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4-09-14

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精选10篇)

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第1篇

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内容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特别强调了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勤奋、合作等优良品德,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就是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利用化学作为实验学科的特点,把创新教育与化学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就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培养创新能力策略

温家宝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并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实践、创造能力;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特别强调:教育工作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培养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创新能力它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要在课堂教学特别是化学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利用化学作为实验学科的特点,从各个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它决定了教师采取什么方法教育学生并对学生作何评价。因此具有符合时代特点、学生特点、正确全面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实现学法、教法创新,正确评价学生的先决条件。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观念受我国传统价值观、人才观的影响,加之追求升学率的社会压力,把分数高低作为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优秀的唯一标准,教师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把学生变成被动吞吃知识的机器,妨碍了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为此,化学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提高和更新教育观念,吸取先进的、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要求的新观念,改造个人的头脑,抛弃过时的、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旧观念、旧思想,注重学法、教法研究,充分展示教学过程,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和评价,尤其要想办法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化学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有着强烈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的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学生的的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在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

规律,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如巧设悬念、诱导探索、研讨释疑等多种方式。其中,悬念是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时,首先展示做喷泉实验所需的药品、简单仪器,再巧妙地配合演示实验设置问题,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及美感的同时,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的真实情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强制性”教学活动变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既享受到了学习到知识的乐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3.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一切科学实验、一切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巴甫洛夫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并告诫学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而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则是引导学生观察成功的重要条件。有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和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直接影响到观察的选择性和效果。例如在做集色、态、声、光等于一体的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时,如果学生不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作充分的准备,就会看热闹,只顾观察烧杯中溶液变红的现象而忽略其它现象,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如果教师明确指出观察的目的和重点,学生的观察就不会只此于好奇、兴趣,不会顾此失彼,而收到良好的观察效果,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观察品质。

4.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5.巧设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求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最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态。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巧妙地设计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进行葡萄糖这一内容教学时,对于葡萄糖的分子结构在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老师的讲述而掌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机械的接受,死记硬背的掌握。如果设计成多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对比、推导从而能得出结论。先是让学生自己制取新制的氢氧化铜,将它分成三份,取其中二份分别与乙醇和甘油反应,学生发现甘油能和氢氧化铜反应变成绛蓝色,而乙醇没有现象发生,则说明乙醇不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这时老师设疑:乙醇和甘油与氢氧化铜能产生本质区别的原因在哪里?然后让学生分析乙醇和甘油的分子结构,就能很快的找到甘油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的原因:甘油含有多个羟基而乙醇只有一个羟基。这时取另一份氢氧化铜与葡萄糖溶液反应,也能观察到会变成绛蓝色,则说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多个羟基;再对该溶液加热又能观察到有红色沉淀产生,则又说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这时再给出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且为链状结构,让学生自己推导结构简式。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推导出葡萄糖的结构简式,有个别学生推出的结构简式中含有两个醛基,教师不是直接否定,而是提醒学生看是否和分子式相符,这样学生自己能及时的改正。通过巧妙的设计实验,进一步巩固了结构决定物质性质这一化学原理,同时又让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验现象来推断物质结构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6.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7.巧设悬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讲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培养想像能力,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

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

总之,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把创新教育与化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就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翟远杰.课堂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05,(3)

左丽萍.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04,(7)

任静.在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

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第2篇

河北省邯郸县代召中心校 高丽香 邮编:056108

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是21世纪教育的时代特征。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试作阐述。

一、引导求异,促进创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按常规思维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但有的事情和问题按常规思维却解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从事情或问题的反面(逆向)去想,以取得成效,这就是求异思维或叫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课例。如《将相和》中的“完璧归赵”这一故事,蔺相如出使秦国的目的是保护好和氏璧,但他见秦王无诚意换璧时,却以“举璧撞柱”逼迫秦王举行典礼,赢得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的时间。由此可见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在教学这类课文时,通过课内的启发延伸至课外,鼓励学生大胆求因,用求异思维解决现实的事情或问题,这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鼓励发散,促进创新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突破单向线性思维的狭隘和保守,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品质。在阅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和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跳水》一课时,让学生想想当船长的孩子爬上桅杆顶端,情况十分危急时,除了船长用开枪的办法命令孩子跳水外,还有什么办法可救孩子。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发散、想出种种的不同方法之后,还需要再引导学生将他们所想出的众多办法和课文中讲述的办法进行比较、选择,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方法是最佳的方法。

