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的故事

2024-08-26

管鲍之交的故事(精选16篇)

管鲍之交的故事 第1篇

管鲍之交的故事

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

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大王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小王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大王子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王。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呢!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成语解释

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管鲍之交成语出处

《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鲍之交故事相关人物介绍

管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在齐国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地而衰征”(见先秦租税),并采取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 业发展的政策。

鲍叔牙:鲍叔牙又称鲍叔、鲍子(约前723或前716~公元前644年),是鲍敬叔的儿子,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少时与管仲友善,曾一起经商。齐襄公乱政,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出奔鲁国。齐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囚管仲,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举荐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而自己则甘居于管仲之下,齐国因为管仲的治理而日渐强盛,被时人誉为“管鲍之交”、“鲍子遗风”。

管鲍之交的故事 第2篇

【管鲍之交例句】

唐.房玄龄等《晋书.王敦传》:“昔臣亲受嘉命,云:‘吾与卿及茂弘当管鲍之交。’”

明.陈汝元《金莲记.诗案》:“前与苏子瞻山河订誓,本为管鲍之交,名位相倾,顿起孙庞之隙。”

罗章龙《回忆新民学会(由湖南到北京)》:“临分手,他对我说;我们谈得很好,‘愿结管鲍之交’,以后要常见面。”

【管鲍之交造句】

他就从来没品尝到书上所形容的管鲍之交那种开诚相见的友情,因为连父母对他都是勾心斗角。

忘年之交:参议员与小男孩的故事 第3篇

悲观情绪一度在我的思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如今我已经完全改变了这种人生观。这一变化始于一次不幸的疾病发作和一个小男孩的突然出现。

2012年1月21日是一个星期六。这天上午,我的左胳膊忽然发麻,人开始感到眩晕。在打电话通知医生后,一辆救护车开到我位于伊利诺伊州哈兰德帕克的家的门口。随后所做的核磁共振图像显示,我的颈动脉血管内壁有脱落症状,从而阻挡了血液流向大脑。医生说中风症状很快就会出现,只能让它发生,已无法制止这种症状了。我于是住进了芝加哥西北纪念医院。不久,中风症状出现,我的整个身体麻痹并开始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这种病症对我而言简直难以相信,我才52岁,甚至还不认识患有这种病的任何人。

在对脑部实施了两次手术之后,我于2月10日转院到芝加哥康复治疗院。虽然依然不能运动我的左手、左脚,左眼也无法看东西,然而我心中唯一的想法就是我应该尽快出院,返回工作岗位,为我所属的伊利诺伊州的民众服务。可是现实是残酷的,我首先得学习怎样站立,怎样适应以一只眼睛看东西…… 由于腿部内有血块形成,我得在拐杖和挽具的帮助下,直挺挺地以全力向前一小步一小步地移动。我一直是一个不太乐观的人,这种人生态度令我感到恢复到正常状态似乎已经不可能,我或许再也没有机会返回参议院去履行职责了。

我进行了第一阶段的理疗,令人泄气的是身体功能几乎没有什么恢复。几天后的一天,我的继母贝维拿着一封信走进房间。她的工作是为我审阅来自我的同事和一些陌生人寄来的大量卡片、信件和字条,其中的一封信给予她很大的触动。它是精心打出来的,写信人是一个姓名叫杰克逊·坎宁安的9岁男孩儿。他的家就在伊利诺伊州中部我的家乡查姆帕。在信中,杰克逊告诉我一年前他也患了中风,身体的左半边麻痹了,随后在这家康复治疗院作恢复训练,身体状况获得显著的改观。不过除了告诉我他的病况,杰克逊还给予我一些建议:“不要自暴自弃,你做出的所有艰苦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杰克逊随后又提出建议说可以参加这家治疗院的“成年人”专区的恢复治疗项目,在那里“他们会让你进行严格的训练,你会很快地恢复体能”。杰克逊甚至还向我推荐他在住院期间最喜爱的一家餐馆制作的比萨饼,说是或许我也希望品尝一下。浏览了这封来信,我作为一个成年人,一名美国联邦參议员,从一个从未谋面的小男孩那里获得了如此淳朴的忠告,他的这些话恰恰是我目前十分需要的。他给了我一种最值得信任的力量。于是,我用自己仅存的能力用笔给他回了信。

