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扁鹊的传说故事

2024-07-23

神医扁鹊的传说故事(精选10篇)

神医扁鹊的传说故事 第1篇

有一年,齐国的国王生了一种怪病,终日昏昏沉沉,蒙头大睡,叫也不醒。皇宫里的御医用了不少好药,仍不见好转,文武大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皇后和太子也愁得日夜啼哭。

大家都想不出好办法时,有个太监说:“听说扁鹊是个神医,何不请他来看看,也许可以治好。”

皇后和太子立即派人把扁鹊请来。扁鹊看了看齐王,搭了搭脉,对皇后和太子说:“大王的病可以治好。不过,我治好了大王的病,大王会处死我的。”

皇后和太子连声说:“哪有这个道理,你治好了大王的病,感谢还来不及呢,哪会处死你呢!”

扁鹊说:“既是这样,隔几天我再来。”

一天,天下大雨,扁鹊来给齐王看病。一路上,扁鹊既不坐轿,也不打伞,冒雨步行,弄得一身是泥水。

扁鹊走进皇宫,来到齐王寝宫,只见齐王仍然闷头大睡,叫了几次也没叫醒。扁鹊既不脱鞋,也不脱衣,就爬到了齐王床上,把齐王推过去翻过来地折腾开了。齐王睁开眼睛一看,见一个浑身泥水的人趴在床上摆弄他,顿时怒火中烧,坐起来指着扁鹊破口大骂。外面的文武大臣听了,连忙赶进寝宫,齐王见了,再望望湿淋淋的扁鹊,觉得有失威严,更加生气,大喝道:“来人哪!快把这无礼野人拉出去斩首示众!”皇后和太子上前前求情,齐王根本不听。

武士把扁鹊推了出去,扁鹊对皇后和太子道:“大王今日发了此番大火,病已不治自愈,不必再服药了。我犯了辱君之罪,大王要处死我,我早就想到了。不过,我有个请求,不要杀我的头,把我罩在大钟内闷死好了。”皇后和太子把扁鹊的要求回报了齐王,齐王同意了。

扁鹊被罩在钟内,知道时间一长就要闷死,就用手在钟边挖泥土,掏露出一个通气孔道,自己就端坐在钟内静气养神。

三天以后,齐王的病彻底痊愈。他想起被他下令处死的扁鹊,心中十分后悔,便同皇后和太子一同来到钟前,叫人把大钟吊起来,只见扁鹊正端坐养神,面孔红润,平安无事。

齐王见了很是惊讶,皇后和太子问扁鹊为什么要用那样粗野没礼貌的办法给大王治病,扁鹊说:“大王之病,乃因操劳国事过度,把许多烦恼之事闷在心头。积郁成疾,名为‘郁症’。这种病只有激发他生气狂怒,把胸中积郁发泄出来才会好。”

齐王和文武百官听了点头称是,赞口不绝,大摆宴席,款待扁鹊,并且赏赐了他许多金银财宝。

#拓展知识#

扁鹊庙:

现存墓冢高约1.67米,墓围周长约50米。石碑1通,穹顶,通高1.32米,碑座高0.35米,镌刻文字漫漶,可辨识“大观元年三月□日杨□信□□重□收扁鹊墓”字样。大观元年(1107),为目前发现扁鹊墓最早者。 墓旁有石羊1对。古槐1株,树围根部粗4.24米,高约20米,树中空,据称树龄已超过,树根右方新生幼槐,粗近30厘米。 在墓东有扁鹊祠,祠内存碑最早者为明万历庚子(1600)《重修扁鹊祠记》,碑云“祠宇时久”创始年不详。扁鹊祠分东西二庙,西庙为早,面中条,近王官谷瀑布,风景优美。清代多次重修。雍正八年(1730)《重修扁鹊庙记》始将“祠”改为“庙”。可惜西庙在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战火所毁,仅存石狮1对及碑碣3通。

东庙保存较全,有正殿、献殿。正殿暖阁中有泥塑扁鹊坐像,左右两侧侍立司药、司书男女童。东西两垛殿塑二药王坐像,旁侍司药、司书男女童,均保存较好。扁鹊像施彩沥粉贴金,龙袍玉带,坐龙首椅上,面目慈祥庄重,面形方圆,广额方颐,有宋塑遗风。 扁鹊以其精湛的医术、医德深受百姓爱戴,从而受到历代祭祀。扁鹊庙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神医扁鹊的传说故事 第2篇

扁鹊叫“神医”的原因

据《史记》记载:扁鹊是齐国渤海郡郑地人,原名秦越人。他年轻时在别人家里当舍长。当时有个叫长桑君的舍客经过这里,扁鹊感到他是个很奇特的人,就一直很谨慎恭敬的对待他。长桑君也知道扁鹊不是一般人。长桑君在这家客舍出出进进有十多年。有一天,长桑君叫扁鹊单独来坐,两个人私下聊了一会儿,长桑君悄悄的告诉扁鹊说:“我年纪大了,恐怕活不久了,我有个秘方,想传给你,希望你不要泄露出去。”

扁鹊说:“我一定恭敬照办。”

于是长桑君从怀里取出一包药递给扁鹊,说:“用没有落地的露水来喝下这药,三十天以后就能洞察一切事物了。”扁鹊接过了药方,忽然之间,长桑君不见了,大概他原本就不是凡人吧。

扁鹊照长桑君的话服药三十天后,就能隔着墙壁看见另一边的人。他据此看病,完全看得见人的五脏疾病所在,只是以诊脉为名罢了。他行医有时在齐国,有时在赵国。在赵国行医时名叫扁鹊。

