加强果树管理、增加农民收入上要有新举措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要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围绕梨果生产、畜牧养殖、特色种植三大产业,建设产业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名牌产品,夯实“三农”基础,增加农民收入。

做大做强梨果产业。按照“扩规模、强管理、育龙头、抓营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梨果主导产业,建设“全国优质梨果生产基地县”和“全省玉露香梨基地县”。一要扩规模。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新发展优质梨果面积2万亩,后堰、习礼等七大塬面要消灭空档,补栽补植,实现全封闭。要依托“一县一业”玉露香梨基地县建设和片区扶贫开发项目,重点发展玉露香梨1.7万亩。“十二五”末全县梨果总面积要扩大到35万亩。二要提品质。要在全县大力开展“果树管理年”活动。对去年建起的56个标准化管理示范园,要全面推行果树大改形、果实套袋、增施农家肥、使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等标准化管理技术。各乡镇要开展“抓示范、树典型、强管理”评比竞赛活动,辐射带动全县的果树管理上水平、上档次。要加大果园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水利部门要拿出果水配套工程建设规划,争项目,引资金,“十二五”末实现七大塬面果树全部浇灌,切实解决我县果园十年九旱的问题。今年要实施完成南唐户果水配套工程。要加强果园管理,今年起全县幼树果园内一律不准再间作玉米等高秆作物,实施果、烟、瓜、菜等配套间作低秆模式。同时,要组织发动广大果农,开动一切水利设施,全力以赴抓好果园春浇工作。三要育龙头。西山果品交易中心要多方融资,扩大果品恒温贮藏库建设,将果品贮藏能力提高到2万吨以上,逐步建成临汾西山地区最大的果品综合批发市场。天天饮料公司要加快产品研发,搞活市场营销,扩大生产规模,最大限度加工增值、促农增收。要积极支持河南忠澜实业公司在我县新建“农”字号企业,开发建设10万亩荒山果林高效农业,力争启动建设5万吨果品恒温气调库。切实提高我县果品贮销和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四要抓营销。要成立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果业、农委、交警、工商等部门参加的果品营销领导组,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宽松环境,对果品运输车辆一律只纠违不罚款。要积极参加各类展销会、洽谈会、订货会,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组建直销窗口,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叫响“隰州”牌梨果。今年秋季要召开果品营销会,诚邀各地果商来隰观摩果园、品尝果品、洽谈订货。要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进梨果产业化经营。

发展壮大畜牧产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全面推行标准化养殖、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建设全省百万头生猪产业大县。要依托中国500强雨润集团年屠宰加工2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新建10万头生猪养殖示范基地、1个千头种猪场和20个商品代种猪场,培育存栏百头以上的示范户1000户,组建10个养猪专业合作社。依托亚行贷款河川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贴息贷款、技术指导、挂靠项目等手段,扶持农户发展生猪养殖50万头。“十二五”末,全县生猪存栏稳定在65万头、出栏130万头,实现产值15.6亿元。同时,要大力发展绒山羊、肉牛、蛋鸡等畜牧养殖,今年要投资200万元,新建4个绒山羊规模健康养殖小区。推动我县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稳定发展特色种植。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补贴等惠农政策,大力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建设玉米高产示范方,将高产作物面积稳定在20万亩。依托午城酿酒年产3000吨优质白酒项目,建设4000亩高粱种植基地,力争两年内面积达到8000亩。在沿川新发展瓜菜简易大棚50座,丰富群众的“菜篮子”。建设4000亩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10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3000亩烤烟生产基地和3万亩有机小杂粮生产基地。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强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0字方针,完成新定10个新农村的规划编制、“四化四改”和“六个一”工程建设,实施“村连村、户户通”工程,力争年底80%的村户之间通水泥(油)路。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新增沼气用户500户,完成炕连灶改造500户、改厕2000座;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5000口人、543头大牲畜饮水不安全问题。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年内完成整村推进5个、移民搬迁600人。要在完善提升原来“五个全覆盖”的基础上,谋划实施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用两年时间,实现农村街巷硬化、便民连锁店、文化体育场所、职业教育免费、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依法强化土地征占、集体土地使用和宅基地审批管理,严格控制耕地保有量30万亩这条红线,保持耕地占补平衡,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二)强力推进“工业强县”工程,在建设工业园区和提高工业经济总量上要有新成效

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总量翻两番的潜力和希望所在。长期以来,工业一直是我县的“短板”,是最大的制约“瓶颈”。要实现富县强县的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的理念,充分发挥我县资源后发优势,围绕午城和下李工业园区建设,按照“续建项目抓投产、新建项目抓进度、意向项目抓落地”的原则,全力抓好8个重点项目,不断提高全县工业经济总量。

续建项目要抓投产。要加强统筹协调,着力解决问题,保速度、抓投产、要效益。投资1亿元的午城酿酒年产3000吨优质白酒项目年内要实现产量1000吨、产值1亿元、创税2000万元,明年达产达效。投资3.4亿元的汾西正佳煤业90万吨矿井要加快基建进度,尽快完成征地拆迁、移民搬迁和用电增容改造,年底必须达产达效。年产120万吨干法水泥建设项目要抓紧完善手续,6月份要开始生料生产,年内达产达效。

新建项目要抓进度。要全力创优发展环境,只争朝夕,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投资3亿元的年屠宰加工2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已签订协议,各职能部门要全力倾斜,优质服务,做好通电、通水、通路、通讯、土地平整和手续办理等前期准备工作,确保本月底前动工建设,明年建成投产,实现产值15个亿、创税5000万元。天盛达科工贸110万吨焦化及城区供气项目,要加快可研编制和土地、环评等手续办理,尽快开工建设,年内完成“三通一平”和洪永线1公里改路工程。同时,要全力配合中国石油瑞弗莱克公司做好煤层气开发和利用。

意向项目要抓落地。要依托资源优势,全面对外开放,引进大老板,实施大项目,发展大企业。对前期工作基础好、条件成熟的重大项目,提前介入,快速推进,及早落地。一是投资70亿元的下李镁合金循环经济工业园项目,要加强与省、市部门的联系和中国500强企业浙江盾安集团的对接,做好煤炭资源和焦化产能的配置以及项目规划、环评、土地等前期准备工作,争取项目早日落户我县。二是谙正煤矿要在年内办理探转采手续,力争启动煤矿建设。三是龙泉、寨子、黄土三块煤田要积极与上级部门联系,争取尽快完成探矿权的审批。

