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会年会领导致辞

2024-09-15

护理学会年会领导致辞(精选8篇)

护理学会年会领导致辞 第1篇

学会年会致辞范文5篇

(篇一)

同志们: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隆重开幕了。有幸出席并祝贺在新疆维乌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召开的这次盛会,感到非常高兴。会议的主持者王平凡等领导同志要我讲几句话。我谨代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和我本人,向大会致以热烈的祝贺!

我们这次学术讨论会将要探讨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和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如何更好地服从于和服务于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总目标、总任务。这是我国整个文艺战线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今年四月份,胡耀邦同志在向全国人大和政协的文艺方面的代表讲话时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学要反映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要能体现时代精神,要有理想,要能鼓舞从事四化建设的人民群众。这是党和人民在新的形势下对文学提出的要求。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和民间文学理论研究,自然也不例外。如何服务得好,我想,我们应当积极探讨和解决一系列迫切问题。比如,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统帅下,进一步肃清左的影响和庸俗社会学的余毒,从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实际出发,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思想,广采博纳,革新研究方法。比如文学理论批评工作和民间文学工作如何深入地研究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发展,特别是在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人们社会关系的变化、伦理道德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研究这些变化对文学的影响;比如如何运用新思想、新方法于我国各民族的丰富的民间文学的材料,包括加强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平行研究),务求在神话、史诗、故事等若干民间文学理论问题上实行重点突破,从而建设起我国自己的民间文艺理论体系。今年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政府专家会议,制定了世界范围内保护民间文学的文件,我想,我国民间文学贮藏的丰富在世界上是引人瞩目的,几十年来我们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继续向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我想,在这些迫切的问题上,我们是大有可为的。

这次大会当然不仅是宣读几篇论文,还要利用会上会下的机会进行学术交流,交流文学战线和民间文学战线最新的研究信悉,以开阔眼界,解放思想。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信息市场。对我个人来说,是来赶集、获取信悉的,当然也希望在这里与同行共同探讨一些我所关心的问题。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篇二)

各位理事、各位会员:

首先,让我代表本次大会新选任的会长、副会长,对大家给予我们的信任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哲学史学会即将成立30周年,在过去30年里,在历届前任会长、副会长的领导之下,在广大会员学者的支持之下,学会克服了种种困难,在中国哲学史领域,为巩固学界的团结,发展学术研究,促进学术的交流,做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效。特别是上届学会领导机构,在方克立、方立天先生的领导之下,抓住新世纪以来全国教育文化发展的有利机遇,与各个学科点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工作联系,学会的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为今后的学会工作的的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向两位方先生表达感谢之意。

与国内人文学其他领域一样,中国哲学史学界近年来也不断经历着新老交替的过程。自**年上届大会后,已经有好几位前辈学者相继过世,如张岱年先生(**)、朱伯昆先生(**)、萧萐父先生(**)以及刘文英先生(**),让我们一起缅怀他们的学术成就和教书育人的贡献,以及他们担任学会领导期间的对学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哲学史学界,仍有一批七、八十岁的学者坚持在教学领域传带学子,在学术研究领域不断做出新贡献。他们是各中国哲学学科点的学术传统的代表,也是学会今后的工作的重要依靠,我们要请教他们的经验和智慧,牢牢把握学术发展的方向。同时,由于学科建设的发展和博士点人才培养的积累与扩大,中国哲学史领域中青年学人大批成长,已经在各个具体领域崭露头角,充实了科学研究的第一线力量,逐步成为学术发展的主力军。我们将更加关注他们创造性的发展,吸引他们对学会组织的各项活动的更多参与,壮大学会的组织。

推动学术发展,是学会的工作主线。在未来的几年,我们学会领导层要进一步认清教育文化领域的发展形势,以学术研究为中心,密切联系高校中国哲学学科点,使学会的工作与各地学科点建设更好地联动发展。我们要与各省的中国哲学史学会及其他相关学会建立固定的工作联系,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使学会的网络更加适合全国学术交流的需要。我们要学习全国人文学同类学会的组织经验,把我们学会的工作做得更好。

由于本学期我受邀在台湾讲学,而目前两岸的出入境政策使我无法在学期中回内地参加本届大会,这是要跟大家诚恳抱歉的。这次选出的新的一届学会领导,生活、学术经历相近,学术志趣相近,相互联系交流较多,我们将增进团结、分工协作,严明制度,努力开拓,使学会的工作有序、有效地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无保留地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

谢谢大家!

