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读后感

2024-09-10

《足迹》读后感(精选6篇)

《足迹》读后感 第1篇

读了永旺名誉顾问小嶋千鹤子女士所著的《足迹》一书,我学习并感受到许多好的管理理念和深刻的管理经验,我尝试着去理解并大胆地在这里与大家沟通感受。

从第一章《起源》,通过学习《近江商人系谱》,作者制作了领先于时代的各项制度体系,书中提到了企业需充实无形资产。企业资产指的是人、物、资金。它的重要特征为:

一、资产是可以积累的。为了把握商机实现腾飞发展,就必须提前积累资产,再小的企业其创业也需要提前准备。例如,资金的筹措可以通过增资、贷款、集资等各种方法,根据当时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资产运作必须讲求效率。例如,项目负责人的工作执行力就是效率问题之一。作为项目负责人被赋予了一定的权限和信任,同时也需要他们具备正确行使权限的能力。自身能力的开发,权限规定的明文化,组织环境的改善,都需要项目负责人发挥高效的职责技能。

三、资产还包括无形的资产,它甚至是所有资产中最为重要的。企业资产中不但有资金、建筑物等可直观的有形资产,还包括知识、技术、人际关系等资产负债表中无法体现的无形资产。经营者在把公司转变为自己绘制的组织架构蓝图时,最需尽快着手的就是无形资产的储备。因为它比有形资产的储备更加花费时间和精力。它是企业内部体制的建设,例如人才、信用、技术、企业文化等无法在短期内积累或花钱也买不到的种种。无形资产一旦被积累,其作用不仅局限于单项事业,同时可以在多项事业中发挥。例如,信用这项无形资产,来自用户的信赖,同事间的信赖,与客户之间的信赖关系等,这些都是通过人来积累的。这也意味着作为企业资产是可以被共享。从用户角度而言,信用可以被视为对项目的好印象;从项目角度而言,信用意味着可以尽可能利用用户信息开展经营活动。这是通过人来积累的管理技术。《新现实》中指出“管理是关于人类的管理。其任务就是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协调配合。扬长避短,实现最大的集体利益”。它指出了管理在组织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经验告诉我们,这个观念在中小企业的渗透直接促进了企业的迅速发展。如果能把可能被积累的管理技术转变为己有,进而转换为组织战斗力,这将最大程度上发挥团队作用,使之成为最有价值的资产。是否具备这样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它包括了有形化的指引书,或者是无形的归属于个人资质的经验技术。我们应该重视无形资产的评价,例如,环保对策、社会贡献、员工待遇、企业文化等,财务指标中无法体现的指标通过量化,来作为评价企业的标准。除社会认知以外,企业内部也应具备较为客观地评估无形资产的体系。如何评价无形资产,在战略定位上如何定位是经营者的重要职责。要主动客观地评价、整理企业的无形资产,并将其活用于经营决策上。如果能实现,那会给业绩带来更多的积极作用。为了企业的发展,有计划地积累资产势在必行。特别是无形资产,事前一定要做好计划性准备,做到即用即调,有备无患。这些就是《足迹》告诉我们关于无形资产的相关经验知识,很有益处。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独到、深刻的见解。它提到了项目是为了用户而存在。在实际工作中,会慢慢体会到因为用户的存在才会有自己的工作,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人是必须面对和承担很多风险的。为了追求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一定程度上的风险是无法避免的,也就是说不应该只看眼前,而必须从时间上、空间上以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和认识企业的社会使命,同时也要做到从微观的角度思考身边用户的需求。所以为了了解不同时期的变化所做的努力非常必要的,只是关注眼前的用户是不可能打造出让用户真正满意的项目。它还阐述了企业的效率和员工的价值体现,认为经营者的工作就是确保员工可以获得物质上、精神上自我体现的机会。并且,由于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企业需要那种与时俱进不断挑战变革的人。首先应该是企业的领导,当然领导以外还必须要有很多可以跟上时代变化的人,必须是这样的企业氛围。许多大企业的繁荣,正是他们拥有了应对变化的力量。从长远来看,如何营造不断挑战变革、应对环境变化的企业氛围,是作为经营者最大的使命。再有,书中说到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战略。企业必须谋求自我生存。经营者、管理员工的首要责任就是维系员工及其家人的生活。因此,企业就需要不断获取利益,不断持续发展。而该目的的实现,经营战略是必不可少的。经营要略的要点之一,就是要如何顺应环境的变化。环境的适应可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如何满足用户需求。譬如,消费能力的改变。资生堂就是敏锐察觉到并适时顺应了环境的变化,通过开发新客户群体而成长起来的企业。这很值得我们思考。第二、如何应对竞争变化。随着消费群体的变化,竞争对手也应运而生,产生了变化,所以我们就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第三、如何适应技术的发展。要不断拓宽我们的服务内容,要学会创造革新性的技能。第四、如何面对社会的变化。最显著的社会变化就是国际化。越来越多的新理念新意识,要求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并且快速的进步来积极面对和顺应这种变化。

