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村群众文化广场

2024-09-11

田村群众文化广场(精选9篇)

田村群众文化广场 第1篇

田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发展需要。是进一步提高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需要。我校将坚持以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我校校园全面实现净化、绿化、美化。特制订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校园文化建设要以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根本的行动指南,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具体目标,突出“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强化“三风”建设,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成长乐园,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具体措施

1、确立校园文化建设具体内容。以教学楼为主阵地确立四个主题:

一楼:习惯养成教育

二楼:古典文化教育

三楼:科学幻想

楼梯间:安全教育常识

2、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李传甲

副组长:徐恩路 高敬华 李全志 荣存良孙洪刚

成员:全体班主任

3、明确领导小组人员职责。

三、主要内容

(一)校园静态文化建设

1、抓好黑板报及橱窗宣传阵地,每月至少更新一次。

2、抓好学校每一块墙壁,把墙壁当作宣传阵地。让每一块墙说话,力争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墙一角,都成为教育学生的活的教科书。

3、抓好办学特色的宣传,让办学特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喜爱我们的办学特色,创新我们的办学特色。

4、抓好校园绿化和室内美化,营造文化氛围,优化教育环境。

(二)校园动态文化建设

1、扎实办好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的庆祝活动。

2、改造学校校容校貌,不断净化、美化校园环境。

3、建立心理咨询信箱和心理咨询室,关心和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抓住警校共育的契机,重视对特殊学生的深入细致诱导教育。

4、加强图书室、阅览室等设施建设,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条件。

5、认真扎实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竞争意识。

6、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建设,让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协调统一起来,充分发挥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有效促进学生人格素养的发展。

(三)学校党风廉政建设

充分发挥党政工作在学校组织领导工作中的作用,让党政工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轨道,为校园文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四)抓好师德素养建设

在当今社会的改革和发展迅猛阶段,我们的教师要热爱祖国,献身教育事业,为祖国发达,民族的振兴作出贡献,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软条件。

1、刻苦钻研业务,苦练内功,为当今教育改革练就本领,争创成效。

2、遵纪守法,团结协作,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社会公德,维护教师形象。彼此尊重,团结互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光辉形象,宏扬蚕食精神,发挥灵魂工程师功效,倾注爱心,做好学生楷模。

(五)抓好学生素养建设

学生素质建设是学校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办学质量,提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1、学生学习常规的养成,培养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性,学习自觉性,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克服学习困难。

2、培养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诚实守信,优良品质。

3、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三大”、“三爱”。

大气做人——有尊严,有气节,心胸宽广;

大方待人——礼貌大方,自然朴实,真诚宽容;

大胆做事——大胆质疑,大胆创造,大胆竞争;

爱自己:

爱自己的生命——乐观向上,远离危险,自护自救;

爱自己的身体——坚持锻炼,讲究卫生,爱护眼睛;

爱自己的形象——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注意细节;

爱他人:

爱父母——理解父母、学会感恩、知道孝顺;

爱师长——知道行礼、听从教诲、不懂就问;

爱弱小——同情弱者、尽己所能、帮助弱小;

爱环境:

爱校园环境——认真值日、不乱丢、不乱倒、不乱吐;

爱社区环境——参加社区环保活动,维护社区环境卫生;

爱自然环境——了解自然、爱护动物、倡导绿色行为。

4、遵守纪律的养成,纪律是学习的保证,是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是加强校内建设的重要因素,要求学生自觉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和一日常规,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和校园安全。

四、强化管理

1、建立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具体负责校园文化建设任务。学校少先队、具体负责组织开展全校性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2、坚持“四全”即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程运行、全面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定期进行计划、部署、评估和总结,保证工作的落实。

3、学校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常进行。

4、在学校制定教学目标责任书时,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成绩列入各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范围,促进教师的主体参与。

田村群众文化广场 第2篇

设计人:马启飞(20080362)

朱兴朗(20080340)指导老师:李东徽

一:罗平概况

位置面积

罗平位于东经103°57′-104°43′、北纬24°31′-25°25′之间,地处云南省东部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素有“滇东门户”、“滇黔锁钥”“鸡鸣三省”之称,是进出云南的东大门。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大白腊山2468米,最低海拔鲁布革乡的三江口722米(已被淹没),相对高差1746米。

罗平县境东西宽75公里,南北长99公里,国土面积301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78%;东沿黄泥河为界与贵州省兴义市接壤;东南以南盘江、清水江为界,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隔河相望;西南与师宗相邻;西至北界,分别与陆良、麒麟、富源三县(区)毗邻。西距省城昆明207公里,北距曲靖市132公里,东至贵州省兴义市86公里,南距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城156公里。

地理气候

罗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地貌复杂,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南部鲁布革一带属北亚热带气候,其余均为高原季风气候。夏季受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影响,多大雨和暴雨。冬季受昆明静止峰控制,多阴雨绵绵,为小春作物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年平均气温15.2℃,最冷月在1月,月均气温6.4℃,最热月在7月,月均气温21℃,无霜期280天左右,年均降雨量1744毫米,为云南省多雨中心之一。由于罗平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皆可游览。

