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长先进事迹

2024-05-30

中学校长先进事迹(精选8篇)

中学校长先进事迹 第1篇

陈燕鹏校长先进事迹

陈燕鹏——南安市金光中学的校长、副书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情注教育,作为一位校长,他带给学校的是创新、进取、务实、温馨的良好校风。

一、理念先行,明确办学思想

陈校长始终坚持“立人为本、自强不息、和谐协作、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高效率的服务管理、育高素养的四有新人、办人民满意的文明学校”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走科研兴校、教研兴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改革,致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二、以身作则,做行动楷模

一年来,作为校长,他要求教师做到的,他首先做到,教师做不到的,他也努力坚持做到。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每天到校最早的老师也能看到他在校园内巡视的身影。为了预防学生发生安全事故,不论值班与否,他每天课间时间都在操场上巡查。一年来,我校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

三、创新方法,科学管理,彰显人文关怀

一位教育家说过:一个好的校长,应该在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上做好工作。陈校长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一年来,在陈校长的领导下,制定了不断完善工作管理方案,彻底打破教师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局面,每到年末评优评先的时候,把各方面量化分数一核算,实行按劳分配、按质分配。工作中陈校长在处处按章办事遵循原则的同时,又时时对师生们彰显人文关怀,谁家有困难,陈校长都会非常关心,并尽可能的提供帮助。

四、规范学校管理,以质量为目标。

陈校长注重建立健全学校各项制度,并认真实施,使学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常规管理,落实课程计划,开全开足各科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对教学工作全过程的管理,着重抓好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的管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陈校长十分重视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听课活动,营造教学科研、课程改革的浓厚氛围。他常常深入到课堂中听课,和老师共同进行研讨。每一次 片区或市级公开课,他都高度重视,并组织学校里各教研员共同研讨,使老师的教学水平明显提高,五、注重德育实效,以活动育学生。

陈校长对学生的教育力求实效,把教会学生做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理想。学校一学年以来,都根据各个节日、纪念日的主题,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均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开展元旦文艺汇演、“学雷锋,做道德的人”演讲比赛、“树环保低碳之风,建生态文明南安”、“红五月”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校利用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等形式倡导道德自律。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行为规范、讲文明礼仪。自觉养成珍惜自己、关爱他人、维护社会的良好习惯。

一学年来,南安市金光中学在各级党委、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在陈校长改革创新、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下,学校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和谐发展,顺利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和工作目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先后荣获“南安市教育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泉州市安全教育和管理标准化建设一级达标学校”、“南安市第四轮素质教育先进校”、“泉州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第六批南安市语言文字规范校”、“南安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创‘创五好’工作先进单位”等8项荣誉称号。

中学校长先进事迹 第2篇

时空漫溯光流转,回首凝望弹指间。一支粉笔万里路,三尺讲台九重天。尘世浊浊草无色,校园青青柳如烟。西城桃李花开早,逸香播韵白云边。

——题记

朝阳升起,彩霞满天。金色的阳光铺满城西中心学校的校园。校园里两排高大的梧桐树,枝繁叶茂,相拱而立。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迎风歌唱。校园里,两座教学楼并肩而立,书声琅琅,歌声阵阵。一个年轻人站在学校的大门口,一边和老师学生打着招呼,一边不停地捡拾着树上落下的枝叶。他,就是涡阳县城西学区中心学校校长——他,现年只有35岁,却已有10年当校长的经历,是市最年轻的中心学校校长。

翻开他的荣誉档案,令人称羡不已,安徽省优秀教师,亳州市骨干教师、先进个人,涡阳县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中国共产党涡阳县第九次代表大会党代表,涡阳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串串闪光荣誉的背后,是他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对学校的高度负责,对工作的无限热爱!

2000年通过竞争上岗,他竞聘为城郊中学(城西学区中心学校前身)校长,这是城西学区最大的一所农村中学,当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校的发展已处于一种艰难的困境之中:教学质量低下,教学设施缺乏,外部环境的干扰,班子的不团结,教师人心浮动„„

面对困难,他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接任之后,经过深思熟虑,确定了学校发展的基本方向,那就是稳定中求发展。他深知,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建章立制,用制度来管理人、激励人、约束人。通过开大会,定计划,作分析,仔细摸底,调查研究,深思熟虑,一个“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有利于调动教工积极性,有利于创建优良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管理制度在他心中酝酿成形了。随后,经过全校教工反复讨论研究,学校相继出台了师生员工教师竞争上岗随班升级末位淘汰制、奖教奖学制、专业知识“充电”考试制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和考核办法。同时,对不兢兢业业、不适合岗位要求的教职工进行调离、换岗或培训。这些制度已合成了《城西学区教育管理制度汇编》,教职工人手一册,成为学校管理、教书育人的工具书和创建文明校园的土教材。

由于学校位于城乡结合处,一些闲杂人员和社会青年经常到学校寻衅滋事、打骂学生、敲诈学生钱财,这些人员倚仗“有人、有钱、有关系”,学校师生敢怒不敢言,学校周边环境令人堪忧。为了治理学校周边环境,学校成立了治保小组和巡逻队,校长亲自带队。2000年的一个下午,在学校大门外,6个小混混拦截女学生,并向学生要钱,如果不给就要“现场直‘剥’”。校长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报案,并带领治保人员迅速赶到事发地点,将这几个小混混治服,这时公安人员也赶到了,拘留了四人。后来被拘留的几个小混混的家长找到校长的家里说情,校长说: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如果你们的孩子在学校里被人调戏、被人敲诈、被人打骂,你们是什么心情?!学校必须对每位学生负责,谁侵犯了学生的利益,就是侵犯了学校的利益,就必须受到惩罚!几句话,正气凛然,掷地有声,小混混的家长灰溜溜的走了。几个回合下来,学校的治

安状况得到根本性的好转,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安心读书的外部环境。此举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他们都说:“他是个干事业的人,他当校长让孩子在这里读书我们放心”。

由于制度配套,措施得力,指导科学,重教奖学,兑现及时,教学质量连年登高,文明创建、素质教育之花灿烂盛开。学校先后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初中教学质量先进单位,高中优质生源基地,还被团县委命名为“青年文明号”。

2005年,在原来中学的基础上,成立了学区中心学校,下辖三所中学,二十一所小学。管理范围扩大了,管理难度也成倍增加。但是,这难不倒他,在学校管理上,校长有一整套经验。他对领导班子的管理模式是“统一步调,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他还拟订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上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在德育工作管理上他能够处于高屋建瓴的势态,强调要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实效性。

在对教师人性化管理中,校长从不以权压人,以势凌人,而是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从而赢得了广大师生和社会的信任和好评,赢得了领导学校工作的主动权。他事必躬亲,把教职工的情绪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教职工的成就和荣誉作为工作的第一动力,把教职工的满意程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校每学年都要开展学生评价老师,老师评价行政干部,教工民主评议校长等活动。学校管理渐进地由守业管理向创业管理转变,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变,由权力管理向能力管理转变。他针对学校实际,实行了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配套措施,他带领班子靠制度规范,靠典型示范,靠考评监督,靠奖励激励,在他的带领下,学区已有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直以来,校长都是以“懂教育,善管理”著称,在教育上他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及时性,注重思想教育与科学知识的结合和无形教育环境的创设,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集体、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和自身的进取精神。在他的总体规划下,提出了“为学生生命奠基,为教师发展服务,为人民满意学校”的办学宗旨,努力倡导“团结协作,崇德博学,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学校精神,他要求教职工对工作多一点责任心,对学生多一点爱心,对教研多一点热心,对社会多一点奉献心。而他自己不仅是决策者,也是践行者,学校的课题研究他是总负责人,亲自参与新课改实验,深入教研工作的各项活动,亲自参与听课,上课,评课。他为自己定的目标是做一名“学者型”的校长。为此,学校工作同时还不断为自己充电,看书是他每天必不可少的例行公事,走进他的办公室,你第一个感觉就是书香味,教育管理类的,学科教学类的,教育类,杂志等摆满了书架,一本本书籍,一本本学习心得笔记,甚至是书上的一笔一划,我们都不难发现他对学习的热情与执着。他还参加了国家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的全国中学校长培训,带回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他以自己的行动激活了整个学区教育科研的热情,几年来,全学区发表的论文有500多篇,教师多人多次在市、县优质课竞赛中获奖,2007年,中心学校的教师被评为市第一届“教坛新星”,他本人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市先进工作者,教育教学论文也多次获奖。

然而,学区的老师们并没有自我醉,在他的带领下,他们认真学习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心学

校又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全体教职工深入学习十七大报告、《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帮助教职工准确把握党在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新内涵,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教育改革浪潮的严峻挑战。“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为了使自己尽快地从“经师”转变成“人师”,老师们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刻苦钻研教育理论,潜心研究蔡元培、行知、马寅初、夸美纽斯等中外著名教育家的著作。为了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他带领老师制定了《每日自我反省十二问》:

一、我今天完成教学任务了吗?