三、启发想象,促进创新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渗透在小学学习的各个方面,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小学语文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想象思维材料,在阅读教学时应充分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增扩续补想象。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如教学完古诗《暮江吟》后让学生进行扩充想象,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需想,续写想象作文。如《凡卡》、《穷人》等文教学后,以《凡卡寄信之后》《收养孩子之后》为题让学生进行想说话作文;许多课文中有“空白”之处,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想象补充。如《珍贵的教科书》中,指导员在牺牲时有许多话要对“我们”说,却没有说出来,指导员可能会说什么呢?让学生进行补充想象,通过增扩续补想象,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画图想象。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用图画画出来。这一画图的过程既是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的过程,又是培养想象的过程。如《黄山奇石》一文,对奇石“金鸡叫天都”作了生动的描绘,但文中没有插图。为使学生读懂这段文字,并受到美的感染,让学生按课文描绘,用画表现出来。“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三块奇石仅说了名称,没有作任何描述,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黄山奇石的“奇”,让学生想象这些奇石的样子,并将其画下来。

四、大胆质疑,促进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教师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则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索,激活创新思维的作用。

语文阅读教学中处处有疑。在课始可引导进行预习后的质疑,如教学《穷人》时,问学生:“遇上了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了问题:“渔夫一家生活很苦,为什么还要收养西蒙的孩子呢?”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如教学《月光曲》时,出示课题后,问学生看了题目想知道什么,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月光曲》是谁创作的?是怎样创作的?曲子是怎样的?这样就更好地为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在教学课文中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性的质疑,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在课后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如在教学完《鸟的天堂》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了“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通过释疑,既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又使学生受到一次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教育。

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五、教给学法,促进创新

“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教学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各门学科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良好品质,使学生终生受益。

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第3篇

一、中职分析化学教学分析

分析化学是化学中的四大学科之一, 在中职院校中属于基础性的专业课程, 其专业性强且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分析化学课程内容的不断扩展, 先进的化学、物理、计算机、数学等科目逐渐融入教学内容中,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的要求更加严格, 在目前的教学方法中主要有基本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两部分。

二、理论课程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一) 学校要推行创新教育

在传统的中职分析化学教育中, 主要围绕课本进行, 教师长期重复着备课、设计课堂教学、上课和考试这一系列的过程。由于分析化学这一学科知识点多而杂且章节之间的联系不大, 如果教师只采用旧有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会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局限于死板的教学框架中。因此作为校方, 中职院校应当积极响应21 世纪的教学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号召, 推行创新教育的理念。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好地运用和实践。中职院校只有将创新理念推广出去才能切实实施培养新型人才的工作, 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

(二) 调整教学内容

21 世纪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更加全面, 因此教学内容也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适时改变, 使学生接受最新的知识并得到有效的实践锻炼。分析化学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广泛, 并且由于先进科学技术的投入, 学科的内容和技术手段不断更新, 课程内容的增多导致每节课的上课质量无法很好地保证, 也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变大。为了保证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就要适当删减掉陈旧内容和不符合教学目标的内容, 将先进的、前沿的、与培养目标相关的知识加入教育内容, 不仅要提高学习效率, 开拓学生的视野, 增强其实践能力和扩展思维, 还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实验课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分析化学教学中很重要的学习内容就是实验课程, 实验不仅仅可以学以致用, 还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对学习内容消化吸收, 加深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同时又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课程中, 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 也能充分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发散思维和扩展性思维, 更容易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在实验课程方面, 也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改革, 过去的实验课程方式比较单一, 大多数实验课程由教师带领学生根据书本上规定的步骤进行操作, 做法统一, 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还有的学生初入实验室, 对实验仪器不熟悉, 操作过程中紧张, 或者实验学生过多难以保证实验课程的效率, 由此可见, 需要对实验课程适当改革。首先, 要让学生熟悉各种实验仪器, 了解其使用方法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其次, 要结合书本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过程后进行实验, 教师进行指导, 给学生多一点实验的空间。在实验过后,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启发学生在实验和交流中得到更多知识。

