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比赛的教学设计

2024-06-03

传热比赛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

传热比赛的教学设计 第1篇

《传热比赛》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热传递的特点,并能区别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能理解热传导的特点。

能力:能设计实验要研究的问题,并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例子。

情感:能意识到热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能与同学合作交流,体会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一把小勺,让学生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

2、学生猜测后摸摸。

3、对比实验:老师把勺子放到热水里,过一会儿在摸摸勺把儿,有什么感觉?

4、提出问题:勺把儿是怎样变热的?

5、讲述:热水把热传到勺把儿上,那么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评: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我首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让直观的感受把学生引入一种问题情境。学生看到这种现象,迫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趁机提出: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能设计实验来验证吗?)

(二)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

1、猜想: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2、设计实验方案

3、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评:学生带着问题,展开探究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而探究又是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我让每个学生都带着问题去独立思考,提出猜想,想出自己的实验方案。结果学生们想出了许多种实验方案,充分体现了实验材料和方法的多样性,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发挥自己的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这样,学生通过共同交流,互相补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三)实验操作

观察汇报

1、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教师提示注意安全

1、怎样使用酒精灯

2、点燃火柴(火柴点燃后放入回收槽。)

2、实验操作

1、分小组合作,2、注意分工

3、观察记录

教师出示实验报告单

4、汇报交流

学生填写完后,找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评:接着,根据方案,分共和作,实验验证,填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利用老师与学生进行比赛的形式,启发学生用三脚架、易拉罐等各种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热是否沿着物体传递,调动学生的设计实验并进行操作的兴趣,不仅提高了学生利用多种教学媒体设计实验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还保证了实验操作的质量。同学们成功设计并很好地完成了 “火柴”这个实验,这时,教师将计就计,给予了学生特殊的肯定)

(四)讨论分析

得出结论

1、分析:火柴为什么从一端依次掉下?

2、讨论: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3、总结实验结论

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4、播放课件:热传递。

(评: 通过分析学生实验中,火柴掉落的先后顺序,整理归纳,最后得出结论:热是从温度较高的部位传到温度较低的部位。为了提升结论我播放了一段热传递的视频。)

5、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那些地方体现了物体传热这种性质?

(评: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关热传导的事例,讨论汇报或查资料,使他们知道科学知识不仅可以通过实验能得到,还可以通过生活、查资料等来获得。这样,把科学探究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养成学生善于发现,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和科学素养。)

十、课后反思

1、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对科学探究提出了具体的内容标准。教学中,应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大胆进行猜想,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选择有针对性的实验进行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形式,它不仅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而且实验本身就能很好的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习怎样去设计观察实验活动及认识热的传导这两个主要教学任务。我把这节课的设计为导入、基本活动、扩展活动三个部分,也是逐步推进的三个层次。

在我介绍了凡士林,并让他们观察了热在铁棒中的传递后,也就是解决了观察的方法之后,提出:观察铜棒的一端被加热时,铜棒的其他部分变热的情况,并作详细描述。这是一个实际观察、描述层面的认识。在这一层中,需要他们自己设计出实验去观察热在铜棒中是如何传递的。在这里我并没有直接做演示实验让孩子们观察,而是分步出示模型,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去猜测实验的结果,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

最后孩子们研究了热在铜棒中传递等多个活动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的特点,概括出: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在一定数量的观察活动基础上,形成对传热──热的传导的认识

2、重视学生间的互相评价

在学生汇报和展示实验方案和发现后,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价“他们是否做得科学,有哪些不足之处,还可以怎样进行改进?”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本课采用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汇报、展示。在这些活动中,使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倾听别人的意见,善待批评以及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分析、欣赏、分享、互助„„

3、注意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中我会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当学生上台汇报、展示时,通过其他的同学的评价,同学们更明白对比实验的要求,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最后让每个孩子进行自我评价,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满足、快乐。

传热比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生活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2)能设计实验证明要研究的问题。(3)能对实验现象进行预测。

(4)能按照方案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5)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一起探究热传导的现象。(2)能把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3、科学知识目标:

能理解什么是热传导,即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二、教学方法:运用自主探究法,按照: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亲历验证过程——总结实验结论——发现新问题——想再继续探究的过程进行教学。

三、教学准备:

1、材料与工具:小勺,杯子,热水;凡士林,火柴,豆子,酒精灯,支架等。

2、课外参与:(1)布置学生课前调查并亲身体验把铝勺或其他金属勺放入热水中会有什么变化?

