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水突泥应急演练

2024-05-17

突水突泥应急演练(精选4篇)

突水突泥应急演练 第1篇

隧道突泥突水应急救援演练总结

为检验《隧道突泥突水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针对性,切实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故的应急救援水平,全面检阅项目部各部门“快速反应、部门联动、专业保障、综合处置、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的能力,在江罗分公司的统一安排下,2014年月日下午时分,隧道突泥突水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在###隧道举行,现将演练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演练基本情况

本次演练由###经理任现场指挥,项目安全总监协调项目各部门参加演练,参演人员50余人,演练以###右洞在进行掌子面施工过程中由于岩层发生突泥突水,两名作业人员被淹没为背景,应急救援预案启动、各部门协同救援为主线,人工施救、专业施救等手段展开救援,演练历时一小时,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演练的组织工作

大###防突泥突水应急救援演练能如期顺利举行,与业主、监理的高度重视,积极指导,项目部精心筹备是分不开的。

1、制定方案,分解任务,扎实做好筹备准备工作。项目部自接到演练任务至演练开始不足20天,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演练能够安全顺利进行,使演练更具操作性和实效性,应急救援演练的《实施方案》报请###多位专家的严格细化和审核。从内容上深化了各个阶段,从实操上强化了各种环节。

2、组织分工,责任明确,切实做好协调配合工作。项目部于月日组织召开了演练专题会,要求各参加演练部门根据演练总体目标,按照演练方案明确各自在隧道突泥突水专项预案中的职责、任务,细化演练分工,落实演练车辆,人员和装备。为贯彻“安全第一”的方针,本着发现问题,完善方案的原则,各部门在项目部综合办公室的组织下,积极配合,协同作战,在月日,月日、月日进行了三次预演。针对预演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力求使演练方案日趋完善。

3、深化内容,落实措施,坚实做好各项保障工作。本次演练所需资金由项目部安全专项资金解决。在人员、装备、通讯得到保障的同时,为演练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演练成效及存在问题

本次演练时间紧,任务重,全体参加部门和人员没有丝毫懈怠发扬了密切配合,群策群力,协同作战、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使演练能顺利进行。演练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了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增强了应急演练的意识。加强应急管理是关系安全生产全局和人民群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通过演练,让我们看到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开展经常性、针对性演练是十分必要的。演练教育了广大参演人员,对增强他们隧道安全工作和应急救援处置的认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2、初步锻炼了隧道救援队伍的能力,提高了应急救援的水平。通过演练,进一步提高了隧道应急救援队伍的技能熟练程度和专业水平,为隧道防突泥突水事故实际救援处置提供了经验和方法,为今后建立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应急救援队伍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演练,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在应急救援中的职责和任务,并熟悉掌握应急救援处置程序、方法和注意事项,有效地提高了整体应急救援的反应能力、指挥水平和实战能力,增强了各部门、人员之间的协调。

3、完善了隧道应急救援的体系,增强了预案的可操作性。事前预防固然重要,但事后救援也必不可少。演练可以发现问题、检验预案的可行性,为实现“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目标和进一步健全完善隧道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和处置程序探索了方法、提供了经验、明确了目标、找到了差距。通过演练和组织观摩,进一步促使各项安全措施、防范措施、应急预案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4、此次演练中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一是演练中后勤保障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要增加雨衣、防雨帐篷等应急物资的储备,充分考虑天气环境等可变因素对演练的影响,确保演练能够真正做到风雨无阻地进行。二是加强演练现场区域规划和安全警示工作。为确保演练的顺利便捷进行,应在演练现场设置演练现场平面布置图,使参演人员和观摩人员对现场一目了然;加强对参演和前来观摩人员车辆的管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扰乱演练秩序,杜绝其它意外事故发生。三是演练前要做好对周边群众进行演练事宜的宣传讲解工作,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惊慌。

四、今后工作打算

在以后的安全生产中以隐患排查治理为主线,深化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我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健全安防体制,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并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很抓预案落实工作,经常性的开展各项预案演练,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突出重点,开展对各类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和治理。组织力量认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掌握本合同段各类安全生产隐患情况,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对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要组织力量限期整改,特别是要加强对高危险作业的安全检查,发现隐患要采取措施,尽快消除。