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 学生和教师都普遍感受到分析化学的知识点多且联系性不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激发。介于分析化学在实验过程中的严谨性, 学生很难将创造能力应用其中,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在学习分析化学中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是一个难题。中职院校要重点提高在分析化学学习中的创新能力, 加强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上的引导,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散思维, 为21 世纪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仅是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还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能力是化学教学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创新能力的培养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的创造性, 展开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遇到问题后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对于教师来说, 营造一个平等轻松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发扬自己的个性, 避免惯性思维, 将创新思维培养成学生的思维习惯, 这样才能在化学教学中有效展开教学, 培养新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教学,化学教学,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文建.中职院校分析化学模块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2]李安源.论中职化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成才之路, 2012 (25) .

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第4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 思维训练 创造教育 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已成为当前我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中央早已定下"科教兴国"的方略,我们每一个对国家和民族前途与命运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责任。

创新,就是一种不断地开创,标新立异,不断地打破常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教师直接所能给予的,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起来的。可见,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创设适宜学生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而中学化学的教学途径主要有两个: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创造活动,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内外因的作用,教育才能取得成功。而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平等的教学气氛,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前提。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使师生间建立起一种信任感,并在最能体现学生主人地位的课堂上,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给他们创造在课堂上参与表现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毫不顾虑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就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

例如,我在讲"溶解度"时,我让学生做加热硝酸钾饱和溶液的实验,学生发现硝酸钾又可溶解了。于是有学生提出:是否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因而溶解得更多呢?氯化钠的溶解度为何加热时变化不大呢?而熟石灰的溶解度为何在加热时反而变小呢?我深为这位同学大胆质疑的精神感到高兴,因为这其中孕育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于是我对他大加表扬了一番,激励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因为有疑问,才有可能创新。

试想,如果教师采取传统的单向灌输的"填鸭式"的教学,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宰,大量注入,学生就只能完全沿着教师的思维去考虑问题,还谈何创新?!并且长此以往,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就会导致创新意识萎缩,思维被禁锢。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具有创新精神为前提的,而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景进行训练,使"创新"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1、科学而巧妙地设问,训练学生不依常规:

"思维永远是从疑问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并设置适当的障碍,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求、去解决,并勇于创新。

2、运用教学艺术引起学生争论,开拓学生思维:

课堂上的讨论以至争论,是让学生积极思维,开拓思路,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也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对学生形成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

爱因斯坦说:"想像和创造性比知识更重要。"对事物的大胆想像是创新的起点。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想像。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为此,要充分利用实验提供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机会。

1、对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实践证明,教师演示一个富有创意的小实验,能很有效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而且还能从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推理过程中导出教学重点。

2、不回避学生实验中的异常现象:

科学的发明创造正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化学发展史就是无数富有创新精神的先人及时捕捉异常,把握机遇,迅速作出反应,进而取得意外的成功。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因此对于学生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我们千万不要回避,而应因势利导进行分析并做出科学的解释。如在做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时,学生发现蓝色沉淀有部分变黑了,现象异常,提出质疑,教师及时指出,是加入试剂顺序的先后造成的影响,所以要注意加入试剂的顺序。

3、积极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在实验室里,常有些学生爱做一些非指定性的实验,教师一定不要单纯地批评制止。因喜欢探索异常现象,不循规蹈矩,正是"创造型"人才的特征。教师要克服偏见,积极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鼓励他们设计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自己感兴趣的实验,使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培养,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第5篇

摘要:从三方面阐述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新型创新人才,变得尤为重要。目前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也不是刻苦的精神,而是创新的能力,通俗地讲,也就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意识和能力。为了培养新时代的科技人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理应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弘扬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引进和发展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不是知识,而是需要不断培养和完善的一种素养。它是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一直都要进行的一种系统工程。它贯穿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不但要教学生知识、教他们如何做人,还要培养他们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新事物的浓厚兴趣,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强烈的改变现状的动机。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创新人才还必须具备团结协作的能力。而所有这一切都要求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让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将学习作为一种活动而不是任务,去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学校教育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形式,它将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的发展。教育部颁发了新的课程计划,并相应改变了考核评价机制,旨在给学生松绑,给中学教育松绑,力求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完整,个性更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当然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把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去。