(2)教师课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和实验报告单。(3)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一把小勺和茶杯,让学生来摸摸勺把儿和空茶杯有什么感觉?学生猜测后摸一摸,并介绍感受。

2、对比实验:老师把小勺放在热水里,过一会儿再摸摸勺把儿和茶杯,说出有什么感觉?(注意安全提示)

3、提出问题:勺把儿是怎么变热的呢? 猜想并引出新课,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1、学生共同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1)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设想——设计实验方案

(2)阅读53页教材,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可以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3)出示幻灯片补充学生方案的不足:观察这三幅图片(从中间加热,从一头加热,从杯底加热),然后猜想:每一幅图上的豆子可能有什么变化?由此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2、亲历实验验证过程

(1)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确定自己的实验方案。2)师出示实验目的和要求。(3)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4)清点并了解认识所用的各种材料与工具。

3、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完成实验的探究活动。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汇报实验情况。

5、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即热在物体中是怎样进行传递的。

出示幻灯学生填空:热能沿着物体传递,热从()温物体传向()温物体,在同一物体中,从温度()的部分传到温度()的部分。这就叫做热传导。

(三)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提高:

学生讨论并汇报: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物体传热这种性质。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谈谈你在这堂课中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热在同一种物体中传递是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那么热在不同物体中的传递速度是不是一样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进行传热比赛的探究。

(五)布置作业

1、参考课本54页的说明准备各种材料的小勺。

2、调查生活中的金属物品上为什么会有木头、塑料或橡胶? 都是哪些物品?都在什么部位有木头、塑料或橡胶呢?

传热比赛的教学设计 第2篇

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

1、对不同材料传热快慢的问题进行预测,能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2、能举例说明哪些是热的良导体或不良导体。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一、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形式,它不仅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而且实验本身就能很好的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这节课我提供给学生各种实验材料:不同材料的小棒、杯子,凡士林,绿豆,热水,酒精灯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实验材料自行设计实验,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哪种材料传热得快,哪种材料传热得慢。从实验仪器的选用到实验操作,无不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对科学探究提出了具体的内容标准。教学中,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进行猜想,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大胆进行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汇报、展示时,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价“他们是否做得科学,有哪些不足之处,还可以怎样进行改进?”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关注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价,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本课采用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汇报、展示。在这些活动中,每个同学学会了怎样分工合作,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倾听别人的意见,善待批评以及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接纳、赞赏、分享、互助……

四、注意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因此,我在教学中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当学生汇报实验方案时,我及时表扬设计方案最有创意的孩子,对比实验设计得很科学的孩子。当学生上台汇报、展示时,通过其他的同学的评价,同学们更明白对比实验的要求,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最后让每个孩子进行自我评价,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满足、快乐。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都是让学生自悟自得。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行获得知识,锻炼了能力,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中有个别细节的地方没有处理好,还不够灵活。有一个学生说,把不同材料的棒子放在石棉网上进行加热,教师没有指出这样做不够科学。

传热比赛的教学设计 第3篇

一、传统传热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 教学内容陈旧实验依附于理论教学, 作为理论

验证的一种手段, 其内容大多是理论教学中的理论或定律的验证, 缺乏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项目, 学生的思维也被限制于相应的理论课程。这种模式只适用于基本技能的训练, 不适应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实验操作模式呆板

实验室的老师提前为学生安排好实验所需的一切, 实验课上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步骤, 甚至连实验设备的安装、接线等都介绍的详尽之至, 学生是被动地按照实验要求和操作步骤进行。这种实验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被动的, 不能将学生的理论课学习真正转化为实际能力, 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

