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的名词解释

2024-06-26

北洋水师的名词解释(精选6篇)

北洋水师的名词解释 第1篇

北洋水师的名词解释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北洋水师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舰队实力曾是东亚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国、法国、俄国、德国、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国)。后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落后日本。

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因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开始重建,19合并为巡洋舰队。

北洋水师的历史沿革

1875年(光绪元年),朝仪海防大讨论,依洋务派《筹议海防折》,光绪特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通过总税务司R.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即伦道尔式炮艇),此为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之始。

1879年,向英国订造了两艘撞击巡洋舰扬威号、超勇号。

1880年,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1880年在天津设立负责海军事务的机构——海军营务处。

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1881年,派丁汝昌统领北洋海军。英人琅威理、德人式百龄先后担任海军训练。又设立北洋水师学堂,修筑旅顺和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大部分还到过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中法战争后李鸿章加速购置舰船,扩充北洋水师。光绪七年(1881年)1月,丁汝昌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

1885年,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设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了两艘穹甲巡洋舰致远号、靖远号与两艘装甲巡洋舰经远号、来远号。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海军章程》。[4] 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从此,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当时东亚第一,世界第九的海军舰队。

1891年,翁同龢户部奏请北洋海军“停购外洋船械三年”,以至于到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北洋海军未能进口一艘军舰甚至一枚开花炮弹,装备停滞不前。而与此同时,日本海军正突飞猛进。北洋海军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虽然拥有定远镇远两艘一等铁甲舰,但舰队整体水平无论航速、火炮数量(尤其是速射炮)、炮弹等方面皆落后于日本海军。到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联合舰队实力实际已经超过北洋海军,位居东亚第一。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不宣而战,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护航舰队,甲午战争爆发。同年9月17日,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损失5艘军舰。次年(1895年),在威海卫之战中,北洋舰队孤立无援,困守刘公岛长达一个月余,抵住了日本联合舰队7次进攻,而援兵不至,最后全军覆没。

18后逐渐购置舰船,大有恢复。

1909年(宣统元年)南、北洋海军被改编为巡洋舰队与长江舰队,从此北洋舰队之名亦不复存在。

北洋水师的官制等级

领导官职

全军设海军提督一员(相当于中将),统领全军,驻威海卫。总兵二员(少将),分左右翼,各统铁舰,为领队翼长。副将以下各官,以所带船舰之大小,职事之轻重,别其品秩。总兵以下各官船居,不建衙署。副将五员(准将),参将四员(上校),游击九员(中校),都司二十七员(少校),守备六十员(上尉),千总六十五员(中尉),把总九十九员(少尉),经制外委四十三员。

管制等级

北洋水师官制等级分为管带,帮带大副,鱼雷大副,驾驶二副,枪械二副,船械三副,舢板三副,正炮弁,水手总头目,副炮弁,巡查,总管轮,二、三等管轮,水手正副头目,一、二、三等水手,一、二等管旗,鱼雷头目,一、二、三等升火,二等管舱,一、二等管油,一等管汽,油漆匠,木匠,电灯、锅炉、洋枪、鱼雷等匠,夫役,文案,支应官,医官,一、二等舵工,一、二等雷兵,一、二、三等练勇,教习,学生。

军衔等级

由大至小依次是:

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正参领、副参领、协参领、正军校、副军校、协军校。

北洋水师的名词解释 第2篇

这打击更是耻辱的,它损害了拳王的颜面,使清政府在弥留之际,透彻的感觉到了最后一点点虚荣被践踏的钻心。拳王不甘啊,他想有朝一日再痛痛快快的回击,可他的身体的迅速年迈与更多野蛮孩子的围攻使他措手不及。

黄海之战就是这样一场战役啊,它让一代拳王在慌乱中苏醒,在悔恨里毙命……

提起这场海战的失败,人们仍不禁唏嘘,这其中或多或少因为老拳王狂妄的“自信”埋下的祸根。

19世纪,随着船只航海技术的发展,无疑成了海洋的`时代。一个国家海战的胜利可直接决定对一片海域制海权的获得。可在中国的海军战略思想中,还缺少争夺制海权的理论指导。他们带着闭关自守年代的傲慢心态,以中央帝国自居,满足生存空间,不愿积极对外拓展。这使一个海陆大国,在领土的争夺乃至保护上都处于被动状态。

1884年,中法战争中,福建船政局遭军舰全歼,南洋海军损失2舰。清政府在激奋下从英德大力购买定远、镇远、致远等船只。1888年,以2艘铁甲舰,8艘巡洋舰为主力的北洋海军组建成军了。

此举可解燃眉之急,可一位拳王的自负,苟且安生,又将中国海军的强大之途延缓了。眼见着北洋海军业已成军,暂保和山,慈禧安逸的修起了颐和园和三海园圃,并为光绪帝举行大婚典礼。1891年,财政的拮据,让南北洋2年内暂停了枪炮、船只、机器的购买。

与此同时,日本这个蓄谋已久,挑战拳王的崛起少年,正在拳王麻痹的眼皮下,逐渐壮大海上军事实力,购买岩岛、松岛、桥立三艘海防舰及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吉野。并对中国做了极为完备的信息收集和作战计划。

虽说“名贼易守,暗贼难防”,可面对这支来势凶猛的联合舰队,老拳王在几个来回的较量中便已虚下阵来。对于这只摸透中国海军老底的舰队,我们实在是太忽视了。

与中国舰艇吨位大,装甲防护力强,舰炮口径大的特点相比,日本也具有舰炮射速快,军舰航速高的优势。他们根据船速差距大,将船编成第一舰队和本队,对中国单横队船只穿插,分割包抄。并且,各个船只酌情分成战术队,穿插分割。战场机动的作战方针在日本舰队即使被中国舰队切断的情况下也能从容作战。

相比下,中国古板的作战方式逊色很多,海战中的频频失误在自己的舰队中埋下了定时炸弹。中国海军规定,各船只始终舰艏对敌,随旗舰运动,单一死板的作战为敌人提供了可乘之机。

