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的词语范文

2024-07-11

合作的词语范文(精选11篇)

合作的词语 第1篇

团结合作的词语_词语大全

爱人以德 助人为乐 煮粥焚须 忠信乐易 亲去骨肉

亲如手足 情同手足 情深潭水 雪中送炭 解衣推食

奔走之友 不分彼此 布衣之交 同心协力 称兄道弟

赤心相待 打成一片 打得火热 道义之交 分甘共苦

甘苦与共 肝胆相照 高义薄云 管鲍之交 患难之交

金龟换酒 金兰之友 兰友瓜戚 民胞物与 莫逆之交

契若金兰 人扶人兴 仁民爱物 仁义道德 如兄如弟

深情厚谊 负荆请罪 胜友如云 式好之情 视同手足

视为知己 手足之情 同窗之情 同舟共济 推襟送抱

情深潭水 雪中送炭 解衣推食 奔走之友 不分彼此

胜友如云 式好之情 高义薄云 管鲍之交 患难之交

拓展阅读:关于团结合作的句子

1、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好汉三个帮。

2、众人拾柴火焰高。

3、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4、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5、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

6、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奥斯特 洛夫斯基

7、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8、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邓中夏

9、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英.莎士比亚

10、团结就有力量和智慧,没有诚意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 的团结。――英.欧文

11、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 成许多事业。――德.叔本华

12、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 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德.歌德

13、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中国谚语

1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15、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刘基

[团结合作的词语_词语大全]

合作的词语 第2篇

互相扶持 共举大事

共创辉煌 携手迈进

同甘共苦 同生共死

同舟共济,相濡以沫

共赴危难 共同奋斗

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

共同进退 生死一处

共创辉煌 携手迈进

同甘共苦 同生共死

同舟共济,相濡以沫

共赴危难 共同奋斗

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

互相扶持 共举大事

合作的词语 第3篇

自从20世纪90年代Lewis (1993:94) 提出语块教学法以来, 词语搭配 (collocation) 作为语块的一种主要形式, 受到越来越多外语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这种介于传统的词汇和句法之间的多词语言现象是形式和功能的综合体, 兼具句法和词汇的特征 (Nattingr&De Carrico 2000) , 是语言教学的理想单位 (Natting r&De Carrico1992;Lewis1993) 。然而研究表明, 中国大学英语课堂上普遍采取的以教师选择目的搭配、例句示范, 学生造句为主的“语法-翻译”词汇教学模式无法有效地提高外语学习者的搭配能力。搭配知识匮乏始终是外语学习者的一个标志性特征 (Mc Arthur 1992;Bahns and Eldaw 1993) , 也是本族语使用者和外语学习者的一个重要区分因素 (Aston 1995;Gass&Selinker 2001) 。

合作学习模式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 并被引入一直以来以竞争学习和个体学习模式为主导的传统课堂。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 合作学习已经发展成为欧美教育领域的一种主流教育模式, 深刻地影响着课程设计、课堂管理等许多方面。笔者将合作教学模式创造性地运用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对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学年的合作词汇教学干预。本研究在输入和输出的教学两端都进行了合作教学干预, 目的在于比较此种教学法与传统搭配教学法对外语学习者搭配知识水平的影响。

二、概念界定

合作学习模式的产生深受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威特罗克及社会学习理论中相关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活动让组内成员之间进行有组织的交际式的信息交换, 每个成员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同时要为促进其他成员的学习而做出努力。Matchett (2009, P.27) 进一步强调指出, 合作学习绝不是简单地以团队形式完成某一学习任务, 它是经过精心设计, 富有高度组织性的交互式活动。每个参与者都为一个更大、更复杂的学习目标贡献力量, 同时整合每个组员的学习资源。加拿大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班杜拉 (Bandura, 1971) 在《社会学习理论》这部代表作中强调榜样作用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社会情境中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习得新的反应, 从而在行为、认知和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 通过示范进行学习——观察学习。高层面的合作学习不仅给学习者提供了相互学习、提高认知能力的机会, 也能够促进学习者社交技能的发展。

