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调查报告

2024-07-26

高中生心理调查报告(精选6篇)

高中生心理调查报告 第1篇

高中生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高中生自我检测的三大心理问题

摘要:高中生自我调查:我们有三大心理问题······

“在交往中,我总是觉得别人想占我便宜。”“我心烦的时候总是想摔东西,甚至还想打人。”“我最害怕别人的成绩超过我。”……这些发自内心的语言出现在一份调查报告——《高中生心理营养状况自我调查》中(以下简称《自我调查》)。这份调查报告是天津市瑞景中学的13名高二学生联合完成的。他们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学习调查方法、查图书、搜资料,在调研了数百位高一学生后,写出了这份调查报告。如果你也是高中生,不妨来看看,它能否帮你找到心理问题所在,是否能为你找出解决的方案呢?

高中生自我调查:

我们有三大心理问题

13名高中生,历时数月,调查上百人,写出《高中生心理营养状况自我调查》

本报记者卫娇本报通讯员王静

“专家们总说,我们这代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学习压力又太大,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但是我们并不承认。到了高中,我发现自己的心理开始发生变化,脾气没有以前好了,总是存在敌对情绪。周围很多同学都出现了类似的症状,我们变得容易动怒、爱争吵,甚至经常发生肢体冲突。为了弄清楚这些变化,我们13位同学在心理王静的指导下,开始调查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剖析,用同龄人的视角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参与这项调研报告的天津瑞景中学高二学生张雯说。这项调查中称,目前,高中生身上普遍存在三大类问题。

问题之一:强迫症让人难以呼吸,几乎失去自我

《自我调查》的结果显示,在调查的289人中,有强迫症状表现的有86人,占所测人数的29%。其中症状严重的有35人,占所测人数的12%。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的高中生强迫症状明显,具体表明为意志薄弱、情绪控制力、耐挫折能力差等。

什么是强迫症呢?张雯对记者表示,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

“我们在调研中,很惊讶地发现,女孩子的强迫症状比男孩明显。”张雯说,“青春期的.女孩子都特别希望能够在异性的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在与异性见面的时候,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仪态不够好,担心自己的头发不够飘逸。与异性见面之前,很多女孩子都会担心跟对方找不到合适的话题,而面临尴尬的境地。”

就连张雯自己也无法避免强迫症的困扰。“我总是感觉自己太胖了,哪里都是肉,怎么减也减不掉。尽管很多朋友并不认为我胖,但是我还是时常跟自己较劲。”

自我解读——

“青春期的到来,让大家不由自主地追求美,但是我认为,青春期的美不应该是奢华的。与异性相处,想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印象,这是每个青少年都期待的,男孩也不例外。我建议,女孩子在穿着上要找到合适自己的服装品味,要打扮的朴素大方,干净整洁。”

关于如何与异性找话题,张雯建议,女孩子要大胆地掌握“话语权”,挑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先说,营造一种轻松自在的气氛,当然,平时要多看书,多看报,才知道在交往的场合说什么。

问题之二:交往中,先把别人看成敌人,才不至于被欺骗

高中生的敌对心理很严重,仅次于强迫症。《自我调查》中的结果显示,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绝大多数高中生有想摔坏或破坏东西的冲动;有想打人或伤害他人冲动的人也不占少数;很多高中生会选择与对方争锋相对,甚至争论到不可控制的脾气暴发。

“高中生身上的敌对心理是非常普遍的。”河南省洛阳市第二中学高一(6)班的董?斐在看了《自我调查》后坦诚地说,在人际交往中,自己的敌对心理非常明显,他甚至认为这是防止被伤害的有效途径。

“我的朋友分内外两层,外层的朋友是随着我的利益需求随时更换的,而内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对待内层的朋友,我会掏心窝,但是外层的朋友,很有可能在某个时候会变成我的敌人,我必须防着他们。”

自我解读——

敌对情绪越大,心理就越敏感,活得就越累。这种防范的心理是青春期特有的,因为青春期需要张扬自我,谁都不想被别人超过,我们还没有体会到分享的意义。也许度过了这个特殊时期,我们会慢慢改变。同时,我也不会因为自己有敌对情绪就认为自己是坏孩子,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一切都会变好。

问题之三:好像别人总想占我的便宜,总在算计我

偏执心理不可忽视。调查中发现,很多高中生都有猜疑、妄想的坏毛病。比如,别人对自己的成绩没有作出恰当的评价;总感到有人在监视自己、谈论自己。

说起猜疑,天津市瑞景中学高二(3)班的宋芮讲了自己的故事。”

“有一次,我的脚在运动中受伤了,不得不拄着拐杖去学校。因为我的座位在教室中间,老师就拿着我的拐杖竖到了黑板旁边,说下课给我。谁知道,下课后老师居然头也不回地走了,同学们也都跑出去玩了,我就像被困在孤岛一样,无法动弹。我当时觉得老师是在故意整我,我心里特愤怒。”

类似这些事情,很多高中生会滔滔不绝说出很多,在他们看来,别人总是要陷害和对抗自己。这种猜忌会让自己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自我解读——