几个星期之后,我安排了一次与杰克逊在康复治疗院餐厅的见面。他的父母克莱格和朱迪陪伴他前来见面。小男孩坐在我的对面时起先显得有点拘谨,但是不活跃的氛围很快就消散了。杰克逊给我展示了他的跑步能力,我立刻受到了鼓舞,因为他的行动使我相信,自己有一天也能重新走路和跑步。与小男孩面对面的对话令我感触颇深,我仿佛看到了像他这个年纪的自己童年时代的情景。最使我钦佩的是他身上透射出来的那种能量和品德,可我第一眼看到他时只是认为他的年龄可以当我儿子了。

随着一系列理疗和体能锻炼的进展,我的身体渐渐恢复,杰克逊所说的话得到了验证。经过一年的治疗,我终于出了院,并于2013年1月3日重返国会山庄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当迈向一层层台阶,向上攀登时,我想起了杰克逊和他说过的话。那天,他的话语激励我爬完了全部台阶。

回到华盛顿之后,我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杰克逊对我的影响力。当我觉得疲倦和沮丧时,我会想起这个被自己认为是世界上最具感召力的小男孩。我向来对自己能代表伊利诺伊州而自豪,但我现在更感到激情澎湃的是我能代表着像他这样的孩子而为公众服务。几个月后,杰克逊来到国会山庄参观。我们一起爬上高高的台阶,华盛顿的市容在他眼里是十分奇异的。我引导他在国会各个厅室参观了一圈,并且约定两个人在连通我的办公室到国会山的一条通道中进行跑步比赛,而接下来的事就是我得认真考虑怎样追上他,超过他。

这件事听起来甚为奇怪,即我颇为感激我的这次中风,因为它给予了我一个机会结识杰克逊,视他为一个忘年之交的朋友,一个我心目中的英雄。

如今已经11岁的杰克逊与我谈起过他在玩自己着迷的电子游戏“干掉蛇神”时拿到的积分,以及他怎样运动自己的左胳膊(我对此很羡慕)。我们之间谈到许多话题,唯一没有涉及的就是女孩儿,虽然我认为或许有一天就会改变。我告诉他,我已经能自如地走路和阅读——恢复了正常的生活。我还对他说如果他不听从理疗师的话,他就必须到国会来作证(玩笑话)。

管鲍之交的故事 第4篇

【简拼】zjzj

【近义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总角:古时孩童头发髻。指童年时期就结交的朋友。

【成语出处】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莫逆之交不足恃矣,然总角之交,应非泛泛也。”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例子】莫逆交不足恃矣,然总角之交,应非泛泛也。(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崔秀才》)

【产生年代】近代

管鲍之交的故事 第5篇

【拼音】wěn jǐng zhī jiāo

【简拼】wjzj

【近义词】患难之交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例子】他有个闺中谈禅的密友,却是个刎颈之交的娇妻。(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三回)

【英文翻译】friends sworn to death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的派遣,带和氏璧出使秦国,而能完璧归赵,被赵王重用,拜为上卿。武将廉颇受不了,多次想找蔺相如的茬,蔺相如以国事为重避免了矛盾。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后来成为刎颈之交。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 巍峨近义词是什么意思

★ 装点近义词是什么意思

★ 胡言乱语的近义词及意思

★ 斑驳陆离成语意思及近义词

★ 英雄的意思及近义词

★ 表示词语意思及近义词

★ 乌七八糟的近义词及意思

★ 不稼不穑成语意思及近义词

★ 唇亡齿寒的近义词及意思

秦观与苏轼的生死之交儿童故事 第6篇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他的好友秦观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渡江赶到吴兴去问讯。苏轼被贬黄州,秦观托人带去书信及自己的诗作,苏轼立即写了回信。后来秦观受苏轼连累,也遭贬斥。两人就在各自的`贬地诗书往来,互相劝勉。

这期间,两人在海康相会过一次,秦观拿出自作的挽词给苏轼看,苏轼抚着秦观的背,万分感慨地说:“我常担心你未能参尽生死之理,现在叫我怎么说呢?”秦观拿出自作的挽词,分明是说自己已经作好了最坏的打算,看破了生死大关,再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了。对此,苏轼怎能不感慨万千。苏轼告诉秦观,自己也已写好了墓志铭,交给随从带着,没让儿子知道。

至此,两人再结同心。当他们一起吟啸歌咏、泰然作别的时候,他们在精神上,已共同经历了一次生死的洗礼,而能以最坦然的心境去面对一切厄难,他们的情感,也由患难之交而上升为生死之交。

大诗人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但好友秦观仍旧与他友好如初,并宁愿与他一起受罪。还诗书往来,互相劝勉。这才是真正的友谊,

“熟”材新用·管鲍之交 第7篇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第二》)

[ 运用方向]

一、管仲的角度

1. 历经失败不沉沦。管仲经历的失败很多:“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三仕三见逐”“三战三走”,但他没有被失败吓倒,沉沦不起,反而更加振作,努力寻找机遇。

2. 不重小节而谋发展。公子纠被杀,与管仲一同辅佐纠的召忽自杀殉主,而他却甘愿“幽囚受辱”,是因为他“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追求最大限度的人生价值,乃大丈夫也!

