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建设范文

2024-08-17

中国社会建设范文(精选8篇)

中国社会建设 第1篇

中国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期待作出国际贡献

致力于建造一个“重信守诺”的诚信社会,打造“无信不立”的信用体系,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鲜亮特色。事实上,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中国也期待为国际及地区信用体系改革作出积极贡献。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日前会见世界信用评级集团国际顾问理事会成员时表示,中国支持建立客观、公正、合理、平衡的新型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愿与各国共同努力,推动现有信用评级体系的改进与完善,建立符合地区特点的信用评级体系与标准。

在克服现行国际评级体系主要缺陷、给市场更多选择方面,中国已经作出了实际努力,与美俄共同出资组建了全球首家“非主权国际评级机构”——世界信用评级集团,打破了西方三大评级机构行业垄断的局面。6月25日是该集团在香港正式成立一周年之日。

继续推动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改进与完善的意愿,要求中国加速建设好自己的社会信用体系。当然,中国经济30多年来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与传统“诚信”价值观相冲突的现象,民间借贷违约、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等问题,更在催促中国加速建设完善信用体系。

张高丽在23日的会见中表示,中国正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政府信息共享,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与司法公信。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燕继荣分析说,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除了是率先垂范者外,还是信用体系规则的最高守护者和裁判者。因而,政务诚信的建立必须具有优先性。上海社科院社会研究所副所长陆小文说,政务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的基础和风向标,亟待将政务诚信建设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据悉,中国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送审稿)》已上报国务院。分析人士表示,从国家层面进行信用体系建设的设计,有助于打造“国家样板”,又好又快地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014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共享,推动建立自然人、法人统一代码,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

“市场交易的重要基础之一是信用,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就是要通过强制的方式规范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行为,建立统一完善的市场体系,从而建构积极健康的社会价值体系。”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丁元竹说。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就由央行牵头建设信用评估机制,而在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商界则依靠数据逐渐建立起一套虚拟社会的信用体系。信用体系的建立带来巨大价值和财富,2013年的我国电子商务整体市场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

燕继荣表示,商业领域信用体系为政务、社会、司法提供了“发现-惩戒”的模式,而这一模式需要制度和技术手段作为支撑。前者的成功探索经验可以为后者借鉴。

2013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开通“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平台”,统一对外公布“失信者黑名单”信息,供社会公众查询,同时向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等有关单位定向通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

中共十八大报告将“诚信”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明了中央对信用的重视。2013年中国有500多万人对其个人信用报告进行过查询,体现了个人信用意识的增强。包括江苏、贵州、陕西、江西等省份在内的中国多地纷纷进行了符合地方实际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尝试。燕继荣说,中国在构建自己的信用体系方面正在大踏步前进。只有破解了信用方面的“囚徒困境”,才能为国际信用体系的完善作出更多贡献。

中国社会建设 第2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要求掌握邓小平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作出的贡献。分析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识记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形成一定的用历史事实理解重要的理论,用联系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逐步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理论的确立,成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通过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了解,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精神。

教学重点: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

教学难点:

1.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原因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3.对姓“社”和姓“资”问题的理解。

三、教学资源:歌曲《春天的故事》,邓小平南巡讲话图像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破题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这里讲述的是一个春天的故事,介绍的是一位使中华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总设计师的千秋伟业,人们用歌声赞颂这位时代伟人,他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他就是邓小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请大家打开课本第十课。

二、自主先学 知识梳理

见《伴你学》P50“导学目标”和“知识梳理”,学生自主预习课本内容,梳理教材线索(组内可讨论、交流)

三、教材挖掘 合作探究

我们在全国各地,大小城市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话语:称邓小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改革开放做了哪些工作?人们为什么这样称呼他?请大家前后四人为一小组通过阅读课本48页到49页第一目内容探讨一下人们为什么这样称呼他。

(生阅读并交流)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大屏幕展示: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初期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中共十二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十三大 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师:(1)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邓小平的指引下,我们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走改革开放这条强国之路。

(2)改革开放初期

什么是四项基本原则?(生介绍)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所强调坚持的,而违背了四项基本原则就违背了改革的初衷,如今,思想基本原则已经被写进宪法,成为现在化建设的基本前提,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3)中共十二大

你是怎样理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别人的、书本的经验)

(4)中共十三大

邓小平在十三大上阐明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们把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你能不能对号入座?

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设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其中第一步已基本实现,第二步也即将实现,而第三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也将实现,大约还需要50年的时间,而这50年正是我们这些人大显身手的时候,现在我们来畅想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50年后,当我们的第三步目标实现之时,我们的现代化生活将是什么样的?(生交流)

我们未来的生活将是如此的美好,让我们每个人都憧憬着并为此努力着。

师: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早在1984年邓小平就曾经到深圳视察,对深圳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1992年,邓小平再次到南方视察,这时的邓小平88岁,已经退休,那他到南方去干什么?旅游吗?请大家通过阅读49页中间一段的内容来帮我解答这个疑问。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生交流)

师:有人认为建立经济特区不是搞社会主义,而是搞资本主义,很多人顾虑重重,束手束脚,影响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为解决这些问题,1992年邓小平南巡。我这里有一些邓老南巡时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不过在看的时候有个要求:请你注意,邓小平在他的南巡讲话中阐述了哪些观点来解放人们的思想?(播放邓小平南巡讲话图像资料)