要深化国企改革。借鉴午城酒厂成功改制的经验,采取转让国有股权、拍卖破产企业地产等方式,逐步解决晋利源水泥、四纬巾被、虹光电力、硅铁厂等“五小”企业职工补偿安置、社保续接等历史遗留问题。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积极招商引资,使关停企业闲置土地充分发挥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支持其以兼并、收购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三)强力推进“城市扩张”工程,在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上要有新突破

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要紧紧抓住我省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机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优化功能,加强管理,提升品位,加快北城新区开发和旧城区改造,全力打造宜居、特色、魅力山城。

要完善城市规划。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先导,是城市发展的总纲。要按照“超前谋划、科学规划,高起点、大手笔”的原则,以县城为中心、午城为南大门、下李为北大门,打造“一川清水、两岸锦绣”的百里绿色走廊。根据专家评审团的意见,修改完善《县城总体规划》,上半年要通过市政府评审。按照“改造旧城、建设新城”的总体要求,科学编制北城新区控制性详规和午城、黄土、下李三个小城镇发展规划。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严把规划审批关,坚持“规划一套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本法,审批一支笔”,坚决打击未批先建、少批多建行为,切实把城市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

要狠抓城市建设。按照“东西山绿景秀、滨河路畅水清、城北重点开发、旧城改造提升、功能合理分区”的建设思路,以北城新区开发为重点,加快改造旧城区,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对外形象。要加快建设北城新区。按照“大县城”方略和北城新区建设规划,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全面实施北城新区开发建设工程,将城区规模由现在的6.75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一是投资1.5亿元,6月底完成地下超市主体,国庆节前完成隰州广场配套设施建设和隰州大酒店主体工程。二是投资4500万元,开发建设紫川街。三是投资1200万元,建设一条长3.8公里、宽50米的北城新区主街道。四是全面开工建设信用联社营业大楼、公安业务技术用房、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用房、烟草综合大楼、移动营业大楼、供电营销大楼及司法业务用房。要大力改造旧城区。要以改善居住条件和提升城市品位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支撑、市场化运作”和“高品位设计,高起点改造,高标准建设”的原则,逐步改造旧城区。投资3亿元,启动实施西大街西延及旧城改造项目,用5年时间改造旧城建筑面积23万平米。投资6100万元,新建兰天桥,拓宽改造东大街至森林公园200米通道,新建3.7万平米住宅小区。要完善市政基础设施。要以基础配套、完善功能、改善环境为目标,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整体推进”的原则,继续加强城区街巷、休闲健身、供热供气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一是紫川河综合治理续建项目要在6月份完成河道清淤、人字闸、二级平台和护坡等工程建设任务。二是对滨河东路进行亮化和绿化,新建梨花街和紫川桥,改造车家坡桥,6月底完成滨河西路全线铺油。三是要在9月底前完成红星巷、南关巷、怡泽园巷、富民巷等通达新建路和滨河路的主巷道改造工程。四是投资4420万元,用二年时间实现县城集中供热覆盖面积163.8万平米,今年要覆盖65万平米。五是要加快垃圾填埋场建设进度,启动实施县城天然气供气项目,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六是实施堆金山森林公园和水上乐园二期工程,启动西城公园建设,为广大市民提供休闲健身场所。同时,要新建环境监测和执法业务用房及寨子、阳头升、陡坡三个乡镇邮政所。要推进小城镇建设。按照“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以县城为中心,把午城、下李、黄土作为我县示范小城镇,科学规划,立项引资,综合整治,完善功能。今年,要启动午城小城镇建设,新建一处垃圾填埋场,完成主街道“四化”改造、广场建设、午城战役纪念碑和午城镇集中供水项目。建设隰县、蒲县、大宁三城名镇新午城,打造好我县的“南大门”。

要加强城市管理。要坚持“建管并重、标本兼治”的方针,围绕创建“文明、整洁、畅通、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下大力气推进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由城市管理服务中心牵头组织,住建、工商、环保、卫生、公安等部门与社区居委会协调配合,组建城市管理执法大队。要制定目标,明确职责,联手执法,综合整治,打造城区管理、人口管理、综合治理多位一体的新载体,使我们的县城更加干净、更加文明、更加亮丽。

(四)强力推进“旅游活县”工程,在景区建设和三产发展上要迈出新步伐

旅游是无烟工业,是朝阳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我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要通过科学规划、景点支撑、完善功能,大力开发以小西天游览景区、紫荆山生态旅游景区、水库游乐景区、红色文化景区和现代农业观光景区等为主的“隰州一日游”,打造体现隰县历史文化和地域特点的知名品牌,增强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全面带动商贸供销、物流配送、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发展,致力搞活县域经济。

全面发展旅游产业。要以佛教文化游、红色革命游、绿色生态游为重点,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强县”。要完善旅游规划。在修订完善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同时,加快编制石马沟景区、紫荆山旅游景区、红色革命、农业观光等详规。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合理利用和保护全县的文物和自然资源,杜绝破坏性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加快景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小西天景区公园,拓宽改造小西天桥,建设旅游商品一条街和凤凰广场。启动实施紫荆山旅游开发工程,力争完成石马沟景区别墅建设。建设隰县博物馆,年内要完成室内装修、隰县史陈设布展工作。力争启动川口至坪城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旅游观光农业。要强化宣传促销。要树立宣传促销全方位、多样性、一体化的理念,广泛利用宣传广告、旅游交易会、旅游宣传品等媒介,加强对我县旅游品牌和整体形象的宣传促销。要整合资源,捆绑营销,给旅行社打折让利,让更多的旅行社为小西天招揽游客。要在山西卫视、山西晚报、网络媒体做广告,在临大线川口隧道等出县交界口设立宣传牌,宣传隰县,宣传旅游。不断拓宽旅游市场,吸引更多的人到我县旅游观光。今年小西天景区门票收入要达到50万元以上,带动旅游经济总收入500万元。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城乡文化事业,提高县域经济的软实力。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完成“两馆”主体工程和城南乡、龙泉镇文化站建设以及县乡调频广播覆盖工程。要发展壮大各类文艺团体,以“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和各类节日及“三下乡”活动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积极促进文化产业与信息、休闲、体育特别是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以旅游激发文化活力,靠文化增添旅游魅力。要深入挖掘佛教文化和革命历史文化,大力开发文化旅游商品,制作一批毛主席纪念章、纪念杯,推介根雕、山核桃加工等特色手工艺品,努力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项目,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便民连锁和网上营销,用两年时间实现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全覆盖。要在县城南规划建设现代物流中心,打造一个辐射晋西南的商贸物流集散地。全力做好中南铁路、霍永高速征地拆迁工作,力争中南铁路隰县过境段客货专用线立项启动。要全面落实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政策,活跃流通,繁荣经济。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宾馆餐饮、度假购物、休闲娱乐等新兴服务业。隰州大酒店要按照“隰县标志性建筑物”的思路,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金利华休闲商务酒店要加强酒店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接待能力;汽修美容中心要在年内投入使用。投资349万元,新建益民放心粮油超市综合大楼。积极发展房地产、通讯信息、物业家政和社会化养老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大旅游业配套服务设施的联动开发,全面带动我县三产总体上水平,全力搞活县域经济。

