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治国理政新思想

2024-07-30

学习治国理政新思想(精选6篇)

学习治国理政新思想 第1篇

学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讨论专题研讨发言材料

(2017年10月30日)

一、学习体会认识

通过这次集中组织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我认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不断学习党的执政思想和社会主义理论,保持自己的先进性,才能够保持对国情、形势的正确认识,才能通过理论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党的十九大会议既是对国家建设问题的深入讨论和研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与广大人民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学习十九大会议精神,我认识到自己的知识积累还比较匮乏,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作为在我国改革发展事业如火如荼开展时期中的一员,不仅应该坚持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还应该坚持理论的实践和再认识,只有不断总结,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情操,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存在问题

在本阶段的学习中,从思想、师德等方面我有了一定的提高,我深深的感到做为一名教师所担负的责任重在大,反思自己的工作,发现存在以下不足:

1、敬业精神尚可,但工作主动性不足。具体表现为:过去我在工作中的开拓创新的意识和专研好胜的精神,在现在的工作中少了一些,多了些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习性。也多了一些自己感觉到是事倍功半的东西。

2.是实际工作只限于听领导的安排,而在具体工作中如何结合实际进行开拓创新,搞出特色上,没有自己的工作创新思路。3.是缺乏坚持精神。坚持是一种品质,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并不是由于力量强大,而是能坚持不懈。可我正缺乏这种品质。做事情总是忽冷忽热。

三、个人整改措施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树立先进的工作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要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维 护和实践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具体而言作为教师,时刻牢记学生的需求,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2、确立楷模,锤炼坚持的品质,逼迫自己去努力,坚持不懈,坚持到底!

3、积极强化毅力,强化艰苦奋斗精神。树立为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事业之中,始终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主动保持思想先进性、纯洁性,正确对待权力、金钱、名利,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奢侈浪费,不追求享受。勤勤恳恳完成本质工作,兢兢业业搞好教育事业。

学习治国理政新思想 第2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系统总结了我们党的执政经验和世界上其他政党兴衰成败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一个政党在一定时期要完成的历史使命,一代领导人要解决的时代课题,是由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决定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产生顺应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世界格局新变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

契合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要求

如何治理社会主义国家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必须进行艰辛探索,但这种探索是有规律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产生和形成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要求的统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民族复兴。民族复兴的内容和任务是由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面临的紧迫任务是赶走帝国主义、推翻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新中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一五”时期国家各方面的建设得到大发展。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层级低或高都不行。在国际形势和亿万群众生产热情的鼓舞下,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一度忽视了经济规律的要求,想片面地通过生产关系变革,搞“一大二公”,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结果事与愿违,影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等党的领导人为了进一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解放生产力入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了适当调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

改革开放38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溯源这些变化,根本原因在于改革把中国社会的内生活力极大地激发了出来。然而,事情总有两面性,就在我们搞活经济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改革开放之初,强调“放开”,之后又进一步强调“放活”;这时虽然也强调“两手抓”,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开始出现淡化主流意识形态、放弃“原则”的现象,出现了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现象;接下来则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放松”“放任”,对党员干部放松了纪律和规矩要求,一些人思想道德严重滑坡,做人做事用权毫无底线,甚至践踏党纪国法,这些乱象不仅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使我们党面临“四大危险”。

党内和社会上的各种突出问题,引起人们对党的命运、国家命运的担忧。这就要求我们治乱,建设一个活而有序的社会。在这个阶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怎样治理国家的问题突显出来了。我们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把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就是社会历史发展和我们所处的时代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历史课题。

应对国际格局的新变化

国际力量对比是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形成的基础,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必然引起国际格局的变化和国际秩序的调整。当今世界时代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但由于新一轮权力转移的出现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美国主导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存在的弊端愈发凸显,进而引发了各种矛盾和冲突,因此,各方要求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呼声日益强烈。

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随着苏联解体,国际格局由两极格局转变为“一超多强”。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并努力打造单极世界;中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多强在国际事务中仍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单极世界的形成。进入21世纪,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持续变化,传统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的力量在下降,而以中国为代表的越来越多的新兴国家进入国际政治经济的中心舞台。

