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海洋世界优秀作文

2024-07-16

极地海洋世界优秀作文(精选9篇)

极地海洋世界优秀作文 第1篇

今天,我跟着爸爸妈妈去参观齐河县泉城海洋极地世界,一进去,我首先看到的是白鲸,爸爸给我们合了影,我们就参观下一个动物,下一个动物是蟒蛇,哇!这条蟒蛇可真大啊!随后我们去参观的是水母,水母可真厉害,遇到危险的时候会用变色来保护自己。

我们还看见了“护士鱼”,“护士鱼”负责清扫海洋里的.卫生,保持海洋世界的干净,这就是人们为什么给他起名叫“护士鱼”的原因。凶猛的食人鱼,据说它能在十分钟内把一头牛吃的只剩下一堆骨头呢!

看完动物我们又去二楼看海狮、海豚的表演,我们先看的是海狮的表演,饲养员拿两张卡片贴在了小黑板上,卡片上的题目是:“1+7=?”,小海狮很聪明,叼起了一张写着“8”的卡片,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接下来表演的是海豚,三只小海豚同时钻进水里,又钻出来跳跃着用头去顶悬吊在空中的三个小球,游客都为海豚的精彩表演鼓掌叫好,饲养员给了它一条小鱼作为奖励。

最后,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海洋馆。

极地海洋世界优秀作文 第2篇

下了车,一眼望去的只有一条身躯庞大的虎鲸和一条玲珑小巧的白鲸,他们俩在一起嬉戏,仿佛预示我们今天会玩得很开心。

进去后,我看见了许多种珍稀极地动物和海洋生物,有浪漫的白鲸、傲慢的北极熊、温顺的企鹅、灵巧的海象等等。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两只北极熊了,人们都争着给它拍照,还不时的赞赏它。它好像很乐意似的,威武地在人们面前走过来走过去,真不愧为北极的王中王啊!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精品鱼类区。这儿展示了许多热带鱼,还有上千种珍稀海洋鱼类,里面的热带鱼非常美丽,身上有五颜六色的花纹,有的嘴巴尖尖的,像狐狸;有的身体胖胖,像个球;还有的身体纤细,像美人鱼。看,那儿还有数十条鲨鱼,它们在遗失的亚特兰蒂斯海底城市游来游去,再加上围戏在珊瑚群周围的小丑鱼,轻姿曼舞的大海龟,美丽无瑕的蝴蝶鱼展现着海洋的深邃和浩瀚。

最有意思的还不是这些呢,是海洋动物表演。那优美的音乐响起的时候,白鲸便唱起了现代流行歌曲——两只蝴蝶,海象便跳起了优美的《小天鹅》舞蹈。接下来,轮到海豚登台亮相了,它表演的是激情空中跳跃,只见那五只海豚从水里一下子跃了上来,它们的动作是那么的整齐,它们的叫声是那么温柔。精彩的表演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和照相机的“句句夸奖”。这时调皮的海象不愿意了,它认为自己博学——算术比海豚的激情空中跳跃更精彩,于是主持人让现场同学为它出了2+3=?它马上算出=5,让观众尖叫声不断,相机的闪光灯也在不停的亮着,这可满足了海象那“自大”的性格。

就在这时候,白鲸的一招“神龙摆尾”把两个球用尾巴甩了出来,只见表演c区我们班的刘承晔身手敏捷,两只手稳稳的抓住了那个幸运的皮球,另一个球被一个同学“无情”的拍到了表演区,于是驯兽师送给了刘承晔一条极地海洋世界独有的手机链,就是这条手机链让刘承晔人气大涨,班里的同学争着要看稀有的链子,他也很大方的借给我们观看,自己还不时地向我们炫耀炫耀。

到了吃饭的时候,我们来到石老人海水浴场,下了车我感到一阵大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心想:“在这里吃饭是绝好的地方!”吃饭时,每个同学都吃得很香,就连老师们都在喜笑颜开的议论纷纷。

吃完了饭不一会儿,刘承晔急忙忙的跑过来告诉我们班里唯一的稀有手机链丢了,大家都分头去找,可是不见踪影,有几个同学放弃了,而我依旧和张汇漫步在沙滩。有句俗语说得好:“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们在站队时,看见了一位二年级的小朋友风筝上挂着手机链,经过核查我们确认那就是刘承晔的,对小女孩解释一番后,手机链物归原主了。

极地海洋世界优秀作文 第3篇

回顾我国极地数据管理和信息应用的历程,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模拟数据阶段。1992年以前, 科学数据大多以纸质记录、磁带、录像带等方式储存和管理。这些数据为非数字化数据, 无法用计算机进行管理。 (2) 数字化阶段。1992—1999年, 对传统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 新增数据开始以数字化方式记录, 但主要分散在个人手中, 缺乏集中统一的管理。 (3) 数据管理阶段。1999—2002年, 在极地国际数据管理背景的推动下, 开始对部分科学数据进行了收集、预处理和统一的管理, 积累了一些数据管理的经验, 建立了简单的数据库, 有了对信息应用的需求, 但存在数据单一、机制不尽完善、数据库系统简单孤立等诸多不足。 (4) 信息初步应用阶段。2002—2005年, 随着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陆续应用, 极地信息应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对极地科学数据进行了范围更广泛的清理、收集和预处理, 数据管理的理念更加成熟, 学科数据库的建设多了起来, 信息应用也逐步开展起来;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如标准不统一、功能单一、涉及业务单一, 系统孤立、数据孤立、用户孤立等。 (5) 信息综合应用阶段。2005年以后, 随着极地“三大平台”整体规划的制定和分层次实现极地信息应用战略部署的执行, 逐步形成了“大局观”“整体观”“长远观”和“服务观”的基本思想, 并广泛应用到了极地科学考察、极地科学研究、极地管理与决策和极地科学普及等方面, 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一、“三大平台”规划

