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对语文阅读理解

2024-08-30

新课标对语文阅读理解(精选10篇)

新课标对语文阅读理解 第1篇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看出,《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朗读与“理解、把握、体验、领悟”等密不可分,朗读不应外在于这些活动形式,而应包孕于这些活动形式。也就是说,朗读在性质上应从属于“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

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现实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具有哪些特点?

一、学生朗读表达具多元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同。因此,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如朗读一年级第二学期《坐井观天》一文第四小节,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有的学生认为这里是“没有见识”的青蛙对小鸟善意的规劝,要读出劝告的语气;有的则认为这里是“自以为是”的青蛙对小鸟恶意的嘲讽,要把讥笑的语气读出来。这些体验反映出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笔者认为都可以成立。

二、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无论是哪个学生朗读后,教师对其的指导都应是既肯定优点,又指出存在的不足,而且还要让他反复“再实践”。这样,长年累月下来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会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三、朗读评价具激励性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评价时,要切实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正视他们的差异,在尊重个性,促其发展的前提下,对他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评判;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条,尽量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从正面加以引导,设置朗读水平阶梯。如:“我们班又多了一颗朗读小明星,老师真开心呀!”“这一次你比刚才进步多了,如果你吐字更清晰一些,老师真的为你骄傲。”“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已至身于那个美妙绝伦的仙境了。”“如果你能读得更响亮些,让全班的同学都能听到你的声音,你会得到更多人的赞美。”“听,大家的掌声已经响起来了。”“不久的将来,你会是一名出色的演说家。”这类评价语言,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新课标对语文阅读理解 第2篇

摘要:转换教育观念,积极进行教育实践,提高师德修养,不断完善自我,强化专业素质,适应教材需要,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坚持教育科研,走以研促教之路,加强心理按摩,保持心理健康,新课标对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教育观念;教育实践

新课标的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

新课标的具体实施,归根结底要依靠的还是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本身是否具备高素质,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所以,为培养新世纪的一代新人,教师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新课标的实施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怎样的素质要求呢? 本人以为,除了政治思想、道德伦理素质之外,再即,专业文化素质,教学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学科综合素质和教育科研素质等等,其中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最为重要。如何使自己具备这些素质呢?

一.转换教育观念,积极进行教育实践

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教育态度和行为。然而目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观念需要彻底更新的还不多。所以,更新教育观

第 1 页(共 8 页)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确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关键中的关键。

教师要努力转变教学只为升学服务的教育观,树立‚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诸育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即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要努力转变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水平的质量观,树立以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生理心理等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和优化,个性专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综合评价的质量观;要努力转变只有考上大学的人才是人才的观念,树立教育要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的建设者的观念,确立评价学生重综合素质、重实际能力的人才观。教师要用上述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做到‚三要‛: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教学的结果是使学生成为知能一致,知情协调,一般能力与创造品质并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统一,德才兼备,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有句话‚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似乎说的就是这个理。应试教育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素质教育则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由此可见,教师唯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才能不断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二.提高师德修养,不断完善自我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就指出教师品德的重要性:‚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动、第 2 页(共 8 页)为人处世的态度,都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自己不断地提高教师素养就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第一,提倡敬业、奉献精神。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要有当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学识上的影响,更有思想的、人格的影响。教师作为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作为对于处在变化、成长时期的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人,他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这正如雪莱所说的‚除了道德和才能以外,任何人无权凭其它条件而受人尊敬。‛教师的人格会对学生产生长远的甚至是终生的影响。

第二,建立现代师生关系,摆脱粗放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现代师生关系。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教育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步。传统的方法把教书视为职业,习惯于抓两头促中间,习惯于以点带面,习惯于按分数排队。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这就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研究自己的学生。今天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阶层,遗传因素和家庭环境各不相同,阅历、经验、价值观千差万别、风格各异、兴趣爱好多样。如果教师‚目中无人‛,如果还象过去那样按***惯试图把学生统一在自己的旗下,搞所谓的‚令行禁止‛,把得意的学生捧上天,让其他学生得不到尝试的机会,那怎么谈得上让每位学生都取得成功呢?

