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心得体会

2024-07-22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心得体会(精选18篇)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心得体会 第1篇

此间续前缘,初见, 目含情如眷无意间,将前世情相牵。情窦开无言,夙愿,共读西厢卷,落花间 ,拂起你莞尔笑颜。

读完《红楼梦》,不是滋味,似有些许感触。孰为宁荣二府家破人亡,或为红粉佳人香消玉陨,抑或为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烟销云散?《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 篇章回小说,它的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复杂而又和谐的.结构,布局上。序幕拉开,出场引线人物,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意思是把真事隐(甄士隐)去,用假语村言(贾雨村言)写出,为闺阁昭传。纵观《石头记》,这石头沾染的胭脂味还是挺浓的,

书中众闺阁裙钗个个堪称是巾帼豪英,须眉男子则个个近乎‘禄蠹国贼’,都是坏男人。曹先生可谓是女权主义第一人,反对男尊女卑,甚至有点重女轻男。他为女儿摇旗呐喊,颂扬讴歌,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而最让我引发感触是潇湘妃子归天独白:“只恐你往后念我生悲情,我把诗稿泪帕都焚尽,明日里,你且替我平香丘,我不教恶浊尘世弄笑嗔。”短短几句,寥寥数笔,勾勒出了林黛玉听见宝玉成婚后的绝望、哀怨。很好。对于她来说,死是她所有悲剧的总结,是她的解脱,是她的终结。当她在地下安静地沉眠时,看着宝玉人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是幸福的。不是我天生残忍看悲剧,但不是有这样两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一次擦肩而过。从来都没有无缘无故的相遇,每一次遇见,冥冥中早已经注定。也许,前世未尽的缘分,就应该在今生遇见;也许,前世欠下的情债,要在今生穷尽一切来归还!”是啊,前世所欠的甘露水,只能今生用眼泪来偿还。无论我们再怎么为她的爱情所叹息,也再也不能改变什么,也从不能改变什么。我们只能看着这一缕香魂随风飘散,留下的只是那一杯黄土。

《红楼梦》是一本奇书,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它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间断过,并产生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也许,红楼梦中有太多的伤别离,让我明白的只是该来的总会来,欠下的债总得还。

一曲离愁,道不尽儿女情长,原以为时光未老,不曾想流年最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奈何物是人非事事休,臆想当年,却只道当时是寻常。绛珠之所以美,因为还有神瑛,他对社会制度的恨,对仕途经济的恨,对所有女儿的爱,都是绛珠愿意为他美的原因,所以把一生的泪都给他,只是世俗的牵绊让他们失去里永远在一起的机会,只有生死两相望了。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心得体会 第2篇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全书由曹雪芹、高鹗所作。这本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辱盛衰的全过程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揭示了封建末世的人间百态,读来令人唏嘘感叹。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说宝钗圆滑、虚伪,但为什么没有人去议论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呢?就是因为人们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把太多主观感情投到黛玉身上。而宝钗是与黛玉唱反调的,当然不讨人喜欢。但我却认为宝钗身上有许多闪光之处。

宝钗有才,且胜黛玉一筹。但她深藏不露,一露便一鸣惊人。她还在哥哥入狱后,主持薛家大局,这一点,《红楼梦》中的哪个女孩能及?宝钗却以枭雄之智,独担大任。

宝钗有貌,岂是黛玉能及之?群芳谱上,宝钗抽到了百花之王“牡丹”,题“任是无情也动人”。就连宝玉也不禁赞叹:“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又不呆了。”由此可见宝钗那沉鱼落雁之美。

宝钗有追求。从“宝钗扑蝶”“黛玉葬花”可见两人完全不同的性格。黛玉只会“葬花”,只懂悼念死的东西,挽留往昔的美好,这样年纪轻轻就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有什么出息?宝钗不同,她会扑蝶,会把握活的东西。她相信未来,相信追求。她是实际的,也是执着的。

宝钗恪守妇道,相貌端庄,乐观向上……她身上几乎没有缺点,却被无情地淹没了。

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有一种从众心理,想法与做法往往大同小异,以前的投篮网是兜住的。每当运动员投进一个球,就要找来一个梯子爬上去,到网篮里拿球,既费时又费力。一次,小男孩拿了把修建草丛的大剪刀,爬到楼梯上,剪掉了下面的一段网,这样网篮兜空了,球投进去就会掉下来,仍记作一分。人们惊住了,为什么自己没有想到?就是因为人们习惯于顺向思维,要是逆向思维,解决它岂不是轻而易举?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心得体会 第3篇

一、书名的由来

张爱玲从十一二岁开始读《红楼梦》, 十四五岁写了一部《摩登红楼梦》共六回目。“《红楼梦》在我是一切的泉源”, “直到一九五四年左右, 才在香港看见根据脂批研究八十回后事的书, 在我实在是个感情上的经验, 石破天惊, 惊喜交集, 这些熟人多年不知下落, 早已死了心, 又有了消息”。张爱玲以“红学后进”的力量专一研究《红楼梦》, 是她在1973年定居洛杉矶以后的事情, 并且“我刚巧有机会在哈佛燕京图书馆与柏克莱的加大图书馆借书, 看到脂本的《红楼梦》”, “在已经去日苦多的时候”, 这个时候的张爱玲已经是五十有三的半老之人了, 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来研究《红楼梦》, 在上个世纪70年代陆续写下了七篇专文。

《红楼梦魇》这个名字最终还并非张爱玲所拟, 是一个非常了解张爱玲《红楼梦》情结的朋友的一个玩笑, 竟被采纳。“我寄了些考据《红楼梦》的大纲给宋淇看, 有些内容看上去很奇特。宋淇戏称为红楼梦魇, 有时候隔些时就在信上问‘你的红楼梦魇做得怎样了?’我觉得这题目非常好。”个人认为书名最大限度地说明了张爱玲对高鹗后四十回的痛恨之情, 这种感受, 毕生未变。张爱玲早在年少时读《红楼梦》后四十回就有种天日无光、百般无味的感觉, “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 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 面目可憎起来”, “《红楼梦》未完还不要紧, 坏在狗尾续貂成了跗骨之疽”, 高鹗续了后四十回, 使得《红楼梦》得以流传, 并家喻户晓, 张爱玲认为这是《红楼梦》被庸俗化了, 影响了小说的主流和阅读趣味, 好比“弥罗岛出土的断臂维纳斯装了义肢, 在国际艺坛上还有地位”, 都说张爱玲的“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 二恨海棠无香, 三恨《红楼梦》未完”, 所以最后张爱玲采纳了好友宋淇的建议, 而且也确实是这情形, 张爱玲对《红楼梦》的一种疯狂。但周汝昌把《红楼梦魇》这部书是当成价值很高的学术著作来看待的, 无论如何始终认为“张爱玲定此书名, 是一个令人惋惜的错误”。

二、版本的名称

据张爱玲自云:我唯一的资格是实在熟读《红楼梦》, 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 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张爱玲主要以版本学来考据《红楼梦》, 所以在《红楼梦魇》中提到的版本, 种类和名称很多, 有按阳历年代的, 如“一七五四年本”“一七六○年本”等;又如“全抄本”“程甲本”“程乙本”“脂本”“早本”“戚本”“己卯本”“武裕庵本”“甲戌本”“庚辰本”“程高本”“小字石印本”“旧本”“今本”“影印本”等不一。《红楼梦》为什么有很多的不同版本?张爱玲的解释:“《红楼梦》的一个特点是改写时间之长, 何止十年间‘增删五次’?直到去世为止, 大概占作者成年时代的全部。改写二十多年之久, 为了省抄工, 不见得每次大改几处就从头重抄一份, 当时是尽量利用手头现有的抄本。而不同时期的早本已经传了出去, 书主跟着改, 也不见得每次又都从头重抄一份。所以各本内容新旧不一。”现简要归纳一下《红楼梦魇》中提到的两个版本:

(一) 全抄本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说明:《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本》简称全抄本。即《红楼梦》120回抄本。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的《初详红楼梦》专文当中就是重点论述全抄本。

(二) 小字石印本

即民国上海有正书局石印戚蓼生序本, 为脂砚斋评本《石头记》的重要版本。小字石印本是1920年的石印本, 共八十回。张爱玲在《红楼梦魇》这样描绘:“我看见我捧着厚厚一大册的小字石印本坐在那熟悉的房间里。”

红学如浩瀚的海洋, 张爱玲的版本考据又详尽无比, 心细如发, 考证出晴雯也叫檀云, 穿着“睡鞋”应是裹足;红玉是林之孝之女是后加的内容;迎春有一个时期是贾政的女儿;贾政公出归府日期前后矛盾等, 层次环环相扣, 令人目不暇接。用张爱玲自己的话说:“有时候也会把人绕糊涂了……像迷宫, 像拼图游戏, 又像推理侦探小说。”借用张爱玲“近人的考据都是站着看——来不及坐下”这句话, 鼓励自己今后要坐下来详看《红楼梦》。

摘要:本文紧紧围绕张爱玲《红楼梦魇》的内容, 浅谈读后感想。

关键词:张爱玲,红楼梦魇,版本考据

参考文献

[1]张爱玲.红楼梦魇[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红楼梦》读后感 第4篇

毋庸置疑,林黛玉是众人中最有才情者。她长得真正是倾国倾城、犹若天仙,比薛宝钗还要美上几分,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拂风,这也许是对她最好的形容。但为何世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做林黛玉呢?因为林黛玉很清高,不懂人情练达,并且她的身子骨很娇弱,时不时就大病一场,谁希望自己的孩子老生病?而且林黛玉老对别人猜疑,贾宝玉去看薛宝钗,她就会起疑心、独自生闷气,谁希望自己的子女老猜疑别人,跟别人不能友好相处而变得没有朋友了呢?

