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识途》阅读原文及答案

2024-06-30

《老马识途》阅读原文及答案(精选10篇)

《老马识途》阅读原文及答案 第1篇

老马臧克家原文阅读及答案

老马(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34、下面对诗句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表现老马心甘情愿背负沉重的压力。

B、“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中的“扣”字写出了老马负荷过重、力不能支的痛苦。

C、“眼里飘来一道鞭影”,“飘”字看似很轻,实际上是很重的欺压,有“扬起来很很抽下”的意思。

D、“它抬起头望望前面”,表明老马希望看到苦难的尽头。

3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马象征着贫苦的农民,作者通过写老马,实际上写出了三十年代农民的悲惨命运。

B、全诗充满了哀怨的气氛和凄楚的情调,饱含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恨。

C、作者以悲愤的笔触,表达发对劳动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

D、诗人善于在现实生活中捕捉典型镜头,逼真地刻画出老马的.形象,朴素中见坚实,平淡中见深远。

36.下列对该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老马》写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

B、《老马》实际上写的就是诗人自己。

C、《老马》写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

D、《老马》写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参考答案:

11.A 12.C 13.D

《老马识途》阅读原文及答案 第2篇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有水③。”乃掘,遂得水。

注:①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指孤竹园,在今河北卢龙。③蚁壤一寸而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的高出土面的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便有水。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2分)

(1)从桓公伐孤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春往冬返,迷途失道。

【小题3】短文的前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2分)

答案

【小题1】(1)攻打

(2)(山的)南面

【小题2】春天出征冬天返回,(可是在返回途中)迷失了道路。

【小题3】老马识途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伐”古今异义,这里是“攻打”。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这里注意关键词“往”“返”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学生根据理解归纳出流行成语。

《老马识途》阅读原文及答案 第3篇

阅读表达(共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

(1) The word addiction usually makes you think of alcohol or drugs,but in modern-day society we are seeing some new kinds of addictions. Some people are compulsive(难以自制的) shoppers. Others find it impossible to pull themselves away from their work. Still others spend countless hours watching TV or playing computer games.

(2) Over the years,shopping has become a very common activity. Many people enjoy going to stores more and more every day,but its more than a common hobby for some of them. They have turned into shopaholics. They are people who simple enjoy shopping and walking around spending money without being able to stop doing it. They are hooked on shopping and usually buy things that they dont need. Even though they dont have enough money,they buy everything they want.__(3) The question is,why do they have this addiction? There isnt a specific answer. Some people go shopping when they are sad,worried,upset or lonely,and they want to feel better. They use this activity as a way to forget their problems. Shopaholics say that they feel more important and better after they buy something. They also tend to have this addiction when they feel guilty.

(4) Shopaholism seems to be a harmless addiction,but it can__________________ . Some of them can be psychological. If this is the case,people addicted to shopping should go to a support group to help them break this habit. However,the process,like for most addictions,is long,and they suffer a lot. It can also cause financial problems. They just think about satisfying their feelings,so they spend money they dont have. They get deep in debt,and they can even go bankrupt and get sent to prison.

76. List three activities that might develop into addictions based on the text. (Please answer within 8 words.)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 Whats the main idea of Paragragh 3? (Please answer within 8 wor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 Fill in the blank in Paragraph 4 with proper words. (Please answer within 6 words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 Which sentence in the text is the closest in meaning to the following one?

Accordingly,these shopaholics should turn to a certain organization for help so that they can stop compulsive shopp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 Translate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in Paragraph 2 into Chines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76. 答案:drinking,taking drugs,shopping,playing computer games,working,

watching TV ( 答出其中三个即可,不根据原文回答者不给分)

解析:这是一道封闭式问题,考查考生对文段的理解能力和对语言的总结概括能力。

文章第一段阐述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种种沉迷、上瘾的现象。从文段中我们可以找出重要细节“... alcohol or drugs ... compulsive shoppers ... . impossible to pull ... from their work ... spend countless hours watching TV or playing computer games.”。其中的关键词可以依次对应: drinking,taking drugs,shopping,playing computer games,

working,watching。

77. 答案:The reason why some people /shopaholics have shopping addiction.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shopaholism/shopping addition.

解析:这是一道段落主旨概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段主题的能力和高度概括的能力。

确定主题句(Topic sentence)是获取段落主旨大意的一个有效方法。第三段的第一句“The question is,why do they have this addiction?”的表达具有概括性,结构简洁明了,本段中其它句子都是以此句为中心层层铺开的,它符合主题句的特点。所以本段的主旨是阐述购物成瘾的原因。

78. 答案:cause/bring about/result in many problems

解析:这是一道补全句子题,考查考生语篇衔接和综合归纳信息的能力。第四段位于本文最后,相对独立地阐述购物成瘾的危害。要补全的句子位于本段的首句,是本段的主题句。首句是一个由but连接的并列句,前后句呈转折关系。前半句Shopaholism seems to be a harmless addiction.说购物癖似乎无害,下半句应与其意义相反,强调购物癖的危害。下文涉及购物癖者会遇到精神和财政方面的问题和麻烦,都是对其危害的阐述。另外,本段中“Some of them can be psychological”和“It can also cause financial problems.”对补全的句子的结构进行了暗示。

79. 答案:If this is the case,people addicted to shopping should go to a support group to help them to break this habit.