第 3 页(共 8 页)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师生关系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进步。现代的师生观倡导的是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平等地对待学生、以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看到学生是处在不成熟的、发展变化中的,对他们正确引导、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帮助关系。这样,才能彻底改变那种粗放式的教育教学模式,真正把精力放在研究每个学生的特点上,努力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步。

第三,增强依法从教意识。教师要认真学习、坚决执行《教育法》、《教师法》增强依法从教的意识。要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严禁体罚学生和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以身立教,做遵纪守法的楷模。三.强化专业素质,施应教材需要

跨进新世纪,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更新,信息传递将飞跃发展。当今的学生是伴着电视长大的一代,电脑网络的出现使学生的视野发生深刻的变化。从学科结构看,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出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综合的趋势。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它顺应时代的需求将推出,新实验教材亦将使用。新课标新教材强化了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构建了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课程系统。如果我们不会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寻找新方法就难免误人子弟。因此,教师除必须具备较厚实的语文素养还应有宽广的史地、艺术等人文知识基础,乃至理科与之相关渗透交叉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学

第 4 页(共 8 页)养,增强学科综合素质,是教师的当务之急。

据介绍,新课标新教材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基本任务。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任务: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把握人文性、实践性、母语性等这些学科特点,着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果我们依旧沿袭习惯的老一套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诸如程序化的教学模式,确定教学目标、启发学生思考、阅读课文、当堂讨论、练习,当堂知道结果、小结。或是串讲的模式,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词句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一套,教学内容仍然被固化在‚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框框内,那么,‚新课标‛只能是一纸空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能停留在口号上。传统教学,重‚教‛轻‚学‛,重灌输轻获取。灌输充其量只完成知识的传递,教师如果只关心给学生传递信息,却从不关心学生怎样收集信息、应用信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被忽视,积累、感受、实践、创新的学习活动被剥夺,又怎样能指望学生语文素质得到提高、人格品质得到完美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各门课程提出的共同要求,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大理念之一,完整表述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可作如下理解: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注意调动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进行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改变过去语文学习中学生‚单兵作战‛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从中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改变过去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设计问题,设臵情境,使

第 5 页(共 8 页)学生在课堂内外,利用各种手段(如图书馆和互联网等)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就感兴趣的问题深入研究,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研究成果,形成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与发展好坏受多种因素制约,而主要因素是看其参与学习的过程及学生的实践体验。比如,语文教学中语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何培养?语感就是直觉,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加强感悟,加强体验,唯有对文学、文化作品进行审美的体验和感悟,才能深入到达作者潜意识的层面,理解作品。

教师要摆脱当教材内容更新、丰富时或学生思维活跃时一筹莫展,惊叹‚这书没法教了‛的尴尬局面,唯有不断充电,提高自己的学养。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李叔同先生正是我们最好的榜样。现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在谈到著名教育家、艺术家李叔同先生时曾说过:‚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更重要。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光,故能令人敬仰。‛李先生的人格是以深厚的学养为基础的,仰慕李先生人格魅力的后人,不是更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学养吗? 四.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联系‛。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提供了这种创设的条件。诸如各种教学仪器,以及己录制的载有教学信息的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第 6 页(共 8 页)电影片、计算机软件、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自觉运用上述技术,组织、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把大量的信息和外部世界引入学生视野,学生通过事物的形、声、色等的变化和发展,使学生在亲历其境的氛围中,激发思维、感悟体验、获取知识,从而增加对命运、人生的思索,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五.坚持教育科研,走以研促教之路

于漪老师和他的情感教育,钱梦龙老师和他的‚三主‛‚四式‛导读教学,蔡澄清老师和他的‚点拨教学‛,张孝纯教师和他的‚大语文教育观‛,魏书生老师和他的关于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以及宜昌市进行‚课内外衔接‛的实验研究等等,都是我们语文教育界科研的典范,他们的精神、实践和成果,影响深远。不会研究的教师,不算一个完美的教师。在今天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教师如若不会学习、研究、实践、创新,当个称职的教师都难。正如钱梦龙老师深刻指出:‚语文教师不一定在某一知识领域达到极高的造诣,但有一个领域例外,那就是教育科研的领域‛。六.加强心理按摩,保持心理健康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身心和谐统一是现代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当今我国中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就心理方面而言,例如,1995年上海市对1684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约有15.43%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亟待教师的教育。然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又如何呢?该市权威部门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教师中70%以上的人有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我们知道,教

