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培养的几点思考

2024-08-29

博士生培养的几点思考(精选8篇)

博士生培养的几点思考 第1篇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摘 要:在当前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博士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应该把他们培养成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勤奋学习的劲头,坚定的意志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人,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树立“名校名师理念”、“烧开水理念”和“酿蜜理念”。

关键词:博士生; 培养目标; 培养理念; 历史使命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3-0001-03

博士生正在进行着他们人生的重大转折,他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和理想,进入博士生群体进行着自己人生的另一场拼搏。在三年攻读博士学位过程中,如何学习以及取得什么样的成效,不仅关系到他们的成长,还关系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结合本人指导博士生的经历和思考,在此谈点肤浅的体会。

一、当代博士生肩负的历史使命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主要目标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目前在校的博士生年龄有大有小,我们以27岁计算,到建党一百周年时36岁,到建国一百周年时64岁。在实现第一个目标时,他们正处在增长才干,准备接班的阶段。在实现第二个目标时,他们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有的还是领军人物。作为在青年中最有知识,最有创新精神和发展前途最远大的博士生群体,他们不仅在实现两个目标的过程中是主力军和社会精英,而且他们最辉煌的成就也产生于这个时期。可以预见,在当代博士生中间会产生我国甚至世界第一流的专家、学者和其他杰出的人才。

当代博士生未来的作用,决定了他们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代博士生的历史使命也决定了博士生导师的职责:指导他们完成学业,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二、目标、勤奋、意志、方法

如何度过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目标、勤奋、意志、方法”这八个字对他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确立科学的奋斗目标。博士生入学,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读博,三年的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应该取得的预期效果是什么?这个问题,有的在入学前就已经有考虑,有的可能还没有考虑。无论哪种情况,入学后都必须解决。因为在人才的战略性地位日益突出而竞争更加激烈,浮躁和诱惑又越来越大的今天,要想成为有用之才,必须尽快确定自己三年及更远时间的奋斗目标。

确立科学的奋斗目标的依据有两个:一是培养方案;二是导师对目标的要求。

培养目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内容: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理论;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工作能力。

导师对目标的思考。面对踌躇满志,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的博士生,他们在思考自己的奋斗目标,我也在考虑将他们引向何方。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带研究生总结出的经验,就目标问题,我先后提出了两个十字架战略:第一个十字架战略是我培养的研究生如果考博,要分布在京广线和长江流域,并且是考名校名师。第二个十字架战略是就业。硕士生、博士生毕业后要分布在京广线和长江流域。在实现这两个十字架战略后,前两年,我又提出了第三个战略,太平洋战略。就是鼓励学生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去求学。前两个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第三个战略目标已开始实施。现已有4人出国深造,还有一批学生将在明年、后年及以后陆续出国。

通过这三个战略目标是希望培养两类人才:学术型人才,走科学研究的道路,成为未来的专家学者;实用型人才,在实践中成才,成为单位工作的骨干。

根据上述的设想,要求博士生、硕士生进校后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出研究生阶段的目标和未来的远期目标。

研究生阶段的目标和未来的远期目标的要求是:

近期目标:圆满完成学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远期目标:成为专家、学者或工作骨干。

三年的博士生生活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与是否有一个科学而符合自身素质特长的目标作指导有密切关系。

确定目标的意义在于:

首先,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了奋斗目标,就能知道自己今日的成才活动和未来的展才活动与国家、民族的未来,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息息相关。就能够不怕困难与挫折,不会为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其次,知道应该学习什么知识、需要培养哪些能力。确立了科学的目标,就能够根据目标的要求集中精力,排除干扰和调动一切资源,充分开发自己的潜力,发奋读书,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高效率、高质量地去破解自己学业和日后事业中的道道难题。有了目标,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能很快适应业务活动的需要,发挥专业优势,创造出高价值的业绩,获得比别人更大的成就。

最后,懂得珍惜并有效地利用时间。三年的博士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有无目标效果大不一样。目标明确的学生,能够惜时如金,科学利用时间,瞄准主攻方向,有计划、分步骤地去解决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大的成就,最后实现目标。一些没有目标,或者目标漂浮不定的博士生,三年的时间就会在犹豫、彷徨、抱怨、困惑中流逝,等待他们的只有郁闷和终身的懊悔。第二,勤奋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勤奋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保证。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上的差异并不大,但在勤奋上的差距却很大。我国正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各条战线急需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人才。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1.14亿人增加到1.8亿人,增长58%,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6%,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以上数据能够解读出什么内容?