二、我今天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了吗?

三、我今天授课的内容和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吗?

四、我今天的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吗?

五、我今天与两个以上的学生谈心了吗?

六、我今天上课时的衣着整洁得体吗?

七、我今天带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了吗?

八、我今天体罚学生了吗?

九、我说过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了吗?

十、我今天学习了吗?

十一、我今天把明天的教案编写好了吗?

十二、我今天写教学日记了吗?

针对学校内极个别教师有违纪行为,校长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勒令其立即改正。而后,中心学校又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中小学德育大纲》、《亳州市师德建设年学习读本》、《新时期师德精神的

颂歌》和《亳州市教师违规违纪处分办法》,并制定了《教师行为十禁》:

一、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二、严禁讽刺挖苦学生和侮辱学生人格;

三、严禁向学生推销书籍和商品;

四、严禁节假日补课、有偿办班和乱收费;

五、严禁接受学生家长吃请和收受礼物;

六、严禁在上课期间接打手机;

七、严禁在上班前饮酒;

八、严禁参加赌博、迷信等活动;

九、严禁无教案上课;

十、严禁在校外兼职、兼课。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教育家行知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也是校长经常给老师们讲的一句话。学校哪个教师有困难,他总是及时送出关怀,有哪位教师需要帮助,他总是及时伸出双手,有哪些学生因为贫困要辍学,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五里湾小学教师王弼贤不幸遭遇车祸遇难,留下孤儿寡母,生活陷入困境,他多次进行慰问和资助。申红银同学家庭困难,他总惦记着这孩子,让这孩子成为自己的扶助对象,为他送去学习用品,给他送去学费,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习,直到他考上重点大学。一个学生缀学了,校长带领着班主任,挽着裤腿,踏着泥泞的乡间小路,来到学生家里,学生看着校长和老师沾满泥巴的双脚,听着领导和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语,泪流满面,跟着老师重返课堂„„。他还要求全学区所有学校减免贫困学生和残疾学生的学费,关心他们的学习,并且在他们的生活上给与帮助。一桩桩,一件件,一次次,一回回„„

说不完老师对学生的似海深情,道不尽学生对老师的无限热爱。他,一个年轻的中学校长,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特有的坚韧与关爱撑起了教育的一方蓝天。

他常说作为一个校长首先要执着,还要有激情。只有这样才能满腔投入,才会热情不减,才会劲力十足。而他正是抱着这满腔的执着,躬耕在教育的土地上践行着他的教育理想,踏踏实实地做着,努力着,探索着„„

如果

你向往高远的蓝天 那么,慢慢成长吧 不知不觉

你会发现自己已是棵堪称栋梁的大树 或是

一簇为世界带来芬芳和美丽的鲜花 即使

成为了一株小草 你也会看见

正因为有了千万个你 才绿满天涯

话说中学校长“补钙” 第3篇

有人问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如何成为一个大提琴家, 卡萨尔斯回答说:先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写的人, 然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写的音乐人, 再然后就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借用这个说法, 要成为一个教育家, 首先要成为一名大写的人, 然后成为一名优秀知识分子, 最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家。

作为教育家的上位概念是知识分子, 什么是知识分子?流行的观点是大学毕业生即为知识分子, 然而华莱士曾经幽默地说到:发现了比女人更有趣的东西的人, 就是知识分子。什么是比女人更有趣的东西?知识分子有哪些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我想作为知识分子起码应该具有三个基本素质:“知”“识”、人文关怀之心。大学毕业意味着获取了相关学科系统的“知”, 但不一定有“识”, 不一定有人文关怀之心。

我们这里着重谈知识分子的“识”, 所谓“识”, 我以为就是思想见识, 是带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思想见识, 这就是中学校长的“钙”。缺“钙”的人是站不起来的, 萎缩, 萎靡, 软弱, 消极。同样我们这里说的“钙”也是影响一个中学校长能否站立起来并进而有所发展的关键因素, 也是影响一个中学校长有无大作为的关键所在, 也是决定能否产生教育家的关键所在。我们常常津津乐道人是思想的苇草, 人是思想的冒险家, 我思故我在, 以我的思考、我的思想来证明我的存在。我们常常说我们校长是思想的播火者, 是播撒阳光的人。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 总是自己心中有阳光。”

思想从何而来呢?

思想从思考中来。思想来自自身的不懈思考。那么如何思考呢?校长要学会思考, 既要居高临下, 也要脚踏实地。我们脚下的土地, 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教学, 这是工作、创造的根本所在。别忘了我们的初衷, 尼采曾经自豪地说:为什么我比别人知道得多, 为什么我是这样聪明。因为我从未思考那些不是真问题的问题。这无疑给了我们许多启发。

思想从学习中来。学习既可以是读书, 也可以是读脑。现在有一种可怕的现象, 中学校长无暇静心读书, 被许多莫名其妙的事务耗费了许多时间, 如此下去, 校长的知识库存将会越来越少, 知识结构越来越陈旧。中学校长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所谓“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使自己跟上时代, 经常读书, 经常读脑, 所谓读脑是指听专家报告, 和同行讨论, 直接吸收人们脑海中最新的东西, 产生碰撞, 激活大脑, 激活思维, 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思想的碰撞或许就能产生一个伟大的火花, 一个伟大的火花就会带来一连串伟大的行动, 一个创新思维会带来一连串的创造。

思想从研究中来。皮亚杰在1965年出版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的著作中就曾指出:律师、医生、工程师都“具有一种被人尊重且值得受尊重的学问”, 他们“代表着一门科学和一种技术”, 大学教师也“代表着他所讲授的这门学科以及他对这门科学钻研的程度。一位中小学教师缺乏可资比较的学术声誉”。“一般的理由是:别人认为, 尤其坏的是, 他自己也认为:学校教师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 都不是一个专家, 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 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正是由于传统的教育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 广大教师包括校长脱离了科学、失去了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机会, 因而缺乏应有的学术声誉, 不能从中产生出杰出的研究者。其实我们校长不仅处于极为有利的研究位置, 而且还拥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校长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 由校长来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工作乃是最直接最适宜的方式。外来的研究者对实际情境的了解往往不那么深入, 因此提出来的研究建议往往无法切人。校长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学校、课堂, 从实验研究的角度看, 学校、课堂是最佳的教育研究的实验室, 校长可以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学校、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这使校长拥有了研究机会。从自然观察的角度看, 任何外来研究者都会改变学校、课堂的自然状态, 如要想既达到目的, 又不改变原有的气氛与状态, 就只有依靠校长, 校长是最理想的观察者, 因为校长本来就置身于学校教学中, 他是掌握观察方法、了解观察意图而又不改变原来学校情境的最佳人选。英国教育家贝克汉姆认为, 教师拥有研究机会, 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 不仅能有力地迅速地推进教学技术, 而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与尊严。我们要使自己站在教学研究的最前沿, 努力去研究探索, 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研究者、知识分子。

思想从批判中来。要有新的思想, 就要具备创新精神, 要具备创新精神, 就要学会否定, 敢于否定, 没有否定哪来的创新?科学之所以是科学, 不仅在于它的可证实性, 而且还在于它的可证伪性。辩证法就其本质而言, 是不崇拜任何东西, 在对事物作肯定的理解的同时, 也包含了对事物的否定理解。马克思有一句著名的座右铭:怀疑一切。我国著名思想家庞朴80多岁的高龄还提出一分为三的新观点, 而且言之成理。十分难能可贵。我们教师也应该具有这种精神, 敢于否定自己, 敢于否定过去已经习惯了的东西, 敢于否定权威认可的东西, 这样才可能有所创新, 有所发展。两院院士王选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到:世上有些事情非常可悲和可笑, 当他26岁在最前沿、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时没有人承认, 真正是权威的时候不被承认, 反而说他在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 当他已经脱离第一线, 55岁创造高峰已经过去了, 不干什么事情了, 已经堕落到了靠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却说他是权威, 1992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增加一个院士头衔。他一再告诫青年千万别把院士看成当前的学术权威。2世纪的校长不应再迷信权威和书本, 应该坚信, 一切现存的文明都是对人类过去经验的总结, 他要做的是如何站在过去人的肩上向新的高度攀登。21世纪的校长将不应再迷信自己, 不再把自己的职业角色神化, 敢于批判自己, 甚至敢于否定自己。事物在发展, 时代在前进校长不可能穷尽过去和未来, 他要做的就是在不断地批判自己中创新。