上古时代(皇帝时代,公元前26到前25)有一位名医叫扁鹊。秦越人比上古的那位扁鹊晚生了两千多年。因为秦越人治病的本领特别大,人们都尊他为“扁鹊”。后来大家都叫他扁鹊,他原来的名字秦越人,反倒很少有人知道了。

扁鹊治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医药、针灸、按摩都采用,看情况而定。他周游列国,替百姓治病。扁鹊什么病都会治。他无论到哪儿,那里的人最需要看什么病,他就治什么病。

晋国的大夫赵简子生了病,五天不省人事。大夫们召来扁鹊,扁鹊看了一眼就出去了。大夫董安追上来问扁鹊,扁鹊说:“他的血脉正常,你们不要大惊小怪!以前秦穆公也曾这样,七天以后就好了。”

过了几天赵简子果然醒了,他告诉众大夫自己到天帝那里的情形。他说天帝告诉他晋国将要一代一代的衰落,过了七代就灭亡。有人把扁鹊的话告诉赵简子,赵简子惊异叹服,赐给扁鹊四万亩田地。

扁鹊经过虢国时正逢太子“病死”。扁鹊听了喜好方术的中庶子介绍太子的情形,知道太子的病就是所谓的“尸蹶”,扁鹊说能让太子活过来。中庶子说:“我听说上古的时候有位名医叫俞跗,治病不用汤药酒剂等,一查看就能发现疾病的所在,顺着五脏的腧穴,就能剖开肌肉,通导经脉、结扎筋腱、疏理隔膜、洗涤五脏、炼精气、换形体。先生的医术能这样,太子就可复活了;否则,要让太子复活,那简直连婴儿都骗不了。”

扁鹊听了中庶子的话仰天长叹,说:“先生说的那些医疗方法,就象从竹管里看天,从缝隙里看花纹。我秦越人的医疗方法,不需切脉理、看气色、听声音、察形态,就能讲出病症之所在。知道疾病的外表就能推之内在的原因,知道疾病的内在原因就能推知外在表现。人体有病会从外表反映出来,据此可以诊断一千里外的人。我决断的方法很多,不只停留在一个角度看问题。”扁鹊让弟子针刺太子经络的穴位,一会儿太子就醒了。天下人都认为扁鹊是一位能起死回生的神医。

扁鹊拜见齐桓公时,告诉齐桓公疾病在他的皮肉之间;五天后又告诉他病在血脉里;过了五天扁鹊看到病在齐桓公的肠胃之间;又过了五天病已经进入齐桓公骨髓。此时就是掌管生命的神也无能为力了。扁鹊只好逃离。齐桓公病发时想要找扁鹊可是已经找不到了,他因一再漠视扁鹊的劝告而命亡。

从以上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扁鹊是用他的“功能”在看病,而且能看到疾病的原因所在,而诊脉只是做做样子罢了。古时的大医学家,象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都有这种本事,他们很多人本来就是修道之人,非常讲医德,淡泊名利。扁鹊用功能治病,立刻就能看到病的根本原因,当然能对症下药,妙手回春了,所以人们就把扁鹊叫作“神医”。

在修炼人看来功能人人都有,只是随着人们道德逐渐衰败,人越来越物质化,人的本能就逐渐退化乃至消失。现代人诊病用听诊器、X光、CT等,人觉的很高级,可也时常误诊。而扁鹊用功能直接就能看到人的五脏六腑,看到不同层面的真实情况,哪个更高级、更“神”呢?

同仁堂与康熙的传说故事 第3篇

有天, 康熙独自出宫微服夜游, 来到一条街上, 发现有一个小药铺。此时, 已是夜深人静, 小药铺里却灯火通明, 还听到那里传来读书声。康熙心想, 宫中御医不过是一些庸才, 没有什么真本事, 真正的人才还是在民间。自古道小药铺内有人参, 我何不来这里看看?于是, 康熙便上前敲门。

进屋后, 康熙见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正在烛光下夜读, 猜想, 他一定是这小药铺的郎中了。郎中见有来客夜访, 便问:“阁下深夜造访有何见教?”康熙说:“深夜登门, 多有冒昧。只因我得一怪病, 浑身发痒, 遍体起红点子。不知是何原因?请了好多名医, 都没有治好, 先生能不能给看一看?”郎中说:“好, 请你脱去上衣, 让我看一看。”

康熙脱去上衣, 郎中只看了一眼便说:“阁下不必担心, 你得的不是什么大病。只是你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 再加上长期吃人参, 火气上攻, 因此起了红点子, 以致发痒。”康熙问:“此病能根治吗?”郎中很肯定地说:“不难。只要用些药就会好的。”说着, 便伸手抱起木架子上的一个罐子, 铺开一个包袱, 把罐子里的药全部倒出来, 足有七八斤重。康熙不觉一愣, 说:“先生, 这么多药, 我一次要吃多少才行?”