首先,增加的6600万的巨大的人才需求量,无疑给在同龄人中专业知识水平最高的博士生们提供了发展自己,报效国家的机遇。

其次,社会给博士生提供的成才机会和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现在国家针对青年制定许多人才工程。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都专门设立了青年课题。教育部还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项目。各单位也设立了青年课题项目和人才培养规划。青年人,尤其是博士生和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出国留学或访学的机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最后,能否成才与博士生的努力程度紧密相关。国家需要建设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的人才。但要成为这样的人才,勤奋学习就至关重要了。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在竞争的形势下,缺乏勤奋,无法实现目标。只有勤奋,才能掌握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学到了真才实学,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成为搏击风雨的高手,展现出当代博士生的特有风采。

第三,顽强的意志是攀登学术高峰的精神支柱。攀登学术高峰的过程,少有平川大道,更多的则是重重险关,道道陡坡。三年的博士生生活,既有斩关夺隘的喜悦,更多的则是理论探索的艰辛、烦恼和红尘杂音的袭扰。只有那些具有顽强的意志,不畏山路崎岖陡峭,敢于挑战艰险,挑战自我,富有进取精神强的人,才可能逾越障碍,步步登高,获得成功。博士生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培养顽强的意志,从中获取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四,科学的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方法是手段,成功者没有不讲方法的。听课、读书、写论文都有方法;有了方法,才能提高效率;有了方法,才能少走弯路;有了方法,才能较为顺利地实现目标。培养博士生的方法很多,根据自己多年带研究生的经验,我总结出三个方面的方法:多读、多思、多写。

多读是基础,多思是重要环节,多写是结果,也是衡量多读、多思效果的标志。

首先,多读。多读之所以是基础,是因为只有多读,才能系统地了解掌握专业知识,追踪理论的发展前沿。只有多读,才能掌握足够的信息量,为多思、多写积累知识。

多读,读什么?主要有三类书:经典著作、有代表性的专业著作和论文、与专业相关的书和论文。对经典著作和专业代表性的著作和论文,必须精读,反复读,读懂其精神内涵,读出自己的心得,从中受到启发。

泛读是读对专业知识起辅助作用的知识。泛读的知识不仅对专业知识起辅助作用,而且还能够扩大人的学术视野。

其次,多思。多思是科研的重要环节,是为下一步多写作准备。多思是对所读的书和论文要进行思考、研究。

多思,思考什么?思考、研究所读书、论文的结构;所读的书和论文的理论价值及理论创新点;找出存在的理论问题;读后得到的启示。经过多思,继承其精华,从找到的理论问题中发现研究的选题,为进入多写环节准备题目和资料。

最后,多写。多写是多读、多思的归宿和结果。只有多读、多思,没有多写,读书的价值就大打折扣。

只有多写,才能将读和思考的内容用文字固定下来,使其系统化、条理化和理论化。到了这一步,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识。

研究生在第一学年差距不大。到了第二学年就开始发生分化,分化的标志是论文写作。第一学年大家在学习成绩上有差距,但差距不大。到第二学年开始写论文就显示出差距了。第一学年读书效果的好坏;读博前的理论和科研差距;个人的努力程度;等等,都会使学生之间拉开差距。

多写,写什么?一是写课程论文。这个阶段处于模仿性劳动阶段。根据导师讲课的思路和要求写。二是写读书笔记。三是写学术论文。四是参加导师的课题。五是写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当学位论文题目确定后,学术论文最好围绕学位论文的选题写。积极为撰写学位论文作理论准备、资料积累和进行科研能力、写作能力的训练。

