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形势下转变乡村职能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

2024-06-12

关于新形势下转变乡村职能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精选8篇)

关于新形势下转变乡村职能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 第1篇

关于新形势下转变乡村职能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

关于新形势下转变乡村职能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

在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尤其是“一免两补”政策实施的大背景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快改变乡村工作职能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迫切需要回答的课题。最近,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

面对新形势:农村工作显现出诸多的不适应

在调查中感到,通过近几年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市场经济的锻炼,全县乡村干部在转变工作职能、驾驭市场经济、服务群众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步。但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一免两补”政策的过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形势变化,农村乡镇党政组织职能、乡村干部思想观

念和工作作风等方面显现出来诸多的不适应。

1、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形势缺乏准备,思想观念不适应。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积极性不高。许多干部总是感叹乡村经费缺口难解决,历史债务难化解、人地矛盾难处理、农村公益事业难开展。迎难而上、创造性开展工作的主动性不高。二是陷于传统工作方式不能自拔,缺乏转变作风的主动意识。大多数乡村干部对以催、管、要为主的工作方法念念不忘,谈到如何管理农民振振有辞,而一谈到如何服务农民则束手无策。三是观念保守,思想不够解放。部分乡村干部对开创工作新局面没有创新意识,又不善于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老方法不管用、新方法不会用的问题尤为突出。四是“等、靠、要”的思想严重,感到无事可干或有事难干。有些干部认为税费收缴等硬任务少了,担子轻了,工作自然好干了。也有的认为当前人地矛盾化

解、历史债务处理等工作一件比一件难办,只好一味等上边出政策、给扶持,没有攻艰克难的思路和招数。

2、对集中显现的各种矛盾化解不力,应对招数不适应。在当前经济领域中,最尖锐、最突出的矛盾主要有三个:一是人地矛盾突出。大体可分为八大类。(1)一轮土地承包时举家搬走,未参与二轮土地承包的农户回来要地。(2)二轮土地承包时因欠款、超生外逃,未分给承包田的农户回来要地。(3)二轮土地承包时,部分农户因欠款,所分土地被村上收回,或当时少分了承包田。(4)机动地超标准或长期发包引发纠纷。(5)土地补偿问题引发。(6)“两工”及欠款计息引发。(7)土地流转不规范引发。(8)其他问题引发。有些乡镇虽然对在这些矛盾进行了研究和梳理,但还没有成熟的化解招数。二是乡村债务负担沉重。全县乡村因过去兴办企业,互助基金会转嫁,改建、新建办公用房,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村集体开展达标竞赛,为完

成各项急难新任务搞优惠补贴,为有关部门垫付税费以及管理混乱等造成举债。全县乡镇政府净负债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负债万元。村级债务总额亿多元,平均每村负债216万元。对于这些债务问题,一些乡镇被动等待国家出台债务豁免政策。三是大部分村级经济脆弱不堪甚至崩溃。目前,全县资不抵债的村已达111个,占全县现有行政村的67。由于前些年一些村低价出售林地、闲置资产和承包田来化解村级债务,使原有的集体资产所剩无几。“一免两补”政策实施以后,乡村集体的经费缺口加大,全县乡村如要满足工作的正常运行,需要办公费、燃修费等经费1490万元,即使上级给了转移支付,还有830万元的经费缺口。这种薄弱甚至已经崩溃的乡村集体经济,根本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和办社会事业的需求。

3、对新时期群众工作特点把握不准,组织和发动群众的手段不适应。乡村干部普遍反映,“一事一议”办法执行

起来难度特别大。尤其是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维修校舍、修路架桥等社会公益事业,常常是部分农民顶着不办而无法实施。个别村干群关系甚至达到了对立对抗状态。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一些农民素质低所致,只强调个人权益而忽视集体权益,只强调当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另一方面是村干部组织发动群众的方法僵化,尤其是新出台的政策掌握不到位,宣传解释不到位,特别是用过去那些罚工罚款、收回承包地等经济手段来管理约束农民实施村级事务和兴办集体公益事业不灵了,就无计可施。

4、对群众亟需优质高效全方位服务的要求难以满足,服务意识和方法不适应。一方面,有些干部的服务工作与群众的需求对接不上。不注重去研究解决新形势下农民随着政治、经济等权益的扩大而日益强烈的服务需求,工作还仅限于传达一下会议精神,宣传宣传政策,跑一跑贷款等浅层次水平上,服务

深度、广度、力度不够。另一方面,由于政策调整,过去那些通过无偿使用机动地、减免税费、给补贴等服务农民的方式,不再有效或无法再用。

5、对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格局的新调整应对迟缓,用市场化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中央一号文件以及“一免两补”政策的出台,经济利益分配向农民倾斜,使农民得到了实惠,但一些乡村的可用财力大大减少,国家安排的农业税改转移支付又不能充分满足基层需要。多数乡村因有限的财政收入、巨额的债务包袱,无法保证人员的正常开支。一些乡村“黑地”等问

关于新形势下转变乡村职能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

关于新形势下转变乡村职能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 第2篇

乡镇作为权力传递体系的末端,长期以来形成了传指令、收税费、包村组的工作模式,农业税免征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考验,出现观念、方法、思路、模式的不适应。令人堪忧的是许多乡镇无所适从,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做起,感觉抓党务太虚,抓经济太难,抓稳定没权,抓服务太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林业、土地、司法等部分业务职能的上收,使得乡镇的职权越来越小,造成部分乡镇处于留守“内阁”状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乡镇职能如何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我们组织调查组,深入到部分乡镇,对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作职能等方面进行调研,现就调查情况和意见报告如下:

一、我县乡镇政府职能职责、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现状

(一)目前乡镇政府承担的主要职能职责

根据工作对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目前乡镇政府所发挥的基本职能:一是乡镇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人民群众;二是乡镇政府对上级政府和部门;三是乡镇政府对本机关的行政干部。

从第一个方面看,乡镇政府的职能包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市场秩序维持、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城镇规划和建设、民政优抚、纠纷调解、发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等。综合来看,主要是提供秩序、提供公共服务和发展农村经济三项。

从第二个方面看,乡镇政府的职能包括“防火墙”和贯彻落实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如计划生育、耕地保护等。所谓防火墙,其基本着眼点是保证墙内的安全,而不是扑灭墙外的火,因此它与乡镇政府为本行政区域内提供秩序的功能相仿,但又不完全一样。比如,上级政府为防止在重大活动期间出现上访事件,要求乡镇提前排查不稳定因素的工作。

从第三个方面看,乡镇政府要为自己的干部提供基本的生活待遇,并制定一系列的工作规则,保证整个行政系统正常运转。从实践看,干部的基本生活待遇问题是乡镇政府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因而是乡镇政府的头等大事。

二、改革后乡镇政府履行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特别是免征农业税后,乡镇工作不但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且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一些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很快凸显出来,给乡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一)目前乡镇履行职能存在“不适应”的表现

1、乡镇职能仍然存在错位、越位、缺位的现象。一是乡镇职能错位。主要表现为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管理、经营等多重角色。二是乡镇职能越位。乡镇作为基层政权组织,直接接触农民群众,也承载了农民群众众多的期望,加上计划经济体制下乡镇管理模式的定势影响,乡镇职能仍然出现泛化现象,政府管的事情很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所不包,收税收费、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无所不干,就像一个全能政府,管了大量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该放的权不放,强制农民干这干那、干涉农民生产经营,随意替农民决策。很多需要市场本身解决的问题,政府却要下指标、定考核。三是乡镇职能的缺位。《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室、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缺位”的情况由于教育、卫生等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实际上乡镇政府已经不履行这些职能了,但这些指标考核没有少,这就带来不少工作没有做到位和没有做的现实。

2、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不适应。长期以来,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机关干部几十年来所贯行的“安排生产、催粮要款、刮宫引产”,曾一度是乡镇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且作为考核的硬指标和乡镇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现在,不仅沿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取消了,国家还给予农民各种补贴,由“多取少予”变为“只予不取”。过去,以农业税费为抓手,用简单的行政命令,迫使农民种这种那。现在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土地经营权进一步明确,各项政策深入人心,农民的经营主体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单纯靠行政命令开展工作已经没有了市场和空间,也失去存在基础和意义。乡镇工作“失重”,干部心里“失衡”,整天围绕群众忙一些“芝麻绿豆”的事,一些乡镇干部因此无所事事、迷茫困惑、消极失落。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工作方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搞好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大多数乡镇干部心里准备不足。

3、发展思路不适应。长期以来,农业税费一直是保证自身运转、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财源。农业税取消后,虽然有转移支付,但转移支付是一个定数,且重在维持乡镇基本运转,根本谈不上偿还债务、发展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农业无税,乡镇无钱,这对于长期习惯就农业农村抓农业农村的乡镇干部来说,是最大难题。

4、管理模式不适应。乡镇是我国政权结构的最基层,乡镇以下的村组依法实行村民自治。但长期以来,乡镇政府往往以行政任务的方式把农业税费等法定事项交由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执行完成,并对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生产、经营等具体活动加以干涉,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领导管理,实际上把村委会当作下属行政组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重新修订和农业税的取消,使乡镇与村组行政化联系和被广大农民奉为天经地义的“皇粮国税”这个核心纽带不复存在,如何在推进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实行对村组的指导、支持和帮助,成为乡镇必须解决的迫切课题。

(二)乡镇履行职能存在问题的原因

从农村税费改革到现在,我县乡镇在转变政府职能进程中表现出速度不快、动作不大、效果不明显,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阻碍着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时,普遍反应存在以下几个制约因素:

1、体制因素。一是责任与财力不相称。农村税费改革后,由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足额及时到位,乡镇政府预算内的财政保障水平有年提高,但是这种提高只是相对改善了人员和公用经费的供给,也就是 “养兵的钱相对多了”,但乡镇政府干事的钱仍然非常紧缺,绝大部分乡镇政府是“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在谷城县的10个乡镇中,仅有两个乡镇向县财政做贡献,其余8个乡镇还都需要县财政补贴。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乡镇没有多余的财力用来兴办公益事业、开展公共服务,无论怎样强调乡镇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只能是空谈。二是责任与权力不对等。乡镇干部普遍反映乡镇权力被缩小、职能被收缩,但责任并未减少。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常常运用权力势能和利益控制权,把相应的主要工作责任强加于处于弱势地位的乡镇,形成权与责的严重失调,产生条块关系的许多矛盾。三是“全能政府”的模式未根本转变。部分乡镇工作还在靠传统的行政体系和行政手段,工作上无所不包、无所不管。农技中心、农机中心、计生服务站、畜牧兽医站等机构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还未完全分离,政事不分,部门职能政府化。运用行政命令手段,随意剥夺村委会的自治权利,政社不分,村级职能政府化。四是考核乡镇政绩指标体系不够合理。有人把乡镇形容成:残缺不全的政府、残缺不全的职能、残缺不全的部门和包罗万象的责任。可在对乡镇的考核上并没有因天生残疾而放松,县直各个部门都对乡镇制订各种各样严格的考核标准,动不动就搞检查评比,乡镇疲于应付。而且在考核的标准作出了许多硬性的规定,把机构编制、人员配备、设备添置、资金使用等作为指标,动不动就扣分,形式主义严重,不注重效果,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乡镇买部门的帐。由此而出现了乡镇不能搞的事情,通过考核逼着搞;乡镇不能办的事情,通过考核逼着办;乡镇干不好的事情,通过考核逼着干;乡镇不愿说的话,通过考核逼着说。乡镇对此苦不堪言。