更有甚者,单纵队变阵的失败,使弱舰出现无保护状况。未解决的定远号击败后由谁指挥的棘手问题,时刻戳着北洋水师命运的脊梁骨。当济远号和广甲号逃跑后,更是给处境危难的北洋海军雪上加霜。

一代拳王貌似强壮身躯就这样在自己的悔恨中慢慢倒下了。

我一直在想,这位封建主义社会出身的老拳王,当他面对新兴资本主义社会的挑战时,失败是否必然的。答案可能是是,或许是不是。但能肯定的是,倘若拳王把目光放的长远一些,报国图强的雄心壮志善存一些,至少他的隐去能带上一些王者的尊严和荣耀。

北洋水师的名词解释 第3篇

不可否认, 北洋水师确有缺点, 有不足, 也有错误, 但这可能并非是全部。如若不以胜败论英雄, 而是变换考察的角度, 从北洋水师的完整历史以及其与日本联合舰队的全部战争历程进行仔细辨析, 便不难找出该水师也曾有诸多亮点, 其结论也显然会有所不同。

一、北洋水师曾是历史上的精壮之师

所谓北洋水师是精壮之师, 是指其本身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曾具有的较高的道德品位、较强的军事能力、较严的组织纪律而言, 即北洋水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正因如此, 甲午战前一度被认为是亚洲第二、世界第六 (一说第四) 的先进海军。

北洋水师官兵的道德素质是较高的。从中日之战全过程看, 北洋水师从提督到士兵, 绝大部分人都是爱国者。他们忠于水师, 忠于国家, 忠于民族, 他们在同日本联合舰队所进行的历次海战中, 秉承尽忠报国之志, 顽强战斗, 威武不屈。北洋水师作为中国海军的首军虽然最终失败, 但他们的忠勇爱国精神是永存的, 其道德素质已被历史所证实。

一个舰队的军事能力如何, 除武器装备的先进程度外, 主要看这个舰队官兵的军事技能、战术水平和作战能力与战斗精神, 特别是各级将领的总体水平, 在这点上, 北洋水师的军事素质曾是比较高的。

北洋水师的创始人李鸿章深知, 要建立一支强大的近代海军, 其关键在于人才, 在于拥有足够的具有近代海军知识、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海军骨干队伍。他曾说:“北洋现筹添购碰快铁甲等舰, 需人甚众……尤必以学堂为根本, 乃可逐渐造就, 取之不穷。”[1]461李鸿章的这种建军思想, 在当时的清政府要员中, 可以说是真正的远见卓识。而正是这一思想, 为北洋水师作为一支高素质海军舰队的建立与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并由此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鸿章把创办水师学堂视为所需众多海军人才的根本来源, 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多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 并多曾到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 回国后在水师中被委以重任, 包括方伯谦、林永升、黄鸣球、黄建勋、刘步蟾、萨镇冰等等分别担任了济远、经远、致远、镇远、定远、靖远、威远等十几艘战舰的管带、大副、二副、驾驶、管轮、炮长等要职。也有一部分人毕业于天津水师学堂, 并服务于北洋水师。这些学堂毕业后又留学英、美海军学校的中国海军的最早精英们, 是北洋海军军事将领的核心与骨干, 并通过他们, 将近代海军的军事理念散布至全军上下。

与此同时, 为了提高北洋水师的海军专业技能, 直接吸收欧美海军的先进技术, 李鸿章还广泛聘用具有一定海军军事技术、管理能力和作战经验的外国海员以教练士兵和供职于水师的重要岗位。他不惜重金从一些国家聘用大约164名各类洋员, 其中包括教习、管驾、管轮、工程师、鱼雷匠、炮手、军医等军事技术人员;军事顾问、总办、会办监工、帮办提督、总查、财务顾问、留学生监督等军事管理人员。这164名洋员分布在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镇中等各舰上和服务于水师的船坞、营务处、炮台、水雷营、电报局、军医院、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这些洋员在各自岗位上, 努力工作, 尽职尽责, 其言传身带的影响不容低估。

北洋水师训练有素, 组织纪律严明。1885年清政府颁布的《北洋海军章程》对北洋舰队的船制、官制、军纪军规训练等14个方面都有明确规定。这支舰队建立之初即参考西方列强海军规制, 制定了一套较为严密的规程。其组织制度已经相当完备, 对各级官兵都有具体详尽且十分严格的要求。

从将士到统帅, 从武器装备到作战训练, 可以说, 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 北洋水师是唯一一支具有一定近代军事思想、较为先进的近代训练方式与战争理念的军队, 在整个清朝军事体制当中, 此特点十分突出。

然而, 无可讳言的是, 在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封建体制下, 这支新型军队不可避免地蜕化腐败了。多种资料证明, 北洋水师在中后期, 军风被各种恶习严重毒化, 很快就与八旗绿营的腐败军风相差无二。军官生活腐化堕落, 军纪松弛, 训练中弄虚作假, 欺上瞒下, 章程规定的船制与保养也形同虚设。在1891年中日海军互访后, 日本海军对北洋水师的敬畏荡然无存, 表明中日海军力量对比的格局已经悄然转换。

二、北洋水师是战场上的悲壮之师

光绪二十年 (1894) , 是中国历史上不平静的一年。这年, 既是中日两国外交冲突波诡云谲的时刻, 又恰逢中国清王朝的统治者慈禧太后60岁寿辰。

在战前, 也许世人都以为中日两国海军各有所长实力相差无几, 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斐利曼特尔就曾评论说, 北洋海军“观其外貌, 大可一决雌雄于海国”。然而, 这也仅仅是“观其外貌”而已。事实上, 清朝的最高统治者, 并不知道如何使用花费无数白银建成的舰队。北洋海军成军后, 便以为“自守有余”, 停止了继续外购战舰的海军经费。1891年中日海军互访后, 危机已经显现, 但正是这一年李鸿章的政敌翁同龢有个奏折获准, 以财政欠收为由, 三年内不许给水师拨款, 李鸿章因此无法扩军, 即便是在战争中, 也得不到资助。