如果有一些事情想不通,猜不透,不妨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问题,学会换位思考,会让自己快乐轻松起来。“比如,我可以站在老师的角度想想,老师把我的拐杖竖在黑板旁,是为了不让拐杖挡住别人的视线。下课的时候,她已经很累了,确实忘了把拐杖给我。这样一想,自己也就释怀了。”宋芮提醒大家,遇事最关键的是给自己留点时间思考,才不至于错怪别人。

记者手记

很多人都感慨外国的中学生动手能力强,认为他们在独立完成课题研究的时候,我们的中学生只会做老师布置的书本作业。其实,据记者了解,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已经开始以他们自己的视角,发现社会上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并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法 高中历史。

这份调查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学业的重压下,进入青春期的高中生的心理状况。这些学生们不但自己知道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而且还懂得自我反省。

高中学习方法五项原则

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过程、阶段、心理条件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但蕴含着对学习规律的认识,而且也反映了对学习内容理解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它还是一种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自求自得、博约结合、知行统一。

1.“循序渐进”──就是人们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智能条件,系统而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它要求人们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为:一要打好基础。二要由易到难。三要量力而行。

2.“熟读精思”──就是要根据记忆和理解的辩证关系,把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我们知道记忆与理解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另一方面,只有在理解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记忆才会牢固,“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用“自我诘难法”和“众说诘难法”去质疑问难。

3.“自求自得”──就是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挖掘自我内在的学习潜力,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自求自得的原则要求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

4.“博约结合”──就是要根据广搏和精研的辩证关系,把广博和精研结合起来,众所周知,博与约的关系是在博的基础上去约,在约的指导下去博,博约结合,相互促进。坚持博约结合,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

5.“知行统一”──就是要根据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切忌学而不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因此,知行统一要注重实践:一是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边实践、边学习、边积累。二是躬行实践,即把学习得来的知识用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准高一生进入8月早收心 提前做好高中入学准备

7月31日起,被中考统招录取的考生们将陆陆续续收到通知书,对这些准高一生而言,暑期不能过度放松,从8月开始就要提早收心。

中考结束后,考生们迎来一个没有暑假作业的长假,其中大多数都选择了好好放松。有的考生整日忙于同学聚会,饭局从周一安排到周五,几乎没什么闲暇;有的报了旅行团,去心仪已久的城市看看;还有的干脆整天泡在家里,打游戏看电视打发时间……

陈经纶中学教师陈沛说 高中化学,在得知录取结果后,准高一生们要静下心来给即将到来的高中学习和生活做一个规划。思考一下3年后要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走出学校;3年后自己的竞争力如何,为高考要准备什么……这些都可列入高中3年的规划。

进入8月后,准高一生要收收心了,最好预习一下高一的知识,看看高中学什么。高中的学习和初中相比有较大的变化,首先从知识内容来说,高中的知识相对初中有一个大的跨越,特别是数理化和初中相比难度加大,更注重逻辑思考、抽象思维等,这就需要学生在高一就打好基础。对于语文和英语,需要靠平时积累,所以在这个暑假,建议大家每天花些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只有扩充了课外阅读,才能把语言学好。

高中生心理调查报告 第2篇

研究课题: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指导老师:

小组成员:

组长 沈方宇 高一20班

组员 孙晶晶 高一16班

王茵婷 高一15班

李婕 高一27班

小组分工:

调查人员:海口市第一中学高一(26)班沈方宇孙晶晶

统计人员:海口市第一中学高一(26)班李婕王茵婷

论文写作:海口市第一中学高一(26)班李婕沈方宇孙晶晶王茵婷研究目的:

有位学者曾说“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确如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势在必行的。在这个发展飞速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除了应付紧张的学习压力之外,还不可避免地遭遇着各种应激源的刺激,如同学关系紧张,严重的升学压力等影响,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可能会导致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我小组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感到担忧,所以我小组对不同人士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看法以及解决方法做出了调查。

调查时间:2009年1月22日至2月8日

调查过程:

一、调查准备:

1.就课题上网搜集资料

2.翻阅有关书籍查找相关资料

3.明确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1.在网络上对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2.对家长进行现场访问

3.采访在校教师

4.咨询心理教师

三、问卷及采访内容:

1.您认为现在初中生中普遍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

2.您认为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3.您觉得那些人或机构应当为这些问题的产生负起责任

4.您觉得应当怎样解决这些存在的心理问题

调查结果:

一、您认为现在初中生中普遍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

经过我们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初步认为青少年现阶段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厌学心理;2.早恋现象;3.虚荣心强;4.暴力倾向;5.抽烟喝酒;6.叛逆心理严重;7.不善处理人际关系;8.抗挫折能力弱。

其中初中生自己认为存在的问题为:部分初中生的攀比心理严重,常常不顾家庭经济情况与他人攀比;对家长老师有反叛行为出现,如违背家长或教师的意愿,不尊重家长教师等;有抽烟喝酒的不良现象出现,并且习惯成瘾。

对家长的访问结果主要表明:初中生缺少与家人的沟通,常有辱骂家长的行为现象发生;不尊重家长。

而对在校教师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初中生在课堂上常常做出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已引起注意;逃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还有聚众斗殴的现象发生。

而心理教师则表明,在进行咨询的学生当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对人际交往,特别是在对于异性交往方面的恐惧以及担忧。