2、工作因素。转变政府职能应该是转型时期乡镇的一项中心工作,但实际上,由于上下改革不同步,上级给下级指令性的中心工作头绪多,各种检查不断,致使乡镇主要领导整天忙于应付大量事务性工作,很少能腾出时间抓政府转型、抓为农民服务。另一方面,由于目前乡镇政府收入渠道单一,资金不足,迫使主要领导为了开门过日子,就得忙于跑资金,无暇顾及职能转变工作。

3、干部因素。一是思想还不够解放。部分干部习惯于老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跳不出“吃财政饭”,拿固定工资的束缚,缺乏创业精神和进取意识。据调查,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干部真正自谋职业的寥寥无几,很多干部愿意下海,但必须保工资。部分干部对改革麻木,对农村改革的背景、形势和任务认识不清,缺乏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缺少懂政策、懂经济、懂服务的干部。事务型的干部多,经济型的干部少;行政管理型的干部多,技术服务型的干部少。部分干部的的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不少镇虽然制订了干部考核管理制度,但考核落实难、考核量化难、考核兑现难,使一些干部丧失了工作积极性。四是一些干部效能意识和服务理念薄弱,当前一些乡镇人浮于事、效能低下状况仍然存在。特别是当前乡镇干部待遇普遍偏低,加之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领导职数减少,广大中层干部感觉提拔无望,难免产生悲观思想,缺乏进取精神、服务意识。从调查情况来看,当前部分乡镇干部存在茫然失措、畏难压头的思想,对税费改革后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心中没有底。

4、群众因素。一是部分农民的觉悟较低。农业税免征后,基本消除了农民的显性负担和隐性负担,调整了农民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一方面确实缓解了以往部分地区干群矛盾突出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部分农民极端个人主义抬头、集体主义观念更加淡漠的问题。导致大部分乡镇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处于“老办法不能用,新新办法不会用”尴尬境地。在经济上没有制约手段,工作上又不能搞强迫命令,只能采取协商、发动、示范、服务等方式开展工作。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由于个别农民的不理解、不支持,乡镇政府和村组干部无法通过“一事一议”来兴办公益事业,农村道路、水利等公益设施失修,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也影响了发展。还有一些地方出现农民违法占用基本农田建房的情况,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次上门做工作,占地农户根本不理解。政府想通过法律渠道进行解决,而法院根据内部内部精神拒绝受理涉农诉讼。时间拖延下来,农民把房子也盖好了,乡镇政府在处理这样的重大问题上显得毫无办法。因此,乡镇干部普遍感觉推动工作缺乏手段,农村工作越来越难干,压力越来越大。二是农民对过去与干部产生的怨结“心有余悸”,在工作上往往产生抵触情绪。三是村民自治水平不高,对政府指导、支持、帮助的依赖性较强,乡镇不能真正从琐粹的村务管理中摆脱出来。

三、我县在推进乡镇职能转变中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改革后乡镇在履行职能中存在的困因,我县积极引导各乡镇根据税费改革后的新形势,通过理顺内部运行机制,及时调整工作重心,按照“三大办”的管理体制,对所有上岗人员实行定岗定责,通过改革考核制度和管理办法,促使机关干部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转变工作作风。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我县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已平稳度过了“阵痛期”,整个工作已按照新体制运作,乡镇职能正在有效发挥。归结起来,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乡镇政府职能正在由组织指挥型向引导服务型转变。农村税改后,我们要求乡镇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抓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抓服务方便人民群众、抓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上,过去那种指令性、强制性行政管理模式正在被逐步淡出,转向引导型、示范型、协调型的服务工作模式,乡镇干部的工作也由“要”字型转向“帮”字型和“带”字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把服务作为贯穿农村工作的主线,在服务中体现行政管理;坚持把示范带动作为乡镇工作的有效抓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引导型服务。

二是乡镇政府履行职能正在由计划干预型向市场调节型转变。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过去那种定计划、下指标的领导方式方法已经不适应新形势要求,必须要深入研究和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跳出过去传统的农村工作领导模式和经济运行机制,向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方向转变。按照市场经济法则要求指导生产,发展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帮助农民跑市场、选项目、找准产业发展路子,积极引导农民向现代农业迈进。

三是乡镇政府履行职责正在由“全能政府”向有限责任政府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一些新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纷纷涌现,“基地+协会+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新经济发展模式给基层干部、尤其是对乡镇干部如何开展农村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过去那种大包大揽模式已不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要求乡镇必须重新界定乡镇政府职能,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转变乡镇传统职能责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理念,搞好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在推进乡镇职能转变过程中,对一些不宜由政府承担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逐步交由群众或社会中介组织实施,变过去的直接管理经济为间接管理。通过培植市场主体、组建产业协会、完善产业服务体系等方式,加快乡镇角色转换,逐步让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和协会组织担当经济发展的主角,使乡镇工作从大量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实现乡镇政府角色的本位回归。

