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市长)在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会上的讲话

2024-06-02

(副市长)在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会上的讲话(精选6篇)

(副市长)在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会上的讲话 第1篇

因势利导 创新举措 攻坚克难

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

——在全市村镇规划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2006年8月

同志们:

按照市委关于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结合贯彻省城乡规划工作会议和**市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会议精神,今天把各镇乡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请来,共同研究如何因势利导,创新举措,攻坚克难,进一步完善好、执行好新一轮村庄规划,建设好农民集中居住区,并以此为契机,用两年时间,完成我市城乡规划全覆盖任务。今天这个会议是一次全市村镇规划建设再学习、再认识、再动员、再推进的会议。会议结束前,市委副书记***同志还将作重要讲话。这里,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要全力抓好全市新一轮村庄规划的“回头看”工作

科学编制村庄布局规划,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通过一年的努力,新一轮村庄布局规划和一般村村庄建设规划已经全部编制完成,并已批准实施,除市区外的200多个村的村民建房审批工作已全面解冻。但是,在新一轮村庄规划的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土地所有、农业承包、责任田调整等瓶颈制约尚未完全解开。为此,各镇村两级主要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充分听取广大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全力抓好新一轮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的“回头看”工作。

首先,要认真分析,坚持分类指导。最近,李源潮书记对如何搞好村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从**实际情况看,要研究和把握三种大体类型:对近城郊的农村,可以用以城带乡的办法,通过宅基地的合理置换,用土地置换的升值来建设城郊型农民居住小区;对乡村工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可以用依厂建村的办法,按照乡村规划,由企业建基础设施,引导农民逐步集中居住到新村小区;对既不靠城市也不靠企业的,不能操之过急,首先要搞好规划,并着重抓好环境整治,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形成现代农村形态。”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并结合我市实际,从便于操作的角度出发,我市所编制的村庄建设规划,将村庄分为城中村、城郊村、纯农村三大类:一是城中村。城中村处于城市建成区,已不再具有农村的特征。对于这类村,要按照城市居住区设计规范的要求去规划建设,建筑的形式以多层、小高层、高层为主;要加快推进城中村的改造,尽快撤村建居,使之尽早融入城市。二是城郊村。处于城市建成区以外、城市规划控制区以内,不久即进入城市建成区,或将逐步融入城市。考虑到规划必须具有前瞻性,城郊村的建设规划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但在操作中可适当兼顾过渡期的特点,重点把握好三点:一是先行启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二是凡有条件的均按照城市居住小区的规范要求规划建设;三是对暂不具备条件进入新建居住小区的居民,继续冻结个人建房行为。三是纯农村。这类村庄既不在城中,也不在城镇边缘,占农村集居建设的绝大多数。对纯农村,要按照有利于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认真调整、补充、完善已经编制好的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其次,要重新审视,坚持因地制宜。要对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紧密结合镇乡、村、组的实际,认真总结一年来的实践,对已确定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规划,抓紧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梳理,主要从以下十个方面做好“回头看”工作:一是看对上级的文件精神是否吃透;二是看对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是否理解;三是看对村庄规划的含义是否把握;四是看对基础数据的掌握是否准确;五是看对农民的意愿是否真正了解;六是看已确定的村庄规模是否合适;七是看已确定的规划耕作半径是否合理;八是看规划点与基础设施配套是否衔接;九是看责任田的调整是否找到了行之有效的办法;十是看直接为农民服务的公益设施是否配套齐全。对不适宜的点要抓紧调整,为科学编制和实施村庄建设规划提供良好的基础。对“回头看”这一项工作,各镇乡村要组建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机构,花一个月时间,召开好党委政府联席会、老干部座谈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村民代表听证会,摸清情况,完善规划,特别是对将来要迁入规划区内的住房数量做到胸中有数。9月1日前,各镇乡对确实需要调整规划点的意见,以方案形式,经党委政府讨论决策,提交各镇乡人代会议作出决议,反馈给市建设局。

第三,加强宣传,搞好引导。经批准实施的全市村庄布局规划方案,其主要内容在市政府[2005]67号文件中已作了阐述,也给基层村组执行规划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我们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下,始终坚持以九六规划为基础,但不等于就是九六规划,而是强调结合现有的已建区域的实际,在九六规划的基础上合并一些零星分散的村落和小埭,集居到现有的主要埭上去;我们强调缩两头增中间加宽加厚,是便于新建房屋就近落到规划点上,但又能够贯彻集中居住的原则精神;不是像少数村镇干部理解的那样,一个村只有一个点,马上搞大拆大建,而是根据各村实际,一个村有几个点,一个点又有几个组团,基本满足村民就近建房的需要。我们讲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域,就是在现在的大埭上路南路北各有几排房子形成的居住区域,如一个村有几只埭,中间有中心路连接,每只埭就是一个组团,几只埭通过中心路连接成一个居住点,这就是将来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我们始终强调因地制宜,规划引导,逐步实施。我们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在镇村的显要位置公示新一轮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还要通过其他多种途径和方式,向农民宣传规划内容,让广大农民群众都理解和执行规划。在抓好“回头看”的同时,继续严格控制点外建房。各地要严格按照新的规划点进行建房审批,对过去已批未建的农户实行跟踪管理,在做好过细思想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户进规划点建房;对违规审批或不按规划建房的行为,要坚决查处,严肃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二、要充分认识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的目标与任务

去年11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了“用三年时间实现规划全覆盖”的目标任务。今年3月,省政府又召开了全省城乡规划工作会议,对实现规划全覆盖进行了具体部署。省两个会议以后,**市委、市政府又进一步深入调研,细化工作要求,于6月中旬专门召开了由各县市分管领导参加的全市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会议,不久又将组织督查组到我市督查城乡规划工作。为更好地落实省、市规划工作要求,现阶段我们必须充分认清城乡规划全覆盖的目标和任务。

(一)明确我市下一步城乡规划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各级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发展的基本手段,是城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是城乡建设实践提出的重要课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政府的第一责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市城乡规划工作的目标要求是: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到2007年底实现全市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全覆盖,重大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全覆盖,近期规划范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各项专业规划全覆盖,村镇建设规划全覆盖,将城乡规划调控和管治范围从城镇规划建设用地拓展到整个城乡空间;基本建立从区域到城市、从农村到小城镇、从总体规划到专项规划的层次分明、相互衔接、完善配套的城乡规划体系,为**实现全面跨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明确我市下一步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推进我市城乡规划全覆盖是当前全市城乡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城乡规划全覆盖的各项任务。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一是抓紧修编城镇总体规划。要着眼于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进一步优化**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对市域各类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作出整体安排和综合协调,统筹推进以“两区五园”为重点的沿江沿海联动开发。各镇乡要结合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抓紧调整原有的镇域规划和镇区总体规划。今年年底前,和合、南阳、海复、合作、天汾等进入总规修编的五个镇,要组织专门班子,委托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完成总体规划的修编、论证、报批任务。“两区五园”分区规划的编制任务也要在年底前完成技术论证工作。各相关镇乡和工业园区要在**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及时编制近期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的内容、规模、时序、空间布局,为近期建设提供明确的规划依据。

二是积极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要全面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率,旧城改造地区、城乡结合部、历史街区、近期建设区、土地储备区域要优先覆盖。按照上级要求,各镇乡和各园区今年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控制详细规划覆盖率要达到50%,2007年底前实现近期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控规全覆盖,包括各镇乡区的核心区、沿江沿海重点建设区及所有开发区、园区。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依法行政的直接技术依据和法定依据。根据2004年7月实施的《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行政许可应当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在规划管理过程中,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都是从宏观角度提出的城乡发展的总的设想和综合部署,并不能直接作为具体项目规划审批的依据,而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具体地块开发建设有详细的规划控制和引导要求,这是进行具体项目规划行政许可的直接技术依据和法定依据。