(特区姓“社”不姓“资”;基本路线要保持一百年不动摇;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

师:邓老在深圳仙湖园看见了一种名叫“发财树”的植物,当他的女儿对他说:“以后我们家也中一棵”的时候,他深情地说:“让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这句话表达了邓老怎样的心愿?(希望全国人民都富裕)

师: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共同富裕。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稳定了人心,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又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南巡讲话后,邓小平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渐形成,(板书:邓小平理论形成)这一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除了邓老南巡讲话时阐述的观点,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著名观点?(生交流)

我这里有一些,现在我想听听你对哪个观点最赞赏,最感兴趣,说说你的看法。(生交流)

这些都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邓小平理论已经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那邓小平理论是如何被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的呢?请大家通过阅读课本50页的内容来归纳一下。(生交流)

师:主要有两点: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

师: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还有哪些内容?(十四大确立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 1997年,邓小平逝世)

课中反思:

本环节理论性太强,教材处理起来难度较大,教师的讲解一定要透彻、到位。

四、拓展视野 情感升华

师: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不断地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总设计师却为此倾尽了心血,1997年2月19日,一颗流星划过天际,一颗伟大的心停止了跳动,邓老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举国悲痛,从中央到地方,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悲痛,总设计师走了,但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人大将他的理论写进了党章,人民将他的名字写在了心上,每年的2月19日,深圳的群众都会自发到邓小平塑像前献花,以抒悼念之情。邓小平生前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听着这样的话语,想着邓老为祖国和人民所做的贡献,你有什么感想?你想对邓爷爷说些什么?

(生交流)希望邓爷爷的精神能永远地激励和鞭策我们前进!

五、知识整合 练习反馈

1.知识整合(板书)

2.练习反馈:

见《伴你学》P51-52(注:待合格学生只做其中的选择、填空题)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从学习题纲开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填表格归纳本课知识点,然后串联各知识点形成体系。但是,我发现学生反映不是很好,于是课后反思发现过程中还是理论性的问题难以解决。我调整了一下方案,先提问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议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然后用板书标明,开始引导学生读课文进行归纳本课的会议重要知识点,完成自主学习环节。为了解决衔接问题,我设计了问题:“我们在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是一帆风顺的吗?我们都遇到了哪些问题?”有问题串联知识点,构成知识体系。这样把课堂变得活跃了起来,使学生们了解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中结果,时代的选择,更有利于学生对这种理论性问题的了解。

附:小测题

一.选择题:

1.改革开放前期,“真理标准”讨论所否定的错误观点是()

A.“两个凡是”论 B.“党内产生资产阶级”论

C.“以阶段斗争为纲”论 D.“无产阶段专政下继续革命”论

2.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得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

A.实践 B.阶级斗争 C.经济 D.政治

3.作为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有许多理论的创新,在邓小平理论中,最能体现出他的创新思想的理论有()

①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发展 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 ③“一国两制”的构想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4.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不要像小脚女人一样”,“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讲话应该是在()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

C.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D.1997年中共十五大

5.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其中“一个中心”是指()

A.以改革开放为中心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

D.以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心

6.阅读材料: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选自《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1)一九七九年的“春天”喻指什么?这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指什么?

(2)一九九二年春这位老人写下的“诗篇”,在这年成为党的什么重大决定?

中国社会建设 第3篇

(一)政府历来重视保障制度的建立

我国政府和社会历来十分重视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历史上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划时代的阶段:上世纪50 年代初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在上世纪80 年代,上世纪90 年代以后是第三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趋于完善。上世纪50 年代初期我国国务院经过商讨颁布了涵盖医疗、工商、养老等切身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劳动保障条例》。这一举措,也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但依然有许多缺陷和漏洞。经过了几十年的反复实践和研究,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挫折中成长起来了,日臻完善了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

(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相比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更是“波涛汹涌”,也可以按照时期大致分为三大阶段。1978 年是个重要历史时期,也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过程的拐点。在这之前是传统体制当道,是改革过程的第一阶段,此阶段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阶段,从摸黑到见光的阶段。1978 年到90 年代中期是第二阶段,此阶段是我国打破传统风俗,统筹兼顾的重要时期。在这短短的是十几年当中,我国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的原则,打破了“大锅饭”的旧模式。以前是国家和企业的现收现付,这样的模式使国家和企业负重不堪,而如今,给予了个人更大的自主权,国家仅仅进行宏观调控。第三阶段便是90 年代中期至今,“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阶段。不仅充分调动了个人积极性,还将养老金、职工福利划入统一管理,一举多得。

