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费尔巴哈论有感

2024-09-08

读费尔巴哈论有感(精选8篇)

读费尔巴哈论有感 第1篇

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思考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

1845年2月初,马克思被法国基佐政府驱逐处境,迁居布鲁塞尔。同年4月,恩格斯也来到这里,与马克思会合。在这年春天,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它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重大飞跃。恩格斯评价《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萌芽的天才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出现绝非偶然然,它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哲学活动的结晶。

对于宗教观,不同的哲学家、思想家有不同的看法。苏格拉底,虽非神学家,但苏氏拒绝信奉当时的国教,在他宗教学说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他有几种坚定的信仰:(一)他信一位至高上帝的存在;(二)他信统治万有的天命,(三)他信上帝要差遣一个使者,教人类认识不灭的真理;要差遣一位导师,拨开云雾,开通心窍,使人能辨别善恶,认识其道德的责任。(四)他信灵魂不灭;(五)他信善人必受善报;恶人必受恶报。关于柏拉图的宗教思想,《宗教知识大全》(Encyclopaedia of Religious Knowledge)中,曾有一段简要的分析。略谓:“柏氏相信有一位永存、不变、全能、全善,无所不知,无所一在,不属物质的上帝,祂创造天地万物。人类的灵魂乃是从上帝而来,故灵魂是不灭的,本来是良善的;只是心为形役,以致堕落犯罪;只须超然物外,摆脱情欲,仍能回复原来的境地。”

在宗教的问题上,费尔巴哈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观和现实的世界这一现象出发,致力于把宗教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他没有从社会实践出发,进一步去分析世俗基础本身;因为不能正确地阐明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找到克服宗教弊端的正确途径。不懂得“对于这种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找到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1]“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时认为,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上帝,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2]但是,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个人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的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费尔巴哈曾经说过,“单个的人本身并不具备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包含在共同性中,包含在人和人的统一中。”[3]然而,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

从施特劳斯到氏蒂纳的整个德国哲学批判都局限于对宗教的批判。他们的出发点都是现实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学。至于什么是宗教意识,什么事宗教观念,他们后来下的定义各有不同。其进步在于:所谓占统治地位观念或神学观念的领域;还在于:政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被宣布为宗教意识或神学意识,而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人,总而言之,“一般人”,则被宣布为宗教的人。宗教的统治被当成了前提。一切占统治地位的关系逐渐地被宣布为宗教关系,继而被转化为迷信——对法的迷信、对国家的迷信等等。[4]老年黑格尔派认为,只要把一切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他们就理解了一切。青年黑格尔派通过以宗教观念代替一切或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来评判一切。青年黑格尔派同意老年黑格尔派这样一个信念,即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

马克思是在通过接受“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开始他的理论生涯的。青年黑格尔派依据激进的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政治要求竭力批判宗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突破黑格尔哲学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任然存在着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的缺陷。“马克思从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出发,依据哲学发展的必然逻辑,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分析和批评。《提纲》正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成果。”[5] 关于宗教的本质问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问题作了回答:“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马克思分析和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阐述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及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马克思在肯定费尔巴哈关于宗教世俗本质见解的同时,指出费尔巴哈没有进一步分析“世俗基础”本身的矛盾,因而不能正确说明宗教产生的社会和阶级根源,当然也就找不到消除宗教的正确途径。马克思认为世俗寄出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导致宗教的产生,因此只有对世俗基础进行实践改造,才能消灭宗教。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为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通过这次对《提纲》的阅读和思考,加深了我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解,更多的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由于受我现有水平的制约,对于《提纲》的理解有限,但是,我相信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增强,对《提纲》的理解会不断深化。正如《提纲》中的最后一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于想考研的同学来说,认真研读马克思的经典原著,无疑是最好的提升自我的方式,改变自我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会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实践,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9页.[2]黄楠森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60页.[4][5]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读费尔巴哈论有感 第2篇

——浅谈“社会实践”

在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后认为其对我们有极强的指导性,对当今社会无论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思考还是经济,民生的发展,政策方针的制定等都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感触颇深,借此从其中两点浅谈“社会实践”。

