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部的工作计划

2024-08-24

研发部的工作计划(精选10篇)

研发部的工作计划 第1篇

一 负责公司新产品开发和现有产品的升级维护;

二 追踪行业技术动态,保持公司的技术先进性;

三 为公司其他部门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

四 负责公司技术与产品培训。

研发部的工作计划 第2篇

2、负责研发部相关会议记录,由部门经理审核后下发;

3、产品BOM表的综合完善,

4、BOM表上ERP系统,并负责与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对ERP系统的维护处理;

5、生产订单相关资料的统计,跟踪下发各相关部门;

6、研发部所有资料的分类汇总保管、存档;

对企业研发费用管理工作的思考 第3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研发活动是企业重要的工作之一。研发费用不断增加是个大的趋势,要求企业不断提高研发费用管理的水平。

1 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应当引起企业的重视

在财务部门中,税务会计、成本会计、对外报表的编制等,一般都会受到重视。但研发费用的管理工作往往不受重视,经常不设专职人员,而由人兼办、捎办或临时应付,这一业务在领导和同行眼中往往也构不成财务会计中的一项专门内容。实际上,研发费用管理从业务难度上看,高于企业成熟稳定的生产制造业务;从工作量上看,也往往高于成熟稳定的生产制造业务。即便光从企业财务经营成果(利润)的角度看,研发费用的财务处理也很重要,它会影响到企业的盈利数据和纳税筹划。

我国财务制度对研发费用的规范主要有两个:一是2007年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二是2008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前者从会计核算角度规范了企业对研发费用的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方法;后者从税法角度规范企业对研发费用的归集、摊销

[收稿日期]2013-02-28

[作者简介]郭志英(1964-),女,汉族,山西清徐人,大学历,晋西工业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技术管理;郭健兵(1974-),男,汉族,山西清徐人,本科学历,国营第八二五库工程师,研究方向:机械工程;刘秀龙(1964-),男,汉族,山西武乡人,本科学历,山西兴华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及抵减企业应税收入进行了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证明同时满足五个条件时,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国家这些规定的目的和作用在于鼓励企业技术投入,促进企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且能使企业享受到税收的经济优惠。

我国2001年颁布的会计准则在无形资产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面,采取全部费用化处理方法。2006年新修订的无形资产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费用归集分费用化支出与资本化支出。企业对国家的政策理解、运用得怎么样呢?相当部分企业不知道区分研究和开发阶段,将全部研发支出一律费用化处理。从会计行为来讲,费用化不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如果采用费用化,必然会使企业利润直接下降。企业对相关财务政策理解和运用的水平不高,也说明研发费用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应该受到重视。

对于任何一项支出,会计上都需要按照准则的规定去判断应该予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对一般情况而言,理解和执行并不复杂。但对于研发费用的判断就比一般情况下的判断复杂。财务人员首先要根据具体项目正确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然后才能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包括:哪些支出应该计入研发费用;开发阶段哪些支出应该费用化,哪些支出应该资本化等。

对于研发费用,国家要求设立专账管理。企业应正确归集研发经费,准确归集填写年度可加计扣除的各项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金额。如果能把研发费用归集落实到平常,不仅方便对研发项目的管理,而且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于企业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不同项目的预算管理不应按同一模式来要求

企业的项目经费有多种来源渠道,经费供给主体不同。从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目的和作用来看,当科研经费来源于企业外部时,主要是外部监管的要求;当科研经费来源于企业内部时,主要是自身管理的需要。面对费用出资方监管方式的要求,企业自由度很小,主要是无条件的执行。而企业自筹资金研发项目的费用管理方式,除受国家财务制度的规范外,拥有相当的自主权。

外部包括纵向(政府性)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外部经费,由于科研课题依托在自身以外的许多单位,经费的下达与执行相分离,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保证科研活动按计划有序实施,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出于监管的需要,出资方要建立集预算编制、预算审核、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核为一体的经费管理机制。国家科研经费监管政策、规定已经形成相当规范、系统、复杂的体系,尽管如此,国家科研经费使用中的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有关部门一再强调要切实加强和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报销审核监督制度。

以预算编制为例,科研课题经费预算是课题申报的必备材料。国家严格规定科技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与标准,对经费预算审核越来越严格。预算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科研项目和资金的争取。必须要严格按照出资方的要求进行规范化编制。

“十二五”期间,科研经费管理责任由课题负责人向课题依托单位转移。有的依托单位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放手或过分依靠项目负责人。意识不到经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科研经费使用不合理、不规范,将给单位的科研诚信留下不良记录,从整体上影响依托单位科研经费的申报与拨付。企业不仅应关注项目经费的争取,研究与开发的进度和成果,对于经费的投入控制、预算的考核评价也应高度重视。做到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才能顺利通过结题财务验收。