词语搭配是词语的“横组合”, 是词语在同一序列中的“共现”。共现的词语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期待”。英国语言学家词语搭配研究之父J.R.Firth (1975, p.183) 把搭配定义为结伴同现的词的组合。Benson et al (1986) 认为有两种主要的搭配类型, 即语法搭配和实词搭配。语法搭配是一个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一个介词或一个语法结构的组合, 主要结构类型有动词+介词, 、名词+介词, 、形容词+介词等。而实词搭配则不包含任何语法成分, 是由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组成, 主要有六种结构类型:动词+名词、形容词+名词、名词+动词、名词+of+名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副词。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在参研的120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中, 实验班64人接受一学年合作词语搭配教学, 比照班56人接受同样时间的词语搭配传统教学。研究目的在于比较两种教学法对参研者词汇元认知知识水平的影响及对他们英语词语搭配能力的影响。

(二) 研究工具

1. 词语搭配能力测试试卷

笔者利用词语搭配能力测试试卷在本学年的第一周、第十六周和第三十二周对学生进行了三次词语搭配能力测试, 以此来衡量学生在一个学年内词语搭配知识水平的变化。每份试卷由50道填空题构成, 并用汉语标明目的搭配的意思。搭配皆选自学生精读课所使用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包括3种语法搭配结构类型、6种实词搭配结构类型。

2. 词汇元认知知识水平量表

为了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词汇元认知知识水平的状况, 并跟踪水平变化的趋势及特征, 笔者以Flavell对元认知的构成要素的分类以及元认知相关理论为依据, 通过一系列信度和效度分析, 设计了包含25个项目, 代表3个变量类型的词汇元认知知识水平调查问卷 (问卷结构见表1) , 并采用5点利克特 (Likert Scale) 方法统计调查结果。笔者对参与本研究的120名学生进行了三次内容相同的课堂问卷调查, 调查进行的时间为每次词语搭配能力测试之后。

3. 合作词语搭配教学法

合作搭配学习主要在如下几个层面进行:

(1) 学生结对共同学习精读课文里的词语搭配。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搭配类型列出所有搭配, 利用词典学习其用法, 并利用COCA语料库查找并学习与核心词搭配最为频繁的词汇。

(2) 教师提供关键词, 学生结对利用关键词共同书写或口头讲述所学课文内容概要。组员彼此监督、更正、探讨对方语言输出中的搭配使用, 并填写如下搭配使用情况统计表。

(3) 学生结对, 把用错的搭配形式按照类别分类整理成错误笔记。

(4) 学生每两周写一次词语搭配学习报告, 反思对词语搭配学习的体会。

4. 传统词语搭配教学法

老师在讲解课文时, 以明示的方式指出需要学生注意的词语及其搭配形式, 用英语或汉语讲明其含义, 说明搭配形式的用法。给出一两个例句或让学生用目的搭配形式造一两个句子。

四、数据采集与分析

笔者将从三次搭配试卷中采集的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Group 1代表实验班;group 2代表对照班

实验之初, 实验班级 (组别1) 与对照班级 (组别2) 的学生的词语搭配整体水平均不是很高, 且两班无显著差异, 平均成绩差仅为1.51。两种教学干预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后两次测试的平均成绩, 但合作教学干预对学生平均成绩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且更具持续性, 表现为实验班长期的促进效果 (T3-T1=6.69) 明显大于中期的促进效果 (T2-T1=16.75) , 而对照班长期效果 (T3-T1=4.63) 与中期效果 (T2-T1=2.86) 差别不大。此外, 在实验班学生平均成绩显著提高的同时, 标准差有明显降低 (Std.3-Std.1=5.97) , 这表明合作教学干预下, 大多数学生的成绩都在稳步提高, 且个体成绩差异在减小。而对照班的平均成绩差与标准差变化的幅度均不大, 可见传统词汇教学干预下, 学生整体搭配水平提高幅度不大且个体差异显著。

在每一次搭配知识测试结束后, 笔者采取词汇元认知水平量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调查。