四是乡镇政府行使职能正在由行政推动向依法行政转变。随着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政策透明度的提高,依法行政已经成为乡镇职能转变的关键。近年来,我们围绕由行政命令转向依法行政,由依“权”办事转向依“法”办事的目标,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各项农村政策法规要求,进一步规范乡镇行政行为,规避行政随意性,减少行政干预性,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提高乡镇干部的法律观念和政策水平,自觉做到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充分尊重群众的自主权,更多地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教育和引导的手段推动农村工作,违法行政、行政不作为的现象大大减少。同时,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非法宗教、邪教组织和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予以严厉打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在信访工作方面,针对集体访和越级访,能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调处争端,缓和情绪,化解矛盾。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五是乡镇干部角色正在由行政管理型干部向技术服务型干部转变。免征农业税后,乡镇工作主要职能就是服务。加快乡镇职能转变,核心就是要加快乡镇干部转型。通过培训学习,变农业型干部为经济型干部,变管理型干部为服务型干部。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不断提高乡镇干部的服务本领和服务质量,根据农民群众各方面的服务要求,完善乡镇服务体系,落实干部服务责任,把服务工作具体化和制度化,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农民缺技术、缺信息、缺资金、缺项目,如何帮助和扶持农民实现这些愿望,成为新时期考验乡镇政府执政水平的标志。

四、深入推进乡镇职能转变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既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又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转就灵,这种转变将伴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也将根据农村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虽然我县在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进入无税时代后,引导乡镇政府积极转变职能当中作了一些积极探索,但这种探索毕竟还很肤浅,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下一步,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探索、完善、巩固、提高的原则,按照新时期农业生产需要、农村工作形势和农民增收致富要求,从转换乡镇工作机制、完善建立乡镇工作制度入手,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持之以恒地进行改革和尝试,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切实解决好困扰乡镇的诸多难题,逐步使乡镇工作与群众需要相统一,与发展相同步。

(一)科学界定职能,理顺管理体制

从对未来农村社会管理的构想出发,积极探索以党组织为核心、政权组织、人大组织、经济和自治组织共同参与管理的管理体系。一是科学界定职能。要进一步明确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在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调节经济、监理市场、管理社会、服务公共等方面,其工作重点就是要保稳定、抓发展、搞服务,大力促使乡镇工作由“抓事务、抓税收”向“抓产业、抓服务”上转移,强化乡镇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上的职能,从根本上构筑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平台。二是理顺县乡关系。进一步明确县乡职责,合理划分财权和事权,增强乡镇政府的独立性。县级部门重点对乡镇实行宏观管理、目标管理和任期管理,尽可能地减少对乡镇的“规定动作”,引导乡镇增加“自选动作”,取消对乡镇无关大局的行政指令性任务和评比考核,尽可能为乡镇干部“松绑减负”。对于个别必须下达的任务,首先考虑乡镇的职责界定,考虑农村工作的实际,避免过多过滥的“一票否决制”和“目标责任制”。三是理顺条块关系。加强和完善乡镇政府职权,对事业单位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乡镇人大主席团评议乡级部门并给县人大常委会反馈结果的制度,实行乡镇部门负责人调动任免征求乡镇党委、政府意见制度,赋予乡镇对事业单位人员的管理权、考核权和调配权,切实解决乡镇职能缺省问题。对土地、林业等涉及执法的工作事项,能委托执法的,由县级部门委托乡镇执法;不能委托执法的,统一交由具备执法资格的县级部门组织实施,乡镇彻底退出。四是理顺乡村关系。乡镇政府对村级组织坚持服务而不决断,引导而不包办,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切实指导好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村民间组织、经济中介组织建设,乡镇重点做好跨村公路建设、农田水利灌溉等的协调和服务工作,尽量减少乡镇对村级组织的行政命令和干预。

(二)加大对乡镇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当前,乡镇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在乡镇自身努力的同时,上级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增强乡镇政府的财力。按照财权和事权相一致的原则,为乡镇履行职责配置相应的财力。明确规定确需乡镇政府配合完成的工作,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提供相应的经费和条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运转困难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改革分部门分配财政资金的管理办法,实行县级财政一个“漏斗”对乡镇的财政经费拨付办法。二是化解乡村债务。在锁定债务,分清债务性质的基础上,上级组织应出台具体的相关政策,逐步化解乡村两级债务。三是加大倾斜力度。上级部门要在资金、项目上继续加大对乡镇的倾斜和扶持力度,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多为农村加快发展做一些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四是优化工作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重视选拔优秀的乡镇干部到领导岗位。把乡镇干部住房政策、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福利待遇落到实处,在物质利益分配上向乡镇倾斜。正确处理压担子、给任务与教方法的关系,对工作不力的要批评教育,对工作遇到的困难,要主动帮助乡镇干部解决。对乡镇干部在艰苦条件下,为民服务、为民增收,兢兢业业、扎实工作,不怕吃苦的创业精神,给予公正的评价,为乡镇干部营造在艰苦条件下畅心的工作环境。

