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2024-06-27

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精选8篇)

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第1篇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诸多教师难以破解的难题。本文就阅读能力培养的途径谈了一些简便、易操作的方法,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语文阅读能力激发兴趣营造氛围张扬个性教给方法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激发阅读兴趣

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这些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如针对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读物,希望能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这一心理特点,可以开展一些朗诵、猜谜语、成语接龙、歇后语对接、讲故事比赛;还可以开展一些名人名言交流会,读书心得、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他们的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坦率真诚地面对学生,信任与鼓励多于指责,允许学生犯“错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全盘否定,而是鼓励他们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逐步明确正确的答案。其次是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他们平等的对话,提倡多向交流,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境,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答,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答,或者是学生提问学生答。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交流,形成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

三、教给阅读方法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阅读方法:1.略读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学生学习或写作上的需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相关篇章或相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2.精读法。精读法就是对文章上的某些重点

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对语言隽永,情节生动的章节,教师可以以这些文章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文章不发音地快速地读。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默读法能用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4.摘抄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最优美的词、优美的句和段摘录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平时要求学生多写、多记录。5.写读书笔记。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平时多与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读、写、听、说紧密结合,阅读能力就能很快地得到提高。

四、张扬个性“差异”

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既可以理解为质地纯正的绿宝石,也可以理解为“小家碧玉”的美貌女子。另外,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

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在传授学法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黄河的主人》一文时,我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用插图来帮助理解。”有的说:“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有的说:“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通过阅读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阅读能力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决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应“授人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毅;浅谈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第14期

2.马琳睿;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商情(科学教育家);2007年

09期

3.黄艳玲;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N];黔西南日报;2009年

4.临颍县杜曲镇贾庄学校 刘景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N];学知报;2010年

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第2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都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里强调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淡化语文系统知识的传授。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必须把语文课程与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抽象空泛的语文课程变得生动形象。

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教育史上古今皆有。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他曾经带领一众弟子周游列国,在周游的途中对所碰到的事情及时与弟子们进行探讨,让弟子们自由发表意见,再深入分析,探讨解决方法,获取知识经验。现代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观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主张: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学校,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即教育的场所。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小学语文由原来的大纲要求到新课程标准,其中,历经多次修改,都没有像这次明确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使得教育具有返璞归真之感。许多优秀的课文内容所描述的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开放课堂,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充分挖掘语文教育资源,利用书报杂志、影视、音像、计算机等媒体;采用演讲、辩论、表演、访问、竞赛等形式;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名胜等场所,让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下面,我将结合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拙见,以供同仁参考。

一、培养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是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学生每天把自己所见、所闻、所读、所感记录下来,时间长了,就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活日历,也是学生的自传小说。我让学生所记的内容很广,有观察日记,如天气变化,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周边环境的变化等;有读书笔记,如学习方法的总结,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对课外读物的学习心得等;有生活琐事,如自己所做的家务事,参加的活动、游戏,与同学的相处等。这样既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

