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情况范文

2024-07-26

汶川地震情况范文(精选6篇)

汶川地震情况 第1篇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自救互救调查情况比

较研究

王东明1),2)李永佳2)陈洪富3)黄宝森1)张云昌1)胡卫建1)

1)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 100049 2)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 100029 3)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比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震后问卷调查数据,对震后灾民自救互救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系统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自救互救是地震救援中受困人员获救的主要方式;2)玉树地震参与自救互救人数比例较高,说明经过汶川地震后,公众的自救互救意识得到较明显的提高,更加主动和积极参与震后抢险等社会活动中;3)在两次地震自救互救过程中,主要的困难在于缺乏救生工具和经验,并且救援工作缺乏组织管理,相互协调能力不足。基于以上调查结果,为全面提升我国地震应急救援水平和应急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地震;问卷调查;自救互救;应急救援;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doi:

引言

地震造成的灾难是巨大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世界诸多国家均面临如何减灾的问题,并且也都在积极努力提高减灾水平,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2010年9月4日新西兰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中仅仅造成2人重伤、部分建筑物和道路损坏,说明新西兰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随后半年内再次发生强震时(2011年2月22日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6.3级地震)却造成该城的严重破坏,截至到3月6日死亡人数已经达到166人,预计最终将会超过200人,这又说明了震后房屋建筑的抗震鉴定和加固刻不容缓,不能忽视叠加效应可能带来的重大损失。2011年3月11日本本州岛海域发生9.0级地震,诱发了超过10米高的海啸,在岩手县宫古市姉吉地区达到了38.9米,不仅冲刷了日本东北部海岸建构筑物、船只、汽车等所有地面物品,还引起了火灾、核电站设施爆炸、核泄漏,截至到5月1 日16时(当地时间)死亡14 704人,失踪10 969人,其中90%的遇难者死于海啸溺亡;日本的防灾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员伤亡、失踪远低于国际类似地震、海啸的数量。新西兰和日本两国人民在震后表现出高度的镇定和自觉精神,临危不乱,这与政府部门为应对地震所采取的一整套长期且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密不可分的,其中政府重视对公民的防灾减灾教育,包括对灾害的识别、预防,以及如何自救互救等,普通民众大都清楚地震发生后如何采取必要、可行的措施和手段,这是取得如此好的减灾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地震造成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近来的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中,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均十分惨重,给灾民甚至全国人民都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但是,尽管人类目前尚不能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但仍可以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通过采取各种减灾手段来减轻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要实现此目的,公众作为突发事件的收稿日期:2010-11-30;修订日期:

基金项目:玉树7.1级地震科学考察项目;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0808050);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8BAK50B03-01);地震科技星火计划(XH1034)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主体,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处在第一时间的公众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掌握和运用突发事件中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将能很好的降低伤亡人数,实现减灾的根本目的。

根据国内外震害经验,自救和互救是大震发生后最先开始的基本救助形式,震时被压埋的人员绝大多数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据统计,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被埋压在地震废墟中的灾民约为63万,通过自救与互救扒救出的群众大约有48万,占被埋压群众的80%左右。唐山大地震[1]震后半小时的救活率高达95%,第一天的救活率也在80%以上,第二天、第三天急剧降低到30%-50%,一周以后被埋压者生存的可能性极小,生存十几天的只有个例。1994年美国洛杉矶北岭(Northridge)地震[2,3,13]后,加州不仅有正规的救灾队伍,同时还拥有训练有素的民间救援组织,他们迅速地投入自救和互救,组织进行了房屋危险性评估,还在安全地段建立了几十处救助中心,负责心理咨询、分发救灾物资和抢修水、电、气等项工作,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日本阪神淡路地震[4,5]后,日本各级政府由于对灾情估计不足造成反应迟缓,协调不力。虽然震后一小时兵库县就成立了“地震灾害对策本部”,但自卫队救灾主力在第二天才开始开进灾区,而首相也是在地震后第三天才到灾区视察;并且地震发生后几天,日本政府都拒绝许多国家救援队的援助,使震后的应急救援工作严重滞后,致使应急救援工作只能依赖于当地灾民的自救互救,据统计数据显示,3.5万获救人员中共有2.7万人为近邻救出。1999年台湾921集集地震[6]后,由各地消防队和自发的志愿者所组织的救灾队伍,从受损或倒塌中的建筑物中救出超过5000人。由其可见,自救互救在震后抢险救灾中起着重大作用,而目前在自救互救方面仍然存在很大问题,使得自救互救效率不高或无法有效开展。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民众在地震自救互

救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为今后的减灾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数据,我们专门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分别进行了多方面的问卷调查,其中包括自救互救情况调查,以便分析目前我国在自救互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以后的自救互救提供对策,制定出更具有实际效果和意义的措施。

1.两次地震中自救互救情况比较分析

1.1 应急救援总体情况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除了灾区政府迅速调集本地的各种救援力量解救受困人员,积极组织灾区干部群众自救互救之外,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和各种专业救援队充当了救人的主力军(如图1所示),其中专业救援队数量达到 95 支。救援力量总人数达到了17万多人,其中军队武警救援人数15.7万人,各种专业救援队参加救援人数约 1.8万人;各地(包括军队、武警)共向灾区派出14950 名医疗卫生人员,共投入医疗卫生人员约 9.13 万人,其中投入一线6.5万人。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组成小分队于5月 14 日中午到达全部受灾县,15 日 24 时到达全部重灾乡镇,19日14 时28分到达灾区所有村庄。由于此次地震灾区范围大,滚石、山体滑坡、泥石流不断,交通阻断,震后的前两天外面救援力量主要集中在映秀、汶川、北川等极重灾区,边远地区的当地民众抗震救灾活动主要依靠自发、及时的自救互救。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汶川地震救出总人数约8.7万人余人,其中自救互救约7万人,军队救出约

1万人,专业救援队合计救出7439人[7]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致使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246842人受灾,波及范围约3.58万平方公里,其中重灾区面积4000平方公里、极重灾区面积1000平方公里。全国有34支、12603名抢险力量全力以赴、全覆盖展开生命大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搜救,同时先后有83支医疗卫生队、3464人到达灾区开展医疗救治。地震救援中,最多的时候共有1万6千多名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部队官兵、3700多名公安和消防边防官兵、2700多名民兵预备役人员、1400多名专业救援队员在救援现场。整个救援期间,72小时黄金救援期,从废墟下救活1433人;黄金72小时过后,继续不遗余力地搜救生命,又救出22人;抢救压埋人员2008人,累计转移到外地的3109名重伤员,紧急转移困难群众22.5[8]

万人。

汶川地震救援力量到达灾区时序图地震14:28灾区市县消防救援队和武警部队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邻省救援队、消防和矿山救援队自救互救灾区学校、警察和政府灾区矿山救援队成都军区部队较远省份救援队20个省国际救援队救援开始0.0小时0.5小时1-2小时8.0小时13日14日15日救援结束20日

图1 汶川地震救援力量到达灾区时序图

2. 问卷调查情况对比分析

汶川和玉树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组织的科考组在主要重灾区开展了现场问卷调

[9]查,其中汶川地震获得有效问卷1624份,[10]玉树地震获得有效问卷为1013份。问卷调查覆盖的区域广泛,涉及的民众包括城镇和农村人口,以及部分极重灾区异地安置人员,同时对埋压和获救等情况也进行了调查。鉴于制定的问卷调查内容较全面,对一些信息进行了延伸调查,因此,被调查的人员涵盖了多方面人员,包括公务员、工人、农民、个体业者、学生等,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经过对调查表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整理,得出了两次地震后与自救互救相关的调查结果。图2表明,在关于汶川地震埋压人员获救方式问卷调查的对象中,了解到约347名被埋压人员(包括延伸调查)中,共有约63%人员未被救出,25%通过自救或家人、亲友获救,而且军队救出的人员数量超过专业救援队所救人员,这与以往的经验是一致的,印证了自救互救的重要性。值得考虑的问题是由当地政府组织

