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策略分析

2024-08-28

对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策略分析(精选7篇)

对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策略分析 第1篇

摘 要:如何把学生对游戏、上网的兴趣,转移到信息技术课上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打造和谐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作者根据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介绍了心得体会。关键词:激发;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0-0036-02

一、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据调查,学生之所以对信息技术课丧失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讲授的教材内容“不好玩”、“不生动”,所以教师应该从自身入手,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直观性、操作性、互动性,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教师要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做好知识的积累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的学科,教师要勤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并结合平时的教学活动,适当地把新知识、新技术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求知欲,并引导学生,要学新知识,首先把基础知识学好,把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求知欲转移到当前的信息技术课上来。2.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①导入新课:笔者认为,这一环节相当重要,新课导入做好了,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我们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去创设情境,这正是我们信息技术老师的一大优势,也可利用社会热点来导入,或导入和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知识。当然,导入的方法较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原则是一样的,既好的导入既要切题,又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②教学过程:信息技术教师要多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把总的教学任务细化成小任务,做好各教学小任务间的衔接,做到先易后难,勿贪多求难。③巩固练习:一定要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练,要注意难易结合,照顾到“两极”的学生。学生完成自己的任务或作品时,可以上传到服务器上保存。如果是作品,要进行优秀作品展示;如果是练习,教师要在最后把练习情况进行点拨,指出练习中的问题。3.采用启发式、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多数教师喜欢用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单一教学方法,这样学生毫无主动性可言,而且所学知识记忆亦不深刻。我们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比如,在讲Word2000中图片的环绕方式时,教师可先不讲怎样操作,而是给学生展示几种图片与文字的结合效果图,并发给他们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怎样操作,即使出错也不怕,学生通过努力自己找到的办法,记忆会更深刻,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注意培养“两极”学生的积极性 相对其它学科而言,信息技术课的“两极分化”是“先天性”的,由于学校、家庭、生活环境的差异,造成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起点不一,参差不齐,并且这几年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有的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电脑,操作已相当熟练,甚至个别学生已会编程,而有的学生还从未碰过鼠标,连开机都不会,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知识点、设计任务时,注意分层教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既让基础好的学生感到还有知识可学,又让基础差的学生感到可以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1.发挥“特长生”的特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基础好的学生对于教材上的内容接受较快,甚至早已掌握,如按照正常的进度,他们会感到操作都会,学不着东西,在那无所事事,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在设计任务时要在面向基础之上,注意加深、拓宽知识,出一些有难度的任务让他们完成,另外在上机练习时,让他们当“小老师”去辅导其它基础差的学生,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辅导压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这时候他们的积极性是最高的。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兴趣小组,老师布置一些小的课题,让他们去研究,并定期地汇报,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2.关心学习困难的学生,培养其兴趣 对于一些毫无信息技术基础可言的学生,我们更不能放弃,要花大量的注意力在他们身上,去慢慢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会有更大的困难,几节课学不好,就会造成上课时听不懂,操作时不知怎么做,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甚至厌倦信息课。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课时注重基础,设计教学任务时分几个层次,给最基础的任务让他们完成,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并且在辅导时在他们身上要多花时间,也可让他们和基础好的学生坐在一起,可帮助老师辅导,对他们的要求是掌握基础操作,每节课都有所收获即可,慢慢的,他们就会感到信息技术是容易学的,上课的积极性也就高了。

三、与实际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 学习了某种知识而不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加以应用,人们对这种知识便很难产生兴趣,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学会了知识后,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练习,充分发挥想象,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果学生用他们学到的知识,为自己或别人解决了问题,他们将感到无比自豪,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讲Word时,可以让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回家帮助父母去进行文档编辑工作;在讲完Excel后,可以让他们帮助老师完成成绩的分析工作;在学完如何申请电子邮箱,如何使用电子邮箱后,让他们在重大节日时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发电子邮件,致以节日问候;学完因特网信息搜索后,可以引导学生将搜索技巧应用到解决其他学科的知识应用和信息获取上,较好地强化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方式”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不是一种纯技术的东西,而是一种能应用于其他各个领域,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的实用技术,久而久之,使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不是一种要求,而是一种实际需要,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利用掌握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四、掌握激励学生的小技巧 如果老师能掌握一些激励学生的技巧,将会对你的课堂教学大有裨益。首先,老师尽量多当众表扬学生;其次,要不吝溢美之词,比如对一些操作很熟练的学生,可以说,“太棒了,就是让老师做,也不如你做的好!”再次,可适当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玩玩游戏,上会儿网,老师在课前给学生约定好,如果这堂课都掌握得很好,可在任务完成后上网。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劲头。

