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2024-06-04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精选6篇)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第1篇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胡锦涛同志提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政策宣示。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一、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时代特征、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以和平和发展为世界主题的时代特征以及我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世界主题的时候,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邓小平同志敏锐地觉察到了世界主题的转换,他反复强调要牢牢把握住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这两个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把它们当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背景,从中引出它所提出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走道路的制约。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只有争取到和平的环境,才能比较顺利地发展。”(《 邓小平文选 》第3卷,第328页)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实际上就是把邓小平同志根据时代特征所揭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内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战略和对外主张和平的根本战略联结起来和贯穿起来,从发展道路的高度加以集中的概括和宣示。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也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至今还是一个处在转型关键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中国人民,要使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就需要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需要永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讲信修睦、崇尚和平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也决定了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例如,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和而不同”,意思是说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以此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善待友邻,也有利于我们化解国际矛盾,构建和谐世界。

二、同和平国际环境的良性互动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首先意味着和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大国所走道路截然不同,因为他们都是通过海外殖民、对外扩张和掠夺乃至发动侵略战争的道路去实现传统现代化的,而我们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壮大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去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中国的发展与和平国际环境的良性互动。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确定自己的立场,而不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不同任何国家结盟,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各国友好相处;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做周边国家的好邻居、好伙伴;中国主张和平解决争端,在朝核、伊核、中东等重大国际热点问题上持劝和促谈的立场,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积极参与反恐和防核扩散合作,努力维护全球安全与战略稳定;中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推进国际裁军和军控事业;中国还主动应对大国关系的深入调整,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运筹同各大国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平等对话和磋商,逐步解决存在的分歧,促进相互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中国以“睦邻、安邻、富邻”作为周边外交政策,积极推动同所有邻国的睦邻友好;进一步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夯实我国外交的立足点,在国

际、地区事务中与他们密切磋商,支持其正当要求和合理主张,为争取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贡献。我们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我们的基本理念是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共赢,我们要与世界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样,我们就能以自己的发展不仅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为减少人类贫困和提高生命质量做出贡献,而且也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做出贡献,为周边地区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三、参与现存国际体系,又积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看来,中国是否愿意接受现存国际体系是中国是否会成为威胁的标志,他们迫切希望把中国拉入由他们主导的现存国际体系。对此,中国的回答是:中国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是国际体系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我们已经参加了一百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近三百个国际条约。但正如有的海外评论家所指出的,中国进入和接受现存国际体系而不另建体系,并不表明这个体系完全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而只是表明当着国家利益和这个体系产生矛盾冲突的时候,中国可能只能在这个体系内部来解决它们,中国另建体系的可能性并不存在,否则就会和其他主要大国发生很严重的冲突,而不符合中国长远的国家利益。这一点和前苏联当年作为力量的另一极另立体系、导致同主要大国美国的“冷战”不同;同时,中国选择的是可以导致双赢的经济外交,而不是以政治军事外交为先导去与国际社会交往。我们主张以改革的方式、而不是用暴力手段去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和尊重世界的多元性,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促进全球经济均衡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尊重和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重要作用。

四、独立自主地建设社会主义,又按趋利避害的方针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要靠我们自己,必须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而不应该也不可能依赖外国。我们有可以支撑经济更大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有日益增长的巨大市场需求和较高的国民储蓄率,有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策保障,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这些优势和条件使我们可以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发展。今后我们还要更加充分和自觉地依靠自己的体制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国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但要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又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开放的对外政策,离开了国际合作是不现实的。因为事情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事。”(《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第64,117页)特别在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产业结构调整和资金流动的新一轮全球化浪潮蓬勃兴起时,更必须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当着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又出现了反全球化抗议运动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领导人又在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正面和负面的效应的基础上,果断地确定了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趋利避害的方针。江泽民同志强调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不能看到有风险、有不利因素,就因噎废食,不敢参与进去。同时,又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独立自主,加强防范工作,增强抵御和化解能力,以切实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壮大自己。”(《 江泽民文选 》第2卷,第201页)趋利避害方针中所谓的“利”,是指全球化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通过加强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得到互利双赢的共同发展;所谓的“害”则是指由于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发展中