思想从创造中来。马克思在论及职业选择时, 曾写过一段令人难忘的名言:“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 在从事这种职业时, 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 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他接着还指出, 具有创造性质的职业, “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最合乎这些要求的职业, 并不一定是最高的职业, 但总是最可取的职业。”在我们这支校长队伍中的大多数人, 恐怕还远未达到“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的水平, 所以, 重温和思考马克思的这段话, 对于今天我们全面认识校长职业的价值, 尤其是发现这一职业对于中学校长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 是十分重要的。首先马克思强调“独立地进行创造”的职业能给人尊严, 给人以尊严的职业是与人的生命的本质和高级需要的满足直接相关的职业, 独立地创造, 正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质方式, 即使在生理学的层面上, 生命的存在, 也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能量交换, 并以个体独立的方式, 内在地完成新陈代谢这一生命物质转换的创造过程。人的智慧的发展、精神世界的丰富更是如此, 没有人可以不通过个体的经验与独立的体悟, 就能完成将外在的知识、文化以及其他人的创造转化为自身的发展与成长。所以说, “独立地创造”是生命之树常青之源泉, 绝不是诗意的赞美, 而是对生命本质的观照;同时, 人的生命力也只有在创造活动中才能焕发, 才能为社会做出具有不可替代性价值的贡献。职业生活, 是人成年以后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质量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生命质量, 同时也造就了个体的生命质量。因为, 人怎样度过生命的日常方式, 会决定人成为怎样的人, 人要想成为有尊严的人, 就应该选择富有创造性的职业, 并以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在创造性的劳动中, 享受因过程本身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

日本有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福山先生, 他曾经提出“历史终结论”, 其理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终点, 因为今天和将来没有足以推翻它的基本矛盾。对他的观点我不敢苟同, 但是我可以借用其中的一个思维方式, 矛盾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众所周知, 中学教学存在许多矛盾, 这正说明中学教学具有长足发展的动力, 同时也说明它给我们中学校长留下了非常广阔的创造发展空间。

除了“知”“识”之外, 知识分子还应具有人文关怀之心。

今天西方人常常称知识分子为社会的良心, 认为他们是人类的基本价值 (如理性、自由、公平等) 的维护者, 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 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作为校长这一特殊的知识分子, 应该具有人文关怀之心, 他们深切地关怀国家、关怀社会, 其职业体现就是许身孺子、献身教育事业。托尔斯泰认为, 把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 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他说:“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热爱, 他将成为一位好的教师。如果教师只有像父母亲一样对学生的热爱, 他会比一个读遍所有的书, 但既不热爱事业, 也不热爱学生的教师好。可是如果教师既热爱事业, 又热爱学生, 他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教师。”校长同样如此。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第4篇

这位校长的名头很大,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他关于教育问题的观点,其任职的中学是当地最好的中学之一,每年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学生数量不少,因此我们对他的推荐信很重视,专门开会进行了研究。

的确,按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理念,这个学生具备破格录取的全部理由:校长实名推荐,程序正规,材料齐备,该生成绩一贯优秀,各方面表现突出,谁也不能保证高考时不发烧,如果因为生病导致成绩不高就拒绝了一个本来很优秀的学生,那就失去了北大实施“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意义。

此外,破格录取也有政策上的依据——“校长实名推荐生”可以降至一本线录取。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把这件事做好了,不仅意味着挽救了一个学生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对于进一步深化“实名推荐制”,打破“唯分数论”魔咒,推动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就在我们即将形成一致意见的时候,按照历来的习惯,我将做决定的时间推迟了24小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不能只想到有利的一面,更重要的是,我必须要考虑不利的一面。当天夜里我基本上一宿没睡,满脑子都是关于录取与否的利弊分析。凌晨5点,我索性披衣下床,再次仔细检查了该生的所有材料,斟酌推敲其中可能存在的漏洞。5个小时之后,我们一致做出了不予录取该生的决定。

在那5个小时中,我到底发现了什么呢?

校长的推荐信我看了几十遍。信写得很真诚,也很有说服力。只是,它是打印的。当然,在办公自动化的今天,打印一封信无可厚非。然而,在如此重要的事情上,打印本身增加了一种可能性,即这封信有可能不一定是校长本人写的,或者表达的不是校长本人的真实意思。更重要的是,我发现推荐信末尾的签名,是签名章而非手写签名。这就使得这封推荐信的真实性遭到了严重质疑——它完全有可能是校长身边掌管签名章的工作人员的擅自行为。我不相信校长可以忙到如此程度,以至于没有时间在这样一封关系到他所钟爱学生前途命运的打印信上亲手签上他自己的名字。

在随信附上的材料中,有医院的证明和医生的诊疗书。这是该生在高考期间生病的有力证明。然而,不可思议的是,这份诊疗书的字迹十分工整,每一个字都清晰可辨。但常识告诉我们,几乎全世界的医生在诊疗书上的字迹都是天书。那么,这份诊疗书之所以字迹如此工整清晰也许就只能有一个解释:为了给阅读这份文件的人提供方便。

在一个崇尚诚信和职业道德的社会,上述两点推测其实很容易得到验证:我们只需要和校长本人及医生本人通个电话,就可以确定推荐信和诊疗书的真伪。但我们没有这样做。关键原因在于第三点,在这一点面前,校长和医生说法的真实性已经不再重要。

在高考之前,该生按照要求参加了“元培综合评价系统”的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他的综合评定值位于所有被推荐学生的下游部分。系统建议的政策优惠为30分,属于倒数第二序列。在参加“元培综合评价系统”测试时,该生没有生病发烧,测试结果应当是其真实水平的反映。换句话说,他不具备降至一本线录取的资格。

于是,在我们做出最终决定之后,尽管录取期间工作任务极其繁重,我还是拿出钢笔,用“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抬头的信笺,给校长回了一封手写信,详细说明了我们不能录取该生的理由。我想用这种方式告诉他,我们所理解的负责任的推荐信应当是这个样子的。

“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核心是推荐。推荐要凭良心,更要负责任。它体现的是推荐人和接受方之间最宝贵的信任。这种信任之所以能够建立起来,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都在从事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者的全部价值和意义在于,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孩子成长得更健康,社会变得更美好,国家和民族变得更伟大。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了,在孩子清澈纯净的眼睛里,老师就是他们的榜样。

人们总是说,如果别人都讲诚信,那么我就会讲诚信,否则,只有我讲诚信的话,那岂不是会处处上当受骗?然而,我们很少意识到,诚信作为一种美德,本来就是我们应当日日坚守的,和他人没有关系。

我们不能只是批评,只是抱怨,只是逃离,我们还必须脚踏实地地做些什么。即使不能改变社会,至少也要改变我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初社会舆论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一片鞭挞时,教育部罕见地旗帜鲜明地表态支持,认为这一制度“是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政策进一步深化的积极探索,是建立和完善教育诚信体系的有益尝试”。

我们正在陷入一个奇特的循环:因为不相信人,所以越来越相信制度,却发现制度实际执行的效果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好,因此越来越不相信人。我们常常忘记了,制度是由人执行的。如果没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实施,任何完美的制度都会走样,甚至会变成一个坏的制度。

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位校长造假,但我们也不再信任他。他的损失其实很大。另外一位向我们推荐了明显不符合要求的学生的校长,后来也被当地教育机关免职。当面对这些人和事的时候,我们总是告诉自己,“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需要用生命去捍卫的制度。

中学校长先进事迹 第5篇

他,从教22年,把无私的爱洒向钟情的教育事业,以自己的胆略和气魄,将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村中学办得红红火火,从而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先后被评为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个人”、省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今年教师节前夕,他又被××市人民政府授予“名校长”的荣誉称号。

他,就是现任××市第二高级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

“你一定会成功。”这是××挂在嘴上的口头禅。1995年暑期,××出任焦荡中学校长,当时的焦荡中学是一所一度停止招生,行将撤并的农村完中,学校师资整体水平差、生源素质差、校舍破旧、设施简陋……上任第一天,面对几个手持请调报告的教师和一大群嚷着要转学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用坚定的语气说,“一个月之内,谁能找出焦荡中学学校管理的问题,我就同意你调出或转学!”