(三)中国社会保障任重道远

我们必须承认,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取得了诸多成就,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已经成熟。面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人口、农民、老龄化、就业的问题。中国人口爆棚已经是众所周知,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而农民人口占总人口的70%,每天都有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这不仅影响着我国经济目标的实现,而且也给我国社会保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仅如此,我国近几年也已经步入了老龄社会,基本的养老保险金入不敷出,给我们国家带来了相当大的负担,而且这个问题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伴随着人口增多,农民进城,那么就造成了城市拥堵,就业岗位趋向饱和,提供给年轻人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2)区域问题。中国地域广阔,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上世纪80 年代国家提出改革开放使东部沿海地区首先发展起来,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然而先富并没有很好地带动后富,造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贫富不均促使我们要尽快建立起高效、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3)负担问题。负担问题也就是资金的问题。我们国家在不断发展中摸索到,让国家和社会独自承担各种保险和福利在初级阶段的我国是做不到也是不合理的。它不仅会影响我们国家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国家的经济建设,使我国形成巨大财政负担,而且还会使整个社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这就迫切需要个人也缴纳一部分保险。然而如今个人收入形式日趋多元化,养老金的收缴并不容易和畅通,漏洞较大,还不能完全实缴实收,经常会出现失实的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和国家负担过重。二是财务危机,账实不符,收不抵支。三是国家宏观调控方面的政策。纵然这几年国家在不断地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还是会出现纰漏和政策失范的现象。有时候我们也会走弯路,需要不断在经验教训当中学习。四是不良运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不规范现象广泛存在却并没有一个有力的机构对基金进行管理和监督。有些企事业单位并不自觉,偶尔还会挪用基金用作他途,同时各政府单位遇到问题时间拖延,互相推诿,扯皮找茬的事时有发生,最终造成“无人管”,“不知该谁管”责任划分不明确的局面,给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小的阻碍。另外,再加上个人缴纳也不及时,投机钻空子的现象也有,但并没有出台一个健全完善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后都得国家政府买单,恶性循环由此展开。

三、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过程中应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显而易见,它包含了缺口的弥补和资金的筹集两个方面的内容。(1)弥补缺口,我国养老金的缺口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了,回顾历史,截至2013 年底,各项基金的缺口已经达到了6000 亿元,这笔金额是异常庞大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项缺口,我们国家可以把这些钱用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生活水准提高等更有意义的方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项缺口正在加剧,这并非我们所愿意看到的。为了不停地弥补这项缺口,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控制养老金的发放,建立宽松的市场制度,尽量公开使用信息,运用宏观政策进行调整,把握宏观调控力度,减少寻租,分散风险。同时保持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治理理念,节源开流,使国家、企业的资金都合理投放,放到实处。尽可能地用多种途径改善退休金和养老金,放开多种渠道,减轻缺口扩大趋势。(2)筹集资金。节流的举措渠道主要有政府的财政收入,企业的营运收入和个人的工资收入等。政府应该明确各主体所要缴纳的金额比例,确保各比例合理性将有助于社会的再生产和企业的再创造。大体分为:政府应负担基金的30%左右(一般不应超过30%),企业应控制在30%左右,而个人所缴纳的金额应占大头,应至少40%,方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减轻政府和企业负担

(略)

(三)规范化的管理

一方面,我们要管理基金。政府收缴了公共资金之后,必须要组织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避免其他组织机构对资金做出不正当、不合理的用途。由此我们就可以提议在省政府以及市(区)、县政府成立基金管理会,基金管理会的职责就是将收缴的社会保障基金进行合理记账、登账、录入、整理,统筹安排,划分目标责任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增强基金管理委员会的透明度,从源头上杜绝不作为行为的发生。此举各部门还可以形成互相监管的作用,监督保障社会保障基金实至名归,都用到实处。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建立基金管理体制。加快体制建设和改革步伐,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体制,主要通过制度管理系统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调节,从而大大限制了投机性和搭便车现象的发生。对基金进行审核、确认、管理、监督等一系列制度化的行为,把他们纳入一个整体,有利于保障整个社会秩序的良好科学健康运行。

(四)加强法制建设

要想把社会保障体系尽早纳入法治化轨道,就要下大功夫。不仅需要人民代表大会起草和出台一些有关社会保障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度,而且还需要执法人员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改变以往追缴不严、欠缴不查的陋习。有必要的话还可以采取一些奖惩措施,逐步构造有法可依,执法有道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新秩序。

四、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结合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因素,从我国国情出发有几点我们必须考虑:(1)我国人口众多,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农民工居多,城镇和乡村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农村劳动力不足,城镇劳动力过剩。尤其城镇失业人口激增,年轻人找不到工作的现象频频发生,大量闲散人员不仅不会为社会创造价值,还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扰乱社会秩序,成为社会的负担,社会救济和失业保险都会增加。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建设,还是得以经济建设为根本出发点,这样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否则一切便成为了空谈。(2)中国地域的差异性。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都差异很大,这就要求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定要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分别对待,设计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3)维护社会保障体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创造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宏观政策环境。我们必须明确,养老、失业、医疗等方面内容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对待,重视一个而忽略其它。它们彼此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同等地位、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知道,这几年我国在经济发展、财政和货币政策方面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尤其是国有企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今后我们也将要保持强劲势头,适当进行经济战略改组和调整,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选择

社会保障必须围绕经济发展的全局谋划工作,才能找准定位和方向,沿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发展,才是社会保障体系确立的主要任务。我们深化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必须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大力致力于创新,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平台,发挥民间的聪明才智,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释放社会保障体系的活力,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又好又快又符合人民需要的发展。立足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作用,统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国家、个人三者应齐头并进,在此当中,更强调个人责任,引进个人账户制度,从现实出发,分流国家和企业负担,填充社会保险缺口,为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总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任重而道远,是一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将苦其心志,为之不懈努力。

摘要: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制度,它的建立或者不建立,关系到一个社会国家的安定与否,也是一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等综合国力的反映。然而,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势已经相当严峻,越来越多的下岗工人、逐渐增多的老年人口等社会问题急需我们来解决。这就催促我们尽快去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各种类型的“疑难杂症”,而且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经济的腾飞。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再分配,综合国力,中国经济

参考文献

[1]梁平.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现状[M].经济论坛,2013

[2]张国平.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基金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M].财会研究,2013

