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感动中国》观后感

2024-08-28

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感动中国》观后感(精选16篇)

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感动中国》观后感 第1篇

爱心是冬天里的一缕暖阳,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时面临绝境的探险者看到生活的希望。5月12日那天老师给我们观看了《20xx年度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的视频,使我明白了,原来人间处处有真情,世间常常有爱心。这些真情令我感动,这些爱心让人敬佩。

唐山有13位普通的农民,他们用自己的力量为人民服务,他们奔忙于灾区中,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拯救了许许多多的人。难道他们这种为人民服务默默奉献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去称赞吗?哪里有困难,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哪里就有他们伸出的热情援助之手。他们这种为人民千里奔波,雪中送炭的精神令人敬佩。

李桂林、陆建芬这对扎根悬崖小学执教的夫妻,他们让山里的孩子认识了汉字,见到了五星红旗,让这个小山村摘掉了“文盲村”的耻辱帽。这对夫妻用坚定的信念支撑起了一所乡村小学。他们扎根山村,为的就是让这里的孩子能够在教室里面学习。这种坚持,这种信念,感动了我,我由心底敬佩他们。

20xx,一个充满感情的年份,这一年中许多的普通人用他们的爱心与奉献,感动着我们,感动着整个中华大地。

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感动中国》观后感 第2篇

前天晚上,我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在这些人中,有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放弃安逸生活坚持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为南水北调做出巨大奉献的基层干部赵久富;默默捐款20余年从不留真名的普通市民张纪清;为了能让失聪的儿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儿子同桌的母亲陶艳波;打击暴恐分子嚣张气焰的新疆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对麻风病人不离不弃,守望麻风村数十年的医生肖卿福;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的孝女朱晓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逝世的科学家师昌绪;接力帮助残疾邻居、创建美丽家园的居民大院陇海大院等。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每天坚守在抗击埃博拉病毒第一线的中国援非医疗队。

20死亡的气息四处弥漫,中国政府决定实施援非抗疫行动,掀起派出三批医学专家组分赴疫区最严重的三个国家。中国医疗队员远离亲人,奋战在抗击死亡的最前沿。中国医疗队在最危险的地方坚守,每天他们制定疫情应急方案,冒着被感染的高风险,抽血、化验、治疗、培训。他们在那里用勇气和科学铸铜墙铁壁,连非洲人民都对他们赞叹不已。我觉得他们非常勇敢,能为了他人的健康而不顾自己的安危。换成我们的话,我们都不一定做得到。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他们是真正的勇士!

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感动中国》观后感 第3篇

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于2012年2月3日揭晓。获得2011年度“感动中国”荣誉的人物是:为新中国核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朱光亚;从成都到高原地区扎根支教的教师夫妇胡忠、谢晓君;奠基中国肝胆医学、年届90依然工作在手术台上的医生吴孟超;自小失去双臂却创造出生命奇迹的钢琴师刘伟;为人民群众奉献一生的党的基层干部杨善洲;靠卖羊肉串资助贫困学生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坚持12年爱心长征, 改变山区麻风病村面貌的台湾爱心人士张平宜;从8岁开始伺候瘫痪养母12年的孝顺女儿孟佩杰;在危急时刻奋力救下坠楼婴儿的最美妈妈吴菊萍;为官清廉的公安战线楷模刘金国。他们的名字再一次打动了人们的心, 感动了整个中国, 历史在这一刻再次见证他们的事迹, 永远将他们铭记。

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朱光亚

【素材传真】

2011年2月26日, “两弹一星”元勋、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因病辞世。巨星陨落, 德艺留芳, 以他名字命名的“朱光亚星”在苍穹中绽放恒久的光芒, 激励科学道路上的后人。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 朱光亚在核领域奉献了大半辈子, 直至2005年退休。

“祖国的父老们对我们寄存了无限的希望, 我们还有什么犹豫呢?”———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 还在密执安大学读书的朱光亚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然后毅然选择回国, 先进入北大教书, 后转到核武器研究所。

1964年, 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朱光亚望着腾空跃起的蘑菇云, 禁不住潸然泪下。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当晚, 作风严谨的他竟然喝得酩酊大醉。三年后, 朱光亚与同事们又将中国带入了氢弹时代。

重要的核试验, 朱光亚几乎都会亲临现场指导, 不解决问题不罢休。对待需要撰写或修改的文件, 朱光亚力求深入浅出, 字斟句酌, 连一个外文字母、一个标点符号都保证准确无误。淡泊名利, 身边人喜欢用这个词来评价朱光亚。1996年, 朱光亚获得一笔100万元港币的奖金, 转身就捐给了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1997年, 又将积攒的4万余元稿费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解放军出版社曾策划出一套国防科学家传记丛书, 报请审批时, 他毫不犹豫地划掉了自己的名字。

朱光亚为我国核事业的教育、试验、发展提出了许多战略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思想和建议, 为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 实现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获奖名片】中华之光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陈章良这样评价朱光亚:纵览全局, 心系祖国, 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 保卫的是家, 捍卫的是尊严, 显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

推选委员阎肃说:肃然起敬, 卓越功勋, 他代表的群英, 使我们的民族———自强, 自信, 自力, 自尊!

【颁奖词】

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 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 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 他是最亮的星。

【感与悟】

科学是造福人类的事业, 它催生惊天动地的奇迹, 开创名垂青史的伟业, 创造难以数计的财富, 而对真正热爱科学的人来说, 名也好, 利也罢, 从来都不是“会当凌绝顶”的动力。这份事业给他们最大的财富, 是淡定, 是从容, 是忘我。

【适用话题】

(1) 名与实 (2) 为科学献身 (3) 苦与乐 (4) 见证 (5) 爱国主义

坚守雪域高原的支教者———胡忠、谢晓君夫妇

【素材传真】

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 胡忠留在福利学校照顾孤儿们, 谢晓君带着女儿回成都探亲。“能够担的就多担一些, 春节嘛, 让老师们都回去, 我来陪着孩子们。”作为校长, 胡忠眼中的福利学校是另一个家, 这里的孤儿都是他的孩子。进藏至今, 一家三口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过年。

“成都少了一个我这样的老师, 没有任何损失;但对藏区的孤儿而言, 我的到来或许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在颁奖典礼现场的胡忠, 比视频中看起来更显苍老。11年前, 这位成都中学的化学老师辞掉工作, 告别妻子与刚出生的女儿, 来到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支教, 每个月仅有300多元的生活补助。

福利学校海拔3800米, 甘孜州13个县、4个民族的143名孤儿被安排在这里寄宿制读书。除了上课, 胡忠每天清晨5点多打开校园广播, 叫大家起床、做操, 平时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一听说哪里有孤儿, 他立马赶过去接人。久而久之, 当地百姓把胡忠叫做“菩萨老师”。

丈夫离家的前两年, 谢晓君都是利用假期过去探望, 教音乐的她偶尔还客串几回代课老师。与孤儿们接触的次数多了, 川妹子动了留下来的念头。2003年, 谢晓君报名支教, 在旁人不解的目光中, 她抱着女儿, 与丈夫在福利学校“会师”。

