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研组记录

2024-05-26

初中数学教研组记录(精选8篇)

初中数学教研组记录 第1篇

时 间:第1周

参加人员:初中数学教研组成员 地 点: 办公室 研讨主题:

1、导学案的修改研讨;

2、交流各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记 录:

1、集体备课时间:周三下午第三节.2、公开课计划:备课组内每周一次研讨课;教研组内每月一次研讨课。重点研讨了如何使用“导学案”提高课堂效率?

3、导学案修改意见:各备课组进一步修改导学案,使之更具有实用性、时效性和延续性。

通过导学案改变课堂模式,力求课内完成书本所有作业,课外做好预习和部分提高题。

4、关于培优、补差工作:各备课组开设竞赛班,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加强学困生的个别辅导,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时 间:第2周

参加人员:初中数学教研组成员 地 点: 办公室 活动主题:

做好中小学衔接,使学生尽快融入初中数学学习

一、教师们针对自己的做法与经验发言 刘老师: 尽快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多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重视预习,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能提前进入初中的学习氛围,更好的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2、严格要求专心听讲,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习惯。

3、初一的老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经常针对学生熟悉的生活,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充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对数学有了更直观、更亲近的感觉,从而成为他们快乐学习数学的潜在动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就几个知识进行讨论:

1、在“有理数”这一章,由于数的扩充引入了负数、有理数、绝对值、相反数等新的概念,并要准确理解,就会使那些认为“数学就是计算的数”的学生望而生畏。因此应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有关内容,尽可能用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知识。例如负数概念的引入,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要耐心地让学生表示物体的长度、重量、温度的表示,仅用自然数、零和分数是不够的,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认识。

2、在“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小学简易方程的数量之间是用和、差、积、商等数量关系来说明,而在一元一次方程中在理论上有了同解原理,有关解方程的一些步骤提高到理论上的理解。

三、统一思想,利用好我校是中小学一体的大好机会,进一步进行衔接方面的思考与实践,在实践中进行再反思与研讨。

时 间:第3周

参加人员:初中数学教研组成员 地点: 办公室

活动重点: 如何高效参与听评课活动

一、听课、评课是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效益与学科深入改革发展的需要。1.学校领导、教研组具体要求 2.多与兄弟学校进行交流

3.教研、教学评选,教学交流,青年教师进行培养。

课的种类:实践课、研究课、汇报课、选拔课、亮相课、推门课。听课后,总要对各堂课根据不同的要求、内容,做不同的评价。听课、评课的作用:

1.研究教学2.交流经验3.宣传方向4.评价教师

课堂上,可以反映上课教师的思想、水平、素质和课堂效果。

二、听课、评课是对课堂教学的全方位的了解与评价 1.听、评教学内容 2.听、评教学过程 3.听、评教师素质 4.听、评教学效果

三、听评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师素质的好方法。听课是评课的依据;评课可以促进听课。听课有四“要”与四“找”: 要听、看、记、想。找优点、缺点、特点、亮点。其中亮点可以是:态度、板书。评课有四“性”:

针对性: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要求。

理论性:从理论入手,提高层次。最好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为依托。

激励性:充分肯定、鼓励教师的课程。时效性:对教师与教育有推动、促进作用。听课、评课的时候还要注意:

听课时,虚心接受评课教师的建议,不要急于解释。评课不带个人情绪。

时 间:第4周

参加人员:初中数学教研组成员 地 点: 办公室

研讨主题:对徐老师的课进行评课

本课以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为基础,引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进而探索研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最后利用性质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步步衔接,层层深入,形成知识的链条。

教师的基本功非常的扎实,比较容易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多种教学方式贯穿于其中,教态大方自然,笑容可掬,充满激情,教学上很有创新意识,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1、本课以实例操作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且充分体现了概念的生成过程。没有像以往那样把概念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通过生活实例自然呈现。使学生更深的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很真实,很自然。

2、猜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了培养。在验证猜想时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用剪刀剪开判断四个三角形重合即可。

3、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并且在学生讨论期间,做到了巡视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情况掌握情况,指导课堂,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4、有意培养大胆表述的勇气、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既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又运用了知识,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建

议:

要鼓励学生,不仅老师要提问学生,要做到学生提问学生。小结与动手操作顺序换一下是不是会更好。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没留出来。“中位线”与“中线”的比较放在后面进行会更好些。遇到不会的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先讨论再解决。课堂组织应该再活跃些及注意语言的精确表达。

初中数学教研组记录 第2篇

地点:初中数学教研组

主持人:马宁

记录人:王亚宁

教研主题:初中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开发和利用实践探究

出勤情况: 全

研究目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年龄小,经验少,注意力不稳定,感知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认识。面对错误,有些教师视为洪水猛兽,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棒“杀”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本教研活动,使老师改变过去的这种思想认识,重新认识学生的错误。其实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错误的闪光点,并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的成分激活,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做出修正,那么错误也就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资源。