外部项目预算编制与执行工作复杂、工作量大,很是牵扯科研和管理人员的精力。但出资人出于监管的需要,又是必不可少的无奈之举,是没有更好办法时最好的办法。

对于内部项目的费用管理,可以也应该借鉴外部项目,但没必要也不应照搬外部项目的费用管理模式,盲目向外部项目看齐。以制度成本的理论来看,管理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越简单越好。用博弈论的理论分析,内部项目对管理者来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远远小于外部项目的出资方。内部项目比外部项目存在着更多的诚信和合作。经济学认为公司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企业存在的内部交易成本小于市场交易成本。套用外部交易模式用于企业内部就会带来不必要的制度成本。

管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比如预算编写形式和格式,也不必千篇一律。有时,科研人员采用在技术路线图的旁边批注上每一步骤所需的研发费用的形式,未必就不好。有时,科研预算凭课题负责人的“经验”、“估计”,列出一组数据的方式,也许就是管理者根据多种因素和实际情况做出的最合理的选择。

3 项目的费用支出不是越低越好,而应该用成本效益的观念来考量

效益是企业管理追求的根本目标。与此相适应,企业研发的成本费用管理工作应该树立全面的成本效益观念,以成本效益观念看待成本及其控制问题,改变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

企业的成本管理活动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指导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为企业获取更多的效益。孤立地谈论投入没有意义,必须结合产出。管理学上效益的定义是,在保持同等资源投入的条件下得到更多的产出,或在减少资源投入的条件下得到同样多的产出。

项目的研发费用不是越低越好,经济学上“劣币驱逐良币”、“柠檬市场效应”理论都给我们以启示。买东西的人设法压低价格,愿意出最低的价格。而价格低的话,好的商品更容易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取代好的商品占领市场。人们通常所做的往往是逆向选择,南辕北辙。它出现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即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人们常说的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买的不如卖的精,都是上述理论通俗的说法。

人们买东西一味挑便宜的,会带来卖方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在企业研发中,管理者如果一味压低费用支出,表面上看,效果很好,但如果由于费用问题,研发人员以牺牲研发效益来应对,例如产品的设计没有达到最优,设计成本没有达到最低,产品或工艺没有进行充分的验证……,管理者就得不偿失了。

是否考虑到项目的多重增益,多角度、多维度地审视效益,对研发活动效果进行全面估价,对考量成本是否合理也非常重要。一个项目的效益包括基本效益与派生效益、有形效益与无形效益、外在效益与潜在效益、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等。有的往往不被人们意识到、注意到。

例如,企业某个产品采用焊接工艺代替冲压工艺的项目研发,直接解决的是一个产品的生产工艺问题,后来发现意义绝对不是仅限于此,项目研发成果后来用于许多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效益远远大于立项时人们的认识。某企业研发制造一非金属材料的产品,直接效果体现于产品本身,研发中企业掌握了这种非金属材料运用的通用技术,对企业日后发展意义重大。

再如,一个项目有两种方案:第一方案需采购设备,自行加工;第二方案进行外协加工。仅从项目本身的费用考虑,第一方案因采购设备,经费较大;第二方案可以节省项目经费。但从后续批量生产的角度看,科研时采购的设备也是后续批量生产必需的,采用第一方案不仅经济上是合理的,而且在科研阶段就能验证工艺是否适应批量生产,对保证批量生产很有意义。

研发活动最坏的结果——项目失败,是否就一无是处了呢?失败是成功之母,研发在一定意义上是试错过程,现在的失败,对将来的成功也许很有意义。从人才培养锻炼的角度看,一样也有意义,有人称之为交学费。这时,更需要管理者

4 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科研费用管理岗位

研发费用的管理既涉及到科研人员,又涉及到财务人员。科研人员虽是某一技术领域的专家,但对遇到的费用问题,往往力不从心,而财务人员对科研领域专业知识和情况了解不多。由于双方知识背景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冲突和矛盾就容易产生,既影响费用管理,又影响科技人员的工作开展。科技人员认为外行指手画脚,设立条条框框,吹毛求疵,对财务人员的管理缺乏认同感。财务人员认为科技人员不配合自己的工作。

在实际中常见的表现有:科技人员不适应费用分科目列支和管理的要求,不适应费用分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管理的要求,不适应费用间比例定额的要求,不适应研究阶段、开发阶段分阶段管理的要求等等。

设立专门的费用管理岗位,可以使得管理专业化,促进财务人员和研发人员的沟通变得容易和高效,减少摩擦内耗,提高管理水平。企业设立专门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岗位,协同科研项目负责人对科研项目从申报立项、费用控制、结题验收等进行全过程管理,很有必要。

摘要: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应当引起企业的重视,预算管理也不应按同一模式来要求。项目的费用支出不是越低越好,而应该用成本效益的观念来考量。要多角度、多维度、全面地审视效益,考虑到项目的多重增益。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科研费用管理岗位,使沟通变得容易和高效,提高管理水平。

研发部的工作计划 第4篇

摘要:文章以研发部门的员工为样本,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采取配对取样的方式探讨了工作要求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和工作投入的作用。