马克思在《提纲》中对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其一,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进行批判。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明确阐述了社会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指出人的认识源泉在于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其二,即“费尔巴哈看到了宗教的根源是现实的存在,但对现实存在模糊不清,认为心是宗教的本质,把宗教变迁看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进行批判。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用实践的观点去认识历史及社会存在发展的历程,重新评价审视以往的历史观,创立唯物史观,为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也从而解决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存在等一系列问题。

来看《提纲》的现实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有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过程。马克思将认识的客观性,实践性辩证结合,认为“认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一种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这启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热爱生活,多观察体验生活,将所学知识理论融入社会实践中,不局限于知识理论,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思考,尊重客观事实的同时进行创新思考,促成创造性转化。

读费尔巴哈论有感 第3篇

马克主义实践观是整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灵魂和集中体现, 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是关于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它要求我们, 想问题办事情, 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 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 提升认识, 发展认识, 进而指导实践活动。

做设计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理论依据, 在实践中检验设计的合理性, 进而设计出人们欢迎的作品。

二、包装设计概述

从字面上讲, “包装”一词是并列结构, “包”即包裹, “装”即装饰, 意思是把物品包裹、装饰起来。从设计角度上讲, “包”是用一定的材料把东西裹起来, 其根本目的是使东西不易受损, 起到保护产品, 方便运输的作用。今天所讲的包装, 已经不再是仅仅将产品包装好, 需要它能够满足保存和保护商品, 满足存储运输及携带方便及使用等功能, 同时还要起到促进销售的作用, 使所设计的包装符合特定受众群体的视觉欣赏角度, 以达到促进消费的作用。因此包装设计又是一门商业性艺术设计门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面对经济正向全球一体化迈进的国际形式, 包装设计要发展同样也是离不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 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或手段, 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一个好的设计, 必定会有这样的过程:第一, 设计之前首先构思方案, 进一步确定主题;第二, 方案确定后, 进行草图的绘制;第三, 根据所绘草图, 对市场进行实践考察、市场分析;第四, 根据实践考察结果, 进一步完善草图;第五, 实物的制作及后期完善工作。包装设计也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设计方式、运用适合的设计语言, 来完成整个设计的全过程。

1. 实践的目的性在包装中的体现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 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 同时把自己的目的意图在被加工改造的自然物中实现出来, 这个目的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在行动过程中, 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此目的。”包装设计同样是秉承这样的过程, 在进行包装设计之前, 设计师必定会对自己所设计的产品设立一个目的性的预期, 包括设计方案、实行程序、最终结果等。整个设计过程都是按照这样一个预期性的计划过程不断的进行的, 并在实践中完善设计方案, 最终创造出新的符合人类需求的产品。

2. 实践中主观能动性对包装中的作用

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为满足需求或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 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在包装设计过程中, 同样会受到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因为, 一切设计都是来源于生活实践的, 是设计师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这样的设计过程必定会收到设计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在包装设计过程中, 设计师通过构思、确定方案、绘制草图、市场调查、完善设计、实物制作等来运行设计, 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 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对设计方案不断的修改——创新——修改——再创新, 最后得以设计出优秀的包装作品。因此, 作为一个合格设计师, 应秉承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 以人为本, 始终不渝地以广大消费者为出发点, 在设计艺术上精益求精, 在实践中检验设计的合理性, 检验作品会产生的社会效果, 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力求把最好的设计作品展现在消费者的面前。

3. 实践的创造性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类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又具有层次性, 既有创造性实践。创造性实践是人类实践的最高层次, 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最为本质的特征。而创造性又是发展的本质要求。

创造性实践对于包装设计来说也是尤为重要的。在包装设计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 例如材料的成本、印刷的难易、材料的塑型问题等, 当面临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时候, 只有通过创造性实践才能找到解决方案, 通过改变设计模式和修改不合理的方案, 最终找到解决方案, 从而使认识或者理论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设计出比预期效果更好的作品。因此, 实践不仅可以检验真理的正确与否, 同时还可以得出新的智慧, 得出新的解决方法。

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包装设计的关系

1. 实践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进化历程中, 人们通过实践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同时, 促进了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变革,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 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进步, 同时也对包装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各个时期生产力水平的不同, 人们的实践能力也各不相同, 由此生产出的包装容器也不尽相同、各具特色。