三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各镇乡要抓紧完成镇村布局规划的深化完善工作,并将其纳入镇乡总体规划。年底前,全面完成小康示范村和联创共建文明村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我市进入全省23个村庄整治规划示范点的和合镇建丰村;进入全省200个整治示范村的汇龙镇东郊村、吕四港镇东皇山村、天汾镇如意村、和合镇建丰村;进入全省第一批整治1000个村的15个小康示范村应率先编制好村庄建设规划。其他一般村继续完善细化总平面布局规划,并在规划批准后,做好宣传公示等后续工作。

三、要进一步明确全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基本内容和时间部署

城乡规划效能监察是国家建设部、监察部联合部署的一项工作。按照“两部”的《通知》精神和省建设、监察部门的要求,从去年底开始,用两年半的时间,围绕城乡规划依法编制、审批,城乡规划行政许可的清理、实施、监督,城乡规划政务公开,城乡规划廉政、勤政等四方面内容全面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开展这项工作,旨在强化对各级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监督,保证城乡规划的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规范城乡规划行政行为,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从源头上防范腐败行为;解决好社会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目前,我市已全面启动了这项工作,各地必须按照要求,精心组织,深入推进,确保取得实效。下阶段,规划效能监察主要抓好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强化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督查;二是强化对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和完善工作的督查;三是强化对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督查。各镇乡和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切实抓紧抓好。

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到“三个到位”。各镇乡要切实将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一是领导到位。规划是建设和发展的“蓝图”。规划的失误会造成很大浪费和很多遗憾。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各镇乡主要负责同志要集中更多的精力,科学绘制好本地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解决好涉及规划的重大问题,切实肩负起实现规划全覆盖的第一责任。二是队伍到位。科学的规划需要由高素质的人员组织编制。各镇乡要根据发展的新要求,迅速加强村镇规划机构建设,特别要充实社会事务办公室中镇乡规划管理力量,配备专门人员,切实加强镇村的规划管理。三是保障到位。要加强资金保障。各镇乡政府要把规划编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力度,作出专项安排,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其次,要提升工作效能,实现“三个联动”。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抓好城乡规划各项工作,必须各方参与,整体联动。一要上下联动。市镇乡政府是推进规划全覆盖的责任主体,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联动。市对镇乡要在计划制定、委托设计、方案审查及成果报批等方面进行有力指导,实现有效衔接。二要横向联动。市建设局要按照政府的目标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全力做好规划编制的组织工作,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各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动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尤其是与规划全覆盖工作密切相关的发改、国土、财政、监察、交通、广电、水利、农林、环保、卫生、人防、供电、电信等部门要积极参与,主动对接,提供有力支持。三要内在联动。各镇乡政府要抓好总体规划与各相关规划间的统筹安排,把握内在关联,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上位规划与下位规划等关系,做到有机衔接,相互协调,避免各项规划之间的冲突和疏漏,确保规划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同志们,推进村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全市各地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高点定位,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副市长)在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会上的讲话 第2篇

讲 话

张 瑞

(二〇一一年三月 日)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全市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工作会议,目的是传达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时期全市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工作,安排部署“十二五”时期及今年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刚才,邓生同志传达了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了2010年全市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工作,对2011年的工作作了部署,我完全赞同。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奋进跨越,“十一五” 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十一五”期间,全市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工作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和特大暴雨天气等自然灾害,以及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奋进跨越,抢抓发展机遇,奋力攻坚克难,不断改革创新,以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为核心,以推进城市资源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城乡建设水平、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目标,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圆满完成“十一五”时期的各项目标任务,城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城镇房屋灾后重建取得重大胜利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市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危及公共安全的城市房屋屋顶、市政道路、供水管网等地震造成的损坏及时进行了排危和抢险工作,累计瓦屋面排危面积约5.8万平方米,拆除屋面2500平方米,修复供水管网9.8公里;共计检查学校医院居民区的房屋8022幢,检查面积达1677.88万平方米;配合援建省市修建活动板房2.3万套,指导灾民修建2万余套,保证了灾民的居住问题和灾民的安抚工作。根据国务院、省政府关于“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确定南部市中期评估灾后重建项目2377个,规划总投资272亿元;争取港澳援建项目38个,援助金额8.57亿元,创造了港澳援建打捆招标试点的南部经验;编制完成国外优惠紧急贷款项目规划,争取国家统借统还国外优惠紧急贷款10579万美元。同时,加强城镇房屋灾后重建工作,累计完成3647户城镇房屋的重建,完成3.14万户城镇房屋的维修加固任务。市政基础设施灾后重 建项目全部完成。

(二)城乡规划编制取得丰硕成果

完成了《南部市近期建设规划》、《南部市大兴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南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16个专项规划;在完成中心城区、熊猫岛建设等规划的同时,完成了《南部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汉中县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中兴县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和《芦山县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编制了《南部市人民防空总体规划》中间成果;完成了《中兴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灵关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荥经县城风貌规划》等规划的编制以及《汉中新县城迁建详细规划》的修编工作。同时,加大了乡镇规划的编制力度,资阳、芦山、中兴、石棉四县区已完成全部乡镇规划编制。目前,各县(区)详规覆盖率已达到100%,风景名胜区规划覆盖率达95%以上。制定了《南部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全市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行政审批程序更加完善。

(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全市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2.83亿元(含供水、防洪等),完成道路、路灯、排水、供热、燃气、环卫和园林绿化新建、改建项目几百项,城市面貌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中心城区完成了滨江大道、新康路、北三路、北四路等18条道路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背街小巷的整治改造工作。全市共投资5386万元进行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和污水处理厂及污水配套管网 续建工程,市污水处理厂已完成了污泥脱水系统的安装调试及泵站设备的维修、维护、保养工作,顺利通过省环保局的验收;完成了魏家岗、陆家坝、沿江北路等污水截流工程,中心城区污水收集处理率达67%;石棉、天全、中兴、名山、荥经等5县基本建成污水处理厂。完成医疗废弃物处置工程。石棉、中兴、汉中等3县垃圾处理场建成。

(四)城市风貌治理成效突出

景观绿化工程加快实施,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完成中心城区拆墙透绿、大树进城工作,全市绿地率达到35.2%,绿化覆盖率达到39.8%,人均绿地面积达到8.12平方米。完成了市树市花评选。实施城区亮化工程,中心城区亮灯率达到96%。打造城市滨水景观,编制河道治理设计方案,启动中心城区生态河道景观工程并初见成效。实施城市风貌塑造工程,全面启动中心城区主要街道、重要出入口建筑立面的清理和风貌塑造工作。启动啤酒屋改造工程以及生态停车场项目,加快停车场建设,初步缓解中心城区停车难矛盾。中心城区所有新开发楼盘全部纳入物业管理,物业管理面积累计达到184.19万平方米。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全市基本形成城乡风貌改观、生态宜居环境管理有序的良好局面。

(五)房地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市区商品房累计施工350万平方米,累计销售66.71万平方米,平均每年销售13.34万平方米,预计为全市人民提供了住房 约10000套,大约解决了35000人的居住问题。市区建成近23个居住小区,小区面积达68.92万平方米,大大改善了我市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市区城镇人口人均居住面积从2005年的27.25平方米上升到 2010年约30平方米。全市累计新增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房源6851套,其中新建廉租住房4544套。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254套,新建公共租赁住房156套,新建双限房(人才小区)623套。全市累计为12515户住房困难家庭发放了租赁补贴资金1932万元。2007-2010年,市本级完成棚户区改造875套,3.25万平方米;全市完成棚户区改造2160套,10.83万平方米。

(六)住房公积金进一步有效监管

“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完善住房公积金相关制度和规定,资金得到有效监管和安全运行。全市新增住房公积金缴存单位105个,新增缴存职工18882人,缴存职工累计达到69795人,公积金覆盖率为78.85%。新增住房公积金归集11.33亿,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17.93亿元。提取住房公积金4.61亿,累计提取4.81亿。新增住房公积金贷款3.25亿,累计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3.61亿元,共支持3504户中低收入职工家庭改善住房条件。