三、考博、读博的理念

第一,名校名师理念。考博要求学生报考名校名师,因为名校名师有以下优势。首先,名校资源丰富,知名度高。名校的师资力量强,教学条件现代化程度高,图书资料丰富,学术氛围浓厚。名校知名度高,不仅对学生的激励力大,而且有利于他们的学术交往和社会交往。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学生成才率,尤其是成高级人才的概率较大。其次,名师能够带出较多的高水平的学生。名师不仅人品好,而且知识渊博、科研能力强,有丰富的带研究生的经验。跟着这样高水平的导师,再加上学生的勤奋努力,能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二,烧开水理念。水要烧到100℃才沸腾。假如中途烧到90℃就不烧了,温度会下降。下次要再烧时,得从降到的最低温度烧起。有的人烧到中途又停了下来,水温会因不烧火而再次下降。如此反复,连烧好几次,水温也上上下下好几次,最后还是没有达到100℃。这样做既浪费时间和精力,还浪费资源。做学问,就如同烧开水,必须一鼓作气把水烧到100℃。即学习必须持续不断,中途不能停留,咬紧牙关克服各种困难,勤奋学习,完成自身素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在我们的学生中,有的因工作和学习时间的冲突,有的因为畏难情绪,还有的并不热爱我们的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时断时续地“烧水”,花的时间不少,效果则不理想。一些花了六七年才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的人,就属于这种情况。

第三,酿蜜理念。学习如同蜜蜂酿蜜,必须广泛采集信息,才能酿出蜜糖。酿蜜理念要求学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接收知识和收集信息:一是多听专家的讲学。听专家讲学时要听专家的新观点,更要关注他们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二是博览专业书。在博览专业书的过程中广泛吸收知识,开阔学术视野。为酿出自己的“学术蜂蜜”积累材料。三是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和强化原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四是广交学术朋友。在与学术朋友的交往中,交流思想,交流学术观点,交流研究方法,博采众长,酿出自己的“学术蜂蜜”。

博士生培养的几点思考 第2篇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相关因素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方面体现了高等学校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很强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学术型人才,博士毕业生应具备宽厚的专业科学知识和技能,善于梳理和提出问题,具有很强的独立从事研究工作能力,并做出创造性贡献。近期我们对本单位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本次调查,对于促进博士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博士培养质量调查的过程与方法

对本单位博士培养质量调查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有:

(一)博士论文质量调查:以每三年为一个时间段、每一时间段选取1篇博士学位论文,选取国外相应学科方向的博士学位论文。学科内部成立专家组,对论文进行评价,形成博士学位论文纵向比较评阅意见综述和博士学位论文中外比较评阅意见综述。

(二)针对应届博士毕业生进行博士质量问卷调查:随机抽取本年度应届博士毕业生(按毕业生总人数30%抽取)进行问卷调查。

(三)针对博士博士生导师进行博士质量问卷调查:随机抽取本单位博士生导师(本单位博士生导师总人数的20%)进行问卷调查。

(四)针对往届毕业博士生进行博士质量问卷调查:在本单位已经毕业的所有往届毕业博士生中,分别抽取已毕业博士总人数的30%进行调查,根据文件要求,抽取时尽可能考虑样本的职称和毕业时间的分布。

(五)博士质量调查访谈:分别对本单位博士生、博士生导师做访谈,并做好记录。

二、博士培养质量的总体评价

(一)对毕业博士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分析

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进行认真分析后认为,本单位毕业博士的知识基础比较扎实、知识结构比较合理、知识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毕业博士的科研能力较强,100%参与导师课题,对课题的贡献率平均达到70%。

(二)对本单位毕业博士的学位论文与国外相应博士论文质量的比较分析

在学位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方面,本单位的博士论文能紧密联系行业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并且基本实现了与国际研究热点的接轨,部分论文甚至具有若干年的超前性。

在对本单位或相关领域的综述与总结方面,本单位的博士论文能较完整地介绍相关领域积累的理论和知识,较好地描述学科的发展动态。但是,可能由于在国外更容易经常参加国际会议并与国际上著名的科学家直接交流,一般国外的博士论文对相关领域理论和知识的总结更加完善,认识和分析也更加深刻。

在论文工作的创新性方面,本单位博士论文一般均能提出2-3个创新点,除影响因素探索和工艺条件优化外,研究工作能够揭示一定的作用机理和反应机理,并且能够为开发新产品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在论文体现的理论基础与专门知识方面,本单位的博士论文能合理地反映博士研究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

在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方面,本单位的博士论文能体现出博士研究生们具有采用先进设备和技术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但是在工作量上,国外的博士论文要更大些,对采用的技术,国外往往需要和其它相关技术进行比较,以便说明本人所选用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这一方面我们显得有所欠缺。另外,欧美国家的博士生似乎更善于利用文献上已经发表的理论或者数据支持他们自己的新发现和新观点。

