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县讲话范文

2024-08-20

文化强县讲话范文(精选6篇)

文化强县讲话 第1篇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充分酝酿后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落实省市文化强省、文化强市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县的文化强县工作,推动全县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开好这次会议,县委、县政府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文化强县战略实施纲要》和《文化产业振兴实施纲要》,刚才**同志还进行了专题说明。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建设文化强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前,文化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已成为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把文化强县建设上升到战略高度。

首先,建设文化强县是大势之所趋。全球化是经济和文化相互推动、共同作用的过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将成为全球化发展的伴随状态和必要条件。国家与民族间的竞争,最终的竞争还是文化的竞争,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顺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就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本土文化。从国家战略来看,党的十七大将文化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文化建设事关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事关政治建设的理论根基和思想保证,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加紧思想文化渗透,极力推行其意识形态新战略、兜售其价值观,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从地方实践来看,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始终担当导向和推动重任。忽视文化的发展,既使在一定时间段内实现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只会是“经济巨人”与“文化沙漠”结合下的畸形发展。为此,省委提出富民强省战略,强调要着力建设“三个强省”,即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和教育强省。沿海广东、浙江等一些率先发展的省份,在建设经济强省的同时,也先后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实现“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阶段性目标,科技是动力,教育是基础,文化是灵魂。我们必须把建设文化强县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其与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其次,建设文化强县是发展之所需。文化就是生产力文化,文化就是竞争力,“软实力”就是发展的“硬功夫”。“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就会出现经济繁荣,而哪里出现经济繁荣,文化就更快地向哪里转移”。文化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产业属性;既能够创造精神财富,产生社会效益,又能够创造物质财富,产生经济效益。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已占GDP的30%以上。美国视听产品出口额高达亿美元,仅次于航空航天业。文化竞争力已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有利于树立富有鲜明特色的品牌形象,扩大影响力;有利于提升人的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净化和优化人文环境,增强吸引力;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形成辐射力。因为文化具有“反经济周期调节”作用。文化在经济困难时期具有抚慰心灵、调节情绪、振奋精神的特殊作用,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往往能蓬勃发展。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好莱坞”、“百老汇”的崛起,以及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文化产业的逆势上扬,都说明经济困难时期往往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可以说,在当前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谁能充分释放文化价值潜能,谁就能充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谁就能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只要我们加快建设文化强县,就一定能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激烈竞争中先人一拍、快人一步、高人一招,抢占发展先机,实现率先发展。

第三,建设文化强县是群众之所盼。建设文化强县,与群众生活联系紧密,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社会关注度高,群众期望值大。因为文化强县,既是富民强县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这一总体战略的重要保证。在富民强县中,富民,既包括物质上、经济上的富,也包括精神上、文化上的富;强县,既包括经济上的强,也包括文化上的强。它蕴含着广大干部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幸福指数看文化”,加快文化强县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新期待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县的人均GDP在2000美元左右,已进入了文化消费大幅提升的阶段,这既对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它寄托着广大干部群众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实现自我价值,需要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水准、专业素养,而这些都必须通过文化的熏陶、影响来提升,通过“文化人”来实现。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执政为民的高度,高度重视和抓好文化强县工作,坚决摒弃文化强县工作是“软指标”、“虚功夫”的错误认识,纠正文化强县“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错误作法,以文化强县建设的实效惠利于民、取信于民。

文化强县讲话 第2篇

五是改革体制机制,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机制是大势所趋,不改没出路。重点做好三篇文章:要抓好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要改变政府资金投入方式,实现由拿钱“养人”向“养事业、养项目”的转变,积极探索公益文化社会办的新路子。加快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多能少”的机制,增强发展活力。要抓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原则,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经营机制。要创新文化领域发展方式。重点是要在文化原创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文化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结合富民强县的生动实践,不断提升地域特色文化的思想内涵。利用数字、网络、信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模式,切实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六是重视队伍建设,培养文化领军人才。要抓文化专业人才培育。既要立足用好现有人才,又要着力培养文化新人,既要重视本地人才,又要引进外来人才,努力构筑文化人才高地。要重点培养一批民间文化的传承人,着力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专心致力于民间文化的传播和一些民间“绝艺”的传承。要抓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育。经营管理人才有资金优势、有市场意识,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催化剂”。要制定优惠政策、创新用人机制,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特别是既懂产业发展,又熟悉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的人才。要坚持专业队伍与志愿者队伍同步发展的方针。继续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把文化志愿服务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指导引导,提供服务机会和平台,形成专业队伍与志愿者队伍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同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参与分配的机制,对有重大贡献的文化人才和优秀文艺作品给予重奖。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多给予关心爱护,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文化强县讲话 第3篇

中学环境文化主要是围绕教学建筑的绿色空间、道路广场与主题雕塑等组成。它充满绿色、清新与美丽, 采取各种绿化手段, 尽一切可能创造更多的绿色活动空间, 使校园内呈现出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多彩、冬景苍翠的优美景象[1]。植物造景即运用各种植物素材, 通过艺术手法, 结合功能需求, 发挥植物形体、线条与色彩美感, 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并表达一定文化意境的艺术空间的活动。植物景观不仅是构建校园环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在蕴含的植物文化又是中学校园精神文化重要的衍生部分。因而, 强调中学校园植物造景的文化性, 将植物造景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如何以满足校园各区功能要求为前提, 科学选择植物, 并与其他环境要素紧密结合, 营造出具有人文特征和主题意境的校园环境, 使师生在欣赏、讴歌校园中的植物美景时, 能产生文化共鸣, 达到育人于景的功能[2]。本文以宁强县天津中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规划为例, 探讨了具有中学特色且富含文化韵味的植物造景的有效途径。

2 项目环境感知

2.1 秦巴交汇之地

秦巴山区泛指秦岭和巴山, 秦岭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 巴山是陕南与四川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 既有众多的小盆地和山间谷地相连接, 又是长江上游地区一个重要的生态屏障;既是陕南的主要产粮区, 自然资源又极为丰富。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隅, 地处秦岭和巴山两大山系的交汇地带, 地形多呈“V”形构造。境内东南高, 西北低, 分为谷坝、谷地、低山、中心和高中山5个地貌类型, 属暖温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3℃, 无霜期247d, 年降水量最高达1812.2mm, 是一个南北交汇、襟陇带蜀的山区县, 是大西北进入大西南的主要门户和黄金通道。