[3]张效琪.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人身保险的发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赵明.社会保障市场开放与中资保险的生存压力[J].经济导刊,2014

中国电信社会渠道建设探索 第4篇

一、社会渠道的定义和作用

社会渠道是指以代理、代办电信运营商业务为主同时以销售手机终端为主的各级各类社会渠道,根据渠道体现的主营领域,分为终端社会渠道和业务社会渠道。终端社会渠道主要指以销售移动手机为主的社会渠道;业务社会渠道主要指以代理代办电信运营商业务为主的社会渠道,包括合作营业厅、专营店、代理店与代理服务点等。

随着运营商自有渠道不断出现运营成本增加、管理效率低下、产能减少等问题,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运营商开始逐步开放渠道合作,广泛寻求社会合作商,这些合作商凭借其覆盖面广、合作模式灵活、管理简单、积极性较高等优势迅速成为运营商拉动用户入网的主力军。

二、中国电信社会渠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社会渠道面临中国电信内外部竞争压力。对标友商,中国电信的CDMA2000制式为专机专卡,在4G时代,中国电信虽推出全网通品牌,但为了向下兼容,终端的制式同样还是有所区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移动业务的发展艰难。特别是在2014年运营商销售费用压降之后,国资委对通信运营商的销售费用的使用提出严格的管理措施,迫使移动、联通将大量闲置销售费用在城市、农村重要集镇大规模建设自有网点,从而进一步对电信社会渠道网点智能机、移动业务发展造成压力。

对于电信内部,同样也面临竞争。一是来自承包厅的压力。中国电信有大量的自有物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基本都建设成为自有营业厅,这些自有厅的优势非常明显,这是因为他们有固定的客户群,再加上用户接受服务固有的习惯、对自有厅的认知认可等因素,让社会渠道与他们抢夺客户资源时,社会渠道劣势明显,不利于社会渠道的生存与发展。二是来自于直销人员的压力。中国电信的直销渠道建设最早,在移动业务发展初期对中国电信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在移动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直销渠道与社会网点争利的现象屡屡发生。

(二)代理商合作态度谨慎,渠道建设难度大。目前,超过80%以上的有经验的社会渠道已与中国移动或者中国联通签订了排他性合作协议,渠道代理商担心与电信合作后会受到中国移动制裁,合作决定较为谨慎。此外,通信终端销售核心商圈各地段房屋资源紧缺,房租又日益见涨,代理商认为电信终端销售量和业务发展提成尚不能为其带为丰厚利润,故保持观望,不急于进行合作。

(三)缺乏对社会渠道的规范化管理。社会渠道零售店面销售人员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客户的满意度,也直接影响到社会渠道的业务销售。社会渠道的规范化管理明显不足,渠道进货流程也不正规,零售店面不能得到厂家的销售支持(物料、销售补贴政策、现场柜台陈列、终端销售卖点方面的支持),也影响一定的终端销售量

三、社会渠道管理及销售服务能力提升措施

(一)明确定位社会渠道的作用,合理规划管理。(1)提高市场销售能力,确保用户量及收入的增长。在不违反基本政策的前提下,鼓励社会代理主动营销、创新营销,做好用户的入网营销工作。(2)提高运营效率,实现业务及服务品牌的提升。公司对社会渠道进行统一管理与指导,各级社会代理首先要保证统一形象,努力实现标准化服务,避免因形象不一给用户带来混淆和误解。

(二)通过机制创新,调动渠道经理的积极性。(1) 明确渠道经理的职责,明确渠道经理就是负责其所属营业部社会渠道的建设和运营,全面做好支撑帮扶,将社会渠道从低效网点变成有效网点,将有效网点提升为高效网点,使高效网点持续提升。(2) 做好渠道经理队伍的日常管控。强调渠道经理通过技术手段针对网点做好在线的业务支撑,同时要求渠道经理加强巡店管理,要重点关注低效网点。(3) 完善渠道经理的绩效考核。按所管理门店的性质、效能实行动态考核。

(三)保证业务发展质量,加强社会渠道考核管理。首先要严格评定代理等级,做好等级划分。社会渠道按照综合考核得分进行等级评定,遵循动态管理原则,社会渠道等级与佣金核算直接挂钩。其次还要进一步明确社会渠道的考核指标。社会渠道考核指标应包括“业务发展指标”、“价格体系维护指标”、“客户服务质量指标”、“新业务使用率”等核心指标。

(四)提高服务水平,加强社会渠道满意度管理。满意度管理包括为社会渠道提供:服务支撑、培训支撑、品牌支撑、宣传支撑、促销支撑、系统支撑等几个方面的工作。应通过加强服务支撑和情感维系等软性工作,提升渠道管理软实力,提高渠道经销商非佣金满意度,进而提高其忠诚度。

中国社会法治化建设 第5篇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纵观当今世界,凡是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不论其是民主政体还是专制体制,依靠法制来治理国家是其共同的特征。依法治理国家,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同时也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与选择。

一、当前加快我国社会法治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社会法治化建设的现实困难是存在的,但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已经成为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当代中国社会已进入到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阶段,从而更加凸现出对法治的呼唤和需求。纵观当今世界,凡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无一不是法治化的社会。加快中国社会的法治化建设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形势紧迫。

(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

(三)加快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二、中国社会法治化建设的现实基础与核心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建设法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重任。