3、通过强化宣贯综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措施,提高全体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能力,特别是施工作业点上一线工人的事故现场的自救互救的处置能力,一旦发生事故,减少乃至杜绝次生(再生)事故的发生,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要预防为主,加强对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和预警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对迟报、漏报、瞒报、谎报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在加强信息报告工作的同时,通过建立举报奖励制度,不断扩宽信息报送渠道。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

5、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针对大石岭隧道的特点,科学组织,精心施工,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严格落实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地质超前预报和监控量测工作,随时掌握地质变化情况,及时排查安全隐患,着力确保不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突水突泥应急演练 第2篇

一、演练的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方针,规范我矿应急管理工作,提高突发事故的应急救援反应速度和协调水平,增强综合处置较大及以上事故的能力,预防和控制次生灾害的发生。保障我矿员工和公众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和社会影响,保持社会稳定。

二、演练的目的: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特大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302号令),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精神,决定开展井下突水事故应急预案救援演练。通过演练提高快速协调应急反应能力。提高防灾避灾意识,最大限度减轻水害造成的损失。

三、演练任务:

井掘进到

水平

时,发生突水事故,直接威胁到井下作业人员安全,需及时撤出,为避免人身设备发生损失和更大的次生灾害的产生,启动应急预案。

四、演练的参加单位:

参演单位:

观摩单位:

五、应急预案演练的组织:

1、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

挥:李

剑(董事长)

常务副总指挥:邢

军(总经理)

总 指 挥:李 万 成(副总经理、生产)

刘 建 强(副总经理、安全)

罡(副总经理、机电)

孙 卫平(总工程师)

姚 进 忠(经理助理、通风)

成员:孙

凯(调度主任)

江(安监科长)

荣(机电科长)

高 德 明(技术科长)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

现场抢险救灾组、技术专家组、通风组、通讯机电组、现场禁戒保卫组、医疗救援组、后勤保障组、事故善后处理组、宣传组、2、参加演练单位及人员:

现场抢险救灾组;

长:李万成

副组长:刘建强、冯罡

成员:孙凯、薛荣、高德明

技术专家组:

长: 孙卫平

副组长:姚进忠、高德明

成员:史秀、张青

组:

长:姚进忠

成员:李金权、杨利飞

通讯机电组:

长:冯罡、副组长:薛荣

成员:贾连峰、杨晓印

现场警戒保卫组:

长:韩生华

副组长:陈建树

成员:张华、姚国杰

医疗救援组:

长:

成员:

后勤保障组:

长:赵福斌

副组长:郭忠荣

成员:张晋、崔富

事故善后处理组:

长:柴英彪

副组长:赵福斌

成员:李义

宣传组:

长:柴英彪

副组长:许进忠

成员:郭培健

六、演练时间:

****年**月**日

七、应急预案演练实施步骤:

(一)预备工作:

1、参加应急救援演练各单位人员到位,召开应急救援预案演练预备工

作会议。

会议内容:(1)、通报进行应急抢险救灾预案演练工作的目的、意义,标准要求及有关部门工作任务情况。

(2)、应急预案演练方案实施的程序

(3)、演练工作分工:A、总指挥:主要负责:a、决定启

动应急预案。b、全面负责应急抢险部署协调工作。

B、副总指挥:主要负责:a、组织协调应急抢险工

作。b、协调各部门工作。

2、医院、救护队在距离发生突水事故井口100米路口待命,各救援小

组分别在生活区、生产区等距离井口

米处列队待命。井下施工

人员

人在井口待命。调度室值班人员在调度室待命。

(二)、演练过程:

1、总经理宣布救援演练开始,项目部经理通知井口待命施工人员下

井开始作业。

2、日

时施工人员到达井下工作面后开始施工,然后发生

突水事故,井下涌水量突然增大,跟班干部借助井下通讯设备报告调度

室。

3、调度室值班人员接到报告,了解具体情况后立即下达撤人、启动

排水设施全力排水的命令,在得到全力排水任然无法控制涌水量、下井

人、升井

人、人被困的消息后,电话报告项目部经理

及调度主任。通知保安负责人设好警戒线,除枪险人员外,其他人员不

得进入该危险区域。

4、调度主任及项目部经理立即将事故情况报告生产经理及安全经理

。生产经理及安全经理立即报告总经理。

5、总经理接到报告后,决定立即启动一级应急救援预案,下达救援

命令,同时成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

6、总指挥命令常务副总指挥组织各救援小组人员马上到位,同时通

救护大队、医院请求救援,并向大同市安监局及政府部门报告事故发生

情况。

7、常务副总指挥:清点救援小组人员到位情况,并向总指挥汇报;