五、建立创新的学习评价机制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软件和网络基础知识为主。目前的评价机制多重视课本知识的接受和操作方法的掌握,压抑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有的学生课本知识接受能力一般,如果迁移能力强,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制作出很有创意的电子作品,应该是更优秀的学生。但往往他们的考试成绩一般,这样就严重地挫伤了他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我们评价一个学生不仅是掌握知识,还要有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们的考核内容要给学生适当的自由空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内心的满足而不把学习当成负担,从而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激情和浓厚的兴趣,那么信息技术课会变成学生的乐园。

对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策略分析 第2篇

激活思品课堂

湖北省大悟县城关中学 徐德胜

内容摘要:教育思想现代化与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两翼。实现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必须有先进的教育技术的支持。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思想品德课堂,已成为思想品德课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然要求。教学实践进一步表明,恰当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质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能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思想品德 信息技术 体会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人类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此时此刻,人类的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新的信息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涌入到教育教学领域。思想品德课教学也不例外。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表明,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将传统教学模式变为多渠道传递教学信息的乐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有效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上好一堂课,首先要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辟的开头会充满吸引力,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思想品德课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使一堂课的导入形式多姿多彩、引人入胜。例如,我在讲“民族精神”时,谈到神州五号、神州六号是如何实现中国人的载人航天梦时,播放了一段杨利伟出征进的电视短片非常感人,兴奋、激动、紧张的人们挥动着彩旗、气球,欢送航天勇士出征……随着一声“点火——”“起飞——”大漠震颤、烈焰升腾,长二F火箭腾空而起,载着“神舟”号飞船和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整堂课达到了以情入文的效果。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新课的传授。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当堂课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其次,要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老师可以有选择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合理利用多媒体集动态视频(录像)、动画、照片(图片)和声音于一体的特殊功效,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各种在课堂上老师用口述、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事物和现象。而把政治事件、经济事件、军事事件以及事物内部的发展过程,古今中外的各种社会现象等较为枯燥、乏味、抽象的问题,以生动、活泼、具体的 媒体方式呈现给学生,就会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远为近,化虚为实,使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把政治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直观地展现出来。例如我在讲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课“原始社会”的时候,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制作课件,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原始人的生活和原始人如何制作石器、如何捕猎、如何种植庄稼等,使学生对原始人的生活和生产劳动有了直观的了解,从而加深了对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解。

二、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开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思想品德课实施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去接触生活实际,去关心社会和他人,这样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觉悟的协调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的机会;网络教学更让教师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声形并茂,色彩逼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优化,如在学习“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利益”一课时,我把岳飞、戚继光、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制成专题学习网站,让学生自由浏览、阅读、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自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刻体会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利益的爱国精神,以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我还鼓励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四人一组,进行广泛讨论,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使自己的感知更深刻、更准确,与其他同学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又以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三、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提供各种辅助资料,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般而言,初中思想品德课所讲的一些概念、原理和具体观点,比较抽象、枯燥,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肯定不会受到学生欢迎,更谈不上理解和接受了。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大胆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引用各种媒体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从中认真细致地挑选出那些学生感兴趣并与教材背景相适应的资料(可以是文字材料、图形图像、幻灯片、FLASH动画、音频、视频文件等),再经过电脑或电视屏幕展现出来。这既增加了教学趣味性,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在学习“法律的特征”时,我给学生搜集许多案件的材料,还播放了厦门远华特大走私受贿案等的录像,让学生去了解、体会,把握法律的特征。学生在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了解和体会各种情景材料,质疑旧观点,提出新难点,使已有知识和新生知识逐步融会贯通,思维能力得到了增强。

四、利用影音资源,再现真实画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为我们初中品德老师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大胆调整,而不再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传授。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课上尽可能多地腾出时间播放一些教材内容紧密相联的影音资料。真实的画面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也牢牢抓住了其思维的触角。这样,通过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形象的视觉画面,既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目的,也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思维变得异常活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以多媒体为纽带,把课堂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突出的特点,初中学生又有认知社会、实践社会的强烈心理需要。在教育学活动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教育规律,关键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主动探索、大胆实践的能力。如在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时,我向学生介绍我国北部地区的沙漠化、北京地区的沙尘暴、长江流域1998年特大水灾等事例,然后布置学生思考: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人类应该怎样保护自己家园?我们孝感地区环境怎样?你准备怎样做?要求学生课后进行访谈和调查研究。结果一部分学生向 地理老师、家长或朋友做了请教、调查,而更多的学生上网查询,都得到了满意的答案。他们还主动担当义务环保宣传员,向社会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捡拾周围的垃圾。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我还有计划地布置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收集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资料,分类整理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与同学、老师共同研究、探讨。这样,不仅形成了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到,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利用多媒体教学,能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