我们通过学习累积知识,从学到的知识中判断事物,采取行动。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我,从根本上提升自我并开创新的

《足迹》读后感 第2篇

常言道:“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也懂得每一次的成功都离不开巨大的付出与努力。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为“人上人”,这是妈妈早就教给我的道理。冰心也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再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所以,当我们情不自禁地把羡慕的目光投向那些优秀学习时,是否应该更多地联想到他们成功一刻的灿烂笑容是多少汗水、泪水用心浇灌才开出的美丽花朵!如“白驹过隙”般的一生,谁不渴望用成功之花来点缀青春?!我渴望如夏花灿烂的青春!

见贤思齐,打开《成长的足迹》一书,我用心读完他们用饱蘸真情的笔墨写下的语重心长的话语,引人深思!娓娓道来的故事,行云流水般的文字,里中道不尽心酸,却更有一番幸福滋味,令人神往!每字每句皆似甘露滋润着我的心灵。潜移默化地,我心中不觉生出一股勇气--我要追求一种“千淘万滤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人生绝对感受!

难以否认,成功有时还得靠机遇,然而,偶然性因素虽是无法预测的,但成功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当今时代呼唤人才,“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所以,不要埋怨什么,“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营销06-2的文武观善于把阻力化为动力,相信“用心没有做不了的事情”洪水无情淹没家,病魔无赖纠缠他(父亲),手术须做奈何穷,经济打击欲缚他……然而,他“一定要学有所成,一定要有所作为”的决心始终稳如泰山!

营销专07-2的刘宝幕师姐,原上本a线,却无奈读专a,挣扎痛苦过后,还是勇敢站在新起点,并最终如愿以偿地实现她专升本的心愿。“人生如圆步步始”下一站,又是新的出发!

我的老乡,土木06-1的胡桂街师兄认为“哭过,笑才灿烂;拼搏过,回忆才斑斓。“他以充实为乐,顽强对抗充斥整个考研过程的苦闷与单调。

……

真可谓:”志存高远磨砺成锋,脚踏实地奋发成才“!母校以他们为骄傲,我也将以他们为榜样!梦想在望,我已做好破釜沉舟的准备,决心勇往直前!远方,梦想的呼唤,开始在心房激荡,我相信是梦想让他们的生命发亮!

我翻完书掩卷深思,发现成功的背后,没爱的支持是照不亮梦想的星空的!罗曼。罗兰说过:“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雪变成黑夜。”是那些人当坚强的后盾,才让他们有精彩的故事可说。

手中的茶杯慢悠悠地飘浮出一圈圈的茶烟,萦绕上升,像我的思绪一样飞散,迷糊地,记忆里的一些画面在重现。

第一次离家万里,对家的思念是那么深!床前月光照不透我心中愁,却又不忍父母隔着千山还得为我操心,手中握着个拨出的电话――“嗯,我一切都好!”眼里却点点泪花!

第一次住宿,班里仅我一个住那一层,一切那么陌生!我感觉像掉队的孤雁;

第一次睡上铺,夜深人静仍难眠,恐一不小心就让自己做垂直运动

……

初来乍到,那么多的第一次让我难以招架,心里莫名失落,终于体会到“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然而,失落时,总有朋友“发”给我安慰,家人“打”给我牵挂,师长们也送给我许多帮助与关心!感谢他们让我重拾那份坚持下去的信念!再陌生的未来,我只能更勇敢!因为有你们与我同行,让我在向梦想行进的路途上不会孤单!

思绪真的是飘远了,杯中茶已凉,心头却渐暖!在克服刚开始的不适应后,我勇敢地参与了班干部的竞选和校学生会的面试并幸运地成功了。努力奔跑,让我收获了很多,“大学大学,以学为大”,我意识到大学有求知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只有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才能去更好地回应远方梦想的招唤!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只有像书中人物一梓不懈地追求,坚持下去,才有可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我发现其实每个人都具备成功的基本客观条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自信!启航吧!远方,梦想在望!