注:SD1=调查2-调查1;SD2=调查3-调查1;PKD=主体认知水平变化;TKD=任务认知水平变化;SKD=策略认知水平变化

由于现实局限, 本研究把实验参与者的自我反思判断作为衡量他们词汇元认知水平的指标, 对比了两个教学模式对词汇认知水平的影响。从上表可以看出, 两种教学干预法均促进了学生词汇认知知识水平的提高, 但合作教学干预法的促进作用比传统教学法要显著的多。在合作教学模式中, 任务认知水平提高的最为显著 (S3-Survey2=17.94%) , 主体词汇认知水平虽也有显著提高 (Survey3-survey2=10.38%) , 但却低于任务认识水平的提高。虽然策略知识水平的提高并不显著 (Survey3-survey2=6.28%) , 但也表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实验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更加了解词汇学习目的, 能够预期任务难度和困难所在, 知道完成任务的最好方式。也能从词汇学习中汲取经验, 了解自身的词汇认知特点, 通过观察与模仿修正自己已有的词汇学习策略, 形成新的认识。相比之下, 传统教学模式在这三个层面均未引起积极的改变, 学习者运用几乎相同的词汇学习策略进行词汇学习。

五、讨论

实验证明, 与传统词汇教学相比, 合作教学为学习者对词汇进行深度认知加工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机会, 有助于词语搭配的习得与延时记忆。具体而言, 从语言输入的角度看,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词汇知识不再以被动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 而是学习者积极参与对课文的解码分析, 在其中发现并决定自己需要学习的目的搭配。从输出的角度看, 学习者在者关注自己的搭配使用特点, 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观察、了解同伴搭配使用的机会。此外, 组间讨论这种交互行为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词汇学习的认知、学习目标的定位及学习策略的调整, 从而提高搭配使用能力。此外, 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认识对学习结果影响巨大, 因此合作教学模式的设计更要着眼于外语学习者词汇知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Hill, J.Revising priorities:from grammatical failure to collocational success.In:Lewis, M., eds.Teaching collocation:Further developments in the lexical approach.London: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2000:47-69.

[2]Lewis, M.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England:Language Teaching, 1997.

[3]Matchett, N.J.Cooperative learn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character:Techniques to cultivate ethical deliberation[J].Public Integrity, 2009 (12) :25-38.

合作的词语 第4篇

关键词:汉语;词语;教学;合作学习;少数民族

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标准中已经明确指出,理解词语的含义,了解近义词、反义词与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小学汉语教学的重点。词语教学的难点是教会学生理解和使用,随着词语量的增加,教师逐渐提升词语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词语的使用方法,小组合作是小学改革背景下,全力普及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手段,在特殊教育学校汉语词语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一、汉语词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意义

1.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同样是工具学科,也是基础学科,学习汉语是中国教育的根基,全面普及汉語是奠定中国文化根基的重要举措。在汉语学习中,学生通过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各抒己见,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学习小组这个“整体”中拥有自己的位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教师布置了学习任务以后,每个学生都会独立思考,最后在通过集体讨论,归纳总结出结论。这样一来,学生们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会深刻,搜集的资料和掌握的知识会更广泛,汉语词语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延伸,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

2.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特殊教育学校中,不管是汉语词语教学,还是其他合作学习法的普及,都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实现交际,提升他们的生存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所以说,合作学习与汉语教学具有众多契合点,并且两者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更加有力的交流平台。通学生一同研究、学习,彼此之间会产生很多思维的碰撞、灵感的启发,学生知识结构逐渐完善,同时理解能力、交往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3.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几个学生一同研究问题,研究的成果是共享的,不管是结果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小组成员都要一同承担,一同体会成功或者是失败的滋味。他们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要同心协力,一同研究,一同交流,懂得聆听和采纳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只有付出才有回报,以及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民族小学汉语词语教学中的运用

1.科学分配小组成员,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在小学汉语词语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就是讲学生合理分配小组。小组学习的目的是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要注意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参与问题,成员组合尽量做到最优化。

比如:某班级有45名学生,教师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式分组,将所有学生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有5个成员,每个小组中安排一个汉语程度好的学生,三个较好的学生,以及一个程度较差的学生。这样是为了均衡小组成员的组织协调能力,每个小组的汉语整体水平基本相同。在进行词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进一步激励学生的责任感,明确小组分工,小组中包括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监管员等等。在教师布置了一个词语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就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成员之间要积极交流,密切配合,最终完成任务。比如:“美丽”这个词语的学习,教师在正音之后,就可以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字典查出“美丽”这个词的正确含义,并结合课本,想一想,“美丽”都可以用在哪些方面的描述上。并且,每个小组还有使用“美丽”这个词造两个句子。这个时候,小组之间开始自学起来,小组长负责监督各组员,并做最后的总结,一名学生负责查字典,一名学生负责记录含义,其他两名学生则负责整理和造句,最后组员一起讨论,并由组长将最终结果陈述出来。这样既做到了结构合理,有做到了各司其事。