解析:这是一道释义对照题,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和对英语句子释义的能力。

所给句子的意思是:因此,这些购物狂们应该向某个援助团体寻求帮助,以便能够停止这种难以自制的购物行为。在本文的第四段第三句与题中给出的句子意义相符。其中,If this is the case 对应 Accordingly;people addicted to shopping对应these shopaholics;a support group 对应 a certain organization for help;break this habit 对应 stop compulsive shopping。提取出关键实词的信息对应点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

80. 答案:他们购物成瘾,而且通常买的都是用不着的东西。

《老马识途》原文及翻译 第4篇

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译文

春秋时代,有一次,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

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

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学习聪明人的知识,不也是错得很厉害吗?

注释

管仲、隰(xí)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

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反:通“返”,返回。

放:放开,解脱羁绊让老马自己随便走。

遂:最终,终于。

得道:找到道路。

不难:不以为难,意思是愿意。

成语故事

虽然中原各国逐渐承认了齐国的盟主地位,但居住在边远地区的某些少数民族部落却不理会这一套。有一天,齐桓公正与管仲议事,有人来报告说北方的一个叫做山戎(róng)的少数民族又侵犯了燕国,劫夺粮食、牲畜和财物,燕国派人来求救了。齐桓公征求管仲的意见,管仲说:“山戎经常骚扰中原,是中原安定的忧患,一定要征服。”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话,亲率大军援救燕国。

齐侯大军到了燕国,才知山戎早就带着抢到的人口和财物跑了。管仲说:“山戎虽然跑了,但以后还会来骚扰。我们不如一追到底,彻底打垮他们,实现北方的长治久安。”齐桓公听了管仲的意见,向北追击山戎。燕国的君主燕庄公又对齐桓公说:“附近有个无终国(今河北省玉田县),与我们素有往来,他们也和山戎有仇,可否请他们给我们带路,一同攻打山戎?”齐桓公立刻派人带着礼物去无终国求助。无终国也派了一支军队前来参加战斗。

山戎的首领叫密卢儿,他听说齐、燕、无终三国联合讨伐,知道打不过,就带着一些亲信和金银财宝向北方逃跑了。来不及跑的山戎百姓和士兵都投降了。齐桓公为了使山戎真正心服,传令不许伤害山戎降兵和百姓。山戎受到宽待,感激齐桓公。

齐桓公问他们:“你们的首领跑到哪里去了?”他们说:“一定是去孤竹国借兵去了。”齐桓公决定跟踪追击,捉拿密卢,征伐孤竹国,彻底消除北方**的隐患。

再说密卢逃到孤竹国,向国君答里呵求援。答里呵派大将黄花率兵跟密卢前去迎战齐军,不料,黄花一出阵就被齐军打得大败。黄花逃回去对答里呵说:“齐侯率军前来,不过是要捉拿密卢,与我国毫无关系。我看不如杀了密卢,与齐侯讲和,方能保全我们自己”。

另一位大臣则献计说:“北方有个地方叫‘旱海’,又称‘迷谷’,那里茫茫沙漠无边,路途难辨。如果能把齐军引入‘迷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使齐侯人马全军覆没。”

黄花听到这里动了心眼。于是去杀了密卢,割下了首级,直到齐侯军中,献上密卢首级,并称答里呵已经率军逃跑,自己愿归顺齐侯,为齐军引路,追击答里呵。齐侯见黄花献上密卢首级,便信以为真,率领大队人马跟着黄花向北追击。黄花在前面带路,齐侯人马随后紧跟。

进了沙漠,才拐了几个弯就找不到路了。茫茫无垠(yín)的黄沙,好似静静的大海,既分不清东西南北,也辨不出前后左右。齐桓公想找黄花来问一问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哪里还有他的影子?这才知道中了黄花的奸计。这时太阳已经下山,夜幕笼罩着大地,四周漆黑一片,西北风一个劲地刮,冻得士兵直发抖。

好不容易等到天亮,才发现人马已零散不全。齐桓公命令赶快寻找出去的道路,但大队人马转来转去,怎么也走不出这个迷谷。这时,管仲猛然想起老马大多认识归途,便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无终国的马很多是从山戎弄来的,不如挑选几匹无终国的`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兴许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齐桓公虽然将信将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就同意试一试。于是管仲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来的路上。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谋。从此,“老马识途”也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

凭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遇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蠢、不知道学习和吸收圣人的智慧,这太过分了。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国(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侵略燕国。燕国的国君向齐国求救,齐国的国君齐桓公亲自率领大军去救助。齐桓公的军队赶到燕国时,山戎国的军队已带着掠夺的财物,逃到东部的孤竹国去了。齐桓公命令军队继续追击敌人。山戎国和孤竹国的军队听说齐国的军队打来了,就吓得躲进了深山荒林中。齐桓公顺着敌人的踪迹攻进深山。最后,把敌人的军队打得四散逃奔。齐桓公取得了胜利,并把敌人掠夺的财物也夺了回来。