3. 考核模式单一由于传热学实验不计学分, 很难

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做一个准确的量化考核。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价完全根据实验报告由实验教师来评价, 不能真实地表现出学生的基本实验素质、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自然也无法反映出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4. 实验教师和学生对实验准备不足实验教师在准

备实验时, 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异常情况准备不充分。比如强制对流换热实验中电热管和热电偶都是设备厂家所配, 没有准备备件, 一旦烧毁, 实验就被迫停止。实验教师在实验时可能会面对许多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理论和操作细节问题, 客观上要求实验教师要有较高的学识水平。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改革传热学实验教学, 构建创新性的传热学实验教学体系

传热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实验教学是传热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 我们将传热学实验分为三个层次。

1. 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相结合的实验主要安排了

稳态平板法和圆球法测定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大容器内水沸腾换热实验、测量固体表面对太阳辐射吸收率的实验、强制对流换热实验等。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热量传递规律及在工程中的应用, 掌握常用仪器仪表和测试设备的使用技能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2. 综合开发型实验该层次实验内容侧重于理论知

识的综合性应用。如空气在水平单管外自然对流和辐射实验、各种换热器换热能力的比较实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传热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复杂的实际传热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设计的能力。

3. 探究性实验

该层次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的内容主要来自于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的应用性课题。如冷藏陈列柜温度场和速度场的测定、食品真空干燥过程中传热系数的测定等实验。这类探究性的实验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 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进行创新研究的能力。

传热学实验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提升他们运用基本理论进行工程实际课题的研究开发能力, 同时也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因此, 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中设立了必做的基本实验, 选做的综合开发性和探究性实验项目, 以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求, 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样的实验教学体系结构既体现了实验的基本验证功能, 同时体现了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和创新能力的功能, 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三、贯彻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方法

传热学实验教学能够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和提高实验技能, 同时传热学实验教学也不能脱离理论教学, 实验内容是对热量传递理论的验证和补充。我们摒弃了过去验证性的演示教学过程, 着力于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使学生全面准确的认识实验原理。例如在讲解自然对流换热实验时, 理论教材和实验原理中重点介绍了运动的动量方程和实验结果可总结成准则关系式, 而对制约自然对流运动中惯性力、粘性力和浮升力的相对大小没有概念, 学生只知道结果而不知道原因。我们通过数量级的分析方法比较了动量方程中三种力的相对大小, 总结出了不同条件下准则方程式中物性的影响因素, 使学生通过实验教学, 提升了对运动规律的再认识和提高, 让学生“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引导和启发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独立思考, 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体的说, 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 实验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 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并与同组的其他同学进行实验方案和方法的讨论;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以引导和个别辅导为主, 以学生为实验主体,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问题, 并善于指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去思考实验中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 鼓励已操作过的同学做小老师给下一组同学讲解, 实验教师只做简单的补充,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实验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成为主动实验的参与者和探索者。从而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在不断的解决问题和积极主动的实验过程中得到培养。

四、推进开放式实验教学, 鼓励学生进行探究研究型实验

在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实验教学之后, 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 还需要进一步地提升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进行探究研究的能力,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针对理论教学的进度, 我们提出了一组有关的研究课题:如真空干燥过程中传热传质机理的研究、冷藏陈列柜温度场和流场的测定、紧凑式换热器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的测定等。这些研究课题有些是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的实用性课题, 有些是教师正在进行的具有前沿性的理论性研究课题。鼓励学生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参与进课题的研究, 了解该课题的研究状况、研究方法等, 并协助老师制定出研究方案, 在实验台搭建、测试、数据整理等过程都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 研究结果按论文形式陈述。由于实验室的开放, 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反复修正实验方案、研究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这样一个实验, 学生的收获不仅仅在于培养了他们综合运用基础理论进行创新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查阅文献、科技论文的撰写能力以及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五、完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考核方法

传热学实验教学的考核重在考察学生对基本的实验知识、操作仪器的能力和综合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 其重点应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发表相关的建议, 对于在实验中有创意的学生在成绩中适当加分。传热学实验的考核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 基本技能方面占70%