大学生活,是青春的激扬,个性的飞扬!大学,是提升自我的大炼炉,是造梦的新天地!上路吧!愿我们一路顺风!找好方向,好好规划人生。

梦想在望,漫漫远方路,将成为我不懈的追求!相信自己,相信明天!

追寻“碳足迹” 第3篇

今年世界标准日, ISO/IEC/ITU3位主席的祝词“标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 出现了个新颖的词汇:“碳足迹”。

足迹就是脚印嘛, 何谓“碳足迹”?

“碳足迹”来源于一个英语单词“Carbon Footprint”, 是指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 是指个人或企业“碳耗用量”。“碳”, 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多, 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 它指每个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以二氧化碳为标准计算。

在促进地球变暖的各种所谓温室气体中, 二氧化碳占据了一个主要地位, 而二氧化碳恰恰又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气体。我们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 从自身需要的呼吸, 到生火做饭和取暖, 到使用电器, 到乘车坐飞机旅行, 都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这些能量来源于各种含碳的矿物 (如煤炭和石油及其衍生燃料) 的氧化过程。二氧化碳便是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那么, 一个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会因为这些活动导致多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所谓一个人的二氧化碳足迹, 也就是说他在地球上留下多少二氧化碳。

“碳足迹”, 这个概念以形象的“足迹”为比喻, 说明了我们每个人都在天空不断增多的温室气体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我以为这是个科学家和文学家共同创造的词汇, 它极富科技和人文的内涵, 指向一个崇高的目标: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与行为。

我们熟悉自己的足迹, 事业的足迹、家庭的足迹、情感的足迹、旅行的足迹等等。你注意过自己的“碳足迹”吗?

有专家提出现代人类的良好行为的“碳足迹”:

1.每天坚持瑜伽或者太极拳这样自然、温和、轻慢的健康运动。

2.不抽烟, 也尽量不吸二手烟。

3.尽量选择有机食品和健康食品食用。有机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完全不用化肥、农药和各种添加剂, 也不采用基因技术, 最后还必须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

4.尊重生态自然, 有自觉的环保观, 同时还能带动身边人一起倡导环保;不乱扔垃圾, 看到别人扔的垃圾, 也会捡到垃圾桶里。

5.亲近大自然, 并且选择环保、自然并且自由的“有机旅行”方式, 和传统的在旅途中欣赏美景不一样, 它更注重保护性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不破坏环境, 自觉保护生态。

6.选择质量可靠的打印机, 以免因为卡纸造成浪费。

7.使用荧光灯, 它比白炽灯至少节电66%。

8.及时关闭电器电源。无论办公室还是家里, 电脑、电视等电器不使用时关闭电源比待机状态能节约电源。

9.旧物捐赠, 将自己多余或无用的物品捐赠给福利组织。

10.节约用水, 将马桶和水龙头的流量关小, 尽量一水多用, 比如洗菜水刷碗, 洗衣水拖地。

11.多乘坐公共汽车或步行上班, 或驾驶低油耗型小车。

12.还有一条, 积极和身边的人分享快乐的生活。善待他人, 以宽容友善温和的心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看看都是细节,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会直接影响到地球生存。用水、用纸、用电、假期、交通方式、垃圾处理、食物……

我读到过一份“碳足迹”的小测试题:

1.你经常用浴缸泡澡, 家里有洗碗机, 还是大多数用花洒淋浴, 家里没有洗碗机?

2.你定期购买报纸和新书, 经常打印纸张, 还是跟他人共享报纸, 经常借书而不买书?

3.你使用许多常规电器, 且经常让它们处于开机或待机状态, 还是在家不会使用太多电器?

4.每年有一次长途飞机旅行甚至更多, 还是通常在离家很近的地方度假?

5.出行大多数是开车, 还是出行大多数是骑自行车或步行, 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6.很少或基本上不回收垃圾, 还是产生很少垃圾, 且尽可能地回收垃圾?

7.你吃很多, 且很少注意食物是哪里制造的, 还是多吃当地制造的食物, 不浪费食物?

