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调查报告

2024-05-21

大一新生调查报告(精选9篇)

大一新生调查报告 第1篇

每年的开学时节,大学校园总会注入一股股新鲜的血液。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生们带着激情与梦想,开始了他们真正的大学生活。面对陌生的人、陌生的事、陌生的学习机制和文化氛围,新生们多少会感到茫然和困惑,能否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并找准方向对他们来说将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大一新生,究竟有什么困在心里的问题?又有什么无法走出的迷茫?

为了了解大一新生初入大学校园的生活学习状况,了解大一新生遇到的烦恼及迷茫,我小组四人——刘绘如,于佳妮,李卉,惠文——在本校范围内开展了“大一新生你问什么烦恼”调查。我组采取调查问卷普查的方式,共发放3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2份,回收率为89.1%,为增强调查可信度,与部分学生又进行了面对面的谈话。调查显示,大一新生中有大部分人不能很快转换角色,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及学习模式,大一新生的心里普遍存在一些不适应及迷茫的问题。

一、新生现状及问题

现状一: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转换。

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在上大学前,不少学生没有远离过家门,饮食起居多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而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顾,有的学生因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时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学生开支无计划,时常出现“经济危机”;有的学生因缺乏集体生活的习惯,总希望组织与他人的照顾和帮助,不知道、也不会关心他人;还有的学生不适应学校水土和饮食方面的差异以及气候、语言环境与作息时间的变化等。大学新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郁郁寡欢,致使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痛苦、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从调查中发现,64%的新生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基本能够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28%的新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能力,对于新环境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应对自如,能很快地跳出困惑的圈子,适应大学生活,为其人生理想的实现打下坚固的基矗但是,仍有7%的新生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很强,如果不加以重视很容易影响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现状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形成的失落心理。

在进入大学前,许多学生想象的大学都是校园风景如画,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氛围,教室宽敞明亮,师生团结友爱,处处欢歌笑语,充满诗情画意。然而,进入大学,经过短暂的兴奋期之后,这些学生却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有的学生感到自己所考上的大学与自己梦想的大学相去甚远;有的学生因为自己的高考失利,或是填报志愿时受到老师、家长的左右,所上大学并非自己所愿;有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甚了解,或者根本就不是自己选择的,因而没兴趣,也学不进去。这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致使一些学生常常怅然若失,忧心忡忡,情绪低落,感到前途渺茫,困惑失望,从而形成失落心理。

调查数据显示,63%新生认为理想与现实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现状三:人际关系难以适应的抑郁心理。

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一般都有自己稳定的交际圈。到了大学之后,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初来乍到,彼此陌生,加之大学生青春期“闭锁性”的心理特点,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同学之间交往较谨慎。不少学生涉世不深,社会阅历浅,不是交往范围狭窄,就是不能与人坦诚相待、开诚布公地交流思想。由于不愿意主动接近别人,思想情感得不到及时沟通和表达,很多大学新生出现人际关系不协调,感到“知音难觅”,产生了压抑、孤寂和烦闷的抑郁心理。

据调查显示,58%的新生表示能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团结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我们不能忽视还有35%的新生不够主动与他人沟通,4%的新生不能很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甚至不懂得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对于没接触过的人会产生一种抵触或茫然的心理。

大一新生调查报告 第2篇

一个新的学期又来临了,我们迎来了新一届的大一新生,对于刚刚跨进大学校门的他们来说,又将面对全新而又未知的大学生活,面对陌生的校园、陌生的环境。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也没有了熟悉的气息。特此,针对他们目前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希望能了解大一新生在各个方面的问难和不适,并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为他们的大学生活拉开新的序幕,掀开一个新的篇章。总的来说,大一新生对学校有期待也有不适,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入学感受

开学之前满心期待的大学生活是享受自由,轻松的场所。可当真迈入校门一段时间后,军训、专业老师的始前教育都让他们倍感自己身上任务的艰巨。像导游、旅英专业明年的导游证、酒管专业的酒管证等等。有些同学早已将自己大学之路规划的有条不紊---学业上,争取班级名列前茅;多加入社团,广交朋友;创业园也是那些有创业梦想之人愿在学校里,自己当小老板〃〃〃〃〃〃向老师、学姐学长等人咨询请教,向志同道合的友人们发起征召。可是云云学生中,没目标,没规划的学生大有人在,当被问到:‚毕业后你想干什么?‛他们就搔头苦脸,一脸迷惘。学习上,他们主观缺乏动力,对所学专业也不感兴趣,成了我们眼中的‘迷茫大一生’。当然,进入大学,他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目标和压力也一下消失,没有了新的导航,自然会出现学习目标的模糊。学习上有些同学需要学院能从某些方面上帮助他们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第1/4页

二: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新生入学后面临的第二大难题。人际问题中,主要压力来自异性和室友。新生‚交异性朋友有困难‛,还有的新生‚与室友相处不融洽‛。譬如:自己和室友的作息时间不同影响他们等,引起不和谐场面。在大部分同学的认识中,大学里没有真正的友谊,除了同一个寝室里的可能会很熟悉,但也不可能有高中那般深的友谊。其他的同学就只能是事实意义上的同学,想跨越到朋友的界限很难。另外还有少部分同学交往比较被动,喜欢独来独往。经过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同学之间相处友好,但是积极主动地交流还是不太多,就算有也仅限于几个友好之间。所以就有同学认为:‚大学的友谊不如高中时期的‛。