2.合理安排任务,充分使用字典、网络等教具工作

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控制好任务的难以程度,是小组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朝鲜族学生整体汉语水平差,如果教师开始就设置了难度较大的任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很难在提起学习的兴趣,任务的合理性很重要。另外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培养学生使用学习工具的能力,通过查询字典,使用网络媒体等方式,完成词语的自主学习。

比如:在设计区分“飘扬”和“飘荡”这两个近义词的预习时,教师给出两个句子“五星红旗()在半空中;秋风吹起,树叶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让学生小组合作研究,这两个词语要分别填入哪个位置,想一想有什么不同。有的小组长说出这样的答案:“飘扬是有个支撑的东西靠在那里飘来飘去,而飘荡是无拘无束地飞来飞去。”通过小学合作,学生能自主掌握和活用这两个词语,其他学生受到启发,纷纷活用词语造句和说句段,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完成这些环节的过程中,学生借助字典、词典和训练册反复朗读课文。这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又扩大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范围,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打下了基础,也为学生自信地进入课堂做好了铺垫。当然,这个过程中不能缺少老师的检查、指导。

3.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激励学生进步发展

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另外,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参与评价方案的制定,允许他们有权选择评价方式和对评价结果发表意见,采用观察、谈话、作业分析、开展活动、考试等多种形式,形成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

三、结语

本文首先对小组合作学习在汉语词语教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有针对其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颖.小学语文多媒体应用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

[2]马德珍.多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之实践[J].科技视界.2016(03).

团结合作的词语 第5篇

众志成城 同心协力 同舟共济 雪中送炭

爱人以德 助人为乐 煮粥焚须 忠信乐易 亲去骨肉

亲如手足 情同手足 情深潭水 雪中送炭 解衣推食

奔走之友 不分彼此 布衣之交 同心协力 称兄道弟

赤心相待 打成一片 打得火热 道义之交 分甘共苦

甘苦与共 肝胆相照 高义薄云 管鲍之交 患难之交

金龟换酒 金兰之友 兰友瓜戚 民胞物与 莫逆之交

风雨同舟 和衷共济 精诚团结 齐心协力 群策群力

同心协力 同舟共济 万众一心 患难与共 众志成城

患难与共 草木接兵 同甘共苦 父子连手, 齐力断金

众人划桨开大船

一个巴掌拍不响.

众人拾柴火焰高

1、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2、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3、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

4、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奥斯特 洛夫斯基

5、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6、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邓中夏

7、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英.莎士比亚 ?9、团结就有力量和智慧,没有诚意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 的.团结.——英.欧文

8、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 成许多事业.——德.叔本华

9、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他干什么,他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 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德.歌德展.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刘基

10、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中国谚语

11、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中国谚语

12、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13、 经营企业,是许多环节的共同运作,差一个念头,就决定整个失败.----松下幸之助

14、 人心齐,泰山移.-------谚语

团结合作的词语 第6篇

2、万众一心: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

3、渊鱼丛雀:把鱼赶进深潭,把雀赶到丛林。原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百姓逃往别国。现也比喻把能够团结的人赶到敌方去。

4、水清无鱼: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5、花甲之年: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指六十岁。

6、群威群胆:威:力量;胆:胆识。集中群众的力量和胆识。形容大家团结一致英勇战斗时表现出来的力量和勇敢精神。

7、协力同心: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8、众心如城:〖解释〗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9、房谋杜断:房:唐朝宰相房玄龄;谋:计谋;杜:唐朝杜如晦;断:决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佳话。比喻能人合作,天作之合

10、吴越同舟:吴越:指吴国人和越国人。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11、拳中掿沙:用手握沙,捏合不到一齐。比喻不团结。

12、同心合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13、政清人和:政治清明,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14、众心成城:〖解释〗指万众一心,如坚固城堡。比喻众人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15、铜墙铁壁:原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也比喻团结一致。

16、水至清则无鱼: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17、党坚势盛:谓团结紧势力盛大。

18、小脚女人: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一:“我们的某些同志却象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老是埋怨旁人说:走快了,走快了。”因用以指思想保守的人。

19、举国一致:全国上下,团结一致。

20、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21、同心并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22、精诚团结:精诚:真诚。一心一意,团结一致。