从盆地到高原, 适应的过程充满了委屈。刚来的几个月, 3岁的女儿整晚咳嗽, 谢晓君也因缺氧头疼, 无法入睡。尽管也会抱怨, 但不服输的性格让她迎难而上, “既然来了, 说什么也不能打退堂鼓。”

通过自学朋友寄来的教材, 谢晓君尝试过音乐老师以外的4种角色———数学、生物、生活老师以及图书管理员, 顶替离开的支教同行。“这里只有老师适应孩子, 只要对孩子有用, 我就去学。”2006年, 谢晓君调去了位置更偏、条件更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她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 许诺“一辈子待在这儿”。

【获奖名片】高义薄云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杜玉波这样评价胡忠、谢晓君:他们的高原红, 是阳光的沉淀, 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这一票我要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推选委员于丹说: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 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 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 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颁奖词】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 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 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 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 是不悔的抉择。他们, 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感与悟】

作为青年志愿者, 他们想为贫困山区的孩子送去温暖和知识。不是惊天壮举, 也不是辉煌业绩, 而是平凡中给了人们更多的感动。他们所做的虽是普通的点点滴滴小事, 却蕴含着崭新的精神面貌、崇高的价值追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适用话题】

(1) 播种梦想 (2) 在路上 (3) 大爱无疆 (4) 为了明天的太阳 (5) 美丽的心灵

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吴孟超

【素材传真】

在中国医学界, 肝脏医学曾长期处于荒芜。上世纪50年代, 从同济医学院毕业的吴孟超投入了肝脏外科研究, 与同事做出了中国第一个肝脏解剖标本, 提出了“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1960年3月1日, 他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

半个多世纪的呕心沥血, 吴孟超推动了中国肝脏医学的起步与发展。1999年建立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每年收治逾万名患者, 年均手术量达4000例。肝癌术后五年的生存率,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16%上升到今天的53%。

年近90岁, 他依然坚守在一线。据统计, 吴孟超做了1.4万余例肝脏手术, 完成的肝癌切除手术9300多例, 成功率达到98.5%。2006年1月, 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孟超是医院院长, 平时不但忙于院务, 还要经常外出主持学术会议。即便如此, 他仍坚持在每个星期二的上午看门诊, 若是出差错过了, 回来还得补上。

从医近70载, 吴孟超始终认为医德比医术重要, “德”是他挑选弟子的首要标准。吴孟超定下规矩: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 尽量用便宜的药, 尽量减少重复检查。据说这样做, 每年能给病人节省7000多万元。

【获奖名片】肝胆春秋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胡占凡这样评价吴孟超:吴孟超总以无尽赤忱善待病人, 以赤子之爱对待肝胆外科事业。医者仁心, 一个伟大的医者, 不仅凭医术, 更凭仁爱感动世人。吴孟超先生, 是当之无愧的医学泰斗。

推选委员任卫新说:吴老以90高龄, 与患者肝胆相照。作为医生, 作为军人, 他都是一座丰碑。

【颁奖词】

60年前, 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 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 游刃肝胆, 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 守着誓言, 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 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感与悟】

有心观察可一再看见, 历史上那些医学圣手, 都因有一颗深切关怀平凡生命的伟大心灵, 才会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地去钻研医术治病救人, 才积累起高超医术。这样的医生就是苍生大医!吴孟超继承了这种伟大的品德, 已经90高龄还孜孜不倦, 鞠躬尽瘁, 其大医大德, 让人铭记。

【适用话题】

(1) 爱的亮光 (2) 慈善情怀 (3) 人道主义 (4) 超越自我 (5) 人生价值

身残志坚的精彩人生———刘伟

【素材传真】

当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是刘伟的青葱梦想, 但10岁那年的一次触电事故, 不仅让他失去了双臂, 更剥夺了他在绿茵场奔跑的权利。

耽搁了两年学业, 妈妈想让刘伟留级, 他死活不干。在家教的帮助下, 刘伟利用暑假将两年的课程追了回来, 开学考试, 他拿到班级前三名。重回人生轨道的刘伟, 一直对体育念念不忘, 足球不行, 那就改学游泳。12岁那年, 他进入北京残疾人游泳队, 两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金一银。

“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拿一枚金牌。”刘伟跟母亲许诺。谁知厄运又来纠缠, 过度的体能消耗导致免疫力下降, 他患上了过敏性紫癜。医生警告说, 必须停止训练, 否则危及生命。无奈之下, 刘伟与游泳说再见, 走进了后来带给他成功的音乐世界。

练琴的艰辛超乎了常人的想象。由于大脚趾比琴键宽, 按下去会有连音, 并且脚趾无法像手指那样张开弹琴, 刘伟硬是琢磨出一套“双脚弹钢琴”的方法。每天七八个小时, 练得腰酸背疼, 双脚抽筋, 脚趾磨出了血泡。三年后, 刘伟的钢琴水平达到了专业七级。

“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 要么赶紧死, 要么精彩地活着。”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 刘伟演奏了一首《梦中的婚礼》, 全场静寂, 只闻优美的旋律。曲终, 全场掌声雷动, 他是当之无愧的生命强者。去年, 刘伟又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

【获奖名片】隐形翅膀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易中天这样评价刘伟:无臂钢琴师刘伟告诉我们:音乐首先是用心灵来演奏的。有美丽的心灵, 就有美丽的世界。

推选委员陆小华说:脚下风景无限, 心中音乐如梦。刘伟, 用事实告诉人们, 努力就有可能。今天的中国, 还有什么励志故事能赶上刘伟的钢琴声。

【颁奖词】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 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 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 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 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感与悟】

刘伟用美妙的趾间舞蹈, 让我们领略了残疾人的超人意志。他失去了双臂, 却拥有了一对透明的梦想翅膀;他在有限的琴键里, 谱写无限的生命乐章;他告诉人们, 一粒尘土, 亦可奏起千重乐章。他告诉了我们梦想和欲望的区别, 他是年轻人真正的偶像, 那些快男超女在他面前都会黯然失色。他用脚做到了我们正常人都做不到的事, 他的坚强和毅力将永远是人们的精神支柱。

【适用话题】

(1) 乐观与悲观 (2) 心灵空间 (3) 转身 (4) 残缺与完美 (5) 超越自我

一生奉献、清廉履职的好书记———杨善洲

【素材传真】

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 生前曾任保山地委书记。在任期间, 面对家属“农转非”的多次机会, 杨善洲要么直接推脱, 要么将申请表藏进抽屉, 直到去世后才被发现。“大家都去吃居民粮了, 谁来种庄稼?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到了退休的年纪, 组织上想安排杨善洲去昆明安享晚年, 他又一次婉言谢绝。

长期乱砍滥伐, 大亮山生态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我要为百姓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冲着这句承诺, 杨善洲在卸任后一头扎进了荒草丛生的大亮山, 住竹篾搭的屋子、睡树桩搭的床, 他希望给乡亲们再造山清水秀。

自那以后, 杨善洲与林场职工同吃同住, 每天从早忙到晚, 雨季植树造林, 旱季巡山防火。创业初期资金短缺, 老书记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全部移栽到大亮山上, 他甚至跑到大街上去捡别人丢弃的果核, 积少成多, 用马驮上山。