在论文表达与总结提炼能力方面,本单位的博士论文大都能体现出作者具有较佳的逻辑分析能力和真实描述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的严谨学风,但是从理论高度进一步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的能力略显不足。国外的博士论文更善于指出自己的研究结果和文献上发表的结论和理论之间的差异,因而对后续研究也具有更加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三)对本单位毕业博士的发展质量的评价

目前毕业的60位博士毕业生当中,78.6%在高校工作,14.3%在研究所工作,7.1%在企业工作,在高校中担任副校长、学院正副院长、学术带头人、正副系主任,在研究所担任正副所长、责任研究员,在企业担任总经理等,这些具有较高职位的人数的比例达80%。并且这一特殊群体的人际关系很好。经调查,毕业博士认为博士就读期间认识的同学和朋友对其本人现在工作是否非常重要的认知度达80%。

三、博士培养质量相关因素分析

(一)导师队伍状况对学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分析

导师的科研成果:导师已有的科研成果与博士培养质量的相关度较大;在较好的科研基础上,博士研究能更加顺利地进行,研究更为深入,成果更为显著;导师的项目和经费并不是越多越好,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比例,否则人手不够,博士研究生疲于应付导师希望完成的任务,培养质量将受到影响。

导师的国际交流情况:导师是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并且有意识地让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参预国际交流对研究生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导师经常能将最新的会议论文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有意识地关心相关领域大师级人物研究小组的研究进展,对于活跃学生思维、开阔其视野、产生灵感等无疑有极大的好处。

导师的学术影响力:导师的学术影响力和博士培养质量的关系,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需要和导师指导方式相结合加以论述。如果是单一导师制,导师的学术影响力对博士生的质量影响会比较复杂,总的来讲,导师之前的经历及取得的成绩能很好地激励博士研究生,但是在中国的国情之下,如果导师的学术任职及称号越多,繁忙之下直接指导博士研究生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反而会影响博士生的质量。如果采用双导师制(正副导师),凭借导师学术团队的力量效果应该好得多。

导师的学术水平和道德水平:导师的学术水平和道德水平对博士生的培养质量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认为“博士导师对我现在的工作非常重要”的符合度达到86.4%。“名师出高徒”是颠覆不灭的道理。而所谓名师,自然也包括道德水平。

导师遴选制度:本次调查表明,有毕业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导师的培养和提高,可见导师遴选的重要性。为推动学科建设,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应该就不断修订和完善博士生导师评审原则、申报条件、评审程序、硬性指标确定、评审专家组设置、约束机制等多方面向学校研究生处等有关部门积极建言献策,目的是通过各种实施办法与步骤,促进博士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同时调动了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二)严格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制度

坚持学位论文“ 盲评”制度。论文的评阅人由研究生处学位办聘请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对匿名学位论文进行通讯评议。所有通讯评议的结果均直接邮寄或密封送达学位办,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即有一名批阅人评阅结果为不允许答辩,则学位办组织对论文进行复议。通讯评议全部返回并结果无异议后,方可组织答辩。

(三)生源状况

生源状况严重影响博士培养质量,是得到较大公认的因素。其中生源的基础课基础差(如某些大专生背景的生源)或专业基础(如专业跨度大的生源)差,被认为是影响培养质量最为严重的因素。

(四)学生的国际交流情况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加国际交流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交流除有参加国际会议、邀请国外学术团体或著名学者、教授来校讲学等传统方式之外,在电子信息时代,参加学术性的网上BBS讨论,直接与国外学者教授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学术问答也应该属于国际交流,并且应该大力提倡。

(五)师生比

合理的师生比无疑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重要作用。经实践表明,本单位合理的师生比被认为是1:3.5。

(六)导师指导学生情况

导师是否对学生悉心指导对博士培养质量起十分关键的作用。

(七)其他因素

博士质量监督系统如淘汰机制、评估机制、学科布局、图书资源等因素对博士培养质量也有较大影响。

四、建议与措施

(一)进一步健全博士生管理制度,特别是学校应加强奖励机制、约束机制、淘汰体制和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

(二)加大对导师的培养和监督力度。博士生导师是否能够真正站在学术前沿,紧跟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在较大程度决定着培养出来的博士的水平,应着力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应加强考核,对不符合要求的导师应做到能上能下,使博士生导师自觉强化对博士生的指导,确保博士生导师对研究课题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三)提倡设置跨学科课程。做到文理渗透,体现知识的广博性;要努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开设新学科课程或是专题讲座,使研究生及时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热点问题、前沿内容。对大多数课程取消考试,实行报告结课制度,给博士以充分的实验研究时间。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应该更专业、更深入些,内容上不能太泛,绝对不能是大量地重复硕士所学甚至是本科所学内容,要把专业学习融入到研究中去。