力量救出的人数最少,这一方面是由于当地政府部分瘫痪或忙于协调等其他工作,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地专业救援力量是十分薄弱的,对人命关天的应急救援工作在震前并没有制定出有效的应急措施。

图2 汶川地震埋压人员的获救方式

而图3所示的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一天灾民自救互救情况表明,有47%人主动寻找家人和亲友,33%的人帮助救助邻居和附近人员,说明震后绝大部分人员最先联系得是自己的家人、亲友或邻居,最先采取的行动也是寻找他们,而且积极开展帮助和解救近邻人员,这两种情况的人员比例占到80%。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汶川地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震中超过60%的人在震后一周内参加了生产生活自救和营救幸存者或转移伤员的行动,但仍有约30%左右的人未参加任何互救行动。而在玉树地震中,除了4%左右人没有参加自救互救外,其他人都参加了不同情况的救助活动。

图3 玉树地震后第一天灾民自救互救行动调查

显然,与汶川地震相比,玉树地震群

众自救互救参与度较高,主要原因包括:1)与汶川地震相比,玉树地震震级小、震中烈度低,灾区影响范围小(结古镇),且结构类型单一,主要为砌块结构和土木结构,倒塌废墟相对容易搬运和清理,易于开展自救互救活动;2)经过了汶川大地震,在事隔两年后的玉树地震中,经过宣传和教育,群众的自救互救意识有了明显提高,更加主动和积极参与震后抢险等社会活动中;3)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玉树地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寺院多,僧侣占人口比例大。在地震袭来的时候,许多寺庙也都遭到严重毁坏,一些僧侣也不幸遇难,但是各寺院在组织自救的同时,都自发组织僧侣去救助被困群众,无偿提供食物、饮用水和灾民避难场所,帮助政府分发抗震救灾物资,成为自救互救队伍中一道主力军,发挥了十分积极地作用。

a)汶川地震调查结果 b)玉树地震调查结果

图4 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一周灾民自救互救行动调查

但是,尽管在这两次大的地震中积极参与自救互救的人员比例较高,均超过约65%,但其中也凸显出二方面主要问题;一是救援中没有工具设备,二是由于缺乏救灾经验和知识,不知道该如何救援(如图5所示),在抢救埋压人员过程中效率较低,对及时挽救受灾人员的生命带来遗憾。在图6所示的急需的救援工具方面,对铁

锹(因其简便能为多数人所使用)和大型机械设备(如挖掘机和吊车等)的需求更为急迫。1976年唐山地震和1988年亚美尼亚地震时,由于救灾技术和救灾手段落后,基本单靠双手或简单工具自救或互救,严重影响了救灾的实效。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a)汶川地震调查结果 b)玉树地震调查结果

图5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自救和互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情况调查

图6玉树地震后自救和互救过程中急需工具调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害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单位都能在第一时间清点人员、迅速组织人员开展自救互救行动,一些单位还成立了有关指挥机构,分设不同小组各负其责开展紧急救灾行动,主要包括:抢救埋压人员、搬运转移伤员、抢修道路、购买急需生活物资、临时搭建帐篷等,不仅速度快而且效果好。更为可贵的是在组织单位内部救灾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周围的救灾行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同时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汶川和玉树这样强烈的地震紧急救灾救援工作中,缺乏组织管理,相互协调能力差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值得政府部门和相关管理人员在今后的应急救援工作中改进,避免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停留

[11,12]在书面上的“救援”行为。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玉树地区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相对薄弱得多,特别是农村地区,当地的房屋结构鲜有采取抗震措施,但值得欣慰的是,汶川地震的减灾经验在此次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较以往明显增强,灾害损失也得到了显著降低。针对汶川和玉树两次大地震的震害救援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自救互救是地震救援中受困人员获救的主要方式。当地民众是地震事件的“第一响应人”,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民众应急救援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第一响应人的响应水平。2)从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参与自救互救的人员比例来看,玉树地震参与人数比例更高,可以说明在经过举全国之力应对汶川特大地震的灾难洗礼之3.主要结论和建议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后,全国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得到大幅度增强,特别是全国各地政府近年来举行不同层次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次数明显增多,这都有效的促进了我国民众的自救互救意识迅速提高。3)在两次地震自救互救问卷调查中发现,主要的困难在于没有简便有效的救援工具和缺乏救援基本技能,另外自救互救中的无序状态,都会造成自救互救效率大打折扣。因此,针对我国应急救灾的现状,以下几方面工作亟待加强:

1)政府要在应急预案和法律法规中逐步完善自救互救系统,设立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搞好药品、简易救援工具(如铁锹等)等救灾物资的储备工作,一旦地震发生,要创造相应的条件保障自救互救得以顺利开展。例如,1989年美国洛马普里埃塔(Loma Prieta)地震发生后,由于该地区震前就设有应急组织、制定了细致的应急方案并进行了训练和演习,因而使遭地震破坏的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得以及时修复、震后火灾等次生灾害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减少了地震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了救灾效率和效益[13]。2)抗震抢险需要政府和公众同心协力,一方面政府要利用科普基地、广播电视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和普及自救互救方面的知识,组织培训、进行演习和演练等,另一方面,公众要积极的参与和学习并宣传相关知识。否则光有意识,没有科学方法来指导,是没有成效的。例如,日本全国经过多次地震的教训,对地震时的自救互救有了深刻的认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日本各级政府通过法规、规划和政策,明确规定了市民防灾组织、市民家庭以及相关事业单位的具体责任,各个企业和机构都相应制定了地震发生时职员疏散与救助方案,编印了很多防

灾用书,各家庭普遍准备了防灾包,定期进行灾害演练。日本的防灾减灾教育,强调如果政府机关遭到破坏,无法提供及时救援,3天之内必须依靠自己和邻居互救互助。这些措施后来发挥了很大作用。美国多年来始终重视对公众及在校学生进行地震知识教育,提高地震灾害中自我保护的能力。美国小学都安排有如何应付紧急情况的课程,其中就包括在地震中如何逃生的内容。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后,让台湾的居民了解地震的威力,政府亦在此次地震后开始正视防震教育,加强防震防灾的宣传,并将此次教训编入教材中。

3)强震巨灾的应急救援需求巨大,专业

救援力量不足,应急救援和自救互救应该相互协调,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从汶川和玉树地震的应急救援来看,中国参与救灾的人数众多,可是有经验的救援人员相对缺乏。专业的应急救援力量分散在各个部门,与如此巨大的救援需求相比,专业救援力量严重不足,军队、武警、民兵预备役等救援力量的专业抢险救灾训练和应急救灾演练不足,救援力量的专业化水平难以适应巨灾应对的需要。救援装备车辆的缺乏使大量救援队员集中在某一个重灾点,不能就近展开救援行动,救援队在短时间内寻找不到新的救援目标,造成了救援资源浪费。4)成立社区应急救援队,完善基层医疗