1设疑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上教师要先提出经过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必然会活跃起来,注意力必然高度集中。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说明,疑问是长进之母,使学生沿着“波浪式”的思维路线前进。根据教材的逻辑关系,可以把讲授内容组织成环环相扣、发人深省的“问题链条”提出来,让学生回答,从而不断地诱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当学生把这一“问题链条”回答清楚,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很容易地接受了知识。这一连串的问题也可以由教师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只是为了向学生提供思维线索,指出思维方向。

2纠错

对于学生反复出现的错误,教师常常针对学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和肤浅性,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理直气壮的正确答案中”暴露问题,“碰壁”和“跌跤”。然后用事实让学生恍然大悟,再启发学生悟出其中道理,从而给学生造成强烈的印象,甚至终生难忘。纠正学生常犯的顽固性错误,澄清似是而非的问题。用正反启发往往能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

举例:有效数字

教师:我用最小刻度是分米的直尺测量出讲桌的长度是9.8分米。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在黑板上将这一数据分别用千米、米、厘米和毫米表示出来。

学生:9.8分米=0.00098千米=0.98米=98厘米=980毫米

教师:他做的.对不对?你们也是这样做的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对。

分析:只有像上面这样问题暴露得越充分,解决得才越彻底。

这时教师在前面三个等号处画“√”,在最后一个等号980毫米处画“×”。于是,全班哗然。

教师启发学生悟出其中道理:9.8分米中的8是最后一位数字,这说明它是一位估计值。而980毫米中的8却是百分之百的精确值,而末位的0是估计值。这样,就使8从不可靠数字变成了可靠数字,从而错误地表现了这把尺子的准确度。怎样才能既正确地反映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又正确地表示测量数据的量值呢?用有效数字就能正确地处理这一矛盾。

正确的写法是9.8分米=9.8×102毫米。

3实验

物理是以实验为本的学科。实验对物理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极为重要,尤其是高中物理教学几乎每一步都孕育着实验过程。无论是加大课堂容量还是培养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就要紧紧抓住具体的“物”与抽象的“理”的内在联系,以揭示“物”中的“理”。因此,每做一个演示实验,都要求学生弄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1)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2)认真分析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3)从这些问题中如何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举例:在讲“弹力”这节课时,教材中分析放在桌子上的书会受到向上的弹力作用,原因是桌子发生了微小的形变。但这种微小的形变学生用肉眼是看不到的。那么怎样使学生相信这个微小形变的存在呢?老师拿一个一尺左右的竹片,用手压弯,这个形变很明显。让竹片恢复原状,再往竹片上放一个小铁车,由于重力的作用,学生能看到竹片发生了形变。拿下铁车问学生,若竹片上落一只苍蝇呢?学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也会发生形变。这时得出结论:形变有的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但它又确实存在。

通过实验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细致分析。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4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

要培养创新能力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也很重要。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提高教学效率,而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能刺激学生各种感官,激发学习的兴趣。如电视和录像能增加学生的见闻;互联网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电脑动画可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投影仪、视频展台能增加可视性。现代化的战争不能靠小米加步枪,现代化的教学也不能仅依赖黑板和粉笔。

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心理学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论文摘要:心理学科教学则应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创新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本身就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在心理学教学中探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具有理论价值。

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突出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而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进而成为创造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心理学科教学则应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创新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本身就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在心理学教学中探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意义。

一、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就是要根据创造性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强化学生学习的思想意识,提高他们对学习思维的认识。如:结合感知觉及记忆、想象的教学让学生明确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不仅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更是创造发明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配合思维的教学,让学生明确: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通过思维有独特新异的发现,产生前所未有的结果。但并非只有发现人类从未解决的新问题才叫创造性思维。一个人独立思维而产生的思想、见解、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虽然在人类历史上是已知的,但对于本人而言是全新的,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为了让学生体会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发散性,提出“砖头有什么用?” 让学生思考。课堂上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很多结论。如:作为教具、防卫武器、建筑标尺等等。虽然这些用途在实践中有人用过,但在课堂上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得出来的,对学生而言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对此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克服学生对创造性恩维普遍存在的畏难思想,树立我也能创新、创造的感性认识。