3. 轻视名节而重亲情。“三战三走”是因为家有老母。心系父母,重视亲情,恰是人性的体现。孝顺是善良、有爱心的表现,也是他当宰相以后能顺应民心的基础。

4. 锁定目标而求逆袭。当年的管仲可以说是出了名的“窝囊废”,在事业上留下很多不良记录。但是他能忍受挫败,磨砺意志,最后成功逆袭,当上“能臣”。

二、鲍叔的角度

1. 换位思考。管仲不得志时和鲍叔一起经商,分财利时又多拿一些,但鲍叔并不认为他贪财。鲍叔能换位思考,体谅对方的生活处境,处理事情有情有义。

2. 知人识人。管仲这样的窝囊废,齐桓公为什么要用他?这与鲍叔的推荐有关。鲍叔的认可来自于对管仲的信任。一连五个“知”,且“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表明鲍叔对管仲的了解之深,显示出鲍叔的识人之才。

3. 要有颗宽容的心。每个人都有缺点,像管仲那样的智者也不例外,但是鲍叔对他不离不弃,始终在背后帮助他,支持他,管仲才有出头之日。对人宽容,对方才有改变的可能。

[ 习作片段]

一笑天下。但是,笑得出来吗?面对那些无端的指责、恶意的中伤,还有挥之不去的阴翳,可能血已上涌,面已变色。是的,这是你的权利。你有权利去澄清从前,为委屈复仇,却就此堵住了一条通往“天下”的路途。

当周遭已成为一片黑暗,别忘了有一种光,叫宽容。而宽容,正是最灿烂的笑容……

这一笑,笑出了春秋霸主。齐公子小白能摆脱窘境,从乱世中一跃而出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功莫大焉。而平民管仲摇身一变为丞相管仲(且是春秋第一相),依靠的正是一个人的琅琅笑声。此人,姓鲍,名叔牙。

管鲍二人为布衣之交。当年合伙商贾,管仲总是多占利益,叔牙却只是淡淡一笑,因为他看见的不是黄金,而是管氏破衣烂履的酸楚;两人一同征战,管仲三次只身逃跑,叔牙还是淡淡一笑,因为他看见的不是那逃跑的踉跄脚步,而是管氏的老母孤身在家的身影;后来两人各事其主,在管氏兵败末路之时,叔牙还是淡淡一笑,因为他看见的不是英雄穷途的无奈,而是管氏眉宇间汇聚的旷世韬略。

也许是受叔牙笑声的感染,齐国新君齐桓公用豪爽的大笑淹没了当年管仲曾射衣带钩的那一声箭响,成就了良相,更成就了自己的基业。

于是,历史的天空留下了管仲的一声浩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亮点评说]

片段针对现实的阴影,以管鲍之交为切入点,以事理论证的方式,展示了宽容的价值和魅力,值得读者深思。

四字成语故事半面之交成语故事 第8篇

半面之交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应奉传》。

东汉有一个奇人名叫应奉,他见多识广,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他的记忆力好得惊人。

东汉有规定,每到一定时期,中央和地方都要派人到下面各级单位检查案件的审理情况,以防止产生冤、假、错案。

这一年,应奉受太守委托,到郡下属的24个县去检查案卷。这些案卷涉及到两千余人,材料抄录起来有几十卷。

当他检查结束,返回郡衙向太守汇报时,应奉根本不看材料,把20xx多犯人的.罪行和审理情况作了极为详尽的报告,而且没有半点遗漏。太守又是吃惊又是钦佩。

东汉时,有这样一种风气,就是达官贵人死后,家人要为死者立碑。在这些碑中,有些碑文不仅书法精美,而且行文严谨,富于寓意。

一次,应奉与好友许训一道进京,他们骑在马上,一边欣赏路上的山光水色,陶醉于秀美的风景之中,一边聊起诗词歌赋。正行路中,他们看到路边有一大碑,只见碑上的字笔法遒劲,很有气势。许训看了,认为有好书法,必然也会有好的文采,便请应奉一起下马欣赏。

应奉骑在马上,纹丝不动,只是飞快地看了几眼,便对许训说:

“许兄,我看就不必下马了,我回去抄给你就行了!”