(七)建筑行业和房地产业管理规范

“十一五”期间,我市建筑行业和房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管理水平和行业劳动效率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更加完善。一是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累计58.05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二 是全市建筑业企业已达60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达到43家,从业人数接近2万人;三是建立健全了建筑行业和房地产业信用体系,企业信用情况作为企业资质升级的重要依据;四是建立健全了建筑业安全生产的目标责任、执法监督、资质管理、事故应急救援四个工作体系,全市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工程安全报监备案率、分户验收率均达100%;五是坚持商品623F预(销)售合同登记备案制度,市区共办理商品房销售合同备案5687宗,备案面积65.42万平方米,杜绝了开发企业“一房多卖”的行为;六是坚持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共对23个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了监管,监管资金10.83亿元,有力避免因行政监管不到位而造成烂尾楼。

(八)机关建设取得新成就

没有背景的公务员一辈子很难出头,你这么写材料,写一辈子,有意义吗?你思考过你的出路吗?朋友!思路决定出路!如果你上网时间多,建议你兼职做三生(拿牌直销企业,合法稳定)。公司三网合一互动营销项目(直销网、电子商务网、3G移动互联网),网上做直销,不用卖产品(公司有享网帮你卖),不用拉亲朋好友(5亿网民,人脉无限),无交通费等额外开支,无任务要求,业绩永不清零,加入后不做也有复消奖。公司今年5月将在央视黄金时间打广告,现在是加入的最佳时机。选择这份兼职,只要努力,收入远比工资多(月收入过万的人很多),是普通公务员翻身的最佳机会。我的扣扣三零三三二六五七一。

二、把握机遇,增强做好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在“十二五”时期,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加强城镇化管理,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国家更把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列为扩内需、保增长的“十大工程”之首来抓。去年11月和12月,省委分别召开九届八次会议和经济工作会议,对加快推进我省城镇化作了全面部署。今年以来,在几次重要会议上,巨峰省长和彦蓉副省长对加快城镇化建设和住房保障工作多次进行了强调。市委、市政府也十分重视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工作。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十二五”时期定位为加快构建川西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的攻坚时期。因此,“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视野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期,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城市规划滞后。现行《南部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研究不充分,制约了城市发展;城区详规编制早,缺乏维护,不能有效指导规划建设。二是区域统筹性差。“一统县城论”的县城发展模式使区域形成了竞争态势,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削弱了整体竞争力。三是城乡建设资金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政府贷款、直接投资比例偏高,民间投融资比例偏低。四是城市道路系统尚未完全形成,城市干道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低,旧城区部分道路断面未按规划形 成,各种车辆混合行驶。五是城市公园和社会停车场等公共配套设施严重缺乏,市民缺少休闲娱乐的地方,城市商业集中区停车矛盾突出。六是房地产开发量不足,房价过高。

同志们,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信心和决心,从南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报站工作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深入实施市委市政府“以枢纽为纲,于极地奋起”、“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战略新思路,牢固树立“不求所在但求所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精明更要开明”、“互惠共赢”、“先舍后得”五种观念,切实推进全市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工作,为南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三、明确目标,切实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夯实基础

(一)“十二五”总体目标——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 即以生态产业为基础,以生态文明为支撑,制定并实施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规划,高水平创意设计城市形象定位,突出做好管理理念、文化底蕴、风貌塑造上显示高端。着力推进国际化区域性会展平台、经贸平台、文化平台、度假旅游四大平台建设。加快川西综合枢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积极发展优势服务业,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知名度。

按照50平方公里、40-50万人口规模规划中心城区,以中 心城区为核心,以名山县蒙阳镇、资阳区草坝镇为城市副中心,构建市域行政、经济、文化中心,逐步建设成为集聚辐射康藏、攀西区域的川西中心城市。

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基本建成川西综合城市枢纽雏形,成为重庆都市经济圈核心增长极重要组成部分,建成连接成渝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成全省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和区域循环经济示范点,建成拥有世界自然遗产的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节地、节水、节能、治污、抗震和防灾能力大幅度提高;房地产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住房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市政公用市场和规划勘察设计市场行为规则和监管机制基本完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分项目标

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十二五”末达到43.5%。中心城区“十二五”末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万人。创建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城市绿地率达到4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以上。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0%以上。供水普及率达100%,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5%。房地产开发计划投资200亿元,竣工面积250万平方米,建设生态住宅40万平方米,新建小区物业管理率达100%。完成省上下达的各类保障性(政策性)住房建设、完成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发放租赁补贴解决困难家庭住房目标任务。

(三)2011年重要工作

刚才,曹刚同志已经对2011年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下面,我再强调几点。首先,今年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尤其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今年的目标任务数1600掏,是去年任务书的十多倍。因此,我们必须强化责任,狠抓落实,采取有力措施,尽量加快推进今年的工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其次,今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开放推进年”,城市建设工作要按照“以新城开发带动旧城改造、以增量带动存量”原则,突破制约南部城市建设跨越发展的思想瓶颈和制度障碍,真正实现以思想开放促转变,以工作开放促跨越,以制度开放促发展,确保各项目标顺利实现。再次,要强化城市项目建设,促进南部城市整体功能的提升。加快大兴大桥、苍坪山隧道、绕城路安置房、姚桥拆迁安置房续建项目的竣工,抓紧滨江大道二期等城市道路项目、大兴二桥等桥梁项目、市政管网工程等的开工,同时抓紧储备一批项目。最后,必须强调一下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市政府即将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下发后,相关部门要搞好配合,尤其是今年开工的姚桥1号地块和5号地块,要尽快开工建设并达到预售条件,早日投放到市场以满足市场需求,避免房价过快增长。

同志们,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启动的开局之年。我们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进跨越,制定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将重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完善相关政策,努力实现开门红,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夯实基础,为推进南部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副市长)在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会上的讲话 第3篇

一、把握机遇,促进行业协会加快发展

当前,我市工业行业协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从国家层面看,新一轮体制改革已启动,中央高度重视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的改革和发展,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国务院正在大力实行简政放权,无论是推行“大部制”改革,还是近期开展的清理规范优惠政策等,都体现了政府加快瘦身、切实转变职能的坚定决心,这为行业协会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从省级层面看,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四张清单一张网”制度(即:政府权力清单、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政府责任清单及浙江政务服务网),以此来撬动政府改革。权力清单制度的建立和推行,梳理和明确了政府的权力边界,是给行政权力“做减法”,给市场松绑,通过简政放权和改进管理方式,该加强的宏观管理切实加强,把不该管的微观事项坚决放给市场、交给社会,一些“企业力不能及、市场机制无法调节、政府又不便管理”的事务需要由行业协会来承担。

从市级层面看,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精神,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现代社会组织加快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意见》,为今后一个时期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市领导也高度重视行业协会的发展,俞市长在参加今年市“两会”分组讨论时,指出“要进一步加大对行业协会的培育力度”,并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列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予以落实。

二、顺势有为,加强行业协会能力建设

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行业协会的定位应该是产业振兴的“带头人”、政企协同的“中间人”和服务企业的“娘家人”,能不能当好这三个角色,取决于协会自身建设。目前看来,我市行业协会数量不少,但发展不平衡,协会自身建设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工作基础不扎实。首先是人才支撑不足。行业协会普遍缺少一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专职人员队伍。我手头有组调查数据:全市69个工业行业协会中,仅有17个协会拥有专职秘书长,有29个协会没有专职工作人员;35周岁以下的工作人员仅占18.2%;拥有初级以上职称的工作人员仅占36.9%,其中高级职称只占13.1%。其次是经费保障有限。目前协会资金的三个主要来源中,占比最大的会费收费标准普遍较低,且部分协会会费不能100%收取;政府下拨经费和企业赞助又非常有限。第三是信息化建设滞后。协会网站建设进展明显滞后,很多协会至今未开通网站,协会信息刊物较少,质量良莠不齐。