二、变课堂教学为课堂实践

在新课标的思想指导下,课堂教学的模式也随着改变。以往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的模式,转变成学生的学习交流会,教师只是活动的主持人,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情况下,教学前,我要求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询问、质疑等手段对课文内容做一个比较深入的课前预习。课堂上,主要采用“读——议——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读”就是读课文里面的生字新词、含义较深的句子或写得比较优美的句子。“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对这些字词、句子进行讨论,谈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看法,有时,学生之间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只要能说出理由,就给予肯定,不要寻求唯一标准的答案。“写”就是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或文章的结构组成,进行写作,不一定是写成篇的文章,有时也写一些段落或细节描写。这样的读书交流会,学生自由发言的空间更大,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动口、动手的能力也加强了。学生更加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同学是自己的学习伙伴,教师是组织者和引路人,学习过程就是认识与实践的过程。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是工具就必须会用,如何使用“语文”这种工具呢?具体表现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培养这些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语文实践活动。根据语文实践活动学习的计划性、内容的知识性、活动的自主性、形式的多样性四大特点,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结合课程安排,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新课标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每一册都安排有很多的说话与写话训练,除此之外,还安排了一个综合性学习——这是以往的教材所没有的。综合性学习是根据各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所安排的一次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善于把握和组织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小学语文第九册就安排了一个有关汉字的综合性学习。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我是这样设计的:1布置预习,熟读课文内容。2分组搜集资料,可以通过询问、查找书籍、上网等途径去完成。我把学生分成四组:A、字谜组——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寻找字谜或自编字谜。B、汉字起源组——搜集有关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和汉字书法的特点及代表作品。C、谐音组——搜集有关谐音的歇后语、故事、笑话等资料。D、错别字组——搜集自己、他人或广告招牌出现的错别字和有关错别字的故事。3整理资料——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编辑整理、归类,写上标题。4展示——把整理好的资料张贴上墙,让全班同学观赏、阅读,小组成员可在旁作介绍说明。5交流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搜集资料的,在搜集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趣事,小组成员之间如何分工配合共同完成任务,通过这次活动有什么收获等等。如此的语文实践活动虽颇费工夫,但同学们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他们对汉字的理解更深了,同学之间更能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语文学习也是可以这样生动有趣。

2.充分挖掘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育资源如同一泓清泉,源源不断,开放、丰富而有活力。从宏观上说,学习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即“生活即语文”。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才都可以请进课堂作为活生生的教材,农村、厂矿、军营、大自然都可以成为生动的课堂和语文教科书。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语文教育资源,结合班队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具体内容有:1邀请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到学校开办讲座,谈自己成功的历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2举办各种竞赛,如书法比赛、作文比赛、古诗比赛等。3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如“读书汇报会”“祖国名胜知多少”“新世纪,我能行”“我与奥运同行”等。4组织社会调查,如“母亲河的变化”“家乡名木古树访查”“家乡的过去与现在”等。

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第3篇

一、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来源实践,因此应借助学生课前搜集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利用它自学课文。

例如:《窗前的气球》写了科利亚得了传染病被医院隔离,感到孤独,同学们从窗户升起气球去慰问科利亚,科利亚心情好些了,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友情。课前我让学生了解:传染病医院会对病人会用什么方法?上课之前再问:“假如你得了传染病被隔离,你有什么感受?”

新授课时要求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去阅读课文。首先,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其次,自学课文,理解科利亚被隔离的孤独;最后,理解同学用气球问候的真情。由于有了课前搜集的信息,学生自学结合其思考,较容易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到同学之间的真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二、根据课型特点加强课外延伸

叶老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应把学生学习的视野引到课本以外的世界。我们可以根据课型特点向课外延伸。每周可以布置主题阅读。如课内学了《忆铁人》《黄继光》等课文,布置学生阅读有关英雄的故事,利用班队课组织交流。

再如古诗文大比拼。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读千古美文,做华夏赤子。利用语文活动课,进行古诗文大比拼。活动中进行诗歌教学的主题构建,开展主题式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如不同季节背、写不同季节的诗,写雨的诗,写风的诗等。还可以从诗人入手,比赛谁对这位诗人写的诗背的多。

三、用心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立学以读书为本”。在小学阶段,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语文实践,朗读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正确、流利、有感情”就是指导朗读的基本标准。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识字识词识句,而且培养了学生理解感悟表达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方面,常用的是以下两种方法:

(一)范读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范读是一种最简单最实用的指导朗读的方法。但要注意不要大段大段的范读,因为这样不仅侵占了学生的读书时间,而且学生也记不住。学生哪一句没读好,哪一个词没读好,就范读哪一句哪一词,学生一学就会,效果非常好。当然,要范读好,作为老师在备课时自己首先要认真地朗读课文,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用体态语言示意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用神情、身体尤其是手势来示意学生哪个地方读重,哪个地方读轻,哪里要拖音,哪里要停顿,效果也是很好的。