在原始社会后期, 因剩余产品的出现, 需要存储和交换, 原始先民通过实践, 制造出了原始形态的包装。它具备了包装保护产品不被损伤基本功能, 方便携带、使用等, 对包装设计的继续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进入新时期时代后, 人们把烧制出的精美陶器作为包装容器。它的造型富有韵律感, 线条流畅刚健, 装饰性强。商周时期以后,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提高, 于是创造出了更具特色的包装容器——青铜器。青铜器的造型丰富多样, 被作为包装容器大量使用。进入汉朝以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经过不断的反复实践, 进而创造出了新的包装容器——瓷器。时至今日, 瓷器仍然是一种常用的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包装形式, 例如白酒、中药的包装等等。进入近代社会, 随着人们的生产实践能力的提高, 创造出了新的特殊材质的包装材料, 如玻璃、塑料、钢材等, 这些新的包装材料的研发, 同时促进了包装设计的发展。

2. 包装设计的发展对实践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 人类在不断的改造、征服自然界的过程中, 不断的加强、发展自身的各项能力。随着电脑技术的进步, 包装设计得到了多样化发展, 使设计对包装的功能性和形式美有了新的要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 人们对包装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包装方便使用、方便携带这些基础功能, 而更看重的是包装的审美性, 即外包装的装饰效果如何、外包装的造型设计是否符合产品的特点、造型是否新颖独特。例如一件礼品包装,

汉字系统在设计中的应用

秦丽清 (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首先介绍了汉字系统的定义及汉字系统的内蕴:模件系统和所指功能, 指出汉字区别于绘画的独特属性, 进而提出汉字系统的设计思想:儒家的中庸之道、美是和谐的思想和禅宗思想, 将这种设计思想应用于设计中, 使设计体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最终结合案例分析汉字系统的思想在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关键词:汉字系统;设计;思想

一、汉字系统的概念

中国的文字即以五个由简而繁的层面构成的形式系统:元素、模件、单元、序列和总集。

汉字的基本元素即笔画, 是毛笔一一挥就形成的。【1】笔画经过加工重组就形成了模件, 所有汉字都可被分解为模件, 而不会有多余的成分剩余, 如果有那就是一个特例。单元有序排列就成为序列, 单元在序列中的位置是固定的, 如果变动那它的意义就会被打乱, 成为不可理解的文字, 序列的有机排列就组成了总集。

二、汉字系统的内蕴

1.汉字系统是一个模件系统

模件即可互换的构件, 用以在不同的组合中形成汉字, 也可单独成为汉字。比如在“說”“讀”警”“認”四个字中, 都有一个相同的部件“言”, 而这个部件也是整个文字的会意部分, 可以说是这个字的精神, 正是有了这些模件的存在, 汉字才能具有连贯性。如“廣”的简体字是“广”, “遠”的简体字是“远”“鈞”的简体字是“钧”, 无论字体如何演变, 模件还是会保持一致性, 这说明模件对于字体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线索性的部件。汉字系统是一个模件系统。

2.汉字系统的所指功能

“所指”最初是在语言学理论中提出, 索绪尔从语言学角度提出符号研究, 他认为语言学符号指音响形象和概念内涵组成前者行为称“能指”, 后者行为称为“所指”。【2】文字也可以说是一种符号, 文字的目的在于将话语转化为图形从而将其记录下来, 也就是说文字是为了给人传达信息, 是表意符号, 和字母不一样。字母是表音符号, 而非意义, 中国的文字记录的是词语的意义, 不是发音。

3. 汉字的独特属性

汉字不同于绘画, 文字能够持久。比如名画“蒙娜丽莎”, 经过历史摧残, 可能导致材料氧化或者挥发等, 就会难以保存开始的样貌。而文字不同, 当读到《诗经》中“美目盼兮, 巧笑倩兮”的语句, 会营造一种氛围, 好像让人马上浮现出一个绝代佳人的形象。文字能够超越自身价值, 营造一种意境, 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得意而忘言”, 这应该是文字的独特属性。

三、汉字系统的设计思想

1.汉字系统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

怎样才能将几十种不同的笔画组合成上万个汉字呢?一种可能是可以采用简单的原则来建立系统, 如同数学坐标系中四个象限数字, 其中没有信息的重复。但是还有一个相反的情况, 所有