(三)改进服务方式,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

作为乡镇干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服务群众,事无巨细,都要亲历亲为。因此,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不断改进和创新服务方式。具体来说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在加快发展上下功夫。作为内陆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乡镇往往保守大于创新、怕字大于敢字,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工作压力日益加大的情况下,缺乏“敢想、敢干、敢闯、敢创”的勇气,存在安于现状、求稳怕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现象,迟迟不能使乡镇走出困境。为此,要进一步引导乡镇坚持用加快发展来破解工作难题,以思维和观念的创新来带动乡镇体制创新,在转变思维中寻找出路,将心事用在发展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劳务输出等创新性重点工作。二是在简政放权上下功夫。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坚持“多放权,少揽权“的原则,对村级管理要由越俎代庖向充分发挥村支两委作用转变,对镇直部门管理要由包揽一切向严格监督方面转变,积极推进政事、政经分开,结合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将服务性、技术性和社会中介性质的机构彻底从乡镇党政机关分离出去,尤其是那些政府想管管不了,想管管不好的事,要大胆放权,把职能下放,通过实行市场化和社会化运行方式进行管理和引导,真正达到减少事务、减少开支,使乡镇干部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大事,一心一意谋发展。三是在示范引导上下功夫。要善于抓典型,抓示范,抓宏观管理,减少行政命令,防止盲目干预。尤其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要采取组建农业产业协会、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措施,重点搞好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信息服务,给群众做好示范,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带动群众自觉主动地调整产业结构,让农民决定种什么、养什么、做什么,群众就往往乐于接受。四是在能力培训上下功夫。要提高乡镇干部的服务水平,必须强化乡镇干部的能力培训,切实解决好本领“恐慌”的问题。根据现阶段农村工作需要,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大力开展技能转型培训,围绕农村政策、先进适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切实提高乡镇干部指导农民致富的服务本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适用市场经济规律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能力。

(四)创新运行机制,促进管理方式的转轨

关于新形势下转变乡村职能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 第3篇

一、注重政府引导发展

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扶持并监管农业电子商务发展。

1. 突出规划引领。

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方面,商务部今年将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扩大实施范围向贫困地区的倾斜。带动大型电商企业进入农村,推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实现农村流通网络的第二次飞跃。各级政府应积极推动制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十三五”规划,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鼓励县乡积极对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千县万村”计划。如聊城市冠县就提出,2017年底,争取京东集团“千县燎原计划”和阿里巴巴集团“千县万村”等电商项目在冠县落地。这会全力扩大冠县产品的网络销售规模,提升冠县特色产品品牌知名度。

2. 强化政策扶持。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制定的有关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结合县区产业特色和发展导向,加快梳理各方面的电商政策,为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财税方面,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扶持电子商务发展;落实好税收奖补、价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切实降低电商企业负担。(2)金融方面,采取补贴、贷款贴息、债券融资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扩大贷款抵押质押品范围,开发适合电商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有效信贷投放。(3)用地方面,优先保障电商园区和重大电商项目建设用地,积极盘活存量用地,鼓励利用闲置厂房、废旧楼宇、标准化厂房等建设电商项目。(4)宣传方面,加强政策和舆论引导,加大线上和线下宣传的力度,让更多的农户了解农村电子商务的优点,参与到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中来。

3. 优化管理服务。

(1)强化服务。进一步完善县乡、村农产品电子商务三级网络,提供“一条龙”服务。更加注重个性化、菜单式、一对一的点到点式的“微服务”。加快培育一批专业化电子商务服务商,为农村电商提供平台开发、信息处理、数据托管和应用系统等外包服务。(2)加强监管。建立电子商务统计监测制度,加强信息分析和研判,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加强网络市场监管,督促第三方平台加强内部管理,规范主体准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推进农村电子商务诚信建设。

二、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战略的实施

农业电子商务能不能在农村地区取得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对于电子商务的掌握和农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1. 加强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通过对各大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店铺建设与运营的推广,培养农村内部电子商务人才;鼓励外出打工的青年、大学毕业生等返乡创业,促进人才回流。积极搭建人才供需交流平台,通过招聘等形式引进外来优秀电商人才。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电商知识培育,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提高管理水平,为电商业务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

2. 加大培训力度。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亟需培育出一批懂电商业务、懂市场行情、懂电商操作的电商人才。通过组织电商人员代表到电商发展先进地区学习交流、开展电商实用人才培训以及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电商知识的远程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人才培训。要多渠道举办电商职业培训和人才实务培训,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系。通过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专业培训机构、电商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培养适应新型农业和互联网社会的“新农人”,提高各类主体发展农产品电商的能力和水平。与当地大学或职业类院校合作,设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点,对在校学生开设“实战”建立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懂业务、会经营网店、能带头致富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套设施建设

建设高速畅通、覆盖乡村、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电子配套基础设施,有助于为各类农村电商主体提供高效服务。

1.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宽带乡村”工程建设,推进农村地区网络全覆盖,鼓励电信运营企业最大程度地降低电信资费。建立大型的综合性的农村信息化网站及乡镇级的电商网站,最大限度开展面向农民的公共信息服务。

2. 创建“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

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是创新的服务载体,是实施农村电商工作的重要抓手。县区级党委、政府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建立电商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健全电商服务体系等,为众多青年大学生、返乡人员创业创新保驾护航,促使电商产业发展拥有广阔的前景。

3. 优化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加快完善县乡村农村物流体系,鼓励多站合一、服务同网。推动区域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电子商务物流专区,积极发展专业化冷链物流运输企业和大型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加强物流快递业对接,推动阿里、京东、苏宁等大型电商和许多快递企业布局农村市场,鼓励传统的供销、邮政等实体企业在农村积极尝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做好“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服务。

4. 出台金融扶持政策。

要探索网络联贷联保等中小企业网络融资产品,提高中小企业信贷审批和发放效率,缓解电子商务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网商银行相比传统的银行贷款,减少了烦琐的审核、抵押环节,放款更快,而金额也可以根据信用变化增长,这种小微贷有助于改善和提升现有农村经济结构的作用。为此要简化农村网商小额短期贷款手续,符合条件的农村网商,可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