人人节约了资源, 减少了有害物质的排放, 特别是二氧化碳气体, 那将实现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全应了时髦流行的一句话, “细节决定成败。”你的点点滴滴都与碳排放相关。碳排放量的多与少决定在你。有兴趣测试一下你的“碳足迹”吗?

一代大师的足迹 第4篇

一九七九年秋,正值侯宝林先生从事艺术事业五十周年的时候,他离开了舞台。艺术界的同行、各地的相声迷们,乃至国内外学者,无不为之惋惜。信件、电话纷至沓来,希望能继续欣赏他那精湛的表演。是的,以他六十二岁的年纪,他可以表演下去;以他五十年的经验,他自然还能奉献给观众许多欢笑。但是人们不了解,促使他下这个决心的,是盘桓在胸中已经很久了的一个更重大、意义更深远的问题:相声事业以后怎么办?

他认为缺乏基础理论的指导是当前相声的致命弱点,是今后发展的巨大障碍。要想让相声一代超过一代地发展,理论的研究是当务之急。他固然可以再表演,这对他来说或许较为轻松。但思虑再三,他最后还是把阵地从舞台转到案头。

他的计划是宏伟的。他要探寻相声的源头,理绎出历代沿革的轨迹,为的是让后人清楚地看到几千年来相声艺术由胚胎而萌芽、由孱弱而茁壮、由鄙俗而高尚的规律,因而能自觉地吸收遗产中的精华,免陷其覆辙。他要清理近代和现代有关相声的社会、历史资料。其中相当多的内容为他所亲闻亲见,再不整理就要失传。他要对相声的构成给予理论的解释:笑的心理学基础是什么?笑中的美学意义是怎样的?相声的语言学依据是什么?……看到外国学者发表了关于相声的学术论文,于是他兴奋:这门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艺术已经引起了世界的注目。但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却首先由别人进行科学的解剖,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为相声献出了毕生精力的艺术家,他焦灼,如肩重负。

可以想见,一个只念过半本《六言杂字》、上过三个月小学贫民班的人,要搞理论研究该多么困难。但是既然他决心驰骋于有更大意义的这一全新领域,那就宁肯抛却谙练精熟得心应手的朴刀,操起生疏沉重的棍棒。

事实证明,他自己决定的这个巨大转折,是对的。他目前从事的工作的意义也许再过若干时候才能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但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所做出的成绩已颇为可观:他独自或与别人合作发表了几十万字的文章、著作,开创对相声、对曲艺进行科学研究的风气,引起了国内外的注意。

《自传》,就是三年来结下的果实之一。

说来凑巧,到这本《自传》初步告成时,侯宝林先生恰好在新、旧社会里各生活了三十二年。这里所截取的,只是前三十二年历史的一部分。尽管如此,它还是为我们重现了这位相声大师艺术成长道路中的重要的一段。

任何一门艺术,能够达到它最高境界的人总是极少数。这是因为,艺术家的成长不仅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以及某种艺术本身为他提供必要的环境,同时也要求艺术家自己具备攀上高峰的条件。这种主观上的因素并不单指天赋的歌喉、身材和头脑,更主要的,恐怕还是主观的精神:对待人生和艺术的态度、意志力的强弱,等等。主观与客观两方面情况的综合,也就是艺术家成功的“奥秘”吧。而侯宝林先生的《自传》就向我们描绘了这两个方面的概况:畸形的社会、非人的生活和强烈的要活下去的愿望、非凡的毅力。

许多老艺人都有着血和泪的生活史,而侯宝林先生所走过的道路可谓格外坎坷。他没有在幼时乞讨的生活中冻饿天折,没有在师父的虐打下(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自传里写的似乎还太简略。大概是他不愿道师之短吧)自寻短见已属不易;而他竟还能在重重压迫下如大石下的幼苗,曲折地生长,并且逐渐显露出光彩,则更是奇迹了。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孟老夫子在这里颠倒了问题的本与末:并不是谁为了降大任于斯人而去磨砺他,而是人经过艰难困苦的锤炼才能承担重任。侯宝林先生正是由于过惯了艰苦的生活,所以他在艺术上不是去寻找坦途,希图一帆风顺,相反,他却喜爱耕耘荒原,逆风而行。请看他一生中的几次重要的转折吧:进入青年时期,虽然早已学会了唱戏,手里有了饭碗,却又设法去学说相声;四十年代初,正当相声日趋市民化,庸俗低级的趣味充斥舞台的时候,他反对“荤口”,冒着被人讥讽的风险提出相声应该改革;待到唱稳了“大轴儿”(压台节目),社会公认他的柳活儿(以唱为主的段子)独具一格冠艺坛时,他又把主要精力放到“说”上,进一步丰富了侯派艺术的特色;及至“功成名就”而又行将年暮时,却又从零做起,开始了理论研究。可以想见,每一次攻占自己陌生的领域,他要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但他情愿为此而辛劳。即便挫折、冷言也不能使他灰心,停滞。他几十年来的艺术生涯似乎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概括:自出難题,自找压力,永远进取,走自己的路。