第 7 页(共 8 页)师的心理毛病是有很强的“传染性”的,危害更大。因此,教师率先学习心理学知识,增强自我抵御能力十分必要。诚然,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角色要转换。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平等参与者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教师是知识的权威的传授者,师生关系是授受型的,而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中学习,整个过程,每个环节都是学生自行决断,教师失去了对教学内容的权威和垄断。从劳动的个体性到合作性的转变。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劳动个体性的特点,各自独立工作,明确分工,交往协作有限。而语文教学是一个接力工程,一个人抓教学质量是不可能的,需要全体语文老师的共同合作,更何况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还需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包括各科老师,以至家长、社会成员。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熟悉人际交往的艺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再即从“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转变。顺利实现上述转变将要求教师有更健全的心理素质。

当然,实施素质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不仅是多层面的,更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结构系统。可以说,教育的全程和全面中的诸多环节、因素都对整个教育效果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或轻或重都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环,任何一面,否则就会形成教育的‚多米诺骨牌‛现象。

参考文献:

1、钟启泉、高文、赵中建等、《全球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04年9期)

2、魏国栋、吕达等、《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04年8期)

3、包南麟、李振村等、《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04年4期)

新课标对新型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 第3篇

一、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是必然趋势。小学语文教学不能教学科研相分离, 教师应该把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都纳入语文教学科研中来, 通过语文教学的过程来不断地发现问题,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问题, 在努力研究与实践过后通过教学过程不断地检验科研成果。新型教师必须提高对科研的重视, 将教学过程作为科研课题的来源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过程当中, 只有如此, 才能够保证教师的教学过程得到不断完善, 实现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

二、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具有创造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教材, 同时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并有意识对其进行着重深化的讲解, 以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作出深刻的理解。教师要把握住教学的目标,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问及的问题做出总结或者有针对性地提前设计课堂问题, 以便引导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满足以上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具有创造性, 即在不偏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材做出延伸, 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 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应该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演”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应当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设计工作, 同时要以了解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来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教学的步骤来确保课堂教学开展的流畅性。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总结重点和难点, 并设计出合理的提问来引导学生, 同时教师也可以尝试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来实现对学生情绪的感染,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重视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教学语言是否具有感染力也直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最终的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 教师要重视语言美。教师应当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为学生做好榜样, 在教师的语言表达中要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感召力和感染力, 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熏染中养成谈吐文明的习惯, 并在教师语言的魅力下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感情与道理。同时教师应当重视自身口语的熏陶力, 即在教学语言表达的口语方面要实现条理清晰, 并且具有亲和力, 使学生不仅能够在教师有序的口语表达中受到启发, 同时能在具有亲和力的口语表达中建立与教师和谐的关系。其次,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演讲素质, 即在语言表达合理的基础上善于利用自身渊博的知识, 通过内容的扩展、表情的变化、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肢体语言来感染学生。

五、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对语文知识的误解 第4篇

从以上表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是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相对应着提出来的。其言外之意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实践的方式,而不是知识讲解和掌握的方式。这种表述方式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它实际上体现了语文课程观的一种范式转型,即从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到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观的一种转型。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型?这既有人们对课程的重新认识和定位,也有人们对语文学习方式方法的反思和探寻。传统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即知识,其特点是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被动接受性,这使语文变成了一门封闭的、僵化的知识讲解课,严重地限制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是语文教学百年探索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中国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感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似乎成了语文学习的金科玉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基础教育的逐渐普及,这种种“暗中摸索”的方法,已明显不符合社会的要求,耗时多,见效慢,应用性差。可以说,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从传统语文教学到现代语文教学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传统语文教学和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分水岭。

那么,我们为什么又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呢?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把语文知识的学习当成了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而不是一种手段,语文课变成了语文分析课,语文学习变成了语文训练,语文考试变成了追求所谓“标准答案”的知识考试,其结果是把充满生机与情趣的语文课变成为解剖僵尸的手术台,语文教学内容缩水并风干成了冷冰冰的语文知识点,教师成了解说员,学生成了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之怪现状长期“阴魂不散”,自然也是在所难免。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是否就会使语文教学这只“迷途的羔羊”走上一条康庄大道呢?也不尽然。

