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育改革之我见

2024-07-17

中学美术教育改革之我见(精选10篇)

中学美术教育改革之我见 第1篇

中学美术教育改革之我见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作为一门艺术课程,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不仅赋予学生敏锐的眼睛、高尚的道德、一定的情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艺术创作的能力,帮助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能促进其德育的发展,也通过学生的审美知识和美术欣赏技法的传授,使其形成为社会需要的美术鉴赏方面的专业人才。在美术教学中由于其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和绘画操作的专业性为实践在中小学成长和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倡导多年,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也经常被提到,但是作为全面发展不可缺少部分的美育仍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中学美术教学不是要培养大画家、大艺术家,更不是美术技能技法的操练,而是透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思维和旺盛的创造力。使全体学生成为全面和谐、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人,而不是变成“智力上的尖子、人格上的瘸子”。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是新时期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

[关键词]:美术教育;视野扩展;审美观;改革

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美术学科已在整个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比例,主要使教育者成为有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高尚品德的新世纪人才。现代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

美术课堂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通过各种工具、材料进行制作、练习而获取知识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美术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善

学,我认为激活美术课堂是教学的根本任务。

一、时代呼唤美术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学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但是,当前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与真正的素质教育存在着诸多偏差。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陪衬和摆设。

学校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和充足的美术设备。美术课起着点缀的作用,可有可无,存在着被其它文化课兼并的危机。美术教育根本没有它的地位,不能实现它的价值。

第二、学校美术教育集中于培养少数计划参加升学考的美术尖子,名义上是兴趣小组或美术特色班,走的却是应试教学的路子。

第二种情况更为普遍。它把美术教育作为纯绘画性的技能训练,以绘画教学代替美术教育。尽管有时也带着素质教育的幌子,但它忽略了美术教育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不能发挥中学美术教育的真正功能。

在这样的美术教育现状下,不敢想象会给培养我国下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带来多大的影响。时代呼唤中学美术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二、中学美术素质教育的内涵

中学美术教育通过一定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造型手段和技巧,同时促进智力和各种潜在创造能力的提高发展。但这只是美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它真正的作用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各方面的素质和

修养。正如美国艺术教育家马丁·杰史逊在其《创造性》中所说:“一谈到艺术教育,我们总谈到技巧,我们不要忘记通过艺术,还要学习人类的博爱、感情、知识、公道等等,这就是艺术教育,我们应当教艺术。艺术是一种预兆的语言,它把人类的未来展示给我们。艺术把我们与世界联系在一起。艺术也是钥匙,它能打开一个浑沌世界以外的大门”。因此,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丰富的世界美术优秀作品,从中提高自身对世界和人类的认知能力,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而且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人格等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三、中学美术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还有一个过程,有待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强化:

首先,纠正美术教育观念上的偏差是关键。也就是说要先做好人的工作,要让教育者对现代美术教育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认识到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了解美术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少做一些表面文章,不要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做的却是应试教学的文章。只有做好教育主导者的工作,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美术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实施。

其次,美术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顺利进行素质教育的保证。要一改过去那种以绘画教学代替美术教育的现象,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

1.进行各类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系统教学,实行“宽基础”的教学模式。各类不同的美术作品都有着独特的艺术评议系统。如中国画、油画、版画等的艺术语言都各不相同。又如欧洲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也有着不同的艺术语言系统。我们只有以“宽基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各类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都有最基本的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各种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领悟其美感,更好地接受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认识世界。不再出现现在许多中学生看不懂西方现代派著名美术作品的现象。同时,也能为学生以后继续进行艺术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有利于全面、自由的发展。另外,学生在学习、掌握各种美术知识技能过程中,也更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激发创作热情与创造能力。

2.注重引导学生领悟和创造美术作品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人们认识世界,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运用不同的手段。许多美术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的感人效果,是言语、文字所无法描绘的,只能用心去体验、去触摸。如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画中通过描绘几个在田野中弯着背拾稻穗的老妇人的形象,及使用大地般静止深重的构图,使画面肃穆而高尚,反映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与同情。令观者也瞬间肃然起敬。所受的振撼是用言语所无法达到的。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感悟生活,逐渐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与修养。

3.适当的教学方法是美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在中学美术教育中,除了采用一般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外,最主要的是处

理好“教”和“悟”的关系。“教”是指教学从教师的讲解入手,以教师为主体,学生随从老师,教师以理性的讲解把前人优秀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现成地接受先人的典范成果。而“悟”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作用是诱导学生领悟,使学生潜在的灵明与自由得以充分的发展。教师教学忌理性灌输和讲死道理,要留有疑点、空白处,留待学生去琢磨、开发和领悟,去挖掘学生的潜力。我们在美术教学方法要坚持“教”和“悟”的对立统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现“教”“悟”合一。