旧社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布下了无数的陷阱,每迈错一步都有可能造成千古恨。他曾无限感慨地说过:“我们年轻时候见到的坏事那就多了!随时随地可以学坏。——旁边还有人撺掇你往坏里走哪!”譬如说,学戏时或刚刚离开师父那一阵,如果没有股子硬劲忍受住鞭打和饥饿,只要稍稍有点自暴自弃,就可能成为“趴排子货”——走上乞讨的路。住在天桥小店的时候,只要“我不干坑人的买卖”的信念有点动摇,也就会从此跟着江湖术士去坑蒙拐骗偷。生活稍稍有了保证之后,在那吸毒、宿娼极为普遍的污浊气氛中,偶一不能自持就可以毁掉一切。让他闯过这一道道诱惑、堕落的关口的是什么呢?只是朴素而又严肃的人生哲学:凭本事吃饭,要过人的生活。

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总是和他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态度是一致的。困厄可以使人消沉颓堕,也可以催人清醒、振作、勤奋。侯宝林先生即属于后者。

就说勤奋吧。从十二岁学徒起,直到三十二岁解放,他总共只休息过五天。二十个寒来暑往,不要说刮风下雨,就是年根儿底下他也得去赶场:戏曲界都“封箱”了,说相声的没这个规矩,正是挣饭吃的机会。频繁的实践对他来说反而成了好事:促使他不断地琢磨:怎样使段子常演常新?怎样让观众百听不厌?于是艺术提高了,突破了;同时也养成了他闲不住的习惯,直到现在这习惯还保持着,天天伏案,时时思索,从来无所谓节假日。

不知疲倦地工作还让他学会了怎样广收博取。他兼采众家之长,不分流派,不管是前辈、同辈还是晚辈,他认为人人都有长处,只要被他发现,就结合自己的条件加以吸收。平时他不仅对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注意观察——相声艺术本来就与人民的生活有着一种特殊的密切关系——而且凡与表演艺术有关的理论、资料,也无不涉猎。从阿里斯多芬到莫里哀,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到京戏、话剧的表现手法,从心理学、语言学到绘画、书法,他都潜心钻研。广泛的兴趣、渊博的知识,使他具有对艺术的高度敏感。许多在别人看来与相声毫无关涉的事物,他却能从中得到启发。有一个例子是很有意思的。从前和尚在放焰口时开头有这么几句唱词:

苦海滔滔叶子昭,

迷人不省半分毫。

世人不把弥陀念,

枉在人间走一遭。

后来改为:

八月中秋雁南飞,

一声吼叫一声悲。

大雁都有归来日,

死去亡魂永不回。

侯宝林先生发现,后一种词的“效果”要比前一种强烈得多。而和尚们为了增强这一“效果”,还要在“亡魂”处拖腔,“永不回”三字稍稍上挑,于是死者的家属亲友往往在这时齐声号啕。他说,和尚是“制造”哭的,我是“制造”笑的,可是道理差不多:要收到强烈的效果,就要通俗明白,善于运用唱腔语调的变化创造构成效果的条件。

