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执政理念的践行和发展

2024-07-17

党的执政理念的践行和发展(精选8篇)

党的执政理念的践行和发展 第1篇

党的执政理念的践行和发展

近一段时间,我集中精力认真阅读了2010年理论热点面对面《七个怎么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后,又紧接着学习了全会公报、人民日报社论、新化社发表的有关文章、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通过学习,使我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既看到了辉煌的成就,也看到了不可忽视的问题,既懂得了存在问题的原因,也知道了今后怎么办。中央作出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重大战略决策,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绘制的“十二五”规划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路径,让我开阔眼界,增长智慧,激发豪情,拓展人生,对在20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民富国强的和谐社会充满信心。学习中,给我烙下最深的印象是,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践行中不断创新发展,成果壘壘,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下面谈几点具体感悟。

看成就 增信心 继续奋进

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搞建设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促改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些,都说明并体现了是在践行和发展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在践行和发展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也就是说,我们党的事业的整个发展历史,就是在践行和发展这“根本宗旨”、这“执政理念”。这“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一脉相承的,是崇高的信念,是强大的动力。正应为如此,我们党领导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历史奇迹,深受世人的瞩目和赞赏。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内生产总值近30年来,年均增长10%,我国经济总量去年超过了德国,今年超过了日本,成为除美国以外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正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增强,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教育、科学、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强,全社会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生活提高的要求又有新的期盼,党中央不失时机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决策,以实践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察民怨 解民忧 任重道远

在我们享受已取得的成果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在新形势下的新期盼、新要求,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不要被成就冲昏了头脑,不要让赞美麻木了神经,把民怨和民忧摆出来,把差距和问题找出来,以增强我们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把践行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当前,我们的主要问题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高,只有3700多美元。大约是美国的十三分之一,日本的十一分之一,排在世界100位之后。我国经济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即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

衡,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一二三产业结构的不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的制约越来越大。

民生问题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比如,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关乎个人生存尊严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就业问题,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全国有1500万农民工需要进城务工,有2400万常年城市待业人员。比如,关系人的身体健康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比如,影响个人职业、收入乃至社会地位的受教育、尤其是受优质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比如,寄希望于安居乐业的住房,因房价过高买不起房子的问题等。

对分配不公社会反映强烈。由于分配领域种种不公问题,导致我国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从1978年的2.36:1扩大到2009年的3.33:1。东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9年浙江、贵州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611元、12862.5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007元、3000余元。全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4000万人,低收入群体还有2.7亿人。

腐败问题仍是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腐败消极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腐败活动向一些关键领域、社会领域扩散,高中级干部违纪违法现象严重,一些腐败分子集政治蜕变、经济腐败、生活腐化于一身,案件类型多样化,作案手段日趋复杂,呈现隐蔽化、智能化的特点。

对于存在的问题,一是不回避,要正是它;二是不害怕,要解决它。

查原因 究根源 科学决策

上述存在的问题原因是什么?与我国的国情有关,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近年来尽管发展很快,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没有根本转变,这是一个大前提。具体原因还须客观地、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进行分析。查明原因,科学决策,抓住机遇,创新发展。通过分析,归纳起来大致如下:

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自然条件迥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有先天的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发展的不利因素很多。

二是历史原因。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

三是政策原因。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荣等方面对东部地区倾斜。

四是体制原因。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的竞争。

五是社会原因。比如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之间的差距和不公。六是改革不到位。比如我国目前还处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有些发展需要的体制和机制还没建立起来,而有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仍然存在,体制的不健全必然造成分配的不公。

七是转型过程中,在窗户打开新鲜空气进来的同时,苍蝇蚊子也一并进来,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封建主义的家长制、裙带风、帮派风或乘虚而入,或死灰复燃。

八是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力。比如住房兼具民生和商品双重属性。我国在过去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十多年中,较为重视通过房地产市场解决住房需求,面向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性供应不足,造成住房供应的结构性失衡。同时,房地产市场还存在不少权利不对等等问题,解决的不够及时有力。再比如现行的财政体制,使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不对称,也成为引发“以地生财”推动房价过高的原因之一。