大学是个小型的社会,需要有广阔的人际圈,这里我们调查了大一同学主要接触的人群。从中我发现同学们普遍认为和非本班专业同学深入接触的机会不多。所以当他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一般找旧友或父母进行倾诉,有的同学则选择心理宣泄等方式自我调节。

三:社团

社团对于刚从高中进去大学的同学来说,充满好奇,与此同时也面对着如何选择的难题。调查发现很多同学还是希望多参加社团,增加自己的大学生活,从多方面锻炼自己,培养自己的兴趣。对于社团的选择上,很多同学都征求学姐学长的意见,以及进行多方面的考虑而选定。军训期间,各个社团都来招新,简单的介绍了自己的社团。这里内容对于新生而言还是太少,他们依旧不明白各个社团的工作,程序等。丰富的社团活动让其徘徊左右难

第2/4页

以抉择。对此,希望学院有各个社团的介绍,并将其装订成册,在其收录取通知书之时一并寄去。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社团,做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四:其他活动

大学里的社团丰富多彩,虽然充实了同学们的课余时间,也锻炼了他们某些方面的能力,可是真正和专业对口的活动开展的并不是很多。调查后得知,很那些多想在大学里有所作为的同学们都想在自己专业的旗帜下努力,为今后的事业铺路搭桥。大学生毕业之后绝大部分都不被企事业所器重,因为资历和经验均将其拒之门外。倘若他们在大学期间就开始熟悉和从事自己的专业,那么工作时的问题岂不是迎刃而解呢。希望学院能针对同学们的专业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导游专业的,在校内可以开展导游之星的比赛,以及帮助他们提高口语交际、表达的水平。在校外,周末、节假日的义务导游,兼职导游等。

另外,新学期刚刚开始,同学们的了解,熟悉度都还不是很高,各个班级的凝聚力也不大。如果此时能有班级的一些集体活动,对增进个人和班级的向心力大有裨益。

五:生活方面

学校的高楼林立,周围绿树相依,环境宜人、惬意。但部分同学认为休息的场所还不够多,像亭子,连廊等都还可以适当的增加,为学习创造更轻松舒适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沁人的草味,都刺激他们大脑高速运转,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3/4页

对于学校的食堂总体还是很满意,干净可口,价格也算合理。调查了解,学校周围的商店很多,可物价却参差不齐。对于新生来说,这方面很是苦恼。希望学院能帮助他们解决,基本上统一物价,让其更放心地生活。

寝室是新生们的家,是他们停靠休憩的场所。调查普遍反应,寝室面积太小,过于拥挤,感觉很压抑。尤其是卫生间太小(立志园)太旧,6人一个寝室,活动空间受局限,洗漱很匆忙,在等待上花的时间太多。电扇和柜子的数量都不多。天热的时候一个电扇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而且没有热水器,冷天的沐浴极其不便。等

六:对班主任、学院的建议

希望班主任能多和同学交流沟通,有空时多到班级走走,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也希望老师和学院采取某些措施对他们进行制约与监督。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了规矩,一个班级,一个组织就没了约束力,成为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盘散沙。

经过这次对于大一新生的一系列调查和谈话,证实了从高中到大学,无论学习、生活等方面,大一新生是存在问题和困惑的,对于角色转化的不适应。但是这样的问题部分学生和老师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了新生的迷惘,关上了心灵的窗口。这些细节问题导致了‚新生不适综合征‛。通过谈话,我了解到了很多大一同学的心声,军训期间的思乡情绪,困惑的想法,繁忙的生活。同时也让大一新生自己正视自己的问题,让他们了解到不只是你一个人存在这样的问题,要勇敢面对,大胆地说出来才能得以解决。

2011年9月

大一新生调查报告 第3篇

(一) 人口学资料

小何, 女, 汉族, 19岁, 某高校新生, 身高164厘米, 独女, 身体状况良好, 父母双方三代内的所有成员都没有精神类病史, 家族没有近亲婚配人员, 家庭氛围和谐, 物质条件普通。

(二) 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 从小到大性格偏内向, 独立性较差, 自己的人生选择一般都由父母决定。作为艺考生高考时没有获得专业合格证, 最终被一所民办高校录取。入校快一个月了, 求助者对艺考没通过仍心怀悔恨, 觉得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认为自己很无能, 不适应大学生活, 与舍友的关系也不太好, 滋生了退学的念头。

(三) 目前状况

身体状态:入学体检报告单表明, 求助者身体没有疾病症状且没有重大疾病史。近一月, 主诉很难入睡, 食欲不好。

精神状态:感知觉正常, 注意力容易分散, 记忆力减退, 情绪焦虑, 但意识清醒、思维状态良好, 思想行为基本统一, 有自我控制能力, 完整的自知力, 言行统一, 人格比较稳定, 愿听取客观的建议, 有通过咨询改善精神状况的需求。