飞鸽传书老马识途阅读理解附答案 第5篇

它们是怎样做到不迷路的呢?早在20世纪SO年代,科学家们就通过对一些脑外伤患者的研究了解到,建立记忆的过程和大脑中一块被称为“海马”的脑区密切相关。实验也佐证了这样的观点:我们知道,像老鼠之类整天在错综复杂的洞穴中穿行的动物,天生就拥有极为强大的导向能力,然而如果科学家人为地去切除大鼠或小鼠大脑中的海马,它们也会一下子变成“迷途的老鼠”。

1971年,伦敦大学学院的约翰·奥基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先在大鼠的海马中植入了一个记录电极,然后将大鼠放置在一个空旷的房间中让其自由活动,发现了构成记忆体系的第一组成部分。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们在纷乱错杂的神经信号中分离出了一组独特的信号,而这组独特的信号则来自一类以发放电信号方式实现功能的独特的神经元。奥基夫将这类神经元命名为“位置细胞”。位置细胞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的活跃程度只和大鼠所处的位置有关系:当大鼠待在某个特定区域时,某几个特定的位置细胞就会变得特别活跃;而当大鼠跑到另一个区域时,就会有另外一批位置细胞活跃起来。虽然位置细胞的总数量并不算很多,但是他们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包含海量的信息。每种特定的位置细胞的组合对应一个特定的区域,当大鼠进入这个区域时,该组合的位置细胞就会活跃。

在奥基夫对位置细胞超过30年的研究中,他们了解到位置细胞能够和海马中其他的细胞合作,将那些来自大鼠感觉器官当时所处环境的特征信息,与过往记录到的不同位置的特征信息加以比对,通过这种方法,大脑将特定的特征信息与特定的空间位置联系起来,形成了空间位置记忆。位置细胞在空间位置记忆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如果用某些实验方法杀死大鼠脑中的位置细胞而保留别的细胞,那么这只大鼠的空间位置记忆就会受损但不会影响到其他的记忆。

和别的记忆一样,这种空间位置记忆既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遗忘,也可以通过反复训练来加强,乃至终身保留、但是这种记忆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拥有一定的可塑性:当环境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时,这些记忆也可以根据环境改变作出一定的修正,这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能在周遭环境不断变化时,依然可以准确地记住那些地点。

飞鸽传书老马识途阅读理解附答案 第6篇

8.C

9.A

10.解除空间位置记忆机制,发现起“空间坐标”作用的“网格细胞”。(3分。写出一点2分,两点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老马识途” 第7篇

谢诺先生病故,法国学术、教育等各界同人,无不为之惋惜、哀痛;中国史学界同人也为失去这样一位良师益友而感到悲伤。不到三天时间,我就接到十几位法国朋友的电话和电子邮件,告知这一不幸消息。最早通知我的是法国著名中国近现代史专家巴斯蒂教授(Marianne BASTID-BRUGUIERE)。她刚刚参加了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举办的“开放的文化观念”国际研讨会(2007年7月4~5日),从北京回到巴黎。在研讨会期间,我们曾不止一次地提起这位共同的朋友。巴斯蒂教授对我说,来北京之前,她曾与谢诺先生通过电话,感觉他的健康状况不是很好,谢诺先生希望近期能与她见一面。巴斯蒂教授答应他,7月中下旬从北京回巴黎后,先到乡下去看刚出生的外孙,7月30日就去他府上拜访。我当时还请巴斯蒂教授转告谢诺先生,2006年11月26日我在他家“学术会晤”的时候,答应帮他寻找2008年秋天再来北京访问的机会,现在已经联系好了。希望他注意健康,为旅行做好准备。说到“学术会晤”,那是我和谢诺先生交往中的“典故”。2006年秋我到巴黎查阅有关中法建交的档案和文献资料,并采访建交当事人及专家、学者时,谢诺先生因为要从学术的角度谈论他所经历和了解的“中法建交”,所以风趣地把我对他的采访称为“学术会晤[rencontre acad é mique]”。那次他对我说,2008年是他第一次来华60周年,希望秋天能有机会再来北京访问。然而,转瞬之间,天人永隔,令人遗憾至极。