说出去的话,犹如泼出去的水,××自知肩上担子的分量。他选择从训练教师和学生行为规范上入手,让师生互尊、互助起来。针对差生的厌学情绪,××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学生自暴自弃,缺乏成功的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于是,他喊出“你一定会成功”的口号,在全校开展了以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为主要内容的成功教育系列活动,使学生懂得了每个人成功的钥匙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只要自己去努力,去争取,都能成功。

看着教师们紧张而有序的忙碌身影,望着孩子们埋头读书的刻苦场面,一位曾经三番五次在学校转悠、找岔的学生家长,内心感到由衷高兴,打消了让孩子转学的念头。家长和老师们也从××身上看到了焦荡中学重新崛起的希望。

××在苦苦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既不计较个人的利益,也不看重个人的荣誉,有的只是默默无闻的奉献。

对待金钱,他始终记住:“当官的首要的是不能贪。”坚持堂堂正正为官,清清白白做人,不该拿的坚决不拿。学校投资100多万元搞基建,他与建筑单位从没有一分钱的往来,从未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吃请,一切按规定程序办。他弟媳在市场卖肉,原本是想做学校的生意而选择这行当的,但他一直没有允许过,至今未有一两肉卖给学校。

他把自己完完全全地融入到学校之中。为了学校,他欠下了老母亲难以偿还的感情债。1998年9月30日,母亲患肿瘤开刀,作为长子,医院需要他到场,母亲更需要他的陪护,但他还是丢下老人家回校主持预定的教研活动。在母亲去世后几小时,他忍着悲痛,来到刚刚搬迁的10多位教师家,挨家挨户看望,现场解决缺电、漏水、下水道阻塞……

学校在他的精心经营下,知名度高了,荣誉也越来越多,但他却从未把这些荣誉归功于自己。他不看重个人的荣誉,却十分珍视他人的价值。几年来,曾三次评选德育先进个人,两次评选四级优秀教师,每年评选乡优秀党员,都让给了其他教师。对教学实绩好的老师,他积极向外界宣传,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并主动与××市教研室研究,让他们面向全市开公开课,送他们参加规模大、层次高的教研学术活动。

优秀中学校长先进事迹 第6篇

“要成才先成人”,x从担任团委书记到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始终把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突出地位。平时他深入学生,倾听学生的思想,了解学生的动态,关心学生的困难。为了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需求,他主动承担了镇江市德育研究课题《中学生法制教育的研究》、《青年志愿者在中学的实践与探索的研究》,逐步创设了以法制教育为主线、以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以青年志愿者活动为主体的德育教育与管理模式。市、镇江市人大代表在调研六中德育工作时,对此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学校被评为“镇江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学校团队工作多次获得“市、镇江市五四红旗团委”称号。他多次被评为“市优秀党员”,并获得“镇江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光荣称号。

镇江市地理学科基地”、“江苏省历史学科科研基地”以及“江苏省教科研基地”等多个更新更高的科研平台.

x对自己、对班子成员严格要求、严格督促。在干部选拔任用、人事调配、教师招聘、招生收费等问题上,坚持向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自觉接受群从监督;在基础建设和设备添置中,实行由分管领导、部门行政和工会代表组成的招标小组进行公开招标;每一项重大决策都要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或召开党政联席会议集体研究决定。他还坚持校长接待日制度,听取师生对学校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正因为如此,学校形成了“团结协作、拼搏进取、敢于争先”的优良人文环境,,学校党总支被评为“市先进党总(支)部”、“镇江市中小学党建工作先进集体”,他个人获得了“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要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就必须有自己的学校特色。”20下半年,他强抓机遇,主动与市、镇江市教育局和体育局联系,组建了市初、高中女子足球队,并与江苏大学合作,建

立江苏大学女子足球后备人才基地,为女子足球特长生的后续发展开辟了“绿色通道”。目前已有2名队员成为国家少年女子足球队队员。当接到国务院、省教育厅下达的从秋季起六中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的任务之后,他立即组织全体党员和班子成员学习文件、了解政策、统一思想。他说:”我们完全有责任、有能力、有信心挑起了为西部开发培养人才的重担”。

近两年,他还常常为学科教师、市校长培训班开讲座,并多次被镇江市教育局聘任为省市范初中专家评估组组长,多次参与省三星级学校教学调研.

中学校长事迹总结 第7篇

中学校长事迹总结

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现,正是非凡毅力的真正标志。

-------(奥地利)茨威格

序言之一:关于张益恩

张益恩,汉族。1954年生人,1975年入党。大学文化程度,中学高级教师。

参加工作后曾先后任夏津县农业学大寨工作小组副组长、组长,山

东省地矿局第二地质队组织干事、副科长、政治处主任、党委副书记,夏津一中副书记。现任夏津县教育局副书记、副局长,夏津一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是中共夏津县委七、八、九届委员,德州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曾多次被评为“新长征突击手”、“先进工作者”、获3特殊贡献奖、“县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奖”、“县三等功”、“市优秀共产党员”、“市双十佳公仆”、“市十佳校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原创:“省校改工作先进个人”、“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

序言之二:关于夏津一中

夏津一中创办于1951年。伴随着共和国发展的脚步,夏津一中这所充满现代气息的省级规范化学校,已经走过了五十多年光辉的历程。目前的夏津一中占地142亩,建筑面积为50000多平方米,拥有66个教学班,4300多名学生,338名教职工。多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的终身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办学宗旨,已连续获得“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文明学校”、“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省教书育人先进集体”、“省级先进党支部”,“省城镇中学校舍建设先进单位”、市“电化教学优胜单位”、“市高中教学质量优胜单位”等五十多项荣誉称号。2001年,是一中发展史上值得永久纪念的一年,高考成绩跃居全市第三名,五十年校庆圆满完成,负债投入2300万元完成了24000多平方米的基建任务。夏津一中的腾飞引起整个山东教育界的关注。

夏津一中的崛起无疑是一个神话。而要解读这个神话,就不能不提这个神话的“领衔主演”-------张益恩。当我们把镜头对准张益恩的时候,一个朴素而睿智、嘴里时不时嘣出名言的学者型中学校长便走进我们的视野。站在记者面前的张益恩像一本厚重的书,轻轻翻开每一页,我们都会感到灵魂接受了一次庄严的洗礼。

张益恩观念

采访张益恩总有这样一个感觉,他的思维方式不是线性的,而是场性的。也许正是这样的场性思维方式,使得张益恩的观念很有深度、力度。他像的一块强力磁场,深深地吸引着他周围的每一个人。

张益恩观念之一:硬发展也是道理

夏津是省级贫困县,经济欠发达。发展教育是振兴夏津的基础。虽然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但学校发展与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形势的要求相比,差距甚大。相对滞后的经济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但是,没有条件不是不发展的理由,更不是张益恩的性格。

张益恩是一个学者型的领导,他那富有哲理而又不失诙谐的谈吐,常给人以力量。多少个难眠之夜,身为校长的张益恩仔细研读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中心内核是实事求是,其精髓是发展论。夏津一中几年来教育改革始终走在全市的前列,广大教职工的思想解放,发展有基础;几年来,学校管理在德州市教委两次评估中都获得了第一名,有物质基础,高考成绩的跨跃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夏津人民心中,大发展是理所当然的事,有群众基础;一中领导班子是一个奋进的集体,以发展为已任,是一中人的光荣传统。尤其是新一届领导班子,敬业精神强,发展愿望高,业务过硬,政治合格,能挑起大发展的重担。最重要的是有县委、县府的大力支持。既然邓小平同志一再教导我们“发展是硬道理”,那么夏津一中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硬发展也是道理。于是张益恩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视今天为落后,硬发展也是道理”的口号,这口号是召唤,更是号角,吹响了夏津一中腾飞的进军号。

张益恩观念之二: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2000年,夏津一中大胆试行国有民助办学新体制,变政府单一投入为政府投入、社会筹资、教工入股等多种形式。这一崭新的体制集政府办学与社会办学为一体,具有前所未有的优越性,一举拆除了国办中学资金不足,制约学校发展的藩篱,同时解决了主人翁意识与所有权相脱离的桎梏,是夏津一中发展史上的一次成功飞跃。随后,张益恩带领全校教职工讨论制定了《2000---2005年学校发展规划》。

在夏津一中发展史上,2001年无疑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高中扩招,十月举行五十年校庆,大规模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市教委又提出了争创全国千所示范性高中的新目标,形势要求一中人重新调整工作思路,实施超前发展的战略。