组织,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是整个社会应急能力的基础。灾区当地人离受灾点最近,最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到达,同时他们也最清楚受灾地区局部的情况,这部分人参与救援工作,会大大提高救援的效率和效果。公众防灾减灾观念淡漠,减灾知识缺乏,自救能力不强,社区减灾机制不健全,仍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此外,由于多数地方没有成立社区救援队,重灾区人员紧急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疏散后,造成震后初期缺少救援向导,严重影响了外来救援力量开展搜救工[7]作。在日本本州岛海域9.0级地震中,以当地居民为主的自主防灾会等公共团体、非政府组织等在应对本次地震灾害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5)总之,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抓好各级地震应急预案的实用化和可操作性,促进应急救援演练常态化和

参 考 文 献

[1] 苏幼坡,徐美珍,刘英利.自救与互救-严重地震灾害后扒救灾民方式.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33-35 [2] Louise K.Comfort,Risk

and

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结合,搞好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增强民众防震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注重基层特别是社区的自救互救体系建设,落实应急救援准备和条件保障工作,是提升我国地震应急救援水平和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作者电子信箱,王东明:zf_wdm@163.com)

Taiwan Earthquake Event Report.Risk Management Solutions, Inc...2000: 6-7 [7]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汶川地震救援工作报告,2009,34-41 [8] 强卫.玉树不倒、青海常青——关于玉树抗震

救灾的形势报告(青海民族大学).2010年9月

4日,(http://)

[9]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汶川科考组.第二专

题:社会公众自救互救、应急避难与救灾需求调查[报告],2010

[10]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玉树科考组.应急救

援响应实施情况和救援救灾需求调查[玉树地震科考中期进展工作报告],2010 [11] 徐德诗,黄建发.我国地震应急与救援发展的思考.国际地震动态,10,2006,1-8 [12] 高建国.中国地震紧急救援理论研究.华南地

震,26(1),118-124

[13] 邓砚,聂高众,苏桂武.地震应急的影响因素

分析.灾害学,2005,20(2):27-30 Resilience-Northridge Earthquake Learning Following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 of January 17, 1994,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1994, Vol.2, No.3:174-188 [3] Kathleen Tierney, Social Aspects of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Preliminary Paper #225 of Disaster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Delaware,1995:1-13 [4] 栗林荣一,蔡之瑞译.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地震(兵库县南部地震)调查报告.世界地震工程,1995,2:63-73 [5] The City of Kobe.The Great Hanshin-Awaji Earthquake Statistics and Restoration Progress, 2009:1-3 [6] Chi-Chi Reconnaissance Team.Chi-Chi,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status of self-help and mutual aid in Wenchuan and

Yushu earthquakes,2)Wang Dongming1), Li Yongjia2), Chen Hongfu3), HuangBaosen1),Zhang Yunchang1), Hu Weijian1)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1)National Earthquake Response Support Service(NERSS), Beijing 100049, China

2)China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Center,Beijing 10029, China 3)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 To learn the status of the residents living in the earthquake areas curing themselves and each other, the questionnaire were investigated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Yushu earthquake.The results showed: 1)the proportion of participants in self-aid and buddy aid in Yushu earthquake is higher than that in Wenchuan earthquake, indicating that the consciousness of residents was increasingly improved, but not popularized.2)the main challenges of self-and mutual-rescue in these two earthquakes were lack of tools and experience as well as deficient organization.At last,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based on these results.Keywords earthquake;questionnaire;self-help and mutual aid;emergency rescue;suggestion

汶川地震情况 第2篇

关于汶川地震灾区XX返乡农民工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人:XXX

时间:XXXX年XX月

调查地点:XXXX

正文:

农民工群体是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一个有特殊身份的群体,他们亦工亦农,每年大约有1.2—1.6亿农民工游走在城乡之间,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他们在沟通城乡,尤其在现代化城市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和一支不可轻视的社会力量。广义上的农民工是指来自农村被雇请从事非农劳动的具有农业户口的人口。狭义上的农民工则指来自农村被雇请从事非农性的体力型或服务型工作的原农村人口。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农民工中的体力劳动者,即狭义上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处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地位,处于广义农民工的底层,是真正需要关注的。

作为全国劳务输出的大省和全国劳务输出较早的省之一的四川,据2006年四川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达到了1300万,遍及全国各地和国外。然而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中,灾区各地农村家庭更是遭受前所未有的灾难,之后灾区各地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加入家园重建工作中。截止2009年底,21.5万返乡农民工中,有11万人参与灾后农房重建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有6.6万人春节后重新外出就业,1.6万人被本地企业吸纳就业,0.6万人返乡创业,近0.9万人以打短工等形式灵活就业,0.8万人在家直接从事种养殖业。

笔者通过暑期在家乡对广大农户深入调查访问,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文献,旨在了解地震以来返乡农民工的相关情况,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一系列现象和问题。

通过调查访问的结果显示:八成以上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因地震房屋完全倒塌或损坏严重已无法居住,近六成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灾后完全无收入来源,只能依靠政府救济;对于返乡的主要目的,近七成外出务工人员表示返乡是为了更好的照顾家庭和参与家乡重建。

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有91.8%是地震之后回家的,男女比例约为4:1,其中以在省外务工为主,占63.7%,省内务工的占36.3%。笔者发现灾区有91.8%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表示由于地震后很多家庭受灾严重,需要亲人在家照顾,同时地震灾区重建需要大量劳动力和受2008年的国际金融风暴影响的就业形势,因而他们选择返乡,且人数上省外比省内多。鉴于灾区重建各方面都处在百废待兴时期,不少工作劳动力强度大,因此返乡民工中以男性为主。

返乡就业的人员中从事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等)所占比例较大,为43.8%,从事农业生产的占17.7%,从事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宾馆、餐饮、销售等服务业)的占20.8%,其他占17.7%。在重建工作中,前期阶段工作主要进行的是大型基础设施,大型建筑以及重要工业企业的恢复重建。因此对返乡就业人员而言主要从事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等)相对容易,加之大多人返乡之前也主要从事该产业,且该产业技术要求相对不高,主要是体力劳动,同时工资方面相对丰厚、有保障。由于恢复重建工作的其他方面的需要,不少有条件的返乡人员选择了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宾馆、餐饮、销售等服务业),加入重建工作。

其次,被访返乡务工人员每月收入水平多集中在“1001-1500元”、“1501-2000元”、“2001-3000元”上,所占比例分别为21.8%、41%、19.4%,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被访者占11.2%,月收入在“3001-4000元”,“4001-5000元”和“5000元以上”所占比例分别为4.5%、0.8%和1.4%。自地震以来,据笔者在家乡的了解,民工的工资由于恢复重建初期的劳动力紧缺,曾一度出现过较大幅度上涨,但是不少返乡民工基本上没有什么技术支持,因此在工地,企业的工资仍然普遍偏低。相对来说,从事特殊技术工种的民工工资则相对较高,日工资能大150元左右,但是又由于其特殊性,其工作时间却不会很长,不连续,需求量小。

通过调查访问,笔者发现了存在着的一些主要现象、问题:

1、高年龄段的返乡农民工成主体,29岁以下占总数的27.6%,30到40岁占31.2%,40岁以上占总数的41.2%。三是低文化程度的返乡农民工明显较多,返乡农民工小学及以下学历占37.3%,初中占40.9%,高中及以上占21.8%。不少在外务工人员由于身体状况、就业情况以及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因素,大多选择返乡就业,因此,在很多工地上出现了年龄上偏大,青壮年则主要为外来人员。

