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帮助》教案

2024-05-24

《互相帮助》教案(精选14篇)

《互相帮助》教案 第1篇

心育目标:

在尝试性阅读活动中体验互助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增进幼儿的社会适应性。

活动准备:

1.自制“图夹文”阅读材料。

2.录音机、空白磁带。

3.小班小朋友的来信一封。

活动过程:

1.教师读小班小朋友的来信,激发幼儿自主阅读的兴趣:

教师:“小班小朋友请咱们哥哥姐姐为他们录一盘故事磁带,你们有信心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吗?”

2.幼儿分小组进行探索阅读活动。

3.为幼儿录故事磁带,并欣赏。

4.围绕心育目标讨论:

(1)你快乐吗?为什么?

(2)在刚才的阅读活动中,你帮助了谁?你心里感觉怎么样?

(3)在刚才的阅读活动中,谁帮助了你?你心里感觉怎么样?

(4)是帮助别人快乐,还是被别人帮助快乐?为什么?

活动结束:给小班弟妹送自制故事磁带。

《互相帮助》教案 第2篇

1、初步培养观察画面的能力,并能用一二句话把事情说清楚,说明白。

2、初步学会使用常用的礼貌用语:请、谢谢、不用谢、没关系等。

3、懂得小朋友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题意。

1、揭题:互相帮助

2、谁知道“互相帮助”是什么意思?(我帮你,你帮我,就叫互相帮助。)

二、提出要求。

这节课要看图想想说说,说话声音要响亮,一句一句说完整,说清楚。

三、指导看第一幅图,学习说话。

1、图上画着谁和谁?

2、什么时候,丁丁要干什么?(写字的时候,丁丁向冬冬借橡皮。)

3、想想丁丁会怎么说?

丁丁说的话里面,哪些词表示有礼貌?(请、好吗)出示这些词。丁丁说这句话的语气怎样?(请求、商量)

4、冬冬也是个懂道理的孩子,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冬冬很乐意地把自己的橡皮借给丁丁,会说:“你拿去用吧!”)

5、他们之间还会说些什么?会用哪些礼貌用语?(谢谢、不用谢)

四、指导看第2幅图,学习说话。(教师可半扶半放进行指导)

1、看图,图上画着谁与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2、看拼音,读图下的提示问题,帮助学生搞清题意,即:丁丁看见冬冬没有带伞,会怎么说,怎么做?冬冬回怎么说?

3、自由练说,可同桌讨论,互说。

五、综合练习。

1、选择一幅图进行表演说

2、调换说话事物,如借球、还铅笔等进行迁移训练。

六、总结谈话。

1、你觉得丁丁和冬冬是怎样的孩子?

2、我们班像丁丁和冬冬那样的孩子多着哩!说说都有谁?他们怎么做?表扬这些好人好事。

3、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想法?

4、我们的学校和班级就像一个大

9、家庭,大家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秋天的果园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秋、园、红、黄、劳、动、笑;认识4个偏旁:禾木旁、绞丝旁、力字旁、竹字头;认识全包围结构;理解“秋天”“果园”“果子”“人们”“

劳动”等词语;会用“秋天”看图说完整的句子。

2、能正确朗读课文。

3、了解秋天果园里的果子熟了,知道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认识到丰收及喜悦是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会“秋”“园”两个生字,理解“秋天”“果园”“果子”等词语,看图说话。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大意。

1、秋天到了,你知道有哪些变化?

2、出示课题“秋天的果园”。

“果园”什么意思?“园”还可以跟哪些字做朋友?这个“园”字怎么记?我们还学过一个全包围的字,是什么?(国)

3、秋天的果园是怎么样的?听老师读课文。

二、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一学字词。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

2、指名按课文顺序组词读带有拼音的字,读得好的同学可领读。

3、读生字卡片,师生共同正音。

黄(huáng)熟(shú)还(hái)串(chuàn)欢(huān)苹(píng)

4、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5、说说秋天的果园是怎样的?

四、指导书写。

秋:先认识禾木旁,注意“禾”字一捺改一点。园:全包围结构,注意先里面,再封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意思,学会生字“红、黄、劳、动、笑”,理解“欢笑”“劳动”等词语。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生字词和偏旁。

2、口头组词:红、黄、动

3、指名朗读课文,并说说这篇课文一共有几句话?

二、朗读、理解课文第1句。

1、指名读,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2、什么叫“果子熟了”?(“熟了”就是可以吃了,应该收获了。)

3、果园里哪些果子熟了?它们是什么样的?(用线划出)板书:苹果 红 梨 黄 葡萄 紫

4、自由读读句子,说说“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后面要加一个“还有”?看图,为什么说“一串串”葡萄,而不说“一串”?