研究过程:

探讨问题一:善待“错误”-----引导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过程,错误不过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作的某种尝试,是非常必要的。对学生的错误应宽容,我们要允许学生出错,让学生在宽容中分析错误,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探讨问题二:诱导“错误”------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有些学习内容,学生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不容易出错。而这并不等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刻、灵活。此时教师可以故意的设置一些“陷阱”,诱导学生犯错。

探讨问题三:巧用“错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教学时如能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做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而且巧妙利用“错误”,灵活的处理和调整教学内容,把错误看作一种教学契机,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探讨问题四:经历“错误”--------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作为教师,要尽量利用错误资源,让每位学生都乐在其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初中数学教研组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3篇

数学教研组是数学教师合作从事教学研究的学习型组织, 也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 是全面完成数学学科教学任务和提高数学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为充分了解我镇三所初中数学教研组活动的现实状况, 特设计了一份“教研组活动情况问卷调查表”, 旨在总结各校开展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问卷内容分析

说明:问卷的对象为三所初中数学教师, 本次共下发“教研组活动情况问卷调查表” (以下简称“问卷”) 共30张, 收到有效问卷30张, 回收率为100%。以下是对本问卷各项内容的统计与分析。

1.您愿意参与学校的教研组活动吗?

我们欣喜地看到, 有76.6%的教师愿意参与学校的教研组活动。这说明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寻求专业发展的意愿是比较强烈的。也有19.9%的教师“不愿意”或“非常不愿意”参与教研组活动, 这可能与教研组本身活动意义不大有关, 也可能这部分教师研修的积极性不高, 因此加强教师树立自身发展意识培养当务之急, 提高教研实效性也是今后教研组开展活动首先予以考虑的。

2.您所参在的教研组活动, 主要侧重于以下哪种方式?

从这个表格, 选择“听评课, 集体研讨”活动的占72.4%, 可以明显地看出教研活动形式单一, 但可以肯定的是教研组活动也能立足课堂教学开展活动, 也有10.3%的教师认为教研组活动只是“传达上级文件精神, 完成领导交办任务”, 这样务必使教师主动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 反而使教研组活动流于形式。

3.你认为当前学校教研组活动中的突出问题是? (可多选)

可以看出, 教研组活动中突出的问题集中在“布置任务多, 深入研究少”、“活动形式单一, 内容简单重复”、“集体参与少, 个体展示多”等方面, 并且也有17.2%的教师认为活动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 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活动主题。联系上面的数据, 可见教研形式中“听评课, 集体研讨”也只是为每个教师完成任务而逼上梁山, 应付形式开展活动。

4.在教研组活动中, 您觉得自己比较经常或擅长做的是 ? (可多选)

这个表格告诉我们, 在教研组活动中只是扮演“倾听者”角色的教师居多占50%, 教师主动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很多日常教学中教学困惑也没有在教研组活动中得以解决, 导致他们认为参不参加教研组活动都无所谓, 反正对自己的教学起不了作用。只有26.6%的教师愿意表达自己的经验和不足, 寻求解决。可惜只有6.6%的教师敢于质疑别人的经验和做法, 这说明教研组活动中教师思维的碰撞机会少之又少。

5.您觉得有效的教研活动方式是哪些? (可多选)

选择“跨校联合式”教研方式的教师占了34.5%, 寻求联合教研方式, 值得教师期待。也有教师选择“主题沙龙式”、“课堂滚雪球式”, 喜欢这些新颖的教研方式, 他们觉得这些教研方式可能给教研组活动带来生机活力。

三、调查结论

1.形式单一, 参与面小。

每次教研, 老师参与积极性低, 参与面小。目前学校的教研活动的模式主要是: 学期初任务布置———中间的听课评课———期中考试工作———考后情况分析———中间的听课评课———期末考试工作———总结。教研活动模式太程序化, 缺乏新意和创造, 教师感觉枯燥乏味。

2.被动接受, 缺少思考。

听课听讲座完毕, 教师点评泛泛而谈、空洞乏理, 或“你好、他好、大家好”。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和交流, 教师的学科教学观点得不到很好的碰撞、整理和提升, 这样的教研活动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没有多大帮助。

3.研究内容孤立, 缺少系列化。

“浅尝辄止”式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 造成“一次性的消费”, 使教师得到的专业知识不仅浅显, 而且零碎, 对专业化成长不利。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教研组建设是完成行政指令的过程, 研究主题没有遵循“从实际中来, 到实际中去”的原则, 所以老师认为教研活动是负担, 收效不大, 热情不高, 疲于应付;二是教师课堂教学重在完成备、教、辅、改、考等教学环节, 所以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本习题集就是教学的全部家当, 而搞教学研究是事倍功半, 也没有研究欲望。很少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 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此, 只有提高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 才能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 引领教师主动参与教研组活动,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采取的措施