九是国家投入不足,制约着教育、医疗条件的改善。比如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0%,但卫生费用仅占世界总额的3%。医疗费用主要由家庭承担,在客观上形成了医院“自劳自吃”的收入结构,形成看病贵的问题。

十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自然就会形成多种差距。

“十二五”展宏图 民富国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大展民富国强新的发展宏图,也展示了党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实践的新发展,必将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更加奋发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四个更加”、“五个坚持”,既强调了要科学发展,又指出了如何实现科学发展。

“十二五”规划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经济增长一定要惠及全体老百姓,千方百计让人民富起来,是党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全会提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要求,就是要凝聚民心,形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全会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我们坚信,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导下,一定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一个民富国强的和谐社会新时代就要到来。

张昭

2010年10月

党的执政理念的践行和发展 第2篇

二、主要任务

围绕‚十二五‛规划开局起步、顺利完成县、乡和村‚两委‛集中换届任务、庆祝建党 90 周年、重大项目建设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使创先争优活动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取得更大成效。

三、阶段重点

积极探索把经常性工作阶段化的途径和方法,根据市委2011年创先争优活动四个节点的时间划分,确定全年活动安排如下:

一季度:完善年度活动方案,组织开展公开承诺

组织各地各系统各单位党组织根据创先争优的目标任务,结合本地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本地本单位年度中心任务,制定年度活动方案、纳入单位年度绩效评估。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开展‚我为‘十二五’发展、‘四湖五区’建设献一计‛建言献策活动;以 ‚讲党性、守纪律、作表率‛为主题,开展‚我为换届扬正气‛公开承诺活动;以庆祝建党90 周年为主题,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活动;以服务重点项目建设为主题,开展‚我为项目建设献厚礼‛活动。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开展公开承诺,进一步完善调研定诺、组织审诺、公开承诺、实践履诺、群众评诺办法,使公开承诺的程序更规范、事项更准确、效果更实在。进行第一次领导点评,将年度活动方案、公开承诺情况等作为点评的重点内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结合元旦、春节送温暖活动,到联系点和基层单位开展点评工作。及时组织召开好创先争优活动推进会。

二季度:开展庆祝建党 90 周年活动,评选表彰先进典型围绕庆祝建党 90 周年,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党员奉献日、党员志愿服务、党员献爱心)系列活动;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回顾党的历史成就展、‚千名支部书记讲党课‛等活动,对党员普遍进行一次党性教育。深化‚我身边的优

秀共产党员‛群众推荐活动,5 月底前在全县开展‚十佳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评选活动,开通电视专栏进行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召开庆祝建党 90 周年暨表彰大会,表彰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结合‚七一‛前党员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员活动日、‚三会一课‛等经常性工作,以履行职责、兑现承诺、服务群众和完成半年工作任务情况为重要内容,搞好第二次领导点评和上半年群众评议工作。

三季度: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开展向市第六次党代会、县第十一次党代会献礼活动采取巡回宣讲、专题辅导、集中座谈、文艺宣传等形式,学xxx省委、市委和县委庆祝建党 90 周年大会精神。通过组织窗口单位深入基层开展民生服务先锋行活动,贯彻‚七一‛讲话精神,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使 ‚七一‛讲话精神深入人心。继续抓好典型宣传和示范引导工作,从对各地各系统表彰的先进对象中选树一批信得过、叫得响、学得到的典型进行重点宣传。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回访复查。根据回访复查和履诺践诺情况,抓好第三次领导点评。组织开展‚履行职责创佳绩、立足岗位争一流‛向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县第十一次党代会献礼活动。组织调研,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创先争优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四季度:总结年度工作,搞好考核评议

做好全年工作总结,召开全县创先争优活动经验交流会,将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纳入年度考核、有关行业系统考核评比和基层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等工作内容。以承诺兑现、促进发展、服务群众、完成全年工作任务情况为重要内容,做好第四次领导点评和下半年群众评议工作。