2.2 千里汉江之城

汉江古时曾叫沔水, 与长江、黄河、淮河一道并称“江河淮汉”, 全长1532km, 就长度而言为长江第一大支流, 其发源地在秦岭与米仓山之间的宁强县大安镇的汉王山 (嶓冢山) , 而后向东南穿越秦巴山地的陕南汉中、安康等市, 进入鄂西后北过十堰流入丹江水库, 出水库后继续向东南流, 过襄阳、荆门等市, 在武汉市汇入长江。汉江, 这条流淌在秦岭南麓的大江, 即使在工业化空前的今天, 它依然如诗画般地清澈、安宁、美丽, 是中国中部区域水质最好的大河, 宁强则素有“三千里汉江第一城”之美誉。

2.3 山水孕育之物

宁强因独特的山水环境, 生物资源数量丰富、品种多样, 有木本植物586种, 分属85科202属;牧草62科500余种;农作物有70多种。森林植被中, 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树种有连香、杜仲、银杏、鹅掌楸、黄檗、厚朴、棠棣、香果树等8种;列为省级保护的粗榧、铁坚杉、白皮松、杜仲、鹅耳枥、黄杨、山楂、七叶树、樟木、楠木、红豆杉、刺楸等12种。全县森林面积18.96万hm2, 活立木总蓄积595.49万m3, 森林覆盖率58.5%。已查明的陆生野生动物有18目50科142属, 属于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0种。鸟类11目30科107种;爬行动物2目5科8种, 哺乳动物3目16科17种,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金丝猴、羚羊、黑鹿、金雕等, “宁强矮马”属国家珍稀的家畜原种。

2.4 天津援建之校

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 是天津市对口支援宁强县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工程、标志性工程。校园占地13.2hm2, 建筑面积5.7万m2, 按照省级标准化高级中学建设。校园按“品”字形结构分教学、生活、运动三区布局, 建有行政、教学、实验、科学艺术、教师宿办、学生宿舍等楼群, 餐厅、浴室、体育馆、标准塑胶运动场等。校园配套设施齐全, 布局合理, 结构科学, 功能齐备, 美观大气。由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 天津市建工工程总承包有限责任公司承建, 汉中市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天津市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实施全程质量监督和工程造价咨询服务。

3 人文资源梳理

3.1 植物文化景观之基调

园林植物作为一种文化载体, 除了本身物质财富的价值体现, 还带有强烈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 并因此衍生其个性化和象征意义[3]。校园植物造景不仅意识到植物的环境价值, 形成人工自然植物群落, 为野生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4], 还担负着文化符号的角色以及传递设计者所寄寓的思想和愿望, 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或表达自己独特的气质。并运用匾额、楹联、诗文、碑刻等形式来点景, 以起到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妙用[5]。一是增长知识, 通过悬挂的标识牌, 使师生在赏心悦目之间潜移默化的接受植物知识。二是净化心灵, 当身边的一草一木对审美主体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 师生必然感到心情开朗, 焕发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三是道德观、人生观的教育, 通过对于植物某些特性的观察所产生的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悟, 如“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若非一番寒彻骨, 那得梅花扑鼻香”等, 这就强调了植物对于人精神的陶冶[6]。

3.2 羌族文化符号之渗透

羌族素有民族活化石之称, 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羌族文化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和相互融合的产物, 在其与汉、藏、彝、回等民族文化长时期的交汇、碰撞、传承、融合的过程中, 不仅显示了其深厚的历史积淀, 而且形成了其独特的个性和今日多姿多彩的文化面貌。结合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开发传播羌族文化, 培养学生对羌族文化的兴趣, 增强师生的民族自豪感, 从而自觉担当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7]。羌族以碉楼、石砌民居、碉巢、土屋和板屋为主要建筑形式, 成为羌族艰辛历史经历的见证。而民居建筑最高层上独特的建筑符号“勒色”, 就是石砌立方体或圆锥体。作为羌族人为的文化符号, 构成羌族祭祀的核心聚焦点, 其特征是供放自然的白石, 插立杉树枝。既体现了生机勃发的自然生态之道, 又是自然生命盎然勃发与生生不息、发枝繁茂的象征[8]。

3.3 津城园林风格之影响

城市园林风格特色是一个继承过去又联系未来的历史性命题, 它既是历史的积淀, 又是现代人创造新的历史的舞台。津城园林肇始于军事卫城向工商业城市的嬗变, 发达的漕运和南北文化交流遂使其不断融入江南造园技艺, 近代天津开埠后出现了西方格调的造园, 600年岁月酿就了独具特色的津城园林。天津是一个由商而兴的城市, 经商活动早就与园林花木结缘。天津发祥于海河流域, 城内外河流纵横, 池塘洼淀星罗棋布, 故而津城的造园多以理水见长, 被称为“沽上园林”。特色园林是城市的窗口, 不仅可以了解城市的历史和现状, 而且能够观察认识城市人的文化品位乃至市民的性格。津城的妈祖、精卫 (女娲) 、杨柳青年画、魏记风筝和泥人张等, 都是特色园林设计的资源[9]。

4 景观规划方案

4.1 基本定位

(1) 功能定位。集快乐学习、舒心工作、健身康体、文体活动、休闲游憩、环境育人、参观学习、推广示范等八大功能于一体。

(2) 风格定位。 (1) 主体建筑, 下部灰墙圆窗、中间红白相间、上部四坡红顶———典型的津门建筑风格。 (2) 植物景观, 以丰富的植物种类, 来充分体现宁强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特征, 展现“南秀北雄”的双重特色。 (3) 硬质景观, 渗透羌族文化脉络符号。

(3) 指导思想。作为一个在灾后由天津援建的跨世纪的中学, 为了创造轻松、自然、温馨、健康的绿色园林景观生态环境, 整体环境景观围绕主体建筑, 以立体生态植物景观为主, 四季植物合理搭配, 假山、园路、水景交叉布设, 园林景观小品巧妙点缀, 既保证校园空间的舒朗、开敞, 又营造了各种尺度宜人、充满情趣的学习活动场所, 从而很好地体现出景观环境的均好性。