(四)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倾力培养博士生的创新思维与精神。这方面可以学习吸收国外对于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和有益做法:例如,应保证博士与企业界的充分接触。国外博士一般所做的毕业专题是企业的攻关课题,企业会派代表对博士课题组进行定期的问询和答辩,之后企业代表与专家、教授和项目访问学者一起进行评议。

(五)强化学术氛围,加强国际交流,鼓励督促博士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参考文献:

培养阅读能力的几点思考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技巧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一个人所应具有的生活习惯。很多项调查表明我国人均阅读量处于世界中下等水平。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而对于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仅仅停留在能看懂报纸、文摘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出兴趣,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阅读能力的标志

(一)阅读的自觉性

所谓“自觉”即理解的意思,也就是看得懂。即了解词义,能读课文,能理解主要内容,能对文章内容作初步分析。例如,读一篇故事,能把故事基本内容弄清楚,故事主人公是谁?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后来发展变化怎样?接着能理解课文的基本思想,如明白人物和人物间的关系、人物的性格特征,时间发生发展的过程,哪些人可爱,哪些人可憎,一切都弄懂了,就可以说具有了阅读的自觉性。

(二)阅读的独立性

独立性主要是指不依靠教师、家长等外界的指导帮助,学生可以自己进行阅读。学生具备了这种独立阅读的能力之后,才能够打开通往文化、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知识的宝库,才能满足学习、工作、生活、研究的需要。经验表明,许多语文水平较高,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都表示大量的阅读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有帮助。由此可见,提升学生学业成就的有力渠道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喜欢阅读的习惯。

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首先,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学生一拿起课本,往往不理解词的意思,就需要教师帮助理解。其次,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阅读,这时教师对课文不需要全面讲解,只着重讲学生阅读后不够理解或理解不深的地方。最后,学生逐渐离开教师的帮助,能独立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书籍,达到一看文章就懂意思,多看几遍就能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的水平。

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重视词汇教学

小学阶段词汇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语并正确运用词语。这说明了词汇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只有正确地理解了词义,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只有积累了大量准确的、优美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能正确运用,才能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加强朗读和默读

朗读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掌握文艺作品的优良手段,便于在课堂上组织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易于检查学生对文章理解程度和阅读技巧的发展程度,可以培养学生优美的语言,训练学生读音正确,对推广普通话有重大作用。

默读的特征是不发生声音的阅读,只用视觉透过文字来理解内容,这就省去了发音器官的活动参与。而使眼球活动每次停顿在每一行字的时间少些,多掌握些文字符号,使阅读速度加快,并且易于掌握文字的意义和句子的逻辑中心。默读还可以使人逐步养成独立工作的能力,加强独立工作的责任感,它在理解方面、加快速度方面比朗读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三)重视复述和背诵

复述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重新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好的复述不是背书,而是用自己的话重说课文。要做到:用普通话;能掌握课文的思想感情和重点;能按照课文的顺序说得有条理;语句要通顺、完整;要适当引用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词句;声音清楚。复述的方式很多,有扩大课文内容的详细复述;有扼要说出课文的压缩复述;有严格按照课文的复述;有比较自由的可以多发挥的创造性复述;有改变作品人称的复述;有代替作品中某一个角色的复述等等。这些方式的运用,各年级要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对低年级可要求自由复述、看图复述;对中年级可要求提纲复述,或根据问题作详细复述;对高年级可要求压缩复述或根据提纲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对于背诵要有不同要求,低年级学生背诵一些短文和诗歌,随着年级的递升,可以在范文中选择一部分背诵,逐渐增加有难度的文章。在背诵训练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记忆素质,即记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保持记忆的牢固性和再现的敏捷性。记忆的完整性表现在对背诵的课文能逐字逐句识记,不应掉一个字。识记的准确性表现在记得很清楚,而不是粗枝大叶、大概的记忆。牢固的识记表现在熟读后能够再现,再现的敏捷性表现在能把背诵的迅速回忆起来。