四、中学美术教育改革

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更多的在于追求合规律性的教育策略。如“完善教育科目,丰富课余活动、降低考试频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等,却来不及去建立更合理的运行机制,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服务。更进一步讲,合目的性运行机制的建立也是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的,最初层次上应该寻找突破口,建立合目的性单科运行机制,而后逐渐由点到面推广,在较高层次上创立各种教育要素多层次,全方位作用的格局,完善素质教育的加工机制。说当前的普教改革正处于最初层次的探索之中,若不寻找建立合目的性运行机制的突破口,而停留于“尝试性”和唯“做法”的探索中,很难说正在兴起的素质教育不蕴涵着向“应试教育”复归的危险。因而,寻找突破口,建立合规律性且合目的性的单科运行机制已成为目前普教改革的紧迫任务。

素质教育单科运行机制的建立应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寻找突

破口。美术教学不受“应试教育”中升学考试的制度的牵制,我们不妨以美术教学为突破口,探索一下美术教学运行机制的建立,构筑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美育环境。

中学美术教育,要完成大纲的任务,还要完成发现和培养幼苗任务。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既要体现整体性(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基础性(符合普通教育的基础性和任务),又要体现适应性(年龄特征)、现实性(现有条件出发和现实状需要)、超前性(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美术课要以培养学生的初步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为宗旨,以大纲为依据,适应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能力评价标准、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真正地提高到素质教育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现有的美术课的教学组织模式,摆脱美术教学单纯致力于教法学法探讨的局限,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据此,我们提出了美术课“分类教学、全面推进”运行机制的设想。其主要环节具体设置如下:

(一)、课时安排:课堂教学时间一致,活动指导时间分开

中学美术课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指导。课堂教学一般每周每班一课时;课外活动指导安排在双休日里,课时限制较松。在不打乱学校整体课程、不增加课时或工作量的前提下,我们建议把同一年级的美术课安排于同一课时中进行,在某一固定时间里同一年级的都在上美术课,课堂教学时间一致。而双休日里美术科不同选修课活动指导的时间安排应分开按次序进行。

(二)、教学内容:兼顾基础与发展,分类设立专修课,课内外

教学内容大体一致

根据现有的教学大纲,美术科整体覆盖面很广,并且教材难度较大。不但学生学起来有困难,就是教师教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根据大纲的要求,兼顾基础和发展的需要,对教学内容分类。应重视欣赏课教学,这是美术教学的基础,其课时应占美术课总课时的15%左右,每学期3—4节课。在此基础上,根据大纲权重要求,把美术教学内容分为平等的三大块;①西洋画,包含素描、速写、色彩等方面;②中国画,包含白描、工笔、写意等方面,其内容有山水、人物、花鸟等;③工艺制作,包含泥塑、版画、剪纸、模型等方面。这些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以美术欣赏课为基础性必修内容,而其它三大块是供选择的专修课内容,学生可根据兴趣及特长进行选择。课外活动课的指导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大体一致,但可适当降低要求。

(三)、师资配备:学以致用,群体互动

不难看出,很多即使是很优秀的教师,他们的也仅停留在某个点上,对于目前的教材多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取舍,而不根据学生的需要,故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多样性。要教好美术,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很难处理好教师本身的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教师的“专业”与兴趣的关系。因而,我们分别由不同专业倾向(所学专业、研究方向或所积累经验的倾向)的教师承担分类后的美术科三类专修课的教学,他们不仅能承担好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而且能胜任各自所承担专修课的教学,即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强调教师个体点的突破。在教研上,鼓励教师个体主体纵向发展、横向联系。亦可建议各县区教师进修校、市地教育学院设立美术科中心组,组织各专修课教师集备、科研或进修等事宜。

(四)、分类教学程序:提供选择分类教学、内外相承全面推进

设置了以上教育各环节,要打破现有的教育模式、突破原有的班级建制,让不同特长的教师在满足共同性、基础性需要的情况下,通过专业任教分工,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更多特长生,关键的是应形成一种合目的性的运行机制,即实施过程的落实与运转,(五)、课业考核;等级评定,逐层推进

素质教育是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层的思维去实现全体学生生动和谐的发展。它不以“分数”和“升学”为唯一目的,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应该具有一定 的弹性,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水平,使考核的结果能成为推动教学发展的层次目标体系。

综合上述各教学要素便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美术教学的“分类教学、全面推进“的运行机制。总的说来,这种运行机制,以素质为核心,以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兴趣特长为基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美术欣赏技能,经分类编班进行美术专修教学,争取纵向进展,同时课余辅导从面上承接,满足学生猎奇涉广的要求,实现横向迁移,突出的主体地位。

关键字:中学美术教育 改革 意见

参考文献:梁超浩 《看中学美术教育改革》

中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意见

中学美术教育改革之我见 第2篇

徐家初中

何先琴

摘 要:美术是传达感情、感受的艺术。人们可以从美术中获得巨大的愉悦感,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现代医学表明,人类的身心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精神因素,其中艺术的感染力不可忽视,艺术所带来的愉悦感对心理调节的作用也尤为显著。美术教育不仅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除了自身的重要性以外,同时还与许多学科相辅相成,并对其他各科教育起促进作用。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强化美术教育,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尽可能地把美术教育作为重要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充分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艺术品味及综合素养。关键词:

美术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

一、初中生的年龄特征

现在的初中生基本上都是90后,年龄在12—15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性格叛逆,但渴望接受新鲜事物,且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同时又是思想波动最明显的时期。针对学生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取代美育的功能。初中生正处在思想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这时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这个时期的审美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最佳时机。

二、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美术教育是人的和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落实素质教育,实质就是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美术教育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从教育的综合功能来看,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地使德、智、体、美、劳有机地统一起来,和谐发展。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中,美育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1996年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整个教育事业中,美育是非常主要的。美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不仅是自身,而且也渗透到德育之中,“以美辅德,以美辅智,以美促劳,以美健体”。美育对德智体各方面教育均能发挥主要作用。18世纪德国杰出的思想家席勒也曾极力主张通过美育来培养出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指出:“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透露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 这种和谐的人格结构、智能结构将是一种均衡互补的优化结构,是现代化高素质人才所应具有的典型特征。

三、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现代教育观的中心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它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进其身心健康,形式个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面对同一审美对象,由于审美能力不同,人们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不同。目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还仅仅停留在欣赏水平上是不够的,还应重视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审美创造并不只是指专业的美术创造,而是有着广泛的内涵,像个人的穿着、寝室的布置、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而审美创造活动能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2、美术教育可以转移学生的不良兴趣爱好

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很多的初中生沉迷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很漠视现实生活,对亲人、朋友渐渐的疏远。培养其美术兴趣,可以转移他们这种不良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可以再次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老师在学生管理中的负担,也可以让更多的家长放心,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挽回更多会失足的少年。

3、美术教育能使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

创造,是人类自由的产物和表现,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使客观规律性与自己的目的性相统一,从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造世界的活动。因此,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到了近代,许多教育科目都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纳入自己的目标体系中。审美、美术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美术家的生命就在于他的独创性,而美术欣赏也要求接受者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前文提到的审美能力就是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是偏于感性的、综合性的,往往在瞬间发生;它是一种诗化的哲思,是一种顿悟,是在生动的知觉形象中把握世界的真谛。就象郭沫若同志曾经要求科学家“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不要把幻想让诗人独占了”,因为“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一些美术家,如罗恩菲德等人,甚至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推至独一无二的高度。我国现行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中,也都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列为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

美术不仅仅是创造美的过程(也就是俗称的画画),它是一门综合的基础学科,包括创造美和发现美(俗称审美)两个基本方面。同时,美术不是我们脑中虚构一个世界,而是我们现实世界的反映,有一个很好的观察力不仅对美术有帮助,对其他各科如英语、语文、生物等的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作用,而美术的学习是最好的锻炼观察力的方法。美术学科在形成学生创新精神和技能技法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

4、美术教育与各学科的教育相辅相成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绝不是孤立的。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各科教材中,有许多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内容,剖析理论问题,甚至有些问题,只用语言文字符号难以表达,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美丽的图像又能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了美的教育。譬如,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教学中,为课文绘制插图,教师通过图文的密切配合,增强了讲课的艺术效果,更加试论美术教育在向素质教育转轨中的重要性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如,配合化学实验课,用试剂绘制山水画,通过喷染不同试剂进行化学反应,显现出使人变幻莫测的绚丽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此外,还可以密切结合学校的开展的各项活动,绘制大量的图画、海报等,发挥美术学科的教育作用。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的。美术教育利用美的形象进行教育,提高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并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引起内心的共鸣,使学生爱美恶丑、从善拒恶,抵制没落、颓废的思想情操和庸俗生活方式的侵蚀,养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也具有重要作用。正如我国著名画家艾中信说的:“中小学美育更为重大而普遍的意义还在于培养崇高的审美情操,这是人的精神生活极为重要的方面,这是衡量文化教养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培养社会主义品德所不可忽视的一环。”中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而美术教育是塑造的重要手段,能给中学生以精神影响与滋养,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道德素质教育作用。

一个人的智力因素,即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及非智力因素(即思想、感情、道德、兴趣、意志、性格、毅力、信心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基本内容。美育有助于智力的发展。艺术美感作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直观的因素,有助于创造心理的形成。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由认识走向创造的过程,仅仅靠科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艺术教育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共同完成。

5、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美术教育最大的特点是非功利性,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健康的人格。美术教育通过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存在价值的不断探索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最高阐释来引导人突破自身局限,优化自身的情感生活、文化素养、价值取向、精神生活等,从而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在学生成长的诸多因素中,思想品德素质具有决定性意义,而美术教育的灵魂是思想性,美术教育还具有形象性和愉悦性,好的美术作品往往对人起了激励作用。我们知道,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美术能影响人的试论美术教育在向素质教育转轨中的重要性文化、修养、品位、情绪,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提倡全民健身,除体育活动而外,美术教育,美术普及无疑对全民健身,尤其是精神文明、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儿童及青少年的教育,学校和家长已经把素质教育置于教育的首位,其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学校提高了对美术课及美术教师的重视;家长尽可能的为孩子创造接触和学习绘画的条件;社会也为爱好美术及有美术特长的孩子提供了能让他们充分施展才艺的空间。

总之,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艺术的创造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乃至将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术概论》王宏建