4.2 构思理念

以“育一流人才, 创百年名校”为学校根本目的, 以“立宁强新、铸羌州魂、传江源韵”为历史发展脉络, 以“真、善、美伴随学子人士, 德、智、行唱响汉源羌地”为景观着力点, 以“点燃学生发展激情, 成就教师生命价值”为环境平面建设主线, 以“为成长营造立体生态空间, 为成功搭建随行就势阶梯”为环境立面建设副线。整体以硬质铺装和草坪地被为基调, 以行政办公楼为校园构图中心, 以正门、浮雕、旱喷和旗台为中轴线, 以教学、实验、艺术楼及其复廊为两翼, 以四组广场、三苑三园、一台一区以角为景观面, 以两横四纵道路系统为景观线, 以主题雕塑为景观亮点, 以两组假山为依托, 以周围的群山和玉带河为资借, 形成环境优美、布局和谐、自然清新、整齐有序、文化底蕴深厚的绿色生态校园 (图1) 。

4.3 规划方案

4.3.1 入口与轴线景观

三个入口:校园出入口、校门内外至教学楼前作为校园绿化重点。在门口或教室楼前设小广场、树坛、花坛、水池、雕塑等来美化校园环境。包括南大门 (主入口) 、西次入口和北疏散口。一条主轴线:主要包括一群花坛组 (原有) 、一对浮雕景墙 (立宁强新浮雕景墙, 展望学校未来) 、一个大广场 (广场色块区划, 与楼群遥相呼应) 、一组旱喷 (前部动态构图中心) 、一组旗台 (后部静态构图中心) , 如同音乐节奏符号, 烘托和济楼。两条副轴线:包括两排树池、八组人物雕塑, 依主轴线对称布置, 绿化采用对植、行植、列植和规则树阵景观。

4.3.2 广场与游园景观

四组广场在教学、实验、艺术楼和阶梯教室间, 分别设置人文广场、艺术广场、数学广场和理化广场。以硬质铺装为基调, 以花坛群为主景, 以园椅园凳为辅景, 并分别以各自的主题雕塑为构图中心, 满足学生学习交流活动之需。三苑在教工宿办楼、女生公寓、男生公寓间, 分别设置书山苑、淑月苑、畅志苑。以花坛群组合空间为主景, 分别以花架、景墙和凉亭为构图中心, 满足师生休闲交流活动之用。三园在行政办公楼后部两侧设置两组小游园, 以草坪和地被花卉为基调, 以自然回环的园路为纽带, 以置石题刻为主景, 分别以同心双连亭和玫瑰花架为构图中心;在体育馆和教工宿办楼之间设置小树林, 以供学习之用。

4.3.3 山水与周围景观

两山一水:在体育场南侧和东侧设置两组假山, 命名为津山、羌山, 分别以天津泥人张福娃雕塑和羌族勒色景石为构图中心, 以天津和汉中的市树市花为主景, 下部溪流环绕, 寓意海河和汉水。自然式浅水溪流, 平面自然曲折、立面起伏有度, 点缀汀步、景石, 架设曲桥、拱桥, 不致溪流单调;并左右一气呵成, 有头有尾, 在统一中求变化。一台一区一角:为满足儿童好奇心, 开发智力、增加环保意识, 开设植物角、动物角, 生物园地等,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风格。还可以采用记录交接班制度, 使班组成为一个团结友爱、密不可分的集体。在体育馆西侧设置观天台, 在校园东侧分别设置晨读区和英语角。校园四周:校园四周采用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混合栽植, 以形成浓密的绿化层次, 使校园与外界隔离, 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5 植物景观营造

5.1 绿化树种选择

为了突出校园的文化内涵, 在植物选择上以我国富有文化内涵的传统花木为主, 辅以景观特色树种, 形成独具一格的绿化格调。常绿乔木:桂花、香樟、蚊母、罗汉松、广玉兰、铁树。落叶乔木:鹅掌楸、银杏、红叶李、樱花、红叶碧桃、枫类、水杉、木瓜、七叶树、青皮桐。常绿灌木:构骨、山茶花、金桂、四季桂、阔叶十大功劳、夹竹桃、造型火棘、红花继木、十大功劳。落叶灌木:连翘、榆叶梅、棣棠、猥实、锦带花、茶梅、珍珠梅、紫荆、红瑞木、结香、桃、杏、李、腊梅。竹类:方竹、巴山箬竹、石绿竹、早园竹、黄金间碧玉竹、筠竹、大佛肚竹、青皮竹、绵竹、粉单竹。市花市树:汉中市树市花, 旱莲、栀子;天津市树市花, 绒毛白蜡、月季。

5.2 植物配置形式

植物配置一方面考虑种类选择、树群组合、平立面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 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个性之孤植:为突出显示树木的个体美, 一般均单株种植, 常作为园林空间的主景。主次之对植:将数量大致相等的树木按一定的轴线关系对称地种植。错落之丛植:由二三株至一二十株同种类或相似的树种较紧密地种植在一起, 使其林冠线彼此密接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外轮廓线, 有较强的整体感, 必须挑选在树形、树姿、色彩等方面有特殊价值的种类。成片之林植:凡成片、成块大量栽植乔灌木, 构成林地和森林景观的称为林植[10]。

5.3 意境表达方式

选用植物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 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 表达人们一定的思想感情。归纳意境表达方式有:运用植物的特征、姿态、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而产生比拟、联想, 如松之刚强、高洁, 梅之坚挺、孤高, 竹之刚直、清高。按哲学观与文化传统创造意境空间, 仿照自然状态错落有致地组合成人工群落, 与山石、水体等一同形成神似自然状态的环境。诗词书画的点缀和发挥, 借名人题咏、轶闻趣事造景, 如园林三宝之树中银杏、花中牡丹、草中兰等。利用植物的谐音或艺术形象借物寓意, 如用玉兰、海棠、桂花相配, 示意“玉堂富贵”。将植物拟人化, 表现人们求吉求美的生活情趣, 如槐荫当庭之荫, 移竹当窗之雅, 栽梅绕屋之香。

