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随笔文学作品赏析

2024-07-03

外国随笔文学作品赏析(精选9篇)

外国随笔文学作品赏析 第1篇

文学是个严肃的话题,我不敢妄下结论,不过在这里我简单谈一点对当代作家郭敬明的两本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和《悲伤逆流成河》的想法。说实话,感觉两者都各有所长吧。

我认为前者的成功在于它运用了诙谐的写作风格,迎合了新一代年轻人的主流思想,作者以敏锐的触觉捕捉到社会的思潮,并加以运用使此书畅销一时。作者对社会潮流敏锐的感知度是作品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它并不意味着这可以成为一个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反映了某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大众诉求,可是作品如果只是抓住潮流,却无任何深度和广度,一切都只是昙花一现,并不会名垂千古,并不会在人心中留下太深的印记。

记得我的一个朋友曾给我说过,她不喜欢《悲伤逆流成河》,她说这本书似乎只是在竭力地寻找和极力渲染叛逆的下一代和虚伪丑陋的弄堂文化,只是一味地将生活的阴暗面放大,试图寻找所谓的深度。她认为作者已经被上海那个“十里洋场”同化得小资了,没有以前写《幻城》时的那份真情和感动。

然而对于我而言,我较喜欢悲伤一点的文字,觉得挺适合我的口味的。虽然这本书写了社会的阴暗面,但这是事实,如果一味追求美好的东西,而忽略悲伤阴暗的一面,看不到真实,其实是自己欺骗自己。另外每个作者都有他们自己的成长过程,不免在其中的那个阶段,写作风格会有一定的改变,难道你期望他一直停留在同一个位置吗?尽管这本书中透露的那种悲伤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让人不住的感叹命运的不公和无奈,可是我认为只有悲伤的文字才会给人留下最深的感触

和共鸣。可能因为每个人都不同,如果一本书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种不同的感想,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吧。

外国随笔文学作品赏析 第2篇

年级学院专业学号姓名任课教师完成时间2011

成绩

年5月25日

荒诞派艺术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

-----浅析《等待戈多》 内容摘要:荒诞派戏剧就是在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体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出现在法国,是二战后西方戏剧界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1953年,当贝克特运用荒诞的怪异的创作手法打造出的《等待戈多》上映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就是通过浅析《等待戈多》来探索荒诞派艺术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

关键词:荒诞派艺术《等待戈多》 异化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摧毁了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矛盾重重,使得整整一代人对美好的生活的憧憬,流于幻灭,给人们的心灵划上了难以愈合的伤痕。人们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出路,感到四周一片黑暗,前途渺茫,因而情绪低落,产生了悲观绝望思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社会上泛滥,文坛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新的现代派文学流派。荒诞派戏剧就是在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体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出现在法国,是二战后西方戏剧界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1953年,当贝克特运用荒诞的怪异的创作手法打造出的《等待戈多》上映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法国战后最叫座的一出戏,被译成了20多种文字。此后荒诞派作品层出不穷,在欧美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贝克特也成为了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和最有力的代表。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创作的第一部舞台剧,1952年首先以法语出版,1953年在巴黎上演。《等待戈多》全剧共分2幕,讲的是一条乡间的小路上,流浪汉狄狄和戈戈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的到来。可是戈多是谁?他们何时约见?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但他们任然苦苦的等待。《等待戈多》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他没有情节,没有人物之间的心理冲突,没有高潮,是一出典型的“反戏剧”。贝克特说过:“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纯正的艺术”。他要开辟“过去艺术家从未勘探过的新天地”。《等待戈多》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荒诞的含义。戈多总是不来,天天如此可剧中的人仍然等待。剧中人物的表现,背景,道具也

时刻表现着荒诞的一面。这就表现出荒诞派戏剧中所描述的世界是一个荒诞的存在,是现实的写照。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是没有意义的,人遭受到严重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漠的。人们互相说着话,却又胡言乱语,不知所云。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在这样的世界里,认得行为举止变的荒谬,这就是荒诞派戏剧想要揭示的主题。在《等待戈多》中,贝克特首先以“动物化”的场景来表现人的异化现象。戏剧中只有5个人:两个流浪汉,奴隶主和奴隶,戈多的信使,舞台背景,剧情都简单明了。两个流浪汉吃过垃圾堆里的骨头,在垃圾堆上过过夜,幸运儿表达思想时语无伦次,总是发出动物似的叫声,这些行为所蕴含的想象是无穷的,他表现出这样一种信息:人已经被异化为动物,人性与动物之间已经没有差别。

在《等待戈多》中,人的异化还表现在精神方面。尤奈斯库说:“荒诞就是没有目的,缺乏意义。和宗教,哲学的,先验的根切断关系之后,人们就感到迷惘,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为就变的没有意义,荒诞不经而毫无用处。”在基督教诞生之后,西方人一直生活在以上帝为精神支柱的世界里。上帝赋予西方人以生活的意义,使西方人生存有目标,死亡有归宿,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还可以寻求精神上的安慰。《等待戈多》中,两幕剧的场景和时间大致是一样的:空旷的舞台,无休止的等待。剧中的人物在干什么?在等待戈多。戈多是谁?他们等他干什么?剧情没有交待。有人认为戈多是上帝的代名词,也有人认为戈多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但可以确定的是戈多是能够拯救西方人的天使,堕落的世界和人类需要天使的拯救。但戈多始终没来,这就暗示了西方人精神的异变,西方人丧失了自我意识,主观能动性和判断力,丧失了正常的思维能力,已经异化成了一些没有精神支柱的精神病人。