四、推进措施

一是深入开展‚四化两型‛、‚ 四湖五区‛先锋行和民生服务先锋行两大主题实践活动。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根据不同领域、不同群体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特点,分类明确‚四化两型‛先锋行和民生服务先锋行两大主题活动的具体内容。各单位各系统精心设计体现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的活动载体,组织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推进‚四化两型‛战略,加快建设‚四湖五区‛(‚四湖‛即‚生态东洞庭湖‛、‚民生东洞庭湖‛、‚富饶东洞庭湖‛、‚和谐东洞庭湖‛,‚五区‛即新型工业带动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滨湖城镇乐居区、商贸物流集散区、生态旅游魅力区。)中创先争优。

二是注重抓实关键层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继续突出抓好乡镇和县直党委(党组)这个关键层级,重点加强对党政机关创先争优活动的领导和指导;着力加强企事业单位、村和社区、工青妇组织和窗口服务单位等重点领域的创先争优活动;发挥科学发展指导员、大学生‚村官‛和驻村工作组作用,切实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及离退

休干部党员、改制困难企业党员、流动党员等薄弱环节的具体指导。

践行党的“为民”执政理念 第3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民群众,为民,执政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通篇贯穿了一个主题: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基础和力量源泉, 坚持以人为本清楚地表明了“人”在我们党建党、执政、治国中所处的地位, 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为民执政的理念。

一、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 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 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都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密切联系群众, 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当前, 一些党员发生了脱离群众的现象, 归根结底是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和宗旨观。我们党执政以后, 党领导的国家日益强大, 党的执政地位日渐巩固, 人民群众所起的作用就不如革命战争年代那么明显、直接和立竿见影。于是, 一些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 因而就产生了脱离群众的危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 对于执政党来说, 人民群众的选择不是一次性的、永久不变的, 而是动态的。

二、要提高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越来越复杂, 迫切需要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执政能力是以学习能力为基础的, 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地把学习与自身肩负的工作任务结合起来, 与经受的各种风险和考验结合起来, 坚持学以致用、在学习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工作中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必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要沉下身子到群众中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 充分了解群众的意愿, 把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准绳。要积极研究、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探索做好群众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要善于帮助广大群众正确认识改革中出现的暂时困难, 引导群众自觉地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要强化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 拓宽联系群众的途径, 丰富服务群众的内容, 畅通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 化解基层社会矛盾。要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我们群众工作的重点, 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以办实事的实际行动和良好效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三、要扩大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

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 党是领导核心, 扩大群众的政治参与是党实现社会整合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群众的政治参与, 不仅是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方式, 而且能够使党在权力运作中更多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意愿, 同时, 群众的政治参与又可以构成对权力的有效制约。首先, 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体现在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要完善各种听证会、质询会等多种形式, 使广大群众参与到决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来, 扩大群众的参与度。其次, 要构建多渠道的沟通机制, 创建和扩大人民群众自由表达民意的渠道和平台, 确认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正当性, 使群众的意愿、要求和呼声能够及时、准确地反应到决策层, 使党和政府的政策、决策能够充分体现民意。第三, 在党与群众之间, 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使各种社会团体依法运作, 成为他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的利益代言人。这样既可以增强弱势群体的力量, 又可以使党和政府退出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管理职能, 由全能政府、无限政府变成有限政府, 同时, 又可避免群众无序上访事件的发生。

四、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

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也必须有制度作保证。一是要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调查研究制度。严格规定各级党员干部定期深入基层, 与人民群众面对面地沟通, 了解和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增强与人民群众的理解和互动, 促进党群关系的和谐。二是要完善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通过建立群众接待日制度, 建立起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意愿的稳定渠道。通过这一沟通渠道, 使领导干部能够更好地掌握第一手真实材料, 作为科学判断形势、正确做出决策的依据。同时, 领导干部可以把中央的政策精神、相关的制度规定、本单位工作的实际状况向群众作广泛的宣传, 取得群众的理解和认同。三是要建立党员干部到贫困地区锻炼的制度。这样既给党员干部创造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条件, 使他们充分了解基层的工作状况和群众的生活状态, 通过亲耳聆听、亲眼所见了解群众的疾苦, 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同时, 又能够磨炼了党员干部的意志, 增强他们艰苦奋斗、勤政为民的责任感, 提高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四是要建立健全党务、政务向群众公开的制度。凡是涉及重大决策、决定以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 都要及时向群众通报、公开。要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个别走访调研等多种形式, 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 对于正确的意见要及时采纳, 对于不尽正确或者不能够马上采纳的意见, 要耐心地向群众讲清楚, 打消群众的疑虑, 争取群众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1094页