关键词:工作负荷;工作绩效;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工作投入

一、 理论与假设

1. 工作要求与工工作绩效。工作要求的概念来自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JD-R模型)。该模型中的工作要求是指工作的物理、社会和组织方面的要求,需要个体以生理和心理为代价,持续不断地在身心方面付出努力。从工作要求出发,会不断的损耗员工的精力,进而产生工作投入降低和工作绩效下降等情形。工作要求所形成的对个体的资源的损益,会导致对积极结果的破坏。然而,上述的观点忽略了工作要求对积极结果(例如工作绩效)的影响效能上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忽略了工作要求的性质差异。

基于此,Cavanaugh等人(2000)对压力源进行区分,提出了挑战性压力源和阻断性压力源。他们认为在职场中,虽然工作要求会带来压力,但是有些工作要求是可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的,并不是所有的工作要求都会带来消极影响。那些具有挑战性的压力源所带来的压力,个体会知觉为能够克服,虽然一定时间内也能带来压力,但是一旦克服之后,能够提升工作绩效并且使自身得到发展。这样的挑战性压力源就包括了诸如:工作负荷、时间压力和工作责任等变量。因此,基于JD-R模型以及挑战性压力源和阻断性压力源的划分,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工作要求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影响。

HIa:工作要求中的时间压力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b:工作要求中的工作负荷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 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在工作要求与工作投入之间的调节作用。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是一个重要的组织行为领域的概念,早在1990年Eden就提出过,他认为员工从长期的工作压力中解脱出来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和状态。如果员工在假期或者是假期刚结束,他们体验到的焦虑等情绪比放假之前要少。因此,基于前人的研究,Sonnentag(2012)将工作中的心理解脱定义为从工作相关的活动中脱离,也在非工作时间不去思考与工作相关的事情。

有实证研究发现,工作投入和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两者之间是正相关(Kuhnel,2008)。而且,在高工作要求下,个体很容易将工作带回家,在家里处理工作相关的事情,工作要求越高,这种情形越容易出现,而且对个体造成的影响越大。而将工作带回家的个体为了处理与工作相关的事情会持续的耗费自身的生理和心理资源,根据资源保存理论(Hobfoll S E,1989),资源的消耗会导致个体出现耗竭状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会表现出很难投入的状况。然而,也有研究发现,高低心理解脱的个体面对工作要求时,其投入状态不同。高心理解脱的个体,能够缓冲工作要求对工作投入的不利影响,而低心理解脱的个体则很难实现。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对工作要求与工作投入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当个体的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高时,工作要求对员工的工作投入的影响更为明显。

3. 工作投入在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与工作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关于工作投入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上,有实证研究发现,工作投入能够促进员工个体绩效甚至是组织绩效的实现。而且工作投入高的员工,不仅能实现组织绩效中的角色内绩效,而且对实现组织外绩效也有重要的意义(程研园,2015)。另外,根据资源保存理论,能够将工作和非工作时间进行区分的员工,也即能够进行心理解脱的员工,在非工作时间不去思考工作上的事情,能够对资源进行保存,进而在接下来的工作日能够保持较高的工作投入水平,對工作绩效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3a: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对员工的工作投入产生显著影响;

H3b:工作投入对员工的工作绩效有显著的影响;

H3c:工作投入在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和工作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二、 研究方法

1. 数据的收集。本研究采取配对取样的方式,选取北京、上海、安徽和山东等地的匹配被试500对,回收有效的数据453对,有效率为90.6%。在问卷发放过程中,考虑到被试的性别、婚姻、学历、年龄和工作年限等可能对研究变量有影响的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了匹配。

2. 变量的测量。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所采用的问卷如下:

(1)心理解脱量表。采用Sonnentag编制的恢复经历问卷,其中的心理解脱量表。该量表包含四个条目,采用五点计分,分值越高,说明心理解脱的程度越高。本研究的克隆巴赫a系数为0.740。

(2)工作要求量表。本研究的工作要求量表包括了时间压力和工作负荷两个维度。其中工作负荷量表由Karasek等于1998年编制,共计五个条目,该量表是五点计分,从1=从来没有到5=经常这样。其中工作负荷分量表的克隆巴赫a系数为0.739,时间压力分量表的克隆巴赫a系数为0.843,整体的工作要求量表的克隆巴赫a系数为0.822。

(3)工作投入量表。工作投入量表采用UWES(Sch- aufeli,Bak ker & Sala nova,2006)。该量表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活力;专注和奉献。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从1=很不符合到5=很符合。该量表证明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指标。其中活力分量表的克隆巴赫a系数为0.842,奉献的克隆巴赫a系数为0.698,专注的克隆巴赫a系数为0.769。本研究的总的克隆巴赫a系数为0.870。

(4)工作绩效量表。工作绩效量表选取Goodman和Svyantek等人1999年开发的量表。包括角色内绩效和角色外绩效两个维度。角色内绩效量表共有2个条目,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从0=完全不同意到6=完全同意。角色外绩效也有两个条目,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从0=完全不同意到6=完全同意。上级评价的角色内绩效分量表的克隆巴赫a系数为0.763,上级评价的角色外绩效分量表的克隆巴赫a系数为0.826,整体上级评价的组织绩效量表的克隆巴赫a系数为0.851。