社会功能:社会功能基本良好, 能正常地学习生活, 人际关系一般, 学习效率下降。

(四) 心理测验结果

在得到咨询对象同意的基础上, 选择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对咨询对象进行测试, 总分152, 其中焦虑因子2.70, 抑郁因子2.21, 阳性项目数为45。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一) 主诉

快一个月了, 焦躁、食欲不振、入睡困难、情绪不高, 做事提不起兴趣, 不想与人交流, 喜欢独处, 自我认可度低, 心里充满悔恨、痛苦, 期望通过咨询摆脱负性情绪的折磨, 远离烦恼和忧愁。

(二) 个人陈述

我自幼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他们视我为掌上明珠, 对我的照顾无微不至, 记忆中凡是重大决定都是他们给我拿主意。考高中的时候, 父母不惜花钱到处托关系让我上重点高中。可是尽管我很努力, 成绩仍然一直徘徊在班里的中下游。为了能考上重点大学, 我从高二上学期开始学画画。然而, 因为我没有美术基础, 考了那么多学校居然一个合格证都没拿到。美术没学好, 文化课也落下了。于是我被现在的学校录取。可是入学都这么长时间了, 我还是适应不了目前的生活。现在班级的学习氛围很不好, 同学旷课出去打工、参加各种活动的很多。我特别不认可他们的行为, 很后悔到这里上学。中学时的几个闺蜜考上了名牌大学, 每当听她们说起她们的大学生活时, 我既羡慕她们, 又很难过。我太没用了, 花了父母那么多辛苦钱也没能考上好大学。现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名牌学校的毕业生想找个理想的工作都不容易, 别说是我现在的学校了。我很犹豫, 是复读明年再考呢, 还是在这里继续读下去?复读我担心还是考不好, 可在这边又确实待不下去。而且现在和宿舍同学的关系处理得都不太好, 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三、评估与诊断

(一) 诊断

经过全面分析小何的情况, 她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范围, 是一般心理问题, 能够进行咨询。

(二) 鉴别诊断

小何的知情意协调一致, 有自知能力, 自主寻求帮助, 未出现妄想、幻觉的状况, 能够将精神病排除;她的社会功能受损和精神痛苦的程度不太严重, 病程还不到3个月, 得分不到6分, 问题未泛化, 能够将神经症排除;虽然影响了她的社会功能, 但比较轻微, 她仍然能正常参与一切社交活动, 能将严重心理问题排除。

四、咨询目标的确立

(一) 近期目标或具体目标

改变小何不正确的认知观念, 去除当前的负性情绪;激发其学习兴趣, 树立自信心, 以包容的心态面对当前所处的环境, 积极适应新生活。

(二) 长期目标或最终目标

使小何的个性更加完善, 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 提高她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使她能独立面对解决各种人生问题, 自信程度不断提升, 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咨询过程

(一) 咨询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

(二) 咨询过程的三个阶段

整个咨询过程划分为心理评估和诊断、咨询、巩固总结与提高三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在第二个阶段里利用产婆术式的辩论改变小何的不合理信念以及错误认知, 纠正不当的行为。

(三) 具体咨询阶段

1. 第1次咨询

目的:了解小何的基本状况;建立和谐的咨询关系;追寻改变意图;初步探讨小何的关键问题。

方法:摄入性会谈法、开放式提问、心理测验。

过程:通过咨询登记表获取基本信息;介绍咨询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原则;与小何交流, 获取临床资料, 明确小何的内心矛盾是什么, 改变的意图是否强烈;指导她完成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

小结:建立了和谐的咨询氛围, 小何对咨询有了更深的认识, 增强了通过咨询缓解甚至消除负性情绪的决心。

2. 第二次咨询

目的:进一步深化咨询关系;与小何共同明确咨询的目标;让小何初步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

方法:会谈法。

过程:确定通过咨询想要实现的目标;制定合理的咨询方案;向小何简要介绍所选择的咨询方法、原理和过程。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小何了解ABC理论, 帮助小何明确自己的问题, 确定她当前的状态C, 以及使她产生心理矛盾的原因A (对大学新环境的不适应) , 将两者间的认知因素B做分析;签订书面协议。

小结:经过交谈初步确定了产生心理问题的关键问题, 理解了ABC理论, 初步认识到自己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也许是存有不正确的观念才导致的。

3. 第三次咨询

目的:进一步明确小何的不合理信念;初步改变小何的认知偏差。

方法:会谈法。

过程:进一步确定小何的不合理信念, 对照埃利斯的归类, 确定小何的信念中确有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的特征。

小结:小何已经说明了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 她意识到对现在学校的认识不够客观, 对周围的同学也存在偏见, 正是这样的信念, 令她现在感到很不愉快。

4. 第四次咨询

目的:修正小何的不合理信念。

方法: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过程:与小何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让她认识到不合理信念并为改变提供指导性的帮助;在咨询即将结束前向小何安排作业, 完成RSA自我分析报告。

咨询摘录:

小何:我周围的很多同学他们经常旷课, 要么出去打工, 要么去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弄得学习氛围很不好。我很不认可他们的做法。

咨询师:你的意思是, 你进入大学要认真学习, 为了令你愉快地学习, 别的同学也必须跟你一样吗?

