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2024-06-01

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精选9篇)

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第1篇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节日文化教育

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巨大的教育价值,是小学教育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开发不同节日的潜在资源,营造节日教育的良好氛围,让节日文化走进小学生的生活,对促进小学生情感、态度、认知、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对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

一、遵循原则,精心筛选适合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节日

节日的种类繁杂、内涵多样,但不一定都适合儿童。中国是世界上传统节日最多的国家。因此,要抓住节日的核心意义,把握要点进行价值判断,精心筛选出那些有趣味性、有重要教育意义,又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节日作为小学节日教育的内容。选择节日教育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节日都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有关,开展节日教育活动必须以一定的社会知识为基础。选择节日教育活动时,务必要审慎研究,以保证内容真实、准确、科学,否则活动便失去了教育价值。

教师应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查询资料,了解节日的来龙去脉,并深入挖掘节日的教育价值,制定促进小学生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时代性原则。在选择节日教育活动时,应考虑节日的内容是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教师应该选择那些时代性强、与小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富有积极社会意义的节日教育内容,如儿童节、劳动节、清明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有些节日与小学生活联系不大或不易被幼儿理解,如愚人节、情人节等则不宜在小学生中开展活动。

活动性和趣味性原则。节日教育活动应避免知识灌输和空洞的说教,教师应组织各种小学生喜闻乐见、符合小学生理解能力和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如参观、表演、游戏等。同时要注意调动小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给他们自己选择活动的权利,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

系统性原则。选择节日教育活动要避免内容的重复,应统筹计划各年级、班级每学期应开展的节日活动,避免随意性。活动安排应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特点,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点面结合、层层递进、螺旋上升。

相互配合原则。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参与社会节日活动。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让家庭进入节日教育的文化氛围中,形成教育合力。教师之间要相互配合,人人都要有节日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意识和行动,实现社会、家庭和学校协同配合、三者共育。

二、结合特点,精心组织小学生开展健康有益的节日活动

参观与访问。每逢重大节日,社会上总有庆祝活动。学校届时可带小学生进行参观,让学生亲身体验节日的欢乐气氛,观察人们庆祝节日的活动,理解节日的特定意义。

例如国庆节,街道上彩旗招展、霓虹闪烁、图片标语随处可见,人们喜气洋洋,学生可从中感受到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康。再如九九重阳节,可带领小学生参观敬老院,给爷爷奶奶送礼物、表演节目,并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激发学生敬老、爱老、助老的情感。

庆祝与纪念活动。节日期间,可根据节日的内容举行庆祝和纪念活动。活动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不能盲目模仿成人繁琐的仪式。庆祝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通过欣赏故事、歌舞表演、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加深小学生对节日内涵的全面了解。还可邀请社会有关人员参加,如邀请妈妈参加“三八”节活动、请爷爷奶奶参加“重阳节”活动。

另外,要调动小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确定活动内容与活动进程、布置活动环境。在组织元旦联欢活动时,可鼓励学生共同参与班内环境布置,让学生在欢庆气氛中理解辞旧迎新和新年伊始的意义。小学生可在各种活动中加深对节日文化的了解,不断加深爱国情感,提升各种积极的情感品质。

游戏活动。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也是节日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本身是小学生对世界的一种模仿性理解,娱乐本身则是对社会的一种乐观介入。因此,节日教育特别强调“寓教于乐”,使小学生在游戏娱乐中受到教育。

节日期间,可组织学生开展与主题相关的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等,从中体会节日的意义。例如教师节时,组织学生开展“今天我来当老师”的游戏,让学生体会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崇高。

家庭亲子活动。对小学生进行节日教育还必须有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有许多节日是在寒暑假期间,所以要有效利用家长资源,调动家长参与小学生节日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放假期间,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开展节日庆祝活动,利用“亲子调查单”的形式引导家长带孩子参观访问、旅游、资料收集、亲子共同制作。

假期结束后还可组织一些活动,如讨论汇报、交流分享、竞赛游戏等,把学生的所见所闻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三、传承核心价值观,凸显节日文化对小学生的传统教育价值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节日隐含着不同文化内涵的教育价值。

比如,春节、中秋节反映了人们热爱家庭、团结和睦、文明礼貌的品质;

元宵节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乐观向上的性格;清明节反映了人们追怀先辈的寻根意识;

端午节反映了人们悼念爱国先烈的情怀;国庆节、庆“七一”活动、建军节等同样可以培养小学生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因此,对小学生进行节日教育,可以唤醒学生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化的热爱,激起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节日教育是道德教育、伦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促进小学生良好的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传统节日的许多风俗习惯都反映了社会的道德、规范、礼仪等要求,小学生浸润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在亲身体验中了解节日并按照节日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步完成向健全的社会人的转型。

对小学生进行节日文化教育,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小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的教育,其作用超出了常规教育和社会性教育的范畴。

节日教育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使小学生从中了解到许多知识与方法、提升动手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参加放风筝、荡秋千、登高、春游、野炊等活动,可以发展小学生的基本动作、增强幼儿的体质;参加剪窗花、做彩灯、猜灯谜、吟诗歌唱等活动,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陶冶美好情操;参加清扫除尘、植树种花等活动,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技能。

节日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家长受教育的过程,家校的有效配合和良性互动,使教师、家长进一步认识到传统节日教育的价值,增进对节日和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认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情感,满足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增强精神力量。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成长,更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更有利于小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节日文化,学校要充分汲取节日文化中的思想营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精神世世代代得以继承和发扬。