实现极地科学数据和信息最大价值的关键在于数据的流动、共享和广泛应用。但由于历史原因, 信息化工作是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极地信息发展的规划工作相对滞后, 更谈不上顶层设计, 孤立、分散、重复、低效、资源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甚至影响到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 尤其是当业务之间需要频繁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时。总结起来主要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孤立, 系统和系统之间完全孤立, 缺乏数据和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就像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二是缺乏特定的目标用户, 科研工作者、公众或是极地考察管理者的需求不尽相同, 有时差别很大, 需要有针对性;三是需求不明确, 有些系统不是从需求出发, 而是从自上而下的项目出发, 有些甚至不十分清楚面向何种业务;四是冗余, 系统之间信息出现重复, 有时甚至出现矛盾, 造成资源浪费等。

1.极地“三大平台”的提出

随着极地事业的快速推进, 近年来, 极地科研与业务的信息应用有加快的趋势, 国内外极地信息用户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从广度和深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极地考察的业务化、流程化进程不断加快, 学科之间的交叉不断增强, 国际合作日益频繁, 这些都要求极地信息应用应当更加专业化、层次化和统一化。

笔者将应用领域初步分为科研、管理和科普, 将应用类型分为基础应用、专题应用和科普应用, 将用户分为科研人员、管理者和普通大众。针对不同应用领域、应用类型和用户, 整合类似应用, 统一管理基础信息, 分层次实现极地信息应用, 依据三个层面的应用, 即面向基础应用、专题应用和科普应用, 提出极地信息平台建设基本框架, 即“三大平台”——基础信息平台、专题应用平台和公众服务平台。

基础信息平台。面向基础应用, 以符合极地标准规范为前提, 以数据库等系统为支撑, 为应用平台和公众服务平台提供基础数据支撑的平台。主要包括标准规范、元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等。

专题应用平台。面向专题应用, 整合集成专题应用所需地理信息核心要素, 集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数据交换、数据发布、功能服务于一体, 为专题应用和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和技术支撑的信息平台。如南极主权、北极油气、航迹、考察站、PANDA等。

公众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公众, 以公众服务网站为依托, 采用全新的技术方法和现代的网站服务理念, 为社会大众提供实时极地信息服务的平台。主要包括极地中心节点综合平台、极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标本资源共享平台等。

2.目标

围绕国家实现国际极地强国的战略思路和极地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全面推进极地“三大平台”建设, 其目标主要体现在: (1) 奠定极地信息化的信息基础。全面梳理和整合各类南极信息资源, 开展南极信息更新、交换、服务体系的研究, 实现南极信息管理的标准化、南极信息更新的动态化和交换服务的网络化。 (2) 奠定极地信息化的技术基础。开展极地信息关键技术的研发、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构建数据仓库, 实现极地科学数据的动态可视化以及极地模型计算等创新技术的自主化。 (3) 奠定极地信息化的应用基础。拓展极地信息和产品的应用领域, 研制极地专题应用系统, 实现极地决策管理的科学化、应急响应的快速化和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4) 奠定极地信息化的服务基础。提升极地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提高信息服务频率和精度, 扩大用户范围和层次, 逐步实现大众化、科普化和美观化。 (5) 成为“数字海洋”的重要节点。为“数字海洋”提供全面的源数据并及时更新, 作为“数字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908专项的总体要求形成物理上分布、逻辑上统一的系统。

3.基本框架

以前开发的系统大多孤立, 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有时系统之间的信息出现重复、冗余甚至矛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对极地信息化进行总体规划, 对已有系统进行改造和整合, 新建系统按总体规划来开发和部署。

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初步方案如下: (1) 统一标准。如统一用户认证、统一时空基准、规范接口, 同时对已有系统进行整合改造, 实现互联、互通和互操作。 (2) 提高协同性。利用互用性技术, 增强系统之间的协同性, 避免产生信息孤岛:在设计过程中, 充分考虑信息之间互联、互用和协同, 实现系统与系统之间、平台与平台之间、用户与系统 (平台) 之间协同工作。如利用.NET远程处理和Web服务技术可以帮助用户在.NET Framework和Java应用程序的数据层之间实现连接。 (3) 去冗余。包括数据冗余、操作冗余和功能冗余等, 极地“三大平台”建设要密切关注系统之间的这些冗余现象, 应用相关技术予以去除, 减少系统之间的重复、避免浪费资源、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 (4) 面向需求和应用。极地“三大平台”建设应将“应用”作为龙头带动一切, 一切围绕需求, 随需而变。

根据上面的方案, 充分研究极地信息应用的诸多方面, 考虑统一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确定极地“三大平台”的基本框架结构, 有如下特点:

分层次分阶段。从极地考察的业务需求出发, 根据用户和应用的分类, 将极地信息应用平台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根据三个层次分成多个阶段去实施和完善极地“三大平台”。

各平台自成体系。各平台可以独立运行, 有特定功能、特定操作、特定用户群并完成各自的业务。基础信息平台主要面向极地科研用户的基础应用, 同时也为另外2个平台提供数据;专题应用平台主要面向极地考察和研究的特定业务;公众服务平台面向广大公众, 提供科普服务。

平台之间协同工作, 是一个有机整体。平台之间的关联主要指数据的关联、结果的关联和操作的关联三个层面, 一个平台的数据可能从下一级或同级平台中调用, 一个平台的结果可能是上一级平台的数据源, 一个平台可以调用下一级平台的操作。平台之间协同工作, 完成一定的极地考察和科学研究业务 (任务) 。

各平台的运行环境有所区别。基础信息平台主要在局域网内部, 与互联网隔绝;专题应用平台主要采用C/S架构, 是独立的桌面系统, 为了实现大范围的行业应用, 一般也适于行业专网使用;公众服务平台主要采用B/S架构, 满足分散的公众需求。

平台内部各系统之间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独立指功能的独立, 也就是每个系统都能够独立工作, 完成自己特定的业务;关联指数据的关联、结果的关联和操作的关联三个层面, 一个系统的数据可能从另一个系统中调用, 一个系统的结果可能是另一个系统的数据源, 一个系统可以调用另一个系统的操作。