担任林场负责人的20多年间, 杨善洲不要分文报酬, 只肯接受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他为林场争取了近千万资金, 却从未私自动过一分钱。走了不知多少路, 吃了不知多少苦, 杨善洲带领工人植树造林7万多亩, 林场林木覆盖率超过87%, 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 架设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

2010年5月5日, 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 另外10万元捐赠给大亮山林场。他去世前, 还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获奖名片】公仆本色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孙伟这样评价杨善洲:杨善洲的60年告诉我们:大公无私、坚守信念、一生奉献依然是党员干部的根本。

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 给民族, 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词】

绿了荒山, 白了头发, 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 意气风发, 他心向未来。清廉, 自上任时起;奉献, 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 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感与悟】

同焦裕禄、孔繁森一样, 杨善洲的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和领导干部的精神风貌。他在领导岗位几十年, 勤政务实, 为一方发展殚精竭虑;他严于律己, 始终做到两袖清风, 艰苦奋斗;他亲民爱民, 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苦甜装在心中。就是退休后, 他仍然选择上大亮山植树, 谱写出精彩人生大乐章中又一个动人音符, 他的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适用话题】

(1) 本色 (2) 权力 (3) 转身 (4) 坚守 (5) 考验

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

【素材传真】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辈子, 阿里木都不会忘记刘老二, 这位素昧平生的酒吧老板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 借了100元给他。一次微不足道的义举, 让阿里木在异乡站稳了脚跟, 也成就了后来那位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2001年, 新疆青年阿里木只身来到贵州毕节, 摆起地摊卖烤羊肉串。热情风趣的吆喝, 使他的生意渐渐红火起来。收入增加了, 但他的日子依旧过得寒酸:租每月100元的房子, 每天花10元钱填饱肚子。

如此吝啬为哪般?阿里木自有打算。刚到贵州时, 他参与扑灭了一次山火, 当地政府奖励他300元。他随后就找到毕节的妇联组织, 连同自己身上的200元, 全部捐给了一个因贫困而濒临辍学的学生。阿里木与“草根慈善”结缘后, 烤羊肉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得知大方县一所小学的学生没有书包, 阿里木买了181个新书包, 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 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中;另一所学校的41名学生交不起学杂费, 他随即冒雨送去了5000元……

这么多年, 究竟帮助了多少学生, 阿里木已经记不清了。可以这么说,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 处处都有阿里木资助过的对象。这位“草根慈善家”还拿出积蓄, 在贵州大学与毕节学院设立了助学金。据说每串羊肉串可以赚3毛钱, 阿里木迄今捐出了15万元, 相当于烤了50多万串羊肉串。

捐资助学并非阿里木事迹的全部。汶川地震与贵州雪灾, 他都踊跃捐款。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三天, 阿里木携带装有行军床、被褥以及锅碗瓢盆的两大包行李, 从贵阳赶往西宁, 购置了8000多元的牛肉与蔬菜送到灾区。

【获奖名片】义侠巴郎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崔永元这样评价阿里木:阿里木的义举告诉我们, 慈善没有门槛, 哪怕一米见方的铁皮家当, 你也可以为慈善扇风点火。阿里木, 草根慈善, 用人间烟火展现善良情怀。

推选委员陈菊红说:传说贵州晴天很少, 阿里木的行动给这里带来了照亮人内心世界的热烈的阳光。

【颁奖词】

快乐的巴郎, 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 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 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 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感与悟】

一个好人必定是善良的, 善良是道德的基础。阿里木能成为人们追捧的道德楷模, 成为公众心目中的道德英雄, 首先是因为他善良。试想, 如果没有一颗善良的心, 阿里木会长期继续自己的义举吗?所以,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善良之心, 那么, 慈善之光就会普照人间。

【适用话题】

(1) 善良 (2) 慈善的力量 (3) 平凡与伟大 (4) 心态 (5) 执著

跨越海峡的爱心———张平宜

【素材传真】

初见张平宜, 打扮时髦, 举止优雅, 没有任何理由将她与四川麻风村的“疯婆娘”画上等号。唯有事实, 才能颠覆印象。在凉山州越西县的大营盘村, 当地人都认识这位台湾来的“张阿姨”, 她每年都会来:把辍学的孩子“抢”回学校、为征地与政府官员吵架……衣食无忧的张平宜, 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

“我是一个金牛座的女人, 热情固执, 会为正义两肋插刀, 为理想勇往直前。”张平宜曾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记者, 1999年进驻大凉山采访麻风村现状, 目睹被遗弃的病人与无知的眼神, 她决定亲手改变这个群体后代的命运。

在麻风村小学教了12年书的民办老师王文福打算转行了, 因为日子过不下去了。张平宜出面挽留, “你千万别走, 我来想办法。”为了筹款, 她写文章、做演讲, 甚至在圣诞夜的街头卖蜡烛。2002年, 破落的麻风村小学盖起了6间砖木结构的教室与2间学生生活用房, 这是张平宜用30万元善款换来的。

腼腆的孩子露出了笑容, 她继而又萌生了更大胆的想法。2003年, 张平宜辞去了报社的工作, 在海峡对岸创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 致力于打造大营盘村的希望工程。十余载的奔波与操劳, 张平宜在大凉山当地建立了国内麻风村第一所正规学校, 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大营盘也于2005年成为正式的行政村。

麻风村走出的初中毕业生越来越多, 为了解决他们的出路, 张平宜委托弟弟在青岛的工厂建立了职业培训中心。在那里, 孩子们白天学技术, 晚上学文化。张平宜最看重英语与电脑, 以及完善的人格教育。

“在学校坡地高处兴建一座书香亭, 亭子四周要种蔷薇, 花季时蔷薇灿烂绽放”。这是张平宜的浪漫情怀, 她想象自己坐在那里听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 与友人诉说大营盘的前尘往事。

【获奖名片】希望之翼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王晓晖这样评价张平宜:一只希望的青鸟, 飞过海峡, 落在大山中被遗忘的角落。当人们看到久违的笑容和自信又浮现在麻风村人的脸上, 就会明白希望之翼的真正含义。

推选委员彭长城说:为了一个底层群体的生活和尊严, 为了打破这个群体的宿命, 她勇敢地去挑战去行动。她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 已到了捍卫的程度。

【颁奖词】

蜀道难, 蜀道难, 台湾娘子上凉山。跨越海峡, 跨越偏见, 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 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她看起来无比坚强, 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

【感与悟】

许多台湾朋友都不能理解, 称她是个疯子。张平宜早期曾经将自己的努力归结为朴素的母爱。11年的坚持之后, 她明白了自己的努力就是希望有一天, 这些麻风病人的子女能正常地融入外部社会。她是无私的播种者, 又是光明的使者。

【适用话题】

(1) 坚守 (2) 执著 (3) 爱, 是不会忘记的 (4) 奉献 (5) 心愿

8 岁起照顾瘫痪养母12年的孝女———孟佩杰

【素材传真】

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 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

5岁那年, 爸爸遭遇车祸身亡, 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人领养, 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 孟佩杰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养母刘芳英在3年后瘫痪在床, 养父不堪生活压力, 一走了之。绝望中, 刘芳英企图自杀, 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妈, 你别死, 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 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 有妈就有家。”