首先,“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表述方式极易使人误解为“不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进而产生“语文知识无用”,乃至“知识无用”的错误认识。因为,“刻意追求”表达得非常模糊。特别是前面又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更容易让人产生知识无用的想法。时下,在一些语文教学实践中,只强调以学生的经验和体验为中心,哗众取宠搞一些华而不实的所谓语文活动课,对语文教学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时髦的“流行病”,其结果只会造成学生学习能力和终生发展的后劲不足,对客观世界缺乏系统的认识,对文化的传承缺少足够的责任感。重视学生的实践、重视学生的积累和感悟当然不错,但忽视知识,甚至否定知识却是大错而特错的。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一个人的生存力和发展力,知识就是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否定知识的价值,不向学生传授人类优秀的知识成果,是对知识的不尊重,对学生的不负责,是教育的“不作为”。

其次,在“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表述中,“语文知识”一词一直是语文界争论不休的一个概念。有人理解为语言的知识,有人理解为言语的知识,有人理解为语法和修辞的知识,有人理解为语言和文字的知识,有人理解为语言和文学的知识,还有人理解为语言和文化的知识等等,不一而足。在对“语文知识”这一概念认识不统一的前提下,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则很可能会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各吹各的号,各喊各的调,人们把自己所认为的那套“语文知识”驱逐出语文课堂,岂不会造成太多的“冤假错案”?而讲解那套语文知识则又会背上重知识轻能力的恶名,致使语文教学成了脱离了知识根基的空中楼阁,成了一切跟着感觉走、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学。这也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先贤们“明里探讨”的想构建一套系统而实用的语文知识系列,使语文教学得以序列化和科学化的理想追求和艰辛努力全部付诸东流。退一步说,如果说,“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是语文教学的“挥泪斩马谡”之举,那么,首先要追究的是“诸葛亮”的责任,是“语文应该是什么”的责任,而不应是“语文知识”的责任,更不应是“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责任。

再次,“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一语的表述本身也暗含着语文教学已经存在着一套系统的和完整的语文知识。语文教学真的存在着一套“系统和完整”的语文知识吗?未必如此。实际上,自语文教学单独设科以来,就没有存在过一套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和完整”的语文知识。相反,自从语文单独设科以来,人们也一直试图建构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正如郑国民先生所说:“语文从经学的藩篱挣扎出来之后,要有自己自身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一学科区别于他学科的基本条件,但百年漫漫,语文学科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说我们有一套知识体系的话,那它仅是陈旧的、僵化的“知识拼盘”。就其内容而言,语文知识成了语言学知识和文学知识的简单叠加,而语言学的知识是一种“错位”的知识,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实事求是地说,到现在为止,恐怕还没有任何一部真正的汉语语法。”“我们的语法学至今很不成熟,主要缺点是不完全符合汉语语法,或者说,基本上不符合汉语特点。”这是因为“从《马氏文通》直到今天,对汉语语法的研究,从概念、术语到方法,基本上都是从外国引进的。所引进的东西,不论是对某种语言的语法的具体论述,或者是对一般语法理论的探讨,都没有或者很少把汉语考虑在内,没有把汉语作为建立理论的基础”。文学的知识也是一种“蹩脚”的知识,在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小说,除了被拧干了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概念,事实上已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诗歌,在感知、背诵之外,只有体裁押韵等屈指可数的而且极为表面的知识;散文,也只有“形散而神不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似知识而又是套话的几句说法;戏剧,除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套路简介,再也不见像样的知识。就各种知识的地位而言,语言知识处于一个独裁的地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语文知识就被理解成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就成了语文知识的代名词,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字宪法成了包打语文天下的灵丹妙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把这种不成熟的语言知识系统的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则绝对是冤大头的事。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以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而听说读写能力主要是由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构成,但检点相关学科的知识状况,关于“怎么”的“详细研究”不能说没有,但是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在质地上对于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缺乏恰切的适当性。从这方面说,我们又怎能提“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呢?