平台之间的数据逻辑关系。“三大平台”的数据自下而上流动, 从基础信息平台流向专题应用平台, 最后到公众服务平台。专题应用平台的数据源主要来自基础信息平台提取的框架数据, 再叠加进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公众服务平台的数据源主要来自专题应用平台的成果和基础信息平台的基础数据, 在此基础上去除敏感保密信息, 再叠加极地综合信息。

二、“三大平台”的成果与应用

(一) 极地基础信息平台的成果与应用

1. 极地标准规范的制定及其应用

目前, 由于参加南极科学考察的单位很多, 涉及的专业也很多, 客观上造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你有你的标准, 我有我的规范, 如精度各不相同、标定方法不符合国际标准、数据格式不尽相同等。数据采集、处理及其应用没有统一于一个标准之下, 也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共享和交换标准和机制。为了能够顺畅地实现共享, 应坚持开放性的原则, 制定一系列的数据标准, 以满足“极地数据库”的需求。

极地标准规范将在数据模型、数据内容、数据采集、数据质量、元数据、数据交换、专业数据等方面制定和形成系列标准, 尤其是空间数据共享技术标准是本项目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专业空间数据标准主要包括各种专题要素的分类体系和编码体系、精度指标、数据格式等。

在现有国家、部门、地方和其他相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 结合国际相关技术标准, 以需求为导向, 以应用为目标, 研究制定极地信息的管理办法, 并针对项目建设内容的需要, 统一制定和完善了相关标准, 形成较为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具体包括极地科学数据管理规定、极地科学考察数据管理办法、极地考察信息和数据汇交承诺书、极地科学数据预处理标准、极地科学数据库系统数据目录、极地考察数据政策与基础数据共享规则以及南北极考察样品、现场观察数据和样品分析数据注册表 (图1) 。

2. 极地基础数据采集、预处理和集成

按908专项相关的标准整合了极地元数据、极地海洋、极地地图、极地航迹、极地PANDA断面、极地考察站等历史调查资料, 获取并整理了相关的资料成果, 形成了标准数据集, 包括极地海洋、极地航迹、断面考察数据、南极专题相关的数据等。主要包括: (1) 基础数据。极地元数据、极地海洋数据、极地综合管理数据、极地航迹数据、极地PANDA数据、极地管理信息等160个数据集。 (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极地基础图件、极地重点区域航测影像和工程图。 (3) 专题产品。

3. 极地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

主要包括极地元数据库和极地基础地理数据库, 为业务数据库和基础应用提供最通用、最基础和最广泛的数据。

(1) 极地元数据数据库

元数据是对数据的描述, 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极地元数据库实现对元数据的数据输入输出、操作权限、痕迹管理、共享查询下载以及和数据集的关联做系统的管理。包括涉及极地考察区域的极地海洋学、极地大气科学、极地生物学三个大学科23个分支学科, 共计303项元数据信息 (图2、图3) 。

(2) 极地基础地理数据库建设与应用

收集整理了南极、北极、国内极地、相关港口区域的遥感影像数据、基础测绘数据、历次南北极考察航迹数据、雪龙号实时监测数据、PANDA断面考察路线数据、考察站信息数据以及南极领土主权要求、南极油气资源分布、南极生物资源分布、南极保护区、北极大陆架争议、北极矿产分布相关数据 (图4) 。

4. 极地业务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

极地业务数据库是在结合分析我国极地考察学科领域现状和极地主要业务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 其目的是:一方面实现对各学科考察数据的统一管理, 保证数据安全;另一方面提供数据共享下载服务, 提高数据利用效率。业务数据库主要包括:极地海洋数据库、极地地图数据库、极地气象数据库、极地地磁数据库、冰冻圈数据库、极地地质数据库、生态环境数据库、极地微生物菌种数据库、极地资源样品数据库等。笔者以极地海洋数据库和极地地图数据库为例予以说明。

(1) 极地海洋数据库建设与应用

整合物理海洋学 (CTD、ADCP、XBT/XCTD、表层温盐、海冰厚度等) 、海洋化学 (海水营养盐、同位素等) 、海洋地质 (表层、柱状沉积物分析等) 、海洋工程、海洋气象 (走航气象观测、卫星接收等) 等领域的各种信息, 约180个数据集 (图5) 。

(2) 南极地图数据库建设与应用

收集整理多幅极地图件, 整合中国南极考察主要区域多种比例尺 (1:1000, 1:2000, 1:10000, 1:50000, 1:100000, 1:500000, 1:1000000) 的电子地图, 这些区域包括西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和长城站区域, 东南极格罗夫山、拉斯曼丘陵、中山站区域、长城站、南极洲全图等 (图6) 。

5. 极地数据仓库建设

数据集成。以前各业务系统之间各自分离, 极地数据仓库的数据是在对原有分散的数据库数据抽取、清理的基础上经过系统加工、汇总和整理得到的。必须消除源数据中的不一致性, 以保证数据仓库内的信息是关于整个极地的一致的全局信息。

统一入口。极地元数据是对原始数据的概要描述, 将元数据作为实体数据的引擎, 引导用户快速地查找所需的数据。

面向主题。以前的数据库的数据组织是面向事务处理任务的, 而极地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按照一定的主题域进行组织的。

记录历史。极地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包含历史信息, 系统记录极地考察各阶段的信息, 以便于对人类和中国极地事件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做定量分析和预测。

数据挖掘。从极地基础数据库、基础地理数据库、综合数据库等所有数据库中, 抽取出有价值的知识、模型或规则, 建立数据仓库。

(二) 极地专题应用平台的初步成果与应用

1. 极地航迹专题应用系统的初步成果与应用

依托极地考察所积累的多次极地考察航迹数据, 结合极地研究发展的需求, 设计并建立极地考察航迹GIS数据库;以WebGIS为平台, 建立极地考察航迹公共信息服务系统, 使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在任何节点都可以浏览WebGIS上公布的极地考察航迹信息、制作专题图、进行各种空间信息检索和空间分析。在极地考察航迹GIS数据库的基础上, 开发设计面向极地研究专业人员的基于C/S构架的专业版GIS系统;结合不同物理场模型, 采用空间数据仓库技术、遥感影像、二维和三维数据的融合技术和3DS技术等, 专业版GIS系统将以虚拟现实方式实现航迹点的物理场模型模拟三维可视化。同时, 实现元数据的空间可视化, 在此基础上, 为今后逐步完善多学科综合, 进行数据深度挖掘, 实现极地科学数据的可视化。

