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2024-09-05

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精选8篇)

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第1篇

着力构建“五三三”工作体系

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扎赉特旗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整合基层各方资源,着力构建社会管理“五抓”领导体系、“三线”工作体系、“三项”联动体系,初步形成了“五三三”社会管理创新大格局,促进了社会管理机制长效化,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构建社会管理大格局“五抓”领导体系

坚持整合各方资源,围绕基层社会建设中心任务,分块明确职责,建立部门联手、上下联动、城乡联建的基层领导体系。一是整合抓、抓整合。整合政法、纪检、组织、宣传、统战“五部门”资源,实行“基层社会管理整体推进”,分工负责,集中用力,统筹摆布重点任务,将社会管理工作“多条线”拧成“一股绳”,构建了整体推进格局。二是书记抓、抓书记。建立旗综治委例会制度,旗委书记、综治委主任每季度集中听取各部门整体推进工作情况,研究部署重点任务。建立抓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工作责任制,强化各苏木乡镇、嘎查村党组织书记责任,建立领导抓综治工作实绩档案,形成了旗、乡、村领导抓社会管理责任网络。三是联系抓、抓联系。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八个联系”活动,每名旗级领导负责帮助联系地区、部门完善发展措施,开展民情走访活动,指导基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把联系点建成社会管理创新示范点,形成点状分布、网状辐射的示范带。四是专项抓、抓专项。在各苏木乡镇、部门设立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专项落实社会管理各项工作任务,实行“一列分解目标、一组工作班子、一套考核机制”推进措施,搭建了基层中坚工作网络。五是互动抓、抓互动。坚持以“机关+农村”、“机关+社区”、“企业+农村”为主要形式,深入开展旗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嘎

查村“双结对”、与社区“六联六共”活动,集聚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资源,构建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合力加强社会管理的格局。

二、构建社会管理大格局“三线”工作体系

紧紧围绕“发展、稳定、富民”的工作主线,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把工作成效体现到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群众增收上来,推动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双向互动。

(一)围绕发展抓社会管理,抓好社会管理促发展 一是开展“三争一创”活动,凝聚发展合力。大力开展争当红旗党组织、模范党组织书记、标兵党员,创建服务型党委、政府活动。实行嘎查村干部千分制目标管理考核,将社会管理作为嘎查村干部重要职责,推行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充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实行农村党员“双线管理”,围绕发展产业、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等方面确定“底线”和“上线”标准,增强了党员先进性意识。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型党委、政府活动,在乡、村、屯由上至下组建了“一中心、三岗、三员”服务网络,建立了服务群众责任体系,实现了群众有需求、干部有行动。

二是规范重大事项决策,推动科学发展。全面推行旗、乡“三重一大”事项民主决策,强化“三重一大”事项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检查措施,全程建立决策纪实档案,严格进行失责查究。大力推行村级重大事务“五步法”,打破“村事干部定”的传统模式,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赢得了群众认可,凝聚了人心、民力。

三是推行限时办结制度,优化发展环境。在旗直机关、苏木乡镇站办所全面推行限时办结制度,对全旗行政审批和服务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减少环节和程序、缩短申报和批复时间,明确办结时限,制定出台了《限时办结制度考评细则》,对考核排名靠后的部门主要领导实行问责,推动了各职能部门文明、优质、高效服务,提高了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

(二)围绕稳定抓社会管理,抓好社会管理构和谐

一是强化“三管一建”措施,创新社会管理。着力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管理、信访工作规范管理、社会管理“项目化”管理,全面推进平安建设。制定出台了《扎赉特旗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意见》,建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委员会,明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将评估结果分为五个风险等级,实行分级审核、批准、实施。制定出台了《扎赉特旗信访工作管理办法》,坚持事权和责任相统一,推动公正司法、依法行政、依规操作,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实行信访工作目标量化管理,采取减分制量化约束。确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设等社会管理5类、14个重点项目,制定了社会管理项目书,推行“项目化”管理。全面推进平安乡镇、平安嘎查村、平安家庭等八项平安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了“邻里守望”、“法官进社区、诉讼零距离”、“爱心黄丝带” 等载体活动,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行“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将人、地、物、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建立“网格管理员”队伍,推动管理职能和力量下沉,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二是推行“三位一体”调解,妥善化解矛盾。整合公安、司法、综治、维稳、信访、人民法庭等基层维稳资源,成立了苏木乡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社区、规模以上企业、嘎查村成立了社会管理服务站,依托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服务站,建立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三位一体”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实行嘎查村服务站→基层站办所(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苏木乡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党政一把手)→信访和诉讼程序的“四层级”调解工作流程,层层化解矛盾,逐级审核调解意见,最终调解不成的由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引导当事人走正常的信访和诉讼程序,实行领导包案、全程督案、限期结案,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三是加强“三资一章”管理,从源头预防矛盾。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和村委会公章“三资一章”管理,全面推行嘎查村“三资”“四段式”管理,摸清农村“三资”