二、您认为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我们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整理之后,得出了每个心理问题产生几个原因:

1.厌学心理:考试科目过多、学习压力得不到缓解、学习主动性差、课堂沉闷课程烦琐难、应试教育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等;

2.早恋现象:无法正确意识朋友与恋人的关系、对爱情的朦胧认知、没有处理好男女间的正常交往、模仿成人或影视剧等;

3.虚荣心强:家庭条件优越、追求名牌、攀比意识强、爱“面子”等;

4.暴力倾向:受有暴力色情的影片影响、家庭现象、显示自己的“厉害”;

5.抽烟喝酒:追求刺激的心理、模仿成人、向异性炫耀等;

6.叛逆心理严重:单亲家庭能越来越多,为了引起家人的注意、没有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等;

7.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同学之间关系不融洽、没有正确处理好与异性的交往、没有处理好长辈的交往方式等。

三、您觉得那些人或机构应当为这些问题的产生负起责任?

我们分析了调查所得结果,归纳出以下几类:

1.社会方面;

2.家庭方面;

3.学校方面;

4.初中生本身;

四、您觉得应当怎样解决这些存在的心理问题?

我小组整理了调查结果后,得出了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㈠社会方面

1.多关心农民工子女的成长;

2.提倡社会人士多关心青少年的成长;

3.严厉打击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暴力淫秽书籍影像;

㈡家庭方面

1.加强对孩子的教育;

2.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3.不体罚孩子;

4.家长应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心里想法;

㈢学校方面

1.学校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2.教育不应该只停留于表面,要深入学生的心理;

3.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课堂内容;

㈣青少年本身

1.应当多读一些富有哲理的书,获取有益知识;

2.加强自我意志力;

3.提高学习兴趣;

4.积极参加课余活动,多与人交流;

5.多与长辈进行沟通,理解他们;

6.自觉杜绝不良诱惑。

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研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比较活跃,又面临着升学等压力,这些问题表现得尤其突出。综合我小组调查结果,现时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可大致分为四类。分别为,学习类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挫折承受力问题、人际交往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1.学习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二、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会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变化,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但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由于受认知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三、挫折承受力问题

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反应与积极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四、人际交往问题

1.与父母的关系。初中生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会经常与父母产生冲突。同时,部分家庭出现种种伤痕,如夫妻关系不和、双亲离异等,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2.与同的关系。初中生都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

3.与老师的关系。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这时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缺乏理解、耐心与关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产生对老师的不理解、不信任以至产生对抗心理。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有一种压抑感并产生消极情绪。

初中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初中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而且个体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初中生自身的原因。初中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成长发育过程之中,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又比较大,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调节与适应能力不强;第二,社会的负面影响。社会上所存在的消极颓废的社会阴暗面与其所受的学校教育差异比较大,这不仅会严重地毒化他们的心灵,还将不可避免地引起他们的思索与探究,极易产生疑虑、困惑和无奈等等心理障碍。第三,来自家庭的原因。一方面,一些家长以极为功利的价值取向设计塑造子女,严重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更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第四,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心理问题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甚至把心理问题德育化。他们没有认识到正值青春年华的中学生最容易冲动,也是犯错行为最频繁的“危险期”。事实上,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全面分析,而不能因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归因于思想变坏,不思进取,品德低下,更不能因此而对学生冷眼相看,全盘否定。我们要意识到心理辅导进入中小学校园是时代的要求。但无论初中生中出现哪种心理健康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他们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形成,也直接影响到初中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解决方法:

(一),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二),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四),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

高中生心理调查报告 第3篇

现在党中央非常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媒体也大量的报道了这些农民工留守孩子的种种问题, 甚至有的人认为留守孩子就是“问题孩子”。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二类高完中, 高中生主要来源于农村, 很多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那么这些高中生的生活与心理现状到底是怎样的呢?

二、问卷调查

我对372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 其中有37%是留守高中生, 在留守高中生中, 约有62%的学生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 约38%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的高中生其中42%独自生活, 34%跟奶奶或外婆生活, 14%寄居在姨妈、舅舅等亲戚家, 10%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

三、调查分析

生活现状分析: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这些高中生一般随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生活。他们的生活有规律, 跟父母在家的学生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们现在主要是看那些父母都不在家的学生。他们的生活就比较混乱, 想在外面吃就在外面吃, 想到同学那里住一宿就住一宿, 想去上网就去上网, 虽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着, 但毕竟是隔代, 效果不是很好。而那些住在亲戚家中的, 亲戚并不管, 学生们也不服他们管;而那些独自生活的就更不用讲了, 反正回去也是一个人。在调查中, 将近90%的同学都承认父母不在家, 自己生活变得懒散了, 学习也放松了。

那些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就有一定的生活压力, 这些留守高中生一般是老大, 不但要照顾自己, 还要照顾弟妹, 有一个学生说:“我现在既当哥, 又当爹, 又当妈。”繁重的家务劳动, 占用了他们大量的学习时间。在物质上这些留守高中生并不缺乏, 有的还相当的富足, 他们的父母在外打工就是为了让孩子生活得更好, 再加上内心对孩子的歉疚, 也希望能在物质上补偿他们。