在节日文化中不断发现新的教育点,进而丰富学校教育内容和

教学方法,以满足小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小学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第2篇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生命就如同生机勃勃的花朵,对小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就如同在他们的花季生命中播下平安的种子。平安意识将会伴随他们走过一生,从这一点来说,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加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学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确保学校的正常和稳定的教学秩序的必然要求。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工作职责和内容。学校的安全工作具有长期性,经常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安全事故源于麻痹大意,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该在安全的基础上进行,要在工作中突显安全教育。作为班主任,是学校实施安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既要履行教师职责,又要履行班主任职责,更要充当学生监护人角色。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我们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校园,这就要求学校、社会、家庭的“三维”管理的安全大格局。我们班主任只要都树立起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明确自己的安全管理责任,正确实施班级安全管理方法,创新安全管理模式,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网络,就能真正确保我们学生的安全,使学生能快快乐乐上学,平平安安回家。结合自身教育工作实际,浅谈几点看法和做法。

一、加强宣传传,要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抓好各班级的安全教育。班级安全教育要从每个生活细节入手,使学生明理、动情、导行。从耳濡目染的细节中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我们总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学生难教。的确,现在的学生听到的、看到的非常丰富,并易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学校教育常常在社会不良气氛中显得苍白无力。如何抵制这些消极影响呢?我想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在生活细节中挖掘安全教育的材料。如:我们在日常生活、教育过程中总会听到这样那样的事儿,其中不少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好材料,如果我们善于发现、挖掘,学生会很容易接受教育。我曾把一位小学生爬防护拦摔伤的事引用来教育学生,结果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剖析了很多自己平时不安全的行为。再如:我们生活中看到的许多细小的事,同学间相互推搡、相互追逐;上下楼梯跑和跳;玩尖锐的硬器;随意乱抛硬物等,同样是很好的安全教育材料。安全隐患不可根除,也时时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做的就是防范于未然,让学生认识到位,提高对安全事故发生的防范意识。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我们要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一些影响安全的细节现象,唤醒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重视与防范。

二、要长抓下懈,警钟常鸣。班主任要根据学校安全工作布署,针对学校安全工作实际,对学校制订的安全制度和安全措施,经常宣传,使学生个个耳熟能详,在生活、学习中等活动中能自觉保护自身安全及他人安全。要利用班会、晨会、读报时间,采用集中、分散相结合等方式,把安全意识风吹进学生心里,使学生树立安全意识,能做到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

三、安全工作要细致。班主任工作,其中安全工作的细致教育管理是最重要的一环。光讲是不够的。要根据学校实际,结合当时的气侯、地质、社会风气等,班主任要有预见安全事故的能力。学校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责任重泰山。我们班主任要善于空档管理,也就是除去正常上课时间的管理。即课前、课间、课间操、课外活动和集体活动等。这些时间班主任都要到场,杜绝一切不安全的隐患。特别是星期天和放假期间,班主任更要向学生反复强调安全事项。作为班主任是要勇于奉献的,学生休息时我们班主任是要紧张的。因为这个时候学生失控,最容易出乱子。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把教育内容内化,使之形成安全行为,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远离安全事故。学校是人群比较集中 的公共场所,学习是集体性活动,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群,缺乏责任感和自护能力,所以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我们一定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这里首要的是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以安全的行为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如: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规范学生不参与不科学、不安全的活动;不到有安全隐患的区域活动等。细节决定成败,安全需要关注细节,当我们抓住了生活中的细节进行安全教育时,我们必将收获健康、平安和幸福。

四、教给安全知识,提高学生自护能力。研究表明,体验是学生发展能力、形成技能的最好途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反复叮嘱或不断训斥,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那么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无法真正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要从细节抓起,在细节中让学生体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了解自我保护的过程,从而形成技能。如:学生有时流鼻血或不小心划破了手等就会惊慌失措,没有自己处理的意识,其他学生也只会找老师,我们要利用这些机会让学生学会自行简单的处理,并在处理时同学们互相帮助、相互协作,共同经历了自救、互救的过程,感受了自救、互救体验。让学生参观一些事故现场;观看安全教育影片;参观一些安全教育图片展等,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使之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沉着对付突发事件,这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也可说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

五、要善于沟通学生思想。现在的影视充满了暴力、色情,特别黑社会老大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而学生又善于模仿,容易拉帮结伙,形成不良的小团体,学生与学生有矛盾,产生报复心理,班主任要加强教育,沟通心灵,消除隔阂,特别是本班学生与其它班的学生存在分歧时,一定要沟通在先,消除隐患,化干戈为玉帛。班主任要沟通任课教师,家长,社会等齐抓共管。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及班级的安全教育工作。

六、全面兼顾,突出重点。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一是校园内的安全隐患;二是学生食品安全;三是突发卫生事件;四是交通安全事故;五是防溺水事故;在这几方面的安全工作中,我们根据学校安全工作的特点,全面兼顾,突出重点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第3篇