极地航迹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旨在向用户展示中国25次南极考察、3次北极考察的雪龙号航迹相关信息, 系统的建设过程采用了ArcGIS二次开发技术和Skyline二次开发技术, 从二维、三维的视角向用户动态展示考察航迹信息 (图7) 。

目前, 极地研究中心已完成了B/S结构的航迹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包括二维系统和三维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南极考察线路可视化浏览并在二、三维的角度进行航迹的动态演示;实现了沿途的热点城市和码头的影像浏览、视频介绍、文字介绍和图片浏览;实现了历次航迹的查询和统计分析等, 包括不同航迹之间的综合对比;开发了如距离计算、面积计算等基本功能 (图8) 。

2. 极地PANDA断面专题应用系统的成果与应用

PANDA计划是我国开展南北极考察以来, 首次由我国科学家牵头组织的大型国际合作考察与研究计划, 也是IPY中国行动计划的核心计划。PANDA断面主要包括普里兹湾、中山站区域、埃默里冰架、格罗夫山、冰穹A以及陆上冰盖断面 (1300千米) 6个重点区域 (图9) 。

该应用系统整合了相关科学数据, 具体包括:

卫星遥感数据。卫星遥感数字地图11幅。

极地制图成果。普通图、影像图、专题图、电子图、锚地海图共39幅。

普里兹湾。物理海洋学 (CTD、ADCP、XBT/XCTD、表层温盐、海冰厚度等) ;海洋化学 (海水营养盐、同位素等) ;海洋地质 (表层、柱状沉积物分析等) ;海洋气象 (走航气象观测、卫星接收等) 。

埃默里冰架。冰川 (冰架冰芯、冰架运动、物质平衡、卫星遥感) 、海洋 (冰架下水文) 、大气 (大气边界层) 等。

格罗夫山。天体化学 (南极陨石) 、地质学 (岩石、土壤化学、第四纪冰川进退) 等。

冰穹A。冰川学 (深冰芯、雪坑和浅冰芯、物质平衡、测冰雷达、卫星遥感) 、气象 (自动气象站) 、天文学 (望远镜) 等。

内陆冰盖断面。冰川学 (雪坑和浅冰芯、物质平衡、测冰雷达、卫星遥感) 、气象 (自动气象站) 等。

极地PANDA断面应用系统涵盖了南北极基础地理信息、考察站点信息、考察断面的相关信息 (如资源调查的位置信息——14次普里兹湾海洋学调查、3次埃默里冰架考察、4次格罗夫山考察和5次内陆冰盖断面考察信息) 、陨石与蓝冰分布信息, 是极地考察专业信息的空间载体系统。它将极地与地理分布有关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地理位置、属性及其空间关系的信息, 利用GIS二次开发技术、Skyline二次开发技术向用户展示 (图10) 。

系统实现功能包括:放大、缩小、漫游等基本功能;蓝冰、陨石资源信息查询;内陆考察信息查询;内陆考察路线浏览。

3. 考察站及热点区域应用系统的成果与应用

我国先后在极地建立了4个考察站, 即长城站、中山站、黄河站和昆仑站, 并以这4个考察站为中心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的和多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这些工作区覆盖两极和大洋的许多区域, 如南大洋、太平洋、普里兹湾、斯曼丘陵、格鲁夫山、冰穹A、中山站-冰穹A断面、长城湾、埃默里冰架、菲尔德斯半岛、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等。这些区域是我国极地考察和研究的“热点”区域。

中国极地考察站及热点区域应用系统的建设旨在实现对南极的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北极的黄河站进行二、三维角度显示, 让用户直观获取考察站的相关信息 (图11) 。

用户可从二维角度获取各考察站概况信息, 通过三维角度获取具体信息, 实现多角度浏览、查询、检索模拟的考察站三维对象;对给定一点的坐标或给定单元的名称, 系统能够快速定位其空间位置, 并对其周围的地貌进行三维显示及全景信息查看 (图12) 。

4. 极地考察专题产品系统的成果与应用

专题产品系统是基于南极大陆及其周边海域考察、北极地区考察与评估而建立的, 系统涵盖了南极领土主权要求信息、南极油气资源分布信息、生物资源分布信息、北极大陆架争议信息、南极保护区信息和北极矿产信息, 各种考察信息同时辅以空间信息, 达到可视化表达的目的, 为用户展示极地考察的成果 (图13) 。

5. 极地空间信息三维演示系统的成果与应用

极地空间信息三维演示系统的建设旨在从三维的角度向用户展示极地考察相关信息, 系统中整合了极地考察站信息、雪龙航迹信息、极地专题信息和极地科普信息, 该部分利用遥感影像和DEM结合, 通过Skyline二次开发技术实现极地三维地形的模拟和仿真, 从而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极地的地形和空间对象的位置关系, 让用户在更自然、现实化的环境下获取更多的信息 (图14) 。

极地空间信息三维演示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极地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黄河站的三维显示, 相关的视频介绍、文字介绍以及图片浏览。

探索之旅。雪龙号的三维模拟展示, 雪龙号实时位置信息监测, 主要港口的影像显示, 图片浏览、视频以及文字介绍, 历次考察航迹的三维演示, 西风带的视频、图片浏览等。

极地专题。南极地区磷虾资源分布、油气资源分布、陨石分布和保护区分布专题信息的三维展示 (图15) , 北极地区油气开采点、输油管线、可能的海上运输路线和矿产开采点的三维展示。