通过长期的朗读训练,可以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有的学生不写错别字了;有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有的学生作文越写越好了,更让人兴奋的是,班里读书好的同学越来越勇敢、自信了。这些难道都是朗读的功效吗?应该没错的!学生通过朗读,有了丰富的语言存储,他的识字、阅读、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通过朗读,文学作品中优秀的人物品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使他们变得更加优秀。

四、适当开展校外语文实践活动

为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融合沟通,拓宽语文学习的时空领域,我们结合语文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种实践活动。

如清明节时,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瞻仰烈士纪念堂,缅怀英烈;春游时,组织学生观赏大自然的美景,举行以“自主自理”为内容的野炊活动和各项有意义的比赛,让学生尽情地活动;参观旅游景点时,让学生撰写导游词;搞社会调查,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

通过这些活动,真正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用语文的重要性,培养了兴趣,提高了认识,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才干。

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第4篇

阅读教学在整个小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课

在阅读课上通过阅读来认识许多课本上没有学到的生字;通过对不认识的生字的查阅,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基本的工具书的使用,进而,培养他们的识字和查阅工具书的兴趣。另外,阅读课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阅读,使他们接触到课本以外的世界,让他们能从阅读中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奇感和充实感。尤其是各种科幻小说和逻辑推理作品可以让学生产生极大兴趣,可以极大地开发他们的想象和空间推理能力,让他们能感受到和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乐趣;通过阅读,他们可以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奇妙的世界他们从未接触过的。还有,通过阅读课,可以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好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培养鉴别好书的能力,可以从这些文学作品中汲取到对自己有用的营养。

二、阅读教学就应该是以读为本,重在感悟

在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读自悟,真正做到“我心入书,书入我心。”只有让学生入情入境才能动情,只有动情,读书的质量才能得到提高。教师可设计了以下环节: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读课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感情朗讀。指名读,为朗读能力不强的同学提供展示的机会,评读,通过评议提高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分析感悟能力,范读,以教师的读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为真切,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在阅读中文章内容所表达的意义和内涵,同时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三、恰如其分地选用教学形式

新课改中提倡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的教师便不论讲授的是何种课文,教学进行到何种程度,一股脑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搞得课堂热火朝天,学生们争相发言,看起来积极性很高,从中却并没有得到多少东西,更不用说对文本的深刻领悟了。恰如其分地选择安排教学形式,是拥有高效课堂的保证。

四、阅读教学缺乏理论引领,教学具有盲目性是低效的原因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现摇摆,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还没有建立稳定的学科课程教育体系。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迷信权威,缺乏辨证思维,矫枉过正。比如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以前很多专家都说是一种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阅读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段意,但课改后,由于课标没有提这项要求,课堂上完全看不到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和归纳段意了,这样全盘否定科学合理吗?因此,怎样使语文阅读课程在清晰的思想指导下实践?怎样才能使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天的语文教学少走弯路、提高效率?我以为必须通过深化语文教学研究,提出具有符合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并不断完善,建立起更为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语文学科理论体系,用以深化语文教学实践。建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论新体系,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

五、落实语言训练,避免偏离了语文本色

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等方面来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语言训练中的“训”是教导,“训”是教师的事,“练”是习练,是学生的事。语文教学中的“训练”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技能的学习实践活动。它以“练”为主,以“训”为辅,二者不可缺一。首先要加强字词教学。做到根据课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正音、析形、解义,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其次要重视关键句、段的教学,不仅重视理解其意思,而且重视体会其情感,领悟其表达的特点或作用等。另外还要体现以读为本。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要加强读的指导。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读出方法。读书要有目的,有层次。

总之,阅读课的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和推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进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减少阅读课中的低效,让学生能够真正通过阅读课得到提高和发展。

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5篇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六台中心学校

现在的时代是飞速发展,创新的时代,科技在创新,文化在创新,经济在创新,各行各业都在创新,教育创新也是迫在眉睫,只有新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新型的创新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它是一项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相衔接、相沟通才能达成的任务,但是这项任务的奠基工程无疑落在基础教育上。面临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新时代教育的一大主题。