袁宝林

主编

2、《教育学》王道俊 王汉澜

中学美术教育之我见 第3篇

一、促进全员参与

以往的中学美术教学大多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大大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使学生参与是教师的最大过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美术课程更是需要学生的直接参与,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使他们获得深刻的体验。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满足其好奇心的同时,促进学生更灵活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和能力。

(1)发现美。美术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我们的视觉器官直接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在美术的创造与欣赏活动中,虽然人的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等都会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但是视觉始终处于优先的地位,因此,从视觉的角度去研究美术造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应该是美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2)感受美。“想象是艺术的生命源泉”。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不是一眼就可以从作品上看出来的,而是需要通过每一个欣赏者对作品的观察,然后再加入想象力的发挥,从而领会到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发挥想象力,才能领会到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3)创造美。如何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把抽象的客观事物直观化和形象化,是美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初中美术教育是比较贴近生活的,课堂也应该尽量还原生活,将教学活动中的事物和大自然中的事物相结合,通过培养学生利用美术元素如形状、色彩把抽象的事物直观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

二、技能、技巧教学与学生动手能力

初中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和建筑四大门类,每一个门类都是审美创造的过程,每一个门类过程的实施都离不开技能和技巧的运用。因此对学生美术技能和技巧的培养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技能是创造力的主要行为能力要素,技巧是对材料进行艺术形式加工时的技能和巧思,其本身就带有美的属性和特质。所以,教师在美术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他们双手的灵敏性、协调性和准确性。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就可以增加创作美的机会。如在教民间美术时,教师在准备授课时,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给学生抛出一个思考,让学生先试着理解作品,课堂上在学生动手过程中穿插一些欣赏,通过欣赏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技能、技巧的不足,从而促进其技能、技巧的提升。

多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气氛,尽可能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小创造或小制作中去学习。让学生多动手,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的兴趣方向。

三、教学创新与现代教学媒体

我们现代美术教学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注重教学的创新。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意识,紧跟潮流,充分利用现代的教学设施,提高美术教学方法。比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拓展学生的视野,适当地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在课外扩展期间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感兴趣的题材、收集优秀的学生作品或者通过教师艺术处理的原始教材,作为教学材料进行课堂的补充。

还可以,组织学生定期举行外出写生、观看画展、到动画公司参观等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育的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现代美术教育不能只停留于课本的讲解。它还要求教师借助于教学媒体设施,通过网络这一庞大的资料库,借助新媒体、新技术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学习。

中学美术教育之我见 第4篇

一、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素质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着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众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

第二,中学美术课通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由此可见,素质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对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有裨益。

第三,中学美术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有益于将来的社会工作。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美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广,与人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这些观赏性艺术属于纯美术之外,生活中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譬如,要盖一幢大楼,设计时必须考虑大楼的外观,要考虑大楼的造型、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而造型、色彩就属于美术范畴。大楼的设计者除了具备力学知识、土木建筑结构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审美修养,否则就难以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再如纺织业,从面料的花样设计到成衣的款式设计和色彩搭配,无一不与美术密切相关。过去我们的纺织品由于美术设计不够重视、产品颜色单调、款式陈旧,难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尽管我们的产品质量很好,但由于设计单一,因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现在由于我们重视了美术设计,使产品以新颖的设计、优雅的款式和众多的花色品种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信誉,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

二、传统文化对美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吸取传统文化精华是中学美术教育的现实需求

传统文化对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作用不可小觑。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生态,并且难能可贵地有机统一、相互融合。古往今来,教育都强调“文道结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培养道德品质,中学美术教育除了注重知识传播和技能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的熏陶砥砺道德品质、完善人格修养,实现对人精神世界的塑造。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神财富则是取之不尽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中闪耀着崇高的人性光辉,胸怀、仁爱、诚信、修身、立志、廉洁、牺牲……这些美德都是传统文化的信仰,也同样应该成为我们锻造人文素养、完善人格的信仰。

传统文化对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大有裨益。脱离传统文化的积淀空谈艺术修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人们欣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时,如果对《洛神赋》毫不知晓,则很难对画中展现的情节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进而体会其巨大的艺术价值,更无法进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传统文化和中学美术教育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关系,是美术学习和创作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拓宽审美视野、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入更深的艺术境界。

第二、当今中学美术教与传统文化结合亟待加强

“重知識,轻素养”根深蒂固。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在提升人文素养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重知识,轻素养”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注重美术技能传授,忽视审美感受培养;二是注重美术形式学习,忽视文化底蕴积累;三是注重美术学科本身,忽视跨学科交流。这种局面下,美术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学生文化素质苍白、难以厚积薄发,因此,强化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汲取精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积累文化功底,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第三、立足传统文化土壤实现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升

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立一个兼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在各个方面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将大有裨益,对中学美术教育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在优化课程设置上下功夫

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可以考虑在中学美术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课程的比例,加大跨学科交流的力度,把优秀艺术作品引入课堂,充分利用课程设置的示范作用,鼓励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二)在创新教育模式上下功夫