二、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

(一)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

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二)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三)教师应该创造学习环境

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三、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观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思维于问题始”的教学原理,提倡思维无禁区,提倡学生向老师“发难”,提倡不同意见的争论。不断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为了更好的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敢于怀疑、敢干创造,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运用小组讨论法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水平相当的原则,在教室中组建5—7人规模的课堂学习小组,有条件时可将课桌改排成马蹄型,按小组入座。教师在每节课都要安排5-10分钟让小组针对某些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进行集体学习。经过讨论学习产生本组的学习成果,在此基础上,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实践证明:此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而且更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产生链式反应。即一个学生的看法或一个小组的看法可以激发更多学生的新看法,这些新看法又可以激发更多学生的看法,如此反复循环,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创造思维都有得到发展。

(二)提倡自主活动法

教师选择教材中的某一问题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讲解、交流、评价。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基础上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努力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使他们自我发动、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指导、独立思考、自我评价等系列自我教育能力的生成,帮助他们形成对不同意见、观点进行评价并作出自己判断的勇气和能力。

综上所述,在心理学的教学中,坚持“认识、情感、实践”三结合的原则,随着教育心理学内容不断深化,逐步树立学生创新意识,丰富创新体验,养成创新习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为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创新、创造和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第7篇

【摘要】中职美术教学既应该具有美术课程的艺术性,同时也需要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当前,中职美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美术教学的职业效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导致目前中职当中美术专业的学生本身的创新性缺乏。本文主要以中职的美术教学为探究点,对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 美术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245-02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中职美术教学中,也注意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在教学中不断结合实际,面向社会职场,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美术学生的职业性。但是这种纯市场目的性的教学手段,也存在诸多弊端,其中最主要的不足之处,就是难以培养出创新型美术人才。美术说到底,其本质还是一种艺术,维持艺术的生命力就是创造。而目前中职美术教学的这种状态,很难培养出创造型人才,有悖于艺术的发展。美术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需要在教学中加以理论和实践结合教学,利用开放式教学思维,不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美术创造性。

一、中职美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1.创新实践不足,审美能力欠缺

美术这门学科本身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有着较高的需求,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更多的需要依赖自己的主观思想和主观判断。另外,要知道美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创作者赋予丰富的情感内涵。因此,美术教学对创新和实践要求较高。反观当前的中职美术教学,教学模式单一,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造成了很大的束缚。学生在美术创作中,难以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情感,自由创作。在日常教学中,许多学生还缺乏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最基本的,是美术创作的前提。导致审美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实践经验的缺乏。而实践性的不足,归根结底还是美术教学模式的束缚性,过于依赖课堂讲授,缺少走出去的课外实践,学生对美术作品缺乏更为深层次的理解。

2.教师缺乏创新教学,教学效果不佳

中职中的美术教学,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指导,特别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学利用有效的手段,加强创新教学。而在中职美术教学当中,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的创新上是不足的。当今国内诸多中职院校中,教师资源相对较匮乏,有限的教师资源,只有发挥效益最大性,才能足够保障教学效果。这对教师本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着更高的要求。日常教学中,教师多数只是照本宣科,没有进行启发式教学,学生创造性思维难以发挥出来,长此以往,教学效果难以保障。

3.创新教学理论缺乏,美术创新欠缺

美术的创新式教学,必然要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理论在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美术教学的思想指导。而在教学实际中,理论的创新性较为缺乏,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对美术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水平,无法对美术正确审美,自然也无法创造出好的美术作品。创新的理论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还要不断反思,如何将个人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学生拥有创新能力。

二、加强中职美术创新教学的方法

1.增加创新实践

职业教育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在课堂中,尽量让学生多讲,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蒙娜丽莎》的评析当中,可以首先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这幅作品。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听取观点与教学组织的形象。在学生各个观点进行阐述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创新实践性被凸显出来,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的观点,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提升。