(四)讲解课文

讲解课文时阅读的中心环节,主要关注三个原则:1.讲解课文时,教师要知道学生自觉地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怎样看书和作文。2.讲解课文要根据不同体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3.讲解课文,不同年级应该有不同的要求。虽然我们现在认为在教学活动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引导者,但是对于低年龄,低认知水平的学生而言,教师的引导和教学一定要及时,不能放任学生自我学习,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厌倦。同时,一些较有难度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会对后面的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培养个性阅读的几点思考 第4篇

一、围绕教学目标 完成共性阅读

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基础。读通句子、读准字音、读懂大意是每个学生都要达到和完成的,这也为学生更好的展示阅读个性奠定基础。在语文的课堂中,我们看到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气氛的热闹、过程的新奇,在学生还没有完全读顺的情况下就启发其有感情地读一些句段,这样学生得出的一些体会只是片面的、零星的、不完整的。千篇一律的初读课文的模式也会给学生带来疲倦感。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唤醒自我,让学生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具体的阅读目标,如课文大意、部分生词、段落划分,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去读,初步理解感知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为更好地展开个性阅读奠定基础。

二、营造和谐氛围,引导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灵魂。通过课文间接认知他人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及表达这种感受的方式方法和技巧。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自己赏析课文的活动。

1.尊重差异,鼓励学生阅读

学生能力有高低,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有的学生只能读顺课文,掌握字词,有的能理解课文大意,有的能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教师要尽可能准备一些开放式的问题,给能力弱的学生更多的帮助和点拨,让他们在自己的层面上更多地与老师、与文本进行交流。

2.平等对话,引发积极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能让每一名学生各抒己见、甚至相互争论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催生自己对文章整体的认知。然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形式上是一问一答,进行着对话,当学生的回答达不到教师想要的效果时,教师很失望,学生很茫然,这样的对话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害怕提问,不敢对话,也不会对话。真正的对话中,师生是平等的,没有高高在上的教师,没有教师的专制,教学不是独白式的表现;没有解读的标准答案,话题应该是互动的,师生在交往中沟通,在对话中彼此接纳,彼此欣赏,彼此启发,形成共识,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3.重视感悟,体验阅读快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堂中,教师采用引导读书的方法来引发学生的感悟与体验,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课文与学生中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的思想感情,使学生愿讀、乐读,读出情、读出意,在读中发现、体会、领悟、体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价值取向和独特体验,让每个人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三、积极披文入情,塑造阅读个性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阅读是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积淀,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不同,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课文的感悟也会有差异。我们要尊重差异,尊重感受,让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和共鸣。

四、引导大胆质疑,鼓励勇于创新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就要批判地接受和学习课文。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质疑,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权威,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质疑,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有质的提高。

五、拓展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素养

仅仅靠课本的阅读来提高语文阅读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小学生课业负担轻,记忆力好,可塑性强,是读书的黄金时候。教师要向学生推荐好书,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学习语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的素养,提升个性阅读的水平和能力。

对培养优生的几点思考 第5篇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崇仁小学 张世明

学校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在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优生的培养,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这里所讲的优生,既指各方面或多方面优秀的学生,又可以是仅某一方面比较优秀的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结合我校实际,特提出我校培养优生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学习,使大家明确“人才”的真正含义,明确优生对一个学校所产生的各种效应,使教师重视优生,主动自觉地培养优生。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社会不仅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还需要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通才”。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想成才,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成才。学校教育就是要努力实践“三让一树”,即“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树文明校风”。

二、抓好课堂教学,发展优生优势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理所当然,优生培养的主渠道也是在课堂。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学生提的问题要先让其他学生回答,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参与质疑、讨论、操作、归纳、推理,甚至讲课等;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和作业,让学生尝试、训练、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用优生,让优生在学习中起好带头、组织、示范作用和其他学生的主导作用,以充分锻炼和提高优生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优势。

三、开展课外活动,开发优生潜能

学校除开展音乐、体育、美术、书法、外语、科技与手工制作等课外活动小组外,还要着重分年级设置作文、阅读、数学、朗读、故事等兴趣小组,以开发优生潜能,促进优生更深层次的发展。其中,音乐分独唱、合唱、形体、舞蹈、器乐等兴趣小组,体育分田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兴趣小组。

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每周两次,每次活动一个小时。每个小组由具有该方面特长或能力的教师1――2人担任辅导老师。每次活动提前备好课,交年级组或教导处检查。辅导老师对兴趣小组的学生要进行系统训练,并持之以恒地坚持做好,在保证大多数学生有兴趣学习的前提下,更要格外关注尖子生的培养,好让这部分学生早日脱颖而出,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