罗平县地处滇东高原向黔西高原过渡的斜坡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地质结构复杂,西部和北部是较为完整的滇东高原面,中部属岩溶断陷湖形盆地,东部和南部受河流侵蚀、切割,形成中低山和峡谷相间的地貌,最高海拔为白腊山主峰2468米,最低海拔为鲁布革乡三江口722米,相对高差1746米。境内河流为珠江水系,主要河流有九龙河、块泽河、黄泥河、及八大河(南盘江)等25条,分别流经县境中、东北、东南和西南部,汇集于三江口,经广西注入珠江归南海。县内除南部八大河一带属南亚热带气候外,其余皆为高原季风气候。夏季受暖湿气流影响,多大雨和暴雨;冬季受昆明静止锋控制,常阴雨连绵。年平均降雨量1743.9毫米,是全省的多雨区之一,年平均相对湿度85%,年平均日照时数1685小时,年平均气温15.1℃,年均无霜期为280天左右。

旅游资源 罗平境内旅游资源尤为丰富。特殊的喀斯特地貌、30万亩连片油菜花、“一目十瀑”的九龙瀑布群、多依河的田园风光和鲁布革三峡的峡湖景观,共同造就了罗平雄、险、奇、幽、秀为一体的自然风光,加上浓郁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璀灿的人文景观,使得罗平成为云南省旅游环线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自然之旅”的一个好地。

行政区划

罗平县辖大水井、鲁布革、钟山、旧屋基、长底、阿鲁、老厂7乡和罗雄、板桥、九龙、马街、富乐、阿岗6镇,下设152个村民委员会(办事处)和7个居民委员会。境内聚居着汉、彝、回、布依、苗等民族,总人口58.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06万人,非农人口4.98万人。

县城的在地罗雄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城人口7万余人。总体规划占地24平方公里,现已建成14.5平方公里,城市园林绿化面积50余万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近10平方米,城市住宅面积26.68万平方米,是生物矿产资源加工和滇东能源(电力)基地,是一个发展中的山水旅游城市。

人文历史

罗平历史悠久,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古时为夜郎国所属漏卧国,公元前(221年)属秦朝管辖地域,西汉时设漏卧候国,;隋为南宁州属地;唐初隶南宁州总管府,贞观年间为郎州属地;天宝年间为罗雄部,属南诏郡;宋为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之一,隶大理国石城郡;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罗雄州辖亦佐县,属曲靖路;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改土归流,更名为罗平,属曲靖军民府;清沿袭。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改县隶滇中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滇中道直隶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隶宜良督察公署。

罗平县是革命老区,1937年11月,建立中共第一个党支部,1939年3月建立中共罗平地下县委,1948年12月31日罗平全境解放,县境为罗盘地委所在地,1950年3月成立人民政府,属宜良行政专员公署,1954年并入曲靖专区;1958年与师宗、泸西三县合并为师宗县,1959年2月析出泸西县,更名为罗平县。1961年划出原师宗县部份,恢复师宗县建制。

罗平人杰地灵、物宝天华,历史的长河中曾涌现出众多的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如者继荣、王双甲、窦序、夏鼎、尹兰冰、周时英等。

罗平民族风情

每年农历二月二和三月三节日期间,方圆几十里的布依人和彝、苗、水、壮各族群众身着盛装聚集在九龙瀑边,多依河畔,对歌跳舞,赛竹筏,热闹非凡。好客的布依人给远方的客人泼水、送红蛋。节日期间,滇、黔、桂三省区的各族人民,从家中带来花糯米饭和各种美味佳肴,汇集在三江口的大青树下,杀猪宰羊.祭山祭水,祭祀佑人民安康的祖灵和社神,请游客们一起喝酒打牙祭,共同分享幸福入夜,瀑边树下,竹林深处,篝火旁边,悠悠飘来男女青年寻求爱情的对歌声。大自然的美丽与纯朴的民族风情,是罗平最诱人的地方。云南的布依族主要集中在罗平,别致的民族建筑、独特的民族风情、精美 的民族服饰、刺绣、蜡染。竹编。丰富多彩的民族工艺品,分布在罗平的翠林秀水间。罗平还有彝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语言、服饰、歌舞、节日古朴迷人,三月三泼水、二月二 对歌、六月二十四火把节。尝新节、采花节、古尔邦节等绚丽多彩;蚂螂舞、把式 舞、狮子舞、跳歹、箩舞、葫芦笙等民族歌舞乐曲;还有粽粑、花饭、酸笋鱼等独特饮食文化,构成罗平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优美图画

二:规划设计目标

二十一世纪是建设环境的世纪。1997年8月5日江泽民主席做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南地区”的重要批示。朱容基总理又提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重修。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生态、城市面貌、文化等有了更多的要求,这样在崇信县建设一个具有休闲、集会、娱乐功能的群众文化广场就显的尤为重要了。

群众文化广场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体现了整个城市的面貌,同时也带动着城市的发展步伐,无形中会加强对城市的宣传力度。广场周围交通便利,便于人们休闲、散心。

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素,提供一个既具有功能性、景观性又有一定消费的综合性公园。使它不仅为罗平县提供大面积的绿地,使其丰富的户外游憩活动内容,适合各种年龄和职业的居民进行游赏活动。它是群众性的文化教育、娱乐、休息的场所,并对城市面貌、环境保护、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设计理念

人有大半的时间是在居所和学习工作中度过的,所以公园应致力于创造出有自身风格,符合当地文化习俗的环境,而不单单是钢筋水泥的简单组合。融入很多的人文色彩,让恬静、质朴、自然的生活模式不再只存在于我们的梦想之中。三:设计要素与功能

从景观地理环境特点及景区划分的实际出发,根据山体公园的特征以及景区地规划布置,本次规划形成了“一线、一环、四点”的结构。

“一线”指的是由南线公路入口——休闲度假别墅区——观景台——台地园的一系列景点所组成的空间轴线序列。“一环”指沿山脚下居民区附近的带状娱乐休闲区。“四点”是指别墅区、观景台、台地园、入口景观广场所组成的各具特色的景点。