许训听了好生纳闷,虽听人说过应奉记忆力过人,但如此神速便把碑文记住,他怎么也不相信。

应奉无奈,只好下马,他让许训看着碑文,他自己转过身去,对着远处的高山,将碑文从始至终一字不错地背了一遍。

许训还是半信半疑。他心想,应奉一定是见过这篇碑文,于是心生一计:他将沿途遇到的官吏、宾客,甚至吏卒、仆役的名字都一一记在本子上。到了京城,当闲暇无事时,许训便拿出自己的本子给应奉看。

应奉接过许训的本子,只草草地翻了翻,便对许训说:

“许兄,你还漏记了一个人呀!”

许训一下被应奉说糊涂了,忙问:

“应兄说的是谁?”

应奉笑笑说:

“颍川纶氏都亭亭长胡禄,我们曾经在他那里喝过水,你怎么忘记了?”

许训听了应奉的话,才猛然想起来,确有这么回事。到这时,许训是彻底信服了,确信应奉的记忆力与众不同。

一次应奉到彭城去看望朋友袁贺。当他赶去时,恰好袁贺不在,院门紧闭。

应奉听到院内有动静,便上前敲门,原来袁贺家正请匠人造车,那匠人打开门,露出半面脸看了应奉一眼。应奉得知袁贺不在,便转身离去。

过了几十年,应奉路遇那位造车匠人,上前与他打招呼,匠人茫然不知在哪里见过这位先生。应奉说:

“当年你在袁贺家造车,你只开了半扇门,不记得了吗?”

管鲍之交的成语解释 第9篇

【汉语注音】:guǎn bào zhī jiāo

【成语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力命》:“管仲尝叹曰:‘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此世称管鲍善交者,小白善用能者。”

【成语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用于好朋友,重在表示两人相知;也作“管鲍之谊”。

【管鲍之交的意思】:管:管仲;鲍:鲍叔牙。皆为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两人是知心朋友,交谊深厚。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管鲍之交的近义词】:情深谊厚、生死之交、陈雷之契、莫逆之交、管鲍之好、羊左之谊;

【管鲍之交的反义词】:寡恩少义、萍水相逢、点头之交、孙庞之隙;

【管鲍之交的故事】

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齐国赫赫有名的政治家,也是一对推心置腹的朋友。管仲和鲍叔牙合资经商,分钱的时候,管仲总是要多一些,鲍叔牙不认为他贪财,而是知道他太穷困;管仲替鲍叔牙办事,但总是越办越糟,鲍叔牙并不认为他愚蠢,而是知道事情有不顺利的时候;管仲三次做官都被罢免,鲍叔牙不认为他没有真才实学,而是知道他没有遇到好的时机;管仲三次参战三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他贪生怕死,而是知道他家中有母亲需要照顾。鲍叔牙对管仲了解得非常深透,管仲感激涕零地说:“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鲍子呀!”后来齐国发生内乱,管鲍两人各为其主,鲍叔牙的主公胜利,成了有功之臣,管仲则成为阶下囚。鲍叔牙为管仲说情免他死罪,还推荐他担任相国,自己则心甘情愿地做管仲的副手。由此产生了成语“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例句】

唐.房玄龄等《晋书.王敦传》:“昔臣亲受嘉命,云:‘吾与卿及茂弘当管鲍之交。’”

明.陈汝元《金莲记.诗案》:“前与苏子瞻山河订誓,本为管鲍之交,名位相倾,顿起孙庞之隙。”

罗章龙《回忆新民学会(由湖南到北京)》:“临分手,他对我说;我们谈得很好,‘愿结管鲍之交’,以后要常见面。”

【管鲍之交造句】

他就从来没品尝到书上所形容的管鲍之交那种开诚相见的友情,因为连父母对他都是勾心斗角。

《管鲍之交》阅读答案 第10篇

一. 语言知识及运用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鲍叔终善遇之 对待

B.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了解

C. 知我不遭时也 遭受

D. 子孙世禄于齐 享俸禄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鲍叔知其贤 B.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乃设九宾礼于庭

C.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C. 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赢 公辞焉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公子怪之

A. 鲍叔不以我为愚

B. 知我不羞小节

C. 召忽死之

D. 以身下之

4. 对下面句子分句间的关系相同的一项是( )

①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②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③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

④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管仲既作,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启功先生的君子之交 第11篇