小何: (沉默) 。

咨询师:那他们平时的行为会妨碍到你吗?

小何:这倒不会, 就是很看不惯, 接着心情就会不好, 影响自己的学习。

咨询师:其实大学和中学是有区别的, 虽然学习是很重要的任务, 但在大学里除了学习, 还有其他很重要的事情需要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计划, 比如他们可能觉得在高等教育阶段认识社会、增强实践的能力也特别重要。你觉得呢?

小何:确实是的, 我们宿舍有个同学加入了一个叫阳光社的学生社团, 整天忙着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还说在大学四年光学理论知识是不够的, 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其实这个女生也不错, 就是平时不怎么学习, 但我就是看了很不舒服。

咨询师:既然每个人的目标都不同, 那你还强求你的同学和你一样吗?

小何:这样想, 那我也没什么可气的了。

小结:小何已经基本认清了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5. 第五次咨询

目的:确认小何可以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 个性有所改变。

方法:会谈法。

过程:检查评估小何的家庭作业;确认一周以来她的情绪确实得到了改善;继续布置家庭作业, 让小何把每天主要的情绪、行为记录下来, 作自我分析, 找到支撑的信念, 与不合理的信念展开辩论, 最终用合理的取代不合理的信念。

小结:小何很好地完成了上次布置的作业, 并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有了正确的认识, 而且她的情绪有了很大转变。

6. 第六次咨询

目的:巩固前几个阶段的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法。

过程:对家庭作业进行分析;回顾、总结咨询的过程;指明继续努力的方向:及时修正不合理的信念, 在现有条件下努力学习;再次让小何做心理测验, 从而评估效果;咨询基本结束。

小结:小何反映与同学的关系融洽了很多, 自己情绪也好了很多, 能够接受已经被所在学校录取的现实, 能够放平心态好好学习了。

六、咨询效果评估

(一) 求助者的自我评估

“我很高兴, 觉得心里烦闷的情绪消失了, 原来会很看不惯同学的做法, 如今能理性地看待了。其实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 我的情绪不能被别人所牵制。原先和舍友的关系很疏远, 现在我尝试着去接近她们, 发现她们也有可爱的一面。”

(二) 咨询师的评定

将最后一次咨询和上述评定相结合, 根据追踪与回访, 认为小何已经适应了大学的新环境, 原来困扰小何的负性情绪基本没有了, 完成了预期的咨询目标。

(三) 小何咨询前后的心理测验结果比较

进行SCL-90测验, 总分116, 焦虑1.6、抑郁1.4, 阳性项目数32, 各项指标均回归正常, 心理咨询效果较好。

摘要:求助者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因现实的生活与其想象的差距太大, 故不能适应大学的生活, 表现出人际交往不良、情绪不高、兴趣减退等问题, 同时还伴有食欲下降、入睡困难等症状。通过摄入性会谈和测验后, 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在和求助者讨论后, 咨询师选择了合理情绪疗法。通过6次咨询, 求助者情绪得到提高, 能够积极地度过大学时光, 和周围同学的关系也有较大改善, 咨询获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大一新生,合理情绪疗法,一般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基础知识)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

[2]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三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

[3]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二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

大一新生消费观念调查 第4篇

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问题。为了清楚了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笔者进行了一次消费调研。

大一新生消费范围

调查发现,月消费在300元以下的学生占6%, 月消费在300-500元的学生占53%, 在500-800元的学生占35%左右,800元以上的学生占6%。98%的学生每月费用来源于父母,1.3%的学生靠亲戚资助,0.7%的学生通过其他手段获得。他们的花费主要包括:伙食费、上网费、买服饰、手机费、恋爱消费等。

伙食费用除了在校内就餐外,校外就餐已经成为大学生饮食消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37.7%的同学因为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环境不在外聚餐,50.2%的同学一个学期聚餐的次数为2-4次,10.6%的同学一个学期聚餐5-15次,1.5%的同学则高达15次以上。

各种形式的聚会成为在校大学生饮食消费的一个重点。对于同学之间花钱请客,大部分同学认为偶尔可以但不要太频繁。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每学期都要参加6-15次各类同学聚会。这部分消费基本上每学期需要150-600元之间。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和同学、朋友聚会一般选择在普通餐厅,但也有2%的选择在高档餐馆。聚会的理由多种多样:老乡相识、放假归来、过生日、考试得高分、当了班干部、得了奖学金等等。

购买服饰从消费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服装消费的档次要求越来越高,60.9%的同学一个学期花费在买衣服上费用不到500元,29.1%的同学一个学期花费500-1000元,8.6%的同学则花费1000-2000元,1.4%的同学一个学期购买衣服的费用高达2000元以上。男生买衣服的宗旨是不买则已,要买就买质量好的、价格高的;女生买衣服则总是买个不停,只要自己喜欢的都会买回来。大学生购买品牌的商品,一方面为了满足自己的实用需求,另一方面希望能够增加自己的被关注度。