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可以让优秀的内容走进课堂,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走进节日风俗、祭祀仪式,有条件的中学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行社会实践,到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实地考察感受,了解我们国家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进而进行保护和传承。同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育和交流也是创新教育模式的应有之义,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也应相应扩展,发展充分交流、合作、激励的互动教育关系。

(三)在搭建交流平台上下功夫

交流平台是课程教育的延伸和扩展,要结合中学实际,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加强中学之间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术研讨、课题研究、艺术展示、访问学者等方式,搭建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交流沟通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既强调学习交流,又注重发展创新,让学生在充分贴近吸收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寻找创作灵感源泉,探索在创作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幼儿美术教育之我见——雷鸥 第5篇

七里完小:雷鸥

[关键词]幼儿美术培养兴趣创造意识评价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儿童的艺术活动是儿童的一种成长性需要的满足,是一种没有直接功利性的、以活动过程本身为目的的需要满足。幼儿在美术活动中通过运用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去感知对象,再在心里把自己对对象的想象和理解,用一种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也就是孩子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因此,在幼儿的美术活动中,如何对幼儿进行美术熏陶和培养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的学习动力,是求知和成材的起点,一般来说,幼儿对画画都有兴趣,但并不会持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激发、培养和保持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利用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美术活动,使美术活动充满生机和趣味,不同的活动类型有助于儿童注意力的持续和兴趣的保持。其次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富有童趣的语言,易于让幼儿产生轻松、愉快的游戏心理,使他们乐于参与,更能轻松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教师除要做到口头语言的直观形象外,还可结合多种体态语言进行形象生动的表演和描述,使之成为发展幼儿思维的有效手段。再有就是利用各种各样具有表现力工具和材料,刺激幼儿从事美术活动的积极性。美术活动不仅只是使用画纸、画笔、彩纸、橡皮泥来进行,小小的树叶、废旧的纸盒、饮料瓶……生活中各种丰富的材料,都可以通过想象,用手描绘或制作成艺术作品。

二、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动机培养创造力

每位幼儿都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在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设自由、轻松、快乐的环境,让他们从绘画游戏过程中发现想象的世界,最大限度地放开幼儿的手、脑、眼。经常带幼儿走向大自然,去观察、去捕捉美好的题材,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发展,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开发。因此,在教幼

儿绘画时,尽量不采用固定的模式,只教幼儿基本的方法,让幼儿从自己的角度去捕捉和表达周围的世界,让幼儿自己去思考,使其展开想象,大胆创作,让幼儿从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构图”,而不是“放羊”式的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情感

1、道德情感。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情节,有机渗透德育内容,有效培养幼儿高尚的情感和良好品德行为。如“国庆节”时,让孩子们画天安门,让他们知道祖国的伟大和美丽,热爱自己的祖国;“母亲节”时,让幼儿做漂亮的纸花送给妈妈,感谢妈妈含辛茹苦的抚养,教育幼儿要作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2、社会情感。在美术活动中,每一个幼儿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他们在画画或做手工的过程中也要与同伴交往,帮助同伴解决困难,与同伴共同进步。这就无形中引导幼儿学会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发展他们的交往能力。

3、个性品质。通过美术活动,幼儿逐渐有了集体团结精神、助人为乐、开朗、友善等好个性的品质。

四、评价中鼓励幼儿积极创造

为幼儿创造展示作品的条件,让幼儿在欣赏他人的美术作品时,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采用幼儿自述评价、教师引导欣赏、同伴互相评价的方式,让幼儿互相交流、互相欣赏,从而共同提高。

中学书法教育之我见 第6篇

一、中小学书法教育之现状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小学阶段,一般有铅笔、钢笔等硬笔的写字训练,虽然有些学校有统一的教材,但没有固定的课时,有些学生一学期不过练习一、二次,收效甚微。初中情况更差,基本没有开设这门课。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连笔顺都写不对,笔画名称都叫不准,书法教育何从谈起!形成如此状况主要是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对书法教育重视不够,教师、学生、家长以致社会都把目光放在升学上,书法教育既然与升学无关,就只能在被淘汰的位置了。

二、如何进行中学书法教学

至于个别确实有特长的学生,其书法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

手:

(一)选帖:字帖是初学者的无声之师!初学者应当特别注意字帖的选择。第一,选帖最好是名家名帖,尽量少选取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冷僻作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刚刚进入书法学习,学生自身尚未有判断力与把握力。选帖太偏会使自己误入歧途而不自知。而名家名帖在技巧上有一定的保险系数,流传久远而被历史认同,这本身就是一种保障。第二,所选取字帖必须优等。不取双钩本、修填本、集字本,因为这样的字帖会在天长日久的学习过程中消耗掉书法者的观察细部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没有好处。第三,所选字帖必须是学生兴趣所至,有所爱才能投入去学。倘若不喜欢而强迫自己接受,即使学了也不会有效果。兴趣是恒心的保障,书法学习也不例外。因此作为教师在学生选帖