结缘台静农

当年,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字援)先生慧眼识人,聘请启功在辅仁大学附中任国文教师。有人持陈腐谬见,认为“中学毕业者教中学,学历不够”,然援先生见启功不但能教中学而且能胜任大学的国文,由此,他力排众议,竟把启功从中学部调到了大学部。其时,台静农(字简伯)是辅仁大学的副教授和援先生的秘书,也是五四新文学运动未名社的六成员之一,与鲁迅先生相交相知甚深。启功来到大学部后,台静农见他学识渊博,为人和蔼,当即视为知己。

他们俩一为时代骁将,一为清室嫡传;一为科班出身,一为私塾熏陶;秉性相投,只认实学;不媚世俗,只信真义;不屑功名,只好书艺,而且都深抱民主平等思想,因而相处极为亲密。

教书之余启功喜欢到台静农处品茗闲聊,台静农也乐于随启功到清室书画大家的府上切磋书艺。当时启功受宗老溥雪斋之教,正在临摹赵松雪的字,但当台静农说及王梦楼之字“侧媚、少筋骨,不可取”之后,启功似乎也晤到赵松雪的字同出一源,难逃针砭,于是他决意改弦更张,另辟蹊径练就自成一体的书法。

1934年12月的—天,台静农突然被国民党宪兵三团抓走。这是台静农第三次被捕。启功完全清楚台静农是为参加进步活动而被捕的,心里又担心又敬佩。不久台静农由援先生保释出监,下午三四点钟启功去看台静农。启功见他正在独饮,便问:“你怎么这时候喝酒了?”“麻醉。”台静农淡然回答,—如平常。他慢慢喝着酒,说他将携眷南下。

1946年,台静农应许寿裳先生之邀,赴台湾大学中文系任教授。他以“歇脚”命名书斋,以寄寓并无久居之意。怎料时局变幻,两岸隔绝,此时他只好请张大千挥笔,把书斋易名“龙坡丈室”,专心执教。此后由于“每感郁结,意不能静”,故酒也越喝越烈,越喝越多,常常用碗。他称自己的养生之道是“不养生而寿,处浊世亦仙”。启功留在大陆,历经政治风浪而初衷不改,以教书为业,“无心圆月自从容”。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两岸交往露出曙光后,启功便托朋友带去自己的—些作品,台静农也托人捎回了手卷。其中一卷录的是苏东坡贬谪黄州后写的诗,以此寄托寥落、荒凉的心境和以求解脱的自嘲。启功得之,品字品诗,如嚼橄榄。

1990年春节,台静农被确诊患上食道癌。这年春天他托人带来了他的三本书,里面的题款都亲笔写着“永念”二字。启功拿着书,目睹上面笔迹颤抖、苍郁顿挫的题款,三本书内就像系着三块石头,沉甸甸地直坠在心底。这年初夏启功先生赴港访问,他想借此机会与静农促膝叙旧,—偿夙愿。可是台静农已经步履维艰,难离卧榻,无法来港;而启功虽然走动尚好,但因人为的政治阻隔,亦无法往台看望病中的挚友。

“你赶快过来吧!不然见不着了。”海峡那边,台静农先生躺在病床上对着电话呼唤,声音出奇洪亮,然怆痛至深。“我过不来,台湾方面不让来。现在情况算是好一点了,可以打电话了,我们等机会再见面”。海峡这边,启功宽慰着、祈愿着。他让人把他拿着话筒与静农先生通话的情景拍下来,放进为庆祝台静农90寿辰并记录两位大家人品、书品、画品的《台静农·启功专号》里,借此留下了最有意义的记录。可惜专号未出版,静农先生已经辞世。于是启功嘱咐,把融着墨香的《专号》放进台静农的棺木里,借此承载心意、承载绵长的旧雨因缘。启功说:“我们还是在一起了。”

相知钟敬文

启功和钟敬文是北京师范大学小红楼的邻居。他们—个住在6栋,一个住在2栋,前后楼间不过十余米。他们逾半世纪交往,或小坐,或长聊,平常如自家人。

启功比钟先生年少10岁,与钟先生的蔼然端肃相比,启功似乎更多一份顽皮和幽默。他们解放之初就同在中文系任教授,1957年启功和钟敬文夫妇在反右中亦都被划为右派,发配“劳动改造”。钟先生年纪大,干重活吃力,有时就会生气,而启功年轻些,脾气好,总是乐呵呵地帮钟先生夫妇完成任务,于是患难中三人结成了别有滋味的“互助组”。“文革”时,造反派批判他们是“反动学术权威”。钟先生说“我权威有一点,但不反动”;启功却说“我反动有余,权威不足”,两人对大批判的藐视,可谓异曲同工。