思想品德课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品质。采用多媒体教学,容易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如讲完“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后,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两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人有了一般违法行为,就应迷途知返,否则就会滑向犯罪的深渊,流出悔恨的泪,然后播放音乐《铁窗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受到熏陶。又如讲“中国古代社会人民的科技文化成就”时讲到:指南针、火药、炼铁、炼钢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发明创造。但在1840年,英国人却依靠指南针来到中国,用钢铁制成的战舰及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 门。给学生播放这些知识的录像片,使学生既了解中国曾经有过的辉煌,又能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时,用多媒体再现港、澳回归、“神六”成功发射等场面,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多媒体教学因其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极富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思想情感,道德认知、道德情操不断得到感染、启迪、升华,使学生从中明是非,辨真伪,知善恶,识美丑,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信息技术“激活”数学课堂 第3篇

信息技术寓声、色、形于一体, 具有神形兼备、声情并茂的特点, 在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知识,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伊始, 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只出现字母的乐购超市、肯德基连锁店、厕所、停车场……教师先提问:“这些地方你熟悉吗?你知道是什么地方吗?”学生抢着回答:“PC是停车场, WC是厕所, KFC是肯德基……”教师追问:“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到过字母?”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时, 教师抓住时机问:“你觉得用字母来表示有什么好处?”“简便!”学生不加思索地齐答。“是啊, 在数学学习中, 我们为了简便, 也往往用字母来表示数。”从而很好地引入课题,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又如, 有位教师在《圆的认识》一课开始,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满美感的数学情境:伴随着优美的乐曲, 大量的由圆形图案构成的美丽图片一幅幅出现在学生面前, 积极地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继而通过欣赏湖水荡起的涟漪的录像、不同角度的圆形建筑的图片、流动的立体图形在特定形态下展现的相同圆形投影等, 使学生体会到圆形之美。

但也有一些课件, 画面背景复杂, 按钮奇形怪状, 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这样“花哨”的课件, 画蛇添足、喧宾夺主, 违背了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认识事物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 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联系生活, 增加内容, 让教材文本“活”起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但却比现实生活更抽象、更概括、更具有典型性。所以, 我们应尽可能使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把数学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运用信息技术能制作出生动直观的数学教学资料, 能使枯燥的教学内容“活”起来, 让数学课堂透出浓浓的生活气息。

例如, 在教学《统计》一课时, 教师出示了交通要道上一分钟内车辆通过情况的视频, 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视频, 统计各种车辆在这一分钟内的流量。通过反复的讨论、交流, 不断总结出分类统计的方法, 最后很好地解决了统计问题。又如,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 我运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作为教学内容, 在美丽生动的动画画面中, 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 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学生也大声地跟着说着儿歌, 说着说着, 声音越来越低, 很快停了下来。教师问:“为什么不说下去?”“说不完!”学生齐声回答。“你们能不能用一句话就把青蛙的情况概括出来?”学生通过讨论交流, 最终得出了“N只青蛙N张嘴, 2N只眼睛4N条腿”的结论, 从而有效地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练习巩固中,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可以精心设计制作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于一体的有坡度、有层次的新颖有趣的练习题, 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打破了“齐步走”的局面。

●化静为动, 展示过程, 让教学方法“活”起来

现代信息技术形象具体, 动静结合, 恰当地加以运用,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有效地实现精讲, 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时、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 时与分的关系是教学难点, 如果光靠教师讲, 学生很难理解。而运用多媒体演示:时钟走一大格, 分针同时走一圈, 并配有“滴答”声, 学生就可以直观、清晰地观察出时针走了一小时、分针走了60分钟。信息技术的引入, 使学生的观察重点得以明确, 学生的学习难度得以降低。又如,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 计算机演示把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平均分成16等份、32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 通过动画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通过反复演示, 使学生感觉到两种图形的体积不变, 平均分的份数越多, 圆柱体就越近于长方体。此时, 教师再问学生两种图形的各个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引入数学课堂,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活”起来。特别是网络技术的介入,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环境, 互动的交流环境,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更有效。无论是校园网, 还是因特网, 都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在网络中, 学生可以查阅到各种各样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 如“分数的产生”、“哥德巴赫猜想”、“圆周率的相关知识”等, 拓宽了学生视野, 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网络还为我们提供了方便、灵活、互动的交流环境。教师坐在终端机前, 可以直观地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 可以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当然, 学生也可以随时在网上与教师平等对话, 互动交流, 阐述自己的观点, 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和激励。同时, 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 提出意见和建议, 运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再者, 学生还以通过上网“求救”, 扫清自己遇到的学习困难。