郎中笑道:“这是大黄, 不是让你吃的。你拿回家去, 用这八斤大黄, 煮水百斤, 放入缸内, 等水温适中, 便入缸洗浴, 少则三次, 多则五次, 即可痊愈。”

康熙心想, 宫中御医那么多奇方妙药都不管事, 莫非他这不值钱的大黄能治好我的病?郎中见康熙面有疑色, 便笑着说:“阁下请放心, 我决不会讹你钱财, 这药你先拿去一用, 治不好病, 我分文不收。”康熙说:“好, 若能治好我的病, 定有重谢。”康熙回到宫中, 按郎中所嘱, 如法洗浴。果然, 他下到浴缸中, 就顿时觉得浑身清爽、舒服, 妙不可言。连洗三遍之后, 竟然全身不痒, 再一细看, 身上的红点子一个也没有了。

康熙十分高兴, 第四天又微服来到小药铺。郎中一见康熙面带笑容便知他的病全好了, 于是故意说:“阁下今天是送药钱来的?”康熙说:“正是。先生, 你说要多少钱?”郎中哈哈大笑:“见笑了, 那天晚上见你半信半疑, 我才故意说治不好病分文不收, 如今病好了还是分文不收。我见你气宇非凡, 只想跟你交个朋友罢了, 请问, 阁下尊姓大名?”康熙微微一笑:“学生姓黄, 字天星, 一介书生。”郎中一听高兴地说道:“我叫赵桂堂, 也是一个穷书生。父亲立志让我金榜题名, 光宗耀祖, 可谁知天不遂人愿, 多次名落孙山, 如今只好在京城开一个小药铺, 一面行医, 一面攻读, 希望有朝一日能来个鱼跃龙门。”

康熙说:“赵兄的德才令我佩服之至。仁兄, 请恕我直言, 既然你屡考不中, 何不安下心在医道上大展前程?”赵桂堂说:“我也是这么想呀, 只是行医也非易事, 我没有这么多的本钱, 空有淩云之志, 也难有大的发展前程。老兄, 你若日后发了大财, 资助我一把, 帮我建一座大药堂, 也算我没有白给你看一次病。”

康熙一听毫不犹豫地说:“若真要建药堂, 叫什么名字好呢?就叫同仁堂吧, 你看这个名字怎么样?”康熙说:“眼下不妨试试。”说着从桌子上拿起笔来, 顺手写了一张字条, 又盖上印章, 然后说:“赵兄, 明天你到内务府衙门去一趟, 那儿有我的一位朋友, 说不定真能管事。”说完, 告辞而去。赵桂堂看着匆匆离去的黄先生, 心想这还是个怪人呢。

第二天, 赵桂堂忍不住好奇的拿着字条找到内务府衙门。递上字条不一会儿, 就出来一个太监, 把赵桂堂领进门内, 走过一所院子后, 又来到一个大屋子前, 太监打开屋门, 朝里一指说:“赵先生, 这些够不够你的药钱?”

果然, 没过几天, 一座大药铺拔地而起, 取名“同仁堂”。赵桂堂搬进新居开业典礼之时, 怎么也没想到康熙皇帝竟亲自前来祝贺, 慌得赵桂堂束手无策, 不知如何是好。

神医扁鹊的“六不治” 第4篇

古代医生对待患者讲究一个“仁”字,认为“医乃仁术”,应重视每一位病人的生命。这是古代医生的一种职业操守。

光有职业道德并不能减少医患纠纷,还得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过硬的医术。古人看病有一个观点,叫“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意思就是强调家传和临床经验对医生的重要。

但是即便医术再高明,也不可能完全杜绝医疗风险。为了尽量减少麻烦,古代医生十分注重自我保护,在行医时会“挑”病人,拒绝治不好、不好治的患者。

先秦时期神医扁鹊就提出了“六不治”观点。《史记·扁鹊列传》 记载,扁鹊认为6种人不接诊,第一是“骄恣不论于理”。这种病人傲慢放纵,不讲道理,最有可能成为 “医闹”,应敬而远之。其余五类,一是只重视钱财不重视保养身体的人;二是对服饰、饮食、药物等过于挑剔的人;三是体内气血错乱、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人;四是身体极端羸弱、不能承受药力的人;五是信鬼神不信医的人。

“预后”,则是古代医生自我保护的又一手段。所谓预后,就是提前告知病情的发展,“打预防针”,让病人及其家属有心理准备。

现代医院通行的下“病危通知书”、签“手术同意书”的做法,就是沿袭了古代“预后”的行规。

(选自《文史博览·文史》2015年第1期)

《神医扁鹊》观后感 第5篇

电影神医扁鹊>观后感

前日,偶尔在网上发现了经典老电影【神医扁鹊】,很感兴趣,看了一遍。即为扁鹊的高超医术所折服,又对庸医的行为感到愤怒。

扁鹊(前407—前310),汉族,姬姓,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魏国三川郡(今河南省汤阴县)人,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

因他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

别看秦越人被人们尊称为神医扁鹊,其实扁鹊就是一位乡野郎中,并不被中医界所认可,甚至遭到了几乎所有正统医界的‘羡慕嫉妒恨’,遭到了御医【过去叫太医】、巫医的一致排挤和打击,最后在秦国被太医雇佣的杀手暗害了,其着名的医学经典着作《内经》和《外经》,也被太医焚毁了。真是可恶之极!

扁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行医>故事,被老百姓广泛流传,其中最着名的就是韩非子的【扁鹊见蔡桓公】,记载了扁鹊四见蔡桓公的故事: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读音co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现在许多中医都会拿御医说事,用来影射自己是御医的传人,医术是多么的高超。

其实,御医和庸医是划等号的。

首先,真正的名医都来自于民间,如扁鹊、华佗等,还有金元四大家中的刘守真、张从政、李东垣、朱丹溪,一直到清代康熙年间的名医叶天士无一例外均是在民间行医的神医。

这样一个怪异的现象,人们为啥没有反省过呢?

