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学生德育

2024-07-27

传统文化与学生德育(精选6篇)

传统文化与学生德育 第1篇

浅谈传统礼仪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

中国的礼文化源远流长, 而传统礼仪与道德的关系始终是密切相关, 不可分割的。礼仪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 又具有特定的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谦恭的态度、礼貌的语言、优雅得体的举止等, 本质上是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化修养、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等的外在表现。“德成于中, 礼形于外”, 这说明礼仪本身是人们道德意识、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等精神内涵的外化, 没有对传统礼仪的正确认识, 对礼仪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和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我们应深入挖掘传统礼仪中的德育内涵,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礼仪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内心的道德信念和礼仪修养准则, 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一、礼仪中的德育内涵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 就把“礼”看作是既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 也是个人追求德性崇高所必须的修养环节与修养过程。他在教授学生的知识中, 将礼仪作为必修的课程, 其所授“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之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礼仪的内容。他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的思想, 教导人们惟有修养上注重礼节仪表与质朴品格有机结合的人, 才能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孔子说:“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就是说一个人想自立, 必先有礼的修养。战国后期的荀子也明确指出:“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家无礼则不宁”, 并把礼与法相提并论,“礼仪者, 治之始也”,“礼仪制而制法度”。管子则把礼仪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 指出:“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一直占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先人们对于“礼”的精辟论述把传统礼仪的精神内涵揭示得淋漓尽致。

在人类发展的漫漫长河中, 传统礼仪不断丰富、演化, 逐渐成熟并成为一门学问。纵观礼仪的发展历史, 即使到了现代社会, 传统礼仪的精髓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始终都极为密切,“礼”、“德”相互依托, 相辅相成。在人的行为规范中, 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 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 因而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 礼是很重要的范畴。礼仪已经成为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 又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 它不仅反映个人的精神面貌, 更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人们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接受熏陶和教育, 提高道德是非辨别能力, 陶冶道德情操, 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道德社会化过程。

二、礼仪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当代大学生, 作为公民的个体, 其礼仪行为是他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通过他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运用的程度, 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

1、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 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而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 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 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心理愿望, 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可以让他们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 让他们懂得如何称呼、介绍和问候; 懂得如何着装、怎样待客、得体地对待赞美与批评; 还懂得如何同各种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 在不断变化的场所游刃有余, 充满自信地与人交往。这样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 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并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2、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 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 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 还必须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 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而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教育, 而实际行为却连基本道德水准也达不到,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与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关。礼仪是一种非法律的社会规范, 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礼仪体现着一种价值导向, 引导着人们选择正确的价值方向和目标, 去做符合礼仪规范的事情; 礼仪还能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评价以及评价信息的反馈, 来指导、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活动,使之符合礼仪的规范。所以, 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 能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意识, 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 慧于心而秀于言”, 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大学生。

3、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促进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 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 他们非常渴望友谊, 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因此, 通过人际交往活动, 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 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目前, 有不少大学生出现“ 自我封闭”的倾向, 他们常伴有“ 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长期发展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障碍, 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让大学生学习礼仪, 了解一些社交的`基本规范和知识, 帮助他们掌握社交技巧, 积累交往经验, 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 能使大学生顺利地开启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提高自信和自尊, 降低挫折感, 缓解内心的冲突和压抑的痛苦, 减少孤独、寂寞、空虚等情绪。这样, 不仅能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 而且对大学生个体来说, 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4、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 也就是塑造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 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 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个性等, 最终目标是教会大学生学会与人相处, 学会做文明人。现在人文素质教育一般渗透在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哲学、伦理等学科中, 而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 同时, 礼仪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 就是可以把内在的道德精神与外在的道德形象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 总是通过礼仪来显现个人内在的涵养素质, 正因为礼仪可以显现人们的内在品德素质, 所以它才能够帮助人们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并相应地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 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质。可见, 礼仪教育有助于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传统礼仪发展到现在已揉进了各种文明的因素, 对于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而在大学校园里广泛传播礼仪知识, 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转换教育理念, 发挥网络优势,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是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可行途径。