谢诺先生的一生,是求知和贡献的一生。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说,谢诺先生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他除了研读、写作,就是旅行。为了把读书和行路所感、所得,经过分析、研究之后,写下来贡献给他人,他可谓“生命不息,笔耕不辍”。他一生发表有关中国近现代史、越南史、东南亚史、澳大利亚史等方面的专著,近30部;发表相关论文百余篇。据巴斯蒂教授和里昂第三大学教授利大英先生(Gr é gory LEE)以及谢诺先生的家人讲,谢诺先生虽然重病在身,但一直在伏案写作,整理和修订自己上个世纪70年代完成的有关中国史研究的著作,并商定由里昂纸老虎书局(Maison d'Edition Lyonnaise-Tigre de Papier)再版他的四卷本著作《中国现代史》。1988年之后的几次中国之行,让他深受触动,促使他对过去的一些观点进行反思。这些,他在2004年及2006年和我的几次谈话中曾流露过。他如此忘我地整天伏案工作,是因为他在查出胰腺癌晚期后,知道自己来日无多,该做的事情,必须抓紧。我知道,他身体每况愈下,与他2006年年初的一次严重外伤不无关系。2006年我在巴黎,按约定的时间到他家中拜访。与以往不同是,他住宅大门的密码虽然没改,但住户按钮上的名字却变了。他没有像以往那样亲自下楼为我开门,我走的也不是以前那个狭窄、陡峭的私家楼梯,而是宽敞的公共楼梯。楼道的尽头敞开一扇门,坐在屋内椅子上的谢诺先生微笑着起身与我握手,用中国话对我说:“欢迎你,老朋友。”几句寒暄后,他关上门,接着问道:“说真的,你看我的身体有变化吗?”我说:“比2004年的这个时候要好,不见衰老,反见年轻了。”我说的是实话。他看上去满面红光,比以前也稍胖了些,话音仍然铿锵有力。他摇着头说:“你没听说吗?我今年年初大病一场,是中医,或者说是中国救了我的命。”我确实不知道。原来某一天,他站在凳子上准备挂画时,突然失重仰面摔倒,当即昏迷不醒。经医院抢救苏醒之后,四肢却不能活动,语言也出现了障碍。医生告知家属,病人年事已高,没有骨折和颅脑损伤,已是不幸中之万幸,至于恢复四肢的活动能力,实在是回天乏术。西医没有办法,他也对自己的康复不抱太大希望,毕竟年龄不饶人。一位法国朋友向他推荐了一位在巴黎颇有名气的中医。经过一段时间的针灸和服用中成药,他的语言和四肢的活动能力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他非常感激这位中国医生,对神奇的中医更是崇拜。这次意外之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健康状况大不如前,而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他仍然很乐观,很坚强。11月29日,我回国前向他辞行,他把准备好的两部法国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版的有关古代中国的著作送给我。分手的时候他一再重复:希望2008年北京见。

谢诺先生1922年10月2日生于巴黎,父亲是土木建筑工程师。1941年7月,谢诺先生取得巴黎索邦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翌年7月又取得中世纪历史高等研究文凭。其间,他做大学兼职教师,讲授古文字学。

谢诺先生就读索邦大学期间,法国正遭受法西斯德国的侵略。他很早就投身抗德斗争,先后加入“基督教青年会”、“天主教文学小组”,特别是法国地下抵抗运动组织——“法兰西抵抗运动”。1943年5月的一天,他在散发传单时被盖世太保逮捕,关进弗雷讷圣乔治城堡。获释后不久又再次被捕并判处15个月监禁,直至1944年8月巴黎解放才出狱。

1945年10月,谢诺先生担任日内瓦国际大学互助组织(I'Entraide Universi-mire Internafionale)秘书;未几,受该组织派遣与其他三位同事到亚洲考察,为期两年。考察的内容主要是各国高校教学和学生学习条件等。当时,印度支那战争初起,任何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联系活动,都在法国印度支那殖民当局的严密监视之下。1947年7月,谢诺先生在印度新德里考察,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外交代表往来。之后,在曼谷考察时,又与越南民主共和国代表团取得了联系。在西贡考察时,他与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建立了关系。1947年9月,他由一位法国人和两位越南人陪同,对越盟进行采访。采访刚刚结束,他即被法国巡逻队逮捕。印度支那法国高级专员公署指控他危害了国家的海外安全,并犯有叛国罪。他被关押在西贡中央监狱达四个半月之久,后来虽然免予起诉,但被驱逐出印度支那。

1948年1月,谢诺先生初次来到中国,先后访问了上海、南京、天津和北京。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战之中,但中国的许多事物,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在中国逗留长达六个月之久。这次中国之行,对他的未来起了决定性作用。1948年初秋回到法国后,他做出重要选择:放弃有关“中世纪康斯坦斯主教会议(1414~1418)”博士论文的撰写,人东方语言学校(即今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学习中文和中国历

史,准备研究现代中国。从此,谢诺先生便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0年,谢诺先生初步决定以“中国工人运动”为题,准备国家博士论文。1951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取得了中国语文文凭。1952年3月,他曾为巴黎文学院历史教师资格考生做有关现代中国的学术演讲,题目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国社会”。应该说,从这时起他崭露头角,他的才华颇得布洛代尔(Fernand Braudd)、勒努万(Pierre Renouvin)和狄罗泽尔(Jean-Bapfiste Dumselle)等著名教授的赏识,他有关东南亚及中国现代史的研究,也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1953年,他被任命为法国国家科学院(CNRS)助理研究员,同时在索邦大学勒努万和拉博鲁斯(Emest Labrousse)两位教授的指导下,撰写博士论文。当时确定的论文题目是“1911~1927年中国产业工人”。准备论文期间,他还为索邦大学预科学生做过题为“1840~1914年之远东”的讲座。

1955年,谢诺先生的处女作《越南史》,成了西方了解和研究越南历史的第一部著作。就在这一年,年仅33岁的谢诺先生被选为高等研究实验学校第六系(即今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教授。从1956年起,他同时在巴黎政治研究学院(Institut d'Etudes Politiques de Paris)任教。由于学识渊博、思想活跃,在后来的20年间,他一直受到法国及外国大学生的崇拜和敬仰,无论是授课还是演讲,教室或会议室里从来都是座无虚席。他不仅培养了一代研究中国、越南及东南亚历史的专家,而且影响扩大到了当时的第三世界。他的许多著述都被翻译成英文、德文、意大利文、俄文、西文、葡文、中文和越南文出版。谢诺先生堪称一代宗师,为西方人了解和研究东方文明做出了极大贡献。