5.4 意境构成手法

对比、烘托:通过景观要素形象、体量、方向、开合、明暗、虚实、色彩和质感等方面的对比来加强意境, 用植物营造相应的氛围, 展现与所在环境主题相协调的意境美。象征:利用艺术手段布局植物景观, 通过人们的联想意识而成为整个景点空间的核心, 以“有限”表“无限”, 以“静”表“动”。比拟、联想:意境的欣赏是物我交流的过程, 植物的色、形、叶、香等物理属性在特定的场合经过艺术的种植都能散发出一定的情感语言, 激发观赏者的联想, 反映出场所的精神内容和性格。模拟:仿自然之物、形、象、理和神, 利用植物品种本身的自然、生态属性进行配植来创造植物的自然生态美, 实现植物造景意境的营造。抽象:对事物特征的精华部分经过提炼、加工, 通过植物景观表达出来的艺术形式。使较为深奥、复杂的事物变得更加形象、生动, 使师生获得意境美的感受[11]。

6 结语

海盐大步迈向浙江文化强县 第4篇

“海滨广斥、盐田相望”,置县于秦的海盐由此而得名,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赋予了这片沃土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这里人文荟萃,古有小说家干宝、诗人顾况、戏曲家杨梓,近有现代出版巨擘张元济、“三毛之父”张乐平、史学家朱希祖,今有现代企业改革家步鑫生、革命文化名人黄源、先锋作家余华、油画家朱乃正、奥运健将曹棉英……

这里是“文化之邦”,南戏四大声腔之首“海盐腔”发源于此,古老的“滚灯”艺术在这里盛行,群众性文化活动更是风起云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如火如茶……

这里人杰地灵,不仅名闻天下的钱江大潮从这里涌起,中国的现代企业改革帷幕也从这里拉开。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建造、调试和运营的核电站在这里诞生,“钱江潮源”、“改革之源”、“核电之源”足以让这颗江南明珠无比自豪,特别是世界第一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的兴建,更使海盐成为沪、杭、苏、甬的交通节点和举世瞩目的投资热土。

近年来,海盐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连续3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前50名”,跨入浙江省首批小康县行列,并相继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省教育强县、省文明县城等称号,如今正向文化强县目标迈进。

亮出特色文化品牌

2004年9月,海盐滚灯在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广场民间舞蹈选拔赛上赢得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获得全国大赛入场券,同时又作为嘉兴民间文化唯一代表登上央视《同一首歌》舞台,参加了去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的颁奖晚会和嘉兴江南文化节的开幕式。

一项几乎失传的古老艺术能获得这样的成功,这主要得益于海盐县现代文化建设有着清晰的思路:用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县,从历史文化和文明中寻找对接点。

1986年海盐县就开始对滚灯艺术进行创编,1997年又开始探索儿童滚灯舞蹈新路。2001年中国海盐滚灯艺术节的举行,更是开创了单一文艺品种省际交流的先例。通过不断的挖掘、整理和创编,目前全县已涌现出了数十支滚灯队伍,并频频走出县域省界表演,从而使这一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文化遗产重新展现出迷人的神韵。

海盐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海盐腔”的故乡。2000年,海盐县首次召开全国“海盐腔”学术研讨会,使“海盐腔”的研究、整理、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海盐腔”有着渊源关系的“骚子书”原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说唱艺术,20世纪70年代起,海盐就着手对它进行抢救性发掘、整理,先后采访了数十名“骚子书”艺人,收集原始手抄本120余册。随后,又推陈出新,创编出《南北湖风光美如画》等说唱节目,并在首届江浙沪毗邻地区田(山)歌演唱会等演出活动中亮相。浙江电视台专门拍摄了电视专题片《海盐骚子书》,《中国曲艺志·浙江卷》将其收录,填补了我国曲艺志的一项空白。

夯实特色文化基础

海盐县委、县政府始终认为,创建并巩固全国文化先进县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必须工作有“位置”,建设有“路子”,做到发展有规划、经费有保障,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如今,一个较完善的城乡文化设施网络已在海盐显山露水。

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的张元济图书馆是海盐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去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黄源藏书楼则成了海盐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盐还把占地18亩、建筑面积达7700平方米的原县府大院全部划拨给文化部门,扩建后的县博物馆建筑面积达到了2600平方米,县文化馆已跻身省特级文化馆行列,并建立了县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占地面积2250平方米的海盐腔艺术馆目前已完成土建工程,特别是绮园文化区的规划实施,将使海盐大剧院、会展中心、新博物馆、绮园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拔地而起,加之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三毛乐园、张乐平纪念馆等一批社会文化设施相继建成,这些文化设施将成为海盐市民新的文化休闲佳处。

与此同时,海盐还从实施“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入手,加大投入建设乡镇文化设施力度,新建文化活动阵地总面积达7900余平方米,建成图书馆8个,藏书总量10万余册,先后有2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东海文化明珠乡(镇)”,有4个乡镇被命名为市级“东海文化明珠乡(镇)”,各乡镇都有5-6支业余文艺团队常年活跃在农村基层。

扎实的特色文化基础,带来了文艺创作的繁荣。近几年,海盐县继余华成长为全国著名作家后,先后有3000余件文艺作品在全国、省、市发表、展演,先后有一大批作品获奖,其中舞蹈音乐《南湖菱娃娃》获文化部第六届“群星奖”银奖,版画《七彩路》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摄影作品《核电之光》入选全国第十届摄影展,电视片《盲童朱徐娜》还获得了国务院新闻办、国家广电总局最高奖“金桥奖”,舞蹈《滚灯》获省第五届音舞节金奖等,海盐文艺创作迎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

深化特色文化内涵

每逢节假日,海盐的各个文化广场上总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嘹亮的歌声、优美的舞蹈营造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

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及广场文艺活动是海盐建设先进文化的一大特色,目前全镇13个社区全部建起了文艺活动队伍和图书阅览室,纷纷组建了滚灯队、腰鼓队、秧歌队、戏曲队等各种文艺队伍50多支,每年定期举办社区文艺汇演,仅在2005年“文化体育进社区”活动中,就演出达62场,被选送的2个社区节目获得市级金奖。

文化与旅游“联姻”是海盐的一大创新。近几年,县里每年都举办南北湖观光旅游节,通过地方民俗表演和灯展、风情摄影展等途径,不仅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也将海盐的文化走向全国。与此同时,不断挖掘、开发名人文化,更提高了海盐特色文化品牌的影响力。载青别墅修缮后每年接待多批韩国人士,陈云题名的“张元济图书馆”、巴金题名的“三毛乐园”和收藏了1000多件工艺美术品的“泥香室”,更成了县域旅游景点的重点补充、弘扬海盐历史文化的重要“名片”。

Haiyan County Builds a Strong Cultural Dimension

By News Report Panel of the CPC Haiyan County Committee

For different people, Haiyan means different things.