“9〃11”事件后,美国接连发起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得到了全部盟友的支持和世界多数国家的同情。然而,仅两年后,当美国绕过联合国以不充分的理由发动伊拉克战争时,却遭到相当多国家的反对,从而导致西方世界分裂,使美国政府政治上、道义上更加孤立。始于2008 年的金融危机更进一步重创了美国的软硬实力。以此为分水岭,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呈现颓势,新兴经济体实力和地位相对上升。尤其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和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世界经济新引擎。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客观上推动了国际力量对比的改变,使得国际格局朝着偏离美国一超独霸的方向发展。国际社会对中国快速壮大虽然存在矛盾心理,但依然期望中国经济能够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更多地支持和参与到国际治理新格局中,这样有利于新的国际秩序的形成。

国际体系的实力对比与国际格局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的关系,新的国际格局需要以新的实力对比作为参照。新兴国家推动国际格局变革必须有不断增强的实力基础为后盾。为了推动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朝着对新兴国家有利的方向发展,中国需要继续保持国力提升的规模和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的崛起不应只是经济实力,而应是包括软实力在内的全方位的崛起。只有提升包括软、硬实力在内的国家综合实力,中国才能继续推动国际体系中的实力结构向着均衡的方向发展,进而改变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和国际秩序。当今世界各种力量较量的关键、实力对比和博弈的核心是看谁的模式更有生命力、吸引力,本质上就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所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产生和形成不仅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也是世界格局变化对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的要求。

顺应人民的新期待

中国共产党是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内在逻辑必然性。历史的分为立国(建立新中国)、富国和强国三个阶段。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经过艰难困苦,完成了立国的任务,并为富国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了富裕道路,并为强国奠定了基础;如何治理好国家,使中国更加富裕,并在富裕的基础上强大起来,这就成为历史赋予当代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纵观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看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这样的全新社会,是一个在实践中没有解决好的重大课题。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有许多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但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因而没有也不可能为如何治理社会主义国家提出可行方案。

列宁虽然在初步探索苏维埃国家治理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政策措施,但由于他过早去世,因而对于如何治理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来得及进行深入探索和持续实践,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后来的苏联领导人虽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犯下了严重错误。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分析和总结苏联失败的经验教训,可以清楚地看到,没有解决好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并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正是导致苏联国亡政息的重要原因。

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也遇到了如何治理社会主义国家这个问题。在没有现成经验的情况下,我们一度照搬了苏联模式,但很快发现其不适合我国国情,我们较快地作出了调整,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重要成果。20世纪50-60年代,毛泽东发表的两部光辉著作《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集中体现了我们党这一时期在这方面的探索成果。但是总体来看,改革开放前,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上还没有找到一种完全符合我国实际的治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视角思考国家治理问题。经过38年实践,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的看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立国)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使国家逐步富裕(富国)的历程我们已经走过;而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如何治党治国治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逐步走向强大(强国),这个任务已经历史地落到了当代以及后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浅析 第3篇

一、一条主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3年1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讲话中, 将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分成六个时间段予以分析, 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的进程和历史的渊源。 (3) 同时进一步指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思想最早是在16世纪由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 经过了3个世纪的发展直到19世纪, 其影响已经遍及欧洲并到达了美洲。而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和欧洲工人运动的经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之后又通过了俄国、苏联以及我国对于社会主义的探索, 形成了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发展过程划分为六个发展时间段。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党根据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和问题, 与时俱进地结合了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不同的发展规划, 为我国社会主义又快又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和制度的紧密结合, 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我们党把成功的社会主义实践升华为理论, 把正确的方针政策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再以正确的理论以及政策和制度来指导新的实践。这期间经历了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最终形成并丰富了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始终强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从近代历史演变来看,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为了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晚清时, 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以及民国初年由同盟会改组的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国民党, 都有可能推翻清政府把中国引导向资本主义社会, 但是最终戊戌变法失败,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五四运动后, 国家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了中国并迅速地传播开来, 1921年,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成立了, 并逐渐主导了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 奠定了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地位, 确定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贸然发动的以消灭中国共产党为目的的内战, 结果仍然是共产党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主导力量。历史发展的事实充分证明, 只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救中国, 才能够发展中国和强盛中国。

二、“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2012年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正式提出“中国梦”这一伟大的梦想, 并将其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即“两个一百年”的目标, 凝结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自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人就一直有一个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并为实现这一梦想不断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这一伟大梦想铺就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这一概念, 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对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夙愿和期盼, 也是对这一伟大梦想的浓缩和凝练。