“点”、“线”和“环”由园路游线加以沟通,以多种方式丰富了游览形式和游览内容,满足了不同游人的需要。

根据景区性质、地域特征、资源分布特点将公园共划分为八大功能区:

1、科普文化区、2、民俗文化区、3、休闲观景区、4、体育活动区、5、娱乐休闲带、6、入口景区、7、管理区老年活动区

8、儿童游乐区 四:设计思考与风格追求

总体风格:

1.整体上:简练的、大气的现代风格;

2.布局上:规整和自然相结合的多元化的特点; 3.细节上:深邃的、优雅的文化风格;

1、生态环境保全原则:建设和维护本地区的生态平衡,育林、造林、保林、杜绝任何可能的破坏、毁林行径。绿化、美化、采花一体化,注意形成多种组合的形式各异的植物空间。

罗平群众文化广场是开放的城市空间,它是线索也是故事,讲述了人与自然的交流、人与人的交流以及人与城市的交流。它以特殊的符号、场景、实物和空间来使人、城市、和自然融为一体。

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

在一些比较悠远的地方建了老年的活动区,和儿童游乐区建在一起,方便现阶段大多数老人带小孩游乐,同时该处也是公园中一个集中的休闲、娱乐和交流空间。

在某些地方可以用做生态烧烤的好地方,绿地占据了主要地区,可以和朋友们在一起观光和娱乐,称的上为一个好地方。

2、功能性—功能合理的综合性市级公园(人与人的交流)

(1)开放性城市公共空间

规划中,公园设围墙和大门,及次入口和专用入口,通过对不同性质空间的特殊处理来达到吸引人流和限制人流的作用,并方便管理和游览人员的出入。

(2)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需求层次的使用者的需求

通过对场地现状和使用者人群的分析,规划的秋思园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体育活动、休闲:以体育活动场地、器械等来满足康体休闲活动的需要。

与水相关的系列活动:满足划船、钓鱼、戏水、科普等活动的需要。

综合性活动:提供观景展览、餐饮、喝茶、晨练等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3、生态性—尊重自然过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的交流)

(1)充分利用场地的特殊位置和现状条件,在场地中部规划大面积水体、湿地、强化该公园在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

(2)利用地形将驳岸完全自然化,将道路在需要时做成栈桥,人在芦苇丛、花丛、树丛中行走。

(3)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强化生物多样性,形成可持续的生态体系。五:植物种植

1、道路绿化:采用常绿乔木:国槐。悬铃木、银杏、杂交鹅掌楸

2、公路绿化:选择枫香、黄山栾树、香樟等作为行道树,沿线种植,留出透景线。

3、游览道路沿线绿化:作为联系园内各点的通行用地,其绿化配置主要考虑对游人的引导及沿途相关景物的适时展示。种植方式上以自然式风景林带为主,强调路口绿化。

4、山林地绿化:在公园的山坡地及外围可视范围内营造风景林、防护林,选择乡土速生树种,快速形成森林景观,以良好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服务于其它景点。

5、树种选择:

(1)常绿乔木:柳杉、湿地松、马尾松、深山含笑、香樟、杜英、女贞、紫楠、浙江樟、香泡、棕榈、桂花、楷杷、杨梅、柑桔。

落叶乔木:青冈栎、杂交鹅掌揪、白玉兰、板栗、三角枫、枫杨、榔榆、柿树、银杏、麻栎、无患子、花榈木、苦槠、枫香、乌桕、黄连木、黄山栾树、鸡爪槭、罗汉松、水杉、珊瑚朴。

(2)灌木:木芙蓉、红叶李、山麻杆、六月雪、山茶、茶梅、栀子花、中华胡枝子、胡颓子、紫荆、紫薇、金钟、中华绣线菊、黄馨、腊梅、垂丝海棠、山茶、杜鹃、映山红、阔叶十大功劳。

(3)藤本:常绿油麻藤、凌宵、爬山虎、山葡萄、络石、辟荔。

(4)花卉地被:鸢尾、二月兰、红花苕子、白花三叶草、红花酢浆草、石蒜、葱兰、麦冬、玉簪

(5)竹类:毛竹、箬竹、粉单竹、淡竹。六:硬地铺装

略谈群众文化之广场文化 第3篇

广场文化作为群众文化的一个最为重要和特殊的形式, 常常受到更多的关注,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群众文化本身。这是认识群众文化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就中国的现实而言, 广场文化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附属品, 在城市现代化的时空中, 它与群众文化紧密结合, 成为现代城市的亮点。广场文化因此成为群众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其充分发展提供了展示的舞台。除了广场文化, 群众文化还有许多其他不可忽视的民间形式和载体, 包括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包括乡村群众文化的特殊形式。从政府扶持和投入的角度讲, 要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广场文化是大有可为之地, 但也不应忽视“广场”之外群众文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文化广场非形象工程而是民心工程

我国广场文化建设起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 广场的修建,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 也是加强城市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但一些地方领导, 热衷于前者却忽视了后者, 脱离实际修建豪华广场, 制造所谓的“形象工程”“亮丽工程”“夜景工程”等, 希望用城市的变化来展现自己的政绩, 实则给地方发展造成了隐患。如因挪用国债资金, 挤占安居用地而被列入“审计清单”的一些地方广场;或是建成后养不起草坪而改种经济作物的一些豪华广场不在少数。虽然从总体上看, 这些一味求大、求豪华的广场建设并不多见, 但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广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即一些地方只有广场, 却没有文化。只顾硬件建设, 如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却无暇顾及。