(1)、现场抢险救灾组组长带队

人到位。

(2)、技术专家组组长带队

人到位。

(3)、通风组组长带队

人到位。

(4)、通讯机电组组长带队

人到位。

(5)、现场警戒保卫组组长带队

人到位。

(6)、医疗救援组组长带队

人到位。

(7)、后勤保障组组长带队

人到位。

(8)、宣传组组长带队

人到位。

(9)、事故善后处理组组长带队

人到位。

以做好资金保障工作,等候调配。

8、生产及安全副经理:清点救护组织到位情况,并向总指挥及常务

副总指挥汇报:

(1)、救护队队长带救援人员到位。

(2)、医院负责人带救援人员到位。

全部已做好准备工作。

9、首先指挥部同技术专家组组长立即对事故进行评估,并提出处置

方案、建议和技术支持。

10、总指挥立即下令开始实施救援,各救援小组按其分工展开救援,救护大队下井进行搜救。

11、救护大队成功救出井下溺水人员后,医疗救援组开始对伤员进

行紧急救护(心肺复苏等急救)。

12、检查完伤员后医院救护人员将伤员用担架抬入救护车运往医院

进行进一步救治。

13、生产副总指挥向常务副总指挥报告:井下作业人员已全部安全

撤出,已启动治水措施,现场趋于稳定。

14、安全副总指挥向常务副总指挥报告:溺水人员已被成功转运到

医院进行救治,无生命危险,受伤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15、常务副总指挥向总指挥汇报:井下作业人员安全撤离启动治水

措施,溺水人员成功转运到医院,得到有效救治,现场情况稳定。

16、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召开会议,总指挥下达命令:应急救援预

案终止,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八、演练工作总结:

1、召开专家会议,对此次演练的情况进行点评。

岩溶隧道突水突泥预警机制研究 第3篇

刘斌等[1]总结了国内外隧道工程界中常用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并综合各种预报方法, 按照科学的流程, 提出了针对岩溶裂隙水的综合预报方法;马士伟等[2]分析了岩溶隧道突水突泥灾害的影响因素和研究现状, 总结了突水突泥产生的3个必备条件:充足的填充物质、特殊的地质构造以及丰富的地下水源;李文光等[3]介绍了微震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针对矿区特有的水文地质条件及生产情况, 建立了一套适合检测全矿生产安全的微震监测系统;葛颜慧等[4]根据我国的现有预警体系和突水突泥特征, 从预警机制、应急预案和救援演练等方面着手, 丰富了岩溶隧道突水突泥灾害的演练机制, 完善了救援预案的设计;黎华清等[5]结合京珠粤北高速公路洋碰隧道工程实例, 通过电磁波透视技术和Color-CT层析成像技术对隐伏型的碳酸盐岩体的规模、位置和特征进行了探测, 将地质雷达应用于突水突泥的防治措施中, 得到了较为准确的地质勘测结果。

综上可知, 目前岩溶隧道突水突泥预警防灾体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没有一套被广泛认同且方便适用的预警体系模型。本文以影响突水突泥生成的因素和我国现有预警机制为基础, 建立了一套更加丰富、完善的预警防灾和应急预案系统, 可很好地指导突水突泥发生后的逃生、救援以及灾后处理工作。

1 岩溶隧道突水突泥发生条件分析

岩溶隧道的突水突泥现象实际上是指在隧道施工中, 因过于剧烈的人为活动而导致地下水在岩层内部储存或发生移动时产生的失稳现象[6—8]。导致突水突泥产生的因素十分复杂, 不仅包括隧道本身特征和所处岩层的地质条件, 隧道的施工方法等人为因素对突水突泥是否发生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总体来说, 这些因素可归为3大方面:岩层的地质构造、隧道所处地区的气象条件和隧道的施工方法[9,10]。