(一)中国法治化建设的基础与动力

中国法治的基础和动力在于经济的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以及意识的科学化。

(二)中国法治化建设的关键与核心

中国法治化建设的关键不在司法,而是政治的法治化。或者说“人治” 是最大障碍。中国法治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司法法治化。

三、未来中国社会法治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法治国家必须以完善民主、保障人权、法律至上、法制完备、司法公正、制约权力、依法行政、保障权利作为其基本特征,从而区别于其它法治国家或非法治国家。

(一)完善民主制度,夯实法治国家建设的政治基础。

完善的民主是法治国家必备的政治基础和重要标志。完善民主最首要的内容是完善政治民主,最直接的是完善立法民主。

(二)切实加强人权保障,扩大保护范围和提升保护程度。

人权是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人权的权利范围与保护程度是一个国家进步与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是不同类型国家的重要差别。国家的进步过程,其实也是人权内容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人权保障状况是区别法治国家与非法治国家的显著标志。

(三)确立法律至上的理性原则。

法律至上是无产阶级在其法治建设中提出的重要口号和基本原则之一。其意在强调法律在整个社会规范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他任何社会规范都不能否定法的效力或与法相冲突。

(四)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完备的法律制度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之一。法制完备对于建立中国法治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五)维护司法公正,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首先,司法公正是司法的最本质要求。

其次,司法公正是司法赢得群众的最基本方面。

再次,司法公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六)加强对权力监督与制约。

权力的根据在于民众对权力的赋予以及民众对权力行使的认可。权力的获得与权力行使,通常表现为是少数人的事情。在制约机制中,最有效的制约手段当然是法律制度。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是最好的社会制度,其对权力赋予和权力行使的制约理应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典范。

(七)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行政是国家行使权力的重要方式,是国家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基本途径。依法行政可以说是运用法律制约权力的重要表现。

依法行政,一要保证国家行政权力的依法实现,使国家行政管理的职能被正确行使;二要防止非法行政,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中国社会建设 第6篇

大学生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暑假实践报告

调查目标: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 调查对象:深圳市宝安区宝安外贸工业园

调查方式:观察、走访、调查问卷

去年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中来,近年来,从“最美”现象(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司机„„)喷涌、道德模范受推崇,到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提出,我们能够感受到从公民个体到国家、社会层面上,对道德提升的需求和呼唤。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探求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的方法,小编特意走访深圳市宝安区保安外贸工业园,进行问卷调查。以下是此次调查报告:

一、调查过程

一月十八号早上七点半,小编早早来到工业园里面,由于工业园里的工厂大部分是八点上的班,此时正值工人们起床吃早餐的时段,拿着早餐一边走一边吃着走去工厂的人随处可见。小编顺着工业园的大路走,来到了工业园里面的一家小型的电子零件生产工厂,此时工厂里面已经来了几个人,正坐在车间中准备着上班。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很快八点就到了,此时工厂熙熙攘攘已经来了十几个人,工人们都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据工厂的负责人介绍,这家工厂主要是以生产光纤跳线为主,加工各种集成器为辅的电子加工工厂,工人们主要是以手工作业为主,只需要掌握一些简单的技术技能胜任这家的工作岗位了,只有少数几个技术工人是需要熟悉一些复杂机器的使用以及一定的技术水平。小编观察发现,这家工厂车间面积并不大,大约只有200多平方,整个车间用来堆放原材料与生产成品的空间大约占了三分之一,其他地方都是生产工作用地,在工厂的上班期间,小编发现,这家工厂的工人并不是太过拘束,在上班的时候工人之间大多有说有笑,甚至还可以随时走出车间上厕所。当问及这些在正规大型的工厂车间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否会影响工厂的生产效率时,负责人解析说,由于工厂规模并不是很大,如果制定正规的生产规章制度的话,则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规章制度的可行性和工人们的意见,工厂没有制定这些制度,一个是因为小车间成本大,得不偿失,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率了。而没有制定这些制度,工人们和工厂之间反而会融洽相处,工厂对他们的约束不大,他们则会更加乐意为工厂做事,生产效率反而会因此而提高了。

当小编问及工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时,工人们则比较赞成维持工厂现状,反对建立正式的规章制度。大多数工人认为正式的制度会严重影响到工人们的自由活动,使工人们对工厂产生抵触情绪,而这种抵触情绪则会影响到工人的工作热情,进而使工厂的生产效率降低。反之,不建立正式的制度,则会增加工人对工厂的认同感,依赖感,使工人们真正把自己当做是工厂的一部分,进而则会提高工厂的工作效率,是工厂得到良好的发展。当提到最近几年来发生在国内的一些“最美”事件,并对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的看法时,多数工人表示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这些事情离老百姓和他们这些“星斗小民”太远,认为都是领导们关心的问题。更有些工人悲观的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不可行,至少在现阶段的中国实现不了,扶起跌倒老人反被污蔑,救助站工作人员殴打流浪人员,小悦悦事件都是最好的证明,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GDP的提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建立重污染企业却没有相应水平的污染处理设施与措施,导致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重大阻力。当谈及十八大报告已经将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作为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并问及他们如何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精神时,大多数工人都表示支持党和国家的政策,并希望党和国家实现好这个目标。至于如何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精神,他们则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是全体人民的事情,全体人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对党和国家最大的支持。以他们为例,只要他们在工厂里做好生产,工厂负责人做好管理工作,工厂老板好好对待工人,那他们的工厂就是一个“美丽”的工厂,就是一个“团结”“和谐”“互助”“友爱”的工厂。