二是履职能力不突出。目前,一些行业协会在定位上更多倾向于政府的延伸,在履职时扮演着“第二政府”的角色;部分协会开展活动过多依赖政府部门,履职能力偏弱,规模化、专业化配套服务跟不上,会员企业、政府需求与协会服务供给的矛盾较突出,造成会员企业参与热情不够、认可度不高、归属感不强。

三是管理运作不规范。一些协会“重登记轻管理”、“重成立轻运营”的现象较为突出。一些协会组织制度尚不健全,内部缺乏民主管理机制,理事会未能有效发挥作用。个别行业协会长期不开展活动,作用不能发挥,发展难以为继。

这些问题不解决,行业协会就难有作为。因此,行业协会的当务之急是要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关于这个问题,我提四点建议:

一要突出发展特色。行业协会依托的是行业和企业。要结合本行业、本区域企业的实际和特点开展工作。听了刚才的发言,几个协会开展工作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都能根据行业形势的发展变化,以会员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促进行业发展为目标,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务水平。各行业协会要相互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研究本行业的实际,发掘本行业的特色,明确工作重点,延伸工作路子,拓宽服务领域,卓有成效地开展协会工作。

二要主动积极服务。行业协会的生命力就在于主动服务。各行业协会一定要把主动服务企业和服务行业作为立身的根本、发展的基石。主动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准确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及时把企业的诉求和困难反映上来,把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提交上来,使政府的决策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同时,要加强行业统计、行业状况调查、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及预测,不定期地给政府部门报送有价值的动态信息和意见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要帮助会员企业获取资源、拓展市场、维护权益,积极协调本行业与上、下游行业及行业内部企业间的利益关系,规范企业行为,促进行业稳定。总之,行业协会要通过全方位、宽领域、高效快捷的服务,凝聚会员力量,赢得企业信任。

三要发挥会长作用。“协会强不强,关键看会长;协会响不响,关键秘书长”。各行业协会的会长在行业内有较高的声望和号召力,得到了会员单位的认可。希望各位会长不辜负会员单位的信任,拿出足够的精力,研究协会的发展,关注行业的发展,支持秘书长的工作,用实际行动赢得会员单位的尊重,争取会员单位的支持,实现协会、行业、企业的良性互动。

四要提高专业素养。协会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强的事业心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并乐于为企业、为协会服务。尤其是秘书长是行业协会正常运作的骨干,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每个协会都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优化人员结构,体现老中青结合,打造一支知识化、专业化、可持续的人员队伍,提高行业协会服务能力和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能力。

三、政企合力,营造协会发展良好环境

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进程中,将适宜由行业协会承接的政府事务性、辅助性职能,转移给行业协会,扩展行业协会发展空间。加强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的沟通交流,建立协作机制,形成合力。建立行业协会一对一联系服务制度,定期走访协会及骨干会员企业,组织召开行业协会座谈会,帮助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要重视协会的声音,在产业规划、名品推荐、企业评优等方面,广泛听取协会意见和建议。积极宣传协会在行业发展中的作用,努力为行业协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对于今天各协会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建议,市经信委要高度重视,并抓紧汇总梳理,研究提出进一步做强、做精行业协会的建议意见,形成发展研究报告,上报市政府。

(副市长)在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会上的讲话 第4篇

市委、市政府对今天的会议非常重视。李志刚市长亲临大会并将作重要讲话。此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去年工作,部署今年工作任务,引领全市旅游战线全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旅游兴市”之路,强力推进桂林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下面,我讲几点具体意见。

一、学习贯彻全国和全区旅游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于2012年1月12-13日在广州召开。会议传达了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在大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对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会议分析了2012年旅游业发展总体形势,明确了今年重点抓的九个方面工作:一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作用。二是认真落实扩大内需特别是促进消费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培育旅游消费热点。三是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形势的严峻挑战,加大入境旅游市场开发力度。四是坚持不懈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构建人民群众放心消费、安全消费的旅游环境。五是大力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六是加大旅游业改革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七是扎实抓好旅游教育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八是加强跟踪督导,大力推动 41号文件全面贯彻落实。九是转变工作方式,加强旅游部门自身建设。

全区旅游工作会议于2012年2月16日在南宁召开。自治区副主席高雄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自治区旅游局局长陈建军总结了2011年全区的旅游工作,并对2012年的工作重点作了部署。2011年全区旅游业发展得到国家旅游局和自治区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国家旅游局专门发了贺电,祝贺去年自治区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接待入境过夜游客突破300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突破10亿美元。自治区党委郭声琨书记、自治区政府马飚主席为此作了重要批示。郭书记指示,全区旅游行业要“在新的一年里抓住机遇,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符合广西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做大做强我区旅游产业”,马主席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加快打造旅游目的地,加快旅游强区建设步伐,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治区领导的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到旅游工作中去。桂林旅游对全区旅游贡献很大,入境人数、收入都超过全区总量一半。自治区对我市举办旅游博览会、旅游纪念品展销、旅游标准化建设等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会议明确了今年重点抓的八个方面工作:一是深入贯彻中央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部署,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将旅游工作全面融入到自治区中心工作中;二是树立大融合、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观念,推进旅游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变;三是千方百计培育旅游消费热点,扩大旅游拉动内需的作用;四是加快构建“两区一带”旅游发展新格局,推进旅游“四区”建设步伐;五是以“天下风景,美在广西”品牌为抓手,继续加大整体旅游形象宣传,深化旅游市场开发;六是坚持不懈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构建人民群众放心消费、安全消费的旅游环境;七是全面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信息化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八是大力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强旅游部门自身建设和廉政建设。

二、2012年全市旅游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2012年全市旅游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中央和自治区重大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四届二次全会精神和全国、全区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把握国内外形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旅游兴市”之路,以扩内需、保增长为核心目标,围绕“两改一融合一示范”、全面实施“五大工程”的总体工作思路,全力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全力推进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境外、国内市场两手抓,提服务、优环境、育品牌、建精品、保民生、促和谐,走旅游产业化发展之路,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提升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促进旅游业向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转变,加快推进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取得新成效。

预期目标:2012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同比增长10%,实现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5%。

三、2012年全市旅游工作重点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2012年全市尤其是旅游行业要围绕“加快推进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核心,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支持,力争《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得到国家批复。发改、国土、财政、商务、林业、环保、海关等部门要切实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联系,争取相关政策和工作支持。重点做好“一推二抓三融合四建设”四大方面工作,以大融合开发大市场,以大市场打造大产业,以大产业实现大发展。

“一推”:全力推进以世界旅游城建设为重点的项目建设。

坚持把桂林世界旅游城作为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点和广西旅游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区,强力推进桂林世界旅游城这个“一号工程”。要按照“一点三星三区”旅游空间结构,加快桂林世界旅游城各功能区和各项目建设。着力推进万福休闲旅游区、桃花江旅游度假区、罗山湖体育休闲产业园、国家森林公园、桂林国际旅游商品批发城改扩建、高新七星区甲天下大剧院、雁山愚自乐园地中海俱乐部、桂林·香港3D国际城动漫产业园、桂林国际足球产业园以及中华桂林航天城、平乐漓江小镇、兴安灵渠、龙胜龙脊、恭城山寨-水寨、象山景区中法合作项目、彭祖坪生态旅游景区、瑶族千家洞古镇、桂林印象兰花谷旅游生态休闲度假区、桂林冠岩旅游泽润大酒店项目等一批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加紧会仙湿地公园前期工作。今后凡是在星级酒店建设、国际酒店品牌引入,其功能区划分、规划、设计等方面市旅游局要介入指导和服务。各(县)区、市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实施旅游总体规划,全市要形成狠抓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全力支持和推动以旅游项目建设为重点的各项旅游工作。