国家往往容易受害,应当注意避免。坚持按趋利避害方针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就使我国有可能依靠国内和国际的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去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发展难题,并与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和平等竞争中实现双赢互利。

五、在吸取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新兴工业化道路在对内发展战略方面,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意味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在吸取世界各国工业化的经验教训,立足于当今时代经济科技发展新水平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这条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同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一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而要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二不走先经历牺牲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阶段,而立足于城乡共同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城乡协调发展道路;三不是用技术和资本代替劳动,而是要在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发展、改善和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同保障劳动者就业的有机结合,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从而使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节约的发展、清洁的发展、安全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同志在美国耶鲁大学所作的讲演中,曾经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的理念说,就是要“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更加注重克服发展的不平衡性,更加注意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致力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格局”。(2006年4月23日《 光明日报 》)

六、反对霸权主义,也严格约束自己永远不称霸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还意味着我们坚决反对霸权主义,也严格约束自己,即使在发展起来以后也永远不称霸。1974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永远不做超级大国(转引自《 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76页)。以后,邓小平还多次向第三世界国家的朋友们表示:“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能称霸”,“将来我们发展了”,“如果那时中国翘起尾巴来了,在世界上称王称霸,指手画脚,那就会把自己开除出第三世界的球籍。”(《 邓小平文选 》第2卷,第112页)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又谆谆告诫说:“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邓小平文选 》第3卷,第383页)海外评论家陈有为在分析中国外交进入新阶段时的特征说,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这一指导方针,意味着在国际社会上,中国愿意承担更多责任,贡献更多力量,但并不追求强权地位和利益,无意登上对别人指手画脚的地位,实际上中国希望扮演的世界角色不是领导者,而是平衡者:在这个相互敌对、充满纷乱的世界上,在和平与战争之间、强国与弱国之间、大国与小国之间、穷国与富国之间进行协调与平衡,力求使世界局势从紧张转为平和,从极端化与恶性化的危机重重往良性的和平与稳定方向转化。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更为务实、更为切实可行,也更为高瞻远瞩的明智政策。与这种政策相对照的,则是与古往

今来大国强权政策一脉相承、只求通过使用武力来进行征服与控制的惯例。但这又不意味着要挑战美国的强权地位,更不是要取而代之(2006年12月21日新加坡《 联合早报 》)。

七、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正在走出一条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新路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还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共处、而且资本主义还处在相对优势地位的世界上,在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科学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社会主义国家怎样与和平国际环境实现良性互动?如何对待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现存国际体系和经济全球化?如何在国内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又在世界上积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推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当今时代特征、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对上述这些重大问题所做出的回答,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中国当今的国际战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而且还标志着社会主义中国在吸取当代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正在走出一条与世界资本主义主要大国所曾经走过的传统现代化道路截然不同的、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新路,因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第2篇

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各国人民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创造和平环境,各国才能具备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加强交流,扩大合作,各国才能实现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既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稳定和繁荣。

如何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呢?首先,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了不懈努力,十分珍惜世界上爱好和平与追求进步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奋斗得来的和平国际环境。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自身的发展,不断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发展。

其次,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要靠中国自己。这既是对中国人民负责,也是对世界人民负责,是保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一条重要原则。中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发展的基点放在立足本国实际上,同时坚持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努力实现更为均衡的发展。

再次,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坚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中国努力推动多边经贸关系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国际经贸规则,与各国共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促进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市场。

最后,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既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多年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着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精神,为建立和谐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符合世界人民的共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第3篇

一、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崛起

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战略实施30多年来, 发展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 强国的雏形已然显现, 被国际社会普遍视为崛起的大国, 甚至被西方看作是具有“威胁”潜力的强国。