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要注重从以下方面加强:第一,突出品牌化战略。像聊城市淘宝第一村“路庄村”都是卖工艺葫芦的,在初期是有优势的,可以抱团取暖,更利于产业发展。但随着产业规模的壮大,同质化竞争严重,价格战不可避免。若要更好地发展,就要形成协同效应,更要创新自己的品牌。消费者在潜意识里非常注重品牌,因为好口碑的品牌往往意味着好的质量。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名牌战略,加快实施农产品特质化、包装化、商标化销售策略,克服同质化竞争不利于行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实施创新驱动,积极引导个体自主创新,走特色化、差异化道路,打造自己的品牌。积极培育精品,地方政府应根据“品牌电商化,电商品牌化”的大趋势,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骨干品牌电商,力争在区域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提高品牌意识,不仅要精心打造自己的个体知名品牌,而且要发挥其集群优势,积极打造集体品牌。第二,加快农产品标准化进程。政府或行业协调机构应该尽快制定并出台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确保电商交易过程中树立和维护当地农产品的质量信誉。加快推进适应电子商务的农产品分等分级、应用品标准体系和健全流通环节的标准,促使农村电子商务企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五、创建多样化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目前,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多是A2A、A2C、C2C三种发展模式,未来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可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采用适应本地发展的农村电子商务切入模式。经济发达地区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接洽、合同和货款支付的电子化交易,除物流之外,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在网上进行。不发达地区可采用通过农业信息网的信息发布平台在网上发布供销信息,网下完成交易的初级电子商务模式。发展完善B2B、B2C、C2B、O2O等农村电子商务模式。

六、创建完备的法制体系

新形势下财务总监职能的转变 第4篇

以往的企业管理是将企业的活动分成多种职能如生产、财务、市场营销等,对不同的职能实行不同的管理,即所谓的“职能管理”。这种职能管理使得传统的财务总监的工作局限于财务会计部门,而对以外的生产经营活动不熟悉也不关注。而战略管理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总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管理的是企业总体的活动,追求的是企业总体效果及长远利益。企业战略管理涉及到大量的资源配置问题,有些资源要在企业内部中进行调整,或者从企业外部进行筹集。因此财务总监应具有对企业的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的能力。同时,在竞争性的环境中,还应经济考虑对未来的变化采取预应性的措施,对年度预算作必要的调整,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和实现。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经营成果的不确定性。随着企业参与市场的程度不断加深,市场机会越多,风险也就越大。影响企业财务经营成果的因素可分为市场因素和非市场因素,即企业财务风险由市场风险和非市场风险组成,

市场风险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原材料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产品销售市场等风险,非市场风险主要包括企业交易对手的信用、企业内部管理、交易法律合同等风险。随着高新技术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企业在研究开发投资项目方面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大,发展的机会增多,要求管理者有更多的灵活性、选择性和创新性。新形势下的财务总监要从传统的财务工作中脱离出来,要有敢于揭示会计数据背后的问题和风险的勇气,要“报喜也要报忧”,同时要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和解决公司的问题和隐患,避免公司错失经营发展的良机。

传统的财务总监的工作重点是会计核算。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他所拥有的专业经验、分析能力、信息优势和特殊组织地位,在多功能的团队中越来越扮演重要角色。财务总监的职能和作用要得到很好的发挥,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处理好与CEO之间的合作与监督的关系。财务总监首先应该是总经理的得力助手与合作伙伴,在日常管理中表现为上下级关系,在涉及到重大决策需要与董事会或股东沟通时,CFO则成为CEO的合作伙伴。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二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并加强合作。财务总监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要对CEO所作出的影响公司的重大决策进行监督。新形势下的财务总监要清楚地认识到,履行这一监督职能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健全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通过规范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来实施监督,要学会用制度来监督。由于财务总监的工作除了要受到单位负责人的领导和支配外,还要受到财政、税务、审计和工商等部门的监督,受到各种法律、法规的制约和束缚,因此财务总监在制定和实行财务管理的原则和政策中,要体现原则性、严肃性。同时还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考虑一些弹性化财务管理方法,以激励部门经理和员工努力工作,以体现人性化的管理。

新形势下政府职能转变问题 第5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新形势下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的内容,具体内容:一、有关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些概念 1.政府职能的含义对政府职能的含义,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对政府职能有不同的理解,总的来看,对政府职能的含义,可以进行如下理解:所谓...一、有关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些概念

1.政府职能的含义

对政府职能的含义,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对政府职能有不同的理解,总的来看,对政府职能的含义,可以进行如下理解:所谓政府职能,就是指政府作为主要的行政机关,凭借一定的手段所要履行的一些基本的职能,它的客体是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的管理。这些职能的正确全面履行对政府部门是极大的考验。

2.政府职能转变的含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使得中国面貌焕然一新。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又进行了一次翻天覆地的改革,在这 35 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政府职能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政府的职能也有其不同的重点、内容、范围以及履行职能的方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我国一大客观规律,当然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也是随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主要受我国经济条件的影响。所谓政府职能转变,主要是指为了适应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政府职能在职能重心、社会管理职能的性质、内容和改造

职能的方式上的转变。在当前,我国面临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可以说是,正处于改革开放 35 年来最艰难的时刻,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如何走出这个深水区,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一起想办法。

3.政府职能转变的意义

行政体制的改革,主要包括,职能的改革,机构的改革,人事的改革,还有法律。其中职能的改革主要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机构的改革主要有横向和纵向的改革,人事改革主要是人员的变化,人员职位的调整等,法律主要是指要依法行政。我们可以看到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行政体制改革首当其冲是转变政府职能,只有职能变了,行政体制改革其它三方面才要做出同时的调整。当然了,单注重改一方面,行政体制改革也不能达到改革的目的。