党的执政理念与先进性的科学定位 第4篇

在中国共产党执政50多年后的今天,来总结执政经验和执政规律的时候,人们自然会有两个比较。第一个是纵向比较,这就是与国民党在大陆执政的比较。国民党在大陆执政22年,最终被人民抛弃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留下的破烂摊子的基础上,从执政一开始就遇到国际上帝国主义敌对势力的封锁和破坏,在执政的征途上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显示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国共比较,成功与失败原因何在,有什么规律可循?这是需要我们作出正确回答的。第二个是横向比较,是中苏两党执政的比较,同是共产党执政,苏联是由改革而失败,丧失政权,国家解体,像雪崩一样垮掉了。而中国共产党由改革而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西方预言家又在预言,中国共产党会步苏共的后尘,中国社会主义也会垮掉。这是白日做梦。人们又会问:都是共产党执政,都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是马克思主义指导,而且苏联社会主义历史长,影响大,综合国力强,那为什么一个执政大党说垮就垮,另一个党却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生命力,其主要原因何在?读者可以从本文所揭示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路和执政经验中得出明确的结论。

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惟一的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成功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以唯物史观作为哲学基础,强调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第一位,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中国共产党人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执政合法性的深刻基础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所以就必须服务于人民。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必须成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价值目标,群众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根本体现。全党明确认识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能丢。毛泽东将群众路线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我们党的宝贵的优秀遗产;邓小平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靠的正是这些;江泽民在十六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前两个“代表”的出发点和归宿。

执政为民,必须对“人民”这一概念有全面正确的把握。否则,就无法将“执政为民”落到实处,甚至会误入歧途。“人民”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在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的中国,“人民”被现实赋予了新的更加广泛的内容。毛泽东早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就曾这样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今天的中国,一切赞成、拥护祖国统一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或者直接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所有公民,都属于人民的范围,都是人民的一分子。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向纵深推进,现阶段我国的社会阶层及其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远非计划经济年代所能比拟。大量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这些人员、阶层或社会集团,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属于人民的范围。但是,我们必须同时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从法律上规定了工人阶级在人民中的领导地位,确立了工农联盟在我国人民群众中的基础地位。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群众任何时候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广大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构成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主体。所以执政为民,首先是为这个主体,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首先是代表这个主体的根本利益,离开这个主体利益,就谈不上执政为民,就谈不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只有坚持广泛性和主体性的统一,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含义。

从国情出发,选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始终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重大的课题。这一问题是否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每一个重大成就,所遭受的每一个重大挫折,无不与是否能够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经历了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我们党在探索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方面积累了许多重要的经验教训,成为我们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宝贵财富。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是多方面的,既为马列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鲜的观点,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起到了启航开道的作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结合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神,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客观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过程的反映。这一过程的真正开端,是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开始了艰难而意义伟大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通过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途经、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等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上取得新的认识,对指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几十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我们不是照搬书本和别国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是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的是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与时俱进: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实践

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三位一体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背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必然是假社会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仅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而且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动力,揭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战略目标和历史任务,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就陷入了迷途。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才能建成社会主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问题上,中国共产党都是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的。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需要,更是实践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只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更好的坚持。同时,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才能面对新的实践,解决新的实践课题。

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大体上采取了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突破性地发展。这种突破与原来的逻辑体系不同,在理论上表现为巨大的跳跃性。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几个国家获得胜利的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同时胜利论的突破;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列宁“城市中心论”的突破;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理论,关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突破。第二种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展开和运用,它与马克思主义原来的理论体系有较强的继承性,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化和深化。应当说,这两种形态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所必需的,都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目标。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胜利。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