过程中要作出正确的指导。

(二)先学楷书是练习其他字体的捷径。行、草书都是从楷书衍化而来的,所以楷书是基础。苏东坡云:“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不只指出了真、行、草诸体的风貌各异,同时也借“站立”与“行走”、“奔跑”的关系,喻明楷书是行、草的基本功。真正的把楷书基础打好,切莫未学走而先学跑,否则是徒费笔墨而消费时日;在各种书体当中,无论是行书、草书、隶书还是魏碑都是个性随意性很强的书体,直接学习有一定的困难。而正楷经过历代锤炼,已经形成了一种严谨固定的法则模式,笔画标准严格,能给初学者明确直观的印象,使学习途径清晰,目标明确。加之楷书对于结构的准确度要求极高,笔画的种类最多,最丰富。所以把正楷的学习作为练字的开端是一条捷径。

中学地理教案改革之我见 第7篇

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时间、方案、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等。它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对教学作用极大,历来被人们所重视。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就像打仗没有作战计划,表演没有剧本一样,最终必将影响教学效果。中学地理教师备课、上课与批阅作业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往往是环环相扣、亦步亦趋,而教案则是第一步。

如今在全面推进地理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案是否也要来一次革命,使之与时俱进与课改同行,这是当前教师们讨论的焦点。中学地理教师教学任务相对繁重,教案操作较为复杂,对传统教案改革尤为必要。

中学地理教案现状如何?我们可以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其一,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者有之。在教师队伍中,大多数教师爱岗敬业,为提高教学质量孜孜不倦地工作。为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扬长避短、大胆创新,给课堂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严格遵守教学规律,踏踏实实完成教学任务,堪称中学地理教学的中坚力量。

其二,千篇 一律,陈旧老套者有之。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行列中也有少部分教师由于对撰写教案重视不够或工作繁重或手头资料奇缺及其他原因,备课千篇 一律就像老式八股文从头到尾一个凋。缺少创新,这样的教案对教学的指导性自然明显削弱。

其三,抄袭教案,应付检查者有之。这种人虽为极少数,但他们所作所为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大。主要表现为教学态度不端正,视教案为包袱,为应付常现检查大形搞形式主义,抄袭他人教案,实属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不正之风,必须予以彻底制止。

随着中学地理教学的深化改革,地理教案的革新也历史地摆在我们面前。试问现代中学地理教学需要什么样的教案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索:

第一,形式上不拘一格。

地理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不同教学条件,应有不同

中学美术课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第8篇

一、充分认识美术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美术课由于是副课, 长期以来被“轻视”, 视为“鸡肋”。一些学生对美术课采取“无关紧要”的态度。有的美术教师思想松懈, 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一是追求所谓的“人文性”目标, 有些教师偏离了美术教学的目标。二是教师教学的片面性。有些教师认为美术注重的是美术文化的学习, 而知识技能无关紧要。有的教师甚至在教学中不但不涉及美术技能技巧的教学, 反而在学生对技能方法提出疑问时, 也不做正面的讲解和回答, 以致学生的个性受到约束, 得不到张扬。三是师资薄弱, 模式陈旧。在教育中, 教师是启发学生智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引路人。可是目前美术教师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专业素质普遍不高, 很难完成当前的美术教学任务, 影响了美术教学质量。这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造成了负面影响, 使美术课程完全脱离了课程设置的初衷, 无法承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目标。四是美术课程缺乏综合性和多样性。根据学科的特征研制和设立课程, 是各国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向。但是在实践中, 教师没有发现这种新型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反而觉得是扰乱。其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 有可能是由于概念超越了学生所能接受和理解的程度, 也有可能是设计的相关学问整合得比较牵强, 缺乏内在的自然性, 也有实际教学操作的问题。

二、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 积极提高美术课堂 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改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创新性和选择性, 满足了当前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学中, 我们既要保证讲授,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又要注意学生个体基本素质的差异, 区别对待, 彻底转变教育观念, 积极探索新的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从传统的灌输走向师生互动, 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2.通过精讲善练,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美术课的特点就是一个字“练”。美术绘画技能是在不断训练中提高的。所谓精讲, 首先要求教师语言清晰、准确、精炼、有感染力;其次是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有真知灼见和规律性的知识;再次是根据实际变换讲授方式, 调整讲授内容。我们不能为讲而讲, 更不能和练无关。精讲善练, “讲”是关键。只有我们讲透了, 学生的“练”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善练是要求学生目的明确, 多动脑筋, 教师在学生练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分配作业练习时间, 演示的内容与课堂讲述的内容和要求完全吻合, 同时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

3.运用诱导启发的方法,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 我们运用讲授、问答、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让学生获取知识, 掌握绘画技能, 发展审美能力。在美术教学中, 我们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了解分析学生的现状, 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教学时我们才能做到运用自如, 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启而不发”。