我说御医等于或基本等于庸医。

首先,相当御医的人都是想走仕途的,都是想升官发财的,都是想混日子的。

御医或太医可能医书读得并不少,一些医学知识懂得也很多,但是,那都是死知识,他们大都是闭门造车的书呆子。即便其中有那么几个有些才华的,在官场打磨了几十年,也都变得圆滑了,没有了科学的棱角。

再者,给黄帝看病,那可不是小时,一旦出岔,可是要掉脑袋的。所以,这些御医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下药时,能给一钱就不给一两,保命要紧,医道却放在了脑后。年轻时仅有的一点才华也消失殆尽,一辈子恪守中庸之道,中规中矩,忘记了中医是需要思想的,是需要辩证法的。

神医喜来乐进宫行医,还有宫女苏麻喇姑用简单的中草药就治好了康熙的绝症,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御医等于庸医的说法。因为每到黄帝濒死的关键时刻,那些个御医都不知道钻到哪个地缝里去了。

御医往往只会锦上添花,而不会雪中送炭。日常保健还凑合,一到要紧处就掉链子了。要不怎么那么多短命的黄帝呀。

但凡御医,总会拿康熙、乾隆、慈禧老佛爷说事,为啥?因为这三人都长寿。其实,他们是因为长寿才长寿的,是自身的正气足;而不是因为御医的医术高超才长寿的。没有哪个御医的传人说自己的祖上是御医,是给咸丰皇帝看病的‘神医’。这会辱没了自己的祖先的。因为咸丰在位11年就归天了,年仅31岁。谁叫他碰上了倒霉的御医了呢。

和慈禧老佛爷同年代的光绪也是个短命的皇帝,才活了37岁。慈禧却活了73岁。难道这御医也看人下菜碟儿?其实不是。那是因为慈禧本身会保健,而不是御医的功劳。至于传说慈禧的(转载于:《神医扁鹊》观后感)长寿是源于其爱吃什么药膳,爱吃什么保健品,其实不然,我看慈禧长寿的秘诀就是吸烟,不单是一般的吸烟,慈禧还酷爱吸大烟,只是专家们都不愿意提罢了。

扁鹊最最厌恶的就是巫医了。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还是在打基础阶段,巫医,巫医,也就是说,巫和医是不分家的,在社会整体认知上,巫和医是一个概念,但是睿智的扁鹊却早已认识到了巫医的危害。巫医打着鬼神的旗号,散播着迷信的理念。虽然有时候巫医也能‘显灵’,但是大多是心理暗示的结果。人们往往在正确的认知上不能解释一些事物时,就会与鬼神挂上钩,这也成了众多百姓的宿病。即使是科学非常先进的现代,仍有大量的人群迷恋鬼神的力量,这恐怕也算是遗传吧。巫医文化也给后世的许许多多邪教提供了理论基础。

巫、医分开,也就是科学与迷信的分道扬镳。扁鹊在那个还处于愚昧混沌的社会大

声疾呼:巫、医必须分开!是扁鹊得道的体现,是他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使然。道法自然才是中医的精髓所在。《>电影神医扁鹊观后感》篇二:穹顶之下观后感

个人重要性及危机意识

在观看《穹顶之下》后,我总能感到一种辛酸的讽刺,因为环境污染是人人都知道。然而,我们却对环境污染到如何程度以及背后的那些事所知无己,确实是一种悲叹。

而另一方面,也有着令人感到欣慰的地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通过投诉来解决一些环境问题。而在这之中,也让我想起毕淑敏曾说过 :“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些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面对我们国家的污染问题甚至是我们天天看见的环境问题,现在的我们可能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解决它们,甚至改善,但我们的重要性却无法取代。因为没有你,它也许就是过了一百年,一干年也未必能解决,而有了你的参与,哪怕是一个投诉的电话,一个分类的习惯,一句劝语,也能推进它们结束的进程,带来希望。《穹顶之下》的开篇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它让我明白有一种爱叫做害怕。这种爱在中**亲身上并不缺少,因为我想起08年的三聚氰胺,想起了关于奶粉的种种新闻。我不敢想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会生活在穹顶之下。一种危机正在峥嵘地靠近着,压迫着我的神经,以至于窒息。

而现在,国家对此的态度让我想起了扁鹊见蔡恒公。神医扁鹊曾对恒侯屡次劝治病而不成,到后来的转身就跑。他是这样解释的,蔡恒么病到皮肤,病到肌肉,病到肠胃,都是他可以治的,病到骨髓却已无药可治,所以不敢说话。如今,还有《穹顶之下》敲响警钟,说明“病”还有得治,然而,如果我们心中没有一把剑悬在头上,认为“扁鹊”危言耸听,那么病入骨髓的日子不久远了。

有人说,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也有人说,一直觉得很多事如果不敢快去做,就真的来不及了。我听见他们所说,并做出了选择,而你的选择又是什么?篇三:2016-2017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扁鹊治病》:古代神医扁鹊(精品)《扁鹊治病》资料

古代名医扁鹊

他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祖国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扁鹊的医学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医学发展有较大影响。因此,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称他是“总结经验的第一人”。

在治学上,扁鹊不满足于一技一法,而是根据客观实际需要,精通一科,兼通数科,做到一专多能。比如,他到越国都城邯郸,看到当地妇女患病较多,就在妇科病方面下功夫,当了“带下医”,治好了许多妇女的多年疾病;他到东周都城洛阳,看见当地许多老年人,患了视听力衰退的疾病,就着眼于五官科疾病的研究,当了“耳目痹医”,治好了许多老人的五官病,使不少老人从耳聋眼花中恢复了健康;他到了秦国首都咸阳,看到当地儿童的发病率很高,就研究儿童发病原因,当了“小儿医”,治好了许多儿童的多发病。由此可见,扁鹊不仅精通内科,还兼通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甚至外科;他在诊断上,不仅精通“切脉”,而且善于“望色、听声、写形”;在治法上,不仅精通针灸,还善于用砭石、熨贴、按摩、手术、汤药等。可谓是一位多面手的民间医生。