底数,成立乡镇“三资”代管中心,严格执行“先理财、后审批、再记账”“倒置式”民主理财制度,村委会公章由嘎查村书记和乡勤廉督导员实行“双监管”,有效提高了村务运行透明度。

(三)围绕富民抓社会管理,抓好社会管理惠民生 一是党建引领,产业富民。大力推行“党组织+产业合作社”模式,采取在嘎查村党组织上建立产业合作社,在产业合作社、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上组建党支部等形式,建立了“苏木乡镇党委→嘎查村党组织→产业合作社→党员→群众”的网络化产业培育体系,整合产业发展要素,组织土地、草牧场规范化流转,促进农牧业集约经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二是组织推动,转移农民。坚持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三个集中”导向,强化各苏木乡镇、嘎查村建设输出基地、培育中介组织、组织技能培训、打造劳务品牌“四项职能”,推动劳务输出向有组织、稳定性输出转变,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农民自主流动的劳动力和人口转移就业机制,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三是南北协作,帮扶农民。坚持“量力而行、务求实效”原则,选派南部地区种养大户到北部贫困民族地区开展示范生产经营,实行南北协作苏木乡镇联动、嘎查村联接、南部大户与北部农户联合、嘎查村干部互挂“三联互挂”机制,选好示范户、调好协作田、开好观摩会,带动北部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增加收入,加深了南北友谊和民族团结。

三、构建社会管理大格局“三项”联动体系

统筹发挥“宣传引导、统战联合、嘎查村党组织书记牵动”作用,融入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主线,形成联动效应、聚合效应,提升基层社会管理水平。

(一)以“三建一树”工作为抓手,发挥思想舆论导向作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文明平安村屯建设、树立正确舆论导向“三建一树”工作,搭建“扎赉特大讲堂”、“乡村小课堂”双层学习宣讲平台,大力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干部群众精神力量,全面加强社会管理舆论宣传,营造社会管理与经济双向互动舆论导向,形成健康、向上的发展氛围。

(二)以“三培一带”为重点,发挥统一战线联合作用。深入开展培树民族团结进步典型、培养优秀党外干部、培育非公企业家队伍、“一企带一村”“三培一带”工作,积极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凝聚多方面力量,共同提升社会管理效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四进”和争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乡镇、村(社区)、单位和个人“四争创”活动,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三)以争创“双十佳”嘎查村书记为载体,发挥牵动基层社会管理的纽带作用。深入开展争创“双十佳”嘎查村书记活动,围绕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发挥“领头雁”作用和自身建设,明确了“双十佳”争创标准,对评选上的“双十佳”嘎查村党组织书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政治待遇,把嘎查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打造成引领农村发展、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带动农民增收的中坚力量。

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第2篇

为民之道,以顺民心为本,古往今来,凡有远见卓识的执政者莫不把以民为本,注重解决民生问题作为经世治国之道。改革开放以来,民生问题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刚结束的省第十二次党的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坚持以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改善民生”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主线。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还影响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民生问题解决得愈好,经济社会就愈能顺利发展,全面建设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愈能如期实现。因此,关注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职责,也是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所在,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从我市的实际情况看,我认为近阶段需要关注以下民生问题:

一要关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市的劳动力供求矛盾有了较大的改善,就业难的问题得到基本缓解。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对此,要进一步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政策。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要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基本实现人人有活干。

二要关注就学,教育是民生之基。这几年我市的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现在的任务是巩固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和普及高中教育,着力提升高等教育。重点是继续加大教育的投入,进一步改善教育设施条件;努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力度;探索民办教育的机制,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探索教育券制度,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形成终身教育体系,构筑学习型社会。