薛宝钗,人情练达、七窍玲珑,用这样的词来形容她是最恰当的了。她的才情、容貌也是与林黛玉并齐的,可最后依旧落了个不被丈夫爱的下场,纵使她豁达、宽容、善良、美丽、有才,可她的结局依旧是这样。其实,她比林黛玉还悲惨,林黛玉虽然身死,可贾宝玉深深地爱着林黛玉,为了林黛玉还去出家当了和尚,而薛宝钗爱着贾宝玉,但贾宝玉却抛弃了她,她又何尝不苦?

这些人物中我最痛恨的是凤姐,表面上看她温柔善良、善解人意,其实,她心思歹毒,不能容忍自己的丈夫娶别的女人,通过种种手段不留痕迹地杀了尤二姐;又用掉包计首先让傻里吧唧的傻大姐中计,再让她“碰巧”告诉林黛玉,使林黛玉含恨大病。当贾宝玉稀里糊涂迎娶薛宝钗的时候,林黛玉已经洒泪逝去,而贾宝玉却以为自己娶的是林黛玉。太荒唐了,这样的闹剧都是凤姐一手促成的。虽然凤姐最终没落得好下场,但我还是痛恨她,为何要让两个才情品貌俱佳的女子伤心一生,薛宝钗生不如死,林黛玉抱恨仙逝,而使得最终贾宝玉也万念俱灰做了和尚。我怎能不恨她?

看完了《红楼梦》,我就犹如做了一场梦,把它给悟透了。将来我绝不做黛玉,也绝不做宝钗,但我要学林黛玉的才情和薛宝钗的豁达,做一个现代的幸福“小林黛”!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从一个孩子角度,看博大精深的古今巨著《红楼梦》,虽然简单,却很纯净,如清清湖水,一望见底。对于林黛玉的理解,你欣赏她的才情和美丽,却不喜欢她的多病和多疑;对薛宝钗,你赞赏她的才貌,却叹息她的不幸;对凤姐,你是深深厌恶的。虽然这些人物,不能以脸谱化来简单评判,但作为一个小学生,能有这般见识,已经实为不易,如同你的语言,精练中带着古意,优雅中富有美感,古典的韵律中透着童稚的天真,也是令人赞叹的。结尾,深入一层,写出独特感受,显得很饱满。

指导老师:田莉莉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心得体会 第5篇

权力的游戏:食物

食物满足口腹之欲,可在书中,它也是权力的象征。地位尊贵者,有给予他人饮食的权力,如上对下、主对仆、长对幼,还有表示亲切,表示认同的意味,更有甚者,以奢靡自豪。站在权力链顶端的贾母,带刘姥姥游大观园时,丫鬟们拿来点心,糕、卷、饺时,贾母皱眉说:“这油腻腻的,谁吃这个!”每看到此类情节,总觉心惊,在物质充裕的今天,也见不到如此奢靡的生活。贾母也有时将菜分给晚辈吃,在这里龙蛇虎虫,天壤之别,一目了然,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是贾母最宠爱的人,无论元旦、上元、端午,甚至是他们缺席的家常聚餐,贾母都要给这几个人送菜肴,而贾环,我似乎就没见到他被注意过,冷暖亲疏可见一斑。另一种游戏方式,是贾宝玉的交流技巧。金钏儿投井,于是乎,宝玉就想在妹妹玉钏儿身上补偿,连哄带骗地让玉钏儿尝了一口他的汤,这样,玉钏儿也不好再冷目相向了。这是宝玉讨好人,对于他自己喜欢的人,宝玉更是如此,留的食物在作者笔下都有特定的意味,一次给袭人,一次给晴雯,说明这两个人“与别个不同”。这些都是作者笔下极具末世感的人情世道,这也是他多年来“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真实体会,对封建大厦将倾的精确判断。

百家争鸣:机敏

红楼中的人,各个能文善属,展现出中华五千年积淀的辉煌文化,但这里有许多人物的个性诗赋。《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林黛玉的《杏帘在望》夺得桂冠,体现出她非同寻常的咏絮之才。而我读到第六遍时,发现些许细微之处,除了贾宝玉做的三首,其他的都带有体仁沐德的意味,宝玉纨绔的叛逆性格,在这里再次爆发。而林黛玉做桃花诗后,薛宝钗谎称是宝琴所作,而宝玉不仅一眼识破,还坚持自己的观点,这便是宝玉非同寻常的机敏,更是宝黛之情深厚的体现。黛玉著名的《葬花吟》,才情四溢、爱情之音。却让我想到同是才女的林徽因,林徽因极具反抗精神,在炮火纷飞的天安门前所表现的,完全是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吾观林黛玉,只是在与贾宝玉吵架时才有一点生气,大部分时间只是抚落花而自怜。我也在对比中知道了:机敏应如宝玉一般沉诣人心,不应如黛玉一般使小性而不奋起。

人之明鉴:官场

这里的主体是描写女孩儿,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官场中的或丑或妙,其实,这里的官场有许多不寻常的地方。还是在元春省亲的情节中,贾政跪在女儿前说的话便很可笑,我记得西蜀文人李密在《陈情表》中曾写道:“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而在这,却变成了父亲跪拜女儿。我想,作者写此丑态,是为了渲染末世感。后来,贾政在与门客下棋,冯家晚辈冯紫英前来拜见,末了居然是来推销产品的!这里表现了晚清八旗子弟的无聊和自高自大。如此可笑的官场,细致的观察和精准的判断,也只有曹雪芹能写出来,作为一个没落贵族,曹公敏锐地察觉到,康乾盛世下,外国技术的发展;国力虽强,国人披靡的阴暗。在这番时空的碰撞中,一个人不能改变世界,但能记录时间,我们应是:乱世慷慨我行歌,不作阴暗人,但鉴阴暗事。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心得 第6篇

贾元春,贾府第一个传奇人物,贾家嫡系孙女,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大观园真正的主人,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享尽荣华的她用二十年的青春看清了这人间是非。一曲“恨无常”道出了她悲、美的一生。同时也说出了她那华丽的`凤袍下掩盖的无限的悲伤和痛苦。可怜薄命女,生因浮华,死亦因浮华。

一个道金玉良缘,一个念木石前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孤高自诩,一个处事圆滑,一个肌肤如雪,一个娇花似水。一个薛宝钗,一个林黛玉。只可惜了两个薄命女,入了富贵家,却不知那浮华之门易进不易出啊。“可叹停机德,甚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富贵一生只落得个空劳牵挂,枉自嗟呀!败落的大观园,没有了昔日的繁华,潇湘馆在那几束翠竹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清幽,可是里面却没了颦儿的笑音和哀叹。宝钗啊,当你再一次看到这景象是想必也会为那“登上青云”的追求而后悔吧!

《红楼梦》读书心得读后感 第7篇

凡事不要太纠结,太偏执——红楼梦读后感心得体会,欢迎阅读赏析!

十二金钗中,有个叫妙玉的姑娘,富家小姐出身,长的也好看,后来家道没落出了家,被贾家供养在拢翠庵里修行。她有重度洁癖,高傲的不得了,看谁都觉得low,只有自己品味最高。贾母邀请刘姥姥去庵里喝茶,她非常的嫌弃农村来的脏兮兮的刘姥姥,吩咐姑子把她喝过的茶杯直接丢了,即使那是非常名贵的成化窑烧制而成的。

蒋勋对这一段的解读非常精彩,作为一个出家人,最应该修行的就是无分别心,也就是《金刚经》里那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妙玉可能每天都要无数次的诵读这一句,但是刘姥姥喝过的一个杯子,她都觉得恶心,甚至要丢掉。可见真正的修行不在口头,不在表面,不在形式,而在于当你最在乎、最珍惜的东西被蹂躏、被践踏的时候,你要怎么面对。

把所有给你带来痛苦的事情,都看作是人生必经的修行。那些让你纠结的、放不下的,都是来度化你的。对世间万物,要做到无分别心。

感觉这一条和心理学上的“吸引力法则”有点相通的地方,就是说你关注的事情,往往会一直萦绕在周围。你戴了一串“潘多拉”,然后发现大街上的姑娘们几乎人手一串“潘多拉”;你觉得自己最近运气特别好,然后好事就会接二连三发生;你觉得自己特别好欺负,然后发现这个谁挤兑你了,那个谁又背后捅了你一刀。

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还是把注意力放在给你带来正能量的事情上,对于求而不得的东西,淡然一点,想开一点。人心本来就是叵测的,你我都一样,没有谁比谁更高级,无谓的坚持其实是一种偏执,偏执演变成偏见,再带来歧视、不满、愤懑、怨恨。。。这一切都让我们变得不美丽。

故事的后来,妙玉掉到一个巨大的悲剧中:在贾府被洗劫的时候,抢匪觊觎她的美色,将她掳走,生死未卜。这么一个有洁癖的姑娘,最后偏偏被玷污,也许作者是要警示我们,那些我们最想抓住的东西,终究都会失去。

另外一个书中典型的例子,就是泼辣能干的王熙凤,贾府上上下下三百多号人,都对她服服贴贴。对外,她有高超的管理技能,虽然目不识丁,读后感。但府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她事无巨细一清二楚。用现在的话说,她在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危机公关、行政后勤等方方面面都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对内,她还有着超强的控制欲和嫉妒心,在家说一不二,牢牢的把握着话语权和财权,贾琏在他面前是绝对的“妻管严”。

书中给她的判词是“机关用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最在乎的人——贾琏,先是不停的出轨,出轨的对象还都是佣人的老婆。。。随后更是偷娶了尤二姐、尤三姐,非常的不堪。充分说明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她最在乎的事情——权利和财富,也随着贾府的没落付之一炬。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心得体会 第8篇

关键词:《红楼梦评论》,伦理学价值,解脱,情爱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从美学、哲学、价值论的角度为红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海涛在《王国维先生之红楼梦评论之后》中说“其见解之高, 为自来评《红楼梦》所未曾有。”在今天看来, 仍有许多可探讨之处。

从价值论的角度看,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说:“红楼梦者, 悲剧之中之悲剧也。其美学之价值, 即存与此。然使无伦理学之价值以继之, 则其与美术上之价值, 尚未可知也。”可见, 王国维置伦理学价值于美学价值之上, 把悲剧最终之目的定位于伦理学上价值。同时王国维把解脱作为伦理学最高之理想。那么, 将解脱定为人生最高之价值正确吗?曹雪芹伦理价值关怀中最高级形态是什么?