23、为渊驱鱼:原比喻残暴的统治迫使自我一方的百姓投向敌方。现多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能够团结过来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

24、为丛驱雀:丛:丛林;驱:赶。把雀赶到丛林。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能够团结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

25、众虎同心:许多虎一条心做事。比喻众多有本事的人团结一致,力量会更大。

26、五湖四海: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27、通功易事: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剩余的换没有的。

28、同舟共济:舟:船;济:渡,过洒。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29、挑拨离间:搬弄是非,使别人不团结。

30、四分五裂: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31、七支八搭:①随意瞎扯。②谓不团结。

合作的词语 第7篇

【解释】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

万众一心

【解释】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

【出处】《后汉书·朱擕传》:“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

同舟共济

【解释】舟:船;济:渡,过洒。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出处】《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同甘共苦

【解释】甘:甜。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

【出处】《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众志成城

【解释】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出处】《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齐心协力

【解释】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出处】《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风雨同舟

【解释】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出处】《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精诚团结

【解释】精诚:真诚。一心一意,团结一致。

【出处】《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和衷共济

【解释】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出处】《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

戮力同心

【解释】戮力:并力;同心:齐心。齐心合力。

合作的词语 第8篇

1.“文化词语”概念的提出

1995年5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杭州大学黄金贵教授的专著《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在《自序》中作者认为:“根据语言反映文化的不平衡性, 作为全部词语总和的词汇, 可分两类:有不同程度文化色彩的文化词语和无特定文化色彩的通义词语。” (黄金贵, 1994) 一般认为这是我国最早有关“文化词语”的定义, 是作者“从文化学角度提出的新的分类法” (李国正, 1996) 。

同一年, 常敬宇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词汇与文化》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文化词汇”这一术语:“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 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文化词汇与其它一般词汇的界定有以下两点:一是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 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含义。文化词汇的另一特点, 是它与民族文化, 包括上面所说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 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 如‘龙、凤、华表’等;有的则是间接反映, 如汉语中的红、黄、白、黑等颜色词及松、竹、梅等象征词语;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渊源关系, 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等” (常敬宇, 1995) 。

之后, 苏宝荣于1996年在《辞书研究》第4期上发表文章, 认为“有些词语一开始就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只有文化意义没有一般的语言意义, 属文化词语”, 文化词语“是专门为表示文化意义而创制的词语”。

以上三种有关“文化词语”的定义或解释有相似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 我认为, 黄金贵和常敬宇的观点基本相近, 都认为“文化词语”是指那些负载有文化意义的词语, 这里既包括直接反映文化现象的词语, 如“龙”, 又包括间接反映文化现象的词语, 如“梅”;而苏宝荣则认为只有那些“一开始就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词语”才能算作“文化词语”, 这大抵相近于前者所谓“文化的直接反映”词语。哪一种定义是正确的呢?我认为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 有必要先了解词语的文化意义。

2. 词语的文化意义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中, 语音与文化的关系最为疏远, 语法次之, 词汇则是与语言关系最为密切、反映最为直接的部分。在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与实践中, 词汇意义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英国著名学者杰弗里·N.利奇在其专著《语义学》 (Semantics) 的第二章将词义分为七种类型:概念意义 (conceptual meaning) 、内涵意义 (connotative meaning) 、社会意义 (social meaning) 、情感意义 (affective meaning) 、反映意义 (reflected meaning) 、搭配意义 (collocative meaning) 、主题意义 (thematic meaning) 。其中, 概念意义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意义, 是进行语言交际的基础条件, 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 指“一个词语除了它的纯理性意义内容之外, 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 (利奇, 1987) 。利奇把词的概念意义称为“理性意义”, 而把其余的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统称为“联想意义”。这种“联想意义”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经验, 表达人们使用语言时感情上的反映, 并从广义上显示出特定语言集团的社会文化特征” (沈安平, 1996, 转引自杨元刚, 2008) 。词语的这种联想意义实质上就是词语所承载的民族文化语义 (杨元刚, 2008) , 即词语的文化意义, 是“词在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 (苏宝荣, 1996) 。如中国人所熟悉的“莲”, 即荷花, 它的概念意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生浅水中。叶子大而圆, 叫荷叶。花有粉红、白色两种。种子叫莲子, 包在倒圆锥形的花托内, 合称莲蓬。地下茎叫藕。种子和地下茎都可以吃。也叫‘荷’、‘芙蕖’或‘菡萏’” (《新华字典》, 2000)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后, 人们便以“莲”喻指“清正廉明, 不同流合污”。“莲”的这个义项就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的, 是它的文化意义。又如“杜撰”, 意为“没有根据, 凭主观想象捏造”。该词的意义不是由语言自身获得, 也无法单纯从语言上解释, 必须联系其产生的文化背景。“王琳《野客丛书》卷八记载:‘杜默 (人名) 为诗, 多不合律, 故言事不合格者为杜撰。’” (苏宝荣, 1996) 因此, 词语的文化意义, 需要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才能解释清楚, 单纯依靠语言去说明是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