一、文化保守主义的基本含义及其特点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指伴随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扩张而引起的一股认同、回归、捍卫本民族文化传统为根本特征的世界性文化潮流。文化保守主义的基本观点虽然承认中国文化还有不如西方文化的地方, 但在总体上则认为中国精神文化比西方物质文化优越;虽然也批判传统文化, 但这种批判是以维护为前提;虽然也不反对引进西学, 但这种引进必须以中国文化为本位, 为主体, 以实现“中体西用”式的折衷调和为目的。学者认为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存在以下几大特点:第一, 中国文化优越论。即认为中国文化尽管还有不如西方文化的地方, 但在总体上中国精神文化由于西方物质文化, 中国文化将在未来引导世界。第二, 倡导复兴儒学, 回归传统。即在弘扬民族文化口号下, 表现出强烈的回归传统倾向。第三, 反思和批判文化激进主义, 主张中体西用。第四, 反对现代化, 即作为一种批判现代化的理论, 在思想基础和语言表达上与“后现代主义”的某些表现有契合之处。第五, 主张以大众文化来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其最主要表征是自我唾弃精英地位或责任, 转而与俗文化认同。

二、文化保守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文化保守主义以在我国高校师生之间传播开来, 并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影响在于文化保守主义反应了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肯定, 增强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主体认同度, 从而在一定意义上能够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和中华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在西方文化大肆进入我国的同时, 避免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和利用文化意识进行和平演变。

其消极影响在于:第一, 大学生的思想还处在不稳定和不成熟的阶段, 因此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传播产生了本位主义, 复古主义等负面影响, 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民族观等产生影响。第二, 文化保守主义实质上是反马克思主义思想, 因而它的传播导致了部分人动摇了理想信念。大学生有着较强的参政意识和民主意识, 而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好, 考虑问题一般趋于理想化, 简单化, 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辩证的分析问题, 大学生通过接受社会思潮参与社会政治, 改造社会的活动时, 其主观愿望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起到相反的效果, 甚至出现反社会的行为。第三, 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造成负向牵引, 复古主义, 过多的肯定传统, 认为传统文化, 传统道德, 传统民俗, 传统社会是优秀的。本位主义, 认为儒教要进入正常生活, 成为全民性宗教。过度认同民间文化, 要求以大众文化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少数学生还主张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统一中国, 不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 淡化了意识形态。

三、对青年进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教育应对举措

文化保守主义关系到我国当今政治、文化、教育等一系列问题, 对我们的社会生活, 现实生活具有重大影响。文化保守主义的影响又存在很多消极方面, 而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 世界观还处于成长时期, 思想并不成熟, 对事物的判断不够明晰, 容易陷入选择的困境。因此, 高校必须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尚,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正确处理好我国传统文化和外来西方文化的关系, 促进我国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促进大学生应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辩证分析能力和大学生健康发展。

1、高校利用教学手段对文化保守主义进行辩证分析

高校课堂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 利用课堂教育传播文化观念和思想观念, 能对大学生产生比较正规, 深刻的影响。为了消除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误读, 必须依托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分析方法, 利用课堂对文化保守主义进行全面细致的剖析和解读, 运用对立统一的矛盾观点看待问题, 任何一种社会思潮对社会都有正向和负向两面影响作用, 利用课堂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文化保守主义的积极性和消极的一面, 同时也可举办学术讲座, 让大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批判和评价文化保守主义, 从理论认识上消除文化保守主义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年学生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不知不觉中从而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利用文化这一特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从而对学生的思想给予正确引导。学校要广泛组织思想、文化。教育、娱乐、学术为一体的校园活动, 另外在教师或有组织的领导下,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深入社会。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了解社会思想现状, 了解历史与现实。了解和学习到各种本民族文化或者外文化的特色, 以一颗包容的胸怀有目的, 有选择的学习借鉴其他文化。也要认识到我国文化中存在的不足, 在文化的相互学习借鉴中, 提升我国文化。举办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让学生活动中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增强师生关系, 为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了基础保障。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上个世纪我国国门打开后各种思潮涌入我国, 这些思潮以各自独有的新奇特性吸引了我国的青年大学生, 并在一定程度上使之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发生了动摇, 结合具体现实我们可以发现,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我国的传入和发展既有社会客观原因, 也有青年的主观因素。为了防止文化保守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思想的负面影响, 必须增强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学会在参加社会各种活动时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进行辨证分析, 把经验或者课本中的知识结合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在解决各项问题时培养正确的思维能力, 从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摘要: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体现, 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文化保守主义作为当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思潮既有积极的一面, 又有消极的一面。根据一些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文化保守主义对当代青年积极的影响在于提高了青年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以及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但是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传播在青年思想上也产生了文化本土主义, 复古主义等一些负面影响, 对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以高校为代表应抓好对青年的社会思潮教育, 充分利用课堂载体对文化保守主义进行评析和讲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年进行主旋律教育, 积极将青年思想引导到马克思主义上来。

关键词:文化保守主义,青年教育,价值观,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李翔海.论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问题与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0, 42 (5) .