2、农民工多数没有参加过任何技能培训,低教育程度的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比例也较低。大部分民工没有一技之长,就业前更没有培训,尤其是地教育程度的农民工。农民工无技术,只能从事体力型劳动,而且工资相对较低,无保障,同时由于岗前培训没有,对所从事的岗位的专业知识和安全保障不了解,导致安全系数低。由于该部分民工无技术,其在就业时的竞争力低,就业也不稳定。对此,不少农民工朋友在访谈中说到对技能培训的看法,他们认为培训既费钱又费时,与其花钱费时,还不如在劳动中自己琢磨。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应健全强化农民工就业前培训制度,积极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活动,不仅为有意参加的农民工提供培训机会,还可提供相应的培训补贴,激励农民工朋友积极报名和参与,加大对无岗前培训的用人的单位的监督检查甚至处罚;农民工朋友也应重视自己在技术技能方面的投入,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企业应加强对农民工岗前培训工作,通过提高其工作能力与效提升自己的技能率来增加企业的收入。

3、农民工工作制度不优化,积极性不高,效率低。根据笔者在假期的访问交流以及亲身体验中,笔者发现在灾区恢复重建项目工作中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主要原因大部分重建工作是计天工,按所劳动的天数来获得报酬,因此导致很多工作被人为地放慢了速度,以图得到更多的收入。但是由于该类工作方式的工资相对较低,导致很多农民工虽然工作时间长,但所得收入仍然很低,同时又延长了工期。对此,笔者认为各施工单位人员应改善优化劳动报酬制度,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对民工自身而言,应积极工作,在优异工作业绩中获得更多更稳的报酬。

4、返乡民工获取工作的方式单一,就业不稳定。由于笔者生活在农村,笔者发现大部分的农民工的就业方式主要为亲友或熟人介绍。大部分民工活动范围较封闭,信息获得方式也单一,获取量也极为稀、无用,因此对农民工来说自己应聘的机会极为稀少。大多农民工家庭贫困,而通过中介组织介绍的方式需向中介方提供一定的费用,因此很多民工不愿将不多的钱花在中介上。同时很多农民工文化程度低,对社会上的各种骗局不易识别,因此由于中介组织介绍的不稳定性,也使相当部分农民工宁愿失业也不走中介组织介绍的方式。由于返乡民工获取工作的方式单一,因此很多农民工就业情况也就不稳定,常常完成一个工程的工作时也就意味着他们失业的开始,很少有人能及时找到下一工作,直接影响家庭收入。笔者认为,在促进农民工就业问题中,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民工就业,要加强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在剩余劳动力和用人单位间搭建劳务对接平台,积极召开专场招聘会,开展送岗下乡活动。企业应加强同农民工用工信息的交流,扩大招聘面,录用最优人力资源。对农民工自身而言,应加强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多多了解各用工单位包工人员的信息,促进自己的就业。

来自农村、生活在农村的我,虽然自己的亲人也是农民工群体中的一员,但是我对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甚少。通过此次调查活动,对家乡的父老乡亲、农民工朋友们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认识,明白了他们的生活艰难。返乡农民工在很大程度支援了灾区重建的人力资源的短缺,为家乡的重建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农民工作为社会上的一个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各界了解、关注农民工朋友,平等对待。情系三农,关注农民工,解决农民工实际问题,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进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 《当代中国农民工文化生状况调查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2007.﹝2﹞魏城编著,《中国农民工调查》,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3﹞ 《汶川地震灾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意愿调查报告》,四川:四川统计

汶川地震情况 第3篇

1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基本情况

1.1 汶川地震灾情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灾害。一是强度烈度高。震级达里氏8.0级,最大烈度达11度,都超过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二是影响范围广。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4 667个乡(镇)、48 810个村庄;灾区总面积约为50万km2,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达13万km2,受灾群众4 625万人。三是余震频次多。在震后一个半月内,发生余震13 685次,其中,4.0~4.9级189次,5.0~5.9级28次,6.0级以上5次。截止目前已发生余震3万多次。四是救灾难度大。重灾区多为交通不便的高山峡谷地区,加之地震造成交通、通信中断,救援人员、物资、车辆和大型救援设备难以进入。

1.1.1 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蒙受了巨大损失

一是人员伤亡惨重。地震共造成69 227人遇难、17 923人失踪,需要紧急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达1 510万人。二是房屋大面积倒塌。共有778.91万间房屋倒塌,另外还有2 459万间房屋受损。北川县城、汶川映秀等一些城镇几乎夷为平地。三是基础设施严重损毁。震中及周围地区的16条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和宝成线等6条铁路受损中断,电力、通信、供水等系统大面积瘫痪。四是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6 443个工业企业一度停工停产,其中四川5 610个。机关、学校、医院等严重受损,部分农田和农业设施被毁,因灾损失畜禽达4 462万头(只)。

1.1.2 地震引发的次生及衍生灾害举世罕见

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频发,共造成各类地质灾害12 536处,其中崩塌3 619处、滑坡5 899处、泥石流1 054处、其他地质灾害1 964处, 2 473座水库出现不同程度险情,形成了35处较大堰塞湖,尤为严重的是位于北川县的唐家山堰塞湖,坝体土石2 000多万立方米、蓄水2.5亿立方米,对下游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构成严重威胁。同时,还引发了多起火灾、有毒化学危险品泄漏事故,以及高山索道人员被困、铁路隧道列车火灾等次生灾害。

1.1.3 灾区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使救援工作面临极大困难

一是地理情况。震区位于龙门山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震中位于群山之间。岷江水系支流众多,水深流急,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建造了纵横交错的水利工程设施(有2 000多年历史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就位于地震的重灾区,所幸的是在这次地震中基本上没有受到损坏,仍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灾区山地海拔在3 000~4 500 m之间,谷底深度1 000~2 000 m,山坡坡度大多在20°~45°。二是道路情况。灾区道路盘山沿江而建,自古以来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虽然近年来修建了一部分高等级公路,但相对于平原,道路仍较少,尤其是地震后,有的道路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造成路断、路堵,有的因山体移位导致路基完全

垮塌。三是建筑情况。地震灾区大部分建筑依山而建,地震后这些建筑不仅受到地震本身的危害,而且还受到山体滑坡、泥石流的破坏,使建筑损毁更加严重。

1.2 中国政府组织指挥的抗震救灾斗争卓有成效

面对特大地震灾害,中国政府组织开展了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8 4017名群众被从废墟中抢救出来,149万名被困群众得到解救,430多万名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1 510万名紧急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881万名灾区困难群众得到救助;灾后防疫、基础设施抢修、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处理和化解,以及灾后重建等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

1.3 中国公安消防部队在抢救生命战斗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和公安部的命令,在地震发生后,公安消防部队迅速从全国调集消防特勤力量,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战斗中。公安消防部队共从坍塌的建筑废墟中搜救出深埋人员8 100人,其中生还者1 701人,解救被困群众51 730人,医疗救助13 109人。公安消防部队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坚持生命至上,实施科学专业救援,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救援生还率最高的专业队伍,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评价,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灾区的老百姓讲:“看到了桔红色,就知道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我们就有了生的希望!”由于公安消防部队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有13个单位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22名个人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有89个集体、437名个人受到公安部的表彰奖励。鉴于公安消防部队在长期的抢险救援中,特别是这次地震救灾中发挥的突出作用,2008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刚刚通过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明确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同时,国家决定给公安消防部队增编2.8万人。