朝廷中的清流党人战前高喊减免军费, 是为防止李鸿章等人权势过大;到了紧急时刻却又高喊开战, 根本不顾自己国防败坏的事实, 表面是为了所谓的清名, 实际上其真正含义是想瓜分李鸿章的权力, 逼迫李鸿章交出海军的控制权。对此, 李鸿章步履维艰, 外战未开, 内战却已先行。本应是抗敌御侮的舰队, 却成了派系争斗的牺牲品。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 1894年9月17日, 一场史无前例的中日黄海海上交锋开始了。

黄海海战伊始, 丁汝昌身受重伤。北洋舰队在一开始便失去统一指挥的情况下并未畏战退缩, 而是英勇顽强地与日舰坚持战斗达5个小时之久, 并重创敌舰。黄海海战之后, 北洋水师受到重挫, 朝中一片问责之声, 官员相互攻讦诿责, 慈禧的庆寿大典依然筹办, 参战将士之悲苦却无人体恤。

1894年11月22日, 旅顺失守前, 丁汝昌奉命带病率北洋舰队驶入威海基地。当时虽尚有各类大小舰艇三十余艘, 但主舰损伤严重。据李鸿章奏称, “现舰队五六只可出海, 未能大战”[2]3, 已丧失出海作战能力。当时日本联合舰队除参加黄海海战的11艘外, 又增加了高雄、筑紫、天龙、武藏、海门等14舰和16艘鱼雷艇, 几乎倾巢出动, 决意消灭北洋舰队。此时的北洋舰队与日舰相比相差悬殊, 已到不堪一击的程度。但北洋舰队的广大爱国官兵决心与日舰血战到底。

威海海战是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 在日本的海陆联合围攻且无任何外援情况下进行的孤军奋战, 是北洋水师用血肉之躯誓死保卫祖国的艰苦卓绝的无比壮烈的战斗。我们从这些黄海海战和威海海战现存比较完整的有关中外史料中, 看到的北洋水师官兵与强大而凶猛的日本海军作战的形象, 绝不是怯懦畏缩和屈服投降, 而是勇敢奋战, 宁死不屈。他们铁骨铮铮, 大义凛然, 以对祖国对民族无限忠诚的壮举为中国海军争得了荣誉。中日甲午战争, 尽管战争的结局是悲怆的, 但北洋水师的表现是悲壮的。

三、北洋水师是勇于牺牲的壮烈之师

中日海战伊始, 北洋水师的广大官兵即决心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为保卫民族和国家利益而与敌血战, 乃至献出宝贵生命。下面仅举数例以说明。

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在在黄海海战中, 他面对凶猛强大的日本海军, 与官兵们同舟共济, 誓死抵御, 开战后不久, 他虽身受重伤, 仍然端坐于甲板上督战。战后清廷不问青红皂白将其革职, 并欲逮京问罪, 他虽身处逆境, 却以民族大义为重, 依然“表率水军, 联络军营, 布置威海水路一切”[3]267。1895年1月30日至2月11日, 在威海卫之战中, 他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 坚持抗敌报国立场, 严拒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的劝降和北洋海军洋员瑞乃尔等的逼降, 临危不惧, 坚守指挥岗位, 在援军已绝, 突围难成的情况下, 服毒自尽, 以身殉国。对于丁汝昌的忠烈, 连日本海军大尉子爵小笠原长生都说“我觉得他是一位具有古代豪杰风度的人物”[4]266。

致远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与日舰鏖战时, 见舰已受重伤, 知道已到最后关头, 对大副陈金揆说:“倭舰专恃吉野, 苟沉是船, 则我军可以集事。”他登上飞桥, 向全舰官兵疾呼:我辈从军卫国, 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 有死而已。然虽死, 而海军声威弗替, 是即所以报国也!随即指挥重伤倾侧、燃烧着大火的战舰直冲吉野, “鼓轮怒驶, 且沿途鸣炮, 不绝于耳, 直冲日队而来”, 在参战的中日所有战舰上官兵的惊骇中, 发起了中国海军历史上最壮烈的一段征程。

镇远副管驾杨用霖于“甲午八月镇远舰随军在大东沟与日本战, 用霖愤然谓其属曰:‘时至矣, 吾将以死报国, 愿从者从, 不愿从者吾弗强也’”。后杨用霖见丁汝昌、刘步蟾先后为国捐躯, “以为奇痛, 于慨然思所以自处, 因诵文信国‘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 引枪衔口, 发弹自击, 脑浆自鼻窍垂注如著, 犹端坐不仆, 观者惊以为神”[4]393。杨用霖是北洋海军中唯一未经学堂培养而从基层一步步晋升的军官。在北洋海军这最后的时刻, 他以手枪自戕。而他所发出的, 是北洋海军无比悲壮的最后一枪。

尽管甲午之战的硝烟已然散去, 但昔日的英魂仍在历史的长河中萦回, 为了多苦多难的民族, 他们作出了自己悲壮的牺牲。丁汝昌与他率领的北洋水师战败了, 其结局也许是难以避免的, 但他们谱写的一章章感人肺腑的与敌拼搏的壮烈诗篇, 必将永垂青史, 激励后人。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二) [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1年版.

[2]顾廷龙.李鸿章全集, 电稿卷19[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3]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 (三) [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1年版.