两极科普。南极基础地理信息显示、极光演示、陨石演示、极地动物信息、Argo剖面浮标信息的显示 (图16) 。

(三) 极地公众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极地公众服务平台的建设旨在将极地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面向公众, 整合了极地研究中心节点工作的具体内容, 包括标准规范、极地专题应用系统、元数据库信息等。提供了统一的入口和出口, 为终端客户提供共享资源和途径, 并为“数字海洋”提供数据支持 (图17) 。

平台中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极地航迹。集成了极地航迹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内容, 包括雪龙在线、南极航迹、北极航迹等信息。

PANDA断面信息。集成了PANDA断面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内容, 包括断面考察路线信息、陨石与蓝冰分布信息、基础地理信息等。

考察站。集成了中国极地考察站信息系统的建设内容, 包括考察站二维分布、三维分布以及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黄河站的三维模拟显示。

虚拟极地。包括考察站的全景展示和雪龙号的三维模拟显示。

数据资源。提供极地海洋学、极地大气科学、极地生物学的数据查询检索和下载服务。

数据库。提供了海洋数据库、地图数据库、综合管理信息库和元数据库的查询检索。

专题产品。提供了南极领土主权要求、南极油气资源、南极生物资源、北极大陆架争议、南极保护区、北极矿产分布的专题图显示。

标准规范。相关标准规范的查询。

三、总结和展望

极地“三大平台”的建立, 基本奠定了极地信息化的信息基础、技术基础、应用基础和服务基础, 标志着极地基础数据支撑、专题应用和公众服务体系的逐步形成和完善, 说明一个能支撑极地基础数据、空间信息和专题应用的基础平台的初步建成, 以及极地数据共享平台和空间应用服务平台的初步建立。极地“三大平台”的规划设计, 从根本上解决了极地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 笔者主要总结了三方面的改进。

第一, 统一了标准, 结束了极地信息系统间长期混乱的局面。“三大平台”为极地数据管理和信息应用制定了一整套标准规范, 对极地信息化的全过程进行规范和指导, 对极地信息应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防止了因标准的不统一带来的阻隔和瓶颈。

第二, 推动了数据的流动, 避免产生“信息孤岛”。实现极地数据和信息最大价值的关键之一在于数据的流动, 有流动才能活, 有流动才能不腐, 有流动才能合作, 才能避免“信息孤岛”。

第三, 形成了协同工作的机制, 实现了“三大平台”的有机统一。系统之间相互关联, 共同完成特定的业务, 这是以前单一系统所不能做到的。

到目前为止, 极地“三大平台”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应用到了极地管理和决策、极地科学考察和研究、极地科普和教育等方方面面。如, 极地航迹专题应用系统初步应用到了极地考察船的实时监控、管理、预警和指挥等业务上;极地考察站专题应用系统实现了对各考察站进行监控、管理和展示, 有利于管理机关全面掌握极地考察的情况, 跟踪考察站的工作和科学考察进展, 对可能出现的险情进行监控, 实现极地考察站的科学管理, 同时也向广大公众宣传极地科学考察成果等;数据产品与服务方面, “三大平台”注重数据挖掘和研究, 开展了极地科学数据的综合应用, 推出了多形式和多层次的数据产品, 提高数据服务水平, 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总之, 极地“三大平台”的建设, 说明一套以元数据库为数据引擎、以共享平台为枢纽、以极地基础信息平台为后台数据管理平台、以专题系统为应用平台的极地信息基础框架基本形成。简而言之, 极地“三大平台”统一了标准、完善了机制、整合了资源, 应用更专业、服务更广泛, 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三大平台”建设尽管取得了一些阶段成果, 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 极地信息应用的过程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将不断引入先进的技术, 摸索经验, 深入开发和应用, 始终坚持极地“三大平台”要以极地信息可视化为发展方向, 以Oracle、ArcGIS和Skyline等先进软件为基础平台, 以遥感和空间信息为重要研究对象, 以将抽象数据形象化、美观化、科普化为宗旨, 逐步进行极地地理信息资源收集、分类管理、深入开发和综合利用, 扩大地理信息资源的收集范围, 提高数据的精度, 特别是要提高地理信息产品的开发深度和广度, 提升空间数据服务和应用的范围和等级, 争取用5~10年的时间逐步建成极地空间信息、极地遥感数据以及极地科学数据的加工和处理基地、存储和管理中心、发布和共享中心、应用和服务中心, 广泛采集和收集空间数据资源, 完善极地空间应用技术流程, 同时开展人员培养和引进, 健全空间信息应用的机制建设, 建成功能完备的极地地理信息中心, 为极地考察的管理、科研和科普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概念和技术日益成熟, 建立“数字极地”也成为可能, 这也是极地“三大平台”的建设目标之一。“三大平台”是“数字极地”的基石, “数字极地”是“三大平台”的集成、完善和应用。

小记者访极地海洋世界 第4篇

一进入科普大讲堂,我们便被那拥有庞大身躯的鲨鱼所震慑,大家不时会发出阵阵惊呼,讲解员阿姨给我们讲解了有关鲨鱼的科普知识:“亲爱的小记者们,我想你们一定想知道鲨鱼为什么会吃人吧?其实,鲨鱼一直都把海豹当作自己最美味的食物,而我们人类在冲浪时趴在冲浪板的样子很像海豹。那你们可能不禁又要问了:鲨鱼不是有双大大圆圆的眼睛吗?为什么还会看错呢?告诉你们吧,鲨鱼它可是个不折不扣的近视眼,这会儿大家明白为什么鲨鱼会把人类当作美餐了吧。”正当大家互相讨论和回味的时候,讲解员阿姨搬出来一个小盒子,大家好奇地围过来。打开盒盖,一只大约半米长的深灰色海鱼呈现在大家眼前,“它的名字叫狗鲨。”“什么?狗鲨,真的!”大家纷纷凑过来仔细观察这只珍贵的鲨鱼:它的头扁扁的,体色灰白,背部有椭圆形黑带,腹部两侧各有数十个黑色圆斑,尾巴很细。真的很难将它同那庞大而又凶猛的鲨鱼联系在一起。讲解员阿姨告诉我们:“狗鲨是一种小型鲨鱼,有许多科,分布于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常见的狗鲨是浅褐色的,狗鲨一般在浅海附近活动,出于捕食和自我保护的需要,它们还会像变色龙一样,体色根据周围环境而变化。”

…………

在离开海洋馆回家的路上,大家还意犹未尽,不断地回忆那些精彩的片段,恳求张老师下次再带我们来,把所有的展厅看个够!