1、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首先应把礼仪教育的内容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 或开设《大学生礼仪》选修课, 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 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 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事实上, 受过良好礼仪教育的人, 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 都与缺少教育的人截然不同。目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礼仪教育仍是一片空白, 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 一方面多数德育工作者对礼仪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礼仪教育还处于德育的盲区; 另一方面, 在我国高校开设的课程中, 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 但基本不涉及交往礼仪问题, 不进行相应的礼仪教育, 结果, 礼仪教育普遍空缺, 部分学生甚至认为, 上大学与礼仪问题不沾边, 学好专业知识就行。所以, 加强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2、转换教育理念, 强化师资培训

加强礼仪教育不仅应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纳入教学计划, 切实完善高校德育体系, 而且应从转换教育理念入手, 加强师资培训。重点是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 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 注重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 以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 提高礼仪教学和研究的水平。高校还应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 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礼仪活动。

3、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 不断积累交往经验, 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例如: 开展“明礼诚信”活动, 制订修身计划, 发挥礼仪的自律作用; 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 开展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活动, 弘扬文明礼貌之风, 使礼仪之花遍地开放; 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媒体工具, 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 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

4、发挥网络优势, 开展礼仪教育实践

礼仪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内涵, 而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即时性和开放性, 使得网络礼仪教育能更好地与时代接轨, 使小小教室与大千世界紧密相连。网络环境下的礼仪教育有助于贴近学生、贴近社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校园网主页, 鼓励教育工作者个人设立网页, 制作生动直观的德育软件用于礼仪教学, 采取“网上”聊天、辩论、咨询等方式, 在网上进行思想道德和礼仪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体验, 健全其人格。当然, 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高, 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才行。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互配合、互相支持, 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传统文化与学生德育 第2篇

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开始倡导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不断发展的中学德育工作中渗透以《弟子规》为主要载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和道德情感的升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学校的一名德育工作者,我在试图将《弟子规》的深刻传统文化内涵融入日常的德育工作的同时,产生了种种反思。

《弟子规》很重视利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触的事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这与平日德育教育中容易引起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逆反的口头说教及处罚截然不同,它有一种“润物无声”的妙处。

一、《弟子规》加强学生感恩教育的启示

当前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需要,把父母和他人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漠视亲情、友情、师生情。有些学生明明知道自己在依靠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上学,却大把挥霍,面对父母没有一丝感激;明明是贫困生,接受了热心人的帮助后,却想把受助记录抹掉„„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历史、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德育工作却在长期忽视感恩教育。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学校提倡构建和谐德育体系的今天,加强中学生的感恩教育意义重大。

《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实施感恩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主要教育学生对父母的尊重和礼貌,在家尊重父母,对父母有礼貌的孩子在外才能尊重别人。“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教育学生侍奉父母要体贴用心,要养成向父母请安、问好、报平安的习惯,居所、工作要稳定,以免父母忧虑不安,等等。一个人对父母的感情,是最原始的、本能的情感,所以,感恩教育的服务对象首先指向父母最为切实可行,这种感情一旦被唤醒,就可以被迁移放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直至整个社会。

3月,开学以来,我校开展了诵读和践行《弟子规》书法比赛活动。以此活动为契机,4月,我校又召开了“《弟子规》与《孝立人生》”讲座,为进一步践行《弟子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月,我校又举办了“读《弟子规》做儒雅人”的征文比赛。通过指导学生《弟子规》中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优秀品行和需要我们摒弃的糟粕,学生普遍了解了中国孝文化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对案例思考,明白了如何提高自己“孝”的道德品质,如何去孝敬父母,如何感恩身边的人,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创建和谐亲情、获得人生的成功。

二、《弟子规》加强学生尊重教育启示

《弟子规》的“出则悌”中就包含着如何尊重人的教育。“兄道友,弟道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包含着和睦相处,轻财忍忿;“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包含着长幼有序;“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长者立,幼勿坐;尊长前,声要低,进必趋,退必迟。”包含着尊重长者,等等。

《弟子规》启示我们尊重是主动的行为,不能等到别人先来尊重自己,然后才尊重别人。在学校里,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和他人进行着互动和往来,不可能自己孤立存在。因此,培养同学们的移情能力,使他们想到自己就应该想到别人,推己及人,依据人人都希望被人尊重这一普遍渴望与需求,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让别人也像自己一样,使被尊重的需求得以满足。