几年来学校如火如荼地实施素质教育,并把创新教育作为了核心发展内容。作为一名新时的教育工作者,深知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多年来,语文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走入了误区,教师教得死,学生学得死,学生按照老师设定的教学路子走,很少有思维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也很少看到老师在课堂上鼓励那些有创造思维的学生。如今,新课标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为深化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全国教育工作者都应朝着这盏指明灯永往直前,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鲜活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最大的课题。本人试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陶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起主导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弘扬人的主体性,开发人的自身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提高个体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得以体现,关键取决于语文教师能否从旧的教学观念中挣脱出来,走出“讲授式”教学和“应试式”教学的误区。“讲授式”和“应试式”教学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力,而且也扼杀了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教学的创造力。因此,教师应适应创新教育的时代需要,解放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冲破传统教学框框,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教师的讲授要画龙点睛,能启发学生思考,关注教学过程,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要从语言的应用,能力培养,人文性的开掘等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促进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力。

二、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两个方面。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力源,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创新意识主要是由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等因素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使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如在教《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问一问学生见过的树叶有什么形状和颜色,当学生回答树叶有“圆的”、“长的”、几种形状,“红”、“黄”、“绿”几种颜色后,板书课题:雪地里的小画家。在“画”字下加一个着重号“.”,以唤起学生学习课文兴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要有质疑精神。我国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用绳子绕车轮一周,折成相等的三折,发现每段比圆轮的直径要长,因而对《周髀算经》中“径一周三”的定论产生了怀疑,终于得出了世界上最早精确到七位数的圆周率。正是这种怀疑和挑战的精神,导致了伟大的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如在教学《春晓》一课,在自学的基础上,要求设问质疑,把不理解的字词或疑问提出来,这时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经过归纳,学生提出两个很有价值的问题:(1)“春眠不觉晓”,说明睡得很香,那么究竟是早上睡得香,还是晚上睡得香呢?(2)“花落知多少”,知,是知道的意思,那么作者到底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老师让大家都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且要从课文中找出充分的理由,有效提高了质疑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创新个性决定了人们能否自觉增强、提高和有效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众多人格特性中,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独立性和意志力是创新个性的核心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功能,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多种思维。

“为创造性而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创造性思维就是应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根据小学教学实际,主要培养以下三种思维:

1.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可利用实物、板书、幻灯、挂图、放录像、电脑等直观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训练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同时,学生在看中观察力也得到了增强。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教师在一个杯子里装了小半杯水,把盛了水的杯子放在讲桌上,让一个个子不高的学生把手伸进杯子试一试,够不到水,老师让他们把桌上的小石子放进杯里一些,水位升高了,这个同学再把手伸进杯子,水没过了他的手指。通过这一演示,学生们很容易地理解了乌鸦是多么聪明,同时形象思维得到发展。2.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针对一件事提出几种不问的处理办法,可以训练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乌鸦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了,它接下去会怎样做呢?每个学生至少要替乌鸦想出两种做法。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想出了许多办法,大家的思维都得到了训练。让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陶行知先生是提倡创造教育的,他主张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得到充分的言论自由。比如我在教完《将相和》后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机智勇敢的蔺相如,也有一部分学生喜欢勇于认错的廉颇,但有一位学生发言却与众不同,他喜欢赵王大胆任用人才。观点鲜明,记述清楚,有理有据,我及时给予了表扬:“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另外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你很会思考,这是可贵的品质。”学生有新奇的见解,作为教师要及时鼓励,肯定,并帮助说明新奇在何处,以“抛砖引玉”,引出更多新奇的见解,这其实就是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