现在的我们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为接近, 也更有信心和能力去实现这个目标, 因为当今时代的我们具有更加强大的现实基础, 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各项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 对外开放与和平发展也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向未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 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如果我们不真抓实干而只是纸上谈兵, 任何伟大的宏图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再美好的理想也不可能照进现实, 所以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养成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全社会戮力同心、不懈追求、倾力奋斗, 定能早日到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三、三个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4)

若要在人民心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牢牢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我们要理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必然关系: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产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从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观念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存在本质的区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 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长期坚持的能够生动地反映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最根本性原则和价值理念的理性的聚集体。

习近平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 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使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创建活动之中, 并使人民真切感受到自身物质和精神生活中所发生的积极性的变化。因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包含的理想和信念, 也是中国现阶段共产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的最基本的条件, 也是广大人民的最根本的需求。

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治国理政的战略重点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确定了党和国家所需处理各项工作在新的现实条件下的新的战略举措和战略目标, 内容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为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构想和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战略保障。

“四个全面”之间具有目的与措施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三个战略措施和手段。习近平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根据一定的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而提出的, 与历史发展的逻辑相吻合, 展现出了党中央对于治国理政方针的最顶层考虑, 使我国的发展和改革与推进现代化建设有章可循、有理可依, 迈上新的阶梯, 找到了治国理政的全新发展方针, 为又快又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的保障。 (5)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是党中央从哲学高度进行的思考、从总体上进行的设计, 把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治国理政方略展示得十分清晰、十分明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首先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 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牢牢把握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

五、五大发展理念———治国理政的思想指南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要求, 为了实现“十三五”所制定的发展目标, 首先要破解发展难题, 厚植发展优势, 其次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这是一场关系我国全局发展的深刻变革。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发展的理念带来了发展的实践。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要求, 符合我国国情,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新的突破。因此, 若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 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把实现人民生活富足作为我国发展的最终目标, 务必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深刻地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党深刻体会到了经济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切不可急于求成。五大发展理念还引领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十三五”规划是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经济的发展呈现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个崭新特征,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还呈现为“四个战略转变”。“五大发展理念”还能够具有针对性去解决新常态下出现的新矛盾和新挑战。除此之外, 还能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阶段的最终优化和调整。

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现了极高的哲学的自发性, 这是由于他不断地汲取哲学智慧的给养, 站在新兴社会主义大国的战略思维角度来考虑谋划问题, 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 消除了我国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推动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速稳定发展,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注释

1 韩振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内在逻辑[N].光明日报, 2015-12-07:16.

2 韩振峰.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哲学方法[J].人民论坛, 2015 (11) .

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6.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 2014 (1) .

五大发展体现治国理政新思想 第4篇

这些新理念,不仅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规律要求,而且具体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论述的“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的本质要义,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成果。

创新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难题的根本出路

在新常态下,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突破这一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发展。《建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十二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很大进步,但创新能力、自主技术和知名品牌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本次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指出,“创业”和“创新”是一对孪生兄弟,“双创”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当前,房地产、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传统的引擎下行压力很大,以创业创新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动力迫在眉睫。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认为,未来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推动经济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发展,主要就是靠‘创新’。”公方彬指出,这种突破包括了主客观的突破,不仅是发展方式、方法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创新。

协调发展:必须在优化结构、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当前,我国在协调发展方面存在3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东北区域间是不平衡的;三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还不匹配。《建议》提出,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优化结构、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协调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现存问题的一个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绿色发展: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添加强劲的“绿色动力”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当前长期积累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的问题在我国还比较突出,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呼声也比较强烈,所以《建议》强调,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建议》提出,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辜胜阻指出,“十三五”规划首次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脉相承。绿色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转型升级添加强劲的“绿色动力”。

开放发展:从国际社会的积极融入者转变为主动塑造者

历经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最大外汇储备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也居世界前列。然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国棋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和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建议》指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必将是开放之路,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国家行政学院发展战略中心副主任杨正位分析指出,要提高我国的制度性话语权,需要加快主动参与国际经济组织的顶层设计。他强调,我们应主动参与国际经济组织的顶层设计,从国际社会的积极融入者转变为主动塑造者。