三、 研究结果

1. 相关分析。表1列出了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心理解脱与活力(r=0.25,p<0.01)和上级评价的角色内绩效(r=0.24,p<0.01)显著正相关。工作投入的活力维度与上级评价的角色内绩效(r=0.68,p<0.01)和角色外绩效(r=0.37,p<0.01)显著正相关。

2. 工作要求对工作投入的影响,以及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的调节作用。通过表2我们发现,在控制了性别、婚姻和学历的影响后,工作负荷*心理解脱的交互项显著(p=0.015),心理解脱在工作负荷和活力之间起到调节作用。

3. 工作投入在工作要求和工作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心理解脱和工作投入中的活力为预测变量,以组织绩效中的角色内绩效为指标变量。来探讨活力在心理解脱和角色内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所采用的方法是温忠麟等人的三步回归分析:首先证明心理解脱对角色内绩效的回归系数c显著;然后证明心理解脱对活力的回归系数a显著,活力对角色内绩效的回归系数b显著。最后如果c'显著是部分中介,如果c'不显著则是完全中介。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发现通过三步检验,c显著,a和b显著,而c'不显著。证明活力在心理解脫和角色内绩效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其中间接效应为a*b=0.253*0.667=0.169,总效应c为0.237,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率为ab/c=71.2%。

四、 讨论

1. 工作要求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分析。实证研究发现工作要求与工作投入的相关不显著(r=0.154,p>0.05)。这一结果与Schaufeli等人(2008)的结论相一致,而与Sabine Sonnentag,Ute-Vera Bayer(2005)的研究结论不一致。造成上述矛盾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研究工作要求与工作投入的关系中,将工作要求看成是一个整体来看待,进而分析它与工作投入的关系,而缺乏考虑不同性质的工作要求可能会会对工作投入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日常的工作中,有些工作要求会促进工作,而有些工作要求则会阻碍工作投入。但是当我从总体上考虑工作要求的影响时,可能会产生没有相关的现象。

针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则进一步进行了解释。在以往对于工作投入的研究中,一直是将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看作是对立的工作特性。在工作投入的研究方面,将工作要求和不足的工作资源看作是工作压力的来源,进而减弱工作投入,而将工作资源看成是工作投入的重要来源。(Schaufeli,2004)。而同时,以往的研究也一直把工作要求看成是压力的重要来源,是削弱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变量(Cooper & Dewe,2001)。但是近期的研究已经发现工作要求或者是压力源对员工的影响并不总是消极的(Morrow,1994;Cavanaugh,2000;Podsakoff,2007),不同的工作要求对员工工作的影响具有不同的性质。在这里,Cavanaugh等人(2000)根据对工作态度与行为的影响性质,将压力源分为挑战性压力源和阻碍性压力源两类,挑战性压力源是可以为员工带来挑战性的机会或者是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工作要求,比如高水平的工作量和时间压力等。它们会对员工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员工的工作投入。而阻碍性压力源是那些阻碍员工成长的工作要求,比如角色模糊等,会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Podsakoff et al.,2007)。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工作要求与工作投入之间的矛盾关系是要从工作要求的具体性质上来分析,从挑战性和阻碍性两种视角来研究工作要求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是正确的选择。

2. 心理解脱在工作负荷和工作投入中的活力维度之间的调节作用分析。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在工作负荷和活力之间起到调节作用。高心理解脱的个体面对工作负荷能够表现出充沛的精力以及良好的心理韧性,并且在困难面前能够坚持不懈,而低心理解脱的个体则相反。

这其中的解释是,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涉及到员工“感知到从工作情境中脱离”(Etzion,1998),它意味着不去思考工作相关的事务(Sonnentag,2005)。心理解脱与员工的健康正相关(Fritz,2010),同时它可以缓冲工作压力的负面影响(Sonnentag,2010)。当员工从工作中进行心理解脱时,他不太会记住涉及到情绪和认知性的工作事件。因此,假如员工在工作场所的负性情感很高,他会在非工作场所保持着这种负性情感,并且思考与负性情感相关的事件(Sabine Sonnentag,2013),这种持续性的思考工作中的负性事件导致对家庭和睡眠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投入水平,尤其是活力水平。

另外,心理解脱的调节作用也可以使用工作资源-要求模型和资源保存理论来进行解释。工作资源-要求模型认为从工作出发有两条路径,第一条是以工作要求出发的损耗模型,另一条是以工作资源出发的增益模型。从工作要求出发,员工在工作中面临持续的工作压力,会不断的消耗员工的生理资源和心理资源,资源的不断损耗会造成员工的工作倦怠,进而影响员工的健康水平。因此,员工工作中面临较高的工作负荷,如果在非工作场所不能通过心理解脱的方式对资源进行弥补或者补充,就很难持续的投入工作中。而在非工作场所能够进行心理解脱的员工会恢复原有的精力,进而为接下来的投入工作提供资源基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是资源保存的重要途径。在组织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引导员工学会时间管理的方法以及安排适当的工作量,为员工在非工作场所进行心理解脱提供基础。