2科学组织指挥公安消防特勤力量千里驰援,最大限度地抢救遇险群众生命

特大地震灾害往往造成房屋建筑大量坍塌,众多人员被埋压和受伤,救援力量必须在最短时间赶到灾区,迅速抢救遇险群众。据此,震后国家地震灾害应急总体预案响应后,公安部消防局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公安消防部队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就力量和装备集结、调动、运输及应急保障等作了紧急部署,从空中、陆地火速赶往灾区,展开了一场中国公安消防部队作战史上空前的生命大营救行动。从总体上看,整个抗震救灾抢救生命战斗把握了以下几个环节。

2.1 快速反应,迅速从全国调集精锐消防特勤力量奔赴灾区,第一时间投入抢救生命战斗

按照公安部命令,5月12日晚第一批13个省市的1 263名特勤官兵连夜赶赴四川参加抗震救灾。全国27个省区市共13 434名公安消防特勤官兵,携带搜救、破拆、撑顶、救生、通信、照明、急救等七大类19.8万件(套)装备,征用83架专机,分期分批实施空运,邻近省份公安消防特勤队伍摩托化开进四川灾区。灾区消防部队在震后不到5 min就投入了抢救生命的战斗,并成功救出遇险群众;四川省消防部队在不到1 h就全面投入了地震救援。公安消防部队是第一支投入抢救生命的专业救援队伍。此次作战行动,反应决策速度之迅速、调集兵力装备之多、集结开进速度之快,在中国公安消防部队灾害救援史上尚属首次,为最大限度地抢救生命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2.2 研判灾情,科学划分救援区域,采取有针对性的力量编成方案和救援战术措施

地震后第二天,公安消防部队在重灾区都江堰设立了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利用移动专业通信车辆和67部海事卫星电话,建立了消防救援通信指挥系统。根据灾情,指挥部划定了成都、阿坝、绵阳、德阳、广元五个作战区域,由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消防总队长担任区域指挥员。根据区域灾情特点和救援需要,科学调配力量和装备,形成最优战斗编成。将坍塌建筑较多、埋压人员集中的学校、医院、居民楼、商贸市场等区域划分为一类区域,调派平时救援任务多、实战经验丰富的消防特勤部队,携带搜索、破拆、救生等搜救装备进行生命搜救;将容易引起火灾、爆炸、化学危险品泄漏及环境污染等次生灾害的工厂企业划分为一类区域,除调派常规的搜救装备外,还调派侦检、堵漏、洗消、防爆等车辆装备以及吊运、顶升等大型机械,制定多种救援方案,因情施策,确保在人员搜救的同时,全力做好处置地震次生灾害的准备;将远离城区及交通和通信中断的偏远山区划分为一类区域,除调派常规的搜救装备外,消防特勤官兵还重点配备了攀援、通信、照明、医疗以及生活保障装备。

2.3 科学把握救援战机,挑战生命极限

在地震生命救援阶段,消防部队一方面面临城市建筑坍塌,数万人被埋,生命危在旦夕,亟待拯救;另一方面,地震造成山体滑坡、道路损毁、房屋坍塌,乡村断粮断水,众多受伤人员等待救治,数十万群众被困山上

或农村等待解救。充分研判救援形势,确定了全面搜救与重点攻坚相结合、搜索大面积坍塌建筑与解救分散被困人员同时展开、搜救被埋压人员和解救被困人员同步进行、大型工程机械与专业救援器材相互配合的作战指挥原则,并重点组织实施了三个战役行动。

2.3.1 震后48 h内以城市为重点多个作业面同时展开救援,全力抢救埋在坍塌建筑中的人员

集中所有参战消防特勤力量,全力投入到学校、医院、幼儿园、居民楼、商(市)场等埋压人员集中的建筑坍塌场所,抢救幸存者,解救遇险被困群众。映秀镇位于汶川地震震中,建筑破坏严重,大量人员被埋,急需拯救。指挥部命令28名消防特勤队员组成突击队乘3架直升机携带装备进入映秀镇,同时命令四个总队800名消防特勤队员连夜携带救援工具,冒着余震徒步翻山越岭十几个小时强行开进。在地震发生后的48 h内,公安消防特勤队员在建筑废墟中共救出生还者达1 361人,解救被困群众28 960人。

2.3.2 入乡进村全力解救被困、遇险群众

在实施城市救援的同时,因桥断路毁尚有58个乡镇无救援力量进入,数以万计的遇险被困群众急需转移解救,指挥部迅速作出兵力调整部署:由3 600名公安消防救援人员组成3个救援大队,自带给养,翻山越岭,徒步向汶川县的漩口、水磨、三江等乡镇开进,并以漩口镇为中心,由近及远展开搜救行动;从都江堰紧急调整1 200名消防特勤队员赶赴受灾严重的什邡、安县、北川展开救援。其他救援队伍就地强行进入孤岛解救群众。这次战役行动,公安消防特勤部队挺进11个县的32个乡镇,组织130余支救援队多点作业,共解救转移遇险群众21 700余人。

2.3.3 在迫近72 h生命极限的紧要关头,发起抢救生命总攻

地震发生72 h后,仍有许多人员被深埋在建筑废墟中,多数由于埋压时间长,断水断粮,身体极度虚弱,而且部分遇险人员的肢体被建筑构件挤压,生命危在旦夕,搜救难度很大。据此,5月15日12时,指挥部下达了抢救生命的总攻令。13 434名参战的消防特勤队员在与时间赛跑,同死神抗争,争分夺秒,高强度、不间断地实施救援;所有救援人员不放弃每一座坍塌建筑,不放弃每一丝生命迹象;所有救援作业点在夜深人静时用生命探测仪和搜救犬对坍塌建筑进行“地毯式”搜寻。在总攻令发布的24 h内,公安消防部队共搜救出被埋压人员1 527人,其中生还264人。

2.3.4 有效应对地震次生灾害,将损失降到最低

地震引发多种次生灾害是客观规律。如1906年美国旧金山8.3级大地震,日本1923年关东地区7.9级大地震和1995年阪神大地震,这几次大地震都引发了严重的次生灾害,而且由次生灾害引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超过了地震危害本身。为了有效应对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公安部消防局向四川灾区调集了800多辆消防车,以及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装备器材,在全力抢救生命的同时,组织消防警力快速扑灭了数十起由地震引发的火灾,有效处置了液氨泄漏等多起化学危险品泄漏事故,成功地将困在高空索道缆车的11名台湾游客救出,经过8天8夜的艰苦奋战,成功地将宝成铁路109隧道列车火灾扑灭。

3科学施救,充分发挥专业装备、技术优势,公安消防部队成为救援生还率最高的专业救援队伍

公安消防特勤官兵坚持不抛弃、不放弃,勇敢挑战生命极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救援的奇迹,成为这次抗震救灾中救援生还率最高的专业救援队伍。

3.1 竭尽全力搜寻生命,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不放弃任何一丝生命迹象

在每一个搜救现场,消防救援人员运用各种手段、千方百计搜寻生命迹象。针对大面积开阔区域的废墟表面或浅层的被困人员,采用“平行搜索法”,即多名救援人员平行排开,采用呼叫、敲击的方法整体推进搜索;针对不安全的建筑废墟,采用“旋转搜索法”,即多名救援人员围绕建筑废墟边缘,等间距、顺时针同步转动进行搜索;针对坍塌严重、深层埋压人员的建筑废墟,采用搜救犬和仪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生命搜索定位;针对大面积建筑废墟内部,优先采用红外、音频或雷达生命探测仪进行生命搜索定位;针对可能存在无知觉遇险人员的建筑废墟,在现场声音传播条件不利、空间狭小的情况下,首先利用搜救犬进行搜索定位,然后利用光学生命探测仪等侦检仪器进行搜索。多种搜索方法、手段配合使用,竭尽全力搜救,以致于连弱小的宠物也被搜救出来。