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312-01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古诗自然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

“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

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毛泽东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

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善于挖掘

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古诗文篇目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把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掘出来,并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他们不但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培养起一种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选入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都是大师、巨匠们的心血之作,文中流淌着他们真实的感情,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思索。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应该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而不能是灌注,或贴标签似生拉硬扯。我们要注重情感与心灵上的熏陶渐染,要善于引导学生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体悟,并在熏陶渐染中走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接受精神的洗礼,实现文化的传递。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元代画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写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不仅写出了墨梅的高雅气质,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贞操。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第5篇

12机电1班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特别是在职校做班主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今天这种状况下,学生素质越来越低。已有的工作方法已跟不上形势的变化。我首先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职校的班主任没有捷径可走,靠得是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清晰的工作思路。在这一年的班主任工作当中,我的思想非常集中,就是要把班级带好,让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因为有了这个指导思想,我努力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要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展示自己。除了在围绕班级特点来开展各项活动,还要紧扣学校工作中心。因为,我们的班级还是生活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所以,在班主任工作中,不但要有自己的特色,还应该为学校的发展服务。这是一名职校班主任应该树立的工作思想,对学生的教育是方方面面的,其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总结这一年的工作经验,谈谈我的一些个人看法。

一、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

学生是天真浪漫的,在他们心灵深处可说是一片净土,因此他们极具可塑性。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作为一名教师,总是被学生关注着,你的一言一行,无不被学生模仿着。特别是一名班主任老师,你总是时不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你自己应该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说的,你自己不要说,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你自己不要做;同时,你要求学生做到的,你自己首先先做到。例如,当你教育孩子要讲究卫生,不能随地乱扔纸屑,要保持教室的干静,整洁时,如果你能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俯下身子拾起地上的纸屑,此时的教育效果是最好的,这时候全班同学都会齐唰唰俯下身子检查地板是否有纸屑,然后把它拾起来。久而久之,你会发现教室总是干净的。

二、用真诚打动学生的心灵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这些学生中难免会遇上一些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造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家庭原因也可能是社会原因。教师不一定是思想教育工作方面的专家,但当遇上这些学生时应该怎么办呢?我觉得真诚教育挺好,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时,觉得老师是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这样他就愿意与你进行沟通、交流。因为老师的真诚、可信,自然而然,他就不愿让老师对他感到失望,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就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什么坏习惯都有:打架,玩游戏,逃课……,造成一个学生有这些不良习惯,父母亲有着不可逃脱的责任。比如我班的牟进平、徐孝东、王永健等经常顶撞老师,逃课等等。叛逆心理非常严重,所以一般没什么大事老师都不愿通知其家长来学校。而且在其他事情上,我也帮助了他几次,他感动了,三、用身边表现好的同学来教育学生

我觉得用成功学生的成长经历来教育学生挺管用,比如说,教育学生要努力读书,学习可以改变命运,我就会结合自身的例子来教育学生,这时候学生听得总是特别认真。我会告诉他们老师也是和你们一样,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告诉他们自己小时候学习是如何的认真,是怎样当好班干部,又怎样取得好成绩,受到哪些表彰;告诉他们自己当了教师以后又是怎样坚持学习,努力工作……跟学生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不但可以教育学生,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同时也可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会让学生觉得我的老师真棒,我要向老师学习,更有甚者,理想也是当一名老师了。

四、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要获得学生的信任、好感,使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要成为让学生能信的过教师,那么就必须要热爱学生,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有的学生有生理或心理的残疾。学生也是合法的公民,他们完全应该享受到同等的权利,应该享受到同样的教育。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只是发展的契机不同,途径不同、趋向不同。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全面地、辨证地认识学生。不要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用过激的语言来训斥学生。应该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要为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对待学生的态度要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学生不仅指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也指要和学生保持平等的地位。教育者要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能塑造自己在学生中的可靠形象,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更好的走进学生的心理,才能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学生,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才能更好的教育他们走向成功。

如何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 第6篇

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这是教育工作中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不但要有恒心,而且还要着眼现实,展望未来,对学生循循善诱,有的放矢地诱导。

一、了解分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教师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理想的现状和成因。学生的理想总是通过一些具体事情的向往或态度表示出来的,如对某方面兴趣很浓,对某方面漠不关心,教师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如家访,个别谈话,组织讨论等)了解各种态度和倾向,加以梳理,从而掌握各个学生对理想前途的认识水平,分析哪些方面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哪些是好的苗头,哪些是坏的倾向。初中学生对理想前途的看法还是不够稳定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理想前途的考虑,如家庭成员政治经济生活方面的变化,周围一时流行的风气,教师的感人言行,扣人心弦的电影、电视剧、小说等等,都会掀动学生的心弦产生激情,形成某种愿望,教师要敏感地把握这些客观因素,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在动态中掌握学生的变化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

二、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促使学生朝着理想不断奋进。由于学生年龄、经历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因而对理想的认识也有差别,初入学的学生只以他心目中的权威人物(一般是教师或家长)的教导作自己的理想,随着年龄和文化知识的增长,学生独立思考和想象能力也相应提高,但所想的内容多限于生活方面,与吃喝玩乐等相连,如个别学生只希望爸爸每天都给他一元零用钱,个别学生只希望每天都能看到一部儿童电视剧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为生活理想。随着年龄渐长,兴趣爱好越多,学生逐渐考虑到自己长大后要当一名飞行员,一名医师,一名工程师„„此时又出现了新的理想。每个年级的学生对理想前途认识达到哪个阶段,很难作统一的,截然的划分,因为他受年龄、文化与智力的制约,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学生理想发展阶段是为了促进他。比如,当学生还不能独立思考理想时,就帮助他们增加有关知识,积累一些积极素材,在学生进入生活理想阶段,就帮助他们认识美好生活理想的建设要靠集体的力量,当学生考虑长大后要干什么时,就引导他们认识只有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个人的才智方能完全发挥出来。总之,要以高处着眼,从现实基础入手,积极地促使学生朝着远大的理想而奋进。