作为消费者, 其更看重的是这件产品的包装是否外观优美, 是否显得高档、贵气等等。于是呼吁设计师以当下的受众群体为特定对象, 在设计时不仅要注意包装的功能性、形式美, 同时要注意包装材料的新颖独特, 使包装更具个性化。于是激发人们不断的实践创新, 制造出更多材料特殊、印刷效果优良的材料及设备。新的材料的研发使包装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消费者对包装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 针对所提出的问题, 我们将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思想, 以全新的姿态面对市场的挑战, 不断的在实践中检验认识, 不停的的汉字都不同, 并且无共同元素, 设计这样一个的系统会变得很复杂, 而且将很难使用。

在这两种可能性之间, 有一条中庸之道:模件系统。格式塔心理学指出, 相似法则可减少设计的复杂性, 相似元素之间有相关性, 更易识别和记忆。【3】模件系统在变化中寻求统一, 符合儒家“美在礼乐”思想。

2. 汉字系统符合美是和谐的思想

古希腊美学思想是“美是整体的和谐”。模件在不同位置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如在“說”和“警”这两个字中部件“言”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目的是为了适应整体的结构, 使整体和谐。每个人在写汉字的时候, 都要做一个接一个美的审视, 目的就是要追求和谐。

3. 汉字系统符合禅宗思想

禅宗在美学上的主要精神在于:一、美在意境。二、美感在于妙悟。

禅的美学特征是不均齐, 简朴, 自然, 静寂, 脱俗, 幽玄, 枯高的一种流动之美。宗白华说, 中国的艺术有线条之美, 即飞动之美。【4】禅宗美学所说的流动之美就是宗白华所讲的飞动之美。

当人们在写汉字时, 如果是有意识的制造变化以使整体和谐, 那就变成了艺术, 也就是书法。康定斯基曾说过“经过抽象处理或本来就是抽象的形式点、线、等本身并无多大意义, 重要的是他们所具有的内在共鸣, 他们的生命。”【5】书法的内在本质其实就是一清雅的幅水墨画。它的艺术性在于它能够营造一种意境, 虚实相生, 朴素自然, 有流动之美感。

四、综述

汉字系统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历史的积淀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它的设计思想, 对于现代设计具有潜在价值。比如禅宗美在意境的思想对于设计就具有极大作用。再如有机形态在家具设计中也有所体现。飞动之美其实是中国古代“和”的审美理想的体现。这个“和”指和谐, 是一种动态平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 这种融入是一种“神似”, 而非“形似”, 使中国汉字系统通过内在将中国元素的精神自然的体现出来, 才是彰显中国汉字元素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德]雷德候.万物[M].济南, 三联书店.2005

[2]刘富华.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M].吉林,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3[3][德]库尔特·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J].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 上海人民艺术出版, 1981

[5]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 腾守尧译.成都, 四川人民艺术出版, 1981

作者简介

秦丽清, 城市设计学院09设计艺术学。

循环往复, 从而得到正确的认识来指导实践, 从而设计出真正有价值的、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包装作品。

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依据, 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实践的原则。在包装设计中恰好秉承实践观的理念, 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设计方式、运用适合的设计语言, 来完成整个包装设计的全过程, 从而设计出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包装作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包装设计,目的性,主观客观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局.《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 1999.7

[2]陈磊.《包装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7

读费尔巴哈论有感 第4篇

关键词:实践;社会自由;法治

一、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基石,是人类的根本生存方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点。马克思在批判和吸收黑格尔和费尔本哈实践观的基础上,创造出科学的实践观,为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武器。

(一)批判黑格尔的实践

黑格尔在认识世界时,从意识或思想出发,企图用自己主观的想法幻想着去改造现实社会。这种抽象的“绝对精神”就是黑格尔思想的起点,从而他的哲学最终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错误在于没有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了解社会实践的最终结果是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

费尔巴哈的实践在根本上没有超越黑格尔思想的束缚,把实践视为抽象人的活动,把实践看成是人满足自己身理需要的利己活动,把人的实践与社会历史隔离,直观的、抽象的认识社会实践。在费尔巴哈的视野里理论实践高于人的社会实践,他认为理论总是闪耀着光辉和力量,最终达到解放人类的目的。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这种贬低人的实践,最终使他的理论陷入形而上诡辩论中不可自拔。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超越