走进120年前的北洋水师 第4篇

——李鸿章

120年前,1894年9月17日,大清国北洋舰队从朝鲜返航至鸭绿江口外的黄海时,等候在那里的日本海军舰队迎面而来。12时50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主炮首先开炮……持续5小时、重创北洋水师和洋务派现代军队建设理想的惨烈的黄海大海战至此开始……

“超勇”管带黄建勋:“超勇”与“扬威”重创“吉野”、“高千穗”、“秋津洲”,后“超勇”起火沉没,黄落水后,有人抛长绳相救,他不就而亡。黄建勋为人慷慨,尚侠义,性沉默,临危不惧,从容赴死。

“扬威”管带林屡中:军舰进水,无奈撤退,后搁浅近岸海边,水兵纷纷跳水逃生,林愤然蹈海成仁。

“致远”管带邓世昌:炮弹已经打光的“致远”号与日主力舰“吉野”号迎头相遇,邓世昌下令撞沉“吉野”。大副陈金揆亲自操作,那些还活着的清军水兵全部站在前甲板上,等待着与日舰同归于尽的时刻。众日舰见状,向“致远”发出雨幕一样的炮弹,除7名水兵获救外,全舰官兵全部殉国。邓世昌的尸体漂浮于海面,爱犬衔住他的辫子不放,直到尸体被打捞上来。邓死难之日,是他45岁生日,据记载,邓“不饮博,不观剧,非时未尝登岸,众以其立异,益嫉视之”。

“经远”管带林永升:林永升为人温和,与部下感情深厚,遭4艘日舰合击,临危不惧,从容发炮,被弹片击中头部,当场牺牲。“经远”亦沉。

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被“定远”号主炮第一炮的后坐力震落于指挥台下负伤,拒绝进舱避弹,坐在甲板上继续指挥战斗,然而旗舰上的信号系统已被打坏,其指挥口令已无法发出。

中国官兵在战斗中表现英勇,事迹感人。“镇远”主炮在发射中忽然中弹,一个炮手的头骨当场被炸碎,血迹飞溅。其余炮手毫无惊惧,将尸体搬开后继续射击。为了防止通气管把甲板上的火焰引入机舱,水手们把风斗卸除,这样,机舱内温度升至90度,舱内人员冒着高温工作不息。“来远”水手王福清在搬炮弹中,脚跟被炮弹削去,竟毫无察觉,依然奔跑如飞……

一支真正意义的现代海军

其实,在1887年底以前,虽然清政府从英、德购置了致远、靖远、经远、来远等舰,但北洋水师却一直没有被列入清军正规序列,其规制管理一直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这也是当时所谓“北洋海军章程”出台的重要内部背景。“1888年10月间正式颁布的《北洋海军章程》,尽管没能改变北洋水师的命运,但却标志着西方近代海军制度开始对中国海军建设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直接影响。

提到李鸿章人们会很容易想到北洋水师、甲午战争,反之亦然。李鸿章不仅以举国之白银“购置”了北洋水师的铁甲兵舰,还力主构建了大量的岸基设置,还有同样以白银引进的西洋兵工,同时引入西方的现代海军教育,即便是以现代的眼光,这些也可谓面面俱到颇为周全,该做的、能做的李鸿章几乎都做了。至甲午战争前夕,北洋舰队舰艇总数达到42艘,总吨位达45000余吨,赫然于亚洲。然而,成军仅仅6年之后,这支庞大的舰队竟然一役未胜即全军覆没。甲午战争不仅仅是北洋水师的失败覆没,亦重重地将全体中华民族堕入苦难的深渊,北洋水师仅仅6年的无胜履历,成为现代海军中最短命的重装舰队…… 尽管北洋水师的履历罕见光彩,但却是中国历史中甚为重要,且极其深刻的重重一笔;李鸿章的名字虽然与清政权签署的一系列卖国条约相联系,但却是一面不可多得的历史镜子。从全民族的角度,北洋水师的短暂履历使我们全体民族付出了极其慘痛的代价。因此,近100多年来举国唾骂李鸿章,均言理切切绝无枉责。与华夏5000年的历史相比,尽管北洋水师的历史实在是太过短暂,但从全民族的角度,这一笔记载不仅极其深刻,而且也是一次艰辛的现代海军和海洋维权的尝试。尽管时光已过百年,但我们对北洋水师的探究远未结束,这笔万万两白银的“学费”远非目前已有的学术报告所能终结。

因此,李鸿章的名字在今后仍将继续背负唾骂、耻辱,但我们却有必要细细地剥析历史,从思想和灵魂深处为我们全体民族巨大的付出索取惋失的“学费”。李鸿章的北洋水师,没有能够拯救任何人,是一次失败的新型军队建设和思想探索的尝试。我们不仅要看到这种失败所带来的巨大恶果,还要穿过时空、透过表面更深层次地探究其思想所在。比如:

北洋水师从一开始就为“水”字所困,从一开始就不是真正意义的现代海军。尽管北洋的水兵也在舰上睡觉、吃饭甚至凉晒衣物,尽管北洋的兵舰同样来自当时的造船强国,尽管北洋的管带、校尉同样师出洋教头,尽管北洋庞大的岸基设施在现在看来都属坚固机巧,但北洋水师从始至终都不是一支真正意义的现代海军。仅比较战术和航海意义,北洋的作战舰只除去吨位外,其做为甚至难与当时有组织的武装海盗船只相比。北洋水师从一开始,就是一支对陆地“依依不舍”的海军。在思想上由李鸿章开始直到舰上的兵勇,对“水”与“海”的分别都缺乏足够的清晰;从训练、航海、补给直至作战,北洋水师都缺欠对国家海洋权益的认识。

现在人们似乎可以颇为“容易”地对北洋水师的失败做出各种解释。比如人们最习惯的是首先从政治上找到充足的理由,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满清的腐败注定了北洋水师覆没的必然,同样即使再有另一支北洋舰队,满清也不可能逃脱覆灭的命运。那么从国家防务的角度,是否还有其他的内容?比如现在的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设问,如果让李鸿章在战胜日本舰队与签订卖国条约之间选择,他会选哪个?显然他会选择前者,实际上最初确实也是这样。即使是现在看来,北洋水师的成军速度也是相当快的,其组建成军的速度与覆没的速度在现代海军史中都是罕见的。现在我们看北洋水师,假设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话,从兵到舰,从制到饷,从军规到船坞,从作战“方略”到“水师学堂”,不仅规模可观而且都是有模有样的;从弓箭火宠到现代铁甲兵舰,从马背骑术到海上列阵,其跨度不可谓不大;北洋军官与清军马队相比,不能不谓文武双全,与中国历代军曹武将相比,迥然一副全新面孔。其实,这些正是李鸿章想要的,也正是他所追求的。同样正是因此,这一切仅甲午一役便一触即溃,短瞬间便失去了全部意义。因为李鸿章从一开始“师夷长技以自强”也好,“暂弃关外、专顾海防”也好,都以一个虚幻为前提:立足于借此不战,或借此避战。