从一定意义上说, 一方面, 30多年来发展取得的成果不仅使中国逐步摆脱了贫困落后的困境, 摘掉了“弱国”的帽子, 也使中华民族看到了一个强国应有的尊严, 曾经在国际上由于贫穷、落后、国力不济而任人摆布和屈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中国的外交也应验了“弱国无外交”至理名言的另一层含义。从这一点上看, 中国的发展和强国情结是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选择, 历史上太多的磨难和屈辱使中华民族深深感受到一个“弱国”最终不能摆脱悲剧性的命运, 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强盛对本国民族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另一方面, 所谓中国的发展和日益强大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固有思维的存在, 中国的发展也导致西方国家和政客忧心忡忡, 中国则成为一些西方国家和政客以及反华媒体“口诛笔伐”的“众矢之的”, 似乎中国的发展和日益强盛必然构成对其他国家的“威胁”, 显然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背后另有玄机。

抛开西方鼓吹“中国威胁论”背后隐藏的各种动机不谈, 正视中国的发展与强国需要有一个客观和理性的认识与评估, 为中国的强国现实得出一个客观和准确的结论。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的消息即出, 国外媒体的各种评论纷至沓来, 有评论指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令人炫目的发展之后, 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中国经济超过日本早在意料之中, 但成为现实后还是让人们感受到震动, 世界将重新打量中国并适应以一种新的方式与这个经济超级大国打交道”;更有甚者预言:“203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在外界报道和评论的炒作下, 随即中国国内上上下下对“中国是不是强国”的相关讨论不断升温, 学术界和国民都不约而同地参与了进来。

虽然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中国是不是强国”的讨论和争议一时间被渲染得沸沸扬扬, 但冷静下来后的媒体和国民开始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客观和理性地看待中国GDP总量排名世界第二的现实意义。其结论和答案是, 如果单纯从GDP总量排名看, 目前中国的GDP总量排名的确真实反映了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果, 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战略毋庸质疑, 中国国力的提升即便是使国民由此产生出强国情结, 也可以理解。客观地分析中国的崛起, 就需要理性看待中国的和平发展, 不能被西方媒体的夸大其词所迷惑, 中国崛起是否真如西方蛊惑的那样具有“潜在威胁”, 白皮书提到的“中国绝不搞侵略扩张, 永远不争霸、不称霸”是对中国和平发展与崛起的解读。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 西方世界对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看法似乎有所改变, 从前期主流的各种“中国威胁论”开始向“利益相关论”和“中国大国责任论”甚至是“中国领导作用论”过渡和转换。即便是没有脱离“中国威胁论”的思维, 却也温和含蓄了许多。与以往不同的是:一方面, 中国在全球治理过程中的出色表现使国际社会对中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中国以自己的行动改变着西方媒体长期存在的偏见;另一方面, 中国与西方并未因不同的文明和价值观的差异而放弃国际合作, 反而在不断加深国际合作, 这表明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不同的文明和价值观并不是阻碍建立和谐世界的根本。

2011年1月,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期间, 在奥巴马与胡锦涛召开的联合记者会上, 当记者问到奥巴马“他从内心深处是否可以坦率地接受中国发展壮大的现实”时, 奥巴马毫不掩饰地表示:“目前在中国有些人认为美国正在遏制中国的崛起, ……我们欢迎中国的崛起, 但是要确保这种崛起遵循国际准则和规则, 以安全和和平的方式崛起。”尽管奥巴马对中国崛起的表述耐人寻味, 依然对中国的崛起心存疑虑和另有所指, 但也说明一个现实中正在崛起的中国已然被世界所接受, 任何国家和政客无论是抱何种心态看待中国的崛起都无法改变这一现实。西方国家政客和媒体对中国态度的变化表明,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度的加深和与国际社会的进一步融合, 西方社会和媒体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也会逐步加深。一前一后西方国家和媒体对中国态度的微妙变化, 以及反华情绪似乎淡出了西方媒体, 原因何在?值得我们思考。