(篇三)

开封是我国的八大古都之一,是中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数千年历史的长河中,曾经谱写过壮丽的篇章。以东京开封为都城的大宋王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承上启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同样是以东京开封为中心的大宋文化,前超汉唐,后越明清,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举世闻名的古都名城,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但同时也留下一个艰巨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就是如何真实地展现古都历史,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开封今天的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服务。

多少年来,开封市一大批热心于古都研究的专家学者,怀着一颗热爱开封、宣传开封、建设开封的赤子之情,潜心于古都的研究,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不仅理清了开封数千年的发展历史,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让开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也为我们开发利用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做出了宝贵的贡献。远的不说,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们大规模修缮了开封城墙、龙亭、相国寺、铁塔、禹王台等老的文物胜迹;复原重建了宋都御街、包公祠、开封府、清明上河园、天波杨府、金明池和目前正在进行的新郑门遗址博物馆、禹王台——繁塔连体开发等等,这一系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大充实了我市的旅游内涵,提升了我市的旅游形象,促使我市文化旅游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使古都开封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旅游大市、旅游强市。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渗透着我们这些古都研究人员辛勤劳动的汗水。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形势下,中原经济区规划已经开始实施,郑汴一体化进程加快,承启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开封正在实现快速崛起。这其中,文化产业乃至城市软实力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新的形势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首先,应充分认识古都研究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古都研究是历史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上我国各个朝代的都会,是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城市发展的精华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古都研究就是古代城市发展史的研究。在当今城市中,大多数是在古代城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继承和发展密不可分。尤其像我们开封这样的古都名城,没有历史的存在就没有今日开封的地位,就没有今后的长期发展。由此不难看出,搞好古都开封历史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古都研究一定要和服务现实结合起来。研究历史,不仅要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也要搞清历史的细微末节,还其于完整的本来面目。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为后代负责的具体表现。但这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古为今用,就是为我们当代现实的需要提供服务。只有和当前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古都研究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开封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数千年来先民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将文化遗产认真地加以保护。但保护的目的在于利用,把优秀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使其对我们当代社会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这才是最好的保护。当前,我市正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旅游经济,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作为支撑,古都研究在挖掘文化资源方面能够发挥作用。我们要通过深挖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第三,开封古都学会要筹备好今年10月将要召开的“**中国古都学大会暨开封古都文化论坛”。这次会议是我们经过努力争取过来的,由中国古都学会和开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既然是主要由我们来办,我们就要达到一定的目的。所以会议确立了两个主题:一个是中国古都学研讨,是宏观的,全国性的:一个是我们自己的,就是重新确立开封的古都地位,促进开封的当代复兴。这里面我们要同中国古都学会领导经常保持沟通,确定会议事项。做好会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我们已经拟定出一个会议实施方案,并成立筹备组,分工协调,精心谋划、认真组织,要将这次会议开成功,开出水平,开出效果,体现开封特色,为开封争光。开好会议本身就是对开封的宣传。我们古都学会的全体同志都要认识到这次会议的重要性,要在搞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关心会议,支持会议,为开好这次会议出谋划策。

第四,要高质量编辑出版好提交会议的两部论文集:一部是《古都开封的历史地位与当代复兴》(暂命名);一部是《**中国古都学大会暨开封古都文化论坛文集》。这是个硬任务,要尽早动手。尤其是我们自己的那一部文集,从现在开始,就要选题,就要布置论文撰写。因为一篇好论文拿出来是不容易的,要耗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所以要及早布置,要求会员同志们做出努力,积极撰写稿件。我们还要向相关社科研究部门、相关大学的专家教授约稿。最终是要拿出一部高质量、有说服力的论文集。考虑到我们承办这次会议目的,我们要求在内容上应突出两个重点:一个是大宋文化的研究,一个是夏都老丘的研究。搞好这两方面的研究,将大大有利于我们确立开封的古都地位。大宋文化方面我们有关研究成果出的不少,我们有河南大学坚强后盾。而关于夏都老丘的研究,我们还需要努力。我们要尽量多地挖掘这方面的资料,尤其是文物考证资料。要通过我们的努力,真正确立夏都开封的地位。这样我们不仅将七朝古都升为至少八朝古都,而且还把开封的最初建城时间前推到4000多年,比以前的2700多年增加了1000多年。这将会大大提高开封的古都地位。而对早期华夏文化的探索发现,又会提升开封在中原华夏文明中的重要意义,有可能成为我们发展文化旅游的另一个亮点。

我们还要继续办好《古都开封》集刊。我们前面出的几集很好,许多专家学者发表了研究文章,对市委、市政府发展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发挥了参谋作用,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今后要再接再厉,从内容安排到栏目设置,不断要有新意,出版印刷也要越来越好。

开封古都学会作为一个重要的民间社会团体,一定要发挥好纽带作用,加强团结,增强凝聚力,努力开展好各项工作。广大会员一定要齐心合力,推动开封文化发展,促进开封的崛起是我们的共同目标。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好古都研究。会员之间今后要相互学习,要多开展学术交流,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古都研究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能达成一致意见的要尽快形成共识。我们还要和外省市搞好交流,多学习人家的好经验。市政府将大力支持开封古都学会的工作,支持大家搞好古都研究。

(篇四)

同志们: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隆重开幕了。有幸出席并祝贺在新疆维乌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召开的这次盛会,感到非常高兴。会议的主持者王平凡等领导同志要我讲几句话。我谨代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和我本人,向大会致以热烈的祝贺!