(五)强力推进“生态立县”工程,在造林绿化、改善环境上要有新进展

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新鲜,环境更优美,这是我们最大的民生。要始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绿化、气化、净化、健康隰县”为目标,树立“绿色转型”理念,把造林绿化、保护环境、完善基础放在重要位置,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坚持推进造林绿化。要以建设生态大县为目标,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投资1500万元,完成3.8万亩封育保护、3.2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和环城绿化工程。加大通道绿化和园林村绿化力度,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滨河路行道树栽植、花草种植、护坡绿化任务,对临大线隰县过境段和209国道“三改二”工程进行全面绿化。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严格保护生态环境。要继续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大力整治环境污染,全面加强排污监管。要加快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确保正常运营;垃圾填埋场6月份要投入正常使用。要加快实施城市集中供热项目,启动县城供气工程,逐步削减城区煤烟污染,确保城区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10天以上,大气综合污染指数控制在1.8以下。要严把新建项目能耗审批关,突出抓好工业、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节能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以点源、面源污染治理为重点,全面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同时,要加强封山禁牧监管,加大对违规放牧行为的处罚力度,严格保护生态环境。

全力改善基础设施。要抢抓国家“十二五”期间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致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投资1500万元,完成上庄至汾西界老爷顶12公里旅游路;改造苗圃至隰州大桥7公里公路。投资2100万元,实施完成阳头升乡高家庄、黄土镇上庄片小流域治理项目、黄土高原冯家坝系项目和东川流域中桑峨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投资450万元,对石马沟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投资1200万元,复垦整理土地面积423亩。要紧紧抓住全省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的机遇,投资2300万元,对城乡电网进行改造,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电力保障。

(六)强力推进“民生改善”工程,在加强社会管理、努力改善民生上要有新作为 为政之先,在于富民;为政之要,在于安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牢牢把握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根本,竭尽全力办好符合民心、顺应民意、反映民声的实事,加快发展民生事业和社会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开展争创“名师、名校、名校长”活动为重点,强管理、树形象,抓教学、提质量,全力打造山区教育强县。按照“县办中学、乡办小学”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结构。投资1724万元,新建北城中学;投资500万元,完成一中操场配套建设;撤并午城、黄土中学,在县城规划新建一所公立幼儿园。要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文明、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要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健全完善以县医院为龙头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投资1035万元,新建县中医院;投资300万元,年内完成卫生监督所业务用房主体;力争启动血浆站建设项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切实加强疾病防控、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卫生监督工作,构建适应群众生活需要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坚持不懈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长效机制,落实好各类奖励扶助政策。切实提高全县人民的健康水平。

要倾心搞好社会保障。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服务业,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要为事业单位招聘人才30名,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200人,创业培训90人,劳动技能人才培训700人,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为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贫困家庭和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条件。不断完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力争把我县列入全国新农保试点县。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建设残疾人康复中心大楼。加快推进住房公积金发展,改造农村危房,建设120套、6000平米廉租住房,缓解群众住房困难问题。

要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格执行省政府的安全生产十项制度和12个行业118条安全生产规定,严格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坚持不懈抓好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民爆器材、森林防火、地质灾害、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严厉打击私挖滥采等各种非法、违法生产行为,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信访案件事要解决力度,按照“有理有序立即办理,有理无序规范办理、无理无序坚决打击”的原则,及时化解各类矛盾,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加强政府应急管理,健全完善信息体系,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监察执法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继续加强非法超限超载车辆治理工作,确保路通、车畅、人安全。全面提升 “平安隰县” 创建水平。

三、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全年的经济工作,对整个“十二五”发展至关重要。大政方针已经敲定,目标任务已经明确,能否事与愿遂,能否获得全胜,希望在奋斗,关键在落实。

一是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2011年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开放年”和“项目年”。袁纯清书记讲,思想的大门打不开,发展的大门就打不开;思想有多远,发展就有多远。我县作为内陆山区县,解放思想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金钥匙”。要把解放思想真正落实到观念的转化上,落实在办法的创新上,落实在转型跨越发展的推动上,以超常规的思路、超常规的举措、超常规的干劲,实现超常规的发展。要立足于“干”,做到发展第一,大局为重。对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要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决不允许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要立足于“放”,做到多予少取,放开放活,开发开放,放胆前行。坚决破除自我封闭意识,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打开山门,开动脑筋,敞开胸怀,全面对外开放,以招商为手段,以项目为载体,以开放促发展。要创优发展环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能,对外来投资者真心欢迎,真心支持,真情帮助,让一切创业者勇于创业、安心创业。要立足于“敢”,做到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克服消极畏难情绪,树立大胆探索、务实创新意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只要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我县人民致富奔小康,有利于全县大局稳定的事情,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干。

二是要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落实是成事之基、事业之根。“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谋发展之策,鼓发展之劲,聚发展之力。要加强作风和本领建设,以干部转型推动发展转型,以本领跨越促进发展跨越。坚持做敢于碰硬、埋头苦干的“铁匠”式干部,不做不坚持原则、和稀泥、抹光墙的“泥瓦匠”式干部。要学习“罗文精神”,不怕困难,着力执行,决战绝胜。要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对工作有激情,对事业有敬畏,对群众有责任,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要增强执行意识,创新执行方式,提升执行效能,做到说话掷地有声,干事确保见效。全面开创经济工作的新局面,确保实现首季“开门红”、全年“满堂红”。