事实上广场建设的最初动因, 就是为了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给市民提供娱乐休闲的空间。如深圳的广场文化最早出现在1988年, 其象征就是深圳罗湖区在文化公园搭建起来的第一个“大家乐”露天舞台, 这主要是吸引大量在业余时间难以进入高档娱乐场所的打工者在这个免费的舞台上一展歌喉和舞姿。今天, 像以“大家乐”为特色的城市社区广场遍布深圳全市。上海著名的“外滩音乐会”就是在陈毅广场举行。江苏省吴江市平望镇, 2001年在一片废弃的河滩地上开始兴建新世纪文化广场, 这里既节省土地, 又濒临莺湖公园和小九华寺, 方便群众来这里开展各种活动, 2003年10月广场建成后, 各类格调高雅的文化活动在这里定期举行, 尤其是其中的评弹书场, 吸引了大量群众。

广场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但这一硬件必须与文化这一软件相配套, 才能成为现代化城市文明的标志和形象, 才能真正发挥广场所应具备的功能, 否则它只能是个空壳。广场其贴近民众的广泛参与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时尚性, 日益成为凝聚人心、酿造良好环境氛围、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城市的开放和发展力度的作用。因而广场应当作民心工程来抓、来建设, 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广场不在大关键在文化

广场不求大和洋, 但文化活动要吸引人, 这关键要有精心的策划和组织。但目前广场归不同部门管理, 有的归园林管, 有的归人防, 有归文化局的, 也有直接由政府管理的, 开展文化活动, 要很多部门协调, 因而许多广场其文化活动多是人们自发组织的。有的广场文化活动长期得不到社会资助, 仅仅靠财政补贴, 以致于政府力量独木难支;基层文化队伍不稳定, 人员素质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难以长期、有效地策划和组织让群众满意的活动。而要使广场成为真正的文化广场, 就必须加强文化体制改革, 按照十六大精神, 抓好文化公益事业,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精心策划和组织各种文化活动。

三、广场不求洋只需有特色

广场建设以及广场文化活动开展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趋同化严重。各地建设广场, 往往用相同的思路去设计和建设, 造成广场虽多, 但个性缺失, 千城一面。文化活动也是如此, 简单单调, 时间一长, 参与热情必然下降。因此, 广场文化建设需要形成特色, 要能够吸引公众参与。

从总体看, 广场文化的根基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 要积极开掘与调动地方文化的资源, 使得地方文化传统、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继承与发扬, 并改造成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文化。如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的形成, 最初就是从开发壮族的民歌节“三月三”发展而来的。“三月三”从田间地头走入城市广场, 再进一步演变为一年一度的国际性民歌艺术节, 它不仅丰富了地方文化资源, 而且提升了壮族山歌的文化品位, 并成为整个广西的品牌文化节目。

现代文化学者认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广场文化日益成为城市文化中最活跃的娱乐与休闲方式, 丰富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增加了城市的动感与色彩, 彰显出城市的文化个性。广场文化建设必须植根于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 为发挥所在城市的长处而形成, 只有保持浓郁的当地历史文化同时吸收海内外先进文化才能建立自身独特的广场文化。同时, 还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有利于保护生态和环境, 并使城市面貌一新。现在不少大城市, 不仅仅只建一两个广场, 而是分社区建多个广场, 使广场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融为一体。2001年广州市举行“都市热浪――群众文化广场文化活动”, 在各区和社区的努力下, 全年共举行广场文化活动达60场, 参加人次达30万。大连市以市区中山广场、人民广场、奥林匹克广场、五四广场为中心, 辐射到其他广场、社区及公园, 从1996年至2000年, 全市开展了以“绿色的主题”为主题的广场文化活动达600多场, 参加演出人数达6万人次, 观众达300万人次。

再以畲族自治县为例, 作为一个少民族, 该地政府要结合当地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建立有自己少数民族特色的主题广场, 通过这个广场将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展现在大家面前, 不仅能够活跃到当地的文化, 也能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总结

如果说广场是一个城市的眼睛, 那么通过这个特殊的眼睛, 我们可以找到这个城市的灵魂, 可以发现这个城市彰显的个性, 而使广场具有这种特质的正是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 以其独具的娱乐和调节功能、教育和服务功能、交流和沟通功能将高雅艺术与民俗文化、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艺术、审美寓于娱乐休闲之中,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众, 成为他们享受文化成果的场所和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

摘要:群众文化是时下一个出现频率颇高的热门词汇。无论是从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来看, 还是从大众生活的现实维度考察, 群众文化都彰显了新形势下的新面貌。当下, 对群众文化的认识, 还缺少对其民间活力和生活原生态的微观视角。事实上, 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备受关注, 尤其是广场文化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受到了重视。因此, 本文就从广场文化谈起, 希望能够发挥广场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广场舞融入广场文化的理性思考 第4篇

关键词:广场舞;广场文化;融入;策略

1 广场舞与广场文化的逻辑关系

1.1 广场文化概述

广场文化是人们以广场为娱乐场所的一种大众文化,它是人们个体需求的集中表现。随着现代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文化品位的提高,都市广场已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观光的好去处,与此相连的广场文化也应运而生。广场文化以其优越的文化发展环境与空间,丰富的艺术形式与内涵和现代的文化传播方式与手段,吸引着众多市民的广泛参与,成为现代都市文化中独具特色、广受欢迎的一种文化现象。