一、解脱之因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第四章中讨论了《红楼梦》伦理学上之价值, 此章旨在说明“解脱”是“伦理学上最高之理想”, 《红楼梦》正是“以解脱为理想者”, 此即为《红楼梦》伦理学上的价值。

如果说解脱是人生最高价值, 那么人为何要解脱, 即解脱之因是什么?

“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 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 苦痛是也。既偿一欲, 则此欲以终。然欲之被偿者一, 而不偿者什伯, 一欲既终, 他欲随之, 故究竟之慰籍, 终不可得也。”【1】

“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 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夫倦厌固可视为苦痛之一种, 有能除去此二者, 吾人谓之曰快乐。然当其求快乐也, 吾人于固有之苦痛外, 又不得不加以努力, 而努力亦苦痛之一也。”

“文化愈进, 其知识弥广, 其所欲弥多, 又其感苦痛亦弥甚故也。然则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 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 故欲与生活与苦痛, 三者一而已矣。”【2】

首先, 王国维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欲, 人的欲望是无所止境, 一欲既终, 而它欲则随。

其次, 人生犹如钟摆, 欲望得到满足则厌倦, 得不到则痛苦。除此二种, 才得到快乐, 但为求快乐, 不得不又加倍努力, 则又复入痛苦之中。在生命里, 在人类的延续里, 痛苦是永恒的。

最后, 苦痛随文化愈增而增。人一旦有了更多知识, 更多的追求, 就有了灵魂, 有了痛苦。即所谓“人生之忧”, 老子说“人之大患, 在吾有身。”佛陀把生命看做“罪恶”, 基督说人有“原罪”。

既然生命如此, 人类就要寻求解脱。《红楼梦》中宝玉衔玉而生, 先天带“欲”而来, 必然要寻求其解脱之途。

二、解脱方式

对于这种“人生之忧”, 王国维认为只有求诸于“美术“可以救之”。他说:

“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于其解脱之道, 而使吾齐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 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 而得其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

王国维是说, 让我们从审美的物我皆忘中, 得到心灵的自由与精神的解脱。

同时, 王国维认为“解脱”有两说:一存于观他人之苦痛, 一存于觉自己之苦痛。而“前者之解脱, 唯非常之人为能, 其高百倍于后者, 而其难亦百倍。”他认为惜春、紫鹃的“解脱”属于前者, 乃“超自然的也, 神明的”, “宗教的, 平和的也”;后者乃宝玉, 是“自然的也, 人类的也”, “悲戚的也, 壮美的也, 故文学的也, 诗歌的也。”

王国维盛赞了宝玉的解脱, 但事实上, 宝玉最后的出家弃俗是否就是真的解脱?

“宇宙——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 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 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因此, 宝玉的解脱之途是要入红尘, 受罪罚, 悟真道。解脱之道存于出世, 而不存于自杀者, 出世者, 拒绝一切生活之欲者也。倘若宝玉在黛玉死后感愤自杀, 那《红楼梦》就没有多大思想价值了。宝玉以人世之忧患为解脱的手段, 即所谓“彼以生活为炉, 苦痛为碳, 而铸其解脱之鼎”是也。

但王国维的论述存在许多矛盾和疑问。正如他所言, “世界之大宗教, 如印度之婆罗门教及佛教、希伯来之基督教, 皆以解脱为唯一之宗旨。哲学家如古代希腊之拍拉图, 近世德意志之叔本华, 其最高之理想亦存于解脱”, 【1】在他看来, 释迦, 基督自身之解脱与否, 尚在不可知之数也。而且“小宇宙之解脱, 视大宇宙之解脱以为准故也。”也就是说, 大宇宙的解脱才是真正的解脱, 因此, 贾宝玉出家纯属小宇宙之解脱, 并未达到真正解脱之境。

王国维在《静安文集·自序》中也曾说:

“去夏所作《<红楼梦>评论》, 其立论虽全在叔氏之立脚地, 然于第四章内已提出绝大之疑问。”【3】

王国维已经发现叔本华哲学本身存在疑问, 那么他用叔氏理论来阐释《红楼梦》必有不可行或牵强之处, 他力图证明“解脱乃伦理学上最高理想”的观点矛盾重重。然后, 王国维又说:“解脱之足以为伦理学上最高理想与否, 实存于解脱之可能与否。”既然宝玉未达真正解脱之境, 那么, 解脱就不能算是伦理学之最高理想和最高价值。

三、《红楼梦》的伦理价值关怀

从价值层面上看, 宝玉想从价值虚无或伪价值中创造一种真正的价值, 但由于种种原因, 理想破灭, 又归入了价值虚无中。如果仅按“色空观”对《红楼梦》做此简单的表象的价值分析, 那么《红楼梦》就没有得到真正的阐释。

事实上, 作者曹雪芹在价值关怀上可谓矛盾重重, 真假难辨。既有着“彷徨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的情绪”, 又有着“有情有爱”与“无情无爱”的二难选择。

梅新林认为, 《红楼梦》中具有“红尘诱惑”和“本体回归”双重叙述动力, 这双重叙述动力不断推进的曲线分合即构成了《红楼梦》“寓言”文本的叙述结构, 而“红尘诱惑”和“本体回归”始终处于双向对流之中, 这种双向反构的叙事结构体现了作者思想的矛盾。“红尘诱惑”和“本体回归”既是人类生命个体于群体的两种原始驱力, 也是人类生命个体与群体的两种生存境界。而这两种内在驱力有着内在的矛盾冲突。【4】这就从人类普遍的原始心理结构揭示《红楼梦》在创作中悖论的根源。

《红楼梦》开篇讲石头被打动凡心欲入人间, 想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内受享几年, 于是, 建立在人类自然本性、生命本能之上的这一切成为最自然的价值选择。在“良辰美景”中享受“赏心乐事”, 这属于价值等级中“生命价值”这一层次。但是我们可以看到, 通灵的宝玉具有超凡脱俗的一面, 在生命价值关怀之上, 他还有更高的精神审美的价值取向和伦理的价值取向。

通观整部《红楼梦》, 在入世与出世、有情与无情的对立矛盾中, 曹雪芹价值关怀的重心偏向了入世与有情。《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 (第一回) , 贾宝玉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对生命和情爱的态度才是其伦理价值关怀中的最高等级。

按警幻仙子的说法, 宝玉“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也:

“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 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 唯心会而不可口传, 可神通而不可语达。”【5】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 从此可见, 宝玉除了衔“欲”而生, 同样也是含情而生。欲虽先天而有, 却可用情来补救。

宝玉对生命和情爱的态度集中体现在女儿身上, 特别是青春未出嫁的少女, 她们是最美丽和纯洁的, 宝玉将其看的珍贵无比。宝玉认为天地间的精华灵秀独钟于女儿, 女儿是“天地灵毓之气”、“山川日月之精秀”所独钟, 是老天的精华灵秀生出的“人上之人” (第四十九回) , 是“水做的骨肉”, 而男子, 只不过是些渣滓浊沫、混沌浊物而已 (第二十回) 。因此, 宝玉把“女儿国”上升为自己的“理想国”, 甘愿充当这个国度的仆人和卫士。不仅对女儿好, 对个别的男子, 宝玉亦如女儿一样对待, 如秦钟, 说秦钟长得是“眉清目秀, 粉面朱唇, 身材俊俏, 举止风流, 只是怯怯羞羞, 有女儿之态, 腼腆含糊……”宝玉见了的反应是“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 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 (第七回) 这位贵公子看到神貌俱似女儿的秦钟, 竟将自己贬的如此之低, 说到底, 还是对女儿的崇拜, 对纯洁, 灵秀, 无邪天性的崇拜。

而当身边的一个个女儿的美丽生命流逝时, 宝玉感到了生命中不可言说的痛。他从红尘中的贵公子变得心灰意冷, 看破红尘, 精神世界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如学者骆冬青《心有天游》中所言, 《红楼梦》是写了一个关于“如果爱”会怎样的故事, 虽然“如果爱”在《红楼梦》中以悲剧收场, 但这种爱的精神却世代相传, 打动了许多人的心。

结语

至此, 可以看出,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所称的解脱, 并不是《红楼梦》伦理学价值的最高级形态, 作者曹雪芹通过宝玉的形象展现了一种对生命和情爱的珍视, 这才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书写的最高等级的价值关怀。

参考文献

[1][2]王国维.静安文集[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65, 66.

[3]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54.