马克思突破了旧哲学的理论缺陷,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使得哲学发生重大的革命,为人类认识社会提供方法论和指南。

思维实践: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实践不仅具有直接现实性,而且具有普遍性。在证明理论的客观性的同时,实践把理论变成直接现实,使他成为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力量。实践是沟通“此岸”和“彼岸”的桥梁。

人类思维的实践最终目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实践又能够为人类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推动着人类的认识向前发展,最终实现人类思维的超越,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社会实践: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认为改变环境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相一致,这是一个革命实践问题。这里的环境,是指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关系,包括一定的生产力、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这些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但是,人不会消极被动的接受环境的改变。而人是以积极的活动者和实践者的身份,在实践活动中人也改变者环境。如果具备了实行全面改革的物质因素,并且这种因素强大到足以摧毁现存一切的基础,就会发生革命的震荡。这就是说,社会环境的改变,是靠革命的实践。

人在实践活动中,改变着环境,同时,也是自己受到教育,改变着人本身,改造着人自身的本质。马克思说“无论是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的意识普遍的产生还是为了实现事业本身,都必须是人们普遍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因此,革命之所以必须,不仅是因为没有没有其他任何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一切陈旧肮脏的东西。”

人类本质: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生产活动的,他总是处在这种或那种社会关系中,而不能以单个人的面目出现。这种社会关系愈到后来愈扩大,也越来越复杂。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不仅形成了生产关系,而且形成了思想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形成阶级关系。人是什么样的,就要把它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做综合考察。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他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类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以哲学作为指导能动改造世界,合理的處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合理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实践,是人类社会永恒发展的主题。人在社会生活中更能体现的是我们的社会性,因为在社会实践中的第一件事是生产实践,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变革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改造世界提供现实的力量。

三、马克思实践观对当前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的实践观为我们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论指导,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为我们社会主义实践提供行动的指南。

1.实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途径

习近平说“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个人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我们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绝不会走封闭僵化的来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国建社社会主义国家,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改造社会的实践。看一种理论对不对首先就是要看到理论本身是否有可行性,还有就是在实践中的检验。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人民群众推翻旧社会,自己改造社会环境,实现自身的解放和自由,一步一步的探索实践,逐步走向改革开放的实践。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奠定基础。

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用实践的思维去积极的改造世界,发展高科技产业,推动理论的创新,始终保持革命性和批判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3.实践是深化改革的力量之源

当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的深水区,我们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就要打破利益僵化的藩篱,冲破阻碍我们社会发展的阻力。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全社会形成通约性的法制生活方式,积极的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我们改革的实践中来,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增加后劲的动力。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我们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为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积极的探索实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改革社会中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变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我们走向和谐社会的实践。

4.实践是获得人类解放和自由的重要途径

社会自由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想状态,“在哪里,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最终目的是获得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类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指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而实现人解放的途径就是实践。在阶级社会中,我们要用具体的实践方式,比如是科技方式、革命方式以及变革生产力等具体实践,使得我们通向自由。

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处级阶段,分配方式、社会制度都还不健全,我们正在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的向前实践,这个阶段的实践还不算太成熟,但是在社会初级阶段的实践可以为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积累经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我们坚信社会主义最终实践目的是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都能够自由涌动,社会最终会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邢賁思,马列主义选读哲学[M].1989.

[2] 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M].2005.

[3] 周福振.正义、自由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J].2011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 第5篇

法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

梁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写于布鲁塞尔的,在第一条中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阐述了实践的观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承认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的问题。承认物质第一性就是唯物主义,承认意识第一性就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一些猜测的成分,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而且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并且把原子作为物质的本源,是错误的,但它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深化,有其进步意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为依据,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整体观的否定之否定。唯心主义分为两类: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是我的精神(感觉、观念、情感、意志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这个“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批判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认为他们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也就是说对于旧唯物主义只是直观的反映事物所呈现的面貌,并不知道事物真正的内容。马克思认为“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唯心主义的实践不是从客观物体出发,而是从意识、精神等方面的,因而是不实际的发展了能动的方面。马克思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从实践出发,又批判了唯心主义只是从抽象的方面发展能动的方面,最后马克思指出应该从唯物主义的实践出发去认识事物。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物质活动,或者说是主体有目的地改造客体,同时自身也得到改造的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性。实践包括主体、客体和中介三个基本要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哲学基本的和首要的观点。