心理现状分析:这些留守高中生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孤独、苦闷、内心不踏实。平时上课还好, 一到周末, 特别是过节, 感觉就非常强烈。下面是从学生们的作文《父母不在家的日子》摘录下来的:

1. 家中更是安静, 而我心却感到不安, 这静得让我心里好空虚、好孤单。以前常在家里听到的是慈父祥母的唠叨声, 而现在是钟的嘀答声, 听着钟的滴答声, 我好怀念那唠叨声。

2. 对于我来说, 我渴望家庭富裕, 更渴望得到父母的爱与陪伴。

3. 第二天上午, 我故意比平时更早来到学校, 我怕亲眼见到他们提着行李箱往外走……

留守高中生怎么排遣这份孤独, 他们一般选择睡觉、看电视、上网、谈恋爱、找人玩。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学生上网就很疯狂, 通宵达旦的上, 初中学生更是, 高中生自制力增强, 相对要好些, 有的学生在老师、同学的帮助、监督之下, 得到了控制, 有的学生家长不放心, 就让他们辍学了, 也走上了打工之路。还有一部分学生就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寻求刺激, 再也无心读书。这部分学生一般也很难完成高中的学业。总的来说, 留守高中生辍学的比例要大大高于普通同学。但心理问题特别严重的, 在此次调查中并没有发现, 所以说留守高中生有很多问题, 但也不像有些报道所说的那么可怕。在此次调查中还发现, 父母经常打电话回家关心到的孩子相对自觉一些, 而那些家长不管不问的学生就会更加的放任自流。

在网上有些资料说, 这些孩子自卑心理很重, 但我在此次调查中没有明显地感觉到。很多同学很开朗, 他们都愿意配合我的调查。他们对父母外出打工虽然偶尔会抱怨, 但都能理解, 也知道是为了生存。再者这样的同学很多, 他们并没有感到自己很特别, 倒是那些跟姨父、姑妈之类的亲戚住在一起的同学自卑心理较重, 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到家庭生活中去, 总有寄人篱下之感, 与监护人摩擦很大, 有一位同学在《父母不在家的日子》这样写道:“在我眼中, 他们根本不当我是外甥, 干活时, 他儿子不干就没事, 我就会挨骂, 有时我还真想顶他们几句, 可是想, 读书还要住在他们家, 不好得罪, 只有忍。现在快毕业了, 我不怕了, 如果忍无可忍的话, 我还真会反抗。”这位同学生活得很压抑, 如果情感得不到宣泄, 就会比较危险。这部分学生更值得老师去引导, 家长去关心。

家长外出打工也不全是坏事, 很多同学认为自己比同龄人更独立、更成熟, 理财能力也更强。

四、针对这次调查结果, 我提出如下建议:

1. 留守高中生更应该学会自制, 毕竟你们已经大了, 不要让出门在外的父母担心。

2. 在外的父母不要以为对子女的教育鞭长莫及, 就只管钱, 其他什么都不管, 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平时多打电话, 打电话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 更应该关心他们的心理。在节假日能回来与子女团聚的尽量回来, 当孩子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一定要回来帮助他们, 否则孩子真的会怨恨你们的。

3. 如果孩子跟姨妈、姑妈感情不亲密的, 宁愿叫亲戚帮你照应一下, 也不要让孩子与他们同吃同住, 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子女。

高中生音乐学习心理调查 第4篇

高中生已开始步入青年初期,这是人生中最宝贵的黄金时期。相对于初中生来讲,高中生在生理和心理各方面都比较成熟,因此,他们在音乐审美认知、音乐审美经验以及音乐表现、音乐创造等方面与成人比较接近,但同时又保持了一些初中生的特点和思维痕迹。他们在音乐审美、音乐表现过程中情感更加丰富,逻辑思维进一步加强,参与音乐活动的指向性、目的性和自我意识更为明显。应该说,音乐学习对于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减轻繁重的文化学习给他们带来的负担,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目前我国的高考科目中还没有音乐学科,他们是否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学习音乐,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因此,很有必要认真研究高中生的音乐学习心理和音乐学习的兴趣、爱好,这对于激发他们的音乐学习热情,贯彻实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调查时间:2005年5月至2006年6月。

二、调查地点:北京,湖南省的湘潭、株洲、隆回、长沙县、吉首、永州,广东省的深圳,江苏省的无锡,贵州省的福泉等十所中学。

三、调查对象:主要是高一、高二年级学生。

四、调查方法:对各个城市、乡镇的学校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采取的方式主要为匿名问卷调查。

五、调查目的:调查、分析高中生音乐学习心理的现状、特点及成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音乐教育。

六、调查内容:问卷设15个项目(选项可单选也可多选),主要从高中生的音乐兴趣、动机、感知、思维、情绪情感、创作能力及鉴赏能力入手,对高中生的音乐学习心理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调查内容涵盖音乐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需要、音乐表现、音乐记忆等方面。

七、调查基本情况:调查地区涉及大城市、中小城市、乡镇等不同层次的经济发展地区。共发放问卷752份,收回有效问卷717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我们用Excel、Spss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处理,获得了大量的数据,从中归纳出高中生音乐学习的主要心理特点。