In the Qin Dynasty (221-206 B.C.), Haiyan meant sea salt and the court set up a county government there to manage the local salt-making industry. Haiyan literally means sea salt. The name of the county still carries the ancient economic glory.

For people interested in the county’s history or literature, Haiyan means hometown to many celebrated names: ancient novelist Gan Bao, poet Gu Kuang, dramatist Yang Zi, modern publishing tycoon Zhang Yuanji, cartoonist Zhang Leping, historian Zhu Xizu, entrepreneur Bu Xinsheng, avant-garde writer Yu Hua, oil painter Zhu Naizheng, Olympic champion Cao Mianying, to name just a few.

For those attracted by the county’s cultural past, Haiyan is where Haiyan Tune originated in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It was one of the four major popular entertaining forms which combined to contribute to the birth of Southern Opera. Haiyan also stands for the Rolling Lanterns, an ancient popular entertainment that took place on occasions of festivities. It still enjoys great popularity today.

For tourists, Haiyan is where the amazing Qiantang River Bore forms in August of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The incoming tides from the sea begin to surge and make spectacular waves in Haiyan on their way inland.

For those in the know about China’s economic resurgence in the last 20 some years, Haiyan is where China’s first ever nuclear power station radiates its mega energy to the prosperous Yangtze River Delta. Hangzhou Bay Bridge, which is the world’s longest cross-sea bridge now under construction, will turn Haiyan into a key intersection that links Shanghai, Hangzhou, and Suzhou, and Ningbo.

For the Haiyan county government and the CPC Haiyan county committee, Haiyan should mean, among other things, a modernized booming economy with a strong cultural dimension based on its rich historical heritage.

In 1986, the county government put upon its agenda a task to revive and reproduce the Rolling Lanterns. The effort has been successful. In 2001, Haiyan hosted its first Rolling Lanterns Festival. In September 2004, the lantern performance from Haiyan scored a big success at a national folk dance event. The rolling lanterns later appeared on CCTV and at the Golden Rooster & the One Hundred Flowers Awards Ceremony, which is China’s equivalent to the American Oscar Awards Ceremony.

Another big issue on the county government’s cultural agenda is the revival of Haiyan Tune. In 2000, the county sponsored an academic symposium on Haiyan Tune, attended by scholar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Saozishu, a genre of popular story-telling entertainment consisting of singing and talking, can date back to the first days of Haiyan Tune. The rescue program for the art started in the 1970s. Dozens of veteran performers were involved and more than 120 handwritten scripts were saved. New scripts have been created. Zhejiang TV has produced a documentary on the art.

The garden-styled Zhang Yuanji Library, a landmark building in the county, was designated as the National First-Grade Library in 2005. Huang Yuan Library is a site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The county government compound has been handed over to the county’s cultural agency. The county museum has undergone an expansion program. The county’s culture center has been designated as the province’s A 1 culture center. Eight new libraries have been built across the county.

Local artists are very active and are making themselves nationally known by winning various prestigious honors. One dance won a Stars Award from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A woodcut painting named Rainbow-Colored Road was selected for the 8th National Fine Arts Exhibition. A photograph that depicts the nuclear station in Haiyan was selected for the 10th National Photography Exhibition. A TV documentary named Zhu Xuna, a Blind Girl, won the Golden Bridge Award from the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Radio, Film and Television. Rolling Lanterns was awarded the Gold Prize at the 5th Zhejiang Music and Dance Festival.

创建教育强县县长讲话 第5篇

大家上午好!刚才,省人民政府总督学曹普选同志代表验收组对延川县创建教育强县工作作了全面总结和评价,认为延川县已经达到了陕西省教育强县的标准。待省政府批准后,延川县将被正式命名为教育强县。这是对延川教育的最高肯定。延川创建教育强县工作,凝聚了全县各界之力,寄托着18万人民群众的期望,开启了教育发展的新 篇章。实现教育强县的目标,是延川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对加快延川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在此,我代表省教育厅,向延川县和延安市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延川创建教育强县作出贡献的各级领导、广大师生和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

近几年,我参加了几次教育强县的评估验收。前几天,普选同志希望我参加延川的“创强”工作的评估验收,我觉得这个会议非常重要,于是欣然应允。我认为它不仅仅是对延川县“创强”工作的验收,更是在新形势下对全省创建教育强县工作的一次总结和动员。昨天下午,我4点在省委开完会后直接赶过来,到延川已是10点多了。晚上和市上、县上的同志就延川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交流,深感振奋、深受启发。在创建教育强县的过程中,延川县委、县政府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工作纳入了党委政府目标责任考评体系,形成了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几大班子齐抓共管、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全县上下强力推进的工作局面。普选同志在验收报告里,总结了延川教育工作的6个亮点,其中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着力推进教育公平、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做法,对全省各地具有示范意义。刚才,冯继红副市长、呼延鹏县长就在新的形势下,在新的起点上,做好延安市和延川县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具体安排,都讲得很好。

最近,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学习贯彻,我一直在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加上延川县,我省已经创建了14个教育强县,占到全省县区总数的13%。那么教育强县在全省教育改革发展大局中究竟应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重要地位,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应起到什么样的战略作用?我认为,在教育改革发展中,教育强县要当好“排头兵”、“火车头”,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所谓“排头兵”,是指县域教育发展基础好、发展氛围浓、发展思路清、发展水平高,综合实力居于全省前列;所谓“火车头”,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指一个县教育事业的发展理念、体制机制、改革措施等方面具有辐射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借鉴,进而推动全省形成你追我赶、争创一流的生动局面。