最后,针对研究的总体设计模型,我们发现,针对工作要求,心理解脱在其中发挥了调节作用,而不是中介作用。这与Safstrom和Hartig(2013)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他们认为:“心理解脱究竟发挥中介作用还是调节作用,一般的规律是日水平的心理解脱是发挥中介作用,而跨更长时间测量的心理解脱则会发挥调节作用”。以后的研究可以考虑采取经验取样法,来进一步检验心理解脱的作用机制,来进一步验证该结论。

3. 活力在心理解脱和角色内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研究发现,工作投入的活力维度在心理解脱和角色内绩效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而且中介效应占到总效应的71.2%。也就是说心理解脱不直接作用于组织绩效,而需要通过员工工作投入的活力维度的完全中介效应发挥作用。根据工作资源-要求模型中的增益路徑,充足的工作资源能够为员工实现目标提供支持,为员工带来积极的影响(Bakker & Demerouti,2007)。有研究发现工作资源作为一种外部动机能够激发员工在工作中付出较多的努力,能够增加工作投入水平,进而帮助员工实现工作目标(李爱梅,2015)。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为员工保存和增加了资源,这种资源通过活力水平对绩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韦慧民,赵鹤.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概念、测量及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5),897-906.

[2] 郭靖,周晓华,张金桥,王永丽,林国雯.工作要求-控制模型在中国产业工人中的应用:边界条件与研究反思[J].南开管理评论,2015,18(6):26-34.

[3] Bakker A B, Demerouti E, ten Brummelhuis L L.Work engagement, performance, and active learning: The role of conscientiousnes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2,80(2):555-564.

[4] 龚会,时勘,卢嘉辉.电信服务业员工的情绪劳动与生活满意度——心理解脱的调节作用[J].软科学,2012,26(8),98-103.

作者简介:时勘(1949-),男,汉族,湖北省枝江市人,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学、心理学;周海明(1981-),男,汉族,山东省郓城县人,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管理心理学;孙怡(1982-),女,汉族,江苏省扬中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马丙云(1982-),女,汉族,山东省泰安市人,安徽理工大学教务处科员,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研发部文员岗位的工作职责 第5篇

1、公司研发资料等技术文档的归类整理,及档案建立和日常维护;

2、部门文件、图纸、承认书、设备工具、样品的登记归档管理;

3、工程研发物料样品及本部门办公用品的的申购;

4、负责研发部门的会议安排、记录、跟踪等。

职位要求:

1、熟练操作OFFICE办公软件,制作各种表格;

2、有一年文员相关工作经验;

研发部文员的主要工作职责 第6篇

1,跟进研发申购物料进度、并负责研发样品领料的领用和管理;

2,跟进项目进度和汇总反馈,确保项目按计划完成;

3,负责把BOM录入ERP系统.4,整理部门文件,有秩序的归类存档,下发联络单、图纸、BOM、标签等文件

5,对本部门所有产品资料、BOM、图纸等的存档、整理、保管、收发、借阅管理

6,负责记录部门会议内容并处理日常事务等

7,完成领导分配的其他工作任务。

篇二

1.负责部门日/月考勤,绩效的处理提交

___部门样品物料的图纸邮件编辑转发,ERP系统编码,请购,跟催,领料,发放

___部门样品物料确认单据处理及样品保存

___部门报销,文档归案保存等文职工作

5.订单图纸打印签字发放

___部门办公绿化管理

7.监督部门5s管理

___部门日常办公用品申请,领用,发放,登记等管理工作。

篇三

1、负责研发部资料对外的发放,并做好相关记录表;

2、负责研发部相关会议记录,由部门经理审核后下发;

3、产品BOM表的综合完善,4、BOM表上ERP系统,并负责与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对ERP系统的维护处理;

5、生产订单相关资料的统计,跟踪下发各相关部门;

6、研发部所有资料的分类汇总保管、存档;

研发部技术员的主要工作职责 第7篇

1、产品设计,新产品开发、销售支持;

2、产品工程图制作及BOM制作;

3、生产技术跟进及技术相关事宜。

4、协助完成产品测试及相关工作。

岗位要求:

1、大专及以上学历,实验室或研发部工作2年以上的;

2、机电专业优先考虑;

3、熟悉熟练使用制图软件,如CREO(Pro/E),UG,AutoCAD等软件操作(须有工作使用经验)。

火灾中商场工作服的设计和研发 第8篇

1 火灾中商场工作服设计存在的问题

通过商场工作服的调研和分析,发现当前商场工作服的设计和研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智能化元件

服装材料在服装穿着性能中具有决定性作用[1],主要表现在服装穿着舒适性以及服装对人体的束缚感。因此,在火灾商场工作服的设计中,除了对传统纺织材料(棉、麻、毛、丝以及“七大纶”)和新型智能纺织材料应用设计之外,还应重点选取合适的特殊功能智能化元件(GPS定位仪、电子芯片和超细导线等)作为火灾中商场工作服的主导型材料。由于智能化元件体积相对较大,其材质性能与传统的纺织材料在物理性能方面上存在着根本性区别,因此两者在服装中的集合达不到融合状态,极难在服装的结构中设计,以致成衣出现智能元件与纺织材料的剥离,服装穿着使用时间不长,甚至出现穿着不舒适感。此外,服装后整理保养的难度也大大增加。