广场文化的组织方式表现为多元化,有群众个人自发的,如平日的广场晨练、太极拳、舞剑、交谊舞、扭秧歌、打腰鼓等。还有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的,如五一、国庆、中秋节等节假日的广场大型文化活动等。有传统、有现代、有专业、有业余,可谓群艺荟萃,雅俗共赏。

现代广场文化具有以下六个特征:鲜明的时代性、浓郁的民族性、多元的开放性、广泛的群众性、文化的公益性、艺术的多样性。独具特色、广受欢迎的广场文化正以它丰富的艺术形式与现代运作方式,将高雅艺术与民俗文化,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在自娱自乐中满足有益身心的精神文化需求。

1.2 广场舞概述

广场舞是一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健身活动,它集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具有热情开放、欢快自娱的特点。有人戏说:唐宋兴诗词,元代好戏曲,明清迷小說,今疯广场舞。跳广场舞的群体多以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女性为主,这个群体的女性大多出生在新中国成立时期或“文革”前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于是广场成了她们展现美的战场,广场舞成了她们展示美的最佳载体。广场舞成本低,效益相对较高。广场舞不会给舞者带来经济压力,衣服也没有统一要求,即便是舞伴们有要求有讲究,那些五颜六色的舞衣价格也比较低廉。广场舞不需要豪华的舞台,只需要有一块空地,播放音乐就可以跳。此外,广场舞对舞者本身没有要求,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知识水平高或者低,即便你舞姿欠佳也可以参加。广场舞是一项比较激烈的运动,又是在大庭广众下群跳,除了排除污汗,还可以让舞者有依靠感、归属感,内心会变得强大起来。

1.3 广场舞融入广场文化的内在逻辑

(1)功能一致性。广场文化具有引领性,它将个体与群体的文化精神进行融合,从而使得个体经验上升为群体文化精神。广场舞也一样,它使得个体在特定的空间中感受到自己的位置,它能让人感到愉悦,广场舞具有将个人与群体的文化精神进行融合之功能。塑造城镇文化精神是广场文化和广场舞的功能之一;其二,在广场文化和广场舞产生、形成和转化的过程中,作为个体,由于受到周边环境的物质方面或精神方面的影响,他的精神受到各种形式的引导和补充,实现人格的不断完善;其三,城市广场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活动空间,他们在这个公共空间里进行自由交流,人们通过自己的行为方式缓解由于工作、学习而产生的压力或负担。

(2)属性相容性。不难看出,广场文化和广场舞同属于文化范畴,是文化的产物。此外,从广场文化的内涵来看,它是市民休闲的乐园,是各种群体活动的舞台。而广场舞作为广场文化的重要表演形式,它是广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离不开广场文化这一母体。

2 广场舞融入广场文化的现状分析

2.1 融入工作的系统性不强

(1)群众自主性有余而政府主导性不足。广场舞是自发而缺少主导的组织形式。参与人群多,且多集中在社区的广场,并配有高音喇叭,因此常常出现扰民现象。当下,广场舞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系列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关键原因是缺少对广场舞的系统管理。

(2)缺乏专业指导。广场舞大部分是靠群体人员的相互学习或网上视频模仿进行的,缺乏专业指导人员,因此动作不规范,甚至对身体不利,锻炼的强度和锻炼量的大小也没有一个科学指导。

(3)不同职能部门缺乏系统管理。广场舞融入广场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文化部门、建设规划部门、城管部门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但在广场舞融入广场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关管理部门之间也缺乏主动配合,存在的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着广场舞融入广场文化的发展进程。

2.2 融入内容的层次性肤浅

(1)形式松散随意。广场舞具有自发性、业余性特点,个体结合自己的爱好需求,自发组成,他们没有章程,没有领导,也没有固定人员和固定时间,是一种松散、随意型的自娱自乐活动,文化层次低。体现不出群众自发性与政府主导性相结合的广场文化特点。

(2)缺乏群体的广泛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广场舞的参与人员多为中老年妇女,年轻人以及男人参与意识不高,缺乏群体的广泛性,这影响了广场舞在全民运动中的积极性。

(3)历史文化和时代气息不足。文化是一种沉淀,它应反映特定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文化也是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它应展示特定时期的精神风貌。广场舞作为广场文化的一种形式,它较多表现出来的是随意、休闲,缺乏鲜明的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传承不够。

3 广场舞融入广场文化的对策

综合来看,我国广场舞融入广场文化的发展势头良好,但各地发展还不平衡,整体水平还不高,其文化设施建设、传播方式、运作手段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充实与提高。为此,必须坚持“硬件”与“软件”一起抓,加强建设,加快发展。

第一,要加强组织与领导。随着广场舞规模的日益壮大及存在的诸多问题,政府部门应加以重视,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促进广场舞融入广场文化。文化部门应做好教育引导,深入群众,与群众心连心,并为他们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总之,广场舞融入广场文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文化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文化、宣传、教育、公安等多部门和群众共同努力,尽心打造。

第二,应情系于民,坚持“以人为本”。广场舞要努力“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艺术离不开群众,生活是源,贴近是本。应善于发现和尊重孕育在广大群众中的健康、丰富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在广场舞融入广场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普通大众各阶层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以健康积极的方式,不断提升人民大众的人文修养,构建新的人文精神。

第三,要坚持艺术创新。只有不断创新,艺术才有生命力。在广场舞融入广场文化的过程中,应根据广场舞和广场文化的特点,注重传统民间艺术的现代发掘与呈现,并在传承、弘扬、创新、繁荣中呈现个性,呈现特色。在创新开拓中,在注重抓好先进文化主旋律的同时,重视抓好广场文化与艺术的多样化,杜绝形式化、样板化。坚持专业与业余相结合,高雅与民俗相协调,促进社会文化艺术普及与提高,努力提高广场文化的社会效益,使广场文化在创新中不断健康发展,造福于人民,造福于时代。

第四,应与时俱进。当今社会,多种文化元素、思想理念与方式相互联系、激荡、渗透和融合。因此,在坚持弘扬发展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我们要注意不断学习、借鉴、吸纳世界一切优秀的民族文化成果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参考文献:

[1]包玲.城市广场文化传承[D].沈阳师范大学,2012:4-9.