从此, 母女二人相依为命, 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 8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 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高, 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 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 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 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 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回家, 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 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 等服侍养母睡觉后, 她才坐下来做功课, 那时已经九点了。

“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刘芳英说, 如果有来生, 她要好好补偿女儿。为配合医院的治疗, 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 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

2009年, 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 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 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大一那年暑假, 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 拿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过要帮助她们, 都被孟佩杰婉拒了, 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孟佩杰的毕业愿望是当一名小学老师, 安安稳稳, 与养母简单快乐地生活。

【获奖名片】孝女当家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丁俊杰这样评价孟佩杰:孝顺, 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孟佩杰, 付出的是孝心, 赢得的是尊重, 一个感动中国人的平凡女孩。

推选委员王振耀说:童稚的年岁, 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 是养母生存的勇气, 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颁奖词】

在贫困中, 她任劳任怨, 乐观开朗, 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 她无怨无悔, 坚守清贫, 让传统的孝道充满着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了4000多个日夜, 可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感与悟】

她对养母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料, 不离不弃, 让人动容。她用孝心为养母撑起一片蓝天, 并且自己乐在其中。她的行动又一次证明了孝心无价。尽孝, 是一切善德之始, 也是一切幸福之源。在多舛的命运前, 我们不能失掉孟佩杰这般面对生活的态度与勇气。

【适用话题】

(1) 孝心无价 (2) 温暖 (3) 人间自有真情在 (4) 爱, 是不会忘记的 (5) 搀扶的手

“最美妈妈”———吴菊萍

【素材传真】

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 信仰迷茫、价值观紊乱的新闻接踵而来, 吴菊萍用柔弱的臂膀, 托起了生命奇迹, 唤醒了大众对传统美德的自觉。

2011年7月2日下午, 杭州滨江白金海岸小区。两岁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 爬上了窗台, 接着被窗沿挂住, 随时都有坠落的可能。这可是在10楼, 楼下的邻居都惊呆了。坚持了一分钟左右, 妞妞还是掉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 刚好路过这里的吴菊萍踢掉高跟鞋, 张开双臂, 冲过去接住了妞妞。

被紧急送往医院后, 吴菊萍被诊断为左手臂多处粉碎性骨折, 尺桡骨断成三截, 预计半年才能康复。逃过一劫的妞妞在10天后苏醒过来, 开口叫了“爸爸、妈妈”。

“这是本能, 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躺在病床上, 吴菊萍一脸平静。事件发生时, 她的孩子只有七个月大, 尚在哺乳期。

荣誉铺天盖地, 吴菊萍保持了清醒的认识, “我只是普通人, 问心无愧就好。”“我会把重心调整回工作、家庭中来, 减少媒体活动。”吴菊萍年后将重返工作岗位, 她最大的心愿是看着妞妞与自家孩子健康长大。

【获奖名片】最美妈妈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阿来这样评价吴菊萍:突然之间事情就发生了!没有犹豫与权衡的空间与时间, 不假思索就伸出双手, 这是本能, 是善良的本能!

推选委员朱玉说:她有一双最柔弱的臂膀, 也是2011年中国最有力的臂膀。

【颁奖词】

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 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 接住生命, 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 但那一刻, 已经让我们仰望。

【感与悟】

那一瞬间, 一个平凡的女人创造了一个爱的奇迹。她是真善美的化身, 让人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 看到了一道夺目的光彩。她用自己的生命奋不顾身地托住了一个幼小的生命, 让所有的人接受了一次大善的洗礼。“最美妈妈”不顾个人安危的惊人一抱, 瞬间绽放出人性的高贵本能和美丽光辉。她的美名远扬是对人性光辉的礼赞, 给我们每一个人带来莫大的温暖和慰藉。

【适用话题】

(1) 感动的力量 (2) 平凡与伟大 (3) 大爱无声 (4) 勇敢、善良、真诚的非凡人格 (5) 人性的光辉

两袖清风、一心为公的领导干部———刘金国

【素材传真】

回忆起“7·16”大连新港火灾事故, 许多人心有余悸。

2010年7月16日傍晚, 大连新港的输油管线在油轮卸油作业时发生闪爆, 造成管线内原油泄漏发生火灾, 火势顺排污渠蔓延。火情就是命令。公安部副部长、纪委书记刘金国第一时间率领专家组赶赴现场, 指导救灾。面对长达数千米的火线、数十个储量巨大的油罐随时爆炸的危险, 刘金国在前沿连续指挥了7个小时, 直至将大火扑灭。

每逢重大突发事件, 刘金国都亲临一线指挥。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 他担任公安部前线总指挥, 紧急调集、指挥全国2万多名公安专业救援力量, 从废墟中搜救出被埋压人员8335人。

铁血将帅的另一张面孔, 是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1995年, 刘金国调到河北省公安厅, 搬家时他的全部家当只有半卡车旧家具和一台黑白电视机。单位分给他一套房子, 需要交4.6万元的集资款, 但刘金国硬是拿不出这笔钱, 最后只能找银行贷款。担任领导职务的几十年, 刘金国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 可他自己的38个亲属无一跳出“农门”。

【获奖名片】烈火金刚

【推选委员评价】

推选委员陈小川这样评价刘金国:内心有道德追求的人, 行为永远不会逾越内心的道德底线。当他的道德追求堪称高尚时, 他的内心会有无限的满足感。我想, 刘金国完成了这种道德实现。

推选委员涂光晋说:正因为头顶有国徽, 心中有人民, 他才能如此清正廉洁, 疾恶如仇, 临危不惧, 知难而上。

【颁奖词】

贼有未曾经我缚, 事无不可对人言。是盾, 就矗立在危险前沿, 寸步不退。是剑, 就向邪恶扬眉出鞘, 绝不姑息。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 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

【感与悟】

他用抖擞的精神见证着什么是信念, 他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 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样的历程, 他比我们有更多的波澜壮阔。他坚守在一个庄严的世界里, 但用坚实的脚印谱写忠诚。

【适用话题】

(1) 理想与信念 (2) 人生态度 (3) 忠诚 (4) 选择 (5) 剑胆琴心

《感动中国2015》观后感 第4篇

这位老人今年已经整整86岁的高龄了,仅仅靠着磨刀为生,虽然生活清苦,但却乐善好施。二十多年来,他把磨刀挣来的微薄收入大部分都用于慈善公益,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捐款。在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时,老人先后向红十字会捐出数千枚硬币。当得知某地发生自然灾害时,他又急匆匆地赶过去,带着那几个月辛辛苦苦磨刀挣得的几百枚硬币,坐了三趟公交车,辗转两个多小时才来到红十字会,就是为了奉献一份自己的爱心。2013年,他将两年来磨刀积攒下来的积蓄全部捐给雅安地震灾区,其中1元硬币1715枚,5角硬币501枚,1角7枚,共计1966.2元。自2008年以来,他累计捐款达到了23392.2元。

在我们看来,23392.2元或许不是一笔非常大的数目,但对于吴锦泉老人来说,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磨一把刀一块钱,我们想想,这需要多少个日夜才能赚到这些钱呀!吴锦泉爷爷靠着辛苦赚来的微薄收入,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吴爷爷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真的很了不起,值得所有人去学习。