读费尔巴哈论有感 第6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读费尔巴哈论有感 第7篇

潘爱亮 学号:1101050131 手机号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1845年春马克思于布鲁塞尔写在其1844-1847年记事本中的一段笔记,提纲只有简短的十一条,后来被恩格斯发表。再一次认真读这十一条提纲是在老师上完《哲学经典导读》这门课之后,这十一条提纲虽然简短,但却是蕴含了深刻的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在此,自己也是粗浅地谈谈自己对于提纲的理解与感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以往的一切哲学,制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新世界观的基本要点,是马克思系统构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起始和标志。提纲主要讲了七大内容:

一、批判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理解客观对象(第一条);

二、强调人关于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第二条);

三、阐明实践是人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现实基础(第三条);

四、强调实践是消除宗教异化及其世俗根源的根本途径(第四条);

五、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五至第七条);

六、阐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八条);

七、阐明“新唯物主义”的阶级立场和历史使命(第九至十一条)。这十一条提纲直到今天仍然饱有强大的生命力,学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观点,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不仅对我们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在人类世界哲学史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用于指导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我得到的最深刻的认识主要有三点:

一、树立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二、人是生活这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中的,要正确认识对待自己周围的社会环境;

三、实践对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首先,关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思维是行动的向导,一个人的思维导致了他的行动。而如果一个人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维的影响,而去做出一些有害于自己、有害于他人、有害于社会的事情,如马家捷杀人事件、某大学学生下毒毒死舍友事件等,这些有大部分原因源于他们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错误的思维指导了自己的行为,做出了害人害己的事情。所以,人一定要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能分辨抵制那些错误的思想,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不能在犯了不可弥补的错误之后,才顿然醒悟: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箭头”,而自己却在“箭头”的指引下明明白白地走错了路。

其次,关于正确认识和对待周围的社会环境。我们人是不可能孤立地、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地存在世界上的,我们所在的家庭、学校、社会,都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每时每刻都存在与各种各样的环境中,我们不可能没有朋友,不和外界联系而能很好地生存。人可以独处,体会孤独,但绝不可能脱离一切的社会生活环境。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我们所处在的环境,正确地对待它,不憎恨,不消极,学会宽容,学会变通,学会融入你所处的环境,友好和谐,你才有可能活得舒适自在,活得幸福快乐。

最后一点,但也是重要的一点,实践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类社会都是在实践中发展的,实践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对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可以让人获得真识,增强能力,增长智慧。关于实践,用最简单直白的话说,就是做。关于说和做,我们这里就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古老例子:赵括的纸上谈兵。他有一套无人能击破的理论,但却忽略了实际问题,忽略实践,纸上的无懈可击,战场的败落,说明了光说不做是不能获得真正的才学的。赵括,平时只是说,很少做,或是说从来没有做过,空有一张嘴皮子。这说明,只有在实践中,人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才能取得真正的智慧,才能全方面地得到提升和成长。而作为一个还有点认知的人,我们不能忽视实践的重要性,不要只是到处对人说你有什么远大的理想、梦想,要认真学习,要成就伟业,要去登山看海,游历他乡纵享世间美景,而每日却窝在那八尺长的小床上,过多的言语都只是浮云,只要你每天有大半的时间是在无聊闲暇中消磨的,你的那些理想也只是想想而已,那些梦想也只是个梦而已,只说不做,就如一个人在使劲地吹着他那个浮华的起球,吹得越起劲,破得越快;对于时间,即使是一刻的怠慢,也如同那个起球,即使是慢慢小心翼翼吹入一丝微小的气息,时间久了,终会有败破的时候。所以,人一定要重视实践在其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唯有实践,才会有所收获,人生才会在收获中变得充实而美好。

读费尔巴哈论有感 第8篇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黑格尔把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到了“顶

母亲:大哥!你让我说啥好呢?你看给我捐这些钱, 我都不知道说啥好了这是…谢谢你啦大哥啊, 我感谢你啊大哥啊……大哥我这辈子我感谢你啊大哥! (母亲下跪磕头, 赵本山回礼磕头…)