1957、1960年,是谢诺先生第二次和第三次来中国。他这两次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比较长,主要是做学术访问,与北京大学教授及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研究员等进行交流,并为完成博士论文搜集中国方面有关民国初年工人运动的资料。谢诺先生的国家博士论文题目最后确定为“1919~1927年中国工人运动”。1962年,论文完成。巴斯蒂教授说,他的“这篇论文,是一位西方史学家在立足中国档案和史料并参考外国文献的同时,完成的第一部有关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学术著作”。答辩之后,谢诺先生的博士论文即由巴黎穆顿出版社出版,成为20世纪60年代法国年轻史学派奠基著作之一,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法国的中国学。当时,法国的中国学界基本没有人熟悉更没有人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谢诺先生不仅是法国这一学科研究的拓荒者,其研究也得到了国际中国学界的广泛承认。

1968年10月,谢诺先生任巴黎索邦大学教授,讲授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农民运动,以及第三世界的社会及民族运动等。1970年,索邦大学分成七所大学,谢诺先生是巴黎第七大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从1971年起,开始在该大学讲授东亚历史,同时任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学院教授。

1977年,谢诺先生的四卷本《中国现代史》全部问世。据巴斯蒂教授讲,这部著作不仅深受法国大学生的欢迎,在被译成英文出版之后,也很快成了美国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大学生推崇的教材。

与许多法国的知识分子和大学教授一样,谢诺先生在政治方面也十分活跃。1948年秋结束东南亚的考察回国后不久,他就加入了法国共产党。他积极参加并组织各种反对20世纪40~50年代法国在印度支那的“肮脏战争”的活动。60~70年代,美国侵略越南期间,谢诺先生搜集了大量证据,并于1966年和1967年罗素裁判所(Tribunal Russell)两次在斯德哥尔摩和罗斯基勒开庭时,与凯恩(Marcel-Francis Kahn)、伟基业(Jean-Pierre Vigier)、史华慈(Laurent Schwartz)、勒贝留(Madeleine Reb é ri-OIIX)等法国教授一起指控美国在越南的战争罪行。他也曾是毛泽东思想的崇拜者,被称为“毛泽东思想的同路人”。1968年以后,他经常发表对法国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对法国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体制不满的言论。1975年前后,他开始从东南亚历史教学和研究中淡出;1978年夏,他决定提前退休。

有关提前退休,谢诺先生曾于1978年6月份致函澳大利亚、北美及欧洲国家经常在中国和越南问题研究方面与他保持联系的同行和机构。他的“这封信是用西方中国学家的‘通用语言’英语书写的”,比较简短,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告知过去的同行(ex-coll è gues):近些年来,我不再把自己视为中国和越南问题的学术‘专家’。我逐渐放弃了专业研究,放弃了撰写学术著作和论文,放弃了参加大学研讨会和报告会,放弃了为一些专刊撰写报告,放弃了授课和讲座,放弃了指导博士论文,放弃了大学评审委员会委员的席位。我再不想从事上述任何一项活动。”在谈到这些“放弃”的原因时,他说:“我做出这个决定,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我对大学的现行体制本身,特别是对大学有关权利、资金和威望方面的把戏,越来越感到不满。二,我越发坚信,如果说专业研究(脑力‘劳动’)在我们的社会上确有一席之地的话,那么,也是由于这些专业研究与广义上(大学微观社会以外)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的缘故,才被认为是正当合法的。我始终把我在远东方面的研究、著述和其他学术活动,看作既是在揭露帝国主义方面的政治贡献,又是在主张同中国和越南团结一致方面的政治贡献。这种政治忧虑不会改变,但不会再采取大学某一项‘研究’的形式去表现。”他又写道:“我曾经问过自己,这种政治参与有哪些限制。毛泽东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我既无意也没办法‘品尝’中国或越南。但我总可以尝几口多汁的法国吧!换句话说,我把我知识分子的活动中心转移到了我自己的祖国方面。我希望,这次转向会让我更好地把我的脑力劳动纳入问责社会的某种实践中:发展原子能的得失、法国共产党的危机、反对中央集权主义的地区性运动、左翼知识分子的角色、1968年‘五月风暴’(按:1968年5月法国爆发的由大学生发起的全民运动。5月底,戴高乐总统以军队为后盾,发表电视讲话:“我不会辞职,我有来自人民委托的权力”,“我将采取其他步骤”制止政局动乱的继续。“五月风暴”遂逐渐偃旗息鼓)的遗产。假如知识分子果真能够‘研究’这些问题,也只有同那些与上述问题相关的人密切合作。至于中国和越南,我被放在了缺乏想象力和没有生气的‘专家’及公共关系‘干部’的唯一的小圈子里。对此,我一点儿不感兴趣。”