在《等待戈多》中我们可以看出,除异化外,荒诞派戏剧从本质上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荒诞性。‘荒诞’是描述这派戏剧的关键词。荒诞不能简单的从字面意义理解为荒诞可笑,他的原意是指音乐概念中的不协调音,在哲学上指个人和生存环境的不协调,尤金.尤内斯库曾在一篇讨论卡夫卡的文章中阐述过他对“荒诞”的理解:“荒诞是缺乏目的的,切断了他的宗教的,形而上的,超验的根基,人迷失了,他的一切行为都变得无意义,荒诞,荒诞,没有用处。”荒诞派戏剧的荒诞性具有表现在它荒诞主题——人生存的荒诞性;以及对荒诞主题的变现——反传统的表现手法;还有荒诞派剧作家对于荒诞的态度。

第二。反戏剧。荒诞派戏剧的反戏剧特征体现在对传统戏剧的情节,人物性格以及人物语言的反叛。传统戏剧注重情节的趣味性,丰富性以及情节的冲突,而荒诞派戏剧则几乎没有什么情节。英国戏剧家阿契尔曾说:“戏剧的一切技巧问题间接地都是为了,或者说都应当是为了有效地表现人物性格,因为在任何优秀的剧作中,戏剧结构除开是为了表现人物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的目的。”然而,在荒诞派的戏剧中,没有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人物大多以非具体的象征性形象出现,很少有行动及幽默的语言。在传统戏剧创作中,深刻的对话一向是戏剧家们真正追求的。然而,荒诞派剧作家则无视语言的作用。他们认为,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是不可能沟通的,那么语言也就失去它的作用,所以荒诞派剧作家大量使用那些颠三倒四,毫无意义,莫名其妙的疯话和废话。正是这些对传统戏剧的反叛体现了荒诞派戏剧的最大意义,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明了生活的荒诞,人生的荒诞,也达到了荒诞派剧作家反社会反文化的目的。

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荒诞派戏剧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缺乏进一步的创新,就开始逐步淡出戏剧舞台。到荒诞派剧作家采取的反传统表现手法使这个流派以其“反戏剧”,“反文化”,“先锋派”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文学之林,为之后戏剧的发展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思考 第3篇

一、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化差异表现

由于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生长环境以及发展历史等因素, 这造成了东西方文学作品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 而文化差异是现代初中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和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要想真正意义上教学好外国文学作品, 首先应当了解和教学初中学生东西方文学作品的文化差异, 这样才能让初中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精髓。外国文学作品与东方文学作品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民俗风情差异。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民俗风情, 在千百年的发展和融合之中, 外国文学作品的创作融合了与众不同的西方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第二, 地理环境差异。不同国家拥有这不同的地理环境, 而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们的饮食、文化、生活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因此, 外国文学作品的创作也融入了自身独有的地理文化。第三, 宗教信仰差异。宗教信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精神面貌, 外国文学作品中很多都体现了其强烈的宗教信仰色彩, 比如说《圣经》《巴黎圣母院》《伊索寓言》等。第四, 思维方式差异。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 最能影响学生理解的就是外国文学作品的创作思维方式, 它与东方人们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外国作品时, 需要重点注意这一差异。

二、充分结合外国文化进行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辅助初中语文课堂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为初中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现外国文学作品特有的文化。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初中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两个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视频展示和网络平台功能, 能够有效地将外国文化中的语言特色、文学创作环境以及创作思维等要点直观的展现到初中学生面前, 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和热情, 让初中学生在欢乐课堂学习环境中, 不断地提高自身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效果。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这一优势, 将其作为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承载和传播媒介, 将外国语文文化巧妙地、自然地、合理地融入到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 从而有效地吸引和提高初中学生的外国文学作品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加深初中学生对于外国语文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培养初中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文化差异是初中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过程中, 需要重点克服和掌握的重难点之一, 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帮助初中学生克服和掌握这一要点, 提高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质量, 就必须培养初中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让初中学生能够具备用不同的眼光看待问题, 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初中学生在不同文化、不同思维教学方式的外国文学作品学习过程中, 能够学会打开自己的思维方式, 懂得如何运用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来学习外国的文学知识, 这样才能够让初中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特色、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以及文学精髓等。以苏教版初中二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的《伊索寓言·节选》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为例:“从前有一个农夫, 在寒冷的冬天, 他独自一人在大雪中走着, 忽然他发现了一条即将要冻死的蛇, 好心的农夫不忍看其冻死了……”, 从该外国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 在对于文学寓意、思考方式和创作手法方面, 东西方文学作品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 因此, 要想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外国文学作品, 初中学生必须具备开放性的思维, 不能够用东方的文化思维去理解西方的文学作品, 而是应当学会运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外国的文学作品, 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到外国文学作品的精髓。