3.发展逆向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逆向思维由于朝着与人们思维习惯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因而它容易获得与众不同的理解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将教材里的因果系颠倒,引导学生由果溯因,进行逆向思维,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培养和训练。例如,在学生理解了《草船借箭》的内容后,让学生想一想:诸葛亮果真在三天之内造出了十万支箭,以后周瑜对他的态度会不会改变呢?这样,引导学生由果溯因,可以活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培养小学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 第6篇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就是 在一个个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浓郁的阅读情境可以使学生入情入境,更有兴趣去领悟作者的意图故事人人都爱听。教师还可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等方面给学生感官以多重刺激,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趣中获”。使学生在细细的听、看中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也会被老师美的情感、语调和生动的画面所陶醉了。孩子们其实是很善于模仿的,老师的范读无形中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这时他们也显得跃跃欲试了,这时老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学生反复吟读最终领悟到课文的意境,感受到美的愉悦,自然也就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二、借用课文激发阅读欲望

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体裁是多样化的。低中年级主要以童话、寓言、故事、诗歌为主,高年级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定量的应用文和适量的科普文。在阅读教学时,可适当扩展阅读同一体裁的文章,使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对不同文体产生阅读兴趣。如教学《小木偶的故事》一课后,我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等。这样学生会被兴趣推动,纷纷积极参与阅读,在读中感受魅力和灿烂文化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三、组织课堂游戏,培养阅读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在中年级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成文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或让学生排演课本剧等方式,在编一编、演一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又能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从而达到享受阅读的乐趣。

四、开展课间活动,培养阅读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我们开展朗读比赛、办读书剪贴报、手抄报,开展读书会、讲故事比赛、读歌朗诵会,展示优秀读书笔记知识竞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间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进行课内外阅读。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也尤为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的阅读要求小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特别是对课文以及一些有启迪的好作品,不能走马观花,需用心体会,圈点批注,认真思索。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习惯。阅读方法一般包括初读、品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 第7篇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

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描写桂林山水的作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

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桂林山水教学实录,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

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

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诉我是鼻子碰扁的原因)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如《火烧圆明圆》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圆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能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又如课文写“圆明圆的建筑特点”时,可采用引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所在,也同时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而富有智慧。

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审美能力

一、从丰富审美实践活动入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欣赏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的美,都离不开视觉和听觉的直接感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观察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经常带领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美丽景象 我们在组织学生去观赏大自然的美景时,要注意和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如《海上日出》《黄山奇石》《日月潭》《桂林山水》《火烧云》等。在教学这类写景的课文时,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同类或相似的景物,做到课内外相结合。

2、注重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录像等教学资料中的自然景观 由于受到时空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主要通过有关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来认识客观世界。我们在运用这些图片、声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注意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要教会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如:先看整体,再看部分,最后回到整体,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等。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如形状、色彩、声音等;还要注意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等等。

3、要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必要的知识 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情深意远的动人 篇章,但其中有的课文涉及学生所不熟悉的生活,因而影晌了他们的理解和感受。如《长征》一课,全诗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由于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他们很难理解课文内容,很难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讲授这一课时,教师就应该补充讲解一些历史资料,以帮助学生去体会红军的艰苦和学习乐观主义精神。

4、根据教学需要,组织适当的活动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喜欢却不一定熟悉的。如《放风筝》一课,是记叙儿童们放风筝时欢乐的情景的,写得很美。学生虽然喜欢,但不一定都有放风筝的经历,因而不能充分领略文章所表现的情趣。如果教师事先组织一次放风筝的活动,回头来再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就可以凭借亲身的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各种造型奇异、色彩斑斓的风筝,或翩翩飞舞,或相互追逐,由此产生更多的美感。

二、从训练想象能力入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1、出示画面,引导想象 如观察一幅少先队员在山坡上植树课文挂图,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和已有社会生活常识,想象当时的季节、天气、环境和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

2、利用扩写,展开想象 如教学《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想像的空间,可启发学生想象:小摄影师和高尔基之间会发生的事,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亲切和爱护。让学生续写这一部分课文,在适当的地方加进合理的想象。