5、指导朗读这一句:要是你到果园去,看到那么多的果子成熟了,会怎样?(用高兴的语气来读读。)

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还有一串串的/紫葡萄。(注意:“一串串”的“一”读第二声,第二个“串”读轻声。)

6、谁知道除了苹果、梨、葡萄是秋天成熟的以外,还有什么水果也成熟了?

三、理解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板书:劳动)什么叫“劳动”?举例说说。

(板书:欢笑)什么叫“欢笑”?人们为什么欢笑?(因为果子丰收了,辛勤的劳动换来了好收成。)

2、指导朗读:人们/在/劳动,人们/在/欢笑。(用

轻松的语气读,“在”读重音。)

句式训练: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说话。

四、指导书写:

1、认识偏旁:立刀旁、绞丝旁、竹字头。

2、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自由介绍)红、黄:表示颜色的词。

劳动:因为要用力气,所以都有一个“力”字。

五、练习:回家背诵课文。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看图说话,朗读指导与训练,完成作业。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书空“黄”。口头组词“笑”

2、听写词语。

3、指名背诵课文。

二、朗读、总结课文。

1、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2、秋天,果子成熟,丰收了。你还知道哪些庄稼也是秋天成熟的?(稻子、玉米、棉花)所以,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3、学了这一课,你还懂得了什么?(只有人么辛勤劳动,才换来丰收的欢笑。)

三、指导课堂作业。

1、课后练习3:先说说这些偏旁的名称,再写出带有这些偏旁的字。

《互相帮助》教案 第3篇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如何组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 培养学生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小组合作交流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 合理分组, 优化组合——公平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对学生合理分组。说到合理, 要求教师根据知识内容, 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性格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因此, 学生小组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 可以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内容适时调整。在实践教学中, 通过不断观察, 评价各组学习情况, 当所学知识比较容易时, 我尝试让学生自己组合, 目的是顺应他们的兴趣, 让他们在一起乐学、好学, 在彼此熟悉的前提下,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 每个人都能动手、动脑, 各有所得。然而, 这样的分组往往是优生与优生走在一起;调皮的与好玩的走在一起;学习基础较差的走在一起, 导致各组完成目标的时间、效果差距较大。

当知识有一定困难时, 就需要教师干预, 调整小组成员间的知识、能力水平, 考虑性格差异, 相互弥补。于是, 我在听取学生建议的前提下,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的差异,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活动小组, 组内成员间力求做到均衡, 能力、水平接近, 便于公平竞争。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这样小组成员各得其所, 井井有条,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2. 角色转换, 人人参与——民主

在开始的几次研究课活动中, 小组人员分工固定, 造成个人不与其他小组成员配合, 只是做他自己的事。甚至为了尽快完成任务, 还出现有一人或两人包办的问题, 没有真正达到小组分工合作的目的, 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要怎样既体现学生主体意识, 又能发挥小组合作意识呢?首先, 成员间明确个人的任务, 知道自己担当的角色, 确保按时、准确完成。在小组磨合了一定时间后进行角色转换, 使每个成员都有愉快的学习体验;其次, 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大胆发言, 发表不同意见, 互帮互助, 指导能力差的成员顺利完成个人目标, 但强调不能包办代替。如, 我在二年级上册的《5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 我发给每个人30根小棒, 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算出摆一把小伞用几把小棒, 两把呢, 三把……五把呢?发完学具, 我并不是直接让小组开始活动, 而是先指导学生确定本次的活动方案, 确定每个学生的角色, 再进行有序的分工操作。整个活动过程, 学生思想压力减轻了, 自信心增强了, 动手实践的机会也增加了, 他们在融洽、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里, 进行着积极主动的交流合作, 使其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 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尊重学生, 适时引领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对教师而言, 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 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 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的认识过程。在小学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既不能包办代替, 又不能袖手旁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的空间, 小组制定活动目标, 实施方案, 小组成员间、小组间相互交流、补充、完善。教师还要参与到学生当中, 了解他们分工情况、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适时引导, 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 帮助他们使用一些学习策略。如, 在新课引入教学中、巩固练习过程中, 我们经常采用游戏、谜语、设悬念等形式, 激发探究热情与性趣。我们不能单纯地把这些情境当作只是游戏, 其实在游戏里面是有许多学习方法的存在的, 增强趣味性、情感化, 价值观。

学生的小组合作不是一蹴而就的, 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教师要允许学生大胆发言, 甚至要耐心聆听跑题或错误的声音, 因为这些回答中往往会迸发创新的火花。例如, 教学《乌鸦喝水》时, 学生对狐狸的评价五花八门, 有批评狐狸狡猾, 善于欺骗的;有表扬狐狸善于动脑, 想方设法达到目的的;还有同情狐狸的。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应给予一定的鼓励, 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 再适时恰当引导, 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散思维, 各得其所。

三、善于激励,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锻炼

实践证明, 不断地夸奖有可能成就一名智力水平一般的学生。每一位孩子都有活泼好动的天性, 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不要放任学生自由合作交流, 课前精心准备, 设计好问题和目标任务, 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看着就在眼前, 但还需努力才能成功。这样的情景比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一次次成功, 奠定他们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信心。