二、新视角下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要想更好地发挥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就必须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必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必须增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1.主要从政府官员的角度来说:领导干部贪权意识显著存在。我们知道政府职能转变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不是三天五天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在政府职能转变中,行政审批是一项主要的内容。在审批过程中,有些领导就不愿意把权力下放给下属,不愿意减少审批过程,只想紧紧握住手中的权力,这严重阻碍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2.从政府本身的职能来说:政府缺位,错位,越位现象严重。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缺位,错位,越位的现象严重。这主要是指一些本该由政府去做的工作政府没有做到位;一些本不该政府去做的工作,政府也不愿意把它交给其他组织去做;一些本该由其他组织去做的工作,政府却通过手中的权利干涉其他组织。

3.从政府的组织结构来说:目前我国政府内部部门臃肿,设置不合理,导致行政效率偏低。早在 1980 年邓小平就着重从科学设置部门结构、提高行政效率的角度,提出了政府部门改革的问题。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这无论在我们的内部事务中,或是在国际交往中,都已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①我们必须要精简机构,理顺关系。

4.从政府管理运行方面来说:主要表现为职能转变滞后,政府自身改革滞后,行政审批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职能薄弱等。

三、新视角下转变政府职能的建议

1.政府官员的角度来说:政府官员要学会放权,使政府、市场、社会达到共治。主要是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使它们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2.从政府自身的职能来说: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要通过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把权利下放,让政府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该自己做的事主动让出来,交给别人去做。政府还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的提供。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

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3.从政府的机构来说:深化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还要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积极稳妥地实行大部制。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置领导干部,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关于新形势下转变乡村职能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 第6篇

1. 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自觉摒弃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 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总结新经验、新作法, 树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全新的档案工作观念。一是树立档案是生产力的观念, 克服那种档案工作是虚, 搞生产、干经济是实的片面认识, 树立严格管理和充分利用档案资料可以有力地保障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观念;二是强化档案工作为中心工作服务的观念。档案工作要把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过去传统的工作方法中走出来, 尽快实现单独的管理职能向管理服务职能并重的转变。只有这样, 才能使档案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

2. 完善档案法律制度, 推进依法行政。

法律制度的健全是依法行政的有力保证。“截止目前, 已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8个较大的市颁布或修订了地方性档案法规。‘十五’期间, 国家档案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 先后分三批取消了33项行政审批项目, 档案法制建设进一步增强, 但还需进一步完善”。 (自毛福民在2005年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的报告) 转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 必须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 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和修订一批档案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如当前法学界对《档案法》提出诸多质疑, 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及时进行修订;二是继续加大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力度, 完善档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后续监管制度;三是建立和完善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 建立档案行政执法考核评估和监督机制, 提高档案部门的依法行政水平。

3. 创新档案工作机制, 开发档案工作新领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多数立档单位行政事务忙、档案材料多, 都希望借助外部力量做好档案工作。在这种情况下,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把握时机, 成立档案服务部门, 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如档案服务站就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自身改革、职能转变的产物, 其职能实际上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业务指导工作的“转轨变型”。其服务对象是全社会, 开展档案业务技术咨询和档案整理以及检索目录的编制、著录、打印等劳务性、有偿性服务, 在业务上接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监督和指导。档案服务站不仅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职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还是档案部门实现创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滕州市兰台档案服务站于2002年6月正式挂牌运作, 截至2004年9月底, 该站共向社会提供档案业务技术咨询187人次, 为26家单位整理各类档案6 900余卷 (件、盒) , 编制并打印各种目录10万余条, 收入7万余元,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强化行业协会 (学会) 作用, 争取社会各界支持。

随着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微观管理的减弱, 如何使这一工作不出现“真空”状态, 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首先, 根据国外档案工作的经验, 强化档案协会 (学会) 的作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行业协会 (学会) , 可以积极开展档案工作调研, 加强各单位间的沟通联系, 进行档案业务及法律政策咨询等活动, 进而成为各单位档案部门和工作人员加强联系的纽带。其次, 应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档案工作要做好, 不仅要靠档案部门, 还必须依赖于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合力, 创造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跳出现阶段档案工作就档案论档案的圈子, 建立档案工作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加强在新形势下的档案行政管理工作。

5. 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素质, 搞好队伍建设。

关于新形势下转变乡村职能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 第7篇

一、现阶段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统计工作有三个重要的职能,分别是: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现阶段企业的统计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1、信息职能。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多数企业的统计工作,还停留在对官方的统计任务的核算上,其性质仅仅是一份总结报告。所搜集的信息,缺少真实性和全面性,对于企业本身,并没有多少现实的意义,信息职能完全没有表现出来。

2、咨询职能。

目前的统计工作,只是针对事后工作的统计总结,收集、整理的也仅是企业的内部数据,而统计分析也不过是对数字的简单罗列,缺乏对数据深入的剖析,同时也缺乏对同行业的竞争者和行业外的整体环境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对于这样的统计结果,企业的经营者不能从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无法把握市场的宏观情况,从而使统计的咨询职能丧失。

3、监督职能。

企业的统计工作,是公司在一个阶段内对经营状况的数据反应。这些数据如果同企业历年数据做比较,就能反应出现阶段经营存在的问题;与竞争对手的数据相比较,能反应出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这样就能对企业在横向和纵向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但是由于当前,企业管理对统计工作的不重视,所以监督职能受到了人员素质、机构设置、资金投入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无力承担监督职能。