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板起脸孔谈理想。

初中生喜欢活动而厌说教,但因阅历浅,知识面窄,急需提高认识,否则理想无从远大起来,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我们寓哲理于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比如,针对学生脑子里理想前途的观念淡薄的情况,开展“我的理想是什么”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述说自己的理想,如有的学生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篮球运动员,有的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作曲家,有的说当一名公安战士,有的说最理想是当一位农民等,针对学生为自己最实惠的想法,开展“假如人人为自己”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引导学生设想一下假如人人都如此,将会造成集体和社会的损失,结果对己也不利。又如组织学生观看祖国山河的专题片等,通过画面参观,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灿烂文化,似锦前程,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树立振兴中华的理想,并通过访问解放军叔叔,使学生认识今天的安定局面还得感谢他们的保卫。只有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去启发,诱导学生,才能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树立健康的理想。

四、以德启智,德智相长,培养有理想的新时代学生。1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的理想是和学习情况分不开的。学习好时对理想前途有信心,否则就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甚至走上邪路,所以教师决不能脱离学习导理想,而要把理想前途教育同学习及各种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如通过开展“着眼未来,立志成才”的主题班会,用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感人故事,用达芬奇、童第周等名人的故事去启发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必须努力学好文化知识。

学生都是各有其优长的,知道自己的优长,了解这优长的社会意义也是远大理想建立的条件,教师必须在这方面花心血,对学困生尤要注意这一点。比如对只喜爱体育活动的学困生,教师应多与他们接触、交谈、因势利导,使他们认识到有体育专长而没有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同时,应通过各种途径,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实践自己的优长,使之看到学校给自己开辟的广阔道路,对前途充满信心,激发其求知欲望。

理想前途教育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不能希冀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的敏感,耐心和远见卓识,教师要善于抓住社会上和学校中有关积极和消极现象,借积极因素为动力,化消极因素为养料,逐步帮助学生夯实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为中国的振兴,民族的腾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时代学生。

对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体会

渌田中学胡年生

古人云:有志者,事竞成。告诉我们,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理想是不断进取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指路的明灯,前进的方向。对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几年来,对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我有如下体会:

成功是由理想开始的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从小好学上进,善于思考。11岁时,他在家乡看到端午节龙舟比赛中桥塌人亡的悲惨情景,暗下决心,长大一定要造最坚固的桥。他留心桥、观察桥,作笔记„„1937年,他主持设计和建造了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铁路公路两用桥。5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建造了闻名世界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实现了个人的理想,同时也为祖国和人民造福。他之所以成功,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有一个坚定的理想。理想,它影响着人的一生走什么样的路。一个人没有理想,就会变得目光短浅,无所事事。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就要让学生明白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要获得立足于社会的知识、技能,要成就 一番事业,就要确立正确的目标,就要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可以引进典型的事例,不断地教育、感化他们,让他们明白:成功是由理想开始的,没有理想,不会发生任何成功的事情,也不会有任何行动的步骤。

你的理想是什么?

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或是每一个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制定的目标都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呢?为了解学生这些情况,我在初三年段就此问题进行调查:78%的同学能说出自己理想,66%的同学能简单描绘实现理想后美好的生活,67%的同学还没有为实现理想开始作准备。从调查数据上看:还有很多同学还没有开始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有,也有一些同学的人生目标是模糊的;理想在他们身上的驱动力不大,或是他们还不懂得要实现理想应怎么做。成功由理想开始,要让理想成为现实,第一步就是要决定你到底要干什么,搞清楚你的理想是什么?这就要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理想、目标。

首先,让学生把许多的(梦想)理想写在纸上,然后把这些理想按从最喜欢到不喜欢的顺序再重新排列。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哪些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这样,一个奋斗目标基本上就出现在学生眼里了(也不排除有两到三个目标,但必须先选择一个)。可以开展以谈理想为主题的活动,不断激励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其次,让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变为心中的图像,变成自己所要看得到的东西,让学生去幻想。当学生的心灵有深刻的图像时,理想的驱动作用就开始发挥,它就能开始将你的梦想变成现实。这样理想也不会轻易改变。

再次,理想只有和现实结合,才有可能成为现实。所以要帮助学生把目标分解。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在1984和1986年两次获得马拉松邀请赛冠军,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将目标进行了分解:每次比赛前,乘车把比赛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如第一个标志是一栋高楼,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一直画到终点。比赛时,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出,达到目标后,向第二个目标冲击„„轻松跑完全程。起初,把40多千米外的旗作为目标,结果跑了十几千米就疲惫不堪。目标更近,看得到,目标更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动力就更大。不分解目标,会使人望而却步,在真正有困难时,也容易将目标放弃。所以,要帮助学生学会分解目标。分解目标后,可以将所有有利于理想实现的目标都写在纸上,越明确越好,也可以将目标放置于最显眼的位置,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理想,不要忘记目标,要不断地想着它们。

不要轻易放弃你的理想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用一块玻璃将很大一个鱼缸一分为二。首先在鱼缸的一边放一条大鱼,连续几天不喂食,使它饥饿难耐;在鱼缸的另一边放很多小鱼。当大鱼看到小鱼后,便朝小鱼扑去,但它没想到中间有玻璃,大鱼被玻璃顶回去„„难耐的饥饿使大鱼弊足了力气再一次向小鱼发起进攻,但冲刺越猛,撞得越惨。于是大鱼放弃了美食,不再努力。第二天,科学家将鱼缸中间的玻璃抽掉,大鱼再也没有吃小鱼的欲望了。大鱼就这样放弃了对成功的追求。世上许多人和这条大鱼一样,大多有对理想的追求,但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他们没有冲刺的渴望和战胜挫折的勇气,从而与成功失之交臂。