如一位教师在教“做垂线”时, 知识的目的是做直角、能利用手中的工具做已知直线的垂线, 能力的基础是认识、使用直角的熟练操作。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想法、做法不一:有的严格应用三角板的直角, 由于三角板直角顶点的磨损, 作出的直角常常是圆弧的;有的利用延长线画好直角, 还有的学生创造性地利用三角板或直尺的较长刻度线作为直角边画垂线, 灵活运用, 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我们不强求学生必须掌握常规方法, 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在学习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培养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这时教师不必强求统一答案, 而是让学生结合例题丰富多彩的画面, 找出和自己的操作活动相似内容, 体会不同算法的优点, 在操作与比较分析过程中, 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 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活动的过程, 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满足了儿童的探究需求,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同学应该互相帮助 第4篇

“哇!姜小牙,快看,奥特曼。”我指着班主任说道。

“哇!果然像奥特曼。”我和姜小牙都快笑晕过去了。

“谁在笑?是谁在笑?”班主任很威(wēi)严地喊道。

我和姜小牙赶快捂(wǔ)住嘴,尽量不发出声音。

这位长得像男老师的女老师告诉大家她叫魏大红,既(jì )是我们的班主任又是我们班的数学老师。

“现在大家都站起来,到走廊(láng)去,我们要分座位啦。”魏老师这样说。

同学们来到走廊,按大小个儿排队,这时姜小牙开始祈祷( qí dǎo ),他希望能和一个漂亮的女孩做同桌。

我分到了第二排靠近窗户的位子,和一位漂亮的女孩儿李黎 (lí)一桌。

姜小牙排在我的后排,和一个叫郝(hǎo)静的女孩一桌,郝静脸上有好多小雀斑,并不漂亮,但至少她人很好呀。

郝静是个既安静又爱学习的女孩,而姜小牙却非常喜欢聊(liáo)天,整天叽叽喳喳的。

嘻嘻,看来姜小牙的愿望落空了。

一天过去了,我发现漂亮的女孩真是不好惹(rě),李黎真是个野蛮(mán)的家伙, 她喜欢批评别人、打击别人、管别人、讽(fěng)刺别人, 但第一天她只跟我说了一句话。呜……

她在我眼里就像一只骄傲(jiāo ào)的花公鸡,哦!不是,是花母鸡。

我不喜欢她。

妈妈啊,我的同桌李黎真是太不够意思了。今天魏老师叫我站起来回答问题, 这麽难的题我哪里会呀, 谁知李黎把手举得高高的, 就是不肯把答案告诉我。

结果我像傻(shǎ)子一样站在那里,李黎却受到了表扬。

这有什麽呀,下次她不会时我也举手,就是不告诉她。可是连李黎都不会的题,我能回答出来吗?我很怀疑(yí)。

老妈说同桌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可是李黎就喜欢看我的笑话。

帮助别人教案 第5篇

2、产生帮助别人的向善,增强社会适应性。

【活动准备】

老奶奶围裙、围巾各一,PPT一个、视频两段,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活动过程】

1、观看帮助别人的情境表演。

开场:今天有一位老奶奶送完宝宝上幼儿园回家路上。

看到什么了?小朋友把老奶奶扶起来,心情怎么样?如果是你看见了你会帮助老奶奶吗?

2、谈话回忆帮助别人经验

你帮助过别人吗?

小结:我们长大了帮助的人真不少,帮助别人真的能快乐自己。

3、观看PPT学习正确的助人方法

看看图片上发生了什么事?怎样帮助他们?

展示PPT,讨论,表演

小结:我们小朋友都非常聪明遇到危险的事情不能直接帮助别人,我们可以找大人来帮助他们。

4、观看雷锋事迹视频

你能天天帮助别人吗?天天做好事吗?

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有一位解放军叔叔叫雷锋,就是所有人做好事的榜样。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做好事的。

看视频。雷锋叔叔怎么样做好事的?

只要我们天天帮助别人,天天做好事,世界将会怎么样?

5、欣赏成人帮助视频

看看大人怎么样互相帮助的?

看视频。看到什么?你是怎么样想的?

小结:只要人人都帮助别人,人人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世界将变成美好地人间。

6、欣赏《学习雷锋好榜样》

小班综合教案 教案 我来帮助你 第6篇

社会:我来帮助你 活动目标:

1.具有一定的同情心。

2.掌握帮助和安慰同伴的简单方法。3.学会关心、帮助同伴。活动准备:

1.排练情境表演“我扶你起来”。2.幼儿用书:《我来帮助你》。活动过程:

1.观察情境表演,学会关心同伴。l 教师:演出中有哪些角色?在干什么? l 教师:小玲摔疼了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l 教师:小明对小玲说了什么?他是怎么帮助小玲的? l 幼儿学习表演中的对话,模仿帮助别人的动作。2.通过讨论,学会关心、帮助别人。l 教师:你觉得小朋友吗?他好在什么地方? l 教师:你关心过同伴吗?你是怎样关心同伴的? l 教师:你帮助过别人以后,心里感觉怎样?

l 教师小结: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该及时提供帮助,帮助别人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3.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画面。

l 教师:请小朋友讲一讲,图上的小朋友是怎么样助人为乐的?