在上古,神权高于一切。巫术占统治地位。到了扁鹊的战国时代,医巫已经开始分业。扁鹊在医学研究道路上完全抛弃巫医那条死胡同。扁鹊曾明确宣告:“信巫不信医”是“六不治”之一。为了捍卫祖国的医药学,他不惜豁出自己的生命。当时,秦武王有病,召请名闻天下的扁鹊来治。一天,太医令李醯和一班文武大臣赶忙出来劝阻,说什么大王的病处于耳朵之前,眼睛之下,扁鹊未必能除。万一出了差错,将使耳不聪,目不明。扁鹊听了气得把治病用的砭石一摔,对秦武王说:“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却又允许一班蠢人从中捣乱;假使你也这样来治理国政,那你一举就会亡国!”秦武王听了只好让扁鹊治病。结果太医令李醯治不好的病,到了扁鹊手里,却化险为夷。在这场技术高低的较量上,扁鹊彻底战胜了李醯。李醯自知“不如扁鹊”,就产生忌妬之心,使人暗下毒手,杀害了扁鹊。

千百年来,扁鹊深为广大人民所爱戴和崇敬,人们称他为“能生死人”的“神医”。在他行医经过的共约四千化里的路途上,历代人民为他建陵墓、立碑石、筑庙宇、朝香火。在伏道村扁鹊庙的墙上,有这样一首诗,概括了他的一生,同时寄托了人民对他的哀思:

“昔为舍长时,方伎未可录。

一遇长桑君,古今皆叹服。

天地为至仁,既死不能复。

先生妙药石,起虢效何速!

日月为至明,覆盆不能烛。

先生具正眼,毫厘窥肺腹。

谁知造物者,祸福相倚伏。

平生活人手,反受庸医辱。

千年庙前水,犹学上池绿。

神医扁鹊-观后感 第6篇

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

医生又有一个白衣天使的`称号,因为他们其中的一群人,奇迹般地给了有些人第二次生命,他们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他们在人们心中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

古代神医扁鹊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不求报酬,只为让人们活的更健康,更快乐。

在电视中曾播道,王爷请来扁鹊为太子治病。扁鹊一把脉就知道太子得了什么病,用银针把太子救活,王爷就封扁鹊为太医。

一次,扁鹊来到了一个国,发现国王有病,可却显的很健就对国王说:“你已病入皮肤。”国王不信。

第二次,扁鹊说:“你已病入全身。国王还是不信。”]

第三次,扁鹊说:“你已病入骨髓。”国王还是不信。

扁鹊走了,当即国王病发,国王立即派人去请扁鹊,可扁鹊已走,国王发病身亡。

在扁鹊这一漫长人生中,长期实践总结出望、闻观、切的四诊法,用毕生的心血写出了“内外经”,对我国中医学做出极大贡献。

清官与神医的传说 第7篇

孙正吉到任的头一件事,就是打开官仓,发放赈粮,稳定民心;第二件事,动用官银,开渠治水,垦荒复种;第三件事是惩治救灾不力的地方官员。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孙正吉之子廉志长大成人,准备进京赶考,不料双眼突然失明。孙正吉请多位名医为廉志诊治,却没有丝毫好转的迹象。

这天上午,师爷递上一封匿名信函,孙正吉拆开一看,上写着两句话:“刚正有何好?报应不曾少。”这下子可把孙正吉给气坏了,怒道:“我心天地可鉴,怎么会有这样的报应?”

就在此时,有位衣着简朴的老人自称是郎中,前来给巡抚大人的公子治疗眼疾,被仆人拦在了府门之外。老郎中夸口“药到病除”,仆人拿不定主意,入内禀告。孙正吉虽然有些疑窦,但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念头,忙吩咐快快有请。

老郎中为廉志诊了脉,问廉志:“病前有何征兆?”廉志答道:“我看父亲日夜为公务操劳,一心想考取功名为父分忧,故此一连三天三夜没合眼备考,可是突然一阵昏晕,眼睛就看不见了……”

老郎中微微一笑,叫仆人拿来药锅,从随身的布袋里取出了三匙冬青籽、六小节干藕、九粒莲籽,放入药锅,吩咐仆人加开水一大碗,火煎一刻钟。仆人冲口问:“您老这东西能行吗?”孙正吉斥责道:“怎么这么不懂规矩?还不快按神医的吩咐去做!”

一刻钟过后,仆人把煎好的药端了上来,老郎中接过药锅,小心翼翼地将药倒在一个碗里,取出一根银针,在自己的左手食指上刺了个小孔,滴了三滴血在药碗中。孙正吉奇问:“老人家,这是为何?”老郎中随口答道:“令郎的病是急火攻心,以至经脉淤塞,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这三滴血是药引,能使药力渗透血脉,通经活窍。”一边说着一边将药喂廉志服下。一旁的孙正吉若有所悟,连连点头。

廉志服完药就睡下了。老郎中说:“千万别打扰他,让他睡足时辰。”随后收拾东西准备走。孙正吉忙道:“老人家,我还没答谢您,怎么就要走了啊?”老郎中微微一笑:“我跟你一样,做事不图回报。”一旁的师爷说:“神医,您看这样好吗,我陪您四处逛逛,等公子睡醒了再走不迟。”老郎中哈哈一笑道:“你是不放心我的药吧?也罢,我就等这孩子醒了再作计较。”