4.循序渐进,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口吃不成个胖子。美术是一门见功夫的学问, 非一日之功所能完成;美术课的内容相对繁杂, 我们必须循序渐进地逐层深入。这样在教学中, 才能保证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违反了美术课的这一特殊规律, 就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弊病。我把美术课程进行了规划, 做到每节课解决一个问题。在解决问题上必须做到循序渐进、水滴石穿, 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 得到美学愉悦。学生喜爱美术课, 美术课堂自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多维评价 , 提高美术课堂 教学的有效 性。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正确的评价中, 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及时改正不良学习方法, 激发学习兴趣, 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学习效果的评价是美术教学和其他学科都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的评价方式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美术态度和效果的关键。做得不好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信心。因此, 对于学生的有效评价是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总之, 在深入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 我们要不断探索, 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查找资料, 精心备课,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努力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从而让美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 新课改对美术教学提出了深层次的要求, 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是上好美术课的主要环节。在美术教学中, 要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认识世界、感悟世界, 提高美术素养。美术课堂教学中, 师生在教学内容和学习氛围等的认识上存在差异性, 教学有一定的难度。美术教学必须围绕学生, 用美术及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方法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 勇于实践, 表达情感与思想, 实现提高有效性的目标。结合美术教学特点和美术教学现状, 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 改变美术教师的教学行为。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 对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

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之我见 第9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 鉴赏 教学

美术鉴赏成为普通中学的一门必修课,虽然课时量不是很大,但它也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一項重大决策,与其他学科体系相比,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而且现阶段美术鉴赏和其他基础教学一样,存在着严重的重视基础而忽视其它教育功能的作用,与生活严重脱离,再加上其教学内容的特殊,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教师探索的地方。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中学美术鉴赏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美术鉴赏教育

社会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当代文化环境下的中学生在他们的审美观念上也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这表现在潜意识里,民族传统的审美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心理的深刻烙印。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适当的方法:

在文化情境中实施美术鉴赏。如在教学中强化学生鉴赏美术作品中的传统精神的能力。例如,可以从中国美术作品中的语言入手,引领学生结合中国书法来赏析绘画中的“线”的功力、情感、个性、格调,以及与中国书法的关系,还可以从传统审美观念对“意境”的追求出发,来赏析传统绘画中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道风与意境的关系通过这些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美术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也可以说在民族文化情境中学会鉴赏。

使用更多的教学形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传统美术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首先,可以用鉴赏原作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带学生进入美术馆、博物馆。其次,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系统,从声音、图像、视频等多角度刺激学生,使其接受更多的传统美术信息,提供更好的展示氛围。

二、利用网络进行有效的美术鉴赏教学

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课程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学生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寻找教学所需资源,还可以以网络为平台进行观点的交流。

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师生互动。在计算机与网络普及之前,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单一性: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带来的后果是: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电脑网络社会提倡的是人机互动,甚至是人与网络上的其他人的互动。

实施美术鉴赏教学的媒体手段获得了拓展。自从在多媒体教室上过美术鉴赏课后,学生们都反映希望多在那里上课。无疑,良好的教学设备是美术鉴赏学习的必要保证,学生们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获得更美的审美体验。特别是网络教学兴起之后,学生们可以在网络教室里直接通过点击鼠标、敲动键盘来任意选择、放大美术作品,并在网络上实现与教师、同学交流鉴赏体会,这样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得美术鉴赏教学更具有成效。

三、利用“百家论坛”在鉴赏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欣赏和鉴赏各种艺术作品,才能真正理解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艺术价值,形成自己宽容的开放性的审美心态。美术鉴赏中,学生的真实体验最为宝贵,我们应在理性的分析与理解作品价值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情感取向,因此,要敢于设置“百家论坛”,开展“百家”争“鸣”,倡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又富有个性特征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态度。例如:鉴赏《蒙娜丽莎》那永久的微笑,有人从微笑中看出他的庄重、娴雅;有人从表情中看到她的是神秘莫测,心事重重;有人看出她体验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乐观自信:悲观的人觉得她的微笑带点伤感;快乐的人觉得她的微笑中带有甜蜜。通过交流,让学生意识到作者巧妙的留下了一个空间,让观众用想象去填补,形成精神上的愉悦。

四、利用比较教学方法增强中学美术鉴赏教学效果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侧重于比较学的鉴赏方法也是常用的鉴赏方法之一。可以是纵向的比较,也可以是横向的比较,可以是同类比较,也可以是异类作品之间的比较。在确定了比较的对象之后,可以选择各种方法进行具体鉴赏。例如,选择比较鉴赏的对象为:《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和《大公爵圣母》。《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这幅画显得比较呆板,完全看不到古希腊艺术引以为荣、古罗马时代固守不变的那种表现人物动作和表情的绝技。按文艺复兴时艺术家们的观点,这件作品缺乏“人性”的。而在中世纪时期的肖像画大都如此。如果把《大公爵圣母》这件作品同《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相比较,就会发现拉斐尔笔下的作品中洋溢着生命。圣母面部的造型和隐没在阴影中的方式,温柔的母亲怀抱着可爱的圣婴的和谐,充满着人间的温情,是那么的真实、可信。通过上述比较,可以清楚地了解中世纪绘画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区别之所在。同时,这些方法也可以借用到中国美术的鉴赏上来。此外,在对中国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时,还可以依据中国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原则来进行解读。以此给予学生更多的审美体验,从而增强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