外国文学作品插图新作 第4篇

近五十年来,新兴的插图艺术和新兴的版画艺术一道,在鲁迅先生倡导下,取得了可观的发展。新中国诞生以来,插图艺术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

这里发表的十多幅外国文学作品插图新作,反映了近年来插图艺术创作新成就的一个方面:为外国文学作品创作的插图。

著名插图画家伍必端应我国老一辈作家翻译家曹靖华之约,精心彩绘了《铁流》插图之后,又为《恰巴耶夫》作了木刻插图组画。画家依据早年留苏进修所积累的生活素材,奋力刻划了英勇善战的夏伯阳及其爱民爱兵的政委的英雄形象。铜版画画家王维新与丝网版画画家赵瑞椿为四百年前出版的《卡蒙斯诗选》绘制了铜版画插图。画家着力于富有时代特

征的性格描写,形象十分优美。著名书籍美术家柳成荫正在为《基度山伯爵》绘作黑白强烈对比的插图,与原著充满矛盾的激烈情节十分协调。著名书籍美术家张守义近三十年来,潜心为外国文学作品进行装帧插图工作,他画的《茶花女》主人翁的形象公认十分动人,是他深入体察原著精神、废寝忘食地进行反复探索的成果,他还善于以景抒情和描写背影形象。年轻的版画家陈晋容为《格雷的画像》作的木刻插图,则尽力再现王尔德笔下的社会生活。别几位年轻的书籍美术家秦龙、古干及于绍文等都在形成着各自的艺术风格,他们和许多书籍美术家一“道,为插图艺术的繁荣,不停顿地进行着探索。

上:(东非)夏邦·罗伯特《想象国》插图秦龙作

中:(德)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插图于绍文作

外国文学《呼啸山庄》结尾赏析 第5篇

——《呼啸山庄》结尾赏析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恨的故事,这是一次魔鬼的复仇,同时这也是一场跨越生死的激情和那一段无法获得宽恕的人生。这就是我一直无法忘记的阅读《呼啸山庄》后的激动心情。

作为一部英国古典文学名著,我理所当然的认为它和其它十九世纪初女作家的作品一样,充满温文尔雅的贵族气派,弥漫着浪漫温馨的庄园气息,带着典雅和小资的品位,展示着俊男靓女的谈清说爱。这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情趣,传递着绅士和淑女理应遵循的爱情原则。像简·奥斯丁,夏洛蒂·勃郎特的作品,都是美好而幽雅,但或多或少,读太久会觉得有那么一点乏味。可是,《呼啸山庄》却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或者说,它不仅超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观念和欣赏水平,即使在今天,评论家也将它作为蕴藏着无数谜团,出自天才之手的世纪经典。

在这部作品你看到的是狂风肆虐下的荒凉原野,看到的是因压迫和虐待导致的刻骨仇恨,看到的是跨越生死、超越天地的激情,看到的是人性的撕裂、堕落和冰冻„„就像是电影《呼啸山庄》中的一个镜头:背景是窗外极空旷又狰狞的凸凹不平的荒野,风呼啸着高高掀起窗帘,一个长相奇特的男子半跪在地上,和看上去极虚弱的一个女的相拥而泣,悲恸之状感天动地,说的一些话也是可以使人肝肠寸断,悲至极点,气氛很是压抑;音乐又深重,如浊水,回旋着淤结住,流不开化不了的让人喘不过气来。整个画面有点怪异的感觉,甚至让人有颤栗的恐怖感,仿佛有无形之手诡异的伸出来扼住了咽喉,使人窒息。

这就是《呼啸山庄》,爱和恨极端对立,又统一和谐;同时也是一把利剑,直接刺穿人性的本质。

而小说中最奇特、最神秘、最激动人心的内核无疑是爱与恨的纠缠反复:克厉夫和凯瑟琳的爱,爱到彼此的灵魂合二为一,感受彼此的痛苦和欢欣,承担彼此的灵魂和生命;克厉夫和凯瑟琳的恨,恨到宁愿死后也不得安宁,在彼此纠缠、彼此折磨中期待团聚。

这种爱与恨的高潮在故事的结局得到了最高的升华,克厉夫最终在一个大雨滂沱、狂风肆虐的晚上死了,死在当年他和凯瑟琳一同被关禁闭的小屋中,“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眼中保留着欣喜、兴奋的光彩„„”。是的,他到另一个世界与凯瑟琳携手同游,而他们的爱也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克利夫的墓与凯瑟琳的紧紧挨在一起,像故事结尾处的描写:“这坟墓下的人,有怎样不平静的睡眠呢?”。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个不惜毁灭所有人的狂魔在死后竟然可以在获得安宁,竟然可以在死时得与爱人永远团聚?