对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策略分析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激活课堂 教学策略运用

数学学科知识内涵丰富,构建体系复杂,具有显著的抽象性、严密性和深刻性。学生是数学课堂的重要构建“要素”,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策应者”和“合作者”。但很多高中生不愿进入数学课堂,不愿参与数学活动,究其原因在于数学课堂缺乏“活力”、没有“吸引力”。“激活课堂”也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著名教育学家于漪指出,课堂教学的“活力”,关键在于看学生在课堂内是否活跃。笔者认为,“活跃”是“激活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将高中数学课堂进行有效激活,我现就这一话题浅论自己的见解。

一、运用情景式教学策略激活课堂

教育心理学指出,融洽适宜的教学氛围,能够“挖掘”起学生的情感欲望,能够烘托出课堂的“活力”,增强课堂的“吸引力”。现代化的教学器材、教学软件的普遍运用,数学教材的生动特性,等等,为情景式教学策略的运用,为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为“激活”高中数学课堂提供了“先天”有利条件。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现有高中数学教材的深刻“挖掘”,“放大”教材生活之美,历史底蕴,以及文化特性,利用现代化教学课件,营造出与学生生活相贴近、具有丰富内涵的教学场景,让高中生在直观、生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升腾主动学习、能动探究的欲望。如“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应用”教学中,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利用该节课教材“应用之美”,用投影仪及电脑等教学器材,设置“某港口一艘货轮进出港口时与潮水退落时间关系”的直观、动态的画面,将抽象、深奥数学知识具体、生动地展示出来,以此抓住高中生的“情感点”,展现数学课堂的“生活美”,提高高中生探知的积极性。又如在“排列组合”知识点教学中,教者结合高中生身边经常出现的“邮寄信件”案例,创设了“吴红星帮同学邮寄6封信,邮局现在有5个邮箱,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投递方法?”现实生活案例,揭示数学学科生活底蕴,让课堂“接地气”、有意义,增强了高中数学课堂的“磁性”和“引力”。

二、运用竞赛式教学策略激活课堂

紧张激烈、你追我赶的比赛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参与度,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对象在激烈刺激的竞赛过程中,学习情感“发展区”能够深刻促发,参与学习自觉性能够有效树立。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忽视竞赛式教学策略的积极功效,采用“小火慢炖”、“师讲生听”的“平铺直叙”方式,使高中生感受不到课堂“可爱”、“可人”之处,降低了教学功效。因此,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在课堂练习、探究解析等环节,渗透比赛性质的活动,能够调动高中生的学习情感,也能使数学课堂充满“乐趣”,提高课堂的“活泼度”。如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一节课“巩固练习”环节教学中,教师为调节课堂气氛,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组建若干解题合作小组,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又快又正确地解答出设置的练习案例。此时,高中生个体深度参与其中,主动承担“重任”,认真答题、审题、解题,全体高中生在你追我赶中,学习激情被充分点燃,课堂由“死气沉沉”转变为“生趣盎然”。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策略激活课堂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课堂的“效能”和“活力”。以往课堂教学中,高中生参与度不高,处于从属地位,教师“指到哪里”,学生就“跟到哪里”,主体特性未能展现,课堂教学索然无味。探究式教学,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主人”,学生充分“动起来”、“思起来”、“探起来”,课堂充满“朝气”。高中数学教师应充分运用探究式教学策略,让高中生主体特性展示出来,参与新知内容、数学问题的探知、解析等实践过程中,充分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深刻与学生合作协作,让高中生在动手探究、思考研析中,获得劳动成果,感受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问题:已知点M(1,4)是f(x)=ax2+bx的图像所经过的一个点,函数曲线在M点的切线正好和直线x+9y=0相互垂直,试求出实数a,b的值。

学生解析:要求实数a,b的值,根据题意,可以采用换元法,先将点M带入到函数的解析式中,得到关于a,b的一个等式;然后求出导函数,求出f′(1)即切线的斜率,再利用垂直的两条直线的斜率之积为-1这一性质,列出另一个关于a,b的等式,最后组建方程组,解方程,从而求出a,b的值。

教师点评:在解该类型问题时,需要转换思维角度,将求实数的值转化为求方程组。

学生解答问题。

教师指点完善。

学生总结归纳解法:运用转化解题思想,利用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是斜率之积为-1这一性质。同时要注意函数在切点处的导数值是曲线的切线斜率。