八措并举,努力开创灌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新局面 第3篇

一“、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一)充分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提出的新使命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目标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河南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和十一次全会提出了全省人民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和工作部署。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对人社工作提出的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实现翻番,二是推动人民生活和保障水平普遍提高,三是通过发展教育和社会保障兜底实现一批贫困人口脱贫,同步进入小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关乎百姓民生、惠及广大群众,是实现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着力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共享发展理念,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劳动关系等民生领域的工作力度。同时,要更加关注贫困地区、困难人群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更加关注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更加关注工资收入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问题,更加关注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问题,更加关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承担新的责任和使命,推动实现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工资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就业和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的目标,为全省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充分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提出的新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郭庚茂书记在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在当前新常态下,要突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经济领域的一些新变化必然不同程度地传导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中来,也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任务要求。受经济发展速度换挡的影响,就业总量压力不减而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社会保障扩面征缴空间压缩而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劳动关系矛盾易发多发且有扩大的风险;受结构调整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健全终身职业培训制度等;受动力转换的影响,需要围绕创新驱动,进一步加大创业帮扶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力度,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6年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生产方入手,主要是“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妥善处置“僵尸企业”,需要妥善安置下岗失业人员;降低企业成本,需要深入研究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险费率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积极应对可能或正在出现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形势分析研判和制度设计,做好防控预案和政策储备,兜住底线,补齐短板,妥善化解矛盾和风险,为服务改革发展大局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充分认识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提出的新担当

河南省“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充分释放人力资本红利,形成人才支撑引领发展的新局面。当前,河南省还只是人力资源大省,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人才在人力资源中所占的比重较低,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十分明显。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厚植人力资源优势、实施人力资源强省战略的丰富内涵,聚焦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活的突出问题,补齐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与高技能人才不足这个短板。我们要坚决破除育才、选才、引才、用才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做大做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两支队伍,全面提升人力资本素质,为推动河南省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充分认识推进创新发展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提出的新课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发展放在“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强调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全局的“牛鼻子”。河南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社工作具有很好的基础,也有很多老观念、老做法不能适应新形势,亟需改革和创新。我们必须强化创新意识、加大创新力度,用创新的理念、创新的办法推动人社事业取得更大发展。要围绕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制机制,提高大众创业的活跃度;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围绕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事管理体制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围绕“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行动纲领,推进“信息化人社”建设;围绕建设廉洁高效机关,创新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提升管理服务效能。我们要主动融入创新大潮,把创新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大胆探索,敢于担当,推动各项工作出新、出彩、出实效、出亮点。

(五)充分认识建设廉洁高效政府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谢伏瞻省长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廉洁高效政府,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人社部门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自身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建设,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保证权力规范运行、高效透明,有效防控廉政风险;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公务员能力和作风建设,自觉做到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公务员队伍。我们要按照建设廉洁高效政府的要求,在思想观念、素质能力、工作作风等方面,实现优化提升、转型升级,树立人社部门良好形象,为全省廉洁高效政府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扎实做好2016年的工作

(一)做好2016年的工作,要全力聚焦推动六项任务

1.着力促进就业创业,确保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0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万人。一是持续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完善落实扶持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帮助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城乡各类群体自主创业,促进新业态创业,激发大众创业活力。探索建立全省创业服务联盟,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新型孵化平台建设。二是持续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健全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信息数据库和衔接共享机制,完善就业见习办法。启动政府购买基层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新一轮“三支一扶”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托底帮扶就业困难人员,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三是持续强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加快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统一就业扶持与援助、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公益性岗位管理等业务经办规程,实现就业管理和服务全程信息化。深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推动就业援助工作的精细化、长效化。加强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组织开展产业集聚区岗位对接等专项活动。继续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资源,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高标准做好中国中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功能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园区建设。

2.着力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织牢编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一是强化扩面征缴。全面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等群体的缴费办法,研究对参保困难群体实施缴费补贴和助保贷款的政策,推动中断缴费人员的关系接续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二是完善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推进封闭运行的行业(企业)医疗、生育保险纳入地方管理,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全面实现省辖市范围内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出台失业保险支持就业促进创业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完善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启动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工作,制定实施细则。三是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国家要求2016年第12次连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同步调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这是养老金“并轨”后的第一次同步调整。各地要严格按照统一部署,加强测算,精心组织,确保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同步调整其他社会保障待遇,将城镇职工、城镇居民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80%、75%左右,适度提高工伤保险待遇。四是提升社保经办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标准化建设,继续推进经办服务创新,为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加强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2016年实现“三个全覆盖”:社会保障卡发放覆盖全部参保人口,应用覆盖人社部门全部用卡业务,银行终端覆盖全部行政村。五是加强基金监管和保值增值工作。完善社会保险基金要情报告制度,建立社会保险欺诈案件查处和移送联席会议制度,开展专项检查和专项治理行动。研究基金保值增值办法,做好养老基金投资运营工作。

3.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厚植人力资源优势。一是持续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切实发挥牵头作用,协调各有关部门落实目标责任制,形成工作合力。加快技师学院建设,持续实施技工院校师资“双百双向”培养计划。加强高级技师培养,造就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开展全省职业培训信息“实名制”管理系统平台建设,为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提供大数据信息支撑。开展“2016河南职业技能竞赛年”活动,做好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备战工作。深化职业资格管理方式改革,扩大职业技能鉴定规模,提升鉴定质量和服务水平。二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选拔推荐工作,以及河南省“811青年人才工程”和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工作。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推进高校、卫生系列分类评价改革,完善民营企业家高级经济师考核认定办法,探索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评价工作,打通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审通道。修订完善博士后管理细则,举办国家级博士后论坛,加强研发基地建设。三是加大引进海外人才和国外智力工作力度。实施招才引智工程,积极探索“引项目+引资金+引人才”“研发中心+引进人才+成果转化”等方式,吸引集聚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学科发展、带动产业转型的领军人才,吸引集聚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实施“产业集聚区中小微企业海外智力扶持计划”,重点支持10家中小微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举办第三届海外高层次人才智力暨项目对接洽谈会,抓好出国(境)培训和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养工作。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吸引广大留学人才来豫创业。2016年2月15日,河南省委常委会提出要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引资、引才、引智相结合,我们要对此专题研究,研究出具体的办法措施。