可是,我却非常感谢艾米莉,或许,她真的是抓住了爱的精髓。

由爱开始的恨应该以爱来终结,无法被宽恕的爱,只能永远延续下去,不管以何种方式,直至相爱的人获得解脱。克厉夫或许是该死的,是应该被惩罚的罪人,然而,他终其一生未能与凯瑟琳长相廝守,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天人永隔,难道不正是为他的爱与恨付出应有的代价,接受最残酷的惩罚吗?那种在孤独、恐惧和绝望中等待与幽灵会面的焦虑和期待就像一把钝了的刀,一刀刀削割他的灵魂、一点点侵蚀他的肉体,最终把他推向死亡。克厉夫在被所有人唾弃的同时,艾米莉却从人性角度为他展现出了奇特耀眼的光彩,永恒的爱和至深的恨赋予他独特的魅力,一种散发着狂野欲望、不受约束的个性魅力。正如故事开头所描写的荒野之树,它是扭曲变态的,却是最不加修饰、自然生成的。克厉夫的一切都是环境造成的,他就是那荒野之树,努力地生存,抗拒着狂风暴雨,在变成了这样的丑态之后,用丑恶对抗、报复这制造丑恶的严酷环境。

艾米莉正是以如此独特、敏锐的视角揭示了人性,探讨了人性,理解了人性。在她的笔下,爱与恨以一种最本质、最自由的状态得到释放、延伸,她给我们看到了人性最美也是最丑的一面,让我们探寻到任何人内心都无法逃避的善与恶。

而故事的最终还有一个精彩之处,同时也是体现爱的地方,那就是哈里顿的表现。他并没有因为希克厉对待他与他的家而对他有恨有怨,更不可得的一点是他不愿意听到对希克厉的批评与坏话,包括从小凯瑟琳嘴里说出来的话,他都不愿意听,他对希克厉充满了爱充满了感激之情,如果不是他或许哈里顿真的没了家,如果不是他,哈里顿或许会挨父亲辛德雷更多的打骂,更是因为他的到来才阻止了父亲对自己的种种恶行,在他的眼里与心里只有他对他是最好的,所以他不愿听到别人说希克厉的任何的坏话。

故事在结尾安排这个情节给我的印象很深,同时我让我联想到了在现在社会中所存在的某些现象。人心是肉长的,可是同样有的人因为爱与恨而做出了让自己悔恨终生的事,而有的人却是因为爱与恨而得到了更大的收获,其实爱与恨只是一念之隔,至于你怎么看待爱与恨都在于自己是如何理解的,不要因为爱而忘记了别人,也不要因为恨而输掉了自己的人生。

外国文学作品 第6篇

1、《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

2、《童年》《人间》《我的`大学》[苏联]高尔基

3、《羊脂球》《项链》[法]莫泊桑

4、《变色龙》[俄]契柯夫

5、《战争与和平》、《复活》[俄]托尔斯泰

6、《双城记》[英]狄更斯

7、《莎士比亚全集》[英]莎士比亚

8、《对话录》[希]柏拉图

9、《荷马史诗》[希]荷马

10、《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美]马克、吐温

11、《红与黑》[法]司汤达

12、《草叶集》[美]惠特曼

13、《神曲》[意]但丁

14、《堂吉诃德》[西]塞万提斯

15、《浮士德》[德]歌德

16、《社会契约论》[法]卢梭

17、《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

18、《高老头》[法]巴尔扎克

19、《玩偶之家》[挪威]易卜生

20、《安娜、卡列尼娜》[俄]托尔斯泰

21、《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

22、《荆棘鸟》[美]考琳·麦卡洛

23、《飘》玛格丽特·米切尔

24、《绞刑架下的报告》伏契克,

25、《傲慢与偏见》[英]简·奥斯汀

26、《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和《笑面人》[法]雨果

27、《三剑客》[法]大仲马

28、《简·爱》[英]夏洛蒂·勃朗特

29、《茶花女》[法]小仲马

30、《基督山恩仇记》[法]大仲马

3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32、《老人与海》[美]海明威

33、《泰戈尔短篇小说选》[印度]泰戈尔

34、《死魂灵》[俄]果戈理

35、《罪与罚》(上下)[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36、《双城记》[英]狄更斯

37、《田里的守望者》[美]塞林格

38、《在路上》[美]杰克·凯鲁亚克

39、《热爱生命》[美]杰克·伦敦

40、《了不起的盖茨比》[美]菲茨杰拉德

41、《肖申克的救赎》[美]史蒂芬·金

42、《雾都孤儿》[英]迪更斯

43、《天使,望故乡》[美]托马斯·沃尔夫

44、《第22条军规》[美]约瑟夫·海勒

45、《裸体的午餐》[美]威廉·巴勒斯

46、《名人传》[法]罗曼·罗兰

47、《追忆似水年华》[法]普鲁斯特

48、《少年维特之烦恼》[德]歌德

49、《牛虻》[英]艾捷尔·丽莲·伏尼契

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大纲 第7篇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文系新闻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不仅对学习中国文学和其他中文学科的课程有影响,而且对学生的文化视野与良好的素质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目的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学发展的过程及规律;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正确评价外国文学思潮、流派与作家创作;运用正确的文学批评方法去解读、鉴赏外国文学作品。吸收世界文化精华,获得开放性的眼光与胸襟,使学生灵活掌握现代思维方式,以树立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意识。教学内容

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上下数千年、纵横五大洲,包括作家、作品、思潮、流派、背景知识等,知识点异常丰富。既是一部外国文学史、同时也是外国文化史、甚至还是外国文学理论史。立足外国文学,融汇历史、哲学、美学、艺术等多方面内容,突出素质教育特色。由于目前的课时量很难涵盖教学的全部内容。在课程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在教学方法上大胆改革,将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相结合,以克服教学时数不足所带来的困难。教学时数