我校向来重视学生的尊重教育,建立了“三线一体”的 教育网络,即“教师领导”一条线,“学生家长”一条线,“师生”一条线,讲求每条线上两要素的相互尊重以及三线间的相互尊重,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弟子规》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

目前,不少学校中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偷盗欺诈等诚信缺失行为时有发生,这些失信行为不仅败坏了校风学风,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秩序的形成,而且影响了中学生自身的形象和学校的声誉。因此,如何帮助中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加强和改进中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弟子规》中的“信”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包含着做人要说话算话,不要信口开河,更不能谎话骗人,胡言乱语;“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包含着眼见为实,不信谣,不传谣;“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包含着言必行,行必果;等等。《弟子规》的诚信教育思想要求教师从自身做起,要起到表率作用,这对教育学生是最为恰当的。当然对于学生我们要让他们认识到并做到考试不作弊、作业不抄袭、说话算数、承诺兑现,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弘扬正气、敢于同不良行为做斗争。诚信是立身之本,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是君子必备的道德,是交友之道,也是立国之本,和谐之本。因此,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

四、《弟子规》加强学生爱心教育的启示

“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的通病。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是现实的需要和时代的重任,已成为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

《弟子规》的“泛爱众”中所倡导的就是爱心教育思想。“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体现的所有的人都应该相亲相爱。“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体现的是要关爱、体谅他人,要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尊重别人的感受,隐恶扬善。“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体现的是多奉献少索取,对此,我校结合实际开展了“情溢校园 孝亲如家”演讲比赛,以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弟子规》所阐释的爱是博大深沉的,它不是以残酷的生存竞争为目的,而是倡导伦理学的生存方式,即从关爱别人中寻找心灵的快乐。一个人只有在被别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并获得最大的心灵满足。由此成为一个沐浴在幸福感中的人。

论新媒介文化生态与大学生德育 第3篇

1、新媒介文化生态危机

媒介的使命是传播信息。信息在表象上是文字、图象、符号、声音的编码组合。但若从本质上看, 信息其实是文化的衣裳, 其中总包裹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所以, 与其说媒介传播的是信息, 不如说媒介传播的是文化, 且新、旧媒介概莫如此。不过, 具体说来, 新、旧媒介间依然存在显著差异, 主要表现在所传文化的类型分布上。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来说, 依照大众传播学理论, 因为“把关人”的存在而始终能够保证其所传文化的主流性, 而异类文化与边缘文化则在“把关人”对主流文化的迎合中被过滤。新媒介的情况却恰相反。手机、网络等新媒介的开放和自由, 使得“把关人”功能几乎丧失, 从而导致其传播中经常出现行为失范和秩序混乱, 而各种各样的异类文化、边缘文化便趁机大行其道, 抢占新媒介的空间阵地, 对比之下, 主流文化尽管存在, 却相形见绌。以搜狐网为例, 打开后不必使用链接, 单从主页信息就可发现其传播内容的百分之八十都属于异类文化和边缘文化的范畴, 如草根哄客文化、暧昧情色文化、八卦娱乐文化、煽情社会文化等等。而旨在弘扬真、善、美等主流文化的版块, 却仅占据主页左上角的一小块区域。门户网站尚且如此, 更何谈其它。再看手机, 因为拥有了更大的传播自由度, 导致垃圾文化泛滥成灾, 其中, 虚假广告、色情笑话、骚扰文字、低俗游戏、迷信卜卦等已是大众普遍体验过并较为反感的文化信息。

新媒介空间里如此的文化格局显然蕴涵着巨大的文化生态危机。从文化性质上说, 主流文化彰显真、善、美, 属文化的精华;异类文化和边缘文化充斥假、丑、恶, 属文化的糟粕。一个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应是精华文化当道而非糟粕文化横行, 惟此才能保证文化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把新媒介空间比喻为一塘池水, 那么其理想的生态情形应是:主流文化似鱼, 占据主角;异类文化、边缘文化如浮游生物, 扮演配角。如果情形倒置, 那么, 异类文化和边缘文化便会如蓝藻一般导致环境严重负氧化, 不仅殃及池鱼, 而且最终导致整个池水沦为一潭死水。可见, 新媒介空间里“主流文化从属于异类文化和边缘文化”的文化格局, 不仅几乎剥夺了主流文化应有的话语权, 而且也严重危及到整个新媒介文化生态的质量。