对比自己,吴锦泉爷爷,您的内心是多么的高尚呀,您宁愿在午饭时只用一杯白开水充饥,也要多省一分钱为社会多献一份爱心。而经常我们在吃食物的时候,却随意丢弃与浪费,在我们的生活字眼中,或许“节省”二字,根本就是陌生的。在您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从此懂得如何让自己去帮助更多的人,同时我也想说,我们的社会需要多些像您这样的“正能量”。

“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第5篇

英雄流血显本色,壮举定乾坤。入伍以来,总对战士说:“你退后,让我来。”在一步查明情况时突然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战友一侧,将战友推开。他用惊天一挡书写了“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铁血荣光。

认准了路,并下定决心地走下去,必将成就一番作为。面对危险“让我来,脏活累活我先来。”开辟通道“跟我来,遇到困难我先来。”杜富国这种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值得弘扬。一身男儿血,满身男儿汉,这位坚强的杜富国醒后,只问队友张波有没有受伤,队友张波说:“没受伤。”杜富国才放下心来。

杜富国受伤后仍为国家、人民获得安宁的国家感到自豪、高兴。于是,《感动中国》授予杜富国说:“你真是临危岂顾生。”

“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第6篇

今年的《感动中国》主要讲了陈俊贵,段爱平等人获奖者的动人事迹。其中,我最感动的人是格桑德吉和刘佩兰。

格桑德吉是一名教师,她在乡村长大是村上唯一的大学生,她本可以在县城教书,但她却选择了在乡村教书。并且他十分关爱学生,几乎每天都送他们回家,另外对于贫穷辍学的孩子,都几乎让他们免费上学……而胡佩兰,她是一名医生,今年已九十八岁了,但她任然走着她的行医之路。她不注重医生可以赚钱,他注重的是医德,遇上穷苦人家来看病,有时付不起钱,她就拿自己的钱垫上;遇上富一点的,她就只收别人20—40元钱,其余的自己垫上……在她那个医院里,每一个病人痛苦得来,都能高兴地走。并且她不顾自己九十几岁高龄,总为病人亲自治疗……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在我们的生活从不缺乏感动,只是我们整天在繁忙中生活,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动的眼睛。我们心中要装满爱,并常怀感恩的心,以道德为模范,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在一言一行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美德的光照亮我们的路,用美德的热来温暖我们的心。

“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第7篇

“百善孝为先”。看完了这个故事,我想到妈妈小时候每天送我上学,放学,在我最难过的时候安慰我,还做了家里所有的家务,她现在这么辛苦,我一定要好好孝敬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顺父母再早也不为早,再晚也不为晚,我要从现在开始做起,多为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不要让他们每天那么忙碌,抽点时间休息,减少父母的负担。

也许我们做不出感动中国的大事,但是我们可以帮助身边同学和朋友。可以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在看到有困难的人时捐上自己的零花钱······

“感动中国”,“感动”语文课堂 第8篇

一、有效指导,张扬个性

指导学生根据“感动中国”的颁奖辞精推细敲,他们不仅能发现感动的要素,更能体味其中的独特情怀。

在指导学生阅读揣摩时,多让他们从平凡的事迹中探寻值得尊敬和学习的精神。在必修五第12课《记念刘和珍君》中,对刘和珍遭遇的不幸,有的同学这样写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冒生命危险,饮弹而倒,给当局者深深的提醒:中国好青年无处不在。确实是一段好文,但总觉得缺少一定的激情。于是,我建议学生认真阅读刘和珍去抗议并被扫射的一段,让学生能够从其中的情境中概括提炼,形成一定的陈述语句,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和情感。

感人的文章,首先是与众不同的。在指导学生写作中,应多给其自我分析的空间,鼓励他们在欣赏体味中找出与众不同,让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发现其中的精彩与闪光点。多融入自己的观点,做到情、景、事有机融合,虚实相间,散整相融,真正体味其“不一般”。

二、读写结合,多元评议

每一份感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需要深层次地解读和挖掘。透过“感动中国”的颁奖辞,不难发现精练、隽永、深刻无不是其中必备的要素。

在必修五第7课的《陈情表》教学中,学生对表中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总不“来电”,缺少理解的深度,更不能体味其中的“孝”道内涵。学生没有“感”过,自然也就不会“动”情。于是我请学生读2015年度“感动中国”中13年守护父亲的朱晓晖的颁奖辞:“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她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并请学生欣赏其反哺之恩的事迹。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便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了无限感思:久病床前无孝子,朱姐的事迹告诉我们,孝是世上最美丽的风景,更是温暖人心和传播正能量的一盏明亮的灯;父爱如山,孝情感天,朱姐,好样的!为你点赞……这样,以“读”为引子,能帮助学生抽出源源不断的思线;以“写”为载体,能帮助学生写出尘封已久的最感人肺腑的语言。

指导学生在读中体味感人事迹,让学生在认真体味中主动和其中的人物对话,产生心贴心的共鸣,让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感受大爱、大美。指导学生在写中揣摩颁奖辞特色,体味叙议结合运用的恰到好处,更利于学生积极模仿。教师不妨多让学生去寻找感动中的素材,组织他们点评、欣赏,给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展示读写成果,延续感动。

三、关注社会,充分积累

从生活中挖掘丰富的学习素材,不仅新鲜,更能发现取之不尽的宝藏。在题为“母爱最大”的写作指导中,我请学生说说自己母亲最感人的故事。很多同学都是从自己经历的小事中探寻其中的“母爱”的:母亲将治病的钱用来给我买需要的学习资料;母亲为了让我能读书,跑遍全村给我借钱凑学费;母亲为让我吃上心爱的红烧肉,每天等我上学后,去捡破烂换钱买肉,自己却嚼青菜……这些事例似乎也挺感人,但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于是,我建议学生参阅“感动中国”中同桌妈妈——陶艳波的事例,让他们体味杨乃彬(聋哑)的母亲同儿子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16年的深情母爱。在此基础上,我建议学生运用家庭摄像机、自己的手机等设备抓拍母亲的感人细节:匆匆上下班,每日都出现在学校门口,等待着正在苦读的我;胆囊炎发作时,她背着我吞下了止痛片,害怕影响我考试的心情……我将学生搜集的素材,制作成“母爱”微视频,通过微信、QQ群给学生欣赏。他们看后都沉默不言,甚至低头悄悄流下了泪珠。

如前所言,品味“感动中国”的颁奖辞,挖掘感人元素,让学生嗅到感人的味道,帮助他们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激励自我、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定会让他们在感动中演绎出真情实感的“故事”,让语文课堂更美丽动人。以“感”为本,引导学生细察、聆听、真说、多写,帮助他们积淀丰厚的语言文化知识;以“动”为引,帮助学生在深思笃行中反思自己、激励自己、完善自己。

“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第9篇

这个栏目主要讲了两件事:其中,有一位叫陈斌强的老师,这件事主要讲了陈老师五年如一日地带着患有严重老年痴呆症的母亲上班,他每天五点起床,再喊妈妈起床,然后再给妈妈洗脸,他再做饭,先喂妈妈吃,再自己吃。