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会做人”教育 第7篇

摘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已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首要大事。中学教育,承担着中学生从不会做人到初步学会做人的基础阶段的教育工程,所以说,中学教育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奠基工作。而教育是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于一体的,这三者互相独立、相互支持、相互补充,构成了不可缺少的一个整体。

关键词:素质教育;德语;中小学;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250-02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在综合国力形成中的基础地位,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造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的战略决策。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家庭、社会对整个儿童少年一代进行教育、熏陶、施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种综合影响是否有效,是决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情,必须引起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现代教育有四大目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而这“四大目标”的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可以说“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已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首要大事。中学教育,承担着中学生从不会做人到初步学会做人的基础阶段的教育工程,所以说,中学教育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奠基工作。而教育是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于一体的,这三者互相独立、相互支持、相互补充,构成了不可缺少的一个整体。

一、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校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

中小学时期,是个人知识、经验和认知都处于初步阶段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最容易被影响和引导,所以说中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素质的形成,特别是做人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既教书又育人,而且以育人为本。在当前情况下,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提出了学校必须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他说“致知之要,当知善之所在,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之类。若不务此,而徒欲泛然以观物之理,则吾恐其如大军之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也。”就是说,学校必须把德育放在优先地位,学生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学得的知识才能发挥正当的作用。如果不是这样,学生单纯追求知识,就像脱缰的野马,会越来越远地偏离方向,直至迷失方向。这方面最为显著的例子是电脑病毒“熊猫烧香”的作者李俊。在电脑技术方面,他有着很深的造诣,但欠缺足够的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以致他的技术知识没有用于正途,而是运用于有害他人的电脑病毒程序的编写中,导致了2006至2007年的大面积的电脑瘫痪,严重地侵犯了他人的利益。

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建设者。但有的教师却认为,只要学生成绩好,其他缺点都可以原谅。于是德育变得可有可无。说到抓素质教育,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其实,不管学生将来能成为什么,我们首先是要他们“成人”,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这才是教育的第一要义。叶圣陶指出:“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合格的公民。”如何做人是办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和根本。假如我们的学生没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坚定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情操,要他们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就只能成为一种空中楼阁

中小学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思想教育内容,一是爱国意识,学校要把“五爱”教育为中心的爱国主义教育长期抓下去;二是公民意识,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忠于职守的品质;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包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怕挫折,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然而,透过今天青少年做人的状况,我们却不容乐观。我们从生活的现实和种种相关的调查报告中看到:不少学生爱国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爱心淡漠,自私,缺少起码的文明礼貌,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缺乏宽容,专横,骄逸。这些缺陷像附着于太阳身上的黑子,正在侵蚀和污染着青少年的健康心灵。这些现象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因为教育思想、方针的贯彻,一代新人的培养,归根结底是依靠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的对象是人,教师对学生要做到教会做人,教会求知,教会办事,教会健体。

“学会做人”,除了批判继承古人的做人准则之外,今天,还要赋予它新的内涵,如热爱祖国,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等等。结合上面所说的做人道理和要求,在抓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紧紧地抓住一个“德”字,认真做好德育方面的工作,努力使每一个学生成人。

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家庭教育起着模范作用

国家教委颁布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的第二条指出:“重在教子做人,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习惯,培养子女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孩子独立行走于世之前,孩子有大半多的时间是同家长一起生活的,父母是子女天然的,不可选择的和不可任意更换的第一人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德育的基本方式,它比学校德育、社会德育要强烈、深刻得多,孩子的发展,父母是责无旁贷的。父母是孩子最坚强的依靠,他们对亲情的付出和对孩子的爱,将可能深刻影响孩子日后的人格。因此家长应努力形成良好的家风,形成诸如追求理想、积极向上、团结和睦、民主平等、勤奋好学、勤俭节约、爱好健美、讲究卫生等良好作风。良好的家风能使家庭德育发挥更大效能。家长教育孩子严格慈爱,要求统一。严格不是简单的限制、命令,更不是严厉、专制打骂和体罚,严格中包含着说理、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结合,刚柔相济,要让“理”制约“情”,并成为情的基础,教其学会做人的道理,把他们培养成才。真正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寓理于情,情理结合,在亲子感情的伴随下进行品德教育,教他学会做人,把其培养成人。护短、溺爱、骄纵、不管不教,或者滥用亲子骨肉之情和家长的权威,要求过高,责之过严,甚至打骂孩子,都违背家庭德育的规律和特点。在这方面造成悲剧的例子举不胜举。

如2010年发生在浙江的一起挥刀弑母案,孩子张建军拿起刀捅向生养自己的的母亲,造成其人身伤亡,其原因就是因为母亲对孩子的管教过严,过多干涉孩子,孩子成了母亲望子成龙的工具,而造成了孩子产生了叛逆心,最后铤而走险,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

家长应该明白: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你可以给他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有他的思想,更不要因求好心切而做出不适合孩子程度的要求;不要因怀疑孩子的能力而事事代劳。请勿用“金钱”打理一切,再多的金钱也抵不过真情的价值,也买不到日后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更买不到健全的人格,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就要教育孩子终于祖国,忠于人民,精忠报国,这些思想不仅要保留,还要发扬光大。教育孩子孝敬长辈,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做人的最起码的要求。教育孩子要诚信做人。孔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是立身之本,是做人的准则。