二、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统计职能的对策

1、明确统计工作的服务对象。

在新经济形势下,因为国家统计部门和企业的统计主体不一致,统计的目标也有所不同,所以导致统计的行为方式也应不同。在目前的统计制度下,企业应在完成国家下达的统计调查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适用于本企业的统计方式和方法,这种统计行为服务的对象既是企业自身,也是国家统计机构。

2、变革统计内容。

公司的统计工作,在过去相当的一段时间里,都是统计内部信息为主,内容大多为产品生产、资金流入流出、生产资源投入等等。作用只是对公司内部流程的一种描述,对企业的外部环境,缺乏必要认识。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要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有必要增加企业对外部环境的统计工作,甚至扩大到全球经济领域,对企业所面临的资源、市场、经济、法律等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并能对环境未来的发展变化进行判断。

3、调查方法的改革。

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要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必须要及时掌握有效信息。但是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费力又费时,而且收集到的信息具有滞后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采用抽样的调查方式,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省时省力。

4、统计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统计方法主要是以手工为主,将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到统计台账,然后加以汇总,效率很低,失误率高。而新经济形势下,信息技术已经为统计方式带来很大的改变,数据库系统,能将资料储存、整理、检索、分析,实现统计工作的高效、快捷、规范,很好的满足企业对各种信息的需求。只有将统计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优化统计方法,得出的统计信息才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预测性。

5、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

完成企业的统计工作的员工,需要有一定统计知识和专业技术。但是现阶段企业的统计人员,大多数都存在着学历低、技能低的现象,这就需要企业定期组织培训教育,培养统计人员扎实的统计学基础和业务知识,比如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会计学知识、电脑知识、相关的法律制度和工艺生产技术等等,确保统计人员的高素质和高技能。同时,加强对企业理念的灌输,如企业文化、服务意识、开拓精神等等。

三、总结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企业的改革在不断深化,各种各样的企业大量出现,竞争尤为激烈,企业只有加强对企业统计职能的改进,才能在日益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统计工作在推动企业发展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新经济形势下, 统计工作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本文从现阶段企业统计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入手, 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国统计工作的状况。并从明确统计工作的服务对象、变革统计内容、调查方法的改革、统计方法改革、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等五个方面, 分析了加强企业统计职能的对策。

关键词:统计职能,服务对象,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唐小燕.对统计工作中若干分析方法的几点见解[J].大众科技, 2007 (05)

[2]李继梅.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构想[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05)

[3]张丽英.谈企业统计模式改革的有效路径[J].商业时代, 2007 (13)

[4]吕岚.企业统计建设之我见[J].中国统计, 2005 (02)

关于新形势下转变乡村职能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 第8篇

关键词:新农村,乡村旅游业,建设和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 区域资源不仅十分丰富, 而且存在着较大差异, 尤其是各地农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因历史等诸多原因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大量的资源均未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而被闲置浪费, 令人惋惜。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各地农村社会发展的不断重视, 这一情况正在扭转, 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与优惠政策, 乡村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也促进了新农村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业是依托农村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自然风光, 以及当地所特有的具有地方特点、民族特点、民族风情等方面为资源, 为旅游观光者提供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多方面的服务。虽然各地农村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但基础设施还较为落后, 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 无论是农业生产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生活环境、休闲娱乐场所等, 与城市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使得广大农民没有充分享受到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发展乡村旅游业, 就要有配套的农村基础设施, 如道路、交通、水电、通信、服务等一些基本的公共设施作为发展的基础条件。否则, 一切则无从谈起, 则无法实现。近年来, 在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及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 以及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下, 这一状况已得到较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正在逐渐建设和完善, 不仅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活环境、农业生产与生活条件, 还极大地提高了各地农民的生活质量。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等用来娱乐休闲。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竞争愈加激烈, 造成了人们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 利用闲暇及假期, 人们需要暂时摆脱压力, 缓解情绪, 放松心情, 调整好状态, 以最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拓宽了各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也为广大旅游爱好者提供了新颖的休闲娱乐、放松心情的场所, 使人们能够利用工作学习之余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不同的风土人情, 既陶冶了情操, 又促进了经济的稳步增长。

发展乡村旅游业, 不仅可以加快农村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还可以为农村社会增加就业机会, 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随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民风民俗、农副产品等方面的优势, 纷纷创办了农家乐、观光游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休闲旅游方式, 不仅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也使城镇居民耳目一新, 放松愉悦心情, 更让人们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风光、祖国的美景。尤其是一些年轻有为、勇于创新的年轻人, 放弃在大城市打工就业的生活, 纷纷返乡开始发挥潜能、自主创业,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 村容村貌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精神面貌、道德水准等方面都得到的一定程度的提高,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逐渐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 维护了我国社会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业, 可以有效减少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到城镇, 就近吸纳、安置更多的农民工就业。使农民离土不离乡, 农忙时节既可以从事农业生产, 农闲时节又能参与旅游经营,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 使农村社会的老年人能够老有所依, 享受到天伦之乐, 能够安享晚年:儿童能健康成长, 从而减轻国家的负担。同时,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无论从居住条件、生活环境、饮食着装、就学就医等方面, 也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消除了农村人口的文盲率, 改善了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环境与条件, 使广大农民安心生产、愉快生活和轻松学习。

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业, 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众所周知, 发展乡村旅游业, 需要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业的核心就是广大农村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与自然风貌。乡村旅游能够吸引城镇居民的重要原因就是源于可以更为直观地亲近大自然、接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前提和保障。发展乡村旅游业, 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及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 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民们赖以生产、生活、社会发展的首要基础性环境条件。随着各级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监管、督导以及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 广大农民会更加自觉珍惜农村自然生态环境, 并加以有效的保护。

上一篇:怎样列作文提纲下一篇:医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