我们这次学术讨论会将要探讨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和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如何更好地服从于和服务于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总目标、总任务。这是我国整个文艺战线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今年四月份,胡耀邦同志在向全国人大和政协的文艺方面的代表讲话时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学要反映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要能体现时代精神,要有理想,要能鼓舞从事四化建设的人民群众。这是党和人民在新的形势下对文学提出的要求。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和民间文学理论研究,自然也不例外。如何服务得好,我想,我们应当积极探讨和解决一系列迫切问题。比如,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统帅下,进一步肃清左的影响和庸俗社会学的余毒,从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实际出发,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思想,广采博纳,革新研究方法。比如文学理论批评工作和民间文学工作如何深入地研究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发展,特别是在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人们社会关系的变化、伦理道德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研究这些变化对文学的影响;比如如何运用新思想、新方法于我国各民族的丰富的民间文学的材料,包括加强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平行研究),务求在神话、史诗、故事等若干民间文学理论问题上实行重点突破,从而建设起我国自己的民间文艺理论体系。今年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政府专家会议,制定了世界范围内保护民间文学的文件,我想,我国民间文学贮藏的丰富在世界上是引人瞩目的,几十年来我们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继续向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我想,在这些迫切的问题上,我们是大有可为的。

这次大会当然不仅是宣读几篇论文,还要利用会上会下的机会进行学术交流,交流文学战线和民间文学战线最新的研究信悉,以开阔眼界,解放思想。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信息市场。对我个人来说,是来赶集、获取信悉的,当然也希望在这里与同行共同探讨一些我所关心的问题。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篇五)

尊敬的陶文亮校长

各位领导

民俗学界的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党的十九大刚刚在**胜利闭幕。这次会议形成了诸多极为重要的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结,为包括民俗学在内的众多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遵循和指引。乘着十九大的东风,中国民俗学会**年年会在贵州民族大学隆重召开,我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向出席本次年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为向这次大会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年一度的学术年会,是我国民俗学界最重要的学术活动。中国民俗学会**年年会的征文工作,自4月20日开始启动,到8月20日截止,共收到应征论文579篇。学会秘书处组织学者对应征论文进行了认真审阅,共有340位作者的312篇论文入选本次年会。

出席本次年会的有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澳门、台湾的300余名民俗学者,还有来自匈牙利的学者。这些代表分别来自全国的140余所高校和科研、文化部门,这是中国民俗学会自成立以来,出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盛会。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民俗学会努力加强学会的自身建设,积极参与国家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事业,在国际交流、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令社会各界关注的成绩。

作为全国学术性社会团体,我会在会员发展与管理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截止上个季度,我会共有在册会员2363人,所有会员的信息都可以在学会网站上查到。在**中研世纪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我会在学会工作数字化管理方面做了大胆地尝试,实现了会员管理、会费缴征、学术会议征文及与会代表沟通等全程数字化控制,走在了全国学术组织的前列。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会广大会员积极参与国家文化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为社会发展和政府服务建言献策,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特别是非遗保护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

中国民俗学会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查机构,参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评审工作,已经顺利完成了为期三年的工作。学会在该项工作中,组织了专门的评审团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我会的工作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文化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

经过长期的酝酿和协商,由中国民俗学会、美国民俗学会和日本民俗学会联合发起的国际民俗学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folkloresocieties,简称iffs)于**年8月9日,在比利时列日市首届世界人文学术大会期间正式宣告成立。随着国际学术的不断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潮和举措影响的日益扩大,进一步加强各国民俗学界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强民俗学与其它学科的交流,从理论、方法及社会责任等多方面推进民俗学建设,已成为全球越来越多民俗学者的心愿。国际民俗学会联合会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建立的。该组织将不遗余力地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民俗学者交流和合作,并通过与其它相邻学科更积极的对话,扩大学科影响,发挥学科优势,服务于学术和文化的建设。

今年7月在**呼伦贝尔,我会与美国民俗学会、日本民俗学会共同组织了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暨暑校。这是由中、美、日三国民俗学会首次共同举办的学术培训活动。这次暑校历时11天,旨在通过民俗学相关领域青年研究人员的理论与田野调查培训,进一步促进中、美、日三国民俗学研究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机制的建立。活动的内容主要分为理论探讨和田野调查两大部分,既有民俗学学科史的梳理(如美国民俗学史),也有专题讨论(如日本民俗学研究中的“乡村”和“城市”),又有对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实地调研,达斡尔、鄂温克和蒙古的布里亚特等社区,暑校在这里进行了深入、细致、系统的田野作业。呼伦贝尔学院、中国少数民族民俗研究中心(**师范大学)在组织暑校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一届暑校将于明年在美国圣达菲举办。这种暑校的合作机制就中美交替主办,每年办一届。中国民俗学会将会派出教师和学员参加。

在过去一年中,我会增加了两个二级研究机构:与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共建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与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共建了“中国立春文化研究中心”。学会下属的各个二级研究机构开展了多项学术活动,举办了规模不等的将近30次国内或国际学术研讨活动,特别是中国端午文化研究基地、中国昆仑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茶艺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等,它们的学术活动已经常态化,这些二级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调研的模式也值得认真总结。

在信息化时代,各种传媒手段的广泛运用,对于学科内部建设和学术的社会推广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人力、财力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在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民俗学会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建立起包括学会官方网站、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中国民俗学会微博、中国民俗学微信公众号、中国民俗学app等十分完备的网络学术平台,为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术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学会,要特别感谢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这是一批由在校硕士、博士和青年学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他们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学会的发展辛勤劳作,默默奉献,谢谢你们!