苏宝荣 (1996) 认为, 词语的文化意义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词的文化意义与词的字面意义相距较远、一般有确切的语源、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这些特征主要不是由于语言自身的原因造成的, 而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词语的文化意义是我们认识和确定文化词语内涵的主要依据。它使我们得以区分词语的语言意义 (概念意义/一般意义) 和文化意义, 帮助我们对词语进行分类, 从而更加有效地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义。

3. 文化词语与词语的文化意义

一个词语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 就是文化词语吗?根据黄金贵和常敬宇的解释, 这样的词语都应该算作文化词语。前者认为, 文化词语是指那些具有不同程度文化色彩的词语, 换句话, 我们可以理解为:只要具有文化色彩, 这个词语就是文化词语。后者认为, 文化词汇的一个特点, 是它与民族文化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关系, 如“龙”、黄、竹等;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渊源关系, 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等。从这种表述不难看出, 后者也认为只要具有文化色彩, 这个词语就是文化词语了。我以为这是混淆了文化词语和词语的文化意义而导致的结果。黄、常两位先生的定义或解释扩大了文化词语的范畴, 误把具有文化意义的词语一股脑地归结到文化词语属下。

某一个字 (或词) 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们社会生活中表达某种意义的需要。大多数情况下, 这些字 (或词) 一开始就有着某种基本意义即语言意义, 这样的词语在数量上是巨大的。但是这些词语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在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都或多或少地获得了某个或某些文化意义, 因而, 语言中的大量词语, 其实是既有语言意义, 又有文化意义的。完全没有文化意义而只具备某种语言意义或功能的词语在数量上是非常少的。

“黄”, 颜色词, 但是由于大部分土地是黄色的, 在以土地为主要生产原料的封建社会中, “黄色”与人民的生产生活乃至命运紧密相关起来, 王族皇室便以此为专用色, 以显其权贵, 于是“黄色”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至尊至贵”。

“杨柳”本为植物名, 同属落叶乔木或灌木。传说隋炀帝在运河两岸种植柳树, 并御赐柳树姓杨, 遂有“杨柳”之说。而《三辅黄图》有言:“汉人送客至此桥, 折柳赠别。”于是, “杨柳”成为“离别”的象征, 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王德春, 转引自吴友富, 1998) 。

类似“黄”、“杨柳”这样先有语言意义, 而后又获得文化意义的词语是非常多的, 如果把它们都归入文化词语, 那么词语的这种分类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非文化词语是如此至少, 这样的文化词语又如何进行研究?其实我们所关注的主要是词语的文化意义, 而非文化词语。那么, 什么样的词语才能算是文化词语呢?我赞同苏宝荣的观点:产生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 只有文化意义, 没有一般的语言意义, 这样的词语可以称之为文化词语。如“华表”、“友于”、“闰”。常敬宇所说的直接反映文化的词语, 如“龙”, 部分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就可以归属于文化词语, 而那些间接反映文化的词语, 如“白”、“松”都不能算作文化词语。

由于辨别一个词语是否属于文化词语需要从它的渊源分析, 需要训诂学和考据的本领, 有时候我们是不太容易作出判断的。在现实的跨文化研究中, 我们应该多多加以关注的并不是文化词语本身, 而是词语的文化意义。黄金贵教授的《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从名称到实际内容其实分析的就是词语的文化意义, 而不仅仅是文化词语的词义;戴卫平、裴文斌所著《英汉文化词语研究》 (2008) 提供的也是词语的不同文化意义, 而非“文化词语研究”。相比之下, 杨元刚的《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2008) 才算得名实相副。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自序[J].杭州大学学报, 1994, (4) .