每周3学时,共48学时。教学方式

学生有备而来,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以学生课堂讨论和课下作业为辅。考核方式

多样化的平时作业成绩占60%比例。期末考试为开卷,占40%比例。

第一章 古代文学

教学要点:

了解古希腊、罗马文学发展概况及所涉及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古希腊、罗马文学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掌握古希腊神话和悲剧的特征,深入分析《荷马史诗》的思想艺术价值,了解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教学内容 : 概述:

古希腊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成就;古希腊神话的内容特点和意义、古希腊抒情诗、寓言、散文及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文艺理论思想。第一节 荷马史诗

一、《荷马史诗》的形成过程。

二、《荷马史诗》的基本内容与主要人物。

三、《荷马史诗》的思想与艺术成就。第二节 索福克勒斯及《俄狄浦斯王》

一、悲剧与喜剧的起源;戏剧的繁荣与奴隶主民主制的关系及戏剧的发展概况。

二、索福克勒斯及《俄狄浦斯王》。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教学要点

掌握欧洲中世纪文学的四种主要类型,辩证地认识欧洲中世纪文学的价值;了解但丁的生平与创作情况,掌握《神曲》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教学内容 : 概述:

一、中世纪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教会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市民文学与市民戏剧。第一节 但丁

一、生平与创作。《新生》、《飨宴》、《论俗语》、《帝制论》。

二、《神曲》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其思想与艺术上的两重性。

三、但丁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教学要点

了解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文学的发展概况,掌握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了解拉伯雷及其代表作品《巨人传》;了解塞万提斯的生平与创作,分析《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与艺术成就;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与创作分期,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教学内容: 概述: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彼特拉克的《歌集》;薄伽丘的《十日谈》;阿里奥斯托与塔索。

三、德国文学概况;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民间文学与《浮士德博士传》。

四、法国文艺复兴的特点及人文主义文学的两种倾向;拉伯雷的《巨人传》

五、西班牙文艺复兴的特点;维加及《羊泉村》;流浪汉小说。

六、英国的人文主义文学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乔叟、托马斯·莫尔、斯宾塞;“大学才子”。第一节 塞万提斯

一、生平与创作。

二、《堂吉诃德》的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成就。第二节 莎士比亚

一、生平与创作;戏剧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各时期的重要作品。

二、《哈姆莱特》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哈姆莱特形象分析。

三、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莎士比亚化”。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教学要点 了解十七世纪英、法两国文学发展概况及重要作家的创作情况,掌握弥尔顿《失乐园》的思想内容和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掌握莫里哀的创作分期,分析《伪君子》中答尔丢夫形象及该剧的艺术成就。教学内容: 概述: 一、十七世纪欧洲文学的政治、思想、文化背景;古典主义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二、英国的清文学;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弥尔顿的《失乐园》。

三、法国古典主义的产生和两种不同的倾向;古典主义悲剧:高乃依的《熙德》、拉辛的《昂朵马格》;拉封丹的《寓言诗》;布瓦洛的《诗的艺术》。第二节 莫里哀

一、生平与创作:早期的《夫人学堂》,中期的《伪君子》、《唐·璜》、《悭吝人》、《恨世者》、《乔治·唐丹》,后期的《史嘉本的诡计》等。

二、《伪君子》中答尔丢夫的形象;剧本的民主倾向;艺术成就。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教学要点

了解18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特点和影响,理解启蒙主义文学和狂飙突进运动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了解英国现实主义小说、法国启蒙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特点,了解歌德的生平、思想、创作,掌握《浮士德》的思想内容,分析其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教学内容: 概述:

一、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启蒙运动与启蒙主义;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笛福与《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与《格列佛游记》;菲尔丁的“散文滑稽史诗”及《汤姆·琼斯》;感伤主义。

三、法国启蒙文学。四大启蒙作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的创作;博马舍的“费加罗三部曲”。

四、德国文学。莱辛与德国启蒙文学;“狂飙突进运动”;歌德、席勒与德国古典派。

五、意大利文学。哥尔多尼的《女店主》。第一节 歌德

一、生平与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威廉·迈斯特》。

二、《浮士德》的基本内容;浮士德精神;浮士德与靡非斯特形象分析;《浮士德》的艺术成就。

第六章 19世纪初期文学

教学要点

了解浪漫主义文学的历史背景、发展概况及重点作家的生平、创作;理解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把握《唐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雨果作品的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特色;分析《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教学内容: 概述:

一、浪漫主义运动的历史背景;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德国浪漫派前期与后期的不同特点。

三、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湖畔派诗人、雪莱的诗、济慈的诗、司各特的历史小说。

四、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与《勒内》

五、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第一节 雨果

一、生平与创作:《克伦威尔》序言;《艾尔那尼》之役;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其他长篇小说。

二、《悲惨世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三、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第二节 普希金