四、广辟途径,锻炼优生

学校要积极为优生提供“用武之地”,好让他们不断得到锻炼、提高。

1.有奖竞猜。每周一期,每期10道题左右,每一道题可包括若干小题。竞猜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且针

对青年教师培养的几点思考 第6篇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迈进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每年都有大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充实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来。这些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们肩负着培养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所需人才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建设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人才培养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必须重视对他们的培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其快速成长。

一.要重视并且搞好岗前培训工作。 一个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要从课桌旁迈步走上讲台,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看似简单,其实很不容易。特别是在目前不少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教学实际严重脱节的情况下,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工作,或这项工作做得不好,那么,从课桌旁到讲台这非常短的距离就要花费非常长的时间,不太高的讲台也不容易登上去,即使勉强登上,也很难在上面站稳。

就目前的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情况来看,大体上还是让人满意的,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在组织管理、讲授内容、时间安排、评价尺度等方面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除此之外,我认为在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实践占的比重应该再大些,让新教师在实践中寻到自己的长处,找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这样,可以得到些实实在在的收获,也能为以后的发展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德能素质常抓不懈。 在青年教师队伍中,不乏德能方面出类拔萃者,但也存在有德无能、有能无德、无德无能之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德、能缺一就不合格。对于这些“先天不足”,校领导应该着眼未来,热情地关心、帮助他们,提供尽可能的条件,组织多种形式促使其提高自己的德、能素质,切不可漠然视之,更不能弃之不管,应该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坚持下去。

三.学校领导要做到“三给 ”。学   校领导应该把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一件重要工作常抓不懈,采取适当的措施,制定计划和阶段性目标,做到“三给”: ( 1) 给机会。要多给青年教师展露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利用机会来挖掘自身的潜力。 (2) 给动力。这种动力   主要是精神的,优秀的领导者往往借助于不断的鼓励来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 (3) 给时间。对青年教师的成才不能急于求成,   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允许他们失败,给予他们奋斗发展的一定时间,

四.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有些经验还相当宝贵,很有价值,老教师应该毫不吝啬地把这些传给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在“拿来”后,还要努力在此基础上创新。在生活和工作中,老教师应关心、帮助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心情愉悦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在青年教师面前,老教师应起到领头雁的作用,为青年教师作榜样,带动青年教师不断地进步。

五.实施愉快成功培养。 我们知道,实施素质教育提倡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我们不妨把这种育人方式借用到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上━━采用愉快培养、成功培养,让青年教师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发展的意义,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让他们感受到工作是幸福的,发展是快乐的,从而坚定他们发展的决心,进一步激发他们发展的主动性,从而,使其较快地成长。

六.督促自我培养。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生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起根本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要想使青年教师尽快成才,必须督促他们自我培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勤奋的学习积累和创新,经常的自我反省来提高自身的素质。

对大学生村官培养教育的几点思考 第7篇

●中共海门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顾华

随着各地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大学生“村官”数量的增多,大学生“村官”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我们感到,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着眼新农村建设长远发展对人才的紧迫需求,积极探索研究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特点规律,围绕打牢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基础、管理技能和带富能力,努力提高大学生“村官”培养教育的整体水平。

在对大学生“村官”走访了解中,我们感到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初期容易出现以下矛盾和困惑。一是想在农村有所作为而又不愿扎根农村基层。大学生走出校门,踏上农村这个大舞台,大都怀着美好的愿望,抱着成就一番事业的想法走上“村官”工作岗位。但农村的工作生活环境与丰富多彩的院校学习生活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反差,大学生“村官”在经历工作初期短暂的新鲜感之后,容易会陷入远大抱负与生理、心理不适应现实艰苦环境的矛盾之中。导致一些大学生“村官”产生畏难情绪,往往会“身在曹营心在汉”,心思整天花在如何“上调”上,工作得过且过,应付了事。二是想较快树立威信而又难以融入群体之中。大学生“村官”任职之初,大都希望自己与村干部和党员群众打成一片,并在工作中迅速建立自己的威信。但现实工作要求大学生直接面对群众,宣传农村方针政策,协调处理社会矛盾,指导农民脱贫致富。如此具体、实际的工作,常常使大学生“村官”无所适从,难以应对。导致有些大学生“村官”容易产生回避、抵触农民群众,久而久之很可能导致难于融入广大群众之中。三是想打开局面而又不善于处理农村实际问题。大学生“村官”虽然文化程度比较高,但知识与实际能力并不是划等号。大学生“村官”与其他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一样,都期望早日打开工作局面,为自己铺设一条坦途。但许多大学生“村官”把个人的价值追求看得过重,自我估价过高,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估计不足。而且由于他们缺少处理农村实际问题的经验,一旦遇到棘手问题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陷于被动,从而容易滋生后悔和埋怨情绪,打“退堂鼓”。