以上是我对中学美术教育中提出的一些看法。目的是让“美术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沟通.从而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获得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益的美术鉴赏能力,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让我们携手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本文为2011年度广西教育厅课题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106LX511)”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易存国.中国审美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中学美术教育改革之我见 第10篇

德育是当前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而实施德育教育途径很多,其中通过各学科教学使德育与教学相结合,用知识本身去吸引、教育、影响学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其必要性和实效性。那么如何利用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产生良好效果呢?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美术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

一、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渗透德育

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和评述能力对学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响,而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利源泉。”因此,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美术欣赏课的内容包含很多,有绘画脸谱、年画、泥塑、建筑等。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欣赏并与当地历史、民俗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为贴近生活实际在教师生动的讲解中,即让小学生幼小的心灵感受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优美和深沉,又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如在欣赏《中国工艺美术作品》、《中国古代建筑》时,经过教师的指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的良好思想品格;通过欣赏《泥巴真听话》、《自己的事自己干》,培养学生爱清洁、爱劳动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渗透德育

美术课有的课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显而易见,有的则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在上《飘香的瓜果》一课时,让学生先总结形状特征,然后告诉学生做人也要站得正,行得直,堂堂正正,又要像圆形稳稳当当,踏踏实实,不干坏事儿;在教《漂亮的建筑》、《新疆美丽的风景》时让学生受到爱祖国家乡、爱父老乡亲的教育;在教《妈妈和孩子》、《卡通明星总动员》时,让学生理解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辱、对与错的真正内涵,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在关注美术学习结果的同时,思想也得到了升华。

三、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渗透德育

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很多,这不仅要教学生制作原理和制作方法,养成勤于观察?p敏于发现还要对学生进行爱艺术、爱劳动及爱集体的高尚情操的培养。如在《美丽的天空》《五彩路》一课中,赏美景后通过用色彩纸剪贴风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同时在动手制作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普通大众用双手辛勤创造的,为了更加幸福、灿烂的明天,我们应该爱劳动、爱人民、爱艺术,刻苦学习,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动手创造美好未来。

四、在美术校本课程中渗透德育

美术校本课程它有着浓郁的区域特征、地方特色、民俗民情。适时对学生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的教育,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完美发展。结合学校实施的《陶泥乐》美术校本课程教学,自然得体,有许多闪光的珠子串起点点滴滴的感悟。

首先让学生从中自己“领悟”,而不依赖“说教”,它以其感人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对学生身心发展,创造培养有潜在的积极作用。只要充分挖掘资源,大胆应用,面对实际,提倡孩子们用手工成型的方法进行,这样即达到泥料可以反复利用,让孩子们动手能力提高的目的,又让孩子们借助简单工具体验劳动的乐趣。孩子的作品不像成人那样刻意追求某种高难度的技艺,没有任何理性的束缚,心灵是自由的、开放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内心经验和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运用身边信手拈来的工具和材料进行最率直的表现。取而代之的发动学生使用的是木筷、小刀、树枝、粗布、塑料管、一次性筷子及各种废弃的生活用品等。反而正是这些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材料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灵感,并且能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各种工具材料带来的特殊效果,赋予作品更多的创意,又培养了学生利用废品的环保意识。

其次,《陶泥乐》校本课程中充分运用感官去沟通与表达意念和思想,思维和情感,使他们学会运用知识、技能发展等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与新疆地域文化欣赏结合,用更多的生活源泉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如讲新疆花帽、陶罐、艾得莱丝绸的故事;与学校活动结合,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满足孩子们学陶玩泥的信心。在每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校本教研日中开展玩泥比赛精品课展示,与活动相融,达到1+1〉2效果。让孩子们说了许多话,问了许多问题,了解陶、泥的许多故事。用他们的小手去做,用他们的心去领悟,去探究,使学习成为轻松又愉快了的事情。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以来,美术教学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我和发展自我的个性化发展空间。把目标趋向与过程趋向相结合,以孩子参与活动中的态度、兴趣、能力、创造行为等方面的表现为主,与孩子的进步发展相融,用发展的眼光采用多种评价手段进行,采取了动态多样化的评价。在孩子们的作品中多了些自然,流露出纯朴率真的审美情趣及对生活、自然的关爱。课堂语言中更多的是“对你的作品想说些什 ?”“想听听大家是怎么说的?”“可以推荐你喜欢的作品吗?”“作品别具匠心有自己的个性、视觉效果好。”……通过阶段性教学实践反馈可看出喜欢陶泥校本课的学生达到100%,对自己作品满意的达96.3%。把自信、真诚、爱等播洒进孩子们的心田。孩子是天真地、纯洁的,和艺术一样爱说“真话”“心里话”。在同学的周记中写到:“陶泥课是快乐的一节课,因为我用泥条做了一个非常美丽的杯子,老师说“做得很好”。下课,我走在校园里都在想陶泥教室里的美好事,越想心里越快乐。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了学习的兴趣,这让人想起了一句话:“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是的,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上述教学片断中学生的出色表现不正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吗?

上一篇:届九年级中考百日誓师大会学生宣誓誓词下一篇:食堂管理员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