各位代表,每年举办的年会,是中国民俗学会与广大会员进行沟通的最重要的平台,也是学会会员向社会各界展示学术成果、交流学术信息的一次难得的机会。我看了看这次会议论文的题目和个别文章,感到学会的会员们,在学理性思考和以学科服务社会方面,都有大的进步。学会每年一度的年会和其它学术活动,越来越成为交流信息、切磋理论的重要平台。学会在推动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句话,民俗学是有光明前途的学科,中国民俗学会是有光明前途的学术组织。广大会员对学会的热爱和支持,是它健康发展的最大保证。

今年年会的召开得到了贵州民族大学的大力支持,还有其它几个单位,特别是贵州民族大学的人文科技学院,在本次年会的人力、物力方面都给予了全面的配合,我建议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给予学会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最后,预祝会议圆满成功!祝各位代表在年会期间学术收获丰硕,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谢谢大家!

**年11月28日

护理学会年会领导致辞 第2篇

大家早上好!

由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主办的第十二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今天在风景如画的青岛市隆重开幕,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向出席本次大会的嘉宾、前辈、超声同道和厂家同仁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进入本世纪以来,医学影像学已成为进展最快的临床学科之一,在疾病诊断、危险分层、治疗决策和预后监测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群雄四起、竞争激烈的医学影像技术领域中,超声影像学的安全、简便、价廉、可靠、可重复、可移动等优点,使其获得了最为广泛的应用。放眼神州大地,超声无处不在。在安静的实验室里,我们用超声观察小鼠的表型;在繁忙的急诊室里,我们用超声做出迅速的决策;在紧张的手术室里,我们用超声判断手术的疗效;在忙碌的心导管室里,我们用超声引导器械的置放;在拥挤的病房里,我们用超声指导及时的治疗;在社区患者的家里,我们用超声带来大医之爱。从巍巍喜玛拉雅山到滔滔黄浦江,到处都印下了超声医学工作者的足迹,从美丽的太阳岛到红色的五指山,到处都洒下了超声医学工作者辛勤的汗水。在诊断学的国度里,在影像学的领域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答案只有一个:唯我超声儿女!

为了提高我国超声医学的学术水平,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本届委员会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对全国学术会议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突出“专业、规范、创新、融合”的崭新特色,即以超声心动图、腹部超声、妇产超声、浅表器官超声和介入超声等5个超声学组为单位独立进行更富专业化特色的学术交流、全面介绍各超声专业的国际指南以促进超声诊疗的规范化、宣讲和交流我国在国际SCI杂志发表的高水平超声论文、大力提倡超声技术与其他影像学技术的交叉和融合。大会组委会特邀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和香港的国际著名专家以及我国的著名超声医学权威作学术报告,内容将涵盖超声医学专业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为与会代表提供一个了解超声领域最新进展的强大平台。为了满足广大基层超声诊断工作的需求,今年我们在会议的第一天,特别安排了How to sessions, 即继续教育课程,昨天近300人参加了课程,学员反映强烈,教学效果突出。

本次大会将继续举办“青年英文论坛”,为45岁以下的中青年超声医师展示英文水平和学术风采提供舞台。由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将现场评出优胜者予以嘉奖,我们期待着他们的好成绩。

截至今天早上,本次会议注册人数已超过700人,参会人数近千人,学会历任主委、部分老专家、全体委员、青年委员和学组成员出席了本次大会,本次会议共收到稿件1283篇,其中英文稿件133篇,经过专家评审,共录用412篇,占32%,其中大会报告8篇,专题报告61篇,口头报告210篇,英语报告133篇,投稿最多的10个省市是:上海,北京,黑龙江、广东、四川、湖北、陕西、辽宁、浙江和河南,我们谨向这些省市的学会领导和同道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令人感动的是,来自西藏的四位专家千里迢迢、长途跋涉来到会场,这是西藏代表首次参加会议,请她们起立,让我们送给她们最热烈的掌声。这预示着,本次会议将是一个盛况空前的大会。一个朝气蓬勃的大会,一个硕果累累的大会,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本届委员会决定,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今后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召开会议,9月19-22日将在下列四个城市之一举行第十三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昆明、上海、西安、厦门。在适当的时候,我们的会议将在钓鱼岛召开!欢迎大家早作准备。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在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委员会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开拓进取,为我国超声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护理学会年会领导致辞 第3篇

会议伊始, 杨辉主任致词并介绍了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概况, 宣布了本届年会论文的获奖情况, 论文组织奖:一等奖6名, 二等奖2名, 三等奖1名, 优秀奖10名;获奖论文:一等奖3名, 二等奖6名, 三等奖9名, 优秀奖8名。薛平主任也宣布了“唱响《中国护士之歌》”活动的比赛结果, 一等奖5名, 二等奖7名, 三等奖6名。王峻副厅长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举办的规模与质量, 并指出未来护理事业的发展方向, 特别强调了分级护理决策主体的研究实用价值很大, 值得推广。最后, 带着对未来护理事业的美好希望, 大家合唱了《中国护士之歌》。