一、生平与创作:政治抒情诗;浪漫主义叙事诗;历史剧;小说。

二、《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形象。

三、普希金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七章 19世纪中期文学

教学要点

了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理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全面把握法国、英国、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概况和各自的主要特点,了解德国、东欧和美国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特点;深入地理解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福楼拜、狄更斯、海涅、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惠特曼等的生平及创作的基本状况,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他们在欧美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教学内容: 概述: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征。

二、法国文学概况。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梅里美的《高龙巴》和《嘉尔曼》;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三、英国文学概况。萨克雷《名利场》;勃朗特姐妹的创作;乔治·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房》。

四、德国文学。东欧和北欧文学概况;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创作。

五、美国文学概况。前期浪漫主义的欧文与库珀,后期浪漫主义的爱默生与霍桑、朗费罗;象征主义文学鼻祖爱伦·坡。

六、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概况。早期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三四十年代的“自然派”;五十年代起繁荣,“多余人”形象为“新人”形象所取代;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大雷雨》。

第一节 斯丹达尔

一、生平与创作。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小说《阿尔芒斯》、《巴马修道院》、《意大利遗事》;《法尼娜·法尼尼》。

二、《红与黑》的基本内容与思想意义;于连的形象;小说的艺术成就。第二节 巴尔扎克

一、生平与思想。巴尔扎克的世界观与创作的关系。

二、《人间喜剧》的总体结构、基本内容、艺术成就。

三、《高老头》的思想内容;拉斯蒂涅、鲍赛昂夫人、伏脱冷、高老头形象;艺术特点。第三节 狄更斯

一、生平与创作。创作分期;重要作品与特点;《双城记》与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二、《大卫科波菲尔》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成就。第四节 果戈理

一、生平与创作。成名作《狄康卡近乡夜话》;《彼得堡故事集》;《外套》;《钦差大臣》。

二、《死魂灵》(第一部)情节结构;五个地主及乞乞科夫形象;小说的思想意义;“含泪的笑”的艺术特色。第五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生平与创作。《穷人》中的小人物形象;作者的思想变化;《白痴》;《卡拉玛佐夫兄弟》。

二、《罪与罚》的思想内容与意义;拉斯柯尔尼科夫形象;小说艺术上的创新,独特的心理描写与“复调小说”。

第八章 19世纪后期文学

教学要点

了解本时期欧美各国文学的发展及其各种新的变化,理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所产生的新特点,特别是在俄罗斯和北欧所达到的繁荣;深入地理解左拉、莫泊桑、哈代、易卜生、托尔斯泰、契诃夫和马克·吐温等作家的生平及创作的基本状况,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以及在欧美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教学内容: 概述:

一、本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新的变化、新特点。

二、英国文学的特点,吉卜林等人的创作。

三、北欧挪威文学异军突起,比昂逊的社会问题剧,瑞典斯特林堡的创作。

四、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

五、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欧·享利的短篇小说创作,杰克·伦敦的创作。

六、自然主义文学。左拉的创作理论,龚古尔兄弟的创作。第一节 哈代

一、生平与创作。“威塞克斯小说”,《无名的裘德》,史诗剧《列王》。

二、《德伯家的苔丝》思想内容,苔丝的悲剧命运。第二节 易卜生

一、生平与创作。易卜生在欧洲戏剧史上的地位。

二、社会问题剧。《社会支柱》和《人民公敌》。

三、《玩偶之家》的思想内容,娜拉形象形象分析,作品的结构艺术和对话艺术。第三节 托尔斯泰

一、生平与创作。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托尔斯泰主义。

三、《安娜·卡列尼娜》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成就。安娜悲剧的根源。

第十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教学要点

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掌握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掌握各主要流派的创作特点与代表作家、作品;了解重要作家的生平与创作概况,分析其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教学内容:

概述:

一、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

三、现代主义文学各流派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第一节 卡夫卡

一、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

二、卡夫卡短篇小说的分类,《判决》与《变形记》。

三、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的社会批判主题和多层次的隐喻。

四、卡夫卡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第二节 贝克特

一、生平与创作。

二、《等待戈多》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第三节 海明威

一、生平与创作。海明威创作思想的变化。

二、《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三、“冰山原则”、“硬汉性格”;海明威小说的艺术特色。

参考书目

《外国文学史》(上、下),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外国文学史·欧美卷》(修订二版),朱维之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外国文学史·亚非卷》,朱维之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欧洲文学史》(共3卷),李赋宁主编,商务印书馆,2004年。《东方文学史》,郁龙余、孟昭毅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东方文学史通论》,王向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刘象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外国文学阅读与欣赏》,杨慧林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插图本外国文学史》,陈建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建议 第8篇

首先面临的是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尊重国外多元的文化。文学欣赏是一种自由的心理状态,在享受中体验,在体验中享受,在学生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努力摆脱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等与标准化评价一脉相传的教育理念。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不能只从中国传统的思维入手去考虑问题,不能将中国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强加到外国文学的教学中,用中国人习惯的理念去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只能片面甚至歪曲外国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例如必修五选取了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在这篇文章中罗素阐述他“为什么而活着”的第一个原因是“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这个内容,对于在相对保守国度中成长起来的视爱情为私物的处于青春期的中国高中生来说,如此大胆的表述并不顾一切的追求,他们是惊讶不已的而又内心向往。