4.着力推进人事管理机制创新,提高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一是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推进公务员分类改革,做好国家出台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规定后的组织实施工作。扎实做好公务员考录和遴选工作,积极推进人民警察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着力解决基层“用人难、留人难”问题。做好公务员平时考核工作,逐步形成科学管用、体现实绩、简便易行的平时考核机制。强化公务员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持续实施公务员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和职业道德建设工程。健全公务员岗位履职责任制和激励机制,督促引导各级公务员履职尽责、勤政有为、真抓实干。二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推行人员聘用、岗位管理和公开招聘三项制度为重点,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意见,推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全覆盖,不断提高公开招聘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三是做好军转安置工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进退役军官安置制度改革,完善退役军官待遇保障制度,做好军官退役后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贯彻落实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期间军转安置政策措施,确保完成安置任务。不断创新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扎实做好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维稳工作。

5.着力缩小工资收入差距,推动形成更加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一是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落实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调整、结构优化方案。全面落实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落实乡镇工作补贴,加大工资政策向基层倾斜力度。健全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职业保障制度,配合做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实施工作。加强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工作的宏观管理。二是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认真做好地方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调查摸底、薪酬合理水平测算工作,研究制订地方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按程序报批后组织实施。三是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指导。大力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推动企业健全完善工资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评估机制,继续做好企业薪酬调查,加快建立企业薪酬信息发布制度。

6.着力维护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一是积极做好劳动关系调整工作。提请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基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规范企业裁减人员行为,做好劳动关系调整工作,深入实施集体合同制度攻坚计划。强化对劳动关系形势的分析研判,加强企业裁员情况监测,做好涉及劳动关系领域的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二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效能建设为重点,狠抓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积极探索建立省级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平台和“一地举报投诉,区域联动受理”机制。加强劳动保障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继续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治理,研究制定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移送工作办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三是加强劳动人事调解仲裁和信访维稳工作。着力做好仲裁院规范化建设,加强调解员、仲裁员队伍能力建设,提升管理制度化、手段信息化、机构标准化“三化”水平。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尽快实现标识、名称、工作程序、工作职责、调解员行为规范“五统一”。在试点运行的基础上,力争省辖市级、省直管县级仲裁院普遍实现仲裁信息化。做好信访维稳和综治平安建设工作,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应诉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四是统筹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积极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协商,推进省部共建河南农民工市民化工程。充分发挥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作用,推动有关部门落实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就业服务、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家庭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建设,全年新增家庭服务业就业10万人次。开展“优秀农民工”评选表彰工作,营造关心关爱农民工的社会氛围。加快农民工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的综合服务。

(二)做好2016年的工作,要突出抓好十个专项

1.助力大众创业专项。以推进创业型城市创建为抓手,营造促进大众创业的生态环境。抓好“中国中原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园”项目建设,再认定15个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新型孵化平台,打造全省一体化的创业孵化体系。加强创业培训,全年培训16万人。创新开展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力争突破100亿元。强化创业服务,组建全省创业专家团,助推大众创成业、创大业。

2.援企稳岗专项。针对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企业困难情况,密切关注职工隐性失业和下岗分流问题,进一步加大援企稳岗工作力度。帮助企业积极筹措资金,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援企稳岗补贴。对部分困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降低费率,减轻企业负担,减少下岗失业人员,稳定就业岗位。

3.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专项。采取政策与经办、信息并行推进的办法,尽早启动第一批省直单位参保登记工作,启动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信息采集工作,确保上半年参保缴费,下半年实施到位。

4.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机构整合专项。组建河南省社会保障局,统一业务流程,统一经办服务信息系统,力争尽快整合到位,实现社保经办“五险合一”,便民利民。

5.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专项。国务院要求各省6月底前对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工作做出规划和部署,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我们要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作为,主动协调推进,确保各统筹地区年内出台具体实施方案。

6.全面实施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专项。做好调查摸底和测算工作,力争上半年完成首批符合职级晋升条件人员的审核备案,及时兑现待遇。严格按照实施办法,平稳有序推动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工作,推动这项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

7.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集聚培育工程专项。发挥郑州航空港区“引智试验区”“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先进制造业、生物制药、航空产业等领域进行人才和项目对接;争取设立中国国际人才市场郑州航空港区分市场,努力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成全国内陆地区人才对外开放前沿阵地。探索在省级层面建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积极引进两院院士、学科领军人才、掌握核心技术的急需紧缺人才。

8.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实施技师(高级技师)培养项目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完善技师、高级技师培训补贴政策,年内新增高技能人才达到15万人。指导150家大中型企业开展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实施高技能人才“金蓝领”技能提升培训行动,支持500名优秀高技能人才开展技能提升培训。

9.优化事业单位人才流动服务专项。出台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人员流动工作的意见,整合管理服务资源,减少审批流程,缩短办理时间,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推行联审联批和限时办结,理顺事业单位人员调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在不同单位和不同地域间便捷顺畅流动。

10.机关工作效能提升专项。继续简政放权,优化职能配置,设立并完善办事大厅,更加便民利民。健全机关内部管理制度,编制处室职位说明,完善权力运行控制流程、AB角等工作制度,加强效能督查,强化工作责任落实。推动厅机关办公信息自动化建设,切实提高机关各项业务的运转效率。

(三)做好2016年的工作,要注重强化六种意识

1.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推进事业发展最根本的动力。人社部门无论是解决体制机制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还是立足职能职责推动事业发展,都需要改革创新,尤其是我们还承担着多项国家和省级层面确定的重大改革事项。我们必须把改革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确保改有所进、改有所成,进一步激发事业发展活力。

2.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共享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社领域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人事考试、招录招聘等许多工作都关乎公平正义。不论是在制度安排上,还是在具体政策制定和工作推进上,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公平正义这一尺度,注重机会公平、制度公平、权利公平,努力维护平衡好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确保公平正义。