二、中国和平发展的模式

当今世界,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此消彼长, 中西经济力量的对比差距逐步缩小, 国际经济格局进入了变革与调整时期, 同时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已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 虽然保留着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但如今已分化为美国模式、欧洲模式、日本模式等, 其中欧洲模式又分为德国模式、法国模式和英国模式;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 异军突起的“金砖四国”分为中国模式、俄罗斯模式、印度模式和拉美模式;此外, 还有上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的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模式、新加坡模式、韩国模式和中国台湾模式。

在世界众多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中, 中国模式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 也是各国媒体和学术界评论与探讨最多的议题。有评论认为,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模式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既与传统的前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不同, 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是在新的国际形势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模式, 是当今世界发展模式多样化的重要体现,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有评论认为, 中国发展模式构成了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威胁, 中西“发展模式冲突论”便成为西方“文明冲突”理论新的版本。显然, 对中国的崛起和中国的发展模式意味着什么, 国内外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一方面反映了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中国模式“论恒”的解读;另一方面反映了西方价值观念深刻左右的“中国威胁论”的言行和解读。

事实上, 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发展史是与世界列强不断抗争和觉醒的历史, 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历史, 同时也是与各国交往不断加深融合于“世界之林”的发展历史进程。在当代国际社会中, 中国发展的一条清晰的主线就是“和平的发展”、“和谐发展”, 是与世界融合和共同推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为前提的。未来十年, 依存与竞争、合作与协调、发展与融合是国际关系发展的主流, 其中依存与竞争体现的是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有各国间利益的博弈;合作与协调反映的是应对全球性挑战寻求各国利益和世界共同利益的平衡点;发展与融合就是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发展。而对于中国的发展与世界融合, 在一定意义上恐怕是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的解读与内涵的最高境界。与此同时, 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在国际格局中地位的提升,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欧美右翼势力不平衡心态的加重, “中国威胁论”也就成为这股势力发泄反华情绪的论点。

而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来说, 一方面, 中国的崛引起了世界格局变化, 在这种新格局中, 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有发达的经济和强大的军事作后盾, 没有发达的经济和强大的军事就不能保证和平崛起;另一方面, 需要一个和平的世界, 与国际社会共同繁荣和发展, 实现和平发展道路的民族复兴。为应对西方的“中国威胁论”, 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和谐社会”、“和谐地区”和“和谐世界”, 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这对化解“中国威胁论”和反华情绪的消极影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对于中国的崛起以及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地位的不断提升, 中国政府已多次向世界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崛起是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的发展不可能改变世界军事实力的基本格局, 也不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军事威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问题已经不再仅局限于领土边界安全, 国家安全的内涵扩展到各个领域, 因此白皮书将中国的核心利益界定为:国家主权, 国家安全, 领土完整, 国家统一, 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与此同时, 中国的崛起和发展给世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与世界各国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的互动关系。因此, 中国提高国防现代化水平的宗旨, 是从防御和自卫出发的, 是加强国家安全战略不可缺失的合理选择, 同时也是为了减少各种非和平因素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干扰, 确保和平发展进程顺利实施。

事实上, 在全球化时代和当今恐怖主义猖獗的复杂国际安全环境中, 国家安全已经成为全球问题, 国家安全与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密切相联, 逐步形成了全球化时代不可分割的集体安全, 很难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应对全球性和跨国性安全问题上独善其身, 或避免来自各领域的威胁。实行有效的安全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和努力, 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自然在维护地区与国际安全上更负有责任, 而且随着中国能力和影响力的日益突出, 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三、中国和平发展与世界融合

世界对中国发展的理解和把握, 也需要从误区中摆脱出来, 正视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在中西文明不同价值观的博弈中, 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总是带着固有的傲慢与偏见看待中国问题, 忽视了中国民族的尊严, 伤害中国民众的情感, 加剧了中西文明不同价值观的的冲突。尽管中西文明在价值观上有着一定的差异, 但价值观上的差异并不等于中西文明不能融合和交流。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当今的国际社会, 以不同的文明和价值观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已经不再是阻碍世界各国人民交往的根本因素, 虽然不同文明和价值观的冲撞依然存在, 但通过各种形式的往来, 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多方面的往来和交流, 不断加深相互了解, 可以使不同文明和价值观的冲撞减少, 创建一个和谐的安全世界。