三、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社会舆论要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社会媒体舆论行为,是营造良好的事实素质教育氛围的重要方面。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教育机构的影响,社会教育机构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社会教育机构为学校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是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随着电视机、计算机、录像机进入家庭,“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已经变成现实。信息传播的现代化,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一些影片、录像带、光盘随时直接的教唆,中小学生观看了不良的影视等。在这种不良文化的影响下,好逸恶劳、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搜身、骚扰、殴打、抢劫等不良行为在一些地方蔓延。更为严重的是,网络上各种各样的“网络红灯区”广泛地传播和宣扬网络色情。青少年身心发育还不健全,分析、辨别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引诱。网上的色情信息既刺激又新鲜,许多青少年对这些电子毒品抱着好奇、试试看的心理,一看就上瘾,难以自拔,而正是这些色情信息的影响,致使一些青少年将其带到现实生活中来,因不能自控而发生了犯罪行为。例如汤某某强奸案。16岁的汤某某以为女网友李某介绍工作为由,将李某骗至小树林内将其强奸。汤某正是因为出于青春期,加上受网络色情的诱惑而犯罪的。

另外,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青少年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私欲太重,“钱”字当先;有的胸无大志,只求眼前安稳,不思进取。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可在教育中,开展“理想、信念、前途”的讨论,通过讨论,让同学们认识到,个人的前途、家庭的幸福离不开祖国的繁荣昌盛。没有国哪有家?以名人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学好本领报效国家。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钱学森为报效祖国放弃优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怀抱??这些人从小就胸怀大志,他们做到了把自己的生命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祖国同进退、共荣辱。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大为改善,但离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青少年更应该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历史的使命,把个人的成长和利益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祖国的繁荣昌盛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刻不忘学好本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出力。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中国人”这一称呼。

优化社会育人环境,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教育法》第五章中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及个人,应当依法为儿童、少年、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如何对农村学生进行有效教育 第8篇

当下, 部分农村学生行为习惯差、品质恶劣, 经常出现打架斗殴、吸烟、喝酒、迷恋网吧、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 如不及时进行教育劝其悔改, 很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目前, 违法犯罪趋于低龄化, 这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缺失, 学生中存在一些心理现象, 如逆反心理、明知故犯、任性执拗、自私自利等, 加之有些家长过分溺爱, 娇生惯养, 滋长了孩子任意妄为的脾气;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外出吃亏, 唆使孩子骂人打人, 使孩子变得野蛮, 对教师提出的纪律要求很反感, 认为教师小题大做, 吹毛求疵, 从而抱有对抗情绪。

二、农村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 农村学校过分强调文化教育而对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的培养逐渐淡化, 把重点放在“把书教好”而非“把人教好”, “把书读好”而非“把人做好”。认为只要学生的成绩好就什么都好, 致使学生道德水平下降, 行为习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大环境的影响, 学生不良习惯多是由各种社会问题、社会不良习性造成的, 如独生子女家庭对子女的溺爱或不当教育, 使得子女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 为所欲为;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学生, 心理落差严重, 对其学习、生活有着较大负面影响;留守儿童, 由于家庭教育缺失, 许多不良行为得不到纠正。更值得忧虑的是, 有部分家长由于自身观念, 习惯用错误的思想来引导子女, 学生的许多不良习惯也是其父母影响造成的。另外, 社会风气不正, 一些不正当的营业场所随处可见, 打架斗殴、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屡见不鲜, 这些也必然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行为习惯带来影响。

三、农村学生有效教育的措施

小学阶段是幼儿期之后又一个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关键期, 作为学校, 要有推进素质教育的紧迫感。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学校长期以来, 一直都在进行应试教育, 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导致了教师、学生、家长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 而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逐渐淡化, 最后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 没有在品德方面得到健康发展。为了达到有效教育, 农村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全面了解, 特别是不同班级的学生, 要有不同的要求。班主任要对本班学生进行全面了解, 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方式进行教育, 既要加强文化教育, 又要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只有思想道德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合格的学生。这就要求学校要有规范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班级中要有相应的教育措施和实施细则,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管理。有了规范, 教师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教育, 在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严格管理的前提下,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 不但要教学生学会学习, 更要教会学生为人处事。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多种方法开展教育。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不断完善学校文化体系,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体系来决定的;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由学校风尚和传统等特色文化内涵来决定的。要通过召开教师会和全校大会, 让全体师生都意识到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进行集中讨论, 将文化体系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实践, 不断完善, 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提炼出适合学校发展的文化体系:校训、办学目标、培养目标、校风、教风和学风等。利用学生团体,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积极营造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自我教育、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自觉遵守纪律和各种规章制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教育,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能给学生春风化雨般的熏陶, 对学生有无形的感召力。

3.在思想上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学校要把对学生的教育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 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有专家建议, 在中小学养成教育活动中, 融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赋予他们新的时代内涵。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需要家校配合共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因此, 掌握丰富的道德知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是教育学生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现代德育教育体系, 大力开展道德知识学习活动, 做好德育教材的改革及建设, 上好思想品德课, 并把品德教育寓于各科教学之中, 从而让丰富的道德知识充实学生的头脑, 使正确的道德观念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扎根发芽。另一方面, 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使他们的道德判断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转化, 从片面性向全面性转化, 从评价别人向评价自己转化, 从依据自我利益为评判标准向依据社会利益为评判标准转化。