四、运用评价式教学策略激活课堂

笔者发现,大部分高中生对数学课堂充满“恐惧”、“厌烦”,很大程度是由于教师的语言“刺激”,从而内心产生抵触情绪、消极情感,对数学课堂教学“不感兴趣”。教育心理学指出,不同阶段学习对象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教师一句“微不足道”的话语,能够对学生产生“长久深远”的影响。评价式教学策略运用得当,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情感,对数学课堂充满“感情”。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将评价式教学作为“激活课堂”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使用评价语言,多用“显微镜”,找寻高中生学习优点,少用“放大镜”,放大高中生的缺陷。在其评价活动中,对高中生学习活动成果及表现多表扬、多肯定。对出现的不足,转换说法,提出学习期望,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让高中生细细体味。

总之,“激活课堂”的策略方法多种多样,归根到底,就是要遵循课改要义,紧扣主体特性,结合课堂实情,充分调动各方要素,在科学施教中让课堂充满“生命”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蒋亚军.抓好课堂导入环节,激活高中数学课堂[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02.

对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策略分析 第5篇

聚焦课堂行为促进有效教学――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分析

严利平

(浙江省淳安县威坪镇唐村中心学校)

摘 要: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是层出不穷,这些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影响正常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还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展开讨论,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同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有效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师的期望,如何提高却是大家的困惑。而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和教学过程的协作性、自主性等特点。如何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什么是课堂问题行为

说到课堂问题行为,首先要了解问题学生。所谓问题学生,是指由于人格适应不良而通过各种类型的问题行为来满足他们种种需求的学生。人格适应不良的问题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对人对事表现出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行为倾向。课堂问题行为是由问题学生在课堂中实施的不良行为。它不但妨碍了问题学生自己的学习,而且有时还干扰教师的教学和其他同学的学习,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不仅只限于问题学生身上,优秀生也同样会出现问题行为,只是频率和严重程度不及问题学生,或表现形式不同。总之,只要学生在课堂中产生了给教学活动和自身学习带来负面影响的行为都可视为课堂问题行为。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若干表现及成因分析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正常教学的行为。这些课堂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1)学生游戏屡禁不止;(2)不愿意耐心倾听;(3)破坏性行为。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这些课堂问题为什么会如此普遍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是要从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课硬件环境着手分析。

(一)学校的信息硬件设施影响着课堂实效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硬件条件还不是很完善,全校仅2个机房,新机房是拥有25台电脑,但没有大屏幕。像七年级一个班有40多个人,基本上只能两位学生合用一台,人多机少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有部分学生充当了观众的角色。没有多媒体让学生缺少了直接感知,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校硬件设施严重地影响着课堂实效。

(二)学生的信息认知水平影响着学习效率

由于农村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差异较大,导致在同一个教学班里学生的信息知识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停留在“信息技术是副课,学不学不会影响升学”的认识水平上,学生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在了五门主要的.学科上,而将非考试学科的信息技术课堂作为放松、消遣时间的学科。学生抱着玩的心态来上课,甚至是奔着网络、游戏而来。

(三)教师信息素养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课堂问题行为看上去是学生的问题,实则有些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也与教师有关。例如,有些教师自身对信息技术课认识不足,认为信息技术课不重要,上课时教师只注重讲授不注重课堂管理,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听之任之,这也助长了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同时,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有些信息技术课任课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上课仓促应战,教学内容随意性大,上课思路不清晰,步骤不当或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学语言平淡无味或含糊不清,讲课速度过快、过慢,(本网网 )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进而诱发课堂问题行为发生。

三、信息技术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所有这些信息技术课堂问题行为都是与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相违背的,都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认为:要在硬件不完善、学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的农村学校,有效防止课堂上学生出现这些问题行为,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真正地参与进来,化被动为主动,就必须相应地从环境、学生、教师三方面下功夫,着手进行教学。

(一)环境方面

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较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支持。然而对于硬件条件不够完善,人多机少及缺少多媒体大屏幕的直接感知等问题,我们就要在网络教室及其他软件进行下功夫,解决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

硬件条件在信息技术教师没有能力改变的情况下,我们要利用软件改变现状。比如,我校学生机房没有多媒体大屏幕,那我们就努力研究网络教室,利用网络教室软件来演示,让学生也能直接感知。又如,我校人多机少,在课堂中要两三个学生一台机子,针对这种情况,我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分组前对学生要充分了解,避免出现部分学生只是旁听者、观众的现象,努力做到互帮互带,共同讨论,利用“小老师”及时辅导、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解决两极分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生方面

1.学生要明确规则,以制度促效率

规则是一种指引或约束,制订课堂规则的目的是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大多是在机房上课,特殊的教学环境必定产生许多其他课堂所没有的问题,因此,明确信息技术课堂规则显得尤为重要。