这里面存在着较大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师应在先进的理念指导下,指导学生解读。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论道:“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由此发展起中国的家族制度。也可以说,中国社会注重群体生存的价值观念由来已久。”而西方人的祖先则发源于贫瘠的岛国,以渔牧业为生,大多以个体的方式应对种种艰险的生存环境,群体观念相对淡薄。到了十八世纪,源自启蒙运动在欧洲大地上迅速掀起了一场彻底的思想大革命,人生而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处世态度使得西方人不依附家庭和他人,完全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他们张扬个性,赞美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将维护个人利益作为建立一切社会关系的前提。这一切都在外国文学作品中有着深刻的体现。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成为文学作品阅读的巨大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创作背景和西方的人本思想及个性解放作相关的阐释,引领学生个性化解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解读,对文章的解读不拘泥于单一的主题。在以往的外国文学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往往会带有很多政治色彩,如今,时代变了,许多外国作品有更多的内涵需要我们挖掘和解读。

其次是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时,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对马丁·路德·金梦想的解读可以带有很多不同的见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马丁·路德·金的角色中去,更好地去理解一位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的梦想。通过对文本的了解,学生可以预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建议学生进入作者本人的角色,那么他针对自己同胞的处境会有怎样的梦想。教师和学生的对话,除了探讨文章的写作技巧外,还可以深入到当今时事的探讨,奥巴马再次担任美国总统是否意味着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能够彻底地实现呢?美国黑人的地位是否得到了很大地提升呢?这些问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对话的方法使教师和文本之间交流,教师能够更好地深入文本之中,探讨人物形象的意义和挖掘深层的内涵,有利于实现多元的解读;开展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引导其积极地思考问题,并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形成创造性思维。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问题的前提下,共同探究合作,并遵循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这样既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也能够提高学生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积极性。

再次是对中外作品进行比较。思维心理学的实验和调查都证明,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联想和对比认知高度发达,常常显现出从单一到综合,从一个事物到其他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从旧的境界步人新境界的思考倾向。”在中学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在对比和比较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外国文化,也能够进一步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以及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例如必修一教材中的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谈到“(青年人)应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因为“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这样的表述,在我们国家是很难弄懂的,尤其对于涉世之初的青年学生来说。在我国,什么是“最有尊严的职业”呢?很难回答。普通民众当然认为是公务员、大学教授等,而如果不从事这样有尊严的职业就可能沦落为马克思所说的“奴隶般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必要将中外职业选择的价值观进行对比讲解,在我国,劳动者是光荣的,职业是平等的,所谓“尊严”完全来自于从业者的内心,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怀有崇高的自豪感。这种价值选择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在我们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奴隶工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这篇文本中,作者其实想要表达的是对职业的一种态度,这也是中外文化的差异值所在。在进行外国文学作品解读的过程中,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也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最后,教师要加强对文艺理论的学习与运用。鲁迅也曾言“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任何读者都带有局限于自己生活阅历的不足,在解读外国文学作品过程中,也表现得十分充分。为了纠正这种阅读状况,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解读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文艺理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再也不是简单地认识生字、理解新词、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而是要能够深入体会文本的内涵,讲求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的运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探讨。因此,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教师对于文艺理论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文艺理论强调对于文本的分析,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例如《项链》这一文本的教学,教师可以运用文艺理论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来解构文本要表达的深刻的内涵,通过组织学生的讨论和合作性的学习,来理解文本需要表达的内容。

总之,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广泛阅读外国文学著作,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理论素养,从而加深对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把握。

外国文学作品读后感 第9篇

从《伊索寓言》中看出古希腊人是善于从日常生活事例中总结经验的,这三百多个故事就是他们积累起的生存技巧和生活智慧。如《驴子和买主》教人“从其交友知其为人”的道理,《大力神和马夫》告诉人“自助者,天助之”等等。由于处在较原始的特殊生存境遇,与自然、命运抗争的时代里,古希腊人形成了一套与之相应的价值观。我觉得故事中就表现出了生命贵于一切,试图保持生存;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强者具有优势,但也不能因此轻视弱者;赞誉机智、诚实、狡黠,讽刺虚伪、贪婪、恩将仇报;提倡着眼于现实,少幻想,追求眼前现世的幸福等涉及多方面的价值取向。也发现寓言不仅从正面宣扬古希腊人信奉的处世原则能带来的好处,也从反面揭露人类贪婪、虚伪、爱被奉承、好逸恶劳等劣性给自身带来的恶果。

总体感受是:《伊索寓言》将动物拟人化,使作品趣味性、讽刺性增强,并获得更多话语自由。虽然写动物是为表现人类,作者也很好地把握了动物的固有本性,如狐狸的狡猾,驴的愚蠢。寓言虽是几千年前的古人的智慧总结,于今日,大部分也同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正因为人类本性中来自兽性的那部分还未被文明很好地“驯化”,需要智慧来给以警醒。想成为生活的智者,不一定要历尽沧桑、冷暖,在文明刚刚开化的时候,往往有大智慧的闪现,正如《伊索寓言》的出现。

【古希腊】索福克勒斯 著 罗念生译 《俄狄甫斯王》、《安提戈涅》(电子版)