[4]梅新林.红楼梦——作为“寓言”文本的解读[J].红楼梦学刊, 1999, (1) :14-15.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心得体会 第9篇

元妃省亲——贾府最人的事件营销

回到红楼梦本身,里面也蕴藏了大大小小的精彩事件营销案例。元妃省亲就是贾府最大的一次事件营销。

书中第二回就写到了贾家的衰败,冷子兴与贾雨村的一段对话说得明白: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贾政当然不愿看着偌大的基业毁在自己这代手中。但苦于找不到一个好的方法让贾府重振旗鼓,继续让世人仰慕,让同僚羡慕。

但一个事件,让贾政看到了希望。这就是元春荣升为贵妃娘娘。

元春晋升贵妃娘娘后,皇上开恩,批准元春回家省亲。其实,在之前是没有妃子省亲一说的。过去的皇宫是只许进不许出的,要是皇上死了,还得殉葬;“候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所以元妃才说皇宫是见不得人的地方。

贾政显然看到了元妃省亲所蕴藏的机会。他心想,现在我女儿成了皇帝的女人,我就是皇亲国威,利用一下名人效应,对提升贾家的影响力是大有帮助的。能让世人知道,我们贾家的人当王妃了,又有后台了,贾家振兴在望,贾家的前途依旧红火。

那怎么策划好这个事件呢?怎么让这个事件达到最大的影响力,且能让影响力持久呢?就像法国因埃菲尔铁塔而闻名,中国因长城而增誉一样,贾政也想到了建立一个标志性建筑。一来显示自己依旧家大业大,二来建筑物能长久保留。

想到这里,说干就干,也不找相关部门审批,也不管是不是违章建筑,贾府便开始了大观园的建设。其实就算是违规他们也不怕,因为他们有后台,朝里有人。大观园可以说是创了当时拆迁、建造的速度之最,整个工程头年开建,元宵节前就建好了。

这件事是够轰动,也够给贾府长脸。但是,事完了,钱也没了。外在虽风光,但内在很受伤,修建大观园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同时也让贾府的财富彻底曝光,引起了官场的震惊和舆论关注,而恃强凌弱快速拆迁也让贾府树敌过多,这一切都加速了贾府的衰败。

元妃省亲的最火受益者

元妃省亲看似让贾府风光无限,其实,元妃省亲最大的受益者并非贾府,而是一个人,这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借元妃省亲之势,通过为大观园题诗、撰写楹联,使自己的名声大噪一时,也使自己伪娘的形象大为改观。

先前的宝玉抓周事故让宝玉洗不脱有点娘的公子哥形象,也给贾家的名声蒙上了阴影。贾宝玉破罐子破摔。你们说我娘,我不在乎,我还就喜欢娘,还就乐意当一个伪娘,他自己也说“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我见了男人就感到污浊,见了女人就感到清爽”。自己都讨厌自己是个男的。

大观园建成后的楼盘命名,景点楹联的撰写,让宝玉的才华充分曝光,为宝玉这个品牌在“公子多情”之外,又增添了多才多艺的美誉度。

在对对联前,宝玉的老师不断去贾政面前宣扬,说宝玉虽不喜读教科书,但兴趣广泛有急智之才,为宝玉日后的卖弄才情埋下了伏笔。

机会来了,贾政带一帮智囊专给大观园命名撰楹联之时,看似巧合地遇到了宝玉,给了宝玉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智囊们看得出贾政是想让宝玉露一手,便故意说一些落俗套,没创意的案名,反衬出宝玉的才气。

宝玉也不含糊,上来就说:常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进步耳。莫若直书“曲径通幽处”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当宝玉卖弄才情后,这些人纷纷鼓掌叫好,说: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

元妃与宝玉,姐弟情深,元春对宝玉是含在嘴里怕化了般地怜爱。一听各处题匾是宝玉所做,异常欣慰。宝玉有大长进了。在应对元妃的命题作诗时,宝玉一时感到有点江郎才尽,幸好有黛玉这位才女暗中相助。元妃不仅欣赏宝玉的才华,还在众人面前赞许,这可是来自皇室的夸奖。

这一下,宝玉可是着实风光了一把,也让人看到了宝玉并非纨绔子弟,朽木难雕。一下子颠覆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树立了宝玉“才子”的品牌形象。

高手黛玉,一堆枯花带来的千古流芳

要问大观园里谁是知名度最高女一号?非林黛玉莫数。林妹妹很喜欢搞些行为艺术,也是制造话题营销的高手。红楼梦书中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太观园里的才子才女们成立了海棠诗社,趁着请贾母吃螃蟹赏花,自己搞起了诗歌比赛。别人不过借景抒情,林妹妹却八戏太深,把自己的身世都融进去了,写得肝肠寸断。让人一掬同情之泪。诗的题目叫《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这首诗当无愧拔得了头筹。但黛玉在大观园里千古留名不是因为写菊花诗得了诗歌状元,而是源于一次事件营销——黛玉葬花。

当时,黛玉和宝玉的关系有点岌岌可危。人家宝钗看到宝玉有玉,自己就弄了个金锁出来,金配玉,金玉良缘嘛,意思就是说,看我和宝玉天生就是一对,林妹妹你就省省心,别跟我争了。黛玉在竞争上明显处于劣势。而且,林黛玉如弱柳扶风,“病如西子胜三分”,虽长的不错,但却是病态的美,那身体不是一般的弱。宝钗却心宽体胖。宝钗耗得起,而黛玉耗不起。再者,由于林黛玉的嘴太刻薄,导致她把贾府里能得罪的人全得罪了。而识体大方且会笼络人心的薛宝钗却是大受贾府上上下下的喜欢,林黛玉在舆论口碑上也处于下风。

宝黛恋开始不被人看好了。但一场黛玉葬花,成功的扭转了宝黛恋的颓势。

黛玉葬花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成效,是因为葬花事件击穿了宝玉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宝黛由一般的互生爱慕上升到了知已。宝玉虽不象黛玉那样多愁善感,但骨子里是个怜香惜玉之人,越悲情的事件越能打动宝玉。那是一个落花缤纷的时节,桃花纷纷,一阵风过,落花无数。黛玉心想,万物皆有生命,桃花落,就是桃花生命的终结。人的生命终结后,会被好好安葬,桃花为什么就不能被好好安葬呢?

正巧宝玉在桃花树下拿一本当时的禁书《西厢记》品读,微风轻拂,神清气爽。片片桃花随风飘落,诗情画意,美好得让人不忍践踏,但对正沉醉于《西厢记》的宝玉来说,片片落花不免显得十分扰人,却好在衣服比较宽大,宝玉便兜起大捧大捧的花瓣抖入水池中,倒也应了“流水落花春去也”。这时黛玉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款款而来。宝玉原想叫上黛玉一起,将落花抛入水中,没想到黛玉不仅不从,还教训他道:“这里的水是干净,可流出去指不定混到什么污水里,花也是生命,生来美丽,被臭水糟蹋了,我会心疼的。我早就为他们准备了安身之

处,用绢袋做棺材,让他们来自尘土归于尘土,干净来干净去。”

黛玉不仅说服了宝玉和她一起葬花,也创造一个俩人在花下共读禁书《西厢记》的机会,宝玉借书抒情,向黛玉求爱。虽惹得林妹妹半是怒半是喜,但这也是两人的第一次青春表白,宝黛的关系由此升温。

黛玉葬花这件事立即在贾府传遍了,人们纷纷赞扬黛玉这个丫头透着一股子才情和悲天悯人之心。黛玉的葬花词更是流传天下:“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葬花”这个事件营销成为了千古经典。通过这一事件,黛玉在宝玉心中成功升位,从两小无猜的玩伴一下子上升到宝玉的爱人知己。而且,黛玉葬花这个行为艺术让黛玉成为中国小资教母级的人物,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贾母失算的事件营销

以上都算的上是较为成功的事件营销,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之下,贾府的人多少都了解些事件营销的操作手法,不管得没得到真谛,都想来次事件营销让自己风光一下。但事件营销并不是百用百灵的万能钥匙,并非每次都成功,操作的不好,很有可能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贾府的最高领导贾母就有过一次失败的事件营销。

偌大的荣宁两府,多代聚居,老老少少,人数众多,生日宴会隔几天就要举办一场。像贾母这等元老级大人物,其生日更是得大办特办,风光无限。

话说又到了贾母的生日,此时的贾府一派萧条景象,闹的闹,死的死,晦气得很。贾母就想借自己的生日,好好乐和乐和,冲冲喜。

古人曰:“人到七十古来稀”,贾母活到八十耄耋之年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长寿老人了,全家人自然重视。安排了9天长假,举家欢庆。从7月上旬开始,送礼的人就络绎不绝。

到了28号,两家张灯结彩,音乐不断,热闹空前,但来访的人却并不如预计的那样:“宁府中本日只有北静王,南安郡王,永昌驸马,乐善郡王并几个世交公侯应袭,荣府中南安王太妃,北静王妃并几位世交公侯诰命。”来的客人大多是世交,碍着感情和脸面,恐怕心里不一定愿意来,并未见得有多少新贵,可见贾家的人脉几乎没有延续和扩张。好酒好菜好茶伺候着,大宅门的礼数自然还是一样不会少。聊天的时候,南岸太妃问到宝玉,老祖宗的回答是念经去了。问道小姐们,说是“病的病,弱的弱”。后辈们原是应该活蹦乱跳的,贾府后继无人到这里已经再明显不过了。这一事件策划的,不仅没有扭转贾府的衰败形象,反而更加深了人们对贾府日薄西山的感知。

这还不算完,晚上客人走后,尤氏发现门没有关好,让人叫负责人过来。结果引起了一场丫头婆子间的斗争。双方是你一句我一句,骂骂咧咧:“我们的事,传不传不与你想干”,“各门各户的,你有本事,排场你们那边人去。”这可好,一家人内讧了起来。其实,丫头婆子们吵的不是架,而是贾府的凌乱现状。因为,丫头婆子们原本就是下人,自己是没什么主见的,胆敢如此放肆,自然是上头有人撑腰,丫头婆子们的底气就足。紧接着就来了场邢夫人和凤姐俩婆媳的矛盾。邢夫人一句话,弄得凤姐“由不得越想越气越愧,不觉灰心转悲,滚下泪来。因赌气回房哭泣,又不使人知觉”。可见,贾府内部也是人心涣散,各怀鬼胎。

原本一场大家族热热闹闹的生日会,没有给人显赫之感,反而冷冷清清,贾母也总是表现出“乏了”的状态,各种矛盾在这里显露出来,可见此时的贾府已经危机重重,气数将尽,就算是再盛大的排场也无法掩盖住命运的悲凉。

所以,事件营销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当你用剑锋披荆斩棘的时候,也有被剑锋伤到的风险。事件营销的操作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如何用好事件营销这把利剑,规避事件营销的风险,潜移默化地感染大众,达成行销目的,这就需要我们遵循应有的法则。企业应善用之。

李光斗

红楼梦读后心得 第10篇

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怂级*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红楼梦读后心得 第11篇

贾宝玉自小备受贾母疼爱,也养成了他顽劣,任性的性格。他憎恶封建礼教和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宝玉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你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这只因封建观念中,男子必须读书做官的观念,宝玉憎恶这些世俗观念,便整天和一群女儿们厮混,追求随性的生活。曾经的宝玉是一个风流公子,苦苦追求真爱却一直无果,直至林黛玉进入贾府。