每当做完这些就七点多了,每次出门,陈老师就拿着一条布条,系着妈妈。有一次,电视节目采访,他说“虽然母亲身体一天比一天差,她也不认识我了,但我知道,她是一定知道的,有一个人一直对她好,这样,我就心满意足了。”看到这里,我留下了眼泪,想想我自己平常不怎么关心妈妈,但妈妈还是对我很好。我以后要多陪陪妈妈,多关心妈妈。

电视上采访了一些陈老师的学生,一位同学说:“陈老师扶着他妈妈去大小便的时候,有时候偶尔会弄上一些大小便,只有我们前排的高诉老师,老师才知道,老师问我们脏不脏,我们说不脏,这是爱的印迹!”看到这里,我再次留下了眼泪。

“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 第10篇

当小何玥离开我们时,我潸然泪下,不为她的离去而痛心,而是为她的爱而感动。她未曾离去,她的爱融入了天地。她一直都在这里,带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勇敢前行。“何处春江无月明”是的,处处春江都有月明,你就是那明月,将爱融入清亮的月光,谱成一首动听的生命乐章,爱的乐章!在你身上,我们看到了那高悬头顶的大爱,从古至今,熠熠生辉,永放光芒。

还有一个大孝子——陈斌强老师,他从小没了父亲,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姐姐。母亲把三个孩子养大,陈斌强长大后,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生活能力。

妈妈,从我们出生,开始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妈妈的关怀无微不至,妈妈的大爱,我们无以为报,能做的只有在生活中多关心她,呵护她,让她也能感受到我们爱。陈斌强说:“我们孩子可以等,但是父母等不了了。”没错,我们要想回报母爱,必须行动起来。

从古至今,孝子数不胜数,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温暖的亲情不断传递。

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优秀 第11篇

星期五我观看了感动中国颁奖盛典。

我看完后心灵备受感动,其中令我念念不忘的就是大汉子孙“炎黄”。他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年龄将近70了,但他却任然放下疲惫四处奔波。他为何怎么做呢?请听我细细说来……炎黄的真实名字叫做张纪涛,他曾经为无数的学校、贫困山区、残疾人捐过不少的钱可他从来都不告诉任何人他的真实名字,连地址都是假的,他每次都用炎黄这个伟大的词来代替他的名字,而他的.善举人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个大城市都陆续播放了他的好人好事寻找他。终于有一天“炎黄”倒在了一家银行的大厅里,工作人员上去搀扶看见了,老人手中的账单写上了“炎黄”两个记忆犹新的字出现在他们眼里。原来躺在地上的就是他们苦苦寻觅的人“炎黄”。当老人醒来时。记者问为什么要取炎黄的名字呢?老人慷慨的说我是大汉的子孙,那为什么不用真名呢?做好事不需要留名的,难道不是吗?记者听了倍感欣慰。最后在感动中国里给他了个五个字:涓涓见沧海。

听了他的使我深受启发。

感动中国,还是愤怒中国? 第12篇

你被感动,还是首先被激怒了?

听到这样的报道、看到这样的图片时:小学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孩子们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就是用铁丝将木条绑在木杆上,没有任何其他安全措施,两个乡村教师,18年如一日,在上学、放学时,将孩子们一个个背上背下。

类似的报道、类似的图片,并不鲜见,甚至发生在经济特别发达、财政收入特别富裕的省份,几乎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

我们可以想出许多种办法解决现实问题,纵然是整体的居住布局无法立刻改变,将学校外迁,给孩子们稍稍好一些的教育机会,给予困难者一定补贴,使得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不会被隔绝在稍稍好一些的教育机会之外很难么?至少,采取最起码的防护措施,便是在将孩子们留在原地的前提下,使他们上学、放学更安全一些可以做到吧,事实却是,18年过去了,什么也没有做。

好意思说钱么?其实大家都知道,早已不能再用穷来形容公共财政了,而上述种种花费,真的只需要拔公共财政的“九牛一毛”。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再苦不能苦财政、再富不能富教育、不能富民生罢了。

一位乱世军阀说:“哪个县的政府房子修得比学校好,哪个县的县长就应该枪毙。”这话早已成为网络名言,被许多人认同。因为这句话,站在我们心底的道德底线上,现代社会的法律法规、典章制度便围绕着道德底线确立,深藏在粗疏俗语中的道理,是将政府房子当做个人、小集团挥霍的标志,将学校当做民生的标志,公共财政的钱应主要用于民生而不是具体使用者的个人、小集团挥霍,没有任何力量、任何人有资格在任何时候触犯这一原则。

类似学校的存在,类似求学方式的延续,在今时今日,是一个时代的耻辱、一个地方的耻辱。

如那两位教师,他们的责任担当,他们的艰辛付出诚然可敬,而导致他们如此可敬的前提,却是触目惊心的公共责任缺失,是不正义、不公平、不人道状态的延续。这是令人恐惧的一种感动方式,是建立在本来不应该存在的痛苦基础上的伟大,“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诗句中凝结着悲凉。

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精选 第13篇

段爱平基层村官,努力改变乡村面貌奉献自己,随着时光地雕刻,脸上已显示着道道皱纹,患了癌症的她,已经非常虚弱了,但她并没有被打败,她的笑容依然挂在脸上,永远留在村民心中。以前,段爱平在一个薪水较高的地方工作,慢慢的,自己积累了百万财产,但是,她并没有花费在自己身上,全贡献给了村民,如今,她已经无家可归,在居民家中生活。

在视频中,有两个镜头让我难忘:一是在段爱平修学校之前的学校,破破烂烂,房顶还破了一个洞。第二是修后的学校,水泥砖搭成的房子,整整齐齐的摆放着,干净的课桌在教室里。

献给她的奖词中有这样一句话:“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的确,段爱平所在的村庄正在一步步发达,她的积蓄却在一步步减少,曾经当过一会儿“富翁”的她,已经成了穷光蛋。她一心为民,不顾一切地帮助村民,她伟大的形象也已经刻画在了村民心中。

我觉得,段爱平一秉至公的行为值得学习,我们也应该献出自己一份份爱心,她也说过,她奉献出去的爱心,村民们也用实际行动一一回报。段爱平虽说已经很穷了,但我认为她依旧是一个“富翁”,她有无数个爱心已经“发放”,还有无数个爱心在等待,她有用不完的爱心。

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精选 第14篇

看完20_感动中国,对于这些获奖人物,总是心生敬佩。有十月出塞,大器初成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有最美的乡村教师——朱敏才 孙丽娜;有“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有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的好心人“炎黄”——张纪清;有十三年相守,守护父亲的朱晓晖······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这里,我想特别的说一下最美的乡村教师朱敏才和孙丽娜事迹。他们支教9年,除了儿子和女儿,其他亲友甚至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只知道去了贵州;这9年,朱敏才没回过一次北京;这9年,孙丽娜一人奔波在贵州和北京间,处理家事、为老伴拿药;这9年,夫妇俩的足迹遍及望谟、尖山苗寨、遵义龙坪等地,哪里最需要就去哪里,与山区的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朱敏才已经9年没有回过北京的家了,每年春节都在小学里过,因为年事渐高,72岁的他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症等危险疾病,孙丽娜两个月左右回趟北京,除了给自己看病,还要给朱老师拿药。朱敏才、孙丽娜老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心系祖国教育的未来、模范履行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用自己的辛劳汗水谱写了一曲曲辉煌灿烂的教书育人的动人乐章,为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其思想境界之高,业务技能之精,事业心之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想这句警句用在他们身上是太恰当不过了,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在校园中永驻光芒!而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我们广大教教职工学习的榜样。

感动中国观后感400字精选 第15篇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有2个人,第一个是为了儿女绣十字绣的——姚厚芝;第二个是为了一个假装落水的小孩把脖子给扭断了的——方俊明!