主要包括对实验的态度、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及结果的分析、动手能力、实验报告的质量等。

2. 创新能力方面占30%包括在综合型和探究型实验中的创新能力、在实验中有无独到的建议想法等。

由于传热学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相辅相成, 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 将实验成绩折算后占15%与理论课考试占85%相加为该课程的最后成绩。同时对于实验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不予参加理论考试, 作补考处理。这种考核方式能够加强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 使实验真正能起到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 我们在传热学实验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但要成功的解决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 开放研究型实验教学的组织等方面, 还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实践。

摘要:如何在传热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文从实验体系结构、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探讨。

关键词:传热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世铭, 陶文铨.传热学 (第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张学军, 王锁萍.全面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1

[3]陈琴, 沈玉萍.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 2002, 5

[4]丘新平, 武增华.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 1999, 6

《传热比赛》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4篇

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5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7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过程与方法:

1.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2.分析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对探究的浓厚兴趣。

2.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教学重点: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来证明热在不同物体中的传导有差异,即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

教学难点:

进行不同材料物体热传导性能的比较实验。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酒精灯、火柴、蜡烛、金属导热性能演示器、水壶。

2.学生准备:塑料勺、木勺、钢勺、杯子、热水、蜡烛、铜丝、钢丝、铝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在展示台上出示一个壶把和壶身是两种材料的水壶,倒进一些热水,请生上来摸一下壶身。

师:手有什么感觉?

(追问:水只装了一点,为什么水壶的上面就热了?热是怎样传到水壶的上面的?)

(再请同学摸水壶把。)

师:手有什么感觉?这是怎么回事?水壶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请大家观察壶身、壶把。)

2.猜想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在传热性能方面的不同。

师:怎样知道哪种材料传热快,哪种材料传热慢呢?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传热比赛吧!(师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理解新知

(一)金属、木头、塑料的导热比赛

1.(师出示一个小勺)启发学生思考。

师: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材料制成的小勺?如果我们做小勺的传热实验,需要什么实验材料呢?(随着学生的回答,师出示塑料、木头、金属材料制成的小勺。)

2.学生预设实验方案。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全班交流实验方案,并找出自己小组所设计的方案的不足加以改进或补充。)

3.师明确实验要求。

做实验时,注意安全,切不可用手直接触摸杯中的热水,在做实验时要注意分工合作,记录员认真做好记录。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适时加以指导。

5.哪个小组愿意谈谈你们的实验结果?(生汇报,师适时板书:不同材料物体导热性能不同。)

6.教师小结:

根据不同材料导热性能不同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把传热材料分为两种:像铁勺这种导热比较快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这种导热比较慢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二)铜丝、铝丝与钢丝的导热比赛

1.启发谈话。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导热性能是不同的,金属材料导热性能要好一些。你们知道的金属材料都有哪些?请同学想一想,这些材料传导热的速度是否相同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铜丝、铝丝和钢丝这三种材料,根据这几种材料,我们能预设出一个导热比赛实验方案吗?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全班交流实验方案,并找出自己小组所设计的方案的不足加以改进或补充。)

3.明确实验要求。

为了知道哪种金属导热速度快,实验时有的同学可能会选择用手触摸来判断,所以请大家准备好冷水,把加热完的金属丝放到冷水中,避免手被烫伤。

4.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适时加以指导。

5.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实验结果与全班同学分享?

6.教师小结:

从实验中我们不难发现,各种金属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有的导热快,有的导热慢。到底哪种金属的导热速度最快,哪种最慢,不妨我们再做一个实验,探个究竟。

(三)演示铜、钢、铝金属导热性能

1.教师在演示台上出示实验装置,生观察。

师:在这些实验装置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2.师进行实验演示,学生观察并记录。

3.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你观察到的现象?(生汇报观察结果。)

4.学生概括总结。

三、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联系生活想一想,我们是如何利用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反思: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本节课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它的精神。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见过哪些材料制成的小勺?并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大胆进行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汇报展示时,让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价。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其次是本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汇报、交流展示。在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科学探究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再次是在教学中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传热比赛》教学反思 第5篇