2、大学生利用新媒介文化的特点

在大众中, 大学生群体作为特殊人群, 在新媒介资源的利用上特点显著。大学生因知识性强、新思维强、接受力强、创造性强、表达欲强, 在新媒介的利用上往往充当先锋, 从而对其他大众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因此应该是新媒介受众研究的重点对象。大学生对新媒介资源的利用特点是信息汲取量大、信息提供量大、信息复制力强、信息创造性强、信息号召力强, 而这些特点一旦融入当前并不乐观的新媒介文化生态, 便使大学生在新媒介文化的利用上陷入高受益性与高风险性同在的矛盾。

2.1 大学生是利用新媒介文化的高受益性群体

新媒介传播的海量信息, 无疑让每一个用户有如徜徉于文化的海洋。且不管文化的价值观念是否正确, 单就文化的多元性来说, 就已经为用户提供了看世界的多扇窗口。当然, 因为用户的理解力存在差异, 所以, 虽窗口相同, 但风景各异。大学生因其高知识性、高理解性、高思维性, 无疑是最能够凭窗揽胜、博览风光的人群。新媒介提供的多元文化, 帮助大学生较好地从多个侧面知晓了时代、洞察了社会, 从而拥有更开阔的眼界。开阔的眼界决定人生的境界。因此, 新媒介的多元文化不管是对于大学生积累人生阅历、启迪人生智慧还是寻找创业机遇、开启精彩人生均有较大的贡献。

2.2 大学生是利用新媒介文化的高风险性群体

新媒介传播的开放与自由, 一旦与大学生接受力强、创新性强、表达欲强的特点相碰撞, 便会为大学生在新媒介文化的利用上制造高风险。接受力强的大学生, 对于各种异类文化和边缘文化由好奇而了解, 由了解而认同, 由认同而吸收, 从而极可能接受糟粕文化的价值渗透, 进而对主流文化产生怀疑、鄙夷甚至排斥。创新性强的大学生, 若受异类文化和边缘文化影响较深, 还会运用创造力亵渎主流文化, 对其进行二度创作, 从而将精华堕落为糟粕, 典型的如“文化恶搞”。表达欲强的大学生, 为了宣泄而热衷于做新媒介的写手, 但为了招人耳目, 他们又往往剑走偏锋、哗众取宠, 靠大肆传播另类文化赢取点击率和转发率, 从而让帖吧、博客和手机短信成为糟粕文化的温床。于是, 在所有这些对新媒介文化资源的滥用中, 大学生不知不觉地远离了责任、道德甚至法制, 在玷污了新媒介环境的同时, 也玷污了自己的人生。

3、文化博弈是改观新媒介文化生态和发挥新媒介德育功效的双赢之道

如何才能确保大学生尽可能多地从新媒介文化中受益, 从而发挥新媒介文化的德育功效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目前, 研究新媒介传播的学者们和研究大学生德育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们将较多的目光投向了“新媒介素养教育”, 主张通过这项教育提升大学生遴选、鉴别新媒介信息的能力, 从而为大学生赢得新媒介资源利用上的受益权。的确, 对媒介的传播内容, 个体存在选择性接收、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如果选择正确, 后果自然乐观。但问题在于:在当前新媒介传播中“主流文化从属于异类文化和边缘文化”的文化格局下, 单靠培养大学生的“选择能力”就足以应对新媒介文化利用上的风险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异类文化、边缘文化的新奇性、娱乐性、宣泄性、草根性往往更能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在主流文化几乎失去话语权的局面下, 想单纯靠大学生的主动“选择”去保证新媒介传播的德育功效显然难以服人。

既然在终端的选择上难以掌控, 我们何不变换思路, 从源头着手, 通过对新媒介传播中主流文化的加强, 去改观新媒介文化生态、净化新媒介文化阵地, 从而确保大学生始终能与精华文化亲密接触呢?因此, 一场新媒介文化博弈迫在眉睫。新媒介文化博弈要以表现力强、文字性强、感染力强的网络媒体为主阵地, 以手机等移动小媒体为辅战场,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专门论述网络文化建设的讲话中所言: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