(1) 岩层的地质构造:根据以往的工程实例可发现, 揭露发生大型突水突泥灾害的岩层后, 多数岩层的岩溶破碎带发育十分剧烈, 经常存在破碎带与节理密集带、可溶岩与不可溶岩接触带、岩浆接触挤压带、变质岩接触带及岩性接触带等。

(2) 隧道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气温的高低和降雨的强弱对岩溶隧道的涌水强度及可溶岩的侵蚀程度有很大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 岩溶作用效果增强, 在降雨量充沛的雨季, 地表水往往会通过渗流和下渗作用转变为岩溶水, 此时在岩层中进行隧道开挖, 极易导致突水突泥现象发生, 若处于暴雨季节, 发生突水突泥的概率则会急剧增加。

(3) 隧道的施工方法。隧道施工时, 不恰当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会诱发突水突泥的产生。最易导致突水突泥发生的施工因素为开挖扰动和爆破震动。隧道的开挖会导致岩体临空面的产生, 临空面严重影响了围岩的整体性,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临空面使得围岩中出现裂隙和洞室界面, 使得围岩强度降低;二是影响了岩层中水的流动状态, 动态水流入裂隙中, 加剧了岩溶的发育, 若产生高压水状态, 水流很容易破坏裂隙而形成突水。隧道爆破施工时, 由爆破产生的剧烈振动能够破坏岩溶管道, 使得岩溶水流出, 产生突水灾害。

2 岩溶隧道突水灾害预警机制

2.1 岩溶隧道突水灾害预警机制概念

岩溶隧道突水灾害预警机制是指在隧道发生突水前, 研究各种风险因素和危机现象的特征与活动规律, 找到突水突泥灾害的风险源, 分析风险源所处的状态, 并建立起一套能够监测、预防灾害发生的预警策略;并可在灾害发生前发出预警通告, 指导全体人员的灾后逃生、救援及后续处理工作, 为隧道工程中突水突泥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图1) 。

2.2 预警的目的和原则

制订预警机制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灾害的发生或尽可能减小灾害带来的破坏程度。预警原则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1) 存在有害的风险; (2) 存在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 (3) 采取预防行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援救及时、合作执行”是突发性突水突泥灾害预警机制的基本原则, 在监测分析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后, 发出预警通告, 同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以避免灾害的产生或保证灾害发生后的及时救援, 减小损失[11—13]。

2.3 四色预警体系

按照潜在突水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 将隧道突水风险划分为四级:Ⅰ级严重程度最大, Ⅱ级次之, Ⅲ级比较严重, Ⅳ级最弱。为对隧道不同突水风险段制订相应的预案、救援措施和防治对策, 将预警体系按照突水风险级别划分为四个等级, 且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 (表1) 。

影响预报等级的主要因素有:

(1) 不良地质因素, 隧道所处岩层是否发育有强烈的岩溶和溶洞, 岩层是否存在断层、破碎带及汇水条件等;

(2) 隧道所处岩层中存在的溶洞、暗河、断层和汇水条件对隧道的影响;

(3) 隧道围岩的力学性质。

3 岩溶隧道预警体系

岩溶隧道的突水突泥预警体系由四部分组成:预警中心、预警决策、预警发布和防控措施。

3.1 预警中心

预警中心是指对突水水压、前兆、涌水量、周边位移等监测指标开展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的机构。

3.2 预警决策

预警决策是指预警中心在分析、研究各项监测数据及预警指标后, 结合其他手段和信息, 得到潜在突水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和预警警度, 判断是否需要发出预警通告并确定发出通告的时机。

警度的确定要参考监测指标数据的大小和变化规律, 不同警情和警限对应不同的警戒区域, 警戒区域决定了警度的强弱, 警度与警限的划分见表2。

预警精度在预警发布后要随着预警指标和警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以保证隧道施工安全、高效进行。

3.3 预警发布

预警发布指的是预警信息经预警机构传达给工程上的各个工作人员, 每位工作人员均要按照预警机制中的策略并结合现场情况展开施工, 进而有效降低突水事故所造成的危害程度, 预警发布流程见图2。