钟先生是国际学界称誉的“中国民俗学之父”;润泽于诗书传家的启功是蜚声世界的“中华文化菁英”,但两位老人都不看重这些,启功特别讨厌“国学大师”之类的称谓。平日里他们各自勤勉耕耘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空暇时互相串门,谈天论地相得益彰。两老尤其推崇人品第一、学问次之的育人标准,对学生的修身有着严格的要求,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原则,完全摒弃“一山难藏二虎”的陋俗。

有一次钟先生认真地对启功说:“我的字还不行,就拜你为师吧。”启功笑嘻嘻道:“我的水平只能教你的学生。”他俩的旧体诗都做得好,诗书交流习以为常,直言不讳,钟先生更是称启功为他的“—字师”、“二字师”。有一回,年过九五的钟先生向启功建议说:“咱们两人开个课,就叫‘学旧诗’,你干不干?”启功说:“我不干。”钟先生问:“为什么?”启功说:“俗话讲‘富于千篇,穷于一字’,现在的学生平仄都不知,咱们得费多大劲啊!”启功对钟先生说,我的热情不如你。钟敬文百岁辞世,所有的桂冠荣衔中,钟先生子女认为最贴切是启功先生所概括的“人民的学者”五个字,因为钟先生是使学术平民化的倡导者和领路人。

趣交黄苗子

与台静农、钟敬文都年长启功10岁不同,黄苗子比启功小不到l岁,仅8个月。两人相似的地方很多,都是博大精深又谦和谐趣、不落尘俗的人。探访他们,最喜欢是看他们无拘束畅笑——眉心舒展,嘴巴大咧,只见牙齿不见眼睛,可掬的憨态里,仿佛储藏着不尽的智慧和宽容。哥俩般的两老,有长达半世纪之谊。

苗子生于书香门第,早年就读于香港中华中学,八岁学书画,师从邓尔雅先生,几十年不懈努力,被誉为书画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作家。但他说:“我是个没正经的人,20多岁在绘画艺术方面偏爱漫画,三十多岁才从漫画圈中下岗;书法呢,一开头就喜欢上怪怪的郑板桥体;做诗喜欢打油,诗、书、画,都倾向歪门斜道一路。”他认为:像钱钟书、启功这些人真正在某个方面取得成就,才能算家,自己和妻子郁风只是“行走在艺术世界里的小票友”,与启功称自己“无家可成”实是异曲同工。

启功说:“写字不用童子功。”苗子以自己为例,证明这是很有说服力的。他说:“有童子功的人,大了也不一定写得好;没有童子功的人,中老年后练字也有成功的,自己写字也是近三十年成体。不要把写字看得太神秘。关键是要不断学习,互相研究和自己琢磨。”作为书画大家,两人的书画常常被假冒。

有人曾问启先生,潘家园卖的字孰真孰假,启功说,别管了,反正写得坏的都是我的,写得好的都是人家的。苗子也是同样的态度,管不过来嘛,你生气也没用,不了了之也罢。艺术本来就是一种心灵游戏,自己闹着玩之余,爱好此道的人打个哈哈,也就满足了。

管鲍之交读后感 第12篇

第一个故事说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做买卖,赚得钱管仲总是多拿一些,鲍叔牙不但不指责他,还非常理解朋友,从不斤斤计较,认为管仲生活贫苦,多拿点钱是应该的。

第二个故事讲了管仲办错了事,鲍叔牙不是一味地指责他,而是安慰他、帮助他。

第三个故事是鲍叔牙认为管仲的才能在他之上,就甘心把相国的位置让给管仲。鲍叔牙不嫉妒朋友的才能,而是为朋友的成就感到高兴。

管鲍之交近义词 第13篇

1、陈雷之契

暂无关于陈雷之契的示例或者释义信息,欢迎您的补充。

sheng si zhi jiao

2、生死之交

示例:你们并不需要成为生死之交,但保持礼貌是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如果这个介绍人是你的上级。

yang zuo zhi yi

3、羊左之谊

暂无关于羊左之谊的`示例或者释义信息,欢迎您的补充。

管鲍之交拼音和解释:

(A)、词语管鲍之交的拼音: guan bao zhi jiao ;

历史典故:管鲍之交 第14篇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管仲传》。

【释义】管:管仲;鲍:鲍叔牙;交:交情。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变革,出版的春夏之交 第15篇