本次年会重点是学术论文交流。护理研究杂志社于2010年1月底发出征文通知, 至5月底, 共收到全省30多家医院808篇论文, 比去年同期 (400多篇) 翻了一番, 经专家审核后, 选出157篇进行了汇编, 其中参加大会交流的有23篇 (包括硕士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3篇) 。大会交流论文, 形式多样, 报告生动, 让护理骨干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其他人积极参与, 踊跃发言;点评专家更是思路敏捷, 认真点评, 指出了不少问题。

会议期间, 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山西医科大学校长段志光教授做了“南丁格尔及其追随者与护理学发展”的专题讲座, 段校长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南丁格尔对护理学的贡献及我国护理学的发展应该国际性、本土化的问题, 最后还阐述了护理专业的四种理念及护理学科发展成一级学科的可能性, 引起了大家的热烈反响及共鸣。《护理研究》编辑部副主任程金莲教授也给我们做了“关于护理科研选题、护理科研设计、护理论文写作”专题讲座, 对大家存在的许多问题作了一一解答, 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真正提高了本论文的质量。

第11届编辑学会年会召开 第4篇

本刊讯 8月18~19日,由中国编辑学会主办,江西省新闻出版局、江西出版集团承办的中国编辑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本届年会以适应新形势,构建科学的编辑人才评价体系为主题,探讨编辑人才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培养途径、培养方法,以利于建立起与形势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人才成长规律相符合、有科学理论支撑的人才评价体系。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致开幕词,副会长王德有主持会议。程邵沛、袁良喜、总署人教司方新定以及副会长郝振省、张增顺、薛炎文、田胜立、贺圣遂、王振铎等出席大会,中央和20多个省、区、市出版界的70多位编辑出版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75篇,13位代表进行了大会发言,与会者组成三个小组进行专题讨论并向大会做汇报。

与会者认为,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激烈,优秀的编辑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出版业发展的一个难题,应着眼于紧缺人才、高端人才的培养,着重于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培养。首先针对组织策划型、文字编辑型和宣传推广型等不同编辑岗位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机制、选拔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其次各大学编辑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要紧密结合出版、编辑工作实际,围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编辑人才,加强实践环节,建立更加科学的培养途径。再次编辑人员的考核体系要体现科学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要按照编辑工作的运行规律和从业人员的培养和成才规律制定相应原则,区别对待不同职称级别和专业背景设定科学的考核内容和评定方式。最后要用前瞻性的眼光建立动态的编辑人才评价体系,更好地体现出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原则。 (赵程远)

XX年哲学史学会年会致辞 第5篇

邓老师、廷国、茂堂副会长,各位来宾,上午好!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也经过几次调整与协商,xx省哲学史年会终于在xx科技大学召开了。此次会议的主题与以往几次稍有不同,以往几次的会议着重在比较哲学的主题方面,此次着重讨论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现象问题,或者说以哲学的反思方式来思考当代中国的文化现象。我想,这一主题的转换,也表明哲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关注历史上已经发生的思想事件,而应当运用我们的哲学思想方法对现实问题,现实社会中的文化问题作一哲学的反思,从而让哲学思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接轨,这也是让哲学说汉语的最好途径之一。

当代中国的时间很短,如果从改革开放算起,只有35年。但在这35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自1990年以来,特别是1995年以后,中国的学术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中国就其所取得的物质成就、科学技术的进步等看得见的东西而言,是中国社会历史上任何阶段都难以比拟的。但是,当代中国的文化问题也是近代中国社会以来,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让人无所判断的时期之一。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步升级,信息传播方式的更加多样化,速度也更加快捷化,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坏消息都以令人无法想象的方式在瞬间传开。而传统文化也以鱼龙混杂的方式在复兴。科学技术中让人一时捉摸不透的东西也使人产生了莫名其妙的焦虑,如转基因产品对于中国人的身体健康及人种的影响问题,在网络上就一直争论不休。简而言之,当代的中国文化非常活跃,很难以偏概全地描述清楚。而且,这么短的时间里的文化现象,作为身处其中的同时代人,要想对其作出十分深刻的反思与总结,恐怕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不过,近几十年中国哲学界慢慢产生的“中国哲学思想”,却是一件让我比较感兴趣的文化事件。就我的肤浅认识来看,从李xx的“实用理性”说、刘xx的“实践本体论”、冯xx的“智慧”说、“广义认识论”,再到最近王xx的“象思维”说,张xx的“横向超越”说、希望的哲学,还有赵xx对可能生活、第一哲学及第一哲学支点的思考,杨xx的“具体形而上学”说等,似乎都在展示一个主题,即当代中国哲学似乎已经表现出用汉语说哲学的新气象。或者说得更加大胆些,哲学已经在尝试着说汉语了。这些用汉语说出的哲学能否被西方哲学界认同,那是另一件事,而我们自己能否对汉语哲学的当代表达式做一点认真的反思与研究,又是另一回事。