1.以制度为保障, 强化教研组的基本功能。

团队精神的形成, 任务的完成都取决于团队的合作, 取决于良好制度的建立、导向与评价。教研组需要依靠一些规则与准则, 目的是约束和规范教师个人和教师群体的行为, 保证研修活动正常而有效展开, 并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根据学校特点和教师实际, 我校针对教研组建设的制度有:教研组长工作职责;教研活动流程细则;教师备—上—听—评课要求;备课组教学常规管理办法;学科教学质量考评制度;师徒结对制度; 组内教师优质课评比方案等一系列制度, 有效地保证了数学教研活动的规范开展。但是, 仅有制度是不够的, 良好的制度只有落到实处才有成效。我校行政中有专人负责检查、指导、跟踪数学教研组活动, 保证了教研活动的切实开展;由教研组长每次活动从定主题到活动后反思, 从通知到召集到资料收集, 事无巨细, 亲历亲为, 努力调动教师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研活动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定形式、定主题, 确保活动的落实, 提高活动的质量, 每次活动应有记录、有小结, 大型活动应有视频录像等, 不断积累教研组建设的有关资料, 使教研活动更规范化、科学化。

2.以教研活动为抓手, 积极有效地开展活动。

数学组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 结合不同层次的教师培养目标, 努力激发教师参与意识, 开展了一系列既有特色又有成效的教研活动。

(1) 主题式教研。结合数学新课程的实施, 教研组多次组织以“我与课改同行”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及时探讨课堂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集思广益, 共商对策, 指导实践。“集中做题”是数学组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实现自我提升的一项重要制 度。如果老师不做题或者做题的量还不及学生, 只凭老师经验选题复习, 是很难把握教材的, 更不能发现学生在解题中的思维障碍。 (具体做法:每天指定一节课, 全体备课组老师在同一办公室做题, 并交流例题的选择与作业题的选择。 )

(2) 对比式教研。为促进不同教龄、不同层次教师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研组数次组织多种层次的对比式教研活动, 即针对同一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 分别上研究课, 再进行集体评课。为教师的反思和研讨搭建更有效的实践平台, 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3) 评比式教研。学校制定了各种激励机制, 激发教师内在的潜能。如:每学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活动, 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定期进行创新教师、名优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供其他老师学习、借鉴;开展“五个一”系列评比: 即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执教一节满意的课、评析一堂课、写一则教学反思、撰写一篇教学论文等, 满足不同层次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 使教师产生自我完善、积极向上的动力。

(4) 案例分析式教研。教学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 采用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法, 积累典型的教学课例展开讨论, 能促进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价值的认识, 使自身的课堂教学进一步走向理智。该教研组尝试运用课堂录像 (视频) 的形式对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模式研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整合。

(5) 联校式教研。加强校际联动, 发挥各校优势, 从而达到优势互补, 这样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平台可以更丰富。与兄弟学校教师在自身学习、科学研究、教学业务等诸多感兴趣的方面进行研讨, 在大范围内进行教研活动,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了教师一定的压力, 迫使其花时间、精力认真对待。

(6) 电子化教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备课组实行电子备课, 建立备课包、课件包、资源包, 并做到分工合作、定期交流、资源共享。有些教育论坛的发帖、研讨, 可以与专家对话, 真正体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和跨越时空的优势, 使得教师的教育理念在互动中激荡、生成。三所学校尝试进行了网络集体备课, 有效拓展了研究空间。

3.以课题为抓手, 提升教研组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每一位教师都结合自身教学中的困惑或者自身关注的教研方向, 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 并撰写详细的开题报告, 确定教改课题, 精心准备、授课、评课, 结合自己在课题研究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撰写教学反思和案例分析, 定期在全组范围内进行经验交流。全组教师努力从机械的日常教学中跳出来, 围绕自身研究方向, 注重平时的主体思考, 并在随机的交流中研讨, 使教研组活动摆脱了活动时间的困扰, 实现了机动、灵活。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获得经验, 达成共识, 再来指导和改进自身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课题的研究、实践和探索, 使教研组活动主题更明确, 效果更显著, 有力地提高了数学教研活动品位。

总之, 教研组建设如能抓好上述三项工程, 则必然营造出浓厚的教研学术氛围, 给教研活动这一沿袭已久的教师业务学习方式注入新的活力, 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使教师能有所作为, 使教研组建设得到实化, 使教学研究焕发生机与活力, 从而使教研组真正成为教师汲取教学精华的重要组织, 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摘要:本文立足于学校的教研现实, 对建设现状着手调查, 并生发思考。从调查目的、调查内容问卷分析、调查结论、采取的措施等四大方面有条不紊地展开论述, 以此有序提高初中数学教研组实效, 营造校本教研氛围,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教研组记录 第4篇