尽管李鸿章所代表的洋务派,通熟洋务且大量地考察了西方海军,但他们并没有接触到现代海军的真谛,他们仅仅是把洋皮毛拿来像模像样披在身上。与当时同样学习西方海军的日本相比,北洋水师是披着盔甲的绵羊,日本海军则是换了利齿的恶狼。李鸿章等注意到海防的危机和重要性,也注意到敌人将从海上来,且首次大量引用了西方海军的制度和规则,但他们并未真正清楚当时的国际规则和海上规则。当时的国际规则是帝国规则,当时的海上规则是炮舰规则。当时的情形是,不动武的帝国不是帝国,不开炮的炮舰不是炮舰。正因为如此,一副万万两白银换来的洋皮囊,终究是不可能包裹住腐朽没落的,对野心日本的吓阻是短暂有限的。

所以,万万两白银构建的舰队,仅仅在有限的时段内起到了有限的威慑作用,45000余吨的总吨位和庞大的岸基设施,在短时间内便失去了全部意义。至少“海洋守卫者”与“处于水中的陆地守卫者”是有明确不同的,集团利益的守卫者与国家权益的守卫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北洋水师的最后一战

1895年1月18日,日舰三艘在山东登州(今蓬莱)海面游弋,转移清军视线,牵制防御力量,以掩护日军在成山头

登陆的真实企图。21日,由于清军派系隔阂,日军在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登陆。2月2日,威海沿岸为日军占领,北洋舰队所在刘公岛危若累卵。

2月5日,日本鱼雷艇潜入港内,天亮后为北洋海军发觉击退,但其中一艇发射鱼雷击中“定远”左舷,军舰赶在沉没之前搁浅在刘公岛南岸,当天下午,因海水汩汩而入,锅炉熄灭。管带刘步蟾大哭,欲自杀,为众人劝阻。 6日凌晨,日指挥官伊东故伎重施,继续用鱼雷偷袭。北洋海军为加强防范,不断用探照灯四处照射,反使日本人能看清港中军舰的位置,鱼雷攻击再次奏效。“来远”、“威达远”、“宝筏”中雷后沉没,仅烟囱和桅杆露出水面,一片凄凉景象。3舰伤亡官兵200余人,惟两舰管带邱宝仁、林颖启上岸嫖妓未回,幸免于难。

7日,日军向刘公岛发起总攻,7时38分,空前激烈的威海卫海陆攻防战开始了。短短20分钟,5艘日舰先后中弹。接下来,该清鱼雷艇出击,不料“左队一”管带王平、“福龙”管带蔡廷干、“济远”鱼雷大副穆晋书等人却密谋趁机向烟台逃跑。当时,双方炮战正酣,北口木筏门忽然打开。13艘鱼雷艇及汽艇向外冲出。伊东以为是北洋舰队准备最后决战,哪知这些鱼雷艇却向西逃跑。于是日第一游击队立即实施追击。鱼雷艇毫无斗志,大多数一出港便被击毁或搁浅,蔡廷干被俘后,被关押在日本大阪,后乞留日本。

8日夜,日军派汽艇偷入东口,用炸药爆破防材,用斧锯切断铁索,南口防材门户洞开。9日上午,趁着漫天大北风,日舰再次发动攻击,“靖远”被日军炮弹炸穿左舷,逐渐下沉。

刘公岛的陷落迫在眉睫了。10日下午,丁汝昌、刘步蟾下令用水雷将搁浅的“定远”炸毁。又派“广丙”向搁浅的“靖远”发射鱼雷。这天午后,刘步蟾来到属下卢毓英的住处,适见“定远”枪炮大副沈寿堃无意中用笔写下“千古艰难惟一死”之句。刘步蟾推案一笑,当晚,服鸦片自杀。

12日上午,在得知陆援无望之后,“广丙”管带程璧光持丁汝昌署名的投降文书,悬白旗向日军接洽投降事宜。丁汝昌本人服鸦片自杀,终年59岁。同日自杀的,还有“镇远”护理管带杨用霖。杨用霖是北洋海军中惟一未经学堂正规培养而从基层成长起来的高级军官。黄海海战中,为防范有人降旗投降,他亲自将战旗钉死在桅杆上。在刘公岛一片乞降逃生的凄凉气氛里,他口诵文天祥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用手枪自戕。他发出的,是北洋海军的最后一枪。

勇气的发动机在哪里

黄海大海战与威海卫海陆攻防战仅相隔数月,北洋水师在这两场战役中的迥然表现,直接导致了北洋水师在甲午

年的覆灭。

好的制度能让士兵勇敢,而坏的制度下,即使受过再好教育的人也会腐化。洋务运动并不能挽救中国于水火,一个不能激发民族荣誉感的制度,就不能让人民为之奉献热血。中国人百年来的耻辱,不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整体的懦弱,而是因为缺乏制度的保证,缺乏勇气的发动机。

北洋海军官兵都受过正规的海军训练,然而在19世纪90年代头几年的歌舞升平气氛中,纪律明显松弛。根据《北洋海军章程》规定,除了海军提督以外,总兵以下各官,皆终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馆。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方伯谦于六年里先后自建购买六处住所,并娶有两房姨太太,在舰队常去之地,分别金屋藏娇。《北洋海军章程》颁布于北洋舰队管理得最为严格的时候,但违规的行为依然各行其是。将士们纷纷移眷刘公岛,晚上上岸住宿的人,一船有半。丁汝昌本人更是在岛上盖起铺屋出租,收取租金,并同方伯谦在出租房产之事上发生龃龉。邓世昌在船上养狗,也是章程所不许。