人类社会文明的构成体现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 而文化作为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是价值理念的反映, 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上的作用十分突出, 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此同时, 不同的社会文明和价值理念有着不同的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机制, 这就决定了不同的社会文明和价值理念隔阂与对立的必然性。从中西方深刻的历史文化看, 尽管中西文明在价值观上有着一定的差异, 始终存在着历史文化上的隔阂与对立, 中西文明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也不可避免, 但价值观上的差异并不等于中西文明不可融合和交流。

当然, 西方媒体需要改变对中国的不友好态度和立场, 在报导中国问题上保持公正和客观, 获得中国民众的信任;同时在与西方国家和其他价值观的沟通中, 中国民众也需要通过适当的交流方式消除与西方的隔阂, 化解中西文明不同价值观的碰撞。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看,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千百年来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晶, 是人类的遗产, 而不同文明的形成, 又受到不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地域、宗教的影响, 具有独特的、不同层次的多样性。每一种文明不仅始终保持着自身特有的文明形态, 同时不同文明之间又通过文化、经济活动等各种方式进行着联系和交流,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近年来,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与以往不同的是:一方面, 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消除贫困等的出色表现, 使国际社会对中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中国以自己的行动逐渐改变着西方媒体长期存在的偏见;另一方面, 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精神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中国在应对各种危机面前并未因不同的文明和价值观的差异而袖手旁观, 体现了国际合作精神, 国际大家庭的融合与和谐在不断加深。当然, 不同的文明和价值观差异的碰撞也不会就此消失, “中国威胁论”从西方国家和媒体中消失也是不现实的, 西方社会和媒体对中国的偏见仍然在短期内难以彻底消除, “中国威胁论”和反华情绪在西方国家和媒体中卷土重来也不是不可能的。

四、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定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仅改变了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 而且中国的崛起和在世界上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改变着国际格局的力量对比, 意味着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更多地承担起全球治理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不可否认, 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长足进步, 赋予了中国的强大, 但也需要以全球的视角梳理中国的国际定位, 恰如其分地发挥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此外, 虽然中国的发展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发展一样, 同样有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特征, 但中国的发展追求的不是霸权地位, 是和平的发展, 与世界融合的发展, 即便十年后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 中国也不会对世界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中国需要的是内敛的强大。与此同时, 一些西方国家和政客对于中国的崛起并非单纯经济竞争方面的认识和考虑, 秉承的是“冷战”思维的政治成分, 中国需要长期面对西方反华势力的“围攻”和“堵截”。

在国际态势加速变革且又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 一方面, 中国需要从国际战略的新高度为未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 保障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 还需要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加强广泛的国际合作与协调, 强化全球及地区性国际合作机制, 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危机、核安全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消除贫困、气候变化等长期性的全球挑战, 并对随时有可能发生的短期性各种地区或全球范围的国际危机有一个有效的应对措施。