成长记录袋在考察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学生独特个性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创建系统、有效的成长记录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评价功效,给评价者提供他们想获得的信息。一个设计良好的成长记录袋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评价目的必须表述清楚;选择作品的标准必须呈现给学生;评价的标准必须清晰地界定并最终用于评价。因此,有效实施成长记录袋评价需要具备三大要素:评价目的、作品的选择、作品的评价标准。而其中评价目的又决定了作品的选择和评价标准的制定。根据上述要求,结合初中数学学科特点及成长记录袋评价实践,本文提出几种成长记录袋的设计思路。

以学习顺序为线索来创建成长记录袋

新课改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数学才能的平台,学生拥有更广阔的空间来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创造和思考。如: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许多奇思妙想;在结束每一章的学习后,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只能通过章节测验或者反复的计算解答来说明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可以提供的是丰富多彩的作品:调查报告、手抄报、人口统计图、知识树、设计方案、数学小论文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按照学习的顺序放入成长记录袋,共同描述一个学生的成长轨迹。

以七年级上册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设计以下的成长记录袋:

目的:

(1)考察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以及对重要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的习得和灵活应用情况。

(2)展示学生在本学期的学习成果。

放入内容:

·每章固定的内容(每章都包含的内容)

每章小结:以你喜爱的形式来完成你对本章的主要知识内容、思想方法的总结;

自我反思:针对你对本章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和自我反思;

问题集锦:列出你在本章的学习过程中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写出你的回答。

·每章特定内容

第一章:写一篇数学日记,要求能够体现出你对生活中几何图形的认识、对数学的认识;

第二章:写一份手抄报或自编试卷;

第三章:写一篇数学小论文,根据本章所学的内容,选择一个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写一篇数学小论文,要求说明资料的来源;

第四章:自己设计一份最满意的图案,运用作图工具(不限,也可以使用作图软件)设计图形,对图形的制作过程以及图形中基本图形之间的关系作出说明;

第五章:做出自编的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及解答;

第六章:做出自己设计的最喜欢的一个统计图;

第七章:选出本章你最满意的一件作业或你回答得最精彩的一个问题,在作品后还要附加说明你感到满意或精彩的原因。

评价标准:(采用等级制)

·正确性:使用数学知识、方法要准确、恰当。

·多样性:所运用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解决问题方法、策略的多样性。

·独创性:有独特的观点和想法。

·客观性: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作品的评价中肯、客观。

以能力为核心来创建成长记录袋

课程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学科之间的彼此渗透,要求我们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整体素养,对学生学科学习评价的综合性也提出了要求。对能力的选择应当是课程标准规定范围内核心的、重要的能力,同时这些应当是纸笔测验所忽视的或者不能进行很好地考察,而成长记录袋却能很好地加以体现的能力。比如小组合作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目的:

(1)考察学生一学期内某些能力方面的发展状况;

(2)考察学生的反思能力。

放入内容:在本学期末你应当在成长记录袋内记下证明你具备以下能力的作品:

①提出问题的能力:针对一些或某些现象(可以是纯数学的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提出问题,并提交你对问题的初步认识。记录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有无解答皆可。

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你可以运用调查报告或者其他形式来展现你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你要提交详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说明你使用的策略、遇到的困难以及最终的解答,还要包括原始资料。

③数学交流能力:数学的阅读和写作。你可以提交一篇书评、小论文或其他的作品,来说明你具备从其他资料中获取信息、重组信息、用文字表达观点的能力。

④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提交一份作品,说明你能够主动与别人合作交流,作品后必须写一个注释,来说明你在完成这件工作的过程中提出了哪些想法,发挥了什么作用,做了哪些工作以及同伴对你的评价。

评价标准:(采用等级制分项评价)

能力①:

·提出问题的意识:面对一些熟知或陌生的现象或情境是否具有从中提出问题的习惯;

·提出问题的新颖性: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一定的独创特点;

·提出问题的深刻性: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能力②:

·运用的数学知识:是否恰当、正确;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合理、多样、有新意。

能力③:

·获取信息:能否准确、快速地获取文章主要观点;

·表达观点:是否能够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能力④:

·倾听意见:是否能够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并批判地接受;

·参与程度:是否积极主动、充满信心和兴趣;

·对自我的认识: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是否有正确的评价。

围绕某一主题创建成长记录袋

为了更好地突显学生在某方面的具体成长状况,教师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来建立成长记录袋。例如,为了能够详细地了解学生对某一确定能力的发展水平,可以建立以这种能力为核心的成长记录袋,主题就是这一能力。主题也可以是《标准》中规定的目标之一,如分别以“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题建立相应的成长记录袋;也可以以学习内容为主题建立成长记录袋,如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为主题建立相关的成长记录袋。众所周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也是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因此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当作为评价的重点,可以给每个学生建立如下“解决问题能力的成长记录袋”:

目的: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放入的内容:本学期你要注意收集能够体现你具备解决问题能力的作品,要求提交解决下列问题的全过程记录:

①问题是纯数学的(2份作品);

②问题是现实生活中的(2份作品);

③问题是体现学科间联系的(1份作品)。

每件作品都必须包括解决的策略、使用的方法、相关资料的来源以及对作品的反思。

评价标准:

·用数学的意识:从数学的角度养成考虑日常生活现象的习惯;

·获取信息:有针对性地、多渠道地收集有用的信息;

·问题表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实物模型、图像、图表等理解数学;

·数学建模:合理地选择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表达:用文字、图表、数学符号等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数学反思:解释结果的合理性,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从衡量学习者进步程度的角度创建成长记录袋

加德纳认为,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学生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因此,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应定义为获得学生个体数学技能和数学潜力等信息的过程。在这种新的评价理念下,数学学习的评价由以前的静态评价变为动态评价,把重点放在理解和过程上,把评价融入到课程与教学中,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静态评价是横向的评价,对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进行事实判断,它不考虑儿童今后的发展趋势,只考察评价对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中的现实状态,目标设计上强调远景目标、终结目标,而不太强调阶段性目标、中景目标和近景目标。动态评价作为一种纵向评价,着重对儿童数学素养的发展状况做出评价,在纵向比较中做出具有发展趋势的结论,因而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因此,为了考察和促进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发展可以在成长记录袋中进行动态评价,主旨是展示学生进步,这类成长记录袋一般要求提交学生作品的初稿、修改稿和最终稿,其评价标准也可以是从衡量学习者进步程度的角度入手进行制定(例如表1):

当然,创建数学成长记录袋没有固定的模式,上述成长记录袋放入的内容,以及设定的表现性任务只是一个例子,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以及学生的情况设计其他的任务,也可以从其他维度制定对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标准,关键是建立成长记录袋的目的、要求放入的内容以及评价标准要相匹配,并且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设定目的、选择放入的内容、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这一系列过程都可以由教师和学生(甚至是家长)共同参与,以确保达成共识。

初中数学教研会议记录 第5篇

地点:初中数学教研组

主持人:马宁

记录人:王亚宁

教研主题: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和体会

出勤情况: 马宁 、李莹 、曹菊芳、王亚宁、张天娥 、高春红、孙茜

研究目标:

通过本主题,了解小课题研究的方法,总结小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教训,使今后的课题研究更有成效。

研究过程:

小课题的研究过程

第一,要选好课题.四月下旬,我们课题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市教研中心关于小课题研究的意见,针对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意义、小课题的选择、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小课题研究的实施等方面内容,经过反复讨论,领会精神,开始筹划自己的小课题题目。

第二,五月份至六月份,我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交流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疑点;然后组员分工,同时与学生书信交流,并对书信总结回馈,开展主题班会,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及个别学生存在的比较突显的问题。并对部分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九月,各组员对所带班级学生借助作业本书面交流,设置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并从学生个体出发,有的放矢,培养兴趣。月底,撰写中期报告并提交。

第三,十月份,历经对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各组员撰写多篇随笔和短期成果、教学叙事及反思等发布在微博上,获得较好的评论。十一月,我们先是对期中考试师生共同反思,肯定成绩,制定后期目标。之后,又对学困生、优等生做了书信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品质。利用班会相互交流,扬长避短,共同进步!同时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讨论会:有当前学习中的所遇到的困惑,有作业抄袭的益弊等等,这些活动课题组的老师都亲自参加,获得一手资料,随后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碰头讨论,撰写了相关随笔、叙事、反思和短期成果,发布在微博和校教研网上。月底,全体组员利用教研活动、课余时间共同完成结题报告。

总之,从开题到结题,一路走来,我们收获颇丰。三个年级的学生从课堂状态、从作业完成、从成绩比较、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也如期所愿: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

小课题研究的收获

通过小课题研究,课题组老师感到收获很大,认为这种形式非常好。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老师们对本人承担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二是老师们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掌握了课题的研究更多灵活实用的方法;三是积累了初步的小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经验。四是激发了课题组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有效地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收效很大。

小课题研究的教训

1、由于缺乏小课题研究的经验,也由于一直联系不到指导老师,我们与专家一直没有很好的沟通,这是我们课题组最大的失误。

2、我们搞的活动很多,写的东西也不少,由于没有联系到专家,都没有及时发到博客。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第6篇

活动时间:

2014年10月28日

地点:

洒把小学教师办公室

人员:

全体数学教师

活动内容:

评课《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执教:

严儒琴 主 持 人:

胡崇琴 发言记录:

一、执教教师严儒琴介绍教学设计:

本课为百分数教学的第一课时,在教学中我主要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供独立思考,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并充分体会到百分数认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是紧密相连的。其次在教学材料的安排上大量的结合具体的生活素材,以孩子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多种教学形式,吸引并激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课后,学生喜笑颜开,而且还不停地念着“XX是XX的百分之几”?我也沉浸在愉快之中。

冷静反思,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1.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以“超级女声”现场直播,和相关资料引入课题,在比一比“谁会是最佳歌手”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了百分数。这时,学生已经隐约之中感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这既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也让学生初步感悟了百分数的含义,及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2、密切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因此,我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知识对于个人的意义,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我把学生调查到的数据以“信息发布会”的形式展示,学生是在理解和解释自己及同学调查得来的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加

3.练习有层次、有拓展、有坡度

除了书上的练一练,我还设计了四个练习:

练习一是按要求填表,表格的内容是按课本上的例题改编的,充分考虑到聋生对语句理解困难的原因,而降低梯度让学生在课堂生成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对百分数的含义的理解。

练习二是选择题,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联系和区别。

练习三是判断题,学生在理解百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练习四是出示一段关于世界环保的资料,让学生在感受百分数表示的含义的同时,体验到地球正在受到破坏,我们应该节约资源——从我做起。对学生也是进行了一定的思想教育。

二、评课

王安珍:从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涉及了新知,自然地经历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李洪辉:教师的课前准备做得充分,让学生收集了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例子,课中让他们进行交流,分析这些百分数中蕴含的数学信息,感受到数学不枯燥、不抽象,就在他们身边。

孙金山:通过百分数与成语的完美链接,创设了一种开放的而非封闭的、自主的而非灌输的、丰富的而非枯燥的“大数学”的课堂学习新境。但还要注意问题的引导。

叶宝清:这一节课,绝大部分学生对百分数的读法、写法和意义都理解的比较透彻,完成后面的练习也很好。但是在处理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方面还须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的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让孩子们深刻领悟到意义的内涵。

李玉虎:我觉得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整个教学过程中文香老师运用了:“想看看吗?”“有什么想说的”“同意谁的意见”“小组内商量商量”„„这样朋友交谈时的语言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平等的交流能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紧张情绪,学生以放松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第7篇

时间:2011年9月15日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冯主任、朱慧萍 记录:李春霞

会议内容:如何构建有效课堂

一、冯主任讲话

都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有效课堂是我们这些“艺术家们”永恒的追求。怎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呢?我以个人最肤浅地认为,老师简简单单地教,学生轻轻松松地学的课堂应该就是有效的课堂。

我们上了无数节课,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上的每节课都有效吗?有没有低效无效的时候?低效无效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改进?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有效课堂的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衡量:这节课,我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了吗?有漠视学生的现象吗?有浪费课堂时间的行为吗?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带给了学生什么?各环节目标达成度如何?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教学目标要有效: 一是教学目标要正确。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学理念,整体把握教材,深刻理解教材中每章每节的教学意图和目的。二是目标的设置要恰当。不仅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把握,还要对学生的现状也有准确的把握,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

2、教学策略要有效: 要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应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目标,如果不知道这个环节为何而设,这种环节就是无效的,就不能让它占用我们的课堂时间。因此,每一节课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抓住切入点,设计教学环节,使课堂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要精心设计合适的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使课堂更有效。

教师应做到精讲。精讲要讲清,不啰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表达准确,讲准讲到位;该放则放,学生能自学的可略讲或不讲,不能包办代替。要针对学生有疑问的或重点去讲,讲解透彻,切中要害。问题的设置要追求高效。问题的设置往往反映出教师备课的深度、广度,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深刻性、层次性、启发性,必须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杜绝随意性的简单即问即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投入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无法解决,应灵活将问题化解成若干小问题,或转换设问、或提供思考背景等。问题要有一定的系列性,要将整节课问题系统设计。问题还可以是课前提问,也可以是课后问题,尤其可以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变换问题。总之,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创造学生敢问,敢说,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参与的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有效课堂离不开有效管理。有效管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础,设法既让学生有一定的时空去想、去做、去活动,又让学生想有方向、做有目的、动有收获。要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关注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及时解决课堂上学生遇到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都有所收获。要有效评价和反馈,多采用鼓励性评价。

3、教学手段要有效:针对不同的内容,应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手段,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实验等辅助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4.注重课堂反馈和课后反思;课堂上及时反馈是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教学中我们要用心设计合理的课堂反馈题目,及时检测课堂教学效果,老师课下要不断总结,多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课堂要求师生和谐对话,一堂课结束,给学生留下思维、留下探索的兴趣、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朱慧萍讲话

如何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让学生在四十分钟内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下面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谈几点想法: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精细的准备工作,把准备的内容书面化,完成符合自己实际的教学设计。这样课堂上才能应用自如。我觉得教师课前要做好五大准备。