八、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习兴趣

1.普遍喜爱音乐,但偏爱流行音乐

在调查报告第1题“你喜欢音乐吗?”的选择中,选择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占87.1%,选择不喜欢的不到1%。但是大多数同学倾向于喜欢流行歌曲,从第3题“你喜欢哪一类型的音乐”的多项选择中可以看出,喜欢流行歌曲的占83.68%,喜欢古典音乐的占33.05%,喜欢民族音乐的占19.39%。在第11题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可以自由作答的问题“你喜欢流行音乐的原因是:请简单写几句话”,不少同学写道“大家都听我也听”、“好听、好玩”、“流行歌手动感时尚,是我们的偶像”等等。

由上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中生对音乐的兴趣较浓厚,但偏爱流行音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流行音乐本身具有时尚动感、情绪鲜明、通俗易懂的特点,贴近高中生特定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其次,流行音乐已发展成为社会的主流音乐,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辐射到社会各个角落,并逐渐融入校园;再次,音乐教材自身的不足以及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学校音乐教育在学生音乐兴趣的引导上丧失了主动权;最后,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中生的音乐兴趣具有受支配性,从众意识较浓,在流行音乐及其文化的强势传播中,学生们还缺乏独立辨别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2.偏向于欣赏表现形式较丰富的音乐作品

在“你喜欢哪种类型的音乐欣赏课”选项中,选择音乐剧的人数最多,占37.1%,其次是民族器乐曲(22%)和交响乐(21.9%),选择歌剧和戏剧的较少,分别为11.8%和7.2%。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高中生的思想感情丰富,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音乐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而音乐剧以它独特新颖的表现方式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二)学习动机

1.学习音乐大多出自内心的需求

在“你学习音乐的动机是?”的选项中,有64.1%的同学选择自娱自乐;30.1%选择提高综合素质;而选择以音乐专业考大学和高考加分的仅占5.8%。

这说明我国高中生学习音乐的目的性较强,音乐学习动机大多是发自内心的需要,是出于对音乐本体的热爱,而不是出于某种带功利色彩的需要。也表明了中学生的音乐价值观念日趋成熟。

2.学习音乐的自主性较强

在“你喜欢通过什么途径欣赏音乐”的选项中,大多数同学同时选择了好几种方式。其中选择买CD或磁带的占62.2%;选择上网搜寻的占47.5%;选择通过电视和收音机的占45.5%;而选择上音乐课听老师介绍和去音乐厅或演出现场的相对较少,分别占7.3%和7.2%。

上述数据说明同学们在选择欣赏音乐的途径时有较强的自主性,但是同学们忽视或轻视了音乐课的传播功能,这也许是音乐课的内容不够贴近高中生心理,未能引起他们的关注等因素造成的。

(三)音乐感知

1.音乐感知能力较为成熟,对作品的情绪情感有一定的把握能力

问卷中我们设计了“在欣赏音乐时你是否能把握作品的基本情绪和内涵”这样的问题,结果是64%的学生选择了“部分可以”,选择“完全可以”和“不能”的分别占25.1%和10.9%。从数据中我们得出: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作品的基本情绪和基本内涵,但仍有10.9%的同学认为自己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本情绪和内涵时有较大困难。高中生在感知音乐时更加理性,他们不再过分关注演唱或演奏者是否是自己的偶像,而是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音乐本体上来。例如,在“你欣赏音乐时主要关心的是?”一题中,有41.49%的同学选择音乐作品的整体内涵;65.96%选择音乐作品的旋律性;28.32%选择歌词内容;选择演唱(奏)者是否是自己的偶像的只占4.5%。

2.对音乐知识的了解令人担忧

问卷第15题涉及对学生对音乐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在“你对常用音乐术语了解多少”这一提问中我们可以看到,选择“10个以上”的同学仅占7.7%;“5~10个”占20.7%;而选第三项“1~5个音乐术语”的占41.2%;选第四项“一个都不知道”的占30.4%。后两项加起来是71.6%,让人忧心。

对“你在课外学习演奏乐器吗?”这一问题的选项中,每种乐器都有人选择,但是比例都较小。其中以笛子为最高,占24.7%;其次是钢琴(占11%)、二胡(占3.1%)、扬琴(占2.9%)、小提琴(占1.5%),最后是大提琴(占0.4%)。2%的学生选择了“其它”一项。令人遗憾的是,有54.4%的人没有选任何一项,也即没有接触任何乐器。这些结果从侧面反映了高中生的音乐知识储存量是十分有限的,知识面还有待拓宽。

(四)音乐创作:大部分高中生有音乐创作欲望

在“你喜欢进行音乐创作吗?你能把自己构思的旋律写出来吗?”的选项中,有52.1%的同学选择喜欢创作但写不出来,仅有15.4%的同学选择基本能写出来,还有26.4%的同学表示不感兴趣。

这说明高中生已具备音乐创作所需要的激情和灵感,但创作技能有待加强。最后我们设计的是学科之间相互融合问题,即“在学习音乐时,能主动与其它学科相联系吗?”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能把音乐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也表现出良好的综合能力。这让我们颇为振奋,因为我们看到学生具有较为强烈的创造愿望,学习音乐的心理动力让人乐观。