突水突泥事故的发生具有很强的紧急性、危害性和传导性。因此, 预警的发布应严格依照所规定的流程准确而适时地执行。预警的实现手段主要有预警指标体系指标监测、警度与警限确定, 正确、及时地进行灾害预警需要有一套详细、合理的预警发布机制作为保障。

3.4 预控对策

发布后的预警应当提交到指挥部, 由指挥部落实到每位施工人员, 使得每位工作人员都能够了解应急救援物资的放置地点和使用方法, 知道逃生和救援的最佳路线, 避免灾害发生时产生慌乱。

3.4.1 蓝色预警工程应对措施

(1) 加强监控量测。当出现以下情形时, 均可看作危险信号:监测数据产生突变或异常、洞内或地表的位移超过允许值、洞内或地面有过大的裂缝产生、喷层有涌水现象产生、掌子面钻孔时涌水量剧增等。一旦出现以上或类似现象, 应立即疏散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 查明事故原因并确保安全后才能继续施工。

(2) 合理支护。岩溶发育较为强烈、地质条件较差的区域可选择小导管或长管棚进行支护, 必要时喷射早强混凝土结合早强锚杆和钢支撑等措施进行加固。

(3) 紧跟衬砌。衬砌工作应当紧跟开挖、尽早实施。

(4) 局部区域处理。小范围较脆弱的地段可采用局部注浆、局部补充注浆和径向注浆处理, 径向注浆的注浆范围为开挖轮廓线以外3 m。

3.4.2 黄色预警应对措施

(1) ~ (3) 同蓝色预警。

(4) 合理选择开挖方式。短开挖, 采用CD, CRD工法或微台阶法 (图3) 。

(5) 弱爆破。爆破时, 严格控制用药量, 及时调整爆破参数。

(6) 预注浆加固围岩。在岩溶发育较为剧烈且具有丰富地下水的地段, 应当采取注浆法对岩层进行加固。加固措施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探测施工区域的地质状况和地下水储存量, 若采取径向注浆, 注浆范围为开挖轮廓线以外5m;若开挖面有较高的涌水量, 且经探测不存在较大的溶洞管道时, 可采取帷幕注浆法进行加固;若能够精确定位溶洞所处位置, 或开挖时遇到空溶洞且对施工的安全进行产生影响时, 应当对其进行填充注浆;对于形状不一、水流量不大的溶洞, 通常可使用块石、片石、混凝土进行回填, 并设置钢筋混凝土护拱和素混凝土隔墙, 也可在溶洞内设过水涵洞;若溶洞的规模较大, 且洞内含有大量不稳定物质时, 可使用超前长管棚进行高压劈裂注浆处理。

(7) 布置减压孔导排水。

3.4.3 橙色预警应对措施

(1) ~ (5) 同黄色预警。

(6) 径向注浆范围为隧道轮廓线外8m。

(7) 防排水。为保证反坡隧道的排水能力, 应在隧道内设置足够的集水坑和水泵, 通常水泵需要具备的排水能力储备为60~100 dm3/d, 水泵的流量为400~700m3/h, 扬程为30~50 m, 管线的直径多为300 mm, 泵站间距在600~800 m之间, 以图4所示的三级泵站为参考。泵站的配备应当以此区段的最大涌水量为依据, 为保证24 h不间断排水, 泵站应设置至少两路相互独立的电源供应设备, 且应具有至少一套相同排水能力的备用泵。

3.4.4 红色预警应对措施

(1) ~ (7) 同橙色预警。

(8) 建立防水闸门系统。在反坡隧道的各个重要部位和通道口设置防水闸门, 发生突水突泥时, 可以通过关闭防水闸门阻挡泥水的行进, 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撤离。

3.5 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监测

在地质状况较差的地段进行隧道施工时, 应当以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灾害程度等级为依据, 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案和检测项目 (表3) 。

4 工程应用

4.1 工程概况

龙潭隧道处于长阳县贺家坪镇与榔坪镇境内, 其岩层为溶蚀、侵蚀低中山沟构造。隧道为上下行分离式, 东西向布置, 左洞全长8693m, 右洞全长8 620 m。隧道的东端进口标高为998.000 m, 西端出口标高为865.000 m, 隧道最大埋深500 m。