1.2 火灾中商场工作服的结构设计

火灾中商场工作服的设计与传统服装的设计一样,应具备最基础的设计要素——结构。在结构的设计中,智能化元件的物理属性要满足服装结构基本型设计的功能性,同时兼顾服装整体设计的美观性,还需满足商场工作人员的工作活动量。因此,在商场工作服的结构设计中,智能元件尺寸的偏大会造成服装整体美观度的下降,同时影响服装穿着舒适性。

1.3 火灾中商场工作服的工艺设计

在火灾中商场工作服的设计和研发,其重点与难点是智能元件与纺织材料的结合。智能元件柔软度较差,体积较大,而纺织材料其缝纫性能强,使两种物理属性完全不同的物质难以融合在一起,增加了缝制工艺的难度。

2 火灾中商场工作服的设计和研发思路

从上述火灾中商场工作服的设计研发存在问题可以得出,针对商场工作服的设计和研发需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根据人体感性需求,加强火灾中商场工作服的他救和引导逃生的认识,应从新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手法出发。

商场火灾一旦发生,消防员可以通过对商场工作服GPS定位,最快速度找到商场工作人员的所在地,第一时间赶到火灾现场,把握住救人的黄金时间,解救受困人员。在商场火灾中,顾客可以通过商场工作人员的指引进行逃生。而火灾现场通常温度较高,且黑暗,如何让顾客在第一时间找到商场工作人员,这便是对商场工作服赋予的第二个功能,通过在商场工作服中的纺织材料中植入热敏材料,使商场工作服在火灾发生时遇到一定温度(>50℃)发生色变,进而发挥引导逃生功能,便于火灾中的他救。这类变色服装采用的是热敏变色材料,能够将热敏化合物掺到所需的染料中去[2],再进一步印染到织物上去。染料是由黏合剂树脂的微小胶囊组成的,并且每个胶囊中都有液晶,而液晶能随温度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折射率,从而使商场工作服在火灾中变换出所需要的黄色和红色。现在科学家们已研究和掌握了一些精细地调整热敏变色材料的技术,使这种面料能够在设定的环境下显示出红色和黄色。这能够使得顾客在商场发生火灾的第一时间找到商场工作人员,听从他们的指挥,进行逃生。

3 火灾中商场工作服的设计和研发

根据商场工作人员的分工不同进行分析,逐步对火灾中商场工作服进行设计元素提取,从而进行款式设计和研究。

3.1 火灾中商场工作服的感性认知分析

3.1.1 商场工作人员第1次感性认识

这是火灾中商场工作服的设计和研发关键。火灾中商场工作服的设计作为与传统服装不同的另一门类设计,其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引导逃生和他救。作为商场工作人员来说,服装款式的时尚新颖和服装的充裕的活动量已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作为特殊功能商场工作服而言,最重要的是火灾中商场工作服的引导逃生和他救功能。

3.1.2 商场工作人员第2次感性认识

通过第1次感性认识的理解,在第1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并加以细化。通过对商场工作人员市场调研分析总结,得出以下几方面感性需求:

一是舒适安全感,这是火灾中商场工作服设计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面料舒适感(吸湿、透气)、智能化元件的舒适性(元件体积与厚度的适中);

二是材料安全感,主要包括原料的纺织制造和染色对人体无害方面,加强纺织材料使用的安全意识;

三是工艺安全感,作为火灾中商场工作服设计的关键元素,结构设计的合理化是体现服装安全设计的成功标志,因此,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基础下,满足人体理疗安全的特殊需要;

四是智能化安全元件的安全感,这是火灾中商场工作服的设计核心,也是商场工作服的实际功能需求的体现。

因此在元件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体积与质量,做到既能与服装完美融合,又能实现GPS定位,为消费者的穿着使用带来便利。

3.1.3 商场工作人员第3次感性认识

这是在第2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设计元素要求细化分析,包括款式安全感、舒适感、结构安全感和美感。

3.2 火灾中商场工作服的感性元素分析

3.2.1 舒适感

舒适感是智能化理疗安全服装设计的基础,其主要分为面料舒适、结构舒适以及服装款式舒适。与传统的工作服设计不同,火灾中商场工作服在满足基础设计元素舒适性的基础上,对服装中的智能化安全元件舒适性具有较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体积与质量上,即元件体积不宜过大,根据设计部位的不同,一般为微型;质量方面,对服装定位精确,能快速准时地进行定位。在火灾中商场工作服在进行面料选择时,要充分考虑面料的吸湿性、透气性,应对服装热湿舒适性进行分析评价。

3.2.2 款式安全感

火灾中商场工作服的设计与研发——以中老年理疗安全短裤设计为例,款式安全性是设计的关键。由于其穿着对象工作性质的不同,要求在款式设计中体现。

3.2.3 结构安全感

在确定款式基础上,其结构安全性是实现他救和引导逃生功能的前提,因此在其结构工艺设计中,将智能化元件——GPS定位仪芯片更好地融合设计在商场工作服结构中,提高其整体安全能。

3.2.4 美感

美感,作为现代服装设计的基础感性认识,除了具备实用功能性之外,应在其设计上增添时尚美感,即款式、色彩和面料均迎合当季流行趋势,为产品开发提供较好的设计和指导。

4 结语

在火灾中商场工作服的设计中,应以“人”为本,具体细化研究人的体型特征要求,着重分析以感性工学原理与“物”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入掌握商场工作人员对工作服的功能需求,从而结合感性工学原理设计出更加满足商场工作人员在火灾中所需要的特殊服装产品。

参考文献

[1]余卫华.关于服装面料与服装造型关系的探讨[D].苏州:苏州大学,2004.