作为北洋水师的直接领导人,丁汝昌对于北洋海军建设起过重要作用,从现存的丁汝昌函稿中,可以看到他处理海军日常管理事务,无不亲力亲为,倾注了大量精力。但丁汝昌不能以身作则、严格治军,导致舰队管理混乱,却是不争之事实。每每舰队庆功请奖之际,军中必有管带等滥用权力,夹杂进大批无关人员。当事人明知无耻,却轻易地原谅自己。奖惩制度被亵渎了,军人的荣誉和责任感也就一钱不值。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相习成风,视为故态。每当北洋封冻,海军例巡南洋时,官兵淫赌于香港。北洋海军还用军舰载客跑运输挣钱,甚至利用军舰的豁免权,从朝鲜走私人参。另外,各船每月有数百两行船公费,管带常私扣归己,致使船舱机器擦抹不勤,零件损坏,大炮生锈。北洋海军将领多受过正规西式教育和训练,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第一批受到最好的启蒙培养的先行者,他们中的多数人,并不缺乏忧国忧民之心,但在国家优渥的待遇下,他们在经济上却贪婪不止,出现了结构性和共生性的腐败。

进一步探究,不难发现,李鸿章只注重用粮饷来驱使官兵。1886年,北洋海军访问日本,因嫖妓与日方发生冲突。事后李鸿章却对违纪行为表现出一种宽容。由于没有进行必要的国家民族观念的教育和激励,养成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传统和必胜信念,这支用新装备包裹起来的军隊中的许多人,在封建军队的酱缸里,被迅速地同化了。

北洋水师军旗纹章

军旗是一个国家军队的标志,是一支军队的荣誉所在。清政府时中国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旗、军旗,直到1881年9月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回国后,为和国际接轨,李鸿章经清廷批准制定了军旗、国旗的质地、章色。万年国旗为羽纱质地,正黄色,用羽纱镶嵌青色五爪飞龙,龙头向上,分为大小四号。军旗提督用五色长方旗,诸将用三色长方旗,上角饰以锚形。

勋 章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教育 第5篇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教育

过去史学界和教育界对北洋军闻统治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说成是专制和落后的.但我们今天从历史的事实出发,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办学、讲学、学术、出版等方面都是我国历史上较为宽松和民主时期,并且产生了二十世纪两个最伟大的成果:发明了汉语拼音和简化字的.编订,还出现了大批大师级的人文社科学者.笔者无心为北洋军阀平反,有意还历史之本来面目,现将该文主要内容论述如下,如果值得一顾,望史学界和教育界专家教授斧正.

作 者:王义全 周珊珊  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北洋军阀   教育思想   教育成果  

北洋政府时期 第6篇

作者:张昱 [] []

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淮安

淮安光复后,蒋雁行并不满足于巧获的江北都督的高位,复谋建立江北省,过过“督军瘾”,结果未能如愿,后调离。1914年,置淮扬道,道尹衙门即设在清江浦。军事方面,先后置江北护军使、淮扬镇守使,护军使和镇守使署也驻清江浦。军阀多飞扬跋扈,拥兵自重,故凡事多护军使、镇守使说了算。北洋军阀政府先后委刘询、刘之洁、马玉仁为淮扬镇守使,驻扎清江浦。

在这些军阀当中,以马玉仁的军容风纪最坏,驻扎时间也最长。马玉仁系盐城人,原为盐匪,后受清廷招安编人缉私武装,并以种种机遇和手段,得以官运亨通。1913年,因镇压二次革命有功,马玉仁先后被袁世凯任命为扬州游击统领、江苏第一混成旅旅长兼淮扬镇守使,接替刘之洁。刘之洁是冯国璋的外甥,坚不交印,而清江人久闻马的臭名,也不愿他的部队进驻清江浦。即以商会会长闻溥为首,联名呈请省方挡驾。马只身前往拜会闻溥,以利相诱,始得就职。镇守使署就设在河漕总督旧署内。马就任后,又罗致了一些盐匪充实、扩大自己的队伍。

淮境土瘠民贫,穷极之民铤而走险,啸聚山泽者很多。他们往往与帮派会党相结合,“遍地蔓延”,以致大股千余人,小股十数人数十人不等。大小参差,每县十数股数十股不等。全区不下百余股。他们或落草结寨,以洪泽湖、骆马湖、黄墩湖、青伊湖等为渊薮;或勾结劣绅,以地主庄园为荫庇。土匪劫掠钱财,对豪绅富户威胁尤大,故地主豪绅家都养有练勇,以对付前来劫掠的土匪。有的地主还出面倡导联络附近地主共同筑圩办练,互为犄角。因此那些悍匪,往往以出面倡导办练剿匪的地主为主要攻击目标,企图置之死地而威慑其他地主。如宿迁北乡赵圩地主赵永疆,不仅倡导附近地主筑圩办练,共同防匪很积极,而且自己勤于剿捕,“毙匪甚众”。因此为众匪所切齿。1913年5月25日,大蔡、席三等集股匪数千人,分围赵永疆附近各圩,而以主力攻赵圩。赵拒守5日,弹尽援绝,率全家登炮楼自焚而死。匪众入圩,又杀54人,凡青壮男子几乎无一幸免。同年7月25日,土匪为报首领宋芳春被杀之仇,集股1000余人,攻下归仁集顺河庄(属今泗洪县),杀地主蔡连声父子及练勇50余人,并为宋芳春大殡3日,乡民慑于匪焰,前往注册吊唁竟至两三千家。土匪们不仅杀人越货,抬人拉牛,甚至于光天化日之下,围攻商户繁多的集镇。本区的著名集镇,如黎城、众兴、渔沟等都曾被土匪攻掠过,损失惨重。

马玉仁驻淮期间,也照例有剿匪安民之责,然而,驻防的马军,却每有人暗中与匪首勾结,常常名为出发剿匪,实则按线索向良民劫掠勒索。民众见到马军比遇到土匪还害怕。有时也做些表面文章,却出尽洋相。1922年夏,马军一个营的剿匪部队竟被土匪打垮,以致泗阳众兴镇横遭洗劫,商民被绑架数十人。当时马玉仁往防地视察,中途闻警,狼狈而回,归途听得枪声,竟沿运河堤爬行。回来还振振有词,以“青纱帐”和“匪众我寡”相搪塞。