3.1 鼓励和扶持新媒介主流文化的开发

具体作法是:以政府力量为主导、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方向、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以自主创新精神为精髓, 提高新媒介主流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 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格调健康高雅的新媒介文化品牌。目前, 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新媒介环境下主流文化建设的紧迫性。2006年9月, 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网络文化产业已确定为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有了政府力量的介入, 新媒介主流文化的开发便获得了量与质的双重保障。目前, 这种保障的意义已经初显。以网络游戏为例, 通过文化部、信息产业部联合实施的民族游戏精品工程以及两部门联合筹建的“国家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 我国动漫游戏等相关数字娱乐产业的培训、研发、产业孵化与国际合作已全面铺开, 这对于开发中国特色的健康的网络游戏和动漫无疑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由于采取这一举措, 单2006年我国就通过了两批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产品, 社会反响良好。 (4) 可见, 只要主动出击, 在新媒介阵地上, 主流文化定然步步为营, 异类文化和边缘文化只能节节败退, 而新媒介文化生态的和谐也就指日可待了。

3.2 新媒介主动与传统媒介进行资源整合

做到借力用力从当前媒介主流文化的生产状况来看, 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依然是主流文化的主要源头, 其专业化的采编队伍和严谨的“把关人”共同确保了其主流文化的产量与质量;而手机、网络等新媒介在生产主流文化的能力上则明显逊色。在自创能力还比较欠缺的前提下, 如果想实现文化格局的根本性逆转, 新媒介必须与传统媒介共享主流文化资源, 做到借鸡生蛋。在这一思路上, 目前已有成功的范例。从2006年11月8日起, 我国最大的官方通讯社新华社与中国移动合作, 开通了《新华手机报》。该报汇集了由新华社主办的《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中国证券报》、《国际先驱导报》和《瞭望》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的报纸、杂志的精彩内容、根据手机的特点作了摘选和浓缩。目前, 经过一年多的运作, 业绩表明这一尝试是成功的。以2007年十七大召开期间为例, 《新华手机报》的十七大专题报道从10月14日到22日共发刊6期, 发行量高达1.5亿份, 最高一期发行量突破3000万份, 这意味着当天每40个中国人就收到了一份《新华手机报》。 (5) 手机媒介与新华社的成功牵手, 足以证明新媒介不仅可以利用传统媒介的主流文化资源, 而且可以利用得很出色。

3.3 新媒介文化博弈应是主流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双重出击

新媒介的自由和开放, 使得其中的异类文化和边缘文化绝不能根除, 因此, 在新媒介文化博弈中, 主流文化必须接受与其他文化间的长期共存与竞争。在这种共存与竞争中, 主流文化若想彻底占据上风, 单靠内容的扩张还远远不够, 必须同时兼顾形式。异类文化的新奇性、娱乐性、宣泄性、草根性等特点, 赋予其“下里巴人”般的亲和力, 使得大学生更愿与之亲近。在此种情况下, 就算主流文化占据的地盘再大, 但形式上若始终如“阳春白雪”, 那也会曲高和寡, 难以发挥育人功效。因此, 我们必须意识到异类文化与边缘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不仅是内容上的, 而且是形式上的;在新媒介文化博弈中, 主流文化必须打一场立体的保卫战, 用与时俱进的形式去包装内容, 只有这样, 才能既彻底改观新媒介文化生态, 又使之能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①赵亭:《青少年“新媒介依赖”病态心理透析》, 《沧桑》2007-05

②赵亭:《论文化视角中的“网络红人”娱乐》, 《沧桑》, 2008年05期

③胡锦涛:《以创新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 《人民日报》, 2007年1月24日头版

④文化部:《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在三方面取得进展》, 2007年1月25日, 新华网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的科学结合 第4篇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专指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有价值的外来文化,创造传统与现代相统一、民族与世界相统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其不仅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知识结构,丰富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而且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和培育大学生道德实践精神。

1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形成提供思想基础

中国人民历来所表现出的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即世代相承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历史遗产中的无价之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可贵的精华,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为国人所推崇的仁人志士大都有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这些都深入人心。如,孟子的大丈夫的标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独立人格的最高表现。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忧国忧民精神,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宏论,岳飞的“精忠报国”的高风亮节,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品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这些无不体现着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这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于道德教育来说,提出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教育主张,应该大力借鉴中国文化这方面的内容,并教育人们继承这种爱国主义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为国家的繁荣昌盛竭尽全力。