2.强化师资力量

首先,作为中职学校,学校的师资力量本身就是一个薄弱环节,美术专业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能?蚴と蔚慕淌ι僦?又少。其次,美术教学需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目前大多数的教师教学思想仍然比较落后,创新性不足。因此,美术教学师资力量的建设是当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师资力量的引入,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和理论创新性。在中职教育中,可以建立对教师的评价机构,推动教师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另外,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3.完善教学理论

虽然美术教学的实践性较强,但是理论仍然是实践创新的基础。当前,许多中职院校为了迎合社会市场,越来越忽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另外,中职美术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存在照本宣科的情况,没有创新的理论教学,创新性和专业性都存在不足。因此,中职院校一定要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在美术教学当中,创新理论十分重要。中职美术教学的教学理论,除了要进行基本的美术理论知识教学,还要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创新式教学。比如在进行美术作品环境取景时,思想要开放,取景颜色要灵活变化,没有环境的颜色是一成不变的,要利用创新的理论思想,培养学生的灵活创作思维,使之不被教学模式所束缚。[3]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中职美术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缺乏创新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理论教学、缺乏强大的师资力量。而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必然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中职院校的美术教学亟需进行改进。不断加强创新实践,强化师资力量,完善教学理论,才是完好的出路,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美术人才,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季小枫.试析中职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6,35:182

[2]卢洁宁.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03:37-39

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第8篇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与所处环境有关,适合的环境不仅能使事物的存在成为可能,还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也需要一个适合的环境———民主的课堂氛围。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要放下架子,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勇于突破常规,鼓励学生的“异想天开”,鼓励学生动手实验,创设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改进实验预习,奠定学生创新基础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首要环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常常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但如果只是预习即将教学的新内容,容易使学生先入为主,形成定式思维,养成“照方抓药”的坏习惯,抑制了思维的发散,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首先是要将课前预习改进为课前准备。课前准备的目的是为下堂课的进行做好知识、技能的准备,其方式可能是复习、预习或思考。课前准备的内容,应以教学的三维目标为依据,根据教学的需求来选择和布置。

对于以认识仪器和使用仪器为目的的实验,课前准备内容自然是教材的相关内容。对于以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物质性质的实验和注重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验,则不应把即将教学的教材内容作为预习内容,而要根据教学实际布置相应的内容。

例如,在“氨气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探究法,课前准备内容是:(1)复习氨气的性质;(2)尽可能多的搜集能生成氨气的化学反应;(3)比较分析你所搜集的反应中哪些适用于氨气的制取;(4)根据你所选择的制取原理设计实验装置。

这样的课前准备,复习巩固了教学中需要的旧知识,预习了教学中一些需要讲授的内容,为新内容教学奠定了基础;课前的分析和思考,使学生的分析和思考有了比课堂更充足的时间,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会更有效;而不采用传统的预习,避免了学生形成思维定式,给学生留下了创新的空间,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可能。

三、优化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理论和化学规律都来自来自于实验。因此,实验教学中应突出化学实验的功能,摆正实验的地位,使实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要实现这一点,实验教学就要变以往“灌输式”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学习过程的新模式。也就是说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接触实验,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思考和设计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亲身体验和尝试化学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

技能性实验,如天平的使用、过滤、蒸发、蒸馏等,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操作技能。这样的实验,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亲手操作。性质实验、制备实验和测定实验,一般采用探究法教学,让学生通过针对课题提出猜想、查阅资料、制订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等过程完成学习。如“氨气的制备”的教学,笔者提出课题后,首先让学生交流提前搜集到的能生成氨气的反应,然后讨论哪些反应可用于制取氨气,得到结果后,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再完成实验,最后对实验问题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通过探究教学,学生除了发现教材中讲述的经典方法外,还发现了另外几种制取氨气的简易方法。