3.2 遵循国际通行的救援程序,提高救援成功率

震灾后的搜救现场地形复杂、余震不断,险象环生,救援工作十分艰难。为了减少救援行动的盲目性,消防官兵遵循国际通行的救援程序,在大部分救援现场,采取现场封控、安全评估、设置安全哨、制定营救方案、搜索幸存者、建立营救通道、营救伤员、心理安抚、医疗救护等程序规范作业,确保高效有序地完成救援行动,取得了较高的救援成功率。

3.3 采用先进的救援装备,提高救援效能

正确运用先进的专业救援装备是确保救援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实施救援过程中,消防救援人员采用液压

顶杆、抬升器、高压起重气垫进行顶撑、抬升;采用钢筋切断器、水泥切割机、无齿锯、双轮异向锯破拆各种障碍物;采用扩张钳、开缝器、凿岩机、钻孔机打通生命救援通道。针对被困在悬崖峭壁、断桥、高层建(构)筑物顶部、深井坑道的人员,消防救援人员合理利用救生抛投器、救生绳索、救生软梯、救援三角架、救生照明线,安全有效地引导、解救被困人员。

3.4 采用科学的救援技术,提高被救人员的生还率

汶川特大地震波及面很广,既涉及到城区,也涉及到山区,既涉及到工矿企业,又涉及到人员密集场所,救援现场错综复杂、千差万别,需要不同的救援技术措施。在这次地震救援中,公安消防部队因地制宜,因情施救,创造性地运用了许多先进有效的技术、战法。针对被困于倒塌建筑物废墟或地下建筑中的遇险人员,重点是确定并建立施救通道,必要时开凿纵向、横向两个通道,纵向供氧送水,横向实施救人;针对被困在较高建筑物中的遇险人员,重点是利用消防拉梯、举高消防车等装备,建立遇险人员与地面的输送通道;针对被建筑构件、滚石砸压的车辆,重点在排除车辆油料、电路等安全隐患后,对车体采用扩张、剪切的等方法破拆,营救被困人员。

上海市消防官兵成功救出被困179 h生还的马元江,就是创造性地运用先进救援装备和技术的典型战例。地震发生后,马元江被埋压在厚达10 m深的建筑废墟中,楼房立柱、楼板厚重坚固,救援工作相当艰难。为确保将马元江成功救出,尽量避免造成二次伤害,消防救援人员制订了垂直钻探、钻扩结合、水平推进的救援方案。首先利用风镐、凿岩机在废墟上一点一点垂直钻探,一厘米一厘米水平推进,遇到楼板、竖墙等坚固构件,利用千斤顶、扩张器、支撑杆进行扩张、顶升、破碎;遇到混凝土中的钢筋,利用剪切钳、液压切割器、氧乙炔切割机进行剪切。经过上百人次轮流作业,上下、左右打穿十余块混凝土,凿开十几米的水泥钢筋通道,历时16 h将马元江成功救出。

3.5 与其他救援力量密切协作,形成科学、高效的救援机制

汶川特大地震这样的抢险救援工作,必须依靠多种救援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在这次地震救援中,消防特勤官兵充分发挥专业救援队伍的装备、技术优势,重点负责被困遇险人员搜救,其他救援力量分别负责现场警戒、清理和伤员运送、治疗,形成了“搜、救、运、治”系统高效的救援机制。

3.6 采取安全可靠的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救援人员的伤亡

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是救援工作必须充分考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根据灾区余震频繁、气候多变、错综复杂等实际情况,指挥部适时提出机动、宿营、生活和救援工作的安全要求。所有参战的消防特勤队员严格遵守《公安消防部队作战训练安全要则》和《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的要求,认真落实救援人员的个人安全防护、救援现场安全防护、被救人员安全防护和卫生防疫等方面的措施。一线作业人员严格按照规定配戴头盔、口罩、手套、靴子等个人防护装备。实施救援前,首先对任务区域的安全性和倒塌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安全评估,消除火灾、燃气泄漏、有害有毒物质泄漏等安全隐患,对危险部位进行支撑加固,并设立安全哨、观察员,严密监视倒塌建筑物的结构变化状况,确保救援人员和被救人员的安全。救援过程中,严格规范装备操作程序,避免救援不当或救援工具造成遇险人员的二次伤害。同时,严格注意自身的饮食卫生,加强对尸体和现场的消毒和处理,并对重要仪器装备进行定期消毒灭菌,尽全力做好卫生防疫工作。这些措施的落实,有力地保障了救援人员和被救人员的安全,保障了公安消防部队参战官兵无一人牺牲。

4 体会与启示

公安消防部队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抢救生命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应对突发重大灾害事故和实施生命救援的实战经验,也从中得到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启示一: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和制度优势,以及中央政府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和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各部门及各种救援力量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启示二:公安消防部队在长期的灭火和抢险救援实战中,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铸就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消防职业精神,是夺取抗震救灾战斗胜利的巨大动力。

启示三:公安消防部队大力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和苦练基本功,学习借鉴国外应急救援技术、战术,强化针对各类灾害事故的基地化、模拟化、实战化训练,掌握先进的专业救援装备与技术,快速反应和攻坚能力不断提升,充分发挥专业救援的骨干作用,是夺取抗震救灾战斗胜利的重要基础。

汶川地震三周年:涅槃重生的汶川 第4篇

三年前的5月12日,汶川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强震,三周年,汶川在坚强中重生,創造着“凤凰涅槃”的奇迹。新城镇拔地而起,新校园投入使用,新生命呱呱坠地。汶川,正用勃发的生机诠释着中国式的“崛起”。

2008年5月22日15时40分,深圳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飞机准时将38名四川灾区伤员运抵南宁国际机场。

2008年5月22日15时40分,深圳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飞机准时将38名四川灾区伤员运抵南宁国际机场。

2008年5月14日,空中拍摄的汶川县城一角。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四架直升机满载帐篷、矿泉水等灾区急需物资抵达四川大地震震中汶川县,并在返回时将第一批40名重伤员随机送抵成都的医院救治。

2008年5月20日,四川省平武县南坝镇垭头坪村,解放军某装甲师炮兵团在这里建立的“托起明天的太阳”灾区战地小学正式开课。图为士官胡风清给孩子们上音乐课。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将一座大山崩塌,堵塞河道形成危险的堰塞湖。九天来水位上涨情况危急,如果溃堤将淹没北川全县和绵阳灾区,后果不堪设想。

11岁的女童黄永思,2008年5月21日下午在四川省广汉市高坪镇中心医院“地震棚重症病房”内抱着可爱的小熊凝视着外面的世界。

四川汶川县七一绵虒小学坐落在四大羌族聚居县之一的“西羌第一村”的绵虒镇。震后,该校与原玉龙中心校、原绵虒中心校(包括绵虒镇14所村小)合并,并在“特殊党费”以及广东珠海市的援建下重建。图为正在上课的学生们。

这家人含悲扶老携幼,沉痛怀念铭心刻骨的巨大悲剧人物——因为三年前的今天,老者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女孩的爸爸都还是活生生的人。

汶川地震情况 第5篇

况公告(第4号)