我们党是在推翻了国民党腐朽统治后走上执政舞台的。人民对国民党统治的不满,以及连年战争造成的生产力破坏,国际上帝国主义的封锁,20世纪50年代末赫鲁晓夫时期奉行的大国沙文主义给我们施加的压力等等,可以说我们党是在缺乏物质基础,外部环境不利,没有执政经验,人民期望值很高的特殊环境下执政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要迅速站稳脚跟并迅速提高执政能力,就首先必须从严治党,必须时刻注意党的形象,保持党的优良传统,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领导人民顺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总的来说,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党是一个代表人民意志,为人民掌权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一个人民所信赖的党。但执政50多年来的实践也表明,权力对于那些党性不强,信念不坚的人来说,则是强烈的腐蚀剂。我们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滥用职权相联系。因此作为执政党来说,要保持党的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需要对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行更严格的监督。

从严治党关键在严。从我们党的建设的历史来看,我们党紧紧围绕党的根本宗旨、思想路线、党风廉政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开展从严治党,牢牢把握住了从严治党的关键。

首先,党强调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第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这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党从严治党的重要主题和宝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根据中国共产党就要成为全国性的执政党的现实,谆谆教导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尖锐地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如果我们党不严加注意,党和国家可能因此而改变面貌,指出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在反腐败问题上,邓小平旗帜鲜明,提出搞四个现代化,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的方针。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了不搞大规模群众运动,依靠法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思路。进入新时期,江泽民进一步强调,抓住作风建设,就抓住了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抓住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切入点。第三,从制度入手,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这是我们党从严治党的又一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恢复和加强了组织、制度建设。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讨论和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开创了从严治党的新途径,党的十三大突出强调了加强党内民主制度的建设并提出四项措施。邓小平指出:“不管谁违反,都要受到纪律处分,也不许任何人干扰党纪的执行,不许任何违反党纪的人逍遥于纪律制裁之外。”党中央确立了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机制。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进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既是我们党从严治党一贯方针的继续和深化,也是新世纪我们党从严治党的行动纲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面向新世纪我们党建的总目标,同时也是我们党从严治党一贯方针的时代回应。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把执政方针定位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这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明确的指导思想。自从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后,就把执政方针定位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方针,也是我们党根据自身状况和力量作出的正确选择。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胜利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证明,我们党有能力、有信心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中国人民确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奔向现代化。其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这种先进性就是执政力量的源泉,决定了它总能拥有充足的力量,总能在实践中丰富完善自身,因而任何时候都不会依赖他人,成为别人的附庸。再次,中国共产党具有不断创新的品格。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有机地整合中国社会的各种发展资源,批判吸收别党别国的经验,不断推进党的各项事业。最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成熟的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方针,是她的个性,是她创造今日中国辉煌局面的基本经验,也是她探索新的道路、研究和解决新的问题的根本思路。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一直贯彻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基本方针。根据建国初我国的国情和外部条件,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道路时把握住了以下几点:一是国家主权原则。中国的主权只能掌握在中国人民手中,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只能由本国人民自己决定,任何人都无权把他们的意见强加于我们。二是革命和建设都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把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第三,坚持自力更生,就必须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克服困难,奋斗到底。实践证明,以上原则非常适合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主客观环境。因而,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实践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倡导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强调中国选择什么道路、什么方式,这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外国人不得干涉,我们也决不拿主权做交易。他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坚持自力更生,但不能搞闭关锁国政策,“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需要用这种精神迎接新的挑战。能够始终贯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能够始终具备艰苦创业的精神,是我们党继续走向成熟、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的标志。在21世纪,我们党的各项事业拥有全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在挑战面前,我党一贯坚持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基本方针更显重要。□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如何理解党的执政理念的科学内涵 第5篇

以指导党的执政活动的根本原则。执政理念包括两个基本层面:

一是为什么执政,也就是执政的宗旨、目的和价值追求;二是怎样执政,也就是为实现执政的宗旨、目的和价值追求而选择的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径、方略和基本方式。在第一个层面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反映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宗旨、目的和价值追求。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总结党的执政经验的基础上,强调必须坚持

“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核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党的执政理念的践行和发展 第6篇