(1)课前,学生列队出发

上课前3分钟,班级整队为男女两列出发,由信息技术课代表负责纪律,路上做到轻声慢步。至机房门口后再次整队,安静等待教师许可后才能按序进入机房。

(2)课中,学生固定座位

每位学生在计算机房的座位是固定的,不能随意调换,每台计算机上都有明确的编号,开学初将名字与编号固定成册存放在机房。每位使用者都必须对自己的计算机负责,必须清楚登记计算机的使用情况,学期中期及期末进行检查,并将其结果纳入期末成绩评定中。

(3)课后,学生整理座位

每学期的始业教育课中,教师会对学生课堂规则进行明确,其中学生耳熟能详的是离开机房的“四步曲”,可解释为“一关,一写,一整,一摆”,安全关闭计算机,填写计算机使用情况手册,整理桌面,摆放凳子。每班如此,确保了下一个进入机房的学生能感受到整洁、明亮的氛围。

2.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我们课堂中由于学生存在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有的学生不善于倾听、有的学生不善于合作……导致学生难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为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全程参与课堂,积极、好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学会倾听

由于我们平时对养成教育不够重视,学生没有完全养成倾听的习惯,导致我们的课堂由于学生没有仔细倾听而对学习任务不够明确,对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够明白,为此,我们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例如,在我们的课堂中,学过一个知识点之后,可以请学生亲口说一说他的收获;如在布置完一个任务后,可以请学生来重复一遍。在这种“及时反馈”的压力下,使学生时刻保持认真听讲的学习态度,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及时反馈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从而为提高课堂实效作保证。

(2)学会合作

面对信息素养参差不齐的学生及人多机少的现状,要对学生合理分组,要合理搭配同桌,选择合适的小老师,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例如,在教学《我的风采》“自定义动画”的方法时,有的学生无师自通,老师没教就会了,这时我让这部分学生充当“小老师”来指导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在一个“小老师”的带领下,会涌现出更多的“小老师”,在他们完成所有自定义动画任务之后,鼓励他们去帮助那些还不会操作的同学。

(三)教师方面

1.以趣激趣志高远

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环节直接决定了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力求每节课都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导他们,激发其学习兴趣。如,教学“电脑绘画”时,先通过电脑演示几幅精美的电脑图画,当学生边欣赏边赞叹时,教师趁机插入:“同学们,这些图画美不美啊?它们都是通过电脑画出来的。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也能画出一幅幅漂亮的图画。”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如,教学“指法”这一内容时,教师演示一个叫做“警察抓小偷”的指法练习游戏,让学生在感受“紧张”气氛的同时,兴趣大增。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这为讲授新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借境生情情更浓

信息技术课堂需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创作能力,最终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教学“Word自选图形的设置”中,先出示两张对比图片,找不同点,让学生通过比赛,尽快找出两张图片之间的区别。当学生找出图片的不同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自选图形的工具功能让两张图片变得相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主探究自选图形的旋转或翻转、调整与变形、叠放顺序和组合等命令按钮及工具的功能。这一情境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在兴奋状态下进行自主与探究学习,比起教师重三叠四的讲解要好得多,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寓学于乐乐无穷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学科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是十分枯燥乏味的。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让学生接受这些学科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的话,他们很快便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爱玩游戏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电脑独具的人机交互性和媒体的多样性特点,在“学中玩,玩中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譬如,教师可利用“宠物连连看”“小熊回家”等小型的Flash游戏练习鼠标的操作;利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地鼠”“青蛙过河”等游戏让学生练习键盘操作,提高打字速度。这样,使学生从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获得知识,从知识中体会到学习乐趣,获取学习的内在动力,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依托结果增效果

如果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不时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会激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这也正是学生痴迷网络和游戏的主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假如我们能适时采用即学即用的方法,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总感觉到有新的挑战、新的兴奋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以保证学习效果。如,教学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时,学生利用关键词查找到“动画英语”后,兴奋都写在脸上。然后把资料的查找延伸到语文、科学等学科,既丰富知识,又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拓展这一效果,当某个学生的作品比较完美时,就可借助多媒体广播的优势,向全班同学展示,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总之,问题行为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处理问题行为时应客观看待,应注意从问题行为的本质原因入手。解决问题行为的策略有很多,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师教学艺术,可以减少问题行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效率。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需充分关注学生学习,加强教学探索,才能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2]栾文娣。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0)。

对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策略分析 第6篇

一、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以及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这也为他们日后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能够进行快速运算、通讯以及逻辑判断的先进的电子设备。如今,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宽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学校教育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相融合。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其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加以模式化。根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以制作名片的具体教学实例进行分析。