2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有重要启迪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中国古人所崇敬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和“夸父追日”等故事其核心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奋斗不息的精神。孔子及其弟子推行仁政,拯世济民,始终把道德生活和精神生活置于物质生活之上,无论道路多么曲折,物质生活多么困苦,始终坚信自己的言行是正确的,并从中获取无尽的快乐。传统文化中这种刚健自强的奋发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在国家强盛时期和国家危难之际,它都曾激发民族斗志,培育了中国人民自立自强的精神境界。

3传统文化是大学生伦理修养和人格道德的核心

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传统,而且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孔子强调建立以道德榜样为示范作用的教育方式,他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心理感化的作用,提出了“内省”的修养方式。“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里强调的“内省”、“自省”也就是促发受教育者的内心感受,用心理感化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应该通过“内省”、“自省”的方式,反省自己的过错,检讨自己的品行,这样才能达到“齐贤”的人生境界。《大学》中提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这完全是以道德的自我追求和自我完善为宗旨。孔子的“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浸透了怎样做人的伦理精神。

这些,对受教育者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对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生活中,大学生要随时监督自己,严以律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都应是当代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的不可缺少的内容。这种教育方式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发意义。

4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提供借鉴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和”的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这种思想反映在日常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和谐、协调、统一,而不是像西方文化推崇个人至上、个体与社会强烈对立的思想。

儒家宣扬人际和谐,孔子的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孔子也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和即是多样性的统一。孟子赞扬“人和”的价值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即人民的团结一致。从新中国成立起,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共同组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也是“和”的体现,我们国家历来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更是“和”的体现。中国文化的这种精神,对于诚信道德教育,对于注重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结合的路径

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公民。传统的“道德思想灌输”做法早已成为过去,目前兴起的是以对话、交流为主的方法。

1外部环境:传统文化氛围

首先是校风。校风是一所学校的“社会气氛”,是学校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原则、风气和习惯。充满优良而浓厚文化气息的校风能够激励人向上,陶冶高尚的品质、约束不良习气和行为,有助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传播;不良的校风则会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灵魂,助长道德滑坡。其次是学风。优良的学风,在使大学生扬帆远航,抵达成功彼岸的同时,也会使大学生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模式;不良的学风,只能使人半途而废,空留遗憾。最后是物质文化设施。高品位的校园景观建筑、文化设施、休闲娱乐场所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气息,可以起到陶冶学生性情、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endprint

2中坚力量:教师

良好的道德教育模式不是简单性和间歇性的说教,不是无目的性和无果性的单调乏味的教学活动的引导,更不是校训、校园环境等外部环境所起到的熏陶与感染所能真正做到的。最大的因素其实是人的因素。毫无疑问,在大学,管理者尤其是教师队伍及大学生自身的言行举止和对传统文化的感受、传承道德文化的自觉意识最重要。

教师,作为教育者,是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使者,他们造就了新生一代的多种人才,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是以创造性手段培养人才的伟大劳动者。韩愈在《师说》里提到了教师,并为其下了一个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其本身的行为和品性对于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结合有着不可替代性。因此,作为教师,其在道德教育中就绝非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道德规范,而是首先要在其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以自身的示范作用来体现和传递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感知和传统美德的自觉认同和践行。此外,教师由于其特殊的教化育人的角色功能,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反映和传播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理念。就像在《论语集注》中,朱熹对孔子的教育实践做了总结,说到“夫子教人,各因其才”,已经在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实践中上升为“因材施教”的理论认识,使他们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品性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和接受能力施教,根据青少年不同的年龄段来分别确立不同的教学内容等等,均有所反映、发挥和创造。

3内在关键:大学生

文化是道德的母体,在诚信的意义上,文化认同就等于信任。由于文化的市场化取向,当前的文化在对传统道德进行解构的同时,并没有设计文化的具体建构。信仰危机是信任危机的最高表现,信仰的失落在于文化整合人心作用的缺失。但文化整合人心功能的失去不是文化本身的必然表现,而在于没有建立相应的文化价值体系。这就需要加强引导,使大学生认识到并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其看到学问修养是一种综合能力,只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多读书,尤其是多读古书,会使人思维敏捷,情感细腻,谈吐雅致,表达能力强等。

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在校园传统文化氛围营造中占主体地位。新时代的大学生普遍具有主体意识增强、意识向多维发展、价值观念呈现多元性、行为趋向实惠的基本特点。但同时他们也具有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独立意识和进取精神强烈、追求目标较高等方面的特征。因此,青少年自觉践行是关键,践行的关键是认同。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植根于民族的土壤,既要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汲取传统的养分,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道德内涵,以切实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又要对影响人们思想建设的落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严肃认真的清算,批判和改进其中的不良传统,开创新时期大学道德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孙国强.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改进高校德育[J].知识经济.2010(11):142-143.