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

1、对不同材料传热快慢的问题进行预测,能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2、能举例说明哪些是热的良导体或不良导体。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一、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形式,它不仅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而且实验本身就能很好的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这节课我提供给学生各种实验材料:不同材料的小棒、杯子,热水,各种金属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实验材料自行设计实验,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哪种材料传热得快,哪种材料传热得慢。从实验仪器的选用到实验操作,无不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对科学探究提出了具体的内容标准。教学中,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进行猜想,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大胆进行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汇报、展示时,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价“他们是否做得科学,有哪些不足之处,还可以怎样进行改进?”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

三、关注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价,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本课采用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分组进行实验,汇报、展示。

四、注意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因此,我在教学中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当学生汇报实验方案时,我及时表扬设计方案最有创意的孩子, 让每个孩子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满足、快乐。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都是让学生自悟自得。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行获得知识,锻炼了能力,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中有个别细节的地方没有处理好,比如设的超市里面的货物不是太丰富,孩子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再有,在学生说出实验过程中的错误,我没有把这个作为重点再提一下从而造成第二个实验中还有操作错误的。

《传热比赛》听课实录及评课稿 第6篇

1. 学生在探究中知道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是不同的,初步理解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两个概念,初步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2. 初步能设计材料导热性的比较实验,证明自己的预测,意识到预测和实验是有一定差距的,科学要尊重事实。

3. 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导热性能的材料有着不同的用途,生活中我们要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材料。

教学重点

学生在探究中知道不同材料的传热本领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导热性能的材料有着不同的用途,生活中我们要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材料。

教学准备

铁棒、铝棒、铜棒、陶瓷棒、玻璃棒、木棒、酒精灯、火柴、铁架台、杯子、热水、实验单

课前谈话

说一说桌上五种材料是什么?

生:铁、铜、铝、木头、塑料

教学过程

一、实验探究,感知五种材料的导热性能

1.现在放入热水,这五种材料会怎么样?

生:有的会传热,有的不会传热

生:都会传热,有的快有的慢

2.组织观察活动

课件出示:

材料:铁、铜、铝、木头、塑料

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

(1) 哪些材料传热较好

(2) 哪些粗饲料传热较差。

完成实验后材料上交

3.交流汇报

如果把它们分成两类,你认为应该怎么分?

生:铁、铜、铝传热较好,木头、塑料较差。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把词语卡片贴在黑板上)

每位同学都是这样的么?还有其他的感受么?

生:铁放在第二

(教师调整卡片)

4.小结:我们把像铜丝这样,容易传热的物体叫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热的叫热的不良导体。今天这节课,我们比较谁的传热本领好。揭题:今天的课题是《传热比赛》

二、实验探究热的良导体的传热本领

1.刚才有两种意见,到底谁的传热性能最好,谁的传热性能最差?你有办法更精确的测量出谁的传热性能最好,谁的传热性能最差么?先不用急着告诉我。

2.老师提供的材料时这些?

(凡士林、蜡烛油、蜡烛环、铁架台、火柴、酒精灯、水杯、滴管、铜、铝、铁)

3.请同学们先自己设计方案,设计好后,自己选择材料。

说明一下:蜡烛油可以涂在金属棒上。我们要先画一画,再理一理,等会凭你的记录纸来领取材料。

出示课件1:(记录纸)

出示课件1:(活动需要的器材图:铁架台、酒精灯、火柴、水杯与滴管、凡士林、蜡烛油、蜡烛环、组合起来的铜棒铁棒铝棒)

3.学生分组活动:设计方案,写记录纸。08:37——08:44陆续有学生完成设计后领取材料。

4.中途课件出示:

1.完成实验后材料上交,小心烫手。

2.记录单留在小组内,准备交流。

08:54部分学生完成陆续上交材料

08:57活动正式结束

【学生的整个自主探究的过程用了20分钟,共完成了3个活动,中途只有教师的少数几句话和课件提示进行调控】

5.组织汇报。

哪个组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组有什么结果?有什么发现?