恋爱消费对问卷中“一个月的恋爱费用”的问题,86.7%的同学选择暂时不谈恋爱,7.3%的同学每月的恋爱费用是100元以下,6%的同学花费100-400元用于恋爱消费。从调查看,大学生恋爱支出主要在吃饭、买零食、逛街、泡吧等娱乐方面,当然,礼品消费是恋爱消费中绝对的“大头”,逢年过节(情人节、圣诞节等)或是俩人过生日及特殊的纪念日,恋人之间会互送礼物,此项花费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甚至有几千元者。在恋爱消费中,支出较大的还有校外租房居住,每月要支付200-400元。

上网费用调查显示,在每月上网费用方面,63.7%的同学一个月用于上网的费用在50元以下,而31.7%的同学花费50-100元,3.3%的同学则每月花费100-200元上网,1.3%的同学每月花费在200元以上。

手机费用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拥有手机,只有7.9%的同学没有手机,25.1%的同学手机价位低于500元,62.3%的同学手机价位在500-1500元,2.6%的同学手机价位在1500元以上。约有15.2%的同学月话费在30元以下,72.8%的同学月话费在30-100元,7.9%的同学月话费在100-200元,另外还有4%的同学月话费在200元以上。因此网络与通信费用支出与以往在校大学生相比,在消费支出中占据了更大的份额。

大一新生消费观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恋爱支出过度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有关。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没有围墙”的校园里,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某些大学生受到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当学生所在家庭可以在经济上满足较高的消费条件时,这些思想就会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上充分体现。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高消费的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不惜作出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

高校重视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有效目的,就不能缺少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与把握。不可否认,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

“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校风建设范畴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生活费用的额度等主要消费内容都具有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大学生消费需指导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因此,需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有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笔者建议老师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两课”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培养良好消费风气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应该成为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育人放在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中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大一新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第5篇

一粥一饭,衡念物力惟艰

――大一新生消费调查报告

初进大学校门,你能看好自己的荷包吗?――大一新生刚刚接触到大学生活,往往会在忽然之间发现自己的钱包已经空空如也,但却不知道里面的钱都是怎么花出去的,为什么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记者团进行了此次2011级新生消费状况的调查。

此次调查共抽取样本200多份,其中男女均有涉及。调查范围包括餐饮、娱乐、通讯以及日常需用等多个方面,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调查结果可能存在少许出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一新生的消费现状。

从总体上来说,大一新生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由于对新环境中的物价及大学生消费结构的不了解,第一个月的消费额往往大幅度超出预算,在此问题上男女之间基本一致。一般来说,女孩子的消费计划定的相对较低,其中83%低于400元,15%介于400---600元之间,超过600元的仅占2%;男生则相对偏高一些,其中43%低于400元,52%介于400---800元之间,而另外5%则把目标定在了800元以上;但是在实际消费中女生花销低于600元的仅占80%,且有8%的花费超过了1000元,而男孩子消费低于400元的仅占14%,有60%的处在400---800之间,超过1000元的则有16%。

通过这一连串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在实际消费中计划好像远远赶不上变化,但是他们的计划消费额也不是很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超支呢?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影响新生消费的是家庭背景因素。一个人甚或习性的形成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的影响,而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这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尤为明显。调查显示,在实际月消费额高于800元的新生中,家庭经济比较好的占大多数,这一点可以从他们父母每月提供给他们的生活费上来观察,基本上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家庭都没有为他们规定月消费的上限,而家庭环境的影响也使他们平时为了顾及颜面而大笔开销,而且当消费过度时很少感到内疚,这些原因

都促使他们在消费时因无后顾之忧而大肆挥霍。相对他们而言,那些家庭不太富

裕的学生,父母往往为他们设计一定的消费标准,虽然有的父母因为孩子刚刚离

开家门而为他们指定的标准相对教宽松,但长期的生活习性使他们具有了一定的消费自律能力,他们在花钱时大多会想到父母的艰辛,这就保证了他们很少会为

了面子问题或其他非必要因素而花销。所以总的来说,家庭因素的影响往往决定

着学生的整体消费水平。

其次,无计划的消费也是广大新生荷包变空的一个主要原因。在调查中我们

发现:消费前能对自己的消费进行计划安排的男生有25%,女生不过8%;还有一

部分的学生虽有规划但却无法实行,生活中总会出现许多突然的因素致使他们的计划无法付诸行动----至少他们自己这么认为;其余的60%男生和70.5%的女孩

子根本没有任何计划,每天都是随心所欲,在盲目中消费。在这个问题上,女生

表现尤为突出,因为从天性上来讲,女孩子喜欢装饰打扮,对于漂亮衣服和饰品的诱惑她们几乎没有任何的抵抗力,男生则很少在乎这些。同样是逛超市,80%的男生会有一定的目标,他们会先算好自己该买些什么然后才进行,而女生则不