[2]张武华.谈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的德育价值[J].才智.2010(21):210-211.

[3]刘春艳.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传统文化功能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2.

传统文化与学生德育 第5篇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主要表现在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两个方面。就爱国主义情感来说,就是对国家真心热爱完全忠诚,并愿意为国家奉献自己全部的一种高尚情感。新时代的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建设的推动者。爱国主义情感可以把新的年轻一代团结到一起,使之成为一个爱国主义集体,成为国家建设过程中强大的中坚力量。同时,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董存瑞、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等爱国主义情感高度体现的英雄事迹,在学生思想道德培养中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透过这些历史事迹,有助于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内心萌芽生长,激励其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国的崛起而读书,为中国的未来而努力。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是一个人之于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职责使命,是每个人的.义务。由于人在社会的角色多样,因此承担的职责使命也不尽相同。对学生而言,其社会责任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社会的需求为目标,以社会的发展为动力,努力学习好相关科学知识,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3.2中国传统文化能促进学生意志品质培养

目前,许多学生缺乏道德感。由于从小受到过分的家庭溺爱,致使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价值观念,缺少感恩仁爱之心,表现得心胸狭窄骄傲自大,很容易被利益诱惑做出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行为,给自身、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其文化素养较低,缺少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引起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数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学生意志品质道德修养的培养,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言而有信,信而必行”的诚信品质,也有“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宽容品质,还有“卧冰求鲤,怀橘遗亲”的孝顺品质。

当代大学生缺乏守时守则的诚信,缺乏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宽容,更缺乏百善孝为先的孝顺。只有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借德育教育之手,为学生培养树立这些欠缺的品质。此外,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还能使学生意志坚强,提高其独立自主的能力。根据多方调研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意志力薄弱,在遭受挫折失败或重大打击时,经常一蹶不振,从此颓废。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学生从小就受到各种溺爱,有求必应,很少遇到挫折和失败。

父母也是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忽略了孩子意志品质的锻炼;二是学校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加重了学生对分数的追求程度,以此更加忽视对意志品质的锻炼培养。综合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前的所有时间段内,都缺少吃苦耐劳的作风,缺少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就拿大学新生入学来说,绝大部分学生是在父母陪同下前来报到,甚至各种手续床铺铺设都是由父母一手操办。曾经有一条新闻,一个大一女生入学一月后快递回家三十斤衣物,拜托母亲清洗。由此可见大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已经成为令人担忧的问题。因此必须要通过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出大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3中国传统文化能提升德育教育质量

大学生德育教育发展情况滞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德育教育过程没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德育教育内容空洞,方法偏离目标,最后导致德育教育质量低下成效甚微。只有在德育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使之贯彻整个德育教育过程,才能切实提升德育教育质量。德育教育主要是对学生人格、品质、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培养,这需要大量的可用素材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就目前学生而言,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大学生普遍关注于各种明星或科技产品,其内在品质或道德观念均随其兴趣点的转移而发生改变。比如说手机,选择苹果手机的学生看重苹果对于科技的不断创新,选择诺基亚的学生看重诺基亚外在质量。

作出什么选择,如何作出选择,都是学生内在品质的具体外化,是学生德育程度的一种体现。教师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选取合理的素材进行德育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与价值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与德育教育的内容目标完全一致。在德育教育中充分利用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可以极大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具体外化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而德育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也是要培养学生这些方面。

在德育教育之中,教师可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岳母刺字这个故事,虽然在正史之中并无记载,但中国民间都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毫无质疑,完全可以用作教育事例。岳母在岳飞拒绝杨么使者的聘请之后,在岳飞后背刺下了“尽忠报国”四个字,以此警醒岳飞要一心报效国家,不可有其他想法。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岳飞对于母亲的孝顺,更为岳飞日后报效国家埋下了伏笔。教师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历史典故,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与德育教育的核心思想统一起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更可以让其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如此便可有效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4结语

虽然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发展情况不好,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也较低。但只要大学教师能够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德育教育的重大意义,并在德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大量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内在价值,就一定可以将德育教育做好,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庄甲鹏.浅析儒家传统道德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借鉴意义[J].科教文汇(下旬刊).