语文课程知识是整个语文课程的逻辑起点,又是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具有很大的理论容量和解释力。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和弊端无不是和知识有关联的。正如钟启泉先生所指出的:我国80年代以来对“应试教育”、“应试学力”的批判,实质上就是对“学校知识”的批判,而对“学校知识”的批判,在我们看来,实质上是驱除一种知识而呼唤另一种知识的举动。对语文教育的种种讨论乃至争论,本质的问题就“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学,不是不需要知识,而是强烈地呼唤知识;不是知识不重要,而是知识太重要。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却给我们留下了淡化知识的印象,这将会使“语文知识”蒙受“不白之冤”,使语文教学遭受“无妄之灾”。这恐怕是事与愿违的。

参考文献:

①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②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王荣生《语文科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新课标对历史教学提出哪些建议 第5篇

一、教学建议

历史课程的实施,必须以本标准为依据,力求体现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按照本标准提出的规定和要求,注重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整合,并使其具体化为课时目标。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历史信息资源,突出历史教学的特点。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要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和熏陶。

(二)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如创设历史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

(三)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运用多种方式展现历史发展的态势,尤其是通过教师清晰明了的讲述,使学生知晓历史的背景、主要经过和结果,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感知历史,清楚地了解具体的历史状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历史进行正确的理解,对史事做出合理的判断。如通过具体讲述历史人物典型的言行事例,使学生有真切的感悟,加深理解和认识。

(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五)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讲述历史知识。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历史学科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如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发生,往往有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待方面的因素,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的考察。

(六)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特点,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在教学中要将教师的讲述、讲解、演示等与学生的观察、材料研习、讨论、问题探究等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

(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对农村体育教学的影响论文 第6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健康第一”思想下新课标的实施,这些都为学校体育的开展和深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要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首先必须抓好农村学校体育,因为我国有近80%的学校在农村,超过80%的中小学生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只有把农村学校体育的问题解决好,才算是从真正意义上落实了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如何在体育资源贫乏的农村,抓住时机,开创农村学校体育新局面是众多体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农村学校体育新课标实施的现状农村体育课程改革可以说是全国新课标推进中最滞后的,也是问题最复杂的,农村学校体育也因此被边缘化。想要在我国农村学校实施体育新课标就得先找出困扰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得的主要问题,目前困扰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新课标实施的主要问题有两类:一是农村体育基本条件设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和利用;二是农村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新课程标准要求之间的落差比较大]。由于农村重“智”轻“体”的传统观念和落后的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俗话说“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主要矛盾得到解决了,剩下的那些鸡毛蒜皮的东西当然就不在话下了,那么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就有出路,新课标就得到顺利地实施和落实。

新课标对语文阅读理解 第7篇

各位评委:下午好!我是某某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简述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评价包括几方面》

一、指导思想

首先说的是本次课的指导思想,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学生基本技能之外,还应讲明所学内容对发展身体素质和增强体质的作用,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教师个人全面素质、创新能力、自学新知识不落后的品质,为将来的教师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所讲述的新课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规范学习评价的内容。

二、强调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弱化其管理功能。

三、强调教学过程性管理。

四、强调评价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等。

五、强调评价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对运动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

六、强调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

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班级男、女比例相当,40人左右。学生各方面素质一般,但也存在着个别差异,对体育课理论知识比较反感,所以在讲述中需要多激励他们的兴趣,评价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班风很好,同学间团结互助,有较强的凝聚力。

四、教学重难点

什么是新课标,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该怎样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法?

五、说教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遵循直观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循序渐进原则,我主要采用: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语言、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创新能力。

2、举例法:通过列举各种生动有趣的例子激发学生兴趣。

3,讨论法: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思想。

4、循序渐进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5、评价法:通过评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学法

本课我认为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本课的学法中,让学生采用“听、看、想、问、比”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去尝试,互相对比,师生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讨论中有收获,获得快乐。

七、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新课标,有那些要求,对教师又有什么样的要求。

(二)情感目标:通过讨论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知道怎么样去思考问题,如何表达自己,并从他人那里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

八、教学过程

根本课分为四部分: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

(一)开始部分(2分钟):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点到,二是开场白,可以和学生聊聊天,讲点小故事,把他们的注意力先集中到课堂上来。

(二)准备部分(3分钟):开始引入这节课的话题,先列举一些例子,让他们知道过去我们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手段有那些问题,新课标又体现了那些不一样的地方。