同,她们中的70%逛超市是没有一定目的的,看到什么喜欢的或想要的就买下,此时的她们是如此的慷慨,以至于荷包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掏空了!在此情形下,作为一个超支严重的大学生也许只有实行计划消费才能改变这种消费模式。第三个因素是通讯费的大幅上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为大一

新生,此时对这两句诗大概已经有了深刻的体会。许多同学在大学之前基本上都

是在父母的荫护下长大的,可能很少离开过家庭,而现在却一个人在外求学,难

免会起思乡之情,特别是开学以来接连而至的几个佳节,更增添了同学们的思愁,通讯费上涨也就无足为奇了。调查发现,在日常消费的几个方面中,很多同学往

往把通讯费排在餐饮之后,可见在大家的生活中通讯的重要性。调查结果显示,40%的同学手机费在60---90元之间,另有60%的同学高于90元,作为一个大学

声---一个纯消费者,如此高的手机费是否合适呢?难道仅用思念亲朋就能解释

这一切了吗?每个用手机的同学都应该为自己的手机费进行反思。

当然,调查显示,影响大一新生消费的并不止这几个因素,但在众多因素中

这三个却是最重要的,它们直接导致了大一新生居高不下的消费额,是最值得所

有新生反思的几个方面。

大一新生假期实践报告 第6篇

为一名大一新生,对缤纷多彩的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在大学的第一个寒假里,我希望能与以往有所不同。我要自己找工作,自己上班,自己实践,一切都靠自己,我不想总当温室中的花朵,被别人保护着,我要独立。这是一种磨练,对我来讲,实践的机会真的是很难得。

在中国的教育里,我们学的都是理论知识,真正用到的却不多。理论加实践才是最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能在社会上实践所学,这才是教育的目的。这次实践是在饭店做服务员,只有我一人,实践的时间是从*月*日到*月*日为期一个月,主要内容有刷盘子、点菜、上菜、收拾餐具、摘菜、洗菜、拖地等等。现将本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我能找到这份工作完全是凭运气撞的。正在我准备打包回家时,意外的碰到了我们的老板——一位可亲的阿姨,是她给了我这次实践的机会,而且对我照顾有加,我真的很感谢她。刚开始工作时,那真叫一个乱啊。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做不好,每次手忙脚乱的忙半天,却总是做不对。和我一起工作的有个比我小四岁的小姑娘,她做的是那样井井有条,我都怀疑自己这二十多年白活了,竟然连简单的刷碗拖地都做不好。

好在,这里的人都很好,慢慢教,我也算虚心求教,经过几天的学习,我慢慢适应了。工作确实很累,每天九点开始上班直到晚上十点,擦桌子、拖地、摘菜、洗菜、等客人来、点菜、上菜,还要查看菜的样子,刷碗,中午三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是我最舒服的时候,只有那时,脚是离地的,它们才可以放假,可是起床时,它们都要小心的下地,因为它们好疼。

在时间快要结束时,我还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腿都摔青了,但还要坚持上班……不过在这里还是很开心的。首先,这里有一帮和我同龄的年轻人,我们在一起工作,没事时还可以聊会天,大家相处的很好。其次,在这里我也算接触过一些人,形形色色,上至*,下至普通食客以及民工等,和他们打交道也很锻炼人啊。还有,我们这里有一位好老板,她待我们真是没的挑,有时感觉她象我妈妈似的,好喜欢她。这次实践,我只是想接触一下人们口中总提到的社会,总说大学生接触不到社会,我想自己体验一下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一个月下来,还是有所收获。

*、在社会上工作要有自信。我刚工作时,总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就养成了不耻下问的习惯,干什么都问好,一开始大家还有耐心。然而当我慢慢熟悉后,还是改不了这个习惯,大家边有点烦了。后来,同事说“你能不能有点自信,自己作主啊”,我才意识到,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尽量自己作主,让自己有点自信。不论你以后做什么工作,肯定会又要自己做主的时候,所以,自信一点,自己作主。

*、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经过这一个月的实践工作让我认识很多的人,也让我了解到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的。以前,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随机应变,总是想说什么就说,谈话时从不注意别人的想法,这是很让别人讨厌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工作中也充满学习的机会。像我在饭店工作,那的厨师很好,我站在旁边,他还教我炒菜呢。虽然学生不是太好,但也还是受了点熏陶,回家后妈妈还夸我做菜好吃呢。还有,我也经常和同事说我们学的东西,讨论我们都看过的书,很有意思。其实,生活中,工作中,到处都是学习的机会,只要肯抓住,不一定要在学校学习。

在实践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本人的人际交往的能力还欠佳,这还应在日后的日常生活、交际中有待加强和学习。第二,缺乏社会经验,在为人处事方面尚还不太成熟,处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往往有时不得当。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我认识到,在生活中吸取周围人的经验和阅历,掌握一些社会礼仪的技巧是极为必要的。充分发扬本人自身的优点,取长补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自己对将来充满信心,也为以后真正融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一新生学习情况调查 第7篇

(我是组长委托向大家分派任务的)

对象:大一新生

目的:调查新生入学以来学习情况,欲从中分析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习惯,以及学习的目的和对未来人生的规划