[3]李国正.文化语言学研究的新收获——评黄金贵著《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J].高校社科信息, 1996, (1) .

[4]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5]苏宝荣.词的语言意义、文化意义与辞书编撰[J].辞书研究, 1996, (4) .

[6][英]利奇著.李瑞华等译.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7]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8]姚乃强等.汉英双解新华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0.

[9]王德春主编.汉语国俗词典[Z].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0.

合作的词语 第9篇

【关键词】敬称词语 谦称词语 中西文化

在任何语言中,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的形成和发展都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并受到文化的影响。英汉语也毫无例外。在比较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时,从某种程度来说,可以追溯到它们的来源。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日常活动和交际中的不同习俗和传统能够反映出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意识。英汉语中很多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的联系都是互通的,它们非常类似或部分相同,但是更大数量的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却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联系。

一、英汉语对于称呼用语的不同认识

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悠久的国家,因此中国人的称呼方式也受到了这一背景的极大的影响,因此,汉语社会的称呼比英语社会的称呼要复杂许多。当面见官员时,他们不仅用敬称词语来称呼官员,借以抬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而且用谦称词语来称呼他们自己,表示自己的屈服。这类敬称词语如上至称呼皇帝为“天子”,“万岁”,“万岁爷”,“圣上”,“圣驾”,“陛下”等下至称呼皇帝以下的王公大臣们为诸如“老爷”,“大人”等等。这样的谦称词语,比如说:“小民”,“草民”,“奴婢”,“奴才”等等。不仅普通老百姓对官员充满憎恶和惧怕,职位低的官员也同样惧怕比他官儿大的官员。在封建统治下,社会级别低的人是禁止冒犯社会级别高的人的。因此官位低的人见到官儿比他大的人都会很小心,并且通常会对官儿大的人阿谀奉承。反映在称呼上,比如这样的一些谦称词语“在下”,“下官”,“卑职”,“微臣”等等。实际上,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们也通常会用谦称词语来指自己,以此来愚弄人民的信任和尊敬。比如说:“孤”,“寡人”,“哀家”等。

汉文化中人们之间的关系被预示为长幼有序。中国人在社交中,往往将对家庭成员的称呼延伸到对一般人的称呼以示尊重。根据社会交际社团中的交际对象的年龄,在汉语的语境下,中国人倾向于称呼陌生的男性为“大爷”、“大伯”、“叔叔”、“大哥”等;称呼女性为“奶奶”、“大妈”、“阿姨”、“大娘”、“大姐”等。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这样的称谓通常是非常难以接受的,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他们强调的是个体的意愿、自由、价值和创造性。在英语社会,人们没有复杂的等级观念,也没有名分上、职位上的区分,人们之间的关系很简单。所以对于中国人很普通的称呼“叔叔”,“阿姨”,“解放军叔叔”,“护士阿姨”等等,他们会感觉很困惑。在我们与英美人士交往中,注意不要对他们使用和汉语相同的称呼,即不应把母语的称呼原则用于目的语中,引起语用负迁移,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汉文化中推崇尊敬长者,长者为尊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在汉语中,“老”是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和聪明才智的代名词,它是一个敬称词。因此如果你认识的人比你年龄大,你可以称呼他为“老……”。称呼比自己年长很多的人为“老人家”是很普遍的。而在英语文化中,这一点是决然不同的。英美人士是不愿被看做“老”的,他们甚至讨厌这个用词。在英美文化中,“老”通常暗含的意思是废物和无用。在英美等国家,年龄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人们通常避免用“old”一词来称呼上了年纪的人,于是人们费尽心机借用其他委婉用词来表示“老年”、“老人”这一概念,如:the advanced in age,the mature,the longer living,seasoned man,of a certain age,no longer very young等等。