马玉仁军驻清江浦9年,横行霸道,敲榨勒索,草菅人命,贩毒嫖妓等种种恶行,擢发难数,略举几例,即可窥斑见豹。

马玉仁每逢赴省或发晌,必向淮阴商会借款,常欠约在万元左右。每逢宴宾或过节,也必向商会借桌椅碗盏,从无一次完璧,事后又全由商会按件赔偿物主。

马玉仁的族叔马二乱子、侄子马益祥,都是狗仗人势,横行不法。一次,马二乱子到南巷唐氏理发店剃完头,忽大怒并拖住唐氏痛打,说将他脖底的痣毛剃掉,将影响他的寿限,要唐写保单保他平安无事。后唐氏央人说情,好不容易允许唐氏拜他为师,“孝敬”100元,并设宴请客,方算了事。马益祥在省立第九中学读书,身佩手枪,目无师长,一次,竟率领无赖同学多人,痛打校长张开轩一顿,事后并无处罚。马玉仁手下旅长郁汉川挟妓侑酒,警察到场过问,竟被打伤。郁又将一妓带到家为妾,不久疑心该妓与卫兵有不正当关系,遂将该妓打死,并碎尸投人北门桥下水中。

马玉仁的士兵还常常贩卖烟土,牟取暴利。一姓高的士兵到王营兜售烟土,大敲竹杠,使商户沈万祥蒙受很大损失,引起全镇商民公愤。地方头面人物领衔申诉无效,地方报纸又披露实情,士兵高某竟纠集同伙,公然向报馆兴师问罪。

马玉仁部士兵以盐阜人为多,盐阜至清江的一二百里路上,其士兵不断来往,于是沿途老百姓也遭了殃。兵士们到处抓人背纤,老少贫富,士农工商,碰到就抓,抓到给钱放人,不给钱的就吃背纤之苦。其扰民坑民,类皆如此。

马玉仁驻浦期间,正值军阀频频混战。1920年与1924年直皖战争、1922年与1924年直奉战争,马玉仁部卷人战事。1924年直皖战争,直系胜利。马军撤回原防时,一路奸淫抢掠,满载而归,仅红木家俱一样,就装了十几船。因马“参战有功”,被吴佩孚任命为淮扬护军使兼某军军长。可好景不长,在同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败北。9月6日,南下的奉军追击败退的马玉仁部队到王营,马部利用盐河和黄河站住了脚跟,并在援军的帮助下与奉军对垒,奉军的炮弹竟打到清江城第六师范校园内。然而不两天奉军即退去。孙传芳老早知道马玉仁声名狼藉,于是命其嫡系第十师师长郑俊彦进驻扬州,旋又下解散令到清江浦,令马军解甲归田,由郑部接防。

马玉仁一面急忙派人向郑俊彦商请缓进,一面想筹买枪支弹药。遂匆匆赶回盐城向富户们敲了8万元竹杠,赶回清江浦。时郑俊彦已北上到淮安。马派人欢迎接待,声称欠饷未发,一时不能遣散,恐发生哗变。实际这是马玉仁的缓兵之计。后购军火之事落空,马才知已无可挽回,但又不甘心交卸。而郑奉孙传芳最后通牒,限马刻日率部徒手出境,否则围歼缴械,其时形势恶劣,人心惶惶。

遂有省议员李更生、省立第六师范校长徐公美等,穿越两军对垒的板闸镇,偕同淮安关监督黄芝潭,去淮安与前清翰林周钧商谈,一起出来维持地方治安。后几经磋商,由淮安筹款6000元,清江3000元,板闸与河下两镇各500元,共10000元。6000元作马军的遣散费,4000元为招待郑军的招待费。马、郑见面,交接而散。马玉仁等悻悻离去。时为1925年春。

两相比较,后来的郑俊彦部的军纪比马玉仁部队好多了,这也是众人皆知的事实。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淮境农工商等实业有所发展。例如,办起了农事试验场,推广农业良种及良种禽畜等。工业方面,先后办起了淮阴第四工场、增新祥蛋厂等。还修筑公路,开通部分主干道的汽车,并疏浚里运河,以利运输。这些,同北洋政府不能说没有关系,如农事试验场、第四工场,都是官方所办,功劳自不可没。具有日打蛋三四十万只的增新祥蛋厂,则纯为商办。修公路通汽车的事,则是淮、扬绅商在深感交通的闭塞已影响淮、扬繁荣的情况下,集股开办的,北洋政府实未掏出几文钱。相反,商办企业不仅受到军阀政府重税的折磨,还难免军阀派系战争的摧残。清末由商办的淮阴大丰面粉厂,除担任地方用款的甲级数字外,每日开机,还得缴国税银元100元。1925年直奉战争,增新祥蛋厂损失惨重,一度停产。第四工场亦是在直奉战争期间停办的。

文化教育事业有较大发展。以淮阴、淮安、泗阳、涟水、宿迁、沭阳6县为例,民国元年仅有初等教育学校80余所,到1921年就增加到500所,10年中提高了6倍。但是,适龄儿童未入学率仍高得惊人,各县都在85%以上,有的甚至在90%以上,女孩入学者尤其少,6县共有1400余人。但比起清末,已有很大进步。为提高全民素质,一般县里还设有民众教育馆,负贵扫盲教育和文化娱乐等开启民智的工作。然而,由于民众素质普遍起点太低,工作量太大,而人员配备又很少,所以收效甚徽。五四和五卅时期的爱国运动

在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本区是反映较强烈的地区之一,淮阴学、商、工、绅、军、警、政各界都卷人了运动,仅千人以上的集会就有五六次。抵制日货的斗争则遍及淮属各县。