办家家(小班)

办家家(小班)

一、目标:

1、能积极参加活动,根据已有的经验选择大小、不同的碗、勺等 餐具子

2、感知颜色和数字1、2、3的意义。

3、体验共同游戏的乐趣,二、活动准备 图片、餐具、垫子

三、活动过程

(一)、这里有好听的音乐我们一起来玩《办家家》

你来做妈妈呀,我来做爸爸,我们一起来呀,来办家家,炒、炒小菜,炒好小菜开饭了……

1、在家里我们跟谁一起吃饭?

2、坐在什么地方吃饭?

3、肚子饿了怎么办?

4、用什么东西盛饭?

(二)请小朋友帮他们挑选餐具

1、这里的餐具有什么不一样?

2、每人挑选一个?

3、一共有几个?(多少)、大小区分?

4、勺子怎么放,有几只?

(三)你会不会帮他们做饭?

1、用橡皮泥、纸片、纸条来做一做。(炒、炒炒小菜、搓汤圆、拉面条)

2、开饭了(娃娃肚子饿了怎么样)

(四)吃饱了,听音乐《散步》(小班)

一、目标:

1、能积极参加活动,根据已有的经验选择大小、不同的碗、勺等 餐具子

2、感知颜色和数字1、2、3的意义。

3、体验共同游戏的乐趣,文档仅供参考

二、活动准备 图片、餐具、垫子

三、活动过程

(一)、这里有好听的音乐我们一起来玩《办家家》

你来做妈妈呀,我来做爸爸,我们一起来呀,来办家家,炒、炒小菜,炒好小菜开饭了……

1、在家里我们跟谁一起吃饭?

2、坐在什么地方吃饭?

3、肚子饿了怎么办?

4、用什么东西盛饭?

(二)请小朋友帮他们挑选餐具

1、这里的餐具有什么不一样?

2、每人挑选一个?

3、一共有几个?(多少)、大小区分?

4、勺子怎么放,有几只?

(三)你会不会帮他们做饭?

1、用橡皮泥、纸片、纸条来做一做。(炒、炒炒小菜、搓汤圆、拉面条)

2、开饭了(娃娃肚子饿了怎么样)

《我会帮助别人》教案设计 第7篇

设计意图:

现在的孩子在成人的精心呵护下,享受着“理所当然”的娇宠,他们不懂得体谅成人,不懂得为成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本文尝试让幼儿知道要尊敬长辈,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并从

中体会到快乐,从而有效地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目标:关心他人,为成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准备:图片、大南瓜一个。

过程:一、以谈话导入:

现在是一个什么季节?那秋天什么丰收了?(让幼儿从不同侧面讲述,感受秋天丰收的.喜悦之情)。

二、以听儿歌让幼儿学会关心别人:

1、电话铃响起:老奶奶请我们去收南瓜。

问:(1)谁来说说看,老奶奶为什么请我们收南瓜?老奶奶不能收南瓜,心里怎么样?(请幼儿充分讲述)。

(2) 你愿意帮老奶奶吗?怎么帮?老奶奶知道我们去帮忙,心里又会怎么样?

2、师带领幼儿帮老奶奶收南瓜:

(1)“现在,你们在后面帮老奶奶推小车,我们一起来用劲!”(放音乐《加把劲》)。

(2)让幼儿说说帮助别人的感受。

3、师完整朗诵儿歌:

(1)请幼儿为儿歌取名字:

(2)请幼儿边听儿歌,边做相应的动作,感受劳动的快乐。

三、联系实际,拓宽幼儿经验,:

请幼儿讲讲:“你在平时,是怎样帮助别人的?心里怎么样?”