[2]张洪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其实现[J].职业技术教育.

中小学生德育文化节之感恩征文 第6篇

第一篇:谢谢您!老师

我感恩我的班主任老师,因为班主任老师打开了智慧的大门,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我成长的历程中,她浓浓的关爱一直陪伴我的成长。

班主任老师,您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一个拥有千千万万个知识的大脑。你那双纤细的手总能在黑板上留下一行行漂亮公正的粉笔字,让同学们赏心悦目,十分羡慕、敬佩。同学们总爱围在她的身边,哪怕她只有一个微笑,哪怕她,只是轻轻的抚摸一下我们的额头,都是对我们学习的,鼓励她就是我,要默默感谢的老师,我们的英语老师兼班主任XX老师。

记得开学初班里竞选课代表。没有想到XX老师竟然会推荐我当生物科科代表,这对于小学从没有当过什么班干部的我来说,是十分出乎我的预料的,这时我抬起头,看向XX老师,XX老师也在看着我,她那坚定的眼神似乎在告诉我,没事别紧张,老师相信你一定有足够的能力担任起这个职务的,记得当时我只是一个劲的点头,你那坚定信任的眼神一直激励着我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前进。后来,我处处以身作则,不仅交到了许多朋友,上课还能踊跃发言,成绩也上去了,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夸奖。

你们千万不要以为XX老师时时刻刻都很温柔,她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可是一丝不苟、十分严厉。有一次,XX老师正在上课,一位同学走神了,于是XX老师就敲打着她的桌面,让她立刻回神学习,她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们在学习的路上一点都不能走神,专心听讲。

还有一次,我有一阵子十分贪玩,没有认真学习,结果月考成绩直接倒退了20多个名次,XX老师趁其他同学午休时把我叫到走廊里,告诉我最近退步了,她对我的期望很重的,然后帮助我退步的原因,在XX老师的帮助下,我很快的找回了状态,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班由于成绩优异,表现突出,常常获得优胜班级、优胜集体等荣誉称号,每每这个时候,XX老师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而我们也发自内心的想说声:谢谢你XX老师。

第二篇:我的良师益友

在七年级的时候,我对班主任XX老师并不熟悉,她在我心目中是一位中等身高、微胖的普普通通的女老师,一脸的和蔼可亲。完全想象不到她生气是什么样子,所以同学们都很爱闹腾,一点儿也不怕她。直到一天,英语课上课铃响了,但教室里吵闹声却一波高过一波,久久不能停息,突然教室里静了下来,没有一丁点声音,我很诧异,便抬起头来,原来班主任站在了教室门口,紧紧的盯着教室里闹腾的我们,当她的眼神扫到我们时,一种无形的力量重重地压住了我们,我的手心不禁渗出了一层汗,心里暗暗庆幸,还好我刚才没有说话。只见她走进教室沉默地站了一会儿,便开始讲课,但从此以后英语课再也没有了调皮捣蛋的学生,而她在我们心中多了一份威严。那个慈爱中透着严厉眼神,已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

与XX老师相处时间长了,对她的认识也越发清晰,老师对我们对每一个人都关爱有加,同学们身体不舒服时,她总是紧皱眉头,细心询问、亲切关怀。当有些同学学习成绩退步时,她先柔声细气的安慰,之后又语重心长的教导,在她的话语里,有满满的对我们的期望,她将我们每一个人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用爱浇灌。

到现在,XX老师已经陪伴我们快一年的时光了,与我们班每一位同学都成了知心的朋友,我们遇到困难时会去找她,开心时会与她分享我们的快乐,伤心时会向她倾诉我们的心声,尽管老师手中也握着教鞭,尽管她平时会揪着我们的耳朵,但同学们心中更多的是敬畏而不是恐惧。

上一篇:我国环境税收问题研究下一篇:集团公司奖惩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