谢诺先生在告别大学讲台的同时,也告别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告别了越南史研究,告别了东南亚历史研究。当时,他56岁,应该说正是从事教学和研究的黄金时期。确实令人惋惜。然而,在与他的接触和谈话中,我从未感觉到他为当年做出的这样一个重大决定而后悔或遗憾。

确实如谢诺先生所说的那样,需要他去做和等待他去做的事情很多。离开大学讲台,他即投身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运动,如反对核试验。1985年“彩虹勇士”号事件发生后(按:7月10日深夜,停泊在奥克兰港口奉绿色和平组织之命正在赶往南太平洋法国核试验基地穆卢罗瓦岛,抗议即将进行的核试验的“彩虹勇士”(le Rainbow-Warrior)号被秘密炸沉。经新西兰警方调查证实,这是由法国海外安全总局情报中心奉国防部长和三军总参谋长之命所为,代号为“毁灭彩虹行动”。事件结局是,国防部长及三军总参谋长被迫辞职,海外安全总局局长被罢免,法国总理通过大使向新西兰总理表示口头道歉,法国总统正式向绿色和平组织道歉),他亲赴奥克兰,代表法国人民向新西兰人民致歉。1997~2004年,谢诺先生出任法国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 France)理事会会长、名誉会长;2004年起,任《环保与政治》(Ecologie& politique)及《文学半月谈》(La Quinzaine litt éraire)杂志编委会委员及学术顾问。

谢诺先生常以“historienfranc-tireur”(“特立独行史学家”)和“in-tellectuel franc-tireur”(“江湖墨客”)自称。事实确是如此。无论是研究历史问题,如中国历史、越南历史、澳洲殖民史、澳洲当代史等,还是研究现实问题,如生态环保、社会问题、建设政治文化等。他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且是什么时候想说,就什么时候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也绝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老马识途”,是谢诺先生十分喜欢的一句中国成语。他很清楚这个成语典故,也明白它的引申意义,经常得意地自称“老马识途”,他不时把这句成语挂在嘴边。特别是近20年来,在有关中国的著述和演讲和谈话中,这句成语不时挂在嘴边。此言一点不虚。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他记忆力依旧很好。例如,对于上世纪50~60年代有关近现代中国乃至古代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仍能脱口而出,特别是有关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讲得是相当准确。而且他的思想不僵化,思维和分析能力不减当年。自诩“老马识途”,也是在表明,虽然离开了法国中国学界,但有关近现代中国,甚至当代中国,他仍是十分了解。确实,30年前,他曾以自己的学识为学生和同行答疑解惑,指导他们的研究,其中就有当今法国近现代中国学界许多成绩卓著的学者,如清末中国教育问题专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巴斯蒂教授、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问题专家白吉尔教授(Marie-Claire BERERE)、近现代中国农民运动专家毕昂高教授(Lucien BIANCO)、近现代中国工人运动专家鲁林教授(Alain ROUX)等。30年后的今天,他以自己的博学,为更多的人领航。记得2006年我与他进行“学术会面”时,他曾经说过:“法国和中国同样是对人类文明和进步有影响、有贡献的国家,尤其是古代中国和当代中国。评价中国,也应该做三七开,功大于过。这是我半个世纪以来不断了解和观察中国得出的结论,应该没错。‘老马识途’嘛!冷战时期,法国冲破阻碍,同中国建交,是明智之举,后来的许多事实都证实了这一点。”他还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是东方大国,也曾是世界强国,甚至是最强国。在不久的将来,世界还会是中国的。”我相信,谢诺先生的这番话是他多年观察、研究中国之后得出的结论。

我与谢诺先生之间的友谊和交往开始于1994年我在法国考察近代中国研究期间。他是法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开创者,对法国这一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十分清楚,是我考察法国近代中国研究期间采访的法国著名中国学家之一:初次去拜访他时,他已经告别法国中国学界16年。期间,他既不再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及东亚问题,也很少参加国内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组织的各类学术活动。但是,他对中国的兴趣仍然十分浓厚,说起来滔滔不绝。他向我介绍了他从1948年初次访问中国开始,1978年退出法国中国学界,这30年中自己的研究和近半个世纪以来法国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及法国中国学在国际中国学界的影响和作用。那次长达3个小时的采访让我对谢诺先生充满感激和敬佩之情。此后,我每次访问法国,都要去他的家里看望他;他后来三次来中国时,也希望我能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他。

谢诺先生带着对未竟事业的遗憾,带着对人类和平的希望,也带着对中国的浓重情结。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先生,请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

谢诺先生关于中国的主要著述:

《中国工人运动(1919~1927)》(Le Mouvement ouvrier chinois de 1919 à1927,Mouton,1962,r ééd. é ditionsde I'EHESS。1999)

《19—20世纪中国的秘密会社》(LesSoci 6t és seerètes chinoises aux XIXe et XXe si ècles,Julliard,coil.“Archives”,1965)

《19—20世纪中国的民变与秘密会社》(Mouvements populaires et soci é t é 8seer ètes en Chine aux XIXe et XXe si ècles,Mouton,1970)

《中国农民运动(1840~1949)》(kmouvement paysan chinois 1840~1949,Le Seuil,1976)