姚厚芝有一次去医院检查身体,发现自己得了癌症,只能活5年,

后来,姚厚芝打听到了绣十字绣很赚钱,所以到十字绣店特意买了一长最贵、最难的十字绣。回到家里,每天都要绣上十几个小时,这张十字绣长6.5米,宽0.85米,有78种颜色,大约有127万针。如果是一个非常熟练的绣工每天绣8小时,要用5年才能绣完……最后她用了3年5个月就绣完了!我觉得这是一个3年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的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她长时间都做一个动作,脖子、颈椎、手、脚肯定都特别酸。她不光是控制了这一点,还有浓浓的母爱,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为了帮孩子多赚一点学费吗?是的!“为了孩子,还为了她的丈夫,一定要快一点绣完!加油”这种念头使她加快了步伐,在3年就完成了!

方俊明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工人,但是有一次和他的其他两个朋友出去骑自行车时发生了意外:经过一条江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男孩不知道怎么就跳进了江里,假装喊着救命,方俊明听到了呼喊,一时性急,忘了救人常识,结果从台阶上一跳下去就被水里看不到的台阶砸到了头,头到没什么,结果脖子给弄断了。从那以后,他就瘫痪了,这个关键时候,他的妈妈说:“从今以后,我来照顾你!”以后,他的妈妈就在照顾他……日复一日,他的脖子渐渐的好了一点点,能站起来自己走路了!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看到有人需要帮助,不管是男女老少,还是真的,假的,都要第一时间勇敢地站出来,就算有的时候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也不要放弃,一定要坚信,好人有好报!

他的“发现”感动中国 第16篇

一、惊人选择,不恋权位迷文史

1985年4月的一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一群洁白的和平鸽在沂源县的一个小山村上空盘旋。

“你想想,放着好好的局长不当,偏要当什么党史委副主任!”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头气愤地质问跟前的一个小伙子。

“爹,党史委副主任和劳动局副局长的级别一样,你别听外人瞎说。”小伙子红着脸,有点心虚地自我辩解。

“我早就打听过了,劳动局管着全县的工人招工、调动、工资调级,有职有权;党史委是清水衙门,冷板凳,谁都不愿去!”老人嘴角的胡子气得一抖一抖。

什么原因让平日里和蔼可亲的父亲如此大动肝火呢?故事的原委还要从头说起。

1954年10月,崔维志出生在山东沂源县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家庭里。这里是革命老区,各种各样的战斗故事丰富多彩,崔维志一有空便找到村里的老八路、老复员军人,请他们讲革命战斗故事。因此,从童年到少年,崔维志几乎是用革命故事喂大的。虽然没上过几天学,但他非常迷恋写作。1971年,崔维志参加工作,在公社粮站当了一名出纳员。由于他人品好,文字水平高,很快便入了党,并调到了县里。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由一名普通干部,当上了县劳动局副局长,成了全县最年轻的副科级干部。

由于行政工作繁忙,崔维志当上副局长后,终年没有时间读书写文章,这对痴迷文史的崔维志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经过无数次的彷徨犹豫,崔维志毅然作出了对他一生来说非常重要的选择,离开劳动局到县党史委任职。当崔维志回到家中,将这个消息告诉父母时,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崔维志主动要求调到党史委任副主任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县委大院和下边乡镇。一时间,谣言四起,说什么的都有。对所有这些猜测和流言蜚语,崔维志总是一笑了之,因为他心里明白自己的追求是什么。

崔维志调入党史委后,在妻子唐秀娥的帮助下,仿佛雄鹰终于找到了搏击云天的长空,又像地壳下面汹涌奔腾的岩浆终于找到了火山喷发的突破口,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便以斐然的研究成果被调入临沂地委党史委工作,1989年又被调入地区政协文史处。在临沂工作不足20年的时间里,他主编、参编了10多部大型文史巨著,并多次被省政协授予优秀文史干部,两次荣立三等功。在妻子的帮助下,他利用业余时间编著文稿9部,共计750余万字,其中《山东抗日战争纪实》、《山东解放战争纪实》和《鲁西细菌战大屠杀揭秘》获全国近现代史科研成果一等奖。在山东工作过的谷牧、迟浩田、张震、刘华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为他的著作题词、题签。

二、惊天发现,撕开人类最大细菌战的黑幕

1993年6月的一天,崔维志和妻子为征集《山东抗日战争纪实》的文史资料来到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当他们翻开国民政府尘封的案卷时,无意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记载:“日军曾于1943年秋在山东卫河流域实施过一次大规模的细菌战,中国人死亡甚重。”看到这条仅有几十字的记载,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涌上崔维志心头,他激动地对妻子说:“这里面一定有一个绝密的内幕和巨大的阴谋,我们要想办法揭开它。”

说干就干!夫妻二人迅速踏上了寻找这一重大档案的征途,在近3年的时间里他们先后赶到济南、聊城、鲁西、冀南、豫北等地的档案馆,进行仔细的查阅,但没有半点鲁西细菌战的蛛丝马迹。随后,他俩又赶到了北京、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拜访了谷牧、赵健民、宋任穷等一大批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担任过主要领导的老前辈,向他们打听鲁西细菌战的情况。但这些领导均表示,不知道鲁西细菌战。

眼看着调查进入了死胡同,正当崔维志一筹莫展时,妻子唐秀娥提醒他:“我们去了那么多地方,为什么不到中央档案馆查查呢?”于是,夫妻两人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中央档案馆。到中央档案馆后,夫妻俩便一头扎进了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经过近半个月的深入细致的查询,终于在由抚顺日本战俘管理所转到中央档案馆的日军战俘交代材料中发现了一批关于鲁西细菌战的口供、笔供和检举材料。看到这些内容翔实的资料,夫妻二人激动得相拥而泣。随后,夫妻二人又在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发现了关于鲁西细菌战的资料。由此,关于鲁西细菌战的内幕终于浮出了水面,露出了冰山一角。

为了进一步确认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崔维志又和妻子数十次深入临清、丘县、馆陶、冠县、堂邑、莘县等当年受害区域进行调查取证,先后采访了高义贤、刘长延、王振东、柏德坤、李兰、焦凤梧等400余名老人和知情者。每一次调查,崔维志和妻子都泪流满面,痛哭流涕,受害人和知情者那血泪斑斑的控诉使他俩毛骨悚然,痛断肝肠。同时,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些史料是千真万确的。