3.可持续。可持续是各项制度稳健运行的根本要求,也是稳定群众预期的重要前提。我们的政策尤其是社会保障政策,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使各项民生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我们既不能做超越发展阶段的事情,脱离实际做出难以兑现的过高承诺,也不能该做不做、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推动人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4.统筹协调。统筹协调是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有效推进工作的基本方法。我们的工作包含六大板块,一百多项具体业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工作效果,一块短板会影响整个木桶的容量。我们要学会“弹钢琴”,保持工作的协调性、均衡性,使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5.筑牢底线。筑牢底线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原则,体现了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结构调整阵痛和动力转换衔接过程中,一些矛盾和风险也可能在民生领域集中显现。我们要着眼人民群众的基本保障需求,要补短板、兜底线,守住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6.服务至上。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服务好群众是我们的天职。人社部门是重要的民生部门,是公共服务的重要提供者,更要把服务摆在首位。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学会换位思考,要多从群众的立场想问题,多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干工作,设身处地为部门、企业、地方和群众服务。要主动贴近基层、贴近一线,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努力开创道路运输跨越发展新局面 第4篇

要坚持群众路线,深怀尊民之心,常兴亲民之举,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着力解决官僚主义问题。按照习总书记阐述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认真对照,找出问题,深入剖析,落实改正。我们要坚持勤政廉政,始终保持夙夜在公、殚精竭虑、勤勉敬业的精神状态,自觉抵制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着力解决享乐主义问题;坚持勤俭节约,持之以恒抓好中央“八项规定”落实,勤俭办一切事业,着力解决奢靡之风问题。

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要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市委二十条实施办法,突出作风建设,贯彻整风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按照市委、局党委部署,市运管处迅速贯彻落实,在第一时间启动了教育实践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组织召开了处党委会,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处党委会讨论制定和完善了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广泛征求了城市客运、货运、驾培等行业的服务对象的意见,为切实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做了充分的准备。结合运输管理实际,坚持学习教育,常“照镜子”,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章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中央、省、市委一系列部署精神,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的规定书目,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广泛开展中国梦和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党纪等宣传教育。组织引导党员干部深入矛盾集中、意见多的地方,问效问怨、问症问策。在深入查摆问题、谈心交心的基础上,聚焦“四风”,摆问题、找原因、明思路,认真撰写班子和个人对照检查材料,正面回应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提出具体实在的整改措施,为抓好集中整改落实,提供依据、明确方向。把听取意见“面对面”与“背靠背”结合起来,把“个别听”与“集体谈”结合起来,把“走进群众听”与“组织群众评”结合起来,既“真听声音”,更“听真声音”,真正触及思想灵魂,触及问题实质,达到“正衣冠”的目的。

群众路线是我们深入群众、赢得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在道路运输系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要将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党员干部思想和行动之中,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让我们各项工作的开展与政策的制定,是从群众亟需解决道路运输的问题来入手的,是从满足群众道路运输需求的立场上来考虑的,是为群众谋求实实在在的道路运输福利为根本出发点来实现的。虽然道路运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改善,但仍存在着服务能力不强、服务质量不高、服务理念不新、服务态度不端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所以必须要清醒认识到道路运输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要改变过去落后的工作观念和惧怕改革创新的心态,做到该管的管,该放的放,该尝试的尝试,要深入道路运输企业、基层站、所、服务窗口,广泛听取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对运管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听取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民主评议、问卷调查、网络专栏、设置意见箱等,拓宽听取意见渠道。为此要以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千方百计为群众、企业排忧解难,真心实意为群众多谋福祉,以优良的作风把全省道路运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道路运输的转型发展凝聚力量。

通过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运管队伍把心系群众、为民造福作为干事创业的最高追求,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奋发进取,以时不我待、不进则退的紧迫感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过硬作风,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谋划工作,严要求、大力度、全方位推进工作,始终坚持把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与推动道路运输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发展思路要与统筹城乡交通发展和构建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紧密结合起来,与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道路运输工作的新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开创商丘道路运输跨越发展新局面。

八措并举,努力开创灌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新局面 第5篇

2009年对于地区经济工作来说,既是充满机遇、大有可为的一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地区经济工作基础已比较扎实,新一轮机构改革又赋予了地区经济系统更加丰富的职能。但同时2009年又是充满挑战、困难较大的一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进一步推进地区经济工作面临着较高的台阶,社会各方面对缩小区域差距的期望越来越高。我们要抓住机遇,正视挑战,创新工作方式,加强团结互动,更加全面、积极、深入、富有效率地开展工作,努力巩固当前的好局面,继续开创地区经济工作新的辉煌。

近几年特别是过去一年来,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地区经济工作部门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地区经济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区域协调发展迎来了新局面。

过去一年地区经济工作的主要成绩与突出特点:一是立足于强弱并举,切实加强对重点地区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二是立足于内外联动,不断提高地区经济协作和国际区域合作水平。三是立足于水陆统筹,积极推进国土空间整治和重点流域综合治理相关工作。四是立足于软硬兼顾,扎实打造地区经济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五是立足于上下一体,大力促进地区经济工作系统的协调互动和自主能动

当前的经济工作形势表明,推进地区经济工作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具有不少有利条件,也遭遇严峻的挑战,面对许多棘手的问题。一是从发展态势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困难不可低估。二是从现实基础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环境较为复杂。总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基础并不扎实,环境较为复杂,我们必须以更加科学的思维、更加高超的技巧和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应对复杂的局面,推进地区经济工作。基于以往的经验和现实的需要,从操作角度看,推进地区经济工作,还要紧紧把握如下两个关键方面。一是大力强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体系建设。二是加快实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方式转变。2009年地区经济工作的具体任务与推进方式:

2009年对于地区经济工作来说,既是充满机遇、大有可为的一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地区经济工作基础已比较扎实,新一轮机构改革又赋予了地区经济系统更加丰富的职能。但同时2009年又是充满挑战、困难较大的一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进一步推进地区经济工作面临着较高的台阶,社会各方面对缩小区域差距的期望越来越高。我们要抓住机遇,正视挑战,创新工作方式,加强团结互动,更加全面、积极、深入、富有效率地开展工作,努力巩固当前的好局面,继续开创地区经济工作新的辉煌。2009年,要努力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做好区域规划的编制实施