是守业还是创业,是等待观望还是主动发展,张益恩陷入深深的思索

。因循守旧从来不是张益恩的性格。干,视困难为动力,以校庆促发展,五年的任务一年干,五年的帐一年借,五年的钱一年花,五年的时间一年用,五年的精力一年投。在全校教职工会上,张益恩校长响亮地提出:“早发展是机遇,晚发展陷被动,不发展是罪人。2001年工作三条线,教学、校庆和基建。思想观念大解放,确立创新发展观,负债投入搞硬件,苦练内功强

软件,软件硬件一起上,促进学校大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为实现这个目标,突出教学是中心,提高教育质量是根本目的;校庆是对学校全面工作的展示和促进,基建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办好校庆的重要条件。张益恩和他的伙伴们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教学工作常抓不懈,校庆筹备工作、基建任务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2000年,负债投入2300多万进行24000平方米的大规模建设,在普通人眼里,无疑是一个“天字号”工程,其难度可想而知。艰难,对于强者是挑战,更是动力。张益恩校长说得好:一中人最富有的就是精神和干劲。时间紧,就超前谋划;任务重,就超负荷工作,困难多,就打破常规。在紧张的7个月里,张益恩同志带领所有领导干部,早6点上班,晚10点下班,经常以方便面冲饥,一日三餐吃在工地,许多的干部会都是站着在工地上召开,同志们戏称是“现场办公”。许多同志腰疼腿肿毫无怨言,坚守在施工现场,父母不能赡养,孩子不能照料,舍小家,顾大家。县领导也非常重视一中的发展,为一中创造优美的环境,重新规划了学校周围的环境建设,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完成了50亩地征用手续。县委书记麻然华同志、县长孟昭贵同志、县委副书记房玉梅同志,副县长宋善举同志和县教委主任孟昭友同志多次来一中现场办公,对一中发展建设表现出极大的关心支持。县里还专门成立了一中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副县长宋善举同志任组长,协调各方面关系,具体指导。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学校专门聘请了县建委监理公司为工程监工。张益恩校长还同工程负责人签定了质量、进度责任书,为工程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在短短的8个月的时间里,夏津一中以惊人的速度新建了餐厅、学生公寓、科技楼、第二幢教工宿舍楼等,同时改建了教学楼、综合楼等,还扩建了操场,整修了校园,一个崭新的夏津一中展现了全县人民面前,被县委书记麻然华同志亲切地称为“欠发达地区的发达现象”。

2001年10月27日,夏津一中迎来了建校五十年华诞。省教育厅厅长滕昭庆和刘富春、夏荣恩、李艳华和曹和书等市领导也参加了庆典仪式。山东省政协副主席、青岛海洋大学校长管华诗等领导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贺电。历届校友、一中师生和夏津县各界代表共4000余人参加盛大的庆祝大会。

嘉宾云集、盛况空前的校庆活动,是一中发展史上一大盛事,也是夏津教育的大事。五十年的拚搏奋争,五十年的风雨兼程,五十年的历史洗礼,五十年的硕果累累,五十年的人才济济,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不懈努力,夏津一中终于以昂扬的姿态步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省市县领导对夏津一中的工作给予全面总结和高度评价。副市长李艳华同志说:近几年来,夏津一中解放思想,加大投入,强化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和物质保障实现了质的飞跃,成为夏津的一大亮点。县委书记麻然华同志说:夏津一中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有一条高标准、超常规、硬发展的工作思路,得益于有一个团结奋进、拚搏实干的领导班子,得益于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教职工队伍,得益于有一套科学严谨、催人奋进的管理制度,得益于有一种锐意进取,刻意创新、埋头苦干、拚命硬干的作风。

校友代表、夏津一中校友,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的滕昭庆同志更是感慨万千,他说:“母校的巨大变化,超出了我的预料,也超出了所有老校友的预料,县委书记麻然华书记说一中的发展是欠发达地区的发达现象,我加上一句话,这是欠发达地区走向发达的必然现象。”

时隔2年,在学校接待室里,当张校长与记者谈起当年的建设情境时仍感慨良多:“为寻找垫得起资金的建筑商,学校成立了老师代表参加的招标领导小组,校领导以身作则,不做私下交易,一切都在公平、公正、公开中进行,将学校基建工程作为阳光工程置于教工的监督之下。这既是对工程质量着想,也是为学校长远发展负责。搞建设虽然很苦很累,但我活得踏实。干事业就是要有雄心、有魄力,还要有章法,欠发达地区的发达现象是拚出来的,不容易呀!”

不知哪位哲人曾说过:爱的宫殿用美德奠基,用财富做墙,用美丽发光,用荣耀铺顶,能做到这一切,便是最幸福的人。张益恩读懂了哲人的名言,也做到了这一切。因此张益恩是一个幸福的人,这也许是生活对他最好的报答。

张益恩观念之三:超前思维论

如果说,2001年的校改是夏津一中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的话,那么1999年的思想大解放便是夏津一中发展上的源动力。

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结束后,张益恩敏锐地意识到夏津一中的腾飞首先要在思想上腾飞,而思想观念的升华必然会给夏津一中以腾飞的希望。于是他适时提出将1999年定为全校教工思想大解放讨论年。之后,张益恩校长主持了一系列思想大讨论专题会,“从素质教育的挑战看我们思想观念的差距”、“走出一中看一中,视今天为落后,再创一中辉煌”、“我为学校发展做什么”等一系列讨论在全校教工中掀起了一层层涟漪。在这些大讨论中,全校教工思想解放,各抒已见,思维空前活跃。在此基础上,张益恩又向全校教工提出更高的思想要求,他要求全体教工要“在别人否定自己之前,先否定自己”、“做常规工作不能只有常规思路”、“封闭别人实质上是封闭自己”,鼓励全体教工要有“晚上想事,白天干事”的超前思路,即:别人没想到的我们想到了,别人想到的我们做到了,别人做到了我们拿出了经验,牢固树立“快一拍”的自我鞭策意识。在教学观念上,要树立创新意识,增强“两主意识”,建立新型的教学观,由“表述性”向“程序性”、“策略性”转变,深化教学互动意识,由教师型向学者型过渡。在办学理念上,要克服小家子气,要有长远战略眼光,要有大手笔,构建夏津一中明天的美好蓝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1999年这场思想大解放的讨论,拨开了弥漫在教工心中的迷雾,为夏津一中的腾飞注入一股强劲的动力。

2000年,张益恩校长又向全校干部群众提出“二个服务,三个中心、四种意识、五种精神”。即:为全校师生服务、为教学服务;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师生为中心、以质量为中心;忧患意识、创新意识、绩效意识、大局意识;忠于职守,以校为家的敬业精神、身先士卒,扎实奋斗的实干精神、严格管理,大胆负责的带头精神、目标远大,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团结一致,相互支持的协作精神、忘我工作,不图名利的奉献精神。也正是靠着这些精神,一中人在张益恩的带领下,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下奋争,在夏津这块并不肥沃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世骇俗的神话。

今年年初,我国广东地区出现“非典”疫情。此时张益恩正在济南参加“校长培训班”的学习。从电视台简短的报道中,张益恩敏锐地觉察到“非典”的危害性,他几次打电话给主持工作的朱校长,布置了学校预防非典的措施,并嘱咐朱校长及早购买84消毒液等消毒用品。4月初,当张校长结束学习赶回学校,当天的第一个会便是预防非典会议。会上张校长响亮提出“师生健康安全第一,学生利益高于一切”的要求,同时制订了一系列预防非典措施,成立了学校预防非典领导小组,自己亲自任组长。在全区第一个吹响了预防非典的警报。这之后,张校长及时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非典”这种新传染病的有关知识及预防措施,消除师生生恐惧心理,培养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并适时加大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力度的同时,组织了全校教工抗非典篮球赛和学生拔河比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自身免疫力。学校除定期请县防疫站的同志集中消毒外,还为每个科室和教室配备了84消毒液及喷雾器,坚持每天消毒和及时通风相结合,保持教室及办公室等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根据上级要求,学校还建立“预防‘非典’领导小组”及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师生情况。对本校外县市前来就读的学生,学校都进行了妥善安置。全校封闭管理,节假日周六周日均不放假,对外来人员、外来车辆一律不准进入校园,防患于未然。另外,学校印制了《给在外人员的一封信》,寄给在外打工、学习、经商的学生家长及教工子女,劝其暂不还乡。如果家人或朋友去过疫区,师生都要及时通知学校,做到强制隔离,防止交叉传染。对缺勤的学生、教工进行调查,严查“非典”症状,如果医院诊断为疑似或确诊非典型性肺炎的,及时按规定上报,严格进行隔离治疗。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举报制度,一旦发现周围邻居家有外地还乡人员,及时举报,以防“非典”疫情传播。