隧道施工地段的岩溶呈顺层发育, 在强岩溶层与弱岩溶层以及岩溶层与非岩溶层的接触面上存在强岩溶分布带。隧道出口处发育有覃春泉暗河, 该暗河的主通道位于隧道附近的南津关组灰岩层中。暗河汇水面积6.4 km2, 洪水期流量可达1.0 m3/s以上。隧道地段岩层枯水季节的地下水位高于隧道底面10~20 m, 洪水期则可高于隧道100 m左右。

4.2 预警

4.2.1 水量与水质

隧道左线开挖时, ZK72+204至ZK72+l67间的岩层预报与实际开挖结果基本一致, 开挖至桩号为ZK72+l67区段时, 掌子面发生涌水, 其流量约为27 m3/h, 水质一直保持澄清, 且流量未见增大。

4.2.2 隧道周边位移

掌子面发生涌水现象后, 项目部调整并加强了隧道围岩周边的收敛监控;由测量结果可知, 隧道拱顶的下沉速度由0.9 mm/d短时间内增大到8.9 mm/d, 远远超出了该区域围岩变形的设计准许值。

4.2.3 预警决策

虽然隧道四周的变形十分剧烈, 然而隧道内的涌水一直保持澄清, 依据突水突泥预警的警度标准可知, 该地段不会有突水突泥灾害产生, 但由收敛监控的数据分析可预知会产生隧道的塌方。之后预警中心便向全体人员发出隧道塌方通告, 停止该区段的施工进程, 并实施相应的加固措施, 预警发布后第四天, 隧道掌子面坍塌, 涌水流量突增至60 m3/h, 流塑状的粉土质充填物随涌水一起流出, 坍塌区域总长度为38m。虽然发生较大面积的隧道坍塌, 但是由于灾害预警发布及时, 并没有造成施工人员的伤亡, 工程的经济损失也降至最低。

4.2.4 突水突泥预警

坍塌段的施工进入ZK72+l77.8时, 掌子面处的围岩下半断面、下半断面左侧呈可塑性泥夹孤石状的充填堆积结构, 孤石的直径范围为10~30 cm, 掌子面上半断面右侧则呈颗粒状页岩填充物, 隧道中的断层溶蚀破碎带从ZK72+770处开始一直向东延续。通过观察分析隧道开挖前揭露的岩石样体可判断, 这种破碎带已经一直延续到了ZK72+l67段, 且位于此区段的上半断面填充物均为颗粒状页岩。

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 预警中心制订了相应的预警策略, 并发出红色预警通告, 要求立即停工。停工后的第3天, 隧道掌子面发生坍塌, 并伴有突水突泥现象, 掌子面的突水涌泥量短时间内上升至0.34 m3/s, 涌泥呈现间歇性, 泥水流至ZK72+220段, 将近42 m。涌泥流淌一段时间后开始堆积, 将ZK72+l77.8至ZK72+179.3段断面拱部全部堵塞, 但并未进一步发展。涌泥主要由碳质页岩泥浆和石块组成, 涌泥量达到1200m3左右。掌子面发生的突水突泥严重影响了ZK72+177.8至ZK72+205段的坍塌体结构, 使得该区域的支护作业难度增大, 个别已修建好的支护结构由于受到过大压力产生了开裂和变形。

由于此次突水突泥预警的发布及时, 工作人员在收到预警通知后及时撤离了现场, 未造成人员伤亡, 并在合理预警救援策略指导下, 迅速展开灾后处理工作, 使得该工程的经济损失大大降低。

5 结束语

(1) 岩溶突水突泥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 分析其产生前的表征迹象, 针对不同的迹象制定合适的预警体系, 可减少灾害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 对四色预警体系中的不同预警级别分别采取相应措施, 逐一处理, 能够确保在突水突泥灾害发生时快速找到风险源并做出有效处理, 减少伤亡和损失。