不同于境外多数国家和地区比较自由的出版登记制,长期以来,我们采取的是审批制,即由国家决定是否设立出版社以及出版社的规模与数量。60多年来,全国具有图书出版资质的出版社不足600家,其中绝大多数又集中于京沪两地,与此相较,分散于全国各省市的图书民营公司数量却是多达上万家。国家的严格控制,让出版社成为大陆出版业最为稀有的资源。

近期这种情况似乎开始有所“缓解”,相关主管机构接连批准新设一家出版社、一家杂志社和新增一家副牌社。其中副牌社和杂志社均来自于久负盛名的三联书店。

这家出版社于上个世纪30年代,由著名出版人邹韬奋等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三家机构合并而来,长期以来以优良的历史传统和强烈的人文精神而享誉海内外。合并至今,除了《读书》杂志一直得以独立出版外,其余的“生活”、“新知”两大品牌早已淡出读者的视野。此次生活书店出版社和《新知》杂志的“重获新生”,让三联书店的三个核心品牌全部集齐,体现了中国出版业对文化传承与品牌延续的尊重和鼓励。据悉,新成立的生活书店将是一家综合性出版社,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论著,文学、艺术作品,大众文化读物,以及生活实用类读物为主。

除此之外,安徽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也于近日宣布获得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出版许可证”,这家公司是两家非京籍出版集团——安徽时代出版集团与吉林出版集团战略合作的产物,为前者独资在北京设立的跨地区出版发行公司,以出版哲学与社会科学、经济管理、文化教育、文学和少儿图书为主。此次获得正式出版资质后,其成为时代出版旗下第九家出版单位,这也符合国家近几年一直提倡和鼓励的,出版企业跨地区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获批的两家出版单位的母公司均是国有单位,自身已经具有出版资质。而近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建国在新闻出版工作座谈会上表示,要鼓励民间资本开办小微新闻出版服务企业,以增加就业、方便群众、促进消费,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和文化创新活力,这一消息的公布,自然也让规模庞大的非国有出版业者,对于政府向民营资本开放出版资质的可能性开始浮想联翩。

亚马逊“拯救”的意义大于“掘金”?

新增出版社意在激活出版产业链的内容制作端,而早已在海外市场运作数年,而今风生水起的亚马逊Kindle电子书阅读器(最新版名为Paperwhite,触摸屏)正式登陆大陆市场,则如同一颗重磅炸弹,投向了最近略显疲态的大陆电子书市场。在经历了2010~2011年的电子书狂潮后,以2012年初起各家电子书阅读器硬件生产商发货量剧减及库存量暴增为导火索,产业内的旗帜性企业汉王公司股价一落千丈为标志,大陆的电子书产业似乎一夜间进入了冰冻期。一时间,电子书成为各家出版单位近而畏惧、退而惋惜的“鸡肋”业务。在如此险象环生的产业疲惫期,亚马逊选择在大陆推出Kindle电子书阅读器,看似步步惊心,实则有惊无险。

早在数月前,该电子阅读器尚未上市,亚马逊就先将同名阅读软件抛出来,试水大陆电子书市场。虽然因转借第三方拍照而饱受质疑,但数月下来,该阅读软件已逐渐站稳了脚跟,仅以平台中的电子书数量这一重要指标来看,亚马逊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同类电子书网站,其电子书内容急速增长,个中不乏实力雄厚的出版单位和走红市场的畅销图书。在此次实体阅读器登陆之时,著名作家余华新作《第七天》和武侠大师古龙《古龙文集》等重量级新书均陆续登入该平台,其中前者更是先于纸质版图书向读者发售,更加激发了读者对Kindle电子书的浓厚兴趣。

不同于大陆同业者急功近利的快模式,亚马逊中国依托美国总部深耕该市场多年的丰富经验,以稳模式颇得大陆出版单位的青睐与赞许。数月前,某家大型网上书店为推广旗下的电子书平台,吸引读者的关注,未经出版单位授权,单方面将部分图书(包括刚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小说)以零定价进行销售,对于读者来说,自然是乐于捡个便宜,对于出版单位,无疑晴天霹雳。在大陆这样一个版权意识尚待提高,数字付费阅读习惯尚未形成的电子书雏形市场,这样的恶意竞争行为无疑于自杀。而亚马逊的国际化背景,成熟的阅读解决方案,完善的运营操作模式,健全的定价分成体系,使其对于版权格外尊重,也十分注重建立行业规范,所以大多数出版单位对于Kindle入华,均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在Kindle阅读器登陆之时,汉王、当当等电子书经营者也陆续推出了其新一代电子书阅读器,不论是意外巧合,还是故意为之,Kindle重新燃起了大陆出版业者开拓电子书市场的信心,已是毋庸置疑了。也许长久来看,对于中国电子书市场,不是我们成就了来此“掘金”的亚马逊,反而是“健全”的亚马逊“拯救”了我们。