三要关注社保,社保是民生之依。近几年来我市的社会保障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

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整个发展还不平衡,多种养老方式、各层次医疗保障衔接还不够紧密,尚需要做大量的完善工作。一是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拟对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梳理,修订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并进一步加大多渠道筹措保障资金的力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二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三是在不违反国家规定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社会保障资金的保值增值的方法和途径。四是要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四是要关注医防,就医是民生之急。当前,因病致困返贫是困扰政府一大难题。因此,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服务是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为解决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做了大量而有成效的工作。但总体上还不够平衡,思想上还不够统一,需要继续作出努力。一是加强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二是健全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三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四是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完善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

五是要关注分配,分配是民生之源。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中要讲究效率的同时逐步提高劳动收入的比重,在再分配中要不断规范社会收入的分配方式,提高财政资源分配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同时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全面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快形成效率与公平兼顾,促进共同富裕的收入分配格局。

六是要关注稳定,稳定是民生之盾。要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管理组织网络,逐步建立起政府与民众之间缓冲地带(社会组织)和柔性机制;要重视社会稳定和信访工作制度,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社会矛盾纠纷的预警、排(调)解、处置机制,把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要深化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平安创建系列活动,同时要加强治安防空体系建设,积极预防、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争取社会治安状态的根本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范文网

以上六个方面都涉及到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是民生的主要方面,温总理指出:“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在市政协六届二次常委会上,刘冬生主席指出:“人民政协为人民,政协组织必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履行职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重大民生问题作为政治协商的重点议题,通过民主协商,形成广泛共识,推动问题的解决。”因此,关注民生是政协参政议政的重要领域,必须高度重视并列入政协工作重点内容,予以密切关注。并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关注民生必须做到有的放矢。一是要认真研究经济发展与民生的关系,找准经济与民生的结合点,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来制订和确立关注民生的阶段性计划目标,然后细化项目、量化指标,确定分步推进的工作方案。二是要选准选好课题。每年调研课题的选择,既要按照关注民生的阶段性目标要求;又要符合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是党委政府迫切需要弄清楚的重要问题;更是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题目不宜过大,要适中,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选题也不宜过多,要少而精,能有充分的时间开展调查研究。三是要突出履职为民。关注民生、反映民意、为民办事是人民政协的职能所决定的。不知民、不亲民、不反映民意,那么政协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加大反映和维护群众利益的工作力度,特别要关注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计划地开展视察监督活动,积极协助政府做好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的社会公告、社会听证以及社会舆论情况汇集和分析机制,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工作。

二、关注民生必须搞好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工作是政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关注民生的履职效果。政协工作要关注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只有下真功夫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只有把情况调查得更清楚,把问题研究得更透彻,才能把握和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搞好调查研究首要的任务是深入实际,收集素材。调研并不是下去一趟,听听汇报,看看材料,写篇报告就完事了。而是要深入下去,跑单位、进企业、下农村(社区),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倾听呼声、了解民情、汲取民智,只有“深”下去才能摸到真情,听到真话,掌握第一手材料。否则,双脚就会“踩空”,头脑就会“发空”,

问题就容易“抓空”。其次是细心甄别,求真务实。爱因斯坦说:“只有你的眼睛能看见东西,那是不会发现什么的,还要你的心能思考才行。”坚持用科学的观点和辨证方法去调研,既了解事,又明白理,真正做到筛选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搞准数据反映实情;分析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第三是撰写报告、真知灼见。撰写调研报告要善于总结经验,深入剖析问题,敢于反映真实情况,始终抱着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握全局,审时度势、多谋善断,作出符合实际、顺应民意、切实可行的建议意见。

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第3篇

一、深刻认识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1文化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先进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国民素质, 保持社会稳定, 促进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因素。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方面, 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宏大目标的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搞好农村文化工作, 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在全社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具有重要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过程中, 必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将和谐文化的技术层次、制度层次、观念层次, 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用新的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观念, 推动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引导农民在告别贫穷、走向富裕的同时, 告别愚昧, 走向文明, 实现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文化繁荣是深入推进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繁荣充分体现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建设内涵。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日益繁荣, 政治、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强调农村文化繁荣, 旨在反哺政治民主、经济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 文化繁荣是检验新农村建设成果的软指标。文化繁荣是政治民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在新农村建设中, 文化繁荣可理解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但是, 目前有少数地方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兴建新村庄, 只注重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 道路是否宽阔等面上的东西。我们决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成农村新一轮大拆大建, 不能片面追求“村容整洁”。我们要把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有机结合起来, 使新农村文化呈现新气象。