师爷陪着老郎中出了门。午时一过,巡抚府宅里忽然热闹了起来,公子的眼睛真的复明了!见老郎中回到府中,廉志连忙上前叩拜。孙正吉奇问:“孩儿,你的眼睛刚好,并没有见过神医的真容,怎么会认得他呢?”廉志答道:“刚才我在睡梦之中,他老人家就坐在我床边,嘱咐我养好精神,日后定能高中。”众人听了都感到十分惊讶,原来这老郎中真是位神医啊!孙正吉夫妇和家人们都给老神医跪下了,千恩万谢。

神医扶起孙正吉说:“大人何必行此大礼?老朽是钦佩大人的高风亮节,因而略效微劳,何敢言谢?”孙正吉想到神医还没用餐,忙吩咐下人杀鸡款待。神医说:“老朽已茹素多年,不可开杀戒,只要有素菜就行了。”孙正吉便命下人给神医准备素菜,并吩咐烧菜前将菜刀、砧板、锅、铲、碗、筷都洗得干干净净,并用开水烫过,以免沾荤。

孙正吉和廉志父子俩陪神医用过餐后,请神医到厢房休息。等他们再去看神医时,神医却已不见了踪影,只在桌上留下一封书函,孙正吉打开一看,上面写道:“廉志聪明颖悟,且有经国济世之志,深得我心,来年大比,定当高中,授官于江浙。我本姓卢,浙江庆元济川村人,日后廉志至此,可到卢家旧宅南墙下寻我毕生医道菁华,传于后人。”

果如神医所言,第二年,孙廉志进京应举,高中探花,赐官浙江天台知县。孙廉志处处以父亲为榜样,上任仅三个月就对县域民情深入了解,将公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入冬后,百姓得清闲,孙廉志专程赶到庆元济川寻访卢神医,结果却让他惊异不已。村头原本确有一姓卢的人家,但卢老人已过世十余载,他的子女都迁居外地,如今房屋都已荒废了。孙廉志心想:卢神医能够预知未来,他让我来这儿,其中定有玄机。想到这里,他叫随从借来锄头,将南墙角挖开,在三尺深处找到了一个铁盒,里面包着一本册子,上面写着一百首五言绝句药方,与去年老人家留言的字体一模一样。

孙廉志立即写信给父亲,希望倾尽家产在神医的故居处修庙祭拜。这个想法和孙正吉不谋而合,他准备了十辆马车的财物,带随从与家人三十余人,昼夜兼程赶赴庆元济川。父子会合后,立即请来本地能工巧匠动工建庙。

三个月后,庙修好了,正堂供奉了一尊神医坐像。孙正吉将一百医方做成一百个竹签,放在竹筒里,设在神像前的供桌上供人求用。“神医庙”香火越来越旺,庙中不仅能求医治病,而且还能祈福,名传浙、赣、闽三省,医治民众上万人。后来也有人称之为“卢福神庙”,就这样济川村也改名为大济村。

浅析三国时期的桐城民间传说故事 第8篇

安徽桐城地处皖中, 接江趋淮, 素有“七省通衢”之称, 战略位置十分突出,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 (公元220—265年) , 在桐城境域吴魏交锋争斗, 刀光剑影闪耀, 烽火狼烟弥漫, 不仅留有众多有据可查的历史遗存胜迹, 还留下了许多美妙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

三国鼎立之初, 吴魏两国在皖中争斗十分激烈, 吴国欲北上逐鹿中原, 魏国图南下称雄江东, 桐城大地遂成为两军对峙拉锯的战场。民间传说《曹休入瓮北峡关》讲述了这样一段传奇。

据说魏太和二年 (228) 五月, 魏国为了达到占领皖城 (今潜山县) 以便南下江东的目的, 由大司马曹休率十万精兵自北方南下, 围攻吴国皖城。吴主孙权获悉后, 誓死保卫皖城。一方面命辅国大将军陆逊为大都督, 大将朱桓、全琮为左右, 形成犄角之势迎战来犯之敌;一方面派鄱阳太守周鲂前往皖城郊外的曹营伪降, 诱使曹休进入吴军设防之地而击溃之, 同时, 考虑曹休战败后将会北逃回其老窠, 预设伏兵至必经之路, 再击曹休溃兵。一番精心部署后, 吴军按部就班。周鲂诈降, 以割断自己的头发来表示诚意, 曹休信以为真, 这个自恃兵强马壮, 不可一世而有勇无谋的骄将, 不自觉地被周鲂诱入了吴军设伏之地, 顿时战鼓齐鸣, 喊声震天, 陆逊、朱桓、全琮率领的吴军分别从南、东、西三面杀向了毫无准备的曹军。曹军陷入包围圈中, 军心大乱, 伤亡惨重, 曹休欲攻占皖城的企图彻底失败, 不得不带着残部向北逃窜, 陆逊率部乘胜追击, 把曹休的溃兵驱赶到桐城境内。自皖城至魏国的庐州, 必经桐城西北山道。曹休溃兵逃至桐城西境的三道河下, 山道狭窄, 当陆逊追兵紧逼之时, 曹军的战车被山崖挂住, 只得弃车逃命, 山崖处处留下被曹军遗弃的战车, 此处之后就被世人称为挂车山, 山下的大河则称之为挂车河。陆逊一路追赶逃窜的曹军, 当曹军行至桐城北境时, 进入了吴军的伏击圈。北峡关与其南的大关, 合称“两峡雄关”, 此处地势险峻, 关隘两侧群峰耸立, 峭壁陡崖, 吴军埋伏在关隘的两侧, 溃败的曹军如同惊弓之鸟进入瓮中, 吴军“自天而降”歼灭曹军万余, 曹休险些丢了老命, 吴军大获全胜。现存清康熙年间桐城诗人方中发咏叹峡石关的诗句:“天险分吴魏, 严关峡石通。屏藩阻淮水, 得失系江东。草木腾兵气, 桑麻划土风。低头怜末路, 炉炭拥曹公。”高度概括了峡石天险和曹休入瓮而败北的历史事实。北峡雄关, 饱受着历代战争的锤炼与洗礼, 但同时也遭受着血战的蹂躏, 人民也遭受了多少磨难和创伤。光阴荏苒, 斗转星移, 历史烟云虽已飞逝, 但这些传说故事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鲜活地流传着。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三国时期桐城民间传说故事, 在叙述人物、刻画景物、解释风俗上质朴纯真, 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讲述运用方言土语, 极富韵味, 将沉寂的历史山水描绘得灵光四射, 使民众在传说的字里行间自然升腾出热爱故园的乡土情结。民间关于《鲁谼山》《鲁王河》的故事讲述了鲁肃不负主望, 大义凛然、忠直不渝守疆土的历史传奇。