关于研发工作几个问题的认识 第9篇

关键词:研发资源最高管理者不确定性风险

0 引言

在国家工业化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的核心——研发管理也逐渐受到重视,总结研发工作的规律对推动研发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研发活动中经常遇到的资源问题、最高管理者与研发组织、风险与不确定性问题作了论述,期望能对研发工作有所裨益。

1 研发资源不足的必然性与对策

通常在编制研发计划时会作相应的研发资源安排,而实施中却又经常遇到资源短缺的困难,主要有:①研发与其他部门共享资源的矛盾,②市场的变化引起的资源不平衡矛盾,③当前产品出现问题而需要优先占用资源的矛盾,④研发不确定性产生的资源短缺矛盾。

出现上述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研发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差异认识不足。从表1-1中可以看出,企业制造、营销、供应、品管工作有相近的特征,而研发工作的特征基本与之相反,研发工作的特征使企业很难准确地、充分地为其配置资源,这就决定了研发工作资源不充分是一种常态。因此,审慎选择项目、合理灵活使用资源显得极为重要。

1.1 审慎选择项目 用毛利率选择在现有产品基础上的系列化产品或衍生产品研发项目。这种条件下的毛利率测算既方便也接近实际,具有可比性易于选择,可以选择较高的毛利率的项目实现利润增长或市场覆盖。

技术生命周期为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提供项目研发的价值判断。与产品生命周期类似,产品应用的技术可以分为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老期,如数字电视技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尚处在培育期,80年代进入成长期,当前处在成熟期。通常是选择技术处在成长期或成熟期的项目研发以保证产品在一段时间内的竞争力。

技术竞争的影响[1]也为我们对何种性质的技术进行研发提供了一种判断。根据技术竞争的影响,将技术分为关键技术(有潜力改变全部竞争基础的技术),主要技术(竞争成功的最关键技术)、基本技术(必要和基本的技术,但很少能提供竞争优势)。它们随着时间的伸延,逐渐被普及,也逐渐不能适应新的需求,于是新的技术进入,开始新的循环,如电热照明、荧光照明、半导体照明,荧光照明技术的研发改变电热照明竞争的基础技术,而目前正在进行的半导体照明技术研发将是改变荧光照明竞争的基础技术。因此,采用何种性质的技术对企业的未来有重大影响。

技术生命周期强调的是一项技术所处的生命阶段,技术竞争的影响强调的是不同的技术对竞争的影响。无论使用技术生命周期还是使用技术竞争的影响分析选择项目,都需要考虑企业当前在行业内所处的位置,同时要尊重资深研究人员及其想法。

1.2 合理灵活使用资源

1.2.1 充分利用无形资源—信息。信息源于用户、供应商、高校、研究所、专业组织、商会及联盟等。“一则信息就像一条解迷的线索,竞争对手的商业部门可以沿着这条线索轻易地追踪到他们想要的东西。”[2]对信息的专业管理是研发活动的一个实际运作部分,它缩短了创新进入市场的时间,日本企业将其视为取的创新成功的战略资源。

1.2.2 对研发与业务作组合规划。其基本思路是所有的项目都有某种程度的研发价值,但受资源的限制,必须在研发项目与业务之间进行组合规划,以实现风险与回报、稳定与增长之间达到最佳。菲利普A·劳塞尔等人在《第三代研发》一书中列举了一个完整的组合分析过程,它使整个中短期项目更为简洁、更具有战略价值。

1.2.3 利用外部资源。在合作开发中“参与比重(scope)”被用来衡量企业内部研发在该产品全部研发活动中所占得比例,日本、欧洲、美国新车型的参与比重分别为57%、62%和66%,日本的新车型上市更快,说明一定程度外部合作有助于加快项目进程。[3]外部资源有人力、物力,合作形式有转包、外协、租借三种。

2 最高管理者与研发

索尼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CEO)盛田昭夫(Akio Morita)指出:“无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未来成功的关键都是技术管理”,“在索尼我们有所有最高执行官和部门领导参加的月度研发报告会。”[4]随着“技术时代的到来,技术和技术管理正在成为一般管理的一部分。”[5]因此,最高管理者需要重新思考对研发的管理。

最高管理者需要通过项目分析选择、资源安排、测量检讨、激励将宏观的企业战略与具体的研发工作联系起来,这样既确保研发活动对战略的支持,又使研发人员对项目与企业战略的关系有清晰的认识。只有当项目与业务成功之间存在着清晰、一致的明显联系,研发才会快速、有效地进行[6]。