田村铺学习报告 第5篇

治的通知》的报告

按照石家庄审计中心要求,认真学习《关于开展行业廉洁和作风纪律专项整治的通知》,本网点通过单位组织的集中学习、讨论和自学,深刻领会到《通知》的精神,坚决纠改“四风”问题,认真落实“八个严禁”,扎扎实实开展行业廉洁和作风纪律整治。现根据此次作风整顿学习,浅谈以下几点学习体会:

一是领导干部示范带头。注重领导干部示范带头,建章立制管长远,层层发动,切实解决广大群众和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带动农信社党员干部实现作风根本好转,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确保省市级政府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确保省联社和石家庄审计中心重要工作安排落地生根,全力推动本社高质量发展,为开创新时代、新局面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严格遵守工作原则。强化“四个意识”,坚定不移地维护和捍卫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持“问题导向”,从人民群众关注和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抓住“关键少数”,坚持以上率下,层层带动,从各级机构领导干部做起;强化“典型引领”,对敢于担当、作风优良的党员干部及时进行宣传表彰,树立鲜明工作导向;注重“整章立制”,把制度建设贯穿于专项整治全过程,用制度进行规范约束;突出“实际效果”,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摆样子、不走过场。

三是明确突出工作重点。本次纠正“四风”和作风纪律专项整治活动,重点聚焦“四风”突出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十种表现,做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措施过硬。

四是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纠正“四风”和整治作风纪律的行动自觉,各上下级网点要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认真学习、坚决贯彻,对作风纪律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一次大起底、大扫除、大清理,全面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强有力地措施,推动作风纪律建设取得新成效。

五是切实搞好团结,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要珍惜同事间共同工作的机会,工作上互相理解、沟通、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照顾、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搞好内部团结,在本社内部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以利于工作任务的完成和高素质人员的培养。

六是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和干部的责任意识,转变作风,寻找差距,我们每一位领导都应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对自己的思想作风、学风、考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进行认真的对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面貌为联社的发展添砖加瓦!我们始终牢记理想信念,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始终牢记责任使命,大力实践科学发展,把开展行业廉洁和作风纪律专项整治工作与各项工作结合起来。

作为基层网点党员干部职工,一定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加强党风党建学习,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做到查找问题不回避,不遮掩,对照《通知》查漏补缺,立足行业特点,坚决纠正“四风”问题,认真落实“八个严禁”,扎扎实实开展行业廉洁和作风纪律专项整治工作。

田村铺信用社

蓼泉村群众健身文化广场简介 第6篇

蓼泉镇蓼泉村辖区20个合作社,774户,2813人,耕地5451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元。

蓼泉村群众体育健身广场位于集镇东端,在规划建设的住宅小区内,地理条件优越。广场总面积2100平方米(42m*50m),安排如下设施场地规划:⑴篮球场地:占地面积420平方米。⑵乒乓球活动场地:占地面积100平方米。⑶室外健身场地:占地面积620平方米,装20套健身器材。⑷羽毛球场地:占地面积320平方米。(5)演艺台:占地面积80平方米。(6)花带:占地面积460平方米。(7)文化长廊:占地面积100平方米

该群众健身文化广场具有以下特点:⑴集村住宅小区,人口密集,方便群众开展活动。⑵ 2千米的半径覆盖人口达2000人,可以满足最大范围的群众健身需求。⑶交通四通八达,群众来往方便。⑷群众习惯、也都乐意在此聚集活动,有很好的群众基础。⑸水、电、路等施工基础条件好,而且不必新征耕地。

文化广场建设请示 第7篇

桐木镇城镇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不断得到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镇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较快,但由于缺乏文化广场和体育活动场所,城镇功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健身活动需要,城镇居民健身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区交通要道,环境恶劣,既不利于群众健康,也给交通安全带来较大隐患,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妥善解决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味,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健身活动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我镇根据城镇建设规划,拟在城镇东面拆除原文化站和花炮厂厂房,新建镇文体广场。该项目占地13亩,包括封闭式篮球场、百姓大舞台、文化长廊和绿化带等设施,预计总投资400万元,目前已经开始征地等建设前期工作。为使该惠民工程顺利实施并尽快竣工,现特呈文,请求县人民政府:

1、批准该项目建设;

2、安排县规划局完善规划审批手续;

3、安排县土地局完善土地审批手续;

妥否,请批示。

群众文化艺术之广场舞蹈 第8篇

关键词:群文文化艺术,广场舞蹈

广场舞作为广场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活动形式,不仅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在基层组织的群众文化建设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广场舞蹈也同样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认真的研究和论证,从实践当中不断的总结和概括,才能最终给广场舞蹈一个明确的符合其本质属性的定义概念。

一、广场舞蹈的概念界定

关于广场舞蹈的概念定义笔者认为广场舞蹈的定义应该从广义和狭义来界定。广义的广场舞蹈是指举凡在一个开阔的场地上所发生的社会舞蹈行为,其所指不仅包括了人们自发性广场舞蹈,也包括那些通过外力发起组织起来的广场舞蹈。狭义的广场舞蹈就是指人民群众出于某种身心需求在一个开阔的露天场地上自发地聚在一起舞动身体。