这几年的经验表明,区域规划在推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09年要围绕已有规划的贯彻实施和具备条件地方规划的研究编制,扎实做好相关工作。

(一)加强已有规划的贯彻实施和督促检查。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在区域规划实施中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目前颁布已近一年,2009年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规划所提出重点任务的推进情况进行全面跟踪检查,以保障规划的严肃性和实施效果。《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已完成上报或即将上报,一旦国家批准,要会同有关方面做好规划的宣传和实施动员工作,同时指导和督促有关地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采取有效的组织措施和工作机制,推动规划分步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将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规划实施进度与效果的跟踪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难题,并在合适时机将规划实施的全面情况向上汇报。

(二)加快重点地区规划研究编制与论证上报。

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成渝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以长吉图为重点的中国图们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合作开发规划的编制工作进度,力争2009年完成并付诸实施。选择一批符合条件的重点地区和城市群开展规划调研与编制工作,主要是组织开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郑汴一体化等相关规划研究,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研究论证编制,启动淮海经济区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等。支持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区域一体化规划研究与实施,对一些地方基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一体化发展提出的编制相关规划的构想和要求,我们将给予积极的指导,鼓励地方结合实际自行探索。

(三)完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编制工作。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是贯彻实施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对推进“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要把规划的编制作为当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将积极会同中部六省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快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在明年上半年完成规划编制并颁布实施。中部六省要抓紧开展规划贯彻实施的相关基础性工作,制定好具体实施方案,保障规划落到实处。

(四)积极稳妥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

组织实施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机构改革后地区经济工作系统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贯彻实施,关系到加快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而规划涉及到的内容广泛,牵扯到的利益关系复杂,所面对的区域环境又千差万别,实施难度很大,要高度重视规划实施的困难并积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一俟规划发布,积极稳妥组织实施。主要是:及早研究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并制定应对预案;加强相关配套政策的研究特别是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人口迁移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价办法等的研究;着手研究并推动建立灵敏有效的组织实施体系和运行机制;等等。

二、继续加强区域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

要立足于缩小地区差距,在服从国家整体布局和统一部署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体现地区特点和优势的区域政策的研究制定与贯彻落实。与此同时,积极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实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措施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一)积极推动相关区域政策的贯彻落实。

进一步做好《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的贯彻实施与督促推动,推进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好国家关于支持新疆、西藏、宁夏、青海等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文件的贯彻实施与跟踪检查,积极协调解决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继续做好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个比照”政策的贯彻实施与调整完善,督促中部重点县(市、区)比照西部享受中央投资比例等关键性政策措施的落实,积极研究扩大中部地区“两个比照”政策实施范围问题和有关政策统一后进一步加大对中部地区支持力度问题。

(二)进一步研究制定支持推动重点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

继续深化加快条件较好地区开发开放政策措施研究,尽早出台支持海峡西岸等地区发展的政策文件。抓紧研究制定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城市群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体系。加强支持和扶助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开展促进有关省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措施的研究制定。积极支持各地方结合自身实际推动重点地区发展的战略思路与政策措施的探索研究。

(三)加强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发展政策研究。

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支持经济特区发展、增创新优势的相关思路和政策措施,适时组织相关座谈会听取意见。加强促进开发区健康发展的政策研究,特别是加强促进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促进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等的研究。

(四)加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法律法规建设。

根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际需要,切实把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放到突出重要位置上。2009年,要适时启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法》的基础性工作,并积极研究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法规体系的整体思路。与此同时,结合相关规划和政策性文件的贯彻实施,探索建立相关法律保障机制。

三、继续拓展区域合作的广度深度

区域合作是促进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工作,努力拓展区域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推动国内外区域合作迈上新台阶。

(一)大力推进国内区域合作。

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要求,从不同区域的实际出发,不断拓展合作领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及各种类型的试验区或示范区、联系紧密的城市群、经济圈和经济带等要以基础设施、要素市场和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为重点,推进各种形式的区域合作;中西部地区要抓住全球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机遇,通过资源要素交换、合作兴办示范区、企业联合协作等形式主动承接产业转移;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等要借助政策扶持、对口支援等途径,培育提升产业基础,改善拓展市场环境,强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要以提升质量、增进效果为核心,不断拓展区域合作的形式、完善区域合作的机制。提倡紧扣核心地区、积极融入周边,开展大联合、大协作,广泛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与条件;全面运用市场交换、企业协作、园区共建乃至规划编制、管理一体等多种形式,推进区域合作向宽领域、深层次方向发展;建立健全区域间、城市间多层次、多种类的区域合作协调组织,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协作互动的推进区域合作的立体网络;广泛运用政府间定期协商交流机制及各种其他有效平台,协调解决跨区域合作中的重大问题,推进区域合作持续发展。要加强国家部门和地方间的沟通互动,探索建立适宜的管理体制与政策体系,不断改善区域合作的环境。着手建设区域合作统计制度,建立健全区域合作信息交流体系和发布制度;继续探索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管理体制,不断健全和规范区域合作组织机构;加强促进区域合作的政策措施研究,推进保障区域合作规范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二)务实开展国际区域合作。

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尽快完成中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战略研究,提出下一阶段我国参与合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领域。努力提升合作机制的层次,抓紧合作开发规划的编制,充实完善专家咨询队伍,全面加强与俄、朝、韩、蒙等国家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发挥我国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利用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平台,重点加强在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双边贸易便利化。协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中欧区域政策对话机制,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与对话深度。直接参与各类国际区域合作的地区,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充分利用国际区域合作的平台,促进本地区域发展。国内其他地区也要积极采取措施,“借船出海”、“见机行事”,最大限度地争取国际合作利益。与此同时,我们将适时启动中国参与国际区域合作总体战略研究,较为系统地谋划我国同周边国家及其他地区合作的基本思路。

四、继续推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推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地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性地发挥地区经济系统扶贫开发的工作职能,全面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

(一)努力扩大扶贫开发投入。

加强资金投入力度,是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有效创造和整合其他扶贫工具与机制的重要条件。今年,经过努力我委安排的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达到近年来的最大规模。明年,我们要把握好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机遇,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国债和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规模、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规模都有进一步的增长。与此同时,严格监督管理,切实用好扶贫资金。各地要健全管理制度、强化监管手段、加大检查频次,确保扶贫资金的拨付准确到位、使用优质高效。