四、分享快乐:

1、电话再次响起:老奶奶请我们吃南瓜。

2、请幼儿讲此时的心情,巩固幼儿帮助别人的行为。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教案 第8篇

呵 护 心 灵

——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

成都市新都区高宁小学

许云玉

设计意图:

帮助别人是人际交往中良好的行为。本课教材旨在通过案例、故事、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感受到助人的快乐,树立乐于帮助他人的意识,学习恰当的助人方法。活动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助人的快乐,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意识。

2、让学生学会恰当的助人方法,并初步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活动重、难点:

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意识,让学生学会恰当的助人方法。适用年级及课时:小学一、二、三年级。1课时

活动准备:

1、教师组织学生编排情景剧《小雯变了》。

2、教师通过访谈,调查本班学生中间发生的助人故事。

3、教师使用多媒体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5分钟)暖身游戏:当我们在一起。

大家一起唱:当我们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当我们同在一起,其快乐无比。你对着我笑嘻嘻,我对着你笑哈哈,当我们同在一起,其快乐无比。游戏规则:教师带领学生唱歌(可以播放录音,也可按照自己的曲调唱)。当歌曲中出现“我们”时,双手交叠放在胸前,出现“在一起”时,相互握手;出现“笑嘻嘻”时,抿嘴而笑,向左右的同学点头致意,不能露出牙齿;出现“笑哈哈”时,要张大嘴巴做出大笑的样子。

此游戏与活动主题相关联,大家在歌声中一起做一些规定的动作,可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彼此的关系,增强认同感和凝聚力,从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支持。

二、主题活动

1、心理聚焦(5分钟)

该板块旨在让学生感受需要帮助的人的情绪。

教材中的两幅图呈现了导致小雯发生变化的原因,即父母离婚(情感上受到伤害)和母亲下岗(家庭经济困难)。

教师在课前可以组织学生编排情景剧《小雯变了》;课上,教师应让学生仔细看图,体会小雯的情绪变化,再让学生表演情景剧《小雯变了》,感受并表现小雯的状态,如哭泣、不爱说话、独自发呆、学习成绩下降等等,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小雯的心情。

2、心灵视窗(12分钟)

该板块旨在激发学生助人的意识。

教材中包含“行为”和“感受”两个层面的内容。“行为”层面通过主题句“有困难 大家帮”及后面的相关内容呈现,“感受”层面则着重体验助人带给自己的快乐。演一演。教师让学生看教材中的第3幅图,可请学生即兴表演。表演要强调理解同情的目光、友好温暖的表情、安慰支持的语言、柔和亲切的动作。

议一议。教师让学生讨论:还可以怎么帮助小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从自己、学校、社会等多个角度思考。

说一说。教师让学生表达自己看到小雯又变得开心后的快乐心情。

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充分、多形式地表达,体验助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和满足。

3、心灵氧吧(12分钟)

该板块旨在让学生明白“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道理,强化学生助人的意识。讲故事:快乐的秘诀。采取教师讲、放录音、学生讲、学生演等方式进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全体参与,一起寻找快乐的秘诀,明白“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道理。

我的故事。让学生说说自己帮助同学、老师、父母及其他人的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帮助别人后自己的快乐、自豪、满足的心情。教师也可以启发学生从受助对象感谢的语言、开心的笑容,旁人对自己的赞扬和肯定,大家对自己的接纳和喜爱等方面着重加以体会,强化学生助人的意识。

4、心海起航(6分钟)

该板块旨在让学生学习恰当的助人方法,并初步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快乐“储蓄”行动。教师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快乐币”和“快乐宝盒”,为课后的快乐“储蓄”行动做准备。

三、教师与生交流心得(5分钟)

《互相帮助》教案 第9篇

活动目标:

1.愿意帮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体验关心帮助别人的快乐。

2.能注意到别人的困难与需要,主动帮助别人,具有同情心。

3.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4.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请家长配合引导幼儿回忆帮助他人的经历。

(2)请几名幼儿事先编排帮助、关心别人的情景表演。

2.物质准备:表演所需道具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

引导语:请小朋友认真看表演,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小朋友是怎样帮助他们的。

2.观看情景表演,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1)请幼儿观看第一组情景表演:一个幼儿帮助另外一个幼儿扣身后的扣子;一个幼儿摔倒了,另外一个幼儿将他扶起来。

2)讨论:你看到了什么?当别人有困难时,你该怎么办?你帮助过别人吗?你是怎么帮助的?

3)请幼儿观看第二组情景表演:一个小朋友伤心地哭,另外几个小朋友拿纸巾帮他擦拭泪水并劝慰。

4)讨论: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小朋友是怎么帮助他的?如果你哭时,希望别人怎么对你?遇到别人伤心时,我们可以怎样帮助他?

3.说说“我知道的需要帮助的人”,引发幼儿乐于助人的愿望。

1)提问:除了我们身边的小伙伴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外,还有什么样的人需要我们帮助呢?你有帮助过他们吗?怎么帮助的?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3)小结:你们都是很善良的孩子,都能及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与幸福,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4.开展互相帮助模拟活动:互相塞内衣、卷袖子、扣纽扣等。

活动延伸:

家长平时带幼儿外出时,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时,积极帮助,为幼儿做乐于助人的好榜样。

教学反思: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以希望工程的几组镜头,引发幼儿乐于助人的积极情感,将帮助的对象由周围拓展到更大的范围。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还有很多,你们看:(课件),你们回去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商量,怎样帮助他们,好吗