黛玉由于母亲早亡,他的父亲把她送到了贾府,她在贾府中无依无靠,无权无势,遭到别人的冷落,还依稀记得黛玉葬花的场景,黛玉见风吹落花飘满地,不忍落花随水流到污浊之水中,便用绢袋装好埋入土中,让落花随土消散,黛玉用落花比喻自己的处境,留下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叹。

宝玉第一眼见到林黛玉,便被她那倾国倾城貌迷倒,两人从此深陷爱情之中。可这段姻缘却不被被人看好,在别人眼中林黛玉只是一个叛逆任性、心胸狭隘、小家子气的女儿,可宝玉却独爱黛玉,黛玉从来不劝宝玉追求功名利禄,也正符合了宝玉的性格,清高脱俗,正是这两人性格的描写。

在书中人物的眼中,黛玉远不如出身高贵、举止娴雅、端庄稳重的薛宝钗,宝玉和宝钗才是金玉良缘,可是林黛玉的出现却扰乱了这一切。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婚事正是封建礼教的表现,婚姻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宝、黛、钗无一落得一个好结果,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了封建制度的牺牲者,可结果也没如书中人物所愿。

《红楼梦》最终的结局批判了曹雪芹所在时代的封建,黛玉在宝玉取妻那一刻含泪而终,宝玉悲伤出家,薛宝钗抱憾终生。在这样的社会时代,没有一个人有一个好结局。贾府由荣华走向没落,直至被抄家,也暗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衰败,表达了曹雪芹对他所处社会的厌恶,他能在家境败落,生活贫困的情况下完成这一著作,也着实令人敬佩。

读罢红楼梦,心中产生了诸多感叹,因书中悲伤结局而感叹,因封建风俗所感叹,读这本书也带给了我很多,其中细腻的描写使我阅读得更加细致,也培养了我的耐心,这会是我人生一笔财富。

红楼梦读后心得 第12篇

本书的第一个看点就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悲剧。一开始是宝玉和黛玉情投意合,后来薛宝钗的到来,使黛玉受到了冷遇,宝钗受到了欢迎,可这也没使他们分开。可贾母非要宝玉和宝钗成亲,黛玉知道后就开始绝食,说宝玉是个狠毒、忘恩负义的人,没过几天就去世了。

第二个看点就是贾家一开始享受荣华富贵,穷奢极欲,儿孙满堂,每个人都挂着玉,宝玉身上挂得玉最名贵。卧室、书房全都悬挂著名贵的东西,纱窗也是最好的,勺子和筷子都是金的和银的。一家子天天开开心心,热热闹闹的。可后来因为他们太过贪婪,想拥有更多的荣华富贵,结果物极必反,被朝廷抄了家。从此:

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

无情的,分明报应。

最后的结果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新版《红楼梦》雷人 第13篇

花费3年时间、耗资2亿元人民币打造的豪华巨制新版《红楼梦》, 一经播出, 就遭遇潮水般的批评和质疑。热议

魏明伦:最主要的是不合理, “铜钱头”脱离生活、脱离历史、脱离人物, 完全是个荒诞的头饰, 只有戏曲演员在舞台上使用, 是一种夸张的舞台装扮, 戏曲演员下台后也不用这种头饰。从古到今没有一个女人会在生活中贴水鬓片, 怎么可能出现在大观园中!它可能有很多优点, 但是它可能是电视剧有史以来最失败的头饰造型。人文知识的缺乏到了使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简直是常识错误!

《时代商报》:经典文学只有避免成为电视剧的附庸, 电视剧也只有避免生吞活剥文学资源, 不以牺牲文学价值的代价来片面追求影像感, 电视剧与文学的结盟才能相得益彰。在经典作品改编过程中, 如何能够在大众文化喧嚣的消费社会中, 既能迎合大众的审美情趣, 又能延续经典名著的内涵, 使文学与电视剧在互动中达到多赢, 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网友王大桥:新版《红楼梦》不像红楼倒像青楼。《红楼梦》原著对情欲的描写精致含蓄, 充满美感, 然而新版表达出来的, 却十分粗浅。秦钟和宝玉一起吃饭时, 居然在凤姐的背后手牵手, 活脱脱的断背情。贾瑞因为思念王熙凤而急“性”攻心, “性”梦不断。原著中的贾瑞是个美男子, 而新《红楼梦》里的贾瑞长相、笑容、言行举止都像极了混惯风月场的猥琐男, 这部电视剧真的不适宜一家老小一起观看。

《红楼梦》 第14篇

凤姐是《红楼梦》中受到评议最多的人,作家给我们展示的凤姐有着非常丰满生动的性格,她有时候让人觉得可憎可惧,有时候又可亲可近;她做了很多坏事,但她又是个绝顶聪明、诙谐幽默的人。她的死也标志了贾府这个“大厦”的彻底倒塌。

1.因王熙凤办理过秦可卿的丧事,这次贾母的丧事仍是她负责办理。凤姐虽然有病,但仗着自己的才干,自然答应了。

2.然而,贾政认为贾母的丧事要少花钱,只要悲切就是孝顺;邢夫人更是捂着钱不拿出来。

3.结果,下人们因没有钱都不愿意做事。凤姐苦苦哀求,用尽心力,喊破喉咙,还是瞻前不能顾后。

4.这时,一个小丫头跑来说:“二奶奶在这里呢!怪不得大太太说:‘里头人多,照应不过来’,二奶奶却在这里享清闲。”

5.凤姐听了这话,眼泪直流,只觉得眼前一黑,便喷出鲜血来。平儿赶过来扶住,只见凤姐的血一口口地吐个不停。

6.凤姐昏晕过去后,平儿赶紧报了邢、王二夫人。邢夫人认为凤姐假借生病不肯做事,心里全然不信。

7.这天,除了凤姐、惜春看家,其余的人都伴送贾母的灵柩去铁槛寺安放。

8.谁知夜里强盗入侵,盗取了贾母遗留下的所有财产。惜春恨得剪发出家。凤姐无比愁闷,病又加重很多。

9.凤姐病得越来越重,贾琏却漠不关心。邢、王二夫人也不来看望。凤姐的心里更加悲苦,只求早点死。

10.这天,凤姐病得昏昏沉沉,恍惚中看见被她害死的尤二姐前来索命,心里更加害怕。

11.这时,丫头来报,说刘姥姥来了。刘姥姥看见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十分难过。

12.凤姐跟刘姥姥说了一会儿话,过后更加不行了,众人大哭。刘姥姥也赶忙念佛祷告。

13.凤姐清醒了些,见刘姥姥求神祷告,就告诉她自己心神不宁如见鬼的样子。

14.刘姥姥宽慰凤姐,答应帮她去屯里祷告。凤姐万分感谢,并说:“我的巧姐儿也是千灾万病的,也交给你了!”

15.夜里,宝玉刚准备睡,听说凤姐病得危急,赶忙起来。正要出院子,王夫人那里就打发人来让宝玉暂时别去。

16.来人说:“琏二奶奶从三更天起,到四更时候,没有住嘴,说了好些胡话,要船要轿,说要赶到金陵归入什么册子。”

17.稍后,王夫人打发人告知,琏二奶奶咽气了,请宝玉等人过去。宝玉悲伤不已。

18.凤姐一辈子要强,活着时也无比风光,怎奈死后因经济拮据,所有的事情都办得马虎,巧姐哭得死去活来。

书外探秘

有趣的“拆字法”

曹雪芹为写《红楼梦》创造了上百种隐写秘法,它们都是为了隐写历史服务的。而拆字法的运用,让我们欣赏了曹雪芹炉火纯青的文字运用技巧,并对汉文字本身的韵味、神奇、博大精深赞不绝口!

什么是拆字法呢?简单地说,就是把一个字的字形拆开,对这个字的形状、笔画、部首、偏旁等进行归纳,须仔细推敲斟酌,才能知道意思。

第五回对王熙凤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中“凡鸟”就是从“凤”的繁体字“鳳”字拆得,显指“王熙凤”;第三句“一从二令三人木”,一般认为是暗示了凤姐遭逢丈夫三个阶段的不同态度,即贾琏对凤姐开始是“顺从”,继之是“冷待”(二令即“冷”),最后是“休妻”(人木为“休”)。简单而有趣的拆字法把王熙凤身败名裂、万事皆休的命运勾画出来了。

再看香菱的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中,“地”就是“土”,“两地”便是“两个土”,加上一个木,便是“桂”字。香菱正是被悍妇夏金桂给害死的,所以最后一句就是暗示香菱的命运。

还有第九十三回中,贾政从一张写着“西贝草斤年纪轻,水月庵里管尼僧”的首句“拆字”白纸帖上,了解到贾芹(西贝草斤)的劣迹。

当然书中还有不少这样的用法,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可要留心哟。

除了《红楼梦》,不少经典文学作品也用了拆字法。如《三国演义》中人们把董卓二字拆为“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表现了人民对董卓的痛恨。

红楼梦读后感学生心得感悟 第15篇

自从有了《红楼梦》这本书,每天一有空,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她细细的品读。书中的人物众多,如痴黛玉、敏探春、俏平儿、呆香菱、冷惜春、勇晴雯、慧紫鹃、贤宝钗、……曹翁仅用一字便总结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有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经典情节,如:元春省亲、宝钗扑蝶、黛玉葬花、湘云醉眠芍药裀等,美丽的环境和美的人物,都在这个画图中出现,营造出如诗般的意境。

我每读完一回,妈妈就让我复述所读内容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看到《皇恩重元妃省父母》这一回时,我和妈妈一致认同贾府由盛到衰的原因是奢靡。为迎接元妃省亲而建的大观园,其豪华气派堪比皇宫,连身为皇妃的元春都说“太奢华过费了!”我们也有不同的观点,我比较喜欢林黛玉,因为她才思敏捷、冰雪聪明,而妈妈却认为她天生多疑,爱耍小性子,不喜欢她。

《红楼梦》这本书人物众多,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为了便于我理解,妈妈帮我画出了书中人物关系图,还把书中出现的生字注音,誉抄在积累本上,这样我能更深入的阅读理解。

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全家认识到了奢侈的弊端,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因为一个人只有节俭才能进步,一个家只有勤俭才能兴旺。

红楼梦读后感心得600字 第16篇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捉摸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书中的人物多达900多个,而其中我有一个最喜欢---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泣,千里珠峰一望遥。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体把儿牵挂。自古穷空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在那那样一个千顺从,万顺从的时候,仅有她敢于去抗争,敢于去维护自我的尊严。一个敢于同命运,同邪恶斗争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而她”分骨肉”的无奈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杯具了。

在《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黛玉葬花,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情节,也是黛玉个性焦点的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香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助偷酒泪,酒上空枝见血痕。

说“不读《红楼梦》就不是中国人,”清末有《京都竹枝词》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对中国的影响之大。

我所看的《红楼梦》不仅仅是120回的通行本,还有周汝昌校汇本。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那样貌的,我能够经过自我的发现去还原一个我认为真实的情节,而不受高鹗的影响。

红楼梦读后心得体会初二级 第17篇

“红楼”是值得我们品一生的作品,每阅完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触。经典的魅力也就在此处之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是宝黛之间的痴痴所爱,而宝钗之间的又有几人能看懂;金陵十二钗有又几人享受人间之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又能兴盛多久;这是时代铸下的杯具!