二、广场舞蹈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

1、构建和谐社会和文明城市的重要途径

广场舞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舞蹈,也有参与人员多、舞蹈动作简单等特点,其对参与人员没有限制性。通过广场舞的开展,可增进群众对真善美、对爱、对文明建设以及高尚道德的追求。广场舞迅速普及与全民参与,不仅有效地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和谐构建,也为和谐社会与文明城市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2、丰富群众文化的生活内涵

在群众文化的建设中,广场舞的广泛开展对丰富群众文化的生活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l)由政府或是文化活动中心举办的,具有教育性意义的大型广场舞的开展,对群众可以起到鼓舞振奋的作用;(2)大多数广场舞没有服装、年龄、场地、性别、设施、舞蹈水平的限制,这也大大地增加了群众的参与性。通过广场舞,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适当地减轻生活与工作带来的压力。

3、提高群众的艺术思维能力

广场舞作为体现群众文化特点与内容的载体,其对于群众文化的深入繁荣与开展有着积极地影响作用。群众文化还可以在广场舞的带动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并有效地推进其他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面性开展。

4、增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

因广场舞具有大众参与性、开放性等特征,大量群众的参与可以充分有效地体现出群众文化的普及程度。通过广场舞的有效性开展,也促进了和谐文化内涵的丰富,以及和谐氛围的形成, 其也成为了检验群众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苏州市广场舞蹈的社会价值

苏州市广场舞蹈是苏州市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并发展广场舞蹈文化是保护苏州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 这种保护对我国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苏州市广场舞蹈本身具有着重要的价值,研究挖掘与合理应用这些价值,将会促进苏州市广场舞蹈未来的发展走向。 其次,苏州市广场舞蹈作为我国群众舞蹈文化的重要代表,研究与开发苏州市广场舞蹈的价值,对全面系统开发我国群众舞蹈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再次,苏州市广场舞蹈在将来的发展中会始终本着来源于大众并服务于大众的宗旨,在发展规划中也要始终坚持贯彻以群众路线为重要根本。

1、传承价值

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单纯依靠舞蹈从业者的微薄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在全市群众间大力推广本土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苏州市群众艺术相关管理部门与舞蹈工作者对苏州市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与尝试。使本土民间文化深深植根于群众基础之中,使其传承价值根基稳固、传播广泛,更具生命活力。

2、经济价值

广场舞蹈队伍参加各种比赛、商业演出、代言宣传活动等所获得的收益,均为其团体创造了经济价值,维持了阶段性的发展,同时为社会经济共荣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四、苏州市广场舞蹈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苏州市广场舞蹈在苏州市民的积极参与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虽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在组织、参与、编排、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提升和改善的问题。

1、缺乏专业教员

由于从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舞蹈培训,其舞蹈教学能力存在很大的不规范性和不稳定性,造成参与者对舞蹈艺术审美的理解与舞蹈内在精髓的掌握停留于表象。较突出的问题有三:一,上肢动律的训练力度没有下肢步伐的训练力度大;二,形体、情感、气息、意念的深化训练意识弱;三,所选音乐不符合舞蹈内容,舞蹈概念错乱。

解决方法:指导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广场舞蹈的发展,所以要受到一定的重视。首先,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专业院校大学生资源,明确计量劳动报酬,扩大聘请专业舞蹈人才的数量,鼓励与吸引更多的专业舞蹈人才投身于广场舞蹈的教学事业中来。也可对非专业指导人员进行集中的专业培训,提升其舞蹈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其次,广场舞蹈动作的编排要具有条理性,充分调动上、下肢的运动机能。再次,专业指导人员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可带领参与者们经常观看舞蹈专业性高的视频资料, 并进行分析讲解,提高大家的舞蹈基础知识与舞蹈鉴赏力。

2、内涵知识匮乏

众多参与者对所跳舞蹈背后的文化底蕴一概不知。只是学到了舞蹈的躯壳,并没有了解舞蹈的本质文化,导致所展示出的舞蹈形态索然无味。

解决方法:在新舞蹈类型教学前,先对其文化背景、舞蹈风格、造型特征、表现手法进行普及,再进行肢体模仿教学。

3、活动经费不足

苏州市广场舞蹈目前的发展状况还较乐观,但要保持这种稳定持续的发展状态,还需要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及有关组织管理部门的支持与关注。没有单位的关注,没有经费的支持,苏州市广场舞蹈很难得以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既影响了参与者与指导教员的积极性,又阻碍了其发展的道路。

解决方法:第一,相关管理部门应大力支持和鼓励广场舞蹈队伍对外进行合法的有偿演出服务活动,为其队伍创造自身价值,赚得活动经费。第二,谋求社会中一些企业公司、公益团体、事业单位等给予活动资金的赞助。第三,政府部门在下拨群众活动经费时,应给予有关管理部门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广场舞蹈的发展活动中。

4、场地与时间管理不够规范

大面积占据社区公共空地,妨碍他人正常休闲活动。时间过长与音乐过大打扰他人休息等都是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方法:对于广场舞蹈活动场地要整合资源,合理利用。 加大体育场、公园、社区等地的开放力度,对广场舞蹈用地进行区域划分规范。在活动时间安排上,管理部门应制定活动时间起止限制表,各社区、街道也应自觉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论群众文化之广场文化 第9篇