(二)积极完善扶贫开发政策措施。

根据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大对一些重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革命老区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在国家的扶助下,这些年来发展状况有明显改观,但总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我们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着手制定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相关政策思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经过在西部地区近十年的试点,效果显著,适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需要,明年将把试点范围扩大到中部贫困地区,进一步探索全面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认真总结以工代赈的经验,进一步健全计划管理、项目建设、劳务报酬发放等方面的制度规定。

(三)加大扶贫开发重大问题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扶贫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诸多因素对已有的扶贫方式提出了挑战。要正视形势和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深入研究扶贫开发的一些重大问题,从而革新工作理念,完善运作方式。主要是:关于扶贫开发范围的研究,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某些非贫困县比贫困县穷、富裕县因灾返贫和贫困标准提高后贫困县增多的问题;关于扶贫开发内容的研究,如何处理好集中连片开发和点线面的关系,处理好集中重点还是多方兼顾的关系,处理好解决温饱还是缩小差距的关系;关于扶贫开发方式的研究,如何把解决应急之需与消除致贫之根结合起来,把扶贫政策和其他政策结合起来,把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结合起来;关于扶贫开发机制的研究,如何解决约束机制缺乏,一些地方把争取贫困县“帽子”当目标,取得后不思“摘帽”的问题,以及扶贫开发机构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问题;等等。

五、继续推进重点流域治理开发

重点流域治理开发,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重要内容。要站在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继续做好重点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工作。

(一)积极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加强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充分发挥相关地区政府与社会的积极性,进一步落实责任,健全机制,细化措施,继续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和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水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采取有力措施,有重点、分步骤实施《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力争2009年在点源治理、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继续做好“三河三湖”、松花江、三峡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工作,着手实施《黄河中上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的中期评估和考核工作,继续深化研究流域水资源、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相关政策,推动建立流域有效管理的体制机制。

(二)进一步做好流域治理规划的编制与修订。

抓紧修改完善巢湖、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做好实施的相关基础性工作。配合做好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与辽河、太湖等重点流域综合规划的修编,积极推动加快实施。指导完善湖北大东湖水网构建总体方案,督促推进水网连通和污染控制第一阶段相关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完成《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指导地方和流域机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指导编制完成与《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规划》配套的水源地安全保障、水源地环境保护、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及卫生安全保障四个专项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贯彻实施。

(三)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的审核和管理。

指导各地扎实开展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积极搞好项目储备。严格项目审查程序,积极发挥相关部门作用,切实做好2009年度投资计划的编制和下达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的管理办法,加强对在建项目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项目进展情况定期报告制度,确保工程进度按投资计划要求如期推进。适时开展对已建成项目后评价工作,促进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

(四)深入开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各项活动。

以区域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为重点,探索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研究建立区域流域资源、生态补偿机制,选择若干重点地区和流域开展相关试点,积极推进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开展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事务,积极跟踪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最新动态,进一步加强同有关国家沟通与合作。认真组织我国出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17次会议筹备工作,做好参会对案准备。认真做好中英可持续发展高级别对话机制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及高官会筹备工作,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推动深化合作领域。继续做好中日绿色援助计划的培训工作,推动完成相关示范工程建设。

六、继续抓好优化国土开发相关工作

要立足于统筹陆海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现科学发展,进一步拓展地区经济工作领域,着力做好土地利用管理、海洋开发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国土开发与整治有关工作。

(一)加强土地管理与政策研究。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制定与下达,进一步加强土地计划管理,密切跟踪监督计划执行情况,及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进一步深化土地利用管理和集约节约政策研究,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及时提出加强土地管理和调控的政策意见与建议。

(二)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和防震减灾工作。

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做好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地质灾害调研、论证与防治工作,积极探索建立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和处置机制。认真总结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验教训,继续做好有关后续工作,积极研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推动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积极参与地震灾区重建规划实施工作,配合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三)大力促进海洋事业全面发展。

进一步强化《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海洋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力度,抓紧制定有关配套文件,建立健全工作责任与推进机制。加快出台《进一步加强围填海管理的意见》,推进围填海行为规范管理和海洋资源合理开发。推动有关部门加快编报《全国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和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加强海岛保护、利用、开发与建设。积极维护与拓展国家权益,加快推进国际海底区域、极地等事业发展。

(四)努力拓展国家测绘事业。

深入开展基础测绘发展方向、工作领域、服务手段等重要问题研究,探索参与宏观调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做好基础测绘计划编制下达和管理工作,切实加强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

各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地区经济工作的部门和职能也不尽相同,各地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条主线,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整体部署,统筹协调,有力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

适应新形势,履行新职能,创造新局面,使地区经济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也越来越大。圆满履行好地区经济工作职责,要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加强能力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完善工作方式。第一,要不断深化理论研究,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把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要求,结合应对区域协调发展面对的各种挑战和推进地区经济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不断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形成一批立足点高、前瞻性强、应用价值大的理论成果,使之成为地区经济工作实践的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与此同时,加强现代经济科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吸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第二,要积极健全工具体系,切实加强技术支撑。加强信息工作,全面了解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和相关工作情况,建立资讯全面、数据完整、处置及时、使用便捷的地区经济工作信息库。加强地区经济形势监测预测和动态分析,及时交流沟通地区经济工作情况,努力为制定科学的区域政策,为各级政府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指导地区经济工作提供依据。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升办公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地区经济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加强地理空间信息的开发利用,完善相关技术系统,健全省级地理空间信息机构,提高全系统运用地理空间信息参与地区经济工作的能力。第三,要着力完善沟通机制,全面增强协调互动。进一步加强系统建设,有效运用各种手段,推进系统内的团结合作与协调互动。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密切与有关部门的工作联系,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推动地区经济工作的积极性。努力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营造全社会协力同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地区经济工作的良好氛围。第四,要继续强化队伍建设,不断改进工作作风。适应攻坚克难、提升跨越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地区经济工作组织体系,把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地区经济工作干部队伍中。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与作风建设,切实树立甘于奉献意识、积极进取意识、主动服务意识,坚持依法行政,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当前,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对中央新增投资项目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不流失、人员不损失。

上一篇: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下一篇:it实习报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