在凶恶的“非典”病毒面前,张益恩以一个战略家的高瞻远瞩,早行动,早预防,措施得力,效果显著,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张益恩观念之四:创新要写“大文章”

夏津一中牢牢把握教学中心,形成“教育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教学成绩是教师立足的生存线”的共识,着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主动发展能力,教学成绩有了大面积提高。

夏津一中坚持以素质育素质,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一中把“三个代表”教育与教职工思想实际相结合,深入开展了“议改革,话发展,做贡献”和“树形象,强素质,铸师魂”活动,增强了广大教工的主人翁意识,树立了良好的师表形象。夏津一中1994年就率先在全市进行了“四制”改革,2000年又进行了职级制改革,深化了改革层次,同时,坚持透明的用人导向,实行不惟文凭看水平,不惟学历看能力,不惟年纪看业绩的优胜劣汰的动态用人制度,依据上学年教学和工作实绩,实行干部和教工全员聘任,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岗移薪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注重评估考核,鼓励优绩优酬,拉开了分配档次,完善了内部运行机制,进一步激发了内部活力。2002年夏津一中又在全校提出了“教师工作上下岗,要靠学生和家长,学生不拥护,家长不赞成,教学成绩差,就要自己下”要求,拉近了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亲和力,全体教师敬业爱岗意识极大增强。夏津一中还制定了《夏津一中岗位目标考评细则》、《夏津一中德育管理规定》、《夏津一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夏津一中关于实行连带责任的意见》等配套措施,做到了“一切工作联责任,一切责任联目标,一切目标联奖惩”。

夏津一中还进行了以新技术应用为重点的教师培训,确保了“三年独挡一面,五年挑起大梁,八年成为科学尖子”目标的实现。夏津一中积极鼓励教师电教手段达标晋级,今年举行了青年教师电教比赛,教师们已在这一崭新领域大显身手,一场利用新技术、高科技的教学手段的革命性变革已悄然兴起。原创:学校把科教工作量化、细化,并与考核奖金挂钩,有效地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数十名教师撰写的100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不同级别的报刊杂志上。一中还从山西、黑龙江、安徽等地选聘大学本科以上的师范类大学毕业生23名,一股新风吹进杏坛。现在一中在教育观念、教育理念、新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提高,涌现出了全国模范教师张祖茂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和教学能手。

适应时代的要求,夏津一中立足高起点,瞄准高科技,建立了高水平的教育设施体系。他们几年来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集教育评估、多媒体教学、电视讲座、示范课演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电教中心。建成了现代化单元式备课大厅,每人一台微机,在那里教师们除完成日常备课、教学外,还进行着远程学术交流,捕捉最新信息。2001年科技楼交付使用后,学校投巨资配备多媒体教室、微机室、语音室、学生电子阅览室、功能齐全的演播大厅等,实现了“七机一幕”进教室。网络信息技术把教师连在一起,一条宽带网把一中和世界连在一起,一个用高科技水准的教育体系武装的夏津一中将给夏津未来增添更亮丽的风景。

创新给夏津一中带给腾飞的契机,也为夏津一中带来的惊人的变化。近几年一中教学质量大幅度上升,高

一、高二教学成绩在全市历次联考中均列前三名。2001年高考中夏津一中取得了重点院校、普通本科和上线总人数均列全市第三的好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耿立忠同学在全国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获得多项殊荣,被清华大学免试录取;2002年高考夏津一中再次取得历史性突破,一榜本科上线总数为396人,上线率为县市中学第一名,本科录取422人,录取率再夺全市第一名,达47.42。比全市平均数高16.36个百分点,黄迎迎、陈曦两名同学分别取得全市理科冠、亚军双双被清华大学录取,开创夏津一中历史之先河。2003年高考再次取得历史新高,重点本科和本科上线总人数再次位居全市三强之列。夏津一中人以恒心、毅力和实力站在了全市高中教育的先进行列。近十年来,夏津一中学生参加全国奥赛等重大比赛获得国家级奖励65项,省级奖201项,市级奖324项。学校共获得各项奖励50多项,《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德州日报》等多家报刊媒体先后进行了采访报道。

张益恩观念之五:公生明,严生威

张益恩喜欢读《三国演义》。

历史喜欢读《三国演义》的人很多,据说李自成、毛泽东都从这部名著中读出用兵之道。而作为学者型校长的张益恩却从这部名著中,他悟出了学校管理的良策。

在这次采访中,他讲述了《三国演义》上的一个故事:司马懿没有对诸葛亮的激将法生气,反而问来使:你们诸葛先生一日吃多少饭,坐帐到什么时辰?当听说诸葛亮日理万机,饮食日减的信息后,司马懿得意地笑了:蜀国大势已去矣。

张益恩说:司马懿观诸葛亮的日常生活便知蜀国的兴亡,这是因为诸葛孔明一人系着天下啊!

同样,张益恩也深知自己的身上的特殊地位和责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要求自己坚决做一个决策不主观,用权不独断,监督不反感,感情不疏远,让教职工依赖的好校长。

张益恩这样要求自己,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在夏津一中,以张益恩为首的校委会,坚持政治生活民主、学校管理民主、经济分配民主的三大民主理校原则,学校的重大问题、重大决策及时通过通报会、工作简报、校务公开栏向全校公开,接受教工监督。每周一的中层以上干部例会,检查各部门上周工作落实情况和下周的工作打算,张益恩同志都亲自参加,雷打不动。一中教工代表大会直接反映群众心声,了解群众心愿,畅通言路,广询计策。每学年召开一次教工代表大会,把学校工作计划、改革方案等重大问题都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表决。十多年来,夏津一中在评模、晋职称、分房、提干等敏感问题上从未出过问题、闹过矛盾。1998、2001年两次教工宿舍楼分配前,都是依据条件标准,公开、公正、公平报名,结果都是半小时之内全部分完,分到房的教工皆大欢喜,在校内外传为佳话。坚持实行干部公示制和干部每学期末向全体教工述职制,是夏津一中在干部管理上的重大措施。公示制度增加了干部工作的压力,提高了干部的素质,对教工来说,增进了与干部的了解,沟通了干群关系,消除了误解。每学期末张益恩同志组织召开全体教工会上,让全体干部面向全体教工述职,通报上一学期的工作情况,表明下学期的工作计划和决心,每次提拔干部都是任职前公示,接受教工监督,干部的工作让事实说话,让群众评判,任用重民意,奖惩看实绩,让教工明白,使干部清白。校长信箱、知心信箱、服务信箱是夏津一中沟通领导与教工、教师与学生的有效载体和桥梁纽带。张益恩同志责成政教处、办公室负责每周一开启,限时办结,对教工、学生提的各种建议和意见定期在板报和回音壁上反馈,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张益恩同志特别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生活上关心,政治上关怀,工作上培养。一外地教师来一中工作之初,由于水土不服,时常患病,有一次疼痛难忍,他知道后立即派车把患病教师送到医院,并派专人护理,直到病愈。张益恩同志面向全体青年教师提出了“三年独挡一面,五年挑起大梁,八年成为学科尖子”的“三五八”目标,鼓励他们培训进修,早日成才。张益恩同志把教研经费看作是“生产性”投资,无论是哪方面的培训,只要有价值,张益恩同志就全力支持,不但派人参加,并且派多人参加,让教师接受教学新知识,考试新动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他多次组织带领青年教师去外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他多次在各种会议上强调青年教师多学习、多看书、多看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素质。为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2002年初张益恩同志在全校召开的“规范管理,优质服务”动员大会上,提出了“三服务”(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四爱”(爱教育事业、爱工作岗位、爱学生、爱一中)、“四转”(后勤围绕前勤转,教师围绕学生转、干部职工围绕师生转、全校围绕教学转)的具体要求,并规定“八不准”:不准接受学生或学生家长的馈赠,不准索要或变相索要财物,不准接受学生家长的吃请,不准和学生家长进行带有功利性的交往,不准搞第二职业,不准推销教务处和年级部没有审定的材料,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准向学生乱收费、乱罚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益恩以其公平待人、刚正不阿的领导作风熏陶感染着周围所有的人,所以夏津一中才会出现校领导冒雨清除积水方便师生放学行走、办公室为教师送水和高考期间校领导带领教工用凉水冲刷楼体为考场降温等许许多多的新变化、新气象。