1.创设情境教学模式,确立教学目标任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各种各样的名片,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通过课堂演示一些名片,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对名片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以及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分析任务,教师应该起到帮助与指导的作用,让学生有目的、主动地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任务为驱动,师生在完成主体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学习和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学生在需求中主动寻找解决方法,在学习到相关知识技能后,主动地将其运用到作品的创作当中,这种任务式、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把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最终落实到技术应用的价值上。

2.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通过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及要求,并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在文档中选择恰当的插入图片的方法,实现图文混排以及学习一些处理图片的方法,美化图片和文字以满足不同版面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料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

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是运用任务驱动来进行教学的方法,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在教师的指引下,利用网络学习自主探索,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自学能力,获得了成就感。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环节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寻求其他小组成员的帮助,最终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应熟悉小组的学习交流情况,对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给予适当的解析。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并根据教学目标,将学习内容扩展延伸,进行有关训练。在此环节中,教师所讲授的是一些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学生虚心接受,通过思考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并且通过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进行长期的探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以及努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也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伴随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新世纪的今天,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顺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成为当今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时代的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迅猛发展,并且融人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技术正悄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 第7篇

作者:转载 发布时间:2014-11-22 点击数:317

[摘要]从有效教学的效率、效果、效益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 善用“迁移”、巧用“共情”、活用“生活”。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迁移策略;共情策略;生活化策略

为了推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我们需要对当前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所谓“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 进步或发展。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可以从效率、效果和效益三个维度进行考量:有效率指的是以少量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学生学的过程和方法是科学的、省时 的;有效果指的是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学生学有所得,并且爱学、会学;有效益指的是教学能充分适应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学生学的东西 有价值、有作用;它们就好比是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互相依赖,互相支撑,缺一不可。本文从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信息技术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相应策 略:迁移、共情、生活化。

一、善用“迁移”,提高教学效率

迁移是指一种情境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情境中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有效教学就是要发挥迁移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将已 经获得的经验(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态度)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为 迁移而教”的口号并不过时,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切实有效的理念与办法。尤其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很多软件及模块都有一些相似和共性的内容,如果在课 堂教学中重复这些内容,会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而善用迁移,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快速地掌握不断更新的内容,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有 效地增进信息技术学习的效率。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类迁移。1.概念迁移

有些概念和术语出现在不同的软件中,含义其实是相同的,比如Flash、Photoshop、金山画王等软件中“图层”的概念,如果学生已经在其他 软件中完全掌握,教学时就没有必要详细讲解;有些则是有区别的,如Word、Powerpoint、Frontpage等软件中“模板”的概念,教学时要 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术语在不同的软件中虽然名称不同,但含义其实相差不大,如Word、Frontpage中的“书签”与 Dreamweave,中的“锚点”,无非是叫法不同,教学时只要进行联系,点明即可。2.技能迁移 Windows系统下,遵循着“先选中、后操作”的原则,实现某些功能,即使是在不同的软件中,操作也是相同的。如对象的选中,一般用CTRL或 SHIFT键配合单击可以实现多选;再如对象的复制、移动,一般都能通过剪贴板或按键配合鼠标拖动完成。教师如果能适时进行总结提炼,在新内容的教学中就 可以运用迁移,放手让学生尝试,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科学探索的精神。3.方法迁移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的软件层出不穷,教学中涉及的软件只能算“冰山一角”。教师不可能把每个软件的使用方法都教给学生,教学时用好迁 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同一系列的软件(如Word、Powerpoint、Excel同属Office系列套装软件)、同一用途的软件(如 Frontpage与Dreamweaver都是网页设计软件),或同一风格的软件(如VB、VFP都是可视化的编程软件),它们的共同点较多,课堂教学 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借鉴以往软件使用的经验、方法来学习新的软件。比如,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无非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 设计程序,就像同样的意思是用汉语还是英语表达一样,教学时要紧紧抓住“算法”即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核心,实现迁移。

二、巧用“共情”,改善教学效果

共情是一种能够理解他人问题和情感的能力;它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从本质上缩短沟通双方的心理距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预期的沟通效果。教学依存于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教学效果的好坏,除了受学生的学习基础、智能水平这样的认知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师生双方情感与心理因素的影响。美国学者瑞 安斯、弗兰德斯、西尔斯等人的研究发现,教师的共情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呈相关性。具有高共情能力的教师能够创建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从而改善学生在 学业上的表现:学生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更容易产生兴趣,更愿意多花时间去学习;学生的行为表现更为丰富多彩,富有个性;学生的成就更富创造性。信息技术课 堂不应只有程序操作、人机对话,更应有丰富的教学情趣,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达到改善教学的效果。信息技术教师的共情能 力,具体可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情感表达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中小学生往往是喜欢老师才喜欢他所教的课。然而目前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小学生中的影响力,可能还远不及语文数学老师,原因 何在?一方面是信息技术课在学校受重视的程度不够,课时较少,教师“副科”心态较重,上完课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导致与学生接触不多、交流不深;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堂上更多的是人机交互,教师与学生的眼神、语言等面对面的交流由于机器的阻碍而变得较少或不流畅,也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信息技术教师 对于这方面的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课堂上要发挥主导作用,投入情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学:注意拉近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多用积极的面部表情与体态语,言语上多对学生表达期望与肯定,及时表扬鼓励,对操作有误的学生耐心点拨,对基础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和谐向上的课 堂氛围。2.情势理解