二、英汉语对言语行为中的礼貌原则的不同认识

礼貌原则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eech 在1983年提出的,它指的是语言中的谦虚和尊敬的言语行为。谦虚准则是Leech的礼貌原则中的一个组成部分。Leech认为,人们彼此间交谈,首先重视是否礼貌、得体;人们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主要是出于礼貌的考虑。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自从汉朝就非常讲究礼俗,尊奉的是“礼多人不怪”。因为受到儒家思想的极大影响,中国人有很多行为准则,这些标准直接体现在他们的用词上,对词汇的使用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汉语的词汇系统里,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是能够代表社会身份指示的一类重要词汇,其本身也是很复杂的。在交际情境中,汉语的说话者当他们在指交际同伴以及与这些交际同伴相关的人或事物时,他们通常会采用敬称词语;而当他们谈及自身或和他们相关的人或事时,通常会使用谦称词语。这样的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在汉语中是不胜枚举的,通过这样的一些用词,说话人可以直接地(敬称词语)或间接地(谦称词语)表达对听话人的礼貌和尊重。

汉语中很多的敬称词语,可以分别由以下词头构词。比如:对于“高”,就有“高见、高就、高龄、高堂、高足”等;对于“贵”,就有“贵姓、贵国、贵恙、贵子、贵庚”等;对于“令”,就有“令爱/令媛/令千金、令郎/令公子、令亲、令尊、令堂、令兄”等;对于“尊”,就有“尊亲、尊府、尊驾、尊夫人”等等。而表谦称的词头也很多,如“敝”,就有“敝处、敝国、敝人、敝校、敝意”等;如“拙”,就有“拙笔、拙见、拙作”等;如“寒”,有“寒舍”;指自己,根据不同的身份和性别,可以有“在下、小人、小女、草民、奴才、奴婢、奴家”等等。汉语里称呼自己的家里人,也有很多谦称的用词,如“小儿、小女、内人,内子、犬子、拙夫、拙荆、贱内”等。上文中提到的表敬称的词头“老”这个字,也可以当做谦称词语的词头,如:“老朽、老夫、老汉、老衲、老身”等等。而在英语中,英语国家人士则非常强调真诚地、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人们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必要掩盖什么或隐藏什么。

礼貌原则指导下的礼貌语言的语用差异是不同社会间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差异所造成的,即西方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和东方群体取向之文化差異导致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中的敬称词语和谦称词语与汉语比起来要少很多。汉语中这些词大量出现是因为中国多年以来处于封建社会,这就要求人们在和年龄大的人或社会地位高的人讲话时使用敬称词语,否则就会被认为没礼貌。在称呼自己的时候使用谦称词语也是一样的道理。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在汉语中,尤其是在书面语和正式的场合中,人们通常在称呼自己时采用谦称词语,而在称呼别人时使用敬称词语。为什么英语中这些词相对来说却比较少呢?这是因为西方人认可平等,他们强调个人的价值,他们乐于展示他们自己,并且注意培养个体的自信。

每一个国家,因为其生活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会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文化意识形成的结果,这个思维方式或多或少的反映出国家对待世界的文化心理。因此,民族的思维特点反映并象征着民族的文化特点,思维的不同是文化不同的重要的影响因素,语言及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语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难解难分,文化无所不在,人们的言语行为无不反映出各民族的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夏征龙.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王菊泉.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表示合作的四字词语 第10篇

齐心涤虑、齐心合力、齐心戮力、

齐心同力、齐心协力、齐心一力、

同心协力 齐心协力 地利人和 和睦相处 和衷共济

一唱一和 一团和气 不谋而合 齐心合力 通力合作

一拍即合 珠联璧合 一团和气 协力同心 甘苦与共

关于团结合作的词语 第11篇

关于团结合作的词语: 风雨同舟 和衷共济 精诚团结 齐心协力 群策群力 同心协力 同舟共济 万众一心 患难与共 众志成城 团结合作 团结互助 团结一致 同甘共苦 同心同德 同心聚力 同心同向 好花需要圆月亮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1、人心齐,泰山移。

2、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3、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

4、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

5、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6、柴多火焰高,人多力量大。

7、团结就是力量。

8、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9、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10、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

11、一人一双手,办事没帮手;十人十双手,大山能搬走。

1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单打鼓,独划船,13、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14、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15、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开好船,掌好舵

16、一木难燃火,一人难当差。

17、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18、群雁无首不成行,羊群出圈看头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合作的词语】相关文章:

团结合作的词语范文06-27

关于团结合作的词语09-11

团结合作词语范文06-07

部首相同的词语_词语分类07-05

祝寿的词语05-25

水清的词语06-02

红的词语07-08

局的词语07-09

桃的词语07-10

甜的词语07-13

上一篇:浅论建筑环保节能管理技术论文下一篇:国家教师资格面试——《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