“二抓”:抓旅游体制机制创新和深化旅游市场开发。

抓旅游体制创新,就是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整合政府可调控的涉旅资源,统筹市级旅游行政管理职能,形成“旅游产业综合抓”的格局。进一步充实旅游行政部门管理职能,强化旅游规划、旅游产业布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监管等宏观调控职能,构建权责对等、合理、高效运转的旅游管理长效机制。加快成立桂林市旅游行政执法监察支队。旅游部门要提升协调、融合的能力,单打独斗做不成什么事,要主动协调、争取支持、各记其功。积极推进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漓江游览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漓江游览经营机制,多部门合作联动,全方位提升漓江景区品质。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探索完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旅游景区发展机制。

抓深化旅游市场开发,就是要强化营销、创新业态。

——深化旅游市场开发。要通过自己发力和善于借助外力等方式创新营销手段,提高营销效果,不断巩固和拓展原有市场,大力开发新市场,努力快速扩大高端市场份额。积极争取和支持开辟新航线。加强市场广告宣传和客源地旅游促销力度。加大桂林旅游形象宣传特别是产品宣传。建立旅游客源地桂林旅游营销中心。拓展旅游新市场,促进旅游市场高效益有序增长。要加大财政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旅游营销、重大旅游产业化项目推进、企业做大做强等。同时,深化旅游标准化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巩固扩大阳朔、兴安乐满地旅游标准化建设成果,推进漓江游览及各景区景点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加快乡村旅游标准化、品质化建设,逐步实现旅游标准化全覆盖,全面推进桂林市旅游标准化建设。

——创新旅游业态。着力打造提升4条旅游发展轴带,培育自然观光、休闲度假、专项主题三大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水路、公路、自行车三大水陆游线,形成七大旅游品牌。打造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和观光休闲农业示范点。大力发展高尔夫游、自行车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徒步游及攀岩、科学探险等旅游产品,推动旅游高端化、差异化、精品化发展,着力解决产品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矛盾。同时,加快旅游产品创新,使游客白天有看的,晚上有玩的,走时有带的。推进以漓江旅游产品多样化为核心的产品创新,加快开发城市休闲度假等深度体验的新产品。实施旅游纪念品品牌化战略,举办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生产各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努力完善旅游纪念品设计、生产、销售体系,支持、打造、开发一批新的旅游纪念品。

“三融合”:推进旅游与信息化的融合、旅游与文化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新城与老城的融合。

——旅游与信息化的融合。市工信委牵头,其他相关部门配合,积极申报“国家旅游信息化试点城市”。加快推进现代旅游电子商务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游客为核心的现代旅游电子商务营销新体系。旅游与金融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力争桂林成为全国首批“旅游刷卡无障碍示范区”城市。全面建设桂林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开启智慧旅游城市建设。

——旅游与文化等相关产业的融合。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坚持旅游文化互动发展。文化部门要深入挖掘桂林历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重点扶持打造《印象·刘三姐》、《山水间》、《夜王城》等独具特色的文化演艺旅游产品体系。要以开放的思维思考桂林特色文化,尝试游客参与“百姓大舞台”的新形式,努力把桂林优秀的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新亮点。积极推进靖江王府及王陵、甑皮岩、古灵渠、各类博物馆以及秀峰区鲁家村民俗旅游村、高新区创新创意文化旅游园区、雁山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做强做精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桂林世界旅游城独特的文化体系。探索开发体育旅游、休闲养生旅游等特色旅游,推进工业旅游、观光农业旅游开发,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继续精心办好第六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第三届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第二届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以及县(区)旅游节庆节事活动。

——新城与老城的融合。打造“最美城市中心文化旅游休闲区”。按照“疏解老城、提升品质”的指导思想,进一步配套完善市中心区的文化旅游元素和休闲服务设施,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在桂林城打造以象山景区至伏波山景区为轴线,涵盖正阳步行街、王城东巷、西巷、靖江王府等街区、景区的“最美城市中心文化旅游休闲区”,同时也是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新载体和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下大力气提升桂林城市中心区的旅游核心竞争力。辖区政府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推进休闲区建设工作。把即将于今年五月推出的“梦幻桂林·数码象山”4D夜景灯光秀、大型玄幻杂技歌舞秀《山水间》、正阳文化旅游步行街、滨江民俗演艺休闲街、桂林文化书市及着手创意策划的王城夜游串成一体,打造成为集现代声光电艺术、杂技歌舞艺术、民间民俗历史以及特色咖啡馆、茶馆、书店、酒吧等不同业态的有机聚集,形成桂林最美城市中心文化旅游休闲区。加快打造桂林世界旅游城独特的文化体系,充分考虑新区与老城之间的功能、设施及空间结构上的协调建设与互动发展。

“四建设”:加快旅游诚信体系建设、旅游监管体系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加强旅游法律法规管理标准化工作,营造旅游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旅游企业依法经营的法制环境。完善旅游企业信誉等级评估、重大信息公告及旅游违规、投诉公示制度,依法高效处理每一起投诉,严密监控和妥善处理网络舆情,严厉打击强迫消费或者变相强迫消费行为。金融部门要积极推进旅游企业银行征信体系试点工作。培育和打造“诚信桂林”品质旅游形象。

——加强旅游监管体系建设。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促进旅游业监管逐步向旅游市场管理转变。市公安、交通、旅游、物价、文化、工商、卫生、质监等涉旅部门要整体联动,形成合力,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提升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加快旅游市场监管数字化建设。重点强化漓江游览秩序监管力度。充分发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旅游市场管理和旅游突发事件中的指挥、组织和协调作用。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增加旅游咨询服务站网点建设。完善旅游交通通达系统。改造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及功能,努力提升服务质量。着力加强旅游安全和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制定完善旅游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巩固旅游试验区成果。

——加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从业人员晋级考核与培训机制,建立既与国际接轨又适合桂林旅游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整体提升一线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大力开发旅游紧缺人才。通过举办导游员大赛等方式,培养选拔一批优秀导游员。通过定期举办县区旅游局长、旅游专业人员培训班等方式,统筹和提高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队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旅游高技能人才队伍、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等五支人才队伍建设。

(副市长)在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会上的讲话 第5篇

在市委农村工作会上的讲话

(2012年2月27日)

同志们:

这次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安排部署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分别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和政府常务会议作了专题研究。今天,炳伟市长亲自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下面,我先就全市的农业农村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坚定信心,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市上下紧紧抓住国家、省加大粮食核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紧紧抓住x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坚持以“三化”协调发展理念推动“三农”工作。农业生产再创新高,水利建设实现新突破,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继

—1—

续呈现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祥和的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加快发展的显著势头,为促进全市经济较快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是农业生产再创新高。克服冬春连旱等极端天气和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等制约因素的影响,依靠科技,依靠政策,依靠实干,大力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深入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服务粮食生产科技”活动,全市粮食生产再夺丰收,总产达到259万吨,较上年增长1.33%,实现了“八连增”。棉花、油料、水产品总产分别达到5.1万吨、43.55万吨、5万吨,取得了比预想要好的成绩。完成造林面积17.17万亩,是省下任务15.65万亩的109.7%。肉、蛋、奶生产分别达到39.2万吨、27.8万吨、25.8万吨,分别增长7.8 %、10 %和8.4%。

二是水利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市水利建设投资大幅增加,投入总规模为9.88亿元(含黑岗口调蓄水库建设投入5.86亿元),较上年增长80%,是近年来投入资金最多的一年。引黄灌溉面积达249万亩,创我市历史新高。共建设各类建筑物245座,开挖治理沟渠362条,新打、维修机井2875眼,恢复改善灌溉面积95.69万亩。对贺李河、运粮河、铁底河、涡河故道、康沟河、贾鲁河等6条中小河流和重要支流进行了治理。黑岗口调蓄水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Ⅰ标段土方 —2—

工程已全部完成,Ⅱ、Ⅲ、Ⅳ标段土方工程进展顺利。投资1.05亿元又解决了22.2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专项县建设任务。积极应对特大干旱,紧急建设了一批抗旱应急灌溉工程,实现了“引黄入杞”的多年梦想。乡镇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5个县和禹王台区都建立了乡镇水利站。