4.在评价上进行有效的评价教育。由于目前对农村学校、教师的评价体系还存在各种问题, 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存在偏差。很多教师在评价学生时, 基本上还是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为主, 没有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地评价, 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就存在“后遗症”。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比较好, 行为规范就无所谓, 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 导致这类学生在学校时很听话, 一旦离开学校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因此, 学校和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 给予学生有效的鼓励和评价, 让学生能在公平、公正的评价环境中成长。

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第9篇

人类自古以来有两种文化,一种是物质的,另一种是非物质的,两种文化推动着人类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受到现代商业文化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急剧消失和灭亡。如何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教育,这对于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丰富美术课程资源以及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等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非文字的、以人类口传方式为主的、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具体阐释为:①各种口头表述,包括对群众有意义的诗歌、史诗、神话、民间传说及其他形式的口头表述,也包括作为载体的语言;②传统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宗教表演等表现形式;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包括重要的节庆、游戏、运动和重要集会等活动;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组织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和文化创造形式,包括传统工艺技术知识和实践,书法与传统绘画,工艺美术生产、雕刻技术,纺织技艺等;⑥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非物质的涵义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产品成果。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我国文化安全战略的重要课题。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涉及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俗等十大类518项。内容丰富多彩,比如民间美术就包括木版年画、藏族唐卡、剪纸、刺绣、挑花、玉雕、石雕、木雕、竹刻、泥塑、灯彩等共计51项;传统手工技艺包括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壮族织锦技艺、风筝制作技艺等89项;民间文学包括梁祝传说、古渔雁民间故事、刘三姐歌谣等31项。

二、 美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

1.美术教育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耕文明之国,八千年的文化绵延不断,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而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导致许多民族的、仅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文化遗产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因此,如果我们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及时加以保护和传承,许多传统技艺将濒临消亡的境地,有人就曾形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退潮的大海,每时每刻都在消失”。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和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阐释来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与美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比如书法、年画、剪纸、雕刻技术等,一直以来都是美术教育的重要范畴,而木偶、皮影、宗教表演、节庆、民间传说等,又可以通过美术来表达和张扬。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术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载体,它可以担负起非物质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大使命。

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它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代表着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是一种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的延续,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然而,在我们目前的基础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中,基本以西方的美学观念和教育内容为教学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明显偏少,对我国优良的审美文化传统远不够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五国驻京办事处文化官员爱得蒙·本卡拉先生就曾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我发现中国的许多年轻人不尊重本国的民族文化,因为他们很少接触,并不了解本民族的丰富文化遗产,缺乏对其价值的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本原和母体,它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塑造民族性格、开放民族胸怀、提升民族理想、推动民族文化创新等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在美术教育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迫在眉睫,通过美术教育,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三、 美术学科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方法

中小学美术课是学生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且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和内在的关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努力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审美热情、使学生确立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是时代赋予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使命。

1.挖掘美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点

现有的教科书和课程标准中,有些是直接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有的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相关。这时就应该把握或者扩展这一部分内容,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保护意识。如:“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结合传统节日,创作、设计和制作平面或立体的美术作品,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邀请当地美术家和民间艺人来校进行展览和交流活动”、“从多元文化的视角进行绘画艺术的主题赏析,从中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的内涵”等等。因此,在教学中,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渗透在教学中,努力寻找结合点,是我们进行该项教育的首要工作。

2.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术教育学校课程

我国实行的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管理体系中,地方课程、特别是学校课程的建构应该着眼于本校特有的传统与优势,着眼于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特别是本地区优秀的尤其是亟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更应列入美术课程计划当中,使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例如,可以将编织、剪纸、刺绣、陶艺、木雕、泥塑、年画等的制作或作品展示纳入美术课程中,让学生进行学习和欣赏,使青少年接受民族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自觉感受和动手制作民间美术作品,体验中国传统的手工艺等。在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时,需要美术教师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正确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及保护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讲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地活动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全面理解美术区域差异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3.拓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资源

课程与课程资源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程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美术教育应积极开发课堂、学校中的各种有价值的资源,可尝试开展如乡土文化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知识讲座、地方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还可以根据本乡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网络查询、开展研究性学习等,通过认识、研究、探讨,使我们民族的文化在青少年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还要挖掘校外的课程资源,如得到家长、社区、相关文化单位的大力支持,注意“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形式的结合。请社会上的民间艺人、专家等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让学生走出学校,参观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历史遗迹等,了解身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状况,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社会支撑系统。

另外,在具体的保护中,要避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商品化、拼盘化地贯穿于美术教学,造成建设性的破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肤浅时尚的趣味,导致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因发展的基础上的,其现实也是要靠青少年群体来参与的。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战略问题,而不是战术问题,这一问题不应乘风而来,随风而去,而是一种长期的、持久的工作。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落实到美术教育中,使学生能了解、熟悉并珍爱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如何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与“学”的方法和手段;如何转变重洋轻土的艺术教育制度和观念,培养出一代代自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众,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2009-6-12.

[3] 曾霖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基础教育.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3).

[4] 仲跻止.美术学科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思考. 人民美术,2009(6).

上一篇:中国钢铁行业分析报告下一篇:经典诵读 一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