问卷调查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1*大学新生的自修情况(例如如何分配学习,社团,娱乐休息时间.自修地点等问题,大家多想点哈)

2*大学新生的学习习惯(例如是否有晨读习惯等)

大一新生调查报告 第8篇

关键词:功能操练策略,语音语调,非英语专业学生

近年来, 关于学习的动机、观念、策略的研究十分普遍。然而, 具体到口语学习尤其是语音、语调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 (曹晓蕾、王晓君2014;李佳等2011;Huang Xiaohua 1987;蒋国东2014;文秋芳、王立非2004) , 并且以前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口语学习动机的分析和激发手段上, 对非英语专业本科新生的语音、语调的教学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见。本研究旨在考察功能操练策略对于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的语音、语调的改变所起的作用。

功能操练策略是英语学习策略的一部分, 文秋芳把学习策略分为管理策略、形式操练策略、功能操练策略和母语依赖策略[1]。具体地说, 功能操练策略是指学习者为获取信息而进行学习的活动[2], 如阅读英文报纸或杂志, 听英语广播, 看英语电视和电影, 用英语与他人对话等。持这种观念的学习者认为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是学好外语的重要渠道, 它强调在大量接触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自然吸取的英语知识。

1 研究设计

1.1研究问题

本研究探讨以下问题:1) 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对功能操练策略的实际使用状况如何?2) 经过六周培训后, 学生的使用功能操练策略的情况是否产生了变化?如果有变化, 是什么样的变化?

1.2研究对象

参加本研究的学生是武汉大学华夏学院2014级经管系市场营销专业1141班的53名学生, 用随机抽取的方法选取, 其中男生20, 女生33。参加本次实验前, 他们都没有接触过类似的培训。

1.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问卷根据文秋芳博士 (1996) 的英语学习策略问卷设计而成[3]。问卷由个人简况和英语学习策略两部分组成, 除第一部分外, 其余都是选择题。有关策略的问题共有31 道题, 数据处理时只提取了与功能操练策略相关的6道题。数据处理用SPSS13.0进行。

1.4研究过程

本研究分为三个步骤:前测、培训、后测。前测、后测使用同一问卷对学生进行测试。培训共计6周时间, 每周1次, 每次45 分钟。培训内容共2 块:功能操练策略培训, 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能掌握使用该策略;专项练习:观看英语录像 (the Big Bang Theory) , 学生复述模仿所听到的句子。两项内容穿插进行。

2 研究结果与讨论

2.1 培训前, 学生功能操练培训使用情况

根据表1, 研究对象在功能操练策略的6 个因子中有两项因子负载值较高 (≥3.20) , 分别是“课堂上主动争取回答问题”和“看英语电影、电视节目并模仿”, 这说明他们知道积极回答问题和看电影/电视并模仿, 这些活动对于英语语音语调的积极作用。这两项活动属于“正常使用”范围。其余四项都有较低的因子负载值, 平均值为2.60, 且标准差相似, 属于“通常不使用”范围, 表明学习者不经常用英语交流, 或者不经常进行听说操练活动。这说明研究对象在学习过程中不善于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 不能有意识地通过听说模仿活动来提高语音语调。另外, 各个因子的标准差很接近, 说明这些受试者在功能操练策略的使用情况上很相似。

2.2培训后, 学生功能操练策略使用情况

表2 表明:经过培训, 研究对象在上选六个因子的负载值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提高幅度不大。“课堂上主动争取回答问题”和“看英语电影, 电视节目并模仿”两个因子负载值较高 (>3.30) , 其余四项因子的负载值依然偏低 (<3.0) 。平均值有了提高且大于3.30 的两个因子易于解释。以往的学习经历告诉他们, “主动积极回答问题”“模仿练习”能帮助他们提高语音语调水平。培训过程中, 学习者对此有了新认识, 并且“经常使用”;同时, “回答问题”和“模仿练习”这样的活动在日常学习中容易做到。

其余四项因子的平均值虽有所提高, 但依然偏低, 这是为什么?经过6次的培训, 学习者对于如何提高语音语调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但是在学习中, 他们依然“不经常使用”这些策略方法。例如:通过培训, 学习者知道要使用英语与老师、同学对话, 但实际情况是大家都不这么做。也是说, 这些观念并没能转化为实际行动。而且经过培训后, 整体情况非常相似 (标准差非常接近) 。我院是一所以理工类为主的三本院校, 学生入学时英语成绩偏低。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众多,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学生不经常使用学习策略去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

2.3功能操练策略使用情况的差异值

表3显示了功能操练策略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结果表明:经过培训后, 学习者在功能操练策略的六个因子使用情况均无显著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p<0.05) 。这一现象可做如下解释:1) 语音语调的提高需循序渐进, 耳濡目染, 尤其是对于那些过了语音语调学习关键期的学习者, 习得地道的目标语难度很大[4], 而且本次培训时间较少, 只有6 次;2) 固有的学习观念难以改变, 本项研究的研究对象至少经过了六年的英语学习, 对于如何提高英语学习, 他们都有了自己的观念, 要在短期内改变他们的学习观念和策略, 不太容易。曹晓蕾等 (2010) 也发现功能操练观念与功能操练策略无显著的相关关系[5]; 也就是说学习者的观念与行为之间有不一致的地方, “一个观念不一定会引起一个相应的行为[6]”, 本项研究在语音语调的学习方面印证了这一观点。

3 结语

本项研究表明, 在短期内, 功能操练策略和学习者的语音语调提高不呈现显著地相关性。功能操练策略在短期内对学习者语音语调的提高难以产生明显效果。学习者语音语调的改变提高需要循序渐进, 日积月累, 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学中, 对于新生的口语及语音语调的训练, 不仅需要进行学习观念, 学习策略指导, 更应关注学习者学习观念到策略的转变, 也就是由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2) :64-66.