三是现代农业有了新发展。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着力培育无公害蔬菜、x西瓜、x菊花、沿黄水产品等名优农产品,全市优质农作物面积已发展到795万亩,农产品优质率达到59%,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4个,无公害农产品31个,累计认定无公害基地118个,面积达98.6万亩,无公害基地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7%。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共创建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21家,市级示范社60家,县(区)级示范社100余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工商注册的已达1632家,比2010年底1399家增加了233家,增长16.7%。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5家,带动农户40余万户。

四是新农村建设展现了新面貌。把打好加快新型城镇化攻坚战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4.6万人。完成五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五区村庄布局规划

—3—

和15个中心镇核心控制区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完成91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启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35个,新建住房7245套,新建社区内道路80676平方米,铺设下水道管网49424米。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新建沼气1万座,改建农村卫生厕所12240座。

五是农业科技水平有了新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6%,共完成机耕754.7万亩、机播850.9万亩、机收669.7万亩。进一步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通过省级审定农作物新品种3个,全市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做好高产创建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共开展了14个(其中小麦9个、玉米4个、水稻1个)万亩示范方高产创建,小麦示范方最高单产达623.3公斤/亩,玉米示范方最高单产达804.7公斤/亩,水稻示范方单产达707.1公斤/亩。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建成11个农业信息网站,440个村级多功能信息服务站和6个多功能气象站。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工作,共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370期,培训农村信息员780个,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1个,新型农民科技培训17192人次,实用技术培训5万人次。继续加强与中国农大合作,实施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示范工程,进一步深化市校共建的内涵,建立双方合作运行的长效机制。

六是减负惠农工作有了新成效。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农民收入 —4—

实现较快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92元。全市共发放种粮直补8040.63万元,农资综合补贴35840.19万元,良种补贴9004.07万元,农机具购臵补贴3927万元,退耕还林补贴1196.91万元,各项补贴资金均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户。全市已通过审核的“一事一议”项目筹资筹劳总额约23900万元,筹资到位98.7%,受益群众达到302.7万人。完成中低产田改造9.5万亩,高标准示范工程项目2万亩。共完成扶贫投入资金10632万元,实施整村推进村41个,完成脱贫人口5万人。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农口各部门协同配合、努力工作的结果,是广大农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果。

二、认清形势,正视问题,明确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市农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生产效益“有而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其它地市相比,与农民群众的期望和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一是粮食生产虽然连年增收,但我市中低产田面积大,加上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的难度加大。二是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市场波动异常激烈,农产品价格下

—5—

行和农业生产资料上行双重压力明显上升。三是城镇化率依然偏低,缩小城乡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任重道远。四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与现代农业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矛盾不断加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增多,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有所下降。五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难问题仍然突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农业农村工作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中央和省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以新型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战略决策。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我市农业农村实际,提出打好推进新型城镇化攻坚战和农业产业化提升攻坚战。这些重大举措,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带来了十分宝贵的发展机遇,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奠定了更加坚实的政策基础。

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既面临着非同寻常的严峻挑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我们一定要增强全局意识,坚定不移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市十次党代会精神上来,统一到全面完成“三农”工作任务上来。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 —6—

些,把措施安排得更周密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要增强责任意识,在逆境中把握主动,在风险中捕捉机遇,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全力打好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提升两大攻坚战,在改革发展的紧要关头有所作为,为农业农村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抢抓x经济区建设、郑汴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坚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坚持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施高标准良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和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打好推进新型城镇化攻坚战和农业产业化提升攻坚战,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再创农业农村发展新辉煌。

今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具体目标是: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2亿斤以上,力争稳中有增;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 %左右;全年新增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5万人;投资1亿元,解决18万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按照国家新扶贫标准实现 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三、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再创农业农村发展新辉煌

—7—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巩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好形势,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更加重大。

(一)着力抓好粮食生产,实施高标准良田“百千万”建设工程

加快落实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积极推进x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按照“科学谋划、综合配套、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整合资金、聚拢政策”的原则,构建粮食稳定增产增效的长效机制,强力实施高标准良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一是全力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大力提高复种指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40万亩以上。二是全力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抓好《x省农业综合开发条例》的贯彻实施,按照“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焦”总体要求,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显著提高耕地的抗灾减灾能力,夯实粮食增产基础,持续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全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水利保障能力为核心,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赵 —8—

口、柳园口、三义寨3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步伐。做好赵口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力争今年开工建设。年底前全面完成贾鲁河、运粮河、铁底河、贺李河、涡河故道、康沟河等6条中小河流和重要支流的重要河段治理任务。做好“油改电”工程。加快黑岗口调蓄水库建设步伐,圆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四是全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重点在五县优势产区建立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400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120万亩,在x县、x县及金明区、龙亭区、顺河回族区建立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0万亩。

(二)着力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打好农业产业化提升攻坚战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是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加快x崛起的基础支撑。一要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着力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作物品种布局,提升农业产业层次。重点支持优质粮食、棉花、花生、瓜菜等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扶持西瓜、大蒜、辣椒、胡萝卜、食用菌以及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加快花卉、林果产业的发展,扩大以菊花、特色小杂果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基地。促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利用我市自然风光、区域景观、特色农业和民风民俗资源,推动沿黄休闲观光农业带和朱仙镇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

—9—

二要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发展相对集中的畜产品生产优势集聚区和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到2012年底全市基本形成生猪、肉牛、家禽、奶牛、肉羊等五大优势产业集聚区,主要畜禽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80%以上,全力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优质畜产品供应基地。扶持畜禽加工龙头企业,努力提高肉品、乳品加工能力,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健全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三要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要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调整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着力点,以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和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有机结合起来,到2015年,重点打造粮食、油料、棉花、大蒜、畜禽、木业、花卉、蔬菜、淡水养殖、食用菌等十大产业链,建设粮食加工业、棉纺加工业、油脂加工业、木材加工业、畜禽养殖加工业、特色种植业、香精香料业、菊花产业等八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其中:一是发展x县、x、x县面(米)业产业化集群;二是发展市区、x县、x县、x畜禽养殖和加工产业化集群;三是发展市区、x县、x县、x县、x棉纺产业化集群;四是发展市区、x县油脂产业化集群;五是发展市区、x、x县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六是发展市区、x县、x县林产品产业化集群;七是发展x县花卉香精香料产业化集群;八是壮大市区周边以菊花为代表的花卉产业化集群。四要积 —10—

极发展粮食加工业。在促进食品加工、饲料加工和工业加工协调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传统主食品、速冻食品和速食食品、玉米休闲食品、杂粮方便食品、高端营养食品,增加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力争粮食深加工能力达到粮食产量的40%,把我市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五要积极抓好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强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和管理,扩大监测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质量。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臵机制,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要确保及时发现、快速处臵、有效控制。

(三)着力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打好推进新型城镇化攻坚战

要按照“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思路,遵循“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先易后难、梯次推进,尊重民意、因村设计,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原则,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断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一要在科学规划上有新突破。按照统筹城乡、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要求,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抓紧时间完善调整县域村镇体系规划,3月底前县区村庄布点优化调整工作全部完成。坚决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所有新确定的社区必须首先完成修建性详规的编制工作,经市规

—11—

划评审组评审,市规划局、市城乡住房建设局和市委农办审核通过后,方可开工建设。要参照《新型城镇化社区特色民居设计图集》,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自然景观、传统文化以及农民承受能力、生活习惯等因素,高质量、高标准科学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规划一经确定,必须不折不扣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要建立规划监督体系,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确保规划实施的有效性和严肃性。