读后感:

剧本题材虽是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不是自我创作,但把神话通过戏剧表现出来的想法是很值得肯定的,剧作家意识到了戏剧能使故事更具张力和感染力的功效。《俄狄甫斯王》同样也是选择了故事最具冲突的一部分,并做了倒叙结构的处理。人物间的对话使矛盾更加清晰、具体、生动及更加强烈,使我们看到俄狄甫斯在发现杀父娶母事实逐渐明晰时心里的直接的矛盾和挣扎,这与其之前的坚定形成鲜明对比。因为最近在看黑格尔的《美学》,一时受其中很多内容的影响,所以想结合黑格尔的一些观点谈谈对这个剧的看法。黑格尔在谈戏剧的时说到:“若干人一起通过性格和目的的矛盾,彼此发生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就形成了戏剧性存在的基础。”俄狄甫斯(简称俄)的父亲企图保全自身,将俄抛弃,显示出其自私的性格;俄发誓一定得找到凶手,彰显着性格中的正义凛然;斯芬克斯不食言,奖励猜出谜语的俄娶一王后为妻,为人诚信。三者间独立来看,并不构成冲突,却还是通过一些奇妙的力量发生了一定联系,而就是这种联系导致悲剧的发生,这种力量就是所谓的命运,也即一种神性的伦理的力量。剧中俄的命运和多神世界及神的决断、意旨和行动交织在一起,但同时人和神保持各自独立的自由。这使得命运虽是必然,俄却仍然需要抗争,命运出其不然,而人类又带着问题或许能够解决的侥幸心理,采取一定行动。我想也许就在这种命运的必然和行动的偶然的碰撞中呈现出悲剧的爆发力。这也如黑格尔所说“悲剧人物性格和情节动作所遵循的目的是一种神性的伦理的力量在人世现实中的体现。”

想到这突然就产生一个疑问:这类昭示命运决定人命,个人抗争无效的悲剧是不是容易使人陷入悲观、消极的情绪?那么悲剧的意义在哪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悲剧的真正作用在于引起哀怜和恐惧而加以净化”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我。剧中俄父亲的弃子行为、俄刺瞎双眼的行为无不给人以震撼,引起人们的同情,俄始终维持着正义和抗争,显示出一种悲壮。现实中很多人很多时候也倾向于相信某些事是命运使然,但并不会完全消极以待,接受命运安排,也会进行一定的抗争。或许悲剧的意义之一在于告诉我们:命运的不确定性使人既不敢为所欲为,又不毫无作为。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享受那些美好的事,也在于在困境中表现出的顽强和抗争,在于以有限的生命探寻生命的永恒价值。

【意大利】薄伽丘 著 王林万萱译《十日谈精选》 四川人民出版社 XX

读后感:

这本书只选取了《十日谈》100个故事中的三十余个,但还都比较有代表性,对故事的完整和我们读者对故事的理解没多大影响。也许是译本选的不好或是没读原著的缘故,几经翻译后,我没能体会到作品语言的某些魅力,反觉得语言通俗,缺乏表现技巧,故事与故事间的过渡语及引言部分是大同小异的,形式比较单一。但整个的结构安排是让人觉得新颖、独特的,类似于《一千零一夜》。在阅读时我的注意力就是完全投在大框架下每个独立的小故事的趣味性及其背后蕴含的深意上。

作品中,故事题材是多样的,有涉及父亲对儿子的教育的、有关乎个人信仰真伪的、教会内部的腐朽、黑暗等等,很大一部分是讲男女间的情爱故事。但都是围绕几大主题进行表现的:

一、揭露教会的腐化、堕落,对天主教和宗教神学进行批判和讽刺(这点很明显);

二、对人欲的肯定;

三、展现人的智慧,发现小人物身上的智慧闪光点,提倡人人平等。情爱故事以传统伦理道德来审视,实难接受其中如妻子欺骗丈夫与情人偷会或是男的使诈报复女的等各种状况,看来有点纵欲主义。但又不得不被故事中人物的种种“聪明”的手段弄笑,并佩服人物的智慧。这种赋予趣味性的描述或许正体现了作者对待情爱的态度:不指责、不批评,人欲一定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情爱让人的智慧迸发,让人享受到快乐。但有时也会为此付出代价,或是造人报复、或是受到惩罚,就看处理得好不好。由此联系时代,进行深一层的解读我想就是大家公认的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宣扬、提倡个人的自由、平等、解放,对中世纪禁欲主义的批判,以有技巧的纵欲的极端正面冲击严肃的、违背人性的禁欲主义。此外作者也从反面来表现,就是也以诙谐、可笑的方式道出教会人员、修女等的丑行。提倡平等这点主要通过小人物如马夫等面对阶级高的贵族的刁难,以机智的回答化险为夷的形式表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外国随笔文学作品赏析】相关文章:

外国电影文学赏析08-03

外国文学名着赏析08-02

语文外国作品06-17

外国作品文学常识08-02

外国优秀文学作品集锦06-01

外国文学作品论文题目04-06

外国文学课05-07

外国文学欣赏08-06

外国文学知识08-19

外国文学常识07-06

上一篇:盐城市文峰中学下一篇:淡定的秋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