[2]文秋芳, 王海啸.学习者因素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 (4) :66-69.

[3]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4]黄泽云.儿童学习外语最佳年龄问题[J].海外英语, 2015 (08) :211-213.

[5]曹晓蕾, 王晓召.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口语学习动机、观念和策略调查[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71-76.

大一新生入学适应性状况调查 第9篇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性;应对策略

一、导言

大一是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既是成长道路上的新起点,又是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就会出现一些不适应性问题。为了更好地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我们以教育学院2011级大一的藏族新生作为调查对象,设计了31道选择题和2道问答题,从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对教育学院2011级新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问卷采用不记名自填法,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经核实后当场回收。实际发放问卷110份,回收99份,有效问卷99份。后经整理、统计、分析、讨论,结合文献法、比较法、访谈法和个案调查法,总结出新生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本次调查问卷的分析主要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习适应性分析。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能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正确地对待学习,保持适当的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取得预期的学习成效等综合的学习行为过程。

调查显示,关于“不知道如何学习,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问题,被调查的学生中有18.2%的学生认为完全符合,37.4%的学生认为比较符合,34.3%的学生认为部分符合;关于“大学开设的课程难易程度”的问题,有56.6%的学生对认为开设的课程难。这说明被调查者中,有近一半的学生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和学习方法不适应的问题。

(二)生活适应性分析。生活适应性是指学生能够处理好自己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较好融入学校集体环境,具备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进入大学,一般都是远离家乡和亲人,到处都是陌生的面孔,使得新生在短期内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调查显示,在饮食方面,9.1%的学生认为食堂的饭菜价格很贵,52.5%的学生认为食堂的饭菜价格贵。总体认为贵的有61.6%的学生。这说明我们的集体食堂在饭菜的价格、质量等方面,不能满足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的生活需要。关于学生业余时间的调查显示,64%的新生选择上网,20%的新生选择在宿舍,4%的新生选择逛街,12%的新生参加社团活动。由此可见,目前高校大学生业余生活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其中上网、聊天、逛街这三项占了88%。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把业余时间利用起来,参加一些对自己身心健康有益的活动。

(三)人际关系适应性分析。人际关系适应性是指学生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维护人际网络的稳定。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他们远离自己的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与同学、老师处理好关系。

调查显示,在入学后,有30.3%的学生在与同学相处时存在着问题,出现不太适应的问题。这是因为新生从各地走进同一所学校,特别是与来自不同地区、风俗习惯不同、性格各有差异的同学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新生很容易产生交往障碍。调查发现,“在学校经常感到孤独”的问题中,62.6%的学生都感到孤独,37.4%的学生没有感到孤独。这表明学生经常感到孤独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根据大一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从学校和新生自身两个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一)学校教育角度。(1)引导新生做好人生规划,明确高等教育的目标。针对新生入学后的困惑心理,学校要重视做好新生的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明确高等教育的目标,做好大学生涯规划。加强新生入学教育,要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尽快为自己找到新的人生目标,才能找到生活的方向和动力,生活才充实而有意义。(2)做好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要组织开展面向新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和手段对新生进行宣传教育,强化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他们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及时搞好心理健康测查工作,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及时解决学生心理的困惑、烦恼。

(二)学生自身角度。(1)制定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尽快实现角色转变。个人的前途如何,关键取决于个人的努力,所以尽快弄清“我是谁”,“我该怎样做”是最重要的。克服自卑心理、依赖心理,在个人的坐标上找准位置,重新制定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并迅速投入到角色中去,使自己在短时期内适应大学生活,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主动学习与探索,积极参与课余活动,培养非智力品质,才能达到高等教育的目标。(2)改变人际交往理念。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合理地参加学校的一些社团活动,更好地培养与拓宽人际关系,在社团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华,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建立交往的信心。学会赞美、交谈与倾听,善于宽容他人,勇于承认自己的过错等。学会交往,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就能改变人际关系失调的困扰,从而使自己拥有自信来面对生活、学习和未来。

经过这次调查,我们对新生的基本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了解,希望这次调查对學校更好地开展新生工作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大学生与现代社会[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张 娜(1987.2-),女,陕西咸阳人,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教育;王 令(1986.1-),女,陕西咸阳人,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教育。)

上一篇:教师节祝福语:三尺讲台四季耕耘下一篇:简洁小学一年级成绩单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