[关键词]广场文化;群众;发展

广场文化的发展由来已久,从形式、内容、规模来看都与早先的广场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但是今天的广场文化也依然保存着亲和力与兼容性等属性。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广场文化的真正内涵,加强对广场文化的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一、广场文化的形式

广场文化的主要作用是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文化活动的舞台。利用空闲的场地,如体育场、建筑物前后的空地或是公园等进行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仔细对其进行研究,我们知道广场文化的形式可以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半流动式、流动式、自由式、临时式、半开放式、盲从式等多种形式,下面具体讲解一下各类形式的特点。

固定式主要指利用的场所固定,如在广场上举行的公益性文化演出,在商店中举办的促销活动等都属于固定式文化活动。流动式是指活动场地与空间的不固定,它是廣场文化活动的进一步延伸。多种多样的巡游就是流动式的文化活动。有一定场地又不局限于该场地的活动就是半固定半流动式的,如趣味运动会等。自由式则是不具有组织性、松散性较强的文化活动。像我们在广场上经常看到的露天交谊舞或是晨练时的太极拳均属于利用公园这个免费活动场所自发组织的自发式文化活动。人们受到好奇心驱使盲目参加的活动就是典型的盲从式。在不违反游戏规则的情况下,自由参加的活动叫做开放式文化活动。与其相似,但是受一定区域限制的活动被称为半开放式文化活动,为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在限制区域外可以自由参与,限制区域内只能够由指定的人群参与活动。根据某事件而举行的群众性集会是临时性活动的主要特点。定期式则是围绕一个主题,在某个固定的时间举办的活动。根据上述各种各样的形式,最终形成了广场文化的大形式。

二、广场文化的内容

广场文化的基础是群众文化,没有群众作基础,广场文化很难发展起来。人民群众是广场文化的主体,通过专业文化的引导,是以满足个人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社会现象。众所周知,广场文化的内容多姿多彩,一个时代的广场文化通常都反映着这一时代的本质精神的美。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广场文化也在不断创新着。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经济落后,广场主要用作集会与庆典等活动。但是在当下,改革开放带来一阵创新之风,为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群众在闲暇之余以组织自发性的文化活动为乐趣。因此,我国正呈现出繁荣的广场文化活动,以前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广场文化活动的内容与样式同样丰富多彩,通俗与高雅相结合,业余与专业的混搭,普及艺术与精品艺术交相辉映,构成了娱乐性极强的广场活动。还有传统与现代舞台的演出,乡村风俗的群众表演,经常举办文艺比赛与民间绝活,适合的年龄层次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幼小儿童,都能找到令人满意的节目。特别是近些年来兴起的广场舞,每到大型的庆典活动或是集会演出时,都会出现广场舞大妈的身影,可以说,我们的生活中广场文化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城市与农村的广场文化又有所不同,城市中多以节日庆典时的文艺演出与游艺活动为主,农村由于经济条件较差,所以内容上通常就是民间游行、地摊戏等。但是无论是在城市或是农村,广场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欢乐愉悦、排解压力的大氛围,将各种艺术形式汇集在一起,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三、广场文化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宽裕,广场文化日益成为我国城市文化中最活跃的娱乐与休闲方式。丰富多样的广场文化增加了城市的动感与色彩,显示了城市的文化个性。它集民俗文化、商业文化以及体育文化于一体,开创了政府与民间互动共创的新形式。广场文化成为当代城市文化不可忽视的新资源。

广场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公共性。广场是城市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是政府公益性最能体现的地方,也是城市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广场,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成为市民社交、休闲与受教育的场所,也成为外来旅游者旅游与休憩之处。广场上所进行的任何文化活动,均向公众开放。这种公共性决定广场文化必走平民化道路,即使是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也要兼顾到雅俗共赏。同时,公共性又决定了广场文化的主体是公众,广场文化若没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就会变得枯燥干瘪。

广场文化的另一特点是节庆性。广场的起源就是为了公众的集会与庆典,这决定了广场文化必带有节庆的喧闹与热烈的色彩。所以,现在的广场文化多举办各种节庆,包括一些文化艺术节。节庆性决定了广场文化应具有宏大的气势和热闹的气氛。如果没有节庆所产生的文化魅力,就吸引不了观众,形不成气氛。此外,广场文化的特点还有自娱性、时代性、亲和性、兼容性等特点。

在发挥广场文化的各项功能方面,我们应充分发挥广场文化的承载功能和维系功能。广场文化活动是提高市民文化生活质量的现实选择。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广大群众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相应提高和拓展。广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和广阔的空间,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汇集于此,丰富多彩。其承载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充分发挥其承载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着广大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审美的需求、参与和选择的需求。随着现代社会的组织化和技术化,劳动过程的自动化和人类管理系统化的加强,人们对于接触、亲密、归属的渴望日益强烈,广场文化最能满足人们的这种愿望,消除人们的孤独与疏离。广场文化成为联接人与人之间、政府与市民之间的纽带。

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广场文化的教化功能。广场文化活动以活泼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传播健康文明的思想、科技知识和生活知识,改变了行政命令式、灌输式的宣传教育,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培养了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提高了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广场文化通过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与内容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显示出广场文化的巨大影响力与强大的生命力。只有认真研究过广场文化,才能够正确引领广场文化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占领重要的文化阵地,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刘春萍.广场文化彰显时代的生命力[J].中国职工教育,2012(04)

[2]刘俊英.浅谈广场文化[J].理论观察,2010(06)

[3]张瑞琴.浅论群众文化之广场文化[J].科技创新导报,2008(06)

上一篇:工会如何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创新开展劳动竞赛下一篇:工龄工资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