桐城城北重镇吕亭西行, 地势渐高, 沿河而上七、八里, 奇峰错列、层林叠翠、深潭碧水, 前阔后深连绵数十里, 因当年鲁肃屯兵之地, 其无名山峦便被称之为鲁谼山。鲁肃屯兵设防时, 在其主峰荒草尖上构筑了瞭望台, 派兵日夜守望, 自己也经常来此巡察, 严密监视东北庐江、舒城方向的曹魏水陆大军动静, 以防来犯。荒草尖遂之称为望曹尖。源于荒草尖下的长河, 经吕亭、孔城等地而注入菜子湖, 鲁肃在屯兵之时, 不忘百姓, 曾率军大力治理疏浚, 抗御洪涝和干旱, 化水患为水利, 大得民心, 百姓感其德政, 称此河为鲁王河。

民间传说采用艺术手法, 将民众对历史的认识、评价编织成具有传奇性的作品, 因此我们看待民间传说的历史真实性时, 可以不拘泥于细节记录的真实, 而应重视这些口头文学作品所反映民众的历史情感, 把它看作是民众精神史和心灵史的真实记录。

《鲁肃亭》《试剑石》的传说是将鲁肃描绘成集文韬武略于一身的将军。据说每当军务闲暇时鲁肃便手不释卷, 部将准备为他建一座玲珑剔透、雕梁画栋的八角凉亭让他读书休憩。鲁肃得知后婉言拒绝说:“旷寂山野, 筑一陋亭, 安于研读是矣!”于是, 亲率士卒, 就地取材, 用粗石、松木和土瓦造了一座仅可容一人、一桌、一椅的四根柱子落地的小亭。自此, 边督兵习武边读书研史。后人据此撰联“治世以文, 勘乱以武”铭于亭柱, 以表示对这位儒将的敬慕之情。据说在一次带兵操练中, 鲁肃手执利剑教练阵法, 突然飞身跃上一块巨石, 朗声激励众官兵道:“拒曹伐魏, 必操胜券, 此心志日月可鉴也!”刹时手起剑落, 巨石被劈成两半, 接着又因势利导训诫官兵:“骄兵必败, 如此石不堪一击!”众官兵睹石励志, 练武日勤, 警钟长鸣, 防务日严, 疆土稳固。日后, 这块从中剖开的巨石被后人称为试剑石, 今尚存, 石上有阴刻行书三行:“此石, 三国吴鲁子敬试剑古迹, 士人汪天孝叙。”试剑石所在的山岗地顺理成章的称为试剑岭, 位于今吕亭镇龙井村。

民间传说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作为民众精神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传说, 不仅以它特有的方式保存民众的历史, 而且在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今天, 民间传说仍然能够发挥着重要作用。民间传说一般以地方性的人文景观、名人遗迹、山川胜景等作为传说的核心, 这些本来就是地方旅游的主要资源。围绕传说核心的故事, 使静态的客观实在物更具有了飞动的灵性, 使逝去的历史人物依然徜徉在地方风物之间, 使民众由现实追寻到遥远的过去, 增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神医扁鹊的传说故事 第9篇

在中医看来,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为本,病为标”。首先要发现人的问题出在哪儿,先得改变这个人,然后才能治愈这个人所得的病。也就是说,病是一个人的习惯、生活方式,还有其他方面的坏毛病不断发展而产生出来的一个东西。病能否治好,关键性的因素是人。我国古代神医扁鹊不但医术高明,也是一位著名的长寿者,他生于公元前407年,逝于公元前310年,活了97岁。扁鹊曾提到“六不治”,就是有六种不治的病,不是医生不给治,而是有这六种病的人无法改变。

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

指的是不讲道理、特别任性的人,医生不能给他治病。因为他头脑中自有一套想法,根本不相信医生,不仅不听医生的话,而且“我执”特别重,就是“骄恣不论于理”。

轻身重财,二不治

一听说看病还得花钱,就不看了,要钱不要命,这种人也没办法治。

衣食不能适,三不治

是指“饮食不节,起居无常”的人,医生对这种人也基本放弃。比如说医生在对病人提要求的时候,让他几点睡觉,他说做不到;不让他吃什么,他也说做不到,这种人不遵医嘱,也没法治。