一、学生课前预习的准备。

二、教学理念的准备。

三、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的准备。

四、教学设计的准备。

五、教学和学具的准备。

二、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要热爱、关心学生。用赏识、平和、尊重、包容、关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情是心灵的钥匙,爱是教育的基础。深厚、融洽的师生情能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更加积极主动,其克服困难的决心、动力更加充分,不但学习效率提高了,而且学得心甘情愿,学得轻松、快乐。

三、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素,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

首先,从教学目标入手,重视课前的备课。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它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即学生获得发展。因此,要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之中,这正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

其次,从教材内容入手,灵活使用教材。

现行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经常说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可以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第四,重视课后的教学反思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境界,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通过课堂实践的磨砺,真正走出课堂教学的种种误区,创造出“真实、开放、有效”的和谐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有所得、有所获,为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

教研组活动

时间:2011年9月23日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冯主任、朱慧萍 记录:李春霞

会议内容:安排本学期教研活动

一、冯主任讲话

二、朱慧萍安排本学期公开课教学活动

1.由张秀芳、赵新萍、冯庆华三位教学能能手承担本学期有效课堂示范课。

2.由蔡青山、刘新慧两位新老师承担有效课堂研讨课。3.由乔丽萍、赵小英两位新老师承担公开教学。4.16周举行四、五、六年级数学竞赛活动。

希望上课的教师抓紧时间选好教材,定好上课日期后我们再统筹安排本学期的上课活动。

教研组活动

时间:2011年10月26日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冯主任、朱慧萍 记录:李春霞

会议内容:学习教学常规

一、教研组长带领全组成员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常规》。1.备课 2.上课 3.听课、评课 4.作业布置与批改 5.辅导

二、其他

1.完善常规工作,规范备课。2.规范教研活动,提高教学实效。3.开展多项活动,提高学生素养。

教研组活动

时间:2011年10月17日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持:冯主任、朱慧萍 记录:李春霞

会议内容:安排四、五、六年级数学竞赛活动

竞赛时间:2011年12月7号 地点:四年级(多媒体教室)

五年级:四(2)班教室

六年级:四(4)班教室 1.出题(个别通知)

2.监考:四年级:蔡青生、李春霞

五年级:张秀芳、陈玉英

六年级:刘新慧、赵新萍 3.阅卷:四年级:张海燕.候雪花

五年级:赵会贤、毛桂芳

初中数学教研组记录 第8篇

我们常见到的教研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对课的点评,但如果讨论的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只是由参与讨论的成员凭借自己的认识评头论足,说是说非,就不能说是有主题,而只能说是有了个话题,或者说是有了个内容。作为主题教研的主题,是应该经过聚焦、提炼后形成的中心议题,有共性、代表性和目标性。教研主题源于教学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教学问题时就会产生随机教研话题,当随机教研话题的沉淀到一定数量后,对这些话题进行归类分析就可产生教研主题。如:现在的数学教学都说应该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所以我们数学组就这方面展开研讨,就这一话题,我们提炼了主题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上的策略研究。

二、研究过程描述

主题教研也可以以听课评课的方式进行,因为这种方式是校本、师本的,便于广大教师参与其中,只是提醒大家要集中智慧,关注主题内容。所选主题是以教师感兴趣的,以这种方式开展的教研活动,使青年教师有机会沿着从旁观者、同伴到成熟实践的轨迹前进,即提供了一个从教研者到实践者的合理参与,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深化专业能力的过程和形式。

三、关键事件讨论 (实录片段)

比如在37.4三视图授课时,我们展开讨论,如何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们选择了一座房屋的平面示意图入手,即让数学生活化,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创设问题的情境:

学生看一幅房屋的平面示意图

引出课题:

要看懂这些图纸,就要学会视图,视图在建筑工程学和医学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节课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走进三视图第一课时的学习———板书课题。

在进行如何描述三视图定义的时候,各位老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说讲授,讲授明白;有人说看书,自己看明白;有人说,演示直观性较强,不用讲也就明白了。第一节课,我们采用了课件演示的办法,整个课下来很顺,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处体现的不高,效果并不理想,自主性,探究性不强。于是大家提出来,能不能边演示,边讲解,再由学生亲手画出来,体现学生自主性,所以在另一个班再上时我们采用了该方法。

课件演示三视图

此种方法受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被调动了起来,为下面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授课氛围。并且老师适时板书了:视图:物体的正投影

主视图:从正面看得到的试图叫主视图

俯视图:从上面看得到的试图叫俯视图

左视图:从左面看得到的试图叫左视图

引导体验的有效方式,体验帮助学生学习并体会了探究的乐趣。比如在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各与物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这一探究中,我事先让学生准备好了实物的长方体,像牙膏盒,文具盒,长方体木块等,学生对于实物的研究与观察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解,自然寻找到了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会主动的跟同伴进行了交流,场面异常的热烈。

我设计的问题是:

一起探究: (以长方体为例)

师: (1) 主视图与物体的长和高有什么关系?与物体宽有关系吗?