二、调查结论

社会主义“美丽中国”不仅仅是只生态上的,环境上美丽,更是指社会上的美丽,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需要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它的一个重要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建设社会主义“美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丽中国”,还要把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与文化素养,使人们做到自觉遵守法律,自觉爱护自然环境,自护的节约资源,真正做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还要加强在社会上的宣传力度,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其中来,拥护和支持党和国家的建设目标,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并且在实施的同时还要保障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的目标能真正落到实处,能够真正实现。

中国社会建设 第7篇

浅谈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论文关键词:社会建设;中国特色;丰富发展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社会建设活动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而对社会建设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和深入探索,则是由肩负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共产党人开此先河。提出社会建设理论,对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充分发掘各行各业共产党员的潜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方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构建和谐社会,既要做好社会建设方面的工作,又要做好与社会建设相衔接相协调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工作,实现各种社会资源的优势互补。

胡锦涛总书记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观点,积极开展社会建设就是其中之一。他指出,要“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创新建设思路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新进展,既是对党执政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国外一些执政党执政经验与教训的借鉴;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认真领会总书记的这段话,就会感到其中寓意十分深刻:首先,社会建设理论是一个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更为宏观的概念,其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社会建设活动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而对社会建设理论进行系统阐述和深入探索,则是由肩负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共产党人开此先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伟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其次,提出社会建设理论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方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一个伟大的创举,然而,和谐社会建设,并未穷尽我国社会建设的创新思路,恰恰相反,它为我国的社会建设理论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条件。再次,社会建设理论为我国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社会体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体制是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秩序相协调的社会秩序。由此可见,社会建设这一创新理论成果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强调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要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建设理论。

二、历练执政能力

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为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充分挖掘各行各业共产党员的潜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有助于提高各级党组织协调各方面工作的能力。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理论,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使我们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完善;同时,为党提高执政能力进行了周密的部署,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为调动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为全党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了贯彻党的社会建设方针,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发挥统筹全局、宏观指导和科学领导的作用,要经常分析社会建设状况,及时了解涉及和谐社会建设方方面 1

面的情况,不断深化对和谐社会建设特点和规律的认识,认真研究和解决社会建设中重大和突出的问题。二是有助于提高党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能力。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开阔了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理论视野和实践环境,提高了党关注社会建设,从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解决党自身存在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党为民、务实、清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党的任务更加繁重,从事的建设领域更为宽广,全党同志必须更加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增强了党在完成四位一体的建设任务的过程中更加关注自身的建设,建立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科学机制,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三是有助于提高密切联系群众、增强感召力的能力。社会建设理论,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密切的联系,以自己的优良作风和良好形象带动群众搞好社会建设。全体党员只有充分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才能在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业中,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对于我们党在整个社会弘扬正气,从而提高党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凝聚力和感召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四是有助于民族创新意识、创新成果的大量涌现。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对于整个中华民族而言,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必将进一步激发全党全国人民学习新本领、新知识的能力,我们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努力适应工作环境扩大、工作任务加重的新形势,努力学习,勇于实践。这种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步丰富和发展社会建设理论的过程。可以相信,我们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在社会建设理论的指导下,创新理论一定会不断出现,创新成果一定会大量涌现,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事业一定会蓬勃发展。

三、完善建设措施

胡锦涛总书记不仅提出了社会建设理论,而且还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开展社会建设,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采取的措施:一是提出采取十项措施做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工作。这些措施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既要做好社会建设方面的工作,又要做好与社会建设相衔接相协调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工作,而且强调“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全面、协调、快速、健康发展。二是要注意四个建设领域的差异。社会建设,侧重于社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优化。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推进这个新领域的工作,使之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领域;还要注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逐步认识了这些建设领域的特点,不断深化认识其发展规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社会建设领域则不同,在以往的建设中虽然也积累了经验,但作为一个新领域进行全面建设,必然要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既不能用抓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方法来抓社会建设,又不能只顾抓社会建设忽视了其他三个领域的建设,更不能忽视与它们的协调。正确的方法是:积极认识和努力把握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同时要注意其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联系和协调,使四位一体的建设事业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三是要注意抓好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要把社会建设任务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生活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同基层民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还要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社会建设目标与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而且要不断地检查社会建设目标的执行情况,以便进一步改进。四是要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高效的社会建设机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从建立社会建设机制方面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机制的基本点是:协调各方利益,化解社会矛盾,迅速快捷地反馈各种社会信息,了解社会建设的薄弱环节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四、优化社会管理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建设理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要实现各种社会资源的优势互补,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真学习和领会:一是要正确把握和科学处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关系。社会建设强调长期的成果和经验积累,侧重于宏观谋略、筹划,对建设全局的掌控,就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监督其执行情况;社会管理侧重于对社会运行过程中某个具体领域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优化,执行国家社会建设的政策和制度并负责领导组织实施,处理社会建设中的各种问题。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是要在科学的社会建设方针指导下进行严密的社会管理。要深入研究和把握社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三是要积极谋划良好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并使各方密切配合,发挥最大效率。四是要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并对公共服务的效果进行严格科学的检查,及时整改,实现社会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五是要形成社会管理互动机制。我们在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科学的社会管理体系。我们必须注意,政府执行的社会政策一般具有“中位取向”,就是说,作为公共权力的受托者,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体现大多数群众的利益,而对少数弱势群体及其他需要救助的特殊群体的需要,却无力实现最好的满足。例如对残疾人、低收入者的保护,等等。即使政府能够提供这些服务,也存在效率和成本问题。政府机构作为公共权力组织,与专业的社会救助组织相比,无疑具有运作成本高、容易导致浪费等劣势。因此,需要社会组织的介入,他们具有专业优势,又特别热情,办事环节少,成本较政府组织要低。所以,要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社会服务、反映群众诉求、规范组织行为的作用。要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从建设和谐社区人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方面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要以服务群众为主题,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形成社会服务网络化的新格局,积极开展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开展面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要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信息和资源机制,加强和改善对公共信息、公共资源、公共物品的管理和应用。