九、思考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于这次调查情况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的基本情况。从整体来看,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状况较好,技能技巧也有所涉及,并且表现出较强的音乐创作欲望,意志与记忆方面显示出了较强的能力,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也有一定水平。他们学习音乐的目的或动机大多是发自内心的需要,是出于对音乐本体的热爱,而不是出于某种带功利色彩的需要。高中生学习音乐的感知、思维、情绪情感体现出了较为独特的个性倾向。同时,我们也从调查结果中发现了不少问题,例如,学生过于偏爱流行音乐,忽略或轻视其他音乐类型的欣赏,音乐知识面和音乐技能水平偏低,等等。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根据高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引导他们学习高雅音乐

前面提到,学生过于偏爱流行音乐,音乐教师如果不积极面对学生的这种整体情绪,在音乐资源日益丰富、获取途径渐趋多元的今天,就很难把握学生在音乐问题上的价值取向,也就无从谈及深入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心理,引导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就成了无源之水。当然,高中生偏爱流行音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也与高中生自身的心理特征相关,但是音乐兴趣过于单一不利于他们音乐知识的扩展和欣赏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他们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发挥音乐课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流行音乐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从审美和生理的角度,让他们知道流行音乐中什么是好的,是适合他们的;什么是不好的,是不适合他们的,甚至是有害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学习高雅音乐,引导他们体会高雅音乐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高尚、健康、全面的审美趣味。此外,我们要根据高中生的心理倾向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他们的音乐兴趣和音乐需要。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学习是表现个性、开发思维,注重个人情感体验的过程,由于在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切不可以权威的身份自居,而应该以民主、平等的态度组织、参与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允许个性的存在。特别是高中生的生活积累越来越丰富,知识水平逐步提高,音乐感知能力日趋成熟,他们基本上能把握音乐作品的基本情绪和情感。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当学生的感受与教师有差异时,应该让学生发表意见,只要学生的思维方向符合音乐审美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即便是学生的审美体验与原作有较大的偏差,也应该在鼓励的基础上,耐心地进行启发、引导,使其熟悉、掌握音乐语言的特点,逐步积累音乐审美的经验,树立起音乐学习的信心。

3.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鼓励音乐创作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学习音乐、创作音乐是有兴趣的,但是由于受音乐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限制,这些兴趣无法深入和加强,这是高中生音乐学习的一大遗憾。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充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也应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当学生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参与一些音乐活动时,他们的兴趣才能得以持续和加强。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通过音乐鉴赏、音乐表现等多种途径,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并鼓励他们进行音乐创作。音乐创作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音乐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应该说明的是,任何形式的调查都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所以,不可能完全、准确地反映调查对象的所有情况。但是,本调查结果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当前高中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的各种状况,可以为我们的音乐心理研究和音乐教育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

吴跃跃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平平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系教师

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第5篇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页/【

2708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一、调查研究目的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因为现代社会变得十分复杂,价值观多元化,家庭不稳定,还有各种社会思潮无不影响着广大高中生的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学校环境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已经是很困难的事情。从各方面调查来看,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情况令人担忧。据外国学者估计,中学各年级学生中,约有18%的学生具有各类的心理问题,其中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农村,包括情绪障碍,不良习惯,性格问题等。

高中生心理健康为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时代的命题,为能够及时有效地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辅导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我针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试图探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规律,以便为自己和其他教师提供一些心理学研究依据。

二、调查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校高一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法,个别谈话和召开部分学生座谈会的方法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为被调查者学生保密,维护其个人稳私权,体现心理健康调查的原则性)。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健康除了身体无病外,还要具备心理的稳定及良好的社会适应性。高中生心理健康是指具备健全的智力,情感和意志,连续统一的人格及对己,对人,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良好的适应。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我把高中生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适应性,自我认知与现实感,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个性发展的良好性四个方面。

(1)高中生学习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高中生,通常有比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具体,切合实际;学习的自觉性强,善于制定学习计划,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志力强,学习信心足;在对待考试问题上,他们沉着冷静,灵活应对。

通过调查学习适应性,大体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种类型占29%,从调查问卷中可知:对于无老师看管的自习课他们会自觉学习。而第二种类型占63%的学生会选择小声聊天或讨论学习。令人遗憾的是第三种类型10%和第四种类型4%的学生会选择看杂志漫画或干脆睡觉(以下用A,B,C,D四种代号表示四种类型)。当回答对考试的感受时,A和B学生表示喜欢做些难题,而C学生感到怕,D学生则表示无所谓。当问卷中提出老师讲课出现错误时只有30%的A学生敢于提出来,其它(包括B,C,D)的学生都选择保持沉默或在下面议论。这也可见传统教育中“教师绝对权威专制”的弊端。对于学习的目的性,A学生表示学习一技之长,B,C学生表示如父母所愿,或考上大学有个好出路,而D学生表示不明确。

(2)学习自我认知与现实感。

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心理过程与特征及其表现的认识,而现实感则指个人对自己同现实之间关系的认识。心理健康的高中生往往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恰当。在对现实的感知能力上,他们能够客观地认识现实,并根据对现实的认识来给自己做出恰当的人生发展定位,有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自我价值体系。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按计分方法把学生分为四种价值类型:踏实型,从众型,功利型和冷漠型。