新形势、新阶段、新要求对教育提出了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完善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等一系列新任务。教育强县在这种大的背景和形势下,如何当好“排头兵”和“火车头”,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认为应当把握好三个问题。

第一、要高起点谋划,努力实现县域教育健康发展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教育发展更是如此。自2002年开展教育强县创建工作以来,我们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3次修订,标准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复查验收更加扎实细致。获得“教育强县”称号的县区,要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怀、开拓的精神,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夯实工作基础、提高管理水平、完善政策措施、提高工作水平。

一要科学制定县域教育发展规划。5月5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即将颁布实施,这是指导今后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学习好、贯彻好纲要精神是我省教育系统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去年10月,省委、省政府在吴起县召开全省县级党政领导优先发展教育现场会议,研究我省“两基”攻坚全面完成后县域教育发展问题,提出了“双高双普”(即义务教育向高水平、高质量迈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新目标。教育强县要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规划部署,敢为人先,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奋斗目标,积极探索、认真总结当地发展的好做法、好经验,深入分析存在问题,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重大举措,深入、广泛地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力争研究制定出一个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的县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或“十二五”教育事业专项规划。这是我们教育发展的路线图和方向标,离开了它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二要不断完善教育发展保障机制。首先要完善工作责任机制。穷抓教育能脱贫、富抓教育能持久,这是为古今中外、千百年来的实践所证实的一条真理。作为教育强县的党政领导要把“教育书记、教育县长”作为执政的一个理念,重视教育、关心教育,亲手抓教育,使教育成为一把手工程。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落实各有关部门、单位和组织的支持教育、发展教育的职责,形成目标一致、责任明确、通力协作,优先发展教育的工作机制。其次要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教育强县绝不能出现教育经费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必须用好国家的、拿足自己的,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切实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再次要完善监督激励机制。教育强县要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职能作用,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激励办法,确保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得到全面、切实的贯彻实施。

三要积极探索不断改革创新。教育发展在于改革,教育改革在于创新。我常说,基层和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是创造先进经验的不竭源泉。我们要充分发挥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推动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强”是相对的、暂时的,现在强不能确保永远强,在陕强不能代表在全国强。与发达省市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教育强县不能安于现状,要认真研究、学习、借鉴省内外、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根据国家和省上的教育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标准要求,结合实际选取一个或几个突破口,积极探索,大胆试点,为实现县域教育现代化提供创造更多的好经验、好做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在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10个方面进行改革试点,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教育强县要抓住关键点,找准切入点,小步快跑,先行先为、创造经验、作出示范。

第二、要高标准要求。努力实现县域教育协调发展

县域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各类教育在结构上相互支撑、规模上相互适应、质

量上相互促进,彼此之间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新形势下,县域教育目前面临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背景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问题、普及学前教育和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问题、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等突出问题。作为教育强县,必须认真对待、着力解决。

一要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部提出,力争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强县评估验收的重要指标,对教育强县而言,首先要科学合理地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主要资源的均衡配置。要在规划编制、资金投入、条件装备、师资建设以及教学指导等方向贫困山区和偏远地区倾斜,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适当增加城区、开发区以及新建居住区的学校布点,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制度,使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都能达到基本办学标准。在此基础上。要努力实现“高位均衡”,即鼓励优质学校办出特色和水平,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抬高底部缩小校际差距,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缓解已经成为热点的城市择校问题。整体提高办学育人水平,从而达到让儿童少年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的目标。另外,要高度关注残疾儿童少年、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规模,改善办学和住宿条件,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关爱和服务体系。

二要推动普及学前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去年11月,我们在长安县召开了全省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现场会,研究部署我省学前教育发展问题。目前,我省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率只有63.5%(江苏、浙江等一些东部发达省份已经达到95%)。我们要达到《纲要》提出的75%目标,普及学前教育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希望教育强县在学前教育需求增加和供给多元化的背景下,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积极建好县级公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完善幼儿园审批和管理办法,防止未经审批擅自举办条件不达标的幼儿园;同时,妥善处理“普及”与“义务”、“基本均等”与“多种需求”、“政府主导”与“多元发展”、“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做好幼小衔接”的关系,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

三要推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关键在于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从包括延川在内的好几个教育强县来看,中职教育相对还是一块短板,亟待加强。教育强县要做到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总体上保持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要强化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

第三、要高质量推进。努力实现县域教育持续发展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教育强县强在哪里,最终要体现到人才培养质量上来。因此,教育强县要紧紧扭住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不放松,走以人为本、内涵发展的路子,着力解决“上好学”的问题。

一要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首先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重点抓好城乡教师资源统筹配置、教师培训和专业成长、教师合理流动、教师管理体制的几个关键环节,努力建设符合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其次要创新教师培养和补充机制,按照《陕西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严格进人标准,公开招聘教师,把好教师队伍“入口关”;要按照实际需求配备教师,利用“特岗计划”、“振兴计划”等项目补充教师,调整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和学科结构。严禁有编不补,产生新的代课教师。再次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风尚;扎实开展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为教师创造条件参加各种培训,加强县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四是要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办法;要尊重知识、关心教师,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对长期在山区和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福利倾斜政策。

二要推行学校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强调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坚持规范化、标准化、数据化、信息化的原则,使管理各个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它强调人人都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将所有工作全部纳入管理系统,注重各个阶段、环节、细节中的各个要素,做到管理无死角、盲点。学校是培养人、陶冶人的地方,学校管理的粗放和疏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学校管理方面,教育强县有不少好的范例。有的县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后勤管理等,都做得很细致。走进校园让人感觉到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郁、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师生精神面貌良好,一派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景象。

三是全力做好中小学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保障青少年的安全,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底线,更是教育工作者的第一责任。最近发生在我省南郑县的“5・12”凶杀案件,危害严重、影响恶劣。我们必须警钟长鸣、引以为戒。教育强县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切实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确保广大中小学师生在校期间的生命安全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要坚持以健全体制机制为根本,以校内安全为重点,以周边治理为关键,以日常教育管理为核心,通过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建立健全维护学校安全的长效机制,大力加强安全防范,彻底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开展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师生演练;要注意饮食卫生,科学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寄宿生蛋奶工程;同时,要采取措施避免发生季节性事故。安全不保,何谈教育,对学校安全工作,教育强县必须抓紧、抓实、抓好。

同志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抢抓机遇,锐意进取,为推动教育科学发展、建设西部强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祝延川教育发展取得更大成就!