胡锦涛同志指出,努力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的基础之上。这实际上提出了要正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认识和运用执政规律的关系问题。规律,是指事物的内在联系,它决定事物发展的趋势。规律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人们一旦违背了它,就会受到惩罚。在政党发展史上,一些政党往往由于违背了执政规律而受到惩罚。当然,规律也不是深不可测的,人们完全可以认识它、把握它。政党执政规律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政党与国家的关系、政党内部关系和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等方面。一般与个别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规律与规律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全面地论述了战争规律、革命战争规律和中国革命战争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而政党执政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也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党要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执政规律,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重要关系:领导与执政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领导与执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在于,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而执政是党的领导在国家政权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实现形式。因此,不能把政治领导的手段和方法简单地搬到执政活动中来,不能把政治领导与执政行为混为一谈。两者的联系在于,领导是执政的政治前提,执政是党的领导地位在国家政权活动中的必然体现。正确认识和把握领导与执政的关系,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根本前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找到了依法执政这一极为重要的规律。依法执政,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我们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执政规律的具体体现。党的执政能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判断党的执政能力是行还是不行、是强还是不强的标准只能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因此,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动力。党的执政能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党的执政能力越强,就越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群众的支持程度越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越能顺利地得到贯彻和执行。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关系。虽然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等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但它是极其重要的。党的组织结构是否合理,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是否科学,会极大地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实现程度。比如,党政关系不理顺,就会产生矛盾和摩擦,造成内耗,影响工作绩效,甚至影响改革开放的大局。又如,工作机制不合理,就会产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甚至是不正之风。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们党在执政党建设方面已经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积累了不少经验,获得了许多新的认识,对党执政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方式的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还在继续发展,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还有许多新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党的执政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执政能力建设的与时俱进。

党的执政理念的践行和发展 第7篇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采取正确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带领人民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开拓前进的执政党,必须具备的能力。”按照怎样的原则,采取怎样的方式实现党对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实施领导,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2001 年 7 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指出,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并强调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处理好党委同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既保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和其他方面的职能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目的。

(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原则的基本内涵与实质

“总揽全局”:是指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具体的说来,就是要坚持党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领导,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对国际、国内重大问题作出科学决策,协调和处理变化着的各种矛盾。党中央是管全局、管方向的,要把精力主要放在抓战略问题、全局指导和宏观决策上,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大政方针和法律制度,以及重要工作部署等等,必须统一,各个地方、部门和单位决不能各行其是。党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领导主要的应体现在大的问题和方向性的问题上而不是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上,更不是事无巨细都要管。地方党委担负对本地方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责任,也要集中精力抓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既要全面认真地贯彻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又要科学、清醒地认识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基础、优势条件、制约因素等,切实做好“结合”的文章。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善于把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置于国内外宏观形势和全国工作的大局中来思考、来谋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按照党管干部的原则,做好重要人事安排工作,管好党员干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实现党在各个领域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总揽全局”,是由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是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要求。

“协调各方”:就是要从坚持贯彻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工作部署,推进全局工作的要求出发,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协调好党同各方面的关系,主要是协调好党与政府之间、党与人大之间、党与政协之间、党与军队之间、党与司法部门之间、以及党与人民团体和其他各方面之间的关系。既要加强党对这些机构的领导,又要发挥这些机构的职能作用,使各方面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而奋斗。为此,就要努力做到“总揽不包揽,协调不取代”,在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规范同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实质上主要是要解决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实际工作中管什么和如何管的问题。关于管什么的问题?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得非常明确:“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关于如何管的问题,即党采取什么方式对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实施领导?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即指出:“党委要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的领导,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的党组以及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干部,在依法进行职责范围的工作中,必须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的决定。”十六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要 “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他们进行监督;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加强对工会、青年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更好地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这就在理论上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也为各级党委在各项工作中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提供了指导思想。

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不少的党的干部仍然存在着党“包揽一切”的思维定势,习惯于把“总揽”变成“包揽”,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的事情。这种大包大揽的领导方式,非但不能加强党的领导,反而会降低和削弱党的领导。一方面容易使自己陷入具体事务之中,没有精力抓大事、抓方向、抓党的建设,影响了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党委在实际工作中“包揽”过多的状况之所以难以改变,主要源于一些同志在思想深处存在着误区,即认为不抓具体事务就会大权旁落,削弱和取消党的领导。他们没有认识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正是我们党总结五十多年执政的经验和教训,给予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科学定位,是对党的执政规律的科学总结。只有做到“总揽”而不“包揽”,协调而不代替,党委才能真正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其目的就是要结合新形势的要求,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与现实不相适应的地方,从而更加有效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二)、理顺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之间的关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机制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关键是要理顺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党委与人大、政府之间的关系。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党委通过怎样的方式实现对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的领导。过去,的确存在党委直接干预、超越或代替人大、政府机关的工作的问题,不仅妨碍了人大、政府职能的实现,削弱了权力机关的权威性,给依法治国带来了不少问题,也不利于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