浅议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第8篇

一、社会信用体系概述

社会信用体系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社会信用体系应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银行信用、个人信用在内的四大主体信用。在这四大主体信用中,企业信用、银行信用是重点,个人信用是根本,政府信用是连接其他信用的纽带。第二个方面包括社会信用机构、信用法律系统、信用记录系统和监督制度。

二、现阶段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状况

西方社会学家认为,中国人的信任关系具有“血缘关系本位”的特点,马克斯韦伯认为,中国人的信任是“建立在亲戚关系或亲戚式的纯粹个人关系上面”,是一种凭借血缘共同体的家族优势和宗教纽带而得以形成和维续的特殊信任,因此对于那些置身于这种血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即“外人”来说,中国人是普遍的不信任。

那么,中国的现实情况又如何?目前,种种社会现象又似乎印证和强化了这一论断。直面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其各个层面都有诚信遭受践踏的情况发生。

1.政府信用建设存在不足。中国政府信用建设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有效的政策供给显得不足,许多政府承诺难以兑现。二是少数地方政府存在不负责任、消极的工作态度及行为。三是有些地方政府不但不对制假售假企业行使监督职能,反而给这些企业充当“保护伞”。四是“新官不理旧账”。

2.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建设基础薄弱。从中国企业信用体系状况来看,中国企业信用体系成畸形发展:银行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过度使用信用,出现了大量的银行坏账、三角债等问题;从个人信用方面看,中国个人信用制度处于初级阶段。一是有关个人的社会信息资源分散,居民能够提供的信用文件还分散在公安、银行、税务、工商、证券、保险、医院等各个部门,且信息难以相通;二是个人家庭还没有资产负债表,对个人的现金收入、支出,个人的债权、债务分布等还没有系统的报表,缺乏个人资产评估的基础数据和材料,使个人资信评估无从下手;三是中国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刚刚开始试行,个人、家庭财务状况不透明。

3.银行信用,尤其是放贷信用状况堪忧。银行信用基本上可划分为存款信用(包括发行债券)和放贷信用两大部分。目前,存款的信用状况较好,而放贷信用状况令人担忧,问题较为严重。大部分银行和信用社都有数额不小的呆账、坏账、不良资产,潜伏着较大的金融危机。

4.一些信用中介机构存在很大的欺骗性。如某些审计、会计事务所不惜损害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为企业出具虚假验资证明,有些资产评估机构在资产评估中任意高估和低估借款企业的资产和抵(质)押物的价值。

5.信用记录和监督制度不健全。中国对企业信用及其经营行为的记录和监督分散在工商、税务、银行等不同部门中,尚未形成体系,既难以形成完整的信用记录,也无法进行有效监督。

三、造成中国社会信用状况的原因分析

目前,失信行为涉及多领域,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公害。从社会学观点来说,这种超出个人的特殊生活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制度有关的威胁社会多数成员价值观、利益和生存条件的公共问题,是一种社会问题,它的根源在社会而非个人。社会失信问题也是如此。对于任何失信行为,失信者难辞其咎,他们不讲道德,败坏了社会诚信环境,对他人及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理应受到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但是出现如此广泛的社会失信行为,确有其社会原因:

(一)社会转型和社会流动的加快是社会诚信缺乏的社会结构原因

中国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交往增大,知名交往的社会活动减少,匿名交往的社会活动增多,人们之间很难再从传统的熟人关系中找到自己的道德责任,而必须依靠彼此之间的契约而履行自己的责任,很多人漠视契约所规定给自己的道德责任,而是遵循内外有别的诚信理念,往往对“自己人”讲诚信,对陌生人不讲诚信,由于法律对于违约责任的追究不够,因而他们对于签约的陌生人的失信行为大大增加。

社会流动的加快减少了失信的成本,这也是失信现象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今社会,人们的居业、职业、社会地位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根据经济学博弈理论,在多次重复互动的小群体中,失信和不合作时成本较高,而当群体成员增加或一次博弈过程中,失信和不合作的“搭便车者”的成本会大大降低,尤其是在缺乏强有力的失信惩罚时。因此,在社会流动加速的情况下,失信的成本降低,而社会监督和处理失信行为的成本相应增高,会给某些人违背诚信道德提供诱因。

(二)社会心理因素的群向性示范

群向性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它是指一个群(集)体中,当核心角色(通常为领导者)做出某种行为时,其他成员会自觉地跟着采取同一行为。社会虽说是复杂多样的,但它仍存在着一个核心,它能带动全社会正常、顺利地运行。通常这一角色都是由代表国家机器的政府来扮演,其他的社会组织机构则成为辅助政府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必要组成部分。当代表国家行政的政府机关或公务员出现违信和失信行为,这不啻起了一个不良的示范,产生极为严重的负面群向性作用。