(2) 俯视图与物体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与物体高有关系吗?

(3) 左视图与物体高和宽有什么关系?与物体长有关系吗?

画一个物体或是组合体的三种视图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生: (拿出自己准备的几何体,直观的观察,理性的思考) 主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和高,与物体的宽没有关系,俯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和宽,与物体的高没有关系,左视图反映了物体的宽和高,与物体的长没有关系。

生: (其他学生基本都在点头)

(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出三种试图各反映出物体的长宽高中的哪些元素,培养交流意识,提高交流探究的能力) 。

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是探究三种视图之间的联系,从而总结在画三种视图的时候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我不讲,也不说,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画一个长、宽、高分别是4厘米、3厘米、5厘米的长方体的三种视图 (规定三种视图的摆放顺序) 通过小组同学之间的比较,自发的找到所画出的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并且会进行理性的思考出三种视图的联系,展开激烈的讨论,给了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空间,既体现了自主学习方式,又培养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在知识目标的达成上,主要是让学生会画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正四棱锥的三种视图,整个目标的达成都是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生亲自动手去画,允许学生出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错误与不足,教师适时讲解或是引导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课堂是那么的和谐而热烈。老师通过课件进行了演示,更增加了直观性,高效性。

想一想,再动手画一画:

设计目的: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总结主视图与左视图的关系)

生:动手来画正方体的三视图,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了主视图和左视图“高平齐”的原则。

设计目的: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总结主视图与左视图的关系)

生:动手画长方体的三视图并总结主视图和左视图的“长对正”原则

设计目的: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总结主视图与左视图的关系)

生:动手画圆柱的三视图,并总结“宽相等”的原则

在合作探究的培养上也不容忽视。

例如:

师:用你手中的小立方块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组合体,让你的同位画出你所组合的组合体的三种视图,你去评判正确与否。

悄悄拿走一个小立方体,共同探讨你的三视图中的的变化。

生:活动,摆放,画图。积极性很强

(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说理能力) ,这个环节课堂异常的热烈,学生都动了起来,摆着自己喜欢的模型,又在给对手创造困难,其体现了合作,又体现了创新与发展。

给定几何体,学生会画三种试图,反之,逆向思维的培养同样不可忽视,我不是单纯的给出试图让学生说出几何体,而是通过辩一辩,说一说展开讨论,让小组合作完成,互相补充,体现了小组的凝聚力。

师:一个几何体的视图是唯一的,但从视图反过来考虑几何体时,它有多种可能性。请你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生:如正方体的主视图是一个正方形,但主视图是正方形的几何体就有很多,如四棱柱,长方体,圆柱等。

师:结尾处,我以一首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结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一个怎样的数学道理?

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看到的结果不尽相同!

用一首古诗来结束今天的课,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体现了数学的哲理美,升华了本节知识。

四、反思与收获

学生想理解三视图为什么可以把物体的各个表面形状表达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三视图?三视图依据的是什么原理?三视图的展开以及三个视图之间的投影规律是什么?画图步骤有哪些?这些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资料并结合教材及课件的演示很容易得到。我认为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述这些概念性知识,即便是举出相当多的图片和视图实例,也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去发现、去体会、去理解。三视图学习目的简单地说就是:拿图来,学生知道是什么物体以及物体的各个表面情况;拿物体来 (简单物体) 学生可以绘制出三视图。三视图的学习应该在自主探究基础上,通过小组的合作完成,教师加以适时的点拨。

教师预设学生学习成效检测方式和内容,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并做出相应的激励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达到了什么效果,知道自己还有哪些方面在学习中忽略了或不理解的内容。这样,不但使学生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使学习成为一种实践任务,并能通过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感。从而学会学习,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习惯,真正做到课堂角色的转变。

我认为,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学习三视图,是一种比较适合的学习方法。我想,如果有更多的同行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共同探索,一定会使这种学习方式更加完善的。

我想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教学资源设置,不同的任课教师,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要靠全体同仁共同探索。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提高我们的主题教研的水平。

摘要:对于初中的数学老师来讲, 对什么是主题教研均有简单的了解, 但是, 对如何开展主题教研却很茫然, 针对一节课开展的主题教研, 演变成了就课论课。校本、师本的主题教研便于广大教师参与其中, 所选主题是以教师感兴趣的, 以这种方式开展的教研活动, 使广大教师有机会沿着从旁观者到成熟实践的轨迹前进, 即提供了一个从教研者到实践者的合理参与, 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深化专业能力的过程和形式。

上一篇:金滩就是我的家下一篇:经营合同 :酒店经营管理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