(小组汇报1)

介绍方案设计、操作方法、发现)

师:他们组用的方法,其他组还有补充吗?(学生举手)你们组还有什么补充?

生:凡士林粘上去很不容易,要尽量小心,不让铁架台晃动。

师:其他组还有补充吗?修正的或是有疑问的?

(小组汇报2)

生:先把铁架台架好,……蜡烛油先开始融化,然后掉下来。发现现实铜上的掉下来,后是……,就知道了谁快水慢。

师:哪些组也是这样做的(学生举手:4个组)

师:你们组师烧在什么位置的?

生:燃烧的点更靠近3种材料的交接点。

师:哪种方法比较优化?

生:第二种,因为节省时间了。

生:因为在三根棒的交错点

师:烧在交接点是达到了什么要求?

生:三根棒同时受热

(小组汇报3)

生:我们第一次用涂凡士林的方法,但是因为涂凡士林涂得有多有少。第二次用蜡烛环……,发现铜丝上的蜡烛环最先掉下来,铝丝上的第二个掉下来,铁丝上的最后掉下来。

师:为什么做了两次实验?

生:因为涂凡士林涂得有多有少

他们在不断实验中改进了方法。还有什么方法是实验更精确些?

生:可以增加到两个蜡烛环,可以更正证实谁快谁慢

师:这个组或火柴棒的,放了好几根。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可以让我们的设计就更好。

如果只给你3个蜡烛环,你认为放哪里?

生:放中间。可以不用很长时间等待

生:放最顶端。可以防止位置偏差

生:没有必要放顶端,浪费时间

师:老师建议:如果时间宽裕,可以放顶端,课外可以这样试试。

师:科学家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大家的实验结论是一样的,就是……

生:铜第一,铝第二,铁第三。

师:不要小看了我们的实验,……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请从传热角度来分析……

(出示:锅)

生:锅,传热快。锅柄用塑料,传热慢,不烫

生:锅饼应该用木头

师:你们家里的锅饼用木头吗?

生:是

师:这个是胶木。其他还有塑料。

(课件出示不同材料制成的调羹)你选择哪一个?

生:木头的

生:塑料的

(课件出示热水瓶)

……

(布置课外调查)

课件出示:

课外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课外交流:拟在生活中怎样选用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点评:

可以学习的经验:

1.这节课最大的难度在于材料,不好准备。杨老师怎样解决材料问题的?

(回答:第一个活动是五种材料,大致长短粗细一样的小棒,定位在初步感知。第二个活动是进一步研究三种热的良导体,传热本领是否一样。今天看到的实验材料有两套,一套是光的装置,还有一套是事先涂好蜡的,只要孩子想到了这个装置就可以领用。火柴棒、凡士林、蜡烛环,这些材料都可以和三根金属棒联系起来,是孩子变画边想、边制作边改进的。涂蜡烛油的方法:把蜡烛塞进试管,加热的金属棒塞进去。蜡烛片的制作方法:把蜡烛油滴在玻璃片上,然后制作蜡烛环:中间穿过加热了的.金属棒。后面环节的选勺子舀汤的设计,是向让学生能够知行统一,应用于生活。)

2.学生有比较长时间的自由活动、自由思考。这个去年省年会提出的一致。时间给它了,空间不仅仅是坐的位置的空间,还有学生的活动余地,是学生学习的空间,学习的主动权。在这20分钟时间里,他们得到了哪些发展?观察后发现:有的学生从不知道酒精灯给金属丝加热的位置,到找到三个金属丝的分叉点的调整。有的学生用酒精灯的高度调整:刚开始手拿着,后来改进,把一些其他物体慢慢垫进去。学生反复地调整和尝试。有的小组想不出怎么涂凡士林,去看书了,把火柴一根根粘上去。有小组发现后凡士林不均匀,换成了蜡烛环。有的小组的汇报很有创造性。只有在这样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孩子才会有更多的发现。

3.这节课中的指导处理非常恰当。有的地方很细腻;有的地方特别高效,比如:PPT,只是看一下,调节进程。

4.交流的方式,这个程序可以大家学习:汇报——其他组补充——发现的问题与质疑——老师或学生的建议。

探讨:教学起点如何设定?