针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心理和困惑现象,各级基层组织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切实理解、宽容、帮助大学生“村官”开展农村工作,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善于发挥他们知识丰富、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等优势,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消除困惑,使他们尽快融入群众之中,胜任本职工作,热爱基层生活,在农村这个大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

一要充分理解大学生“村官”工作初期出现的矛盾心理和困惑现象。虽然大学生“村官”学识渊博、视野宽广,但在情感上也和普通人一样,需要他人的关怀和理解。大学生毕业后担任村干部,面临着由学校向农村、由学生向村干部的角色转变。自身角色、生活圈子、工作环境等的巨大变化,都有可能使他们产生“水土不服”,出现困惑与迷惘。各级基层组织应该充分理解和关心他们,既要关心他们的实际生活,包括饮食起居、业余生活、工资待遇等,更要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如人生价值的追求、个人理想的实现等。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初期,各级基层组织对他们的理解和信任往往是他们战胜困惑、冲出迷惘的重要动力。对这此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怀有一腔创业之志、万丈豪情的大学生“村官”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努力把思想工作“以人为本”的原则和要求落实到每个细节上。

二要努力宽容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对于刚刚接触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来讲,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不管大学生“村官”原先是否来自于农村,就他们本身来讲,对农村工作应该是一张白纸,从零开始,他们在工作中犯点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此时,作为乡镇、村干部要教育大学生“村官”做好经受困难和挫折考验的思想准备,把战胜困难作为历练人生的机遇,把吃苦耐劳作为开启成功的钥匙。要实事求是地帮助他们分析错误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妄下结论,“一棍子将人打死”。要从根本上端正对大学生“村官”的认识和态度,克服只看表面现象、不看本质主流,只看毛病缺点、不看特长优势,只看一时一事表现、不看长远发展后劲的片面认识,辩证地看待他们、充分地信任他们。

关于技术工人培养的几点思考 第8篇

学生从中学阶段转入职业技术学习阶段以后, 首先要转变中学阶段的学习方法和认识。中学阶段主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 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作准备。而职业技术阶段以学习专业技能为主, 以学本领做为首要任务。学生只有学到真本领, 才能做个好的技术工人。从大的方面讲, 才能为祖国, 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贡献。从小的角度说:才能顺利完成生产任务, 才能挣取更多的工资收入。以满足自己衣、食、住、行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如果学生能认识到这一点, 就可以产生以下效果:1.可以提高学习和掌握技能的自觉性, 并找出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2.可以促进学生自觉思考, 即学生自己主动地观察、思索, 老师是怎么讲的, 怎么做的, 我应当怎么做。

二、教师的再认识

现在大部分教师认为, 把学生教会了, 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达到了目的。其实不然, 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 不但要把学生教会, 而且还要把学生教好, 使之成为受社会欢迎, 受企业欢迎的好技工。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技工呢?本人认为首先应具备以下优点:

1.

品德高尚, 即思想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在社会上遵纪守法, 对社会, 对企业, 对工作具有高度负责的精神, 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 以创造精品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

2. 有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 也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古人云:“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 就没有个人的出路。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祖国的光明前途要靠祖国的每一位儿女去争取, 去奋斗。爱祖国的具体表现就是爱企业, 爱生产设备, 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 为生产精美的产品而工作。

3. 具有精湛的技术。

精湛的技术就是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本专业最新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术。又能及时掌握本专业最新的发展状况, 做到不断学习,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进步, 时刻要求自己做在工作中精益求精。

4.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创新的实质是创造性思维, 是不断产生新想法、新方法, 它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从不同的角度想出多种解决办法。教学实践中, 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个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去思考, 只要言之有理, 持之有据, 即使与标准答案不一致, 也应当鼓励。

上一篇:热爱读书国旗下讲话下一篇:外墙内保温工程施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