赵本山真诚地将被捐助孩子母亲搀起来, 又重复自己捐助的信念:“有难处, 帮一把, 应该的, 这不算什么。”并真诚地表示:“孩子上学钱够不够?不够, 我亲家还有呢。”这句话听起来, 让人发笑, 但也是赵作为朴实农民真情表白。赵本山的表演上用他的肢体语言:对拜 (很诚心地, 双腿跪倒, 深度叩拜) , 双手搀起那位贫困的单身母亲, 面对贫困女人的感激涕零, 赵眼神里充满了真诚的抚慰与关切, 由衷地表达了一个农民对贫困者的同情和帮助, 表现了一个老农乐于助人的感人情怀。

当亲家将赵捐款所发生的一切和盘托出时, 赵感觉自己严重丢了面子, 跟亲家闹翻了, 这里, 一来赵助人为乐, 捐助贫困, 二来还是面子在作祟, 因为之前有一句台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亲家:我就想把我那钱要回来。

本山:你要钱行, 1万5给你退回来, 你自己要, 但3000块钱摁错的事不能说, 行不行?

这里就说明, 农民的面子重于泰山, 他可以将自己的生活水准降到最低点, 从他居住的周围环境和穿戴、房屋摆设可以看出, 他也可以辛勤劳作, 努力挣钱, 捐助别人, 捐助的钱数目多少也不要紧, 然而要紧的是不要将误捐的内幕公布于众, 尤其是搜狐栏目在网上直播, 这可是全世界、全球的人都知道了, 这个面子可是丢大了!因此, 他的强烈的面子心理所支撑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给亲家闹翻, 并去借钱是这一心理驱使的必然点”。黑格尔的哲学有辩证法的因素, 是与封建贵族相妥协的德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四十年代以后, 费尔巴哈反对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 但他不分“粪土”和“珍珠”。像在泼洗澡水时候把婴儿同脏水一起泼掉一样, 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连同唯心主义一起抛弃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一种“半截子”哲学, 即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 但是在历史观上却独守是唯心主义。这种哲学同十八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 仍然是一种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直到马克思、恩格斯, 他们批判的吸取黑格尔哲学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一种崭新的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 这种理论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密切结合,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 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 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2)

《提纲》只是马恩新世界观形成的第一步。在《提纲》的第一条中, 马克思就开门见山的指出, 旧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 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3) 这里, 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哲学的思维方式超越了费尔巴哈和黑格尔主客二分式的哲学思维方式, 而是通过实践方式把主体和客体高度统一起来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他严厉的批判了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只是停留在对感性世界的结果。

这个小品的结尾演员调度也很有意思, 赵本山因为亲家说出了捐助三万块钱实情, 感觉脸面皆无, 他拉长着脸, 边走边喊“好汉做事好汉当, 这3万块钱就是我捐的。亲家, 我给你借钱去, 今天马上就去。我没法跟你处了, 你这人没法处。”手拿麦克, 疾步走下台去。受捐助的贫困单身母亲扬着手, 在后面追, 边追边喊:“大哥, 3000块钱我留下, 剩下钱给你退回去, 不用借钱了, 不用了。”边喊边追下台去;亲家一看这阵势, 也有些不好意思的说了一句:“大妹子, 你俩要真能成的话, 那1万5就当我随礼了行不?大妹子。”也跟着追下台去;搜狐刨根问底栏目组的记者小沈阳一看, 急忙对着镜头来了一句:“网友朋友们, 刨根问底刨个稀烂, 知道结果明年再见, 追。”;而摄像大长脸则疑惑“追啥啊?”小沈阳一句“麦克在他手那!”将整个小品打上结束的记号——俩人接着追下台去——小品结束。

注释:

(1) Jarka, Burian, The Scenography of Josef Svoboda, 第30页.

(2) 陈传才:《艺术本质特征新论》第139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 黑格尔:《美学》.

(4) 李渔:《闲情偶寄》.

(5) 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

(6)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 (7) 同 (6) .

(8) 文中台词引自赵本山小品《捐助》文本.