5月18日,淮安县各界为山东问题交涉失败,于公共体育场召开国民大会,到会五六千人。会议决定组织演讲团劝购国货,编印日刊报告外交消息,调查和抵制日货,并将各界人士送来的日货当众焚毁。会后举行示威游行。为了争取舆论界的支持,淮阴省立第六师范、淮安教育会分别打电话给各报馆,声援爱国学生,呼吁我国外交使节据理力争,决不可在和约上签字。

6月3日后,本区各地的声援运动再次掀起高潮。6月13日,清江、淮安城等地为声援六三运动酝酿罢市,旋即举行了清江、西坝等地工人和市民参加2万多人的大游行。各地群众自发抵制、焚毁日货。此间,淮阴省立第六师范、第三农校、六师附小、绳武高等小学和淮安省立第九中学,在六师礼堂举行五校联合会成立大会,制定会章,并决定出版会刊《爱国报》,发表了《淮阴学生联合会宣言》。《宣言》号召淮阴学生联合起来,群策群力,办教育,兴实业,开通民智,尽快使国家振兴起来。《宣言)对团结青年学生,推动运动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号召力。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迅速席卷本区各地。各地各界纷纷成立后援会、宣传演讲团等,举行集会游行,宣传演讲,发表通电,募捐援沪,查禁英、日货等。

6月5日,淮阴省立第六师范全体学生,为上海租界上的英国巡捕枪杀学生间题开会,并电告北京、上海,请求严正对付。省立第三农校也通电声援。7日举行游行,8日成立上海惨案后援会,还成立演讲团,分组轮流出校演讲。同时组织募捐汇沪。中旬,中共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恽代英在西坝盐务运商公立小学讲演,揭露五卅惨案的真相和帝国主义的种种罪行,号召淮阴各界支援上海工人的斗争。17日,淮阴县各界在城内丰济仓召开国民大会,到会团体30多个,共万余人。上海学生代表报告了沪案惨状,会后游行声援。7月1日,在清江浦召开规模空前的江北市民大会。来自各县的与会代表共数万人齐集赞化宫前门广场,与会者听取上海工商学联合会代表的报告、讲演,并举行大游行。本区各界的声援运动至此达到高潮。

6月15归,“五卅涟水旅沪学友内地宣传团”来到涟水,报告沪案经过。17日,由县商会、师范、县中、县立第一高小等单位联合集会,成立“五卅惨案涟水后援会”,发表通电,并分别到各地演讲、募捐,全县捐款20000多人,共捐了5000余元。30日,各界在章化寺召开沪汉死难烈士追悼大会。7月14日,后援会女会员吴景钊等,还成立涟水五卅惨案后援会女界分会,在女界开展宣传、募捐活动,支援上海工人斗争。淮安县沪案后援会还通电声援上海。

通过五卅爱国运动,本区人民特别是知识界进一步觉醒,其中一部分人开始接触和宜传马列主义。如陈治平等组织的“读书会”,他们学习马列著作和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著作,宣传苏联十月革命,为中共淮阴地方党组织的诞生莫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北伐战争之际的淮境战事

1927年5月初,国民革命军重新拟订渡江北伐计划后,第一路军由镇江渡江进攻扬州,连连告捷,并乘胜追击直鲁军。5月26日,孙传芳退往宿迁,战事正式进人淮境。北伐战争在淮安境内分两个阶段。自5月26日国民革命军进人淮境起,至同年8月中旬撤至长江南岸,为第一阶段。在孙传芳退往宿迁的同时,第二路军以第二纵队向淮安前进,拟切断孙传芳部队的退路,以第三纵队主力直趋宿迁,拟截击孙传芳残部。6月4日,第二路军第一纵队攻克宿迁、洋河镇。6月5日,第一路军21师陈诚部攻克淮安,第17军2师杜起云部攻克涟水,孙军向海州等地溃退,第一路军总指挥何应钦进驻淮安。同日,第二路军第一纵队又以主力渡过运河,向泗阳、海州方面追击,第二纵队第17师于淮阴附近与孙军遭遇,经奋勇攻击,遂一举攻占淮阴。孙传芳残部经涟水、新安镇逃窜郯城,其第5师白宝山、第7师冯绍闵、第12师周荫人诸部败逃海州。第一、二路军分头向北急进。至此,孙军已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

可是,蒋介石却于6月26日命各部停止北伐,对直鲁军取守势,而转移主力,准备溯江而上,西征武汉。不久,直鲁军即开始大举反攻。8月3日,国民革命军奉令撤退。8月17日,令北伐部队各部撤至长江南岸,直鲁军遂复进据淮安各地。

北伐战争在淮境的第二阶段自9月3日起,至12月16日结束。9月初,孙军在龙潭会战失败后,节节败退。9月3日,国民革命军中央纵队(14军)经两泰、邵伯、高邮向淮安追击。9月5日,国民革命军左纵队(10军,附淮海游击队)于占领扬州后,亦以主力向淮安追击前进。

9月11日,18军与直鲁军在淮安城郊遭遇,不多时,直鲁军被击退入淮安城,旋被18军包围歼灭。9月12日,18军一部迫近淮阴城东门和北门,与直鲁军激战7小时,直鲁军一部向宿迁、蒋坝方向奔逃,余皆被俘。此役共俘敌3000余名,击毙敌1000余名,18军亦亡百余人,时称“渡江追击以来第一恶战。” 19月14日,国民革命军占领众兴、泗阳,同日中午,到达涟水的北伐军与直鲁军方永昌部骑兵团接战,经过奋击,北伐军冲人涟水城,直鲁军向海州退去。

9月17日后,由于北伐部队再次被抽调“西征”,北伐军与直鲁军一度处于相持状态。

11月,国民革命军回师北征。12月,双方在宿迁外围地区接战,孙部败退。北伐战争在淮安的战事至此终于结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北洋水师的名词解释】相关文章:

北洋的遗产05-08

北洋军阀论文07-28

北洋军阀论文题目大全04-01

上一篇:共和国勋章张伯礼事迹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语文课代表总结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