(三)社会信用伦理制约较少

中国社会信用的作用基础是典型的伦理规范。信用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儒家讲信是作为一种伦理准则,它具有伦理约束的共同规律。伦理约束是一种内在的约束,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这一力量有时是法律约束和制度制约难以达到的。但是,它只有在内化为个人信念时才能产生现实作用。伦理作为社会控制手段,主要表现了对人的引导性,表现为“你应该”,而不是“你必须”。当一些人拒绝接受这一引导时,他可以无视这种“应该”而我行我素。纯粹的伦理制约力量对此是无可奈何的。

(四)法制环境不健全

中国对维护信用的法律条款在多部法律中涉及但不健全,如《民法通则》、《票据法》、《公司法》、《合同法》等对信用活动仅规定了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对部分信用行为的债权保护提供了保证,但还不能涵盖全部信用行为。对如何保护个人隐私、信用信息如何收集和使用等,现行的法律法规均未明确规定,而且尚未形成一部完整的规范社会信用秩序的法律法规。社会信用法制的不健全使一些地方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经济行为缺乏刚性约束,使失信者钻了法律的空子,加剧了信用危机。

四、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对策

要建设中国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定位政府在建设社会信用环境中的作用

根据社会心理的群向性特点,政府如同社会的领头羊,政府的行为一向成为人们效仿的榜样。政府行为的偏差就容易导致大众心理失衡,混乱大众的价值评判,使大众失去了行为的准绳。因此,政府要做好自己所为。一是率先垂范,给社会、大众的诚信一个支点。二是政府可以通过组织结构与部门,包括银行、税务、工商、劳动、司法等的密切联系,在公共数据信息体系中起推动、引导、协调作用,使公共数据信息建立便捷和准确。三是政府可以通过加大信息科技投入,积极引导和鼓励专门性的公司对消费者和企业进行有偿信用搜集、调查活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此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建成覆盖全国的信用报告体系。

(二)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制度

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规范和扩大商业信用,积极发挥商业信用作为现代经济基础性信用的作用,积极推行经济往来清算票据化。企业要做好以财务为中心的基础工作,提高自身信用,取信于民、取信于全球市场。

(三)完善个人信用

完备的个人信用档案,应包括个人自然情况、个人税务情况、个人司法记录、个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记录、个人的储蓄和债务记录、个人的信用历史及个人资产情况等内容。建议在储蓄存款实名制的基础上,建立个人账户体系,实现个人信用实名制,即将证明、解释和查询的个人信用资料锁定在一个国家的编码上。个人信用实码可以在目前身份证编码系统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每个编码与每个经济活动人具有一一对应关系,个人所有的如收入、纳税、借款、还款等必备资料都储存该码上,形成“全国统一,一人一号”的个人账户,当个人需要向相关者提供自己信用情况时,只要出示个人信用码,对方就可以查询到所需资料,以衡量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减少信用风险。

(四)完善信用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第一,制定全国统一性的信用法制,明确政府部门、企业、个人和信用中介在信用建设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保证信用信息的真实性。第二,构筑全国性的、开放的诚信系统、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违法行为及受到的处罚记入诚信守法档案。第三,加大打击制假售价、偷税漏税、经济欺诈、恶意逃废债务等失信惩罚力度,增大违法的成本,保证市场竞争能够真正产生优胜劣汰的效果。

(五)加强伦理道德的建设

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市场主体的诚实守信,但其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如果人们只有在依赖各种制度强制时才会去遵守市场规则,那么,市场的有序运行必然处于低水(下转166页)(上接153页)平。此外,人们的交易行为不能全部由制度来维持,因为制度的制定需要花费成本,在有些场合一项制度的成本甚至高于由此获得的收益。因此,在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大力倡导“诚信为本”的道德理念,通过人们自觉调整自身行为的道德规范,来构建和维护信用制度。

(六)强化对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监督,规范其行为

信用中介机构主要是利用自身的专业、人员优势,独立、公正、客观、平等地以第三者身份为社会各界提供信用产品和服务。如果中介服务机构再无信用,那么社会信用体系就会崩溃了。因此,要强化对信用中介机构的监督,立法规定信用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要求信用中介机构在向社会提供服务时,必须全面、真实、准确地提供信用信息,禁止信用中介机构为了争取不正当利益,而向公众提供虚假信息。对制造和提供虚假信息的信息中介机构,要进行追究,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五、结语

目前,信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不仅在于中国改革进程中信用缺失导致的一系列严重负面影响,更是因为缺乏信用支撑的市场制度很难健康的运作。理论上的清醒是行动上的坚定基础,面对日趋严重的社会诚信问题,仅仅是感情上的激愤和舆论上的谴责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前述对于失信现象社会原因的分析,要使诚信成本为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一方面必须加强对于社会成员的教育,使他们的社会化(包括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过程较多接受现代的诚信观念,另一方面加强社会诚信的相关制度建设和执法监督,增大失信的成本,从个人的道德约束和社会的制度约束两方面促进社会诚信的建设,或许,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只要持之以恒,失信问题的解决就有了希望。

摘要:中国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信用缺失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将社会信用缺失视为社会问题,从社会结构、社会心理和法律环境等角度分析社会信用缺失问题的原因,并根据其原因分析,提出建立良好社会信用体系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信用,社会信用体系,社会结构

参考文献

[1]陈建中.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构想[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杜泽俊.对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9).

[4]刘建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内涵、模式与路径选择[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3).

上一篇:项目质量管理对策研究下一篇:工厂优秀工人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