上面我提到的这些哲学思想,并不表明我对这些哲学思想都有研究。我只是指出这些现象,希望我们在座的年轻朋友关注当代中国哲学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而通过阅读去理解、把握这些事件中让你们感兴趣的思想。哲学,就其作为人文学的一部分而言,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但是,哲学的学习与研究不只是关注历史上的哲学家,也需要关注当代哲学家的新思想,甚至通过当代哲学家的新思想激发出我们自己的新思考,从新的角度去研究古代的哲学家或哲学问题。古人讲,知今而不知古,是谓盲瞽。知古而不知今,是谓陆沉。如果说,以往的几次年会着重在中外对比,从今年的年会则开始表现为古今贯通。我希望,省哲学史学会的年会就应该在中外对比,古今贯通的纵横思想坐标里,展开自己的思想研究与学会活动。

最后,感谢xx科技大学、感谢张xx副会长为此次会议提供的所有支持,也感谢储xx秘书长及他所率领的秘书班子,为此年会所做出的充分准备,感谢大家参与此次年会。

谢谢大家!

护理学会年会领导致辞 第6篇

尊敬的全国人大布×副委员长、国家环保总局王×副局长、中国科协左×副主席,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值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在东海隆重召开之际,请允许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会议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

可以说,这次会议的召开恰逢其时,这次年会的主题颇具特色。“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暨环境保护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恰恰为我们落实十六大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具体的科技指导,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大家知道,××正在实施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又是一种环保战略的创新思维,对遏制环境污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工作之一。××作为循环经济建设试点省,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循环经济试点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我们很高兴能在这次学术年会上把我们的实践与体会提供给各位专家进行研讨。环境科学学会荟萃了我国环境学科的科技专家、管理专家和科技实业家,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具有很深的造诣,我们恳切希望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完善循环经济试点,共同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更是收获的时刻。

护理学会年会领导致辞 第7篇

很高兴我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护理学术会议,也很感谢护理部给我这样的机会。在这次会议中,我受益良多。

张振路理事长在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让我们深受鼓舞,张振路理事长希望全省护理人员与省护理学会荣辱与共,共同努力打造省护理学会品牌。开幕式中“五一劳动奖章”和“唱响中国护士之歌奖”的颁奖仪式让我心潮澎湃,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我当时所想到的就是不想做出优秀成绩的护理人也不是一个称职的医务工作者。我希望我们医院在来年的颁奖名单上能有一席之地,作为医院的一员,我更希望我能为医院贡献出我的力量,能够造福更多的患者。卫生部医政司郭燕红处长的讲座使我对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要求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明确了优质护理服务的落脚点、切入点和关键点。中华护理学会李秀华理事长的《拓展护理服务领域,深化科学发展》讲座,让我认识了护理工作的机遇和挑战,了解了护理事业发展的战略。香港医管局行政护理总监冯玉娟《护理才能、技能、艺能》的报告,让我懂得了思维(Head)、技能(Hand)、艺能(Hart)是作为护士必备的三“H”才能,我们需要去思考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哲学。

在造口专科护理论坛中,来自台湾的伤口师廖淑芬老师与大家分享了《Wound Care in Taiwan》,从廖淑芬老师的讲座中,我了解了台湾现在的伤口护理现状,了解了台湾伤口照护课程的培训、医院伤口护理情况和伤口评估方法,在这之前我并没有接触过专业的伤口护理课程,所以在此我不敢断言台湾的伤口护理理念是否就优于或者适合于大陆的医院及患者。于我个人而言比较感性趣的是各种伤口敷料的应用,以及不同伤口情况对于敷料的选择,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清创敷料TenderWet,抗菌敷料Atrauman Ag,保护敷料Hydrocoll等。廖淑芬老师还介绍了有关伤口换药以及时机把握等对我而言都是受益匪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维平教授介绍了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VA.C)的相、关技术及获得的成果,王教授使用其团队自制的简易负压装置、医用泡沫(多采用聚乙烯棉)、引流管(可用胃管、尿管、吸痰管、吸氧管、头皮针,使用时需在其与泡沫接触段造出侧孔)和黏贴薄膜所组成的负压引流装置,通过负压及时清除渗液、脓液及细菌,维持创面的清洁,抑制细菌的繁殖和扩张,改善了创面血供,促进了肉芽组织生长。对于感染严重的创面,使用封闭式负压引流后可迅速控制感染,消除局部水肿,充分引流坏死组织和毒素,及时挽救患者生命,同时减少了抗生素的使用,降低医疗费用。王教授还介绍了关于清创缝合的时机选择以及较大创面皮瓣移植的注意情况等。

通过听了廖老师和王教授的课,我觉得两位专家的伤口护理各有千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根据患者的身体机能、伤口、经济等具体情况采用最适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伤口护理。

在ICU专科论坛中,江苏省护理学会霍孝蓉副理事长与大家一起分享了《建立临床专科护士培训体系的实践与体会》,为我们解读了专科护士的定义以及这一角色的特点和职能,在会上霍副理事长分析了国内专科护士的发展情况和培训过程,提出现阶段在发展专科护士的道路中所存在的问题:

1、护理队伍学历水平偏低,2、护理人员与床位配比明显不足,3、专科护士与护士长角色重叠,4、护理工作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由此可以看出国内专科护理的发展是一条艰巨的道路,只有认真分析当前形势,学习先进的技术,找出阻力方向,才能有的放矢,少走弯路,找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专科护理发展道路。

我院ICU的何为群主任在会上介绍了一种判断血容量的新指标,采用经肺热稀释技术与动脉脉搏轮廓分析技术相结合的PiCCO技术,PiCCO可反映胸腔内血管容量、血管外肺水和搏出量变异率,较好的反映机体前负荷及肺水肿状态。

随后,中大附一院廖晓星教授为我们解读了《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其中指出心肺复苏流程从A-B-C改为C-B-A,取消“看、听和感觉呼吸”,胸外按压速率:每分钟至少100次,胸外按压幅度应将成人胸骨按下至少 5 厘米等调整,简化了传统心脏骤停复苏流程,提出了替代的概念性的设计流程以强调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其中我院急诊科已翻译出的《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全文》让我对此有了更深更系统的了解。

在第三天大会过程中,青海省人民医院赵生秀副院长声情并茂的为我们讲述了玉树地震伤员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其中提到了对于如何在尊重患者宗教信仰的情况下开展护理工作,如何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戒心、排斥感甚至敌视心理等都给我很大的启发。澳门镜湖医院王庭魁院长为大家讲述了《基于团队学习策略(T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王院长解读了什么是TBL,TBL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和TBL如何应用于医学教育。

在此次大会中各优秀论文代表还分享了自己的论文,《物理热敷豆袋在产科中的应用》、《自制造口袋接负压引流瓶装置应用于ICU大便失禁患者肛周皮肤的预防效果观察》、《诱导性主动咳嗽在胸部术后护理中的应用研究》等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物理热敷豆袋在产科中的应用》,探讨进入产程后的孕产妇在助产士指导下采取不同体位时将加热豆袋放于相应部位热敷舒缓疼痛的方法,起到良好效果。《自制造口袋接负压引流瓶装置应用于ICU大便失禁患者肛周皮肤的预防效果观察》探讨ICU大便失禁患者的护理方法减轻了护士工作量,预防了患者肛周皮肤的炎性反应。《诱导性主动咳嗽在胸部术后护理中的应用研究》探讨了胸科术后患者最佳诱导性咳嗽方法及最佳时机,提高了胸科术后的护理质量。通过对他人护理科研论文的学习,我学习到了更多的护理科研思维方式,了解了自己的不足。这些增长了我的知识面,同时拓宽了护理思维方向。

此次大会在“优秀论文集体奖”和“优秀论文奖”的颁奖仪式中圆满结束。在这次会议中我接触到了很多的先进护理技术、护理理念,了解了我省护理发展趋势,为我今后的护理道路点亮了一盏导航明灯。

中国编辑学会历届年会主题综述 第8篇

历届年会主题简略陈述如下:

1.1993年11月4日~11月8日在浙江富阳召开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编辑出版工作”为主题的首届年会。

2.1995年10月26日~10月31日在贵州贵阳召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工作特点和规律”为主题的第二届年会。

3.1996年8月23日~8月27日在辽宁大连召开以“新时期编辑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担负的任务”为主题的第三届年会。

4.1998年7月13日~7月18日在青海西宁召开以“编辑审稿、加工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为主题的第四届年会。

5.2000年8月11日~8月14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以“新形势下的责任编辑工作”为主题的第五届年会。

6.2001年8月19日~8月23日在黑龙江哈尔滨召开以“探讨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的性质、特点、任务和要求, 总结经验, 交流思想, 提高认识,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新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年会。

7.2002年9月6日~9月8日在云南昆明召开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探讨社会主义编辑职业道德建设”为主题的第七届年会。

8.2003年9月5日~9月9日在山西太原召开以“围绕‘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要求, 进一步探讨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的创新问题”为主题的第八届年会。

9.2004年7月5日~7月8日在甘肃兰州召开以“转制条件下的编辑工作”为主题的第九届年会。

10.2005年8月25日~8月28日在江苏苏州召开以“深化出版改革条件下, 编辑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 坚持正确导向, 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的第十届年会。

11.2006年8月18日~8月19日在江西南昌召开以“适应新形势, 构建科学的编辑人才评价体系”为主题的第十一届年会。

12.2007年9月11日~9月12日在贵州贵阳召开以“探究编辑新规程”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年会。