极地海洋世界作文 第5篇

放假了,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美丽的青岛去旅游了。

参观了青岛极地海洋世界,在那里我看到了企鹅,北极熊,海龟,鲨鱼,还有很多很多漂亮的小鱼和奇怪的小鱼。我们还参观了海豚表演,海豚会转呼啦圈,会顶球,会唱歌,会跳舞,会很多绝技,本事很大,还会像潜水艇一样带人潜水。

海豚的表演真精彩,大家都为它鼓掌了!

极地海洋世界作文 第6篇

“呀!”这里竟然还有北极熊喱!虽然北极熊又大又胖,可是却很灵活,你看,它正在把小爪子放到玻璃上像我们大家招手呢!

还有三百年的海龟呢!它们正在祝人们长寿呢

我最喜欢的节目就是美人鱼表演了,你瞧,七个美人鱼正在送给我们祝福呢!接下来,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了:有一个王子,在沙滩边沉睡,结果被一个公主给救了,以后,他们就彼此相爱,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日子。这就是美人鱼姐妹们的故事。

还有海豚表演,“哇!这海豚好厉害呀!居然可以辨别声音的方向,可不要小瞧我们的女生呀!你瞧它们两个小女海豚正在顶着训练员跑一圈呢!

还有小企鹅,正在挺着白白的大肚皮在冰天雪地里向我们招手呢!好像它正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呢!

还有许多有趣的小动物呢!我就不多说了,千说万说不如亲眼一见。

极地海洋世界作文 第7篇

在海洋世界的入口处,有两头不停转圈的小白鲸,它们的身体上面是淡蓝色,下面是白色。其中一只拍着白白的肚皮,好像在说:“我的肚皮是不是很白?欢迎你们的到来!”

顺着导向牌往里走,就会看见企鹅家园。里面有又大又肥的企鹅,走路一摇一摆的,看着十分可爱。在大厅的中央有一个表演的舞台,参加表演的有虎头鲸、海狮和海豚。虎头鲸会载着人,在水中游来游去。海狮会潜水把落水的人救上来,海豚表演的最精彩,它们在水中整齐地跳跃,一会儿表演唱歌,一会儿表演水中顶球。它们的精彩表演,不时地赢来一阵阵掌声。

看完海底世界,我们又去看了海象表演。观看中,突然有一个球向我们滚了过来,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海象,像毛毛虫一样爬了过来。主持人问那只海象长得好不好看?它吼一声,表示好看。主持人又问他自己好不好看?海象摇摇头,意思是不好看,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海象开始表演顶球了,饲养员把球扔到海象头顶上方,只见海象敏捷地一扭脖子,球稳稳地落在了海象的头上。而另一只就更厉害了,不仅头上顶着一个球,而且尾巴上也有一个球,这个高难度动作,让观众们赞叹不已。

极地海洋世界优秀作文 第8篇

党的十八大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明确了目标任务, 对全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尤其令海洋与极地工作者振奋的是,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发展海洋经济, 保护海洋环境, 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建设海洋强国”, 这是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 在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大国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及其经验基础上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是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项重大创新, 体现了党中央对海洋工作的高度重视, 说明海洋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战略中的角色更加重要, 在我国实现和平发展伟大进程中的位置更佳关键,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建设海洋强国”也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必将指引我国的海洋事业不断开拓新局面、取得新突破、获得新成就。

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是海洋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争取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纵观国际极地领域发展大势, 我国极地考察事业正处在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期, 机遇与挑战并存, 总体来讲机遇大于挑战。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 在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亚洲地区像印度、韩国等国家也在加速推进本国极地考察事业的能力建设与发展, 新的考察站、考察破冰船都在加快建设中, 许多极地考察大国纷纷制定和宣布本国的极地发展战略, 并在不断丰富与调整;极地气候与环境变化、极地资源的勘探开发与利用、极地环境保护与监测、极地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极地法律与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 越来越成为世界范围关注的热点问题。伴随我国极地考察能力的不断提升, 加强我国极地战略政策规划研究, 推进极地立法进程, 扩大与增强我国在极地领域的实质性存在, 不断提升极地科学考察研究水平, 建设高素质的极地考察人才队伍, 广泛参与国际极地事务与交流合作, 加强极地科普宣传力度, 都将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我们应在提升我国极地考察硬实力的同时, 不断提升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全民海洋与极地意识等软实力, 立足当前, 谋划长远, 坚持科学发展观, 努力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使极地事业发展真正服务于建设海洋强国目标的实现。

极地世界观 第9篇

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议题,世界上的大国召开有关会议,签署了《京都议定书》,限制废气排放。然而,气候变暖、天空变色、大地变黑,依然悄悄地但却大规模地发生着。根据专家估计,现在地球对于环境污染的负荷已超负荷20%,流行疫症会接踵而生。气象学家更预测,全球变暖之下,海啸将不断降临陆地。未来20年,有数以亿计现在有水可用的人将无水可喝,我们的陆地将变成干瘪的陆地,沙漠化、沙尘暴、耕地减少,正逐渐威胁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环境。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兴建设不断,工业由沿岸地区扩展至内陆各省,对环境造成极严重的破坏。

南北两极地处地球的两端,其地理环境是纯净的,同时更是极端脆弱的,越来越多旅行者的到访对两极的环境保护无疑是极大的考验,这不仅考验着自然地理环境本身的承受力,更考验着每一名旅行者自身的理念与行动。