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他还养成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作风。他的表演有这样一个特点:轻松从容,如聊家常,似乎并没有什么脚本,每个声调、每个眼神、一举手一投足都极为准确,恰到好处;只要他一张口,观众就有一种信任感:这段儿他准能说好,准逗乐儿。这不是每个相声演员都能达到的境界。熟识他的人都知道,这是他对每个相声段子精雕细刻的结果。这里可以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在《夜行记》里,演到“我”撞到汽车上那一段,故事中共有四个人物:“我”、警察、刚才被撞进药铺里去的老头和汽车司机。一个人表演,却要让观众感觉到四个人的存在,还要突出“我”的神态、性格。为这不足一分钟的表演,他却反复推敲了几天。演到“我”说“怎么解决,我自个儿修理不就完了”这一句时,若在别的演员也许一带而过,而他却一弯腰,脸仰看警察,观众从他的眼神里可以看出“我”在这一刹那间的心理活动:刚才胡搅蛮缠,现在被识破了,警察让不让我走?而他弯腰、伸臂的动作则让人感到:“我”是抓住底梁扶起自行车的,而绝不是车的别的什么部位。台词里并没有具体交待车哪儿坏了和坏的程度,但这样扶的则必定是坏车无疑。在他的表演中,这种出神入化、物(人物)我(演员自身)不分的例子几乎俯拾即是,而每一处,经得起回味的艺术闪光则都是呕心沥血的结果。

他曾对自己的学生多次说过:我每次演出,总象第一次上台一样。这或许是他艺术上成功的原因之一吧。现在转为案头工作了,他是这个领域里的带头人(若用他的话来说则是一名新兵),因此也就愈发兢兢业业,不肯苟且。在研究工作中,他对每件史实、每一例证都要寻根究底查证核实。如相声界从前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认为近代相声的创始人是朱绍文(艺名穷不怕),侯宝林先生最初在文章中就是这样写的。但他不久就产生了怀疑,因为相声的节目这样丰富、流派如此众多、表演技巧这样高超,不可能在这样短的时间(一百二十多年)里形成。据说朱绍文演技非凡,如果在他之前相声尚未成形,或他毫无师承,怎么可能在一门艺术的创始时期就达到这样的高度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六十年代起他就注意搜集旧闻。初有所获,还不敢轻下结论。近年来继续留意文献,深入分析,前后历时近二十年,终于解开了这个谜,把相声艺术形式的形成年代往前推了一大步。

侯宝林先生对相声艺术的贡献主要有两点:先是把从未登上大雅之堂的相声推进了艺术的宫殿,使它能为雅俗所共赏;现在又在努力使相声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或者说要让它闯进学术的领域。后一个过程虽说刚刚开始,但理想的前景是可以预见的。

这两个巨大的贡献也恰好反映着他对待人生、对待艺术的态度的发展过程,或者说恰好标志着他的思想的阶段性。

天桥学艺的时候自不必说,他是被饥饿逼进艺术领域的;及至辗转于北京街头、一下关东,也还是为了肚子而学,而演;一九四三年,他发愿要使相声打进艺术领域也只是基于对相声艺术的认识而产生的个人抱负,而在当时,这种抱负只能以“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形式出现,无法扭转相声界的“乾坤”。解放了,艺人们从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成为他改革相声的更大动力,也为他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标准。十年动乱及其种种恶果,使他同一切正直、善良的人们一样,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而忧虑、焦急。前、后半生经历的对比使他深知社会主义制度的宝贵,也加重了他的责任感。他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向理论研究进军的。他如今以花甲之年钻书本、写文章,多方求教,孜孜不倦,已不同于往昔的拚命赶场;研究工作中的务求其是也不可混淆于当年的字斟句酌。振兴民族的艺术事业是他勤奋、博取、一丝不苟的力量源泉。

一提到侯宝林,人们常常想到卓别林。是的,这两个人有许多促使人们把他们联结在一起的地方。他们不但都是创造欢笑的巨匠,而且一生的经历也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幼小贫困,街头习艺,少年登台,勇于革新,勤于探索,对于各自笃好的艺术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卓别林自是卓别林,侯宝林畢竟是侯宝林,两人的区别是很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翻开《卓别林自传》,我们会感到他的生活圈子太窄了,时常与之欢宴聚会的除了明星便是贵族、名士、大亨等等。可能他有时也接触普通老百姓吧,但《自传》中没有什么记载。当他在美国旅行沿途受到群众疯狂般的欢迎时,他尽情享受着自己引起轰动的乐趣,但同时却又“感到愁闷和孤寂,觉得自己和群众分隔开了”。当他衣锦还乡,住在伦敦豪华的饭店时,他只想在应酬上流社会的款待之余独自重游儿时生活的故地,因为伦敦的一切仅仅使他记起过去的生活,并没有喊起他对祖国的爱。对于昔日的生活,他说:“穷苦并没有让我学到任何东西”。