3、听辨音响,诱发想象 自然界有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及其他各种事物发出的声音。将其中几种、十几种音响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用录音机录下来,就可以从声音的角度来反映一种事物或一组生活现象。例如,闹钟铃声、刷牙声、开门声、关门声、急促的脚步声等组合在一起,就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是某个人早晨起床后,洗漱完毕就匆匆出门了。在运用以上这些方法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时候,在内容方面要选择那些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事物,让学生在初步建立美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在想象的推动下进一步丰富美感。

三、从审美情境入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时,必须设法调动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情感。其主要方法有:

1、用美的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注意 儿童天性爱美,美好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师都利用这一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或是展示美的画面,或是播放动听的乐曲,或是生动形象的表演,或是绘声绘色的描述,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不仅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也为进一步学习课文确定了基调。

2、以教师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指出:“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的确,美感的产生不是靠“传授”得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亲身去感受和感悟。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熏陶和感染无疑会起到激励和唤醒作用。

四、从提高审美情趣入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赞颂了人类社会中的美好事物和崇高品质,揭露和批判了落后和丑陋的东西。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活动的时候,勿忘“教书育人”,要及时引导他们鉴别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帮助他们养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1、讲述童话、故事,丰富“美的形象”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利用文学作品进行美育。在诸多文学样式中,儿童对内容生动形象、语言通俗易懂的童话和故事最感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多听健康的童话、故事,对于他们学习语言、养成美德和形成美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讲童话、故事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向他们的头脑中充实的语言和美的形象过程。儿童头脑中美的形象多了,鉴赏美的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补充讲述一些童话、故事。

2、运用对比方法,提高鉴赏水平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小学语文中经常同时出现一美一丑两种事物或现象。教师应抓住它们不同点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美与丑的本质区别。

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审美能力

一、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桂林山水教学实录,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如《火烧圆明圆》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圆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能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也同时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而富有智慧。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

2、欣赏优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四、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

再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描写桂林山水的作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

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文章

一、读,体会课文中的语言美

课文是无声的语言,只有通过读,才能把它变成有声的语言,产生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绝大部分都是属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有表现社会美的,有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意境美的……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在整体阅读中,我始终做学生审美的“导游”,设计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教学思路和运用审美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心理条件组织语文教学,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如《第一场雪》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课文抓住这场雪来得快,下得猛,时间长,积累厚这几个方面,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通过动态和静态的描写生动地写出了这场雪的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瑞雪的喜悦之情。课文第四段写了雪后美景,层次分明,首先整体写:“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接着,具体写了柳树,松柏具有特色的雪后景致。先写静态美:“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再写动态美:“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教学中,我用读的方式来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学的优美。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自由吟诵,进入情境,然后用录音机播放轻快抒情的音乐渲染气氛,学生就在这种环境下集体朗读。学生真真正正地从课文中的字里行间体会到雪后景色的美丽,从而触动了他们对这场雪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析,理解课文的形象美

感知是学生开始审美的初级阶段,此时学生的形象思维处于认识阶段的唤醒水平上。学生获得的是感官情绪上的愉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审美判断力去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所构成的理性美和艺术美。教学时,我通达辩文析词的形式来开启学生的审美感受。如《一夜的工作》一课,为了让学生从工作劳苦、生活简朴这两方面理解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如:“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让学生找出表现周总理审稿过程中的动作词(看、画、想、问),再体会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说明周总理对每句话都要认真看,仔细想,遇到不清楚的地方总要问个明白,以保证文件准确无误)。通过课堂上对词、句的分析、交流、揣摩,学生在心目中对周总理工作严肃、认真,生活节俭的形象产生了无比敬佩的感情。从而养成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敏感,对语言的直觉能力,进而强化了学生对语言艺术美的审美能力。