(三)基本部分(30分钟):

1)给学生讲述新课标的具体内容.2)新课标对教师的评价包括这些方面:

A、新课改对教师角色扮演的新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多方面的合作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B、教师是否面向社区,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渐渐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与社区生活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

C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学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准定位;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

(四)结束部分(5分钟):

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新课标的认识,觉得作为教师,应该有哪些改变,该如何对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进行评价,新课标强调的重点到底是什么,新课标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考试的成绩,要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情操,而不是把体育功利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老师,老师只是引导作用,知识是不能传授的,只能通过学生自己来构建,这样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而不是照本宣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兴趣,自然也就爱体育了,从而就能坚持,形成良性发展,而不是为了考试去锻炼下,把老师那里混过关,从此不再接触体育。

九、预计课堂效果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认真听讲,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感情融洽,讨论热烈,学生能掌握这门课所要讲述的关键点,并初步形成自己的思想。

十、场地器材

新课标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第8篇

一、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从新课标实施可以看出, 我们现在培养的是新世纪的“四有”新人, 所以我认为中学教师的素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博学的文化底蕴与修养, 并根据时代的变化对学生进行不同知识的传授。

2. 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对生活永远充满着激情, 有爱心和责任感。健康的心理对学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善于交流, 思维敏锐。把理论知识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以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交水平。

4. 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竞争意识。

将不同的文化知识带入校园, 在竞争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1. 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

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课标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变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新的教材理念要求学生的科学素质是不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和灌输来形成的, 必须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 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的统一过程。如果教师对理论知识一味地作机械性讲解, 必然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因此, 我们要把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这种思想转变为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通过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 才能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2. 提高道德修养, 完善自我。

教师是学生的道德准则,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价值取向。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成为学生的楷模。

“努力营造一种友好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 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 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发展的条件。努力发现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因材施教, 平等地对待学生, 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进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爱岗敬业, 严格要求自己, 规范自己的行为,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以身立教, 做遵纪守法的楷模。

3. 因材施教, 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注入式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促使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并利用现代教学工具, 让学生从理性思维上升到感性思维, 把大量的外界信息和知识引导给学生, 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从而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课标对新型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 第9篇

一、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是必然趋势。小学语文教学不能教学科研相分离,教师应该把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都纳入语文教学科研中来,通过语文教学的过程来不断地发现问题,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问题,在努力研究与实践过后通过教学过程不断地检验科研成果。新型教师必须提高对科研的重视,将教学过程作为科研课题的来源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过程当中,只有如此,才能够保证教师的教学过程得到不断完善,实现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

二、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具有创造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教材,同时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有意识对其进行着重深化的讲解,以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作出深刻的理解。教师要把握住教学的目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问及的问题做出总结或者有针对性地提前设计课堂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满足以上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具有创造性,即在不偏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材做出延伸,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应该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演”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当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设计工作,同时要以了解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来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教学的步骤来确保课堂教学开展的流畅性。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总结重点和难点,并设计出合理的提问来引导学生,同时教师也可以尝试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来实现对学生情绪的感染,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重视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教学语言是否具有感染力也直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最终的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重视语言美。教师应当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为学生做好榜样,在教师的语言表达中要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感召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熏染中养成谈吐文明的习惯,并在教师语言的魅力下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感情与道理。同时教师应当重视自身口语的熏陶力,即在教学语言表达的口语方面要实现条理清晰,并且具有亲和力,使学生不仅能够在教师有序的口语表达中受到启发,同时能在具有亲和力的口语表达中建立与教师和谐的关系。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演讲素质,即在语言表达合理的基础上善于利用自身渊博的知识,通过内容的扩展、表情的变化、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肢体语言来感染学生。

五、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对语文阅读理解 第10篇

摘要: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虽然按照新课标要求建立了体育教学思想,但是,受到传统体育教育的影响而无法将思想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新课标要求体育教育要围绕着学生展开,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对中国的基础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本论文针对“体育新课标”实施对小学体育教育的影响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体育新课标;影响

在中国的体育体系中,学校体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途径。小学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基础,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随着中国的各个小学陆续推行新的课程标准,对体育教育实施了改革,随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建立起来,对中国的小学体育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

上一篇:如何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下一篇:离职证明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