大班社会教案《帮助你我他》 第10篇

帮助,是个老话题,人人都能感受到它的魅力,有了它,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如何将“帮助”这个较抽象的概念在孩子稚嫩的心灵上掀起涟漪,增进幼儿的认知、激发他们的情感、进而引导幼儿的自觉行为是活动的目标所在。

幼儿作为社会人,他们社会性认识、情感和行为的发生发展,依赖于所处的环境和经验,因此生活性和实践性是本次活动的两大要点,首先我借助直观形象的课件帮助幼儿认识到动物各有所长,相互帮助能解决困难,迁移到幼儿身边发生的事,回忆帮助别人和被帮助的快乐,得出相互帮助能把事情做好的结论,然后以一张简单的娃娃图,让幼儿根据自身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多变的情景,自主猜测可能遇到的困难,设身处地商讨多种帮助办法,最后将幼儿日常生活内容与大班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相结合,让幼儿在帮助弟弟妹妹整理物品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帮助别人和相互帮助的快乐。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活动延伸中我以希望工程的几组镜头,引发幼儿乐于助人的积极情感,将帮助的对象由周围拓展到更大的范围。

活动目标:

1、了解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互相帮助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2、学会正确使用帮助用语,设想多种助人的方法。

3、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相互帮助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小公鸡和小鸭子、希望工程

2、录像:星星班

3、实践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以形象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相互帮助能解决困难。

1、观看课件,提问: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鸭子吃不到虫子时心情怎样?后来心情又怎样了?它是怎么吃到的?小公鸡碰到了什么困难?心情怎样?后来呢?谁帮助了它?小结:碰到困难时很着急、害怕,但是它们你帮我,我帮你后,小鸭吃到了虫子,小鸡被救上了岸,心里都很高兴。小鸭为什么吃不到虫子?小鸡为什么差点被淹死?小结:它们都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相互帮助后,困难就解决了。

二、充分运用图片设置情景,引导幼儿讨论交流身边发生的相互帮助的事例,设想帮助别人的办法。

1、讨论:你遇到过困难吗?是谁帮助你的?你帮助过别人吗?心里觉得怎样?

2、如果你遇到困难怎么办?请求帮助时怎么说?你想帮助别人时怎么说?得到了帮助怎么说?小结:我们都会遇到困难,可以说一些有礼貌的话请求帮助,只要我们互相帮助,就能把事情做好。

3、猜测可能的困难,讨论帮助解决的办法。出示图片:娃娃可能碰到什么困难了?怎么办?小结:你们猜得都有道理,想得办法也很好。可弟弟还在哭?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

三、将幼儿日常生活内容与大班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相结合,让幼儿在帮助弟弟妹妹整理物品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帮助别人和相互帮助的快乐。

1、看录像:星星班场景。提问:小弟弟为什么哭?怎么办?怎样整理又快又好?

2、幼儿实践活动:整理材料帮助了弟弟妹妹,心情怎样?

活动延伸:

如何帮助粗心的孩子教案 第11篇

“粗心”这是很多孩子普遍存在的毛病,也是家长朋友们比较头痛的一个问题。孩子粗心怎么办?一味地责备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实上孩子粗心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作为家长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帮助孩子克服粗心的毛病。

一、家长对待孩子粗心问题的误区 误区一:认为孩子学习不认真刻苦。

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孩子出现粗心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并不是他不认真学习,而是他的能力没达到。误区二:只关注孩子学习习惯而忽视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培养。

学习上细心的习惯密不可分。在生活中做事丢三落四,缺乏条理,不能坚持到底的孩子,往往在学习上也容易粗心。家长应该从小让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

误区三:家长任意地惩罚孩子。

比较常见的惩罚就是把错误的地方抄写十遍甚至几十遍。过度单调的重复,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让孩子心理上产生厌倦.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结果适得其反。

二、造成孩子粗心的原因

1、态度问题

有些孩子马虎是态度不认真,对学习缺乏责任心,敷衍了事,因而理解知识时囫囵吞枣,做作业时敷衍塞责,马马虎虎凑合着做完得了。这与家长不当的教养方式是分不开的,例如:过分的照顾、包办代替、没有规矩、缺乏要求、溺爱纵容等等,都会从客观上造成孩子粗心。

2、性格问题

有些孩子是急脾气,干什么事情都心急,急急忙忙难免出错。另外,大大咧咧的性格有可爱的一面,但不拘小节办事粗心,反映在学习上,容易增加失误。

3、熟练程度上的问题

有些孩子马虎是因为所做的功课不熟练,因而顾此失彼,研究表明,对习题特别生不易马虎,因为还不会呢,特别小心仔细。对习题非常熟练也不易马虎,熟练到不加思索就能写对,也不马虎,很少有把自己的名字写错的,就是因为太熟了,马虎不了。只有半生不熟才会出现马虎的现象,看着这题一点都不难,可实际上自己又不是掌握得特别好,思想上麻痹,出了错。