踏实型的高中生顺从社会规范,积极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有自律的内控和自我导向表现,重视传统和社会评价。从众型的学生相当顺从社会规范,但这种顺从是他人导向的随波逐流,也有享乐主义,及时行乐的倾向,顺乎自然生活方式,倾向于保守。功利型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主义,对于道义及人情这类价值不甚注意,认为金钱至关重要,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是公益。冷漠型是不在乎社会规范,回避人际交往,也不注意他人的价值取向,所持的态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3)高中生人际关系。

高中生人际关系包括同学之间的关系,异性同学的关系,和师生关系。

在我的调查问卷中分数最高为10分,表示人际关系最好;最低为0分,表示最差。调查结果只有14%的学生达到8分以上,表示人际关系较好的类型;40%的学生达到6分—8分数段,表示人际关系一般;有47%是不及格的,人际关系较差,突出体现的问题是:当问及“你喜欢拿别人的缺陷开玩笑吗”时,有81%的学生都答会,当问及“你的好友学习成绩超过自己时,你会真的感到眼红,妒忌吗

”时,71%的学生答会的,这是令人心颤的回答。也许只有在心理健康不记名的调查高中生才会说出自己的“丑陋”,但确是非常真实的一面。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因此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做到在精神上成为学生的父母,朋友的角色,这样才有师生之间真正的心灵沟通,帮助学生解除困惑,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去对待学习和生活。

(4)高中生的人格特征。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修订出我国《高中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其中把学生人格倾向分为八个方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对高一589人调查结果如下:

人格倾向    百分比

学习焦虑    45%

对人焦虑    36%

孤独倾向    17%

自责倾向    9%

过敏倾向    3%

身体症状    9%

恐怖倾向    2%

冲动倾向    7%

3、初中生主要的心理特点。

(1)抽象能力有较好发展,独立性要求高,不愿接受约束与限制。

(2)情感容易激动,心里话愿和朋友谈,但不愿与家长,老师谈。

(3)学习自觉性较高,但也容易表现出独断性,争强好胜,坚持错误,但仍稚嫩。

(4)能根据社会要求约束自己,自我控制力较好。

(5)理想逐步向概括性发展,能够对自己理想中的人物特点加以分析。

(6)对人生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对人生和世界评价带个人人性特点。

讨论与建议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调查资料显示结果是不容忽视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健康心理已成为十分紧迫和重要的课题。为让教师们培养出健康向上,求知进取的新时代接班人,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的观念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学校开设心理咨询辅导。

(1)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产生。

(2)开发学生各种潜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3)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

(4)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5)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3、学校内形成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的体制与教育形式。

(1)进行群体辅导,个别辅导.(2)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包括智力发展情况,非智力发展情况,学习成绩,职业兴趣,学习态度方法等)。

(3)组织心理辅导专门活动与训练,进行个案(特殊学生)研究。

高中生心理现状及其成因调查报告 第6篇

韩山师范学院20051011班黄春娇20051013

4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庭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广泛开展心理卫生科普宣传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小学增加心理卫生课”,就是他们的心声。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表明,无论是住宿生还是非住宿生对学习上的问题认识较为清晰,大多数认为自己学习时注意力集中,不易分心。超出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较自信。但40%以上的同学存在对考试焦虑不安,未能做到主动学习。社会适应与人格特点息息相关。故此,大多认为自己会主动关心他人、能敢于承认错误、自理能力较强的同学在社会中也往往较为有自信。对于异性交往,仅有20%左右的同学对于此问题较为敏感,这是慢慢成熟的表现。而对于异性问题好奇占了多数,因此,我们应该在这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分析讨论

高中阶段上与少年后期相接,下与青年中期相连,因此,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与之互有一些交叉。作为少年期的结束、青年期的开始的高中阶段心理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特点。当今社会的高中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状况呢?分析一下,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不平衡性

青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作为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正 1

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处于与儿童的外界获得时期相对应的内部获得时期。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也就是说,高中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异时性和较大的不平衡性。

动荡性

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高中生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青年期也就是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往往总是分裂、不调和的„„一个人已经不满足于自然的意识和朴素的感觉,他想知道更多。可是因为他在获得令人满意的知识之前,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迷误,必须对自己作斗争,所以他也有磋跌的时候。这一点无论对于个人或是对于人类,都是一个确定不移的法则。”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例如,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也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是意外伤亡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常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另外,生理上的剧烈变化,会带来所谓“青春期骚动”,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和剧烈的“性困扰”,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目前我国高中生的年龄大部分在十六岁至十九岁之间,独生子女占了大多数。这些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特别是一些家庭中孩子俨然就是“小皇帝、小公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为主宰,心理脆弱,经受不住风雨和磨练。根据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在社会性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23-40%。应该正视我国独生子女存在的弊端:

依赖性

对父母、家庭、环境的过度依赖,是独生子女的一个通病,这主要是家长的过度管制造成的。父母由于过分担忧,隔断了孩子同周围环境的接触。孩子们自我探索活动都变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属活动。同时,由于父母的过分疼爱,对孩子大包大揽,从而使独生子女在父母的一系列的替代活动中,最终丧失了自我,养成很大的依赖性。