侯宝林先生则不然。六十多年来,即使是成名之后他也始终生活在群众之中。他热情地接待天南海北的来访者,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同行克服艺术、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跑到许多学校、机关去给青年们作报告,为青年人的自学奔走呼吁。他住在有七户人家的大杂院里,恰巧又是在五十年前故居的附近。他自称是这一带的最老的住户,并为此而欣喜,因为这可以让他天天跟各式各样的工人、职员、基层干部见面,时时忆起一幕幕往事。他永远不能忘记曾经于他有“恩”的那些普通人。我们可以在《自传》里读到关于马三姐和晁师傅的故事,这里说两件我亲耳听他叙述的事吧。有一次我跟他一起到人民剧场去看戏,走在护国寺大街上,忽然,他在路南的一个院门前稍停了一下,缓慢地说:“从前这家舍蝎子油①。我和母亲住在大舅家的时候,我睡的小饭桌紧挨着炉子。有一天大舅很晚才回来,碰翻了炉子上坐着的氽子②,开水全泼在我脚上了,立刻就起了一片水泡。大舅半夜就来敲人家的门。没想到真灵,上了蝎子油就不疼了,后来也没感染,好了。这事我一直记着,后来自己有了条件,也泡点蝎子油,学人家的样儿做好事。”在另外一次闲谈中他说自己年轻时营养那么差,却很少生病。但有一次差点送了命。那是在西单商场唱戏、住在天桥“复康”小店时,有一天发高烧,烧得人事不知,他父亲坐在旁边守着。亏得一位北大医学院的实习生,自己掏钱买了药跑来给他打了一针,他就浑身发热,出汗,做了一场噩梦。“可能是梦境搞的吧,父亲后来告诉我,我当时就在炕上跳,跳,把我按下就又睡。一觉醒来居然退了烧,于是我又爬起来去唱戏。可惜没问人家的姓名,现在这位恩人找不到了,如果还在,也该七十多岁了吧。”

我并不是要给侯宝林先生的《自传》拾遗补阙。我是觉得从这些小事里可以窥见他思想中的某些角落,虽然细微,但也许是透彻地了解他的钥匙。报恩的思想是狭隘的,若不继续升华有时还会产生谬误。但不知恩则更不高明,至于如古人所愤慨的“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则去不忘一饭之恩者益远矣。这种道德观念来于何处?他自己说是从戏词儿和老百姓的谈话里学来的。但这只是获得的渠道,还不是源头。我以为这源头该是我们民族普通人与人之间同情、友爱和互助的美德。“祖国”这个概念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具体的。人民、世代相承的优秀传统,是祖国的主体。或许这也就是“牛棚”中的生活反而促使侯宝林先生为国家的前途忧虑,一旦迎来又一个春天他就废寝忘餐地工作的思想的原始基础吧。

我拿卓别林来对比,丝毫没有贬低他的意思。他那过人的技巧、严肃的工作态度、揭露资本主义和法西斯的胆识将永远受到各国人民的尊重。但他毕竟是生长在以金钱为主宰的社会里的艺术家。他从英国跑到美国,境遇变了,但社会制度却没有什么不同。早年挣钱糊口的人生目的随着年龄和财富的增长而发展为以盈利为行动的准则。这与侯宝林先生思想发展的“活命——艺术——人民——民族”的四部曲不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吗?出现这种差异,各人的主观因素是重要的,但迥异的社会制度则提供了不可少的条件。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不妨说,是社会主义制度造就了现在的侯宝林。而且,我斗胆地说一句吧,也只有懂得了这一点才能真正懂得侯宝林。

一九八二年元旦,我和侯宝林先生谈到他以后的打算。他意味深长地说:“我说了五十年的相声,但是说句老实话,还没摸着相声的底呢。在舞台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我要到案头上去继续研究。我现在常想:相声艺人里头出了教授,这是整个相声界的光荣。可是不能只有一个教授呀,能不能再出几个?我死了以后能不能有人接着搞这一摊?”