教师共情能力的核心是对学生认知、情绪、意图等各方面情况的理解与尊重,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教师从自己的角度而不是教师的角度理解了,这样学生才 能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对教师产生知识信仰。信息技术课的内容由于程序性、操作性很强,如果一味地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会觉得“老套”,容易产生厌 倦感、疲劳感。教师应当“吃透学生”,并根据所教的内容,创设适合当下学生的教学氛围。比如,在教学Powerpoint中“设置动画效果”时,教师精心 设计了导入环节,先播放已经设置了部分动画效果并配以剧情简介的《喜羊羊》演示文稿,一播放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调动了全班的情绪,然后提出问题:你们想 为这个演示文稿设置更为丰富的动画效果吗?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就进入了学习状态。该教学设计的PPT素材来自于《喜羊羊与灰太狼》,这是部很受青少年欢迎的动画片,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总之,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学设计,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使教与 学协调达到最好的效果。3.情境创设

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共情的重要技巧。中小学生爱玩是天性,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教育游戏,在游戏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学得知识。比如,在Powerpoint“设置动画效果”一节,教师借鉴“愤怒的小鸟”游戏情节,在教学时用PPT设计这样的游戏:小鸟出现一小鸟上弹弓一小鸟弹出 一击中绿猪一绿猪消失,将进入、强调、退出、动作路径四种动画方式全部融入到游戏的情境设计中。这样的课堂,学生感觉既生动又很有乐趣,教学效果大大改 善。中小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不管有多难,都喜欢去探究,而对不喜欢的内容,不管老师说有多么重要,他们都“一概拒之”,因此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就显得非常重 要了。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当优先考虑学生感兴趣的、趣味性较强的实例。

三、活用“生活”,产生教学效益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同时,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生主动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经验的相 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一方面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建构,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 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是现实的、有用的,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学的效益。所谓教学效益,不是看学生是否学会了或学了多少,而是看 对学生当前或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的实际影响,这是教学活动的价值体现,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活力所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可以有如下一些策 略。1.生活类比

信息技术的一些理论或方法往往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比如在程序设计的教学中,两个变量值的交换,为什么要引进中间变量,学生初 学时难于理解。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类比,将两个变量比作两个杯子,而变量的值比作杯子中的饮料,现在要将两个杯子中的饮料互换,怎么办呢?这个问题的解决办 法学生很快就能想出,再用一个空杯子作为中转。借助于这样的类比,有了生活中具体形象的事物依托,于是变量值的交换须引进中间变量就不难理解了。再比如,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很容易混淆,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运用,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生活类比:将对象看作是某个人,那么身高、体重、肤色等就是其属性,吃 饭、睡觉、运动就相当于方法,针对其发生的事情可以看作是事件。2.生活案例

关注教学内容和生活的联系是构建生活化信息技术课堂的关键所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一为“信息”,二为“技术”,计算机技术是确定的,而信息是可 以选择的,我们应当尽量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信息处理任务。比如,在课堂上使用学生的照片、学生亲手录制的声音和视频来讲图片、音视频的处理;针对所教 班级学生的某次考试,通过算总分、排名次、统计不同分数段的人数分布等任务,进行Excel的函数、数据分析、图表统计等的教学。这样的教学,由于融入了 生活案例,让学生觉得信息技术是具体的、可亲近的,也让学生发现了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必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产生积极的影响。3.生活应用

学以致用,是学之根本,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只有回溯到现实的生活世界才能显示其应有的意义。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应当培养学生的拓展应用能力,强 化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展现信息技术的现实魅力。比如,在学完Word制表后,要求学生做一张班级课表供自己使用,座位安排表供班级使用,成绩 记载表供老师使用;节日将至,在课堂上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用Office软件制作一张富有个性的节日贺卡,送给师长或同学;用Photoshop 为学校即将举行的某项活动设计海报„„这些信息技术的现实应用,正是教学的效益所在,它能发挥样本示范的作用,反过来也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上一篇:关于离家出走为话题的小学作文下一篇:小学运动会的加油口号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