这节课的前面还有几节课,本班学生还没有上过。那么教师如何确定了?

(回答:他们的科学老师帮忙补上前一节,本节课刚开始就是让学生回忆出:摸小棒的时候要摸顶端。)

这个基础很要紧。外出借班上课,一定要把学生的底摸清楚,了解清楚了,学生的发展才会清晰。

改进建议:

1. 学生说的“热是……传播”教师可以纠正为“传递”。

2. 当一个学生说了感受以后,其他学生的想法怎么样?应该充分说一说。

传热比赛的教学设计 第7篇

关键词:行业高校,传热学,案例教学,探讨与实践

传热学是工程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密切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修完后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传热学理论分析计算实际的热量传递过程, 在大机械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上海电力学院是一所电力行业类高校, 培养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主要面对发电企业, 而电力产生过程中的传热现象可以说无处不在, 这就要求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传热学的基础知识, 而且要能将传热学知识电厂的实际现象相结合。

但是, 作者在多年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 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比较迷茫, 究其原因, 是因为教材讲授知识的思路多是先讲述基本定律或方程, 再描述从工程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 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或引用经验公式加以求解。而该阶段的学生还缺少对电力生产过程的感性知识, 缺少对电力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传热现象和传热设备的认识和了解, 因此普遍感觉“传热学”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抽象, 不易理解, 较难将“传热学”课程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切实地联系起来。

近几年, 有些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分享了授课中案例式教学的应用心得[1,2,3,4,5], 这让作者深受启发, 由此萌发出结合实际问题讲授理论知识, 围绕日常生活案例以及与电厂联系紧密的工程案例来组织教学的想法。为此作者所在的课程组结合多年的“传热学”教学经验, 设计与编写相关教学案例, 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 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授课效果, 为行业类高校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教学案例的制作

教学案例的搜集与制作是案例教学实施首当其冲的第一个环节。案例准备得恰当、充分与否关系着案例教学的成败。

1. 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

课程组通过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结合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主要培养“电力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确立了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

(1) 教学案例要贴切、恰当。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 本质上还是要服务于教学的。因此所选的案例要能反映教学内容, 不能“离题千里”, 以免给学生造成知识体系的混乱。

(2) 教学案例要生动、具有吸引力。所选的教学案例不能过于刻板, 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这样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吸引他们参与和思考, 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3) 教学案例还要难易适度。所选的教学案例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面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尽量不要选择分析难度大的教学案例, 不要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 教学案例要贴近生活和电厂实际。讲解知识点用到的案例应尽可能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例子以增加案例与学生的亲近感, 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枯燥的知识;而在知识点应用阶段的案例应尽可能的源于电力生产中的传热知识应用, 凸显我们教学中的电力特色, 让学生明白如何“学以致用”。

2. 教学案例的模块化。

“传热学”课程内容以能量守恒为基础、以三种不同的热量传递规律为主线, 教学内容主要包含热传导、对流换热、辐射换热和传热过程及换热器四大模块。依照上述原则, 紧紧围绕这四大模块的知识点, 分别制作了“传热现象”、“热传导”、“对流换热”、“辐射换热”、“换热器”五个案例库。而且每个案例库又都是针对模块中的各个知识点来建立的。另外, 每个知识点都尽量寻找两个以上的案例, 每个案例都表明所对应的知识点。建立起的模块化案例库清晰、明了, 便于教师后期使用的便利化, 便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3. 教学案例的形式多样化。

根据课程知识点的特点不同, 教学案例的组织还设计了多种形式。对于理解起来相对容易的知识点, 采用“讲授型”的形式;对于需要有一定应用拓展的知识点, 采用“讨论型”的形式;而对于需要亲自实践才能较好掌握的知识点, 则采用“参与完成型”的形式。各种形式的教学案例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适度组织。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是对常规教学方法的改进, 是一种以日常和工程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注意了与案例相配合的授课方法。