首先, 在国际政治领域,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的提升, 中国已经走到了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 或者说是国际政治的“权力中心”———大国力量对比出现了深刻变化。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反映在中国融入了世界体系主流, 打破了原有国际政治的“权力中心”格局, 国际政治的“权力中心”正在转换或趋于平衡, 在重大国际事务中中国因素和分量的突出作用以及影响力得到充分发挥, 不仅在国际政治“权力中心”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即新兴经济体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核心, 这一事实恐怕无人质疑。但同时, 中国所处的国际政治“权力中心”与超级“权力中心”, 即历史上或现实中的霸权超级“权力中心”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融入世界体系主流所要倡导的是“和谐世界”, 是“多极化的世界”。因此, 中国融入了世界体系的主流和走向国际政治“权力中心”, 其意义与超级“权力中心”截然不同, 在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中心”所扮演的角色并非对权力的一味追求, 而是对自身权益的维护。同时, 在“后本·拉登时代”, 全球反恐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也同样肩负着反恐重任, 所要面对的是地区性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 以及维护地区安全。近年来, 在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日益猖獗和地区安全形势有所恶化的国际环境下, 中亚地区“基地”组织再度活跃, 恐怖主义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有恃无恐, 再加上毒品泛滥等问题, 已对地区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而中国作为上合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又与中亚地区恐怖主义重灾区阿富汗等国毗邻, 既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 也是反恐的前沿, 中国在上合组织框架内打击恐怖主义和毒品贩卖的合作已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此外, 自2010年初开始朝鲜半岛多次发生危机以来, 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中国义不容辞的国际责任, 中国不能也不会袖手旁观。为此, 在国际政治领域中, 一方面, 中国的国际战略自然不能单纯以追求政治上的大国为目标, 还需要在积极融入世界体系过程中构建中国的价值观, 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消除对中国崛起的种种猜疑和顾虑;另一方面, 在本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上合组织的多边军事合作, 打击仍未消亡恐怖主义, 同时对朝鲜半岛局势有一个清晰的预判, 保障周边地区的稳定与安全。

其次, 在国际经济领域,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虽然“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但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大国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 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再是“边缘化”或“半边缘化”, 而是走到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 使得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全球经济和金融治理过程中将中国视为不可或缺的“轴心国”, 在世界经济体系的各个领域开始在相当程度上接纳中国。从世界经济体系“中心”的含义看, 其通常是指以经济最发达和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发达国家为核心, 但金融危机爆发后, 这一状况开始发生变化,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上的“衰落”而没有能力再主导和独撑世界经济体系,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大国由于经济的崛起走上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 这一历史性的变革使中国跻身于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为此, 中国发展的国际战略应以进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心”为契机, 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在世界经济分工中提升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心”的等级, 在产品、技术、贸易、金融等各个领域与国际接轨, 并强化技术自主创新、产品升级, 在贸易和金融等领域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度, 使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水平以及贸易和金融等领域的开放度真正达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心”国家的标准;二是完善和加深对外经济制度的改革,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并在全球经济和金融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维护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三是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对外开放过程中, 中国需要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不可偏废的底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的扩大, 中国在世界的影响日益加深, 近一段时期关于中国经济崛起带来的许多需要探索的命题摆在了中国和世界面前。对于中国来说, 需要准确把握未来中国的国家和国际定位, 绸缪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的发展;同时也需要让世界进一步了解未来中国的发展将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减少对中国崛起的误解, 避免带来更多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这其中包括四个相关命题:怎样看待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经济的崛起意味着什么?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如何在世界民族之林崛起?中国在应对全球挑战和全球治理中又将如何定位?这一系列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探索。

近年来, 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上升,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 民营企业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挑战。民企面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融资问题, 融资现状不容乐观, 使得民企普遍缺乏发展资金, 错失很多发展机会, 甚至导致相当数量民企的失败。本文分析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 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一、民营企业融资的内涵

资金在本质上代表实物资源的即期或远期的使用权利。资金对包括中小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取得资金, 企业必须进行融资活动。融资活动是企业内部资金需求不断形成和被满足的过程。民营企业融资是指民营企业组织吸收内外部闲散资金, 使之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从全社会的角度看, 企业融资实际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机制。