二、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1农民文化生活贫乏

在农村, 农民除了看看电视、听听广播以外, 少有其他文化娱乐活动。其它的文化生活仍比较贫乏。“早上听鸡叫, 白天听鸟叫, 晚上听狗叫”, 仍是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无为县下辖23个乡镇, 265个行政村, 乡镇文化活动主要是在一些节庆日、民俗日, 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 及棋、球类比赛等, 应景性的活动多, 常年性的活动少, 农民参与的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此外, 上级宣传、文化等部门组织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一年仅三至四次, 也只到3-5个乡村, 活动形式多为慰问演出、义务书写春联、电影放映等, 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

2重经济轻文化现象普遍

县、乡财政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城乡差距日益拉大。不少乡镇领导只抓经济, 忽视文化, 对文化建设没有考虑或者考虑较少, 导致了很多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处于滞后状况。

三、齐心协力抓好新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贵在抓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文化, 必须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 齐抓共管, 共同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从农村文化工作的实际出发, 应着力抓好以下几点:

1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基层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付出相当多的精力和巨大努力。各级党委、政府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 充分认识搞好农村基层文化工作, 对于加强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 实现基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作用。一要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把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纳入任期目标, 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纳入财政预算, 纳入干部考核指标, 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推进;二要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 把建设和谐文化目标与建设新农村一起规划实施, 密切协作, 各负其责,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确保和谐文化建设与建设新农村同步协调发展。三要根据各地构建新农村的实际, 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具体化, 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列入年度工作考核中, 促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2加大财政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第4篇

一、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一)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印发实施规划综合评估方案(草案),各地各部门积极开展试评估工作。研究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统计监测制度,形成监测评估长效机制。研究推进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制定,不断健全标准体系。创新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印发《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将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的、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社会力量承担。

(二)社会管理方式得到加强和创新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不断推进。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建立居住证制度,重点解决人口劳动就业、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重点人群保障进一步加强。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深化对鳏寡孤独老人、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和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关爱行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夯实。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加快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

(三)教育发展改革稳步推进

继续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持续提高。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2%以上。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呈快速普及之势。2013年高考录取率超过7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2年30%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加强推进教育经费监管和投入绩效评价工作。425个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已开展了阶段性评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正在抓紧制订,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投入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改革方案已经明确,开始有序推进。继续落实促进教育公平各项措施。

(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健全

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深入推进,20种重大疾病实际报销70%左右。继续推进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30元,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稳定在90%以上。继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年安排中央投资超过214亿元,重点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和医药卫生信息化等建设。全国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78.5%的村卫生室实行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国已有23.5%的县级公立医院开展了改革试点。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发展多元化医疗服务、健康养老服务、商业健康保险等。

(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继续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西新工程等一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实施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专项。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全面推开。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10万多家国有新闻出版单位由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52家出版、报业、发行、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及印刷企业在海内外上市。研究起草《推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具体要求。

(六)旅游业总体发展态势平稳

《旅游法》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相继出台,法定节假日安排进一步完善,研究起草促进旅游消费的意见。2013年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出境旅游人数稳步增长。

(七)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加强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对发展养老服务业进行了全面部署,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全力抓好芦山等地震救灾和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研究制定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具体方案。全国近一半省份建立了贫困残疾人生活补助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残疾人急需的康复医疗项目逐步纳入城乡医疗保障范围,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八)人口计生工作稳步推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印发实施,“单独两孩”生育政策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标准实现提标扩面,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出生缺陷预防力度不断加大,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基本覆盖全部农村计划怀孕夫妇,婚检率和产前筛查逐步提高。

(九)群众体育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2013年安排中央投资3亿元支持70个县级体育场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中央财政研究安排专项资金,对免费或低收费向公众开放的大型体育场馆进行补助。体育产业加快发展,全国已创建8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及示范基地。

二、进一步推动社会领域创新发展

2014年,将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协调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发展。一方面,发挥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管理源头治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另一方面,发挥消费的拉动效应,积极发展社会领域产业,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把《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作为引领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完善各项体制机制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估和满意度调查,形成长效机制。推进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整合和设施共建共享,健全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的城乡公共服务网络。进一步细化实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