广大教职工看到领导成员的这种劲头,也干劲倍增,现在从早操到就寝,从上课到辅导,从备课到批发作业,都已成为教师们的自学行动,教书育人,素质第一的观念已在教职员工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张益恩观念之六:人格就是力量

熟悉张益恩的人都说:张益恩校长为人诚实、正直;处事谦恭、宽厚。他以对党的教育事业的一腔忠诚,实践着“三个代表”的精神,筑造起一座人格的灯塔,以平凡的行动带领夏津一中人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以颇具特色的工作方式谱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92年校改时,13个建筑队战斗在工地上,整日车水马龙,任务相当艰巨。张益恩以身作则,每天早五点到位,晚十点回家,累了不休息,病了照常工作。为了工作,家里的老人、家属、孩子患病时也时常顾不上照顾。张益恩校长的家属在夏津镇供销社工作,离家远工资又经常开不出,许多同志主动帮忙调整工作,每次都被张益恩同志婉言谢绝;爱人抱怨说家是他的“不带饭店的饭馆。”就连孩子几次要他陪妈妈过上一个节日,他几次答应了却每次都失约。

可张益恩却始终没有忘记同甘共苦的同志们:

张校长看到青年教师在校外赁房子,既加重了经济负担又对工作不便。张校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拆迁、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他多次召开办公会议研究,决定修建第一幢教工宿舍楼。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亲自跑立项、跑资金,协调关系,终于高质量,高标准地建成了“结构合理、功能齐全、面积适中、坚固美观”的4300平方米的宿舍楼,解决了45户教工的住房难问题,而他自己仍然住在学校的危房中。

为方便教职工生活,张益恩同志提议修建了校内澡堂,成立校内理发室。中学街路面窄,师生行走不安全,他多次向县政府反映,多次协调,用诚心打动领导,得到了县里的支持,修建了高标准、高质量的水泥路,解决了在中山街行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

张益恩同志时常把教职工的冷暖挂在心头。一位青年教师家属患白血病,家庭经济困难,张益恩同志把领到的工资送给他治病,并组织全体教职工捐款4000多元,送到他家中。老校长迟善顺无儿无女,瘫痪在床,张益恩同志与有关部门协商将其远房孙子调到身边照顾其生活。迟校长病逝后,因其家庭情况特殊,张校长又召集校长办公会做出决议,其丧葬费和往年借款由学校负担,其家属除享受国家遗属补助外,学校每月补助生活费50元,直至最终,开创了全县关心老教工的先例。这些年,夏津一中每年都要从外地招聘几十名师范类本科毕业生,他们远离家人,在异地工作,每逢中秋节之日,张益恩同志总是舍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带领学校领导一班人和他们共渡节目,用欢声笑语驱散他们的思乡之情,用无微不至的关心让他们得到犹如亲人在身边的亲情。每年春节放假前,张益恩同志总是安排办公室的同志提前为他们买好回家的车票,买好给其父母的慰问品,并送他们上火车。

张益恩同志视事业重如山,视名利淡如水。

早在1993年,他就把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的名额让给了老校长王者兰同志;

1994年他又把地区劳动模范的指标让给了敢于创新的青年教师潘雷老师;

高考期间,东图书实验楼墙体晒蒸太热,进屋就是满身的汗水,影响考生水平的发挥。为了使参加高考学生的一个凉爽的考试环境,张益恩带领学校其他领导牺牲午休时间,冒着酷署,自中午一时开始到考试前一小时手持水管冲刷楼体墙面并在考场内放置冰块,使考场降温,使每一位参加高考的学生深受感动。

近几年,夏津一中无论在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条件,还是校容校貌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全都归功于夏津一中有一个好校长、好带头人。他严于律已,廉洁勤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2001年,正当学校大规模扩建时,他每天早上6点钟前到校工作,晚上十一、二点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一向以硬汉子著称的张益恩也病倒了,为了不耽误工作,他连续输液七八天,每次都是在早晨和中午输。一次他正在输液,县里领导找他开会,他二话没说,拔下针头赶到会场,县领导看见他手臂上渗着血,就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不碍事,没关系。十多年来,他为学校引进资金、实物折合人民币达上千万元,按学校和县奖励规定,他就提成上百万元,但他一分也没有要,全部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工分发福利。……他把金钱看得比什么都轻,在张益恩心中只有自己的事业,只有不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超群的职业魅力

夏津一中的变化无疑是巨大的,漫步在校园,幢幢高楼林立,宽畅的林阴大道,处处散发着泌人的芳香。一幅幅公益宣传栏,巨大的孔子石雕像,长长的阅报栏,各具特色的板报、楼体上的大幅标语无不滋润着育人圣地的文化气息。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作为一中领航人的张益恩校长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多次在全体教职工说:“同志们,千万不要认为我们已经到顶峰了,学校的顶峰永远不存在。因为顶峰往往是衰落的开始。大家都看到有些企业,曾几何时,是何等红火,但是几年光景便大幅度滑坡,这样的教训我们可要牢牢地汲取啊!”

在一次全体教职工会上,张益恩意味深长地对大家说:“这几年,我们盖了很多楼,修整了校园,这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但是装备好的学校,就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这叫‘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人民教师,我们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自己肩上的责任。一切都要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子孙后代的幸福。”

采访中,张益恩校长反复对我们讲:原创:当校长这么多年了,自己的胆子有时很大很大,有时却很小很小,老是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其实这正是你的性格。为了事业的发展,为了夏津一中的腾飞,你倾注了全部精力,而为了夏津一中的明天,为了成千上万孩子的明天,你又事无俱细,百般思量,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对事业的无限忠诚,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坦荡胸怀!

结构主义哲学上有一个有趣的“第一原则”:在任何既定的情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由它和既定的情境中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

那么,作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校改工作先进个人”、“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多项殊荣于一身的张益恩,其优秀之意,不单是他本人做了许多常人不敢想、不能做的事,更重要的是他处理好了许多事情之间的关系,并把自己头脑中科学的思想化成全校师生统一的思想行动。

有人说,人格有三种力量,意志的力量,智慧的力量,道德的力量。这三股力量在张益恩的身上都有,而且很足。

改革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永远进行物质的行动。张益恩实践着,也做到了,这便是他的过人之处。

一杯茶,一支烟,一次诚挚的交流,一种充满生命激情的超越。一次晤谈就是一次人生底牌的翻阅,你可以了解他为人的真诚和坦荡,你同样可以悟出他人的勇攀事业巅峰的那份独行千里的豪情与坚韧。

坐在面前的张益恩,言语厚重,逻辑缜密,听他侃侃而谈,我晓得了他胸中不仅装着全体教职工的衣食住行,还装着全县人民的希望,他以自己朴实无华的行为,默默实践着“三个代表”精神,以自己的人格魅力,筑就一座座常人难以逾越的高峰。

采访即将结束,张益恩校长陪我们一同漫步在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散发出迷人的荧光。张校长如数家珍地为我们讲解每一条路、每一幢楼的来历。是啊,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在这里,这校园里洒下他多少汗水,承载着他多少太阳般炽热、月亮般晶莹的梦啊。

中学校长先进事迹 第8篇

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天然气总公司青年突击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教育先进工作者,黑龙江省首届骨干校长、省名校长、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省五一劳动奖章,大庆市首届“十佳青年”、市优秀共产党员、市名校长、市劳动模范、市十一五期间最具影响力人物等三十多个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他的名字和事迹被载入《中国当代教育家大辞典》。

题记

符景海是个勇于创新的校长,也是个专家型校长。他当教师是当时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他在校长岗位上干了17年,无论是大庆市铁人中学,还是大庆实验中学,在他的带领下又上一个层次;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学生规划了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但是最使我们感动的是他对教育事业的激情、对教师的热情。在这里,抛开他的其他事迹不讲,单单说一个校长对教师倾注的一片深情……

给教师送礼的校长

给教师送礼,你信吗?有这样的校长?