二、目前民营企业融资现状及问题

1、直接融资渠道堵塞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第4篇

第一,中国面临的历史机遇。今天我们说世界城市是分级的,有综合性的,有专业性的,第一级的综合城市大家耳熟能详:纽约、伦敦、东京,为什么是这三个城市?为什么不是其他的?非洲为什么没有?在这些世界城市的背后,支撑它们的其实是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伦敦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城市是当年大英帝国的遗产;纽约是因为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最强大的国家;东京得益于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个历史的轨迹还在往亚洲移动,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经济重心可能进一步地向中国聚集。有不同的预测:有早期预测说在2045年的时候中国可能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尽管我们看到有各种各样的预测,但归根到底是认为中国在不太长时间内会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当中国成为经济体第一位时毫无疑问就能够为中国建设一个甚至不止一个世界一级的城市提供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实际上这是中国和平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如果到了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世界城市,那我们可能就要反省为什么没有世界城市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建设世界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从目前来看,建设世界城市是我们利用全球资源、全球市场加快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走一条参与全球分工,为世界做出贡献,从而实现中国和世界双赢的和平发展之路。过去的三十年,中国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恰恰是通过参与全球分工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创造了所谓的“中国奇迹”。今天,我们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要从过去粗放式的发展转向集约式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那种依靠土地、劳动资本等等生产要素投入来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靠效率、靠创新促进发展。建设世界城市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有利于吸引大量的高端人才来推动中国建设创新型的国家,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二,建设世界城市是提升我国在全球治理中地位的需要。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扩张,应该更多地参与全球的事务,在全球的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系列机制,最重要的是一系列的国际组织。建设世界城市会让更多的国际组织聚集于此,同时也会有更多的跨国公司总部聚集到这里,从而有力地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

第三,建设世界城市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支撑。世界城市有很多功能,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国际金融中心。在世界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利于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有利于扩大和增强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同时,世界城市也将会大大增强对跨国公司总部的吸引力,也会推动中国的很多企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这就使得中国能够利用聚焦到世界城市中的跨国公司总部影响和控制全球生产价值链的关键环节和高附加环节,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从而支撑中国的和平发展。

所以说建设世界城市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的,它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同时和平发展也为其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并且,中国建设的世界城市将有别于现有的世界城市,它是新一代的世界城市。

二、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思路

北京建设的是新一代世界城市,它反映的应该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应该是引领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潮流,它应该是一个低碳的、绿色的、人文的、信息化的城市,它和工业革命时代的遗产,和以往世界城市有延续,但是一定也会有更多新的元素。世界城市发展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所以从一开始建设世界城市的时候就要理清思路,要思考很多问题,是继续重复那些“摩天大楼”,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车为本等等。

世界城市发展有很多基本的要求,它要对全球,特别是高端的生产要素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那么首先它就应该是一个宜居的,让每一个人有着蓬勃发展机会的城市。它有畅通的对外交流:人流、资金流、货物流、信息流,对外是畅通的;对内是高效运行的。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有很多东西需要去弥补。比如过去的世界城市都是国际贸易中心,都有国际港口的支撑,北京是近海但不是沿海。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现在虽然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的总部,但是缺乏金融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诸如此类。

首先,建设世界城市要处理好国际化和中国特色的关系。当未来有一天北京真正成为世界城市的时候,不管是本地的北京人还是外来者到了北京,他一定能感受到这个地方是中国的北京,是有着强烈中国特色的,是能够反映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同时它又能反映时代要求,反映生产力发展最新进展的城市。

当前,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首要推动方向是加大它的国际化。但是在加大国际化的进程中,时刻都不能忘记保持和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而“中国特色”是什么?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有中国的传统和现代文化的交流,有中国特有的制度、中国特有的建筑、中国特有的城市规划。中国特色和现代的技术进步、现代文化的发展、现代城市的理念相融合,是世界城市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

第二,建设世界城市必须要走开放发展的道路。要打造一流的环境来汇聚全球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企业,拥有大量的国际组织才能建设成一个一流的世界城市。

第三,现在的世界城市都是跨越行政区划的,有“大伦敦”、“大纽约”,包括“大东京”。北京要弥补贸易和港口方面的不足,让北京更加高效,可能就不能局限在北京的行政区,更不能在五环内考虑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需要考虑京津冀的统筹规划。首都建设世界城市是有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很多层次的。所以我想用“大北京”比用“首都经济圈”更能反映它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为未来的国际组织聚集区预留下好的空间(有山有水的地方),同时能够合理地规划核心功能区,能够提高内部的畅通性。

第四,必须考虑如何加强和上海、香港的协调。香港是现在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是国家规划的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北京要打造世界城市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如何能够加强三个城市的协调配合?整合资源才能更好推动北京世界城市的建设。

(本文由新华网提供,略有删减)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5篇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