共享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些年来,我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均等化程度也不够高,社会管理和矛盾调处能力还不足。因此,《建议》提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治国理政新理念 新思想 新战略 第5篇

当今之世,“中国之治”彰显耀眼光芒,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党心、军心、民心。本报今起开设“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专栏,组织刊发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学习领会的理论文章,为的是深化研究阐释、更好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更好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敬请关注。

——编 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系统阐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建设、理论创新具有鲜明特色,取得了丰硕成果。

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美好愿景下扎实推进的。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强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每个中国人都要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国梦又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建基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举世瞩目成就,又洋溢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想主义光辉。中国梦既充分反映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最大限度体现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同意志,把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梦想升华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我们党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美好愿景而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以其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强烈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是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逐步深化的。

我们党是政治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是理论上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的重要政治优势,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始终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动摇。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同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同步推进的。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与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一以贯之的政治主题和理论主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紧紧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了一系列新阐述、形成了一系列新成果。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特色。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十八大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为什么突出强调这个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强调总任务,是因为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使命。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党同志一定要有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任务,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这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历史重任,我们要为之付出全部智慧和力量。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理论创新的鲜明主题。只有理解和把握好这个主题,才能理解和把握好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要义与精神实质;才能理解和把握好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重大意义;才能理解和把握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根本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是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的。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有一个突出特点,这就是注重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根本标志就是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质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方略、总方略。为了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连续召开四次全会,分别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四个全面”好比4颗战略“棋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投下这4颗“棋子”,就下活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盘“大棋”,从而开创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崭新局面。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的思想;关于主动把握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思想;关于坚持从国情出发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思想;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显著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思想;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思想;等等。

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关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的思想;关于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思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关于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坚持正确的方法论的思想;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思想;关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的思想;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思想;关于改革创新社会体制,促进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福祉的思想;关于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的思想;等等。

在全面依法治国方面,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的思想;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思想;关于推进科学立法,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思想;关于严格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思想;关于坚持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思想;关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的思想;等等。

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思想;关于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思想;关于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的思想;关于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思想;关于从严治吏、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的思想;关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的思想;等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还就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及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它们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 ***

学习治国理政新思想 第6篇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鲜明理论品格

作者:杨河 叶红云 《光明日报》(2016年11月06日 06版)

【知行论坛】【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审时度势、谋篇布局、攻坚克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性、实践性和人民性。

把握时代大趋势

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也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的突破;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事关党的事业成败与否。总书记指出:“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如何走出一条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共同富裕协调一致的发展道路,一直是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它考验着人类的智慧,也检验着社会制度优越与否。马克思主义为破解这个难题指明了方向,但在具体发展 道路上,并没有限定唯一的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孕育形成于我们党的奋斗历史中,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创和发展,在制度建设、理论指导和经验总结等方面向世界贡献了解决这一重大课题的“中国方案”,其重要意义,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对头不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总书记进一步总结中国实践,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强调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发展理念植根中华大地,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揭示了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形势下,如何抓住科技创新和世界经济大调整大变革带来的新的变化趋势和战略机遇,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既把握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特点新规律,又站在时代前列,抓住了当今世界现代化的主流趋势。

回答实践新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深刻 2 表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情国情不断变化,我国发展面对的风险和挑战更加突显,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但其内涵和条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这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实现这样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是一个新的巨大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总书记以巨大的理论勇气、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历史担当精神,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宏伟奋斗目标,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贯通结合,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一带一路”战略,确立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强调学习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解决改革发展稳定基本问题的本领的重要性。这些丰富内容,既有思想指导又有路径设计,既有顶层的整体谋划又有具体的可行性措施,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 展规律的认识,与时俱进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顺应人民新期待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反复思考,提出了一系列论述和主张。

在国家的发展前景上,提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在实现发展的基本理念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战略布局上,提出“四个全面”。其中,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强调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针对全面深化改革,强调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针对全面依法治国,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全面从严治党,旨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完成历史使命的迫切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一贯要求和根本方针。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4 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总书记告诫全党:“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为新当选的国家主席,总书记在讲话中说:“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个庄严的承诺,已经内化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全部内容中,外化于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斗前行的全部历程中。

上一篇:银行三大战略演讲稿下一篇:1监理通知单常见使用误区精选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