按照依法治国的的基本国策,党应当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只有通过人大才能去依法开展自己的国事活动和执政工作。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主要应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来实现。只有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才能充分发挥其合法而有效的执政作用,也只有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才能巩固其执政地位。其实现方式和途径:一是通过倡导和宣传其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影响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决策;二是向国家权力机关提出立法建议。党委处理与人大的关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党委对人大有领导作用,但这种领导只能体现在宪法规定的人大权限之内;(2)在处理党的领导与人大的关系问题上,党委与人大之间既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同时又是互相支持和相互监督的关系;(3)党委要支持并协调人大及其常委会处理好与政府及司法机关的关系。具体来说,党委对人大的领导要通过人大党组来实行的,而不是直接发号施令,更不能越俎代疱,人大党组贯彻党委决议,主要是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由人大及其常委会变成地方性法规,将党委关于政府组成人员的人事安排建议变成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

在党委与政府的关系上,必须明确,政府是行政机关,而不是党委的下属组织,也不是党委的执行机关,党委不能直接指挥政府,包办、干预政府的工作,也不能直接对政府发号施令。党对政府的领导具体体现在:一是通过人大这个中间环节实现领导;二是通过对政府执行法律的监督体现领导;三是通过法定程序推荐政府组成人员和重要干部实现领导。四是在领导形式上,通过政府党组来实现,政府党组贯彻党委决议,主要是通过政府决策程序把党的主张变成政府的政令。

党委对政协和人民团体的领导也要通过设在政协和人民团体中的党组来实现,政协党组贯彻党委决议,主要是通过政治协商把党的主张变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人民团体党组贯彻党委决议,主要是通过发挥人民团体作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把党的主张贯彻到各界各阶层人民群众中去。

在党委通过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的领导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的职能作用,让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并尽量减少党委与政府各个部门之间职能的交叉重叠。特别是在经济工作中,当前,由于强调全党要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这项中心工作,往往造成党委对经济工作管得太多太细,甚至把四套班子集中起来分派经济工作任务,造成严重的职责不分、职权交叉、职能混乱。因此,必须进一步规范党委和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要明确党委在经济工作中的职能,主要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指导好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的制定;抓好重要政策、制度的制定和运用;把握经济形势,确定工作方向,保证经济工作健康发展。总之,党委应该主要抓方向和方针,而政府则主要抓好方案、方法和具体的实施。

要切实落实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必须进一步确立和健全“一个核心”、“三个党组”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即党委通过对人大、政府、政协三个党组的领导,实现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人大常委会党组贯彻党委常委会的决议,通过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变为地方性法规;政府党组贯彻党委常委会决议,通过政府决策程序把党的主张变成政府政令;政协党组贯彻党委常委会决议,通过政治协商把党的主张变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人大、政府、政协三个党组对党委负责,凡应提请党委讨论的事项,分别以党组名义上报党委。具体的说,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加强人大常委会党组的建设,发挥好贯彻党委决策的核心保证作用和对人大工作的组织领导作用。坚持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委请示汇报制度,人大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要及时向党委请示汇报,争取党委的同意和支持。要把党的领导和人大依法行使职权很好地统一起来,才能有利于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明确一点,党委对人大党组的领导不能等同于对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党委应当强化在党内的绝对权威地位的同时,在对于社会事务的管理过程中支持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职责,加强对重点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事关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顺利落实。二是要加强党委对政府党组的领导,使党委对重大问题的决议及时贯彻到政府工作的执行过程当中。政府党组在研究如何执行党委的决策时,必须根据党委决议精神来组织实施各项具体工作,特别是要把握好根本原则,把体现党委的意图和人民的愿望有机结合起来,履行好人民政府的职责。党委不能以党代政,而应通过政府党组的建设来强化党委的宏观决策权力。在党政分工方面,一些由政府