创建教育强县县长讲话 第6篇

去年,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双高普九”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成为全省107个县区中第六个通过“双高普九”验收的县区。在此,我代表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对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对全县教育战线上的广大同仁,对历年来所有关心支持延川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年,决定创建陕西省教育强县,这不仅是县委、县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全县、全社会广泛关注、高度重视的一项重大工程。这次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动员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部署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各自责任,凝聚各方力量,全力推进我县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工作,力争年内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下面,就此项工作的具体安排部署,我讲几点意见。

一、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认识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的重要意义,增强创建教育强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建教育强县是省委、省政府为了建设西部经济强省,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快教育强省建设步伐,从而为全省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而创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创建教育强县,牵动全局,关乎长远。就我县来说,创建教育强县是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着眼全局、放眼未来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创建“教育强县”,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迫切需要的重要举措。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广大群众对教育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家长们都希望子女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教育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兴奋点,成为群众密切关注的大事情。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广大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素质教育的需求,落实好创建教育强县任务,以实际行动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

(二)创建“教育强县”,是实施“科技教育奠基”战略,推进“红枣产业富民、石化工业强县、文化旅游兴业”三大战略的需要,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建设红枣富县、工业强县、文化大县、旅游名县,就必须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只有加大“教育强县”的创建力度,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并“适度超前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同时,我们只有加大创建“教育强县”的力度,努力拓展科技教育,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改善社会环境,才能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来我县投资创业,为社会经济建设添砖加瓦、增添实力,为实施好四大战略注入强大的活力。

(三)创建“教育强县”,是加快我县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增强教育综合实力的需要。创建“教育强县”本身不是根本目的,而是一种有效的载体和手段,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性工程,更是推动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次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总结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通过教育强县的创建,努力提高我县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更好地发挥我县的教育优势,优化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规模,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综合实力。

二、明确教育强县的基本要求,科学估价我县创强优势,切实增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信心是生长进取的希望,信心是凝聚开拓的力量。近年来,我县教育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不断提升,特别是县委、县政府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制定出台了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教育发展的政府行为不断强化,教育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全县范围内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完成,教学设施全面更新,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及其他装备不断充实,学校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在教育资源优化、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方面有了实质性突破,教育事业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心与重视。,我县“两基教育”和“普及实验教学”达标工作高标准通过省政府验收,年底被授予“陕西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县”;20,“两基”工作代表陕西省接受国家抽检,获得西部地区“两基”工作先进县称号;通过省政府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评估验收。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创建省级教育强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标志着我县教育事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的条件基本成熟。

教育强县是一个地方教育发展的最高荣誉。教育强县的“强”包括这五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事业发展快。概括来说就是教育协调发展、教育公平得到较好保障,能相对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二是保障能力强。即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责任和国家有关教育的投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能够较好地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三是队伍素质高。就是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能较好地满足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四是发展环境好。就是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得到保证,各部门教育职责到位、行为规范,全社会形成依法兴教、依法治教的生动局面和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郁氛围。五是教育质量优。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能较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优秀人才和合格劳动者的需求,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为此,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牢固树立“大教育”思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一)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思想。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有赖于教育。要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和跨越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的力量,要靠教育的发展,抓教育就是抓未来的生产力,就是抓未来的综合竞争力,这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共识。

(二)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与“适度超前发展”的思想。教育不仅事关个人发展,更关系国运兴衰。教育是个战略问题,必须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发展。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发展历来高度重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教育优先发展的紧迫性显得愈来愈突出。同时,从当前的形势看,教育也需要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发展。现在,人民群众对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的教育就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三)牢固树立大力发展教育就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教育的公平是国民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历来被看作是促进社会公平、缩小社会差距的重要手段。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原则,保障人民享有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延川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照创强标准,认真自查整改,全面完成各项创强工作目标任务

我县的创建教育强县工作已经列入市委、市政府对工作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要在年内全面完成创建任务,顺利通过验收,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压力大。教育全系统和各乡镇、县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全面部署,统筹安排,以脚踏实地的作风和迎难而上的勇气切实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严格对照创强标准,认真查漏补缺,不折不扣地抓好每一项工作。

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均衡发展为主导,以提高质量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教育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早在20“两基”达标后,县委、县政府就适时提出了创建陕西省教育强县目标,2005年初县上召开了动员会,出台了《延川县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实施方案》。去年冬天以来,特便是最近,根据省上新的创强指标和要求以及全县教育发展实际,县上重新修订了《实施方案》,对整个创强工作进行了再部署,对任务进行了细分解,并在今天的会议上印发给大家。总的时段要求是:3月底通过市政府初验;7月底前通过省政府专家组前期评估验收;9月底接受并通过省政府的正式验收。围绕这一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教育工作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文章,求突破,出成绩。

(一)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计划,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根据上级逐步推行“一乡一校制”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教育发展实际和城乡教育布局调整规划,今年要完成禹居、文安驿、贺家湾、贾家坪、冯家坪、眼岔寺六个乡镇的农村初小撤并工作。对教育布局调整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及时研究解决,促使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切实提高基础教育综合发展水平。

(二)全面实施教育协调发展计划,优化县域教育网络体系。要在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规范化地发展学前教育,满足学龄前幼儿入园需求;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和劳动力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加强高中阶段教育教学管理,不断提升高中教育的办学层次和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完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教育体系。

(三)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教育信息化是衡量教育发展基础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今年县上计划投资1000万元,新建6个计算机教室、148个多媒体教室以及13所中心小学校园网和电子备课室,按创强标准添置齐全中小学实验仪器。建成延川中学图书馆,完善永坪中学实验楼和永坪中学、永坪高级中学、延川二中校园网。教育部门和各学校要切实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切实发挥好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功能效益。