二要在典型引路上有新突破。要进一步加快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步伐。2011年启动建设的35个重点新型农村社区,2012年底要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对完成任务的县区,每完成一个社区,从市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中,奖补县区100万元;每少完成一个社区,将从整合的该县区财政资金中扣除100万元。全市各乡镇(涉农办事处)都要行动起来,按照要求至少开工建设1个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全县的重点来抓。同时,各县要从乡镇(涉农办事处)新启动的新型农村社区中选择4个行动快、效果好的作为市里2012年重点扶持的新型农村社区。

三要在资金整合上有新突破。要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市财政资金每年列支不低于3000万元,整合县区财政资金1亿元,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县区要结合自身建设规模,增加财 —12—

政资金的投入。要强化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集中向新型农村社区匹配项目、投放资金,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村庄绿化、电网改造、农村超市、卫生室、有线电视、宽带网络、体育设施等有关资金项目计划安排,要与新型农村社区有效衔接,统筹安排,一并实施。

四要在土地整理上有新突破。鼓励新型农村社区采取拆旧建新的模式,在原址上进行建设。确需占用新增地的,要充分利用闲臵地、未利用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要落实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严格按照程序报批周转用地指标。对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腾出的土地,要首先复垦为耕地用于归还周转指标,节余的土地指标,可在本县域内臵换城镇及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其土地增值收益专项用于社区农民住房补助、土地复垦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突破建设用地瓶颈,并有效解决社区建设资金问题。

五要在产业发展上有新突破。要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编制好新型农村社区发展规划,完善社区功能分区,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持续增收。对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节余出来的土地,积极引导合法有序的土地流转,重点培植高效农业、现代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规模化经营产业。对新型农村社区农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给

—13—

予大力扶持,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六要在机制创新上有新突破。要吸收城市社区的管理经验,完善服务管理功能,使农民群众更多享受到社会进步成果,切实转变生活方式。要创新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新模式,在符合条件的新型农村社区组建党总支(或党委),探索社区党组织建设。鼓励、引导和支持发展各种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延伸推进卫生、就业、教育、文化、治安等政府公共服务,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吸纳和辐射能力。

(四)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全面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作为主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重大政策措施,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了强力支撑。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决策。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把农业科技工作摆上更加突出位臵,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步伐。一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以中国农业大学、x大学、xx天民种业公司、市农科院、市蔬菜研究所等为依托,建设小麦、棉花、西瓜、花生育种创新基地,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集成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支撑带动农业现代化。实施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特设岗位计划,积极支持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农业科技 —14—

研究,巩固小麦、花生、西瓜、棉花育种的优势地位,提升玉米、花卉、林果、水稻、家禽、生猪、肉牛育种的研发能力。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启动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集成转化一批重大涉农科技成果。以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为目标,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的农业发展技术体系。二要抓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加快主要农作物育种进程,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2012年使我市各类农作物种子基地保持在20万亩左右,年产各类种子1亿公斤以上。推进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作物分子聚合育种、大面积均衡增产、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资源高效利用以及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生态农业、新型疫苗、生物农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支持小麦、花生、西瓜、棉花、玉米、生猪、肉牛等良种繁育和生产技术创新。推广节本降耗、节水灌溉、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等实用技术。建立农业生产气候灾害、农业污染与农业生产安全重大问题会商机制。发挥农业标准化在先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作用,2012年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提升一个百分点。三要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建立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加

—15—

强农业气象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构建农科教联合推广服务机制,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承担农技推广项目,充分发挥其在技术服务和良种推广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技推广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引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涉农科研机构和专业技术协会等参与农业服务,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为基础,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四要加大新兴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构建多渠道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切实加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培养,实施高层次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推进工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开发工程。启动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引导农业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着力分层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系统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2012年全市培训高产优质新品种、高产高效种养技术、防灾减灾技术、节本增效技术、农机化新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等实用技术达到5万人次。

(五)着力坚持以人为本,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从今年开始,新一轮新十年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启动。国 —16—

家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扩大扶持范围,扶贫开发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责任更大。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扶贫纲要精神,精心组织、强力推动,确保扶贫目标如期实现。一是突出重点,加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在社会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新型产业等方面给予优先倾斜,集中力量实施一批水利、交通、教育、卫生、文化、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大力改善扶贫开发重点区域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树立大扶贫理念,形成扶贫开发强大合力。要把扶贫工作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统筹规划、统筹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要大力实施扶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社会事业项目,有组织、有规划的抓好整村推进、以工代赈、产业建设、就业促进、扶贫试点等专项工程。积极鼓励市县各部门、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院校参与贫困村驻村帮扶,积极承担相应的扶贫任务。三是创新机制体制,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要把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作为脱贫的重要举措,加大“雨露计划”培训力度,实施金蓝领工程,加强与用工单位对接,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委托培训。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依托科技项目吸引科技人员深入贫困地区参与扶贫开发。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引导企业扶贫,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加大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宣传教育

—17—

力度,鼓励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立足自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稳定脱贫致富步伐。

(六)着力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进程,强化农村社区功能,构建符合x特色的、多元共生的农村社区文化,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为实现x跨越发展、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后劲提供精神动力。一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活动,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基层供销社、返乡创业农民、各类专业大户等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年要达到1850家,基本覆盖全市每一个乡镇。二要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创新土地利用机制,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探索创新土地股份合作等流转的有效形式,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三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完善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切实落实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积极发展农业投资基金、农村信用担保公司,进一步扩大农村企业、农民和农户可抵押物范围,有效解决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难 —18—

问题。扩大农村政策性保险实施范围,各保险经营主体要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解除农业生产后顾之忧。四要加强涉农资金监管。要把涉农资金使用情况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内容,促进涉农资金使用情况公开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要创新涉农资金的整合机制,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涉农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五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通过资源开发、土地整理、物业出租、委托经营、承包租赁等形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落实好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扶持政策,加快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

同志们,农业兴,百业旺;农村稳,大局定;农民富,经济强。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农业农村长期稳定发展,让我们真正做到思想真重视、领导真加强、工作真落实,把重视“三农”工作体现在落实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用战略的眼光、创新的理念、超常的举措、务实的作风,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为x快速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副市长)在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会上的讲话 第6篇

这次全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推进我市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次重要会议。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结束不久,市政府就组织市直有关部门,分赴三区和直管单位进行农村教育工作调研,深入了解全市农村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既为省里提供参考材料,也初步拟定了符合鄂州市情的贯彻建议。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召开之后,谢松保市长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专门听取了全市农村教育工作情况汇报,研究我市农村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并就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决定》和省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意见。这次会前,市委徐松南书记听取了会议筹备情况的汇报,指出要将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开成鼓舞干劲、凝聚力量、解决问题的大会。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农村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基础要素,是现代文明基石。建市以来,我市农村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1996的全市完成了“普九”的历史性任务,1999年通过了省政府“普九”复查。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在校生入学率达99.4%。全市3个区都基本确立了“以区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教师工资发放情况有了根本好转。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基本实现了由“以农民为主”向“以政府为主”的转变。2003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2.54亿元,比上年增加1546万元,增长6.48%,基本保证了农村教育的正常发展。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逐步优化,2002年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使教师队伍平均年龄从39.5岁下降到37.9岁,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9.9%、94%、85%。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力度加大,校舍危房面积自1996年3.2万平方米下降到8千平方米,降幅为75%。近两年,全市农村共撤并中小学35所,教育投入的效益明显提高。这些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农村教育功不可没。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农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之间差距加大。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两基”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巩固提高的任务还很艰巨。农村初中辍学率有所回升,少数地方超过国家规定的3%标准。二是投入不足。由于区级财政底子薄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不到位,保安全、保运转和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入学的资金缺口较大,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本为零。三是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和乡镇两级政府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责权不明确,存在“缺位”现象。四是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规模偏小,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结合得不紧,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市农村教育整体上还比较薄弱,不能较好地满足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我市建设富裕型小康城市,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教育在建设富裕型小康城市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分析我市农村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认识农村教育的重要地位,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他们是最大的受教育群体,也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大部分还是经济收入较低的群体。农村教育发展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现在,农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是让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宁愿自己日子过得苦一些,也要供子女上学,也要让孩子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因此,只有把农村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发展,才能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其次,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我市建设富裕型小康城市的必然要求。2001年,我市提出建设富裕型小康城市的奋斗目标,这对全市劳动力素质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市农村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5%,村组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8%,参加“绿色证书”规范化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只占全市农业劳动力的3.5%。这样低素质的人力资源与市委、市政府提出将我市建成武汉等周边城市的后花园和菜篮子的目标不相适应,与我市发展城郊型农业特色经济的目标不相适应,与加快我市农村城镇化的建设步伐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才能为我市建设富裕型小康城市创造条件。