本身和单个部门或较少部门可以完成的工作交给政府去做,而对一些牵涉面广、难以协调的工作可由党委统一领导和协调。三是进一步加强党委对政协党组的领导,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明确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并不意味着党可以干预民主党派的内部事务,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应该体现在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和对社会发展方向的影响上。

党的执政理念的践行和发展 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执政理念 思想政治 价值定位

一、引言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功能变化使思想政治工作协调利益关系的角色更加突出,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职能要求更加鲜明。如何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决全国人民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问题,是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问题。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原则

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推动发展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通过发挥其独特的教育、激励、引导、保证功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推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准备必要的物质前提和保障。

在直接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方向的各种环境因素中,社会经济状况是最基本的因素,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改革和变动,均会影响人们思想品质形成和工作的展开。其中社会分配方式和分配结果是否公平合理是最敏感的因素,它所产生的效果更加显著,社会不公正问题受人关注。十五大以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的发展,形成了多种利益群体和不同的社会阶层,人们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个人维权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增强,引起人们道德观念的转化,出现了多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长期并存的格局。承认经济利益格局在社会各阶层中呈现出不公平,承认人们在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差异,是现阶段我国实际状况所要求的。

三、坚持党领导人民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

思想政治工作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必备条件,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能切实提高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责任感,激发公民政治情感,形成浓厚的政治文化风尚,培养权利观念、依法办事观念、法律至上观念及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观念,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和教育人民参与民主政治实践,提高人民参政议政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公民自觉掌握和运用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力,真正管理国家事务、经济事务和社会文化事业,使公民成为实现以人为本的实施者和建设者。在政治生活民主法制化的条件下,如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民主化和制度化的新方式,特别是在思想政治工作民主性的体现方面,应加大力度。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官对民的工作,不是上级对下级的工作,如何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民主性上官民一体、官民平等方面创新,是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方面。这关系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能否在最广大民众参与和推动下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有力保证。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在改善社会文化生态,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价值体系方面更承担着艰巨的任务。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多重的社会跨越造成了文化多重结构和过度趋势,中国卷入几个社会发展转型之中。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使文化主体由区域文化走向全球文化,由离散时空转向同步文化时空,文化创新配合大于传承和深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冲突,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逐步走向兼容与综合,这使社会文化作用的发挥过程变得十分复杂,其中也充满了许多不可预知的变数。现时期新旧事物和观念的碰撞,造成一些人思想上的困惑和混乱,出现了社会失序,人们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的种种现象,不正之风有蔓延趋势,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

常运转。

五、坚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融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舞台。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发挥其宣传教育功能,使全社会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共识。有助于构建共同价值观,推进合理秩序,化解矛盾冲突,激发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功能来实现的。

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管理中也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使人们的思想和实践活动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一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价值观,克服价值取向上的误区,协调不同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二是有助于取得社会弱势群体对社会的支持。当前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社会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使群众理解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知晓国家通过实行依法行政、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机制、推行各种民心工程等有力措施,协调好失衡的社会利益关系,给各类社会群体带来切实的利益,从而取得他们对改革和发展措施的理解和支持。

六、結语

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在实现党的执政理念中的价值日益突出,新世纪,党的目标和任务的变化,使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科学发展的方面更为突出。发展成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能不能解决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的先进性,最终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归根到底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工作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道义支持,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时代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朱海风,景中强.以人为本与党的执政理念重构[J].理论探讨,2007,(2):104-108.

[2]徐建康,李青凤.论党的执政理念的政治情感基础[J].理论探索, 2007,(3):56-58.

[3]卫杨春.论党的执政理念及其实现[J].鄂州大学学报,2007,(6):5-9.

[4]杨俊英.简述以人为本与党的执政理念创新[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0(1):111-116.

[5]顾坚,张西立.论以人为本作为党的执政理念的主要政策取向[J].岭南学刊,2007,(5):32-34.

上一篇:铁路局货运实习报告下一篇:游名人广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