1.“点明式”教学方法。

对于课程内容中比较明朗的知识点, 配合以“讲授型”案例, 采用直接明了的“点明式”教学方法, 通过直接的描述将案例与知识点相结合。比如在讲到多层圆管壁面导热时, 我们配合以凝汽器冷却管污垢的清洗案例, 让同学们知道污垢积结就好比多了一层圆管壁, 增加了一层圆管壁热阻, 不利于热量的传递, 制作的案例如下:

案例名称:凝汽器冷却管的污垢清洗案例 (圆管壁导热)

凝汽设备在汽轮机装置的热力循环中起到冷源的作用。凝汽器真空过低会严重影响电厂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 而造成凝汽器真空过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凝汽器冷却水管结垢。凝汽器的结垢对凝集器的性能影响较大, 它不仅使汽机端差增大, 而且使汽机真空度降低, 排气温度升高, 影响汽轮机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2.“提问式”教学方法。

对于课程内容中需要拓展的知识点, 配合以“讨论型”案例, 通过“有的放矢”的提问, 让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顺序性和层次性, 从而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比如在讲到等截面直肋片在温度计套管上的应用时, 设计启发式的提问, 逐步将问题深入化, 引导学生将知识点拓展到应用实例。制作的案例如下。

案例名称:温度计套管的热分析 (等截面直肋片导热分析) (参考答案略)

提问1:温度计套管如何使用?

提问2:温度计套管的作用?

提问3:温度计的读数能否准确地代表被测点处的温度?

提问4:既然存在测量误差, 那误差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5:根据上面的分析, 温度计测量高温流体和低温流体时测得结果有什么不同?

3.“指导式”教学方法。

对于课程内容中需要切身实践才能较好掌握的知识点, 配合以“参与完成型”案例, 教学活动采用老师指导、学生课外完成和课堂报告的形式完成。比如为了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求解传热问题的技能, 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组由易到难设计了一维稳态导热、二维稳态导热和一维非稳态导热三种题型供学生选作练习。教学活动中, 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将导热问题数值计算的问题分析、方程列出和离散、计算流程设计、计算程序编写等步骤进行讲解和指导, 并将计算任务布置给学生;然后同学自由结合, 各自组成小组, 再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计算任务;最后每一小组派出一位代表上台讲解计算思路, 逐句分析计算程序, 展示计算结果。

三、案例教学的效果与体会

本课程的案例工作从设想、组织到实施, 历经两年有余的时间。案例教学通过在我校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的试点实施,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同学们普遍反映书本中的知识与日常生活和电厂实际联系起来了, 也学会了用“传热学”的眼光来发现周围的世界, 尤其在导热问题的数值求解的案例教学中, 同学们反映收获最大, 通过对活动的参加, 同学们巩固了编程语言的熟练度, 训练了编程的设计能力, 加深了对导热问题的理解, 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 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受益匪浅。

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刻体会到案例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案例库的制作、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效果的总结等环节, 每一个环节的工作状况都会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 案例教学过程中除了涉及案例这一主要要素外, 还涉及到其他两个要素:教师、学生。这两个要素也关乎着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教师来说, 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教师对课程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很好的掌握, 而且要求教师要具备组织、驾驭和协调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 要求学生能够给予积极的配合, 从被动学习转变成勤于思考、主动参与。此外,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还应在教学反馈中根据真实的教学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更新。

四、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是现今大学教育中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 其优势在于密切联系实际,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案例教学法在电力行业类高校的“传热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让学生在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接触到了电厂中的传热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 促进了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 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案例也不是万能的, 如何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融合,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与探索下去。

参考文献

[1]郝俊才, 赵春香, 于月民, 盖芳芳.材料力学案例教学方式研究[J].经济师, 2015, (1) :259, 261.

[2]吕悦晶, 周兴林, 张海霞.案例教学在道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教学中的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 30 (2) :82-84.

[3]王学仁, 艾春安, 宁超.高等院校“传热学”案例式教学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2) :74-76.

[4]范培珍, 何其宝.基于案例教学的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改革[J].滁州学院学报, 2014, 16 (5) :132-133, 136.

上一篇: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下一篇:浅析如何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