南北两极 红色警戒

南极,全世界最寒冷的地方,最低气温为零下89.2℃,全年平均温度也只有零下25℃,故有世界寒极之称。深厚的冰层记录了地球千万年的历史。南极的范围相当大,地处南纬60度以南的地区,包括南极洲与南大洋,面积约为8000万平方公里。南极洲包括了南极大陆和周围的岛屿,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面积的1.45倍,占世界面积的10%。南极洲大部分是高原地带,平均高度1800米。这里岩石林立、海岸陡峭,横贯的山脉把整块大陆分成两半。而南极洲的最高峰埃尔斯沃思山脉的文森地块(Vinson Massif of Ellsworth Mountains),海拔高达4897米。

南极不只寒极,也是世界上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最干燥的地区,一年几乎有八个月处于严酷的冬天。这里没有明显的四季变换,只有寒、暖两季,寒季是大陆的主人,暖季是短暂的。南极的寒冬,一天24小时都处于黑暗之中。由于长年冰雪覆盖,冰盖平均厚度达2000米,是100万年前笼罩地球的冰期余迹,除了大约5%的地方外,整个南极大陆全部为冰层覆盖。在那不到5%没有被冰雪覆盖的土地上,生长着一些低级植物:地衣、苔藓和海藻;另外还有四种开花植物,三种是禾本科植物,一种是石竹属植物。据目前科学家的统计发现,南极还有四十多种昆虫,这些昆虫中最大的是无翼蚊。

南极最为人熟悉的动物首推企鹅,此外还有海豹、鲸类和鱼类,而保持南极生态平衡的是产量巨大的南极磷虾,蕴藏量可达10亿~50亿吨。至于天上的飞鸟,品种繁多,有多种海鸥,如南极贼鸥、南极燕鸥、南方黑背鸥以及多种海燕。

而北极是地球的自转轴在北半球与表面相交会的区域。北极全被冰块覆盖并没有陆地,但却是许多野生动物如善知鸟、海豹和北极熊的栖息地。北极的一天不像一般的地方由日与夜组成,它的夏季长期挂着不落的太阳,而冬季则只有黑夜。北极冰块平均厚二至三米,有时会有相当大的变化,偶尔浮冰的移动会把清澈的海水暴露出来。近年的研究显示,北极冰块的厚度比过去几年薄了很多,威胁着很多独特生物如北极熊的存活,甚至关系到人类的存亡。

近几十年,全球科学家都在密切注视北极圈的各项环境变化,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北极区的影响、北冰洋独特的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以及北极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并察看极地的转变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国际法规定北极不属于任何国家。由于气候严寒,北极区内的生物种类很少,主要有地衣和苔藓。不过,北冰洋的动物品种却丰富繁多,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北极熊、白鲸、独角鲸、海豹、海象、雪橇犬和善知鸟。北极大部分地区都是渺无人烟之处,或者稀疏地散布了偏僻小镇和聚居地。住在这些地方的大都是因纽特人,他们是文化上大致相同的原住民。北极区内只有小部分的小镇和聚居地与其他地方有交通连接,一年内大部分的时间,这些偏远小镇与外界的通讯都会受阻。

受全球变暖的影响,2003年破冰船踏足北冰洋时,能够到达北纬79度,而2010年竟然可以去到北纬85度的地方!即是说,北冰洋正在以平均每年近一个纬度的速度融化着。根据这个速度计算,不到20年,北极的夏天可能再没有冰了。海冰融化是一个恶性循环,本来雪白的冰可以把阳光反射回去,大幅减少吸热程度,但冰融使海冰越来越少,其反射能力亦大大地减弱,于是海水吸热就会越多,冰融得就会更快。而罪魁祸首,就是环境污染导致的全球变暖。

科学家的任务,是要在这片人迹罕至的化外之地,探究地球千万年演变的过程,以及探测全球气候的变化。这里虽然没有人为刻意留下的痕迹,但深厚冰层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记录了地球环境的变化,也暗藏了人类破坏环境的恶行,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长年累月在这片区域忍受着恶劣的环境进行研究,目的就是要找出地球生态的演变。他们发现连地球最纯净无垢的南北两极也开始受到污染,这已经不只是警告信号,而是真正进入了危险的红色警戒线,如果人们仍不作出积极的挽救行动,我们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将会被彻底毁灭,到时,人类再难独善其身。

近些年,多了一种生物在南极活动,这就是人类。现时南极有20个国家建起了一百五十多个科学考察站,每个考察站都挂着自己国家的旗帜。中国在南极现在共有四个考察站,包括:1985年建成的长城站、1989年建立的中山站、2009年在冰穹A建立的昆仑站及2014年在中山站与冰穹A之间建立的泰山站。考察站在极地开展广泛的研究,学科领域涉及高层大气物理和空间物理、生物和生态、地球科学和海洋大气科学等方面。

中国南极科研足印

nlc202309040856

1984年中国首次派出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及海军“J121”打捞救生船,到南极考察,目的是在南极建考察站并在南极洲和南大洋作科学考察,奠定日后在南极做科考工作的基础。所谓万事起头难,南极地形复杂,气候环境条件极端恶劣,考察队到达南极后,在起卸物资和发电机时就遇到重重困难,经多方努力才能在西南极洲的乔治王岛(King George Island)建立第一个考察站,命名为“长城站”。据说,当时考察船上的千吨物资中备有二百多个裹尸袋,原来首航的工作人员对踏足这片冰原,是有一种视死如归的心理准备的。

自古以来到南极探险的人,命丧冻土实非罕见,而空难也时有发生。第一位在南极上空飞行的中国直升机师于志刚,认为南极天气变幻无常,风雪交加,大雾弥漫,风力强劲,一年有三百多天平均都吹八级以上的风,而且到处都是冰山雪地,不能正常通讯和导航,而且没有正规起降的场地,飞机很容易发生意外。他曾在阵风及风速超标的情况下,冒险驾驶直升机前往乔治王岛营救被困于风浪的建站人员。

至于第一位徒步横越南极洲的中国人秦大河,于1989年7月跟随国际科学考察队完成长达六千多公里的考察路径,途中体验到冰隙、雪震、缺粮、通讯失灵、能见度低至要扶着铁索走路、队员挖雪洞避风雪等惊险场面,俨如唐三藏西天取经,历尽艰辛。所以中国同年2月在东南极洲的拉斯曼丘陵(Larsemann Hills)上建立第二个考察站中山站,也是另一番成就。