透过石井四郎、林茂美、小岛隆男等战犯战俘的口供和实地调查的材料,一幅立体全景式的惨绝人寰的画面呈现在崔维志面前:1943年8月至11月,日本鬼子调集了四万兵力,对我鲁西、冀南等地区进行了铁壁合围的大扫荡,我抗日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一次次地粉碎了敌人的阴谋。进入8月份以后,久旱逢雨的鲁西地区大雨倾盆,阴雨连绵,境内卫河、漳河、滏阳河、滹沱河等河流水位暴涨。奇怪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有一天,四条河流同时决口,滔天的洪水仿佛一群群脱缰的野马奔向周围的农田、村庄。卫河流域附近的临清、馆陶、武城、丘县等地960平方公里顿时被洪水团团围住,不久便变成了一片汪洋。更令人费解的是,洪水所到之处,瘟疫、霍乱横行,得此病者上吐下泻,数小时便不医而亡,许多村庄一夜间便有成百上千人死亡。一时间,鲁西、冀南区域内天昏地暗、饿殍千里、腐尸遍地、白骨挡路、鬼哭神愁……

这就是日本皇军在山东鲁西发动的鲁西细菌战,代号为“十八秋鲁西作战”的悲惨画面。制造这一灭绝人性的暴行的主谋便是臭名昭著的冈村宁次、石井四郎,直接指挥者为细川忠康。其丧心病狂的主要手段便是用飞机将霍乱菌撒向卫河流域,然后决堤传播。由于这是日军高层的核心机密,知情者甚少,日军溃退后,又销赃灭迹,多年来一直淹没在史海中。后据日本军方秘密统计,该霍乱瘟疫仅鲁西、冀南24个县就屠杀中国平民42.7万余人,如果再加上其他地区的间接受害者,死亡人数不计其数。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如果把这些冤魂的白骨整齐地排列起来,将能排列到日本东京的高等法院。

面对40万同胞的血泪冤魂,崔维志愤怒了。他和妻子拿起笔,一边在全国一些报刊上揭露日军的滔天罪行,一边夜以继日地开始写此类专著,一边创办《细菌战调查与诉讼》刊物,并利用参加一些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机会不遗余力地宣传鲁西细菌战。

2002年10月,人民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崔维志与妻子的专著《鲁西细菌战大屠杀揭秘》。同年12月,崔维志应邀出席了在常德召开的首届细菌战罪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面对全世界的专家,崔维志洋洋洒洒、旁征博引地宣读了他在鲁西细菌战方面的研究论文,并出示了细菌战犯关于中国人死亡数字交代揭发材料的复印件,使与会专家大为惊骇,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场细菌战日军竟杀害了那么多无辜的中国百姓,一时间海内外舆论一片哗然。

2003年7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再版了崔维志修订过的《鲁西细菌战大屠杀揭秘》,再次让国人感受到了侵华日军在鲁西罄竹难书的罪行。

崔维志的惊天发现,轰动了沂蒙,轰动了齐鲁,轰动了神州大地。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改写了侵华日军细菌战的历史,同时也改写了世界细菌战的历史,引发了史学界的“九级地震”。中科院近现代史研究所章伯锋教授、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党德信主任、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女士等一大批著名专家和学者都对崔维志的发现给予了充分肯定。章伯锋教授称鲁西细菌战为“被隐瞒的篇章”,称崔维志为“侵华日军细菌战山东研究的拓荒者”。

前不久,颇负盛名的世界抗日战争史学维护联合会,为表彰崔维志在鲁西细菌战研究和宣传工作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授予他锦旗一面,上面写着:“民族的情感,历史的责任。”崔维志是全世界惟一一个获此殊荣者。

三、倾情付出,巨债缠身无怨无悔

从1993年到2004年,漫漫10余年的时光,3600多个日日夜夜,崔维志和妻子为了鲁西细菌战的研究,跑遍了江苏、浙江、河北、河南、天津、北京、内蒙古、湖南、湖北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行程10万余公里,撰写调查资料200余万字,查阅各类档案20余万册,采访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干部、受害区域的老人、知情者多达千人,出版有关著作3部共计100余万字,为此花掉各类费用共计40余万元。因这项工作与崔维志的本职工作无关,上级有关部门也没有就此项工作进行专题立项拨付研究经费。本单位除了给予崔维志力所能及的照顾外,所有的费用,全部由崔维志一人承担。更令人无限感慨的是,崔维志的妻子唐秀娥早在1993年便下岗了,且还有一个孩子上学。为此,崔维志不但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至今还负债10万余元。

想起自己历经的磨难和欠债过程,崔维志这位山东大汉也禁不住英雄气短、泪水涟涟。为了节省生活费,他和妻子每次出发,都是带着煎饼和咸菜充饥;为了节省车费,他们坐火车舍不得买卧铺,坐汽车专挑最便宜的坐;为了省下住宿费,他们住过浴池、地下室,有时在车站连椅上过夜。大热天,为了节省电费,他舍不得开电扇,在书桌前挥汗如雨地工作。晚上,为了省下买灭蚊药的钱,他将蚊帐罩在书桌上,脚泡在书桌下盛水的脸盆里,天长日久,脚都泡烂了;为了补充经费,他和妻子又将家里珍藏的邮票、电器、家具以及妻子过去的金银首饰全部卖了个精光。但所有这些做法,与他需要的研究经费开支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为此,妻子瞒着他加入了既累又危险的装卸队干活,结果被反弹的钢筋击中头部摔成重伤住进了医院。更令他难过的是自己的孩子上大学连学费都拖着交不上,最后哭着向年逾七旬的爷爷奶奶要。

从1999年2月出版《山东抗日战争纪实》到2004年7月再版的《鲁西细菌战大屠杀揭秘》,崔维志共投入出版费用达30万元之巨。这些经费,90%以上是他借来的。他妻子的妹妹拿出了全部的积蓄,他的弟弟拿出了5000元,他年迈的父母拿出了一生的积蓄2万元,他的亲朋好友也都你500、他1000的为他凑钱,他的邻居用房产贷款5万元借给他出书。为了尽快还清这些欠款,崔维志每月1500多元的工资,除了留下基本生活费外,几乎全部用在还款上,有时家中连几十元钱的零花钱都没有。而这些,崔维志从来都没有向外人谈起。

2003年年夜饭,崔维志的妻子准备了满满一桌子菜,却全是素菜。儿子在一旁开玩笑说:“爸爸,你作为一个正县级干部也太俭朴了,今天吃年夜饭,大吉大利才行,买只烧鸡我们吃吧。”崔维志说:“好,今天就让你解解馋。”不一会儿,崔维志便从外面提来了一只烧鸡。正当全家人欢欢乐乐地吃年夜饭时,崔维志的儿子忽然发现母亲喜悦的笑容后面眼睛里蓄满了泪水。当儿子得知,那只烧鸡是崔维志刚从门口保安人员那里借钱买来的时,禁不住热泪盈眶。他扳着崔维志的肩膀问:“爸爸,你和妈妈付出那么大的代价研究鲁西细菌战到底图个啥?”崔维志流着热泪,抚摸着儿子的头,心情沉重地说:“孩子,说得近一点,是为了对自己的良心有个交代;说得远一些,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使这段历史永远不再重演。”

2004年11月,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诉讼原告代表团团长王选女士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个人捐款2万元,鼓励崔维志将鲁西细菌战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上一篇:2024影像科高级职称总结下一篇:幼儿园儿童常见病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