摘要:针对岩溶隧道突水突泥事故频发问题, 从预警机制和救援预案两方面着手研究预警防灾体系, 开展溶腔超前地质预报与灾害防治工作, 可有效避免灾害发生。

突水突泥应急演练 第4篇

突水突泥事故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 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或者开挖轮廓四周的特大岩溶溶腔突然压溃临界面, 造成突水突泥地质灾害。这种灾害的发生具有突然性、巨大性, 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经济损失最大, 事故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地质作用。首先是水的作用, 水是突水突泥灾害发生的最大根源。其次是压力高, 隧道一般埋深都比较大, 通过爆破开挖之后, 打破原有平衡压力, 处于高压状态。还有就是不良地质, 隧道一般存在长、大、深等特点, 沿途经历围岩变化繁多, 隧道在穿越溶洞、断层破碎带或接触带、地下河等不良地质时, 特别容易发生突水突泥灾害。综合来看, “富水、高压、不良地质”三者不利组合是诱发突水突泥灾害的主要地质条件。

2) 工序环节。a.通过对多起突水突泥的研究发现, 突水突泥灾害大多发生在开挖环节中。对不良地质围岩的盲目不合理开挖, 开挖进尺过大, 是造成突水突泥的主要原因;b.前期发生小范围突水突泥清淤过程中。在很多大型突水突泥灾害发生前, 都会发生前期小型、局部、小范围的突水突泥, 在处理方法及措施不完善的情况下, 盲目的进行清淤工作, 极大的增加了后期大型突水突泥灾害所造成的风险。

3) 超前预测预报。现在很多项目对超前预报工作很不重视, 对于规范要求的超前预报工作敷衍了事, 未起到提前了解开挖前方具体地质情况的作用, 对于自己多年的隧道施工经验盲目自信, 大大的增加了不良地质突水突泥灾害的发生几率。

4) 初期支护及围岩量测。不良地质围岩初期支护未按照设计要求施作, 钢架型号不符、钢架间距过大、系统锚杆长度及数量不足、锁脚锚杆长度及角度不够、喷锚不密实背后脱空等不规范的施工作业。在初期支护后未及时、长期的进行围岩量测工作, 未及时掌握围岩变化情况。

5) 灾害评估不足, 处理不彻底。通过对多起突水突泥的研究发现, 在前期发生小型小范围突水突泥后, 对于灾害的评估不充分, 在注浆加固处理后, 因为处理不彻底, 开挖时再次发生大规模、大范围的突水突泥灾害, 对人员、设备造成重大伤害。

2 事故预防措施

从突水突泥灾害发生原因来看,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 应在开挖支护、涌出物处理、超前预报及注浆处理质量等方面进行加强。

1)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 在开挖支护时, 应遵循“缩短开挖、减弱爆破、加强支护、增加量测频率”的指导原则, 严格控制现场开挖进尺。a.缩短开挖、减弱爆破:通过增加打眼数量、缩短打眼深度、减少装药量, 从而减少开挖进尺的原则, 减少对周边围岩的扰动;b.加强支护:针对极破碎围岩地段, 应采取打设锚杆、挂设网片、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的原则。如果锚网喷支护仍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护能力时, 应及时装设钢架 (工字钢或格栅钢架) 支撑加强支护;c.增加量测频率:在开挖支护完成后, 立即组织测量班对初支进行监控量测工作, 及时准确掌握围岩变化情况。如果围岩变化较大, 应及时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或方案。

2) 在发生小型突水突泥灾害后, 进行涌出物处理时, 应遵循先完善处理方案后清理的原则, 发生灾害项目部应及时成立灾害处理指导小组, 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 在评估可行后进行下一步清淤工作。灾害发生后应先查阅图纸等资料, 掌握该段围岩情况及地下水发育情况, 研究可能发生的后续灾害, 结合超前预报工作, 判断前方具体地质情况, 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