二是从源头强化社会治理。规范社会行为、调解利益关系,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引导人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继续推动社会组织改革发展。完善流动人口融入城镇的政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有序融入城镇的制度设计。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特殊人群关怀帮扶,规范并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切实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

三是加快发展社会领域产业。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积极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任务落实,加快健康服务业财税价格、投资补助等关键政策落地,开展社会办医疗国家联系点工作。推动文化创意与制造、建筑、信息、旅游、文化体育、特色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落实《旅游法》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推动出台促进旅游消费的若干意见。

四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发展。继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投入机制和评价机制改革,均衡义务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配置。推动深化医药体制改革,加快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稳妥扎实有序推动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密切跟踪“单独两孩”政策实施进展。分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五是加强社会领域宏观调控。做好社会领域宏观调控与人口发展、产业需求、城镇化等领域的协调配合。整合社会统计监测资源,完善基础数据建设,加强对规划计划、发展政策和重大改革的效果评估。加强舆情分析和引导,深入开展社会发展形势研判和重大问题研究。

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第5篇

在2007年镇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表态发言稿

根据本次会议的按排,要我对加快新农村建设,增强村级经济实力作一表态发言。我们新星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我村在2006年实现经济总产值45576万元,村级集体固定资产总额达23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78元,均比去年有所提高。

会议后,我们将按照沈书记讲话精神和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积极响应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战略,具体我们将做好以下工作:

1、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紧抓住目前经济发展较好这个契机,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2、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把农业改造成为有市场竞争力、能让农民致富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着重推进以蔬菜、瓜果建设。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规模经营,积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培育“一村一品”,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和生态环境建设。

3、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把传统村落改造建设成为农村新社区。以示范村建设为主抓手,扎实做好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优化村庄布局和环境整治为重点,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建立健全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巩固乡村康庄工程成果,实施农村康庄工程延伸,今年确保完成10-20公里水泥路浇铸。大力实施河道整治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4、大力推进农村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新农村主题教育,激发农民群众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行农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合法利益。切实把农民培养成为有专业技能和稳定就业能力的技术工。

以上发言如有不当,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第6篇

前不久,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同志强调指出,要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作为我们司法行政机关,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整合力量,发挥职能作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一、发挥法制宣传教育作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提供良好法治环境。通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使群众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明显提高,依法表达诉求、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社会矛盾进一步化解;开展重点区域、特殊人群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健全完善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拓展“法律七进”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扩大活动规模,丰富活动内容。把法律送到乡村、社区、学校、企业、机关、单位、寺院,送到每个干部群众手中。要充分整合司法行政和社会各部门的力量,把法制宣传与法律援助、法律服务、安置帮教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把法制宣传教育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有机结合起来,与服务民生、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增强主题宣传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紧紧围绕社会矛盾化解,大力加强宪法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大力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农村改革发展密切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宣传与社会和谐稳定、群众生产生活、民族团结进步等密切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公民依法办事,依法表达诉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重点就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领域,组织开展专题法制宣传教育,宣传相关法律知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

二、发挥人民调解组织作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优势,运用人民调解手段化解矛盾纠纷,特别是要化解一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类型的专项纠纷,如拖欠农民工工资、劳动争议、山林土地、征地拆迁、医疗纠纷、道路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等类型的纠纷,要在做好常见性、多发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基础上,针对比较突出的、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矛盾纠纷,多年积累的、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的矛盾纠纷,以及党委、政府交办的矛盾纠纷,集中开展排查调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要重点做好三种矛盾的调解:一是对已经掌握的矛盾纠纷进行梳理,包括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调解组织自己掌握的纠纷,也包括党委政府交办或者行政机关、人民法院等相关部门移送或委托的纠纷;二是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特别是通过开展专项排查,及时发现陈年积怨和新的纠纷苗头;三是对已掌握的和排查中发现的矛盾纠纷及时做好化解工作。同时,在涉及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劳动争议、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卫生、药品安全、交通事故、物业管理等领域建立人民调解组织,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努力做到哪里有人民群众,哪里就有人民调解组织,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人民调解工作。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有计划、分批次对全市各级人民调解员进行全员培训,特别要强化对调委会主任、调解小组长和调解骨干的培训。进一步推动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提高人民调解员队伍服务大局、调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推动人民调解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作出新的贡献。