【时间:2008年12月31日】

【来源:审计署办公厅】

【字号:大 中 小】

审计署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公告

(第4号)

二OO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及时实施各项救助、安置措施,全力抢救伤员和安置受灾群众,努力恢复灾区生产,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重大胜利。从5月14日至11月底,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对18个中央部门和单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289个省级部门和单位、5384个地级部门和单位、24618个县级部门和单位进行了审计,延伸审计了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5省(市)的3845个乡镇、9526个村,并对76709户受灾群众进行了调查。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过程中,审计署已发布3次阶段性审计情况公告。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和中央纪委、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审计署《关于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通知》要求,将抗震救灾资金物资总体审计结果公告如下:

一、救灾款物筹集、使用和结存的基本情况

(一)中央及地方财政安排救灾资金的基本情况。

1.截至11月底,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安排抗震救灾资金1287.36亿元。

中央财政共安排抗震救灾资金382.42亿元(其中:直接安排专项补助资金264.96亿元,通过交通部、卫生部等中央部门和相关单位安排资金109.3亿元,其他用于灾区粮食调拨、灾区市场供应及教育抗震救灾);安排灾后恢复重建资金651.71亿元。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安排财政性救灾资金253.23亿元。

2.四川、甘肃、陕西、重庆和云南5个地震受灾省市收到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性救灾资金共计1166.48亿元,已支出480.17亿元,其中:综合财力补助支出20.41亿元,民政救济支出266.07亿元,卫生支出13.22亿元,物资储备和调运支出13.13亿元,基础设施抢修支出79.7亿元,公安、教育、广电等支出49.63亿元,其他支出38.01亿元。

(二)社会捐赠救灾款物基本情况。

18个中央部门单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接受救灾捐赠款物640.91亿元,其中:18个中央部门单位直接接受救灾捐赠款物127.81亿元,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直接接受救灾捐赠款物513.1亿元;支出231.76亿元,主要用于民政救济、物资储备和调运、基础设施抢修等方面;转入灾后恢复重建结存款物409.15亿元(其中资金402.36亿元,物资6.79亿元)。

在接受捐赠的社会团体和各类基金会中,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红十字基金会接受46.9亿元,支出19.97亿元,结存26.93亿元;中华慈善总会接受9.2亿元,支出8.37亿元,结存0.83亿元;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接受6.73亿元,支出6.73亿元(含转交民政部);中华全国总工会接受3.26亿元,支出3.26亿元(含转交民政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本级接受0.56亿元,支出0.56亿元(含转交民政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接受0.42亿元,支出0.15亿元,结存0.27亿元;中国扶贫基金会接受1.95亿元,支出0.51亿元,结存1.44亿元;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接受1.72亿元,支出1.02亿元,结存0.7亿元;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接受1.89亿元,支出1.52亿元,结存0.37亿元;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接受0.26亿元,支出0.06亿元,结存0.2亿元;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接受1.34亿元,支出0.34亿元,结存1亿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接受2.31亿元,支出0.64亿元,结存1.67亿元;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接受0.15亿元,支出0.1亿元,结存0.05亿元。

截至11月底,承诺向灾区捐款但由于按捐赠协议应分期捐赠、捐赠项目未确定、部分认捐单位资金周转困难以及无法与认捐单位和个人取得联系等原因,未到账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单位和个人共有89个,这些承诺捐款总计为2.78亿元。

(三)“特殊党费”基本情况。

全国共有4559.7万名党员缴纳“特殊党费”97.3亿元,其中汇缴到中央组织部“特殊党费”专户91.89亿元(不含专户利息),留存四川、陕西、甘肃等5.41亿元。中央组织部已从“特殊党费”专户向灾区拨付12亿元,其余部分(不含专户利息)已按照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使用管理办法,转缴到民政部中央财政汇缴专户,将用于支援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5个灾区省(直辖市)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二、审计评价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所有款物要及时用于灾区,用于受灾群众,向人民交一本明白账、放心账的要求,民政部、财政部等救灾款物主管部门根据救灾工作的需要,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救灾款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提高了救灾款物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抗震救灾各项政策,在全力开展抗震抢险、安置受灾群众和恢复工农业生产的同时,根据灾区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了对救灾款物的管理,努力实现分配使用的公开透明,不断提高救灾款物管理使用效益;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接受救灾捐赠款物主要机构,严格对接受救灾捐赠款物的管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制约机制,确保了救灾款物筹集及时、管理安全与使用有效;监督检查部门及时介入,密切配合,形成了监管合力,通过及时查处、纠正各种违法违纪和管理不规范问题,有效预防了问题的发生和蔓延,确保了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审计结果表明,救灾资金和物资基本做到了筹集合法有序、拨付及时到位、分配公开透明、管理严格规范、使用合规有效、存放安全完整,各类救灾资金和物资账目比较清楚。审计中,未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

截至11月底,审计署共接到群众举报1962件,其中有176件有较明确的问题线索,已批转审计机关核查168件,转地方政府处理8件。批转审计机关核查的已全部办结,对于核查属实的违纪违规事项,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依法依纪进行了严肃处理。

三、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情况

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按照边审计、边规范的要求,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提出建议,随时督促整改,以多种方式提出了在严格执行国家各项救灾政策,强化对救灾款物接受、分配和使用的管理,提高救灾款物的使用效益和防止损失浪费等方面的审计建议3640多条。各级政府和部门、单位对审计提出的建议高度重视,已采纳2940多条,根据审计建议出台了570多项规定和制度,确保了救灾款物的科学、合理、有效使用。如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为解决审计反映的6个重灾市州大量救灾物资积压问题,制定了《剩余抗震救灾药品医疗器械处置意见》;汉源县根据审计建议,纠正了部分乡镇将必须拆除自家危房作为向“三无”困难群众发放临时生活救助条件的不正确做法。

(一)8月4日前审计情况公告反映救灾款物管理使用问题的整改情况。

审计署6月24日发布的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第2号公告中,揭示了财政安排的救灾款物管理不够规范、政策不够完善、执行不完全到位等问题。对此相关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制定和完善了政策规定,全面规范,认真整改。对于揭示的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救灾捐赠款物筹集、管理、分配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规范问题,相关部门认真研究解决办法,制定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强化了对救灾捐赠款物的监管,规范了救灾款物的管理,确保了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审计署8月4日发布的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第3号公告中,反映了社会救灾捐赠款物结存于一些部门、单位,个别地方抗震救灾物资积压和不适用,少数地方和个别单位在发放补助时搭车收费、自行提高标准,个别地区活动板房建设与灾区实际需求衔接不够等问题。相关地方和部门及时出台了管理制度和办法,加大了对社会救灾捐赠款物的整合、统筹力度,及时调剂、处置不适用和积压的物资,全面纠正搭车收费、自行提高标准的行为,调整活动板房建设计划,提高了救灾款物的使用效益,避免了损失浪费。

(二)8月4日后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情况。

在8月4日至10月底的审计中,发现个别地区、单位在救灾款物管理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1.个别地区灾情上报不准确。

由于震后交通、通讯不便,难以实地核实灾害数据和情况,部分地区、单位依据局部灾情对本地区、本单位损失情况进行推算、估算,以及对相关政策、要求的理解有偏差等原因,导致了在抗震救灾初期上报的受灾损失和受灾人数不准确。如四川省崇州市旅游局、交通局将通往九龙沟和鸡冠山景区的47公里公路受灾损失作为各自行业损失同时上报,造成数据汇总重复,多列受灾损失12.34亿元。甘肃省天水市报表反映的“三无”人员数大于县乡两级汇总数,存在填报“三无”人员数不准确的情况。上述两市的问题经审计指出后,崇州市政府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对上述受灾损失重新进行了核定,纠正了多报损失的问题;天水市政府组织人力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核查,共核减“三无”人员71419人。