13.2008年10月8日~10月9日在山西太原召开以“优秀出版物价值探讨”为主题的第十三届年会。

14.2009年10月29日~10月30日在安徽黄山召开以“编辑与文化”为主题的第十四届年会。

由上述材料可知, 中国编辑学会成立之初 (1993年~1999年) 年会召开频率并没有达到一年一次, 机构配置的不完善及相关研究工作的不充分, 使1993年至1999年间中国编辑学会的年会主题确定陷入散乱, 因此更谈不上挖掘编辑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及其深层含义, 与时代的契合不够紧密。这是学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虽然这一问题只是新生事物在成形之前必经的阵痛, 但它绝不会自行消失, 它需要足够的注意力和得力的措施来加以辅助, 以有效减少阵痛的持续期。短暂的迷茫期后, 接下来的2000年~2009年中国编辑学会年会在各方面趋于规律, 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年会。10年间, 中国编辑事业高速发展, 文化体制的深化改革激荡着文化产业, 新情况层出不穷, 这巨大的变化自然也投射在中国编辑学会历届年会上——与时俱进成为新千年以来年会主题的最大特色, 总结过去、把握当下、预测未来成为中国编辑学会发展近10年年会不变的主题。这10年又可细分为前期 (2000年~2003年) 的承上启下、中期 (2004年~2007年) 的步入正轨、后期 (2008年~2009年) 的扩大包容, 总之, 中国编辑学会的年会主题在变化的大背景下正在朝着一个更为开放的方向前进。

1993年~1999年

概念是构建任何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础, 编辑学也不例外。中国编辑学会成立之初, 就试图打破过去的研究范围, 尽量扩大编辑概念的外延, 在更为广泛的基础上对编辑概念进行探讨和确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 中国出版业提出了“阶段性转移”计划。其实质是到20世纪末, 出版业要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战略转移。因此, 我国出版业开展了一系列“扬弃”活动, 即做好批判继承工作, 既要敢于摒弃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和方法, 又要善于继承过去优良的习俗和传统。中国编辑学会在这一时期召开的年会也主要以此为题, 譬如对“三审制”的坚决执行、编辑角色的重新定位以及《图书编辑工作流程》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等都印证了中国编辑学会既重视基础又不忘创新的研习态度、既尊重传统又不墨守成规的工作方法, 这些有益的探讨都为中国编辑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2000年~2003年

2001年召开的第六届年会将主题确定为“探讨新形势下编辑工作的性质、特点、任务和要求, 总结经验, 交流思想, 提高认识,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新发展”, 整体大而空, 形式大于内容, 无法让人准确快速捕捉到会议想要传达的精神。仔细研读这届年会的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加入WTO后编辑活动的变与不变”才是会议的主要议题, 该议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与国情、世情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年会主题与会议内容的脱节成为第六届年会的最大诟病。此外, “责任编辑职能探讨”、“职业道德建设”和“精品与人才”这些主题虽然彼此间没有直接联系, 但实际都是中国编辑学会在我国加入WTO大环境下对具体问题的观照。

2002年举办的中国编辑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 即第七届年会, 见证了学会的日臻成熟。但不能忽视的是, 年会还处在极不稳定的自我修正期, 对主题确定的偏颇就是例证。同时, 在一个时间段内和一个大背景下探讨具体问题的年会主题模式被确定下来, 并沿用至下一阶段。

2004年~2007年

2004年4月初, 除人民出版社一家保留事业单位体制外, 全国另外的526家公办出版社全部转为经营型企业单位。失去了传统的“铁饭碗”, 整个出版业亟须观念、思路和经营模式的调整。该阶段可以看做中国编辑学会在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对保持出版物质量、人才评估和培养以及编辑新规程等问题的探讨。这些商议和研究为面临转制而不知所措的出版单位提供了指导。

这一时期, 中国编辑学会两位成员的稿子不得不提, 分别是刘杲的《出版改革莫忘图书质量第一》和桂晓风的《让更多的编辑人才涌现和成长》。前者说明了坚持图书质量的必要性和出版改革前提下如何做到坚持图书质量第一, 后者则分析了编辑人才队伍的现状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两篇文章均为大家之作, 刘杲和桂晓风都是长期耕耘于编辑领域有一定建树的学者, 因此可以站在全局的视角, 高屋建瓴, 对出版体制改革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譬如, 刘杲在文中说:“出版改革的制度创新, 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这里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就是确认图书质量的第一责任者。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者, 出版社社长是出版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当然是图书质量的第一责任者。” (2) 这项制度对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至关重要。再如, 桂晓风对中国编辑人才队伍存在的“两个不够相称”和“四个不能充分适应”弊端提出了建设“三支队伍”和培养“三种人才”的建议。

2008年~2009年

该时间段没有延续之前的固有模式, 只有一个开放式话题。无论是“优秀出版物价值”还是“编辑与文化”都是编辑领域亘古不变的话题, 文化气息浓郁。但不能据此就认定这样的主题没有效用, 开放式话题讨论为学科体系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中国编辑事业正朝着一个多元方向进发, 一年一次的会议只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 它需要新思想源源不断地注入, 只有这样, 它才能枝繁叶茂, 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张田:《中国编辑学会首届年会情况综述》, 《实事求是》, 1994 (2) 。

[2].刘杲:《出版改革莫忘图书质量第一》, 《中国编辑》, 2005 (6) 。

[3].桂晓风:《让更多的编辑人才涌现和成长——关于编辑人才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中国编辑》, 2006 (5) 。

上一篇:角色下一篇:走进信息世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