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

是指阴阳气血和脏腑气脉都已经飘忽不定了。中医认为当病人出现“七怪脉”时,已经病危了,一般的医生也不给他治。

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

形羸是指特别瘦弱,身体已经瘦弱到极点了,连药都喝不下去了,这是第五种不治的人。

信巫不信医,六不治

这种人既固执又偏执,不相信治疗疾病的根本力量源于自身的元气和自愈力。把宝贵的生命完全依托于他人,任人摆布,事实上已经放弃了自己,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以上这“六不治”之中,除第四、第五条外,都是病人自身的原因。所以,对老年人来说,要养生,要防止疾病,改变“自己”才是最关键的,而不是改变病症。

可以说,老年人常省扁鹊“六不治”,多多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和偏执的态度,对于养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张增)

古代壮阳 药膳验方

在我国历代本草著作中,众多中医药名家根据治病经验,总结出了不少有效的补肾壮阳食疗方剂,如下:

方一 冬虫夏草15克、老雄鸭1只。将冬虫夏草放于处理干净的鸭腹内,再加水炖熟,经调味后便可食用。具有治疗肾虚阳痿、遗精、腰膝酸痛、久咳虚喘、病后体虚等功效。(清代《本草纲目拾遗》)

方二 杜仲末10克、猪腰1枚。先将猪腰洗净切片,再拌入杜仲末,后以荷叶包裹,煨熟后食用。主治肾虚腰痛、阳痿、遗精、高血压、胎动不安等疾病。(明代《本草权度》)

方三 枸杞叶20克、羊肉60克、羊肾1只、粳米100克、葱白2根。先将羊肾剖开,洗净切碎,后煮枸杞叶取汁,再用枸杞叶汁同羊肾、羊肉、粳米、葱白煮成粥,加盐调味即可,每天早、晚食用。适用于肾虚阳痿、腰膝冷痛、头晕耳鸣、视物昏花、听力减退、夜尿频多等症状。(元代《饮膳正要》)

神医扁鹊的传说故事 第10篇

传说故事是一种口头叙事文学,包含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传说故事与严格意义的历史有本质的区别,传说故事既不是真实人物的传记,又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其中可能包含真实历史的某些因素),而是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许多传说把比较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通过艺术概括而依托在某一历史人物、事件或某一自然物、人造物之上,达到历史的因素和历史的方式与文学创作的有机融合,使它成为艺术化的历史,或者历史化的艺术。所以,将传说故事应用于韩国语教学中,其主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语言教育价值

在韩语教学中,新闻、杂志、广告等虽然实用性强、生动形象且口语化等,但由于其产生的特殊性、具体性,在教室中很难再现。与此相反, 传说故事是基于人类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其内容具有普遍性。即学习者不单单是在传说故事中学习词汇、语法、惯用型,更是通过体会其中丰富的情绪和审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言能力。

首先,传说故事包含了词汇、语法、修辞等要素,我们可以把一篇传说故事看做是一个有代表性的语素集合, 老师不必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讲授语法规则,而是由老师对文章进行分解,给学生展示这个语素集合中句与句之间的结合方式,以及上下文之间的结构,学生通过对这种结合方式的体会,自己归纳总结,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类型练习进行强化。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而且有利于加深理解记忆,强化学习效果。其次,传说故事中不仅包含了比拟、借代、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还利用了很多描写方法,如:背景描写、人物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有利于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艺术,提高沟通能力。最后,传说故事作为一种以听、说为前提的口述文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述练习,从而训练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能力。

2.文化教育价值

首先,传说故事是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传说故事中蕴含韩国人的价值观、风俗习惯、传统美德、礼仪章法及生活感情, 等等。通过传说故事,学生可以间接体验韩国文化,在学生感受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从而将学到文化知识真正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同时,文化比较是文化教授的常用方法,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韩国的传说故事与本国的传说故事进行比较, 进而体会本国文化与韩国文化的异同,在对比中加深对韩国文化的理解。其次,传说故事有利于韩国历史的学习。传说故事中往往包含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甚至包含事件发生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有的还涉及国家民族的重大事件,因此,传说故事可能成为学生记忆历史事件的线索。另外,传说故事是在历史长河中传承下来颇具生命力的有价值的史料,不仅生动有趣,还能给人以启示,在韩语教学中, 可以作为学习韩国文化的背景知识加以活用。

3.文学教育价值

传说故事作为一种口述文学,为便于传承者理解记忆,不仅内容简单、篇幅短小、结构紧密,而且多采用对比、反复的手法来突出事件的矛盾, 使学习者更容易把握故事的中心思想和主线, 从而摆脱学习负担,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 传说故事虽然篇幅短小, 但是具备完整的叙事结构,其分量适合授课。具有叙事结构的文学教育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完全解读的基础。事实上,长篇小说或者需要高深语言知识的古典小说,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很难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学习负担。传说故事可以帮助学习者为今后的高难度文学学习做好准备,增强自信心。

其次, 传说故事在口传的过程中往往经过口传者的再创造,更加口语化、生活化,因而更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准,不至于过难或过易。

另外,传说故事可以确保学生对故事体验的深度,在此基础上提高学习者的审美能力。传说故事在幻想的世界中展开, 促进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传说故事中常常包含的教训性、寓言性、启发性要素,可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机。

4.结语

传说故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增强沟通能力,而且有利于学习者加深对韩国社会、文化及对韩国人的理解,最重要的是神话故事给人创造出极大的想象空间,促进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

摘要:传说故事是一种口头叙事文学,对于韩语学习者,尤其是初、中级的学生来说,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因此将故事适当地引入韩国语的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学习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韩国文化,提高具体应用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悲惨世界读书心得体会400字下一篇:去森林公园春游的作文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