阆苑仙葩是他们的开始,一个爱惜女孩,批评程朱理学,一个生性孤僻,多愁善感。初次见面就互相吸引,宝玉为林妹妹摔玉而到黛玉焚诗归魂,这都是宝黛的所爱所恨的感情。宝玉含着玉石出生,受贾母的百般疼爱,游于温柔富贵乡,专爱作养脂粉,亲敬家里姐妹和丫鬟。他重情不重礼,批判程朱理学,喜爱性情文字,这也是与黛玉心有灵犀的初衷。在人间看尽了爱别离,万念俱空,了却尘缘,跟随一僧一道出走,““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结果。这是多强烈的比较。“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的黛玉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最富灵气的女子形象。从小的书香熏养,琴棋书画样样的才女,而最终也落得为爱殉情的结局。聪明清秀的她也受贾母疼爱,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贾宝玉成为她的知音,遂把期望和生命交付于宝玉的感情中,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着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我命运的杯具感受,这是她个性格。最终的为爱现身,今生在贾府流尽了这一生的眼泪报答宝玉,这也完成最初的心愿。这一绕人心弦的感情令人羡慕也为此深深感到遗憾,在这一社会背

景下,结局也应是注定的。以往在一齐的时光的,他们在人生理念上,他们是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这样一致让他们更为之疯狂,但在封建礼教的生活下他们的感情注定是扼杀的,无论过程是多么完美。这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讽刺着封建的残暴。

位于金陵十二钗之九的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她一生精明而自我的命却是那么的轻薄。身处在大世家族,她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心思缜密,处理事物也是得心应手。但心狠手辣的处事手段,在背后受到仆人的谴责谩骂,对她充满怨恨。她对于刘姥姥的态度却不一样,以致最终能把巧姐交给刘姥姥抚养,这也许是上天对王熙凤的唯一照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缺王熙凤这样的人,封建权财,人吃人的形象难道还少吗?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凄凉的死去,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反应了那个时代的风气。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与黛玉并列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群芳之冠的宝钗。她容貌柔美,不逊于黛玉,举止娴雅,博学多才,善解人意,是王夫人心中儿媳的不二人选。宝钗是封建礼教中的传统女子形象,知书达理,修炼自我的品格,善意待人,曾出钱出物为史湘云设东摆螃蟹宴,解决了湘云贫寒、势单却要请客的困难;照顾命运坎坷的香菱,使香菱免受欺负;暗中帮忙家境贫寒的岫烟,一针一线地为她着想。这一性格的她也喜欢宝玉,一心为他,宝钗之间的“金玉姻缘”在最终构成,但没有维持多久宝玉就看破红尘出家,只剩下宝钗和腹中胎儿这一杯具。曾与宝玉在贾府的相处,了解宝玉,日子很欢乐,和林妹妹的写诗较真也让生活变得趣味,但最终宝钗历尽世态炎凉,尝遍人间甘苦,苦修苦炼,这是封建制度下的时代所促成的,它的本质被曹雪芹注入了红楼中,

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中的事事物物,是时代的结晶,反映封建的兴衰败亡。其中的性情仅有我们自我去体会,值得去尝的经典。

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二):

说起《红楼梦》,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那段恋情吧,这恋情因生不得在一齐,死后也无法相见而显得难能可贵,刻骨铭心。我阅读《红楼梦》后,也对他们的恋情感到可惜,然而我却还是不为他们没在一齐而感到惋惜。

林黛玉只适合养在深闺中保护起来,如一只容易受伤的金丝雀,没了主人的保护和爱惜便不能久活。而贾宝玉正好就是那位不能带给她幸福的主人,贾宝玉这个人,说傻不傻,但也不是太过聪慧,他只是一向都在随心所欲的活在世界上,他的存在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在于他表现了作者的意识和当代社会的阴影面的投射,不好的地方在于正是他的性格造成了他和林黛玉不幸的一生,不能拥有美满的结局。

要我说还是薛宝钗和贾宝玉更加相配,薛宝钗要容貌有容貌撑得起一个家族的面貌,足够有当家奶奶的气场,且也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不像林黛玉一样处处敏感,总觉得别人话中有话,最终因为这多感的心而劳累了身体,最终香消玉殒。薛宝钗容貌,性格,气质,对贾宝玉的关心都足以为她赢得当家少奶奶的头衔,然而就因为当时社会的以夫为天的封建思想,使得她如此一位有才气,集美貌与智慧与一身的女子败在了一纸休书上。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能起来,只能郁郁寡欢,最终也落得个不太美满的结局。

而贾宝玉呢,他辜负了一个女子的一生,又毁了另一位女子的一辈子,最终也只是考的状元却最终落得个皈依佛门的终局,正如曹雪芹自身在文章的开头便写到的那些伏笔一般,一个似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最终分散两地,全是虚幻,也全是泡影。

小说中主人公的不幸结局也暗含着作者的落魄和不幸的人生,原是豪门的曹雪芹却因正值革命时期而没能当上状元,也没能在官场上有所大出息,小说中贾宝玉的前半辈子幸福的人生可能就是作者的过去吧,也只能说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落魄了的作者其实内心深处还是在深深眷念着过去纸醉金迷的繁奢的生活吧,而贾宝玉之后所经历的贾府落魄,也正是作者生活开始衰败的投影吧。

可能也正是由于作者生前经历过的真实生活的巨变,贫富的差异,生活的不顺心,使得他最终从过去那种腐烂,颓败的生活中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和隐藏在社会深处的黑暗气息。人心的异变与自身身份的改变给了曹雪芹一个蜕变的机会,正是因为他亲身经历过了奢靡的生活,他才通晓那些大家族里的规矩和方寸,也明白那些复杂的人心和大宅里的勾心斗角吧,结合了自身的人生经验,曹雪芹使得《红楼梦》中那些人物生活都活了起来,那些人物的言语,行为,动作,仿佛跃然纸上。

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树下悲歌葬花的林黛玉,说出男女是泥和水的贾宝玉,有那通身气派的老祖母,一个个人物在小说中活出了他们精彩的一生,不可谓曹雪芹以示面面俱到了,还有众人那影藏了一生悲欢离合的人物诗,和那一出出暗含的玄机,直令看的人觉得内心痛快。

但在阅读书中人物的一生时也不禁引起我们对于当今社会的反思,那时候的封建社会的坏习性和不良风气是否延续到了今日那时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是否在今日仍然出此刻了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当中,那时的对百姓的迫害,大家族对百姓的欺压,法律对贵族的庇护是否在今日还活在社会那个阴暗的角落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并不只是一个人的思考,也不是一群人的深思,而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世界全体人民的深深自我反省与自我监督。

《红楼梦》的魅力当然不仅仅只是这些,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是如此的出彩和丰满,看着《红楼梦》,仿佛就看到了整个社会的气息,仿佛触摸到了古代珍贵非物质文化的躯体。那不仅仅只是一本书,一本小说,它是另一个名为《红楼梦》的世界的载体,使得另一个世界得以以这种媒介和我们这个社会相接触。这或许就是红学的诞生缘由吧!

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三):

《红楼梦》这本书相信大家都读过,即使没有读全,也读过其中的片段。这是一部无法形容的书,传奇伟大都不能衬托出这本书的真正的内涵!我将将把这本书读完,我就感觉这是一本我一辈子都无法吃透的书了,自从“红学”构成后,多少代人也没有吃透《红楼梦》,直到此刻!

《红楼梦》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属章回体古典长篇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是中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感情杯具为主要线索,着重描述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述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种种不调和的矛盾。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可是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我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构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并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导致了两人的杯具结局。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可能是个神仙,可望不可及,似乎也是一种姻缘,不想命运如此多作弄,其特点可概括为“凄美”二字。“凄”则主要表此刻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此刻外在、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两者相加就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杯具形象。

初见黛玉,作者并未直之后墨来描绘她的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林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而在宝玉的眼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凄美。

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一方面,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细心翼翼地为人处事,构成了“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另一方面,一个兰心慧质的女孩儿的细心眼儿更能够为她增添些灵慧与可爱之处,从而使林黛玉这个主角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较大部分的一些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们往往对正面的主角作太多的褒扬而使主人公几达神化的程度,这就导致人物的塑造脱离了现实生活变得空泛无趣、了无动人之情了。

在黛玉的善良方面,我们又能够从她与宝钗相处的文字里边看得出来,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之后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再者我们还能够从她教香菱作诗诲人不倦以及她的葬花之举等事能够看出她内心的善良。事实证明,越到之后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宝钗,而是以诚相待,啥也不瞒人的黛玉,其出自本性的善良与坦诚也由此可见一斑。

荣府内,还有一个与众不一样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二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终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鲍二家的媳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聪明,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又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她的根本目的是聚拢钱财,赵姨娘曾说过,这一半家产不叫他搬到他娘家去,我也不是个人。”[由Www.QunZou.Com整理] 《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样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红楼梦》是一部大书。有评论家这样说,几千年中国文学史,假如我们仅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红楼梦》是言情小说,它言男女之情,以言情而至伟大,必须有一个条件:起于言情,最终言情,但不止于言情。通常的言情之作常常易于流于浅薄,而伟大的言情则有一个不言情的底子,这样才能衬出情的深度!