(四)全面实施教师整体素质提升计划,构建现代教师管理体系。要围绕办学有思想、发展有思路、管理有创新、提质有办法的要求,全面加强校长队伍培训,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要对校长压任务、提要求、严考核,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现代教育管理的新型校长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县上最近要招聘43名大学本科以上师范类毕业生补齐中学缺科专业教师;坚持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制定教师队伍整体培训和轮训计划,完善教师队伍骨干体系建设,完成在职教师培训1200名,培养各类骨干教师80名。

(五)全面实施教育公平保障计划,维护公民的教育权利。继续实施贫困学生助学工程,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个人资助的帮困助学机制;认真落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就学方面与城镇干部职工子女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上得起学,都能顺利完成学业。

(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推进计划,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德育整体建设工程”,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把德育工作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和良性互动教育机制,优化育人环境。二是进一步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互动的有机结合,围绕学习与动手、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等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今年,在抓好课堂素质教育的同时,要筹办好首届中小学生科技节、第二届中小学生作文大赛、第三届校园文艺调演以及中学生田径和球类运动会,在部分乡镇中心小学开展勤工俭学试点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培养优秀人才和素质型、技能型的劳动者打好基础。三是深入推进以“秧歌进入体育课、剪纸进入美术课、民歌进入音乐课”为核心内容的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四是深化学生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建立全面、公正、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管理机制,分层次对高中、初中、小学的教学常态进行监测,对学生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引导学校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

(七)全面实施教育多渠道投入计划,切实保障教育发展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教育发展对投入的需求仍然很大,不是目前的财政能够全部承受得起的,还需要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增加教育投入。一是严格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精神,努力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依法做到“三个增长”,切实保障教育三项经费。二是积极动员社会各界捐资助学、捐资办学。捐资办学在我们延川有优良传统,在“普九”中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近几年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大家在捐资办学方面的积极作为少了,把“以县为主”理解成“县上包办”,什么都依靠财政,乡、村两级应当承担的办学责任和管理责任落的不实。今后,规模较小的学校的一些小型维修改建等投资不大的工程,各乡镇要切实承担起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多方联系,积极自筹资金,做好完善工作。三是规模较大的学校的内部设施建设和装备,在基本达标后的更新和维护工作,尽量由学校自筹解决。

四、加强组织领导,动员一切力量,确保年内顺利实现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目标

创建教育强县是县委、县政府今年确定的一件大事,是全县人民的一件大事,也是必须达标的一件大事。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一定要确立全局观念、大局意识,要保持认识上的高度统一,行动上的高度统一,要求上的高度统一,质量上的高度统一,认真谋划,积极行动,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抓住要领,突出重点,使创强工作尽可能做得更周密一点,更细致一点,确保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了加强对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工作的组织、实施、检查和指导,县上成立创强工作领导小组,由呼县长亲自任组长。领导小组在县教育局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教育局局长张振宏同志兼任,具体负责创强工作的组织实施。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各学校也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加强对创强工作的领导,落实责任和任务,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二)明确工作责任。创建教育强县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教育部门自身的事情,也是各乡镇、各部门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创建工作纳入各自的整体工作计划,统筹考虑,合理安排。要把创强工作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根据各自的职责,落实专人负责,抓好每一个细节,切实把责任履行到位,把任务完成到位。依据相关的法律政策规定,各乡镇要依法确保适龄儿童入学,严格控制中小学生特别是高中阶段学生辍学;要根据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制定本乡镇幼儿教育实施方案,鼓励多种形式发展幼儿教育,并做好幼儿园的布局规划和校园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要坚持学校安全工作属地管理原则,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的教学秩序。教育部门要把“创强”工作作为今年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一切服从于创强工作,一切服务于创强工作,全面负责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的规划、协调、督促、检查、指导等工作,认真对照标准,摸清底子,找准问题,理清思路,提出措施,制订出创强工作时间安排表和创强工作倒计时表;实行局、室领导包片包学校责任制,逐级逐项分解指标,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确保各项指标达到验收标准,顺利通过省市验收。财政部门要努力筹措教育发展和建设经费,确保教师工资、生均公用经费、学校改造建设等三项资金落实到位。人事劳动部门要协助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制度,积极配合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社会治安的整治,及时消除交通、消防等安全隐患,加强对学生法律法规和安全防范知识的宣传教育。卫生部门要对学校内部及周边的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进行安全检查,有效防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工商部门要对学校周边的无证摊点进行彻底清除,加大整治力度,强化日常监管,建立维护学校周边市场秩序的长效机制。文化部门要加强游戏室、网吧、歌舞厅、台球室等文化娱乐场所的检查,努力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其它各相关部门,诸如宣传部、县委办、财政局等等,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大力支持教育发展,形成合力兴教的良好局面。

(三)狠抓任务落实。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各自的职责,把创建教育强县列入本乡镇本部门的年度重点工作,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研究和部署。各单位的一把手要亲自研究布置工作,分管领导要抓好具体工作的实施。在这里,我强调四点:一是按照“创强”要求,各有关部门对相关的验收资料和工作汇报,要提前谋划、认真准备,单位一把手把关,确实体现各自的创强工作特色。二是各乡镇要负责抓好辖区学校的校园面貌、文化氛围等环境建设。三是积极配合抓好青少年教育、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学校安全等工作。四是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抓好“软件”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在创强验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谁出问题谁负责。

(四)严格督查考核。创建省级教育强县是我县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县上将教育创强工作纳入乡镇和部门的绩效考核,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奖惩。县创强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经常性的通报制度,重点督查各单位创建工作的进展情况和职责落实情况,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互相推诿的单位,要进行通报,限期整改,确保工作不拖拉、任务不欠帐。

(五)营造社会氛围。各乡镇、各部门要在县创强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大造舆论声势,在全县掀起关心创强、支持创强的高潮。创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落实人员,明确任务,积极做好宣传及资料准备工作。宣传部门要围绕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的目标,组织新闻单位开辟专栏、专题、专版,大力宣传创建“教育强县”的重要意义,宣传我县的教育优势,树立我县教育的良好形象;宣传我县上上下下共同参与创强的热潮,宣传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让全县人民关心和支持教育的发展,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创建“教育强县”工作,为创建省级教育强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确保年内顺利实现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目标。

上一篇:作文谁让我学会关爱的范文下一篇:我最喜欢的工艺品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