【摘 要】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包含的内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关键词】和平发展 必由之路 有利因素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紧紧把握世界进步潮流,分析总结了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利弊得失,深刻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选择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完美结合。这里所说的“和平”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内和平,就是国家内部的安定、有序;二是指国际和平,就是国家、地区之间不发生冲突、战争,至少是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中国的发展既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又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所谓“发展”,指的是摆脱贫穷、走向富强,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迅速提高。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抓住世界总体和平的历史机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主要依靠自力更生和改革创新,通过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和平途径,谋求自身发展以及与各国的互利共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一、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首先,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是,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最紧迫、最现实的任务,就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最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其次,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历来强调亲仁善邻。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开展贸易,交流文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100多年间,中国曾长期遭受外来侵略,中国人民最能体会和平之可贵。

再次,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各国人民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创造和平环境,各国才能具备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加强交流,扩大合作,各国才能实现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既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稳定和繁荣。

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包含的内容

首先,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了不懈努力,十分珍惜世界上爱好和平与追求进步的国家和人民共同奋斗得来的和平国际环境。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自身的发展,不断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增添积极因素,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发展。

其次,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要靠中国自己。这既是对中国人民负责,也是对世界人民负责,是保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一条重要原则。中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发展的基点放在立足本国实际上,同时坚持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努力实现更为均衡的发展。

再次,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坚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中国努力推动多边经贸关系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国际经贸规则,与各国共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促进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市场。

最后,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既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多年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本着民主、和睦、公正、包容的精神,为建立和谐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取得胜利后,尽快发展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使之适应国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成为中国社会长期面对的基本矛盾。在安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不仅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也要以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为依据。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国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内现代化建设事业上,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在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只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中国威胁论”是错误的。中国今天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来强大了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

四、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从有利的方面看,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贡献在国际上受到高度赞赏,国际空间不断扩大;中国与主要大国关系趋向稳定,并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深化;周边形势继续向相对有利于中国方向发展;中国在解决地区热点问题上作用上升,在朝核问题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推动地区合作过程中,中国继续有所作为,区域合作南北两翼齐飞,南亚联盟已经吸纳中国为观察员。中国参与的有关周边区域合作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总体看,在亚太战略格局的调整过程中,中国处于相对有利和比较主动的位置。

冷战结束至今,中国的国内外环境均发生了深刻变化,总体形势有利于中国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经济实现快速、稳定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走出一条与历史上许多大国崛起方式迥异的和平崛起之路。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目标定位应该是“成为世界强国”。但中国决不谋求“世界领导地位”,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样一个国家要实现在国际上和平发展是史无前例的,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奋进过程。其中存在着不少困难和不利因素。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威胁: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地区热点问题和局部冲突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发展;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一些全球性问题困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从国内形势看,也有一些影响和平发展的不利因素:“三农”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人口和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社会矛盾和摩擦日益复杂;国家经济安全特别是金融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台湾问题久拖不决使我随时有转入战争的可能。

文 章

来源莲山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思想汇报 第6篇

党的xx大报告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发展,把“必须坚持和平发展”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之一,并再次郑重宣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全面阐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xx大精神,充分认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在新形势下继续沿着和平发展道路奋力向前迈进。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遭受战乱和贫穷的惨痛经历中,深感和平之珍贵、发展之迫切、合作之重要,深信只有和平才能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只有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只有合作才能实现世界和平稳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来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是中国人民顺应时代潮流,根据自身根本利益和文化传统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走和平发展道路,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中国始终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对国际社会的巨大贡献,中国为自身赢得了良好发展环境,得到了巨大发展,同时也壮大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义力量,已经并将继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走和平发展道路,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和平发展,就是要打破“国强必霸”的传统逻辑,在中国强大起来的情况下,始终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不同任何国家搞军备竞赛,不走侵略扩张、争霸世界的老路。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建设性作用,反对新干涉主义,反对肆意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团结国际社会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汇报人:

上一篇:百货/超市开业策划筹备下一篇:阻止近义词及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