我将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研究《红楼梦》,这本书实在是太过奇特,太过精妙,让人拿得起,放不下,总想在书里面继续不断的读下去,品味下去,这就是奇书的力量,这就是真正的书,真正的绝世奇书!我明白自我研究不透,可是我还是会去研究的,我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

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四):

独倚桌前,茶茗飘香,翻开漫卷诗书,历经《红楼梦》之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之巅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感情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叉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杯具美。经过家庭杯具、女儿杯具及主人公的人生杯具,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在《红楼梦》中,人物各具特色。其中我最欣赏的是贾宝玉。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他虽出身于身世显赫的封建大家庭,却是个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这样的勇敢与顽强是在当时封建社会上所不可比拟的。他鄙弃功名利禄,能够平等待人,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这一地步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更何况是在当时封建腐朽的社会呢?在他的心里人仅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他同情女性,尊重女性,敢于向当时儒家的道德标准挑战,是个不折不扣的时代英雄。

关于贾宝玉的故事,其中著名的有贾宝玉得名和抓周的故事,王夫人生了一个公子,一落胞胎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头还有许多字迹,便取名为宝玉。周岁时,贾政要试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抓取,谁知宝玉却抓了些脂粉钗环。贾政为此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必为酒色之徒。

宝玉摔玉——表妹林黛玉来投亲,宝黛初见,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了林妹妹”,十分有好感。可当他闻知黛玉无玉,便摔玉于地说:“这玉连人的高下都不识,不要了。”此举惊坏了黛玉,也吓的众人一拥去抢,多方哄他才作罢。

宝玉挨打——宝玉挨打的起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其二是宝玉与琪官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正无端招开ZZ纠纷,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成了金钏儿。

宝玉瞒赃——贾府丢失了玫瑰露、茯苓霜,女管家林之孝家的怀疑是管厨房柳家的女儿五儿所偷,凤姐吩咐严惩。凤姐的丫头平儿了解到这些东西是王夫人的丫头彩云偷给贾环的,因怕探春生气,又怕连累许多无辜的下人,让宝玉都承担起来,从而平息了事端。

贾宝玉的性格为何“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大多数人认为是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风气和腐朽观念,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渐渐坚定了、成熟了。

读完《红楼梦》能让我领悟到人间的辛酸与丑陋,当然也有像贾宝玉那样完美的善良的灵魂。让我认识到当时封建社会的落后腐朽,启迪我们在此刻的时代潮流中要紧跟时代步伐,踏实做人,不重蹈覆辙。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当学习宝玉这种平等待人与不追求功名利禄的难能可贵的品质。问世间有多少人清心寡欲?其实这一类人也很少,也包括我自我也有也被功名利禄迷惑的时候。尽管宝玉玩世不恭,但我们仍要静下心来想想自我的不足之处,踏踏实实的踩好人生每一个步伐,直至走向成功。

也许世间有时会像宝玉所经历的封建社会那般,但我们也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像贾宝玉那样同污浊的世间对抗,活出纯真的自我。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红楼梦》的尾声令我们的心里有些许悲凉与感慨万千,一个家族从兴盛走向衰弱,只是在一刹那之间让人感叹不已,《红楼梦》的爱恨情仇,从侧面所反映出的当时社会形象,引人深思。它所展现清朝四大家族兴盛衰落的社会史,既有社会百态又有人情冷暖,是研究清朝社会各阶层的最佳脚本,我们能够学习其中的亲情,友情和感情,认真活好人生中的每一分钟。

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五):

《红楼梦》作为古代文学之巅峰,便涵盖了所有小说应当具备的良好素质,丰富的故事情节,深厚的文化底蕴,细腻的文字描述,鲜活的人物形象,以纯熟精妙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一段凄美的感情故事,同时,也揭露了社会百态。

《红》用一种带有玄幻色彩的开头,巧妙地设下了由一块石头引发的三世恩怨。小说处处有伏笔,例我们初看宝玉出世时,不要那金书玉帛,不要那兵戎铁马,偏生选择了女孩子家家使用的玩意儿,便可粗略猜出他的性格。

小说的细节描述更是令人惊叹,单是黛玉进贾府这一事,就把熙凤等人的性格描绘得淋漓尽致。王熙凤,作为古代社会的女强人,有着精美绝对的容颜和狠毒足够的心肠。而她,也是间接导致贾府腐败的原因之一。要说贾宝玉身边的女子,且不谈那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单是他的丫鬟,袭人就足够了。袭人长伴宝玉左右,似乎是最懂得他心思的。我想她定是一个善解人意,温柔婉约的女子,哪曾想曾在一本评析上,看见她是那尖酸刻薄之人,从她的名字上就能够略知一二(一说袭人是因为姓花,宝玉取自花气袭人知骤暖)。我心底也疑惑,不知究竟该给她下个什么定义。只是从心底,并不厌恶这个身世可怜的女子。

薛宝钗作为故事的核心人物之一,作者自是花了很多笔墨在她身上。她出身优越,大方得体,知书达礼,无一不彰显着一个完美女性所应有的所有特征。她生得珠圆玉润,她眉目含情,怎奈如此佳人美景,却得不到宝玉的真心怜爱,便是平白娶了这位美人儿,也百般不愿。

是的,有因才有果。贾宝玉无法理解宝钗,是因为心里已有了一个林黛玉。黛玉瘦弱,不似宝钗丰腴,却另有一番风味。她双瞳如剪秋水,乃至见宝玉一见,便不由得给她取了个“颦颦”作为字赞美她万千风韵。然,黛玉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她多疑、善妒,常常讽刺他人,言语之间充满了一股清傲之味,仿佛就是那冬日里一株梅,高洁傲慢。这仅是我个人拙见,并不能遮掩她的种种光芒。她才华过人,完全颠覆了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好胜,她骨子里带着一份叛逆。她偷看被禁的《西厢记》,她是曹雪芹笔下无与伦比的女子,她勇于突破,追求属于自我的感情,她仿佛就是天上那一只落单却又倔强飞翔的雁,永久地飞翔。文坛不会再有下一个林黛玉,不会再有这样一个美得令人以为从天而来的女子,怀揣冲破禁锢的心,守候着自我的感情。作者借这个人物形象地表现了自我想要改变封建社会制度的完美愿望。只是小说的结局不免给人一种凄凉的感受

《红楼梦》里佳丽无数,我最喜欢的要数史湘云。她也有着如黛玉一样的家世背景,却不如她叛逆,但也不成日悯人悲天,暗叹自我抱怨他人。她豁达,她乐观,她不拘小节。她能够是醉卧芍药倾众生的美貌女子,也能够是身着男装的率性孩子,也会是巧妙对联的“枕霞旧友”。喜欢她,更是因为她的才情,喜欢她说的“抛书人对一枝秋”。

而,前期营造的完美氛围被一点点打破,黑暗的社会与人情世故终是没有放过他们。贾母纵是疼爱黛玉,也狠得下心。宝玉与宝钗大婚当日,她一人独守病榻泪尽而死。我想,她死前,必须带着对宝玉无尽的怨与爱,惆怅地离开。只可惜红颜薄命。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对《红楼梦》进行研究,对这本名著的解读也各有不一样,从我一个初中生的角度来看,除了宝黛的感情主线以外,这本书对社会的批判也有所感受。我想,我从这本书得到的,是不要墨守成规,要冲破别人给予你的牢笼,努力去挣脱那些羁绊你的,为自我的未来所争取。我没有办法改变这个社会的状况,但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改变自我。

贾、史、薛、王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在作者笔下逐渐成形,每一步都蕴含伏笔,每一件事都不是空穴来风,最终的结局,既是没有放过书中的人物,也没有放过读者。我们的心境随着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而起起伏伏,最终如同一块石头,砰然落地。于是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很久,我都无法明白,我们究竟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还是为了死去而活着。

《红楼梦》片段细读 第18篇

一、片段回放

第22回, 在宝钗生日当天, 宝玉和黛玉、湘云之间发生了一次冲突。

贾母蠲资二十两, 给宝钗过15岁的生日。是日, 在贾母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 内院中搭了家常小巧戏台。看完戏后, 凤姐说演戏的一个孩子“扮上活象一个人”, 宝钗心里知道, 但只一笑不肯说, 宝玉也猜着了, 亦不敢说。史湘云笑道:“倒象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 忙把湘云瞅了一眼, 使个眼色。这一眼, 没能阻止众人的哄笑, 却惹恼了湘云和黛玉。一个当晚就要整理包袱回家, 说“省的看别人的鼻子眼睛”;一个质问宝玉“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我恼他, 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 又与你何干?”一番连珠炮式的质问, 使宝玉哑口无言;一片苦心却“落了两处的贬谤”, 更令宝玉心灰意冷。大哭一场后, 独自“悟禅机”去了。

第30回, 在薛蟠生日那天, 宝钗和宝玉、黛玉之间也有一次冲突。

薛蟠生日当天, 大吵一架后刚刚和好的宝黛, 跟着奉老太太之命前来劝和的凤姐, 双双来到众人面前。宝玉没话找话, 和宝钗搭讪。他先解释自己因身体不好未参加薛蟠的生日寿筵 (其实是和黛玉吵架而心情不好) , 又问宝钗为何不去看戏。宝钗说自己怕热, 便推“身上不好”出来了。宝玉听出话里的讽刺之意, “由不得脸上没意思, 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 原来也体丰怯热。’”不料宝钗闻言大怒。她先冷笑道:“我倒象杨妃, 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随后借小丫头靛儿找她要扇子之机, 指着靛儿厉声说:“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 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 你该问他们去!”当着贾母等许多人, 宝玉一时十分难堪。一旁的黛玉问宝钗听了两出什么戏, 宝钗说:“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 后来又赔不是。”宝玉说道:“姐姐通今博古, 色色都知道, 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 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做《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 才知道‘负荆请罪’, 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心里有病”的宝玉黛玉, 听了这话早把脸羞红了。王熙凤趁机打趣说:“你们大暑天, 谁还吃生姜呢?”又用手摸着自己的腮, 诧异道:“既没吃生姜, 怎么这么辣辣的?”宝黛二人听见这话, 越发不好过了。大获全胜的宝钗, 见宝玉十分讨愧, 形景改变, 便一笑收兵了。