三、品,赏析课文的意境美

“生活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诱导学生去品味书中美的东西,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感受美、鉴赏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游子吟》一诗,感情真挚,语言精练。诗中有很多词、句值得我们去赏析、品尝。比如读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就能感受母亲对儿子无限的关爱。再品尝一下“密密缝”“迟迟归”,学生就能体会到母亲对要远行的儿子出门在外无人照顾的担忧,同时再一次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无私。咀嚼一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又感受到儿子对伟大的母爱的赞颂,就能和诗人一样深爱自己的母亲,与此同时,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赏析,体会诗中的意境美,激发他们爱美、寻美的情感与作者同享意境中的美。

四、想,体味课文的再现美

在教学中,我们要竭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创设情境。

加强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第8篇

一、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阅资料的能力

未来社会的知识化、信息化,决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大量的信息,所以使用工具书和查阅资料这一未来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小学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理应承担起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重任。如预习中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带来的障碍;难理解的古诗,要让学生找有关书籍仔细阅读,运用已掌握的旧知识,自己读懂诗的内容。现代网络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拓宽了人的视野,缩短了时空的距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网上查询得到他们作文、社会调查等所需要的种种真实可靠的素材和证据。

二、培养学生记笔记的能力

语文的阅读教学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需要进行分析、综合、推理、想象等思维过程,学生适当地记笔记有助于他们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而且,训练学生边听课边记笔记还有助于培养他们注意的稳定性和合理分配注意的能力。因此,小学阶段就应要求学生适当地记笔记。如在自学过程中用笔画出不理解的地方;课堂的阅读中,一边听一边运用波浪线画出优美的词句,用小圆点画出重点词,用小三角形画出人物的动作词等;课外摘抄一些好词佳句,写观察日记、生活随笔。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观察习惯大有裨益。

三、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学问是辩证统一的,学必有问,问中求学。过去的课堂教学完全忽视了这一点,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老师问什么就答什么,积极性、主动性被扼杀,教学效果甚微。孔子说过每事问,可见,问是求知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在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应学会提两种问题:

1. 会提自己不懂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年纪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决定了他们具备质疑提问的前提和可能。教师要教会学生从学习障碍中捕捉问题,从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发现问题。由于是学生急需解决也愿意解决的问题,他们便会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如教学《参观刘家峡水电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我看过很多电视节目,介绍了黄河的水全是泥沙,浑浊不堪。为什么课文却说刘家峡这儿的水很美呢?”因学生不具有相应的地理知识,便众说纷纭,但兴趣丝毫不减。这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这要用地理知识来解决,让他们懂得各科知识同样重要。

2. 会提与课文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

将问与思紧密结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对尊重学生人格,培养自学能力很重要。不过,这类问题的提出需要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知识和阅读方法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对师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作适当引导,将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处理,问题一旦提出,教学活动便是围绕这些问题来达到教学目的,突破教学难点。如学习《晏子使楚》这篇阅读课文时,学生初读后提出了很多问题,有一部分师生当场解答。另一部分对理解课文很有价值,便概括为三个问题:晏子到楚国,楚王是怎样侮辱他的?晏子是怎样回答的?你认为晏于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很快学懂了课文。

四、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能力

讨论交流为学生自由学习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讨论时,可以让学生按小组组合,也可以自愿组合,可以在座位上,也可以找一个自己认为理想的地方,使他们消除紧张、压抑、害怕的心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投入学习,让思维潜能得到发挥。同时,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启发、互相影响、互相帮助,学会自主学习,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五、培养学生竞争合作的能力

未来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也需要人与人、行业间,甚至领域间的协作,竞争与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现代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学生在自己主动探索时也常需要几个人,甚至更多人共同完成。如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小组竞赛,教师可抓住时机教育学生: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在小组的比赛中获胜。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小学会与人合作,参与竞争。

六、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现代课堂教学同样需要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就拿小语教学培养的“听说读写”中的“读”来说,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分为了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品评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四个阶段。其中,创造性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高目标。学生一旦进入创造性阅读阶段,他们阅读的最大特点就是创造性,而这种创造性首先反映在作文中,也同时反映在总的过程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特别重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细数澳大利亚留学最热商科专业下一篇:造价师考试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