三、发挥律师依法维权作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要充分发挥律师的专业优势,有效化解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纠纷,全面提升矛盾纠纷调处的公信力和成功率,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要建立完善律师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运行机制。近年来,我市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工作,担任乡镇、街道、社区、村社法律顾问,为律师充分掌握社情民意,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提供了重要平台。在此基础上,要制定完善律师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制度,明确要求律师要紧扣矛盾纠纷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释疑解惑、疏导群众情绪,力求定纷止争;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实际情况,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意见和建议;要紧扣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建立完善律师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信息上报机制。强化矛盾纠纷舆情信息汇报工作力度,律师要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司法行政部门及相关部门报送律师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信息,特别是对涉及可能引发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并积极采取前期预防措施。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对律师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积极宣传律师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功能作用,宣传律师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典型案例及先进事迹,提升社会各界对这一工作的关注程度,不断推动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发挥公证司法证明作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第7篇

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市特大城市建设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因此,加快构筑“土地换保障”的实施办法,切实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群众日益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我市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日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各地在推进失地农民社

会保障制度建设进行了大胆地创新,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已初步建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尚需今后进一步完善。

一、全市征地补偿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开展情况

1、全市历年征地的基本情况。全市现有农业人口236.3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24万人,拥有耕地面积296.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25亩。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建设推进,用地需求明显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在1998年至2003年五年间,全市共有农村土地27.5万亩被征用和使用,其中办理国家征用20.1万亩,共获各类补偿金53.2亿元。全市征用土地共涉及11.8万户农户、被征地农民总数为34.6万人,其中劳动力19.4万人,已就业的有15.7万人,尚未就业的有3.7万人,就业率达到81,就业比较为充分。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主要依靠每年领取每亩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生活补贴,另有少部分人参加了社会保险。

2、征地补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各地在征用土地过程中认真执行《**市征用土地补偿安置办法》的征地补偿标准,制定了详细的补偿政策,建立专户,专款专用,张榜公布,定期审计,保障了农民的知情权、财产权、监督权。去年来,又对历年的征地补偿费进行全面清理,全市共清欠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偿欠款8003.8万元。

3、被征地农民保障方式。各地被征地农民的保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就业安置。这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全市大部分地方采取的主要方法,即由当地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安排就业。二是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部分地区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一次性补偿给被征地农民。如**区实行一次性经济补偿给被征地农民的资金达19156万元。三是存本付息,逐年支付。大部分开发区、工业园区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作为本金不动,将增值部分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普遍在年人均800—1200元之间。四是发放养老补贴。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对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被征地老年农民发放养老补贴,标准有高有低,原郊区的乡镇补贴每月约在200—300元左右,其余地区每月约在100元左右。五是参加社会保险。主要是一些地方将使用土地取得的补偿费为被征地农民办理社会保险。六是试行社区股份制。有的地区将集体资产(包括历年获得的土地补偿安置费)和土地使用权以股份的形式量化到人,农村集体资产统一由社区股份合作社经营管理,社员按股分红。七是实行留地安置。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在征地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按比例预留部分土地,用于建设商业用房或标准厂房,依靠租金收入稳定分配给被征地农民。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从总体上来看,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差距较大,特别是市政府出台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试行办法后,新老制度的并轨实施更带来许多新问题、新情况。

1、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困难重重。一是保障资金难以到位。由于大多辖市区采取存本付息,逐步支付的办法来保障失地农民,大部分资金已用于企业发展、基础设施等,这部分资金事实上已成为难以化解的潜在风险,难以收回,若不加以解决,长远会影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兑付。二是对原就业安置的失地农民部分失业离岗、退养人员保障难度较大。**区提出四类人员原征地安置就业在乡镇企业工作的,现已退休(养)在家,由于原来城保政策不允许参保,至今尚未解决进社保问题。据统计,这部分人退休(养)人员目前总数还有9100多人。三是补偿标准不统一。如沪宁高速的扩道工程每亩的补偿标准为9600元,商业用地却高达数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其它建设用地征地补偿标准也各不尽同,形成了同一地区低价征地与高价征地并存现象,加上各辖市区的补偿标准也各不尽同,造成补偿标准参差不齐,地区差别突出,造成群众相互攀比。如**区,近年用于高速公路、铁路等公益性事业征用土地8861亩,土地补偿总额仅为9599万元wenmi114.com,而需要安置的失地农民却为8993人,人均补偿费仅为1.07万元,远远无法解决其社会保障。