二、特犯不犯

细读上述两个片段, 首先令人惊叹的, 是作家叙述笔墨的张力十足, 灵动异常。从情节设计的角度看, 上述片段属于古代叙事艺术中的“特犯不犯”。所谓“犯”, 是指相似的情节、细节、人物性格、生活场景等在同一作品中重复出现。如上述两个片段所叙述的, 都是几个小儿女之间由漫不经心的玩笑而引起的口角冲突。所谓“不犯”, 即“回避”, 是指相似之中各有异趣, 同中见异。在上述两次冲突里, 作家运用特犯不犯、犯中求避的叙事手法, 至少成功营造了以下诸方面的相映成趣:

1、两次冲突都发生在薛家兄妹生日当天。前次是宝钗生日, 后次是薛蟠生日。前次生日由贾母做东, 作家浓墨重彩, 叙述详尽;而后次生日只作为一个单纯的时间背景被侧笔提及。

2、两次冲突都发生在三个小儿女之间, 发生在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主角之间。前次是宝黛湘, 后次是宝黛钗。但前次冲突中的湘云, 其实是个“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的豁达女子, 因她有一个象征金玉良缘的金麒麟, 而被黛玉当成了假想敌。后次冲突才是木石组合和金玉女主角的直接碰撞。

3、两次冲突都由漫不经心的玩笑引起, 两个玩笑都是拿女主角的外貌体态与他人相比:前者以身份低贱的戏子比黛玉, 后者以红颜祸水的杨妃比宝钗, 虽涉嫌不恭, 倒也无伤大雅, 只是由于被比的女主角心情异样, 才成了引燃战火的契机。

4、两次冲突前都预设了女主角心情不快的背景, 但黛玉的不快是累积式的, 宝钗的不快则是突发式的。第22回宝钗生日当天, 在一群女眷说笑看戏的欢快气氛里, 黛玉别具心怀。一大早, 黛玉歪在炕上, 对前来寻她吃饭看戏的宝玉耍起了小性儿:“你特叫一班戏来, 拣我爱的唱给我看。这会子犯不上跐着人借光儿问我。”看戏时见宝玉听了宝钗谈戏, “喜的拍膝画圈, 称赏不已, 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黛玉又挖苦道:“还没唱《山门》, 你倒《妆疯》了。”看完戏后的玩笑, 尤其是宝玉对湘云“施眼色于前, 明心迹于后” (1) , 终于使黛玉的不快情绪达到顶点。比较而言, 第三十回不仅宝钗的大怒显得突兀, 她与宝玉对话之初的心情异样也毫无铺垫。所谓“你便要去也不敢惊动, 何况身上不好”, “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 就来了”, 句句含酸带刺, 这跟宝钗一向端庄大方温柔平和的语言风格是颇不相类的。

5、两次冲突都是隐蔽的, 未公开的。前次是私下冲突, 场面激烈却并不为旁人所知。湘黛肆意指责宝玉, 语言尖锐直接, 气势咄咄逼人, 致使宝玉哑口无言。后次的冲突虽当众发生, 但表现含蓄。宝钗指东说西, 绵里藏针, 巧布陷阱, 滴水不漏。故除了凤姐以外, 虽旁观者众, 却全都不明就里。

6、两次冲突都有凤姐参与。前次她是引火者, 正是她故作高深的玩笑, 引出湘云的快人快语, 和宝玉对湘云的眼色, 进而点燃了湘云、黛玉的怒火;后次她是点睛人, 她最后的打趣, 如画龙点睛一般, 使宝黛分外难堪, 也令一场看不见冲突更添趣味。

三、冲突之中见性情

作家精妙的特犯不犯, 为小说平添趣致。但作家目的显然不仅于此。众所周知, 从18回元妃省亲, 到33回宝玉挨打, 是宝黛等人渐渐走出孩童懵懂, 走入少男少女情怀暗涌的敏感时期, 也是小说爱情主人公感情纠葛最朦胧微妙的阶段。悄悄来临的青春情愫, 些微的年龄差距, 以及贵族家庭环境和迥异的成长背景, 使他们之间不断出现或明或暗似有若无的碰撞和冲突。上述两个片段, 便出现在这一时期, 从而成为作家凸显人物性情、刻画人物爱情态度和心理的精彩瞬间。

据舒芜先生统计, 第22回的冲突是宝黛之间第四次吵架。“宝玉调停于黛玉和湘云之间, 反而两边得罪。” (2) 老实说, 冲突中备受责难的宝玉, 这一天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习惯地顾及着黛玉的敏感小性儿, 也习惯地表示着对宝钗的欣赏, 对湘云的爱护。他对湘云使眼色, 是对湘黛双方的维护———他不愿意黛玉受到一个不经意的玩笑的伤害, 更不愿意看到两个妹妹彼此龃龉, 横生隙恼。然而, 女儿心, 海底针。一个看似两全其美的法子, 却成了双面刃, 怎不令他糊涂、灰心、乃至于大哭呢?不过, 比之第三十回里“负荆请罪”的多情少年, 此时“爱博而心劳”的宝玉到底还是个孩子, 他对黛玉的爱情还处于浑然无觉的自发阶段。他为黛玉苦恼, 却还没有为她“弄了一身的病”。因此, 提笔立占一偈, 又填一支《寄生草》后, “自觉无挂碍, 心中自得, 便上床睡了”。

如果说此时的宝玉是糊涂懵懂的, 黛玉则是敏感矛盾的。虽然比宝玉小一岁, 但少女的青春情怀往往醒得早些。初恋的黛玉既像孩子一样真率透明, 又有着贵族少女的矜持压抑。她渴望得到宝玉的重视, 却又不自觉地在他面前失控。黛玉生气的原因表面看来很啰嗦, 包括大家拿她比戏子取笑, 宝玉给湘云使眼色, 拿她做情, 说她小性儿, 行动肯恼, 等等。其实, 用他们上次 (第二十回) 吵架时黛玉的一句话就可概括:“我难道叫你远他, 我成了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这颗心希望得到宝玉及时的呼应。她对宝玉的一番质问, 与其说是责难, 不如说是对爱的求证。在视恋爱为非法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里, 在爱情极端稀有也无法正常表达的旧时代, 黛玉本能地以如此扭曲的方式, 表达自己爱的愿望, 试探对方爱的真假和深浅。也正因如此, 决绝地要宝玉“这一去, 一辈子也别来, 也别说话”的林黛玉, 不久便以寻袭人为由, 来视宝玉的动静, 并聪明地以数句机锋, 令宝玉收了参禅的痴心, 表现出一个初恋的少女痴情又多变、霸道又温柔的复杂情态。

比较而言, 年龄稍长的宝钗更明白封建婚姻的真谛。她虽有爱情渴望, 但更看重自己端庄淑女的形象。第三十回宝钗大怒, 表面看来是不满宝玉把她比作红颜祸水的杨妃, 其实是发泄内心对金玉良缘现实遭遇的深刻失望和不满, 更是以退为进, 维护自己受伤的尊严。第二十八回元春的端午节礼独厚宝钗, 流露出明显的弃黛取钗之意。可宝钗刚刚羞笼了元春赏赐的红麝串, 就迎头遭遇了两件尴尬事:一是众人奉元春之命在清虚观打醮时, 贾母当众委托张道士留心打听着跟宝玉模样配得上的姑娘, 黛玉又讥讽宝钗在别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二是黛玉和宝玉为张道士提亲大吵一架, 宝玉不仅愤而摔玉, 还发出了“你死了, 我做和尚”的严重誓言。这一架吵得惊天动地, 连次日薛蟠的生日宴都双双缺席, 连老太太都“急的抱怨”, 而且“抱怨着也哭了”, 于是特命凤姐前去劝解。虽然作家在二十八回交待宝钗因金玉良缘之说“总远着宝玉”, 但宝钗在哥哥生日的当天不在家中看戏, 却来到贾母处闲谈, 应该不只是因为“怕热”而已。可她看到的, 却是凤姐当众公布宝黛的和好场面:“倒像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 两个都扣了环了, 那里还要人去说合。”在满屋人的笑声中, 同样是水作的骨肉, 金玉良缘的主角薛宝钗, 情何以堪?明乎此, 就不难理解, 一向温柔平和的宝钗, 为何在跟宝玉对话之初就心情异样, 又为何因宝玉一句戏言当众勃然大怒, 并连黛玉一块奚落。但宝钗毕竟是理智而清醒的, 不仅“负荆请罪”的圈套, 就连她的“大怒”, 都似乎是一场借题发挥的“形象秀”。因此, 与前次的黛玉不同, 宝钗的这番发泄, 丝毫没有求证爱情的意图, 而是在笼了红麝串, 却遭遇宝黛相爱日深的背景下, 主动撇清自己与宝玉的关系, 和对金玉良缘的态度, 否认并回击前日黛玉的挖苦, 进而维护自己的完美淑女的形象和尊严。

结语:高明的作家, 总是善于把细碎而相似的日常事件描绘得同中有异、意趣横生, 并以此凸显人物个性;而这些特犯不犯的情节或细节, 彼此以互文存在, 大大拓展了作品的解读空间。《红楼梦》的叙事魅力, 也得力于此。

参考文献

①清·无名氏:《读红楼梦随笔》, 巴蜀书社, 1984年版, 第156页。

上一篇:会说话的动物下一篇:需要信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