四、拓展实验教学内容,锻炼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必须为学生提供宽阔的视野和锻炼的机会,因此,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而应遵循“基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原则,适度地拓展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那么应从哪些方面拓展教学内容呢?一是拓展教材实验,增加实验要求。如在“氯气的制取”的教学中,笔者增加了“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的要求。如在“二氧化硫的制取”的教学中,增加了“如何区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要求。二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奇思妙想”。在“氯化铵性质”的教学中,一学生提出可用氯化铵受热分解制取氯化氢和氨气,笔者马上布置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除此之外,对习题中的问题采用实验方法解决也是很好的一个途径。可用于拓展的方面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留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一定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为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改进实验预习,奠定创新基础;优化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拓展实验教学内容,锻炼学生创新思维。

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第9篇

【关键词】初中 化学教学 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

近些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问题,而初中作为一个尤为重要的阶段,对广大学生的整体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而相关教育部门及老师要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同时也是我国昌盛发达的重要保证。初中化学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基础,它为学生日后更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不仅可以全面提升初中学校的教育水平,而且还可以保证学生成绩的不断提高,这无疑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1]。

一、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要知道,创新就是要开发出与之前不相同的方法,从而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而在学习中做到创新,则需要学生主动思考,进行创新思维。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就很难更好地理解化学学科的内容。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第三单元中《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老师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问学生:“氮气占空气含量的78%,从理论上来说,空气中的植物已经可以受到足够的氮气供养,但是为什么农业人员还要为植物进行氮气施加呢?”然后,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得出不同的答案,老师再将学生的答案进行汇总。最后,老师将正确答案发表出来,虽然学生的答案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这个过程已经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不小的收获。

二、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调动

就当前情况而言,老师已经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转换为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老师在进行分子和离子这一内容的讲解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对其进行展示,让学生更直接地欣赏到传统课堂上所看不到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老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主动讲课的方式,让学生与化學学科进行更多的接触,并对其进行创新和设计,以此来彰显出学生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会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点,并使得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在化学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这对于学生学习化学学科有着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2]。

三、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挥

要知道,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每一位学生的自身素质和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进行实验的时候,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大不相同的。例如,老师在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的相关讲解时,由于其中所涉及到的设备和方法都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老师完全可以要求学生自行操作实验仪器,进行创新实验。并且,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在一些微小的细节中,为学生安排一些问题,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其所学的内容,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

四、要为学生创造化学实验的机会

要知道,化学与实验是紧密相连的,要想学好化学,学生必须亲身经历不同的化学实验,从中悟出规律和道理。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为学生增加化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化学实验中。例如,老师在让学生进行食盐和小苏打的比较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出不同的方案,根据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对其进行设计。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保证学生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做出更大的贡献,让学生在实验中去感受化学的真正魅力,这也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

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问题越来越重视,而初中作为一个尤为重要的阶段,对学生的整体发展也是十分关键的。因此,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提升初中课堂教学水平的全面发展。所以,教育部门和老师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为学生制定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案,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其日后更好更快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静.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1(43):177.

[2]邢玉清.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2(29):91-91.

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第10篇

宋俊子

吉林市第十八中学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本文结合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实践,探讨了几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如通过实验教学,创设情境,利用开放性问题,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等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设情境,开放性问题,新学习方式,实践活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成为新世纪的时代精神。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学物理教育作为物理学的基础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担负着责无旁贷的使命。创新教育在于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学生的创造力只有通过反复的激发与磨练才能形成,只有通过长期的精心雕琢,才能迸射出灿烂的光彩。也只有通过我们每位教师善教、乐教,创造性地教学,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创新的天地、成长的乐园。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呢?下面结合本人的物理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传授知识的漏斗,学生是单纯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的双主体活动变成了教师的单向传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开放和自主发展,压抑了学生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为此若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直接面对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实践和创新能力便得到了提高。例如,在进行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时,首先不正面通过物体的受力分析推导物体的浮沉条件,而是先做一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创设一个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问题情境。具体做法如:用一小木棒一端配以铁螺母制作一个平均密度稍小于水的“浮沉子”,放入一个装有大半瓶水的矿泉水塑料瓶中,用手在瓶体上一压一放,使“浮沉子”上浮或下沉,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为什么同一个木棒会时而上浮,时而下沉,从而自己探索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再如,在进行比热的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内陆和沿海昼夜

温差的显著不同这个地理现象,通过分析发现内陆和沿海环境中显著不同之处是地表周围含水量不一样,从而导致温差不同这个原因顺利得到比热的概念。用这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以提高,教学中可根据情况多加采用。