2005年中国考察队再次深入不毛,登上南极冰穹A这个离海岸线最遥远、海拔高达4093米的地方,在此之前,无人曾到过这个南极高点,可谓傲视全球。2009 年中国的冰盖队克服了软雪区的运输困难,把建材和物资运入内陆冰盖这个冰隙重重的“地狱之门”,然后工作人员日以继夜,在零下40℃、氧气只有平原57%的地方埋头建设考察站。昆仑站的建成,要归功于那班无惧极端环境的建站人员。

自1980年代起,中国每年都派遣科学考察人员到南极进行不同范畴的研究,自成为《南极条约》的协商国,并参与第四个国际极地年的研究活动以来,中国的科学家与国际合作进行跨学科研究,无论在冰川学、生态学、南极近代环境演化、日地空间环境、南大洋考察、气候和地震观测等研究,都得到丰富的成果。现时中国从南极采集得来的陨石逾一万块,高踞全球第三位。近年除了因应国际极地年而展开“熊猫”计划,对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及冰穹A剖面作综合考察外,第26次南极考察更尝试用遥感技术拟绘测出全球首张南极地图,把海冰、湖泊及冰隙等地貌仔细标示。

今天,全球对南极这片荒芜之地不再陌生,全凭科学研究不断带来突破,为人类理解南极开拓新境界。不过,这片冰雪世界,在科学领域上还有许多课题等待人类去探索。中国,虽然是南极科研的后起之秀,但仍竭力贡献一份力量,在气候研究上也毫不担延。中国利用现有的科研设施积极研究,并与全球分享研究成果。在科研上,研究者不能闭门造车;在南极研究上,任何科学的进步都是集体的成就。

极地旅行环保守则

到南极旅行,不同于普通的旅行,这里脆弱的生态需要旅行者更加珍惜,那么究竟走进“和平与科研之地”的南极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落下窗帘:最近IAATO向船只发出提示,船只在漆黑的南大洋夜航,船上明亮的灯光,会令夜间飞行的海鸟,例如:海燕和南极贼鸥等迷失方向,它们会在船上的甲板着陆,由于海鸟的脚不擅于走动,因而降落了就难以再起飞,所以有关当局努力游说船只,减少甲板上的照明灯和减低光亮度,并促请船员妥善协助海鸟再振翅高飞。据说,在能见度低的日子,一个晚上,就会有数以百计的海鸟降落到船上!所以船只夜航时要求游客落下窗帘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

带走垃圾:极苦寒的气候令有机物质分解速度减慢,所以垃圾处理不小心,就会变成污染,荼毒雀鸟及动物。在游船上,游客一定要小心自己的行装,避免风刮得大,把物件吹走了;离船登岛也严禁携带食物,以免处理不善,变相成为南极垃圾污染河溪、湖泊。当然生火点烟也是绝对禁止的,在这个干燥的地方,一点火种也足以把南极毁于一旦。

洗涤鞋履:来自五湖四海的旅行者有很大机会会把细菌、种子、泥泞、碎屑等其他外来的有机物带到南极大陆去,改变当地的生态。因此,游客在离船登岸前要彻底清洁衣物鞋履和手提装置,船只大都设有洗鞋区,专为登岸前后作洗涤和消毒用。

缓慢移动:游客离船登岛,中间由驳艇接载。在南极区域,登岸的地方有时候会邻近海鸟和企鹅、海豹的栖息地,为免造成滋扰或伤及生物,驳船会慢慢行驶,游人也要保持安静并把声浪降低,不要惊动岛上的生物。

留心动物反应:所有南极的物种都是归入受保护之列的,不能如动物园般随意喂饲和触摸。有些动物例如海狮、毛皮海豹,在换毛时情绪很不稳定,会容易动怒,严重者会咬人。所以游客应与生物保持至少五米距离,从远处观察它们的活动。有些生物如企鹅,它们会群居栖息,不要闯进它们的领土范围,只在外围观察,行动要放慢,脚步要放轻,也要留意不要阻碍生物作息往来的路径。譬如观察海豹,海豹基本在石上和海冰上栖息,对船和人类都敏感非常。一点儿声音、气味和影踪,都会惊动海豹。受惊的海豹通常都会从躺卧姿态立即挺起身子,并四处张望,或张口示恶,甚至步步进迫,吓唬敌人,严重者它们也可能一大群退回海中,这时旅行者要小心后退,不要再作惊扰。在海滩上如发现海豹群,千万不要在海滩与海豹之间横过,只在海豹栖息地的上方蹲身而过,避免挡着它们的视线。当然也不要围观或分隔海豹妈妈与小海豹,以免激怒雌海豹进行攻击。

留心海鸟地穴:观察海鸟的最佳方法是坐着观赏,留意不要阻碍它们的出入口,以免延误它们返巢的时间,增加小海鸟被其他生物猎食的机会,也令海鸟徒添无谓的能量消耗。海鸟会在草丛筑地穴,并为雏鸟添上保护色以作保护,因此切忌走进草丛中,无意地造成巢穴破坏。建议在五米的距离外观赏海鸟,有些海鸟如南方大海燕格外敏感,而贼鸥也很有攻击力,最好退至25米之外去观察。当然一只望远镜在此时此刻就大派用场了!

避免破坏植被:严寒的气候之下,南极仍有植物生长,例如青苔和地衣,它们都是靠点点的湿气滋润和小小风挡的环境赶紧生长,一般在此生长的植物,速度都很缓慢而且较脆弱,所以切忌踩踏植被,破环了它们的生长进程。岸上的一草一木,也不要采摘,当然也不要带走任何石块、羽毛、骨头、蛋卵、化石等,也不要留下到此一游的涂鸦或雕刻,让浑然天成的东西,依旧保存自然的美态。

上一篇:笔袋里的争吵下一篇:关于日常生活的礼仪