《中国现代史》(Histoire de la Chine contemporaine,ouvrage collectif,Hatier,coil.“Histoire contemporaine”,4 vol.,1970—1977)

《孙中山》(Sun Ym-Sen,Bxuxelles,Editions Complexe,1982)

《中国日记——1988、1995、1998》(Carnets de Chine,1988,1995,1998,La Quinzaine litt é raire-Louis Vuitton,coll.“Voyager avec”,1999)

老舍《车夫老马》阅读答案 第8篇

正说到热闹中间,门忽然开了,进来一阵冷气。车夫们几乎都怒目地往外看,看谁这么不得人心,把门推开。

门外的人进来了,也是个拉车的。看样子已有五十多岁,穿着件短不够短、长不够长的棉袄。两个耳朵冻得通红,红得像要落下来的果子;眉上、短须上都挂着些冰珠。一进来,摸住条板凳便坐下了,扎挣着说了句:“沏一壶。”

茶还没有沏来,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

大家马上都立了起来:“怎啦?怎啦?”说着,都想往前跑。

“别动!”

茶馆掌柜的有经验,拦住了大家。他独自过去,把老车夫的脖领解开,就地扶起来,用把椅子戗(qiànɡ,支撑)在背后,用手勒着双肩:“白糖水,快!”

糖水刚放在老车夫的嘴边上,他哼哼了两声。

“喝点水!”掌柜的对着他耳朵说。

“啊?”老车夫睁开了眼,看见自己是坐在地上,腿蜷了蜷,想立起来。

“先喝点水,不用忙。”掌柜的说。

大家几乎都跑了过来。

“哎!哎!”老车夫向四围看了一眼,双手捧定了茶碗,一口口地吸糖水。

慢慢地把糖水喝完,他又看了大家一眼:“哎,劳诸位的驾!”

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绝不像是由那个胡子拉碴的口中说出来的。说完,他又想往起立,过去三四个人忙着往起搀他。他脸上有了点笑意,又那么温和地说:“行,行,不碍!我是又冷又饿,一阵儿发晕!不要紧,不要紧!劳诸位哥儿们的驾!”

这时候,老者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那个破帽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大家看着他,仿佛唯恐他走了。听到老车夫说肚子里空,祥子猛地跑出去,飞也似地又跑回来,手里用块白菜叶儿托着十个羊肉馅的包子,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

“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

“到底是哥儿们哪!拉座儿,给他卖多大的力气,临完多要一个子儿都怪难的!”说着,他立了起来,要往外走。

“吃呀!”大家几乎是一齐地喊出来。

“我叫小马儿去,我的小孙子,在外面看着车呢!”

一个中年的车夫开开了点门缝:“小马儿!小马儿!你爷爷叫你哪!”

老者用手摸了好几回包子,始终没往起拿。小马儿刚进门,他拿起来一个:“小马儿,乖乖,给你!”

小马儿也就是十二三岁,脸上挺瘦,身上可是穿得很圆,立在老者的身旁,右手接过包子来,左手又自动地拿起来一个,一个上咬了一口。

“哎!慢慢的!”老者一手扶在孙子的头上,一手拿起个包子,慢慢地往口中送,“爷爷吃两个就够,都是你的!吃完了,咱们收车回家。”

小马儿对着包子点了点头,吸溜了一下鼻子:“爷爷吃三个吧,剩下都是我的。我回头把爷爷拉回家去!”

“不用!”老者得意地向大家一笑,“回头咱们还是走着,坐在车上冷啊。”

老者吃完自己的份儿,等着小马儿吃净了包子,立起来,绕着圈儿向大家说:“劳诸位哥儿们的驾啦!”伸手去拉小马儿。

祥子呆呆地立在门外,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在小马儿身上,他似乎看见了自己的过去;在老者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选自《骆驼祥子》第七章,商务印书馆20版,有删改)

10. 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4分)

11.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词句。(4分)

(1)老车夫的头慢慢地往下低,低着低着,全身都出溜下去。(“出溜”是北京方言,请推断其含义,并说说运用这个词的好处。)

(2)“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为什么老马会有“像是乐,又像是哭”的表情?)

12. 茶馆掌柜的处理车夫忽然晕倒的状况很有经验,这说明了什么?(3分)

13. 在《骆驼祥子》中,老马和小马最终的命运如何?老马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5分)

参考答案

10.(4分)(1)老马喝糖水,谢众人(2)谦和(3)老马把包子省给孙子吃(4)得意(每空1分)

11.(4分)(1)“出溜”是“滑”的意思,这里形象地写出了老马又冷又饿、不由自主晕倒的状态。(2)老马像是乐,是因为他晕倒后得到了大家的关心和帮助,感到很温暖;像是哭,是因为自己虽努力拉车却依然生活艰难贫苦,感到很无奈。(每小题2分)

12.(3分)掌柜的处理车夫晕倒的状况很有经验,说明了掌柜的善良,常常救助这样的车夫;也说明了车夫因冷、饿晕倒的现象较常见;还说明了底层人民普遍生活很贫苦。

《孙谦》阅读原文及答案 第9篇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遣,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干:才能

B.躬耕以养弟妹 躬:亲自

C.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 宾:归顺

D.至郡,布恩惠之化 布:宣告

2.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孙谦为政清廉的一组是( ) (3分)