易中天的“量身定做”和余华的“引而不发”

在如今庞大的中国经济体系中,出版业无疑是位“小朋友”,其经济体量与其他行业相比,往往显得微不足道。纸质出版的加速衰退、电子出版的尚未健全,更是让出版产业沦为不少人口中的“夕阳产业”,以致出版从业者们只能谨小慎微地经营着。上半年以来,自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广电总局合并后,以此为契机,提出跨产业结合,做大做强出版,出版业者们也开始不甘心于“小打小闹”,努力尝试借鉴大手笔运作和使用先进的行销模式。

易中天与路金波,无论单独拿出谁来,绝对都是畅销书的保障,一个在《百家讲坛》谈三国论诸子,讲红了自己;一个为王朔、韩寒、安妮宝贝、张悦然等畅销作家精心包装打造,时而来点八卦花边,炒红了自己。这两个人合作,绝对是“火星撞地球”,而他们这次要共同做的书,则更是大手笔中的大手笔——《易中天中华史》。

按路金波自己的预期来说,“合计36册的《易中天中华史》累计实现销售100万套,按平均定价35元计算,码洋12.96亿。”在出版业中绝对是石破惊天之举,所以他也不乏幽默地在微博上与读者互动道,“请尽情嘲笑我的梦想吧。”当然,玩笑归玩笑,路金波为此还是颇下了些血本,他为年近70高龄的易中天精心打造了一支专业制作团队,这里以他为居中调停,包含有专业的编辑人员、校对人员和排版设计人员,更是创新性地引入“学术顾问”这一概念,而这一切都围绕着作者易中天一人来运转。这样一套包含36册图书,从上古写到近现代的恢弘之作,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一部具有全球视角的文明史著作,更是在出版业界开创了图书创作与制作的新纪元。对于图书的销售,他们也是相对有信心,不同于市面上同类著作大部头的呆板沉重形象,该丛书单本不足10万字,语言深入浅出,以“每个分册在京沪高铁单程五个小时内可以读完”为目标,专门为具有消费潜力和阅读习惯的都市白领而量身打造。

余华回归了,自写完上作《兄弟》时隔七年之后,终于再次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名字恰巧叫做《第七天》。上帝造人用了七天,余华用七年完成了《第七天》。

在去年莫言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整个中国文坛一直处于极度亢奋的状态中,仿佛从此就已“赶英超美”,成为世界文坛的重要一极。事实上,等到时间流逝,距获奖尚不足一年,这股热潮已悄然间在读者的阅读板块中渐渐褪去。对于中国文坛而言,对于文学读者来说,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远不足以解决“文学式微”的困扰,唯有一本本踏踏实实的文学作品的经年累积,才可以成就中国于世界文坛的地位,才能唤醒读者们对于纯文学的兴趣。对于该书的出版方新经典文化,为了迎接余华作品的强势回归,他们也是比较时髦地用起来电子产品中常用的“饥饿营销”,自该书即将出版的消息“意外”曝光之后,出版方对于该书的题材、内容、情节等几乎所有讯息一概避而不谈,随后也仅仅披露了小说的开头,不过区区98个字。该书的电子书版权也是几经波澜,从图书出版消息公布后,多家实力雄厚的数字出版商都跃跃欲试,出版方也收到了多达二十多家机构的报价,经过数轮筛选和考察,最终花落亚马逊中国,并打破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电子版权从未预付的惯例,与亚马逊Kindle电子阅读器的上市一并成为大陆图书业,特别是电子书市场的焦点。这种“引而不发”,话题不断的方式,既让自己的书一直成为热点话题,也让读者保持着“揭开神秘面纱”的浓厚兴趣和猎奇心态。

管鲍之交小学读后感 第16篇

管仲帮鲍叔牙办事,总是办不好。别人都说管仲没有才干,但鲍叔牙却认为管仲很有才干,只是没有碰上施展才华的机会。

后来,齐国打仗了。鲍叔牙和管仲加入了自己国家的队伍,一起去打仗。管仲在战场上总是当逃兵,大家都不喜欢他这样。鲍叔牙却说:“管仲的勇气和毅力是谁也比不了的。”

上一篇:四风问题整改情况汇报下一篇:小学禁毒宣传教育工作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