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情况适当多安排一些实验,特别是探索性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实验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实验器材和时间允许时,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或课后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这样,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手脑并用,自己发现知识的情况下,容易接受、掌握知识,还可以从做的过程中摸索到一些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所谓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很有道理的。对于课本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做,不能用演示实验甚至口头实验替代。当然,有些实验方法可加以改进。演示实验由于具有省时、现象明显、成功率高等优点,在教学中可多采用。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应适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甚至让学生上讲台操作。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动手进行自制教具、设计实验等活动。例如,在进行音调教学后,可先演示一个用简单的日常用具制作的“乐器”进行演奏的实验,然后让学生课后探索利用生活中各种器具制作简易“乐器”。学过验电器原理后,让学生尝试用不同材料动手制作验电器,并探究如何制作才能提高验电器的灵敏度。学习浮力知识后,可引导学生利用浮力知识设计实验测固体和液体密度或利用浮力进行其它物理实验。有时,做一个实验后,还可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一个实验还有哪些做法,用这些器材还可做哪些实验等。

三、利用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开放性问题,教师先不做任何说明,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答案,不同的学生往往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从而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此时教师应先对每个学生的努力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引导学生逐一分析,指出每个正确做法的优、缺点及错误做法的原由,还可以改变一下题设条件再让学生思考解决,最后还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下从这个问题中得到的启示。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深刻、灵活、流畅,从而实践和创新能力得以增强。

利用开放性问题时,教师首先必须将所选择的问题从多方面进行审查,确保问

题的针对性、正确性和深刻性,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时,不应诱导学生向某方向去,而是引导他们在没有任何束缚的情况下自由想象。这种方法在复习课中使用最为适宜,因为就所涉及的知识来说,一般的新课都比较少,而复习课则较多,利于展开想象。例如,在复习热学知识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夏天,人呆在暴露在阳光下的一栋简易二层楼房的二楼室内,感觉非常闷热,请你想办法使室温降低一些。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多个,应引导学生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特别是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异想天开的方法。当然各种方法有优劣之分,有些还不能实际应用,甚至达不到目的,但能想出这些方法,还是值得赞赏的。如可能有的学生会谈到将房子开窗或用风扇通风,将房顶及四周贴上反光或隔热材料或植上花草等做法,我们都要充分肯定他善于动脑、想象力丰富的一面,也要分析并指出他想法中行不通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回家亲自动手付之实践,探索出最适合的方法。如此以来,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觉中就有了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的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汲取知识。

四、利用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物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新课程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许多物理原理或规律可以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归纳总结得到,也可以很方便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如果在物理教学中经常涉及现实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不仅可使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易于接受,而且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例如,进行密度知识教学时,可以联系生活中我们常采用的鉴别物质的方法——比较体积和质量或通过估测物体体积来估测物体质量的方法,自然地引入密度的概念。而后学习密度知识的应用时,可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如生活中有些小加油点售油是用磅秤称,而大加油站都是以体积计价的,可让学生计算一下两种方法之间的价格关系。再如,自行车是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学生都很熟悉,其中涉及了很多物理原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理论分析等方法列举其中涉及的物理原理,并让学生提出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对普通自行车进行改进的意见,以使人们使用更方便。通过这样的联系实际使学生的知识不再停留在书本上,增强了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现代教学的含义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教会学生求知。在接受式学习中,学生得到的是接受的本领,在探求中,不但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知识可以获取,而且在探求中自然也就学会了求知。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活动,在主体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也就获得了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良好心理,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增强实践和创新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合作学习”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索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这三种学习方式可有效改变传统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习效果差的现状。使学生不但能掌握知识,还可发展能力。各种课程综合比较来说,这几种学习方式更加适合物理课程的学习。

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必须建立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历练、主动探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学方式决定了学习方式。

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充分发展。例如,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小制作、论文写作、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等活动。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方法和途径很多,我们只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努力,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因材施教,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培养出大批实践和创新能力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2] 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苏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3] 雷

上一篇:成立业主大会倡议书下一篇:中国音乐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