①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 ②俸秩出吏民者,稀原除之

③治烦以简,狱无系囚 ④每去官,辄无私宅

⑤已衰老,犹强力为政 ⑥居身检素,夏日无帱帐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友爱。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

B.孙谦任钱唐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由于没有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在官府空车库里。明帝想将他引为亲信,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

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县令期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

D.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九十岁后,每次朝见聚会,他总是先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

【参考】

1.D

2.A

3.B

4.(1)(5分)到任以后,高祖赞赏他清廉,厚礼对待他,认为他很奇特。每次朝见,他仍然请求承担繁忙的工作来证明自己。

(2)(5分)有个彭城人刘融,讨饭病重,无家可归,朋友把他抬送到孙谦家,孙廉打开厅堂来接待他。

【参考译文】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孙谦十七岁时,豫州刺史选用孙谦为左军行参军,孙谦以处理公事的才干着称。因为父亲去世,孙谦离职守丧。他客居历阳,亲自耕种以供养弟妹,同乡人都称赞他们兄弟间的亲厚和睦。宋江夏王刘义恭听说孙谦的为人,选用孙谦为行参军。孙谦出京任句容令,他清廉谨慎,记忆力强,县中百姓称他明智如神。泰始初年,孙谦事奉建安王刘休仁,刘休仁命孙谦为司徒参军,并向明帝推荐他,孙谦被擢拔为巴东建平二郡太守。二郡都处在三峡之中,以往常常依靠武力威压镇服郡中百姓。孙谦将要赴任,明帝下令要孙谦招募一千兵丁跟随。孙谦说:蛮夷不肯归顺,是因为对待他们缺少一定的准则罢了,哪里用得着派兵打仗,耗费国家资财呢!孙谦坚决拒绝,不肯接受兵丁。到郡之后,孙谦广施惠政,推行教化,蛮僚都纷纷归服,并争着向孙谦馈赠金银财宝,孙谦一一抚慰他们,晓之以理,然后把他们送回去,馈赠的金银财宝一点儿也不接受。后来抓住一些违法的蛮僚,也都把他们释放回家。本由吏民承担的官员俸禄,也全都把吏民的`负担免除。这样一来,郡境之内安然无事,孙谦的威望大大提高。孙谦在二郡治政三年,朝廷征召他回京任抚军中兵参军。元徽初年,孙谦迁任征北司马府主簿。建平王将要举兵(反叛),担心孙谦刚强正直(进谏阻止),假藉公事之名派孙谦赶赴京城,然后发动叛乱。建平王被诛之后,孙谦迁任左军将军。齐代初年,孙谦任钱唐令。他以简洁的方法处理繁杂的政务,狱中不拘留尚未审讯判罪的犯人。孙谦离职的时候,百姓们因为孙谦在职期间不接受馈赠,就在孙谦离县之后用船装着缣帛追着送给孙谦,孙谦拒不接受。每次离职,孙谦总是没有自己私有的房宅,常常向官府借空马棚居住。天监六年,孙谦出京任零陵太守,他已经年老衰弱,但还是努力处理政事,属吏百姓都感到安适。孙谦到任以前,郡中虎多,常伤害人畜,孙谦到任之后,虎竟绝迹。孙谦离职的那天夜晚,虎又出来伤害当地百姓。孙谦任郡县长官,常常努力鼓励督促百姓耕种农田,种桑养蚕,力求地尽其利,他属下百姓常常比相邻郡县的百姓收入更多。天监九年,因为孙谦年老,朝廷征调他为光禄大夫。孙谦回京赴任之后,高祖十分赞赏孙谦的清廉高洁,对他以隆厚的礼仪相待,恩宠又特别优厚。

《不识》阅读原文及答案 第10篇

不 识

张晓风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听说小学时代,他每天上学都不从市内走路,嫌人车杂沓。他宁可绕着古城周围的城墙走,他一面走,一面大声背书。那意气飞扬的男孩,天下好像没有可以难倒他的事。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我有点反感,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 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

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难改,性难移” ,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19.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分)

20.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1)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2)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21.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特点。(4分)

22.作者以“不识”为题,如果把题目改给“回忆父亲”好不好?试加以比较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9.(4分)引起下文对父亲的追忆;(2分)与后文写认识到没有谁可以彻底认识一个人相呼应。(2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0.(4分)(1)通过写父亲用象声词形容家乡香椿腌制过程,生动表现出父亲对故土的怀念,让父亲的形象更加亲近有趣。(2分)

(2)写父亲说话的时断时续,意犹未尽,更加突出父亲年老的形象;表现父亲对敬仰者的信任与追随的精神品质。(2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1.(4分)学习勤奋上进,怀念故土,对人或事死心塌地,性格能够变通。(每点1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踩点得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2.(6分)“不识”作为行文的主线(或“线索”)贯穿全文,引起读者的思考;(2分)作者由“不识”到认识,是逐步理解父亲,对父亲的情感加深的过程;(2分)若以“回忆父亲”为题,则显得平淡无奇,没有“不识”具有的发展性的推动功能。(2分)

上一篇:网络舆情分析系统wbs下一篇:论秘书的角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