2.少数地区救灾资金拨付、使用不及时。

一是救灾资金拨付不及时。如四川省财政厅将收到财政部安排的地震引发次生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经费2000万元未及时拨付到位,造成省地矿局等项目实施单位不得不自行垫支经费开展工作。审计指出后,省财政厅已于9月5日将上述经费拨付给有关单位。

二是救助金发放不及时。截至9月底,陕西省财政厅共下拨给市县救助金46000万元,市县未发放18514.15万元,占40.25%。安康市收到省财政厅下拨的灾民救助金4476万元,未发放4403.28万元。对于审计发现的上述问题,陕西省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各市县落实整改,截至10月20日,全省各市县发放救助金已占应发放数的82.06%,其中,安康市的发放比例已达83.46%。

三是个别地区地震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金发放缓慢。截至9月20日,四川省茂县尚未兑付3862名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金。审计指出这一问题后,该县在组织对遇难人数核查的前提下,加快了抚慰金发放。

四是资金开支范围、标准不够明确,导致资金结存大。四川省阿坝州财政局5月和6月拨给黑水县的抗震救灾资金共1259万元,至9月17日作为借款仍留存在县财政局。彭州市建设局6月和7月收到财政拨给的抢险救灾资金490万元,至8月4日仍未使用。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相关地区和单位正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

3.个别单位救灾物资管理不规范。

一是个别救灾物资未纳入统计。截至8月20日,四川省彭州市抗震救灾抢险指挥部、市公安局接受捐赠的302万元移动电话充值卡收、发、余情况,未纳入救灾物资统计,也未对外公示和上报。根据审计意见,上述物资已于10月21日全部纳入救灾物资统计。

二是部分接受物资未入账核算。由于接受物资的资产权属不清、缺少发票等原因,截至8月16日,四川省彭州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等31家医疗机构接受了捐赠和上级调拨的320台(套)X光机、监护仪、越野车等物资,绵阳市交通局、建设局、水务局等单位接受了捐赠的124台设备、260辆汽车、78台(套)精密仪器,上述固定资产均未及时入账核算。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彭州市相关医疗机构已于8月31日完成了固定资产入账工作,绵阳市相关单位也已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物资进行评估,履行入账核算的必要程序和手续。

4.少数单位救灾物资未按需采购,部分物资价格偏高。

一是由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导致救灾物资重复采购。四川省卫生系统截至7月31日库存消毒杀菌药品1700余吨、喷雾器7800余台。在此情况下,四川省动物防疫监督总站于8月13日又采购消毒杀菌药品300吨、喷雾器12500台。

二是采购价格明显偏高。四川省医药公司在根据省卫生厅通知对省内8家企业生产的消毒杀菌药品实行临时统购措施时,仅按照生产企业报价进行结算并支付价款2044万元。后经审计抽查成都奥凸科技有限公司发现,该公司供应给四川省医药公司的两类消毒杀菌药品,其价格比地震前批发价分别高出16%和32%。天津市红十字会和陕西省民政厅因采购时间紧迫,在未进行市场调查或询价的情况下,于5月分别向蓝通工程机械(天津)有限公司采购照明灯车45台和100台,其价格比该公司2008年1至6月同型号产品平均售价高40%以上。

对于审计发现的上述问题,有关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建立健全了部门之间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出台了严格物资采购的办法,加大了价格监管力度,并责成相关单位核减了物品的价款。

5.个别单位擅自改变救灾资金用途。

一是个别单位擅自改变救灾资金用途。四川省茂县卫生局将县财政拨入的捐赠资金2.02万元以会务费的名义列支,用于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和集体奖励。审计指出此问题后,该局已使用办公经费抵顶了在抗震救灾专项资金中列支的奖金。

二是共青团甘肃省委将上级拨付给以及自行接受的救灾捐赠资金下拨至基层单位用于工作经费86万元。根据审计意见,团省委已下发通知,将下拨的经费全部用于组织灾区重建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

三是甘肃省陇南市交通征稽处将省交通征稽局下拨的抗震救灾专项补助款用于奖励、发放职工补助和防暑费4.96万元。目前,该处已纠正上述不合规资金支出,调账归还了抗震救灾专项补助款。

6.部分行业募集的本系统内职工捐款大量结存。

四川省电力公司、成都铁路局等7家中央在川单位组织本系统职工为灾区群众和本系统内受灾职工捐献的救灾资金,截至8月底,尚有2640.43万元存放在这些单位。审计指出此问题后,这些单位正按照规定渠道安排使用募集的捐款。

针对审计发现的少数人员违法违纪问题,相关地方党委、政府和部门,迅速采取措施,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涉嫌违法犯罪的已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审计机关移送给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案件146起,涉案人员162人;相关责任人已分别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或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汶川地震情况 第6篇

资金物资审计情况公告

(第1号)

二○○八年六月十二日

根据中央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关于“从快从严从重处理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发现一起迅即查处一起,并公开曝光”的要求,现将截至目前救灾款物审计发现的3起违法违规事件公告如下:

一、河南省安阳县工商业联合会主要负责人擅自将27.11万元捐赠资金用于购买救灾物资,其中涉嫌以权谋私

根据群众举报,审计署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河南省安阳县工商业联合会主要负责人擅自将27.11万元捐赠资金用于购买救灾物资、涉嫌以权谋私的问题进行了联合审计调查。

2008年5月15日,河南省安阳县工商业联合会、安阳县红十字会接收到河南利源焦化公司等3家企业共60万元抗震救灾捐赠资金。之后,该负责人未经联合会领导班子集体研究,擅自将这些捐赠资金中的27.11万元用于购买物资。其中,17.95万元由该负责人经办,购买了服装、火腿肠、矿泉水、方便面和棉被。其购买的4.15万元服装全部是其弟为法人代表的安阳市北关区罗蒙服饰专卖店(该店营业执照已于2007年7月被该区工商分局注销)经销的,所出具的销售发票为假发票;其从另一家商店购买的9.5万元火腿肠,所出具的销售发票也是假发票。以上物资,按照河南省红十字会和四川省红十字会商定的发往地点,由该负责人经办于5月16日直接发往四川省广元市红十字会。审计抽查这些物资中的衣物发现,有的是他人定做的服装,有的是旧服装。

问题查明后,安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目前正在根据调查结果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二、中国工商银行绵阳涪城支行用“抗震救灾特别费”为本行职工购买名牌运动鞋

2008年5月28日,中国工商银行绵阳涪城支行弄虚作假,将为该行56名职工购买的56双耐克运动鞋(价值2.85万元)的销售发票中的商品名称填写为雨衣、雨靴和雨伞,之后在其上级行安排拨给的“抗震救灾特别费”(按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关于抗震救灾期间财务管理相关事项的补充通知》的要求,“抗震救灾特别费”是用于维护灾区工行系统员工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保全资产和维持营业网点基本运作的资金)中报销了这笔开支。

审计查明并指出上述问题后,该行已归还了所占用的“抗震救灾特别费”。

三、在一些地方发生涉嫌利用手机短信骗取赈灾募捐款的问题

上一篇:让企业文化真正固化于制下一篇:六塔乡初级中学家长学校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