第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对策。“三农”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其根本原因是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距。表现在教育上,就是农村的教育水平、教育条件和受教育程度落后于城镇,农村教育的发展跟不上整个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享有良好教育机会,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而且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此,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搞好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我市农村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村教育发展的总体任务是:完善“以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努力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规模与结构合理,质量与效益较高,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体制,基本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双高普九”,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适龄人口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达到85%以上。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发展农村教育,关键是巩固和完善“以区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有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建立健全稳固可靠的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切实做到“五保、一化解”。

一是保投入。各区人民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落实教育经费的“两个比例”、“三个增长”,依法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教育经费预算决算安排情况,并接受其监督和检查。严格执行“农村税费改革固定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不能低于60%”的规定,用途主要是补助学校公用经费、改造中小学危房、偿还“普九”债务等。新增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确保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也要增加对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和扫盲教育的投入。

二是保工资。确保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发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要进一步落实区长负责制。各区政府要按照核定的教职工编制和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标准,将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不得留有缺口。要改变教师工资由乡镇财政按月上划,再由区财政发放的现状,建立教师工资专户,由区财政统一预算、统一发放。要建立教师工资发放考核制度,将教师工资发放情况纳入对区政府的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对拖欠教师工资的地方实行“一票否决”。

三是保安全。各地要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力争到2005年底必须消除现存D级危房。各区人民政府要将维护、改造和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所需经费全额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建立危房改造资金专户。危房改造工程要立足于脱险加固,做到有危必改,改必除险,改必无患。要充分考虑人口出生逐年减少的实际,结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统筹规划,统筹安排。要坚持规模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严禁高标准、超规模举债建设,不得因危房改造给学校增加新的债务。要按照国家规定,减免中小学危房改造危房鉴定费和其他有关税费,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准收取中小学危房改造调控费和管理费。

四是保运转。各区财政要按照新的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全额列入财政预算,并视财力情况逐年增加。区级财政部门要统一设立中小学公用经费专户,对学校的收费收入和财政安排的公用经费实行统一管理补助,由教育部门提出使用安排方案,经财政部门审核后足额拨付到学校。严禁截留、挪用、平调、挤占学校的收费收入,不得将学校收费收入平衡财政预算,不得抵顶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拨款,不得从中提取任何性质的调节基金。教材费和作业本费属代收费,由学校直接用于购买教材和作业本,不计入学校收入,不纳入财政专户管理。要加大教育乱收费的治理力度,进一步完善教育收费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规范教育收费行为。

五是保贫困家庭子女入学。从今年起,市、区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并视财力情况逐年有所增加。争取到2007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学生都能享受“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积极支持“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公益性活动,鼓励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资助学或设立助学项目。各有关部门、单位对学校检查、审计时的罚没收入,要缴入同级财政专户,全额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资助贫困学生工作的领导,建立以教育、财政、民政、物价、扶贫办、共青团、工会、妇联等参加的助学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各种形式的助学活动。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六是要努力化解“普九”债务。各区政府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普九”债务偿还计划,在安排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时,要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普九”债务的偿还。债权单位和个人不得因追索债务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对采用强迫学生停课,将师生逐出校园等方式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稳定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并严肃处理。

第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增强农村教育发展后劲。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必须,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更新观念,改革内容,创新手段,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积极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不断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进一步加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研究制定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招生制度。要结合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培训,保证每个初中学生毕业时接受不少于300学时的农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农村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学生劳动实践、勤工俭学场所和寄宿学校的蔬菜基地。要抓住我市跻身全省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区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供条件。

二、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校长和教师。我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太合理,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还有一定的数量,优秀教师外流情况也比较严重。要改变目前这个现状,就必须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引优秀人员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要尽快清理并归还违规占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在编不在岗的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公开选拔任用校长。要全面推进教师聘任制,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形成竞争择优、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要完善教师交流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同时适当提高乡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吸引教师扎根农村教育。要大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和“农村教师援助计划”,力争在五年内为全市所有乡镇初中和小学主要学科培训一名骨干教师,逐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是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各区、乡镇要切实担负起办学责任和义务。各区要充分挖掘现有普通高中潜力,满足农村群众的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需求。各乡镇要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教育资源发展幼儿教育,力争五年内每个乡镇建成一所示范性幼儿园。积极鼓励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试办高质量的民办中小学校,在招生、学籍管理、教职工职务评聘和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同等对待,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第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增强为“三农”服务能力。职业教育是现实生产力。2003年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召开后,我市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步子迈得还不大。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结合农村实际,开拓创新,不断完善“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的机制。

一是加强政府统筹,扩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三农”服务功能。要建立以职业中专学校为龙头,以区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心为骨干,以乡镇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网络体系,为实施富民工程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提供技术支撑。要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村民组织等多方面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要大力推进劳动预备制度,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依法保障职业教育持续化的发展。要大力宣传“读完初中读职中,打工致富一路通”的职教观念,推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目标责任制,将职业教育招生计划分解到乡镇、初中学校,逐步壮大职业教育规模。

二是促进教育与市场相结合,实现招生、教学、就业一体化。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特别是职业学校,最根本的出路怎么样,是看它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适应市场需求,就业率是否高。就业率高,毕业生就有市场需求,学校就可以扩张,就可以发展,反之就萎缩。因此发展好职业教育最根本的是研究好市场,开拓市场,围绕劳动力市场需求开设专业,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突出能力本位,推进招生、教学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三是争取省内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扶持,推进“农科教”结合。要充分发挥我市优越的区位优势,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灵活主动地与武汉高校、科研机构搞好对接,促进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科研成果转让,促进本区、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借助他们的力量帮助农村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培训师资,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三、加强领导,依法治教,保障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办好农村教育,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发展农村教育,有体制问题,有经费问题,有师资问题,关键还是加强领导问题。因此,各级党政领导要一如既往地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

第一,要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和监督机制。各级党政领导要把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好农村教育。市政府将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将农村教育发展情况作为考核各区党政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今年下半年,各区、乡镇政府每年要向上一级专题报告一次农村教育工作情况。市政府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各区“五保一化解”等工作的落实情况。要建立农村教育工作督查制度,设立市、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聘请一批兼职督学,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督导检查。市级督导室重点督查“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和“保投入、保工资、保安全、保助学、化解普九债务”的落实情况,区级督导室重点督查“两基”巩固提高的进展情况。要定期开展教育经费投入、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督导检查,并实行农村教育工作通报制度。市监察局要研究制定对区政府主要领导履行农村教育工作职责情况的纪律处罚办法,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今年第四季度,省政府将对我市三区“普九”工作进行复查,这是对三区政府办教育工作的一次考核,各区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做好自检自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得力有效措施,确保复查过关。

第二,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都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完善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切实抓好学校安全工作。要经常性开展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卫生、交通、公安部门要积极配合学校抓好食品卫生、交通安全、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切实保证广大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三,优化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环境。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各有关单位和个人,均不得要求学校在规定收费项目之外收取其他任何费用,不得违反规定向学校乱集资、乱摊派。任何部门(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未经当地政府许可不准擅自对中小学进行检查、处罚,到学校收费必须持区物价部门收费许可证和通知书。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文化场所管理,为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建良好条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关心支持农村教育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卫生工具创新范文下一篇:广告设计个人简历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