项目的选择包括项目的数量、优先级的确定。数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企业当前的资源状况,优先级的确定主要取项目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影响的程度。最高管理者的参与,可以排除个人和部门好恶的影响,保证项目与战略一致性,实现整体效用。

资源安排主要是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资金资源的安排。由于研发资源的需求存在波动性和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而资源多为其他部门日常工作占用,因此资源调配是最高领导者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因为“研究、业务计划与营销之间的相互作用一定是强制性的。它不会简单自然地发生。”[7]

由于研发对经营的重要性和研发固有的风险、不确定性,研发过程中无论专项检讨会议和还是定期检讨会议都是重要的。在这一过程中,重大的研发障碍、技术路线变更、外部技术引入、专项硬件投入、市场变化或阶段性目标实现都需要通过会议的形式沟通与交流,最高管理者的参与有助于最终决策的尽快形成,并使研发人员继续保持“重要”、“紧迫”的工作意识。

对研发绩效的测量依据不是项目成败的结果,而是研发计划中所做承诺的实践情况。研发项目的每一步推进都以不确定性减少或不确定性转化为可以描述的风险或风险归结为稳定的常规部分为表征。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方面的推进都应予以相应的激励,这有助于工作持续不断深入,也符合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

由于在管理科学与自然科学两条互不相同的鸿沟之间,有时可能是敌视和不喜欢,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缺乏理解”,因此最高领导者的主导、相关部门的参与对研发工作的积极意义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3 关于不确定性与风险

在项目的选择及研发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不确定性”和“风险”两个概念,由于习惯和认知的不同常导致误解,这种对术语缺乏共同的理解,妨碍了对项目深入的探讨,也易导致决策失误。

风险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风险就是不确定性,是指事件最终结果的多种可能,且无法预知多种可能的大小及概率。另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有本质区别,风险指能够预知最终可能的状态,并且可以根据经验知识或历史数据比较准确地预知状态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及整个事件的概率分布;在不确定性的状态下,是不能预知事件最终结果的可能状态及相应的可能性大小及概率分布,两者的差别在于能否预知事件发生最终结果的概率分布。在有关研发的文献资料中多数采用第二种观点,主要是为了有层次地分析问题,区分问题的难易程度。

以开发一个具有声光响应、三维识别且有一定处理能力的机器人项目为例,如果不具有传感器、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方面的知识,是无法预知最终结果的概率分布,他是不确定性项目;如果对上述知识和实践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实际工作中还面临着许多具体问题能否解决的风险,这些风险是可以进行评估的,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已知条件(专业能力、设备仪器、材料保障等)和目标(指标、性能等)的差距,故项目最终结果的概率分布是可以预知的。

不确定性指组织知道需求,但对实现需求的基本方式方法或主要的环节不清楚。风险则是对实现目标的过程和/或实践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但不完整甚至存在部分缺失。对于完全不确定性的项目,组织的首要任务是以收集资讯、引进人才、购买技术、合作开发等方式来减少不确定性,使其成为一个初步或基本可以进行风险评估的项目。多数情况下,纳入企业研发的项目有某种程度的继承性。如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企业或有感光胶片相机生产能力的企业进行数码相机的研发,其中存在不确定性,但整个项目是可以用风险程度表述的。对于其中的不确定性(前者为光学、机械技术等,后者为信息技术等)则可以根据相应技术的生命阶段、企业技术状态对项目风险/收益大小的影响进行筛选或作进一步的探讨。

研发过程是不确定性不断减少,风险不断清晰和化解,事态向着预期目标逼近的过程。尽管依然存在在研发的最后阶段出现的不确定性事项使项目夭折的可能性,但是通过对风险的不断揭示和应对,不断降低了这种可能性,使项目得以持续推进或避免较大的损失。在研发的前期充分地将不确定性揭示为风险是极为重要的,它对后续决策和计划产生重大影响。

实际工作中,它俩不是完全由事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有时取决于组织的认知能力(包括专业的和企业文化、战略、执行力等非专业的因素)和所拥有的信息量,即对你是属于不确定性决策的事对别人可能属于风险决策,这一点也经常导致不用的企业在同一项目上出现不同的竞争结果。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A·劳塞尔、卡马尔N·萨德、塔马拉J·埃里克森著,赵凤山等译,《第三代研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P62.

[2][德]柏林科学技术研究院著,吴金希等译,《文化VS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P11.

[3]同[2]P34.

[4]同[1]P4.

[5][欧]欧洲技术与创新管理研究院著,陈劲、方琴译,《企业战略与创新决策》,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P212.

[6][美]史密斯、瑞纳森瑙著.吴海棠译,《产品开发新法则(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P13.

研发部文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 第10篇

2.协助工程师完成产品的相关文件的制作更新,如元件图、BOM等

3.负责料号的申请,ECN和联络单的发放工作

4.负责整理部门会议记录

5.负责本部门5S工作执行、管理工作

上一篇:本科生简历-生物科学下一篇:2025年师德培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