直观理解层面上确定实践, 最终还是背离了实践。

这里, 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马克思所说的实践概念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其实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批判中, 我们可以看出, 实践就是以劳动为核心的“人的感性活动”, 是“客观的活动”, 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 是人们有意识的能动性的活动, 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对象性活动。这里的实践不是抽象的概念, 而是具体到社会、历史等各个领域的。

马克思说:“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4) 在马克思看来, 人类社会或社会人类的本质是实践, 因此, 立足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也就是立足于人类实践。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5) 马克思深刻地理解到了实践对于人类生活的根本意义。至此, 被费尔巴哈所鄙视的人类实践活动, 被马克思提到了新思想的首位。并且这种新的世界观能科学的说明人类历史的运动, 包括人类意识的运动。唯物主义第一次被贯彻到了历史的领域。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八条中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时间的理解中得到合理地解决。”认识社会的主体, 实践是人类一切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过程的基础, 这里把实践观引入了社会领域。

《提纲》的第九条中说:“直观的唯物主义, 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第十条又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 (6) 。这两条实际上是指出,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自然存在, 旧唯物主义只能从自然存在形态去理解人, 把人理解为单个的、自然的人。对实践的鄙视, 仅仅从自然出发来理解世界, 这就是费尔巴哈不能超越旧唯物主义和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而这里, 正是在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中, 我们看出了一种新世界观诞生的曙光,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正在悄然而生。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自己新的世界观理论的第一次系统的阐述, 是对《提纲》中观点的展开和发挥, 更加详细的批评了费尔巴哈对意识对象的直观理解方式, 阐明了自己的实践理解方式。纵观《形态》整部著作, 历史唯物主义的探讨占据了主要地位, 第一次全面的制定了唯物史观, 初次详尽的叙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创立了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恩提出并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揭示了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集中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原理。唯物史观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形成。

这部著作包括两卷:第一卷的内容是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观点,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第二卷的内容主要从哲学观点上批判当时德国的“真正社会主义”。其中第一章《费尔巴哈》以《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为副标题, 表明这一章是着眼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路线的分析, 批判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 阐明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这一章具有重要的地位, 整部著作中关于社会历史的基本哲学观点在这里都得到了集中反映。同时其中的很多观点也是对《提纲》进行的具体阐发, 其中的思想主线是一脉相承的。

正如马克思指出,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所以, 马克思主张“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 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而1845年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不同于旧唯物主义主要表现在出发点的不同, 它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的唯物主义“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我们可以把这种马克新唯物主义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将实践的观点运用到社会领域, 在《形态》中, 马、恩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指出了人的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分析了人的发展的制约因素, 并且指明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这点对于当下的社会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首先, 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人本思想, 这点是明确的, 人本就是以人为本, 这里我们不仅仅在教育上要“以人为本”, 在政治生活上更要坚持“以人为本”, 这样才能体现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针对目前我国教育良莠不齐的状况, 从幼儿园到高中到大学, 所有的学校都在高举“以学生为本”, 但实际上却还是实行普遍的“霸权式教育”, 而往往忽视了教育的主体性, 更谈不上关注学生的个性。这样的教育又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马、恩指出, 为实现“各个人向完全的个人发展”, 必须消除“一切自发性”, 争取人的“自主活动”。而人的自主活动实现的过程, 就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在德育活动中, 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直接制约德育成效的大小。所以,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学习马克思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要深入学习什么是“全面发展”以及如何实现的途径。要充分重视发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其实, 无论《提纲》还是《形态》中所蕴含的思想, 尤其是实践的观点和关于“人”的观点, 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其自身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只有实现人自身的和谐, 才能更好的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供更好的实现条件。阅读马克思经典著作文本, 其中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的本质不是既成的, 而是不断生成的, 只有紧紧地把握着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实践, 才能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 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面对如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突飞猛进的发展, 我们一定要用实践检验观点, 坚持与时俱进。

任何一种世界观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形成也是如此。对于学习这样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理论, 如何把握重点内容, 做到举一反三, 是我们在阅读原著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学会融会贯通, 做到学为己用, 成为自己的思想, 自己的知识。人人都是哲学家, 只要我们在阅读中探索、思考、发掘、解答, 那么我们就能做到真正的自己。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208—209页

(2)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443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77—78页

(4) (5)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55—57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2]张传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问题的思考—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J].哲学动态2010年第2期.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上一篇:优质服务月演讲稿下一篇:英语面试难题:你为什么想为我们工作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