4、习惯问题

孩子视觉记忆力与辨识能力比较低,马虎已成习惯,干什么事都毛手毛脚,马马虎虎。

5、考试焦虑问题

有些孩子因对考试的心理负担过重,过分紧张,平时做题没有问题,一考试就错,这就是焦虑造成的。针对不同的情况,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对态度不认真的孩子,应主要解决态度问题,使其认识到马虎的危害,改变不认真的态度;对性格急躁的要训练性格,改变急躁的性格;对那些知识不熟练的孩子,应多加练习,使其熟练的掌握知识;对考试焦虑的孩子应减轻其心理负担,不要让他把分数看得太重,心理负担轻了就不会那么紧张了;对习惯不好的孩子,应校正其不良习惯,培养严肃认真的好习惯。

三、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粗心的毛病 第一、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任何人要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培养儿童的责任心。要靠平日里的习惯培养。家长应该从小让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小的时候让他收拾好自己玩的玩具,大一点时,帮着洗碗。让他负责扫地或者洗碗,这就是他的责任,干好了要给予鼓励或奖励,干不好家长不能客气,应该要求他重来一遍,直至干好为止。家长要让孩子正视粗心的坏处,让孩子在生活中体会细心的好处,必要时可以让孩子承担因为“粗心”所导致的后果。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多做一些“细活儿”,如写毛笔字,缝纽扣等,这些都能锻炼孩子的细心程度。总之,就是让他对自己的事情负起责任来。这样,就能逐渐地培养起孩子的责任心,孩子在遇事时就不会敷衍了事。

第二、培养孩子整齐有序的生活习惯。

孩子“粗心”,往往也会表现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譬如:上学时忘了带做好的作业本,开门进屋后忘了把钥匙拔下来,自己的东西总是丢三落四,到用的时候满世界找也找不到等。所以如果孩子生活在杂乱无章的家庭中,就会养成粗心、马虎、无序的生活习惯。所以,建议家长们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有序的生活环境,培养孩子井井有条的生活习惯,慢慢地,孩子在学习上也会逐渐细心起来。

孩子在学习时,要创建安静的环境,家长应避免在孩子学习的时候,把电视声音开得过大,也不要打麻将或打牌,因为儿童的注意力是极易受到干扰的,你的这些做法只能让他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长久之后,孩子便养成了这种一心二用的坏习惯。有的儿童放学回家以后,总是先打开电视,然后边看边写作业,或者耳朵上戴着耳机,一边摇头晃脑地唱着歌儿,一边做习题。试想,这样怎么能聚精会神呢?不马虎才怪? 第三、要让孩子保持健康的心理,多给孩子细心的心理暗示。

低年级孩子,知识结构尚未形成,思维定势也不明显,作业出错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很大。父母看到很容易的题目都做错了,就简单归结为粗心、不用功,甚至小题大做批评一通。如果家长一再地强调孩子马虎粗心,孩子就会真的认为自己粗心。相反,如果家长能及时观察到孩子的细心之处并加以表扬,孩子心理上就会有一种自己很“细心”的心理暗示。同时让孩子看到细心的好处,从而让其产生克服粗心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四、教孩子学会自己检查作业

有些家长总怕孩子作业错了,得不到高分,于是天天给孩子检查作业,这样做的结果是养成孩子依赖思想,以为马虎了也没关系,反正有家长还给我检查呢。第二天老师发现孩子的题错了,问他:“你怎么这么马虎?”答曰:“不是我马虎,是我妈马虎,她没给我检查出来!”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的结果,往往助长了孩子不负责任、马虎的坏习惯。家长要让孩子自己检查,提高自检能力。如果家长不放心,也要让孩子自己先检查完后再给他检查,发现了错题,不要直接告诉他第几题错了,而要说:“你这作业里有错题,再去检查。”让他自己去找第几题错了,错在哪里,时间长了,不但提高了孩子的自检能力,还能帮助孩子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家长不给孩子检查作业,但要教给孩子检查作业的方法。第五、把做功课的时间化成功课量。

孩子作业做错、漏做、计算符号看错,甚至剩下半题忘了做,可能是因为没把心思放在功课上。化时为量,即把“再做30分钟”,改为“再做5题”。这样,孩子的劲儿就来了,从“必须忍耐30分钟”的消极状态,转变为“快把练习做完”的积极状态。这种积极状态能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不知不觉中克服了粗心的毛病。

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同,从5分钟到20分钟不等。家长可以适当的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帮助孩子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互相帮助》教案 第12篇

1、正确点数9以内的数量,掌握数与量的对应关系。

2、知道数量间的递进关系。

活动重点:

正确点数9以内的数量,掌握数与量的对应关系。

活动难点:

知道数量间的递进关系。

活动准备:

1、《小朋友的书.数学》

2、绘制“海底世界:背景图;海底生物特征(如:形态、大小、颜色)各异的图片(如水母、贝壳、虾、螃蟹、鱼等)数量分别为5、6、7、8、9,并贴在“海底世界”背景图上。

3、5~9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进行分类。

今天老师带来一张美丽的:海底世界”图片,看看上面都有哪些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请把它们分类并摆放在一起。

二、学习接数,感知数量间的递增关系。

1、学习接数。

任意选择一个种类、教师先点数,然后请幼儿继续接着数,如教师先数大水母1、2、3、4,请幼儿接着数完小水母5、6、7,然后说出总数。

教师数张开的贝壳1、2、3,幼儿接着数闭合的贝壳4、5、6、7、8,说出一共有几只贝壳。……

2、感知数量的递进关系。

教师和幼儿一起把数好的每一种海洋生物,一行行按从少到多的顺序一一对应地整齐排列,并在后面摆放5~9的数字卡片,感知数量的递增关系。

三、儿童独立计数。

在《小朋友的书.数学》第12页“海底世界”上,也有各种不同的海洋生物。这么多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在一起,我们怎么数,才不会漏数和多数呢?(引导幼儿发现并借助标记法正确点数混合摆放的物体,如每次点数一个种类时,可点完一个画个圈、打“∨”、或涂上颜色)

活动反思:

《互相帮助》教案 第13篇

1.认识“0”,知道“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

2.发展幼儿联系生活情景的联想能力。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空盒子

2.0---9的数卡。

3.秒表、温度计。

活动过程:

一.看看有什么。

1.每人打开一个空盒子,说说里面有什么。“没有”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可以用“0”表示)。

2.出示数卡“0”,幼儿认读,说说“0”像什么。

3.请幼儿在空盒里装上喜欢的东西,说说现在是否还能用“0”来表示。

二.说“0”。

1.启发幼儿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说说还有什么情况可用“0”来表示等。

2.可请个别幼儿来表演,如伸出五个手指头,然后藏到背后,可以用“0”表示;拿几张卡片,一一发给好朋友,自己一张也没有了,可以用“0”表示。

三.了不起的“0”。

1.“0”可以用来表示没有,还可以用来表示其他吗?

2.教师参与幼儿讨论并逐一出示数卡、温度计、秒表等,使幼儿知道“0”可以排在任何一个数字后面,就能使该数字增大许多。“0”在秒表中间表示开始,温度计上的“0”表示零上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等。

3.原来“0”不单单表示“没有了”,还有更多的用处呢。

四.结束活动。

请幼儿去找一找爸爸妈妈身上有没有像“0”的物品。

活动反思:

《互相帮助》教案 第14篇

1.感知绳子的不同长度,学习比较绳子长短的方法。

2.学习借助格子图确定路线的长度。

3.能通过仔细观察、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重点

学习比较绳子长短的方法。

活动难点

学习借助格子图确定路线的长度。

活动准备

1.绳子两组(参见:P26附一附二)

2.操作材料:第19页《比比谁的长》、第20页《远和近》的操作材料、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比较物体的长短

1.教师出示第一组的两根错开摆放的绳子,引导幼儿观察。

师:小猴有两根绳子,它准备用长绳子编一个大兜,可是它现在分不清哪根绳子长,哪根绳子短,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2.教师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集体验证是否正确,并引导幼儿发现:比较绳子的长短时,应将一头对齐比较。

师:你来试一试。你是怎么比较的?

师:比长短的时候要把两条绳放放平,然后一头对齐,看看另外一头哪根长?

3.教师出示第二组的两根打结的绳子,引导幼儿比较。

师:这里还有两根绳子,你能分清哪根长,哪根短吗?为什么?

4.教师将打结的绳子松开进行比较,验证幼儿的判断。

师;你有什么方法来比较两根绳子的长短?(幼儿想办法)

师:那我们来把绳子松开看一看,放平、对齐,哪根长?

5.引导幼儿发现:比较绳子长短时,还要关注绳子的弯曲程度。

师:所以绳子是不是看着哪根长就是哪根长?我们还要看一看绳子有没有弯曲着,弯曲的越是多,就越是长。

二、幼儿操作

1.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比比谁的长。

师:图上有谁?比一比,谁的尾巴最长、飘带最长、鼻子最长?请在相应的长短线旁贴上合适的标记。

2.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谁先吃到饼干。

师:三只老鼠偷吃饼干,哪只老鼠走的路最近,哪只老鼠走的路最远?请小朋友在正确的标记上画圆圈。

三、活动

1.展示幼儿的操作材料,集体验证。

2.教师表扬在活动中能够积极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幼儿。

活动延伸:

1.数学区可以不同粗细的圆柱积木、不同长短的绳子,让幼儿自己把绳子绕在积木上,比较绕的圈数的多少,从而体验积木的粗细对绕绳子圈数的影响。

上一篇:实用的快乐军训作文300字下一篇:初三班主任工作计划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