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第8篇

一、把握要义, 更加注重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十八大指出,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立足财政, 就是要围绕主题、主线, 统筹运用财税政策、财政资金、政府采购等工具, 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全方位推进经济强市建设。一是抓全局, 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上做文章。用好农业产业化、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服务业发展等专项资金, 用足国家、省上促进产业升级税费优惠政策, 推进“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经济发展战略, 加快构建具有金昌特点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二是抓重点, 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上求突破。把支持循环经济作为调结构、转方式、强财源的主攻方向,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 大力支持有色金属深加工、化工循环经济、新能源三大重点产业发展, 积极促进相关配套产业发展, 努力形成新的财源经济增长点。支持金川新材料工业园、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 支持园区物料闭路循环使用和关键补链项目建设, 逐步做优循环经济发展平台。三是抓关键, 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上下功夫。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围绕三大重点产业, 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示范工程,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 大幅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支持人才特区建设, 及时落实人才特区优惠政策和补助资金, 吸引企业管理、专业技术人才落户金昌, 为推动全市经济转型跨越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统筹兼顾,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八大明确,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具体到金昌, 就是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统筹运用民生政策和资金, 支持创新社会管理, 着力构建保障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一是优先支持教育事业。落实教育投入政策, 支持建设市五中、市理工中专等学校, 继续实施校安工程和校车安全工程, 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 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全面健康发展,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大力支持文化建设。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统揽, 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 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加强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 支持城乡基层文化活动, 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围绕骊靬文化等稀缺特色资源, 积极开展文艺精品创作、重点文物保护工作, 开发包装精品旅游线路, 支持建设文化街巷, 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味。三是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围绕创建健康城市, 不断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支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 全面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四是逐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落实优抚安置和社会救助政策, 支持实施城乡低保接轨三年计划, 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 建立稳定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筹集渠道和运行机制, 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加快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双联”行动, 切实加大财政资金、政策倾斜力度, 足额落实“双联”、“菜篮子”工程、草食畜牧业、水利建设等专项资金, 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 努力保障实现农村居民收入翻番目标。

三、多措并举, 更加注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结合具体实际, 就是要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总体部署, 切实整合资金政策, 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 积极打造生产转型、天蓝水净的生态环境。一是支持推进节能减排。统筹运用节能减排专项资金, 落实国家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鼓励和引导金化、金泥、金铁等企业开展节能改造, 推动重点产业绿色发展。强化排污费征收, 建立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排放的财税激励约束机制, 鼓励和引导企业节能降耗,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实施民用节能工程、节能技改项目建设, 加大绿色采购政策实施力度, 推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低碳发展。二是支持绿色生态建设。结合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积极争取中央、省上资金, 支持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区、中部绿洲农田防护林区和北部戈壁荒漠生态保护区建设, 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项目, 增强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实施龙泉景观带、环城防护林、国家矿山公园、龙首湖等城市绿化景观工程, 拓展绿地空间, 建设生态家园。三是支持生态环境治理。推进以市区和河西堡镇为重点的城市气化工程建设, 支持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打造生态文明、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培育吸引聚集优质生产要素的新优势。

四、健全机制, 更加注重强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是十八大对财税工作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作为财政部门, 必须要围绕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进一步完善科学规范、统筹兼顾、调控有效、保障有力的公共财政服务体系, 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一是严格收支管理。切实加强地方财源建设和收入组织工作, 全面推进综合治税, 切实加强非税收入管理, 积极开展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质量检查, 不断提高收入质量, 做大做优财政“蛋糕”。同时, 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和预算追加, 增强预算执行刚性, 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二是深化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本经营管理、财政监督等制度改革, 积极整合财政资金, 逐步扩大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范围, 全面提升财政管理规范化水平。三是完善财政体制。理顺市级和开发区财政管理体制, 调整规范财政分配关系, 明确各自支出责任, 形成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制机制。四是优化政务环境。进一步清理财政行政审批事项, 规范行政性收费, 做好行政审批统一进驻政务大厅工作。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定税费优惠政策, 提高财政资金配置和使用科学化水平, 改善财政政策环境和政务环境, 努力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发展。

◇作者信息:甘肃省金昌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李昕诺

◇责任校对:李昕诺

摘要:本文着眼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 立足金昌财政实际, 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财政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上一篇:安全阀检测校验方案下一篇:仲裁申请书怎么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