这是何等的胸怀和眼光!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他的意思是:艺术是无止境的,需要随时涌现新生力量,薪火相传,朝着“底”走去。学也是没有终极的,要了却他把相声以至整个曲艺艺术提高到理论高度的夙愿,只靠他这一辈人是不行的。他是在做铺路的工作,希望在这条路初具规模时,已有浩荡的人群正沿着它行进,一直走下去。

古人说“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长途中步步有歧路口,随时都可以停下来。难得的是朝着险远的目标攀登,永不驻足,永不迷路。我相信,读了侯宝林先生的《自传》的人会赞成我的观点:他正是这样的人。

祝愿侯宝林先生为后来者铺下更长的路,以他的辉煌成绩续完他的《自传》,向人们展示他全部的足迹;从中获得教益的,将不单是演员,也不止是年轻的朋友们,一切严肃地面对人生、具有事业心的人们都会得到重要的启示。

辛酉除夕前一日

(侯宝林著《自传》将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①蝎子油:用香油(芝麻油)浸泡活蝎子,民间用以治疗烫伤。

《奋斗的足迹》读后感 第5篇

——读《奋斗的足迹》有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读完《奋斗的足迹》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九十年的风风雨雨,九十年的坎坷曲折,中国共产党像一面不倒的旗帜,又像一盏指路的明灯,屹立在崎岖泥泞的前进道路上。亲爱的党,是你用名字书写了光辉的历史。

1921年7月23日,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传出巨人的呐喊,点燃了神州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在苦难深重的中国,一个伟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出生入死,领导着我们建立起了新中国。从此,我们结束了百年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然而,经历百年洗劫的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又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建设家园的历史征程。从此,我们的祖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以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九十来,中国共产党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带领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贫穷走向富强。

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抵抗外来侵略,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赢得了胜利的对外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经过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顽强抗击并消耗日本陆军主力长达八年之久,最终在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结成同盟且相互策应相互呼应的形势推动之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新中国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则以其伟大胜利向世界宣告:一切试图阻止中华民族崛起的妄想,都是徒劳的。它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有力地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正义。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在这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先辈、战斗英雄。有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同志;有写下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大义凌然赴死的夏明翰同志;有毛主席挥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年仅十七岁牺牲的刘胡兰同志……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心怀共产主义信念的这些共产党员、革命先辈,有了他们牺牲个人、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牺牲,才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任人宰割的状况,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但是新中国的起步却是异常艰难,国民经济的极端落后、满目疮痍的社会现状给了我们的党极大考验,并且还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挡住中国共产党前进的步伐。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

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奔向小康。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面对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团结互助,谱写了一曲曲抗震救灾的壮丽凯歌。这次特大地震震级之高、范围之广、破坏之烈、救援之难,史所罕见,却创造了“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这一抗灾救灾史上的奇迹。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九十年历尽沧桑,九十年励精图治,换来了祖国繁荣昌盛,换来了人民幸福安康。没有伟大的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伟大的党,就没有国富民强!

《理想的足迹》读后感 第6篇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站起来了。一个个奇迹也随着国家进步的脚步诞生了。如今,经济水平世界第一,电脑天河一号占据电子首位,高效而又迅速的建设,伟大又险要的青藏铁路等,更是体现了中华人民永远站起来了!2007年,中化人民共和国被选为08年奥运会比赛指定地点,消息传遍全国,每个华夏子孙都热血沸腾起来,江泽民主席和人民群众一起欢呼了起来,全国投入到建设里来,鸟巢运动场、水立方都在一年时间里快速地建了起来,连外国的领导都是意想不到,中国的发展竟这么迅速,打破多个世界记录,为中华人民赢得了光彩。而《理想的足迹》则更让我们体会到中国正在快速地进步,读后感《《理想的足迹》读后感》。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后签定了《辛丑条约》。因清政府的懦弱无能,使外国列强看扁了中国人,还送了个“东亚懦夫”的称号,使得中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可就是这种关头,中华人民出现许多杰出人物,如,詹天佑、徐则林、左宗堂等,后孙中山结束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统治,可并没有改善人民的生活。直到1921年由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的人物成立了共产党,赶走了外国列强,又八年抗战打跑了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蒋介石才创立了新中国,并组织人民建设祖国,这么尖酸的历程终于挺下来了,里边的一点一滴都离不开人民,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新中国的时候,出现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优秀人物,袁隆平给中农业做出了贡献,杨利伟登上了太空等,这些人物都为中国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祖国的未来。《理想的足迹》,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他们,让我们记住了他们的贡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足迹》读后感】相关文章:

能源足迹08-29

碳足迹系统05-09

足迹检验应用05-16

能源生态足迹05-18

生态足迹模型09-07

旅游碳足迹09-10

南下足迹作文06-21

“寻访红色足迹”08-19

管理人足迹06-09

旅游生态足迹模型08-29

上一篇:三级公安消防岗位资格下一篇: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