这事发生在大庆市铁人中学。给教师送礼,也只有符景海校长做得出来。

符校长爱才,而且还能容人,特别是能容反对过自己的人。他常讲:没有一个老师愿意和校领导作对,除非他是傻子。老师反对校长,那说明校长有问题,校长应当从自身上找原因。不是工作方法的问题,就是其他方面的原因。符校长还是个善于发现别人优点、能欣赏别人个性的人。他常说当校长的要“把每一个人的闪光点挖掘出来”。

大庆市铁人中学有位曲老师,有才能也非常有个性,是个恃才傲物的人。通过观察,符校长发现他身上有很多优点:1.能力强、水平高、智商高。曲老师是物理老师,但他敢于和数学老师们叫号做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题。他对古诗词的掌握也是驾轻就熟。他曾经和语文老师们打擂台,背诵古诗词,没有人能比过他。2.他家里很穷,但却拿出钱来盖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大学生。3.敬业精神强。整天住在学校里,为学生辅导,甚至年三十时还把学生领到家里为他们补习功课。但曲老师要是认真起来,即使是校长,他也很不给面子。

对于这样一位水平高、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不能用对待一般人的方法。符景海做起了曲老师的知心人。他知道曲老师爱吃水果,逢年过节都带水果到曲老师家看他,有时还给他送去茅台酒。面对符校长的真心和热心,曲老师感动得直说:“哪有你这样的,哪有你这样的。”不仅如此,符校长还把管理局分的房让给了曲老师。当时还是副校长的他对班子成员说:“老曲比我的贡献大,应该让老曲同志住。”不仅如此,在教师大会上,符景海公开对大家说:“老曲出门可以坐小车。车队没有车时,老曲可以坐我的车。”

为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符景海就是这样一个处处关心、爱护教师的人。他用自己的真诚去拥抱人,接受人;他用赤诚的心去感染人,激励人。曲老师有这样关心、爱护他的校长真是一件幸事;教师能摊上这样关爱他们的领导真是福气。

毛遂自荐的冠军教练

“符校长,我要招篮球队员。我要当教练。”

这天,体育老师大秦推开了符校长的办公室门。刚刚到实验中学就任校长,符景海就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鼓动大家发挥特长、施展才华。是符校长的讲话打开了他深藏已久的梦想一组织个篮球队。他坦言一年之内拿冠军。“一年就拿冠军?”符校长问。“真的能,校长。你允许我招生,我一年就拿冠军。”

没过几天,符校长还是在大会上公布了由大秦组建校篮球队的决定。大秦没有想到,原本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现在竟变成了事实。大秦感到了符校长对自己的信任,也增添了要把篮球队办好的信心。篮球队搞起来了。当年,实验中学的篮球队跳过市乙级比赛,直接参加甲级赛就拿回了冠军。然而,大秦的目标远没有结束。他瞄向了更高的目标——省冠军。

目标大,随之而来的压力也大。大秦预感到拿冠军有一定的困难,就去找符校长。“校长,今年恐怕实现不了咱们的目标了。”“你有困难吗?”“我没问题。我怕拿不到冠军影响你。”“只要你没有问题,学校这里你不用担心。”一个沉重的心理负担就这样被符校长解决了。

大秦带领篮球队杀入了决赛。由于多方面原因,篮球队与冠军失之交臂。不仅如此,由于大秦在场上的不冷静举动,导致他被罚,球队也被通报。大秦愧疚地给符校长打电话:“我们没有拿到冠军,还给学校抹黑了。”“是什么原因?”“裁判不公平!给我们判罚太多!9个队员被罚下4个,这球怎么打?”“我们自己有什么问题?赛前、赛后你和人家沟通了吗?”“没有……”

第二年,大秦带领篮球队再次杀入决赛。仍旧是上次的队员,仍旧是上次的对手,仍旧是4个队员被罚下,仍旧是那个叫大秦的教练带队。可这次他们顶住了种种压力,拿到了冠军!大秦第一时间激动地打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符校长。祝贺之后,符景海问:“这次取胜是什么原因?”“第一,我们和各方面进行了沟通;第二,我们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

这里体现出的是符景海令人信服、令人赞叹的思想工作方法。输了,输在哪里;赢了,赢在什么地方,都要总结出来。如今,我们总是说思想教育工作僵化、程式化,可在符景海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人性化。大秦毛遂自荐当教练,符景海就给他一个展示的平台;大秦心理压力大,符景海就给他减压。球队输球,没有责怪,而是帮着一起找失败的原因;球队赢球,没有得意忘形,仍旧是帮着找取胜的原因。在这样的领导手下工作,不进步都难。

评职称是教师关心的事。有的教师有门路,想要自己要指标。符景海对他说:“要指标可以,但你要把排在你前面的人的指标都要来,否则,即使你要来指标也不能落在你头上。我要一碗水端平。”然而面对连续两年都没有评上职称的大秦,他却要破自己定下的规矩。一次教职工大会上,符景海说:“今年大秦再评不上职称,我就去给他要指标。”拿了市冠军又拿了省冠军,为实验中学做出了很大贡献,这样的人评不上职称会影响那些为实验中学做贡献的人的积极性……教职工大会上没有对符景海的讲话提出异议,因为大家都知道,符校长他是为了实验中学的发展。这年,大秦的职称兑现了。

免开一刀的小翁

镜头一

小翁紧紧地跟在符校长的后面,穿过医院的长廊,去找专家确诊是不是肺癌。

望着符校长的背影,望着那个令她敬佩的领导、和蔼可亲的长者,她紧张的心松弛下来。她想到刚刚工作时符校长听她的课后指导她的情景,她想到符校长看过她公开课的录像后帮她分析课程的情景,她想起符校长在她赛课后给她发来的祝贺短信……这是一个可以信赖的领导、长者。此时不找符校长帮着出主意,还能找谁?

镜头二

从医院出来,符景海神色凝重。还是这样的结论:肺上有阴影。癌,应立即手术。这个手术真的要做?他回头看看神情还是有点忧郁的小翁,几天前她推开校长室大门痛哭的情景又一次浮现在眼前。小翁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在学校体检时查出了肺里有东西,医生说是癌。这对小翁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小翁,不要着急。摊上事儿,要积极应对。第一,咱们要看。第二,是不是这个病还不一定呢。”看到小翁还在哭泣,符景海又说:“是这种病,咱们也得挺着。大不了就是个死呗。”这番话还真是起到了效果。是的,当一个人绝望的时候,你把最后的底线告诉他,他反而会轻松地对待面前的一切。“我领你去找个专家看看,究竟是不是这种病。”

镜头三

手术必须做了。看着从辽宁农村赶来的小翁的父亲,符景海斟酌着如何说。这毕竟是开胸啊!钱是个问题,但重要的不是这个,而是在哪里手术的问题。再说……符景海还是不敢确定这个病就是癌。这要是自己的孩子,他绝对不会这么草率地决定动手术。可这个建议他们能接受吗?犹豫再三,符景海还是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我有个建议。第一,这个手术,我觉得还是更清楚地确定之后再做。第二,做手术还是去北京、上海的大医院。但这就要多花钱……你们再商量商量。”听了这话,小翁的父亲掉着眼泪说:“校长,就听你的了。你说啥是啥。”看到小翁的父亲这样说,符景海如释重负:“你要这样说,那我建议去北京肿瘤医院,我帮你联系专家。在那里确诊了再做手术。”

镜头四

“符校长,这不是病。依我的经验看是先天性的。”北京的专家给符景海打回了电话。符景海悬着的心放下来了。这些日子,他为了小翁的复诊联系专家、派人陪她去北京。虽然不能过去,但他经常打电话询问专家病情怎样、询问小翁在北京的情况如何。“真的不用手术了?”“不用。这样吧,先回去,正常上班,有问题了再来。如果不发展了,就拉倒。”

镜头五

小翁笑了。她高高兴兴地上班了。她把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学生的身上。但她有个心结没有打开——符校长让她免开刀的恩情,她无以回报。她想给符校长送礼,送什么好呢?她拿不定注意。她询问了好友。好朋友的回答使她感到意外:“你不用送。他对谁都这样。他不会收你的礼物的。”

“他对谁都是这样。”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一句简简单单的评价,一个真情实感的自然流淌。

“他对谁都是这样。”折射出了符景海那宽阔、热诚的胸心。

“他对谁都是这样。”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他对每一个人没有远近之分,无论你是领导还是教师,他都一视同仁、以诚相待。这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啊!

“他对谁都是这样。”这是一种大爱,一种无私的大爱。真的,能摊上这样的校长,实验中学的老师们是多么幸福!

是什么原因让符景海把全部身心都投放在教师身上?是他对教育事业的挚爱。符景海曾经这样说过,我就是要“把每一个人的闪光点挖掘出来。”的确,他做到了。曲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得到了符校长的尊重,反过来,符校长的精神也感染了他,他把毕生的心血都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中;大秦得到了符校长的支持,他把篮球队当成了自己的家,一心一意地抓篮球队的建设;小翁的闪光点被挖掘出来了,她用自己的青春去浇灌祖国的未来……

上一篇:餐厅服务员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各种受助学生的感谢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