3) 重点加强超前预报工作。对于复杂不良地质, 应该进行多类型超前预报相结合的方法, 一般采用的超前预报方法有综合物探超前探测法、水平钻孔超前探测法、洞内综合地质法、围岩大变形与膨胀性预测预报法。a.综合物探超前探测:包括远距离超前探测、中距离超前探测和红外探测。远距离超前探测拟采用方法为地震波地质探测仪法, 探测前方距离约100 m, 每循环搭接20 m;中距离超前探测拟采用地震反射波法和地质雷达探测法, 探测前方距离约30 m, 每循环搭接5 m;红外探测定性预报掌子面前方30 m范围内地下水发育情况, 每循环搭接5 m。b.水平钻孔超前探测:包括单孔水平钻探法、1孔~4孔偏角超前钻探法、利用炮眼加深超前探测法。单孔水平钻探法:能够超前探测30 m, 每循环搭接不小于5 m, 可以探测中近距离物探超前探测的异常地段;1孔~4孔偏角超前钻探法:超前探测30 m, 每循环搭接5 m, 验证中近距离物探超前探测的异常地段和排水降压, 富水岩溶发育区超前钻探应终孔于洞室开挖轮廓线外5 m~8 m;利用炮眼加深超前探测法:根据物探及超前钻孔成果资料, 在每一循环钻设炮眼时布设5个~20个钻孔加深3 m~5 m作为探测孔。c.洞内综合地质法:包括地质调查法、洞内涌突水的实时监测。地质调查法是充分利用洞室的掌子面与侧壁, 主要进行地层岩性特征、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裂隙密集发育带与构造挤压破碎带、软弱夹层带、岩性突变与地层界线等的产状、性质与发育程度、岩体破碎程度与填充情况、涌 (突) 水突泥、塌方冒顶与围岩变形破坏的部位、特征、方式与规模及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等的详细量测和地质素描, 绘制施工实时地质图。洞内涌突水的实时监测:洞室内各涌水点 (掌子面钻孔、炮眼、岩溶管道突水) 的实时监测, 洞室洞身突水动态监测, 洞室洞内气温与湿度的实时监测, 隧道通过地带地下水 (岩溶水) 地表排泄点与地表水等的实时监测, 在此基础上, 再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计算涌水量与涌水水压, 对掌子面前方进行大规模、高压突水突泥的宏观预测预报, 同时应做好施工应急预案。d.围岩大变形与膨胀性预测预报法:采用综合技术进行洞壁变形实时监测, 对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破碎岩层和软质岩的矿物组成、含水率、自由膨胀率、单轴抗压强度和地应力等进行系统的测试, 根据实测参数, 经综合分析后进行围岩大变形与膨胀性的预测预报。

4) 加强注浆质量。注浆是目前处理溶腔特别是断层、富水裂隙的一项有效技术措施, 通过注浆, 达到堵水和加固地层的目的, 从而保证隧道施工安全, 目前注浆采用信息化注浆新技术和帷幕注浆。a.信息化注浆新技术:工法原理是根据隧道周围岩体是不均匀的, 由于不同的岩体其透水性各不相同, 造成其含水量同样是不均匀、不相同的, 因此, 可以通过施作厚度不同的加固体来抵抗岩体松动圈。其施工流程为:分区定位→基本注浆→区域强化→检查效果。b.帷幕注浆:帷幕注浆主要用于大的断层透水带、岩溶地段等可能突水、突泥的地带。施工流程图见图1。

注浆结束标准:单孔结束注浆:a.注浆压力逐步上升至设计终压, 并继续注浆10 min以上;b.注浆结束时进浆量小于20 L/min;c.检查孔涌水量小于0.2 L/min;d.检查孔钻取岩芯, 浆液充填饱满;全段结束标准:a.所有注浆孔均已符合单孔结束条件, 无漏注现象;b.注浆后洞壁稳定;c.浆液注入有效范围大于设计值;d.预测岩体经过注浆后可保证开挖后支护洞壁稳定。

3 结语

突水突泥灾害是巨大的、毁灭性的, 一旦发生, 必然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我们在隧道施工中, 认真做好每一项施工措施, 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 提前制定好应急预案, 同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管理, 确保隧道安全顺利地贯通。

摘要:从地质作用、施工工序、超前预报、灾害评估等方面, 分析了隧道施工中突水突泥事故发生的原因, 并阐述了预防隧道施工事故的措施, 有助于保护隧道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关键词:隧道,突水突泥,超前预报,注浆

参考文献

[1]张梅.隧道工程突水突泥突石灾害分析与应对[Z].2010.

[2]铁建设[2008]105号, 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S].

上一篇:itmc企管沙盘实训报告下一篇:大班美术教案国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