利己性

首先,由于父母对他们过分宠爱,使他们习惯于接受他人的关心、爱护,而不知道去关

心、爱护他人;没有兄弟姐妹相互谦让的生活体验,使他们不能感到关心、迁就他人也是一种责任。其次,父母怕自己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吃亏,有意无意地教了一些自私的观念和方法。此外,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如走后门,拉关系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等,也强化了孩子“自我中心”的意识,形成了自私心理,功利主义较强。独生子女的利已性一旦形成,往往很难纠正,自己得不到幸福,也害了周围人。

反抗性与任性

这往往与父母的专制同时存在,这种专制往往表现于滥用威权,遇事过分:过分的爱、过分的严厉、过分的温和、过分的娇养、过分的急躁、过分的盲目和自作聪明。可是以后呢,顽固不再是一种反抗,而成了父母和子女之间永久性的,习以为常的接触方式了。”由于独生子女从小就处在家庭的核心地位,是家中的“小皇帝”,呼风唤雨,往往凭感情办事,自我约束力差,意志力薄弱,情绪波动大,容易形成对他人的反抗性和任性。

总之,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依赖性排斥了自主性和创造性,利已性排斥了社会性和利他性,反抗性和任性排斥了和谐性和理智性。

网络的出现,使很多家长都将之视为洪水猛兽。对于辨别力和自控力较弱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的心理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心理上的动荡不安使他们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网络正好符合了他们渴望自由与成熟的心理需要。职高生思想单纯,现实中无法得到的东西在网络中都可以得以满足,有时,孩子对网络的迷恋程度往往出乎家长的意料。

调查结果还表明,学生在注意力、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和考试心理四个方面自我评价都较为积极。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学生在自信度和注意力方面的评价较焦虑度和主动性方面的评价更积极。在问卷的分析中,研究者还发现,对“考试前或考试时,感到焦虑不安.”表示肯定的占总人数的仅占36.3%。由此可见,我校学生在较强的学习自信度影响下,虽然对考试焦虑度的评价较积极,但我们却不能忽视这个心理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就“学习兴趣浓厚,能做到主动学习.”这个问题表示肯定的占总人数的42.9%,这个问题应当成为我们在解决学生学习心理问题中需要着重解决和重视的。

人际关系在社会化中的重要性,使得研究和优化学生的人际关系成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次调查,研究者从人际交往的倾向、能力和状况三方面考察学生状况。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学生对交际能力的自我评价普遍优于交际倾向性的自我评价。也就是说在人际关系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学生会普遍认为:不是我待人处世的能力有待提高,而是我根本不屑与人交往。研究者还发现学生对与家长的关系评价是最高的,在回

答“与父母相处非常融洽”时,81.4 %的学生认为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然而事实上,很多家长却抱怨与孩子的关系越来越难相处,这种分歧是不是又是一个新的代沟现象呢?另外,84.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班集体中自己不是被遗忘的人.,着表明现代的高中生普遍认为自己并不孤独,但为什么还是不断出现因为孤独而形成的心理问题呢?所以以上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研究者发现学生在回答“很羡慕某位同学,感觉他(她)什么都行”的项目时,41.9 %的学生回答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在学习心理的相关项目的回答中,只有27.4%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消极态度。分析表明,我校学生的自信度主要来源于学习,其他的自信不足,原因大多是因为对自身其他能力认识不足。研究还发现人学生的自卑感和挫折感体验的比较明显。这些状况都将为模式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关于异性交往方面的情况,研究者主要从外在形象、性别角色、交往意识和行为四个方面加以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变化,高中生已经慢慢地对自己的外在形象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女生中65.3%“对自己的外在形象很满意”,而男生也有55.8%,外表已成为与异性交往时自信程度的重要因素。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变化,高中生的性心理也得到了发展。在性别认同方面,了解学生的异性化情况,帮助学生批判的对待传统,也将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异性交往的方面,“害怕与异性同学接触”的学生人数比例占21%,但仍然存在36.3%的学生对异性问题过分关心,我校学生对异性交往的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对于“害怕与异性同学接触”的学生人数比例居高不下,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现状调查意在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普遍开展,使的心理教育工作处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中,要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的研究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必须多样化,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而,学生心理的相关调研是非常必要的,它将为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教育活动模式的研究提供参考。

除此之外,本小组提出了一些帮助改善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建议,如下:

1.无论高一还是高三,在课外可提倡多进行体育活动,或在体育课上加强户外活动。体育活动可以调节学生心理的情绪状态: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有预防心

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并且能在运动过程中加强同学和师生间的交流,性情开朗。

2.老师和父母应尊重并支持同学们的兴趣爱好,避免过分限制。当学习紧张时,学生们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进行自我调节,放松,从而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

3.同学们不能避免或逃避与社会的接触。在假期或有必要时,应主动参与社会活动,了解人事的活动和关系,弄清自己所处的生活境地,使心理更加成熟和稳重,同时锻炼自己学习生活的自立能力。社会也应关心和帮助为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父母和老师要加强对抵制社会不良因素的指导,但不能主张完全隔离社会,使部分学生产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为主宰的心理。

上一篇:初中网络安全知识下一篇:森林公安局x年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